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五十五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疏】謂以善根。等心順益故。等即平等。通於能所。所順眾生.無相平等。能隨順心智照平等。此從迴向受名。等即隨順。故本業云。以觀善惡父母.無二相。(【校】相.嘉興藏作一相。屬下句。與本業及刊定記引合。)一合相故。名隨順觀一切眾生迴向。名無等字。釋有等義。有云。善惡即怨親。此二平等。俱生法身。皆名父母。應云善父母者。方便般若也。惡父母者。無明貪愛也。不滅癡愛。起於明脫。故無二相。智契無二。名一合相。即以無貪等善根而為其性。
【論】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以方便波羅蜜為體。主大悲門。前六波羅蜜是修出生死心。此第七已後四波羅蜜。是方便智。入生死中教化眾生。是故表法中。善財知識觀世音菩薩。以為此第七隨順一切眾生大悲迴向中行故。此新經翻為觀自在菩薩。舊經名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文殊。普賢。此三法是古今三世一切佛之共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普賢明智身。知根成萬行之門。觀世音明大慈悲處生死。三人之法。成一人之德。號毗盧遮那。一切眾生。總依此三法。號之為佛。少一不成。又依梵云。光世音菩薩。明以教光.行光.大慈悲之光.等眾生而利物。即一切處文殊。一切處普賢。亦得名一切處光世音。今觀世音者。取正念心成。依心應現而立名也。
○第二依徵廣釋中二。先明迴向。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迴向之時下。辨所成益。初中亦二。先辨所迴善根。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淨志下。攝將迴向。前中復二。先正修善根。後佛子菩薩於此善下。因修成德。亦可初是行體。後明行用。前中有三十一句。分為三段。初十一句。明善根分齊。次十善所依緣。後十善根體性。然其前十.一一徧從中十。中十一一能生後十。後十一一容具前十。前十一一該後二十。思之自顯也。(【鈔】然其前十下。料揀。言前十一一徧從中十者。從佛境生小等。從法境生小等。從餘八亦然。二中十一一能生後十者。從一佛境.能生檀等十度。從法生十度。餘八亦然。三後十一一容具前十者。謂布施等有小有大。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足十。不必皆具。故云容具。戒等九度。於前十亦然。四前十一一該後二十者。謂從佛境起小施。或從佛境起大施等。或於佛境起小戒。或從佛境起大戒等。理即昭然。云思之自顯。)今初十一句。即增數十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所積集一切善根。所謂小善根。大善根。廣善根。多善根。無量善根。種種善根。微塵數善根。阿僧祇善根。無邊際善根。不可思善根。不可量善根。
【疏】於中初三約分量。如小心施.名為小善。為菩提施.名之為大。為利他施.名之為廣。餘之九度.例此可知。又從佛境所生之施有此小等。從九境生亦有小等。如施既爾。餘九亦然。此三既爾。下八例知。次三約類。謂有多色類。乃至無量種種不同。未至無量。但可名多。三五相望。亦名種種。餘五約數明多。於中後二。亦顯甚深難思。旁無分量。
○二中十句。
佛境界善根。法境界善根。僧境界善根。善知識境界善根。一切眾生境界善根。方便善巧境界善根。修諸善心境界善根。內境界善根。外境界善根。無邊助道法境界善根。
【疏】十句內。前五為緣境。前四智境。後一悲境。後五造修境。初一能修智。次一能修心。次二所觀境。後一所修法。因覩此法.能起十度等。
○三後十句。
勤修一切捨善根。立勝志究竟持淨戒善根。一初捨無不受堪忍善根。常精進心無退善根。以大方便入無量三昧善根。以智慧善觀察善根。知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善根。集無邊功德善根。勤修習菩薩業行善根。普覆育一切世間善根。
【疏】前七可知。八願心積德.九念力習行.辯力說法.以為業行。十由智自在。故能覆育。
○二因修成德中二。先牒已修。後顯成德。初有十句。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此善根.修行.安住.趣入.攝受.積集.辦具.悟解.心淨.開示.發起時。
【疏】初總餘別。一住作意。二加行趣入。三攝行屬己。四漸集成多。五假緣資助。六照其事理。七惑障不生。此上自修.後二轉教。八開顯指示。九勸如說行。隨修一善。則有斯十。
○後正顯成德。
得堪忍心。閉惡趣門。善攝諸根。威儀具足。遠離顛倒。正行圓滿。堪為一切諸佛法器。能作眾生福德良田。為佛所念。長佛善根。住諸佛願。行諸佛業。心得自在。等三世佛。趣佛道場。入如來力。具佛色相。超諸世間。不樂生天。不貪富樂。不著諸行。一切善根悉以迴向。為諸眾生功德之藏。住究竟道。普覆一切。於虛妄道中拔出眾生。令其安住一切善法。徧諸境界無斷無盡。開一切智菩提之門。建立智幢。嚴淨大道。普能示現一切世間。令除垢染。心善調伏。生如來家。淨佛種性。功德具足。作大福田。為世所依。安立眾生咸令清淨。常勤修習一切善根。
【疏】文分為二。初成自利德。後為諸眾生下。成利他德。前中十對。皆含因果。一得忍息惡。二攝根具戒。三離倒行正。四上受下資。五佛護善增。六住願起業。七心等諸佛。行詣道場。八內入佛力.外相超世。九不樂當報.不貪現樂。十不著諸行而修迴向。此雖有迴向之言。意取所迴之善。十中前八成德。後二離過。九離凡十離小。後利他中。先總明。悲智雙運為究竟道。於虛妄下。別顯。文並易知。常勤修下一句。總結。(先辨所迴善根竟。)
○第二攝將迴向中二。初念修善根本因。法應迴向。後正將迴向。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淨志願菩提心力修諸善根時。作是念言。此諸善根.是菩提心之所積集。是菩提心之所思惟。是菩提心之所發起。是菩提心之所志樂。是菩提心之所增益。皆為憐愍一切眾生。皆為趣求一切種智。皆為成就如來十力。作是念時。善根增進永不退轉。
【疏】先經敘念時。次此諸下。正陳所念。初之五句。總顯諸善。由菩提心。多聞積集。思惟義理。發起修行。志樂無厭。唯深唯廣。皆為下三句。顯菩提心三迴向義。種智證於實際。即是菩提三心。迴向三處也。後作是下。結。
○第二正將迴向中。文為三別。初向眾生及向菩提。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業下。明向實際。三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善根普施世間下。總結三種迴向。今初分二。初迴己修善。願成資具以施眾生。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所集善根於念念下。復回此施。願令眾生具足財法。今初亦二。先總顯要期。二別彰施行。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願我以此善根果報。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悉以惠施一切眾生。悉以迴向一切眾生。普徧無餘。
【疏】所以偏願成施行者。一則自具行緣。故云修菩薩行。二則眾生現益。故云惠施一切。三則檀為行首。舉一例餘。四則此一施行.具一切行。
○二別彰中。先願成外施。後願成內施。以情非情而為內外。今初。
願令阿僧祇世界珍寶充滿。阿僧祇世界衣服充滿。阿僧祇世界妙香充滿。阿僧祇世界莊嚴具充滿。阿僧祇世界無量摩尼寶充滿。阿僧祇世界妙華充滿。阿僧祇世界上味充滿。阿僧祇世界財貨充滿。阿僧祇世界牀座充滿。蓋以寶帳。敷以妙衣。阿僧祇世界種種莊嚴寶冠充滿。
假使一人盡未來劫常來求索。以此等物而惠施之。未曾厭倦而有休息。如於一人。於一切眾生悉亦如是。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無虛偽心。無希望心。無名譽心。無中悔心。無熱惱心。但發專求一切智道心。一切悉捨心。哀愍眾生心。教化成熟心。皆令安住一切智智心。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盡未來劫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
【疏】分四。一顯施廣大。各僧祇故。二假使下。辨施無限。長時多田。隨求無厭故。三佛子下。明施殊勝。離過順理故。文有十句。前五離過。追悔不已。則生熱惱。後五順理。前二大智。後三大悲。四又佛子下。結成二行。謂由迴向行。以成施行。
○第二內施。文四。初對一田顯施廣大。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為一眾生故。欲令阿僧祇世界寶象充滿。七支具足性極調順。上立金幢金綱彌覆。種種妙寶而為莊嚴。以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寶馬充滿。如龍馬王。種種眾寶莊嚴之具而嚴飾之。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伎女充滿。悉能敷奏種種妙音。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男女充滿。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身充滿。發菩提心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頭充滿。起不放逸心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眼充滿。而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己身血肉及以骨髓充滿其中。心無顧戀。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自在王位充滿其中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奴僕作使充滿其中持用布施。
【疏】謂一眾生。即施多事。各僧祇故。
○二以一例餘彰施無限。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種種諸物。盡未來劫安住廣大一切施心。施一眾生。如一眾生。盡眾生界一切眾生皆如是施。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一世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以是等物施一眾生。如是給施一切眾生皆令滿足。如於一世界。於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
【疏】先舉人例人。佛子下。舉處例處。總收其義。有六無限。一物。二時。三心。四田。五施。六處。
○三結成所作。
大悲普覆。終無間息。普加哀愍。隨其所須供給供養。不令施行遇緣而息。乃至不於一彈指頃生疲倦心。
【疏】結成所作。該六無限。一處徧法界故普覆。二時盡未來故無息。三田盡生界而加哀。四施隨所求而滿足。五物該種種行不息。六心住大施而無疲。
○四顯施殊勝離過成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生於此心。所謂無著心。無縛心。解脫心。大力心。甚深心。善攝心。無執心。無壽者心。善調伏心。不散亂心。不妄計心。具種種寶性心。不求果報心。了達一切法心。住大迴向心。善決諸義心。令一切眾生住無上智心。生大法光明心。入一切智智心。
【疏】有二十心。初一牒前起後。後所謂下。正顯一十九心。一不染施行。二不為施縛。三由遮前二故得解脫。四違緣不傾。五詣甚深理。六無相善攝。上六皆巧便殊勝。次五清淨殊勝。初句總。總無二執故。下四別。初句無我執。餘三無法執。一不取法相故。二了唯心性故。三見性空故。次有三心。即安住殊勝。初句為總。菩薩種性。萬行齊修。皆可貴故。二心為別。無瑕而明故。次有二心即迴向殊勝。善決諸義。具三迴向故。次有一心。即意樂殊勝。悲愍一切故。後之二心。依止殊勝。依菩提心故。初句因。後句果。上顯施中廣大無限。即事業殊勝。具上七勝。檀度行成。(【鈔】故唯識云。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蜜多。以上釋經。文同符契。)
○第二迴上施行.願令眾生具足財法中。文分為三。第一慈悲迴向。二又勸眾生下。勸物迴向。三又以諸善如是迴向下。究竟迴向。今初分三。初正明迴向。二明迴向所為。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悲愍下。結其成益。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所集善根。於念念中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財寶豐足.無所乏少。願一切眾生成就無盡大功德藏。願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安隱快樂。願一切眾生增長菩薩摩訶薩業。願一切眾生成滿無量第一勝法。願一切眾生得不退轉一切智乘。願一切眾生普見十方一切諸佛。願一切眾生永離世間諸惑塵垢。願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平等之心。願一切眾生離諸難處.得一切智。
【疏】先總標。後所謂下。別顯十願。初一豐財。以財施故。餘皆具法。積善本故。文意總顯。
○第二迴向所為中二。先牒前起後。後為令下。隨義別顯。總有一百一十句。文分為二。前七十二句。令成行布。修因至果。後三十八句。令成圓融。因圓果滿。此二無礙為迴向意。亦是前自分。後勝進。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發歡喜心。
為令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能捨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歡喜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永離貧窮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財寶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數財寶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普施無量施一切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盡未來劫無斷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悉捨無悔無惱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悉捨一切資生之物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隨順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攝取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廣大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捨無量莊嚴具供養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著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平等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如金剛極大力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如日光明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住攝如來智施心故。
【疏】前中六。初二十一句。為令修善趣賢首位之行。然純明施行。末云。攝如來智施行者。照三輪空。離諸分別。同菩提故。(【鈔】善趣賢首位之行者。圓融十信位也。)
為令一切眾生善根眷屬具足故。為令一切眾生善根智慧常現在前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不可壞淨心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最勝清淨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於煩惱睡眠中得覺悟故。為令一切眾生滅除一切諸疑惑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平等智慧淨功德故。為令一切眾生功德圓滿無能壞者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清淨不動三昧故。為令一切眾生住不可壞一切智智故。
【疏】二十句。成種性位中修行。(【鈔】種性即十住。)
為令一切眾生成滿菩薩無量清淨神通行故。為令一切眾生修集無著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念去來今一切諸佛心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出生清淨勝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滅除一切魔所作業障道法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無礙清淨平等功德法故。為令一切眾生以廣大心常念諸佛無懈廢故。為令一切眾生常近諸佛勤供養故。為令一切眾生廣開一切諸善根門普能圓滿白淨法故。為令一切眾生無量心廣大心最勝心悉清淨故。
【疏】三有十句。令成解行位中修行。第十云無量者。四等也。(【鈔】解行雖通三賢。今正取行向二位故。故解行發心。在於十行。方發迴向心故。)
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清淨等施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奉持諸佛尸波羅蜜等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大堪忍波羅蜜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精進波羅蜜常無懈故。為令一切眾生住無量定能起種種神通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知一切法無體性般若波羅蜜故。為令一切眾生圓滿無邊淨法界故。為令一切眾生成滿一切神通清淨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住平等行。積集善法悉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善入一切諸佛境界悉周徧故。
【疏】四令成十地位中修十度行。七云滿無邊淨法界。此通事理。故曰無邊。是方便度也。八成滿神通。即是大願。九住平等。方可名力。十入佛境。是謂智圓。
為令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善業果報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了達諸法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了達實義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修諸勝行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菩薩大願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證得一切功德智慧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同體善根.迴向出生一切智乘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嚴淨一切諸佛國土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見一切佛而無所著普圓滿故。
【疏】五有十句。令成等覺位中修行。故皆有普言。
為令一切眾生具諸相好功德莊嚴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六十種音聲。發言誠諦皆可信受。百千種法而以莊嚴。如來無礙功德妙音悉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十力莊嚴無礙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無盡法明.一切辯才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無上無畏人中之雄師子吼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轉不退轉無盡法輪故。為令一切眾生了一切法.開示演說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以時修習清淨善法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導師無上法寶等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莊嚴無量莊嚴大莊嚴諸佛莊嚴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等入三世所有境界悉周徧故。
【疏】六有十一句。令成佛果位中行。言六十種音者。第十迴向。有而不具。至文當知。密迹力士經第二具說。莊嚴論亦引此經。而云百千種法而以莊嚴者。不思議法品云。如來具足六十種音聲。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有無量百千清淨之音以為嚴好。即其事也。復有處說六十四音。以聲有八轉。謂體.業.具.為.從.屬.於.呼。是八轉聲。各具八德。所謂調和聲。柔軟聲。諦了聲。易解聲。無錯謬聲。無雌小聲。廣大聲。深遠聲。八八則有六十四種。(【鈔】復有處說者。瑜伽等說。八轉者。疏文但舉唐言之名。今兼顯梵音。西域國法若欲尋讀內外典籍。要解聲論。此八轉聲。方知文義分齊。一補盧沙。此是直指陳聲。如人斫樹。指說其人。即今體聲。二補盧衫。是所作業聲。如所作斫樹。故云業也。三補盧崽拏。是能作具聲。如由斧破。故云具也。四補盧沙耶。是所為聲。如為人斫。故云為也。五補盧沙䫂。(丁可反。)是所從聲。如因人造舍等。故云從也。從即所因故。六補盧殺婆。是所屬聲。如奴屬主。故云屬也。七補盧鎩。(所戒反。)是所於聲。如客依主。故云於也。於即依義。瑜伽第二.名上七種為七例句。以是起解大例。故唯有梵語。聲論八轉。更加醯補盧沙。是呼召之聲。故云呼也。然此八聲各有三種。一男聲。二女聲。三非男非女聲。此上且約男聲說之。以梵名丈夫為盧沙也。是八轉聲者。即八梵音。賢首品已明。今當重說。一調和者。謂大小得中故。二柔軟者。言無粗獷故。三諦了者。亦云最好。如迦陵頻伽等故。四易解者。亦云易了。言辭辯了故。五無錯謬者。亦云不誤。言無錯誤故。六無雌小者。亦云不女。其聲雄朗故。七廣大者。亦云尊慧。言無戰懼故。八深遠者。臍輪發生故。如來具此八八之音。)四云無盡法明者。第八地云。如來法明有無量轉等。第十云。一莊嚴者。無二相故。以一莊嚴嚴一切故。無量莊嚴者。眾多差別故。大莊嚴者。稱法界故。若依若正。皆具此嚴。(【校】上鈔即今體聲。今.纂要誤作令。茲據嘉興藏續藏改正。)
○第二三十八句。明圓融行。因圓果滿。明位位中有佛義故。若將此下屬前佛果。則令果中有修菩薩行。遇善知識。便違正理。(【鈔】若將此下。結彈異釋。)
為令一切眾生悉能往詣一切佛剎.聽受正法無不徧故。為令一切眾生智慧利益.為世所宗與佛等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切智.知一切法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行不動業.得無礙果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所有諸根.咸得神通。能知一切眾生根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無差別平等智慧.於一相法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與理無違.一切善根悉具足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菩薩自在神通.悉明達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無盡功德.若福若智悉平等故。為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解一切法平等一相無遺缺故。
【疏】文分為四。初十句。令眾生於種性位因行圓滿。四云行不動業得無礙果者。毀譽不動.則觸境無礙。有云。其因有四。一就機法施。二無障礙願。三悲心亡己.為物受生。四修法性鎔融行。感三業皆無功用。盡眾生界。同時普應。無所障礙。
為令一切眾生了達正法.為世最上福德田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平等清淨大悲.為諸施者大力田故。為令一切眾生堅固第一.無能沮壞故。為令一切眾生見必蒙益.無能摧伏故。為令一切眾生.成滿最勝平等心故。為令一切眾生善能了達一切諸法.得大無畏故。為令一切眾生放一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故。為令一切眾生普修一切菩薩精進行無懈退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行願.普滿一切諸行願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妙音.普使聞者皆得解故。
【疏】二十句。令解行位中。因圓果滿。二云大力田者。謂於其中。種少善根。能壞大惑故。三云堅固第一者。悲智大願。無能壞故。
為令一切眾生悉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心故。為令一切眾生普得值遇諸善知識.咸承事故。為令一切眾生修菩薩行.調伏眾生不休息故。為令一切眾生以妙辯才.具一切音.隨機廣演無斷盡故。為令一切眾生能以一心知一切心.以一切善根等迴向故。為令一切眾生常樂積集一切善根.安立眾生於淨智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福德智慧清淨身故。為令一切眾生善知一切眾生善根.觀察迴向普成就故。
【疏】三。八句。令十地位中。因行圓滿。晉經第一。名直心平等。即初證真如。此約離障。故云清淨。二云見善知識生大歡喜。正順初地。得見多佛。故云咸事。
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成等正覺普圓滿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具足神通智.於一處出興.一切諸處皆出興故。為令一切眾生得普莊嚴智嚴淨一眾會.一切眾會皆嚴淨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佛國土普見一切佛國土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切莊嚴具.不可說莊嚴具.無量莊嚴具.無盡莊嚴具.莊嚴一切諸佛國土普周徧故。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法.悉能決了甚深義故。為令一切眾生得諸如來最上第一自在神通故。為令一切眾生得非一非異一切功德自在神通故。為令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平等善根.普為諸佛灌其頂故。為令一切眾生悉得成滿清淨智身.於諸有中最尊勝故。
【疏】四十句。令成佛果圓滿。八云非一非異等者。即十通中。無體性無作神通。以了一切為無為等非一異故。於一切染淨自他等境。轉變自在。相即相作而非一異。業用無礙。又非一異。應成四句。如十忍品說。(【鈔】又非一異者。一非一。二非異。三非非一非非異。四非亦一亦異。十忍當說。)然上諸義。望一一位。各有所由。恐厭繁文。舉其大略耳。又行布圓融無礙。不可定執。
○第三結其成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悲愍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咸令清淨。
遠離慳嫉。
受勝妙樂.具大威德。
生大信解。
永離瞋恚及諸翳濁。
其心清淨。質直柔軟。無有諂曲.迷惑愚癡。
行出離行.堅固不壞。
平等之心.永無退轉。
白淨法力.具足成就。
無惱無失.善巧迴向。
常修正行.調伏眾生。
滅除一切諸不善業。
修行苦行一切善根。(【校】堅固不壞.永無退轉.具足成就.纂要各各連下為句.誤。案晉譯云。所行堅實.不可沮壞。得不退轉平等之心。白淨法力.皆悉成就。)
【疏】成益中二。先結前生後。後咸令下。別顯益相。文有十三句。顯二種生。攝一切德。初之三句。顯勝妙生。二句為因。一句為果。清淨者戒.受人天身。離慳者施.有大財位。人天財位。即勝妙生。有大威德。後之十句。顯功德生。功德生者。即決定勝道。有人天中具大財位。無信解等。非功德生。一生大信解。揀異邪小。二永離三毒障。翳即癡。濁即是貪。亦兼餘障。故致諸言。三其心下。即離毒之德。初句為總。質直下別。由離瞋故.質直柔軟。由離貪故.無有諂曲。由離癡翳故。無有迷惑愚癡。四修真定慧為出離道。五運同體悲為平等心。六入無漏因為白淨法。七由離前過.不惱眾生。自行無失.兼能迴向。八自他兼利。九滅除惡因。十修行善本。(【鈔】初之三句者。即前十度章中。引唯識釋。前三為增上生道。感大財體及眷屬故。其勝妙生.即增上生。名異義同。後三決定勝道。)
○第二勸物迴向。
又勸眾生令其修集。普為含識具受眾苦。以大智眼觀諸善根。知其悉以智慧為性。方便迴向一切眾生。為令一切眾生悉得安住一切清淨功德處故。為令一切眾生悉能攝受一切善根.知諸功德性及義故。為令一切眾生普淨一切諸善根故。為令一切眾生於福田境界中.種諸善法.心無悔故。為令一切眾生普能攝受一切眾生.一一皆令趣一切智故。為令一切眾生普攝一切所有善根.一一皆與平等迴向而相應故。
【疏】中二。先令悲智雙行而成迴向。後為令下。明迴向意。意通能所。約能。菩薩為此故教。約所。教其當如是為。文有六句。二中。性即體性。義即所以。通於理事。
○第三究竟迴向。
又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究竟安隱。願一切眾生究竟清淨。願一切眾生究竟安樂。願一切眾生究竟解脫。願一切眾生究竟平等。願一切眾生究竟了達。願一切眾生究竟安住諸白淨法。願一切眾生得無礙眼。願一切眾生善調其心。願一切眾生具足十力調伏眾生。
【疏】上來展轉迴向。以隨宜故。或通因果。世及出世。今迴向既終。惟願得成究竟之果。安隱者。無障惱故。安樂者。唯寂滅故。
○第二迴向實際。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不著業。不著報。不著身。不著物。不著剎。不著方。不著眾生。不著無眾生。不著一切法。不著無一切法。
【疏】先牒前隨相。後不著下。正顯離相。十句五對。一己業因果。二自己身財。三起行方處。四所化眾生。五所迴行法。亦通一切。不著一切法者。了法空故。不著無一切者。空亦空故。
○第三總結三種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以此善根普施世間。願一切眾生成滿佛智。得清淨心。智慧明了。內心寂靜。外緣不動。增長成就三世佛種。
【疏】近仍前起。謂即上離相不礙隨相。遠結上文。普施世間.即向眾生。願生成佛。即向菩提。得清淨心下。即向實際。成就三世佛種.即總結三種迴向之能。(二攝將迴向竟。)
○大文第二迴向成益。即此行所成廣大之德。有四佛子。即為四段。第一佛子。成因位廣大德。第二佛子。果位清淨德。三會違自在德。四相盡平等德。前之二段.即隨相益。後之二段.即離相益。又初一現成德。次一當成德。此二因果一對。三是會相德。四是得實德。此二會違攝法對。今初。
佛子。菩薩摩訶薩修行如是迴向之時。超出一切.無能過者。一切世間所有言辭.悉共稱讚.亦不可盡。普修一切菩薩諸行。悉能往詣一切佛土。普見諸佛.無所障礙。又能普見一切世界菩薩所行。以善方便為諸眾生分別諸法甚深句義。得陀羅尼.演說妙法.盡未來劫.無有斷絕。為眾生故.念念於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猶如影像.普現其身.供養諸佛。念念嚴淨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悉令周徧。修行嚴淨佛剎智慧而無厭足。念念令不可說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眾生.清淨成就.平等滿足。於彼一切諸國土中.勤修一切諸波羅蜜.攝取眾生.成就淨業。得無礙耳.於不可說不可說諸佛世界.一一如來所轉法輪.聽聞受持.精勤修習.不生一念捨離之心。住無所得無依止無作無著菩薩神通.於一剎那一彈指頃.分身普詣不可說諸佛世界.與諸菩薩等同一見。
【疏】先牒成益之時。顯正修時。即成此益。後超出下。正顯。顯有十二句。初二為總。初句顯深。無能過故。後句顯廣。歎不盡故。後十句別。攝為五對。初二所行所見對。行中。初行行。後詣剎。所見中。初見果。後見因。二說法深廣對。事理善巧.故法義甚深。總持廣包.辭辯無斷。三為眾生下。現身嚴剎對。於嚴剎中。先果後因。四念念令下。成就攝生對。初成就。後於彼下。攝取。五得無礙下。遠聽速往對。初明遠聽。聽必修行。後住無得下。速往。往皆無得。不假靜慮.故曰無依。不起加行.故云無作。不染通境.故云無著。依此無依。故能剎那頓現。等同一見者。詣剎雖多。道風無異。
○第二果德清淨。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修習菩薩行時。尚能成滿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清淨功德。憶念稱讚所不能盡。況復得成無上菩提。一切佛剎平等清淨。一切眾生平等清淨。一切身平等清淨。一切根平等清淨。一切業果平等清淨。一切眾會道場平等清淨。一切圓滿行平等清淨。一切法方便智平等清淨。一切如來諸願迴向平等清淨。一切諸佛神通境界平等清淨。
【疏】文分為二。一牒現況當。謂結前因德。尚爾無盡。況當成果德。豈可量耶。二懸解當相。謂成果之狀.畧舉此十。前六果相圓備。後四舉因顯果。謂此果滿。由因圓故。皆言清淨者。無染不盡。云平等者。無理不證。染淨皆虛。故云平等。淨符乎理。但云清淨。此上因果德用。若非圓教諸位相攝。何容地前得斯無礙。
○第三會違自在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一切功德清淨歡喜法門。無量功德圓滿莊嚴。
如是迴向時。眾生不違一切剎。剎不違一切眾生。剎眾生不違業。業不違剎眾生。思不違心。心不違思。思心不違境界。境界不違思心。業不違報。報不違業。業不違業道。業道不違業。
【疏】自在德中二。初結前生後。此結有二。一近結上果德。果德無邊。上言不盡。故云一切功德清淨。二通結因果。以隨相益竟。欲明得隨相益。即有離相。故總結云。得一切功德。乃至圓滿莊嚴。由此故有不違等也。二如是迴向時下。正顯會違之益。有十五對。大分為四。初十一對。法法相望無違。次二對世世無違。次一對世法無違。後一因果無違。即是總結。前中分三。初六對事事無違。次法性下二對。事理無違。三剎平等下三對。理理無違。今初。一依正。二業果。三王所。四心境。五業報。二是引業。此是滿業。六正助無違。行前之思。方便造業。但名為業。思之所起身口意行.名為業道。以是思之所遊履故。晉經名業迹。迹即道也。此之事事所以無違者。隨性融故。緣起相由故。同一緣起義故。亦由後二段。令此無違。
法性不違相。法相不違性。法生不違性。法性不違生。
【疏】次二對理事無違者。初對約所相之法。論性相無違。後對約能相四相。辨性相無違。畧舉一生耳。性不違相者。理能成事故。相不違性者。事能顯理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故。不壞假名說實相故。
剎平等不違眾生平等。眾生平等不違剎平等。一切眾生平等不違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平等不違一切眾生平等。離欲際平等不違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一切眾生安住平等不違離欲際平等。
【疏】三理理無違三對。一依正。二人法。三能所。證離欲際。即所證理。眾生安住.即能證智。智冥於理。故二無違。
過去不違未來。未來不違過去。過去未來不違現在。現在不違過去未來。
【疏】二約世世。
世平等不違佛平等。佛平等不違世平等。
【疏】三約世法。
菩薩行不違一切智。一切智不違菩薩行。
【疏】四約因果。文並可知。
○第四相盡平等德。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得業平等。得報平等。得身平等。得方便平等。得願平等。得一切眾生平等。得一切剎平等。得一切行平等。得一切智平等。得三世諸佛平等。得承事一切諸佛。得供養一切菩薩。得種一切善根。得滿一切大願。得教化一切眾生。得了知一切業。得承事供養一切善知識。得入一切清淨眾會道場。得通達一切正教。得成滿一切白法。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疏】文分為二。初得平等離相益。二得承事一切佛下。明得不壞諸相益。第三依釋結名。可知。
○大文第二辨位果。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迴向。
則能摧滅一切魔怨。拔諸欲刺。
得出離樂。住無二性。
具大威德。救護眾生。
為功德王。神足無礙。
往一切剎。入寂滅處。
具一切身成菩薩行。於諸行願心得自在。
分別了知一切諸法。悉能徧生一切佛剎。
得無礙耳。聞一切剎所有音聲。得淨慧眼。見一切佛未嘗暫捨。
於一切境界成就善根心無高下。於一切法得無所得。
菩薩摩訶薩。以一切善根等隨順一切眾生如是迴向。
【疏】與益異者。成益約於位中。得果就其位滿。有二十一句。初一牒前。後一總結。中間十九。攝為九果。一斷染果。降魔怨.謂止惡緣。拔欲刺.斷惡因也。二入證果。得出離樂.正證。住無二性.證因。三益生果。具大威德。即護生之因。四內外超勝果。謂內德外用。五往一切下.寂用無礙果。六具一切下.行願廣大果。七分別下.智通殊勝果。八得無礙下.見聞自在果。九於一切境下.修行具足果。初成就。後無得。
○第二重頌。
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疏】二十一偈。分三。初十一偈頌迴向。次九偈頌成益。後一偈結讚。今初分二。初半偈頌所迴善根。
【疏】餘頌攝將迴向。於中三。初三偈半。頌迴己修善。願成資具以施眾生。
【疏】次五偈。頌復迴此施。願令眾生具足財法。
【疏】三二偈。頌迴向實際。
【疏】二頌成益中三。初二頌因德廣大。
【疏】次五頌。果德清淨。
【疏】後二頌相盡平等。畧不頌會違。上已委具。然頌三段。勢少異前。前直語益。今兼顯迴向之因。
【疏】三結讚。可知。
【論】其頌總有四十二行。文義自具。不煩更釋。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為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為明此第七方便波羅蜜。主太悲門。以六波羅蜜中所修智慧之力。入於生死海。隨一切眾生根品。同行利生故。故名等隨順。即如十住中。第七住大悲位。休捨優婆夷云。我有同行眷屬。八萬四千那由他。常居此園者是。大意云。同一切眾生八萬四千。及不可說煩惱。悉同行故。是此義也。亦是此位第七迴向。與善財所見觀音。是此位也。可知。如此一段迴向。總有二十段經文。餘十九段。文義自顯。不煩更釋。表法中。如善財知識。十住第七。以優婆夷休捨表慈悲位。十行第七位。表慈悲門。以滿足王自化其身。作諸罪逆。捉來殺罰。以息眾生惡逆。此十迴向第七。即以觀世音表慈悲位也。夫大教玄悠。文芳義廣。法門名句.明白宛然。十十之數相從萬萬千千次第。不可以將小池而添巨海。未足以致其深。炷微燈而益日光。焉能資其遠照。此經義弘言備。理具辭豐。且畧釋大意。密智幽潛。聊申少趣。不可加餘經之法相。滯此妙章。若得意修行者。理由定發。[A1]智以理明。悲藉願興。行成願發。理弘智博。願廣悲寬。佛種因此而生。法界以斯緣濟。都結如此。餘義如文。(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五十五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4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47卷-第8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第七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長行中亦二先位行。後位果。初中亦三.今初牒名徵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