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20](一一七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彌絺羅國菴羅園中。
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有六子相續命終,念子發狂,裸形被髮,隨路而走,至彌絺羅菴羅園中。
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圍繞說法,婆四吒婆羅門尼遙見世尊,見已,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歛身蹲坐。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取汝鬱多羅僧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時,婆羅門尼得衣著已,至於佛前,稽首禮佛,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其說法,[A1]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說法次第,乃至信心清淨,受三自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彼婆四吒優婆夷於後時,第七子忽復命終,彼優婆夷都不啼哭憂悲惱苦。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而告婆四吒優婆夷言:
婆四吒優婆夷即復說偈答其夫言:
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歎[23]曰:
婆四吒優婆夷[24]說偈答言:
其夫婆羅門復說偈言:
優婆夷復說偈言:
爾時,婆羅門即嚴駕乘於馬車,詣彌絺[1]羅菴羅園。遙見世尊,轉增信樂,詣大師前。
彼時,大師即為說偈,開其法眼,苦、習、滅、道,正向涅槃。彼即見法,成無間等。既知法已,請求出家。
時,婆羅門即得出家,獨靜思惟,乃至得阿羅漢。世尊記說:「於第三夜,逮得三明。」得三明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乘車還家,告婆四吒優婆夷,令發隨喜,語言:『婆羅門往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即為說法,為開法眼,見苦聖諦、苦集、苦滅、賢聖八道,安趣涅槃,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彼御者奉教疾還。時,婆四吒優婆夷遙見御者空車而還。即遙問言:「婆羅門為見佛不?佛為說法,開示法眼,見聖諦不?」
御者白言:「婆羅門已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為開法眼,說四聖諦,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專精思惟。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優婆夷心即隨喜,語御者言:「車馬屬汝,加復賜汝金錢一千,已汝傳信言:『[A2]婆羅門宿闍諦,已得三明。』令我歡喜故。」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車馬金錢為?車馬金錢還優婆夷,我今當還婆羅門所,隨彼出家。」
優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還。不久亦當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隨後出家。」
御者白言:「如是,優婆夷!如彼出家,我亦當然。」
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我今不久亦當隨去。如空野大龍,乘虛而遊,其餘諸龍、龍子、龍女悉皆隨去,我亦如是,執持衣鉢,易養易滿。」御者白言:「優婆夷!若如是者,所願必果,不久當見優婆夷少欲知足,執持衣鉢,人所棄者,乞受而食,剃髮染衣,於陰、界、入斷除愛欲,離貪繫縛,盡諸有漏。」
彼婆羅門及其御者、婆四吒優婆夷、優婆夷女孫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邊。
[2](一一七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國大林精舍。
時,有毘[3]梨耶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晨朝買牛,未償其價,即日失牛,六日不見。
時,婆羅門為覓牛故,至大林精舍,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挺特,諸根清淨,其心寂默,成就止觀,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見已,即詣其前,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爾時,世尊為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1]喜,如佛常法,次第說法,布施、持戒,乃至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即從座起,合掌白佛:「我今得於正法、律出家學道,成比丘分,修梵行不?」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修諸梵行,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爾時,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緣自覺知,得解脫樂,而說偈言:
[3](一一八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娑羅樹林婆羅門聚落。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4]入婆羅門聚落乞食,有非時雲起。
爾時,世尊作是念:「我今當往婆羅[5]門聚落婆羅長者大會堂中。」作是念已,即往向彼大會堂所。
時,婆羅門長者悉集堂上,遙見世尊,共相謂言:「彼剃頭沙門竟知何法?」
爾時,世尊告彼婆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言:「諸婆羅門有知法者,有不知者;剎利長者亦有知法者,有不知法者。」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時,彼婆羅門長者白佛言:「善士瞿曇!善士夫可入此堂,就座而坐。」世尊坐已。即[6]白言:「瞿曇說法,我等樂聽。」
爾時,世尊為彼大會婆羅門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復說偈言:
爾時,世尊為婆羅聚落婆羅門長者建立正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8](一一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浮梨聚落,住[9]天作婆羅門菴羅園中,尊者[10]優波摩為侍者。
爾時,世尊患背痛,告尊者優[A3]波摩:「汝舉衣鉢已,往至天作婆羅門舍。」
時,天作婆羅門處於中堂,令梳頭者理剃鬚髮,見尊者優[11]波摩於[12]外門住,見已,[13]即說偈言:
尊者優波摩說偈答言:
時,天作婆羅門以滿鉢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使人擔持,并持暖水,隨尊者優波摩詣世尊所,以塗其體,暖水洗之,酥蜜作飲,世尊背疾即得安隱。
時,天作婆羅門晨朝早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時,天作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A4]禮而去。
[19](一一八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20]拘薩羅人間遊行,於一夜時,住止娑羅林中。
時,有一婆羅門,去娑羅林不遠,營作田業。晨朝起作,至[21]娑羅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諸根清淨,其心寂定,具足成就第一止觀,其身金色,光明徹照。見已,往詣其所,白言:「瞿曇!我近在此經營事業,故樂此林。瞿曇於此有何事業,樂此林中?」復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22]曰:
時,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23](一一八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夜宿一娑羅林中。
時,有一婆羅門,近彼林側,與五百年少婆羅門共。彼婆羅門常稱歎欽想:「欲見世尊,何時遊於此林,我因得見[1]遇,問所疑,頗有閑暇為我記說?」
時,彼婆羅門年少弟子為採薪故,入於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諸根寂靜,其心寂定,形若金山,光明徹照。見已,作是念:「我[2]和上婆羅門常稱歎欽仰,欲見瞿曇,問其所疑,今此沙門瞿曇到此林中,我當疾往白和上令知。」即持薪束,疾還學堂。捨薪束已,詣和上所,白言:「和上當知,和上由來常所稱歎欽仰欲見沙門瞿曇,脫到此林,當問所疑,今日瞿曇已到此林,和上知時!」
時,婆羅門即詣世尊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婆羅門復說偈言:
時,婆羅門廣說斯偈,讚歎佛已,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4](一一八四)
如是我聞:
爾時,世尊剃髮未久,於後夜時,結跏趺坐,正身思惟,繫念在前,以衣覆頭。
時,孫陀利河側有婆羅門住止,夜起持祠,餘食不盡,[7]時至河邊,欲求大德婆羅門以奉之。
爾時,世尊聞河邊婆羅[8]門聲。聞已,謦咳作聲,却衣現頭。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見佛已,作是念:「是剃頭沙門,非婆羅門。」欲持食還去。彼婆羅門復作是念:「非獨沙門是剃頭者,婆羅門中亦有剃頭,應往至彼,問其所生。」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詣世尊所,而問之言:「為何姓生?」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復說偈言: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轉得信心,即持餘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如上因說偈而得食廣說。
孫陀利河側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今此施食當置何所?」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隱者。汝持此食去著無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虫水中,水即烟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燒鐵丸投之冷水,烟起涌沸,啾啾作聲。如是彼食著無虫水中,烟起涌沸,啾啾作聲。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心欲恐怖,身毛皆竪,謂為災變,馳走上岸,集聚乾木,供養祠火,令息災恠。
世尊見彼集聚乾木,供養祠火,望息災恠。見已。即說偈言: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4](一一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A6]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孫陀利河側叢林中。
時,有[5]孫陀利河側住止婆羅門來詣佛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佛言:「瞿曇!至孫陀利河中洗浴不?」
佛告婆羅門:「何用於孫陀利河中洗浴為?」
婆羅門白佛:「瞿曇!孫陀利河是濟度之數,是吉祥之數,是清淨之數,若有於中洗浴者,悉能除人一切諸惡。」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0](一一八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時,有[11]縈髻[12]羅豆婆遮婆羅門,本俗人時,為佛善知識,來詣佛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時,縈髻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3](一一八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時,有縈髻[14]波羅豆婆遮婆羅門來詣佛所,[15]而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說此經已,縈髻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16]起去。
[17](一一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18]欝毘羅聚落[19]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
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不恭敬者,則為大苦,無有次序。無他自在可畏懼者,則於大義有所退減;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者,得安樂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大義滿足。頗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中,能於我所具足戒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復作是念:「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於我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令我自覺,成三藐三佛陀者,我當於彼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所以者何?過去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當來世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世尊心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沒,住於佛前,歎言:「善哉!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懈怠不恭敬者,甚為大苦……」廣說乃至「大義滿足,其實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於世尊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世[1]尊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如來自悟成等正覺,則是如來所應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所以者何?過去諸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未來如來、應、等正覺亦當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世尊亦當於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時,梵天王復說偈言:
時,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2](一一八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
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若有人不樂四念處者,則不樂如聖法;不樂如聖法者,則不樂如聖道;不樂如聖道者,則不樂甘露法;不樂甘露法者,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樂修四念處者,則樂修如聖法;樂修如聖法者,則樂如聖道;樂如聖道者,則樂甘露法;樂甘露法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佛心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頃,於梵天沒,住於佛前,作是歎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有一乘道能淨眾生,謂四念處,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時,梵天王復說偈言:
[4]爾時,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5](一一九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絕妙色身,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佛告梵天王:「如是,梵天!如是,梵天!
佛說是經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6](一一九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止空閑無聚落處,與比丘眾夜宿其中。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隨順阿練若法。
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作是念:「今者世尊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一空閑無聚落處,與諸大眾止宿空野。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隨順空法,我今當往隨順讚嘆!」
譬如力士屈伸臂頃,於梵天沒,住於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已,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1](一一九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迦毘羅衛林中,與五百比丘俱,皆是[2]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A7]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涅槃相應法。
時,有十方世界大眾威力諸天皆悉來會,供養世尊及比丘僧。復有諸梵天王住於梵世,作是念:「今日佛住迦毘羅衛國……」如上廣說,乃至「供養世尊及諸大眾,我今當往各各讚歎!」
作是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沒,住於佛前。第一梵天即說偈言:
第二梵天復說偈言:
第三梵天次說偈言:
第四梵天次說偈言:
各說偈已,四梵[4]天身即沒不現。
[5](一一九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日日精勤,往詣佛所,尊重供養。
時,娑婆世界主作是念:「今旦太早而來見佛,正值世尊入[6]大三昧,我等且當入提婆達多伴黨瞿迦梨比丘房中。」作是念已,即入彼房,至房戶中,以指扣戶,口說是言:「瞿迦梨!瞿迦梨!於舍利弗、目連所起淨信心,汝莫長夜得不饒益苦!」
瞿迦梨言:「汝是誰?」
梵天答言:「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梵天王言:「如是,比丘!」
瞿迦梨言:「汝何故來?」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答言:「此不可治。」即說偈言:
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日日勤到佛所,親覲供養,我作是念:『今旦太早來見世尊,正值世尊入大三昧,我且當入提婆達多伴黨瞿迦梨比丘房中。』即住戶中,徐徐扣戶,口說是言:『瞿迦梨!瞿迦梨!當於舍利[A8]弗、目揵連賢善智慧者所起淨信心,莫長夜得不饒益苦!』瞿迦梨言:『汝是誰?』我即答言:『是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瞿迦梨言:『世尊不記汝得阿那含耶?』我即答言:『如是。』瞿迦梨復言:『汝何故來?』我作是念:『此不可治。』即說偈言:
佛語梵王:「如是,如是。梵王!
佛說此經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11](一一九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大梵天王及餘別梵天——善臂別梵天,日日方便,往見供養世尊。
時,有婆句梵天見別梵天——善臂梵天,精勤方便,而問言:「汝欲何之?」
彼即答言:「欲見世尊,恭敬供養。」
時,婆句梵天即說偈言:
爾時,善梵王、別梵王——善臂別梵王復說偈言:
時,彼善梵天、別梵天——善臂別梵天,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方便,欲來見世尊,恭敬供養。有婆句梵天,見我方便,而問我言:『汝今方便,欲何所之?』我即答言:『欲往見世尊,禮事供養。』婆句梵天即說偈言:
「我即說偈而答彼言:
佛告梵天:「如是,梵天!如是,梵天!
時,彼梵天為迦吒務陀低沙比丘故,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彼諸梵天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4](一一九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5]婆句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惡邪見言:「此處常、恒、非變易法,純一出離之處。」
爾時,世尊知婆句梵天心念已,入於三昧,如其正受,於王舍城沒,住梵天[6]上。
婆句梵天遙見世尊[7]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婆句梵天復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婆句梵天復說偈言:
爾時,世尊為婆句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如其正受,從梵天沒,還王舍城。
[10](一一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邪見言:「此處常、恒、不變易,純一出離,未曾見有來至此處,況復有過此上者?」
爾時,世尊知彼梵天心之所念,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現梵天宮,當彼梵天頂上,於虛空中結跏趺坐,正身繫念。
爾時,尊者阿若俱隣作是念:「今日世尊為在何所?」即以天眼淨過人間眼,觀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現彼梵世,在於東方,西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作是念:「今日世尊為在何所?」即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現梵天上,在於南方,北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今者為在何所?」即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住梵天上,在於西方,東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即作是念:「今日世尊為在何所?」以天眼淨過於人眼,遙見世尊在梵天上。見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舍衛國沒,住梵天上,在於北方,南面向佛,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在佛座下,梵天座上。
爾時,世尊告梵天曰:「汝今復起是見:『從本已來,未曾見有過我上者』不?」
梵天白佛:「我今不敢復言:『我未曾見有過我上者。』唯見梵天光明被障。」爾時,世尊為彼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梵天上沒,還舍衛國。
尊者阿若俱隣、摩訶迦葉、舍利弗為彼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梵天沒,還舍衛國,唯尊者大目揵連仍於彼住。
時,彼梵天問尊者大目揵連:「世尊諸餘弟子悉有如是大德大力不?」
時,尊者大目揵連即說偈言:
時,尊者大目揵連為彼梵天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於梵天沒,還舍衛國。
[2](一一九七)
如是我聞:
爾時,世尊臨般涅槃,告尊者阿難:「汝於堅固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
時,尊者阿難奉世尊教,於雙堅固樹間為世尊敷繩床,北首已,還世尊所,稽首禮足,白言世尊:「[5]已為如來於雙堅固樹間敷繩床,令北首。」
於是,世尊往就繩床,右脇著地,北首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6]相。
爾時,世尊即於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般涅槃已,雙堅固樹尋即生花,周匝垂下,供養世尊。
時,有異比丘即說偈言:
尋時,釋提桓因說偈:
尋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次復說偈言:
尊者[7]阿那律陀次復說偈言:
如來涅槃後七日,尊者阿難[8]往枝提所,而說偈言:
尊者阿難說是[9]偈時,諸比丘默然悲喜!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校注
[0317020] Therīgāthā, 133f. Vāseṭṭha.,[No. 100(92)] [0317021] 弟【大】,第【宋】【元】【明】 [0317022] 要【大】,惡【宋】【元】【明】 [0317023] 曰【大】*,言【宋】*【元】*【明】* [0317024] 說【大】,〔-〕【宋】【元】【明】 [0317025] 習【大】*,集【元】【明】* [0318001] 羅【大】,〔-〕【宋】【元】【明】 [0318002] S. 7. 1. 10. Bahudhīti.,[No. 100(93)] [0318003] 梨【大】,利【宋】【元】【明】 [0318004] 殖【大】*,植【宋】*【元】*【明】* [0318005] 葉【大】*,荒【宋】* [0318006] 無【大】,非【宋】【元】【明】 [0318007] 赤【大】,黃【宋】 [0318008] 黃【大】,赤【宋】 [0319001] 喜【大】,喜已【宋】【元】【明】 [0319002] 生【大】,空【宋】【元】【明】 [0319003] [No. 100(94)] [0319004] 入【大】,入娑羅林【宋】【元】【明】 [0319005] 門【大】,〔-〕【宋】【元】【明】 [0319006] 白【大】,白佛【宋】【元】【明】 [0319007] 孰【大】,熟【宋】 [0319008] S. 7. 2. 3. Devahita.,[No. 100(95)] [0319009] 天作 Devahita. [0319010] 波【大】*,婆【元】【明】*,優波摩 Upavāṇa. [0319011] 波【大】,婆【宋】【元】【明】 [0319012] 外門【大】,門外【宋】【元】【明】 [0319013] 即【大】,〔-〕【宋】【元】【明】 [0319014] 鬚髮【大】,髮鬚【宋】 [0319015] 僧迦梨 Saṅghāṭi. [0319016] 牟尼 Muni. [0319017] 等為【大】,為等【宋】【元】【明】 [0319018] 趣生【大】,起坐【宋】,見天定趣生 Paggāpāyañca passati. [0319019] S. 7. 2. 7. Navakammika.,[No. 100(96)] [0319020] 拘薩羅 Kosala. [0319021] 娑羅 Sāla. [0319022] 曰【大】,言【宋】【元】【明】 [0319023] S. 7. 2. 8. Kaṭṭhahāra.,[No. 100(97)] [0320001] 遇【大】,過【宋】【元】【明】 [0320002] 和上【大】*,和尚【宋】*【元】*【明】* [0320003] 不【大】,正【宋】【元】【明】 [0320004] S. 7. 1. 9. Sundarika.,[No. 100(98)] [0320005] 拘薩羅 Kosala. [0320006] 孫陀利 Sundarikā. [0320007] 時【大】,持【宋】【元】【明】 [0320008] 門【大】,門行【宋】【元】【明】 [0320009] 問【大】,得【宋】【元】【明】 [0321001] 薪【大】,炬【宋】【元】【明】 [0321002] 富【大】,當【宋】【元】【明】 [0321003] 興【大】,與【宋】 [0321004] M. 7. Vatthūpama.,[No. 100(99)] [0321005] 孫陀利 Sundarikā. [0321006] 婆休多 Bāhuka. [0321007] 伽耶 Gaya. [0321008] 薩羅 Sarassati. [0321009] 布薩 Uposatha. [0321010] (1186-1187)S. 7. 1. 6. Jaṭā.,[No. 100(100)] [0321011] 縈髻 Jaṭā. [0321012] 羅【大】,婆羅【宋】【元】【明】,婆羅豆婆遮 bāradvāja. [0321013] 前經註參照 [0321014] 波【大】,婆【元】【明】 [0321015] 而【大】,面【宋】【元】【明】 [0321016] 起【大】,起而【宋】【元】【明】 [0321017] S. 6. 1. 2. Gārava.,[No. 100(101)] [0321018] 欝毘羅 Uruvelā. [0321019] 尼連禪 Nerañjarā. [0322001] 尊【大】,〔-〕【宋】【元】【明】 [0322002] S. 47. 18. Brahmā.,[No. 100(102)] [0322003] 度乘【大】,乘度【宋】【元】【明】 [0322004] 爾【大】,〔-〕【宋】【元】【明】 [0322005] S. 6. 2. 1. Sanaṅkumāra.,[No. 100(103)] [0322006] S. 6. 2. 3. Andhakavinda.,[No. 100(104)] [0322007] 林【大】,床【宋】【元】【明】,邊床座 Pantāni senāsanāni. [0322008] 座【大】*,坐【宋】*【元】*【明】* [0323001] S. I. 4. 7. Samaya.,[No. 100(105)]. cf. No. 1.(19). [0323002] 羅【大】,阿羅【宋】【元】【明】 [0323003] 恭【大】,供【明】 [0323004] 天身【大】,身天【宋】【元】【明】 [0323005] S. 6. 1. 7-9. Kokālika.,[No. 100(106)] [0323006] 大三昧【大】*,火三昧【宋】*【元】*【明】* [0323007] 瞿迦梨 Kokalika. [0323008] 含【大】,舍【明】 [0323009] 何【大】,故【宋】【元】【明】 [0323010] 覺【大】,妄【元】【明】 [0323011] S. 6. 1. 6. Pamāda.,[No. 100(107)] [0324001] 夫士【大】,士夫【明】 [0324002] 地【大】,陀【宋】【元】【明】 [0324003] 十【大】,千【元】【明】 [0324004] S. 6. 1. 4. Bako Brahmā.,[No. 100(108)] [0324005] 婆句梵天 Bako brahmā. [0324006] 上【大】,土【明】 [0324007] 而【大】,即【宋】【元】【明】 [0324008] 樂【大】,業【宋】【元】【明】 [0324009] 尼羅浮多 Nirabbuda. [0324010] S. 6. 1. 5. Aparā diṭṭhi.,[No. 100(109)] [0325001] 漏盡諸羅漢 Khīṇāsavā arahanto. [0325002] S. 6. 2. 5. Parinibbāna.,[No. 100(110)] cf. No. 1(2). [0325003] 俱尸那竭國 Kusinārā. [0325004] 堅固 Sāla. [0325005] 已【大】,以【宋】【元】【明】 [0325006] 相【大】,想【宋】【元】【明】 [0325007] 阿那律陀 Anuruddha. [0325008] 往枝【大】,住支【宋】【元】【明】 [0325009] 偈【大】,偈已【宋】【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 冊 No. 99 雜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佛教經典系列提供/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