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9](五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利弗妬路國,尊者阿難及尊者迦摩亦在波羅利弗妬路雞林精舍。
時,尊者迦摩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語尊者阿難:「奇哉!尊者阿難!有眼有色、有耳有聲、有鼻有香、有舌有味、有身有觸、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有是等法,能不覺知。云何?尊者阿難!彼比丘為有想不覺知,為無想故不覺知?」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有想者亦不覺知,況復無想。」
復問尊者阿難:「何等為有想於有而不覺知?」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禪,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云何無想有法而不覺知?如是比丘一切想不憶念,無想心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無想於有法而不覺知。」
尊者迦摩比丘復問尊者阿難:「若比丘無想心三昧,不[10]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若比丘無想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坐起去。
[11](五六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善哉慰勞問訊,或求以四道。何等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說初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於法選擇,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得離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二說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為掉亂所持,以調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化。如是正向多住已,則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三說道。
「復次,比丘、比丘尼止觀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則斷諸使。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者,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教誡,或求是,名第四說道。」
時,諸比丘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1](五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有異婆羅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修[2]梵行?」
尊者阿難語婆羅門:「為斷故。」
復問:「尊者何所斷?」
答言:「斷[3]愛。」
復問:「尊者阿難!何所依而得斷愛?」
答言:「婆羅門!依於欲而斷愛。」
復問:「尊者阿難!豈非無邊際?」
答言:「婆羅門!非無邊際。如是有邊際,非無邊際。」
復問:「尊者阿難!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
答言:「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汝先有欲來詣精舍不?」
婆羅門答言:「如是,阿難!」
「如是,婆羅門!來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
復問:「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不?」
答言:「如是,尊者阿難!」
復語婆羅門:「如是,婆羅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何等為四?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如是,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修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婆羅門!於意云何?此非邊際耶?」
婆羅門言:「尊者阿難!此是邊際,非不邊際。」
爾時,婆羅門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4](五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云何名為世間說法者?云何名世間善向?云何名世間善到?」
尊者阿難語瞿師羅長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長者!於意云何?若有說法,調伏貪欲、調伏瞋恚、調伏愚癡,得名世間說法者不?」
長者答言:「尊者阿難!若有說法,能調伏貪欲、瞋恚、愚癡,是則名為世間說法。」
復問:「長者!於意云何?若世間向調伏貪欲、調伏瞋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善向;若世間已調伏貪欲、瞋恚、愚癡,是名善到耶?為非耶?」
長者答言:「尊者阿難!若調伏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善到。」
尊者阿難答言:「長者!我試問汝,汝便真實答我,其義如此,當受持之。」
瞿師羅長者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5](五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6]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爾時,[7]無畏離車,是[8]尼犍弟子、[9]聰明童子離車,是阿耆毘弟子,俱往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時,無畏離車語尊者阿難:「我師尼犍子滅熾然[10]法,[11]清淨超出,為諸弟子說如是道:『宿命之業,行苦行故,悉能吐之。身業不作,斷截橋梁,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業永盡;業永盡故,眾苦永盡;苦永盡故,究竟苦邊。』尊者阿難!此義云何?」
尊者阿難語離車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三種離熾然清淨超出道,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越苦惱,得真如法。何等為三?如是,聖弟子住於淨戒,受波羅提木叉,威儀具足,信於諸罪過,生怖畏想。受持如是具足淨戒,宿業漸吐,得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離車長者!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所知所見說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越憂悲,得真如法。
「復次,離車!如是淨戒具足,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離熾然,乃至得如實法。復有三昧正受,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心,業更不造,宿業漸已斷,得現正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離車!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三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爾時,尼犍弟子離車無畏默然住。
爾時,阿耆毘弟子離車聰慧重語離車無畏言:「怪哉!無畏!何默然住?於如來、應、等正覺所說、所知、所見、善說法,聞不隨喜耶?」
離車無畏答言:「我思惟其義,故默然住耳。誰聞世尊沙門瞿曇所說法不隨喜者?若有聞沙門瞿曇說法而不隨喜者,此則愚夫,長夜當受非義不饒益苦。」
時,尼犍弟子離車無畏、阿耆毘弟子聰慧重聞佛所說法,尊者阿難陀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五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有異比丘尼於尊者阿難所,起染著心,遣使白尊者阿難:「我身遇病苦,唯願尊者哀愍見看。」
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往彼比丘尼所。
彼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露身體臥床上。尊者阿難遙見彼比丘[2]尼身,即自攝[3]𣫍諸根,迴身背住。彼比丘尼見尊者阿難攝𣫍諸根,迴身背住,即自慚愧,起著衣服,敷坐具,出迎尊者阿難,請令就座,稽首禮足,退[4]住一面。
時,尊者阿難為說法言:「姊妹!如此身者,穢食長養、憍慢長養、愛所長養、婬欲長養。姊妹!依穢食者,當斷穢食,依於慢者,當斷憍慢,依於愛者,當斷愛欲。姊妹!云何名依於穢食,當斷穢食?謂聖弟子於食計數思惟而食,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5]持身故、為養活故、治飢渴病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令滅,新諸受不生,崇習長養,若力、若樂、若觸,當如是住。譬如商客以[6]酥油膏以膏其車,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運載故,如病瘡者塗以酥油,無[7]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瘡愈故。如是,聖弟子計數而食,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養活故、治飢渴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離,新諸受不起,若力、若樂、若無罪觸安隱住。姊妹!是名依食斷食。
「依慢斷慢者。云何依慢斷慢?謂[8]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聞已,作是念:『彼聖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今何故不盡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則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慢斷慢。
「姊妹!云何依愛斷愛?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等何不盡諸[A1]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彼於爾時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愛斷愛。姊妹!無所行者,斷截婬欲、和合橋梁。」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比丘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彼比丘尼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心得無畏。禮尊者阿難足,白尊者阿難:
「我今發露悔過:愚癡不善,脫作如是不流類事;今於尊者阿難所,自見過、自知過,發露懺悔,哀愍故!」
尊者阿難語比丘尼:「汝今真實自見罪、自知罪,愚癡不善,汝自知作不類之罪,汝今自知、自見而悔過,於未來世得具足戒。我今受汝悔過,哀愍故,令汝善法增長,終不退[9]滅。所以者何?若有自見罪、自知罪,能悔過者,於未來世得具足戒,善法增長,終不退滅。」
尊者阿難為彼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10](五六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11]橋池人間遊行,與尊者阿難俱,至[12]婆頭聚落國北身恕林中。
爾時,婆頭聚落諸童子聞尊者阿難橋池人間遊行,住婆頭聚落國北身恕林中。聞已,相呼聚集,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
時,尊者阿難語諸童子言:「[13]帝種!如來、應、等正覺說四種清淨,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
「云何為戒[14]清淨?謂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戒增長,威儀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恐怖,受持學戒。戒身不滿者,能令滿足;已滿者,隨順執持,欲精進方便超出,精[15]勤勇猛,堪能諸身心法,常能攝受,是名戒淨斷。
「苦種!云何名為心淨斷?謂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定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執受,欲精進乃至常執受,是名心淨斷。
「苦種!云何名為見淨斷?謂聖弟子聞大師說法。如是如是說法,則如是如是入如實正觀。如是如是得歡喜、得隨喜、得從於佛。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然從餘明[1]智尊重梵行者說,聞尊重梵行者如是如是說,則如是如是入如實觀察。如是如是觀察,於彼法得歡喜、隨喜,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亦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隨先所聞受持者重誦習,隨先所聞受持者如是如是重誦已。如是如是得入彼法,乃至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先所受持重誦習,然先所聞法為人廣說,先所聞法如是如是為人廣說。如是如是得入於法,正智觀察,乃至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先所受持重誦習,亦復不以先所聞法為人廣說,然於先所聞法獨一靜處思惟觀察。如是如是思惟觀察,如是如是得入正法,乃至信於正法。如是從他聞,內正思惟,是名未起正見令起,已起正見令增廣;是名未滿戒身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方便,乃至常攝受,是名見淨斷。
「苦種!云何為解脫清淨斷?謂聖弟子貪心無欲解脫,恚、癡心無欲解脫。如是解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乃至常攝受,是名解脫淨斷。」
苦種!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婆頭聚落諸童子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2](五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3]菴羅林中,與眾上座比丘俱。
時,有[4]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時,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質多羅長者稽首禮諸上座比丘足,往詣那伽達多比丘房,稽首禮那伽達多比丘足,退坐一面。
時,那伽達多比丘問質多羅長者,如所說:
[5]「長者!此偈有何義?」
質多羅長者言:「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耶?」
答言:「如是。」
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言:「尊者!須臾默然,我當思惟此義。」
須臾默然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言:「青者謂戒也,白覆謂解脫也,一輻者身念也,轉者轉出也,車者止觀也,離結者有三種結,謂貪、恚、癡。彼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滅、已知、已斷根本,如截[7]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未來世[8]滅不起法。
「觀察者謂見也,來者人也,斷流者愛流於生死。彼[9]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不復生,於未來世成不起法。
「不縛者謂三[10]縛,貪欲縛、瞋恚縛、愚癡縛,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於未來世成不起法。是故,尊者那伽達多!世尊說此偈:
「此世尊所說偈,我已分別也。」
尊者那伽達多問質多羅長者言:「此義汝先聞耶?」
答言:「不聞。」
尊者那伽達多言:「長者!汝得善利,於此甚深佛法,賢聖慧眼得入。」
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那伽達多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1](五六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精舍,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時,質多羅長者詣尊者那伽達多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尊者那伽達多告質多羅長者:「有[12]無量心三昧、[13]無相心三昧、[14]無所有心三昧、[15]空心三昧。云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有種種名?」
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此諸三昧為世尊所說?為尊者自意說耶?」
尊者那伽達多答言:「此世尊所說。」
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聽我小思惟此義,然後當答。」
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有法一義種種味。」
復問長者:「云何[16]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長者答言:「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復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答言:「尊者!謂貪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尊者那伽達多問言:「云何?長者!此義汝先所聞耶?」
答言:「尊者!不聞。」
復告長者:「汝得大利,於甚深佛法,現[1]賢聖慧眼得入。」
質多羅長者聞尊者那伽達多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2](五六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座比丘俱。
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禮諸上座已,詣尊者[3]伽摩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謂[4]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謂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復問:「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長者![5]出息、入息名為身行。[6]有覺、有觀名為口行。[7]想、思名為意行。」
復問:「何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
[8]答:「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9]於身、屬於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名為口行。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10]想[11]轉,是故想、思[12]名為意行。」
復問:「尊者!有幾法?
答言:「長者!
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
[14]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15]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復問:「尊者!云何入滅正受?」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不言:『我入滅正受,我當入滅正受。』然先作如是漸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復問:「尊者!云何為出滅正受?」
答言:「長者!出滅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當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
復問:「尊者!起滅正受者,何法先起,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
答言:「長者!從滅正[16]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後口行。」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者。云何順趣、流注、[17]浚輸?」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復問:「尊者!住滅正受時,為觸幾觸?」
答言:「長者!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
答言:「長者!此應先問,何故今問,然當為汝說。比丘入滅正受者,作於二法——止以觀。」
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迦摩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8](五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時,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於一面坐。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時,質多羅長者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十指掌,請諸上座言:「唯願諸尊受我薄食。」時,諸上座默然受請。
時,彼長者知諸上座默然受請已,禮足而去。還歸自家,辦種種飲食,敷床座,晨朝遣使白:「時到。」
時,諸上座著衣持鉢,至長者舍,就座而坐,長者稽首禮諸上座足,於一面坐。白諸上座:「所謂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
時,諸上座默然而住。如是再三。
爾時,尊者[19]梨犀達多眾中下坐,白諸上座比丘言:「諸[20]尊!我欲答彼長者所問。」
諸上座答言:「可。」
長者質多羅即問言:「尊者!所謂種種界,何等種種界?」
梨犀達多答言:「長者!眼界[21]異、色界異、眼識界異;耳界異、聲界異、耳識界異;鼻界異、香界異、鼻識界異;舌界異、味界異、舌識界異;身界異、觸界異、身識界異;意界異、法界異、意識界異。如是,長者!是名種種界。」
爾時,質多羅長者下種種淨美飲食供養。眾僧食已,澡嗽、洗鉢訖,質多羅長者敷一卑床,於上座前坐聽法。
爾時,上座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時,諸上座於路中語梨犀達多:「善哉!善哉!梨犀達多比丘!汝真辯[1]捷,知[2]事而說,若於餘時,汝應常如此應。」
時,諸上座聞梨犀達多所說,歡喜奉行。
[3](五七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時,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諸上座言:「諸世間所見,或說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云何?尊者!此諸異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
時,諸上座默然不答。如是三問,亦三默然。
時,有一下座比丘名梨犀達多,白諸上座言:「我欲答彼長者所問。」
諸上座言:「善能答者答。」
時,長者即問梨犀達多:「尊者!凡世間所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
尊者梨犀達多答言:「長者!凡世間所見,或言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等諸見,一切皆[4]以[5]身見為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轉。」
復問:「尊者!云何為身見?」
答言:「長者!愚癡無聞凡夫見[6]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7]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身見。」
復問:「尊者!云何得無此身見?」
答言:「長者!謂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不見[8]色異我,不見我中色、色中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不見識異我,不見我中識、識中我,是名得無身見。」
復問:「尊者!其父何名?於何所生?」
答言:「長者!我生於後方長者家。」
質多羅長者語尊者梨犀達多:「我及尊者二父本是善知識。」
梨犀達多答言:「如是,長者!」
質多羅長者語梨犀達多言:「尊者若能住此菴羅林中,我盡形壽供養衣服、飲食、隨病湯藥,尊者梨犀達多默然受請。」
時,尊者梨犀達多受質多羅長者請,供養障[9]礙故,久不詣世尊所。
時,諸上座比丘為質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質多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0](五七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諸上座比丘言:「唯願諸尊於牛牧中受我請食。」
時,諸上座默然受請。
質多羅長者知諸上座默然受請已,[A2]即自還家。星夜備具種種飲食,晨朝敷座,遣使白諸上座:「時到。」
諸上座著衣持鉢,至牛牧[11]中質多羅長者舍,就座而坐。
時,質多羅長者自手供養種種飲食。食已,洗鉢、澡[12]漱畢,[13]質多羅長者敷一卑床,於上座前坐聽法。
時,諸上座為長者說種種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質多羅長者亦隨後去。
諸上座食諸[14]酥酪蜜飽滿,於春後月熱時,行路悶極。
爾時,有一下座比丘名[15]摩訶迦,白諸上座:「今日大熱,我欲起雲雨微風,可爾不?」
諸上座答言:「汝能爾者,佳。」
時,摩訶迦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應時雲起,細雨微下,[16]涼[17]風亹亹從四方來,至精舍門,尊者摩訶迦語諸上座言:「所作可止?」
答言:「可止。」
時,尊者摩訶迦即止神通,還於自房。
時,質多羅長者作是念:「最下座比丘而能有此大神通力,況復中座及與上座。」即禮諸上座比丘足,隨摩[A3]訶迦比丘至所住房,禮尊者摩訶迦足,退坐一面,白言:「尊者!我欲得見尊者[18]過人法神足現化。」
尊者摩訶迦言:「長者!勿見恐怖。」
如是三請,亦三不許。長者[19]由復重請願見尊者神通變化。
尊者摩訶迦語長者言:「汝且出外,取乾草木積聚已,以一張[20]㲲覆上。」
質多羅長者即如其教,出外聚薪成[21]𧂐,來白尊者摩訶迦:「薪𧂐已成,以㲲覆上。」
時,尊者摩訶迦即入火光三昧,於戶鉤孔中出火焰光,燒其[22]積薪都盡,唯白㲲不然,語長者言:「汝今見不?」
答言:「已見。尊者!實為奇特。」
尊者摩訶迦語長者言:「當知此者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長者!此及餘功德,一切皆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餘道品法。」
質多羅長者白尊者摩訶迦:「願常住此林中,我當盡[23]壽衣、被、飲食、隨病湯藥。」
尊者摩訶迦有行因緣故,不受其請。
質多羅長者聞說法已,歡喜隨喜,[24]即從座起,作禮而去。
尊者摩訶迦不欲令供養利[25]障罪故,即從座起去,遂不復還。
[26](五七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爾時,眾多上座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議:「諸尊!於意云何?謂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法繫意耶?」
時,質多羅長者行有所營,便過精舍,見諸上座比丘集於食堂,即便前禮諸上座足,禮足已,問言:「尊者集於食堂,論說何法?」
諸上座答言:「長者!我等今日集此食堂,作如此論:『為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1]為意繫法耶?為法繫意耶?』」
長者問言:「諸尊者於此義云何記說?」
諸上座言:「於長者意云何?」
長者答諸上座言:「如我意,謂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中間有[2]欲貪者,隨彼繫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駕以軛鞅。有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
答言:「長者!非等問也。所以者何?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彼軛鞅是其繫也。」
「如是,尊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3]其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時,質多羅長者聞諸上座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4](五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林中。時,有[5]阿耆毘外道是[6]質多羅長者先人親厚,來詣質多羅長者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住。
質多羅長者問阿耆毘外道:「汝出家幾時?」
答言:「長者!我出家[7]已來二十餘年。」
質多羅長者問言:「汝出家來過二十年,為得過人法,究竟知見,安樂住不?」
答言:「長者!雖出家過二十年,不得過人法,究竟知見,安樂住,唯有躶形、拔髮、乞食,人間遊行,臥於土中。」
質多羅長者言:「此非名稱法、律,此是惡知,非出要道,非曰等覺,非讚歎處,不可依止。唐名出家過二十年,躶形、拔髮、乞食,人間遊行,臥灰土中。」
阿耆毘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作弟子,於今幾時?」
質多羅長者答言:「我為世尊弟子過二十年。」
復問質多羅長者:「汝為沙門瞿曇弟子過二十年,復得過人法,勝、究竟知見不?」
質多羅長者答言:「[8]汝今當[9]知,質多羅長者要不復經由胞胎而受生,不復增於丘塜,不復起於血氣,如世尊所說五下分結,不見一結而不斷者,若一結不斷,當復還生此世。」
如是說時,阿耆毘迦悲歎涕[10]淚,以衣拭面,謂質多羅長者言:「我今當作何計?」
質多羅長者答言:「汝若能於正法、律出家者,我當給汝衣鉢供身之具。」
阿耆毘迦須臾思惟已,語質多羅長者言:「我今隨[11]喜,示我所作。」
時,質多羅長者將彼[12]阿耆毘迦往詣諸上座所,禮諸上座足,於一面坐。白諸上座比丘言:「尊者!此阿耆毘迦是我先人親厚,今求出家作比丘,願諸上座度令出家,我當供給衣鉢眾具。」
諸上座即令出家,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增進學道,淨修梵行……。」得阿羅漢。
[13](五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14]上座比丘俱。
時,有[15]尼犍若提子與五百眷屬詣菴羅林中,欲誘質多羅長者以為弟子。質多羅長者聞尼犍若提子將五百眷屬來詣菴羅林中,欲誘我為弟子,聞已,即往詣其所,共相問訊畢,各於一面坐。
時,尼犍若提子語質多羅長者言:「汝信沙門瞿曇得[16]無覺無觀三昧耶?」
質多羅長者答言:「我不以[17]信故來也。」
[18]阿耆毘言:「長者!汝不諂、不幻、質直、質直所生。長者!若能息有覺有觀者,亦能以繩繫縛於風,若能息有覺有觀者,亦可以一把土斷[19]恒水流,我於行、住、坐、臥智見常生。」
質多羅長者問尼犍若提子:「為信在前耶?為智在前耶?信之與智,何者為先?何者為勝?」
尼犍若提子答言:「信應在前,然後有智,信智相比,智則為勝。」
質多羅長者語尼犍若提子:「我已求得息有覺有觀,[20]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我晝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終夜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
尼犍若提子言:「汝諂曲、幻偽、不直、不直所生。」
質多羅長者言:「汝先言我不諂[21]曲、不幻、質直、質直所生,今云何言諂曲、幻偽、不直、不直所生耶?若汝前實者,後則虛,後實者,前則虛。汝先言:『我於行、住、坐、臥知見常生。』汝於前後,小事不知。云何知過人法?若知、[22]若見、[23]安樂住事?」長者復問尼犍若提子:「有於一[24]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汝有此不?若無一問、一說、一記論,乃至十問、十說、十記論。云何能誘於我,而來至此菴羅林中欲誘誑我?」
於是尼犍若提子息閉掉頭,[1]反拱而出,不復還顧。
[2](五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爾時,質多羅長者病苦,諸親圍遶,有眾多諸天來詣長者所,語質多羅長者言:「長者!汝當發願得作[3]轉輪王。」
質多羅長者語諸天言:「若作轉輪王,彼亦無常、苦、空、無我。」
時,長者親屬語長者:「汝當繫念。汝當繫念。」
質多羅長者語親屬:「何故汝等教我繫念,繫念?」
彼親屬言:「汝作是言:『無常、苦、空、[4]無我。』是故教汝繫[5]念、繫念也。」
長者語諸親屬:「有諸天人來至我所,語我言:『汝當發願得作轉輪[6]聖王,隨願得果。』我即答言:『彼轉輪王亦復無常、苦、空、非我。』」
彼諸親屬語質多羅長者:「轉輪王有何,而彼諸天教汝願求?」
長者答言:「轉輪王[7]者以正法治化,是故諸天見如是福利故,而來教我為發願求。」
諸親屬言:「汝今用心,當如之何?」
長者答言:「諸親屬!我今作心,唯不復見胞胎受生,不增丘塜,不受血氣,如世尊說,五下分結我不見有,我不自見一結不斷,若結不斷,則還生此世。」
於是長者即從床起,結[8]加趺坐,正念在前,而說偈言:
質多羅長者說此偈已,尋即命終,生於不煩熱天。
爾時,質多羅天子作是念:「我不應停此,當往閻浮提禮拜諸上座比丘。」如力士[14]屈[15]伸臂頃,以天神力至菴羅林中,放身天光,遍照菴羅林。
時,有異比丘夜起出房,露地經行,見勝光明普照樹林。即說偈言:
質多羅天子說偈答言:
質多羅天子說此偈已,即沒不現。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17]
校注
[0146009] S. 35. 192. Kāmabhū(迦摩). [0146010] 涌【大】*,勇【宋】* [0146011] A. IV. 170. Yuganandha. [0147001] S. 51. 15. Brāhmaṇa. [0147002] 梵行Brahmacariya. [0147003] 愛 Chanda. [0147004] S. 35. 129. Ghosita. [0147005] A. III. 74. Nigaṇṭha. [0147006] 毘舍離 Vesālī. [0147007] 無畏離車 Abhaya Licchavi. [0147008] 尼犍 Nigaṇṭha. [0147009] 聰明童子 Paṇḍita Kumāraka. [0147010] 法【大】,〔-〕【宋】【元】【明】 [0147011] 清【大】,〔-〕【聖】 [0148001] A. IV. 159. Bhikkhunī. [0148002] 尼【大】,尼見【宋】【元】【明】 [0148003] 𣫍【大】*,歛【明】* [0148004] 住【大】,坐【宋】【元】【明】 [0148005] 持【大】,知【宋】【元】【明】【聖】 [0148006] 酥【大】*,蘇【宋】【元】*【聖】* [0148007] 著樂【大】,染著【宋】【元】【明】【聖】 [0148008] 弟【大】,聖弟【宋】【元】【明】 [0148009] 滅【大】*,减【宋】【元】【明】【聖】* [0148010] A. IV. 194. Sāpūgī. [0148011] 橋池 Koḷiya. [0148012] 婆頭 Sāpūga. [0148013] 帝【大】,苦【宋】【元】【明】,虎【聖】,帝種 Vyagghapajja [0148014] 清淨【大】,淨斷【宋】【元】【明】 [0148015] 勤【大】,懃【聖】 [0149001] 智【大】,知【元】 [0149002] S. 41. 5. Kāmabhū.(1). [0149003] 菴羅林 Ambāṭakavana. [0149004] 質多羅 Citta. [0149005] 枝青以白覆一輻轉之車離結觀察來斷流不復縛 Nelango setapacchādo, Ekāro vattatī ratho Auīghaṃ passa āyataṃ, Chinnasotam abandhananti. [0149006] 離【大】,雖【宋】 [0149007] 多羅 Tāla. [0149008] 滅【大】,成【明】 [0149009] 羅【大】,阿羅【宋】【元】【明】 [0149010] 縛 Bandhana. [0149011] S. 41. 7. Godatta. [0149012] 無量心三昧 Appamāṇā cetovimutti. [0149013] 無相心三昧 Animittā Cetovimutti. [0149014] 無所有心三昧 Akiñcaññā Cetovimutti. [0149015] 空心三昧 Suññatā Cetovimutti. [0149016] 有【大】,〔-〕【聖】 [0150001] 賢【大】,〔-〕【宋】【元】【明】【聖】 [0150002] S. 41. 6. Kāmabhū.(2) [0150003] 伽摩 Kāmabhū. [0150004] 行 Saṅkhāra. [0150005] 出息入息 Assāsapassāsā. [0150006] 有覺有觀 Vitakkavicārā. [0150007] 想思 Saññā ca vedanā. [0150008] 答【大】,若【聖】 [0150009] 於【大】*,〔-〕【聖】* [0150010] 想【大】,相【宋】【元】【明】【聖】 [0150011] 轉【大】,縛【聖】 [0150012] 名【大】,〔-〕【明】 [0150013] 屍【大】,尸【聖】 [0150014] 答【大】,〔-〕【聖】 [0150015] 滅盡定者 Saññāvedayita-nirodhasamāpatti. [0150016] 受【大】,為【元】 [0150017] 浚輸【大】*,後輪【聖】* [0150018] S. 41. 2. Isidatta(1). [0150019] 梨犀達多 Isidatta. [0150020] 尊【大】,尊者【宋】【元】【明】 [0150021] 異【大】,異異【聖】 [0151001] 捷【大】,揵【明】 [0151002] 事【大】,時【宋】【元】【明】【聖】 [0151003] S. 41. 3. Isidatta(2). [0151004] 以【大】,已【聖】 [0151005] 身見 Sakkāyadiṭṭhi. [0151006] 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 rūpam attato samanupassati, rūpa-vantaṃ vā attānaṃ attanivā rūpaṃ rūpasmiṃ vā attānaṃ. [0151007] 識【大】,〔-〕【宋】【元】【明】【聖】 [0151008] 色【大】,〔-〕【宋】【元】【明】 [0151009] 礙【大】,閡【聖】 [0151010] S. 41. 4. Mahaka. [0151011] 中【大】,〔-〕【聖】 [0151012] 漱【大】,嗽【聖】 [0151013] 質【大】,與質【聖】 [0151014] 酥【大】,蘓【聖】 [0151015] 摩訶迦 Mahaka. [0151016] 涼【大】,良【聖】 [0151017] 風【大】,涼【明】 [0151018] 過人法神足現化 Uttarimanussadhamma, iddhipāṭihāriya. [0151019] 由【大】,猶【宋】【元】【明】 [0151020] 㲲【大】*,疊【聖】* [0151021] 𧂐【大】*,積【聖】* [0151022] 積【大】,𧂐【明】 [0151023] 壽【大】,壽供養【宋】【元】【明】 [0151024] 即【大】,〔-〕【宋】【元】【明】【聖】 [0151025] 障【大】,彰【聖】 [0151026] S. 41. 1. Saññojana. [0152001] (為意…意耶)十字【大】,〔-〕【聖】 [0152002] 欲貪 Chandarāga. [0152003] 其【大】,於【宋】【元】【明】 [0152004] S. 41. 9. Acela. [0152005] 阿耆毘(Ājīva)Acela. [0152006] 質多羅 Citta. [0152007] 已【大】,以【宋】【元】【明】【聖】 [0152008] 汝【大】,如【聖】 [0152009] 知【大】,〔-〕【聖】 [0152010] 淚【大】,泗【宋】【元】【明】【聖】 [0152011] 喜【大】,汝【宋】【元】【明】【聖】 [0152012] 阿【大】,何【元】 [0152013] S. 41. 8. Nigaṇṭha. [0152014] 上【大】,土【明】 [0152015] 尼犍若提子 Nigaṇṭha Nātaputta. [0152016] 無覺無觀三昧 Avitakka avicāra samādhi. [0152017] 信 Saddhā. [0152018] 阿耆毘【大】,尼揵若提子【明】 [0152019] 恒水流 Gaṅga. [0152020] 內【大】,者【元】 [0152021] 曲【大】,〔-〕【聖】 [0152022] 若【大】,〔-〕【聖】 [0152023] 安【大】,若安【宋】【元】【明】【聖】 [0152024] 問【大】,日【宋】【元】【明】【聖】 [0153001] 反【大】,乃【宋】【元】【明】 [0153002] S. 41. 10. Gilānadassana. [0153003] 轉輪王 Cakkavattin. [0153004] 無【大】,非【宋】【元】【明】【聖】 [0153005] 念【大】,念也【聖】 [0153006] 聖【大】,〔-〕【宋】【元】【明】【聖】 [0153007] 者【大】,有【聖】 [0153008] 加【大】,跏【宋】【元】【明】 [0153009] 殖【大】,植【宋】【元】【明】 [0153010] 所聞習【大】,無間集【宋】【元】【明】【聖】 [0153011] 遠【大】,造【宋】【明】【聖】 [0153012] 稍【大】,稱【聖】 [0153013] 終【大】,眾【聖】 [0153014] 屈【大】,〔-〕【宋】【元】【明】 [0153015] 伸【大】,申【聖】 [0153016] 仁【大】,人【聖】 [0153017] 〔-〕【大】,光明皇后願文【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 冊 No. 99 雜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佛教經典系列提供/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