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大品第[12]一(有二十五經)(第三[13]一日誦名念)[14](有二品合有二十五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自我昔日出家學道,為從優遊、[17]從容閑樂、極柔輭來,我在父王悅頭檀家時,為我造作種種宮殿,春殿、夏殿及以冬殿,為我好遊戲故。去殿不遠,復造種種若干華池,青蓮華池、紅蓮華池、赤蓮華池、白蓮華池。於彼池中[18]殖種種水華、青蓮華、紅蓮華、赤蓮華、白蓮華,常水常華,使人守護,不通一切,為我好遊戲故。於其池岸殖種種陸華,修摩那華、婆師華、瞻蔔華、修揵提華、摩頭揵提華、阿提牟多華、波羅[19]頭華,為我好遊戲故。而使四人沐浴於我,沐浴我已,赤旃檀香用塗我身,香塗身已,著新繒衣,上下、內外、表裏皆新,晝夜常以繖蓋覆我,莫令太子夜為露所沾,晝為日所炙。如常他家麁[20]𪍿、麥飯、豆羹、薑菜,為第一食,如是我父悅頭檀家最下使人,粳粮餚饌為第一食。
「復次,若有野田禽獸,最美禽獸,提帝[21]邏惒吒、劫賓闍邏、[22]奚米何犁泥奢[23]施羅米,如是野田禽獸,最美禽獸,常為我設如是之食。
「我憶昔時父悅頭檀家,於夏四月昇正殿上,無有男子,唯有女妓而自娛樂,初不來下,我欲出至園觀之時,三十名騎,簡選上乘,鹵簿前後,侍從導引,況復其餘?我有是如意足,此最柔軟。
「我復憶昔時看田作人止息田上,往詣閻浮樹下,結跏趺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我作是念:『不多聞愚癡凡夫自有病法,不離於病,見他人病,憎惡薄賤、不愛不[1]喜,不自觀己。』我復作是念:『我自有病法,不離於病,若我見他病而憎惡薄賤,不愛不喜者,我不宜然,我亦有是法故。』如是觀已,因不病起貢高者,即便自滅。我復作是念:『不多聞愚癡凡夫自有老法,不離於老,見他人老,憎惡薄賤,不愛不喜,不自觀己。』
「我復作是念:『我自有老法,不離於老,若我見他老而憎惡薄賤、不愛不喜者,我不宜然,我亦有是法故。』如是觀已,若因壽起貢高者,即便自滅。不多聞愚癡凡夫為不病貢高豪貴放逸,因欲生癡,不行梵行。不多聞愚癡凡夫為少壯貢高豪貴放逸,因欲生癡,不行梵行。不多聞愚癡凡夫為壽貢高豪貴放逸,因欲生癡,不行梵行。」
於是,世尊即說頌曰: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八)[4]中阿含大品[5]龍象經第二[6](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7]東園鹿子母堂。
爾時,世尊則於晡時從[8]宴坐起,堂上來下,告曰:「烏陀夷!共汝往至東河澡浴。」
尊者烏陀夷白曰:「唯然。」
於是,世尊將尊者烏陀夷往至東河,脫衣岸上,便入水浴,浴已還出,拭體著衣。
爾時,[9]波斯匿王有龍象,名曰[10]念,作一切妓樂,歷[11]度東河。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12]耶?」
尊者[13]烏陀夷叉手向佛,白曰:「世尊!象受大身,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耶?』」
世尊告曰:「如是。烏陀夷!如是。烏陀夷!象受大身,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耶?』烏陀夷!馬、駱駝、牛、驢、胸行、人、樹,生大形,[14]烏陀夷!眾人見已,便作是說:『是龍中龍,為大龍王,為是誰耶?』烏陀夷!若有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者,我說彼是龍。烏陀夷!如來於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是故我名龍。」
於是,尊者烏陀夷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願世尊加我威力,善逝加我威力,令我在佛前,以龍相應[15]頌頌讚世尊。」
世尊告曰:「隨汝所欲。」
於是,尊者烏陀夷在於佛前,以龍相應頌讚世尊曰:
佛說如是。尊者烏陀夷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九)[3]中阿含大品[4]說處經第三[5](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有三說處,無四無五。若比丘見已,因彼故說而說我見、聞、識、知,比丘說而說是我所知。云何為三?比丘,因過去世說,而說如是過去世時有;比丘!因未來世說,而說如是未來世時有;比丘!因現在世說,而說如是現在世時有;是謂三說處,無四無五。若比丘見已,因彼故說而說我見、聞、識、知,比丘說而說是我所知,因所說善習得義,因不說不善習得義。
「賢聖弟子兩耳一心聽法,彼兩耳一心聽法已,斷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證,彼斷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證已,便得正定。賢聖弟子心得正定已,便斷一切婬、怒、癡,賢聖弟子如是得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因其所說有四處,當以觀人,此賢者可共說、不可共說?若使此賢者[6]一向論、不一向答者,分別論、不分別答者,詰論、不詰答者,止論、不止答者,如是此賢者不得共說,亦不得共論。若使此賢者一向論、[7]使一向答者,分別論、分別答者,詰論、詰答者,止論、止答者,如是此賢者得共說,亦得共論。
「復次,因其所說,更有四處,當以觀人,此賢者可共說、不可共說?若使此賢者於處、非處不住者,所知不住者,說喻不住者,道跡不住者,如是此賢者不可共說,亦不可共論。若此賢者於處、非處住者,所知住者,說喻住者,道跡住者,如是此賢者可得共說,亦可得共論。因所說時止息口行,捨已所見,捨怨結意,捨欲、捨恚、捨癡、捨慢、捨不語、捨慳嫉、不求勝、不伏他,莫取所失,說義說法。說義說法已,教復教止,自歡喜、令彼歡喜,如是說義,如是說事,是聖說義,是聖說事,謂至竟漏盡。」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〇)[12]中阿含大品[13]說無常經第四[14](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者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覺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想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行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識亦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是為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神。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修習[15]七道品,無礙正思正念,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16]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若有眾生及九眾生居,乃至有想無想處行餘第一有,於其中間是第一、是大、是勝、是最、是尊、是妙,謂世中[17]阿羅訶。所以者何?世中阿羅訶得安隱快樂。」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一)[3]中阿含大品[4]請請經第五(下一請字[5]音慈井反)[6](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加蘭哆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共受夏坐。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說從解脫相請請時,在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是梵志,而得滅訖,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我是梵志,得滅訖後,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教化,轉相教訶。」
爾時,尊者舍梨子亦在眾中。於是,尊者舍梨子即從[7]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8]嚮之所說:『我是梵志,而得滅訖,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我是梵志,得滅訖後,無上醫王,我今受身,最是後邊。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教化,轉相教訶。』世尊!諸不調者令得調御,諸不息者令得止息,諸不度者而令得度,諸不解脫者令得解脫,諸不滅訖者令得滅訖,未得道者令其得道,不施設梵[9]行令施設梵行。知道、覺道、識道、說道,世尊弟子於後得法,受教、受訶、受教、訶已,隨世尊語,即便趣行,得如其意,善知正法。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耶?」
彼時,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不嫌汝身、口、意行。所以者何?舍梨子!汝有聰慧、大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舍梨子!汝成就實慧。舍梨子!猶轉輪王而有太子,不越教已,則便受拜父王所傳,而能復傳。如是,舍梨子!我所轉法輪,汝復能轉。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汝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復再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世尊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所以者何?舍梨子!此五百比丘,盡得無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盡,而得善義正智正解脫。唯除一比丘,我亦本已記於現法中得究竟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復三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世尊!此五百比丘,幾比丘得三明達?幾比丘得俱解脫?幾比丘得慧解脫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達,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比丘得慧解脫。舍梨子!此眾無枝無葉,亦無節[10]戾,清淨真實,得正住立。」
爾時,尊者[11]傍耆舍亦在眾中。於是,尊者傍耆舍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加我威力,唯願善逝加我威力,令我在佛及比丘眾前,以如義相應而作讚頌。」
世尊告曰:「傍耆舍!隨汝所欲。」
於是,尊者傍耆舍在佛及比丘眾前,以如義相應而讚頌曰: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二)[17]中阿含大品[18]瞻波經第六[19](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20]瞻波,在恒伽池邊。
爾時,世尊月十五日說從解脫時,於比丘眾前敷座而坐。世尊坐已,即便入定,以他心智觀察眾心,觀眾心已,至初夜竟,默然而坐。於是,有一比丘即從[21]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訖,佛及比丘眾集坐來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爾時,世尊默然不答。於是,世尊復至中夜默然而坐。
彼一比丘再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已過,中夜將訖,佛及比丘眾集坐來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世尊亦再默然不答。於是,世尊復至後夜默然而坐。
彼一比丘三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初夜既過,中夜[1]復訖,後夜垂盡,將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眾集坐極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於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
彼時,尊者大目揵連亦在眾中。於是,尊者大目揵連便作是念:「世尊為何比丘而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我寧可入如其[2]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觀察眾心。」
尊者大目揵連即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他心之智觀察眾心,尊者大目揵連便知世尊所為比丘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於是,尊者大目揵連即從定起,至彼比丘前,牽臂將出,開門置外:「癡人遠去,莫於此住,不復得與比丘眾會,從今已去,非是比丘。」閉門下[3]鑰,還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所為比丘說此眾中有一比丘已為不淨者,我已逐出。世尊!初夜既過,中夜復訖,後夜垂盡,將向欲明,明出不久,佛及比丘眾集坐極久,唯願世尊說從解脫。」
世尊告曰:「大目揵連!彼愚癡人當得大罪,觸嬈世尊及比丘眾。大目揵連!若使如來在不淨眾說從解脫者,彼人則便頭破七分。是故,大目揵連!汝等從今已後說從解脫,如來不復說從解脫。所以者何?如是,大目揵連!或有癡人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4]申低仰,儀容庠序,善著[5]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6]寤語默,皆正知之,似如真梵行,至諸真梵行所,彼或不知。大目揵連!若諸梵行知者,便作是念:『是沙門污,是沙門辱,是沙門憎,是沙門刺。』知已,便當共[7]擯棄之。所以者何?莫令污染諸梵行者。
「大目揵連!猶如居士有良稻田,或有麥田,生草名穢麥,其根相似,莖、節、葉、花皆亦似麥,後生實已,居士見之,便作是念:『是麥污辱,是麥憎刺。』知已便拔,擲棄於外。所以者何?莫令污穢餘真好麥。如是,大目揵連!或有癡人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8]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似如真梵行,至諸真梵行所,彼或不知。大目揵連!若諸梵行知者,便作是念:『是沙門污,是沙門辱,是沙門憎,是沙門刺。』知已,便當共擯棄之。所以者何?莫令污染諸梵行者。
「大目揵連!猶如居士秋時[9]揚穀,穀聚之中若有成實者,揚便止住,若不成實及粃糠者,便隨風去,居士見已,即持掃箒,掃治令淨。所以者何?莫令污雜餘淨好稻。如是,大目揵連!或有癡人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似如真梵行,至諸真梵行所,彼或不知。大目揵連!若諸梵行知者,便作是念:『是沙門污,是沙門辱,是沙門憎,是沙門刺。』知已,便當共擯棄之。所以者何?莫令污染諸梵行者。
「大目揵連!猶如居士為過泉水故,作通水槽,持斧入林,扣打諸樹,若堅實者,其聲便小,若空中者,其聲便大,居士知已,便斫治節,擬作通水槽。如是,大目揵連!或有癡人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似如真梵行,至諸真梵行所,彼或不知。大目揵連!若諸梵行知者,便作是念:『是沙門污,是沙門辱,是沙門憎,是沙門刺。』知已,便當共擯棄之。所以者何?莫令污染諸梵行者。」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三)[14]中阿含大品沙門[15]二十億經第七[16](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沙門二十億亦遊舍衛國,在[1]闇林中,前夜、後夜學習不眠,精勤正住,修習道品。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安靜獨住,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學習正法、律者,我為第一,然諸漏心不得解脫。我父母家極大富樂,多有錢財,我今寧可捨戒罷道行,欲布施修諸福業耶?」
爾時,世尊以他心智知尊者沙門二十億心之所念,便告一比丘:「汝往至彼,呼沙門二十億來。」
於是,一比丘白曰:「唯然。」即從[2]坐起,稽首禮足,遶三匝而去,往至尊者沙門二十億所而語彼曰:「世尊呼汝!」
尊者沙門二十億聞比丘語,即詣佛所,稽首作禮,却坐一面。世尊告曰:「沙門!汝實安靜獨住,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學習正法、律者,我為第一,然諸漏心不得解脫。我父母家極大富樂,多有錢財,我今寧可捨戒罷道行,欲布施修諸福業耶?』」
彼時,尊者沙門二十億羞耻慙愧,則無無畏。「世尊知我心之所念。」叉手向佛,白曰:「實爾。」
世尊告曰:「沙門!我今問汝,隨所解答。於意云何?汝在家時,善調彈琴,琴隨歌音,歌隨琴音耶?」
尊者沙門二十億白曰:「如是。世尊!」
[3]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4]絃急,為有和音可愛樂耶?」
沙門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絃緩,為有和音可愛樂耶?」
沙門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調絃不急不緩,適得其中,為有和音可愛樂耶?」
沙門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如是。沙門!極大精進,令心[5]調亂;不極精進,令心懈怠。是故汝當分別此時,觀察此相,莫得放逸。」
爾時,尊者沙門二十億聞佛所說,善受善持,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受佛彈琴喻教,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彼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尊者沙門二十億知法已,至得阿羅訶。彼時,尊者沙門二十億得阿羅訶已,而作是念:「今正是時,我寧可往詣世尊所,說得究竟智耶?」
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却坐一面,白曰:「世尊!若有比丘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解,自得善義,正[A2]智正解脫者,彼於爾時樂此六處,樂於無欲,樂於遠離,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依信故,樂於無欲者。』不應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於無欲。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貪利稱譽求供養故,樂於遠離者。』不應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於遠離。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依戒故,樂於無諍者。』不應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世尊!若有比丘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解,自得善義,正智正解脫者,彼於爾時樂此六處。
「世尊!若有比丘學未得意,求願無上安隱涅槃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彼於後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於爾時成就無學根及無學戒。世尊!猶幼少童子,彼於爾時成就小根及小戒,彼於後時具足學根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
「如是,世尊!若有比丘學未得意,求願無上安隱涅槃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彼於後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於爾時成就無學根及無學戒。[6]彼若有眼所知色與[7]對眼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持,觀[8]興衰法。若有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與對意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
「世尊!猶去村不遠有大石山,不破不缺不脆,堅住不空合一,若東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東方風移至南方,若南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南方風移至西方,若西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西方風移至北方,若北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北方風移至諸方。如是彼若有眼所知色與對眼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若有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與對意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1]護,觀興衰法。」
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說此頌曰:
尊者沙門二十億於佛前說得究竟智已,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爾時,世尊,尊者沙門二十億去後不久,告諸比丘:「諸族姓子!應如是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如沙門二十億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不自譽,不慢他,說義現法隨諸處也;莫令如癡增上慢所纏,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彼不得義,但大煩勞。沙門二十億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不自譽,不慢他,說義現法隨諸處也。」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四)[4]中阿含大品[5]八難經第八[6](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人行梵行而有八難、八非時也。云何為八?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生地獄中。是謂人行梵行第一難、第一非時。
「復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生畜生中,生餓鬼中,生長壽天中,生在邊國夷狄之中,無信無恩,無有反復,若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謂人行梵行第五難、第五非時。
「復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雖生中國,而聾瘂如羊鳴,常以手語,不能知說善惡之義。是謂人行梵行第六難、第六非時。
「復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雖生中國,不聾、不瘂、[7]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然有邪見及顛倒見,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無有呪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人行梵行第七難、第七非時。
「復次,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不出於世,亦不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生於中國,不聾、不瘂、[8]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正見、不顛倒見,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呪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人行梵行第八難、第八非時。
「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云何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若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世說法,趣向止息,趣向滅訖,趣向覺道,為善逝所演。彼人爾時生於中國,不聾、不瘂、不如羊鳴,不以手語,又能知說善惡之義,而有正見、不顛倒見,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亦有呪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人行梵行有一不難、有一是時。」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五)[4]中阿含大品[5]貧窮經第九[6](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欲人貧窮,為大苦[7]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若有欲人貧窮舉貸他家財物,世中舉貸他家財物,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若有欲人舉貸財物,不得時還,[8]白曰:『長息。』世中長息,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若有欲人長息不還,財主[9]責索,世中財主責索,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若有欲人財主責索,不能得[10]償,財主數往至彼求索,世中財主數往至彼求索,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若有欲人,財主數往至彼求索,彼故不還,便為財主之所收縛,世中為財主收縛,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是為世中有欲人貧窮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舉貸財物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舉貸長息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財主責索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財主數往至彼求索是大苦,世中有欲人為財主收縛是大苦。如是若有於此聖法之中,無信於善法,無禁戒、無博聞、無布施、無智慧於善法,彼雖多有金、銀、[11]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璧、珊瑚、[12]琥珀、[13]碼碯、[14]瑇𤦛、[15]硨[16]渠、碧玉、赤石、琁珠,然彼故貧窮,無有力勢,是我聖法中說不善貧窮也。
「彼身惡行,口、意惡行,是我聖法中說不善舉貸也。彼欲覆藏身之惡行,不自發露,不欲道說,不欲令人訶[17]責,[18]不順求,欲覆藏口、意惡行,不自發露,不欲道說,不欲令人訶責,不順求,是我聖法中說不善長息也。彼或行村邑及村邑外,諸梵行者見已,便作是說:『諸賢!此人如是作、如是行、如是惡、如是不淨,是村邑刺。』彼作是說:『諸賢!我不如是作、不如是行、不如是惡、不如是不淨,亦非村邑刺,是我聖法中說不善責索也。』
「彼或在無事處,或在山林樹下,或在空閑居,念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是我聖法中說不善數往求索也。彼作身惡行,口、意惡行,彼作身惡行,口、意惡行已,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是我聖法中說不善收縛也。我不見縛更有如是苦、如是重、如是麤、如是不可樂,如地獄、畜生、餓鬼縛也。此三苦縛,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注
[0607012] 一【大】,十一【明】 [0607013] 一日誦名念【大】,念誦【明】 [0607014] 有二品合有二十五經【大】,〔-〕【明】,有一品半合有二十五經【宋】【元】 [0607015] 中阿含【大】,〔-〕【明】 [0607016] ~A. III. 38-39. sukhumāla sutta. [0607017] 從容閑樂極柔輭【大】,縱容閑樂極柔輭【知】,~Sukhumālo paramasukhumālu accanta sukhumālo. [0607018] 殖【大】*,植【宋】*【元】*【明】* [0607019] 頭【大】,賴【宋】【元】【明】【知】 [0607020] 𪍿【大】,䵃【知】 [0607021] 邏惒【大】,邏和【宋】【元】【明】,羅和【知】 [0607022] 奚【大】,灸【知】 [0607023] 施【大】,拖【宋】【元】【明】 [0608001] 喜【大】*,憙【知】* [0608002] 柔…竟【大】,〔-〕【明】 [0608003] 七…字【大】,〔-〕【宋】【元】【明】 [0608004] 中阿含【大】,〔-〕【明】 [0608005] ~A. VI. 43. Nāga. [0608006] 第三念誦【大】,〔-〕【明】 [0608007] 東園鹿子母堂【大】,~Pubbārāma Migāramātu-pāsāda. [0608008] 宴【大】,燕【知】 [0608009] 波斯匿【大】,~Pasenadi. [0608010] 念【大】,~Seta. [0608011] 度【大】,渡【宋】【元】【明】 [0608012] 耶【大】*,邪【知】* [0608013] 烏陀夷【大】,~Udāyī. [0608014] 烏陀夷【大】,〔-〕【宋】【元】【明】 [0608015] 頌【大】,〔-〕【知】 [0608016] 越超【大】,超越【宋】【元】【明】 [0608017] 止【大】,正【宋】【知】 [0608018] 香【大】,音【宋】【元】【明】 [0609001] 龍…竟【大】,〔-〕【明】 [0609002] 七…字【大】,〔-〕【宋】【元】【明】 [0609003] 中阿含【大】,〔-〕【明】 [0609004] ~A. III. 67. Kathāvatthu. [0609005] 第三念誦【大】,〔-〕【明】 [0609006] 一向論…不止答者【大】,~Ekaṃsavyākaraṇīyam pañhaṃ na ekaṃsena. vyākaroti, vibhajjha- vyākaraṇīyam p. na vibhajjha vy., paṭipucchā vy. p. na patipucchā vy., thapanīyam p. na thapeti. [0609007] 使【大】,便【宋】【元】【明】 [0609008] 呰【大】,此【宋】 [0609009] 諍【大】,~Viruddha. [0609010] 說…竟【大】,〔-〕【明】 [0609011] 七…字【大】,〔-〕【宋】【元】【明】 [0609012] 中阿含【大】,〔-〕【明】 [0609013] ~S. 22. 76. Arahanta. [0609014] 第三念誦【大】,〔-〕【明】 [0609015] 七【大】,三十七【元】【明】【知】 [0609016] 我【大】,〔-〕【宋】【元】【明】 [0609017] 阿羅訶【大】,~Arahaṃ. [0609018] 真【大】,尊【宋】【元】【明】 [0609019] 支【大】,枝【知】 [0610001] 說…竟【大】,〔-〕【明】 [0610002] 四…字【大】,〔-〕【宋】【元】【明】 [0610003] 中阿含【大】,〔-〕【明】 [0610004] ~S. 8. 7. Pavāraṇā.,[Nos. 61-63, No. 99(1212), No. 100(228), No. 125(32.5)].,[Pravāraṇa sūtra. 斷片, Hoernle Ms., No. 149] [0610005] 音慈井反【大】,者慈井反【宋】,音淨【元】,慈井切【明】 [0610006] 第三念誦【大】,〔-〕【明】 [0610007] 坐【大】,座【明】 [0610008] 嚮【大】,屬【宋】【元】【明】【知】 [0610009] 行【大】,行者【宋】【元】【明】 [0610010] 戾【大】,類【元】【明】 [0610011] 傍耆舍【大】,~Vaṅgīsā. [0610012] 調【大】,掉【元】【明】【知】 [0610013] 有【大】,縳【宋】【元】【明】【知】 [0610014] 漏【大】,有【知】 [0610015] 請…竟【大】,〔-〕【明】 [0610016] 千…字【大】,〔-〕【宋】【元】【明】 [0610017] 中阿含【大】,〔-〕【明】 [0610018] ~A. VIII. 10. Kāraṇḍava.(剌).,[No. 64] [cf. No. 26(37)] [0610019] 第三念誦【大】,〔-〕【明】 [0610020] 瞻波【大】,~Campā. [0610021] 坐【大】,座【明】 [0611001] 復【大】,又【宋】【元】【明】 [0611002] 像【大】*,象【知】* [0611003] 鑰【大】,籥【知】 [0611004] 申【大】,伸【宋】【元】【明】 [0611005] 僧伽梨及諸衣鉢【大】,~Saṅghāṭipattacīvara. [0611006] 寤【大】*,覺【宋】【元】【明】【知】* [0611007] 擯【大】*,儐【知】* [0611008] 伸【大】*,申【知】* [0611009] 揚【大】*,颺【元】【明】【知】* [0611010] 嫉恚【大】,恚疾【宋】【元】【明】【知】 [0611011] 不語【大】,~Makkhā. [0611012] 瞻…竟【大】,〔-〕【明】 [0611013] 一千…字【大】,〔-〕【宋】【元】【明】 [0611014] 中阿含【大】,〔-〕【明】 [0611015] ~A. VI. 55. Soṇa.,[No. 99(254), No. 125(23.3)] [0611016] 第三念誦【大】,〔-〕【明】 [0612001] 闇林【大】,~Sītavana. [0612002] 坐【大】*,座【元】【明】* [0612003] 世尊【大】,〔-〕【宋】【元】【明】 [0612004] 絃【大】*,弦【宋】*【元】*【明】* [0612005] 調【大】,掉【元】【明】 [0612006] 彼若…對眼者【大】,~Ce pi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cakkhussa āpātham āgacchanti. [0612007] 對眼【大】,眼對【宋】【元】【明】 [0612008] 興【CB】【麗-CB】【知】,與【大】 [0613001] 護【大】,持【宋】【元】【明】 [0613002] 沙…竟【大】,〔-〕【明】 [0613003] 一千…字【大】,〔-〕【宋】【元】【明】 [0613004] 中阿含【大】,〔-〕【明】 [0613005] ~A. VIII. 29. Akkhaṇā.,[No. 125(42.1)] [0613006] 第三念誦【大】,〔-〕【明】 [0613007] 不【大】,〔-〕【宋】【元】【明】 [0613008] 不【大】*,〔-〕【知】* [0613009] 果【大】,遇【宋】【元】【明】 [0614001] 日【大】,曰竟【?】 [0614002] 八…竟【大】,〔-〕【明】 [0614003] 一千…字【大】,〔-〕【宋】【元】【明】 [0614004] 中阿含【大】,〔-〕【明】 [0614005] ~A. VI. 45. Dālidya sutta. [0614006] 第三念誦【大】,〔-〕【明】 [0614007] 耶【大】*,邪【知】* [0614008] 白【CB】【宋】【元】【明】,曰【大】 [0614009] 責【大】*,債【知】* [0614010] 償【大】,賞【知】 [0614011] 琉【大】,瑠【宋】【元】【明】【知】 [0614012] 琥【大】,虎【知】 [0614013] 碼【大】,馬【知】 [0614014] 瑇𤦛【大】,蝳蝟【宋】【元】【明】 [0614015] 硨【大】,車【知】 [0614016] 渠【大】,磲【宋】【元】【明】 [0614017] 責【大】*,意【知】* [0614018] 不【大】*,意不【宋】*【元】*【明】* [0614019] 作【大】,他【知】 [0614020] 慧【大】,息【知】 [0614021] 中【大】,律【宋】【元】【明】【知】 [0614022] 滿具常棄樂【大】,滿具常安樂【元】【明】,~Ekodi nipako sato. [0614023] 無塵安【大】,無塵妄【明】,~virajaṃ khemam. [0615001] 貧…竟【大】,〔-〕【明】 [0615002] 一…字【大】,〔-〕【宋】【元】【明】 [0615003] 八…字【大】,〔-〕【宋】【元】【明】 [0615004] 〔-〕【大】,第三念誦【宋】【元】【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 冊 No. 26 中阿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6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