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
[1](一一四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2]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應施何等人?」
佛言:「大王!隨心所樂處。」
波斯匿王復白佛言:「應施何處,得大果報?」
佛言:「大王!此是異問。所問『應施何處?』此問則異。復問『施何處,應得大果?』此問復異。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大王!譬如此國臨陣戰鬪,集諸戰士,而有一婆羅門子,從東方來,年少幼稚,柔弱端正,膚白髮黑,不習武藝,不學術策,恐怖退弱,不能自安,不忍敵觀,若刺若射,無有方便,不能傷彼。云何?大王,如此士夫,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如是,大王!有剎利童子從南方來,[3]鞞舍童子從西方來,[4]首陀羅童子從北方來,無有[5]伎術,皆如東方婆羅門子,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不賞。世尊!」
「佛告大王,此國集軍臨戰鬪時,有婆羅門童子從東方來,年少端正,膚白髮黑,善學武藝,知鬪術法,勇健無畏,苦戰不退,安住諦觀,運戈能傷,能破巨敵。云何?大王!如此戰士,加重賞不?」
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如是,剎利童子從南方來,鞞舍童子從西方來,首陀羅童子從北方來,年少端正,善諸術藝,勇健堪能,苦戰却敵,皆如東方婆羅門子。如是戰士,王當賞不?」
王白佛言:「重賞,世尊!」
佛言:「大王!如是沙門、婆羅門遠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福利,得大果報。何等為捨離五支?所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已斷已知,是名捨離五支。何等為成就五支?謂無學戒身成就,無學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是名成就五支。大王!如是捨離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施此田者,得大果報。」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1](一一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世尊!為婆羅門死還生自姓婆羅門家,剎利、鞞舍、首陀羅家耶?」
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大王當知,有四種人。何等為四?有一種人,從冥入冥;有一種人,從冥入明;有一種人,從明入冥;有一種人,從明入明。
「大王!云何為一種人從冥入冥?謂有人生卑姓家,若生[12]旃陀羅家、魚獵家、竹作家、車師家,及餘種種下賤工巧業家,貧窮[13]短命,形體[14]憔悴,而復修行卑賤之[15]家,亦復為人下賤作使,是名為冥。處斯冥中,復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當生惡趣,墮[16]泥梨中。猶如有人從闇入闇,從廁入廁,以血洗血,捨惡受惡;從冥入冥者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從冥入冥。
「云何名為從冥入明?謂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為人作諸鄙業,是名為冥。然其彼人於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登床跨馬,從馬昇象;從冥入明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冥入明。
「云何有人從明入冥?謂有世人生富樂家,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家、長者大姓家,及餘種種富樂家生,多諸錢財,奴婢、客使,廣集知識,受身端正,聰明黠慧,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墮泥梨中。譬如有人從高樓下乘於大象,下象乘馬,下馬乘輿,下輿坐床、下床墮地,從地落坑,從明入冥者亦復如是。
「云何有人從明入明?謂有世人生富樂家,乃至形相端嚴,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譬如有人從樓觀至樓觀。如是,乃至從床至床;從明入明者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明入明。」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8](一一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9]日日身蒙塵土,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佛言:「大王!從何所來?」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10]彼[11]灌頂王法,人中自在,精勤方便。王領大地,統理王事,周行觀察,而來至此。」
佛告大王:「今問大王,隨意答我。譬如有人從東方來,有信有緣,未曾虛妄,而白王言:『我東方來,見一石山,極方廣大,不穿不壞,亦無缺壞,磨地而來,一切眾生草木之類悉磨令碎。』南、西、北方[12]亦有人來,有信有緣,亦不虛妄,而白王言:『我見石山,[13]方廣高大,不斷不壞,亦不缺壞,磨地而來,眾生草木悉皆磨碎。』大王!於意云何?如是像貌大恐怖事,[14]嶮惡相殺,眾生運盡,人道難得,當作何計?」
王白佛言:「若如是者,更無餘計,唯當修善,於佛法、律專心方便。」
佛告大王:「何故說言:『嶮惡恐怖於世卒起,眾生運盡,人身難得,唯當行法、行義、行福,於佛法教[15]專精方便。』何以不言:『灌頂王位[16]眾人[17]人首,堪能自在。』王於大地,事務眾人,當須營理耶?」
王白佛言:「世尊!為復閑時言:『灌頂王位為眾人首,王於大地,多所經營,以言鬪言,以財鬪財,以象鬪象,以車鬪車,以步鬪步。當於爾時,無有自在,若勝若伏。』是故我說:『嶮惡恐怖卒起之時,眾生運盡,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行法、行福,於佛法教專心歸依。』」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經常磨迮,謂惡劫、老、病、[18]苦,磨迮眾生。當作何計?正當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9](一一四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有[20]尼乾子七人、[21]闍祇羅七人、[22]一舍羅七人,身皆麁大,彷徉行住祇洹門外。
時,波斯匿王遙見斯等彷徉門外,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23]三自稱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薩羅王。」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稱姓名,合掌問訊?」
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1]洛[2]莫!當用智慧,不以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3]辯;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卒識,[4]當須思惟,智慧觀察!」
王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理,言:『久相習,觀其戒行,乃至見說知明。』我有家人,亦復出家,作斯等形相,周流他國,而復來還,捨其被服,還受五欲。是故當知世尊善說,應與同止,觀其戒行,乃至言說[5]知有智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佛說此[7]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8](一一四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為首,并七國王及諸大臣悉共集會,作如是論議:「五欲之中,何者第一?」有一人言:「色最第一。」又復有稱聲、香、味、觸為第一者。中有人言:「我等人人各說第一,[9]竟無定[10]判,當詣世尊!問[11]如此義。如世尊說,當共憶持。」
爾時,波斯匿王為首,與七國王、大臣、眷屬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七王與諸大臣如是論議:『五欲功德,何者為勝?』其中有言色勝、有言聲勝、有言香勝、有言味勝、有言觸勝,竟無決定。來問世尊,竟何者勝?」
佛告諸王:「各隨意適,我悉有餘說,以是因緣,我說五欲功德。然自有人於色適意,[12]止愛一色,滿其志願,[13]正使過上有諸勝色,非其所愛,不觸不[14]視,言[15]己所愛最為第一,無過其上。如愛色者。聲、香、味、觸亦皆如是。當其所愛,輒言最勝,歡喜樂著,雖更有勝過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觸不視,唯我愛者最勝最妙,無比無上。」
爾時,座中有一優婆塞,名曰[16]栴檀,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善說!世尊!善說!善逝!」
佛告優婆塞:「善說!栴檀!快說!栴檀!」
時,栴檀優婆塞即說偈言:
時,諸國王歎言:「善說!栴檀優婆塞!」
爾時,七王脫七寶上衣,奉優婆塞。
時,彼七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爾時,栴檀優婆塞知諸王去已,從座起,[20]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今七國王遺我七領上衣,唯願世尊受此七衣,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為哀愍故,受其七衣,栴檀優婆塞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21](一一五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其體肥大,舉體流汗,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氣息長喘。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身體極肥盛。」
大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患身肥大,常以此身極肥大故,慚恥厭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時,有一年少,名欝多羅,於會中坐。時,波斯匿王告欝多羅:「汝能從世尊受向所說偈,每至食時,為我誦不?若能爾者,賜金錢十萬,亦常與食。」
欝多羅白王:「奉教當誦。」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欝多羅知王去已,至世尊前,受所說偈,於[22]王食時,食食為誦,白言大王:「如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而說斯偈:
如是,波斯匿王漸至後時,身體𦟛細,容貌端正,處樓閣上,向佛住處合掌恭敬,右膝著地,三說是言:「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等正覺,南無敬禮世尊、如來、應、等正覺,與我現法利益、後世利益、現法後世利益,以其飯食知節量故。」
[23](一一五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
時,有年少阿修羅來詣佛所,於佛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時,年少阿修羅白佛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4]辯不善,於瞿曇面前訶罵毀辱。」如是懺悔已,時,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5](一一五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年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於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眷屬耶?」
賓耆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食者,當如之何?」
賓耆白佛:「不受食者,食還屬我。」
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
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
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
賓耆白佛:「云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與?云何名不受相贈遺,不名相與?」
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鬪則報鬪,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鬪不報鬪,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
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訶責,不瞋不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辯不善,而於沙門瞿曇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6](一一五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詣講堂東蔭蔭中,露地經行。
時,有[7]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來詣佛所,世尊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詈呵責。世尊經行,彼隨世尊後行。世尊經行已竟,住於一處,[A2]彼婆羅門言:「瞿曇伏耶?」
爾時,世尊[8]即說偈言:
婆羅門白言:「瞿曇!我今悔過,如愚如癡,不辯不善,何於瞿曇面前作麁惡不善語,罵詈呵責?」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9](一一五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健罵[10]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作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把土坌佛。時,有逆風,還吹其土,反自坌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時,彼婆羅門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善不辯,何於瞿曇面前麁惡不善語,瞋罵呵責?」
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11](一一五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婆羅門名曰[12]違義,聞沙門瞿曇從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作是念:「我當往詣沙門瞿曇所,聞所說法,當反其義。」作是念已,往詣精舍,至世尊所。
爾時,世尊無量眷屬圍繞說法。世尊遙見違義婆羅門來,即默然住。
違義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法,樂欲聞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時,違義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4](一一五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時,有[15]不害婆羅門來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名不害,為稱實不?」
佛告婆羅門:「如是稱實者,若身不害,若口不害,若心不害,則為稱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不害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1](一一五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行乞至火與婆羅門舍。
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即具眾美[2]飲食,滿鉢與之。
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復至其舍。
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作是念:「禿頭沙門何故數來,貪美食耶?」
爾時,世尊知火與婆羅門心念已,即說偈言:
時,火與婆羅門聞佛說偈,還得信心,復以種種飲食滿鉢與之,世尊不受,以因說偈而施故,復說偈言:
火與婆羅門白佛:「今以此食,應著何所?」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信施,令身安樂。汝持是食去棄於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
時,婆羅門即以此食持著無蟲水中,水[6]即烟出,沸聲啾啾;譬如鐵丸燒令火色,擲著水中,水即烟起,沸聲啾啾,亦復如是。婆羅門持此飲食著水中,水即烟出,沸聲啾啾,於時火與婆羅門歎言:「甚奇!瞿曇!大德大力,能令此食而作神變。」
時,火與婆羅門因此飯食神變,得信敬心,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彼即出家已,作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7]髮鬚,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8](一一五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舍衛國中婆肆吒婆羅門女信佛、法、僧,歸佛、歸法、歸比丘僧。於佛、法、僧已離狐疑,於苦[9]習盡道亦離疑惑;見諦得果,得無[10]間慧。其夫是婆羅豆婆遮種姓婆羅門。每至左右所為作時,有小得失,即稱南無佛,向如來所住方面,隨方合掌,三說是言:「[11]南無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身純金色,圓光一尋,方身圓滿如尼拘律樹,善說妙法,牟尼之尊,仙人上首,是我大師!」
時,夫婆羅門聞之,瞋恚不喜,語其婦言:「為鬼著耶?無有此義,捨諸三明大德婆羅門,而稱歎彼禿頭沙門。黑闇之分,世所不稱。我今當往共汝大師論議,足知勝如。」
婦語夫言:「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能共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金色之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言說微妙,仙人上首,我之大師——共論議者。然今婆羅門且往,自可知之!」
時,婆羅門即往詣[12]佛,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知婆羅門心之所念,而說偈言: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示、教、照、喜,次第說法,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說欲味著為災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隨順福利清淨,分別廣說;譬如清淨白[13]㲲,易為染色。如是,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於座上,於四聖諦得無[14]閡等,所謂苦、集、滅、道。
是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今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已,盡其壽命為優婆塞,證知我!」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還歸自家。
其婦優婆夷遙見夫來,見已,白言:「已與如來、應、等正覺——純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仙人之首,大牟尼尊,為我大師——共論[1]議耶?」
其夫答言:「我未甞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諸神、世人,[2]有能與如來、應、等正覺——真金色身,圓光一尋,如尼拘律樹圓滿之身,妙說之上,諸仙之首,牟尼之尊,汝之大師——共論議也。汝今與我作好法衣,我持至世尊所出家學道。」
時,婦悉以鮮潔白㲲,令作法[3]衣。
時,婆羅門持衣往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4]言:「世尊!我今可得於世尊法中出家學道,修梵行不?」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此法、律出家學道,修諸梵行。」
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5](一一五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6]魔瞿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於家中常行布施,若一人來,施於一人;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我如是施,得多福不?」
佛告婆羅門:「汝如是施,實得大福。所以者何?以於家中常行布施,一人來乞,即施一人,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故,即得大福。」
時,魔瞿婆羅門即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時,魔瞿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8](一一六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持[9]金蓋、著[10]舍勒導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婆羅門白佛:「瞿曇說清淨道及無上清淨耶?何等為清淨道?何等為無上清淨?」
佛告婆羅門:「正見者為清淨道,正見修習多修習,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清淨道;正定修習多修習已,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說清淨道、無上清淨耶?瞿曇!世務多事,今且辭還。」
佛告婆羅門:「宜知是時。」
持華蓋著舍勒導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14](一一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說此經已,異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1](一一六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尊者阿難從世尊後。
時,有二老[3]男女,是其夫婦,年耆根熟,[4]僂[5]背如鉤,[6]諸里巷頭,燒糞掃處,俱蹲向火。
世尊見彼二老夫婦,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見已,告尊者阿難:「汝見彼夫婦二人,年耆愚老,[7]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不?」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此二老夫婦,於年少時盛壯之身,勤求財物者,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一富長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者,亦可得阿羅漢第一上果。於第二分盛壯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二富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阿那含果證。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8]得[9]為斯陀含果[10]證。彼於今日,年耆根熟,無有錢財,無有方便,無所堪能,不復堪能,若覓錢財,亦不能得勝過人法。」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注
[0304001] S. 3. 3. 4. Issatta.,[No. 100(68)] [0304002] 波斯匿 Pasenadi. [0304003] 鞞舍 Vessa. [0304004] 首陀羅 Sudda. [0304005] 伎【大】,技【宋】【元】【明】 [0304006] 振【大】,震【明】 [0304007] 踈【大】,蔬【宋】 [0304008] 歡【大】,勸【元】【明】 [0304009] 愛【大】,受【宋】【元】【明】 [0304010] 霑【大】,沾【宋】【元】【明】 [0304011] S. 3. 3. 1. Puggala.,[No. 100(69)] [0304012] 旃陀羅 Caṇḍāla. [0304013] 短【大】,活【宋】【元】【明】 [0304014] 憔悴【大】,顦顇【宋】【元】【明】 [0304015] 家【大】,業【宋】【元】【明】 [0304016] 泥梨【大】*,泥犁【宋】*【元】*【明】* [0305001] 呰【大】*,訾【明】* [0305002] 譽【大】*,與【聖】* [0305003] 恨【大】,恚【聖】 [0305004] 垢【大】,妬【聖】 [0305005] 生天【大】,天生【明】 [0305006] 疾【大】,嫉【宋】【元】【明】 [0305007] 姤【大】,妬【宋】【元】【明】 [0305008] S. 3. 3. 5. Pabbatūpama.,[No. 100(70)] [0305009] 日【大】,白【聖】 [0305010] 彼【大】,波波【宋】,從彼【元】【明】 [0305011] 灌頂王 Khattiyamuddhāvasittarājan. [0305012] 亦【大】,〔-〕【宋】【元】【明】【聖】 [0305013] 方【大】,石【宋】【元】【明】【聖】 [0305014] 嶮【大】,險【聖】 [0305015] 專精【大】,精專【聖】 [0305016] 眾人【大】,為眾【元】【明】【聖】 [0305017] 人【大】,〔-〕【聖】 [0305018] 苦【大】,死【宋】【元】【明】 [0305019] S. 3. 2. 1. Jaṭila.,[No. 100(71)] [0305020] 尼乾子 Nigaṇṭha. [0305021] 闍祇羅 Jaṭila. [0305022] 一舍羅 Ekasāṭaka. [0305023] 三【大】,王【元】【明】 [0306001] 洛【大】,絡【元】,終【明】【聖】 [0306002] 莫【大】,慕【元】【明】【聖】 [0306003] 辯【大】,辨【宋】【元】,能辯【聖】 [0306004] 當須【大】,須自【宋】【元】【明】 [0306005] 知【CB】【麗-CB】【聖】,如【大】 [0306006] 現【大】,見【聖】 [0306007] 經【大】,語【宋】【元】【明】 [0306008] S. 3. 2. 2. Pañcarājāno.,[No. 100(72)] [0306009] 竟【大】,意【宋】【元】【明】 [0306010] 判【大】,刺【元】 [0306011] 如【大】,知【宋】【元】【明】 [0306012] 止【大】,正【聖】 [0306013] 正【大】,政【聖】 [0306014] 視【大】,觀【聖】 [0306015] 己【大】,色【宋】【元】【明】 [0306016] 栴檀 Candanaṅgalika. [0306017] 珠瓔珞【大】,諸纓絡【聖】 [0306018] 竭【大】,揭【聖】 [0306019] 央耆 Aṅgirasa. [0306020] 整【大】,政【聖】 [0306021] S. 3. 2. 3. Doṇapāka.,[No. 100(73)] [0306022] 王【大】,不【宋】【元】 [0306023] S. 7. 1. 3. Asurinda.,[No. 100(74)] [0307001] 山石【大】,石山【宋】【元】【明】 [0307002] 馬車【大】,車馬【宋】【元】【明】 [0307003] 繩【大】,乘【聖】 [0307004] 辯【大】*,辨【聖】* [0307005] S. 7. 1. 2. Akkosa.,[No. 100(75)] [0307006] S. 7. 1. 2. Akkosa.,[No. 100(76)] [0307007] 健罵婆羅豆婆遮 Akkosaka-bhāradvāja. [0307008] 即【大】,而【元】【明】 [0307009] S. 7. 1. 4. Bilaṅgika.,[No. 100(77)] [0307010] 婆羅豆婆遮 Bhāradvāja. [0307011] S. 7. 2. 6. Paccanīka.,[No. 100(78)] [0307012] 違義 Paccanīkasāta. [0307013] 礙【大】,閡【聖】 [0307014] S. 7. 1. 5. Ahiṃsaka.,[No. 100(79)] [0307015] 害【大】*,虗【宋】【元】【明】*,不害 Ahiṃsaka [0308001] S. 7. 2. 2. Udaya.,[No. 100(80)] [0308002] 飲【大】,飯【宋】【元】【明】 [0308003] 王天【大】,上天【宋】【元】【明】,天王【聖】,Devarājan. [0308004] 殖【大】,植【宋】【元】【明】 [0308005] 妊【大】,任【聖】 [0308006] 即【大】,則【聖】 [0308007] 髮鬚【大】,鬚髮【宋】【元】【明】 [0308008] S. 7. 1. 1. Dhanañjanī.,[No. 100(81)] [0308009] 習【大】,集【元】【明】【聖】 [0308010] 間【大】,聞【宋】【元】【明】 [0308011] 南無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0308012] 佛【大】,佛所【宋】【元】【明】 [0308013] 㲲【大】*,疊【聖】* [0308014] 閡【大】,礙【宋】【元】【明】,間【聖】 [0309001] 議【大】*,義【聖】* [0309002] 有【大】,不【元】【明】 [0309003] 衣【大】,服【聖】 [0309004] 言【大】,佛言【聖】 [0309005] Sn. III. 5. Māgha.,[No. 100(82)] [0309006] 魔瞿 Māgha. [0309007] 愛【大】,受【宋】【元】【明】【聖】 [0309008] S. 7. 1. 7. Suddhika.,[No. 100(83)] [0309009] 金【大】,華【宋】【元】【明】 [0309010] 舍【大】,金【聖】 [0309011] 靜【大】*,淨【宋】*【元】*【明】* [0309012] 諸【大】,說【聖】 [0309013] 靜【大】,淨【宋】【元】【明】【聖】 [0309014] S. 7. 1. 8. Aggika.,[No. 100(84)] [0309015] 正【大】,三【元】 [0310001] [No. 100(85)] [0310002] 世【大】,爾時世【宋】【元】【明】 [0310003] 男【大】,對【元】 [0310004] 僂【大】*,傴【宋】*【元】*【明】* [0310005] 背【大】*,𮌡【聖】* [0310006] 諸【大】,詣【宋】【元】【明】 [0310007] 僂背【大】,𮌡僂【聖】,背傴【宋】【元】【明】 [0310008] 得【大】,得阿那含果證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懃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聖】 [0310009] 為【大】,〔-〕【宋】【元】【明】 [0310010] 證【大】,證若於第四分老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四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為須陀洹果證【宋】【元】【明】 [0310011] A. III. 51. Janā.,[No. 100(86)] [0310012] 則【大】,財【聖】 [0310013] (佛說…去)二十一字【大】,〔-〕【宋】【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 冊 No. 99 雜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二校,佛教經典系列提供/妙雲蘭若校對,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