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八十四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爾時世尊。告寶手菩薩言。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有隨好。名圓滿王。此隨好中出大光明。名為熾盛。七百萬阿僧祇光明而為眷屬。
【疏】佛自說者。有二意故.一僧祇因終。此品果極。故二皆佛說。二好用劣相。而用難思。恐物不信。故佛自說。告寶手者。亦有二義。一說手隨好。彼主此門故。二令當寶重。起信手故。有隨好者。總相舉也。即足下之好。與後名同故。德用周備。故云圓滿。攝益自在最勝名王。光名熾盛者。如日具德。由此復能攝諸眷屬。百萬等顯多。復云七者。淨七支。修七覺。照七地故。(【鈔】照七地者。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即是初地)。四正行地。(從二地至七地。)五決定地。(八地。)六決定行地。(九地。)七到究竟地。(從十地至如來地。))
○第二舉因對顯。
佛子。我為菩薩時。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得十種清淨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咸生歡喜。踊躍稱慶。從彼命終生兜率天。天中有鼓。名甚可愛樂。彼天生已。此鼓發音。而告之言。諸天子。汝以心不放逸。於如來所種諸善根。往昔親近眾善知識。毗盧遮那大威神力。於彼命終。來生此天。
【疏】舉因對顯者。為顯勝故。此有數重。一以相德深廣。言不能備。故置之說好。二好德復多。以三十二相。既有八十隨好。十蓮華藏之相。好彌多矣。且舉其一。三一中置勝。但說劣者。故明足下。四足下一好。復有多光。但說一光。五果位一光。亦不可說。故寄因顯。因光成益。三重頓圓。況果一光。如是展轉。況於諸相。況復總說如來諸德。果海絕言。亦斯義矣。文中二。先光照分齊。即前圓滿好中放光。故不別標放處。而非前光。好具多光故。後彼世界下。光所成益。於中二。先令離苦。淨宿善益。後從彼命下。轉報生天。得聞法益。於中初示宿因。謂昔近善友。必聞普法。成金剛種。心不放逸。顯曾修行。種諸善根。通見聞等。次毗盧下。顯其現緣。後於彼下。結因屬果。文從略故。結屬生天。理實息苦。及淨眼等。皆由此因緣也。是知佛光等照。不種善因.無斯勝益。何以一光。頓成斯益。無盡功德之所顯故。純淨法界之所流故。非如權教。八十隨好但嚴於形。生信而已。此中略無墮獄之因。謂雖修乘。戒行寬故。(【鈔】謂雖修乘者。初地已引。別有一解。以全悟意。往昔親近眾善知識。親近法華涅槃經等眾善知識。心不放逸。顯曾修行。依諸經修行。後聞此經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便生毀謗。故墮地獄。由聞歷耳。種金剛種以為宿因。毗盧遮那大威神力。以為現緣。因緣相資。頓升十地等。據此。即非是戒緩墮於地獄。故十地品云。雖此眾淨廣智慧。甚深明利能決擇。其心不動如山王.不可傾覆逾大海。有行未久(十生五生。)解未得.(未有華嚴圓融之解。)隨識而行不隨智。聞此生疑墮惡道。我愍是等故不說。此即是生疑墮地獄。又偈讚品云。如來廣大身。究竟於法界。不離於此座。而徧一切處。若有聞此法。恭敬信樂者。永離三惡道。一切諸苦難。釋曰。定知不是戒緩。又出現品云。如乾草𧂐等須彌。投芥子火必燒盡。供養如來少功德。必令滅苦至涅槃。何以故。性究竟故。全悟雖是後輩。不忍見疏失於經意。所以扶同拯教。異於古人。緣疏已行。不可改疏。請後賢審詳。)
○第二廣辨。但廣於因。果難說故。文中亦二。先廣淨宿善益。後廣聞法益。今初。
佛子。菩薩足下千輻輪。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隨好。名圓滿王。常放四十種光明。中有一光。名清淨功德。能照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隨諸眾生種種業行。種種欲樂。皆令成熟。阿鼻地獄極苦眾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終生兜率天。
【疏】摧下惡趣之苦。放足下輪光。四十光者。表四十位。無不照故。中有一者。置廣說略。能照已下。分齊過前。隨諸已下。淨惑成德。故前光受清淨等名。以重況輕舉阿鼻耳。
○第二廣聞法中。長分為六。一略標勸誨。二爾時諸天子下。聞已生疑。三是時天鼓下。總示所因。四諸天子如我說下。正明勸教。五時諸天子聞是音下。依勸詣佛。六說是法時下。見聞益深。
既生天已。聞天鼓音而告之言。善哉善哉。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入離垢三昧。汝當敬禮。
爾時諸天子聞天鼓音。如是勸誨。咸生是念。奇哉希有。何因發此微妙之音。
是時天鼓告諸天子言。我所發聲。諸善根力之所成就。
【疏】前三可知。
○四正明勸教.有四。
諸天子。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於我。不著我所。諸天子。如我音聲。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業報成佛。亦復如是。非十方來。
【疏】一以己喻佛.無我無來。
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獄。地獄及身.非十方來。但由於汝顛倒惡業愚癡纏縛.生地獄身。此無根本。無有來處。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威德力故.放大光明。而此光明非十方來。諸天子。我天鼓音亦復如是。非十方來。但以三昧善根力故。般若波羅蜜威德力故。出生如是清淨音聲。示現如是種種自在。諸天子。譬如須彌山王。有三十三天上妙宮殿種種樂具。而此樂具.非十方來。我天鼓音亦復如是。非十方來。
【疏】二以他喻己。顯來即無來。文有三喻。並顯可知。然惡業善根。是來因緣。因緣無性故。來即無來。非先有法在十方中。從彼來也。故因緣者。即是智慧。智慧之法.本非因緣。云何念言。有何因緣。(【鈔】然惡業下。遮難釋文。恐有難言。地獄及身。既由惡業。即從惡業中來。前業成佛。即從善根中來。何以並言非十方來。故今釋云。正由從業。即是從緣無性。來即無來。若不從緣。則有定性不得無來。中論云。若法從緣生。是即無定性。若無定性者。云何有是法。即因緣故空義耳。故因緣者。即略暗引涅槃二十一為證。前疏已引。彼經云。智慧之法。不從因緣。云何問於因緣。今取此勢。汝諸天子。何因向疑。何因發此微妙之音。)
諸天子。譬如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盡末為塵。我為如是塵數眾生.隨其所樂而演說法。令大歡喜。然我於彼不生疲厭。不生退怯。不生憍慢。不生放逸。諸天子。毗盧遮那菩薩住離垢三昧亦復如是。於右手掌一隨好中放一光明。出現無量自在神力。一切聲聞辟支佛尚不能知。況諸眾生。
【疏】三以己況佛難思之境。合中舉手隨好者。別舉顯勝。上救下趣.故舉足光。今約現通.故說手也。
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親近供養。勿復貪著五欲樂具。著五欲樂。障諸善根。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貪欲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恩。多遭橫死.生於地獄。諸天子。汝等昔在地獄之中。蒙光照身.捨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迴向增長善根。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而能出生無量無邊不思議事。汝天子天女亦復如是。非男非女而能受用種種上妙宮殿園林。如我天鼓不生不滅。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生不滅。汝等若能於此悟解。應知則入無依印三昧。
【疏】四正勸往詣。誡不應留。於中二。先總誡勸。後著五欲下。廣釋。於中亦二。先釋前誡。有法喻合。後諸天子下。釋勸。於中有六。一順釋。為報恩故。二諸天子其有下。反釋。三諸天子汝等下。示其恩相。四汝等今者下。勸往增善。五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下。示法令修。謂說二空。非男女喻.以顯人空。不生滅喻.以顯法空。六汝等若能下。勸修成益。言無依印者。既解悟無生。則能所雙絕。儻然靡據。故曰無依。以斯智印.印定萬法。不收不攝。任心自安。故稱三昧。
○第五依勸詣佛中分五。一獻供不遇。二時有下。聞其所在。三時諸天下。觀見下生。四諸天子眾下。發心欲往。
時諸天子聞是音已。得未曾有。即皆化作一萬華雲。一萬香雲。一萬音樂雲。一萬幢雲。一萬蓋雲。一萬歌讚雲。作是化已。即共往詣毗盧遮那菩薩所住宮殿。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欲申瞻覲.而不得見。
時有天子。作如是言。毗盧遮那菩薩。已從此沒。生於人間淨飯王家。乘栴檀樓閣。處摩耶夫人胎。
時諸天子。以天眼觀見菩薩身。處在人間淨飯王家。梵天欲天承事供養。
諸天子眾咸作是念。我等若不往菩薩所.問訊起居。乃至一念於此天宮而生愛著。則為不可。時一一天子.與十那由他眷屬。欲下閻浮提。
【疏】前四可知。
○五教見佛儀。於中二。先教識受生。令捨曲見。後教發心悔過。令其必見。今初。
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
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
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
菩薩摩訶薩入離垢三昧亦復如是。非眼所見。而能處處示現受生。離分別。除憍慢。無染著。
【疏】由前不遇。後覩下生。不離有無。情存彼此。故示體用。顯無生現生。文中有法喻合。法中先誡其曲見。後但以下。示其正見。是知佛化所生。非歿生也。(【鈔】先教識者。涅槃二十一說。若見如來實王宮生。納妃生子。雙林滅等。是二乘曲見。是知已下。即淨名經觀眾生品。舍利弗問天女。汝於此沒。當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非沒生也。)二諸天子如我下。喻。三菩薩下。合。於中先明法身無生。徧而叵見。後而能下。應無不生。即處處皆有。有感此中亦見。何須更下閻浮。離分別下。顯應生之德。拂其諸見。以無分別智而生。非謂有選生處。雖處王宮而無憍慢。諸天圍繞而無染著。
○第二教發心悔過中三。先標教誨。次徵問其方。後如法正教。夫欲悔過。須識逆順十心。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隆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徧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鈔】夫欲悔過下。先明所治之病。此即天台止觀之意。今初。但略彼名。若具云。一自從無始。闇識昏迷。煩惱所醉。妄計我人。計我人故。起於身見。由身見故。妄想顛倒。由顛倒故。起貪瞋癡。癡故廣造諸業。業則流轉生死。二者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勸惑我心。倍加隆盛。三者內外惡緣既具。則能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又於他善。都無隨喜。四者縱恣下七全同。但八言虜扈者。亦云跋扈。皆不尊敬貌。下結云。是為十種順生死流。昏倒造惡。如廁蟲樂廁.不覺不知。積集重累。不可稱計。四重五逆。極至闡提。生死浩然。而無際畔。)次起十種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剋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今此三段。文皆具有。而為次不同。向以起心之次第。此以勝劣言故。(次起十種下。二顯能治之藥。彼云。今欲懺悔。應當逆此罪流。用十種心。翻除惡法。先正信因果.決定孱然。業種雖久。久不敗亡。終無自作.他人受果。精識善惡。不生疑惑。是為深信。翻破一闡提心。二自愧剋責。鄙極罪人。無羞無恥。習畜生法。棄捨白淨第一莊嚴。咄哉無鉤。造斯重罪。天見我屏罪。是故慚天。人見我顯罪。是故愧人。以此翻破無慚無愧心。三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悠深。船筏安寄。聖賢訶棄。無所恃怙。年事稍去。風刀不賒。豈可宴然。坐待酸痛。譬如野干。失耳尾牙。詐眠望脫。忽聞斷頭。心大驚怖。遭生老病。尚不為急。死事不賒。那得不怖。怖心起時。如履湯火。六塵五欲.不暇貪染。如阿育王弟。坐於御牀。希大帝王。聞旃陀羅。朝朝振鈴。一日已盡。六日當死。雖有五欲。無一念受。行者怖畏。苦到懺悔。不惜身命。如野干決死。絕無思念。如彼怖王。以此翻破不畏惡道心。四當發露。不覆瑕疵。賊毒惡草。急須除之。根露條枯。源乾流竭。若覆藏罪。是不良人。迦葉頭陀。令大眾中發露。方等令向一人發露。其餘行法。但以實心。向佛像前。自求改革。如隱處有癰。覆諱不治。則致於死。以此翻破覆藏罪心。五斷相續心者。一懺已後。更不復作。若懺悔已。更重作者。譬如王法。初犯得輕。若更作則重。初入道場。罪則易滅。更作難除。若能吐之。云何更噉。以此翻破常念惡事心。六發菩提心者。昔自安危人。徧.惱一切境。今廣起兼濟。徧至虛空界。利益於他。以此翻破於一切處起惡心也。七修功補過者。昔三業造罪。不計晝夜。今善身口意。策勵不休。匪移山岳。安填江海。以此翻破縱恣三業之心。八守護正法者。昔自滅善。亦滅他善。不自隨喜。亦不喜他。今守護諸善。方便增廣。不令斷絕。勝鬘經云。守護正法。攝受正法。最為第一。翻破無隨喜心。今疏但云。隨喜他善者。取意對上耳。九念十方佛者。昔親狎惡友。信受其言。今念十方佛。念無等慈。作不請友。念無等智。作大導師。翻破順惡友心。十觀罪性空者。了達貪欲瞋癡之心。皆是寂靜門。何以故。貪瞋若起。在何處住。知此貪瞋。住於妄念。妄念住於顛倒。顛倒住於身見。身見住於我見。我見則無住處。十方諦求。我不可得。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深達罪福相。徧照於十方。令此空慧。與心相應。如日出時。朝露皆失。一切諸心。皆是寂靜門。樂寂靜故。以此翻破無明昏暗。是為十種懺悔。順涅槃道。逆生死流。能滅四重五逆之過。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識是非。云何懺悔。設入道場。徒為苦行。終無大益。向以起心者。從微至著。故翻破則從粗至細。謂先起信心。次生慚愧等。如垢衣受垢。先微後著。洗濯之時。先去粗垢。後除細垢。言此中則以勝劣言故者。謂菩提心最勝等故。)今初標教誨。
諸天子。汝等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淨治其意。住善威儀。
悔除一切業障.煩惱障.報障.見障。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身。以盡法界眾生數等頭。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舌。以盡法界眾生數等善身業.善語業.善意業。悔除所有諸障過惡。
【疏】教誨中。文有四節。治其六失。一發菩提心。為懺所依。以是行本。攝眾德故。首而明之。翻昔惡心徧布。自安危人。今悲覆法界。廣利有情。(【鈔】一發菩提心者。依菩提心懺。方為真懺。不發心懺。非是真善故。五十八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故。以是行本下。通不次妨。義如前說。)二淨治下。令淨三業。為能懺體。淨治其意.是意止行。住善威儀.義通止作。謂當發露.不覆瑕疵。及斷相續心。翻前六七。三悔除一切下。令懺四障。即所滅之非。謂惑業苦。業報二障.約因果分異。既懺報障。則怖畏惡道。以翻不畏。天子新從彼來。故不廣明。於煩惱中利鈍分二。邪見斷善.最可畏故。別明見障。又障所知。亦見障故。餘如別說。四以盡法界下。運心普徧。令無不盡。由昔起過。既徧諸境。今悔昔非。故普運三業。等眾生界。一一佛前。及眾生前。皆發露懺悔。既人天凡聖。皆對懺悔。則自愧剋責。翻無慚愧。由意徧運。令身口徧。頭即頂禮。兼身為總。五輪著地。此言徧者。為以何徧。故下次言。善三業徧。此即修功補過。翻縱恣三業。(於一一佛前者。佛為懺悔之主。憑佛能除。眾生是所觀對之境。昔曾惱害故。既於人天者。一一眾生中有天。一一佛前即聖。聖天見我屏過。人見我顯過。故為慚愧。此一段疏.用一段經。而有二意。一以徧對翻無慚愧。二由意徧運下。亦以徧對翻第四縱恣三業。)
○第二徵問其方。
時諸天子聞是語已。得未曾有。心大歡喜而問之言。菩薩摩訶薩云何悔除一切過惡。
【疏】上言猶略。餘義未盡。故次徵之。
○第三如法正教。正教觀罪性空。兼顯妄計我人。撥無因果。外遇惡緣。而文分二。先明發聲之因。
爾時天鼓。以菩薩三昧善根力故。發聲告言。
○後正說教誨。於中分五。一別觀業空。二總觀四障。三別觀見惑。四對業觀報。五總結懺益。今初。
諸天子。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止住於心。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菩薩如是決定明見。無有疑惑。
【疏】業為報因。三障首故。非先有體。從十方來正顯空義。但從顛倒生。釋空所以。由業障海從妄想生。故無自性。令此空慧。與心相應。則決定無疑。能如是知。即名菩薩。(【鈔】由業障海下。即普賢觀經。引此成上二義。即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也。言令此空慧與心相應者。亦即普賢觀經。)
○第二總觀四障。
諸天子。如我天鼓。說業。說報。說行。說戒。說喜。說安。說諸三昧。
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說我。說我所。說眾生。說貪恚癡種種諸業。而實無我。無有我所。諸所作業六趣果報。十方推求。悉不可得。
【疏】即天鼓說法無說喻。以喻俗有真無。先喻中。初舉所治。謂業報二障。後說行等五。即是能治。謂行善。止惡。喜他。安他。住定。(【鈔】以喻俗有者。即中論意。緣生幻有為俗。無性空理為真。)後諸佛下。合。於中先隨俗說有。言我我所者。即是見障。說貪恚癡.即煩惱障。後而實下。勝義實無。有無二文。三障影略。既無我所。翻破第一妄計人我。(有無二文者。謂說有中。略無報障。說無之中。略無煩惱。從既無我下。會前十心。)
○第三別破見惑。
諸天子。譬如我聲。不生不滅。造惡諸天不聞餘聲。唯聞以地獄覺悟之聲。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非生非滅。隨有修集。則受其報。
【疏】見惑深險。故廣破之。文有三喻。一鼓無生滅隨聞喻。喻業雖無生。隨修感報。謂向觀業空。為遣執有。若謂為空。諸佛不化。故今顯非斷無。翻破撥無因果。(【鈔】若謂為空者。中論云。諸佛說空法。為離於有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故今顯下。會上十心。以是緣成無性之無。故非斷無。所以經言。而受其報。亦同淨名。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聲。於無量劫不可窮盡.無有間斷。若來若去.皆不可得。諸天子。若有去來。則有斷常。一切諸佛終不演說有斷常法。除為方便。成熟眾生。
【疏】二聲無去來喻。喻歸中道。定有即常。定無則斷。俱亦是二。故雙破二見。顯離斷常。文中先喻。諸天子若有下。合。若有可來即常。去而不來則斷。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鈔】中論偈云。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說。)
諸天子。譬如我聲。於無量世界。隨眾生心。皆使得聞。一切諸佛亦復如是。隨眾生心。悉令得見。
【疏】三鼓聲隨心喻。喻佛由心見。遣其心外定執。懺主令其真念十方諸佛。翻破外遇惡緣。(【鈔】令其真念者。若不了唯心。見從外來。取色分齊。豈知即心即佛。若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真念佛。善知識云。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佛無形相。心無生滅。心境一致。故為真念。)
○第四對業觀報。
諸天子。如有頗梨鏡名為能照。清淨鑒徹。與十世界。其量正等。無量無邊諸國土中。一切山川。一切眾生。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所有影像。皆於中現。諸天子。於汝意云何。彼諸影像。可得說言來入鏡中。從鏡去不。答言。不也。諸天子。一切諸業。亦復如是。雖能出生諸業果報。無來去處。諸天子。譬如幻師.幻惑人眼。當知諸業.亦復如是。
【疏】文有二喻。一鏡像體虛喻。喻雖有而無。謂鏡像依鏡現。像非去來。果報由業生。何有來去。二幻師惑眼喻。喻業招報。雖無而有。又業亦如幻。又幻非有無。即中道矣。
○第五總結懺益。
若如是知。是真實懺悔。一切罪惡悉得清淨。
【疏】可知。
○第六見聞益深中二。先明餘眾益。
說此法時。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兜率陀諸天子。得無生法忍。無量不思議阿僧祇六欲諸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捨女身。發於無上菩提之意。
【疏】以三昧力。聲普聞故。(【鈔】以三昧力者。釋妨。妨云。此土兜率天鼓說法。云何益及百千億等剎耶。答意可知。)
○後正辨當機益。於中二。先一重益。後其諸香雲下。展轉益。今初。
爾時諸天子。聞說普賢廣大迴向。得十地故。獲諸力莊嚴三昧故。
以眾生數等清淨三業。悔除一切諸重障故。即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七寶蓮華。一一華上。皆有菩薩。結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諸菩薩一一隨好。放眾生數等光明。彼光明中.有眾生數等諸佛。結跏趺坐。隨眾生心而為說法。而猶未現離垢三昧少分之力。
爾時彼諸天子以上眾華。復於身上一一毛孔。化作眾生數等眾妙華雲。供養毗盧遮那如來。持以散佛。一切皆於佛身上住。
【疏】文二。先得法益。後以眾生下。見佛益。今初。皆有故字。義似牒前為因。則見佛為益。而前來未有得十地等處。為何所牒。是以晉經皆無故字。應言聞說普賢廣大迴向故。便得十地。獲諸力莊嚴三昧。上句得位。下句成行。分得十力為莊嚴故。二明見佛益中三。一明見因。二即見下。正明見佛。三爾時下。敬心興供。言以上者。上來持華詣佛。猶未散故。毛孔出華者。已得地位故。上所持中。有香蓋等。故下見香見蓋。並皆成益。
○第二展轉益中二。一聞香益。二見蓋益。並依前供成。今初。
其諸香雲。普雨無量佛剎微塵數世界。若有眾生身蒙香者。其身安樂。譬如比丘入第四禪。一切業障皆得消滅。
若有聞者。彼諸眾生於色聲香味觸。其內具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貪行多者。二萬一千。瞋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了知如是。悉是虛妄。如是知已。成就香幢雲自在光明清淨善根。
【疏】有法喻合。法中由脫障故。得解脫樂。故喻四禪。無八災患。若有下合。由滅障故。得淨善根。是為益相。文中先顯所滅。即八萬四千。古有二釋。一云。眾生煩惱根本有十。然一惑力。復各有十。即為一百。計應分為九品。但上品重故。開為三品。中下輕故。各為一品。合為五百。復於內外境起。謂自五塵為內。以他五塵為外。一一各五百。即為五千。別迷四諦。則成二萬。并本一千。則有二萬一千。依三毒等分。成八萬四千。經文自具。二有云。以十惡為本。展轉相成。一一各十。故成一百。迷自他五塵為一千。正迷十諦法門。謂四諦。三諦。二諦。一諦。或迷說成諦等十諦。或迷十善。故成一萬。然迷十諦。空有不同。分成二萬。或迷十善二諦。亦分二萬。并本一千。餘如經辨。然二皆有理。任情去取。更有異釋。如賢劫經等。非今經意。(【鈔】或迷說成者。即五地中十諦之義。)後了知下。能滅。謂了惑本虛。居然不生。故晉經云。此諸煩惱。皆悉除滅。除滅故清淨。惑亡智顯。即自在光明。善根成就。言香幢雲者。即九地善根。至下當明。
○第二明見蓋益。於中二。先正明得益。二明攝化轉益。今初。
若有眾生見其蓋者。種一清淨金網轉輪王一恒河沙善根。
【疏】準晉經云。種一恒河沙轉輪聖王所植善根。所謂白淨寶網輪王等。是則多箇輪王。非一輪王之多善也。梵本亦然。而言清淨金網者。準瓔珞上卷。金輪在十迴向。初地已上。皆是琉璃輪。而增寶數為別。是知舊譯為寶網者。勝金網也。言一恒沙者。謂從九地已還。乃至十住銅輪。以此十地所化分齊。比前如恒沙矣。故晉經云。寶網輪王等。等取前也。
○第二攝化轉益中二。先明得位益。後成德益。今初。
佛子。菩薩住此轉輪王位。於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教化眾生。佛子。譬如明鏡世界月智如來。常有無量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化現其身而來聽法。廣為演說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間斷。若有眾生聞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國土。菩薩安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亦復如是。若有暫得遇其光明。必獲菩薩第十地位。以先修行善根力故。
【疏】有法。喻。合。法中直明攝化分齊。已如前釋。喻中初化無間斷。喻上法中教化眾生。後若有聞名必生其國。喻下合中遇斯光明獲十地位。後合中。初句總合。準晉經。亦復如是下。欠放曼陀羅自在光明之言。今經影在後喻合中。若直云得遇斯光。前文無放光處。為遇何耶。言得十地者。此品總有三重。皆得十地。故名展轉益。一諸天子聞鼓說法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出華蓋雲。見者得輪王位。即是十地。三輪王放光。遇者復得十地。此三位皆齊等。同時頓成。各塵數多類。總是一隨好中一光之力。餘光好等。彌更難說。言以先修行善根力者。顯頓益之因。因聞普法。修普善故。(【鈔】今經影在者。出今經闕光之理。即後得初禪喻合中。經云。菩薩摩訶薩。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放摩尼髻清淨光明是也。若直云得下。以理成立。)
○第二成德益中。先喻。
佛子。如得初禪。雖未命終。見梵天處所有宮殿。而得受於梵世安樂。得諸禪者。悉亦如是。
【疏】喻意云。欲界修得色定。以欲界眼。見色界境。喻菩薩頓證。未轉凡身。見十地境。以法力故。是則三祇可一念而屆者。明一攝一切故。塵劫不窮一位者。明一切攝一故。如是遲速自在。是此圓教。非餘宗也。
○二合中。初正明得益。後顯境分齊。今初。
菩薩摩訶薩。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放摩尼髻清淨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第十地位。成就無量智慧光明。得十種清淨眼。乃至十種清淨意。具足無量甚深三昧。成就如是清淨肉眼。
【疏】言得菩薩第十地者。猶是牒前合中。以德依地成。所以重牒。不然。則成兩度放光。各得十地。言成就如是清淨肉眼者。謂上諸德十眼。皆依凡身肉眼而成。故就結之。(【鈔】猶是牒前者。即是前明鏡世界喻中。合文云。菩薩安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亦復如是。若有暫得遇其光明。必獲菩薩第十地位。以德依地成下。出重牒所以。不然下。反以成立。)
○後顯境分齊者。即顯肉眼境界廣大。肉眼尚爾。餘眼玄妙。不可說也。文中三。初假設譬喻以顯境多。次正明能見。後結德有歸。今初。
佛子。假使有人。以億那由他佛剎碎為微塵。一塵一剎。復以爾許微塵數佛剎碎為微塵。如是微塵。悉置左手。持以東行。過爾許微塵數世界。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此微塵。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是十方所有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悉以集成一佛國土。
寶手。於汝意云何。如是佛土廣大無量。可思議不。答曰。不也。如是佛土。廣大無量。希有奇特。不可思議。若有眾生聞此譬喻。能生信解。當知更為希有奇特。佛言。寶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譬喻而生信者。我授彼記。決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獲如來無上智慧。
寶手。設復有人。以千億佛剎微塵數如上所說廣大佛土末為微塵。以此微塵。依前譬喻。一一下盡。乃至集成一佛國土。復末為塵。如是次第展轉。乃至經八十反。
【疏】分三。初明一重廣大。二寶手於汝意下。問答顯廣。三寶手設復下。復積前數。重顯廣大。
○第二正明能見。
如是一切廣大佛土所有微塵。菩薩業報清淨肉眼。於一念中。悉能明見。
亦見百億廣大佛剎微塵數佛。如頗梨鏡。清淨光明。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
【疏】先見前廣剎之塵。肉眼能見。已是超勝。況一念耶。次亦見下。明見多佛。後如玻瓈下。明見之相無。心無來去矣。
○第三結德有歸。
寶手。如是皆是清淨金網轉輪王甚深三昧福德善根之所成就。
【疏】歸輪王善。差別因果竟。此品之末。經來未盡。(【鈔】此品之末者。以說展轉益竟。應須結歸本光。及隨好力。并現瑞成益等。今並無此。明是未盡。)
【論】隨文釋義者。於此品中。十三段文。約立三門。一說光明所因。從何所來。二蒙光觸者。以何因緣。三明天鼓從何所因而能說法。第一說光所因從何所來者。從如來自體性自清淨法身根本無依住智自性清淨功德所生。能成相好。無所依止。故名隨好光明功德品。此之光明。一切眾生同共有之。為不以普賢行願。助揚顯發。不能顯現。普賢願行.不以此光明體。亦不能得成法界無限大用。是故此經名為覺行互嚴經。至此二行圓滿。遂乃各各自顯其功。前品大人之相。因普賢行成。還令普賢說故。此品隨好光明。是佛自果無作法身無依住根本智光。是佛自說。但依教主。以取經意。舉光之中。其隨好光無量。今依此品。略舉其三。一初舉如來應正等覺有隨好名圓滿王者。都陳根本智無依無性。而能普照自在。名圓滿王。別舉此光中隨用云。此隨好中出大光明。名為熾盛。此明隨用能破迷惑。七百萬阿僧祇光明而為眷屬者。此明隨用備根。七百者。都數約七菩提分。息六道苦。乃為七百。百者。數之長也。皆令發起一乘中十地道故。為此光體。是佛果光。光所及者。皆依本故。次舉兜率天為菩薩時。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剎塵世界。地獄眾生得眾苦休息。得十種眼耳鼻舌身意清淨。捨地獄身。生兜率天。聞天鼓音而為說法。得離垢三昧。登十地道。此明光照往因。十信解心。修力不固。有因放逸生惡道者。遇光苦息。三業復本。此明三生成果。第一生修十信解心。心不精專。作諸惡業。第二生惡道住地獄中。三蒙光照觸。苦息生兜率天。天鼓響音告法。成十地果。此為三生。若也於此教中。依智發心。專求不懈。無放逸心。修方便定。入佛智慧。生如來家。為佛真子。便名成佛。如輪王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輪王相。雖未當位。是王真種。體無差別。如是十住初發心菩薩。創從信種。修方便定。自顯正智。生如來家。雖未有神足通力。當其佛位。然其真智慧種。與佛不殊。從此一生。加行修治。隨其正智。入變易生。神通自在。如人一生身語意業。修有為十善。尚得生天。報得天神通。何況正智慧現前。法身體會。無心作惡。專學慈悲。豈可不入變易生身也。若也直約第一義論。通於生死。總為變化。悟智即佛。不約神通。為神通是利眾生之權方便故。若直取覺義。智是正覺。自餘神通。降生成佛。總屬行收。今至此品。明覺行圓滿佛。前之二種光明。一名圓滿王。一名光幢王者。且約佛果法身根本智圓明破惑之大用。一切修道。不會此根本智光。無成佛期。二舉足下千輻輪光名圓滿王者。明成菩薩升進加行之光。為足表所行行故。常放四十種光明者。成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地前四位也。中有一光。隨於一切六道種種諸欲所樂。皆令成熟。乃至阿鼻地獄受無間苦。遇斯光者。皆生兜率天。天鼓響音說法。及以悔除諸惑。得離垢三昧。或得無依智。印定一光。是一切六道應根起信之光。餘三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加行成十地道果滿之光。為地前三賢位。是圓會悲智。願行已終。十地但成此地前十迴向之功。不別有位。以此但放四十光明。不放五十也。無功之果。是佛自位。不屬行故。明足下光。是表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願行之位。十地約法而成。功滿前願故。三右手掌中。一隨好光明出現無量自在神力者。此表引接光。以手是引接義故。此乃宜同一切世間三界所行方便。非世間天人及三乘所知故。且舉此三種光明。備世諸有已徧。自餘廣多不論。第二蒙光觸者。何因緣者。經意明先世有信心故。如經云。汝往昔親近眾善知識。即明昔曾有信心之種。雖造惡業。生於地獄。為有信種。光及其身。苦息種存。便能發意。捨身生天。若無先世信種。設光照身者。不覺不知。三明天鼓從何所因緣而能說法。如經云。但以毗盧遮那三昧力故。般若波羅蜜威德力故。出音聲。大約三緣而得聞之。一毗盧遮那菩薩三昧之力。二於無體性三昧中。有自在無作妙慧。三眾生昔曾聞此無性法身大智慧之種。方堪得聞如是妙聲。迷除得道。如離垢三昧者。是無性妙理。自體無中邊。等虛空性。性自無垢。具無限智慧知見。自無我所。須以方便定發起方明。如法慧菩薩入無量方便三昧是也。又如善財於妙峯山上。得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者。是也。總是十住初心。創始發顯故。至此品中。不離初處滿故。還向普光明殿。說十信心處。說此十一品。十一地.及佛果之門。表此意也。不離一念。不隔一時而成果故。方便三昧者。任無作性。蕩然自定。不收不攝。任心自安。萬惑自淨。道自現爾。方可任用施為。不失其理。然以普賢願行。方成悲智大用無作法界緣起之門。一如其上五位進修行者是也。若約此品法門。天鼓所說無生理智。及說悔除過惡之法。甚善甚妙。修道發菩提心者。可以持誦作意。倣而學之。以方便定慧力。勤思觀察。還同此品。剎那成佛。於中法門融通次第。具如此品。此普光明殿中十一品法。是都該一部。及無盡古今。總不移毫念也。須當如是信解修行。名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故。當知十地。及等妙二位。總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法則而成。(隨好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八十四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4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47卷-第8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初大意三段。
【疏】初來意者。前品明相。此品辨好。相好雖殊。俱用嚴身。以答前身及眼等。兼自在問。好依相有。德劣於相。故次明之。劣德之用.用成頓益。翻顯大相.德難思矣。
【疏】二釋名者。如來.標人表德。隨好等.顯德依人。隨好是體。隨逐大相.益姿好故。光明者用。功德者德。謂從好發光。光能益物。顯好之德。故以為名。如來之隨好等。亦如來有隨好等。通二釋也。
【疏】三宗趣者。明好勝德為宗。令物敬修為趣。
【論】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釋說法之主。四隨文釋義。一釋品名目。何故名為隨好光明功德者。明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相海莊嚴其身。此品約其佛身相中隨相無性功德故。以約行報得。成大人之相。隨行法身之理智。以成光明。故以立品名。故以隨行破煩惱之妙理智慧。以成報相之光。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品大人之相。約如來行生報得故。即令普賢說。為普賢行.是一切諸佛行故。此隨好光明。明法身根本智無性隨行。無體無相功德以為光明。能大利物。還以無形質無體性光照有緣。如無形質天鼓音聲說法.令解脫故。此品須來。然雖理行無二。同為一體。今約感果利物之殊。不可無其次第。三釋說教之主者。明如是妙理之果。寶手是引接義故。表以法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眾生。故立此品。何故如來自說。如來自說此品者。明佛果中二愚。一數法廣大愚。二隨好光明功德愚。此二位法。非諸菩薩智所及。至佛果滿方明。以理智法身。但與行作無依之體。達妄之緣。其行中所感功德之相。即屬普賢行成。即普賢自行報生。還令普賢自說自行報終之果。阿僧祇品。是數法廣大。隨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身自體無性無依功德故。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不由普賢行之所及故。但與行為依止故。是當普賢行滿。佛果位終之法。是故如來自說明當位自說自位法門。令後學者不惑故。
○次釋文中二。先略。後廣。略中二。先標果好。二舉因對顯。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