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

(一二六)大品[5]行欲經第十[6](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佛所𥡳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為有幾人行欲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十人行欲云何為十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行人也

「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染著縛繳繳已染著不見災患不知出要而用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不染不著不縛不繳不繳已染著見災患知出要而用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下也居士若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上也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不染不著不縛不繳不繳已染著見災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尊為最妙也猶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尊[7]最妙也如是居士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尊為最妙也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非法求財  及法非法求
不供不自用  亦不施為福
二俱皆有惡  於行欲最下
若如法求財  自身懃所得
供他及自用  亦以施為福
二俱皆有德  於行[8]欲最上
若得出[9]要慧  行欲住在家
見災患知足  節儉用財物
彼得出欲慧  於行欲最上

佛說如是給孤獨居士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行欲經第十竟[2](千二百五十三字)

(一二七)[3]中阿含大品[4]福田經第十一[5](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為有幾[6]福田人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種福田人云何為二一者[7]學人二者無學人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學人信行法行信解[8]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謂十八學人居士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世中學無學  可尊可奉敬
彼能正其身  口意亦復然
居士是良田  施彼得大福

佛說如是給孤獨居士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9]福田經第十一竟[10](二百六十七字)

(一二八)[11]中阿含大品[12]優婆塞經第十二[13](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14]給孤獨居士與大優婆塞眾五百人俱往詣尊者舍梨子所稽首作禮却坐一面五百優婆塞亦為作禮却坐一面給孤獨居士及五百優婆塞坐一面已尊者舍梨子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尊者舍梨子去後不久給孤獨居士及五百優婆塞亦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尊者舍梨子及眾坐已定世尊告曰「舍梨子若汝知白衣聖弟子善護行五法及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舍梨子汝當記[15]別聖弟子地獄盡畜生餓鬼及諸惡處亦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邊

「舍梨子云何白衣聖弟子善護行五法白衣聖弟子者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慙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一法

「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恡不望其報不以偷所覆常自護已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二法

「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邪婬斷邪婬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姉妹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雇[16]債至華鬘親不犯如是女彼於邪淫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三法

「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四法

「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酒斷酒彼於飲酒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五法

「舍梨子白衣聖弟子云何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白衣聖弟子念如來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如是念如來已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如來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

「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念法世尊善說法必至究竟無煩無熱常有不移動如是觀如是覺如是知如是念法已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法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得此第二增上心

「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念眾如來聖眾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順行如法彼眾實有阿羅訶趣阿羅訶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須陀洹趣須陀洹是謂四雙八輩謂如來眾成就[17]尸賴成就三昧成就般若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彼如是念如來眾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如來眾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是謂得第三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

「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1]自念尸賴此尸賴不缺不穿無穢無濁住如地不虛妄聖所稱譽具善受持彼如是自念尸賴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尸賴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是謂得第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

「舍梨子若汝知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五法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舍梨子汝記別白衣聖弟子地獄盡畜生餓鬼及諸惡處亦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邊」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慧者住在家  見地獄恐怖
因受持聖法  除去一切惡
不殺害眾生  知而能捨離
真諦不妄言  不盜他財物
自有婦知足  不樂[2]他人妻
捨離斷飲酒  心亂狂癡本
常當念正覺  思惟諸善法
念眾觀尸賴  從是得歡喜
欲行其布施  當以望其福
先施於息心  如是成果報
我今說息心  舍梨[3]當善聽
若有黑及白  赤色之與黃
[4]尨色愛樂色  牛及諸鴿鳥
隨彼所生處  良御牛在前
身力成具足  善速往來快
取彼之所能  莫以色為非
如是此人間  若有所生處
[5]剎帝麗梵志  居士本工師
隨彼所生處  長老淨持戒
世無著善逝  施彼得大果
愚癡無所知  無慧無所聞
施彼得果少  無光無所照
若光有所照  有慧佛弟子
信向善逝者  根生善堅住
彼是生善處  如意往[6]人家
最後得涅槃  如是各有緣

佛說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諸比丘給孤獨居士五百優婆塞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優婆塞經第十二竟[8](千五百四十九字)

(一二九)[9]中阿含大品[10]怨家經第十三[11](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云何為七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好色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有好色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雖好沐浴名香塗身然色故惡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一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安隱眠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安隱眠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雖臥以御床敷以氍氀𣯾𣰆覆以錦綺羅[A1][12]儭體被兩頭安枕[13]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然故憂苦眠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二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得大利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得大利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應得利而不得利應不得利而得利彼此二法更互相違大得不利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三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朋友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有朋友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若有親朋友捨離避去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四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稱譽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有名稱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惡名醜聲周聞諸方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五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極大富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極大富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作如是身意行使彼大失財物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六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身壞命終必至善處生於天上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往至善處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意惡行彼身意惡行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此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瞋者得惡色  眠臥苦不安
應獲得大財  反更得不利
親親善朋友  遠離瞋恚人
數數習瞋恚  惡名流諸方
瞋作身口業  恚纏行意業
人為恚所覆  失一切財物
瞋恚生不利  瞋恚生心穢
恐怖生於內  人所不能覺
瞋者不知義  瞋者不曉法
無目盲闇塞  謂樂瞋恚人
恚初發惡色  猶火始起烟
從是生憎嫉  緣是諸人瞋
若瞋者所作  善行及不善
於後瞋恚[1]  煩熱如火燒
所謂煩熱業  及諸法所纏
彼彼我今說  汝等善心聽
瞋者逆害父  及於諸兄弟
亦殺姉與妹  瞋者多所殘
所生及長養  得見此世間
因彼得存命  此母瞋亦害
無羞無慚愧  瞋纏無所言
人為恚所覆  口無所不說
[2]造作癡罪逆  而自夭其命
作時不自覺  因瞋生恐怖
繫著自己身  愛樂無極已
雖愛念己身  瞋者亦自害
以刀而自刺  或從巖自投
或以繩自絞  及服諸毒藥
如是[3]像瞋恚  是死依於恚
彼彼一切斷  用慧能覺了
小小不善業  慧者了能除
當堪耐是行  欲令無惡色
無恚亦無憂  除烟無貢高
調御斷瞋恚  滅訖無有漏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4]怨家經第十三竟[5](千一百十五字)

(一三〇)[6]中阿含大品[7]教曇彌經第十四[8](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9]曇彌為生地尊[10]作佛圖主為人所宗凶暴急弊極為麤惡罵詈責數於諸比丘因此故生地諸比丘皆捨離去不樂住此於是生地諸優婆塞見生地諸比丘皆捨離去不樂住此便作是念「此生地諸比丘以何意故皆捨離去不樂住此」生地諸優婆塞聞此生地尊者曇彌生地尊長作佛圖主為人所宗凶暴急弊極為麤惡罵詈責數於諸比丘因此故生地諸比丘皆捨離去不樂住此生地諸優婆塞聞已即共往詣尊者曇彌所驅逐曇彌令出生地諸寺中去

於是尊者曇彌為生地諸優婆塞所驅令出生地諸寺中去即攝衣持鉢遊行往詣舍衛國展轉進至舍衛國住勝林給孤獨園於是尊者曇彌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於生地諸優婆塞無所污無所說無所犯然生地諸優婆塞橫驅逐我令出生地諸寺中去

彼時世尊告曰「止止曇彌何須說此

尊者曇彌叉手向佛再白曰「世尊我於生地諸優婆塞無所污無所說無所犯然生地諸優婆塞橫驅逐我令出生地諸寺中去

世尊亦再告曰「曇彌往昔之時此閻浮洲有諸商人乘船入海持視岸鷹行彼入大海不遠便放視岸鷹若視岸鷹得至大海岸者終不還船若視岸鷹不得至大海岸者便來還船如是曇彌為生地優婆塞所驅逐令出生地諸寺故便還至我所止止曇彌何須復說此

尊者曇彌復三白曰「世尊我於生地諸優婆塞無所污無所說無所犯然生地諸優婆塞橫驅逐我令出生地諸寺中去

世尊亦復三告曰「曇彌汝住沙門法為生地諸優婆塞所驅逐令出生地諸寺耶

於是尊者曇彌即從座起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沙門住沙門法

世尊告曰「曇彌昔時有人壽八萬歲曇彌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鷄一飛曇彌人壽八萬歲時女年五百歲乃嫁曇彌人壽八萬歲時有如是病大便小便不食曇彌人壽八萬歲時有王名[1]高羅婆聰明智慧為轉輪王有四種軍整御天下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具足千子顏貌端[2]勇猛無畏能伏他眾[3]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治化令得安隱

「曇彌高羅婆王有樹[4]善住尼拘類[5]曇彌善住尼拘類樹王而有五枝第一枝者王所食及皇后第二枝者太子食及諸臣第三枝者國人民食第四枝者沙門梵志食第五枝者禽獸所食曇彌善住尼拘類樹王果大如二[6]升瓶味如淳蜜丸曇彌善住尼拘類樹王果無有護者亦無更相偷有一人來饑渴極羸顏色憔悴欲得食果往至善住尼拘類樹王所飽噉果已毀折其枝持果歸去善住尼拘類樹王有一天依而居之彼作是念『閻浮洲人異哉無恩無有反復所以者何從善住尼拘類樹王飽噉果已毀折其枝持果歸去寧令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不生果』善住尼拘類樹王即無果亦不生果

「復有一[A2]人來饑渴極羸顏色憔悴欲得噉果往詣善住尼拘類樹王所見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亦不生果即便往詣高羅婆王所白曰『天王當知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亦不生果』高羅婆王聞已猶如力士屈伸臂頃如是高羅婆王於拘樓瘦沒至三十三天[7]天帝釋前白曰[8]拘翼當知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亦不生果』於是天帝釋及高羅婆王猶如力士屈伸臂頃如是天帝釋及高羅婆王於三十三天中沒至拘樓瘦去善住尼拘類樹王不遠住天帝釋作如其像如意足以如其像如意足化作大水暴風雨作大水暴風雨已善住尼拘類樹王拔根倒竪

「於是善住尼拘類樹王居止[9]樹天因此故憂苦愁慼啼泣垂淚在天帝釋前立天帝釋問曰『天汝何意憂苦愁慼啼泣垂淚在我前立耶』彼天白曰『拘翼當知大水暴風雨善住尼拘類樹王拔根倒竪』時天帝釋告彼樹天曰『天汝樹天住樹天法大水暴風雨善住尼拘類樹王拔根倒竪耶』樹天白曰『拘翼云何樹天住樹天法耶』天帝釋告曰『天若使人欲得樹根持樹根去欲得樹莖樹枝樹葉樹華樹果持去[10]樹天不應瞋恚不應憎嫉心不應恨樹天捨意而住樹[11]如是樹天住樹天法

「天復白曰『拘翼我樹天不住樹天法從今日始樹天住樹天法願善住尼拘類樹王還復如本』於是天帝釋作如其像如意足作如其像如意足已復化作大水暴風雨化作大水暴風雨已善住尼拘類樹王即復如[12]如是曇彌若有比丘罵者不罵瞋者不瞋破者不破打者不打如是曇彌沙門住沙門法

於是尊者曇彌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啼泣垂淚白曰「世尊我非沙門住沙門法從今日始沙門住沙門法

世尊告曰「曇彌昔有大師名曰[13]善眼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曇彌善眼大師有無量百千弟子曇彌善眼大師為諸弟子說梵世法曇彌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14]㷿[15]磨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曇彌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曇彌彼時善眼大師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

「曇彌彼時善眼大師則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曇彌善眼大師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如善眼大師如是[16][17]犁破群那[18]阿羅那遮婆羅門[19]瞿陀梨舍哆[20]害提婆羅摩納[21]儲提摩麗橋鞞陀[22]及薩哆富樓奚哆

「曇彌[23]七富樓奚哆師亦有無量百千弟子曇彌七富樓奚哆師為諸弟子說梵世法若七富樓奚哆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24]㷿磨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若七富樓奚哆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曇彌七富樓奚哆師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

「曇彌彼時七富樓奚哆師則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曇彌七富樓奚哆師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曇彌若有罵彼七師及無量百千眷屬打破瞋恚責數者必受無量罪若有一成就正見佛弟子比丘得小果罵詈打破瞋恚責數者此受罪多於彼是故曇彌汝等各各更迭相護所以者何離此過已更無有失

於是世尊說此[1]偈曰

「須涅牟梨破群那 阿邏那遮婆羅門 瞿陀梨舍哆 害提婆羅摩納 儲提摩麗橋鞞陀邏 薩哆富樓奚哆

「此在過去世  七師有名德
無愛縛樂悲  欲結盡過去
彼有諸弟子  無量百千數
彼亦離欲結  須臾不究竟
若彼外仙人  善護行苦行
心中懷憎嫉  罵者受罪多
若一得正見  佛子住小果
罵詈責打破  受罪多於彼
是故汝曇彌  各各更相護
所以更相護  重罪無過是
如是甚重苦  亦為聖所惡
必得受惡色  [2]橫取邪見處
此是最下人  聖法之所說
謂未離婬欲  得微[3]妙五根
信精進念[4]  正定及正觀
如是得此苦  前所受其殃
自受其殃已  於後便害他
若能自護者  彼為能護外
是故當自護  慧者[5][6]央樂

佛說如是尊者曇彌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7]教曇彌經第十四竟[8](二千四百二十四字)

(一三一)[9]中阿含大品[10]降魔經第十五[11](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12]婆奇瘦[13]鼉山怖林鹿野園中

爾時尊者[14]大目犍連教授為佛而作禪屋露地經行彼時魔王化作細形入尊者大目揵連腹中於是尊者大目犍連即作是念「我今腹[15]中猶如食豆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自觀其腹」是時尊者大目犍連至經行道頭敷尼師[16]結跏趺坐入如其像定[17]如其像定自觀其腹尊者大目犍連便知魔王在其腹中

尊者大目犍連即從定[18]語魔王曰「汝[19]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

彼時魔王便作是念「此沙門不見不知而作是說『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汝之尊師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彼猶不能速知速見況復弟子能知見耶

尊者大目揵連復語魔王「我復知汝意汝作是念『此沙門不知不見而作是說「汝波旬出汝波旬出[20]莫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汝之尊師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彼猶不能如是速知速見況復弟子能知見耶」』」

彼魔波旬復作是念「今此沙門知見我故而作是說耳」於是魔波旬化作細形從口中[21]在尊者大目犍連前立

尊者大目揵連告曰「波旬昔有如來名[22]覺礫拘荀大無所著等正覺我時作魔名曰[23]我有妹[24]汝是彼子波旬因此事故汝是我[25]𡖦[26]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二大弟子一者名[27]二者名[28]波旬以何義故尊者音名音耶波旬尊者音住梵天上以常音聲滿千世界更無有弟子音聲與彼等者相似者勝者波旬以是義故尊者音名音也

「波旬復以何義尊者想名想耶波旬尊者想所依遊行村邑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善攝諸根立於正念彼乞食已食訖中後收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至無事處或至山林樹下或至閑居靜處敷尼師檀[29]加趺坐速入想知滅定彼時若有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30]人見入想知滅定便作是念『今此沙門於無事處坐而命終我等寧可以燥樵草拾已積聚覆其身上而耶維之』即拾樵草積覆其身以火然之便捨而去彼尊者想過夜平旦從定寤起抖擻衣服所依村邑遊行如常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善攝諸根立於[A3]正念彼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人先見者便作是念『今此沙門在無事處坐[1]坐而命終我等昨已拾燥樵草積覆其身以火燒之然已而去然此賢者更復想也』波旬以是義故尊者想名想也

「波旬彼時惡魔便作是念『此禿沙門以黑所縛斷種無子彼學禪增伺數數伺猶若如驢竟日負重繫在櫪上不得麥食為彼麥故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學禪增伺數數伺猶如猫子在鼠穴邊欲捕鼠故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彼學禪增伺數數伺猶如鵂狐在燥樵積間為捕鼠故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學禪增伺數數伺猶如鶴鳥在水岸邊為捕魚故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學禪增伺數數伺彼何所伺為何義伺求何等伺彼調亂狂發敗壞我不知彼何所從來亦不知彼何所從去亦不知住止不知死不知生我寧可教勅梵志居士汝等共來罵詈精進沙門打破責數所以者何或罵打破責數時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

「波旬彼時惡魔便教勅梵志居士彼梵志居士罵詈精進沙門打破責數彼梵志居士或以木打或以石擲或以杖撾或傷精進沙門頭或裂壞衣或破應器爾時梵志居士若有死者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彼生已作是念『我應受此苦當復更受極苦過是所以者何以我等向精進沙門行惡行故

「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用傷其頭裂壞其衣破其應器已往詣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爾時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無量百千眷屬圍遶而為說法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遙見弟子頭傷衣裂鉢破而來見已告諸比丘『汝等見不惡魔教勅梵志居士「汝等共來罵詈精進沙門打破[2]嘖數所以者何或罵打破責數時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比丘汝等當以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令惡魔求便不能得便

「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以此教[3]教諸弟子彼即受教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以此故彼惡魔求便不能得便

「波旬彼時惡魔復作是念『我以此事求精進沙門便而不能得我寧可教勅梵志居士汝等共來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或以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波旬彼梵志居士為惡魔所教勅已即共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以衣敷地而作是說『精進沙門可於上行精進沙門難行而行令我長夜得利饒益安隱快樂』梵志居士以髮布地而作是說『精進沙門可於上行精進沙門難行而行令我長夜得利饒益安隱快樂』梵志居士以手捧持種種飲食住道邊待而作是說『精進沙門受是食是可持是去隨意[4]而用令我長夜得利饒益安隱快樂』諸信梵志居士見精進沙門敬心扶抱將入於內持種種財物與精進沙門作如是說『受是用是可持是去隨意所用』爾時梵志居士若有死者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善處生於天上生已作是念『我應受是樂當復更受極樂勝是所以者何以我等向精進沙門行善行故

「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得奉敬供養禮事已往詣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是時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無量百千眷屬圍遶而為說法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遙見弟子得奉敬供養禮事而來見已告諸比丘『汝等見不惡魔教勅梵志居士「汝等共來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或以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比丘汝等當觀諸行無常觀興衰法觀無欲觀捨離觀滅觀斷令惡魔求便而不能得』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以此教教諸弟子彼即受教觀一切行無常觀興衰法觀無欲觀捨離觀滅觀斷令惡魔求便而不能得

「波旬彼時惡魔復作是念『我以此事求精進沙門便而不能得我寧可化作年少形手執大杖[1]其道邊打尊者音頭令破血流[2]污面』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後所依村邑遊行彼於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尊者音在後侍從波旬爾時惡魔化作年少形手執大杖住在道邊擊尊者音頭破血流污面波旬尊者音破頭流血已隨從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後猶影不離

「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至村邑已極其身力右旋顧視猶如龍視不恐不怖不驚不懼而觀諸方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見尊者音頭破血流[3]污面隨佛後行如影不離便作是說『此惡魔凶暴大有威力此惡魔不知厭足』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語未訖彼時惡魔便於彼處其身即墮無缺大地獄波旬此大地獄而有四名一者無缺二者百釘三者逆刺四者六更彼大地獄其中有卒往至惡魔所語惡魔曰『汝今當知若釘釘等共合者當知滿百年』」

於是魔波旬聞說此已即便心悸恐怖驚懼身毛皆竪向尊者大目揵連即說頌曰

「云何彼地獄  惡魔昔在中
嬈害佛梵行  及犯彼比丘

尊者大目揵連即時以偈答魔波旬曰

「地獄名無缺  惡魔曾在中
嬈害佛梵行  及犯彼比丘
彼鐵釘有百  一切各逆刺
地獄名無缺  惡魔昔在中
若有不知者  比丘佛弟子
必得如是苦  受黑業之報
若干種園觀  人者在於地
食自然粳米  居止在北洲
大須彌山巖  善修之所熏
修習於解脫  受持最後身
跱立在大[4]  宮殿住至劫
金色可愛樂  猶火㷿晃昱
作諸眾妓樂  往詣帝釋所
本以一屋舍  善覺了為施
若釋在前行  昇[5]毘闍延殿
見釋大歡喜  天女各各舞
若見比丘來  還顧有慚愧
若毘闍延殿  見比丘問義
大仙頗能知  愛盡得解脫
比丘即為答  問者如其義
拘翼我能知  愛盡得解脫
聞彼之所答  釋得歡喜樂
比丘多饒益  所說如其義
若毘闍延殿  問帝釋天王
此殿名何等  汝釋攝持城
釋答大仙人  名毘闍延哆
是謂千世界  於千世界中
無有勝此殿  如毘闍延哆
天王天帝釋  自在隨所遊
[6]愛樂那遊哆  化作一行百
毘闍延殿內  釋得自在遊
毘闍延大殿  足指能[7]震動
天王眼所觀  釋得自在遊
若鹿子母堂  築基極深堅
難動不可震  如意足能搖
彼有[8]琉璃地  聖人之所履
滑澤樂更觸  布柔軟綿[9]
愛語共和合  天王常歡喜
善能作妓樂  音節善諧和
[10]謂天來會聚  而說須陀洹
若干無量千  及百諸那術
至三十三天  慧眼者說法
聞彼所說法  歡喜而奉行
我亦有是法  如仙人所說
謂至梵天上  問彼梵天事
梵故有此見  謂見昔時有
我住有常存  恒有不變易
梵天為答彼  大仙我無見
謂見昔時有  我恒常不變
我見此境界  諸梵皆過去
我今何由說  恒常不變易
我見此世間  正覺之所說
隨所因緣生  所往而轉還
火無有思念  我燒愚癡人
火然若愚觸  必自然得燒
如是汝波旬  觸嬈於如來
久作不善行  受報亦當久
魔汝莫厭佛  莫嬈害比丘
一比丘降魔  住在於怖林
彼鬼愁憂慼  目連之所訶
恐怖無智慧  即於彼處沒

尊者大目揵連所說如是彼魔波旬聞尊者大[A4]目揵連所說歡喜奉行

[1]降魔經第十五竟[2](三千二百七十四字)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3](九千五百一十五字)[4]


校注

[0615005] ~A. X. 91. Kāmabhogī.[No. 65] [0615006] 第三念誦【大】〔-〕【明】(第三念誦)在卷題下【宋】【元】 [0615007] 最【大】精【宋】【元】【明】 [0615008] 欲最上【大】最上欲【宋】 [0615009] 要【大】惡【元】【明】 [0616001]竟【大】〔-〕【明】 [0616002]字【大】〔-〕【宋】【元】【明】 [0616003] 中阿含【大】〔-〕【明】 [0616004] ~A. II. 4. 4.[No. 99(992)] [0616005] 第三念誦【大】〔-〕【明】 [0616006] 福田人【大】~Dakkhineyya. [0616007] 學人【大】~Sekkha. [0616008] 脫【大】〔-〕【元】【明】 [0616009]竟【大】〔-〕【明】 [0616010]字【大】〔-〕【宋】【元】【明】 [0616011] 中阿含【大】〔-〕【明】 [0616012] ~A. V. 179. Gihī. [0616013] 第三念誦【大】〔-〕【明】 [0616014] 給孤獨居士【大】~Anāthapiṇḍikagahapati. [0616015] 別【大】*莂【宋】*【元】*【明】* [0616016] 債【大】賃【宋】【元】【明】 [0616017] 尸賴【大】~Sīla. [0617001] 自【大】息【宋】【元】【明】 [0617002] 他人【大】求他【宋】【元】【明】 [0617003] 當【大】子【宋】【元】【明】 [0617004] 尨【大】牻【元】【明】 [0617005] 剎帝麗【大】剎帝利【明】~Khattiya. [0617006] 人【大】入【宋】【元】【明】 [0617007]竟【大】〔-〕【明】 [0617008]字【大】〔-〕【宋】【元】【明】 [0617009] 中阿含【大】〔-〕【明】 [0617010] ~A. VII. 60. Kodhanā. [0617011] 第三念誦【大】〔-〕【明】 [0617012] 儭【大】襯【明】 [0617013] 加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大】迦陵伽波惒邏波遮悉多羅那【元】【明】加陵伽波惒羅波遮悉多羅那【宋】【元】~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ṇa. [0618001] 止【大】盛【元】【明】 [0618002] 造作癡罪逆【大】造作癡罪業【宋】【元】【明】~khūnahaccāni kammāni [0618003] 像瞋恚【大】~kodharūpa. [0618004]竟【大】〔-〕【明】 [0618005]字【大】〔-〕【宋】【元】【明】 [0618006] 中阿含【大】〔-〕【明】 [0618007] ~A. VI. 54. Dhammika. [0618008] 第三念誦【大】〔-〕【明】 [0618009] 曇彌【大】~Dhammika. [0618010] 長【大】者【元】【明】 [0619001] 高羅婆【大】~Koravya. [0619002] 政【大】正【宋】【元】【明】 [0619003] 彼【大】故【宋】【元】【明】 [0619004] 善住尼拘類【大】~Suppatiṭṭha-nigrodha. [0619005] 王【大】樹王【宋】【元】【明】 [0619006] 升【大】斗【宋】【元】【明】 [0619007] 天帝釋【大】~Sakka devānam inda. [0619008] 拘翼當知【大】~Yaggha mārisa jāneyyāsi. [0619009] 樹【大】諸【宋】【元】【明】 [0619010] 者【大】〔-〕【宋】【元】【明】 [0619011] 天【大】王【宋】【元】【明】 [0619012] 故【大】是【元】【明】 [0619013] 善眼【大】~Sunetta. [0619014] 㷿【大】焰【宋】【元】【明】 [0619015] 磨【大】*摩【明】* [0619016] 牟犁破群那【大】~Mugapakkha. [0619017] 犁【大】梨【宋】【元】【明】 [0619018] 阿羅那遮婆羅門【大】~Aranemi-brāhmaṇa. [0619019] 瞿陀梨舍哆【大】~Kuddālaka-sattha. [0619020] 害提婆羅摩納【大】~Hatthipāla-māṇava. [0619021] 儲提摩麗橋鞞陀邏【大】~Jotipāla-govinda. [0619022] 邏【大】*羅【宋】*【元】*【明】* [0619023] 七富樓奚哆師【大】~Satta-Purohita. [0619024] 㷿【大】煩【宋】焰【元】【明】 [0620001] 偈【大】頌【宋】【元】【明】 [0620002] 橫【大】莫【宋】【元】【明】 [0620003] 妙【大】微【宋】【元】【明】 [0620004] 處【大】慧【宋】【元】【明】 [0620005] 無央【大】~Sadā. [0620006] 央【大】殃【宋】【元】【明】 [0620007]竟【大】〔-〕【明】 [0620008]字【大】〔-〕【宋】【元】【明】 [0620009] 中阿含【大】〔-〕【明】 [0620010] ~M. 50. Māratajjaniya sutta.[Nos. 66, 67] [0620011] 第三念誦【大】〔-〕【明】 [0620012] 婆奇瘦【大】~Bhaggesu [0620013] 鼉山怖林【大】~Suṁsumāragira Bhesakaḷāvana. [0620014] 大目犍連【大】~Mahāmoggallāna. [0620015] 中【大】重【宋】【元】【明】 [0620016] 檀【大】*壇【宋】*【元】*【明】* [0620017] 如【大】〔-〕【宋】【元】【明】 [0620018] 寤【大】*覺【宋】*【元】*【明】* [0620019] 波旬【大】~Pāpiman. [0620020] 莫【大】汝莫【宋】【元】【明】 [0620021] 出【大】出出【元】【明】 [0620022] 覺礫拘荀大【大】~Kakusandha. [0620023] 惡【大】~Dūsī. [0620024] 黑【大】~Kāḷī. [0620025] 𡖦【大】外【宋】【元】【明】 [0620026] 甥【大】生【宋】 [0620027] 音【大】~Vidhura. [0620028] 想【大】~Sañjīva. [0620029] 加【大】跏【明】 [0620030] 人見【CB】【磧乙-CB】【宋】【元】【明】見【大】 [0621001] 坐【大】〔-〕【宋】【元】【明】 [0621002] 嘖【大】責【宋】【元】【明】 [0621003] 教【大】〔-〕【宋】【元】【明】 [0621004] 而【大】所【宋】【元】【明】 [0622001] 其【大】在【宋】【元】【明】 [0622002] 污【大】*〔-〕【宋】*【元】*【明】* [0622003] 污【大】于【宋】【元】【明】 [0622004] 泉【大】眾【元】【明】 [0622005] 毘闍延殿【大】~Vejayanta. [0622006] 愛【大】受【宋】【元】【明】 [0622007] 震【大】*振【宋】*【元】*【明】* [0622008] 琉【大】瑠【明】 [0622009] 褥【大】縟【宋】【元】【明】 [0622010] 謂【大】諸【宋】【元】【明】 [0623001]竟【大】〔-〕【明】 [0623002]字【大】〔-〕【宋】【元】【明】 [0623003]字【大】〔-〕【宋】【元】【明】 [0623004] 〔-〕【大】第三念誦【宋】【元】
[A1] 縠【CB】【磧乙-CB】穀【大】(cf. QC055_p0089b10)
[A2] 人【CB】【磧乙-CB】入【大】(cf. QC055_p0093a02)
[A3] 正【CB】【磧乙-CB】[-]【大】(cf. QC055_p0096b14)
[A4] 目【CB】【磧-CB】日【大】(cf. QC055_p0101a03)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