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華嚴經疏論纂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三十七

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自下第四中賢十行會四門中初來意

【疏】來意者酬前十行問故匪知之艱行之惟艱前解此行若膏明相類目足更資故次來也次品來者此會四品分三初二品當會由致次一品當會正宗後一品勝進趣後於由致中此品先明感應道交後品明讚德顯體前會已終將陳後說故次來也

○二釋名

【疏】釋名者會名有三一約處名夜摩天宮會夜摩此云時分即空居之首表十行涉有化物宜適其時時而後言聞者悅伏時而後動見者敬從涉有依空即事入玄託此而說約人名功德林約法名十行會並如後釋三皆依主次品名者大同於會然梵本中上無升字下有神變譯者以升為神變升為神變略有四義一不離前三而升此故二升一處即升一切處故三升以廣其處故四前後同時無障礙故謂佛以圓徧之身不起而升時分天宮升屬如來夜摩約處相違釋也前升須彌後升兜率準此可知

○三宗趣

【疏】宗趣者會品之宗並如名說意趣可知

【論】何故名夜摩天宮明以處表法此天名為時分天為此天無日月晦明以蓮華開為晝合為夜故名時分為表十行法門知時而應物化不可不知時知是人天種二乘三乘一乘種知可以何善根而接引之故以時分天以表所行之行須知時故須彌山以表十住之法門明以從信升進離凡夫地故又表十住之位初登法頂相盡處故又表須彌處大海中高八萬四千由旬非手足所攀緣而升上故明初十住之位非以有心思求觀行攀緣所及以無思不為蕩然智應萬法無依方可升也此十行位處夜摩之中明依空而住不與人連十行亦然依法空而行行知時而益俗也故處此天而表之也於兜率天說十迴向為明其處居欲界天之中又明此天樂知足以表十迴向以迴正智處俗利生處大悲門饒益一切於諸境界無所貪求故處此天以為所表升他化天說十地法門者超過化樂明至欲界際表十地自在超升化樂至欲界之頂化心魔王至欲盡際故升第三禪說佛華法門明普賢行滿表以行法悅悅無盡眾生故又彰第四禪是佛位故此約進修升降表法且如是安立然其理智一一徧周無去來也以此皆云不離菩提道場普光明殿而升忉利夜摩兜率等如第三禪超初禪二禪者明位倍倍勝故此一會未有來文是瓔珞本業經如來領聲聞菩薩眾向菩提樹下說往昔於此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時說法界經一一排次至第三禪故是故於此夜摩天以表十行

○四釋文一品長分為十第一本會圓徧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南閻浮提及須彌頂上皆見如來處於眾會彼諸菩薩悉以佛神力故而演說法莫不自謂恒對於佛

【疏】本會圓徧謂前會不散而說後會故初句徧因十方下徧相亦有主伴等並如上說但處加須彌則而演說法通上三會

○第二不離而升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及須彌山頂而向於彼夜摩天宮寶莊嚴殿

○第三天王見佛

時夜摩天王遙見佛來

【疏】並如前會

○第四各嚴殿座

即以神力於其殿內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百萬層級以為莊嚴百萬金網以為交絡百萬華帳百萬鬘帳百萬香帳百萬寶帳彌覆其上華蓋鬘蓋香蓋寶蓋各亦百萬周迴布列百萬光明而為照曜百萬夜摩天王恭敬頂禮百萬梵王踊躍歡喜百萬菩薩稱揚讚歎百萬天樂各奏百萬種法音相續不斷百萬種華雲百萬種鬘雲百萬種莊嚴具雲百萬種衣雲周帀彌覆百萬種摩尼雲光明照曜從百萬種善根所生百萬諸佛之所護持百萬種福德之所增長百萬種深心百萬種誓願之所嚴淨百萬種行之所生起百萬種法之所建立百萬種神通之所變現恒出百萬種言音顯示諸法

【疏】初一句總依空起行故云化作無著導行故曰蓮華一行含多所以稱藏餘如上說百萬已下別顯嚴相於中四初明座體備德嚴皆云百萬位漸增故次百萬夜摩下明座旁圍繞嚴三從百萬種善根下法門行德嚴文有八句攝為四對一因緣二福智深心契理故三願行四體用無生法體之所起故四末後一句法教流通嚴

○第五請佛居殿

時彼天王敷置座已向佛世尊曲躬合掌恭敬尊重而白佛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第六如來受請

時佛受請即升寶殿一切十方悉亦如是

○第七各念昔因

爾時天王即自憶念過去佛所所種善根承佛威力(【校】力纂要誤作九)而說頌言

【疏】然晉經亦有樂音止息今略無者譯人之意謂不如十解會事歸理不云樂音止息不及迴向事理無礙不云熾然退可同前進可齊後故並略之

○第八偈讚十佛

名稱如來聞十方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摩尼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此十是前會十佛之前如次十佛明位漸高念昔亦遠理實三世諸佛皆同此說餘如前會文亦有二先明此界後辨結通前中十偈亦各有四初句標名讚別德次句通顯具吉祥三憶曾入此殿四結處成勝極亦初一句諸頌不同初二字別名次二字通號下三字別德亦皆以下別德釋上別名一以聞十方釋成名稱

寶王如來世間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清淨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二以世間燈釋寶王義珠有夜光可代燈者為寶中王佛有智光照無明夜故曰寶王

喜目如來見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莊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然燈如來照世間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殊勝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饒益如來利世間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無垢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善覺如來無有師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寶香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三四五六義並可知

勝天如來世中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妙香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七以世燈釋勝天者身智光照勝於天故

無去如來論中雄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普眼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八以論雄釋無去者具勇智辨不可動故

無勝如來具眾德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善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苦行如來利世間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曾入此普嚴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疏】九十可知又此中殿各舉別名初一嚴體下皆寶之別德謂此寶清淨以用莊嚴殊勝無垢此寶發香是香必妙能嚴之寶無所不見可謂普眼如是嚴者是善莊嚴無處不嚴名普嚴也又善嚴者善因生故

○第九佛同升殿

如此世界中夜摩天王承佛神力憶念往昔諸佛功德稱揚讚歎十方世界夜摩天王悉亦如是歎佛功德爾時世尊入摩尼莊嚴殿於寶蓮華藏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第十處忽寬容

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疏】並如前會

【論】頌中歎十佛昔曾入此殿明今所入十行理智與古無殊此十如來還是約行升進所成之號前十住位升須彌頂十如來名號亦是隨位會古之號明所入之法不異古今諸佛故如十住位中須彌頂上帝釋宮中遙見佛來即於殿中安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為明初入如來智慧中生即以方便三昧之門名安置普光明藏即明智慧照曜法界藏故今此十行位時分天王遙見佛來化作寶蓮華藏師子之座者明以行華設其教網漉諸眾生令入如來智之境界藏故蓮華表行無著義故化座者明行體以依十住智慧虛無法身安立所作如化也末後五行經都結十方同時歎佛如來入殿其殿包容如天所住者明入位升進自智寬容方知佛境故(升夜摩天宮品竟)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四門中初來意

【疏】來意者助化讚揚故說行體性故行所依故然三天偈讚來意宗趣大旨是同但解行願以為異耳

○二釋名三宗趣

【疏】兩者亦不異前約處約行少有別耳

【論】釋品名目者明升夜摩天宮以說十行之法此品以功德林等十菩薩眾各各以當位之行以偈都讚當位之法故名偈讚品釋品來意者明欲說十行之法先須偈都讚十行之中因果法門故此品須來若不先舉所行之因果十行有何依成

○四釋文者文亦有三一集眾二放光三偈讚今初

爾時佛神力故

【疏】初中有十一正明集因亦即各隨其類為現神通也

十方各有一大菩薩

【疏】二辨主菩薩

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

【疏】三明眷屬數

從十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

【疏】四來處分量然顯數隨位增信十住百迴向是萬此合當千而云十萬或譯人之誤或是十百則傳寫之誤

其名曰功德林菩薩慧林菩薩勝林菩薩無畏林菩薩慚愧林菩薩精進林菩薩力林菩薩行林菩薩覺林菩薩智林菩薩

【疏】五列菩薩字同名林者表十行建立故行類廣多故聚集顯發故深密無間故扶疏庇映故此十菩薩表行之體也可以意消息之

此諸菩薩所從來國所謂親慧世界幢慧世界寶慧世界勝慧世界燈慧世界金剛慧世界安樂慧世界日慧世界淨慧世界梵慧世界

【疏】六來處剎名同名慧者十解之慧行所依故

此諸菩薩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常住眼佛無勝眼佛無住眼佛不動眼佛天眼佛解脫眼佛審諦眼佛明相眼佛最上眼佛紺青眼佛

【疏】七明所事諸佛同名眼者以智導行了了分明成有目之足故斯即十行當位之果佛於此位顯者皆名眼故宜以當界之佛與當界菩薩共相屬對思而釋之(【鈔】宜以當界等者以佛是當位之果菩薩即當位之因如功德林菩薩下釋云積行在躬功德圓滿故得成於常住之果二慧為最勝故成無勝眼三悟勝義諦名為勝林故成無住眼佛四聞深無畏故成不動五崇真拒迷成大光淨六事理無差離身心相故得解脫七了相不動得審諦眼八照理正修故成明相九照心本源果成最上十鑒達諸佛逈超聲色心言路絕故名智林故得果妙明為紺青眼以菩薩名下文自釋故令屬對則果號可知)

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

【疏】八至已設敬

隨所來方各化作摩尼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跏趺坐

【疏】九參而不雜

如此世界中夜摩天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其諸菩薩世界如來所有名號悉等無別

【疏】十結通無盡

○第二放光足上

爾時世尊從兩足上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疏】謂趺背行必動故背依輪指得有用故表行依信解而成用故餘同前會

○第三偈讚先明說偈儀十菩薩說即為十段亦以東方為始上方為終各有說偈所依謂承佛力等今初功德林菩薩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功德林者且就能說積行在躬功德圓滿故名功德若就所歎歎佛勝德故云功德林有十二頌以是會主總敘此會普徧之事

○後正說偈讚

佛放大光明 普照於十方 悉見天人尊 通達無障礙

【疏】於中二初八述讚奇特後四舉德釋成前中四初一偈敘此品放光

佛坐夜摩宮 普徧十方界 此事甚奇特 世間所希有 須夜摩天王 偈讚十如來
如此會所見 一切處咸爾

【疏】次二敘前品感應

彼諸菩薩眾 皆同我等名 十方一切處 演說無上法 所從諸世界 名號亦無別
各於其佛所 淨修於梵行 彼諸如來等 名號悉亦同 國土皆豐樂 神力悉自在

【疏】次三敘此品眾集

十方一切處 皆謂佛在此 或見在人間 或見住天宮 如來普安住 一切諸國土
我等今見佛 處在天宮殿

【疏】後二明自在普周(【校】自在纂要誤作目在)

昔發菩提願 普及十方界 是故佛威力 充徧難思議 遠離世所貪 具足無邊德
故獲神通力 眾生靡不見

【疏】後四舉德釋成中二前二舉因顯用

遊行十方界 如空無所礙 一身無量身 其相不可得 佛功德無邊 云何可測知
無住亦無去 普入於法界

【疏】後二辨果用深廣於中一體用自在上半不去徧至下半卷舒相盡謂一身即多則一相不可得多即是一則多相不可得是故恒一恒多恒非一多由此自在一塵內身無不周於十方徧十方身並潛一身之內皆悉圓徧非分徧故難思議也後一深廣相成上半牒廣辨深下半釋深顯廣謂不住故無處不至不去故不離本位此釋深也塵毛等處無不普入廣無邊也

○第二慧林菩薩

爾時慧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上明功德此辨智慧悟此除冥難遇之慧故名慧林偈中歎此

世間大導師 離垢無上尊 不可思議劫 難可得值遇

【疏】十頌分三初一明佛難遇

佛放大光明 世間靡不見 為眾廣開演 饒益諸羣生 如來出世間 為世除癡冥
如是世間燈 希有難可見

【疏】次六別釋難遇於中亦三初二益廣難遇

已修施戒忍 精進及禪定 般若波羅蜜 以此照世間

【疏】次一因圓難遇

如來無與等 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實 無有能得見 佛身及神通 自在難思議
無去亦無來 說法度眾生 若有得見聞 清淨天人師 永出諸惡趣 捨離一切苦

【疏】後三果深難遇

無量無數劫 修習菩提行 不能知此義 不可得成佛 不可思議劫 供養無量佛
若能知此義 功德超於彼 無量剎珍寶 滿中施於佛 不能知此義 終不成菩提

【疏】三有三偈校量顯勝於中初一長時大行校量次一長時供佛校量後一勝物供佛校量

○第三勝林菩薩

爾時勝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勝林悟勝義甚深之法故

譬如孟夏月 空淨無雲曀 赫日揚光暉 十方靡不充 其光無限量 無有能測知
有目斯尚然 何況盲冥者 諸佛亦如是 功德無邊際 不可思議劫 莫能分別知

【疏】偈歎深廣無涯之德十頌分二初三明佛德廣博後七顯法體甚深橫豎互顯前中初二喻況後一法合喻言孟夏月者取意譯也梵本敵對翻云後熱月西域如來聖教一歲立為三際謂熱西域記云從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熱時則後熱月言兼得此方孟夏後半餘之二際各有四月準釋可知赫日之言但取陽光時長難窮其際耳彼方或為四時與此名同但以正月黑半為首耳

○後七中令於依他修三無性觀以餘之二性不離依他故由於二性成依他故謂圓成是依他體性徧計但橫執依他又迷真似現故即依三性說三無性三性尚一豈有三無三無但是即有之無三性但是即無之有有無不二為一實性有無形奪性亦非性故於依他中具修諸觀(【鈔】謂圓成即是依他之體故觀依他必觀其體離依他性無可橫執故徧計性亦約依他又迷真似現者此之一句具足三性迷即徧計真即圓成似即依他前意明二不離依他此義明二能成依他故但觀依他已具三性即依三性下二明三無性不離三性全是唯識偈文具足應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初則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則三無性依三性有三性尚一下三明融通謂三性是有尚猶是一三無無相豈定有三故收三性但是一有三無但是一無離有無無故有無不二初句約顯後有無形奪下約遮餘義玄中已具其相)

諸法無來處 亦無能作者 無有所從生 不可得分別 一切法無來 是故無有生
以生無有故 滅亦不可得 一切法無生 亦復無有滅 若能如是解 斯人見如來

【疏】文即分三初三作生無自性性觀次二兼修勝義無自性性觀後二修相無自性性觀(【鈔】初三作生無自性性觀者即第二依他上無性也即唯識云次無自然性然三無性名須彌偈品文中已有今復略釋謂法從緣無自然生性故上生自性即是所無下一性字是無性性謂無自然生之自性為其性故勝義無自性性者即第三無性勝義自性即是所無下一性字義同於前顯無彼勝義之性為其性故勝義即是圓成圓成即是真如故唯識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相無自性性者即第一無性謂徧計之相亦不可得如繩上蛇下一性字是第一性以相無自性而為其性故)今初即分為三初偈正觀無生初句果空謂緣生果法非先有體從世性微塵及未來藏因緣心識中來若有來處即先已有如鳥來棲樹何得言生次句因空既無有果對何說因又世性等亦是妄計因緣有故次句雙遣所從是因所生是果又初句不自生次句不他生次句不共生又初句非先有而生次句非先無而生次句非半有半無三義各以末句息妄成觀(初句果空等者即中論先有先無門觀也然亦名奪破於中先奪破其所計先有總舉諸宗世性微塵即是外道及未來藏即一切有部因緣通大小乘約相心識即唯識唯心所現若執定有皆為所遺若有來處下縱破鳥來棲樹即中論青目釋無來文謂先有鳥而來就樹可名為來今從無之有曰生曾何先有次句因空者即經亦無能作者能作是因因即我也亦即牒辭從既無有果下破也即相待門破可知又世性等亦是妄計因緣有故者亦因緣門因緣無性故亦無體門但有妄計無實體故又初句不自生等者上之四句各別門破今通用因緣門以四開破略無無因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而雜集論二門釋之一云不自生者謂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時無自性故不從他生者謂彼法緣非作者故不從共生者謂即由此二種因故非不自作他作故不無因生者謂緣望眾生有功能故二又因緣互奪釋云自種有故不從他等次後當釋又初句非先有下前來唯初句用先有門今通三句皆用先有先無門中論因緣品云果先於緣中有無俱不可先無為誰緣先有何用緣影公云因中先有則境界在六根因中先無則因同非因因同非因則可鑽水出火境界在六根則可湯中求冰若亦有亦無則具上二過其第四句乃非此門故中論云若果非有生亦復非無生亦非有無生何得言有緣)次偈以無生釋無滅略有三義一無生可滅故二無待對故三例生從緣故後偈觀成利益經云無生即是佛故論云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依他因緣即無生故(經云等者正是大品法尚答常啼云諸法如即是佛諸法無生即是佛等下句既云斯人見如來即無生是佛義耳須彌偈讚品一切慧菩薩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故論云等者即中論四諦品末云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

諸法無生故 自性無所有 如是分別知 此人達深義 以法無性故 無有能了知
如是解於法 究竟無所解

【疏】次二偈約依他兼修勝義無自性性觀中前偈遣所觀上半辨觀下半明益各含二義故致兼言一者成前謂非唯能相之生生即無生所生法體從緣無性即無所有此顯依他無性是圓成性益云深者即事而真故二云無生真性亦無所有即彼勝義無自性性益云深者真性不立故(【鈔】各含二義者釋上兼修之言而云各者正取上半觀相下半觀益為各二義即依他圓成如下疏列而下遣能亦含依圓故此各言兼於能所方順二偈兼修之言一者成前下別示二義之相此即依他中義也先明觀相由前偈遣能相四相略舉生滅已含住異此偈遣所相色心法體由四相相成其有為當法緣生故無自性觀益可知二云無生下即兼修勝義無性義也)後偈遣能觀然有二義一成前所觀謂以無性故無有能了如無有人能了龜毛長短大小知無所了是究竟了二是正遣能了既無所了亦無能了能所兩亡為究竟解(後偈遣能觀者然此疏中二義亦通前依圓前義依他圓成俱無所了後義依圓皆無能了皆由即性即無性故故疏結云能所雙亡即正結上二義也亦通結上二偈能所)

所說有生者 以現諸國土 能知國土性 其心不迷惑 世間國土性 觀察悉如實
若能於此知 善說一切義

【疏】後二偈明相無自性性觀中初偈正明後偈總結前中上半顯執不了國等依他謂為現見妄計為生故晉經云所言有生者當知由所生下半明觀若知無性則離徧計故後偈總結稱於事理之實以觀世等故善說也(【鈔】不了國等者而言等者國即共業緣生以後偈總結云世間國土性世間之言通有情世間故致等言言謂為現見者以中論內小乘被破皆悉救云世間現見故意云不合與世間相違又佛言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今現見有國等諸法豈得言無故引晉經云當知由所生所生即現故見國等)

○第四無畏林菩薩

爾時無畏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以信樂力聞深不畏名無畏林偈歎信向益深德故

如來廣大身 究竟於法界 不離於此座 而徧一切處

【疏】十頌分二初一所信之境謂法身體即法界智身證極法界致令應用之身不動而徧

若聞如是法 恭敬信樂者 永離三惡道 一切諸苦難

【疏】後九聞信之益分五初一聞信離惡

設往諸世界 無量不可數 專心欲聽聞 如來自在力 如是諸佛法 是無上菩提
假使欲暫聞 無有能得者

【疏】次二辨其難聞

若有於過去 信如是佛法 已成兩足尊 而作世間燈 若有當得聞 如來自在力
聞已能生信 彼亦當成佛 若有於現在 能信此佛法 亦當成正覺 說法無所畏

【疏】次三明聞信成佛將過去已成證現未當成

無量無數劫 此法甚難值 若有得聞者 當知本願力

【疏】四有一偈明聞必有由勵物起願

若有能受持 如是諸佛法 持已廣宣說 此人當成佛 況復勤精進 堅固心不捨
當知如是人 決定成菩提

【疏】五有二頌顯起行益

○第五慚愧林菩薩

爾時慚愧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拒妄崇真拒迷崇智名為慚愧故偈讚如來大智勝益

若人得聞是 希有自在法 能生歡喜心 疾除疑惑網

【疏】十頌分三初三法說難思次六以喻並決後一結德歸佛今初初偈明聞生勝益令物希聞自在法者即佛智也

一切知見人 自說如是言 如來無不知 是故難思議

【疏】次偈佛窮種智故上位難思

無有從無智 而生於智慧 世間常暗冥 是故無能生

【疏】後偈顯智從生此文反顯然有二意一者成前謂欲生智慧當於佛求佛無不知故不應求之於凡凡暗冥故猶搴芙蓉必於深水而於木末安可得耶二者成後智從熏習自種而生不從煩惱無智所生是故下言二心不同時屬自愚智故故應慎所習也(【鈔】二者成後有二先正釋謂由本有無漏種子與多聞熏習和合而生無漏智故依唯識論本有新熏三師異說第一清目等師唯立本有故論云有義一切種子皆悉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第二難陀唯立新熏故論云有義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第三護法正義論云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二者始起乃至云由此應信凡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爾成就又云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若爾何以經言煩惱泥中有佛法耶此說在纏如來藏故然此大智從藏德生非從迷起若爾煩惱即菩提復云何通約體性故從所迷故如波與濕然實義者真妄愚智若約相成二門峙立若約相奪二相寂然雙照二門非即非離若說一者離之令異如此章中若云異者合之令同如後章是善須得意勿滯於言(然實義者下第二會實義通會兩章方顯中道正通煩惱即菩提難是顯真妄交徹之義雖說三門義含四句謂初二門峙立依理成事則唯妄非真事能顯理則唯真非妄故各峙立若說一者下明此兩章正為破病若據菩薩二皆會中又此章則二門峙立後章則二相寂然故合此二非即非離言若說一者則離之令異者謂有問言萬法即真一如無異故妄即真有何過耶略有三過一能依即是所依謂依真有妄如依水有波今妄即是真便無能依以無能依亦失所依二則亦失真妄以妄即真故無妄無妄對何說真三者亦失真假二門若別則三義俱成如金與嚴具波之與水動濕體相二俱不同能依所依各有三義皆不雜亂若云異者合之令同者下章云如金與金色其性無差別等)若準晉經云非從智慧生亦非無智生了達一切法滅除世間暗則顯智體絕於愚智不稱實了則名無智此偈雙明性相後喻但顯二相不同

如色及非色 此二不為一 智無智亦然 其體各殊異 如相與無相 生死及涅槃
分別各不同 智無智如是 世界始成立 無有敗壞相 智無智亦然 二相非一時
如菩薩初心 不與後心俱 智無智亦然 二心不同時 譬如諸識身 各各無和合
智無智如是 究竟無和合

【疏】二以喻並決中二先五明二性相違後一辨功能不等今初唯第二偈三句是喻餘偈喻合各有半偈一約色非色者非色謂心緣慮質礙體性不同故二中有二喻相無相者理事相反生死涅槃真妄相反雖同一體分別義門不相是故三成之與壞約相別故四初心後心時不同故五諸識身所用別故緣會不同故眼無耳用又此眼識不合餘根識身同識尚不相合愚智性異安得相生

如阿伽陀藥 能滅一切毒 有智亦如是 能滅於無智

【疏】二功能不等者非唯二性各別然智能滅愚愚不滅智藥能去毒毒不去藥亦猶明能滅暗暗不滅明

如來無有上 亦無與等者 一切無能比 是故難值遇

【疏】三一偈結歸如來逈出世表故難值遇

○第六精進林菩薩

爾時精進林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勤觀理事同無差別離身心相故名精進十頌總相顯佛此德前即無差之差此乃差之無差二章相接顯非即離亦互相成

諸法無差別 無有能知者 唯佛與佛知 智慧究竟故

【疏】十頌分二初一約法雙標後九就喻雙釋今初也初句標其所知五類之法皆無有差次句揀非餘境下半唯佛究盡

如金與金色 其性無差別 法非法亦然 體性無有異

【疏】後九釋中前五釋所知後四釋能知前中初四正釋後一遣疑前中皆上半喻下半法無差所由在於末句一體色無別喻此喻為總喻雖是一法合有二該橫豎故(【鈔】此喻為總者法非法言該通性相及諸法故)豎約理事交徹法者事也非法理也色即空故亦可法真法也非法妄法也取文雖異義旨乃同謂如金之黃色與金體斤兩性無差別隨取互收合中金是所依喻其真法色是能依喻妄非法以妄無體攬真而起則真無不隱唯妄現也以真體實妄無不盡唯真現也是則無體之妄不異體實之真故云無有異也亦同密嚴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橫者異法相望法者可軌之法也非法者不可軌之法也又法謂有法非法謂無故中論釋法不生非法云有不生無故體性無異者謂同如故(橫者異法相望者即一切差別法無差別也法即是善法非法即惡法故百論取般若意云福尚捨何況罪以金剛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以非法而名為罪又法謂有法者亦是橫論有無相對故中論下引論證成無法為非法也)然前義正順於喻後義乃順標中諸法之言要由初義性相無差方得顯於後義事事無差若但用後義未顯相全同性那得顯於事事同於一性

眾生非眾生 二俱無真實 如是諸法性 實義俱非有

【疏】第二偈假名不實喻以真奪俗是故無差攬緣成眾生即虛非眾生所遣既無能遣安有故俱無實以喻諸法皆無實義並從緣故

譬如未來世 無有過去相 諸法亦如是 無有一切相

【疏】三三世互無喻喻無相故無別謂若未來有過去者應名過去何名未來故知定無過現之相文舉一隅應反餘二諸法無相如彼互無此以差別喻無差別(【鈔】文舉一隅應反餘二者應明現在無過未過去無現未等)

譬如生滅相 種種皆非實 諸法亦復然 自性無所有

【疏】四四相非實喻喻無性故無差別生等四相離所相法無別自性一切諸法離所依理無別自性此以相無喻於性無

涅槃不可取 說時有二種 諸法亦復然 分別有殊異

【疏】後遣疑者疑云若都無別云何見有性相等殊故此釋云亦如涅槃體離有無百非斯絕而強立名字曰餘無餘諸法亦然真俗並虛分別成異若離分別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鈔】真俗並虛等者故肇公云涅槃蓋是鏡像之所歸絕稱之幽宅也豈可以有無標榜故有餘無餘乃出處之異號應物之假名耳若離分別者即起信論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別次云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如依所數物 而有於能數 彼性無所有 如是了知法

【疏】第二四偈喻能知者皆展轉遣疑初偈疑云既有分別則有能知故釋云離所數物無能數數既所知無性何有能知無知之知是真了法

譬如算數法 增一至無量 數法無體性 智慧故差別

【疏】次復疑云若依向喻能數喻能知能知雖無所知猶有故復用能數法以喻所知智慧差別以喻能知反覆相遣顯無差理謂一上加一名之為二乃至百千皆是諸一由能數智作百千解故晉譯中第三句云皆悉是本數今譯明一多相待故無體性喻彼妄想於無性中計為有無耳(【鈔】反覆相遣者謂以所知遣能知復以能知遣所知耳)

譬如諸世間 劫燒有終盡 虛空無損敗 佛智亦如是

【疏】次又疑云都無能所何名佛智故釋云能所雙亡佛智斯顯故所知妄法如世成壞能知真智湛若虛空尚不初成況當有敗如出現品又權智照俗同世成壞權即是實如不離空(【鈔】況當有敗者經云譬如世界有成壞而其虛空不增減一切諸佛成菩提成與不成無差別是也)

如十方眾生 各取虛空相 諸佛亦如是 世間妄分別

【疏】末偈疑云佛智既等應用何殊釋云隨心妄取佛無異相又謂常無常如各取空佛智雙非如空無別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三十七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