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六十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
爾時世尊。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
【疏】爾時者。時勝。以是初時。得名為勝。故論云。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論經別行。故標二七。今經攝在大部。但云爾時。即是初會始成正覺時也。且依論明。若依初表勝。初七最初。何故不說。論云。思惟行因緣行故。因者能說之智。緣者所化之機。欲將所得妙法以逗物機。故云思惟行行。故法華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思惟因也。眾生諸根鈍等。思惟緣也。論云。本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說。顯示自樂大法樂故。此問意云。在法身地。見機堪化。方應成佛。何用更思。今答意云。非是思而後知。自為受法樂故。大法樂者。即所得智慧寂靜樂也。論云。何故顯己法樂。為令眾生於如來所。增長愛敬心故。復捨如是妙樂。悲愍眾生。為說法故。何故唯行因緣行耶。顯示不共法故。謂窮智究竟。照機無遺。除佛一人。無能及者。名不共法。又因緣亦即所證深理。唯佛窮故。二世尊者。主勝。義如前釋。三在他化下。處勝。論云。此處宮殿勝故。宮即自在天宮。勝下五天故。殿即摩尼寶藏。純寶所成。勝寶嚴故。他化天宮.既表地智無心而成化事。摩尼寶殿。亦表慈覆無心。出用無盡。若以欲頂為表勝者。色界尤勝.何不彼說。論云。此處感果故。謂機感在此故。又色界為長壽天難。不能感果。能感勝果。必是欲界之身。故密嚴中明此處十地菩薩常所游履。大乘同性經云。此處有報佛淨土。故於此處說。若唯約機感。失所表義。
○二明眾勝。文分為五。一揀定眾類。二歎其勝德。三依德列名。四結數難測。五金剛藏下。標說法主。今初。
與大菩薩眾俱。其諸菩薩.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悉從他方世界來集。
【疏】文三。一揀大異小。同菩薩故。二其諸下。揀尊異卑。謂八地已上。念不退轉故。彌勒問經云。自分堅固名不退。勝進不壞名不轉。若準論經。又云。皆一生得無上菩提。則皆等覺。等覺亦通念不退故。又仁王經。一生正得下寂滅忍。言不退者。不復退入無生忍故。顯文雖爾。本迹難量。多是諸佛之所化故。三悉從下。揀新異舊。他方集故。
【論】悉從他方世界來集者。以從十迴向法.來成十地.名為他方。法界性中.無別他方。以未至位處。名他方故。乃至諸位例然。
○二歎其勝德。
住一切菩薩智所住境。
入一切如來智所入處。勤行不息。
【疏】歎德中。有二十句。初二畧明。後二總結。中間廣歎。今初畧中。初句自分行滿。謂權實無礙智。住真俗雙融境。境智一如。無住住故。後句勝進行滿。證佛所證。則是如來。勤行不息。故名菩薩。
善能示現種種神通諸所作事。
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而不失時。
為成菩薩一切大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剎。勤修諸行無暫懈息。
【疏】二廣歎有十六句。分二。前十三句廣自分。後三廣勝進。前中亦二。初三明行修具足。一神用善巧。二調化應時。三行願徧於時處。
具足菩薩福智助道。普益眾生而恆不匱。
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究竟彼岸。
示入生死及以涅槃.而不廢捨修菩薩行。
善入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三摩鉢底神通明智。
諸所施為.皆得自在。
獲一切菩薩自在神力。
於一念頃無所動作。悉能往詣一切如來道場眾會。為眾上首.請佛說法。
護持諸佛正法之輪。
以廣大心供養承事一切諸佛。
常勤修習一切菩薩所行事業。
【疏】餘十句。德用圓備。四福智益而不竭。五權實智慧皆已究竟。六以無住道不捨修行。七內證定智通明。八外用施為自在。九內獲自在幹能。十外能一念周徧請法。十一護法。十二供養。十三二利勤修。
其身普現一切世間。
其音普及十方法界。
心智無礙。普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
悉已修行而得圓滿。於不可說劫說不能盡。
【疏】後三廣勝進。即三業廣大。及悉已下。結文。並顯可知。
○三依德列名。
其名曰。金剛藏菩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德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日藏菩薩。蘇利耶藏菩薩。無垢月藏菩薩。於一切國土普現莊嚴藏菩薩。毗盧遮那智藏菩薩。妙德藏菩薩。栴檀德藏菩薩。華德藏菩薩。俱蘇摩德藏菩薩。優鉢羅德藏菩薩。天德藏菩薩。福德藏菩薩。無礙清淨智德藏菩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薩。離垢藏菩薩。種種辯才莊嚴藏菩薩。大光明網藏菩薩。淨威德光明王藏菩薩。金莊嚴大功德光明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淨德藏菩薩。金剛燄德相莊嚴藏菩薩。光明燄藏菩薩。星宿王光照藏菩薩。虛空無礙智藏菩薩。妙音無礙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一切眾生願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德藏菩薩。淨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德藏菩薩。解脫月菩薩。
【疏】名中。前三十八同名藏者。表地法有含攝眾德。出生果用故。後一名解脫月者。即請法上首。脫眾疑暗。使得清涼。如夜月故。又藏表根本智.包含出生。月表後得.清涼益物。蘇利耶者。此云月也。俱蘇摩者。悅意也。即是華名。餘之別名.可隨義釋。
○四結數。
如是等.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諸菩薩摩訶薩眾。
【疏】可知。
○五標法主。
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疏】論云。何故菩薩說此法門。為令增長諸菩薩力故。謂彼同類而能爾故。菩薩眾多。何故唯金剛藏說。論答云。一切煩惱難壞。此法能破。善根堅實.猶如金剛。故不異名說。此釋金剛。謂表地智有堅利二義.如金剛故。能壞煩惱.即是利義。(第一序分竟。)
○第二明三昧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疏】爾時者.眾已集時。金剛藏菩薩者.標入定人。為眾首故。承佛神力者.辨入所依。顯定深玄。唯佛窮究故。推功有在.無我慢故。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者.顯所入定名。三昧通稱。餘皆別名。智慧是體。光明就用。照二無我。證如名慧。照事名智。此二無礙.能破見惑及無明故。名曰光明。大有二義。一揀異凡小。二能斷大惑。能證大理。成大果故。彰非果定.故云菩薩。即照之寂。故云三昧。智與理冥.故稱為入。所以入者。意畧有六。論但有二。一謂表深。論云。顯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二即以此義.顯非證不說故。餘四.如十住品。(【鈔】言餘四如十住者。三是法體故。四觀機審法故。五上受佛加故。六下為物軌故。)
【論】菩薩大智慧光明。即是如來眉間所放十地智慧中道之光明.名菩薩力燄明。亦是初會中如來放眉間光.名一切菩薩力智.光明。總是十地道終.佛智慧光明。今入三昧.還是此之智慧三昧。說十地道之智慧。名菩薩大智慧光明。以根本智.成菩薩大悲行故。(第二三昧分竟。)
○第三加分有六。一辨加所因。二能加佛現。三讚其得定。四雙辨加定因緣。五辨加所為。六別顯加相。今初。
入是三昧已。
【疏】入是三昧已者。若未入定。佛不加故。故下論云。所以偏加金剛藏者。得此三昧故。十住會云。以三昧力故。
○二能加佛現。
即時十方各過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其前。
【疏】佛現中有五。一佛現時。謂正入定時。二十方下。來處遠近。三各有下。能加佛數。四同名金剛藏。顯名同所加。五而現其前.現身生信。上二三中。意明多數。勝前位故。若爾何以不言無量世界。而云十億剎塵界耶。論云。方便顯多佛故。謂無量雖多。其言猶漫。人不謂多。今假以剎塵。一塵一剎。一剎一佛。便謂細而叵測。若爾。但趣舉剎塵.即已顯多。何要定言十億。有二意故。一為說十地故。二此經如是。多說十數。顯無盡故。即由此義.不云無量。無量不得顯無盡故。何要顯此多佛加耶。論云。顯於法及法師。增長恭敬心故。又表諸佛皆同說故。何要同名加。論有二意。一云。本願力故。論意云。諸佛因中得定.名金剛藏。遂發願言。我成佛時。亦同其名。所以同者。為顯菩薩所得法體。同於多佛。明人異道同故。論意正爾。若以義取。亦通遮那本願。以佛因中得定說法。能加所加同名。法爾亦發斯願。以顯道同。故下經云。亦是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第二意論云。又是菩薩聞諸如來同己名已。增勇悅故。前就法理。此就化儀。
○第三同讚得定。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疏】同讚得定。顯有加因。
○第四雙辨加定因緣。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諸佛共加於汝。以毗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力故。威神力故。亦是汝勝智力故。
【疏】有四因緣。一伴佛同加故。二主佛本願故。三主佛現威故。四定者智力故。
○第五明加所為。論云。何故加。然直就經文。則應分二。初總明。後所謂下。別顯。論無所謂二字。故取別中入智地句.入初總句。總別合明.但有二十。前十依自利行。後十依利他行。義雖兼通。從多分判。欲顯二利差別相故。今依論釋初十句。
欲令汝為一切菩薩說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故。
所謂令入智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簡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善能說法故。無分別智清淨故。一切世法不染故。出世善根清淨故。得不思議智境界故。得一切智入智境界故。
【疏】初十句中。論以二門解釋。一直釋經文。二會通本末。初門先釋總句。彼經云。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說。令入智慧地故。既將別句入總。即經論開合不同。論經云明。即今經光明。但廣畧有異。彼云明說。此云說不思議。彼未迴文。即經論方言有異。既知二經同異。次正釋文。初欲令汝為者。標舉章門.總顯加意。意為何事。為一切菩薩說等。此中三義。一一切菩薩.是所被機。二不思議諸佛法光明。是所說法。三令入智地。是說之益。被何等機。論云。是中一切菩薩者。謂住信行地。此通二類。一謂地前。未證真如。但依信心而起行故。無著論中亦同此名。二通地上。如初地加行位中.名信行地。即地地加行.皆名信行。以攝論中.意言無分別觀.通於四位。故知地上亦有信行。下釋所入智地.及別入中.皆通十地。明知所被.不唯地前。況下請分中.論云。未入地者.令得淨心。已入地者.令得十力。必通被也。二中說何法被。此有二種。一所證法。論云。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此明十地法。體是無漏。故名出世間。生佛果故名道。十位行法類別名品。既是佛因.是佛所證.故云佛法。心言路絕.名不思議。二說能證。論云。光明者。見智得證。此謂後得觀事差別名見。根本觀理一相名智。見達於事名得。智契於理名證。直語智體.故言見智。以智合境。故言得證。地法雖多。不出此二。見智雖廣。此釋正宜。三中說此何益。令入智地。論云。入者信樂得證。此中信樂。即所被機。得證。即上二智契合。入何法耶。所謂智地。論云。智慧地者。謂十地智。如本分中說。即上不思議佛法也。上說能所證者。意令菩薩以能證智。入佛所證法。是此總意。已說總句入地之相。次下九句。依本開末。顯入差別。論云。此修多羅中。依根本入。有九種入。此九種入.寄於四位。初四願樂位。次一見位。次三修位。後一究竟位。近地方便.亦屬地故。地後勝進。趣究竟故。皆十地攝。言九入者。一者攝入。謂聞慧中。攝一切善根故。二者思義入。思慧於一切道品中智方便故。智方便者.即善揀擇。道品.即是佛法。三法相入。彼彼義中。無量種種知故。彼彼即是諸法。種種知即廣知。此即所思法成。四教化入。隨所思義.名字具足。故能善說。此知修慧。修通二利。菩薩利他。即是自成佛法。故入自利中收。五證入。於一切法中平等智。見道時中善清淨故。言平等者。即無分別。無分別智.正證真如.離二取相.故云平等。二我分別.隨眠不生。名善清淨。最初照理。立見道名。六不放逸入。於修道時中。遠離一切煩惱障故。故世法不染。七地地轉入。出世間道品.無貪等善根淨故。此明修道位中.離障證理.智行轉進。於地地中雙斷二愚。是無漏善。能淨所知。以此無漏。淨三善根。名淨煩惱。論復云。復有善根.能為出世間道品因。此明諸地中。加行善根淨也。(【鈔】言於地地中雙斷二愚者。謂開上十障。一各成二。故有二十愚。若兼等覺。有二十二愚。今約十地。故說二十。下說分中。亦皆別說。今當略示。初地斷二愚者。一執著我法愚。是惑。二惡趣雜染愚。是業。二地二者。一微細誤犯愚。二種種業趣愚。三地二者。一欲貪愚。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四地二者。一等至愛愚。二法愛愚。五地二者。一純作意背生死愚。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六地二者。一現觀察行流轉愚。二相多現行愚。七地二者。一細相現行愚。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八地二者。一於無相作加行愚。二於相自在愚。九地二者。一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二辯才自在愚。十地二者。一大神通愚。二悟入微細祕密愚。至說分中。地地之初。各辨其相。然準唯識。此後更有二愚。障於佛地。謂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即是此中第二智障。二極微細礙愚。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八菩薩盡入。於第十地中。入一切如來祕密智故。即下大盡分中.入如來十種祕密之智是也。如來祕密。下地不測.名不思議。若入彼所入.是智之境。入彼能入.即智是境。得即是入。故歎淨名云。諸佛祕藏。無不得入。九佛盡入。於一切智入智故。上一切智。釋一切智人。下智字。即智境界。入即得也。上直釋竟。自下論文。融會本末。初會末歸本。謂上九種入。為欲校量地智差別轉勝之相。非根本入。有此行布。後明本末無礙。欲顯前從本起末。則無別之別。次攝末歸本。別而無別。故以六相。融而無礙。論云。一切所說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者。此標舉顯通。故云一切皆有。此言說解釋。應知除事者。此顯立意。謂此六相。為顯緣起圓融之法。勿以陰界入等事相執取。(此言說解釋下。彰其立意。先舉論。此顯下。疏釋。即賢首意。為顯一乘圓教。法界緣起.無盡圓融。自在相即。無礙容持。乃至因陀羅網無窮理事等。此義現前。一斷一切斷。一證一切證。乃至即具普賢圓因十佛境界故。此言說者。約教道解釋故。後勿以下。釋除事之言。論中但云。謂陰界入等。今疏加執取之言。以釋論意。意不令人隨事執取。非陰界體。不具六相。)言六相者。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一總相者。一含多德故。二別相者。多德非一故。三同相者。多義不相違故。四異相者。多義不相似故。五成相者。由此諸義。緣起成故。六壞相者。諸緣各住自性。不移動故。)亦如梁等。共成一舍。總則一舍。別則諸緣。同則互不相違。異則諸緣各別。成則諸緣辦果。壞即各住自法。餘一切十句。皆應隨義類知。別章廣顯。(別章廣顯者。即賢首教義分齊。彼唯三門。一教興意。二別名略釋。三問答料揀。前之二門。上已具竟。今但明問答。寄就一舍之上。辨其六相。例法可知。問。何等是總相。答。舍是總相。問。此但椽等。何者是舍。答。椽等即是舍。獨能作舍故。離即不成。若爾。未有瓦等。應即是舍。答。未有瓦等。不是椽故。以無瓦等。對何說椽。若諸緣共出少力共作。不全作者。有斷常過。但諸少力。不成一全舍故。舍則斷也。不成執有。是無因常。今去一椽。即非全舍。明椽全成。椽即舍也。由此全成。便令此椽。即栿瓦等。以去於椽。即舍便壞。則瓦栿等。亦皆壞故。故此諸緣。皆即是椽。舍方善成。一緣既爾。餘緣亦然。故緣起法。不成則已。成則圓融。第二別相者。椽等諸緣。別於總故。若不別者。總義不成。由無別時。則無總故。是故即以總為別也。問。若總即別。應不成總。答。由即別故。故得成總。如椽即舍。故名總相。舍即是椽。故名別相。若別不即舍。不是椽故。若舍不即椽。不是舍故。若不相即。總在別外。即非總也。別在總外。即非別也。問。若不別者。復有何過。答。有斷常過。謂若無別。即無椽等。舍不成故。無而執有。無因常故。下之四相。各有斷常。可以意得。第三同相者。椽等諸緣。和合作舍。不相違故。皆名舍緣。非作餘物故。若不同者。諸緣相背。則不同作。舍則不成。與總何別。答。總相唯望一舍。同則眾緣互望。成力義齊。第四異相者。椽等諸緣.隨自形類.相差別故。問。異應不同。答。由相各異.長短等殊。方為舍緣。同力成舍。此與別何異。別相諸緣.別於一舍。異則諸緣自互相望。第五成相者。由此諸緣.舍義得成故。由成舍故.椽等名緣。不爾。二俱不成。問。現見諸緣。各住自性。何因得成。答。由不作舍。舍方得成。以若作舍。失本緣故。舍不得成。今由不作。諸緣現在。故舍得成。又若不作舍。椽不名緣。今既名緣。明知作舍。第六壞相者。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故。若作舍者。即失本法。舍則不成。由不作故.舍得成也。又總即一舍。別即諸緣。同則互不相違。異則諸緣各別。成則諸緣辦果。壞則各住自法。乃為頌曰。一則是多為總相。多則非一是別相。多類自同成於異。(【校】異.教義章作總。)各體別異顯於同。一多緣起理妙成。壞住自法恆不作。唯知境界非事識。以此方便會一乘。六相之義.略已終矣。)
○第二十句依利他行。
又令得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緣念一切佛法故。修習分別無漏法故。善選擇觀察大智光明巧莊嚴故。善入決定智門故。隨所住處次第顯說無所畏故。得無礙辯才光明故。住大辯才地善決定故。憶念菩薩心不忘失故。成熟一切眾生界故。能徧至一切處決定開悟故。
【疏】是增數十。經有十二句。論經合七八二句。故唯十一。(【鈔】言增數十者。依大智度論。數法有二。一小.二大。以十為十。數狹名小。少減名狹。數寬少增.名寬名大。七八等名少減。十一二等名為少增。今據大數。名增數十。以十二為十故。)初句為總。餘十為別。總中始者。內起信欲。外近善友聽聞。終者。憶念任持.所聞地法。地地皆爾。故云十地始終。此約教行。復有阿含為始。以證為終。則前皆是教。(阿含者。梵言。此云淨教。既唯以證為終。而行非是證。故前教始行終。並名為始。故疏結云。則前皆是教。)又依根本始終。有十始終。(有十始終下。釋別句義。)前三地前思修利物。次一見道。餘六修道。一攝始終。經云。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相故。謂以思慧智攝持所聞。稱思宣說。故云如實。二欲始終。緣念佛法。意欲令物證故。此即思慧上品求心。(論云欲言上品求心者。有二義故。一令物證。二唯緣佛法故。)三行始終。以是修慧。故名修習。言分別無漏法者。於地上無漏道品。起意言分別觀行故。以未證故。但是觀分之時。帶相觀心。未覺無相。故云分別。四證始終。即見道位。大智者.即真見道。根本法無我智。過小乘故名大。治無明故云光明。此智親證真如.平等平等。離二取相.名善觀察。實斷二障分別隨眠。名善選擇。巧莊嚴者。即相見道。是後得智。故論名方便。方便即巧。法真見道種種建立.名為莊嚴。又莊嚴者.即二智成德。由得此二。善達法界。於多百門.已得自在。故云莊嚴。五修道始終。論云。出世間智智力得入法義故者。以後得了俗.由於證真.名出世間智智。由證真達俗.故名善入。智能入法.即名為門。上寄從二地至七地竟。次下五句。有五始終。寄入八地.至於佛地。治菩薩於菩提五障。五障在於七地.至於等覺。經文但有能治。障在文外。今初二句。即能破邪論障始終。不能破邪論障.即是所治。隨所住處者.即邪論心住著之處。言次第顯說者。以宗因喻.現比教量顯己正義。隨病治之。上皆論所據。言無所畏者。即論莊嚴。後句辯才。即是論體。亦論莊嚴。謂語具圓滿.順言敦肅。故名辯才。又上皆論多所作法。所作有三。一善自他宗。二勇猛無畏。三辯才不竭。配文可知。言光明者。性不闇故.即論出離。謂善觀察得失等故。由具上諸義。故不墮負。由破此障。得入八地。(頌云。論體論處所。論據論莊嚴。論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二能善答難始終。上明能破。此顯能立。第九善慧是辯才地。住即證也。(言上明能破。此顯能立者。總釋也。因明論云。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此之一偈。總有八義。一真能立。二似能立。三真能破。四似能破。五真現量。六似現量。七真比量。八似比量。今此辨於利他。故但明能立能破。而菩薩離過。但有真能立破。無似能立破。)三樂著小乘對治始終。不忘菩提。上求下化故。四化眾生懈怠對治始終。成就不疲故。五無方便對治始終。善達五明。為一切處開悟。故能巧化。又上五障。一不能破邪。二雖能破而不能立。三雖能破立。情樂小乘。四雖不樂小乘。而不勤化他。五雖化不疲。而無化方便。治於此五。行化畧周。(【校】上鈔論云欲言上品求心者。案鈔云。經明緣念。非是自念。欲令物證所念法。故論云欲。纂要及金陵會本皆將論云欲三字。連下言上品求心者為句。則以疏上品求心釋論欲字。)
○第六正顯加相。論云.已說何故加。復云何加。加相有三。謂口.意.身。約別相說。口加以益辯。意加以與智。身加以增威。如實說者。能加則局。所加皆通。乘前語便。故先口加。得智堪說。事須起定。使身觸令覺。故為此次。此就十方佛辨。若約舍那。先意令得定.當有所說。次身光照觸增威。後雲臺說偈令演。亦義次第。非有優劣。今初口加。(【鈔】言約別說者。謂以身加身。以口加口等。如實說者。謂能加隨舉一業。即加所加三業故。)
善男子。汝當辯說此法門差別善巧法。所謂承佛神力。如來智明所加故。淨自善根故。普淨法界故。普攝眾生故。深入法身智身故。受一切佛灌頂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超一切世間道故。清淨出世善根故。滿足一切智智故。
【疏】口加中有十一句。初總餘別。總中令以樂說辯。說十地法門名相差別。不違事理。善巧成故。故云汝當辯說等。所謂下十句別中。依根本辯才有二種辯才。一他力辯。即是初句。謂承佛力。承何力耶。如來智明故。二自力辯。即後九句。自他因緣。方有說故。一淨自善根者。有作善法淨。即是教行。亦約相故。名為有作。(【鈔】釋此一淨。文有四節。初句牒經。二有作善法淨。依論立名。三即是教行.出其行體。四亦約相故.名為有作。依體釋名。謂由約相約教。故有修作。修作即是教行。)二普淨法界者。無作法淨。此約證行。亦約體故。名為無作。依此性相而有說故。上二皆自利。(釋此一淨。文有五段。一牒經。二無作法淨。依論立名。三此約證行。出其行體。四亦約體故.名為無作。依體釋名。由約體故。無有修作。但出妄染。故稱為淨。如拂雲霧.顯出晴空故。此但約顯體名淨。不同前門對治名淨。五依此性相下。雙結上二。先結二淨。性即體證。相即相教。後上二皆自利者。結上自利。生下第三利他故也。)三普攝眾生者。教化眾生淨。即是利他。餘六句經。皆名身淨。攝為三種盡。皆顯二利.滿故成德。成德有二義。一當位顯益。有菩薩盡。二寄對辨勝。有後二盡。初菩薩盡者。因位窮終故。攝經三句。初句位滿。謂十地勝進。破和合識.顯現法身。非心意識之所能得。唯如智所依。成於智身。菩薩照寂。故云深入。後二句成益。一成現報益。得佛灌頂。受佛位故。(後二句等者。此句總標.一成現報。纔證十地。得離垢三昧。末後有一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此三昧現前時。有大寶蓮花。忽然出現。身坐其上。十方諸佛現身灌頂。名為受位。故是現報。廣如第十地說。然汎明受位。略有三種。一唯就相。如彌勒等。示居長子.已窮聖位。授記當來.次補佛處。二就相顯實。如迴向所引.名為得位。三唯就實。十地行滿.眾累.永寂。法身之相.顯自心源。雖有三義。今取第二。故云現報。)二成後報益。十地攝報。生大自在。云高大身。高大二義。一色形中極。量最大故。居有頂故。二約三乘。此成報身。位極普周.故云高大。論云。摩醯首羅智處生故者。智處亦二義。一摩醯首羅.智自在故。二攝報智滿.成種智故。(論云已下。引論釋。從智處二義。即疏釋論二義。亦順上。高大二義。一即就攝報之身。智便自在故。賢首品云。摩醯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中皆辨了。即其文也。然此天何以為智處耶。以下天定少。四空定多。以四禪中.定慧均等。色界中極故。文約二乘之人。多無漏之智。熏習禪定故。二攝報智者。此有二意。一約未成佛。但是十地。攝報居彼.智度已圓。故云攝報智滿。二就彼天上得成菩提。具足種智。名為智處。然論成佛。通說有三。一寄化顯實。在閻浮提.即周法界。二寄報顯實。在色究竟成。便徧法界。三就實顯實。妙出三世。不可定其時處身相。今就中義。)二寄對顯勝中。一對下彰出.有二乘不同盡。攝經二句。一超一切世間道者。度五道故。道即因義。二清淨出世善根者。論云。復涅槃道淨故。以二乘雖度五道。有三餘故.不淨涅槃。今無三餘。故云復淨也。由具此二故。不同二乘。(言三餘者。一無明住地惑為煩惱餘。二無漏有分別對業為業餘。三變易生死為苦餘。問。此句不同二乘。義則可爾。上句度於五道。則不同凡夫。何名不同二乘。有人答云。但約超勝。略無凡夫。此義不然。今謂凡夫此不足論。今明正度五道。有濫小乘。故淨涅槃。顯不同彼。故合二句方成此盡。又二句皆濫二乘。今皆不同。由淨善根故.不住涅槃。由度五道故.不住生死。合二無住.故不同二乘.度於五道.入涅槃矣。)後一望上顯同.名為佛盡。等覺菩薩同滿種智故。(後一望上下。明第三盡。此句顯意標名。言滿種智者。釋一切智智字。此有二意。一上一切智。是根本智。重言智者。是後得智。此二無礙。名一切種智。二依論經意。上一切智是佛。下智字。是佛智慧。故論云。得一切智人智滿足故。二義皆是智。)
○第二意加中二。初正顯。後徵釋偏加所以。今初。
爾時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身。與無礙樂說辯。與善分別清淨智。與善憶念不忘力。與善決定明了慧。與至一切處開悟智。與成道自在力。與如來無所畏。與一切智人觀察分別諸法門辯才智。與一切如來上妙身語意具足莊嚴。
【疏】前中十句。初總。餘別。總中身有二種。一與無上勝威德身。如王處眾.無能映奪。二與辯才無能映奪身。前色身勝。後名身勝。(【鈔】第二意加者。當時如來。但意地冥被。與其智力。都無言說。皆集經者言。總中者。論經總句云。與金剛藏菩薩真實無畏身。無畏.即無能勝義。上力被下。故名為與。雖己之智.即不可他用。約為緣助。故得言與。如鬼入身。尚增智辯。況於如來。問。此與為暫為永。答。有三義。一就實相。金剛藏上契佛心。佛力下被。相應為與。此與則常。二就化體。既金剛藏化周法界。無時不說。隨說即與.無有暫廢。亦得名永。三就化相。有說不說。說時即與。此則非永。然此總句.亦總亦別。總謂總攝十句。為無能勝身故。別謂此句.即當色身。後九句別.唯屬名故。二名已去.即得名身。身者聚義。)後與無礙下別。別開名身。成九種身。所加通三。故增其色身。在心名智。在口稱辯。經云與智。論判為名。二文影畧.顯義方備。一與不著辯才。說法不斷.無滯礙故。謂無偏住著故.不滯事理.云無礙樂說。二與堪辯。分別法相.能正說故.名為清淨。三即任放辯才。說不待次.言辭不斷。處處隨意.不忘名義。故云善憶念不忘力。謂隨門異說.不忘本宗故。四能說辯。隨所應度.種種譬喻.能斷疑故。謂應機斷疑.故名決定。能隨所應.是謂明了。五不雜辯。三種同智常現前故。三同智者。即自相。同相。及不二相。自相者。色心等殊故。同相者。同無常苦無我故。不二相者。即一實理。又自相即俗諦。同相即真諦。不二即中道第一義諦。金剛仙等諸論.皆明此三。無法不爾.故云徧至一切。菩薩所了.故云開悟。六教出辯。以十力智.自在化物.斷惑得果。故云自在成道。(為令眾生。斷惑出離。故名教出。)七不畏辯。於他言說.不怯弱故。八無量辯。於一切智.隨順宣說修多羅等法六種正見故。六正見者。即是法門。金剛仙論云。一真實智正見。能知理法。二行正見。能知行法。此二教旨。三教正見。能知教法。四離二邊正見。知前理法.不同情取。五不思議正見。知前行法。成德出情。六根欲性正見。知前教法。說隨物心。瑜伽六十四.名六種理門。大旨無異。九同化辯。一切如來.同以三輪化故。三業殊勝。故曰莊嚴。上十已辨他力。
○第二釋偏加所以。
何以故。得此三昧。法如是故。本願所起故。善淨深心故。善淨智輪故。善積集助道故。善修治所作故。念其無量法器故。知其清淨信解故。得無錯謬總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疏】以顯自力堪加。偏就意業釋者。意為本故。初徵意云。諸佛慈力。若隨闕者.可許偏加。既有力能與。有慈能普。何以上十偏加剛藏而不加餘。下釋十句。初總。餘別。總明得此三昧。法合偏加。剛藏得此.餘不得故。何以得此三昧。下別顯中有二因故。一本願所致故。即初句顯示。二善淨下。三昧身攝功德故。(【鈔】何以得此者。疏徵得三昧之由。上總句中。由得三昧。故得偏加。今徵意云。三昧殊勝。何以能得。下別顯下。答有二因。一宿願深重。謂因中發願。欲證十地智光三昧。故今得之。二是現緣。即三昧身攝功德也。現身無德。雖有宿願。亦不能入。然諸菩薩。皆具此德。隨門顯法。在金剛藏。故偏言有。又標佛力能加草木。何要有德。欲令菩薩進修具德。上契佛心。方得加故。表此地法。證方說故。)此復八種淨。依自利利他故。謂前四自利。後四利他。一善淨深心是因淨。信樂至極。能趣菩薩地盡。皆清淨故。故云善淨。此一為眾行本。故名為因。次三.明自利行德。謂二即智淨。趣菩薩地盡。修道真如觀。如日輪圓滿。普照法界故。此即智德。三身轉淨。謂生生轉勝。集助道福德故。四心調伏淨。善斷煩惱習.故云修治。此即斷德。後四利他中。五聞攝淨。能聞持佛法。故為法器。此利他方便。餘三利他行體。即身語意。謂六者通淨。以勝神通.生物信解故。七辯才淨。由總持力.於一字中.攝一切字句。前後無違。故無錯謬。八離慢淨。謂雖化眾生。以實智印印之。不違法界。故無化慢。
○第三身加。
爾時十方諸佛。各申右手。摩金剛藏菩薩頂。
【疏】身加增威令起故。言各申者。不離本處而申。即延促無礙。諸佛皆摩。故云各申。即一多無礙。(第三加分竟。)
○第四起分。
摩頂已。金剛藏菩薩從三昧起。
【疏】所以起者.三昧事訖故。云何訖.已得勝力故。雖已得力。何不且定。說時至故。何不定中說。定無言說故。
○第五本分。畧示綱要。為廣本故。亦與下請為其本故。不請而說者。不自說本。眾則不知為說不說。又復不知欲說何法故。文分為三。初明六決定以為地體。次佛子何等下。標列十名.以顯地相。三佛子我不見下。舉十方同說.彰地要勝。今初。
普告一切菩薩眾言。諸佛子。諸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徧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疏】地體已如前辨。文中初句標告。諸佛子下。正顯。於中初句總明。後無雜下。別顯。總中言菩薩願善決定者。標人列法。故云菩薩。於大菩提.立誓趣求。故名為願。即下初地中發菩提心也。此願所以名善決定者。以真實智攝故。謂攝導此願.皆令順理.決擇楷定故。真智即善。善即決定。持業受名。故論云。善決定者。即是善決定。此揀依他受名也。此已入初地。是證決定。非是地前信地所攝之願。受決定名。若通論決定。有其六義。一約行體。決定堅固。二望所證。決定須證。三定能斷惑。四決信不疑。五決能度生。六決成佛果。後別中。此善決定有六種。即經六句。一無雜者.即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昧相故。謂正體緣如。境智一味。為觀之相。則無帶相之雜。(【鈔】真如下。即論釋也。)二不可見者。是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謂此真智.超出世間可壞之法。故名真實。真實故非世智所見。三廣大如法界者。勝善決定。論總釋云。大法界故。一切諸佛根本故。此中上句出所如法界。亦釋大義。下句顯能如地智。亦釋廣義。法界所以名界者。一是因義。迷悟根故。二是性義。法本性故。今能如地智為佛根本。故得如之。況體合如。無所如矣。四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是因善決定。此有二種。一成無常愛果因。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諸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得涅槃道故。故經云。盡未來際。有釋云。一為生因。生菩提有為果故。二為了因。了涅槃無為果故。此順法相。不順經宗。以經宗常與無常。非一異故。今更直釋論文。明此地智.有其二能。一寂而常用故。為無常因。用雖虧盈。而智無起滅。如所依空.非無常故。經明此智.究竟如空。二用而常寂故。為常果因。雖涅槃永寂.而智體不無。不爾。將何窮未來際。若會三身者。用為化身。寂為法身。智為報身。非無常矣。設智為了因。亦雙了菩提涅槃。故論云涅槃道。道亦菩提故。五徧一切佛剎救護一切眾生者。大善決定。隨順作利益他行故。即普覆名大。六為一切下。是不怯弱善。上入智地.不怯弱故。論經闕於一切諸佛所護一句。但云入智地不怯。若準此經。由佛護故。入智無怯。言佛護者。智造佛境.佛智照故。故佛所護.與入智地.反覆相成。論下六相圓融。類前可見。(論下六相圓融者。論云。善決定者.總相。餘者是別相。同相者.善決定。謂六種同名善決定故。異相者.別相故。一觀相。二真實。三勝。四因。五大。六不怯弱。相別不同故。不同前別分一總句為六決定以為別相。成相者.略說故。壞相者.一一廣說故。如世界成壞。前文已有。故云類前可見。)
○第二地相。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智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是說。
何等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發光地。四者燄慧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
佛子。此菩薩十地。三世諸佛.已說。當說。今說。
【疏】文四。一寄問徵起。二佛子下。舉數顯同。三何等下。徵數列名。四佛子此菩薩下。結名顯勝。初一可知。二中以生成住持故.三世同說。同說之言.文在地相。義兼地體。(【鈔】二中以生成住持故者。出同說所以。然生之與成.望於佛果。始起為生。終滿為成。亦可生為因。成為緣。因有二種。一證。二教。果亦有二。一是性淨。二方便淨。望性淨果。證道為因。教道為緣。望方便淨果。教道為因。證道為緣。因果功德.皆因地智而住。地智能持。有斯勝能。故三世同說。同說之言者。地體最為要勝故。)三列名中。為對治十障。證十真如。成十勝行。說於十地。及引諸論。並如下廣釋中辨。(論問云。何故定說菩薩十地。對治十障故。何者十障。一凡夫我相障。二邪行障。三暗鈍障。四解法慢障。五身淨慢障。六微細煩惱習障。七細相習障。八於無相有加行障。九不能善利益眾生障。十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義如下說。)今依本論。畧釋地名。論云。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此有二義。一二利創成故。二聖位新得故。遂本期心。故生歡喜。二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此有三義。一即因離。謂離能起誤犯煩惱。二果行離。謂離犯戒惡業。故云等也。三對治離。謂清淨戒具足。三隨聞思修等。照法顯現.故名明地。此唯一義。謂三慧照當地所聞之法。然唯識此經皆名發光。謂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此則三義。一定為能發。一持為能持。三後地慧光為所發所持。然三慧就初。發光約後。故受名不同。四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燄地。燄即慧燄。故此名燄慧地。五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此唯一義。謂真俗無違.極難勝故。以三地同世。未能得出。四地雖出而不能隨。多滯二邊.難以越度。今得出世。又能隨俗.巧達五明。真俗無違。能度偏滯。實為難勝。此初得故.偏受其名。六般若波羅蜜行.有間大智現前。故名現前地。謂妙達緣生.引無分別.名般若行。親如目覩。名曰現前。對後彰劣。名為有間。以第七地常在觀故。七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此或三義。一善修無相.到無相邊。故名遠行。二功用至極。故名遠行。三望前超過。故名遠行。合唯一義。善修無相行.釋行字。功用下。皆釋遠字。八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地。此亦三義。一捨三界行生.受變易果。故云報行。依此起行.任運而成。故功用不動。二得無生忍無相妙慧。則有相不動。三此二無間.煩惱不動。合唯一義。謂前地無相。已得無間。相及煩惱。亦不能動。而為功用所動.無不動名。今由無功用故。令無相觀.任運無間故。三不能動。下輪王梵王之喻。可以證此。(下輪王喻者。七地菩薩。煩惱及相。已不動故。而非報行不動。梵王捨欲。生於梵天。即功用不動。)九得無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無礙慧。尚未稱善。徧說徧益。方名為善。十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雲。此有二義。一得大法身.語法雲體。具足自在.釋法雲義。謂能雲雨說法.自在用故。此約能說為名。二得大法身.此明法義。是大法器故。具足自在。此釋雲義。能受如來雲雨說故。下釋名分。自當廣釋。此十得名.畧有四對。一約法喻。燄慧法雲.法喻合目。餘皆就法。二約體用。歡喜善慧。約體為名。餘皆就用。三約自他。離垢不動。就他受稱。餘皆自義立名。四約當位相形。難勝遠行.形他受稱。餘皆當位受名。此十圓融。地地皆具。若約行布。則前前之名.應該後後。後後之稱.不該前前。如歡喜之名.義該十地。法雲之稱.不預前九。今為顯別相。各從初得受名。下文重顯。四結名顯勝。可知。
○第三彰地要勝。
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淨法光明門。所謂分別演說菩薩諸地。佛子。此處不可思議。所謂諸菩薩隨證智。
【疏】彰地要勝者。為欲令物生渴仰故。文中二。初明不見不說。反顯十方報化皆說。二徵釋所由。徵云。佛國不同.化儀亦異。如何十地要皆說耶。釋意云。此最勝故。謂萬法皆如.體如成聖。離斯證智.皆是隨宜。故為要勝。文有四句。初二句總標顯勝。初句證行。謂諸佛證此為因.成菩提故。餘皆助道。故此最上最勝。次句阿含。法門者。名為法體。光明者。顯照一切餘法門故。後二句別顯其相。初句釋前阿含。云分別說。即明前法光明是教體用。此句是教所照法門。故論云。分別十地事者。顯示世間智所知法故。後句顯上證道。非地前世智所知。名不可思議。故論云。顯示出世間智故。說證將默。故呼佛子。(第五已說本分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六十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4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47卷-第8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四門中初來意。
【疏】來意者。為答普光十地問故。夫功不虛設.終必有歸。前明解導行願.賢位因終。今明智冥真如.聖位果立。故有此會來也。前是教道。此是證道。教為證因。證即證前三心之教。故無性攝論云。此聞熏習.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即斯義也。然會來即是品來。一會之中。唯一品故。故釋名宗趣。亦品會無差。(【鈔】言證前三心者。謂直.深.大悲。三菩提心。三賢別增。此中齊證故。)
○次釋名。
【疏】釋名者。會名有三。一約人.名金剛藏會。二約處.名他化自在天會。謂他化作樂具.自得受用。表所入地.證如無心。不礙後得而起用故。不處化樂者。表凡聖隔絕故。三約法.名十地會。即同品名。所以得此名者。本業云。地名為持。持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為地。本論云。生成佛智住持故。即斯義也。
【論】何故名為十地品。釋曰.以明如來普光明智以成地體。如經.如是菩薩.已踐如來普光明地。即大圓鏡智是。所說四智.及一切種一切智之差別.以此為智體。以諸菩薩.雖登十住.十行.十迴向.不離此體。道力未充。更以十波羅蜜.十重進修。令其道力圓滿。名為十地。又以一波羅蜜中而自具十法。名為十地。十十之中具百。百不移十。故名為十地。乃至十百.十千.十萬.十十萬.十億.乃至十不可說。明十數該含.一多無盡。故云十地。此十地之法.通因十。即通十信。所信十箇佛果.即以普光明殿所說十箇佛果.不動智佛為初信故。乃至無礙智佛.解脫智佛。通十箇智佛為所信之果。進修之中.經十住.十行.十迴向。還將十信之中十箇智果以成此十地之體。十箇智佛.以不動智佛為本。不動智佛.以普光明智為本。普光明智.以無依住智為本。又無依住智.以一切眾生為本。如善財見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還令善財却見初善知識文殊師利。是其義也。乃至於五位滿。不離初信之佛果也。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徹末.一際法門。是故號名十地品。品者。均分義。一多次第。升進同別.階級義故。此乃是無升進中進修。無層級中層級。且略言之。十地之體.若無十信能信自心初佛果者.十地亦不成故。十信之初心.無十地十一地之佛果.亦無成信心故。始終總是不動智之果故。能信自心者.亦佛果故。如是信心.方得成信。其所修因果終始.不異不動智佛故。是故此經.十住.十行.十迴向.皆有隨位進修因果十佛號故。十地十一地.以取十迴向中佛果通號.更不別立佛名號故。為此後十地十一地.但取十迴向中.理智大悲妙用蘊積.使德行功熟.更無異法。以此義故。十迴向中十箇佛果.總號之為妙。為明十迴向.已和會理事悲智妙用法成故。以此.如來亦不云升天。他化天王.亦不云遙見。亦無迎佛.及以興供。古人云.十地無迎佛及敷座者.以經來文未足者。此非為得經之意也。但為法則.如十迴向中大願及智悲.修令圓滿如彼。故無敷座等事。為明法則.依地前舊法.不更別有加行進修。以十地法門.但依十信十住中法則.以不動智為體。以十住中十箇月佛.十行中十箇眼佛.十迴向中十箇妙佛.以為十信中不動智佛上加行進修。十地同此準知。不移初法。
○三宗趣。
【疏】宗趣者。先總後別。總有二義。一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為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為趣。二前二皆宗。為成佛果為趣。後別者。別於上總。略有十義。一約本。唯是果海不可說性。以離能所證故。雖通一部。此品正明。二約所證。是離垢真如。三者約智。謂根本後得。亦通方便。(【鈔】三約智中。亦通方便者。正唯二智。以後九方便。即後得故。初地方便。未是地故。如欲入二地。起於十心。是住初地後得智中。進修此十。所謂正直。柔軟。堪能。調伏。寂靜。純善。不雜。無顧戀。廣心。大心。此十若滿。即入二地。二地入三等。皆準此知。初地加行。若未圓滿。正屬地前四加行位。今言亦通者。後九方便。望於本地。雖是後得。望起後地為方便故。初地加行。在十地會明。非迴向位。故屬初地。則此會中。亦有未入地行之方便也。)四約所斷。謂離二障種現。五約所修。初地修願行。二地戒行。三禪行。四道品行。五四諦行。六緣生行。七菩提分行。八淨土行。九說法行。十受位行。六約修成。有四行。謂初地信樂行。二戒行。三定行。四地已上皆慧行。於中四五六地是寄二乘慧。七地已去是菩薩慧。七約寄位行。十地各寄一度。八者約法。有三德。謂證德。阿含德。及不住道。是十地之德故。九約寄乘法。謂初二三地.寄世間人天乘。四五六七.寄出世三乘。八地已上.世出世間。是一乘法。故以諸乘為此地法。(九約寄乘者。謂初地明施.復顯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生天.是欲天乘。三地八定.是色無色乘。故以初三為人天乘。四地初斷俱生身見.觀於道品。同須陀洹。五地四諦理終.寄阿羅漢。六地觀緣.寄於緣覺。七地一切菩提分法.方便涉有。故寄三乘之中大乘菩薩。八地已上。既是一乘。故不云寄。)十者撮要。為六決定。宗辨此故。(十撮要者。本分當明。)於此十中。二三四八十。通於圓融行布。初一雙非。餘皆行布。多約寄法顯淺深故。若以圓融.融彼行布。則無不圓融。故以別從總。皆十地宗。若別中之別。則地地別宗。別論其趣.不異總趣。問。何為地前顯圓融德。地上行布。彰淺劣耶。答。顯一乘故。云何顯耶。三乘之位。地前行布。地上圓融。今一乘位。地前地上俱有行布圓融。若俱雙辨.則前後不異。若地前行布。地上圓融。則全同三乘。前淺後深。又似行布圓融。各別教行。不知法性教行.非即非離。故於地前.但顯圓融。已過三乘。地上多明行布。以顯超勝。勝相云何。謂賢位始終.已圓融自在。登地已去.則甚深甚深。言所不至。若不寄位.何以顯深。不包三乘。何以顯廣。故虛空鳥迹.迹迹合空。大海十德。德德皆海。地地之中。具攝一切諸地功德。文文之內.皆云若以殊勝願力。復過於此.不可數知。故剛藏俟五請而方說。世親以六相而圓融。意在於斯矣。又此一會。文唯一品。闕於方便及勝進者。正表斯義。所以闕方便者。有二義故。一表證法無二.離方便故。二總攝三賢.皆為入地之方便故。闕進趣者。亦有二義。一十地如佛.更無趣故。二以十定等品.即此勝進故。若爾。何以別會說耶。含二義故。一開此勝進.成等覺故。二勝進趣佛.行深遠故。若別立方便勝進。即不得包攝前後.顯地圓融。十地甚深.良在於此。地前乃我地之前。安得云深.異於地上。此解尤妙。學者應思。
○第四釋文。一品分二。初長行散說。後偈頌總攝。偈中雖有第十地偈。以後有總攝之偈。前隔結通等文。故從文便科之。中間諸頌.攝在當地。初長行中二。先正說十地。後爾時復以下。菩薩證成。前中亦二。先顯此界所說。後如此世界下。結通十方齊說。(【鈔】然下用論。小異於古。謂論先具牒經文。後以論釋。遠公先委釋經。後復釋論。後人多取遠公釋論之文。不觀前文釋經之處。故多缺略。今皆對會二處釋文。為一異也。二昔人或釋經竟。後牒論釋。或復牒論而後釋論。今則經中易者。則直用論為疏釋之。或令義顯。加一兩字。若經文難。則先釋經。後引論釋。若論難者。先牒論文。後方疏釋。或先取論意以解經文。後引論證。為二異也。三晉經。論經。及今唐本。三經不同。賢首釋晉。遠公釋論。後人但取以釋今經。若不善會。時有差失。今同則不明。異則通會。為三異也。)前中大科.總有十分。一序分。起說由致故。二三昧分。顯證能說故。三加分。示說不虛故。四起分。定無言說故。五本分。起先略陳故。六請分。聞名渴仰故。七說分。正為廣陳故。(上七依論次第。)八影像分。別說難曉.。以喻總明故。九利益分.為說既竟。顯勝勸修故。十偈頌分。散說難知故。若依十地.即為十段。初歡喜地。文有八分。七如前明。第八名為校量勝分。文之分齊。至下明顯。今初序分。論經別行。具六成就。今攝在大部。故闕信聞。但有餘四。謂一時。二主。三處。四眾。雖有四事。而論但云時處等。校量顯示勝故。此法勝故。在於初時。及勝處說。而不言主眾勝者。意明主眾。餘經容有故。若以相從。主既十身。眾不可說。亦得名勝。故論有等言。四段分二。一時主處勝。二明眾勝。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