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七十二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三)
佛子。菩薩隨順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
【疏】論意總結前三。故云前三種事成就。方能安住此地。(【鈔】總結前三者。即一法師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
○大文第四明說成就。亦攝善法行。辯才饒益。多同彼故。文中二。先牒前總顯。
住此地已。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
【疏】謂了心行。方善說故。(【鈔】先牒前者。住此地已。名為牒前。了知已下。即是總顯。先了心行。後教化調伏。令得解脫。即是善說。)
○後廣顯說成。有三成就。一智成就。謂知法。知器。知化儀故。二口業成就。能起說故。三法師自在成就。得陀羅尼等。成彼德故。各有佛子以為揀別。今初。
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
一切行處。智隨行故。
能隨眾生根性欲解.所行有異.諸聚差別。亦隨受生煩惱眠縛諸業習氣而為說法。
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脫。
【疏】分二。先明隨所知之法。二一切下。隨所依之器。此二何異前文智成入成。前二各別而知。今此總收。以法逗器。今初所知法。即三乘一乘解脫差別。各含教證。教道以將化生。令器熟故。證道以將度生。令得解脫。正體度故。(【鈔】此二何異下。問答料揀。先問。後前二下答。謂若前二別知智成。如別知本草。別明入成.如別知脈經。今此依脈知病。授本草藥。教道以將化生者。文無教證。故各含之。其教證言。在前總中。教化調伏.即是教道。令得解脫.即是證道。此三乘中。皆具此二。)二隨所依中。文有三節。初總明。次能隨下。別顯。後令生下。結益。論主通收為七種器。一說所說法對器。自釋云。隨應度者。授對治法故。即總中二句。下句是說所說法。上句即所對之器。別中初能隨。及後而為說法。即上說所說法。中間根等諸林。即是所對之器。於中準論經。眾生下有心字。即是心稠林。通為五種器。初眾生心根性欲解。明所說法成器。謂十一林之中。此五正顯已成信等法器。可隨根欲等說。故別顯之。二所行有異。含其二義。一約能行之行.名種種異行器。即上根等能行。二所行之境。即上根等所行。名譬喻器。總喻上五故。如世稼穡。具五因緣。彼所種物。成就堪用。一有心物。二有根益其生力。三有可生性。四含潤欲發。五決定可生。喻上心等。故云譬喻。四諸聚差別者。即定不定根轉器。亦通上根等。五亦隨下。隨辭辯器。以彼生煩惱業熏難捨。要作同行巧辯。方能化故。三結成益。即隨乘因。能乘出器。以上諸義。不離自乘解脫故。(三結成益下。即第七器。言以上諸義。不出自乘者。上六器義。不出三乘。)(一智成就竟。)
○第二口業成就。曲分為二。先總明具說之德。二正明口業成就。今初。
佛子。菩薩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
【疏】今初亦是智成就。以具法師行.即是智故。而言說者。護如來法藏。通於說故。斯則內持於智。外口說故。何名具法師行。深妙義中。具二十種功德故。一知時。二正意。三頓。四相續。五漸。六次。七句義漸次。八示。九喜。十勸。十一具德。十二不毀。十三不亂。十四如法。十五隨眾。十六慈心。十七安隱心。十八憐愍心。十九不著名利。二十不自讚毀他。廣釋如論。(【鈔】今初亦是下。義有兩兼故云亦是。而智先已說。此中之智為成口業。故論但云.口業成就。廣釋如論者。以文多稍易。非正釋經。故略指耳。今具出之。論二十德。分之為二。前十五種。是隨順說。外順說儀故。後之五德。是清淨說。內心無過故。前十五中。初言時者觀察物心。無留難時而為說法。論云。是中時者。無八難故。如偈說云。如王懷憂惱。病恚著諸欲。險處無侍衛。讒佞無忠臣。如是八難時。智臣不應語。心王亦如是。非時不應說。釋曰。論但兩偈。更無解釋。今當釋之。前一偈半是喻。但半偈合。王喻眾生。於所說法。取捨自在故。一如人憂惱言不入心。眾生憂惱。法不入心。二病苦。喻眾生有苦。法不入心。三恚.四欲。可知。五險處。喻八難處。六無善法。為無侍。七惡友讒佞。八無善友忠臣。此八皆為法之難。二正意者。論云。正威儀住。非不正住。此義云何。自立他坐.不應為說法。如是等事。如戒經中廣說。何以故。諸佛菩薩敬重法故。以恭敬故。令他生尊重心。聞法恭敬。攝心聽故。三頓。四相續。論云。頓者。是菩薩正意。為一切眾生。說一切離慳法垢故。釋曰。說一切法.是法頓也。離慳法垢故。即心頓也。生多法廣.事雖難盡。但捨慳垢。即名頓矣。論云。相續者。說無休息。捨諸法中嫉妒意故。釋曰。說無休息者。說相續也。捨嫉妒意。心相續也。事難常俱。但捨妒心。即名相續。五漸。六次。七句義漸次。論云。漸者。如字句次第說故。釋曰。此約教明。論云。次者。如字句次第。義亦如是說故。釋曰。此依義也。論云。句義漸次者。說同義法。不說不同義法故。釋曰。此依行法次第說。亦可於前教及義中。說同義法。不說不同義法。是義云何。如四諦中。苦說有作。集滅道中亦說有作。苦說無作。集滅道中亦說無作。如是一切。不相間雜。故曰同義。八示。九喜。十勸。論云。示者。示所應示等故。釋曰。如小乘根。應示小等。等者。授所應授。照所應照等。論云。喜者。喜所應喜等。量宜開曉。令歡喜故。論云。勸者。怯弱眾生。勸令勇猛故。十一具德者.現智比知。阿含所證具說故。釋曰。現比一對。情意分別。教證一對。約境分別。備此四種能說之德。故云具德。十二不毀.至第十五。論云。不毀者。隨順善道說故。釋曰。說能隨順出世之道。論云。十三不亂者。不動不雜。正入非稠林故。釋曰。此明說能順理。不動者。言不太淺。太淺失理。名之為動。不雜者。說不太深。不雜深隱。言正入者。顯前不動。言能顯理。令人正入。非稠林者。顯前不雜.語不深隱。不如稠林.難見知故。論云。十四如法者。具說四聖諦故。釋曰。謂說稱於四諦法相。能令人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故。論云。十五隨眾者。於四眾八部。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故。釋曰。此明說順於人。故論總結云。如是十五種相。菩薩隨順利益他.說一切法故。後之五種是清淨說者。謂十六慈心下是。論云。慈心者。於怨眾生。起慈心說法故。釋曰。怨多瞋故。論云。安隱心者。於惡行眾生中。起利益心說法故。釋曰。惡行必當受大苦故。論云。憐愍心者。於受苦樂放逸眾生中。起憐愍利樂心說法故。釋曰。於受苦者。愍其現苦。於受樂放逸者。愍其當苦。論云。不著名聞利養者。心不希望。常行遠離故。釋曰。未得不悕。已得能離故。論云。不自讚毀他者。離我慢嫉妒隨煩惱。為眾生說法故。釋曰。隨緣現起。名隨煩惱。以離我慢。故不自讚。以離嫉妒。故不毀他。論結云。如是五種相。菩薩自心清淨故。論又總結云。具此二十事。能作法師。是名住大法師深妙義中。)涅槃具七善知。名大法師。與此略同。慈氏論說。具十德者。名大法師。攝義具足。一善知法義。二能廣宣說。三處眾無畏。四無斷辯才。五巧方便說。六法隨法行。七威儀具足。八勇猛精進。九身心無倦。十成就忍力。會之亦同。
○第二正明口業中。先略明。後廣顯。今初。
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捨離。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疏】先顯名體。謂外由菩薩美妙言辭而演法義.名四無礙辨。內由智起.名四無礙智。次辨體者。此智即無漏後得為體。故云善巧。即上知法知機智也。義無礙解。或通正體。(【鈔】次辨體者。重取善巧智字以為辨體。義無礙下。隨難別釋。義名所以。知是差別.即後得智。無心照理.即通正體。)次此菩薩下。約位顯勝。以初地分得。此地任運。故無暫捨。後何等下。徵列名字。智緣法等無拘礙故。法等皆智境界。從境分四。(上釋名中。但釋辯智。今釋無礙。)一法者。法體。謂法自體。有軌持故。即二空所攝.即真之俗境。故論云。遠離二邊。生法所攝。如色礙相等。(一法者下。別釋四名。然唯識云。法無礙智。緣能詮教法為境。義無礙智。即於所詮。總持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辭無礙智。即於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於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樂說無礙智。緣機巧說為境。今之本論。釋法無礙。不局能詮。故云法體。如色礙相。然論一時列名。云是中四無礙境界者。一法體。二法境界體。三正得與眾生。四正求與無量門。後方牒釋。今疏四中。文皆三節。一牒經舉論立名。二謂字下。是疏釋論。三故論云下。舉論牒釋。今初法中。論牒釋內。以色從緣集。非定斷常。故離二邊。辨俗異真。云生法所攝。即二執所依之法。言如色礙相者。正出法體。)二義者。法境界體。謂於法體上差別境義。即上二空所攝真諦之境。故論云。即彼遠離二邊生法所攝中。如實智境界故。然得此真智者。由菩薩於生法二執所攝境中。以智安住。求彼色等。但是處妄。即俗而真。是彼色等之中別義。上即遠公之意。其猶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亦可不約二諦。法約自體。義約差別。謂十一色等。虛妄分別之相。即是別義。言如實智者。稱事實也。(言如實下.解妨。妨云。若義亦俗諦。何名如實。答云。約如事實。)三辭者。正得與眾生。謂得彼方言。與他說故。故論云。於彼如實智境中。隨他所喜。言說正知。此釋正得。隨他言說正知而與故。此釋與眾生。四樂說者。正求與無量門。謂樂說乃辭中別義。七辯剖析.名無量門。論云。於彼隨他所喜言語正知。無量種種義語。隨知而與故。(正求與者。邪求不與。)
【論】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者。明佛為正覺之體。無分別故。明如來所有出生滅度度眾生。及轉法輪。總是菩薩道故。已下如文自明。各依四智所轉法輪。皆有所歸。以法無礙智。總辨法身平等自性之理。以義無礙智。能辨諸法總別同異。以辭無礙智。所說無錯謬。以樂說無礙智。所說諸法無有斷盡。以如是四智。轉一切法輪。不離此也。如阿耨池。流出四河。潤諸世間。生諸草木。各有差別。而體不離。一水四河。思之可見。
○二廣顯中。理實此四.通該一切。且約圓數。以列十門。各有復次。論云。後五是淨者。謂三乘行果。則顯前五是三乘教理。通於染淨。言十者。一依自相。謂知事法。體各殊故。二依同相。謂知理法。若性若相。各有同理故。三行相。此約時辨法。三世遷流故。上三知義。即是所詮。四說相。此知教法。上四皆約所知。五智相。此約能知。六無我慢相。此約所離明淨。七小乘大乘相。此約所行。上二通辨諸乘行果。後三別約一乘。八菩薩地相。此約因行。後二知果。九如來地相.約體。十作住持相.約用。然十中。法義則別。後二多同。皆辭則說於法義。樂說乃辭中別義。亦有以辭說於法。樂說說義。十中皆四無礙。即四種相。今初自相。
此菩薩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相。義無礙智.知諸法別相。辭無礙智.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無斷盡說。
【疏】自相有四種者。一生法自相。謂知色是變礙相等。(【鈔】一生法自相者。論標名也。謂知色下。疏釋。世法集起。故名為生。自性門中。辨此生法。名生自相。下三例然。)二義者。差別自相。謂知色有十一處等。上二約總別以分法義。後二同體義分。(二義下。論立名。謂知下。疏釋。即生法之中差別也。十一處者。五根五境。及法處所攝色也。上二下。疏結前生後。然上諸義。論無重釋。)三想堅固自相。想者。起言所依。亦以慧心。取彼二種相故。一隨自所覺諸法相。二隨彼彼所化言辭所宜相。以所覺法。隨彼言辭。為彼生說。說無錯謬。名為堅固。論經云。不壞者。壞即錯也。(三想堅固下。是論立名。想者下。疏釋。即論重釋中意。)四彼想差別自相。想義同上。但以次第不息。以多異名。堅固彼義。令他愛樂。名不斷盡。(四彼想下。論立名也。想義下。即疏釋。亦論重釋中意。)此自相一門是總。故論前總中。亦依此釋。諸經論中。亦多依此。
○第二同相。約性與相。分於法義。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諸法自性。義無礙智.知諸法生滅。辭無礙智.安立一切法不斷說。樂說無礙智.隨所安立不可壞無邊說。
【疏】一一切法同相。謂諸法同以無性為自性故。(【鈔】初知法。先論立名。謂字下。疏釋。論無重釋。)二有為法同相。同生滅故。謂觀無常門生滅相。得入初句法無我性。故無我智境得成。是則生滅是常義也。(若準推無常門.入初無性。亦是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今以經中法尚無自性。即是常也。義明生滅。是無常也。故以無常生滅。是無性常家義用。三辭。四辨。準此可知。)三一切法假名同相。故云安立。所立之法.已是假名。更以言詮假名而談.名不斷說。四假名假名同相。謂不壞前假名。更能以異異無邊假名說。故重言假名。
○第三行相中。約三世以分法義。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現在法差別。義無礙智.知過去未來法差別。辭無礙智.於去來今法無錯謬說。樂說無礙智.於一一世無邊法明了說。
【疏】一生行相。現法緣生故。設知過未。亦名現在。以三世皆是當世現在故。故論云。過去未來。彼彼世間攝受故。二已生未生行相。設知現在。亦名過未。以現是過家未。未家過故。是則當世而知名法。逆見過未。能知現在.是則名義。為菩薩智境。(【鈔】云何逆見過未。知現在耶。見過去法謝。未法未生。則知現在。從未而生。必當謝滅。)三物假名行相。總說三世之物不謬故。四說事行相。然所說事。不出三世總相物中。故云一一世。但曲明異異事法。故云無邊法明。
○第四說相中。約本釋以分法義。
復次以法無礙智.知法差別。義無礙智.知義差別。辭無礙智.隨其言音說。樂說無礙智.隨其心樂說。
【疏】一修多羅相。故但云法。二解釋相。所以名義.三隨順相。隨類言音故。四相似說相。謂隨心樂聞何法。宜何譬喻。說似彼心故。
○第五智相。約法類以分法義。
復次法無礙智.以法智知差別不異。義無礙智.以比智知差別如實。辭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
【疏】一現見智。二比智。比即類也。然所知境。即是二諦。法比等智。是無礙體。從體立稱。不同前後。又法比等智。通於大小。四無礙智。唯局大乘。故涅槃說。唯菩薩有。聲聞設有。少故名無。若就二智所觀。並通大小。約能觀智。唯局大乘。於大乘中。依觀所取能取以立法類。一法智觀如。故云現見。謂觀差別二諦。同如不異故。(【鈔】同如。即是不異所以。)二比智。即觀前能觀如實分別之智。類餘亦爾。類何等耶。比知如前差別。即如實故。三欲得方便智。謂此是相見道。依真假說。後得智攝。故云世智。若欲得第一義。假說以為方便。四得智。謂雖以世智說。而與第一義相應。非顛倒異。方名樂說。故云善巧。可以證得第一義故。
○第六無我慢相中。約真俗以分法義。
復次法無礙智.知諸法一相不壞。義無礙智.知蘊界處諦緣起善巧。辭無礙智.以一切世間易解了美妙音聲文字說。樂說無礙智.以轉勝無邊法明說。
【疏】一第一義諦無我。故云一相。言不壞者。不壞無我故。若言我知無我。我證無我。則壞無我。以有能所故。二世諦無我。故云蘊等。迷蘊著積聚我。迷界著異因我。計種族別故。迷處著欲我。計為生門。能受入故。迷諦緣起著作我。皆明因果有造作故。並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隨順觀察世諦緣生無實以為對治。得入第一義法無我。名善巧方便。故蘊界等。是菩薩智境所治之我。(【鈔】迷五蘊者。以聚生門種族。是蘊處界義。故迷積聚為蘊。謂有我人。亦謂聚色以為色蘊等。迷十八界者。約法我。六根六塵。生識正因。因各異故。有此法我。若外道計中。有人我以為異因。使知塵等。迷十二處者。迷於六入。根塵相順。眼見色等。遂生貪著。則有法我。或謂神我。於中能著。猶如一人在於六向。見色聞聲等。迷諦緣者。迷於四諦十二因緣。皆謂以因能作果故。人我可知。故疏雙結。並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隨順下。上辨所遣之病。即是我慢。此下辨能遣之藥。即是無我。觀世緣生。故無有實。無實即實。為第一義故。上六地論云。隨順觀察世諦。入第一義。從故蘊界下。結成蘊等為智之境。)三說美妙無我。愜情稱美。順理為妙。四說無上無我。故云轉勝。辭中差別。故曰無邊法明。(【校】上鈔遂生貪著。著.纂要續藏金陵本誤作者。據嘉興藏南藏改正。)
○第七大小乘相中。約權實以分法義。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乘平等性。義無礙智.知諸乘差別性。辭無礙智.說一切乘無差別。樂說無礙智.說一一乘無邊法。
【疏】一觀相。謂一觀不異。唯一事實故。(【鈔】唯一事實者。即法華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二性相。就彼根性。有三乘故。三解脫相。會彼三乘。同歸一實。解脫相中。無差別故。論云。依同解脫不懼者。法華云。今我喜無畏。但說無上道故。(三乘同歸一實者。第一經云。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又第三經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三周之經。皆是會三方便。歸一真實。解脫相者。第三經藥草喻品云。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即解脫中無差別也。又第二經云。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則一切解脫。三乘同歸也。法華云下。釋成上論。亦方便品。先有一偈云。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釋曰。此偈則明如來有畏。畏其謗故。次即云。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四念相。即開方便門。隨機念異。心行不同。以多法明.說諸乘法。然皆為一事。故論云。隨順解脫。(即開方便有二義。一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名之為開。即初施權。故信解品末云。隨諸眾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等。是也。二開者。開除開發。故第四經云。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斯即說三為方便。名之為開。即然皆為一事下疏是也。第一經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亦即長行中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又云。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即其文也。故引論明隨順解脫。即方便多門。皆順解脫也。)
○第八菩薩地相中。約地體相.以分法義。(【鈔】第八菩薩地相者。說地體為法。地相為義。三辭者。說相不違體。四樂說者。說相隨機。此之體相。即證教二道。亦即前義說二大。亦即不可說及可說義。總收一品之意。廣如本分。及請分中。)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菩薩行。智行。法行。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十地分位義差別。辭無礙智.說地道無差別相。樂說無礙智.說一一地無邊行相。
【疏】一智相。一切菩薩行者。總標也。何者是耶。謂所證法行。能證智行。何以此二名菩薩行。以智契如故。故經云。智隨證。論云。觀智說故。此菩薩行。即十地智體。二說相。謂體雖一智。相有十地分位故。然此分位.由心差別。故論云。十地差別者.謂心。而名說相者.約口言也。以論經云。義無量者。說十地差別。故作是釋。斯則異前義大。(【鈔】斯則異前者。顯義無礙.即是說大。前法無礙.是義大也。)三與方便相。謂巧說十地。授與眾生。不顛倒教授。與地證道。無有差別故。(謂巧說十地者。釋方便言。從授與下。釋無差別言。乃有二意。一稱機不倒.為無差別。二不違證道.為無差別。如鳥迹合空。)四入無量門相。入諸地相差別故。
○第九如來地相。約真應以分法義。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一念成正覺。義無礙智.知種種時種種處等各差別。辭無礙智.說成正覺差別。樂說無礙智.於一一句法.無量劫說不盡。
【疏】謂一法身相。即始本無二之法身。故云一念成正覺。(【鈔】以始本無二釋一念者。以起信云。謂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智。言一念相應者。即始覺與本覺相應故。彼論云。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正是始本無二相也。次上論釋本覺竟云。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又云。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以始覺同於本覺。無復始本之異。於一念相應。亦是一念頓覺一切法故。故淨名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餘並可知。)二色身相。種種時者。隨何劫中。種種處者。隨何國土依報事。各差別者。隨何等佛身正報事。三正覺相。通說正覺。十佛差別故。四說相。佛德無盡。故說亦無盡。
○第十作住持相。約諸佛能說德。所說聲教。以分法義。
復次法無礙智.知一切如來語.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辯才.方便.轉法輪.一切智智隨證。義無礙智.知如來隨八萬四千眾生心行根解差別音聲。辭無礙智.隨一切眾生行.以如來音聲差別說。樂說無礙智.隨眾生信解.以如來智清淨行圓滿說。
【疏】一覺相。即作住持德。覺法性相故。語者。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此能說法故。十力.破魔憍慢。無畏.伏外道。不共.異二乘。慈悲.故常說。辯才.故能說。方便者.隨順物機。轉法輪者.正說。此上皆一切智智隨證。二差別相。知佛隨心種性等.差別聲教故。三說相。用前音聲差別說故。四彼無量相。異異說故。隨信解者。示現菩薩無盡樂說故。以如來智等者。諸佛法身.以利生為行。此行合智故。無垢清淨。不可破壞。故云圓滿。此地分得。故用之而說。(二口業成就竟。)
○第三法師自在成就中二。先牒前標後。
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無礙智。得如來妙法藏。作大法師。
○二正顯成就。有四種事。一持成就。得不失故。二說成就。巧能演故。三問答成就。斷疑網故。四受持成就。更受勝法故。則前三自分。後一勝進。又前一釋得妙法藏。後三釋作大法師。於此四種。皆無縛著。即攝第九迴向也。今初。
得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光照陀羅尼。善慧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得圓滿。以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辯才門而演說法。
此菩薩得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已。於無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聽聞正法。聞已不忘。以無量差別門為他演說。
【疏】分二。初列十持。持先已得。後此菩薩得如是下。用前十持。持當所得。今初。先列十持。並從所起業用立名。初三起意業。次三起身業。後四起口業。一持義。二持教法。三持能知智。四善軟者。慈光攝受。五剛強者。善慧降伏。種種施為故。六上供諸佛。下攝貧窮。故名眾財.七於大乘中狹劣眾生。示教大乘威德勝利令生喜故。八不斷辯才。智常說故。九無盡樂說。深說故。十種種義樂說。廣說故。後如是下總結。以百萬下。顯持之用。二持當得中。聞已不忘。正顯持義。為他演說。亦持之用。
○第二明說成就。
此菩薩初見於佛。頭頂禮敬。即於佛所.得無量法門。此所得法門。非彼聞持諸大聲聞.於百千劫所能領受。
此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如是無礙智。坐於法座而說於法。大千世界滿中眾生.隨其心樂差別為說。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其餘眾會威德光明.無能與比。此菩薩處於法座。欲以一音.令諸大眾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時欲以種種音聲.令諸大眾皆得開悟。或時心欲放大光明演說法門。或時心欲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時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時心欲發一言音周徧法界悉令解了。或時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恒住不滅。或時心欲一切世界簫笛鐘鼓及以歌詠一切樂聲皆演法音。或時心欲於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別皆悉具足。或時心欲令不可說無量世界地水火風四大聚中所有微塵.一一塵中皆悉演出不可說法門。如是所念.一切隨心。無不得者。
【疏】於中三。初顯所受法多。二此菩薩得如是下.能廣開演。三此菩薩處於法座下。明起說自在。
○第三問答成就。
佛子。此菩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仍以一音普為解釋。令隨心樂.各得歡喜。如是乃至不可說世界所有眾生。一剎那間.一一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一一問難各各不同。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領受。亦以一音普為解釋。各隨心樂.令得歡喜。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滿中眾生。菩薩皆能隨其心樂隨根隨解而為說法.承佛神力.廣作佛事。普為一切.作所依怙。
【疏】初一界答難。二明一切世界。
○第四受持成就。
佛子。此菩薩復更精進.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處.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諸佛眾會。一一眾會.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眾生。一一眾生.有不可說世界微塵數性欲。彼諸佛隨其性欲.各與法門。如一毛端處。一切法界處.悉亦如是。如是所說無量法門.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有忘失。
【疏】可知。
○第二明位果。
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晝夜專勤.更無餘念。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
入諸菩薩甚深解脫。常在三昧。恆見諸佛未曾捨離。一一劫中見無量佛。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養。於諸佛所.種種問難。得說法陀羅尼。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疏】三果同前。但初調柔。見佛緣中。初依內證。近佛法身。後依三昧。見佛色身。餘文可知。
譬如真金。善巧金師。用作寶冠。轉輪聖王以嚴其首。四天下內一切小王.及諸臣民諸莊嚴具.無與等者。此第九地菩薩善根亦復如是。一切聲聞辟支佛.及下地菩薩所有善根.無能與等。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遠之處.悉能照耀.除其黑暗。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出光明.照眾生心。煩惱黑暗皆令息滅。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慧地。若廣說者。於無量劫亦不能盡。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統理自在饒益。能為一切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分別演說波羅蜜行。隨眾生心.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第三重頌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疏】二十四頌。分三。初十九頌地行。次四頌位果。後一結歎。今初具頌上四分。初二頌法師方便。
【疏】次二頌智成就。
【疏】次七頌入行成就。
【疏】四有八偈。頌說成就。於中初半偈。頌智成就。
【疏】次二偈。頌口業成就。其中諸喻。長行所無。
【疏】後五偈半。頌法師自在成就。於中初一偈半。頌持。
【疏】次一偈頌說。
【疏】次一頌問答。
【疏】後二頌受持。兼頌問答。
【論】有四十八行頌。明重頌前法分。如文自具。此已上大綱。明但隨智境。約智德。見佛供養及攝生。乃至眷屬廣大。非有往來自他所為。但以智境對現故。如一切智智依止者。明修真俗二智者之所依止故。明六地真俗二智現前。七地唯存利物。八九二地行圓任運。十地佛力方終。云如來無上兩足尊者。明此真俗二智滿故。明如是修二智者所依止故。(已上第九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七十二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4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47卷-第8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第三總結安住。文屬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