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5](九四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於意云何?若此大地一切草木,以四指量,斬以為籌,以數汝等長夜輪轉生死所依父母;籌數已盡,其諸父母數猶不盡。諸比丘!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九四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云何?比丘!此大地土泥悉以為丸,如婆羅[7]果,以數汝等長夜生死以來所依父母;土丸既盡,所依父母其數不盡。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其數如是。是故,比丘!當勤方便,斷除諸有,莫令增長,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8](九四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汝等見諸眾生安隱諸樂,當作是念:『我等長夜輪轉生死,亦曾受斯樂,其趣無量。』是故,比丘!當如是學:『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當勤精進,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九四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若見眾生受諸苦惱,當作是念:『我長夜輪轉生死以來,亦曾更受如是之苦,其數無量,當勤方便,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0](九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汝等見諸眾生而生恐怖,衣毛為竪,當作是念:『我等過去必曾殺生,為傷害者,為惡知識,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當作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1](九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諸比丘!若見眾生愛念歡喜者,當作是念:『如是眾生過去世時,必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師友、知識,如是長夜生死輪轉,無明所蓋,愛繫其頸,故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精勤方便,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九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未來世當有幾佛?」
佛告婆羅門:「未來佛者,如無量恒河沙。」
爾時,婆羅門作是念:「未來當有如無量恒河沙三藐三佛陀,我當從彼修諸梵行。」
爾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時,婆羅門隨路思惟:「我今唯問沙門瞿曇未來諸佛,不問過去。」即隨路還,復問世尊:「云何?瞿曇!過去世時,復有幾佛?」
佛告婆羅門:「過去世佛亦如無量恒河沙數。」
時,婆羅門即作是念:「過去世中有無量恒河沙等諸佛世尊,我曾不習近。設復未來如無量恒河沙三藐三佛陀,亦當不與習近娛樂。我今當於沙門瞿曇所修行梵行。」即便合掌白佛言:「唯願聽我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
佛告婆羅門:「聽汝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得比丘分。」
爾時,婆羅門即出家受具足。出家已,獨一靜處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
[2](九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富羅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人於一劫中生死輪轉,積累白骨不腐壞者,如[3]毘富羅山。若多聞聖弟子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如實知,此苦滅聖諦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4]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5](九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時,有異比丘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劫長久如?」
佛告比丘:「我能為汝說,而汝難知。」
比丘白佛:「可說譬不?」
佛言:「可說,比丘!譬如鐵城,方一由旬,高下亦爾,滿中芥子,有人百年取一芥子,盡其芥子,劫猶不竟。如是,比丘!其劫者,如是長久。如是長劫,百千萬億大苦相續,白骨成丘,膿血成流,地獄、畜生、餓鬼惡趣。是名,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九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時,有異比丘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劫長久如?」
佛告比丘:「我能為汝說,汝難得知。」
比丘白佛:「可說譬不?」
佛言:「可說。比丘!如大石山,不斷不壞,方一由旬,若有士夫以[7]迦尸劫貝百年一拂,拂之不已,石山遂盡,劫猶不竟。比丘!如是長久之劫,百千萬億劫受諸苦惱,乃至諸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8](九五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
時,有異比丘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過去有幾劫?」
佛告比丘:「我悉能說,汝知甚難。」
比丘白佛:「可說譬不?」
佛言:「可說。譬如,比丘!有士夫壽命百歲,晨朝憶念三百千劫,日中憶念三百千劫,日暮憶念三百千劫。如是日日憶念劫數,百年命終,不能憶念劫數邊際。比丘當知,過去劫數無量如是,過去無量劫數,長夜受苦,積骨成山,髓血成流,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如是,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九五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無有一處不生不死者。如是長夜無始生死,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九五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無有一處無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宗親、師長者。如是,比丘!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九五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大雨[3]渧泡,一生一滅,如是,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頸,無始生死。生者、死者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4](九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普天大雨洪澍,東西南北無斷絕處。如是東方、南方、西方、北方,無量國土劫成、劫壞,如天大雨,普雨天下,無斷絕處。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擲杖空中,或頭落地,或尾落地,或中落地;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5](九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比丘!若有士夫轉五[6]節輪,常轉不息;如是眾生轉五趣輪,或墮地獄、畜生、餓鬼及人、天趣,常轉不息。如是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斷除諸有,莫令增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九五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富羅山側。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行無常,一切行不恒、不安、變易之法。諸比丘!於一切行當生厭離、[8]求樂、解脫。
「諸比丘!過去世時,此[9]毘富羅山名[10]長竹山,有諸人民圍遶山居,名[11]低彌羅邑。低彌羅邑人壽四萬歲,低彌羅邑人上此山頂,四日乃得往反。時,世有佛,名[12]迦羅迦孫提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說法教化,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彼長竹山於今名字亦滅,低彌羅聚落人民亦沒,彼佛如來已般涅槃。比丘!當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恒、不安、變易之法,於一切行,當修厭離、離欲、解脫。
「諸比丘!過去世時,此毘富羅山名曰[13]朋迦。時,有人民遶山而居,名阿毘迦邑,彼時人民壽三萬歲,阿毘迦人上此山頂,經三日中乃得往反。時,世有佛,名[14]拘那含牟尼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演說經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諸比丘!彼朋迦山名字久滅,阿毘迦邑人亦久亡沒,彼佛世尊亦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恒、不安、變易之法,汝等比丘當修厭離、求樂、解脫。
「諸比丘!過去世時,此毘富羅山名[15]宿波羅首,有諸人民遶山居止,名[16]赤馬邑,人壽二萬歲,彼諸人民上此山頂,經二日[17]中乃得往反。爾時,有佛名曰[18]迦葉如來、應供,乃至出興於世,演說經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比丘!當知宿波羅首山名字久滅,赤馬邑人亦久亡沒,彼佛世尊亦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恒、不安、變易之法。是故,比丘!當修厭離、離欲、解脫。
「諸比丘!今日此山名毘富羅,有諸人民遶山而居,名[19]摩竭提國,此諸人民壽命百歲,善自消息,得滿百歲,摩竭提人上此山頂,須臾往反,我今於此得成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演說正法,教化令得寂滅涅槃、正道、善逝、覺知。比丘!當知此毘富羅山名亦當[20]磨滅,摩竭提人亦當亡沒,如來不久當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諸行悉皆無常、不恒、不安、變易之法。是故,比丘!當修厭離、離欲、解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九五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4]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佛告婆蹉種出家:「隨汝所問,當為汝說。」
婆蹉種出家白佛言:「云何?瞿曇!命即身耶?」
佛告婆蹉種出家:「命即身者,此是無記。」
「云何?瞿曇!為命異身異耶?」
佛告婆蹉種出家:「命異身異者,此亦無記。」
婆蹉種出家白佛:「云何?瞿曇!命即身耶?答言:『無記』。命異身異?答言:『無記』。沙門瞿曇有何等奇?弟子命終,即記說言:『某生彼處,某生彼處。』彼諸弟子於此命終捨身,即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非為命異身異也?」
佛告婆蹉:「此說有餘,不說無餘。」
婆蹉白佛:「瞿曇!云何說有餘,不說無餘?」
佛告婆蹉:「譬如火,有餘得然,非無餘。」
婆蹉白佛:「我見火無餘亦然。」
佛告婆蹉:「云何見火無餘亦然?」
婆蹉白佛:「譬如大聚熾火,疾風來吹,火飛空中,豈非無餘火耶?」
佛告婆蹉:「風吹飛火,即是有餘,非無餘也。」
婆蹉白佛:「瞿曇!空中飛火。云何名有餘?」
佛告婆蹉:「空中飛火依風故住,依風故然;以依風故,故說有餘。」
婆蹉白佛:「眾生於此命終,乘意生身往生餘處。云何有餘?」
佛告婆蹉:「眾生於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於餘處,當於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餘。」
婆蹉白佛:「眾生以愛樂有餘,染著有餘;唯有世尊得彼無餘,成等正覺。沙門瞿曇!世間多緣,請辭還去。」
佛告婆蹉:「宜知是時!」
婆蹉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5](九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亦於彼住。
時,有婆蹉種出家詣尊者大目揵連所,與尊者目揵連面相問訊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大目揵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目連答言:「婆蹉!隨意所問,知者當答。」
時,婆蹉種出家問尊者目揵連:「何因、何緣餘沙門、婆羅門有人[6]來問云何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皆悉隨答。而沙門瞿曇有來問言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而不記說?」
目揵連言:「婆蹉!餘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出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取著,如來無後死、有後死、[7]有無後死、非有後死非無後死則生取著。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出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8]於如來有後死生取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生取著。
「如來者,於色如實知,[9]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出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著。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出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然,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皆悉寂滅。
「婆蹉!如是因、如是緣,餘沙門、婆羅門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為記說。如是因、如是緣,如來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
時,婆蹉種出家聞尊者大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10](九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何因、何緣餘沙門、婆羅門若有來問……」如上廣說。
爾時,婆蹉種出家歎言:「奇哉!瞿曇!弟子、大師義同義、句同句、味同味,乃至同第一義。瞿曇!我今詣摩訶目揵連,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而問於彼,彼亦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而答我,如今瞿曇所說。是故,瞿曇!真為奇特,大師、弟子義同義、句同句、味同味,同第一義。」
[11]爾時,婆蹉種出家有諸因緣至[12]那梨聚落。營事訖已,詣尊者[13]詵陀迦旃延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詵陀迦旃延:「何因、何緣沙門瞿曇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
詵陀迦旃延語婆蹉種出家:「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於汝意云何?若因、若緣,若[1]行身施,若色、若無色,若想、若非想、若非想非非想,若彼因、彼緣、彼行無餘行滅。永滅已,如來於彼有所記說,言:『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耶?」
婆蹉種出家語詵陀迦旃延:「若因、若緣,若種施設諸行,若色、若非色,若想、若非想、若非想非非想,彼因、彼緣、彼行無餘滅。云何瞿曇於彼記說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
詵陀迦旃延語婆蹉種出家:「是故如來以是因、以是緣故,有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
婆蹉種出家問詵陀迦旃延:「汝於沙門瞿曇弟子,為日久如?」
詵陀迦旃延答言:「少過三年,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
婆蹉種出家言:「詵陀迦旃延!快得善利,少時出家而得如是身律儀、口律儀,又得如是智慧辯才。」
時,婆蹉種出家聞詵陀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2](九六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
佛告婆蹉種出家:「隨所欲問,當為汝說。」
婆蹉種出家白佛言:「瞿曇!何因、何緣有人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而不為記說耶?」
佛告婆蹉種出家……如上詵陀迦旃延廣說,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婆蹉種出家白佛言:「奇哉!瞿曇!師及弟子義義同,句句同,味味同,其理悉合,所謂第一句說。瞿曇!我為小緣事至那利伽聚落,營事訖已,暫過沙門迦旃延,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問沙門迦旃延,彼亦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答我所問,如今沙門瞿曇所說。是故當知,實為奇特!師及弟子義、句、味,義、句、味悉同。」
時,婆蹉種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3](九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合掌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有我耶?」
爾時,世尊默然不答。
如是再三。爾時,世尊亦再三不答。
爾時,婆蹉種出家作是念:「我已三問沙門瞿曇,而不見答,但當還去。」
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彼婆蹉種出家三問,世尊何故不答?豈不增彼婆蹉種出家惡邪見,言沙門不能答其所問?」
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4]常見,於今斷滅則是[5]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九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7]面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耶?」
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是則真實,餘則虛妄。』」
「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
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爾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瞿曇!於此見,見何等過患,而於此諸見,一切不說?」
佛告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常,此則真實,餘則虛妄者,此是倒見、此是觀察見、此是動搖見、此是垢污見、此是結見,是苦、是[8]閡、是惱、是熱,見結所繫,愚癡無聞凡夫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生。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9]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此是倒見,乃至憂、悲、惱、苦生。」
婆蹉種出家白佛:「瞿曇!何所見?」
佛告婆蹉種出家:「如來所見已畢。婆蹉種出家!然如來見,謂見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於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等解脫。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婆蹉白佛:「瞿曇!何故說言生者不然?」
佛告婆蹉:「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蹉!猶如有人於汝前然火,汝見火然不?即於汝前火滅,汝見火滅不?」
婆蹉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婆蹉:「若有人問汝:『向者火然,今在何處?為東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耶?』如是問者,汝云何[1]說?」
婆蹉白佛:「瞿曇!若有來作如是問者,我當作如是答:『若有於我前然火,薪草因緣故然,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復更起,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則不然。』」
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永不復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婆蹉白佛:「我當說譬。」
佛告婆蹉:「為知是時。」
婆蹉白佛:「瞿曇!譬如近城邑聚落,有好淨地,生堅固林,有一大堅固樹,其生[2]已來經數千歲,日夜既久,枝葉零落,皮膚枯朽,唯幹獨立。如是,瞿曇!如來法、律離諸枝條[A1]柯葉,唯空幹堅固獨立。」
爾時,婆蹉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A2]從坐起去。
[3](九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4]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彼云何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
佛告婆蹉:「[5]於色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6]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於受、想、行、識無知故,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婆蹉白佛:「瞿曇!知何法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佛告婆蹉:「知色故,不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知受、想、行、識故,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乃至非有非無後死,如是不知、知。如是不見、見,不識、識,不斷、斷,不觀、觀,不察、察,不覺、覺。」
佛說此經已,婆蹉種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7](九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爾時,世尊默然而住。
婆蹉種出家第二、第三問,佛亦第二、第三默然而住。
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我與瞿曇共相隨順,今有所問,何故默然?」
爾時,世尊作是念:「此婆蹉種出家長夜質直,不諂不偽,時有所問,皆以不知故,非故惱亂,我今當以阿毘曇律納受於彼。」作是念已,告婆蹉種出家:「隨汝所問,當為解說。」
婆蹉白佛:「云何?瞿曇!有[8]善法耶?」
佛答言:「有。」
婆蹉白佛:「當為我說善、不善法,令我得解。」
佛告婆蹉:「我今當為汝略說善、不善法。諦聽,善思。婆蹉!貪欲者是不善法,調伏貪欲是則善法;瞋恚、愚癡是不善法,調伏恚、癡是則善法。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則善法;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是為,婆蹉!我今已說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是,聖弟子於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實知,十種不善法、十種善法如實知者,則於貪欲無餘滅盡,瞋恚、愚癡無餘滅盡者,則[9]於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於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優婆塞,乃有眾多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優婆夷,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塞受五欲,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畜養奴婢,於此法、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受習五欲,於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在於居家,畜養男女,服習五欲,華香嚴飾,於此法、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1]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言:「瞿曇!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諸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為滿足。瞿曇!今當說譬。」
佛告婆蹉:「隨意所說。」
婆蹉白佛:「如天大雨,水流隨下,瞿曇法、律亦復如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男、若女,悉皆隨流,向於涅槃,[2]浚輸涅槃。甚奇!佛、法、僧平等法、律。為餘異道出家來詣瞿曇所,於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幾時便聽出家?」
佛告婆蹉:「若餘異道出家欲[3]來於正法、律求出家、受具足者,乃至四月於和[4]尚所受衣而住,然此是為人粗作齊限耳。」
婆蹉白佛:「若諸異道出家來於正法、律欲求出家、受具足,聽於和尚所受[5]依,若滿四月聽出家者,我今堪能於四月在和尚所受依。若於正法、律而得出家、受具足,我當於瞿曇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持梵行。」
佛告婆蹉:「我先不說粗為人作分齊耶?」
婆蹉白佛:「如是,瞿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婆蹉出家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
婆蹉種出家即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乃至半月,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6]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如來正法。
尊者婆蹉作是念:「我今已[7]覺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彼一切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今當往見世尊。」
是時,婆蹉詣世尊所,稽首禮足,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於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世尊正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出家學道,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8]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
爾時,尊者婆蹉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爾時,婆蹉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時,有眾多比丘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
爾時,婆蹉問眾多比丘:「汝等莊嚴方便,欲詣世尊恭敬供養耶?」
諸比丘答言:「爾。」
爾時,婆蹉語諸比丘:「尊者!持我語,敬禮世尊,問訊起居輕[9]利,少病少惱,安樂住不?言:『婆蹉比丘白世尊言:「我已供養世尊,具足奉事,令歡悅,非不歡悅;大師弟子所作皆悉已作,供養大師,令歡悅,非不歡悅。」』」
時,眾多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婆蹉稽首敬禮世尊足……」乃至「歡悅,非不歡悅。」
佛告諸比丘:「諸天先已語我,汝今復說。如來成就第一知見,亦如婆蹉比丘,有如是德力。」
爾時,世尊為彼婆蹉比丘說第一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0](九六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外道出家名曰[11]欝低迦,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世有邊耶?」
佛告欝低迦:「此是無記。」
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無邊耶?有邊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
佛告欝低迦:「此是無記。」
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世有邊耶?答言『無記。』世無邊耶?世有邊無邊耶?世非有邊非無邊耶?答言『無記。』瞿曇!於何等法而可記說?」
佛告欝低迦:「知者,智者,我為諸弟子而記說道,令正盡苦,究竟苦邊。」
欝低迦白佛:「云何?瞿曇!為諸弟子說道,令正盡苦,究竟苦邊?為一切世間從此道出,為少分耶?」
爾時,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問,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語欝低迦外道出家:「汝初已問此義,今復以異說而問,是故,世尊不為記說。欝低迦!今當為汝說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國王,有邊境城,四周堅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門。立守門者聰明黠慧,善能籌量,外有人來,應入者聽入,不應入者不聽。周匝遶城,求第二門,都不可得,都無猫狸出入之處,況第二門?彼守門者都不覺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從此門若出若入,更無餘處。如是,世尊雖不用心覺悟眾生,一切世間從此道出,及以少分,然知眾生正盡苦,究竟苦邊者,一切皆悉從此道出。」
時,欝低迦外道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1](九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尊者富隣尼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富隣尼,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富隣尼:「我聞沙門瞿曇作斷滅破壞有教授耶?今問尊者富隣尼,竟為爾不?」
富隣尼語諸外道出家:「我不如是知世尊教語,眾生斷滅壞有,令無所有者,無有是處!我作如是解:『世尊所說有諸眾生,計言有我、我慢、邪慢,世尊為說,令其斷滅。』」
時,諸外道出家聞富隣尼所說,心不[2]喜悅,呵責而去。
爾時,尊者富隣尼,諸外道去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向諸外道出家所說具白世尊:「世尊!我向答諸外道說,得無謗毀世尊耶?為是法說,如佛所說,如法[3]說,隨順法說,得不為諸論[4]議者所見嫌責耶?」
佛告富隣尼:「如汝所說,不謗如來,不失次第。如我記說,如法法說,隨順法說,不為諸論者之所嫌[5]責。所以者何?富隣尼!先諸眾生我慢、邪慢,邪慢所迫、邪慢集、邪慢不無間等,亂如狗腸,如鐵鉤鏁,亦如亂草,往反驅馳,此世他世、他世此世,驅馳往反,不能遠離。富隣尼!一切眾生於諸邪慢無餘永滅者,彼一切眾生長夜安隱快樂。」
佛說此經已,富隣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九六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阿難陀於後夜時,向[7]㯓補河邊,脫衣置岸邊,入水洗手足。還上岸,著一衣,摩拭身體。時,[8]俱迦那外道出家亦至水邊。尊者阿[9]難聞其行聲,聞聲已,即便謦咳作聲。
俱迦那外道出家聞有人聲,而問言:「為何等人?」
尊者阿難答言:「沙門。」
俱迦那外道言:「何等沙門?」
尊者阿難答言:「釋種子。」
俱迦那外道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尊者阿難答言:「隨意所問,知者當答。」
阿難答言:「世尊所說,此是無記。」
復問:「如來死後無耶?死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
阿難言:「世尊所說,此是無記。」
俱迦那外道言:「云何?[A3]如來死後有?答言無記,死後無?死後有無?死後非有非無?答言無記。云何?[A4]為不知不見耶?」
阿難答言:「非不知、非不見,悉知、悉見。」
復問阿難:「云何知?云何見?」
阿難答言:「見可見處,見所起處,見纏斷處,此則為知,此則為見。我如是知、如是見,云何說言不知、不見?」
俱迦那外道復問:「尊者何名?」
阿難陀答言:「我名阿難陀。」
俱迦那外道言:「奇哉!大師弟子,而共論議!我若知是尊者阿難陀者,不敢發問。」說是語已,即捨而去。
[12](九六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13]給孤獨長者日日出見世尊,禮事供養,給孤獨長者作是念:「我今出太早,世尊及諸比丘禪思未起,我寧可過諸外道住處。」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
時,彼外道問言:「長者!汝見沙門瞿曇,云何見?何所見?」
長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見世尊,世尊何所見。」
諸外道言:「汝言見眾僧,云何見眾僧?眾僧何所見?」
長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見僧,僧何所見。」
外道復問:「長者!汝今云何自見?自何所見?」
長者答言:「汝等各各自說所見,然後我說所見,亦不難。」
時,有一外道作如是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常,是則真實,餘者虛妄。」
復有說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長者!世間常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間非常非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有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無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有邊無邊。」
復有說言:「世非有邊非無邊。」
復有說言:「命[14]即是身。」
復有說言:「命異身異。」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有。」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無。」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有無。」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諸外道語長者言:「我等各各已說所見,汝復應說汝所見。」
長者答言:「我之所見[1]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若復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彼則無常,無常者是苦。如是知已,於一切見都無所得。如汝所見:『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者,此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若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則無常,無常者是苦。是故汝等習近於苦,唯得於苦,堅住於苦,深入於苦。如是汝言世間[2]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有如是咎。」
世間[3]常、無常、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皆如上說。
有一外道語給孤獨長者言:「如汝所說,若有見彼,則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無常法,若無常者是苦。是故,長者所見亦習近苦,得苦,住苦,深入於苦?」
長者答言:「我先不言所見者,是真實、有為、思量、緣起法,悉皆無常,無常者是苦,知苦已,我於所見無所得耶?」
彼外道言:「如是,長者!」
爾時,給孤獨長者於外道精舍伏彼異論,建立[4]正論,於異學眾中作師子吼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向與諸外道共論事向佛廣說。
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善哉!宜應時時摧伏愚癡外道,建立正論。」
佛說是語已,給孤獨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5](九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6]長爪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7]一切[8]見不忍。」
佛告火種:「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
長爪外道言:「向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
佛告火種:「如是知、如是見,此見則已斷、已捨、已離,餘見更不相續、不起、不生。火種!多人與汝所見同,多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與彼相似,火種!若諸沙門、婆羅門捨斯等見,餘見不起,是等沙門、婆羅門世間亦少少耳。
「[9]火種!依三種見。何等為三?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於一忍、一不忍』。火種!若言一切忍者,此見與貪俱生,非不貪;與恚俱生,非不恚,與癡俱生,非不癡;繫,不離繫,煩惱,非清淨,樂取,染著生。若如是見:『我一切不忍。』此見非貪俱、非恚俱、非癡俱,清淨非煩惱,離繫非繫,不樂不取,不著生。火種!若如是見:『我一忍、一不忍。』彼[10]若忍者,則有貪,乃至染著生,若如是見不忍者,則離貪,乃至不染著生。
「彼多聞聖弟子所學言:『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則為二者所責、所詰。何等二種?謂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則為此等所責。責故詰,詰故害,彼見責、見詰、見害故,則捨所見,餘見則不復生。如是斷見、捨見、離見,餘見不復相續,不起不生。』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者,則有二[11]種二詰。何等為二?謂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如是二責二詰,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一忍、[12]一不忍。」則有二責二詰。何[13]等二?謂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如是二責,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復次,火種!如是身色麁四大,聖弟子當觀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若聖弟子觀無常、觀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住者,於彼身、身欲、身念、身[14]愛、身[15]染、身著,永滅不住。
「火種!有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種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集,則受集;彼彼觸滅,則受滅,寂靜、清涼、永盡。彼於此三受,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彼彼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出如實知;如實知已,即於彼受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彼於身分齊受覺如實知,於命分齊受覺如實知,若彼身壞命終後,即於爾時一切受永滅、無餘[16]永滅。彼作是念:『樂受覺時,其身亦壞;苦受覺時,其身亦壞;不苦不樂受覺時,其身亦壞,悉為[17]苦邊。於彼樂覺,離繫不繫;於彼苦覺,離繫不繫;於不苦不樂覺,離繫不繫。於何離繫?離於貪欲、瞋恚、愚癡,離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斯等,名為離苦。』」
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時,尊者舍利弗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歎說於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捨。」爾時,尊者舍利弗即[18]於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長爪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長爪外道出家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願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於佛法中修諸梵行。」
佛告長爪外道出家:「汝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即得善來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長爪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1]
校注
[0241005] S. 15. 1. Tiṇakattha.,[No. 100(333)]. [0241006] S. 15. 2. Pathavī.,[No. 100(334)]. [0241007] 果【大】,菓【宋】【元】 [0241008] S. 15. 12. Sukhita.,[No. 100(335)]. [0241009] S. 15. 11. Duggata.,[No. 100(336)]. [0241010] [No. 100(337)]. [0241011] S. 15. 14-19. Mattā. &c.,[No. 100(338)]. [0242001] S. 15. 8. Gaṅgā.,[No. 100(339)]. [0242002] S. 15. 10. Puggala.,[No. 100(340)]. [0242003] 毘富羅山 Vepullapabbata. [0242004] 結【大】,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聖】 [0242005] S. 15. 6. Sāsapā.,[No. 100(341)]. [0242006] S. 15. 5. Pabbata.,[No. 100(342)]. [0242007] 劫貝【大】,何具【宋】,迦尸劫貝 Kāsika vattha [0242008] S. 15. 7. Sāvakā.,[No. 100(343)]. [0242009] [No. 100(344)] [0243001] [No. 100(345)] [0243002] [No. 100(346)] [0243003] 渧【大】,滴【宋】【元】【明】 [0243004] [No. 100(347-348)],cf. S. 15. 9. Daṇḍa. [0243005] [No. 100(349)] [0243006] 節【大】,趣【宋】【元】【明】 [0243007] S. 15. 20. Vepullapabbata.,[No. 100(350)] [0243008] 求【大】*,不【聖】* [0243009] 毘富羅 Vepulla. [0243010] 長竹山 Pācīnavaṃsa. [0243011] 低彌羅 Tivarā. [0243012] 迦羅迦孫提 Kakusandha. [0243013] 朋迦 Vaṅkaka. [0243014] 拘那含牟尼 Koṇāgamana. [0243015] 宿波羅首 Supassa. [0243016] 赤馬 Rohitassā. [0243017] 中【大】,半【聖】 [0243018] 迦葉 Kassapa. [0243019] 摩竭提 Māgadhakā. [0243020] 磨【大】,摩【聖】 [0243021] 村【大】,林【聖】 [0244001] 名【大】,人【聖】 [0244002] 沒【大】,歿【宋】【元】【明】 [0244003] cf. S. 44. 9. Kutūhalasālā.,[No. 100(190.)] [0244004] 婆蹉種出家 Vacchagotta paribbājaka. [0244005] S. 44. 8. Vaccha. (or Bandha.),[No. 100(191.)] [0244006] 來【CB】【麗-CB】【聖】,求【大】 [0244007] 有【大】,〔-〕【宋】【元】【明】【聖】 [0244008] 於【大】*,〔-〕【聖】* [0244009] 色【大】,色色【宋】【元】【明】 [0244010] (959前部) [No. 100(192)] [0244011] (同後部)S. 44. 11. Sabhiya.,[No. 100(193.)] [0244012] 那梨 Nātika. [0244013] cf. Sabhiya Kaccāna. [0245001] 行身施【大】,種施設諸行【元】【明】 [0245002] cf. S. 33. 2-3. Aññāṇā.,[No. 100(194)] [0245003] S. 44. 10. Ānando. (or Atthatto),[No. 100(195)] [0245004] 常見 Sassatavādā. [0245005] 斷見 Ucchedavādā. [0245006] M. 72. Aggivacchagotta.,[No. 100(196)] [0245007] 面【CB】*【麗-CB】*【聖】*,而【大】* [0245008] 閡【大】,礙【宋】【元】【明】【聖】 [0245009] 間【大】,間常【元】【明】 [0246001] 說【大】,記說【聖】 [0246002] 已【大】,以【宋】【元】【明】【聖】 [0246003] S. 33. 1. Aññānā.,[No. 100(197)] [0246004] 已【大】,已訖【聖】 [0246005] 於【大】,知【元】 [0246006] 是【大】*,〔-〕【聖】* [0246007] M. 73. Mahā-Vacchagotta.,[No. 100(198)] [0246008] 善【大】,善不善【宋】【元】【明】 [0246009] 於【大】,〔-〕【宋】【元】【明】 [0247001] 法【大】,〔-〕【宋】【元】【明】【聖】 [0247002] 浚【大】,後【宋】【元】【聖】,波【明】 [0247003] 來【大】,求【宋】 [0247004] 尚【大】*,上【聖】* [0247005] 依若【大】,衣著【宋】【元】【明】,【聖】* [0247006] 覺【大】,學【聖】 [0247007] 覺【大】,學【宋】【元】【明】 [0247008] 修【大】,修習【聖】 [0247009] 利【大】,和【元】 [0247010] A. X. 95. Uttiya.,[No. 100(199)] [0247011] 欝低迦 Uttiya. [0248001] A. X. 83. Puṇṇiya.(富隣尼).,[No. 100(200)] [0248002] 喜【大】,善【宋】 [0248003] 說【大】,〔-〕【宋】【元】【明】 [0248004] 議【大】,義【宋】【元】【明】 [0248005] 責【大】,恨【宋】【元】【明】 [0248006] A. X. 96. Kokanuda.,[No. 100(201)] [0248007] 㯓補 Tapodā. [0248008] 俱迦那 Kokanuda. [0248009] 難【大】*,難陀【宋】*【元】*【明】* [0248010] [-]【CB】【宋】【元】【明】,阿難【大】 [0248011] 如來死後有耶 Hoti Tathāgato Parammaraṇā. [0248012] A. X. 93. Diṭṭhi.,[No. 100(202)] [0248013] 給孤獨長者 Anāthapiṇḍika gahapati. [0248014] 即【大】,則【聖】 [0249001] 真實有為思量緣起 Yaṃ kho bhante kiñci bhūtaṃ saṃkhataṃ cetayitaṃ paṭiccasamuppannaṃ. [0249002] 無【大】,〔-〕【元】【明】 [0249003] 常【大】,無常常【宋】【元】【明】【聖】 [0249004] 正【大】,已【宋】【元】【明】【聖】 [0249005] M. 74. Dīghanakha.,[No. 100(203)] [0249006] 長爪 Dīghanakha. [0249007] 一切見不忍 Sabbaṃ me na khamati. [0249008] 見【大】,〔-〕【宋】【元】【明】【聖】 [0249009] 火【大】,少【元】 [0249010] 若【大】,苦【宋】【元】【明】【聖】 [0249011] 種【大】,責【元】【明】 [0249012] 一【大】,〔-〕【聖】 [0249013] 等【大】,等為【宋】【元】【明】 [0249014] 愛【大】,受【聖】 [0249015] 染【大】,樂【明】 [0249016] 永滅【大】,〔-〕【明】 [0249017] 苦邊【大】,邊苦【聖】 [0249018] 於【大】,〔-〕【聖】 [0250001]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 冊 No. 99 雜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佛教經典系列提供/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