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一百之十三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至妙意華門城。
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頂禮其足。右繞畢己。於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己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唯願慈哀為我宣說。
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為幻住。
【疏】謂能所境智染淨之法。皆從緣起。無定性故。如幻而住。
○二明業用。
得此解脫故。見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緣所生故。一切眾生皆幻住。業煩惱所起故。一切世間皆幻住。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故。一切法皆幻住。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故。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一切眾生生滅。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幻住。虛妄分別所生故。一切國土皆幻住。想倒心倒見倒無明所現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智斷分別所成故。一切菩薩皆幻住。能自調伏教化眾生諸行願法之所成故。一切菩薩眾會變化調伏諸所施為皆幻住。願智幻所成故。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疏】於中二。初別明。後結歎。今初。有十種幻。皆上句標幻。下句以緣生釋成。十中初一為總。緣生世界。並通染淨。剎海亦名世界故。餘九為別。初五約染分依他。如幻緣生故。一約有情苦果。從業惑集生。二約十二因緣。順觀即世間故。次第相由。故云展轉。三就五類法中。但除無為。故云一切。以無為無有起。非幻緣生故。異熟識等。從無始惡習內執為我。四惑相應。故云我見等。及外取妄境。云種種幻緣。故感心等。悉皆如幻。四五二句。別明不相應行。四即是時。謂依行相續不斷。分位建立為時。所依行空。時何所立。妄計有體。是顛倒智。五即無常生老等。謂依生已壞滅。分位建立無常等。皆妄分別有。次一切國土。義通染淨。眾生染土。多從三倒所生。以不了唯心。妄取境界。故上云。一切國土。但想所持。既有妄想。故心見皆倒。言無明所現。亦通淨剎。謂登地已上無明未盡。所見國土種種不同。既云無明。則揀非佛土。(【鈔】既有妄想者。即出三倒也。一想倒。二心倒。三見倒。然十行品已廣分別。彼有多義。今是一義。以心見非倒。由想亂故。令餘二皆倒耳。)後三種但約淨分依他。從緣如幻。可以意得。後善男子下。結歎。言自性不思議者。幻法非有。體不實故。非無。相非無故。非一。性相異故。非異。無二體故。空有相即。一異兩亡。既離二邊。亦忘中道。由斯交徹。故能一中現多。多皆即一。重重無礙。為不思議。故推勝云。善入無邊諸事幻網。
○第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等二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善入無邊諸事幻網。彼功德行。我等云何能知能說。
○第五指示後友。於中二。初以力冥加。後而告下。以言顯示。於中三。初指處。二示人。三教問。今初。
時童子童女。說自解脫已。以不思議諸善根力。令善財身柔軟光澤。
而告之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國名海岸。有園名大莊嚴。其中有一廣大樓閣。名毗盧遮那莊嚴藏。從菩薩善根果報生。從菩薩念力願力自在力神通力生。從菩薩善巧方便生。從菩薩福德智慧生。善男子。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大悲心。為諸眾生現如是境界。集如是莊嚴。
【疏】國名海岸者。南海非岸。一生菩薩臨智海故。園名大莊嚴。因圓萬行而嚴果故。又生死園苑。以萬行樹林嚴自果故。廣大樓閣等者。約事。則其中廣博同虛空故。有多光明能徧照故。阿僧祇等寶所嚴故。蘊多樓閣。包多事故。約法。則二智相依。緣起相由。故云樓閣。智即法界。是為廣大。名毗盧等。順成上義。二智光明。徧照事理故。智能包含萬德。即莊嚴藏。華嚴萬行不離此故。上約其果。從菩薩下。出因。善根果報約其宿因。是彼善根之果報故。念力願等約其現緣。後住不思議下。現依所為。(【鈔】約事則下。先釋廣大。有多光下。釋毗盧遮那。阿僧祇下。釋莊嚴。蘊多樓下。釋藏。)
○二示人。
彌勒菩薩摩訶薩。安處其中。為欲攝受本所生處父母眷屬。及諸人民。令成熟故。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行眾生。於大乘中得堅固故。又欲令彼一切眾生。隨住地隨善根皆成就故。又欲為汝顯示菩薩解脫門故。顯示菩薩徧一切處受生自在故。顯示菩薩以種種身。普現一切眾生之前常教化故。顯示菩薩以大悲力。普攝一切世間資財而不厭故。顯示菩薩具修諸行。知一切行離諸相故。顯示菩薩處處受生。了一切生皆無相故。
【疏】先正示。後為欲下。顯住因。彌勒梵音。具云迷帝隷。此云慈氏。其姓也。然有三緣。一由本願。過去值大慈如來。因立大願。願得斯號故。二由此得慈心三昧故。三由母懷時有慈心故。如滿慈子。名阿逸多。此云無勝。以生具相好。勝德無過故。今以姓而呼。但云慈氏。慈依智住。故曰處中。悲智雙游。皆為利物。故云為欲等。(【鈔】然有三緣者。此三展轉相生。謂由遇慈氏如來。故得慈心三昧。得三昧故。母亦慈也。慈依智住者。上以樓閣為二智故。)
○三教問中二。先正教興十問。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行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云何學菩薩戒。云何淨菩薩心。云何發菩薩願。云何集菩薩助道具。云何入菩薩所住地。云何滿菩薩波羅蜜。云何獲菩薩無生忍。云何具菩薩功德法。云何事菩薩善知識。
【疏】十問者。表無盡故。
○後釋廣問所由。先徵。後釋。徵意云。何以要須廣問。釋有二意。一所求德廣。能具說故。後能求大心。法應爾故。今初。
何以故。
善男子。彼菩薩摩訶薩。通達一切菩薩行。了知一切眾生心。常現其前教化調伏。彼菩薩已滿一切波羅蜜。已住一切菩薩地。已證一切菩薩忍。已入一切菩薩位。已蒙授與具足記。已遊一切菩薩境。已得一切佛神力。已蒙一切如來以一切智甘露法水而灌其頂。善男子。彼善知識能潤澤汝諸善根。能增長汝菩提心。能堅汝志。能益汝善。能長汝菩薩根。能示汝無礙法。能令汝入普賢地。能為汝說菩薩願。能為汝說普賢行。能為汝說一切菩薩行願所成功德。
【疏】於中二。初通顯彌勒德圓位滿。後善男子彼善知識下。別顯是其真善友故。設若德滿。非己有緣。亦難求故。
○二明能求大心法應爾故者。即廣誡勸。於中二。先誡勸求法。後誡勸事友。今初。
善男子。汝不應修一善。照一法。行一行。發一願。得一記。住一忍。生究竟想。不應以限量心行於六度。住於十地。淨佛國土。事善知識。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種無量諸善根。應集無量菩提具。應修無量菩提因。應學無量巧迴向。
應化無量眾生界。應知無量眾生心。應知無量眾生根。應識無量眾生解。應觀無量眾生行。應調伏無量眾生。
應斷無量煩惱。應淨無量業習。應滅無量邪見。應除無量雜染心。應發無量清淨心。應拔無量苦毒箭。應涸無量愛欲海。應破無量無明闇。應摧無量我慢山。應斷無量生死縛。應度無量諸有流。應竭無量受生海。
應令無量眾生出五欲淤泥。應使無量眾生離三界牢獄。應置無量眾生於聖道中。
應消滅無量貪欲行。應淨治無量瞋恚行。應摧破無量愚癡行。應超無量魔網。應離無量魔業。應淨治菩薩無量欲樂。應增長菩薩無量方便。應出生菩薩無量增上根。應明潔菩薩無量決定解。應趣入菩薩無量平等。應清淨菩薩無量功德。應修治菩薩無量諸行。應示現菩薩無量隨順世間行。
應生無量淨信力。應住無量精進力。應淨無量正念力。應滿無量三昧力。應起無量淨慧力。應堅無量勝解力。應集無量福德力。應長無量智慧力。應發起無量菩薩力。應圓滿無量如來力。
應分別無量法門。應了知無量法門。應清淨無量法門。應生無量法光明。應作無量法照耀。應照無量品類根。應知無量煩惱病。應集無量妙法藥。應療無量眾生疾。
應嚴辦無量甘露供。應往詣無量佛國土。應供養無量諸如來。應入無量菩薩會。應受無量諸佛教。應忍無量眾生罪。應滅無量惡道難。應令無量眾生生善道。應以四攝攝無量眾生。
應修無量總持門。應生無量大願門。應修無量大慈大願力。應勤求無量法常無休息。應起無量思惟力。應起無量神通事。應淨無量智光明。應往無量眾生趣。應受無量諸有生。應現無量差別身。應知無量言辭法。
應入無量差別心。應知菩薩大境界。應住菩薩大宮殿。應觀菩薩甚深妙法。應知菩薩難知境界。應行菩薩難行諸行。應具菩薩尊重威德。應踐菩薩難入正位。應知菩薩種種諸行。應現菩薩普徧神力。應受菩薩平等法雲。應廣菩薩無邊行網。應滿菩薩無邊諸度。應受菩薩無量記別。應入菩薩無量忍門。應治菩薩無量諸地。應淨菩薩無量法門。應同諸菩薩安住無邊劫。供養無量佛。嚴淨不可說佛國土。出生不可說菩薩願。
善男子。舉要言之。應普修一切菩薩行。應普化一切眾生界。應普入一切劫。應普生一切處。應普知一切世。應普行一切法。應普淨一切剎。應普滿一切願。應普供一切佛。應普同一切菩薩願。應普事一切善知識。
【疏】前中二。先標不應。誡其去劣。後何以下。釋所應作。令其廣修。文中先徵。後釋。釋中亦二。先別明應修。後善男子舉要下。結略顯廣。前中有九十八門。分為十段。一上求菩提行。二應化下。下救眾生行。三應斷下。自斷惑障行。四應令無量眾生下。勸物出離行。五應消滅下。淨自根欲行。除三不善根。則成三善根等故。六應生淨信下。力用自在行。七應分別下。攝法治惑行。八應嚴辦下。供佛攝生行。九應修總持下。悲願深廣行。十應入差別心下。證入圓滿行。二結略顯廣者。謂別陳難具故。
○第二誡勸事友中三。初誡。次勸。後雙結二門。今初分二。先正誡其離過。後何以故下。舉益釋成。今初。
善男子。汝求善知識不應疲倦。見善知識勿生厭足。請問善知識勿憚勞苦。親近善知識勿懷退轉。供養善知識不應休息。受善知識教不應倒錯。學善知識行不應疑惑。聞善知識演說出離門不應猶豫。見善知識隨煩惱行。勿生嫌怪。於善知識所。生深信尊敬心。不應變改。
【疏】言見隨煩惱行勿嫌怪者。善友有二。一實。二權。權能行於非道。內外生熟。善巧難知。故不應嫌。實中復二。一行。二解。今但求解。不應觀行故。如智論五十說。亦如有目跛人。猶能示道。
○二舉益釋成中有二。初明善友能示行故。二明善友為外護故。今初。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因善知識。聽聞一切菩薩諸行。成就一切菩薩功德。出生一切菩薩大願。引發一切菩薩善根。積集一切菩薩助道。開發一切菩薩法光明。顯示一切菩薩出離門。修學一切菩薩清淨戒。安住一切菩薩功德法。清淨一切菩薩廣大志。增長一切菩薩堅固心。具足一切菩薩陀羅尼辯才門。得一切菩薩清淨藏。生一切菩薩定光明。得一切菩薩殊勝願。與一切菩薩同一願。聞一切菩薩殊勝法。得一切菩薩祕密處。至一切菩薩法寶洲。增一切菩薩善根芽。長一切菩薩智慧身。護一切菩薩深密藏。持一切菩薩福德聚。淨一切菩薩受生道。受一切菩薩正法雲。入一切菩薩大願路。趣一切如來菩提果。攝取一切菩薩妙行。開示一切菩薩功德。往一切方聽受妙法。讚一切菩薩廣大威德。生一切菩薩大慈悲力。攝一切菩薩勝自在力。生一切菩薩菩提分。作一切菩薩利益事。
【疏】先徵意云。但起廣心。足成大道。何以要令事友。誡離過耶。釋云。法假人弘。不因善友。何能聞諸妙行。於中有三十五句。句各一行。
○第二明善友能為外護。前即能生。此能養育。
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墮惡趣。由善知識攝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識護念.不毀犯菩薩戒。由善知識守護。不隨逐惡知識。由善知識養育。不缺減菩薩法。由善知識攝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識教誨。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識示導。得出離世間。由善知識長養。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識.修一切菩薩行。由供養善知識。具一切助道法。由親近善知識。不為業惑之所摧伏。由恃怙善知識。勢力堅固不怖諸魔。由依止善知識.增長一切菩提分法。
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識者。能淨諸障。能滅諸罪。能除諸難。能止諸惡。能破無明長夜黑闇。能壞諸見堅固牢獄。能出生死城。能捨世俗家。能截諸魔網。能拔眾苦箭。能離無智險難處。能出邪見大曠野。能度諸有流。能離諸邪道。能示菩提路。能教菩薩法。能令安住菩薩行。能令趣向一切智。能淨智慧眼。能長菩提心。能生大悲。能演妙行。能說波羅蜜。能擯惡知識。能令住諸地。能令獲諸忍。能令修習一切善根。能令成辦一切道具。能施與一切大功德。能令到一切種智位。能令歡喜集功德。能令踊躍修諸行。能令趣入甚深義。能令開示出離門。能令杜絕諸惡道。能令以法光照耀。能令以法雨潤澤。能令消滅一切惑。能令捨離一切見。能令增長一切佛智慧。能令安住一切佛法門。
【疏】於中二。前正明能為攝護。後何以下。舉因釋成。於中初徵意云。善惡在己。善友何能令我不墮惡趣等耶。釋意云。由友令離惡因故。因亡果喪。豈非友力。以此四十句。釋上正明十五句。有通有別。通則後諸惡因。通對前果。別則各各配屬。如由除諸難.不退大乘。由止諸惡.不犯淨戒。由破無明.不隨惡友。下諸句。或有二三對上一句。可以意得。恐繁不配。(初誡竟。)
○第二教勸。謂教其事友之方。
善男子。善知識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如慈父。廣大利益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如教師。示其菩薩所學故。如善導。能示波羅蜜道故。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如雪山。增長一切智藥故。如勇將。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濟客。令出生死暴流故。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
善男子。常當如是。正念思惟諸善知識。
【疏】文有四段。皆約喻顯。一教念友勝德。於中先歎勝。後常當如是下。結勸。
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應發如僮僕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應發如調順象心。恒伏從故。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應發如旃荼羅心。離憍慢故。應發如犗牛心。無威怒故。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應發如橋梁心。濟渡忘疲故。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顏色故。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疏】二教起事友心行。有二十一句。亦顯。
復次善男子。汝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又應於自身生遠行想。於善知識生導師想。於所說法生正道想。於所修行生遠達想。又應於自身生求度想。於善知識生船師想。於所說法生舟檝想。於所修行生到岸想。又應於自身生苗稼想。於善知識生龍王想。於所說法生時雨想。於所修行生成熟想。又應於自身生貧窮想。於善知識生毗沙門王想。於所說法生財寶想。於所修行生富饒想。又應於自身生弟子想。於善知識生良工想。於所說法生技藝想。於所修行生了知想。又應於自身生恐怖想。於善知識生勇健想。於所說法生器仗想。於所修行生破怨想。又應於自身生商人想。於善知識生導師想。於所說法生珍寶想。於所修行生捃拾想。又應於自身生兒子想。於善知識生父母想。於所說法生家業想。於所修行生紹繼想。又應於自身生王子想。於善知識生大臣想。於所說法生王教想。於所修行生冠王冠想。服王服想。繫王繒想。坐王殿想。
【疏】三身友對辨。文有十句。句各四事。可知。
善男子。汝應發如是心。作如是意。近善知識。
何以故。以如是心近善知識。令其志願永得清淨。
復次善男子。善知識者長諸善根。譬如雪山長諸藥草。善知識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納眾流。善知識者是功德處。譬如大海出眾生寶。善知識者淨菩提心。譬如猛火能鍊真金。善知識者出過世法。如須彌山出於大海。善知識者不染世法。譬如蓮華不著於水。善知識者不受諸惡。譬如大海不宿死屍。善知識者增長白法。譬如白月光色圓滿。善知識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識者長菩薩身。譬如父母養育兒子。
【疏】四結勸成益。於中二。初正勸。後何以下。舉益釋成。於中亦二。先正釋事友之益。後復次下。重讚友為能益。故宜承事。(次勸竟。)
○第三雙結誡勸二門。謂別說難窮。故結廣從畧。
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薩摩訶薩若能隨順善知識教。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功德。淨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深心。長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菩薩根。淨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力。斷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障。超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魔境。入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法門。滿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助道。修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妙行。發十不可說百千億阿僧祇大願。
善男子。我復畧說一切菩薩行。一切菩薩波羅蜜。一切菩薩地。一切菩薩忍。一切菩薩總持門。一切菩薩三昧門。一切菩薩神通智。一切菩薩迴向。一切菩薩願。一切菩薩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識力。以善知識而為根本。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出。依善知識長。依善知識住。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起。
【疏】於中亦二。先寄數結多。後我復略說下。總收結多。既通一切。何但百千。明知前云十不可說。意顯無盡耳。
○第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聞善知識如是功德。能開示無量菩薩妙行。能成就無量廣大佛法。踊躍歡喜。頂禮德生及有德足。繞無量帀。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論】此南方有城名妙意華門者。妙智行華悉圓滿故。表十一地十法滿也。彼有童子名曰德生。復有童女名曰有德。此明智悲二行齊均。無前卻故。童子童女者明智悲齊滿。雖處世間。無五欲想。以居幻住故。善財往詣。頂禮致敬申請所求。云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為幻住者。約佛境界。眾生境界。皆智幻所生。住居幻境。無實無虛。無有識情。心境皆亡。性相無礙。以智功德故。幻生光影。身土重重。如因陀羅網。相入無礙。十方世界。智凡體徹。無始無終。圓古今而一性。常住世間。無所依止。此明世間緣生。性自離故。真如虛妄.假安立故。妄體本無。真無住故。智無依止.如虛空故。以智報生。皆幻住故。有無自在。隨智用故。雖智體同空。不處寂故。智身無量。等徧十方。性無往來。相光影故。身土重重。無大小故。經云。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第一善男子從此南方有國土名為海岸已下。至辭退而去。可有半卷經。明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推慈氏菩薩之德。令善財童子親近升進分。從善男子南方有國土名為海岸者。明升進至慈氏一生佛果。故名為海岸。入佛智海。臨生死海故。亦以此國臨海而居故。有園林名大莊嚴者。約慈氏所居。以生死為園。萬行為林。莊嚴自己智悲佛果。已皆滿足。名大莊嚴。其中有一廣大樓閣名毗盧遮那莊嚴藏者。明根本智差別智總體報生。以立名故。毗云種種光明。遮那云徧照。以差別智為種種光明。以根本智為徧照。此二智約用成名。其體用一也。總無作者。以此法界體用普光明智。成諸萬行。廣利含生報生故。此大莊嚴樓閣。廣大量等虛空。一切世間。及以眾生。咸處其內。同住遊止。不覺不知。如善財童子入此樓閣中。見淨世界。不淨世界。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所住。乃至十方世界。有佛世界。無佛世界。菩薩眾會種種等事。咸在其中。廣如經說。以佛智海。大悲含物。萬行利生大願所持。共成樓閣之體。止住一切眾生生死園中。以萬行林。覆蔭含識。皆令永得白淨法身無垢淨智清涼之樂。經云。從菩薩善根果報生。從善巧方便生。從福德智慧生。生無來處。滅無去處。皆是如幻智住生滅之相。還如眾生。以業生滅。無有來去體相可得取捨。無有忻厭。經云。善男子。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大悲心。為諸眾生現如是境界。集如是莊嚴。彌勒菩薩安處其中已下。廣如經說。經云。不應以限量心行於六度。住於十地。淨佛國土。事善知識者。明六度十地。皆是出世一分淨見未亡。以此障故。未具普賢行。不同毗盧遮那如來報身因果境界。但得同於出世化佛化身。以毗盧遮那報相果海功德身。具華冠瓔珞環釧眾相福海嚴身。非是出纏捨諸飾好。厭生死身故。是達無明本元法界大智之境。自具無邊功德報身。又加普賢行願海差別智所成無限功德互為莊嚴功德報身故。是故十一地滿。德生童子教善財童子入法界門。會根本果體。不隨引俗化境。住於淨見限量行門。餘如經具明。如化佛之境。是出世之門。云有他方別分淨土報佛。以十方總為一淨土。不分淨穢。(已上第二明會緣入實相竟。)
○自下大文第三慈氏一人。明攝德成因相。前既會緣入實。定堪成佛。故辨一生補處成因之義。文唯五段。以補處位極顯彰。闕謙推故。第一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聞善知識教潤澤其心。正念思惟諸菩薩行。向海岸國。
自憶往世不修禮敬。即時發意勤力而行。復憶往世身心不淨。即時發意專自治潔復。憶往世作諸惡業。即時發意專自防斷復。憶往世起諸妄想。即時發意恒正思惟。復憶往世所修諸行但為自身。即時發意。令心廣大普及含識。復憶往世追求欲境。常自損耗無有滋味。即時發意修行佛法。長養諸根以自安隱。復憶往世起邪思念顛倒相應。即時發意。生正見心起菩薩願。復憶往世日夜劬勞作諸惡事。即時發意。起大精進成就佛法。復憶往世受五趣生。於自他身皆無利益。即時發意。願以其身饒益眾生成就佛法。承事一切諸善知識。如是思惟生大歡喜。
復觀此身。是生老病死眾苦之宅。願盡未來劫修菩薩道教化眾生。見諸如來。成就佛法。遊行一切佛剎。承事一切法師。住持一切佛教。尋求一切法侶。見一切善知識。集一切諸佛法。與一切菩薩願智身而作因緣。
作是念時。長不思議無量善根。即於一切菩薩深信尊重。生希有想。生大師想。諸根清淨。善法增益。起一切菩薩恭敬供養。作一切菩薩曲躬合掌。生一切菩薩普見世間眼。起一切菩薩普念眾生想。現一切菩薩無量願化身。出一切菩薩清淨讚說音想。見過現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於一切處示現成道神通變化。乃至無有一毛端處而不周徧。又得清淨智光明眼。見一切菩薩所行境界。其心普入十方剎網。其願普徧虛空法界。三世平等無有休息.
如是一切。皆以信受善知識教之所致耳。
【疏】於中二。初標念前趣後。二自憶下。別生勝念。悔往修來。於中四。一觀昔非。以行對治。二復觀此身下。觀其現苦。策進當善。諸修行者。願審此倣之。三作是念時下。明觀念之益。益其勝觀。四如是一切下。結益所屬。
○第二見敬咨問。於中二。初見敬。後咨問。前中亦二。先見依。後見正。各有(【校】有。纂要及金陵本作自.茲據嘉興藏南藏續藏改正。與行願品疏合。)申敬。前中亦二。先入定申敬。後出定敬讚。前中三。初結前標後。二別顯定用。三總結成益。今初。
善財童子。以如是尊重。如是供養。如是稱讚。如是觀察。如是願力。如是想念。如是無量智慧境界。是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五體投地。暫時斂念思惟觀察。以深信解大願力故。入徧一切處智慧身平等門。
【疏】斂念者。標定。思察者。定加行。信願者。是定因。入徧下。辨定名相。
○二別顯定用。即雙運定慧。於中二。一明即智定之妙用。
普現其身。在於一切如來前。一切菩薩前。一切善知識前。一切如來塔廟前。一切如來形像前。一切諸佛諸菩薩住處前。一切法寶前。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其塔廟前。一切聖眾福田前。一切父母尊者前。一切十方眾生前。皆如上說。尊重禮讚。盡未來際無有休息。
等虛空。無邊量故。等法界。無障礙故。等實際。徧一切故。等如來.無分別故。猶如影.隨智現故。猶如夢.從思起故。猶如像.示一切故。猶如響。緣所發故。無有生。遞興謝故。無有性.隨緣轉故。
【疏】於中先羅身雲於法界。後等虛空下。契法性之真源。(【鈔】經言無有生遞興謝者。以更興謝。故無定生。下句既從緣生。明無定性。無性即法界也。)
○二明稱法界之深觀。
又決定知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業皆從習起。一切佛興皆從信起。一切化現諸供養事。皆悉從於決定解起。一切化佛從敬心起。一切佛法從善根起。一切化身從方便起。一切佛事從大願起。一切菩薩所修諸行從迴向起。一切法界廣大莊嚴。從一切智境界而起。
【疏】於中三。初了法從緣。次智契無性。三會歸中道。此三無礙。即三觀一心。(【鈔】此三無礙者。初假。次空。後中。說有前後。善財觀心。一念頓具。非是從假入空等也。)今初。報酬善惡。故云業起。果自種生。云從因起。自修成佛。信為道源。感他化身。敬心便現。(今初報酬者。文有十句。但釋其四。事相濫故。業是增上緣。即諸業習氣。果即異熟。由名言種。從信起佛。通真應。信為道源。必到佛地故。化佛應現。敬心便感。機感於佛。云感他化身。信心成佛。乃是自佛。餘六可知。故疏不釋。)﹂
離於斷見。知迴向故。離於常見。知無生故。離無因見。知正因故。離顛倒見.知如實理故。離自在見.知不由他故。離自他見。知從緣起故。離邊執見。知法界無邊故。離往來見。知如影像故。離有無見。知不生滅故。離一切法見。知空無生故。知不自在故。知願力出生故。離一切相見。入無相際故。
【疏】二智契無性中。離顛倒見者。通三四倒。四倒謂常計無常。是名顛倒。見於實理。則無斯倒。若以無常為常。亦非見如實理。以壞相故。自在見者。謂自在天能生萬物故。知由自業。故不由他。離自他見者。單執自他。則乖緣起。邊執見者。堅執生死等有其始末故。離有無者。從無之有名生。自有還無稱滅。體無生滅。何得有無。知空無生。約理遣法。知不自在。約緣遣法。知願力生。約因遣法。
知一切法。如種生芽故。如印生文故。知質如像故。知聲如響故。知境如夢故。知業如幻故。了世心現故。了果因起故。了報業集故。了知一切諸功德法。皆從菩薩善巧方便所流出故。
【疏】三會歸中道者。然隨一句。皆離上諸過。今且通說。(【鈔】三會歸中道者。疏中有二。先總明。言隨一句皆離上諸過者。如隨種生芽。即離斷常無因顛倒等。今且通說者。不對諸過。但通相說中道義耳。)如種生芽者。從水土等緣生故非無。此如初段。緣生則無性故非有。如第二段。非有非無。即是中道。如是離斷常等。可以思準。種芽橫喻萬法。如印生文。即豎喻諸法。涅槃云。此陰亦滅。彼陰續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等。自下諸句。通於橫豎。了世心現。亦唯心觀。以心為緣。現而無性。即中道觀。餘並可知。(如種生芽下。唯就種芽。示中道相。餘並略之。說此中觀。便收前二。即顯空假。是此中道之空假耳。非是從彼空假。入斯中矣。如是離斷常等者。例釋上文。總離諸過。種芽橫喻者。言知一切法故。謂若善若惡。若內若外。皆從自種假緣生故。如印生文豎喻者。此陰亦滅。言現在陰滅也。彼陰續生者。三世相望故。即涅槃經。須彌山頂品已引。今復略示。謂此陰亦滅者。中陰生也。而此五陰。不至中陰。中陰五陰。非餘處來。因現在陰。有中陰陰。如蠟印印泥者。蠟印況於現在陰也。泥上文成。喻中陰陰也。印壞者。現陰滅也。文成者。中陰陰生也。印不至泥。如現在陰不至後陰。以印因緣而生是文。即如因現在陰有中陰陰也。現陰不至後陰。即是不常。後陰非餘處來。因現陰有。即是不斷。不斷不常。是中道義。餘如前說。了世心現亦唯心觀者。正是中道。故致亦言。即就唯心。以辨三觀。假心緣現。即假觀也。現而無性。即空觀也。上二不二。即中道觀也。下法喻句。對前可知。)
○三總結成益。善財童子入如是智。端心潔念。於樓觀前。舉體投地。殷勤頂禮。不思議善根流注身心。清涼悅澤。(【校】澤。華嚴綱要本作懌。麗宋元明清磧砂諸藏。合論杭州鼓山續藏金陵諸本皆作澤。與纂要同。貞元經卍字藏本。昭和再訂縮刷藏本。大正藏麗明及仁和寺本。亦皆作澤。行願品經疏金陵會本作懌。合論校勘注云。澤。宋論作懌。嘉興藏及杭州本注云。澤。流通本作懌。)(初入定申敬竟。)
○第二出定敬讚。於中三。初以身敬繞。次以心敬念。後偈頌中。以言敬讚。今初。從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暫捨。合掌圍繞。經無量帀。
○二以心敬念。
作是念言。此大樓閣。是解空無相無願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切法無分別者之所住處。是了法界無差別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眾生不可得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法無生者之所住處。是不著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是不著一切窟宅者之所住處。是不樂一切聚落者之所住處。是不依一切境界者之所住處。是離一切想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法無自性者之所住處。是斷一切分別業者之所住處。是離一切想心意識者之所住處。是不入不出一切道者之所住處。
○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羅蜜者之所住處。是能以方便住普門法界者之所住處。是息滅一切煩惱火者之所住處。是以增上慧除斷一切見愛慢者之所住處。是出生一切諸禪解脫三昧通明而遊戲者之所住處。是觀察一切菩薩三昧境界者之所住處。是安住一切如來所者之所住處。
○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剎入一切剎。以一切剎入一剎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眾生入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入一眾生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之所住處。是於一念中往詣一切國土者之所住處。
○是於一切眾生前悉現其身者之所住處。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是能徧至一切處者之所住處。是雖已出一切世間.為化眾生故而恆於中現身者之所住處。是不著一切剎。為供養諸佛故而遊一切剎者之所住處。是不動本處。能普詣一切佛剎而莊嚴者之所住處。是親近一切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處。是依止一切善知識而不起善知識想者之所住處。是住一切魔宮而不耽著欲境界者之所住處。是永離一切心想者之所住處。是雖於一切眾生中而現其身。然於自他不生二想者之所住處。是能普入一切世界。而於法界無差別想者之所住處。是願住未來一切劫。而於諸劫無長短想者之所住處。是不離一毛端處。而普現身一切世界者之所住處。是能演說難遭遇法者之所住處。
○是能住難知法.甚深法。無二法。無相法。無對治法。無所得法。無戲論法者之所住處。
○是住大慈大悲者之所住處。是已度一切二乘智.已超一切魔境界.已於世法無所染.已到菩薩所到岸.已住如來所住處者之所住處。是雖離一切諸相而亦不入聲聞正位。雖了一切法無生而亦不住無生法性者之所住處。是雖觀不淨而不證離貪法。亦不與貪欲俱。雖修於慈而不證離瞋法.亦不與瞋垢俱。雖觀緣起而不證離癡法。亦不與癡惑俱者之所住處。
○是雖住四禪。而不隨禪生。雖行四無量.為化眾生故而不生色界。雖修四無色定。以大悲故而不住無色界者之所住處。是雖勤修止觀。為化眾生故而不證明脫。雖行於捨。而不捨化眾生事者之所住處。是雖觀於空而不起空見。雖行無相而常化著相眾生。雖行無願而不捨菩提行願者之所住處。
○是雖於一切業煩惱中而得自在。為化眾生故而現隨順諸業煩惱。雖無生死。為化眾生故示受生死。雖已離一切趣.為化眾生故示入諸趣者之所住處。是雖行於慈。而於諸眾生無所愛戀。雖行於悲。而於諸眾生無所取著。雖行於喜。而觀苦眾生心常哀愍。雖行於捨。而不廢捨利益他事者之所住處。
○是雖行九次第定而不厭離欲界受生。雖知一切法無生無滅而不於實際作證。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聲聞解脫。雖觀四聖諦而不住小乘聖果。雖觀甚深緣起而不住究竟寂滅。雖修八。聖道而不求永出世間。雖超凡夫地而不墮聲聞辟支佛地。雖觀五取蘊而不永滅諸蘊。雖超出四魔而不分別諸魔。雖不著六處而不永滅六處。雖安住真如而不墮實際。雖說一切乘而不捨大乘。
○此大樓閣。是住如是等一切諸功德者之所住處。
【疏】二中。舉能住者德。歎所住樓閣。初句具顯。故此大樓閣之言。貫通諸句。於中分十。初約境顯勝。二是入一切甚深下。約德顯妙。三是以一劫下。約用顯自在。四是於一切眾生前下。約行顯勝。五是能住難知法下。約觀顯深。六是住大慈悲下。約對治顯勝。七是雖住四禪下。約止觀明自在。八是雖於一切業煩惱下。約利他行顯勝。九是雖行九次第定下。約護小乘行明自在。十此大樓閣下。結德所住。於前九中。除初二及五。餘皆約權實事理雙行。(【鈔】歎所住樓閣。義理宏博。經文浩大。類例可知。故不委釋。)
○第三偈頌以言敬讚。
爾時善財童子而說頌言。
【疏】五十五偈分二。前三十四偈七言。舉德歎處。後二十一偈五言。指處明德。前中二。初二總歎。一約行位。一約名德。
【疏】餘偈別約德行。於中四。初有七偈。約自利勝行。
【疏】二有十偈。歎利他行勝。
【疏】三有八偈。歎功德勝。
【疏】四有七偈。歎方便勝。
【疏】後五言。指處明德中。雖復語依。意在歎正。於中六。初二下化。次二上觀。三有五偈。明三昧自在。四有七偈。明智慧廣深。五有一偈。顯平等。六有四偈。結德申敬。求哀請加。(已上見依報竟。)
○第二見正報中二。一見。二敬。
爾時善財童子。以如是等一切菩薩無量稱揚讚歎法。而讚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諸菩薩已。曲躬合掌。恭敬頂禮。一心願見彌勒菩薩親近供養。
乃見彌勒菩薩摩訶薩從別處來。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王。釋梵護世。及本生處無量眷屬婆羅門眾。及餘無數百千眾生。前後圍繞。而共來向莊嚴藏大樓觀所。
【疏】見中二。先翹心願覩。後乃見下。正覩慈尊。言別處來者。攝化就機故。還來歸本故。亦顯慈氏應念而至。不著處故。
○第二明設敬儀。於中五。一身心敬禮。二讚德記別。三重申敬儀。四再讚再記。五慶遇念恩。
善財見已。歡喜踊躍。五體投地。
○二讚德記別。
時彌勒菩薩觀察善財。指示大眾。歎其功德而說頌曰。
【疏】有二。先長行。指示者。令眾同覩。倣而行故。後偈正讚。有百一十三頌。分三。初一指眾總歎。末後一偈。畧示後友。
【疏】中間諸偈。別歎勝德。於中三。初二十二偈。直對善財歎。於中亦三。初九讚德善來。次二明來因緣。以外由善友。內具德行故。後十一偈。明來所為。
【疏】二二十六偈。對眾令觀讚。於中五。初四總讚。次四讚其即智之悲。次七歎即悲之智。爾燄者。此云所知。入大乘論云。爾燄地者。是第十地。此約盡斷十種所知障故。次六偈。總歎諸德。後五偈。讚妙果當成。
【疏】三重對善財讚。於中分五。初二十六偈。歎其當果德。初二總。餘皆別。二汝於下七偈。雙歎當現德。三諸根下八偈。讚其遇友德。四有五偈。歎速成位行德。五有十七偈。總明諸德。結歎令欣。
【疏】末後一偈。畧示後友。([A1]已上第二讚德記別竟。)
○第三重申敬儀。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在眾會前。稱讚善財大功德藏。
善財聞已。歡喜踊躍。身毛皆竪。悲泣哽噎。起立合掌。恭敬瞻仰。繞無量帀。
以文殊師利心念力故。眾華瓔珞種種妙寶。不覺忽然自盈其手。善財歡喜。即以奉散彌勒菩薩摩訶薩上。
【疏】文三。初辨敬因。聞讚德故。次善財聞下。身心悲敬。後以文殊下。華供展誠。言文殊心念力者。表由信智故。華因德立。瓔珞行成。云盈手者。信智滿故。散彌勒者。攝成因故。辦當果故。
○第四再讚再記。
時彌勒菩薩摩善財頂。為說頌言。
○第五慶遇念恩。
時善財童子。以頌答曰。
【疏】文並可知。(已上見正報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一百之十三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5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86卷-第12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第九德生。有德。幻智歸幻門善友。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見德生下。見敬咨問。第三時童子下。示己法門。於中二。初標名。後業用。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