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一百之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
爾時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摩訶薩教。漸次而行。經由一百一十餘城已。到普門國蘇摩那城。住其門所。思惟文殊師利。隨順觀察。周旋求覓。希欲奉覲。
【疏】言經游百一十餘城已者。百一十義。已見上文。然此遊城。復有二義。一但從彌勒至於文殊。自經百一十城。非連取前。二者加前百一十友。故云餘城。即通取前友。普收諸法。歸一照故。若爾。前友此城。豈得同耶。亦有二義。一者友必依城。則一城一友。二者。或於一城。值於多友。或求一友.歷於多城。而要具一百一十。以順表法故。(【鈔】或於一城者。如諸夜神。多在佛會。言或求一友歷於多城者。如解脫處。經十二年。求於普眼。經歷多城等。此義勝前。)到蘇摩那者。此云悅意。即華名也。謂智照一性。悅本心故。即德生城。有本云。至普門國。顯攝諸差別。歸無二相。即普門故。言住其門所者。顯解心已極。將入般若無二之門故。
○第二見聞證入。
是時文殊師利。遙申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
【疏】此下即是所漏脫文。義如前說。然以極照無二。心境兩亡。故畧無敬問。信解雙絕。故不見現身。而反照未移信心。故申右手。又不見乃為真見。但了自心空般若故。文中三。一摩頂攝受。過百一十由旬者。徹過前位故。始信該於極果。故曰遙申。隨順行成。故曰右手。然過城約超封域。由旬明超數量。又前越諸位斷德。後越諸位智地。按頂.表於攝受。亦以普法置心頂故。信至極故。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離信根。心劣憂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一善根心生住著。於少功德便已為足。不能善巧發諸行願。不為善知識之所攝護。不為如來之所憶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門。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徧知。若種種知。若盡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說。若分別。若證知。若獲得。皆悉不能。
【疏】二誨示法門。即舉失顯得。謂若離信根等。不了法性等。反顯善財有信根等。能了法性等。於中先列所闕行法。文有九句。前七闕因。一闕行本故。二求小故心劣。處生死而憂悔。三橫不具。四豎不進。五滯一善。六不廣求。七不起無住行願。後二闕緣。後不能了下。不能成益中。有十五句。前五約所知理事。後十約能知分齊。例前諸文思之。又前九中。初一信根是所闕因。餘皆不能成益。約法。功歸於信。約人。前友之法。皆由文殊。
是時文殊師利。宣說此法.示教利喜。令善財童子成就阿僧祇法門。具足無量大智光明。令得菩薩無邊際陀羅尼。無邊際願。無邊際三昧。無邊際神通。無邊際智。令入普賢行道場。及置善財自所住處。文殊師利還攝不現。
【疏】三結益歸本。於中十句。前九結益甚深。初一總。餘八別。前智光明.即般若方便。後無邊智.即智波羅蜜。普賢行道塲者。舉足下足。皆與普賢行相應故。自所住處者。即是法界。是文殊大智無住住故。又普行(【校】行.淨源疏注及嘉興藏作賢。)道塲.即法界理。自所住處.即文殊智。此亦義同示於後友普賢之境。後一句攝用歸本。所作竟故。信窮智境。信相便亡。故云不現。(【鈔】初一總者。總即示教利喜。示謂顯示法門。教謂勸令修行。利謂覺悟成益。喜謂稱根令悅。經從具足無量下別句。疏隨難釋。先出初句。異於第六。二三四五。並皆不釋。後釋七八二句。而有二意。一當句釋。屬於二人。二相合釋。文殊能住。普賢道場是所住故。此亦義同者。以安普賢行道場故。文無正示。故云義同。)
○第三轉遇勝緣。修行敬事。
於是善財思惟觀察。一心願見文殊師利。及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善知識。悉皆親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無有違逆。
【疏】然此諸友。及後普賢。皆無指授者。表證法界。離此彼相故。此三千友。乃有多義。一者成前。尚是文殊之益。二者順後。為入理方便。又通論諸友。更分三分。初文殊一人.為信心之始。次至後文殊。為智滿之終。故此總見三千等友。後之普賢。理智無二。又前諸友.一一各逢。即是純門。此中諸友。一時頓見。即顯雜門。後普賢一人.具前諸友。即純雜無礙。又此諸友所得法門。受行各別。文所不具。結廣從略。故總云三千耳。
○大文第五顯因廣大相。以前照理無二。顯其甚深。方堪成佛廣大之因。以隨一一因。皆稱法性故。文殊般若。即攝相歸體。普賢法界。即祕密重重。若以二聖相對。則文殊為能證。若以二聖對善財。則文殊亦為所證。未得般若。今證得故。(【鈔】大文第五顯因廣大相。以隨一一因者。釋廣大義。異前攝德成因。未說一一稱法界故。又前但因。今明因徹果海故。文殊下。對前辨異。攝相歸性。事理無礙。祕密重重。事事無礙。若以二聖下。後二聖相望。辨其能所。)文中分三。初依教趣求。二聞覩前相。三見聞證入。今初。
增長趣求一切智慧。
廣大悲海。益大慈雲。普觀眾生生大歡喜。安住菩薩寂靜法門。
普緣一切廣大境界。學一切佛廣大功德。
入一切佛決定知見。增一切智助道之法。
善修一切菩薩深心。知三世佛出興次第。
入一切法海。轉一切法輪。生一切世間。
入於一切菩薩願海。住一切劫修菩薩行。
照明一切如來境界。長養一切菩薩諸根。
獲一切智清淨光明。普照十方除諸闇障。
智周法界。於一切佛剎。一切諸有。普現其身.靡不周徧。
摧一切障。入無礙法。住於法界平等之地。
觀察普賢解脫境界。
【疏】有二十六句。初一標求佛果。後一總觀圓因。中間諸句。義通前後。皆是趣佛之因。並是普賢解脫境故。就中間攝為十對。初四四等普周。寂靜即捨故。次二福智無外。緣境是智故。次二入正增助。次二修因知果。次三入法現生。次二證願修行。次二照上增下。次二得實照權。次二智周身徧。後三摧障入理。其入無礙法。向上成無二礙。向下即成無礙法界。其住平等地。即前文殊自所住處。後總句觀普賢境。即前普賢行道塲。以是顯因廣大相故。文殊通指。善財普觀。不同前文.一友指於一友。良以普觀。方見普賢故。
○第二聞覩前相。於中先聞。後覩。今初。
即聞普賢菩薩摩訶薩名字。行願。助道。正道。諸地。地方便。地入。地勝進。地住。地修習。地境界。地威力。地同住。
【疏】有十三句。初一聞人名。後十二聞行位。即聞二字。貫下諸句。此中聞者。非從一人多人聞之。即稱法界而聞耳。諸地者。普賢位中自行依地。及圓融所攝地也。此句總。下八別。一地方便者。即加行也。二即入心。三出心。四住心。五即修施戒等。六即徧行真如等。為所證境。亦是所得分齊之境。七即神通作用。摧邪攝生等。八即同依佛智而住。
○二明覩。於中二。先仰德修觀。後覩見希奇。今初。
渴仰欲見普賢菩薩。
即於此金剛藏菩提塲毗盧遮那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
起等虛空界廣大心。捨一切剎離一切著無礙心。普行一切無礙法無礙心。徧入一切十方海無礙心。普入一切智境界清淨心。觀道塲莊嚴明了心。入一切佛法海廣大心。化一切眾生界周徧心。淨一切國土無量心。住一切劫無盡心。趣如來十力究竟心。
【疏】初聞前人法。故生渴仰。次即於下。修觀。菩提場者。是所觀處。金剛藏者。約表。即於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體中金剛智內。起一切因陀羅網普賢心觀。約事。即前其地金剛。而蘊德具嚴。故名為藏。然此經體勢。應具十會。以順無盡。又始起覺場。義應歸本故。(【鈔】然此經下。總釋文意。謂所以卻就金剛場起觀者何。於中有二。先繫表出意。謂華嚴一切。皆悉具十。會亦應然。合有第十攝末歸本。重會覺場。謂菩提場是根本會。起於中八。名為末會。謂第十會攝前八會。歸於初會。無不從此法界所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故。)今且依文。對前本末二會。即是攝末歸本之義。是以善財不假別指。便於初會始成之處如來座前而起觀求。(【鈔】後今且依文者。明其無十故。就第九以明此三。一者本會。二者末會。三自普賢以為攝末歸本之會。本有二種。逝多乃是此會之本。今歸覺場。是諸會本。)後起等下。正顯觀心。有十一句。皆稱普賢境而起於心。故後得見。
○二覩見希奇。
善財童子起如是心時。由自善根力。一切如來所加被力。普賢菩薩同善根力故。
見十種瑞相。何等為十。所謂見一切佛剎清淨。一切如來成正等覺。見一切佛剎清淨。無諸惡道。見一切佛剎清淨。眾妙蓮華以為嚴飾。見一切佛剎清淨。一切眾生身心清淨。見一切佛剎清淨。種種眾寶之所莊嚴。見一切佛剎清淨。一切眾生諸相嚴身。見一切佛剎清淨。諸莊嚴雲以覆其上。見一切佛剎清淨。一切眾生互起慈心遞相利益不為惱害。見一切佛剎清淨。道場莊嚴。見一切佛剎清淨。一切眾生心常念佛。是為十。
又見十種光明相。何等為十。所謂見一切世界所有微塵。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佛光明網雲周徧照耀。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佛光明輪雲。種種色相周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佛色像寶雲周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佛光燄輪雲周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眾妙香雲周徧十方。稱讚普賢一切行願大功德海。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日月星宿雲。皆放普賢菩薩光明徧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一切眾生身色像雲。放佛光明徧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一切佛色像摩尼雲周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菩薩身色像雲充滿法界。令一切眾生皆得出離所願滿足。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如來身色像雲。說一切佛廣大誓願周徧法界。是為十。
【疏】於中二。先結前生後。兼顯見因。後見十種下。正覩希奇。於中二。一見瑞相。十句五對。各先所依淨土。後住處眾生。(【鈔】一見瑞相者。然其十句。皆是淨土。而具後句。意在眾生。如初對云。見一切佛剎清淨。一切如來成正覺。即屬淨土。二云。見一切佛剎清淨。無諸惡道。無諸惡道。即是住處眾生。五對皆然。)二覩光明。前瑞則直見一重淨剎。此明重見。又前粗此細。前體相。此業用。然皆是普賢依報之剎。(又前粗者。前但云見一切佛剎。今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故此為細。言前體相。此業用者。前但云見。今塵中出故。)
○第三見聞證入。於中三。初結前生後。
時善財童子見此十種光明相已。即作是念。我今必見普賢菩薩。增益善根。見一切佛。於諸菩薩廣大境界。生決定解。得一切智。
【疏】由覩前相。生必見心。
○二起觀增修。
於時善財普攝諸根。一心求見普賢菩薩。
起大精進。心無退轉。
即以普眼。觀察十方一切諸佛諸菩薩眾所見境界。皆作得見普賢之想。
以智慧眼觀普賢道。其心廣大。猶如虛空。大悲堅固。猶如金剛。
願盡未來。常得隨逐普賢菩薩。念念隨順。修普賢行。
成就智慧。入如來境。住普賢地。
【疏】初攝散住定。次策勤無退。次觀其體徧。以法界為身故。次悲智橫廣。次願行豎窮。後得果圓因。此乃總攝諸觀。行人欲見。當倣此修。離此觀心。見亦非勝。
○三正明見聞證入。於中二。先正見聞證入。後聞佛德難思。前中亦二。先顯得益圓因。後位滿齊佛。前中分四。一見身得益。二摩頂得益。三顯因深廣。四觀用無涯。初中二。先見勝身。後得深益。前中四。一總見勝德身相。二別見毛孔出生。三重觀體內包含。四結通周徧。今初。
時善財童子。即見普賢菩薩在如來前眾會之中。坐寶蓮華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最為殊特。世無與等。智慧境界無量無邊。難測難思。等三世佛。一切菩薩無能觀察。
【疏】由前於菩提場師子座前起勝想故。
○二別見毛孔出生。
見普賢身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塵數光明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除滅一切眾生苦患。令諸菩薩生大歡喜。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種種色香燄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而以普熏。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雜華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雨眾妙華。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香樹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雨眾妙香。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妙衣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雨眾妙衣。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寶樹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雨摩尼寶。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色界天身雲。充滿法界歎菩提心。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梵天身雲。勸諸如來轉妙法輪。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欲界天王身雲。護持一切如來法輪。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三世佛剎雲。徧法界虛空界。為諸眾生無歸趣者為作歸趣。無覆護者為作覆護。無依止者為作依止。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清淨佛剎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於中出世。菩薩眾會悉皆充滿。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淨不淨佛剎雲。徧法界虛空界令雜染眾生皆得清淨。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不淨淨佛剎雲。徧法界虛空界令雜染眾生皆得清淨。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不淨佛剎雲。徧法界虛空界。令純染眾生皆得清淨。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眾生身雲。徧法界虛空界。隨其所應教化眾生。皆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菩薩身雲。徧法界虛空界。稱揚種種諸佛名號。令諸眾生增長善根。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菩薩身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宣揚一切諸佛菩薩從初發意所生善根。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菩薩身雲。徧法界虛空界。於一切佛剎.一一剎中宣揚一切菩薩願海。及普賢菩薩清淨妙行。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普賢菩薩行雲。令一切眾生心得滿足。具足修習一切智道。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正覺身雲。於一切佛剎現成正覺。令諸菩薩增長大法成一切智。
【疏】毛孔出生。廣徧法界。實則重重無盡。略顯二十重。亦對前善財渴仰所起十一心故。其初等虛空廣大等五心。徧此諸句。餘之六心。別生諸句。且除初一句。次之五句。由前觀道場明了心。故出雲等。皆嚴道場。次歎菩提心下三句。由前入佛法海心。次一句.及最初一句。由化眾生界心。次四由前淨一切國土心。亦兼化眾生心。後六句。由前住一切劫。及趣如來十力究竟心。並如文思之。是知各由自心所見分齊。(【鈔】然毛孔出生等廣如玄中。今更略示。謂彼普賢遊入十方。略有十門。一入世界。法界緣起。互即入故。二入眾生界。生界佛界無二體故。三明供養。一一供具皆稱真故。四明請法。窮法界智無時不請。諸佛無時不雨法故。五大智攝生。了生迷倒而無眾生。不礙化故。六明現通。十方塵剎互入重重。震動現相而無息故。七常寂定。未曾一念有起動故。八廣出生。念念毛孔出現諸境無窮盡故。九者說法。念念常雨無邊法雨。雨一切故。千明總說。上之九義。舉一全收。無前後故。廣說難盡。餘廣如文。)
○三重觀體內包含。
爾時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如是自在神通境界。身心徧喜。踊躍無量。
重觀普賢一一身分。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風輪。水輪。地輪。火輪。大海江河。及諸寶山。須彌鐵圍。村營城邑。宮殿園苑。一切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天龍八部。人與非人。欲界色界無色界處。日月星宿。風雲雷電。晝夜月時。及以年劫。諸佛出世。菩薩眾會。道場莊嚴。如是等事悉皆明見。
如見此世界。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如是見。如見現在十方世界。前際後際一切世界亦如是見。各各差別不相雜亂。
【疏】於中二。初結前生後。後重觀下。正顯。於中亦二。先見三千。後如見此下。類通十方三際。
○四結通周徧。
如於此毗盧遮那如來所.示現如是神通之力。於東方蓮華德世界賢首佛所現神通力。亦復如是。
如賢首佛所如是。東方一切世界。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世界諸如來所現神通力。當知悉爾。
如十方一切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佛剎一一塵中。皆有法界諸佛眾會。一一佛所普賢菩薩坐寶蓮華師子座上現神通力。悉亦如是。
彼一一普賢身中皆現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剎。一切眾生。一切佛出現。一切菩薩眾。及聞一切眾生言音。一切佛言音。一切如來所轉法輪。一切菩薩所成諸行。一切如來遊戲神通。
【疏】文有四重舉類。末結塵中普賢。是知前則身中包含法界。廣無邊故。顯其普義。今則全此含法界身潛入塵中。調柔無礙。明其賢義。內外周徧。限量斯盡。故名普賢。
○二明得深益。
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如是無量不可思議大神通力。即得十種智波羅蜜。何等為十。所謂於念念中。悉能周徧一切佛剎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悉能往詣一切佛所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悉能供養一切如來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普於一切諸如來所聞法受持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思惟一切如來法輪智波羅蜜。於念念中。知一切佛不可思議大神通事智波羅蜜。於念念中。說一句法盡未來際辯才無盡智波羅蜜。於念念中。以深般若觀一切法智波羅蜜。於念念中。入一切法界實相海智波羅蜜。於念念中。知一切眾生心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普賢慧行皆現在前智波羅蜜。
【疏】既得智度。已彰地滿。況十表無盡耶。(一見身得益竟。)
○第二明摩頂得益。
善財童子既得是已。普賢菩薩即申右手摩觸其頂。既摩頂已。善財即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各以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而為眷屬。一一三昧。悉見昔所未見一切佛剎微塵數佛大海。集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助道具。生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上妙法。發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大誓願。入一切佛剎微塵數大願海。住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出要道。修一切佛剎微塵數諸菩薩所修行。起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大精進。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淨光明。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所普賢菩薩摩善財頂。如是十方所有世界。及彼世界一一塵中一切世界一切佛所普賢菩薩。悉亦如是。摩善財頂。所得法門。亦皆同等。
【疏】於中三。初摩頂。次既摩下得益。前向外觀。故得智度。此摩頂親證。故得三昧。後如此娑婆下。結通。良以善財等普賢故。(二摩頂得益竟。)
○第三明因深廣。因深則果厚故。文分為三。初問答審見。二顯因深遠。三結因成果。今初。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我此神通力不。唯然已見。大聖。此不思議大神通事。唯是如來之所能知。
○二顯因深遠。
普賢告言。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一一劫中。為欲清淨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一一劫中。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設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廣大施會。一切世間咸使聞知。凡有所求.悉令滿足。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財物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佛智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城邑聚落。國土王位。妻子眷屬。眼耳鼻舌。身肉手足。乃至身命而為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首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而為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故。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如來所。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一切所須悉皆奉施。於其法中出家學道。修行佛法。護持正教。
善男子。我於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間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於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不可沮壞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捨。乃至身命亦無所吝。一切劫海說其因緣。劫海可盡。此無有盡。
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捨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捨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以智光普照世間。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因緣。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海。說不可盡。
【疏】文中三。一別明求菩提行。於中二。先順顯所行。後善男子我於下。結離過成德。二我莊嚴下。通明悲智行。三我法海中下。別明求法行。於中先反顯無不能捨。一文尚無所不捨。況全部耶。以一文即一切之一。如海一滴故。後我所求法下。顯求所為。結說無盡。
○第三結因成果。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助道法力。諸善根力。大志樂力。修功德力。
如實思惟一切法力。智慧眼力。
佛威神力。大慈悲力。淨神通力。善知識力故。
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淨法身。復得清淨無上色身。超諸世間。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現形。入一切剎。徧一切處。於諸世界廣現神通。令其見者靡不欣樂。
【疏】於中先結因。以有成果之功。故云力也。文有十句。初四緣因。次二了因。後四通於緣了。後得此下成果。謂由了因故.得法身果。由緣因故.得色身果。(三明因深廣竟。)
○第四觀用無涯。於中三。初舉益勸觀。次觀見奇特。後校量顯勝。今初。
善男子。汝且觀我如是色身。
我此色身。無邊劫海之所成就。無量千億那由他劫難見難聞。
善男子。若有眾生未種善根。及種少善根。聲聞菩薩。猶尚不得聞我名字。況見我身。善男子。若有眾生得聞我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若見若觸。若迎若送。若暫隨逐。乃至夢中見聞我者。皆亦如是。
或有眾生一日一夜憶念於我.即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憶念於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生憶念於我而成熟者。或見我放大光明。或見我震動佛剎。或生怖畏。或生歡喜。皆得成熟。
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佛剎微塵數方便門。令諸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善男子。若有眾生見聞於我清淨剎者。必得生此清淨剎中。若有眾生見聞於我清淨身者。必得生我清淨身中。
善男子。汝應觀我此清淨身。
【疏】有標釋結。初標可知。二我此下。釋中二。一明難見聞。二若有眾生下。明見聞皆益。於中三。初明不退菩提益。次或有眾生下。善根成熟益。後我以如是下。總結多門。皆不退成熟。於中先多門皆不退。後若有眾生見聞下。種種皆成熟。淨剎可生。身云何生。此有二義。一約法性身剎。則與剎為體。名清淨剎。與身為體。名清淨身。從能依有殊。欲顯所依體一。故言生身。二約相用。淨剎是所依之剎。淨身則身內之剎。欲顯身土互融。故言生淨身耳。後汝應觀下。總結。
○第二觀見奇特。
爾時善財童子觀普賢菩薩身。相好肢節。一一毛孔中。皆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海。一一剎海皆有諸佛出興於世。大菩薩眾所共圍繞。又復見彼一切剎海。種種建立。種種形狀。種種莊嚴。種種大山。周帀圍繞。種種色雲彌覆虛空。種種佛興。演種種法。如是等事各各不同。
又見普賢於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佛化身雲。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善財童子又見自身在普賢身內。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教化眾生。
【疏】於中三。初見毛內含三世間。次又見普賢下。見普賢身徧諸剎中。出生大用。後時善財童子下。自見己身等普賢化。
○第三校量顯勝。
又善財童子。親近佛剎微塵數諸善知識。所得善根智慧光明。比見普賢菩薩所得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乃至算數譬喻。亦不能及。
是善財童子從初發心。乃至得見普賢菩薩。於其中間所入一切諸佛剎海。今於普賢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諸佛剎海。過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
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剎海次第。剎海藏。剎海差別。剎海普入。剎海成。剎海壞。剎海莊嚴。所有邊際。亦不能知佛海次第。佛海藏。佛海差別。佛海普入。佛海生。佛海滅。所有邊際。亦不能知菩薩眾海次第。菩薩眾海藏。菩薩眾海差別。菩薩眾海普入。菩薩眾海集。菩薩眾海散。所有邊際。亦不能知入眾生界。知眾生根。教化調伏諸眾生智。菩薩所住甚深自在。菩薩所入諸地諸道。如是等海所有邊際。
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或於一剎經於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有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而行。亦不於此剎沒。於彼剎現。念念周徧無邊剎海。教化眾生。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於中三。初校量善根。二從初發心下。校量所入剎海。三善財童子於普賢下。雙顯上二超勝之相。於中二。先別明橫豎深廣。於中有三世間。一器世間。一步超過。顯橫廣。盡未來劫。明豎窮。猶不能知。顯深遠。藏.約包含。普入.約廣徧。餘可知。後善財童子於下。總結平等周徧。不於此沒彼現者。以沒現相.如法性故。以此彼相。相即故也。(【鈔】以沒現相者。斯則沒而無沒。現而無現。真法性中。無出沒故。此約事理無礙。下句云。以此彼相相即故者。即事事無礙法界。然相即有三。一約剎。此剎即彼剎。一剎即多剎故。二約人。此身即彼身。一步即多步故。三約劫。一念即是無量劫故。又此彼相。炳然具故。祕密隱顯。俱時成故。此彼時處互相在故。帝網重重。同時具足。皆不動故。)(四觀用無涯竟。)
○第二明位滿齊佛。
當是之時。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法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
【疏】於中初句明自得。餘皆等上。初一等因圓。次一等果滿。一身下。別顯等相。此即義當等覺。因位既滿。更無所修。故但說等。不辨更求。此則一生頓成。行布亦足。非唯但約理觀。初後圓融。(已上第一正明見聞證入竟。)
【論】爾時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摩訶薩教已下。至頌。此一段明善財已於慈氏所。得一生之佛果。普印一百一十城之法門.方於初信心中金剛藏智菩提場毗盧遮那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起等虛空界廣大十種心等。以明經歷一百一十城。至慈氏。一生佛果。究竟不離初信心。毗盧遮那如來金剛藏智菩提妙理中成。便於金剛藏智菩提妙理之中。起法界佛果。恒常普賢圓周法界妙行。以此已下善財。於普賢身中行菩薩行。普賢摩善財童子頂。方明法界中恒常佛果。恒常普賢行相。及相應。方始得一切諸佛已成舊果。普賢舊行。至慈氏菩薩。明此無三世中一生。是見修道行。初始入佛果位之生。當來降神下生。是當來成佛之生。以六相法門該之。善財亦以今生是見道修行行滿之生。來生方明成佛之生。以此當來一生之佛果。會根本金剛藏智菩提妙理毗盧遮那如來所得之果。普賢舊行。本來一體具足。三世古今不二。時復不遷。同異自在。處法界因陀羅網無礙法門。從此慈氏一位法門。約分六門。一明舉果成因起信門。二明已信加行契修門。三加行修行契果門。四已將所契之果會因門。五還依本因圓融門。六究竟法界始終因果無二同時不遷門。以此六門和會。可見其意。此一段有十紙已下經。明善財於慈氏菩薩所。勝進入一生之佛果智境。得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莊嚴藏門。返印一百一十城之法門。入初信心時。不出剎那際。因圓果滿。至金剛藏菩提場毗盧遮那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起等虛空界廣大十種心。方起恒常法界佛果普賢行。以此位中。十方佛剎微塵中普賢菩薩。一一塵中。一時摩善財頂。以明佛果法界行滿。意明行滿不離因。時不遷。智不異。乃至見佛剎微塵數善知識。乃至見普賢身肢節毛孔中國土身。以明入法界智境行網。一多重重。無礙無礙。無盡無盡。利生常然之門。具如文自廣明。
○第二明聞佛勝德難思。前長行但顯因圓。此偈方陳果用。非頌前文。然有二意。一對普賢。普賢意云。上見我難思。尚是因位。今示汝果。尤更甚深。二對善財。善財等佛。但是因圓。以果海離言。故不說成佛。今寄現佛之德。以顯善財果相。故長行偈文。因果綺互。文中三。初偈頌標德。誡聽許說。(【鈔】故長行者。長行顯普賢因。偈顯善財果。故云綺互故。)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即說頌言。
○二長行舉眾渴仰欲聞。
爾時諸菩薩聞此說已。一心渴仰。唯願得聞如來世尊真實功德。咸作是念。普賢菩薩。具修諸行。體性清淨。所有言說皆悉不虛。一切如來共所稱歎。作是念已。深生渴仰。
○三廣陳德相。令眾求滿。於中二。先長行重誡。許說分齊。後偈頌。廣顯佛德難思。
爾時普賢菩薩。功德智慧具足莊嚴。猶如蓮華。不著三界一切塵垢。告諸菩薩言。汝等諦聽。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說頌言。
【疏】九十五偈。分二。先九十三偈.別歎佛德。後二偈.結德無盡。勸信勿疑。前中。前八十偈法說。後十三偈。喻明。然通讚毗盧遮那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即分二十一段。初有二偈。即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謂佛無障礙智。於一切事品類差別。無著無礙故。(【鈔】然通讚者。通有兩重。一者近通。通前法喻。二者遠通。取此卷末。結德無盡二偈經文。良以二偈。亦是最後無盡德故。其二十一德。一經數節。出其名義。文有隱顯。欲彰如來無盡德故。大體無異。故復出之。升兜率品已廣分別。今皆略指。初有二偈者。然此二偈。含於總句。妙悟皆滿。妙悟即是妙覺智故。以無著論不釋總句。疏略不明。若欲明者。初偈當之。今但顯別。即當第一。然準上文二十一德。皆有三節。一舉經名如此德。經即二行永絕。二無著菩薩立功德名。即今疏云。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三引二論。解其本論。即今疏云。佛無礙智下文是也。是無性意。即是智德。故經偈云。佛智廣大。初之二句。即是德體。三及後偈。即於所知無障轉也。謂即於其極遠時處。品類皆知。故無有知及與不知之二相也。第四句。了俗由於證真。故不起分別。亦是真實離智障也。若親光釋不二現行云。謂凡夫二乘。現行二障。世尊無故。謂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二乘現行涅槃。棄利樂事。今前偈唯了生死雜染。後偈唯證涅槃廣大利.樂。)
【疏】二有一偈。明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淨能入功德。謂了真如無二。故無動念。(【鈔】二有一偈者.約經.即達無相法。疏中先引無著立名。後謂了真如下。即無性釋意。故無動念。是疏以經帖。然無性名此為無住涅槃。既自入真如故不住生死。亦令他入.故不住涅槃。今經三句。即不住涅槃。第四句是不住生死。)
【疏】三有三偈。即無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謂住佛無住處。作佛事不休息。故云或見等。(【鈔】三有三偈下。約經。即住於佛住。疏中先依無著立功德名。後謂住佛下。即無性釋。無性生起云。為欲得上無住涅槃。故次明之。即是恩德。謂佛雖徧聖天梵住。而空大悲偏善安住。由住空故。不住生死。由住悲故。不住涅槃。一切時中。觀所調伏。故隨物欲。或見不同。)
【疏】四有十五偈。即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謂由諸佛所依智同。益生意樂同。報化作用同。故前經云。得佛平等。亦同攝論四種意趣中平等意趣。故此廣列諸佛。皆互相徧。此釋已妙。(【鈔】四有十五偈下。約經。即得佛平等。疏中分四。一依無著立功德名。二謂由諸佛下。即彼論釋。諸佛有三事平等。即疏所引三同是也。三故前經云下。指經。即離世間品初也。以彼具足二十一種功德名故。四亦同下。引他論會釋。結云此釋已妙者。古來諸德。不知此即二十一德。亦不知此是佛平等。但云。如來隨機隱顯。忽列諸佛。莫知其由。今云。顯佛平等。故廣列諸佛。皆相徧耳。豈非妙耶。)今更以文理。證此諸佛。皆遮那之身。(今更下。即就佛平等中。顯實是本師。更過平等之意趣耳。)謂此文言。此三千界。阿閦在中。阿閦本在東方。今云在此。明不異此。又無量壽佛。月覺如來。皆徧十方。豈容隔此。又皆言或見。則知一佛。隨見不同。(謂此文言下。二引此經文。質成正義。自有三意。一東方之佛。云在此者。明阿閦即是本師。二阿彌陀充滿十方。亦合徧此。同於本方。即釋迦矣。三通取或見。明是本師。或有見為阿閦彌陀諸佛異耳。)若言別讚餘佛。直言阿閦在此。何成讚德。(若言別下。三遮救中。恐外救云。今明阿閦彌陀徧等。自是別讚彌陀阿閦。何得引是本師佛耶。故今遮云。若如此者。普賢本讚本師釋迦如來。今云東西諸佛徧此。何成讚我本師耶。)況華藏剎海。皆遮那化境。無量壽等。未出剎種之中。豈非是此佛耶。(華藏下。四引前經文。成屬本師。娑婆當中剎海種內第十三層。而有十三佛剎塵數世界圍繞。無量壽佛國。但言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尚未能滿一合之塵。況於一剎塵數。況十三佛剎塵數。其十三重內。皆是化境。況華藏世界剎海。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一一種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皆是本師之所嚴淨。其中皆是遮那如來分身化往。安養近在十三重之內。何得非是本師釋迦。故云豈非是此佛耶。)法華央掘。並說十方分身。(法華下。五引他經成立中。二經分身。已如前引。既十方中皆是釋迦分身之佛。何得彌陀阿閦佛等。近而非耶。)故知法藏別緣。十六王子。皆方便說。(故知法藏下。六遮其引難。為決他經。一引清淨平等覺經。說法藏比丘。然大寶積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說名法處比丘。佛在耆闍崛山說。阿難起問。白佛言。大德世尊。身色諸根。悉皆清淨。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輝。從昔以來。初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世尊今者入大寂定。行如來行。皆悉圓滿。善能建立大丈夫行。思惟現在去來諸佛。世尊。何故住斯念耶。佛讚聖知。便為說往昔過無邊阿僧祇無數大劫。有佛出現。號曰然燈。此前展轉復舉諸佛。最後乃云。世主佛前無邊數劫。有佛出世。號世間自在王。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法處。有殊勝願。詣如來所。以偈讚佛。既讚佛已。佛為說二十一億清淨佛土。具足莊嚴。彼比丘悉皆攝授。攝已滿足。五劫思惟修習。便向彼佛發四十八願。發願已後。更經多劫修行。成就功德。乃至成佛。後阿難問。此法處比丘成佛。為過去耶。未來耶。為今現在。佛告阿難。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彼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處比丘。在彼成佛。號無量壽。今現在說法。然後廣說其土莊嚴。釋曰。既如來說他昔因今果。何得判為即本師耶。二引法華經十六王子。即第三大通智勝佛。云。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曰。既第一佛名曰阿閦。第九王子。即為彌陀。十六釋迦。本因既殊。得佛又別。云何渾亂。言皆本師。故疏釋云。皆是方便。復應問言。豈法華經判為方便。今當還引法華答之。法華壽量品云。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則等言。已等十六王子。復應問言。然燈去今。方一僧祇。可為方便。自在王佛。大通智勝。已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豈為方便。故應答言。云大通雖已久矣。比之壽量。劫數不多。謂說大通。但磨三千大千地種以為其墨。過於東方千國土即下一點。以為校量。彼佛滅度。但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阿僧祇劫。豈同壽量說成佛遠。經云。譬如五百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末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釋曰。以此之喻。方之大通三千墨點。非可類矣。自此劫來。皆是方便。故然燈等言。無不該也。是以昔人云。十六王子。尚掩成道之初。斯言愜當。則知彌陀阿閦佛等。皆是本師成佛後事。義無惑矣。自在王佛。展轉多劫。但以數明劫。豈如末塵為劫耶。)以理推之。皆是如來海印所現。何緣不說自所現佛而說他耶。故知賢首佛等。皆本師矣。(以理推下。第七結成正義。十方諸佛。皆我本師海印頓現。且法華分身。有多淨土。如來何不指己淨土。而令別往彌陀妙喜。思之。故知賢首彌陀等佛。皆本師矣。復何怪哉。言賢首者。即壽量品中過百萬阿僧祇剎。最後勝蓮華世界之如來也。經中偈云。或見蓮華勝妙剎。賢首如來住其中。若此不是歎本師者。說他如來在他國土為何用耶。且如總持教中。亦說三十七尊。皆是遮那一佛所現。謂毗盧遮那如來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從四智流四方如來。謂大圓鏡智。流出東方阿閦如來。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寶生如來。妙觀察智。流出西方無量壽如來。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法界清淨智。即自當毗盧遮那如來。言三十七者。五方如來。各有四大菩薩。在於左右。復成二十。謂中方毗盧遮那如來四大菩薩者。一金剛波羅蜜菩薩。二寶波羅蜜菩薩。三法波羅蜜菩薩。四羯磨波羅蜜菩薩。東方阿閦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薩埵菩薩。二金剛王菩薩。三金剛愛菩薩。四金剛善哉菩薩。南方寶生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寶。二金剛威光。三金剛幢。四金剛笑。西方無量壽如來。亦名觀自在王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法。二金剛利。三金剛因。四金剛語。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業。二金剛法。三金剛藥叉。四金剛拳。已上總有二十五也。及四攝。八供養。故三十七。言四攝者。即鉤。索。鎖。鈴。八供養者。即香。華。燈。塗。戲。鬘。歌。舞。皆上有金剛。下有菩薩。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種子。皆是本師智用流出。與今經中海印頓現。大意同也。問。若依此義。豈不違於平等意趣。平等意趣云。言即我者。依於平等意趣而說。非即我身。如何皆說為本師耶。答。平等之言。乃是一義。唯識尚說一切眾生中有屬多佛。多佛共化以為一佛。若屬一佛。一佛能示現以為多身。十方如來.一一皆爾。今正一佛能為多身。依此而讚。方讚本師。)然此段文。亦兼顯第十七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然此段下。第八辨其兼合。此含第十七德。故至下文。說相則少。所以此中兼此德者。有二意故。一為類例。義相似故。不欲繁文。故現妙喜極樂等土。二者以第十七成於此段。全是今師。由差別土。皆是本師一佛現故。不見此意。豈知經旨。勿輕爾也。)文中三。初八主伴嚴土攝生同。次四微細含容轉法同。後三總攝多門。結前生後。(【校】上鈔金剛業.纂要南藏金陵本誤作金剛葉。)
【疏】五或見釋迦下三偈。即修一切障對治功德。謂一切時常修覺慧。治六蔽等故。既云已經多劫。則不定始成。(【鈔】五或見下。約經。即到無障礙處。疏中先引無著立功德名。後謂一切時下。謂釋論意。以會經文。彼論具云。謂已慣習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對治聖道。即一切智。及定自性以為能治。故無著論名為修治。又以到於永離一切障處。故經名為到無障處。經中別說。但明十度。而偈總云。供養諸佛修行道。則無所不具。疏有等言。既云已經者。即此段初半偈。經云。或見釋迦成佛道。已經不可思議劫。所以疏中牒此言者。遮天台師之謬釋也。謂彼學者多云。華嚴雖則玄妙。而有二事不如法華。一兼別義。是故不說聲聞作佛。二說如來始成正覺。不說本師壽量久成。故疏中指此經文。即是此經說久成處。若以此後不得該前。則法華壽量。不能該於我始坐道場。於三七日思惟等迹。然彼師以久成為本。始成為迹。今經之本。則非古非今。若就迹門。則能今能久。生公亦云。是以極設長壽。言伽耶是一。若伽耶是者。非復伽耶。伽耶既非。彼長安獨是乎。長短斯非。則所以長短存焉。誠為妙悟。不說聲聞得作佛者。約不共義。既不厭捨。曾何棄之。況一成一切成。無一眾生不具佛智。善須得意。勿雜釋經。)
【疏】六有三偈。即降伏一切外道功德。於中初二即教證二道。後一現所摧同類之身。(【鈔】六有三偈下。即經不可轉法。言初二即教證二道者。二偈之中。各含教證。初句證道。次諸地句。含於教證。次半偈唯教。後偈之中堪忍不退。皆是證道。餘即教道。)
【疏】七或現兜率下十六偈。即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於中初五。八相現世無礙。次三處天宮殿無礙。次六隨世巧化無礙。後二結無礙智之能徧隨機。(【鈔】七或現下。約經即所行無礙。)
【疏】八如來住下。有十八偈。明安立正法功德。於中初四偈立三乘法輪。兼顯業用。次三明立六度道品對治法。次七明一音隨類。聞法不同。乃至無量。後四明平等語業而應一切。(【鈔】八如來住下。即經立不思議。)
【疏】九具足下三偈。明授記功德。謂記別過未如現在。故云悉明見。(【鈔】九具足下。即經普見三世。)
【疏】十有四偈。明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鈔】十有四偈者。約經即身恆充滿一切世間。)
【疏】十一或持下二偈。明斷一切疑功德。謂於一切境善決定故。能斷他疑。(【鈔】十一等者。約經即智恆明達一切諸法。)
【疏】十二有九偈。令入種種行功德。謂徧了一切有情性行。隨根令入故。(【鈔】十二等者。約經了一切行。)
【疏】十三如來無礙智一偈。即當來生妙智功德。謂佛知久遠故。(【鈔】十三如來下。約經盡一切疑。十一是斷自疑。此斷他疑)
【疏】十四有五偈。隨其勝解示現功德。謂隨解現身故。(【鈔】十四下。即經無能測身。)
【疏】十五有三偈。即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意云。佛智為無量菩薩調伏眾生加行之所依故。
【疏】十六二偈。明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然同攝論。法身具五種相。初句白法為相。以是極果圓滿自在故。次二句不思議相。次一是無二相。次一無依相。次句常住相。次句二喻者。空畫喻無依。夢喻非有無二相。餘不可喻。或畧不喻。(【鈔】十六如來下。約經即到佛無二究竟彼岸。)
【疏】十七有一偈。明隨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既隨解而現。故不可喻。此偈亦總拂前喻。如山等必不依空。有等必不能喻佛。(【鈔】十七下。約經即具足如來平等解脫。)
【疏】十八一偈。明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鈔】十八下。即經證無中邊佛平等地。)
【疏】十九一偈。攝三種功德。同法性等。即窮生死際常現利樂一切有情功德。等虛空。即無盡功德。等實際等。即究竟功德。以如實際之際。窮未來際故。(【鈔】十九下。約經即極於法界。等虛空界。窮未來際。配三德名。疏文具之。)
【疏】後二偈結德無盡。亦是別顯無盡功德。雖是總結。即當別文。於中前偈結德。後偈勸信。古德亦有將此二偈為一部流通。己如前說。(【鈔】上來且欲將後二偈以為總結。故配三德。理實後二正是等虛空界窮未來際無盡功德。故疏云。亦是別顯無盡功德。)
【論】從八行頌已下至經末。明普賢稱歎如來法界果德利生廣大無量功德分。於說頌中。分為三段。一初八行頌。明普賢菩薩敕眾諦聽。欲自說佛功德分。二有六行經。明眾歡喜樂聞分。三以頌畧申如來功德少許之分。其意頌文自具。(入法界品竟。)
○大文第四謙讚迴向。
【疏】
(【鈔】上半謙讚。上句讚。下句謙。下半迴向三處。初句迴向實際。後二迴向眾生。及迴向菩提。然迴向菩提。復有二意。一自成菩提。二令他成。令他成者。義同迴向眾生。菩薩發心。不期自為。即以向他為自益耳。故令含識同證菩提。賢首和尚發願偈云。誓願見聞修習此。圓融無礙普賢法。乃至失命終不離。盡未來際願相應。以此善根等法性。普潤無盡眾生界。一念多劫修普行。盡成無上佛菩提。)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一百之十六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5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86卷-第12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自下大文第四明智照無二相。顯前因法生果。體無分別。絕境智等諸二相故。又善財障盡惑除。未始動念。是故反照。唯是初心。更無異也。即信智無二。(【鈔】第四智照無二相。絕境智等諸二相者。謂一境智無二。二始末無二。亦信智無二。三染淨無二。四智斷無二。五理事無二。由證理事無二義故。染淨無二。惑性智性。一性平等。始末無差。能所齊融。亦不生二不二分別。故前經云。心不稱量諸二法。但恆了達法無二。諸法若二若不二。於中畢竟無所著。方為真不二耳。)文但有三。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見聞證入。第三轉遇勝緣。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