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五十一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五)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種種車眾寶嚴飾。
奉施諸佛。及諸菩薩。師長善友。聲聞緣覺。如是無量種種福田。乃至貧窮孤露之者。
此諸人眾。或從遠來。或從近來。或承菩薩名聞故來。或是菩薩因緣故來。或聞菩薩往昔所發施願故來。或是菩薩心願請來。
菩薩是時。或施寶車。或施金車。悉妙莊嚴。鈴網覆上。寶帶垂下。或施上妙瑠璃之車。無量珍奇以為嚴飾。或復施與白銀之車。覆以金網。駕以駿馬。或復施與無量雜寶所莊嚴車。覆以寶網。駕以香象。或復施與栴檀之車。妙寶為輪。雜寶為蓋。寶師子座敷置嚴好。百千采女列坐其上。十萬丈夫牽御而行。或復施與玻瓈寶車。眾雜妙寶以為嚴飾。端正女人充滿其中。寶帳覆上。幢旛侍側。或復施與碼碯藏車。飾以眾寶。熏諸雜香。種種妙華散布莊嚴。百千采女持寶瓔珞。駕馭均調。涉險能安。或復施與堅固香車。眾寶為輪莊嚴巨麗。寶帳覆上。寶網垂下。種種寶衣敷布其中。清淨好香流芬外徹。其香美妙稱悅人心。無量諸天翼從而行。載以眾寶隨時給施。或復施與光明寶車。種種諸寶妙色映徹。眾妙寶網羅覆其上。雜寶瓔珞周帀垂下。散以末香內外芬潔。所愛男女悉載其上。
【疏】文三。一總標所施。二奉施下。別舉福田。於中先辨類。後此諸人下。彰其來意。因緣故來者。往昔有緣。應受施故。三菩薩是時下。別列所施。以明施行。問。瑜伽三十九云。若有眾生來求種種能引戲樂。能引無義。所施之物。不應施與。今施美色。豈不相違。又云。施妻子時。不應施與怨家惡人。藥叉羅剎凶暴業者。今云。種種福田。豈皆施與。答。能施有二。謂必知能為損惱。不施無咎。若不委知。但作利安之心。施亦無咎。况菩薩能知無染。又同行之女。必不生物染。又女能以法而化彼故。故攝論中。有利有染。無利無染。有染無利。此三菩薩不行。有利無染。菩薩乃行。
○第二隨田別顯。約五類田。則分為五。一一段中。文皆具四。今初施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眾妙寶車奉施佛時。
【疏】先施行。可知。
○二迴向行。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悉解供養最上福田。深信施佛得無量報。願一切眾生一心向佛。常遇無量清淨福田。願一切眾生於諸如來無所吝惜。具足成就大捨之心。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修行施行離二乘願。逮得如來無礙解脫一切智智。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行無盡施。入佛無量功德智慧。願一切眾生入佛勝智。得成清淨無上智王。願一切眾生得佛徧至無礙神通。隨所欲往靡不自在。願一切眾生深入大乘。獲無量智安住不動。願一切眾生皆能出生一切智法。為諸天人最上福田。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無嫌恨心。勤種善根樂求佛智。願一切眾生任運能往一切佛剎。一剎那中普周法界而無懈倦。願一切眾生逮得菩薩自在神通。分身徧滿等虛空界一切佛所。親近供養。願一切眾生得無比身。徧往十方而無厭倦。願一切眾生得廣大身。飛行迅疾隨意所往終無懈退。願一切眾生得佛究竟自在威力。一剎那中盡虛空界悉現諸佛神通變化。願一切眾生修安樂行。隨順一切諸菩薩道。願一切眾生得速疾行.究竟十力智慧神通。願一切眾生普入法界十方國土。悉盡邊際等無差別。願一切眾生行普賢行無有退轉。到於彼岸成一切智。願一切眾生升於無比智慧之乘。隨順法性見如實理。
【疏】迴向行中有二十願。初十約所施佛田立願。後十約所施車立願。並顯可知。但云修安樂行者。法華安樂行品說四安樂行。一畢竟空行。經名行處近處。已入於理而履行之。名為行處。故經云。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等。雖未入理。能遠諸惡。親而近之。名親近處。故經云。不親近國王及外道等。為遠惡也。觀一切法空。為近理也。二名身口無過失行。三者心無嫉妬行。四大慈悲行。廣如彼說。(【鈔】法華等者。今疏所列。初一會諸師義。後三全同生公。生公初一但名行處近處。意是總明遠惡近理。下三別耳。寶林基公第一名空行。二名離憍慢。三四同生公。南嶽云。一名無著正慧。二明口不說過。三敬上接下。四同生公。大乘法師。一正身行。二正語行。三心離諸惡。自利行。四心修善法利他行。天台云。止觀慈悲。導三業及誓願。初身有止故.離身粗業。有觀故。不得身業。不得能離。無所得故。不墮凡夫。有慈悲故。勤修身業。廣利一切。不墮二乘。有止行故。著忍辱衣。有觀行故。坐如來座。有慈悲故。入如來室。止行離過。即成斷德。觀行無著。即成智德。慈悲利他。即成恩德。恩德資成智德。智德能通達斷德。名身安樂行。餘口意誓願。亦如是。釋曰。此即通辨三法為能導。其所導即初一是身。二是口。三是意。四是誓願。大乘法師傍以立名。然諸師立。皆從多分增勝以分。通用三法。理則玄妙。不彰四別。今取生公之意。合身口在第二。取行處近處。及南嶽寶林。共立一名。名畢竟空行。寶林但語一空似約於境。南嶽云。無著慧。但語於心。今云畢竟空。心境兩亡。空有雙會。故生公云。近處明遠惡近理。行處而為履行之宗。在畢竟空耳。此為大智。四為大悲。悲智相導。於中二三業。天台之意。亦不失也。又初後成德。中二離過。離過即斷德。初智。後悲。三德備矣。雖義俱通。從多故別。是以第一。經中但名行處近處。意在近理行理耳。已入於下。即生公釋。下疏引經證。既云無行而觀。即寂照雙流。為行理也。而言等者。等取下文。亦不行不分別。釋此自有二意。一謂上無行而觀。皆是不分別。今又不行。則寂照兩亡也。二但對上。而觀諸法如實相。恐濫從行起觀。今明正觀時。亦不行此觀。不分別此觀。就行。約心詣於理。觀約照達於理。今心行不行。觀無分別。即觀無觀。是寂照雙流。故下偈云。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即不行也。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正是入理。即亦不分別也。問。若以入理為行。住忍辱地等。豈入理行耶。答。正是入理。謂無生地寂滅之忍。為所住處。柔和善順。即柔順忍。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即音聲忍。三忍頓具。故為入理。住忍辱地.即如來衣。觀如實相。即如來座。以此導悲。即如來室。雖未入理下。亦生公之意。遠諸惡下。引經證。先證遠諸惡。言及外道等。等取餘八。總離十緣。一[A1]遠豪勢。謂國王等。為損害緣。二不近邪人法。謂外道梵志等。為惡見緣。三亦不親近諸有凶戲者。是壞亂緣。四又不親近栴陀羅等。即惡業緣。五不親近求聲聞等。即離劣友緣。六又文殊師利等。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等。即長染緣。七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即非器緣。八不獨入他家。即譏訶緣。九若為女人說法下。離非軌緣。天台云。八離冤害。九離譏嫌。十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等。即散亂緣。上明不應親近。下云常好坐禪下。明所應親近。上為親近之始。為初親近處。次云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等。即第二親近處。為親近之終。正明近理。以觀想未除。故名親近。二身口無過失者。經云。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長行多唯辨口。偈中則說於身。以油塗身。澡浴塵穢。亦兼身矣。三心無嫉妬者。經云。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等。四云。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等。廣如彼經。)然安樂者。畧有二意。一涅槃之果。名為安樂。此行能趣。即安樂之行。二住此四行。則身靜神定。身靜神定。則外苦不干。故稱安樂。又常見外道。因果俱苦。斷見外道。因樂果苦。析法二乘。因苦果樂。唯有菩薩.因果俱樂。故涅槃云。定苦行者。謂諸凡夫。苦樂行者。謂聲聞緣覺。定樂行者。謂諸佛菩薩。因果俱樂。名安樂行。(然安樂下。釋安樂行名。初釋以果名因。二因即安樂。亦生公意。又常見等。即天台意。常見外道因果俱苦者。計我常故。修於苦行。以期妙果。所修是邪。還招苦果。斷見外道不信當報。恣意行惡。受五欲樂。當受苦果。析法二乘。無常拙度。加功苦到。此名因苦。得入涅槃。故云果樂。菩薩如實巧度。故為因樂。證大菩提。常涅槃樂。故涅槃下。引證。即二十七經。經云。善男子。不見中道者。凡有三種。一定樂行。二定苦行。三苦樂行。一定樂行者。所謂菩薩憐愍一切諸眾生故。雖復處在阿鼻地獄。如三禪樂。二定苦行者。所謂凡夫。三苦樂行者。所謂聲聞緣覺。聲聞緣覺行於苦樂。作中道想。以是義故。雖有佛性。而不能見。)
○三結文。
是為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奉施現在一切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於如來究竟出離無礙乘故。
【疏】結文中。加及佛滅後所有塔廟。塔安舍利。廟置佛像。塔者。正云窣堵波。此云高顯。亦曰歸宗之所。言所有者。不局佛塔。故長阿含說。四種人應可起塔。一佛。二辟支佛。三阿羅漢。四輪王。十二因緣經云。八種人應起塔。一佛。其露盤八層已上。餘七。謂菩薩。緣覺。四果。輪王。次第減一層。輪王唯一層。見一層塔。不應禮拜。非聖人故。僧祇律說。凡僧亦許起塔。然不得安露盤。令在屏處。謂一持律。二法師。三營事。四德望。今造塔者。宜審此文。汎論起塔。總有六意。一為表人勝。二為令生淨信。三令標心有在。四令供養生福。五為報恩行畢。六生福滅罪。若造佛塔。近招梵福。遠脫生死。故無上依經。供佛舍利如芥子許。悉得究竟脫生死苦。(【鈔】長阿含十二因緣經。僧祇律造塔事未檢。故無上依經者。經有兩卷。今當第一。因阿難隨佛乞食。見一新成樓閣。心念有人以此勝閣。布施四方僧。并具四事。若如來滅後。取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立塔中。起塔如阿摩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佛如麥子大。此二功德。何者為勝。問佛。佛讚。廣為引喻校量。初舉滿閻浮提如稻麻竹葦。四果及辟支佛。有人盡形四事供養。滅後起大塔供養。佛問功德多不。阿難答多。次舉西瞿陀尼。次舉東弗婆提。次舉北鬱單越。皆量漸廣。供事如前。比所造閣。如帝釋所處。問於阿難。阿難皆答甚多。佛告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佛涅槃後。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阿摩羅子大。載剎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佛如麥子大。此功德比前所說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億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此功德。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功德聚。所獲福報。盡娑婆世界微塵數。作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天王。夜摩天王。三十三天王。況復轉輪聖王。釋曰。據此。但云福多。若加迴向。必至究竟。)
○二施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施菩薩等善知識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心常憶持善知識教。專勤守護令不忘失。願一切眾生與善知識同一義利.普攝一切與共善根。願一切眾生近善知識尊重供養。悉捨所有順可其心。願一切眾生得善志欲。隨逐善友未嘗捨離。願一切眾生常得值遇諸善知識.專意承奉不違其教。願一切眾生樂善知識常不捨離。無間無雜亦無誤失。願一切眾生能以其身施善知識。隨其教命靡有違逆。願一切眾生為善知識之所攝受.修習大慈遠離諸惡。願一切眾生隨善知識。聽聞諸佛所說正法。願一切眾生與善知識同一善根。清淨業果.與諸菩薩同一行願究竟十力。願一切眾生悉能受持善知識法。逮得一切三昧境界智慧神通。願一切眾生悉能受持一切正法。修習諸行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乘於大乘無所障礙。究竟成就一切智道。願一切眾生悉得上於一切智乘。至安隱處無有退轉。願一切眾生知如實行隨其所聞一切佛法。皆得究竟永無忘失。願一切眾生普為諸佛之所攝受。得無礙智究竟諸法。願一切眾生得無退失自在神通。所欲往詣。一念皆到。願一切眾生往來自在。廣行化導令住大乘。願一切眾生所行不空。載以智乘到究竟位。願一切眾生得無礙乘.以無礙智至一切處。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善知識種種車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功德具足。與佛菩薩等無異故。
【疏】施菩薩中。有二十願。前十約所施田。發相似願。後十約所施車發相似願。並顯可知。
○三施僧。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布施僧時。起學一切施心。智善了心。淨功德心。隨順捨心。僧寶難遇心。深信僧寶心。攝持正教心。住勝志樂得未曾有。為大施會出生無量廣大功德。深信佛教不可沮壞。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普入佛法憶持不忘。願一切眾生離凡愚法入賢聖處。願一切眾生速入聖位。能以佛法次第開誘。願一切眾生舉世宗重言必信用。願一切眾生善入一切諸法平等。了知法界自在無二。願一切眾生從於如來智境而生。諸調順人所共圍繞。願一切眾生住離染法。滅除一切煩惱塵垢。願一切眾生皆得成就無上僧寶。離凡夫地入賢聖眾。願一切眾生勤修善法。得無礙智具聖功德。願一切眾生得智慧心不著三世。於諸眾中自在如王。願一切眾生乘智慧乘轉正法輪。願一切眾生具足神通。一念能往不可說不可說世界。願一切眾生乘虛空身。於諸世間智慧無礙。願一切眾生普入一切虛空法界諸佛眾會。成就第一波羅蜜行。願一切眾生得輕舉身。殊勝智慧悉能徧入一切佛剎。願一切眾生獲無邊際善巧神足。於一切剎普現其身。願一切眾生得於一切無所依身。以神通力如影普現。願一切眾生得不思議自在神力。隨應可化即現其前教化調伏。願一切眾生得入法界無礙方便。一念徧遊十方國土。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僧寶車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普乘清淨無上智乘。於一切世間轉無礙法智慧輪故。(【校】住離染法。染.纂要誤作深。)
【疏】初施行中。顯十施心。一財無不捨。田無所揀。二了事可否。受畜不淨。不應施故。三淨三輪故。四順檀行故。五因佛有僧。僧難遇故。六依僧知佛故。七依僧知教故。八應景慕。九不局一僧。十由教說僧故。二迴向行中有二十願。亦前十約田。後十約車。其十三云乘虛空身者。當其無有車之用故。
○四施二乘。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布施聲聞獨覺之時。起如是心。所謂福田心。尊敬心。功德海心。能出生功德智慧心。從如來功德勢力所生心。百千億那由他劫修習心。能於不可說劫修菩薩行心。解脫一切魔繫縛心。摧滅一切魔軍眾心。慧光照了無上法心。以此施車所有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為世所信第一福田。具足無上檀波羅蜜。願一切眾生離無益語。常樂獨處心無二念。願一切眾生成最第一清淨福田。攝諸眾生令修福業。願一切眾生成智慧淵.能與眾生無量無數善根果報。願一切眾生住無礙行。滿足清淨第一福田。願一切眾生住無諍法。了一切法皆無所作無性為性。願一切眾生常得親近最上福田。具足修成無量福德。願一切眾生能現無量自在神通。以淨福田攝諸含識。願一切眾生具足無盡功德福田。能與眾生如來十力第一乘果。願一切眾生為能辦果真實福田。成一切智無盡福聚。願一切眾生得滅罪法。悉能受持所未曾聞佛法句義。願一切眾生常勤聽受一切佛法。聞悉解悟無空過者。願一切眾生聽聞佛法通達究竟。如其所聞隨順演說。願一切眾生於如來教信解修行。捨離一切九十六種外道邪見。願一切眾生常見賢聖。增長一切最勝善根。願一切眾生心常信樂智行之士.與諸聖哲同止共歡。願一切眾生聽聞佛名悉不唐捐。隨其所聞咸得目見。願一切眾生善分別知諸佛正教.悉能守護持佛法者。願一切眾生常樂聽聞一切佛法。受持讀誦開示照了。願一切眾生信解佛教如實功德。悉捨所有恭敬供養。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聲聞獨覺種種車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成就清淨第一智慧神通。精進修行無有懈怠。獲一切智力無畏故。
【疏】施二乘中亦四。初施行中。言如來勢力生者。設是獨覺。亦由過去曾習佛法。後道成無佛世故。六七翻彼三生百劫故。(【鈔】翻三生百劫者。羅漢三生修福。緣覺百劫。今令百千億那由他劫修等故。)二迴向行中。亦二十願。多翻劣顯勝。前十多翻緣覺。樂獨善寂等故。無諍有二。一人嫌我行。我則長立等。二觀緣無性。無乖違故。後十翻聲聞。一翻彼小乘非究竟滅罪之法。彼犯律儀。容可懺滅。犯四重禁。為不可救。大乘至教。無所不滅。佛名經說。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重罪。涅槃第十云。若犯四禁及五逆罪。若為邪鬼毒惡所持。聞是經典。所有諸惡。悉皆消滅。又云。犯四重禁不還生者。無有是處。如是等文。處處皆有。犯重得佛聞大經力故。二聲聞雖從佛聞。未悟深理故。三不能廣傳故。四望於大乘。猶是邪故。所以諸處多說九十五種。別有九十五種外道邪論經。今言九十六者。自有二義。一依薩婆多律。說外道六師。各有十六種所學法。一法自學。餘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有九十六。二者外道有二。一外外道。即佛法外。二內外道。此復三種。一附佛法外道。起自犢子方廣。自以聰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犢子讀舍利弗毗曇。自別制義。言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說藏中。佛說此人。不異外道。諸論皆推不受。名外道也。又方廣道人。自以聰明讀佛十喻。自作義云。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為宗。龍樹斥言。此非佛法。方廣所作。亦邪人法也。二學佛法成外道。謂執佛教門而生煩惱。不得入理故。智論云。若不得般若意。入阿毗曇。即墜有中等。三以大斥小故。七卷楞伽第一云。大慧。云何為外道惡見。謂不知境界自心分別現。於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又第二云。復有說言。見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無解脫。以未能見法無我故。此是聲聞。及外道種性。於未出中。生出離想。應勤修習。捨此惡見。故諸大乘。訶彼二乘。同於外道。非奪方便之意。今合後三。總為一類。成九十六。依此義故。發願永離。七中得目見者。非聞見故。餘可例知。
○五施諸田。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施諸福田。乃至貧窮孤獨者時。隨其所求一切悉捨。心生歡喜無有厭倦。仍向彼人自悔責言。我應往就供養供給。不應勞汝遠來疲頓。言已拜跪.問訊起居。凡有所須.一切施與。或時施彼摩尼寶車。以閻浮提第一女寶.充滿其上。或復施與金莊嚴車。人間女寶.充滿其上。或復施與妙瑠璃車。內宮伎女.充滿其上。或施種種奇妙寶車。童女充滿.如天采女。或施無數寶莊嚴車。寶女滿中.柔明辯慧。或施所乘妙栴檀車。或復施與玻瓈寶車。悉載寶女.充滿其上。顏容端正.色相無比。袨服莊嚴.見者欣悅。或復施與碼碯寶車。灌頂王子.身載其上。或時施與堅固香車。所有男女.悉載其中。或施一切寶莊嚴車。載以難捨親善眷屬。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寶車。隨其所求.恭敬施與。皆令遂願.歡喜滿足。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乘不退轉無障礙輪廣大之乘.詣不可思議菩提樹下。願一切眾生乘清淨因大法智乘.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永不退轉。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法無所有乘.永離一切分別執著。而常修習一切智道。願一切眾生乘無諂誑正直之乘.往諸佛剎自在無礙。願一切眾生隨順安住一切智乘.以諸佛法共相娛樂。願一切眾生皆乘菩薩清淨行乘.具足菩薩十出離道及三昧樂。願一切眾生乘四輪乘.所謂住好國土。依止善人。集勝福德。發大誓願。以此成滿一切菩薩清淨梵行。願一切眾生得普照十方法光明乘.修學一切如來智力。願一切眾生乘佛法乘.到一切法究竟彼岸。願一切眾生載眾福善難思法乘.普示十方安隱正道。願一切眾生乘大施乘.捨慳吝垢。願一切眾生乘淨戒乘.持等法界無邊淨戒。願一切眾生乘忍辱乘.常於眾生離瞋濁心。願一切眾生乘大精進不退轉乘.堅修勝行趣菩提道。願一切眾生乘禪定乘.速至道場證菩提智。願一切眾生乘於智慧巧方便乘.化身充滿一切法界諸佛境界。願一切眾生乘法王乘.成就無畏恒普惠施一切智法。願一切眾生乘無所著智慧之乘。悉能徧入一切十方。於真法性而無所動。願一切眾生乘於一切諸佛法乘.示現受生徧十方剎。而不失壞大乘之道。願一切眾生乘一切智最上寶乘.滿足普賢菩薩行願而無厭倦。
是為菩薩摩訶薩以眾寶車施諸福田乃至貧窮孤露之人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無量智.歡喜踊躍.究竟皆得一切智乘故。
【疏】初施行中。有悲境故。加以拜跪等言。以有劣田。重舉妙物。最下乞人.等如來故。言袨服者。大盛玄黃之服也。二以此下。迴向行。亦二十願。施田非一。故但就車發相似願。其中亦兼所施女等。可以意得。六云十出離道者。即是十地。以十度行.出十重障。離十粗故。七乘四輪乘者。文中自列。(十六施車竟。)
○十七施象馬二事。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象寶。其性調順。七支具足。年齒盛壯。六牙清淨。口色紅赤.猶如蓮華。形體鮮白.譬如雪山。金幢為飾。寶網羅覆。種種妙寶莊嚴其鼻。見者欣玩.無有厭足。超步萬里.曾不疲倦。或復施與調良馬寶。諸相具足.猶如天馬。妙寶月輪.以為光飾。真金鈴網.羅覆其上。行步平正.乘者安隱。隨意所往.迅疾如風。遊歷四洲.自在無礙。菩薩以此象寶馬寶。或奉養父母及善知識。或給施貧乏苦惱眾生。其心曠然.不生悔吝。但倍增欣慶。益加悲愍。修菩薩德。淨菩薩心。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住調順乘.增長一切菩薩功德。願一切眾生得善巧乘.能隨出生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得信解乘.普照如來無礙智力。願一切眾生得發趣乘.能普發興一切大願。願一切眾生具足平等波羅蜜乘.成滿一切平等善根。願一切眾生成就寶乘.生諸佛法無上智寶。願一切眾生成就菩薩行莊嚴乘.開敷菩薩諸三昧華。願一切眾生得無邊速疾乘.於無數劫淨菩薩心。精勤思惟了達諸法。願一切眾生成就最勝調順大乘.以善方便具菩薩地。願一切眾生成最高廣堅固大乘.普能運載一切眾生。皆得至於一切智位。是為菩薩摩訶薩施象馬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乘於無礙智乘。圓滿究竟至佛乘故。
【疏】合有十願。一如性調順。二如隨意所住。三似彼盛壯。四如超步萬里。五猶行步平正。六如彼象寶。七似彼如華。八即迅疾如風。九上云調順。通顯增於功德。今云具菩薩地。名最勝調。象馬各有調義。故分二願。十似彼上立金幢。
○十八施座。
佛子。菩薩摩訶薩布施座時。或施所處師子之座。其座高廣.殊特妙好。瑠璃為足。金縷所成。柔軟衣服.以敷其上。建以寶幢。熏諸妙香。無量雜寶莊嚴之具.以為莊校。金網覆上。寶鐸風搖.出妙音聲。奇珍萬計.周帀填飾。一切臣民所共瞻仰。灌頂大王獨居其上。宣布法化。萬邦遵奉。其王復以妙寶嚴身。所謂普光明寶。帝青寶。大帝青寶。勝藏摩尼寶。明淨如日。清涼猶月。周帀繁布.譬如眾星。上妙莊嚴.第一無比。海殊妙寶。海堅固幢寶。奇文異表。種種莊嚴。於大眾中.最尊最勝。閻浮檀金.離垢寶繒.以冠其首。享灌頂位。王閻浮提。具足無量大威德力。以慈為主.伏諸怨敵。教令所行.靡不承順。時轉輪王以如是等百千萬億無量無數寶莊嚴座。施於如來第一福田。及諸菩薩真善知識。賢聖僧寶。說法之師。父母宗親。聲聞獨覺。及以發趣菩薩乘者。或如來塔。乃至一切貧窮孤露。隨其所須.悉皆施與。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坐菩提座.悉能覺悟諸佛正法。願一切眾生處自在座.得法自在.諸金剛山所不能壞。能悉摧伏一切魔軍。願一切眾生得佛自在師子之座.一切眾生之所瞻仰。願一切眾生得不可說不可說種種殊妙寶莊嚴座.於法自在.化導眾生。願一切眾生得三種世間最殊勝座.廣大善根之所嚴飾。願一切眾生得周徧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座.阿僧祇劫.歎之無盡。願一切眾生得大深密福德之座.其身充滿一切法界。願一切眾生得不思議種種寶座.隨其本願所念眾生廣開法施。願一切眾生得善妙座.現不可說諸佛神通。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寶座.一切香座.一切華座.一切衣座.一切鬘座.一切摩尼座.一切瑠璃等不思議種種寶座.無量不可說世界座.一切世間莊嚴清淨座.一切金剛座.示現如來威德自在成最正覺。
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寶座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獲離世間大菩提座.自然覺悟一切佛法故。
【疏】迴向中。言三種世間。義如常釋。辨法師云。地前為願樂世間。初地至七地.名功用世間。八至等覺名無功用世間。有云西域相傳。眾生界中。有三世間。一地下世間。龍修羅等。二人中世間。三天上世間。若依智論。三世間者。即眾生。五蘊。及器為三。於彼顯勝。義皆無失。餘並可知。
○十九施蓋。
佛子。菩薩摩訶薩施諸寶蓋。此蓋殊特。尊貴所用。種種大寶而為莊嚴。百千億那由他上妙蓋中.最為第一。眾寶為竿。妙網覆上。寶繩金鈴.周帀垂下。摩尼瓔珞.次第懸布。微風吹動.妙音克諧。珠玉寶藏.種種充滿。無量奇珍.悉以嚴飾。栴檀沈水.妙香普熏。閻浮檀金.光明清淨。如是無量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眾妙寶物具足莊嚴。以清淨心.奉施於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為法故。施諸菩薩。及善知識。名聞法師。或施父母。或施僧寶。或復奉施一切佛法。或施種種眾生福田。或施師僧及諸尊宿。或施初發菩提之心。乃至一切貧窮孤露。隨有求者悉皆施與。
【疏】施蓋中。本行經說。編草為蓋。七寶蓋隨。況眾寶嚴。功報何極。(【鈔】本行經者。賢愚經第八說。過去有王。名為金剛。夫人有胎。身上恆有七寶大蓋.及生太子。身紫金色。相好具足。蓋在其上。名蓋事王。七寶自至。王四天下。即是佛身。佛言。阿難。因過去久遠仙人山。有辟支佛涅槃後。有長者起塔。以蓋蓋其上。故獲斯報。)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勤修善根以覆其身。常為諸佛之所庇廕。願一切眾生功德智慧以為其蓋.永離世間一切煩惱。願一切眾生覆以善法.除滅世間塵垢熱惱。願一切眾生得智慧藏.令眾樂見心無厭足。願一切眾生以寂靜白法而自覆蔭.皆得究竟不壞佛法。願一切眾生善覆其身.究竟如來清淨法身。願一切眾生作周徧蓋.十力智慧徧覆世間。願一切眾生得妙智慧.出過三世無所染著。願一切眾生得應供蓋.成勝福田受一切供。願一切眾生得最上蓋.獲無上智自然覺悟。
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蓋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得自在蓋.能持一切諸善法故。為令一切眾生能以一蓋普覆一切虛空法界一切剎土.示現諸佛自在神通無退轉故。為令一切眾生能以一蓋莊嚴十方一切世界.供養佛故。為令一切眾生以妙幢旛及諸寶蓋.供養一切諸如來故。為令一切眾生得普莊嚴蓋.徧覆一切諸佛國土盡無餘故。為令一切眾生得廣大蓋.普蓋眾生皆令於佛生信解故。為令一切眾生以不可說眾妙寶蓋供養一佛.於不可說一一佛所皆如是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佛菩提高廣之蓋.普覆一切諸如來故。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摩尼寶莊嚴蓋.一切寶瓔珞莊嚴蓋.一切堅固香莊嚴蓋.種種寶清淨莊嚴蓋.無量寶清淨莊嚴蓋.廣大寶清淨莊嚴蓋.寶網彌覆.寶鈴垂下.隨風搖動.出微妙音。普覆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諸佛身故。為令一切眾生得無障無礙智莊嚴蓋。普覆一切諸如來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第一智慧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佛功德莊嚴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於佛功德生清淨欲願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無量無邊自在心寶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滿足諸法自在智故。又欲令一切眾生以諸善根普覆一切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成就最勝智慧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成就十力普徧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能以一蓋彌覆法界諸佛剎故。又欲令一切眾生於法自在為法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大威德自在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廣大智恒無絕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無量功德。普覆一切皆究竟故。又欲令一切眾生以諸功德蓋其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以平等心覆眾生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大智慧平等蓋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具大迴向巧方便故。又欲令一切眾生獲勝欲樂清淨心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善欲樂清淨意故。又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迴向。普覆一切諸眾生故。
【疏】四所為中。有十為令。二十又欲。皆令眾生因圓果滿。觸理皆蓋。方顯菩薩悲智深妙。可謂隨順一切善根。並可虛求。法門浩大。不可具釋。
○二十施幢旛二事合一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或施種種上妙幢旛。眾寶為竿。寶繒為旛。種種雜綵。以為其幢。寶網垂覆。光色徧滿。寶鐸微搖。音節相和。奇特妙寶。形如半月。閻浮檀金。光踰曒日。悉置幢上。隨諸世界業果所現種種妙物以為嚴飾。如是無數千萬億那由他諸妙幢旛。接影連輝。遞相間發。光明嚴潔。周徧大地。充滿十方虛空法界。一切佛剎菩薩摩訶薩淨心信解。以如是等無量幢旛。或施現在一切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施法寶。或施僧寶。或施菩薩諸善知識。或施聲聞及辟支佛。或施大眾。或施別人。諸來求者。普皆施與。
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能建立一切善根福德幢旛。不可毀壞。願一切眾生建一切法自在幢旛。尊重愛樂勤加守護。願一切眾生常以寶繒。書寫正法。護持諸佛菩薩法藏。願一切眾生建高顯幢。然智慧燈。普照世間。願一切眾生立堅固幢。悉能摧殄一切魔業。願一切眾生建智力幢.一切諸魔所不能壞。願一切眾生得大智慧那羅延幢。摧滅一切世間慢幢。願一切眾生得智慧日大光明幢。以智日光普照法界。願一切眾生具足無量寶莊嚴幢。充滿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願一切眾生得如來幢.摧滅一切九十六種外道邪見。
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幢旛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眾生得甚深高廣菩薩行幢。及諸菩薩神通行幢清淨道故。
【疏】十中。初二幢旛合願。一建善翻惡。二重法翻慢。次一唯就旛。旛書字故。後七皆就幢辨。
○二十一開藏施寶。
佛子。菩薩摩訶薩開眾寶藏。以百千億那由他諸妙珍寶。給施無數一切眾生。隨意與之。心無吝惜。
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常見佛寶。捨離愚癡修行正念。願一切眾生皆得具足法寶光明。護持一切諸佛法藏。願一切眾生能悉攝受一切僧寶。周給供養。恆無厭足。願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無上心寶。淨菩提心.無有退轉。願一切眾生得智慧寶。普入諸法。心無疑惑。願一切眾生具足菩薩諸功德寶。開示演說無量智慧。願一切眾生得於無量妙功德寶。修成正覺十力智慧。願一切眾生得妙三昧十六智寶。究竟成滿廣大智慧。願一切眾生成就第一福田之寶。悟入如來無上智慧。願一切眾生得成第一無上寶王.以無盡辯。開演諸法。
是為菩薩摩訶薩施眾寶時善根迴向。為令一切眾生皆得成滿第一智寶。如來無礙淨眼寶故。
【疏】迴向行中。言十六智寶者。今依賢首。即是八忍八智。然此有二。一依觀能所取以立十六。一苦法智忍。觀三界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分別隨眠。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三苦類智忍。謂智無(【校】無下纂要及金陵會本有無字。誤。)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前二觀如。後二觀智。苦下有四。三諦亦然。為十六智。(【鈔】今依賢首者。且依唯識釋之。即論釋相見道中。緣安立諦。有十六心見道。一苦法智忍者.苦即苦諦。法者即彼能詮之教。智者所謂加行道中。緣苦法智。忍者無漏忍。忍前苦法智也。此苦法智忍。觀苦下如。能斷三界見道二十八種分別隨眠。謂欲苦有十。上二界苦各九。以除瞋故。三界合有二十八也。二苦法智者。法謂苦如。能緣苦如之智。名苦法智。三苦類智忍者。謂苦法智無間。無漏慧生等。意云。此第三心。於一剎那。各別內證。法忍法智。謂二心後。乃至無學。一切聖法。從此二心。彼得生故。故云皆是此類。四苦類智者。此智但緣第三苦類智忍故。雜集云。於苦類智忍。內證印可。故名苦類智。前二等者。謂法忍法智觀如。類忍類智觀智。)二者依觀上下諦境別立。謂觀欲苦。有法忍法智。初即無間道。後即解脫道。次觀上二界苦。為類忍類智。類同欲故。如苦既然。餘三亦爾。為十六智。廣如唯識雜集第九所明。第十願言無上寶王者。佛為法寶之主故。
○二十二施莊嚴具。
佛子。菩薩摩訶薩。或以種種妙莊嚴。具而為布施。所謂一切身莊嚴具。令身淨妙靡不稱可。菩薩摩訶薩。等觀一切世間眾生猶如一子。欲令皆得身淨莊嚴。成就世間最上安樂。佛智慧樂。安住佛法。利益眾生。以如是等百千億那由他種種殊妙寶莊嚴具勤行布施。
行布施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成就無上妙莊嚴具。以諸清淨功德智慧莊嚴人天。願一切眾生得清淨莊嚴相。以淨福德莊嚴其身。願一切眾生得上妙莊嚴相.以百福相莊嚴其身。願一切眾生得不雜亂莊嚴相.以一切相莊嚴其身。願一切眾生得善淨語言莊嚴相.具足種種無盡辯才。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功德聲莊嚴相.其音清淨聞者喜悅。願一切眾生得可愛樂諸佛語言莊嚴相.令諸眾生聞法歡喜修清淨行。願一切眾生得心莊嚴相.入深禪定.普見諸佛。願一切眾生得總持莊嚴相.照明一切諸佛正法。願一切眾生得智慧莊嚴相.以佛智慧莊嚴其心。
是為菩薩摩訶薩惠施一切莊嚴具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具足一切無量佛法功德智慧圓滿莊嚴。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故。
【疏】施莊嚴具中十願。初一利他。後九自利。於中初三約身。次三約語。後三約意。其中言百福相。前文已引涅槃二十四說。依瑜伽五十三.名百福行。故論云。復由百行所攝律儀。謂少分離殺。乃至邪見為一十。二多分離殺等。三全分離。四少時離。五多時離。六盡壽離。七自離。八教人離。九以無量門稱揚讚述離。十見離殺等.深心慶悅。生大歡喜。十門各十。總說為百行。所生福量亦爾。此且就同教三十二相化身而說。若依此經十身相海。隨一一相.無盡因成故。上普興雲幢主水神偈云。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等故。餘可知。
○二十三施寶冠及髻珠二事。合一迴向。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受灌頂自在王位摩尼寶冠.及髻中珠.普施眾生.心無吝惜。常勤修習.為大施主。修學施慧.增長捨根。智慧善巧.其心廣大。給施一切。以彼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諸佛法之所灌頂.成一切智。願一切眾生具足頂髻.得第一智.到於彼岸。願一切眾生以妙智寶普攝眾生.皆令究竟功德之頂。願一切眾生皆得成就智慧寶頂.堪受世間之所禮敬。願一切眾生以智慧冠莊嚴其首.為一切法自在之王。願一切眾生智慧明珠繫其頂上.一切世間無能見者。願一切眾生皆悉堪受世間頂禮.成就慧頂.照明佛法。願一切眾生首冠十力莊嚴之冠.智慧寶海清淨具足。願一切眾生至大地頂.得一切智究竟十力。破欲界頂諸魔眷屬。願諸眾生得成第一無上頂王.獲一切智光明之頂.無能映奪。
是為菩薩摩訶薩施寶冠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第一智最清淨處.智慧摩尼妙寶冠故。
【疏】六智慧明珠等者。體圓德備.鑒徹惑亡。為智明珠。極果所宗.故名頂上。是祕是妙.無能見者。亦以權隱實.名在髻中。開權顯實。故名解髻。文無解義。因便故來。若不明解。佛有祕藏。前後可知。
○二十四施妻子等救獄囚。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處在牢獄黑暗之處。杻械枷鎖.檢繫其身。起坐不安.眾苦競集。無有親識。無歸無救。裸露飢羸.酸劇難忍。菩薩見已。捨其所有一切財寶.妻子眷屬及以自身。於牢獄中救彼眾生。如大悲菩薩。妙眼王菩薩。既救度已。隨其所須.普皆給施。除其苦患.令得安隱。然後施以無上法寶。令捨放逸安住善根。於佛教中.心無退轉。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牢獄中救眾生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究竟解脫貪愛纏縛。願一切眾生斷生死流.升智慧岸。願一切眾生除滅愚癡生長智慧.解脫一切煩惱纏縛。願一切眾生滅三界縛得一切智.究竟出離。願一切眾生永斷一切煩惱結縛.到無煩惱無障礙地智慧彼岸。願一切眾生離諸動念思惟分別.入於平等不動智地。願一切眾生脫諸欲縛.永離世間一切貪欲.於三界中無所染著。願一切眾生得勝志樂.常蒙諸佛為說法門。願一切眾生得無著無縛解脫心.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願一切眾生得菩薩神通。一切世界調伏眾生.令離世間.住於大乘。
是為菩薩摩訶薩救度牢獄苦眾生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普入如來智慧地故。
【疏】上來皆明外施。此下二段.明無畏施。初一兼於內外之財。內財為難。故佛本行經說。昔五百長者子。各捨珍寶等施。有一貧人。問求何願。云欲求佛道。自念貧無。以蜜塗身.塚間而捨。天帝試之。心安不動。知求佛果。而稱讚之。汝此勇猛。過彼五百菩薩所施百千億倍。當先作佛。彼貧人者。即我身是。故知難中之難。施行有三。初覩境興悲。二如大悲下。指同先例。大悲即觀自在也。以其偏主此門故。下文引例.皆準此知。後既救度下。施以財法。迴向行十願。準思易了。
○二十五捨身代死囚。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獄囚。五處被縛.受諸苦毒。防衛驅逼.將之死地。欲斷其命。捨閻浮提一切樂具。親戚朋友悉將永訣。置高碪上以刀屠割。或用木槍豎貫其體。衣纏油沃.以火焚燒。如是等苦.種種逼迫。菩薩見已。自捨其身而代受之。如阿逸多菩薩。殊勝行王菩薩。及餘無量諸大菩薩。為眾生故。自捨身命受諸苦毒。菩薩爾時語主者言。我願捨身以代彼命。如此等苦可以與我。如治彼人.隨意皆作。設過彼苦阿僧祇倍。我亦當受.令其解脫。我若見彼將被殺害。不捨身命救贖其苦。則不名為住菩薩心。何以故。我為救護一切眾生發一切智菩提心故。佛子。菩薩摩訶薩自捨身命救眾生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無斷盡究竟身命.永離一切災橫逼惱。願一切眾生依諸佛住.受一切智具足十力菩提記別。願一切眾生普救含識.令無怖畏永出惡道。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命.入於不死智慧境界。願一切眾生永離怨敵.無諸厄難.常為諸佛善友所攝。願一切眾生捨離一切刀劍兵杖諸惡苦具.修行種種清淨善業。願一切眾生離諸怖畏.菩提樹下摧伏魔軍。願一切眾生離大眾怖.於無上法.心淨無畏.能為最上大師子吼。願一切眾生得無障礙師子智慧.於諸世間修行正業。願一切眾生到無畏處.常念救護諸苦眾生。是為菩薩摩訶薩自捨身命救彼臨刑諸獄囚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離生死苦.得於如來上妙樂故。
【疏】捨身代死囚.一向內財。文四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五十一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4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47卷-第8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十六施車中二。先標列財田。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下。隨田別顯。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