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華嚴經疏論纂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八十

阿僧祇品第三十

○初來意

【疏】來意者有二一通謂前三品別答前問此下三品總明等覺深奧故二別謂前既智圓證極此品校量行德難思故次來也又難思佛德菩薩盡窮故亦為遠答變化海故故下偈中廣顯變化大用又通顯一部之數量故

○二釋名

【疏】釋名者阿之言無僧祇曰數全帶數名若晉本云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兼能問人即人法雙舉及菩薩所問之算數梵本同此然僧祇是十大數之創首經論多用故以標名又顯此數即離數故寄無數標名

○三宗趣

【疏】宗趣者寄數顯德分齊為宗令知普賢諸佛離數重重無盡為趣

【論】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能問之主三釋說法之主四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明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明該括因果初終始末不遷剎那之際已成神通法忍具足明一切諸佛所施因果教行方便果行相資始終不絕不離剎那之時如仁王經一念中具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如是三世佛果及普賢方便行總時不遷故但以剎那為量不立生滅之名設論生滅但於剎那內安立更無長短自此已下至如來出現品明佛果之中三業廣大自在行門且如阿僧祇一品明如來心業廣大自在二如來壽量品明如來命廣大自在三菩薩住處品明如來行攝生廣大常住自在四佛不思議法品明歎佛三業神德廣大自在五如來十身相海品明佛身業報得莊嚴廣大自在六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明佛三業所順法身所感之功德廣大自在依瓔珞經配第三禪說佛華三昧有百萬億頌即此普賢行品是其略也當第七會合名佛華三昧品七普賢行品明佛三業果行徧周廣大自在八如來出現品明佛覺行徧周常於一切世間無時不出現廣大自在此之八品經總歎佛果行智德三業功用及莊嚴報相廣大自在故以次此品須來二釋能問法主者菩薩名心王此明得心成忍之後心業自在名之為王三釋能說法之主者此品何故如來自說明此數法廣大下位智所不及唯佛能究竟故此是佛果二愚至差別智滿方了即此阿僧祇品隨好光明功德品二品法是如來自說自餘五位各各隨位菩薩自說十信菩薩說十信法即文殊覺首等是十住菩薩說十住法即法慧財慧等是準此例知此品至差別智果滿佛位方明還是如來自說故所問之主還是如來心智自在名之為王表心自在故方堪能問總是佛自在之心故設教法則令學者倣之故說行以普賢主之以行成忍即以王主之又此數法智滿佛果方終以智徧故任運而知非是加行作意而知以此佛自說故

○四正釋文此下三品總顯深奧即為三別此品明勝德無數次品明盡一切時後品明徧一切處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薩德次品正顯佛德兼明菩薩後品唯明菩薩所以爾者亦是等覺亦名佛故位後普賢是佛菩薩故今初一品先問後答今初

爾時心王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演說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耶

【疏】問中二先牒佛所說後世尊下正明咨問所以心王問者表數不離心數與非數皆自在故又顯此數統收前後辨超勝故所以偏問十者舉後攝初顯無盡故前後文中多用此故故文云如來演說但問本數己攝諸轉

○第二答中二一讚問許說

佛告心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為欲令諸世間入佛所知數量之義而問如來應正等覺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時心王菩薩唯然受教

【疏】令入佛所知數者以是圓教所明深廣無涯唯佛方測不同凡小所知如黃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數始從一二終至正載已說天地不容小乘六十已至無數此有百二十四倍倍變之故非餘測故數之終寄不可說況復偈初更積不可說歷諸塵剎以顯無盡所以佛自答者正表難思故又明此品統語因位終德故佛說之(【鈔】始從一二者從一至十為十次有十三數謂十十為百十百為千次萬(【校】梓應作秭)壤言載者天地不能容載故小乘六十者即俱舍論說六十向後更無數也)

○二正答所疑於中二先長行明能數之數廣多後偈頌顯所數之德無盡今初

佛言善男子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矜羯羅矜羯羅為一阿伽羅阿伽羅阿伽羅為一最勝最勝最勝為一摩婆(上聲)摩婆羅摩婆羅為一阿婆(上聲)阿婆羅阿婆羅為一多婆(上聲)多婆羅多婆羅為一界分界分界分為一普摩普摩普摩為一禰摩禰摩禰摩為一阿婆(上聲)阿婆鈐阿婆鈐為一彌伽(上聲)彌伽婆彌伽婆為一毗攞伽毗攞伽毗攞伽為一毗伽(上聲)毗伽婆毗伽婆為一僧羯邏摩僧羯邏摩僧羯邏摩為一毗薩羅毗薩羅毗薩羅為一毗贍婆毗贍婆毗贍婆為一毗盛伽毗盛伽毗盛伽為一毗素陀毗素陀毗素陀為一毗婆訶毗婆訶毗婆訶為一毗薄底毗薄底毗薄底為一毗佉擔毗佉擔毗佉擔為一稱量稱量稱量為一一持一持一持為一異路異路異路為一顛倒顛倒顛倒為一三末耶三末耶三末耶為一毗覩羅毗覩羅毗覩羅為一奚婆(上聲)奚婆羅奚婆羅為一伺察伺察伺察為一周廣周廣周廣為一高出高出高出為一最妙最妙最妙為一泥羅婆泥羅婆泥羅婆為一訶理婆訶理婆訶理婆為一一動一動一動為一訶理蒲訶理蒲訶理蒲為一訶理三訶理三訶理三為一奚魯伽奚魯伽奚魯伽為一達攞步陀達攞步陀達攞步陀為一訶魯那訶魯那訶魯那為一摩魯陀摩魯陀摩魯陀為一懺慕陀懺慕陀懺慕陀為一瑿攞陀瑿攞陀瑿攞陀為一摩魯摩摩魯摩摩魯摩為一調伏調伏調伏為一離憍慢離憍慢離憍慢為一不動不動不動為一極量極量極量為一阿麼怛羅阿麼怛羅阿麼怛羅為一勃麼怛羅勃麼怛羅勃麼怛羅為一伽麼怛羅伽麼怛羅伽麼怛羅為一那麼怛羅那麼怛羅那麼怛羅為一奚麼怛羅奚麼怛羅奚麼怛羅為一[A1]鞞麼怛羅[A2]鞞麼怛羅[A3]鞞麼怛羅為一鉢羅麼怛羅鉢羅麼怛羅鉢羅麼怛羅為一尸婆麼怛羅尸婆麼怛羅尸婆麼怛羅為一翳羅翳羅翳羅為一薜羅薜羅薜羅為一諦羅諦羅諦羅為一偈羅偈羅偈羅為一窣步羅窣步羅窣步羅為一泥羅泥羅泥羅為一計羅計羅計羅為一細羅細羅細羅為一[耳*畀][耳*畀][耳*畀]羅為一謎羅謎羅謎羅為一娑攞荼娑攞荼娑攞荼為一謎魯陀謎魯陀謎魯陀為一契魯陀契魯陀契魯陀為一摩覩羅摩覩羅摩覩羅為一娑母羅娑母羅娑母羅為一阿野娑阿野娑阿野娑為一迦麼羅迦麼羅迦麼羅為一摩伽婆摩伽婆摩伽婆為一阿怛羅阿怛羅阿怛羅為一醯魯耶醯魯耶醯魯耶為一薜魯婆薜魯婆薜魯婆為一羯羅波羯羅波羯羅波為一訶婆婆訶婆婆訶婆婆為一毗婆(上聲)毗婆羅毗婆羅為一那婆(上聲)那婆羅那婆羅為一摩攞羅摩攞羅摩攞羅為一娑婆(上聲)娑婆羅娑婆羅為一迷攞普迷攞普迷攞普為一者麼羅者麼羅者麼羅為一馱麼羅馱麼羅馱麼羅為一鉢攞麼陀鉢攞麼陀鉢攞麼陀為一毗伽摩毗伽摩毗伽摩為一烏波跋多烏波跋多烏波跋多為一演說演說演說為一無盡無盡無盡為一出生出生出生為一無我無我無我為一阿畔多阿畔多阿畔多為一青蓮華青蓮華青蓮華為一鉢頭摩鉢頭摩鉢頭摩為一僧祇僧祇僧祇為一趣趣趣為一至至至為一阿僧祇阿僧祇阿僧祇為一阿僧祇轉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為一無量無量無量為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為一無邊無邊無邊為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轉為一無等無等無等為一無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為一不可數不可數不可數為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為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為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為一不可思轉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為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為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說不可說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

【疏】問乃舉後難知答則始終具說初言一百洛叉為一俱胝者是中等數洛叉是萬俱胝是億故光明覺品云過一億梵本皆云俱胝故若依俱舍以洛叉為億則俱胝當兆也若兼取一十百千萬等下數法則通有百三十七數由前易故略不說之俱胝以下並是上等數法倍倍變故餘如光明覺品說其中多存梵音但是數名更無別理末後云此又不可說不可說者若類前具牒便有四箇不可說字故譯家云此又二字替一不可說不可說為譯之巧

○第二偈頌

爾時世尊為心王菩薩而說頌言

不可言說不可說
充滿一切不可說 不可言說諸劫中 說不可說不可盡
不可言說諸佛剎
皆悉碎末為微塵
一塵中剎不可說 如一一切皆如是
此不可說諸佛剎 一念碎塵不可說
念念所碎悉亦然 盡不可說劫恆爾
此塵有剎不可說
此剎為塵說更難
以不可說算數法
不可說劫如是數
以此諸塵數諸劫 一塵十萬不可說

【疏】百二十偈大分為二前六明普賢德廣說不可盡餘偈明佛德深廣普賢窮究前中分二前四偈半明能數多後一偈半顯所數廣今初積數自有十重以顯無盡是知上至不可說轉尚約順機據佛所知實無盡故

言十重者一初句積不可說至不可說然此應積最後不可說不可說轉而但積不可說者有二義故一取言易故下偈多用故二表言所不及之數故

二次三句將上所積充滿一切不可說中於中初句標後二句釋謂何者是一切不可說釋云不可說劫中說不盡者

三半偈將上諸不可說一一是一剎皆碎為塵

四半偈即前一一塵有不可說剎

五半偈將前諸塵中剎一念徧碎為塵

六半偈念念碎塵復盡多劫

七一句明前所碎塵復有多剎

八一句即此多剎復碎為塵

九半偈以多算數經於多劫數上諸塵云如是數

十以上諸塵數劫一塵有十萬箇不可說劫如是重重無盡無盡

爾劫稱讚一普賢 無能盡其功德量 於一微細毛端處
有不可說諸普賢 一切毛端悉亦爾 如是乃至徧法界

【疏】第二顯所數廣中略舉三重一將上諸劫讚一普賢之德不盡二況一塵中有多普賢三況徧法界塵皆有多矣是知德無盡故若不以稱性之心思之心惑狂亂

一毛端處所有剎 其數無量不可說 盡虛空量諸毛端 一一處剎悉如是
彼毛端處諸國土 無量種類差別住 有不可說異類剎 有不可說同類剎
不可言說毛端處 皆有淨剎不可說 種種莊嚴不可說 種種奇妙不可說

【疏】第二一毛端下一百一十四偈明佛德深廣普賢窮究即廣顯變化之相於中二前九十一頌明果德無礙因位善窮後不可言說諸如來下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明果法無礙後菩薩悉能下明因位善窮前中亦二先三偈明依報自在

於彼一一毛端處 演不可說諸佛名 一一名有諸如來 皆不可說不可說 一一諸佛於身上
現不可說諸毛孔 於彼一一毛孔中 現眾色相不可說 不可言說諸毛孔 咸放光明不可說

【疏】後明依正融攝即入自在於中五初二偈半依中現正

於彼一一光明中 悉現蓮華不可說 於彼一一蓮華內 悉有眾葉不可說 不可說華眾葉中
各現色相不可說 彼不可說諸色內 復現眾葉不可說 葉中光明不可說 光中色相不可說
此不可說色相中 一一現光不可說 光中現月不可說 月復現月不可說 於不可說諸月中
一一現光不可說 於彼一一光明內 復現於日不可說 於不可說諸日中 一一現色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色內 又現光明不可說 於彼一一光明內 現不可說師子座 一一嚴具不可說
一一光明不可說 光中妙色不可說 色中淨光不可說 於彼一一淨光內 復現種種妙光明
此光復現種種光 不可言說不可說 如是種種光明內 各現妙寶如須彌 一一光中所現寶
不可言說不可說

【疏】二十一偈半正中現依初現蓮華光明

彼如須彌一妙寶 現眾剎土不可說 盡須彌寶無有餘 示現剎土皆如是 以一剎土末為塵
一塵色相不可說 眾剎為塵塵有相 不可言說不可說 如是種種諸塵相 皆出光明不可說

【疏】後淨土之用

光中現佛不可說 佛所說法不可說 法中妙偈不可說 聞偈得解不可說 不可說解念念中
顯了真諦不可說 示現未來一切佛 常演說法無窮盡 一一佛法不可說 種種清淨不可說
出妙音聲不可說 轉正法輪不可說 於彼一一法輪中 演脩多羅不可說 於彼一一脩多羅
分別法門不可說 於彼一一法門中 又說諸法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法中 調伏眾生不可說

【疏】三五偈依中現正說法

或復於一毛端處 不可說劫常安住 如一毛端餘悉然 所住劫數皆如是

【疏】四一偈明現時常住

其心無礙不可說 變化諸佛不可說 一一變化諸如來 復現於化不可說 彼佛法身不可說
彼佛分身不可說 莊嚴無量不可說 往詣十方不可說 周行國土不可說 觀察眾生不可說
清淨眾生不可說 調伏眾生不可說 彼諸莊嚴不可說 彼諸神力不可說 彼諸自在不可說
彼諸神變不可說 所有神通不可說 所有境界不可說 所有加持不可說 所住世間不可說
清淨實相不可說 說脩多羅不可說 於彼一一脩多羅 演說法門不可說 於彼一一法門中
又說諸法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法中 所有決定不可說 於彼一一決定中 調伏眾生不可說
不可言說同類法 不可言說同類心 不可言說異類法 不可言說異類心 不可言說異類根
不可言說異類語 念念於諸所行處 調伏眾生不可說 所有神變不可說 所有示現不可說
於中時劫不可說 於中差別不可說

【疏】五十偈半明自在調生

菩薩悉能分別說 諸明算者莫能辨

【疏】第二因位善窮中二先半偈結前生後

一毛端處大小剎 雜染清淨粗細剎 如是一切不可說 一一明了可分別 以一國土碎為塵
其塵無量不可說 如是塵數無邊剎 俱來共集一毛端 此諸國土不可說 共集毛端無迫隘
不使毛端有增大 而彼國土俱來集 於中所有諸國土 形相如本無雜亂 如一國土不亂餘
一切國土皆如是 虛空境界無邊際 悉布毛端使充滿 如是毛端諸國土 菩薩一念皆能說
於一微細毛孔中 不可說剎次第入 毛孔能受彼諸剎 諸剎不能徧毛孔 入時劫數不可說
受時劫數不可說 於此行列安住時 一切諸劫無能說 如是攝受安住己 所有境界不可說
入時方便不可說 入已所作不可說

【疏】餘偈正顯因德於中有十初八偈明帝網身土是起行處又前文明其展徧此明包容文影略耳言毛孔悉能受諸剎等者稱法性之一毛故受多剎而無外不壞相之多剎安徧悟者之一毛內外緣起非即離故(【鈔】稱法性之一毛者此中文亦影略若具諸剎毛孔皆有稱性及不壞相義今毛上取稱性義故如法性之無外剎上取不壞相義故不徧稱性之毛而著悟者之言更有一意亦文影略謂毛安悟者則顯剎因迷有迷則有分悟則無邊前義直就法論後義約人取法思之可見內外緣起者亦有二義一約內外共為緣起由不即故有能所入由不離故故得相入二約內外緣起與真法性不即不離此復二義一由內外不即法性故有能所入不離法性故毛能包剎能徧入二者毛約不離法性如理而包剎約不即法性不徧毛孔思之成觀)

意根明了不可說 遊歷諸方不可說 勇猛精進不可說 自在神變不可說 所有思惟不可說
所有大願不可說 所有境界不可說 一切通達不可說 身業清淨不可說 語業清淨不可說
意業清淨不可說 信解清淨不可說 妙智清淨不可說 妙慧清淨不可說 了諸實相不可說
斷諸疑惑不可說 出離生死不可說 超升正位不可說 甚深三昧不可說 了達一切不可說

【疏】二五偈三業勤勇行

一切眾生不可說 一切佛剎不可說 知眾生身不可說 知其心樂不可說 知其業果不可說
知其意解不可說 知其品類不可說 知其種性不可說 知其受身不可說 知其生處不可說
知其正生不可說 知其生已不可說 知其解了不可說 知其趣向不可說 知其言語不可說
知其作業不可說 菩薩如是大慈悲 利益一切諸世間

【疏】三有四偈半應器攝生行

普現其身不可說 入諸佛剎不可說 見諸菩薩不可說 發生智慧不可說 請問正法不可說
敷揚佛教不可說 現種種身不可說 詣諸國土不可說 示現神通不可說 普徧十方不可說
處處分身不可說 親近諸佛不可說 作諸供具不可說 種種無量不可說 清淨眾寶不可說
上妙蓮華不可說 最勝香鬘不可說 供養如來不可說 清淨信心不可說 最勝悟解不可說
增上志樂不可說 恭敬諸佛不可說

【疏】四五偈半明游方供佛行

修行於施不可說 其心過去不可說 有求皆施不可說 一切悉施不可說 持戒清淨不可說
心意清淨不可說 讚歎諸佛不可說 愛樂正法不可說 成就諸忍不可說 無生法忍不可說
具足寂靜不可說 住寂靜地不可說 起大精進不可說 其心過去不可說 不退轉心不可說
不傾動心不可說 一切定藏不可說 觀察諸法不可說 寂然在定不可說 了達諸禪不可說
智慧通達不可說 三昧自在不可說 了達諸法不可說 明見諸佛不可說 修無量行不可說
發廣大願不可說 甚深境界不可說 清淨法門不可說 菩薩法力不可說 菩薩法住不可說
彼諸正念不可說 彼諸法界不可說 修方便智不可說 學甚深智不可說 無量智慧不可說
究竟智慧不可說 彼諸法智不可說 彼淨法輪不可說 彼大法雲不可說 彼大法雨不可說
彼諸神力不可說 彼諸方便不可說 入空寂智不可說 念念相續不可說 無量行門不可說
念念恒住不可說

【疏】五修行於施下廣修十度行

諸佛剎海不可說 悉能往詣不可說 諸剎差別不可說 種種清淨不可說 差別莊嚴不可說
無邊色相不可說 種種間錯不可說 種種妙好不可說 清淨佛土不可說 雜染世界不可說

【疏】六二偈半游剎自在行

了知眾生不可說 知其種性不可說 知其業報不可說 知其心行不可說 知其根性不可說
知其解欲不可說 雜染清淨不可說 觀察調伏不可說 變化自在不可說 現種種身不可說
修行精進不可說 度脫眾生不可說 示現神變不可說 放大光明不可說 種種色相不可說
令眾生淨不可說

【疏】七了知眾生下明調伏眾生行

一一毛孔不可說 放光明網不可說 光網現色不可說 普照佛剎不可說 勇猛無畏不可說
方便善巧不可說 調伏眾生不可說 令出生死不可說 清淨身業不可說 清淨語業不可說
無邊意業不可說 殊勝妙行不可說 成就智寶不可說 深入法界不可說 菩薩總持不可說
善能修學不可說 智者音聲不可說 音聲清淨不可說 正念真實不可說 開悟眾生不可說
具足威儀不可說 清淨修行不可說 成就無畏不可說 調伏世間不可說 諸佛子眾不可說
清淨勝行不可說 稱歎諸佛不可說 讚揚無盡不可說 世間導師不可說 演說讚歎不可說

【疏】八七偈半三業深淨行

彼諸菩薩不可說 清淨功德不可說 彼諸邊際不可說 能住其中不可說 住中智慧不可說
盡諸劫住無能說 欣樂諸佛不可說 智慧平等不可說 善入諸法不可說 於法無礙不可說
三世如空不可說 三世智慧不可說 了達三世不可說 住於智慧不可說 殊勝妙行不可說
無量大願不可說 清淨大願不可說 成就菩提不可說 諸佛菩提不可說 發生智慧不可說
分別義理不可說 知一切法不可說 嚴淨佛剎不可說 修行諸力不可說 長時修習不可說
一念悟解不可說 諸佛自在不可說 廣演正法不可說 種種神力不可說 示現世間不可說
清淨法輪不可說 勇猛能轉不可說 種種開演不可說 哀愍世間不可說

【疏】九彼諸菩薩下願智自在行

不可言說一切劫 讚不可說諸功德 不可說劫猶可盡 不可說德不可盡

【疏】十一偈結德無盡

不可言說諸如來 不可言說諸舌根 歎佛不可言說德 不可說劫無能盡 十方所有諸眾生
一切同時成正覺 於中一佛普能現 不可言說一切身 此不可說中一身 示現於頭不可說
此不可說中一頭 示現於舌不可說 此不可說中一舌 示現於聲不可說 此不可說中一聲
經於劫住不可說 如一如是一切佛 如一如是一切身 如一如是一切頭 如一如是一切舌
如一如是一切聲 不可說劫恒讚佛 不可說劫猶可盡 歎佛功德無能盡

【疏】第二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中先果後因前中三初六偈總歎佛德

一微塵中能悉有 不可言說蓮華界 一一蓮華世界中 賢首如來不可說 乃至法界悉周徧
其中所有諸微塵 世界若成若住壞 其數無量不可說 一微塵處無邊際 無量諸剎普來入
十方差別不可說 剎海分布不可說

【疏】二有三偈別明依報

一一剎中有如來 壽命劫數不可說 諸佛所行不可說 甚深妙法不可說 神通大力不可說
無障礙智不可說 入於毛孔不可說 毛孔因緣不可說 成就十力不可說 覺悟菩提不可說
入淨法界不可說 獲深智藏不可說

【疏】三有三偈別明正報

種種數量不可說 如其一切悉了知 種種形量不可說 於此靡不皆通達 種種三昧不可說
悉能經劫於中住 於不可說諸佛所 所行清淨不可說 得不可說無礙心 往詣十方不可說
神力示現不可說 所行無際不可說 往詣眾剎不可說 了達諸佛不可說 精進勇猛不可說
智慧通達不可說 於法非行非不行 入諸境界不可說 不可稱說諸大劫 恆遊十方不可說
方便智慧不可說 真實智慧不可說 神通智慧不可說 念念示現不可說 於不可說諸佛法
一一了知不可說

【疏】第二種種數量下明因德趣入於中二先六偈半自分行

能於一時證菩提 或種種時而證入 毛端佛剎不可說 塵中佛剎不可說 如是佛剎皆往詣
見諸如來不可說 通達一實不可說 善入佛種不可說 諸佛國土不可說 悉能往詣成菩提
國土眾生及諸佛 體性差別不可說 如是三世無有邊 菩薩一切皆明見

【疏】後三偈半勝進行且從相顯略科然上諸德德德圓融無盡無盡惟忘懷體之

【論】釋義者一百洛叉為一俱胝者一洛叉此云一億一俱胝此云一兆又案此方黃帝算法總有二十三數謂一從壤已去有三等數法其下者十十變之中者萬萬變之上者億億變之今此阿僧祇品用上等數法故云百千百千為一俱胝俱胝俱胝是當此壤也那由他當溝也[A4]鞞婆羅當此澗也正也載也自是已去此方數名盡也彌伽及毗伽皆上聲呼已上數義廣大雖復無量難量意明如來智慧普賢願行三業廣大世數不能及故如下文頌中具明此已上依大數有百二十大數至不可說不可說轉以為一終頌云不可言說不可說充滿一切不可說不可言說諸劫中說不可說不可盡不可言說諸佛剎皆悉碎抹為微塵一塵中剎不可說如一一切皆如是此不可說諸佛剎一念碎塵不可說念念所碎悉皆然盡不可說劫恒爾此塵為剎不可說此剎為塵說更難以不可說算數法不可說劫如是數以此諸塵數諸劫一塵十方不可說爾劫稱讚一普賢無能盡其功德量意明如來普賢願行功德過稱量數量所不及故如是此品說佛位內普賢行願虛空不可量剎塵不可比無限重重無限重重廣如經自具如是多劫是一剎那際多如是如來普賢行是一剎那中無盡故准前第二會所問合有十頂品來文未至(【校】秭纂要誤作梓據合論改正)(阿僧祇品竟)

壽量品第三十一

○初大意三段

【疏】初來意者夫玄鑒虛朗出乎數域之表豈有殊形萬狀修短之壽哉然應物隨機能無不形而無不壽故上品彰其實德此品以辨隨機雖少至多顯時無不徧即前多德之一故粗廣之亦為遠答壽量海故所以來也

【疏】二釋名者壽謂報命量即分限染淨土之報壽隨機見之分限以顯無盡之命無限之量壽之量故壽有斯量通二釋也別行經名無邊佛土經即以處顯人(【鈔】二釋名者亦依真應以立其名然諸經論說三身壽量化則有始有終長短萬品報則有始無終一得永常法身無始無終凝然不變故法華中以伽耶生雙林滅化身也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報身也常住不滅法身也此經宗意三身既融三壽無礙即長能短即短恆長無長無短長短存焉一一圓融言思斯絕)

【疏】三宗趣者應物修短為宗顯窮來際無限為趣以就同教且積劣之勝若就別教則修短圓融故

【論】將釋此品約作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說教之主三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明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壽量二釋說教之主者說此品教主以心王菩薩說者明佛壽量以心王為體以心王表命自在故即明如來心王之命隨根延促長短任物自在而實如來無壽命者無長短者故三隨文釋義者此之一品經明佛壽量長短約未悟者作節級令知如來壽量無盡以少顯多以短顯長若不如是云何能知佛之壽量然實如來無長短命性無生滅故如來壽命如根本智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故約以十佛之命表之無盡故

○次正釋文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

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善燈世界一劫於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剎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於難超過世界法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難超過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為一日一夜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月智佛剎為一日一夜

佛子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

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普賢菩薩及諸同行大菩薩等充滿其中

【疏】初集經者敘而心王說者以領旨故佛壽自在故二佛子下正說於中三初別舉十剎相望次佛子如是下舉略顯廣三最後世界下舉其玄極且如以劫為日未歷十重則劫不可說況百萬僧祇則最後之剎已隣剎海平等故舉普賢等充滿明極位所居由此名為兼顯菩薩(【鈔】已隣剎海者猶有數限故致隣言剎海平等無數量故)

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初示大意三段

【疏】初來意者上約化益盡一切時今明菩薩徧一切處故次來也故僧祇中明法界毛端之處皆有多多普賢此則據實而談今約機緣所宜指有方所使物欣厭翹心有歸若知能住菩薩毛含剎海所住之處塵納無邊則未有一方非菩薩住亦遠答前壽量海問菩薩隨機住壽異故

【疏】二釋名者菩薩大悲隨機住處能住非一故名曰諸諸菩薩之住處故以為名

【疏】三宗趣者隨機應感方所為宗使物歸憑及悟無方為趣

【論】將釋此品約作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說法之主三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前有如來壽命住劫此品佛以菩薩行持世間人間海中攝化徧故此方如是十方國土及閻浮提例然且約住處雖有所依化行無方不至總是身含佛剎毛容法界之眾於剎那際應十方而等周對現色身隨根普見為明菩薩住持攝化境界此品須來二釋說法之主者明菩薩攝化住持之行是心王自在隨智之行故令心王菩薩說此住處之品總明隨自心王起智用故明以普賢行隨行成忍已後皆名心王於世自在明不與物違

○次正釋文文中二先集經者敘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

【疏】亦心王說者隨所統王皆自在故亦表心隨智住無障礙故

○二正說住處有二十二處前十依八方山海以上下非凡至故不明之山海包藏仁智棲止表大智高深故能止能照故後十二處城邑雜居曲盡物機表大悲無遺故則知菩薩無不在矣今初第六是海中之山第十海中之窟餘皆是山一仙人山

佛子東方有處名仙人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金剛勝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仙人山者相傳是東海蓬萊山若爾則亦兼海

○二勝峯山

南方有處名勝峯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慧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五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即德雲所在晉本名樓閣山即婆施羅所居

○三金剛燄山

西方有處名金剛燄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精進無畏行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金剛燄山在西海之濱

○四香積山

北方有處名香積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香象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香積山昔云應是雪北之香山(【鈔】昔云等者凡有應是之言即是帶疑事難融會不可勇知固當多聞闕疑矣言雪北者俱舍論說雪北香南有阿耨達池故知雪山在香之南至)

○五清涼山

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清涼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峯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

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祕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鈔】清涼山疏文分六一略釋經文然略有二名言代州五臺即五臺縣及繁峙兩縣之界往者非一可略言也表我大聖下第二彰其所表多出金剛頂瑜伽亦有以理推析言大聖者即文殊也不指其名直言大聖今山中稱念但云大聖菩薩即舉總稱別指吉祥耳言五智者若準佛地經論五法攝大覺性謂四智菩提一真法界依金剛頂即一真法界名清淨法界智故成五智二五眼可知三言五部者一佛部二金剛部三寶部四蓮華部五羯磨部一切諸天真言皆屬寶部諸鬼神真言屬羯磨部四五陰者即我五陰表是五臺中有大覺即不動智佛妙慧自在即是文殊五言首戴五佛之冠者諸大菩薩多有此冠而大聖不論戴冠六復常有五髻然諸五類例大同謂當中髻即中臺表之毗盧遮那佛居是佛部主法界清淨智亦佛眼也其東一髻即是東臺是阿閦佛居為金剛部主是大圓鏡智即是慧眼其南一髻即是南臺寶生如來所居是寶部主是平等性智即是天眼其西一髻即是西臺阿彌陀如來所居是蓮華部主即妙觀察智即是法眼其北一髻即是北臺不空成就如來所居是羯磨部主是成所作智即是肉眼七若配五乘中即佛乘東菩薩乘南緣覺乘西聲聞乘北人天乘若人天乘別北即人乘合佛菩薩餘如次第八若清五濁但取五不同不必如次若配五陰中即識陰東為行陰南為想陰西為受陰北為色陰例為其次識為主故然五如來皆有種子一一觀行各各不同學密教者方知其要今但略屬而已)然但云東北方者其言猶漫按寶藏陀羅尼經云我滅度後於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間有山號為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菩薩眾於中說法及與無量無數藥叉羅剎緊那羅摩睺羅伽非人等圍繞供養恭敬斯言審矣(第三定方所此經亦名八字陀羅尼經然疏引猶略今更引之謂彼經金剛密跡主菩薩問如來云文殊師利於何處方面住復何方面能行利益如來答云我滅度已下疏文全引下有偈云文殊大菩薩不捨大悲願變身為童真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邑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形為老狀亦現飢寒苦巡行坊市鄽求乞衣財寶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使令發信心信心既發已為說六度法領萬諸菩薩居於五頂山放億眾光明人天咸悉覩罪垢皆消滅或得聞持法一切陀羅尼祕密深藏門修行證實法究竟佛果願具空三昧門習盡泥洹路文殊大願力與佛同境界下更廣讚其德不能繁敘要當尋經)其山靈迹備諸傳記余幼尋茲典每至斯文皆掩卷長歎遂不遠萬里委命棲託聖境相誘十載于茲其感應昭著盈於耳目及夫夏景勝事尤多歷歷龍宮夜開千月纖纖細草朝間百華或萬聖羅空或五雲凝岫圓光映乎山翠瑞鳥翥於煙霄唯聞大聖之名無復人間之慮入聖境者接武革凡心者架肩相視互謂非凡觸目皆為佛事其山勢寺宇難以盡言(四顯聖靈有二初略指諸文本傳略有六門一立名標化二封域里數三臺頂塔廟四諸寺廟宇五古今靈應六聞名禮敬功德然今文中皆已略有今初二句通指前五門地里誌云其山層盤秀峙路徑紆深靈嶽神溪非薄俗所居悉是棲神禪寂之土冥搜造微之儔矣余幼尋下二自述見聞於中有三先敘至山元由由此菩薩住處清涼山之文當時逆寇亂常兵戈鋒起豺狼滿路山川阻絕不憚而遊故云委命棲託途雖五千返覆萬里始本暫遊日復一日傾馳聖境一十五年作疏至斯正當十載其山勢寺宇下略指佳境其山在長安東北一千六百里離代州之東南百餘里左鄰恆嶽秀出千峯右接孟津長流一帶北臨絕塞遏萬里之煙塵南擁汾陽為大國之艮背迴泊日月蓄洩雲龍雖積雪夏凝而名華萬品寒風勁烈而瑞草千般丹嶂橫開翠屏疊起排雲撥路時逢物外之峯捫蘿履危每到非常之境白雲凝望奪萬里之澄江杲日將昇見三尺之大海五峯一一難具言也言寺宇者北齊崇敬置立伽藍見有故壞二百餘所當時棲託寺有八焉貞元以來數早過十或五峯抱出或雙嶺中開或疊起巖中或聳居雲外不可具言也)自大師晦迹於西天妙德揚輝於東夏雖法身長在而雞山空掩於荒榛應現有方而鷲嶺得名於茲土神僧顯彰於靈境宣公上稟於諸天漢明肇啟於崇基魏帝中孚於至化北齊數州以傾俸有唐九帝之迴光(自大師下五徵元由兼彰聖迹初對正敘本源大集經中佛將涅槃委諸[A5]菩薩分衛大千此土多有毒龍為害人多愛樂大乘故妙吉祥菩薩處斯以行化故云妙德揚輝於東夏文殊般泥洹經云若但聞名者除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者恆生佛家若稱名字一日七日文殊必降若有宿障夢中得見得見形像斯人位階聖果應化廣大故曰揚輝次對成上兩句初成上大師晦迹兼通妨難謂有問言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何言晦迹故今云二聖之本本皆湛然二聖之迹迹有隱顯今靈鷲山盡是荒榛所翳雞山即是雞足亦鷲嶺所管應現下成上揚輝於東夏山似靈鷲故言鷲嶺得名次下當說神僧等者感通傳云宇文後周時文殊化為梵僧來遊此土云欲禮拜迦葉佛說法處并往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名清涼山唐初長安師子國僧九十九夏三果人也聞斯聖迹跣行至此禮清涼山皆神僧顯彰也宣公等者南山感通傳云時有天人姓陸名玄暢來詣云弟子周穆王時生天余乃問曰宇內所疑自昔相傳文殊在清涼山領五百仙人說法經中說文殊久住娑婆世界娑婆則大千之總號如何偏在此方天人答曰文殊是諸佛先師隨緣利見應變不同大士大功非凡境界不勞評薄但知多在清涼五臺之中往往有人見之不得不信故云上稟於諸天又今山南有清涼府五臺縣山北有五臺府亦可萬代之龜鏡故無惑矣漢明等者按感通傳云今五臺山東南三十里現有大孚靈鷲寺兩堂舊跡猶存南有花園可二頃許四時發彩人莫究之或云是漢明所立又云魏文所作互說不同如何天答曰俱是二帝所作周穆王時已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所居周穆於中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漢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請帝王立寺山形似於靈鷲故號為大孚靈鷲寺大孚者弘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勸人華園今在寺前後之君王或改為大花園寺至則天大聖皇后與于闐三藏譯華嚴經見菩薩住清涼山因改為大華嚴寺焉五頂攢擁中開山心離坎乾坤得其中理千巖聳秀萬壑森沈拔鷲嶺之仙峯成華嚴之一葉信可謂眾靈翔集之沖府參賢覲聖之玄都矣所以前云鷲嶺得名於茲土北齊等者傳云北齊高帝篤崇大教置二百餘寺於茲山割八州租稅而供山眾衣藥之資至今猶有五道場莊有唐等者自我大唐至於今聖相繼九葉無不迴於聖鑑言今聖者當德宗帝傾仰靈山御劄天衣每光於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於歲時金閣岧嶢於雲端猶疑聖化竹林森聳於巖畔宛似天來故得百辟歸崇九州持供雲委霧合市地盈山非我諸佛之祖師積萬行於曠劫慈雲彌漫而普覆智海黯湛而包納廓法界為疆域盡眾生為願門孰能應感若茲宿善何濃遇斯遺迹情躍不已形於詠言)五天殉命以奔風八表亡軀而競託其有居神州而一生不到亦奚異舍衛三億之徒哉願皆修敬(五天殉命下六勸物修敬初二句引例勸修五天竺國粗云二十萬里孰知其實數耶若以陸行途經數百國雲山幾萬重或捫索憑虛或飛梯架逈或風行雪臥或木食松棲或惡獸盈羣或盜賊相繼若水行洪濤無岸雲島潛迴精怪搖風鯨鯢鼓浪日月出沒於波底魂魄飄颺於夢中縱使浪息風停只見水涵於天際舟行棹舉猶將息念作生涯雖此艱危而三藏名僧相繼而至總緣大聖委命輕生故云五天殉命以奔風八表等者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天徼月窟海潮日出有耳目者不憚艱辛遠而必至焉其有居神州下二正勸即反舉不往之失以彰往者之得謂葱嶺之東地方數千里曰赤縣神州即有唐中華之國也去清涼之境途程不遙坦然通衢車馬溢路隨方觀化不失家常往必感徵如何不往是知不往即是三億之徒故今秉鉞分茆方面之重無不傾仰西域諸王恨生五天不產東夏豈唯遙禮大聖每多仰羨此居故有遊西天者先問曾居五臺山不若不曾居棄而不顧今此國眾生宿因多幸得誕中華諸佛祖師不解修敬故此勸之三億之徒者智論第十一云佛出世難值如優曇華時一有之如是罪人輪轉三惡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時天人不見如說舍衛城中有九億家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而眼不見三億家不見不聞佛在舍衛國二十五年而此眾生不見不聞何況遠者故今中華有人曾到五臺山即亦聞亦見有聞清涼而不得到即同聞名不見只近五臺亦有不聞不見之者況於遠乎故勸修敬若見文殊功德之廣如前略說廣在經文)

○六金剛山

海中有處名金剛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起與其眷屬諸菩薩眾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金剛山謂東海近東有山名為金剛雖非全體是金而上下四周乃至山間流水砂中皆悉有金遠望即謂全體是金又東海人自古相傳此山往往有聖人出現然晉本此處當其第九以與第十莊嚴窟俱在海中故而今居此者意是八方之內東北方攝故若不然者何以正說八方忽然語海又晉本海中有二住處一名枳怛那現有菩薩名曇無竭有萬二千菩薩眷屬言枳怛者具云昵枳多此云踊出金剛語體踊出語狀曇無竭者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亦云法尚今言法起與生勇義同即常啼之友也菩薩眷屬十倍今經或前譯之誤

○七支提山

東南方有處名支提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支提山者此云生淨信之所有舍利者為塔無舍利曰支提或山形似塔或彼有支提故以為名昔云既指清涼為東北則東南影響吳越然吳越靈山雖眾取其形似者天台之南赤城山也直聳雲際赩若霞起巖樹相映分成數重其間有白道猷之遺蹤或即當之矣然劍川有三學山中有歡喜王菩薩屢持燈而出名雖不同而天竺望之即是東南亦有見其持寶冠者則密示其名也希後賢以審之

○八光明山

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光明山昔云應是與補怛洛伽山相連以晉譯觀音住山為光明今文非觀音住處而云光明故言連也

○九香風山

西北方有處名香風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香光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五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疏】香風山疑是香山西畔

○千莊嚴窟

大海之中復有住處名莊嚴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莊嚴窟者對上第六海中故云復有晉本云二名功德莊嚴窟

○後城邑十二處中一毗舍離

毗舍離南有一住處名善住根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毗舍離者即毗耶離此云廣嚴城亦曰廣博即是中印度淨名所居之城言南者按西域記第七云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藍其側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處應是其所晉本第二更有一處名巴連弗邑有處名金燈僧伽藍昔云具言波吒補怛囉此云黃華子即黃華女之子創居此處亦中天摩伽陀國具如西域記第八今經闕此一處

○二摩度羅

摩度羅城有一住處名滿足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摩度羅者亦曰摩偷羅此云孔雀亦云密葢並是古世因事亦中印度言滿足窟者彼國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師利塔於王城東五六里有山寺是烏波毱多所造寺北有巖中間有石窟是毱多度人安籌之所具如西域記第四說安籌雖是後事多是安聖窟中(【鈔】二摩度羅亦云摩偷羅亦中印度境西域記第四者彼記名秫菟羅國記中不說孔雀之緣言有舍利等塔者等取大目犍連及富樓那塔言寺北有巖等者記云城東行五六里至一山伽藍疏崖為室因谷為門尊者烏波毱多(唐言近護)之所建也其中則有如來指爪窣堵波伽藍北巖間有石室高二十餘尺廣三十餘尺四寸細籌填積其內尊者近護說法化導夫妻俱證阿羅漢果乃下一籌異室別族雖證不記安籌等者恐人設難云既是毱多建窟乃是佛滅之後百年中事今是始成說經那是彼窟故為此通【校】上疏王城東纂要及淨源疏注南藏續藏金陵本皆誤作王城西據嘉興藏疏本及西域記改正案鈔引西域記亦云城東)

○三俱珍那

俱珍那城有一住處名曰法座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俱珍那者具云俱陳那耶俱珍姓也此云大盆那耶法律也謂池形如大盆往昔有仙於側修法律後人以此為姓因為城名

○四清淨彼岸城

清淨彼岸城有一住處名目真隣陀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彼岸城是南印度目真此云解脫即龍之名鄰陀云處即龍所居處

○五摩蘭陀國

摩蘭陀國有一住處名無礙龍王建立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摩蘭陀國未詳所在晉經無國但云風地謂有風孔處即龍所居

○六甘菩遮國

甘菩遮國有一住處名出生慈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甘菩遮國正云紺蒲即是果名其果赤白圓滿乍似此方林擒

○七震旦國

震旦國有一住處名那羅延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震旦國即此大唐亦云真丹或云支那皆梵音楚夏此云多思惟以情慮多端故前為成八方故清涼直云東北今在諸國之類故舉國名那羅延者此云堅牢昔云即青州界有東牢山現有古佛聖迹此應是也然牢山乃是登州亦青州分野其山靈迹亦多然今之到此山在蔚州東靈迹顯著不減清涼時稱普賢所居往往有覩彼亦有五臺南臺有窟難究其底時稱那羅延窟或即是此(【鈔】亦青州分野者禹別九州東為青州則天下分其九分野矣然今之到此山者相傳云以是秦始皇築長城到此畢功故立其名)

○八疏勒國

疏勒國有一住處名牛頭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疏勒國具云佉路數怛勒是彼國山名因山立號或翻為惡性因國人以立名然牛頭山在今于闐國此云地乳佛滅百年方立此國具如西域記以集經之時未開尚屬疏勒故耳晉本但云邊國故或指江表牛頭今譯既明定非此也(【鈔】八疏勒國者西域記十二云出葱嶺其烏鎩國此國城西二百餘里至一大山從此北行山磧曠野五百餘里至佉沙國舊云謂疏勒者乃稱其城號也正音宜云室利訖栗多底疏勒之言猶為訛也釋曰疏依古釋即日照三藏釋西域記云佉沙國周五千餘里多沙磧少壤土稼穡殷盛花果繁茂從此東南行五百餘里濟河踰沙至斫句迦國唐言沮渠周千餘里國南境有大山崖嶺嵯峨峯巒重疊草木凌寒春秋一觀溪澗濬瀨飛流四注崖龕石室棊布巖林印度得果人多運神通輕舉遠遊棲止於此諸阿羅漢於此寂滅者眾是故多有窣堵波也今猶現有三阿羅漢居巖岫中入滅心定形若羸人鬚鬢恆長故諸沙門時往為剃而此國中大乘經典部數尤多佛法至處莫斯為盛也十萬頌為部者凡有十數自茲已降其流實廣(釋曰據此華嚴等經却在此國)從此而東踰嶺越谷行八百餘里至瞿薩旦那國唐言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漢那匈奴謂之于遁諸胡謂之豁旦印度謂之屈丹舊曰于闐者訛也瞿薩旦那國周四千餘里沙磧太半壤土隘狹宜穀稼多眾果宗尚佛法伽藍百有餘所僧徒五千餘人並多習學大乘法教王甚驍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門天之祀胤也昔者此國虛曠無人毗沙門天於此棲宅無憂王太子在呾叉始羅國被抉目王怒譴謫輔佐遷其豪族出於雪山北居荒谷間遷人逐牧至此西界推舉尊豪首立為主當是地也東土帝子蒙譴流徙居此東界羣下勸進又自稱王歲月已積風教不通各因畋獵遇會荒澤更問宗緒因而爭長忿形辭語便欲交兵或有諫曰今何遽乎因獵決戰未盡兵鋒宜歸治兵期而後集於是迴駕各歸其國校習戎馬督勵士卒至期兵會旗鼓相望旦日合戰西主不利因而逐北遂斬其首東王乘勝撫集亡國遷都中地方建城郭憂其無土恐難成功宣告遠近誰識地理時有塗灰外道負大瓠盛滿水而自進曰我知地理遂以其水屈曲遺流周而復始因即疾驅忽而不見依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興功即斯國治今王所都於此城也城非崇峻攻擊難尅自古已來未能有勝其王遷都作邑建國安人功績已成齒耄云暮未有胤嗣恐絕宗緒乃往毗沙門天王所祈禱請嗣神像額上剖出嬰孩捧以迴駕國人稱慶既不飲乳恐其不壽尋詣神祠重請養育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風教遐被遂營神祠宗先祖也自茲[A6]已降奕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故今神廟多諸珍寶拜祀享祭無替於時地乳所育因為國號王城南十餘里有伽藍先此國王為徧照阿羅漢建也王城西南二十餘里至瞿室𩜁伽山唐言牛角山峯兩起巖隒四絕於崖谷間建一伽藍其中佛像時燭光明昔如來曾至此處為諸天人略說法要懸記此地當建國土敬崇遺法遵習大乘即今處也牛角巖有大石室中有阿羅漢入滅心定待慈氏佛數百年間供養無替近者崖崩掩塞門徑國王興兵欲除崩石即黑蜂羣飛毒螫人眾以故至今石門不開釋曰據此亦為聖居或指江表牛頭者即金陵南四十里有山名牛頭謂由此山有雙峯故一名雙闕一名天闕一名南郊一名仙窟皆以累朝改革不定按域地誌云此山高一千四百尺周迴四十七里準西域記及舊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心王菩薩告諸菩薩言東北方邊夷國土名牛頭若按新經云疏勒國有一住處名牛頭山如前所引西域記文此與真丹處則異也(此文見金陵塔寺記)古老相傳云是辟支佛現形之所而前後文多云菩薩於中止住而其靈應往往有之【校】東王乘勝撫集纂要及南藏續藏金陵本誤作東大乘勝無集據嘉興藏鈔本與西域記改正)

○九迦葉彌羅

迦葉彌羅國有一住處名曰次第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迦葉彌羅晉譯為罽賓此翻為阿誰入即末田乞地之所略如音義廣出西域記第三(【鈔】九迦濕彌羅記第三云北印度境末田乞地即阿羅漢名昔云末田地新云末田底迦迦濕彌羅國周七千餘里四境負山山極峭峻雖有門徑而復隘狹自古鄰敵無能攻伐(云云)昔此國本龍池也世尊自烏仗那國降惡神已欲還中國乘空當此國上告阿難曰我涅槃後有末田底迦阿羅漢當於此地建國安人弘揚佛法如來寂滅之後第五十年阿難弟子末田底迦阿羅漢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脫聞佛懸記心自慶悅便來至此於大山巖宴坐林中現大神通龍見深信請資所欲阿羅漢曰願於池內惠以容膝龍王於是縮水奉施羅漢神通廣身龍王縱力縮水池空水盡龍翻請池阿羅漢於此西北為留一池周百餘里自餘枝屬別居小池龍王曰池地總施願恆受供末田底迦曰我今不久無餘涅槃雖欲受請其可得乎龍王重請五百羅漢常受我供乃至法盡法盡之後還取此國以為居池末田底迦從其所請時阿羅漢既得地已運大神力立五百伽藍於諸異國買鬻賤人以充役使以供僧眾末田底迦入寂滅後彼諸賤人自立君長鄰境諸國鄙其賤種莫與交親謂之訖利多(唐言買得)今時泉水已多流溢【校】阿誰入纂要及南藏續藏金陵本誤作阿難入茲據淨源疏注及嘉興藏改正與音義及探玄記合)

○十增長歡喜城

增長歡喜城有一住處名尊者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歡喜城古釋云即南印度尊者窟者即上座部所居之所

○十一菴浮梨摩

菴浮梨摩國有一住處名見億藏光明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菴浮梨摩此云無垢即是果名此國豐而且勝故以為名在中印度境

○十二乾陀羅國

乾陀羅國有一住處名苫婆羅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乾陀羅國此云持地國多得道果者護持不為他國侵害故或云香徧徧國香草先發故苫婆羅者是香華樹名與初品苫末羅梵言輕重耳徧窟側近多生此故相傳云是佛留影之所具如西域記及大集月藏分第十(【鈔】十二乾陀羅國西域記第三云健馱邏國有迦膩色迦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四百年應期撫運王風遠被殊俗內附機務餘暇每習佛經日請一僧入宮說法而法異儀部執不同王用深疑無以去惑時脇尊者曰如來去世歲月逾遠弟子部執師資異謂各據聞見共為矛盾時王聞已甚用感傷悲歎良久謂尊者曰猥以餘福幸遵前緒去聖雖遠猶為有幸敢忘庸鄙紹隆法教隨其部執具釋三藏(下取意)遂召眾僧七日供養欲集法事先下敕令去凡留聖聖眾猶多復去有學無學猶多次留具三明六通具者猶多次取內閑三藏外達五明乃至四百九十九人後一世友未得羅漢等廣集三藏凡三十萬頌王以銅鍱鏤寫石函封緘全捨此國與僧故多聖居也苫末羅者此翻為黃雜色初品巧幻術修羅王苫末羅王乃偈共長行唐梵互出與此釋不同偈云紅色光神又其城東南十餘里有窣堵波中有佛牙長可寸半其色黃白彼多聖迹故是聖居相傳云者即西域記第二說那揭羅國城西南二十餘里有伽藍伽藍西南深澗峭絕瀑布飛流懸崖壁立東岸石壁有大洞穴瞿波羅龍之所居也門逕狹小窟穴冥暗崖石津壁溪徑餘流昔有佛影煥若真容相好具足儼然如在近代已來人不徧覩縱有所見髣髴而已至誠祈請有冥感者乃暫明示尚不能久昔如來在世之時此龍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進奉失儀既獲譴責心懷恚恨即以金錢買華供養受記窣堵波願為惡龍破國害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為大龍王便欲出穴成本惡願適起此心如來已鑑愍此國人為龍所害運神通力自中印度至龍所龍見如來毒心遂止受不殺戒願護正法因請如來常居此窟諸聖弟子恆受我供如來告曰吾將寂滅為汝留影遺五羅漢常受汝供正法隱沒其事無替汝若毒心忿怒起時當觀吾影以慈心善故毒心當止此賢劫中當來世尊亦愍汝等皆留影像釋曰此與觀佛三昧海經大同已如初會鈔引西域記云此國無別君長屬迦畢試國去健馱羅國不遠或曾屬之耳)此文之終都無結束或是經來不盡閻浮既爾餘方餘界異類界等可以倣之法界身雲則無在不在矣

【論】此之一品大意明菩薩攝生住持不斷三寶之行但舉此一閻浮提表十方剎土及一切閻浮提總皆準此已上加第三禪佛華會以為七會通下離世間普光明殿中會及法界品逝多林會總為十會(菩薩住處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八十


校注

[A1] 鞞【CB】[革*畀]【補編】
[A2] 鞞【CB】[革*畀]【補編】
[A3] 鞞【CB】[革*畀]【補編】
[A4] 鞞【CB】[革*畀]【補編】
[A5] 菩【CB】苦【補編】
[A6] 已【CB】巳【補編】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