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九十七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八)
佛子。菩薩摩訶薩。示現處胎有十種事。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為欲成就小心劣解諸眾生故。不欲令彼起如是念。今此菩薩自然化生。智慧善根不從修得。是故菩薩示現處胎。是為第一事。
菩薩摩訶薩。為成熟父母.及諸眷屬.宿世同行眾生善根.示現處胎。何以故。彼皆應以見於處胎.成熟所有諸善根故。是為第二事。
【疏】二攝眷屬。化生設有父母等。恩養少故。
菩薩摩訶薩入母胎時。正念正知。無有迷惑。住母胎已。心恒正念亦無錯亂。是為第三事。
【疏】三三時無亂。出時無亂.在後初生故。俱舍世品。明輪王唯入無亂。緣覺兼住。唯佛三時無亂。以福智俱勝故。瑜伽同此。上之三緣。小教亦說。次下四事。兼於權大。
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常演說法。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釋梵四王.皆來集會。悉令獲得無量神力無邊智慧。菩薩處胎。成就如是辯才勝用。是為第四事。
【疏】四演法益物。
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集大眾會。以本願力.教化一切諸菩薩眾。是為第五事。
【疏】五乘願化生。(【鈔】五乘願化生者明非沒生也。)
菩薩摩訶薩於人中成佛。應具人間最勝受生。以此示現處於母胎。是為第六事。
【疏】六破胎生慢。誰能於佛恃種族耶。(【鈔】誰能於佛者。瑞應經云。從劫初已來。代代相承作轉輪聖王。近來四代。雖不作轉輪聖王。而作人中之王。明是萬代金輪之種。故種族無上。【校】人中之王。中.纂要無。據嘉興藏南藏續藏金陵本補入。)
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見菩薩。如明鏡中見其面像。爾時大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詣菩薩恭敬供養。是為第七事。
【疏】七胎障不隔。故令大心同覩。後之三緣.唯實教有。
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他方世界一切最後生菩薩在母胎者。皆來共會。說大集法門。名廣大智慧藏。是為第八事。
【疏】八同類共集。說智慧藏為胎藏故。(【鈔】說智慧藏者。顯智德生佛。以離垢藏.即是斷德。以法界藏.即五藏之一。正是法身。八即般若。九即解脫。乃用三德為胎藏耳。故下疏合為能所證。智之與斷。皆能證也。)
菩薩摩訶薩在母胎時。入離垢藏三昧。以三昧力.於母胎中.現大宮殿。種種嚴飾悉皆妙好。兜率天宮不可為比。而令母身安隱無患。是為第九事。
【疏】九定力現嚴。以離垢藏為胎藏故。
菩薩摩訶薩住母胎時。以大威力.興供養具。名開大福德離垢藏。普徧十方一切世界。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彼諸如來咸為演說無邊菩薩住處法界藏。是為第十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示現處胎十種事。若諸菩薩了達此法。則能示現甚微細趣。
【疏】十興供聞法。以法界藏為胎藏故。此一是總。八九即法界別義。法界寂然.是離垢義。寂而常照.是智慧義。又前二是能證。後一所證。能所冥合。諸佛生故。又前二不壞小而廣容。後一不動此而普徧。如是自在。是佛生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甚微細趣。何等為十。所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提心.乃至灌頂地。在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在母胎中示現初生。在母胎中示現童子地。在母胎中示現處王宮。在母胎中示現出家。在母胎中示現苦行.往詣道場.成等正覺。在母胎中示現轉法輪。在母胎中示現般涅槃。在母胎中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自在神力無量差別門。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十種微細趣。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微細趣。
【疏】第四微細趣。即明住胎十事。初一通現地位。次入明現七相。以處胎為能現故。童子屬處宮相故。後一總結多門。並一相中.同時齊現。深密難知。故名微細。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生。何等為十。所謂遠離愚癡正念正知生。放大光明網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生。住最後有.更不受後身生。不生不起生。知三界如幻生。於十方世界普現身生。證一切智智身生。放一切佛光明普覺悟一切眾生身生。入大智觀察三昧身生。佛子。菩薩生時。震動一切佛剎解脫一切眾生。除滅一切惡道。映蔽一切諸魔。無量菩薩皆來集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生。為調伏眾生故.如是示現。
【疏】第五十種生下三門。明初生相。今初正辨。即右脇生時。初一即出時無亂。後一動剎益生。中八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示現微笑心自誓。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念言。一切世間沒在欲泥。除我一人無能勉濟。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復念言。一切世間煩惱所盲。唯我今者具足智慧。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又念言。我今因此假名身故。當得如來充滿三世無上法身。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爾時以無障礙眼。徧觀十方所有梵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作是念言。此等眾生皆自謂為有大智力。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爾時觀諸眾生.久種善根.今皆退沒。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世間種子.所種雖少.獲果甚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一切眾生.蒙佛所教.必得利益。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過去世中同行菩薩.染著餘事。不得佛法廣大功德。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過去世中共同集會.諸天人等.至今猶在凡夫之地。不能捨離。亦不疲厭。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爾時為一切如來光明所觸.倍加欣慰。熙怡微笑心自誓。是為十。佛子。菩薩為調伏眾生故。如是示現。
【疏】二現微笑。在行七步時。故瑞應經云。菩薩示生。即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為尊。即自誓也。初三自慶。次六慶能徧益羣品。謂四無智自驕.我能摧故。五昔善今退.我能續故。六能為眾生良福田故。七見生聞教.益不虛故。八傷諸同行不成佛故。九愍諸同會滯凡地故。後一得佛加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示行七步。何等為十。所謂現菩薩力故。示行七步。現施七財故。示行七步。滿地神願故.示行七步。現超三界相故.示行七步。現菩薩最勝行.超過象王.牛王.師子王行故.示行七步。現金剛地相故.示行七步。現欲與眾生勇猛力故.示行七步。現修行七覺寶故。示行七步。現所得法不由他教故.示行七步。現於世間最勝無比故.示行七步。是為十。佛子。菩薩為調伏眾生故.如是示現。
【疏】三行七步。謂初生在地。十方各行七步。顯自在希奇故。七數過三。名過三界。隨所履地。皆現金剛。餘並可知。(【鈔】十方各行七步者。即涅槃第四如來性品云。善男子。此閻浮提毗尼園示現從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東行七步。唱如是言。我於人天阿修羅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見已驚喜。生希有心。而諸人等.謂是嬰兒。而我此身.無量劫來.久離染法。如是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脈骨髓之所成立。隨順世間眾生法故。示為嬰兒。南行七步。示現欲為無量眾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現生盡.永斷老死.是最後身。北行七步。示已現度諸有生死。東行七步。示為眾生而作導首。四維七步。示為眾生斷滅種種煩惱四魔種性。成於如來應正徧知。上行七步。示現不為不淨之物之所染污。猶如虛空。下行七步。示現法雨。滅地獄火。令彼眾生受安隱樂。毀禁戒者。示作霜雹。顯自在下。總顯大意。)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現處童子地。何等為十。所謂為現通達一切世間文字算計圖書印璽種種業故.處童子地。為現通達一切世間象馬車乘弧矢劍戟種種業故.處童子地。為現通達一切世間文筆談論博弈嬉戲種種事故.處童子地。為現遠離身語意業諸過失故.處童子地。為現入定住涅槃門周徧十方無量世界故.處童子地。為現其力超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人非人等故.處童子地。為現菩薩色相威光超過一切釋梵護世故.處童子地。為令耽著欲樂眾生歡喜樂法故.處童子地。為尊重正法勤供養佛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故.處童子地。為現得佛加被蒙法光明故.處童子地。是為十。
【疏】第六童子地下二門。明在家同俗行。並處王宮相。童子已在王宮。但此門明幼懷德藝。顯是超絕。後門貴極無染。以彰德高。今初。八云令樂法者。幼而梵行.德業殊倫。後見道成.必樂其法。餘九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現童子地已。以十事故.現處王宮。何等為十。所謂為令宿世同行眾生善根成熟故.現處王宮。為顯示菩薩善根力故.現處王宮。為諸人天耽著樂具示現菩薩大威德樂具故.現處王宮。順五濁世眾生心故.現處王宮。為現菩薩大威德力能於深宮入三昧故.現處王宮。為令宿世同願眾生滿其意故.現處王宮。欲令父母親戚眷屬滿所願故.現處王宮。欲以伎樂出妙法音供養一切諸如來故.現處王宮。欲於宮內住微妙三昧.始從成佛。乃至涅槃皆示現故.現處王宮。為隨順守護諸佛法故.現處王宮。是為十。最後身菩薩如是示現處王宮已。然後出家。
【疏】二正明處宮。十中一化同行。同行處宮故。如瞿波。四濁世欣貴故。餘八可知。(【鈔】如瞿波者。七十五中.廣說因起。)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示現出家。何等為十。所謂為厭居家故.示現出家。為著家眾生令捨離故.示現出家。為隨順信樂聖人道故.示現出家。為宣揚讚歎出家功德故。示現出家。為顯永離二邊見故。示現出家。為令眾生離欲樂我樂故.示現出家。為先現出三界相故。示現出家。為現自在不屬他故。示現出家。為顯當得如來十力無畏法故.示現出家。最後菩薩法應爾故.示現出家。是為十。菩薩以此調伏眾生。
【疏】第七出家下二門。明捨家期道行。初明出家。後顯修行。今初。雖能深宮入道。而出家者。示斯十意。初二令厭捨苦果。次二欣揚勝道。次二令離利鈍集。著常見者。貴常為貴。故不出家。著斷見者。身滅無餘。何須出家。既非常斷.明可修進。云離二邊。又非苦樂等。次二顯界家繫滅。後二顯得果同因。
佛子。菩薩摩訶薩為十種事故.示行苦行。何等為十。所謂為成就劣解眾生故.示行苦行。為拔邪見眾生故。示行苦行。為不信業報眾生令見業報故.示行苦行。為隨順雜染世界法應爾故.示行苦行。示能忍劬勞勤修道故.示行苦行。為令眾生樂求法故.示行苦行。為著欲樂我樂眾生故.示行苦行。為顯菩薩起行殊勝.乃至最後生.猶不捨勤精進故.示行苦行。為令眾生樂寂靜法增長善根故.示行苦行。為諸天世人諸根未熟待時成熟故.示行苦行。是為十。菩薩以此方便.調伏一切眾生。
【疏】二示苦行者。行有苦樂。而偏苦行.有斯十意。一為小乘。要謂勤苦。方得道故。二示同異道。摧邪見故。謂六年自餓無道。後受乳糜方得。顯餓非真。三一言罵佛。六載受飢故。緣如大乘方便經第二。四五濁眾生皆有重罪。憂惱覆心。不能得道。令彼念言。謗佛尚得解脫。況我等耶。即悔除故。亦如彼說。五策懈怠眾生故。六令知為法忘飢故。七示著樂非道故。八始未精勤故。九準晉經云。欲令未來眾生發精進故。今精進之言.合在前句。闕斯一句。十苦行待機者。顯悲深故。(【鈔】三一言罵佛者。經有三卷。亦編入寶積部中。當第一百六十八。此當一百七經。先總云。善男子。汝今善聽。以何因緣。菩薩苦行六年。善男子。非是菩薩宿業餘報。受此苦也。欲令眾生.於一切惡業報中.生厭患心。歸向菩提。釋曰。下經文廣。今當略引。復次善男子。昔迦葉佛時。有婆羅門子。名為樹提。有親友五人。久近惡友。失菩提心。奉事外道。不能信解佛語佛法。彼師自言。我是世尊。樹提欲引五人轉其邪心。至瓦師所。作如是言。我今欲見禿頭道人。何有禿人。得菩提道。菩提之道.甚深難得。復經少時。與彼五人.在一屏處。瓦師往彼。讚佛功德。令往見佛。樹提思惟。五人根生。我若讚佛。彼必生疑。自護本願故。般若波羅蜜報行方便故。作如是言。我不欲見禿頭道人。何有禿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難得。云般若波羅蜜報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有菩提想。無有佛想。不見佛菩提。不於內外中間見菩提。知菩提空故。行於方便.作如是語。後於一時.與五人在水邊。瓦師承佛神力。即至其所。讚佛難遇。故不肯去。瓦師遂捉其髮。牽至佛所。五人隨往。彼之國法。執人髮者。罪應至死。時人見之。皆言佛有何德。乃令瓦師。忘死引之。既至佛所。五人禮敬發心。訶責樹提。又聞佛德辯才。發菩提心。為說菩薩藏不退轉陀羅尼金剛句無生法忍。五人得無生忍。釋曰。知菩薩為化五人。般若觀空而發於言。即大乘方便。豈有報耶。)
佛子。菩薩摩訶薩。往詣道場有十種事。何等為十。所謂詣道場時.照耀一切世界。詣道場時。震動一切世界。詣道場時。於一切世界普現其身。詣道場時.覺悟一切菩薩。及一切宿世同行眾生。詣道場時.示現道場一切莊嚴。詣道場時。隨諸眾生心之所欲而為現身.種種威儀.及菩提樹一切莊嚴。詣道場時.現見十方一切如來。詣道場時。舉足下足。常入三昧。念念成佛。無有超隔。詣道場時。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一切諸王各不相知。而興種種上妙供養。詣道場時。以無礙智。普觀一切諸佛如來。於一切世界修菩薩行而成正覺。是為十。菩薩以此教化眾生。
【疏】第八詣道場下五門。道成證入行。即分為五。一明進趣所安。即從苦行所。向於道樹。顯捨邪趣正故。因圓趣果故。行行後邊故。十句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有十種事。何等為十。所謂坐道場時。種種震動一切世界。坐道場時。平等照耀一切世界。坐道場時。除滅一切諸惡趣苦。坐道場時。令一切世界金剛所成。坐道場時。普觀一切諸佛如來師子之座。坐道場時。心如虛空。無所分別。坐道場時。隨其所應。現身威儀。坐道場時.隨順安住金剛三昧。坐道場時。受一切如來神力所持清淨妙處。坐道場時。自善根力悉能加被一切眾生。是為十。
【疏】二正坐道場。明自力安處。初四嚴處。次三三業現相。觀師子座者。知將說故。晉經云。觀一切佛師子之吼。後三成德。一滿自能證。明智顯惑亡。二受佛所處。將契同法界。三大悲同體。故能徧加。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有十種奇特未曾有事。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十方世界一切如來皆現其前。咸舉右手而稱讚言。善哉善哉。無上導師。是為第一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一切如來皆悉護念與其威力。是為第二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宿世同行諸菩薩眾。悉來圍繞。以種種莊嚴具。恭敬供養。是為第三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一切世界草木叢林諸無情物。皆曲身低影歸向道場。是為第四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觀察法界。此三昧力。能令菩薩一切諸行悉得圓滿。是為第五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得陀羅尼.名最上離垢妙光海藏。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雲法雨。是為第六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以威德力.興上妙供具。徧一切世界供養諸佛。是為第七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住最勝智。悉現了知一切眾生諸根意行。是為第八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善覺。此三昧力.能令其身.充滿三世盡虛空界一切世界。是為第九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得離垢光明無礙大智。令其身業普入三世。是為第十未曾有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十種奇特未曾有事。
【疏】三有十奇特者。明外感希奇。大果先兆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觀十種義故.示現降魔。何等為十。所謂為濁世眾生樂於鬬戰.欲顯菩薩威德力故.示現降魔。為諸天世人有懷疑者.斷彼疑故.示現降魔。為教化調伏諸魔軍故.示現降魔。為欲令諸天世人樂軍陣者.咸來聚觀.心調伏故.示現降魔。為顯示菩薩所有威力.世無能敵故.示現降魔。為欲發起一切眾生勇猛力故.示現降魔。為哀愍末世諸眾生故.示現降魔。為欲顯示乃至道場.猶有魔軍而來觸惱.此後乃得超魔境界故.示現降魔。為顯煩惱業用羸劣.大慈善根勢力強盛故.示現降魔。為欲隨順濁惡世界所行法故.示現降魔。是為十。
【疏】四降魔者。正覺將顯。先摧邪故。皆言示者。久已降故。魔王多是大菩薩故。無有惡魔能惱佛故。亦如野干。豈能於師子前以振威勢。大乘方便經下卷云。若非佛力召來。彼等惡魔.豈得近佛。魔為欲界尊勝。勝降餘伏故。十中一示以德諍。二破魔佛誰愈。三波旬兵眾滿三十六由旬圍菩提樹。欲作留難。菩薩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一切散壞。八萬四千八部大眾。皆發大菩提心。故云教化調伏。廣如方便經。及本行集說。六未免魔者。勿懈怠故。七一被降伏。乃至末世。翻護法故。餘五可知。(【鈔】一示德諍者。小人力諍故。二魔佛誰愈者。愈猶勝也。經文自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如來力。何等為十。所謂超過一切眾魔煩惱業故.成如來力。具足一切菩薩行.遊戲一切菩薩三昧門故.成如來力。具足一切菩薩廣大禪定故.成如來力。圓滿一切白淨助道法故.成如來力。得一切法智慧光明善思惟分別故.成如來力。其身周徧一切世界故.成如來力。所出言音悉與一切眾生心等故.成如來力。能以神力加持一切故.成如來力。與三世諸佛身語意業等無有異.於一念中了三世法故.成如來力。得善覺智三昧。具如來十力.所謂是處非處智力.乃至漏盡智力故.成如來力。是為十。若諸菩薩具此十力。則名如來應正等覺。
【疏】五有十種成如來力。即正覺現前。前之二門.當無間道。此當解脫道。更前二門.即方便道。今此十中。初一障無不寂。次二因無不圓。次二果無不滿。次三德無不普。後二佛無不同。故結名如來也。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轉大法輪.有十種事。何等為十。一者具足清淨四無畏智。二者出生四辯隨順音聲。三者善能開闡四真諦相。四者隨順諸佛無礙解脫。五者能令眾生心皆淨信。六者所有言說皆不唐捐。能拔眾生諸苦毒箭。七者大悲願力之所加持。八者隨出音聲普徧十方一切世界。九者於阿僧祇劫說法不斷。十者隨所說法。皆能生起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法。佛子。諸佛如來轉於法輪。有如是等無量種事。
【疏】第九轉大法輪下二門。明轉法輪。道成機熟。開甘露門故。於中初門所轉法輪體用。後門明轉法輪因緣。前中流演圓通。目之為輪。自我之彼.名之為轉。小乘以眼智明覺四行繫於四諦。今顯無盡十行。應繫十諦。以成百行。餘如法輪章說。十中初二能轉備圓。次二所轉深妙。次二生信拔苦。次二因深量廣。後二時遠益高。(【鈔】小乘等者。已見出現法輪章中。)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轉法輪時。以十事故。於眾生心中種白淨法。無空過者。何等為十。所謂過去願力故。大悲所持故。不捨眾生故。智慧自在隨其所樂為說法故。必應其時未曾失故。隨其所宜無妄說故。知三世智善了知故。其身最勝無與等故。言辭自在無能測故。智慧自在。隨所發言悉開悟故。是為十。
【疏】二種白淨法十事。即法輪因。白淨法者。即所轉輪體。謂佛無漏清淨法界。轉入眾生心中。成聞熏種子。故名為種。說應時機。言不虛發。還生無漏聖智。故無空過。故攝論中。多聞熏習。從最清淨法界等流。生無漏現行。是此義也。亦即前章無礙解脫所以。能種此種者。有十事故。初一宿因。餘皆現因。於中前六德具。後三用勝。前中二三悲具。一內持。二外攝。次四智具。即四悉檀。一為人。所樂不同故。二第一義。應時令悟故。三對治。隨病所宜故。四世界。了世而順故。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作佛事已。觀十種義故.示般涅槃。何等為十。所謂示一切行實無常故。示一切有為非安隱故。示大涅槃是安隱處無怖畏故。以諸人天樂著色身。為現色身是無常法。令其願住淨法身故。示無常力不可轉故。示一切有為不隨心住。不自在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堅牢故。示涅槃性究竟堅牢不可壞故。示一切法無生無起。而有聚集散壞相故。佛子。諸佛世尊作佛事已。所願滿已。轉法輪已。應化度者皆化度已。有諸菩薩應受尊號成記別已。法應如是。入於不變大般涅槃。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觀十義故.示般涅槃。
【疏】第十涅槃。謂應盡還源。有斯十意.初二明生死過患。一無常故。二無樂故。云非安隱.(【鈔】初二下。二別釋。此中即用涅槃第二經。因三修比丘。歎無常等以為上想。佛廣訶之。後為正說云。汝等若言。我亦修習無常。苦。無我想。是三種修。無有實義。我今當說勝三修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顛倒法。如是等四顛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諸法。汝諸比丘。於苦法中生於樂想。於無常中生於常想。於無我中生於他想。於不淨中生於淨想。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法者。有字有義。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顛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想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是名顛倒。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為義。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故知有字有義。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淨。釋曰。上具引經者。以此十句。多分用故。)三明涅槃是樂。翻上無樂。以涅槃寂滅為真樂故。四翻色身無常。法身為常故。故晉經云。令求常住淨法身故。今闕常字。以法身是三德之一。性出自古。體無變異。偏語其常。今已出纏。故名為淨。次三句明生死無我.不自在故。一.一期無常不自在故.云不可轉。二.別明念念無常不自在。此通變易生死。三.即分段.不能堅住.亦非自在。八.涅槃是堅.即自在我。亦兼常義。九.翻有為以明淨德。不淨者。即有為法。故言聚散。淨者。諸佛菩薩正法.名無生起。然是性淨涅槃。隨緣生死。即相之性.方為正法。然涅槃第二.翻破凡小。四德通諸佛法。故以如來為我。此正顯涅槃。故亦就涅槃明我。餘並相順。然常等四德。雖徧通佛法。從其別義。各顯不同。上以四榮翻枯。具遣八倒。(【鈔】涅槃二十七云。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無常者。所謂生死。常者。謂大涅槃。無我者。所謂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苦者。所謂生死。樂者。謂大涅槃等。則是涅槃即具四德。則如正法。亦具四德。從其義下者。即涅槃第二意也。遠公亦云。常樂我淨。理實徧通一切佛法。然今隱顯。我偏就人。餘三就法。我是佛者。自在名我。自在之用。在於佛人。故說為我。又復我者。人之別稱。故就佛人而說其我。常法身者。法身佛體。顯本法成。性出自古。體無變易。順常義顯。故為常。樂云涅槃者。涅槃是滅。滅離眾苦。寂樂義顯。故說為樂。淨是法者。謂三寶中。法寶之體。能治超勝。故說為淨。釋曰。上來疏中。多已用之。就義穩便。小有改易。上以四榮下。結成破倒。廣如四地。略如上引涅槃之文。【校】之文上纂要南藏金陵本有偈中二字。據嘉興藏續藏刪去。案上引涅槃非偈頌。準嘉興藏.偈中二字.係後鈔牒經偈菩薩迦樓羅中文。)十明法爾。諸佛常規。(上來說分竟。)
○大文第七結勸學分。
佛子。此法門名菩薩廣大清淨行。無量諸佛所共宣說。能令智者。了無量義。皆生歡喜。令一切菩薩大願大行皆得相續。佛子。若有眾生。得聞此法。聞已信解。解已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如說修行故。佛子。若諸菩薩不如說行。當知是人.於佛菩提。則為永離。是故菩薩。應如說行。
【疏】於中二。一結義勸修。二佛子此一切菩薩下。結名勸學。前中亦二。初舉名結義。後佛子若有下。勸信修行。
佛子。此一切菩薩功德行處。決定義華。普入一切法。普生一切智。超諸世間。離二乘道。不與一切諸眾生共。悉能照了一切法門。增長眾生出世善根。離世間法門品。應尊重。應聽受。應誦持。應思惟。應願樂。應修行。若能如是。當知是人.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二結名勸學中。先顯十名。初一約能詮。依此生行.故名為處。前約所詮行體.但云清淨行。餘九約所詮。功能立稱。二決彼行義。定能感果故。三證所證故。四能證分明故。五有智超勝故。六悲興萬行故。七一一圓融故。八軌則具足故。九即理涉事故。十即事而真故。後應尊重下勸學。可知。
○大文第八現瑞分。
說此品時。佛神力故。及此法門法如是故。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皆大震動。大光普照。
【疏】可知。
○大文第九證成分.
爾時十方諸佛.皆現普賢菩薩前。讚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說此諸菩薩摩訶薩功德行處決定義華。普入一切佛法出世間法門品。佛子。汝已善學此法。善說此法。汝以威力護持此法。我等諸佛悉皆隨喜。如我等諸佛隨喜於汝。一切諸佛悉亦如是。佛子。我等諸佛。悉共同心護持此經。令現在未來諸菩薩眾未曾聞者。皆當得聞。
【疏】於中二。先讚法證。後佛子汝已下。歎人證。
○大文第十偈頌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一切大眾洎於法界.而說頌言.
【疏】總有二百一十五頌半。分三。初有八偈七言。歎德深廣。明說分齊。二其心下。有一百三十一頌半總示行德。略顯深廣。上二並是伽陀。三從依於佛智下。七十六偈。頌前長行。方是祇夜。今初分四。
【疏】初四許說廣深.
【疏】次二舉德誡聽。
【疏】次一重總許說。
【疏】後一示說分齊。
【疏】第二總示行德中分三。初二頌。略標法喻。二五十五頌半。託事表法以明深廣。三從菩薩等於佛下。七十四頌。即法明行.以彰廣大。初標可知。
【疏】二託事表法中。總五十喻。難以區分。今類例相從。且分為十。初四偈半。二喻。明悅物覆蔭行。
【疏】二師子下十偈。摧邪導迷行。師子吼義。法界初說。
【疏】三有十一偈。明高深堅密行。
【疏】四迦樓羅下六偈。觀機照益行。(【鈔】四迦樓羅下。其中第五偈云。菩薩智光月等者。晉(【校】晉.纂要及他本誤作論。)經云。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餘可知也。)﹂
【疏】五有六偈。自在統御行。
【疏】六智慧心下二偈。包含無染行。
【疏】七二偈。周徧成益行。
【疏】八如珍寶下六偈。檢束修身行。
【疏】九二偈。調御運載行。
【疏】十優曇華下六偈。外用遊處行。
【疏】第三即法明行中二。初十偈總明深廣。許說誡聽。後一身能示現下六十四頌。別明深廣。以酬前許。前中三。初三上同佛覺。
【疏】次三下超羣品。
【疏】後四許說誡聽。
【疏】第二別明深廣中。束為十行。初六偈。三業深廣行。
【疏】二菩薩身下五頌。二嚴無礙行。
【疏】三有三頌。逆順成滿行。
【疏】四或現(【校】現.纂要金陵本誤作修。)行成滿下十頌。普門示現行。
【疏】五四頌。時處圓融行。
【疏】六菩薩知下六頌。知根說法行。
【疏】七四頌。寂用迅疾行。
【疏】八譬如工幻下十偈。悲不失智行。
【疏】九有十四偈。智不失悲行。謂末後二句不失悲。前皆智德圓滿。
【疏】十有二偈。結德無盡行。
【疏】第三頌長行中二。初有三十九偈。頌前說分。後雖令下三十七偈。頌結勸修學分。今初頌前六位。即為六段。初四偈。頌十信位中行。
【疏】二有四偈。頌十住行。
【疏】三有六偈頌十行。
【疏】四有五偈。頌迴向行。
(【校】菩薩心發心.纂要及麗藏嘉興藏與合論本綱要本鼓山本金陵本誤作菩薩心初發。茲據聖語藏普寧藏北藏清藏續藏及杭刻本改正。與上經長行合。)
【疏】五九頌半。頌十地行。
【疏】六有十頌半。頌因圓果滿行。其初所行二字。義屬前段。
【疏】第二頌結勸修學中。然小異前勢。分之為四。初一偈結前所說為少。二有三十偈。別顯德用廣深。三有四偈。總結深廣。四有二偈。結勸修行。二中分二。前二十一頌半。結約法顯行。後八頌半。結託事顯法。今初分五。
【疏】初五於剎自在行。
【疏】二有六頌。三業自在行。
【疏】三過去下三頌。明三世間自在行。
【疏】四有五頌。明身智自在行。
【疏】五有二偈半。總結難測。
【疏】後結託事顯法中。或前來所無。或事同義異。並可意得。
【疏】第三總結深廣中。前二結前已說。
【疏】後二。結未說難窮。
【疏】四結勸修行。可知。
【論】其心不高下已下五言頌。直至卷末。有二百七行半頌。以諸譬喻.頌諸菩薩大悲饒益.及所修法門。如經自具。一一分明。但有發菩提心者。皆應頂敬誦持。以用莊嚴身口意業。以成法身大智大悲行願之門成就佛果普賢大用。此離世間品.是佛果之後普賢恒行。普印十方。無休息也。如善財見慈氏如來。慈氏如來却令見文殊師利。又聞普賢名。善財起無量十大願雲。方見自身入普賢身。此品同彼。(離世間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九十七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5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86卷-第12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疏】第三正明入胎十事。如有問言。於四生中.化生為上。佛為最勝。何故胎生。諸經論中.多用初緣以通此問。今明具十。以表無盡。一化劣解。此通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