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九十六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七)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何等為十。所謂蘊魔.生諸取故。煩惱魔.恒雜染故。業魔.能障礙故。心魔.起高慢故。死魔.捨生處故。天魔.自憍縱故。善根魔.恒執取故。三昧魔.久耽味故。善知識魔.起著心故。菩提法智魔.不願捨離故。是為十。菩薩摩訶薩應作方便.速求遠離。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何等為十。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惡心布施。瞋心持戒。捨惡性人。遠懈怠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為魔業。於甚深法心生慳吝.有堪化者而不為說。若得財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為說。是為魔業。不樂聽聞諸波羅蜜。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為魔業。遠善知識.近惡知識。樂求二乘.不樂受生。志尚涅槃離欲寂靜。是為魔業。於菩薩所起瞋恚心。惡眼視之.求其罪釁。說其過惡。斷彼所有財利供養。是為魔業。誹謗正法.不樂聽聞。假使得聞.便生毀呰。見人說法.不生尊重。言自說是.餘說悉非。是為魔業。樂學世論。巧述文辭。開闡二乘。隱覆深法。或以妙義.授非其人。遠離菩提.住於邪道。是為魔業。已得解脫已安隱者.常樂親近而供養之。未得解脫未安隱者.不肯親近.亦不教化。是為魔業。增長我慢.無有恭敬。於諸眾生.多行惱害。不求正法真實智慧。其心弊惡.難可開悟。是為魔業。是為十。菩薩摩訶薩。應速遠離。勤求佛業。
【疏】二有十魔業者。行此十事。皆能訛善。亦招天魔。故為其業。十中。一由忘行本。令所修善。感生死果。不至菩提。故是其業。二於蔽度不平等故。於中初二蔽俱行度。後四嫌棄有蔽之人。文影畧耳。夫真道者。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嫌他不忍。忍度豈成。他皆倣此。又悲化惡故。況惡為善資。不愛其資。是大迷也。餘八易知。然觀此文。難免魔業。願諸後學。審此省躬。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捨離魔業。何等為十。所謂近善知識.恭敬供養.捨離魔業。不自尊舉.不自讚歎.捨離魔業。於佛深法.信解不謗.捨離魔業。未曾忘失一切智心.捨離魔業。勤修妙行.恒不放逸.捨魔離業。常求一切菩薩藏法.捨離魔業。恒演說法.心無疲倦.捨離魔業。歸依十方一切諸佛.起救護想.捨離魔業。信受憶念一切諸佛神力加持.捨離魔業。與一切菩薩同種善根.平等無二.捨離魔業。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能出離一切魔道。
【疏】第二捨魔業。即離障方便。對障修治。故云捨離。然此十句.敵對反前。但畧而不次耳。一反第五。二反第二。三反第七。四反第一。五反第四。六反第八。七反第三。八反第九。救護彼故。九反第十。若得佛加。弊惡息故。十反第六。同一善根。豈求惡故。然復欲顯隨其一善.總反前十。或以多善.共反前一。令不定執。故不次耳。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見佛。何等為十。所謂於安住世間成正覺佛.無著見。願佛.出生見。業報佛.深信見。住持佛.隨順見。涅槃佛.深入見。法界佛.普至見。心佛.安住見。三昧佛.無量無依見。本性佛.明了見。隨樂佛.普受見。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常得見無上如來。
【疏】第三二門。顯見佛成行。由障離故。果現行成。於中先見佛。後成行。今初。即是果現。此中所見.即前十佛。亦是八地十身。十身與此。名小不同。已如前會。然此中明見。皆稱彼佛而見。如云無著。自屬正覺。非謂菩薩於彼不著。若菩薩於此不著。下九豈當著耶。是知皆就所見明見。亦不得半就所見。半約能見。一無著者。安住世間故.不著涅槃。成正覺故.不著生死。乘無住道.示成正覺.故名無著。稱此而見.是見正覺。他皆準此。又無邪慧而不離。故云無著。無正德而不圓。故云正覺。則佛見影畧。此即總句。下九皆此別義。二乘願出生。故上文云。佛願力故無不現。又乘此願.能生一切德故。三報即相好莊嚴身。業即萬行之因。而深信為首。云深信見。故下善財云。一切諸佛從信心起。亦能令見者信故。四隨順眾生.住持舍利等故。又隨順眾生.以圓音周徧三世持佛法故。五涅槃即是化身。化身示滅.故名涅槃。深入見者。深入涅槃.故能示滅。深入生死.故示滅非真。(【鈔】深入涅槃者。得無住涅槃。能建大事.深入生死故。示滅非真者。悟生死性.即性淨涅槃。故知示滅非真滅也。稱性常在故。)六法身充滿於法界故。法界為佛體故。七湛然安住真唯識性。是佛心故。八寂然無依.心言路絕.即三昧義。觸類皆然。故三昧無量。九平等性智.了本性故。本覺真性.性本了故。十隨自他意.無身不受故。依上十見.則真見佛。既知十佛總別六相圓融。則依十見.無有障礙。(依上十下。六相圓融。總即一佛。別分為十。同帶於佛。異則正覺相好等差。成則攬十共成真佛之義。壞則十身各住自位。)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佛業。何等為十。所謂隨時開導是佛業。令正修行故。夢中令見是佛業。覺昔善根故。
【疏】二有十種佛業。即是成行。前見佛體。今辨佛因。又行順佛行.故名佛業。佛以利生為事業故。十中初總餘別。又總別合為五對。一覺導夢化對。
為他演說所未聞經是佛業。令生智斷疑故。為悔纏所纏者說出離法是佛業。令離疑心故。
【疏】二開纏淨戒對。犯戒疑悔。故為彼纏。令其懺除。故名出離。戒有多種。出離亦多。總相言之。不過二種。一事。二理。事隨輕重。篇聚悔除。理觀性空。是真奉律。若具二者。罪無不離。又如瑜伽九十九。有五惡作。即是悔纏。一謂作是思惟。後定自責。二諸天訶責。三大師同行責。四惡名流布。五死墮惡趣。亦有五相。能除此惡作。謂佛許還淨故。由無知等。我已滅故。當來無犯意。我已生故。已與同梵行悔故。佛說悔除為善哉。惡作相續以為蓋故。餘如淨名第一。及隨好品辨。(【鈔】又瑜伽九十九下。重釋淨戒。先舉所治。後亦有五相下。舉其能治。此五亦可對前五。唯三四不次。一由佛許還淨。故不自責。二由滅無知。不懼天所訶。三已生無犯之意。不懼惡名。四同行悔。不懼同行之責。五佛許悔除。故不懼惡道。而其實義。此五通能治於前五。)
若有眾生起慳吝心.乃至.惡慧心.二乘心.損害心.疑惑心.散動心。憍慢心。為現如來眾相莊嚴身。是佛業。生長過去善根故。於正法難遇時廣為說法。令其聞已。得陀羅尼智。神通智。普能利益無量眾生。是佛業。勝解清淨故。
【疏】三現相說法對。於現相中.由如來相從六度生。故除六蔽。見此殊勝。不希二乘。覩慈善根。決知尊勝。住心佛境。自失威光。故無害等。
若有魔事起。能以方便現虛空界等聲。說不損惱他法以為對治。令其開悟。眾魔聞已.威光歇滅。是佛業。志樂殊勝威德大故。其心無間.常自守護。不令證入二乘正位。若有眾生根性未熟。終不為說解脫境界。是佛業。本願所作故。
【疏】四降魔護小對。
生死結漏一切皆離。修菩薩行相續不斷。以大悲心攝取眾生。令其起行究竟解脫。是佛業。不斷修行菩薩行故。菩薩摩訶薩.了達自身.及以眾生.本來寂滅。不驚不怖。而勤修福智無有厭足。雖知一切法無有造作。而亦不捨諸法自相。雖於諸境界永離貪欲。而常樂瞻奉諸佛色身。雖知不由他悟入於法。而種種方便求一切智。雖知諸國土皆如虛空。而常樂莊嚴一切佛剎。雖恒觀察無人無我。而教化眾生無有疲厭。雖於法界本來不動。而以神通智力現眾變化。雖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薩行無有休息。雖知諸法不可言說。而轉淨法輪令眾心喜。雖能示現諸佛神力。而不厭捨菩薩之身。雖現入於大般涅槃。而一切處示現受生。能作如是權實雙行法。是佛業。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不由他教無上無師廣大業。
【疏】五悲攝雙行對。雙行中。有十二句。初一總明無作四諦。不驚怖者。妄惑本無今有。故應驚。妄苦逼害身心。故應怖。今皆了本寂.即同滅理。故不驚怖。雖了本寂而修福智。為能治道。餘十一句別中。初一約苦。次一約集。次八約道。後一約滅。文並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慢業。何等為十。所謂於師僧父母.沙門婆羅門.住於正道.向正道者.尊重福田所.而不恭敬。是慢業。或有法師。獲最勝法乘於大乘。知出要道。得陀羅尼。演說契經廣大之法無有休息。而於其所.起高慢心。及於所說法.不生恭敬。是慢業。於眾會中聞說妙法。不肯歎美.令人信受。是慢業。好起過慢.自高陵物。不見己失.不知自短。是慢業。好起過過慢。見有德人.應讚不讚。見他讚歎.不生歡喜。是慢業。見有法師為人說法。知是法是律。是真實。是佛語。為嫌其人。亦嫌其法。自起誹謗。亦令他謗。是慢業。自求高座。自稱法師。應受供給。不應執事。見有耆舊久修行人.不起逢迎。不肯承事。是慢業。見有德人.顰蹙不喜。言辭粗獷。伺其過失。是慢業。見有聰慧知法之人.不肯親近恭敬供養。不肯咨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作。何等不應作。作何等業。於長夜中而得種種利益安樂。愚癡頑很。我慢所吞。終不能見出要之道。是慢業。復有眾生.慢心所覆。諸佛出世.不能親近恭敬供養。新善不起。舊善消滅。不應說而說。不應諍而諍。未來必墮險難深坑。於百千劫尚不值佛。何況聞法。但以曾發菩提心故。終自醒悟。是慢業。是為十。
【疏】第二有十慢下五門。明離障加持行中二。初二門.內成離障行。後三門.外得加持行。前中初門舉障。後門顯治。今初慢者。恃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然經論中.說多差別。且明七慢。俱舍十九云。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今文開十。四五與九。具有其名。餘七但有其義。前三即慢。但約有高心故。故彼論中云。一慢者。謂於他劣謂己勝。於他等謂己等。雖能稱境。以心高舉。說名為慢。初一輕人。次二慢法。四中自高陵物。是於他等謂己勝。即當過慢。過前慢故。五即慢過慢。今言過過者。過前慢故。有德應讚。即於他勝。見讚不喜。是為己勝。應合讚我故。六即邪慢。謂於無德.謂己有德。故名邪慢。成就惡行。名為無德。恃惡高舉。名之為慢。自起誹謗。即惡行故。七即卑慢。耆舊有德.即是彼多分勝。不應執事.即謂己小劣.何得事他。八亦邪慢。起惡行故。九即我慢。我慢所吞故。十即增上慢。新善未起。即是未得。不應諍而諍。即是謂得故。其但以曾發下。準梵本。應迴安於百千劫前深坑之下。彼梵本從消滅下云。不應說而說。言多鬬諍。發起怨嫌。數行此法。應墮大坑。然以曾集菩提心力。得受豪貴自在之力。於百千劫尚不見佛。何況聞法。晉及度世。大意皆同梵本。若但以今釋。當墮深坑.語其慢過。終自醒悟.明非長沒。若約八慢。前三皆是憍慢。亦名傲慢。皆於尊境不肯禮敬故。餘如別說。(【鈔】若約八慢者。即刊定意。涅槃成實.皆有八慢。天台智者引文殊問經。釋法華八鳥。明有八慢。謂一盛壯慢如鵄。二性慢如梟。三富慢如鵰。四自在慢如鷲。五壽命慢如烏。六聰明慢如鵲。七行慢如鳩。八色慢如鴿。)
若諸菩薩離此慢業。則得十種智業。何等為十。所謂信解業報不壞因果。是智業。不捨菩提心常念諸佛。是智業。近善知識恭敬供養。其心尊重終無厭怠。是智業。樂法樂義無有厭足.遠離邪念勤修正念。是智業。於一切眾生離於我慢。於諸菩薩起如來想。愛重正法如惜己身。尊奉如來如護己命。於修行者生諸佛想。是智業。身語意業無諸不善。讚美賢聖。隨順菩提。是智業。不壞緣起.離諸邪見。破暗得明。照一切法。是智業。十種迴向隨順修行。於諸波羅蜜起慈母想。於善巧方便起慈父想。以深淨心入菩提舍。是智業。施戒多聞止觀福慧。如是一切助道之法。常勤積集。無有厭倦。是智業。若有一業為佛所讚。能破眾魔煩惱鬬諍。能離一切障蓋纏縛。能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能隨順智慧攝取正法。能嚴淨佛剎。能發起通明。皆勤修習。無有懈退。是智業。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一切善巧方便無上大智業。
【疏】二十種智業。顯對治行。謂既識障惑。不令增長。制情從理。敬重法行。故名智業。文中初結前生後。文通兩段。後何等下。正顯。並是智之作用。故名為業。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所攝持。何等為十。所謂懈怠心魔所攝持。志樂狹劣魔所攝持。於少行生足魔所攝持。受一非餘魔所攝持。不發大願魔所攝持。樂處寂滅斷除煩惱魔所攝持。永斷生死魔所攝持。捨菩薩行魔所攝持。不化眾生魔所攝持。疑謗正法魔所攝持。是為十。
【疏】第二魔攝持下三門。辨外加持行。分二。此門所離障。後二門能治行。今初。即最障加持。由內行乖理。外魔得便。名為攝持。又行乖理。即是魔攝。初二心怠志狹。次二行少解滯。次二捨願趣斷。次二成小捨大。後二捨悲謗法。
若諸菩薩能棄捨此魔所攝持。則得十種佛所攝持。何等為十。所謂初始能發菩提之心。佛所攝持。於生生中。持菩提心。不令忘失。佛所攝持。覺諸魔事。悉能遠離。佛所攝持。聞諸波羅蜜。如說修行。佛所攝持。知生死苦。而不厭惡.佛所攝持。觀甚深法.得無量果。佛所攝持。為諸眾生說二乘法。而不證取彼乘解脫。佛所攝持。樂觀無為法而不住其中。於有為無為不生二想。佛所攝持。至無生處而現受生。佛所攝持。雖證得一切智而起菩薩行。不斷菩薩種.佛所攝持。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諸佛無上攝持力。
【疏】第二佛所攝下二門.明能治行。由離於邪。自然合正。於中先佛。後法。今初。先結前生後。後何等下。正說。文顯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所攝持。何等為十。所謂知一切行無常.法所攝持。知一切行苦.法所攝持。知一切行無我.法所攝持。知一切法寂滅涅槃.法所攝持。知諸法從緣起.無緣則不起.法所攝持。知不正思惟故.起於無明.無明起故乃至老死起.不正思惟滅故無明滅.無明滅故乃至老死滅.法所攝持。知三解脫門出生聲聞乘.證無諍法出生獨覺乘.法所攝持。知六波羅蜜四攝法出生大乘.法所攝持。知一切剎.一切法.一切眾生.一切世.是佛智境界.法所攝持。知斷一切念.捨一切取.離前後際.隨順涅槃.法所攝持。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法所攝持。
【疏】二法攝中.前四即四法印。次二總別緣生。次二大小。後二智斷。(上辨因圓究竟訖。)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有十種所作業。何等為十。所謂為欲界諸天子說厭離法。言一切自在皆是無常。一切快樂悉當衰謝。勸彼諸天發菩提心。是為第一所作業。
【疏】第二住兜率下十九門。明果用圓滿行。多約八相顯果用者。明是普賢大用之果。不就淨土實報處說。又顯實報不可說故。又顯八相通因果故。長分為十。初一門住天。次一門示沒。三一門入胎。四一門住胎。五三門初生。六二門在家。七二門出家。八五門成道。九二門轉法輪。十有一門入涅槃。初之二門.合屬第三。即是八相。今初。欲說下生。先明在天所作。一化欲天。
為色界諸天說入出諸禪解脫三昧。若於其中而生愛著.因愛復起身見邪見無明等者。則為其說如實智慧。若於一切色非色法起顛倒想以為清淨。為說不淨。皆是無常。勸其令發菩提之心。是為第二所作業。
【疏】二化色天。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入三昧名光明莊嚴。身放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心。以種種音而為說法。眾生聞已。信心清淨。命終生於兜率天中。勸其令發菩提之心。是為第三所作業。
【疏】三化大千。
菩薩摩訶薩在兜率天。以無障礙眼.普見十方兜率天中一切菩薩。彼諸菩薩皆亦見此。互相見已。論說妙法。謂降神母胎。初生。出家。往詣道場.具大莊嚴。而復示現往昔已來所行之行。以彼行故.成此大智。所有功德不離本處。而能示現如是等事。是為第四所作業。
【疏】四同類共談。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十方一切兜率天宮諸菩薩眾.皆悉來集.恭敬圍繞。爾時菩薩摩訶薩。欲令彼諸菩薩皆滿其願生歡喜故。隨彼菩薩所應住地.所行所斷.所修所證.演說法門。彼諸菩薩聞說法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各還本土所住宮殿。是為第五所作業。
【疏】五為同類說。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時欲界主天魔波旬.為欲壞亂菩薩業故。眷屬圍繞.詣菩薩所。爾時菩薩為摧伏魔軍故。住金剛道所攝般若波羅蜜方便善巧智慧門。以柔軟粗獷二種語而為說法。令魔波旬不得其便。魔見菩薩自在威力。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第六所作業。
【疏】六善巧降魔。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知欲界諸天子不樂聞法。爾時菩薩出大音聲。徧告之言。今日菩薩當於宮中現希有事。若欲見者.宜速往詣。時諸天子聞是語已。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皆來集會。爾時菩薩見諸天眾皆來集已。為現宮中諸希有事。彼諸天子曾未見聞。既得見已。皆大歡喜。其心醉沒。又於樂中出聲告言。諸仁者。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一切諸行皆悉是苦。一切諸法皆悉無我.涅槃寂滅。又復告言。汝等皆應修菩薩行。皆當圓滿一切智智。彼諸天子聞此法音。憂歎咨嗟而生厭離。靡不皆發菩提之心。是為第七所作業。
【疏】七樂音說法。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宮。不捨本處。悉能往詣十方無量一切佛所。見諸如來親近禮拜恭敬聽法。爾時諸佛欲令菩薩獲得最上灌頂法故。為說菩薩地.名一切神通。以一念相應慧。具足一切最勝功德。入一切智智位。是為第八所作業。
【疏】八詣佛聞法。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宮。為欲供養諸如來故。以大神力.興起種種諸供養具。名殊勝可樂。徧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供養諸佛。彼世界中無量眾生見此供養。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第九所作業。
【疏】九供養多佛。
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出無量無邊如幻如影法門。周徧十方一切世界。示現種種色。種種相。種種形體。種種威儀。種種事業。種種方便。種種譬喻。種種言說。隨眾生心皆令歡喜。是為第十所作業。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兜率天十種所作業。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能於後下生人間。
【疏】十多身益生。結益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現十種事。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下生之時。從於足下放大光明.名安樂莊嚴。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惡趣諸難眾生觸斯光者。莫不皆得離苦安樂。得安樂已。悉知將有奇特大人出興於世。是為第一所示現事。
【疏】第二時至示沒。名將下生。大乘方便經下卷云。菩薩如其本願。處兜率天宮。能得菩提。轉於法輪。非為不能。菩薩思惟。閻浮提人.不能至此兜率天上聽受法教。兜率天人.能下閻浮。是故下生。一廣拔眾苦。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下生之時。從於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曰覺悟。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照彼宿世一切同行諸菩薩身。彼諸菩薩蒙光照已。咸知菩薩將欲下生。各各出興無量供具。詣菩薩所而為供養。是為第二所示現事。
【疏】二徧警有緣。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於右掌中.放大光明.名清淨境界。悉能嚴淨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其中若有已得無漏諸辟支佛.覺斯光者.即捨壽命。若不覺者.光明力故.徙置他方餘世界中。一切諸魔.及諸外道有見眾生.皆亦徙置他方世界。唯除諸佛神力所持應化眾生。是為第三所示現事。
【疏】三嚴剎揀非。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從其兩膝.放大光明.名清淨莊嚴。普照一切諸天宮殿。下從護世.上至淨居.靡不周徧。彼諸天等。咸知菩薩於兜率天將欲下生。俱懷戀慕。悲歎憂惱。各持種種華鬘衣服.塗香末香.旛蓋伎樂。詣菩薩所.恭敬供養。隨逐下生.乃至涅槃。是為第四所示現事。
【疏】四覺諸導從。
佛子。菩薩摩訶薩。在兜率天將下生時。於卍字金剛莊嚴心藏中.放大光明.名無能勝幢。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金剛力士。時有百億金剛力士。皆悉來集隨逐侍衛。始於下生。乃至涅槃。是為第五所示現事。
【疏】五密召侍衛。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從其身上一切毛孔.放大光明.名分別眾生。普照一切大千世界。徧觸一切諸菩薩身。復觸一切諸天世人。諸菩薩等咸作是念。我應住此供養如來。教化眾生。是為第六所示現事。
【疏】六先告當機。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將下生時。從大摩尼寶藏殿中.放大光明.名善住觀察。照此菩薩當生之處.所託王宮。其光照已。諸餘菩薩皆共隨逐下閻浮提。若於其家.若其聚落.若其城邑.而現受生。為欲教化諸眾生故。是為第七所示現事。
【疏】七令輔翼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下生時。從天宮殿及大樓閣諸莊嚴中.放大光明.名一切宮殿清淨莊嚴。照所生母腹。光明照已。令菩薩母安隱快樂。具足成就一切功德。其母腹中自然而有廣大樓閣。大摩尼寶而為莊嚴。為欲安處菩薩身故。是為第八所示現事。
【疏】八淨所生處。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下生時。從兩足下.放大光明.名為善住。若諸天子及諸梵天.其命將終。蒙光照觸.皆得住壽。供養菩薩.從初下生.乃至涅槃。是為第九所示現事。
【疏】九長延天壽。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臨下生時。從隨好中.放大光明.名曰月莊嚴。示現菩薩種種諸業。時諸人天.或見菩薩住兜率天。或見入胎。或見初生。或見出家。或見成道。或見降魔。或見轉法輪。或見入涅槃。是為第十所示現事。
【疏】十廣現難思。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身.於座.於宮殿.於樓閣中。放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光明。悉現種種諸菩薩業。現是業已。具足一切功德法故。從兜率天下生人間。
【疏】結益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九十六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5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86卷-第120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疏】第三有十魔下十門。明離障行。分二。前五門.明離障成行。後五門.明離障加持。前中分三。初二門明所離障體。次一門明離障方便。後二門顯見佛成行。前中初顯魔體。後辨魔因。今初十魔。能障道故。一蘊魔者。身為道器。體與佛同。豈即是魔。蘊魔之名.特由取著。下九例爾。皆以下句釋成魔義。是知以心分別.萬法皆魔。何但此十。故舉菩提法智.以勝況劣。不以心分別.一切皆佛。豈捨魔界求佛界耶。然四魔直就體明。十魔多約執取。十表無盡.故與四不同。若欲攝者。除三同外。皆煩惱攝。法即所證。智是能證。能所冥合.故名菩提。若不捨於分別菩提之見。即是魔矣。餘文自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