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十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九)
復次普賢菩薩摩訶薩.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入如來功德海。
【疏】初二句.先指陳法體。言不思議者。謂數過圖度。理絕言思故。言方便海者。謂不動真而成事。巧以因門契果。故云方便。(【鈔】謂不動真而成事者。即理事無礙為方便。如涉有不迷於空。巧以因契果者。即事事無礙之方便。因果交徹故。)後入如來下。辨法功能。謂證入因圓.趣入果海故。然前後但明以別入總。故各得一解脫門。猶如百川.一一入海。今明以總入總。如海入海。故得難思解脫門。復稱能入為方便海。以普賢是同異二眾之上首故。
○二別顯十門以彰無盡。
所謂有解脫門.名嚴淨一切佛國土.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有解脫門.名普詣一切如來所修具足功德境界。有解脫門.名安立一切菩薩地諸大願海。有解脫門。名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有解脫門.名演說徧一切國土不可思議數差別名。有解脫門.名一切微塵中悉現無邊諸菩薩神通境界。有解脫門.名一念中現三世劫成壞事。有解脫門.名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各入自境界。有解脫門.名能以神通力化現種種身徧無邊法界。有解脫門.名顯示一切菩薩修行法次第門.入一切智廣大方便。
【疏】一嚴土調生。謂隨所化眾生取佛土故。一切佛土者。豎通四土。橫該法界。橫豎相融。故一塵一剎.皆廣大嚴淨。故云一切。演最妙法.故令所調究竟出離。(【鈔】豎通四土等者。並如世界成就品。略言豎者。即於一塵有四土故。以法性之土為三土體。故本徧常。自受用土.量周法界。一如法性。他受用土.及變化土.不離上二。猶如物影。不離空及日光。而他受用及變化土.隨心異見。亦如兩影。互相涉入。故一塵中則有四土。橫徧法界.即十方一切差別國土。橫豎相融者。以豎融橫.則一塵之中.有十方國。以橫融豎.則一塵四土.常徧十方。結成可知。)
二佛徧塵道。詣彼修德。乃了彼境。
三通辨安立菩薩六種功德。一位。二願。餘四在偈。
四身普應機。演所證法。
五國土不同。所敬各異。故隨宜立稱。成益不空.如名號品。
六塵中現身.說菩薩行境。
七以時隨法融。令三世劫.及劫中成壞.一念中現.無所障礙。然事通能所。能成壞事.謂火水及風。所成壞事.天地萬象。
八菩薩根海.雖繁廣多類。但能入自所知境界。豈能測量佛無邊法。則顯前來眾海.未測佛德。普賢能知此理。
九明如來身.體同虛空。用周法界。
第十攝因成果。故云一切菩薩行.入一切智也。妙音宣此.故云顯示。此亦別釋標中第二句。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自功德。復承如來威神之力。普觀一切眾會海已。即說頌言。
【疏】頌中次第.如前十門。
【疏】第一偈。前半嚴淨佛國。後半調伏眾生。兼顯人法為嚴之義。佛子有三。一者外子。謂諸凡夫。未能紹繼佛家事故。二者庶子。謂諸二乘。不從如來大法生故。三者真子。謂大菩薩。從大法喜正所生故。此言清淨。意顯第三。最妙法者。揀非權小。昔以妙法.淨所化心。故所感土.亦有清淨佛子。來生其國。還雨妙法。
二中前半明總徧別中。後半明體用無礙。亦是總徧總中。(【鈔】前半明總徧別中者。然能徧所徧.不離依正。依正各二。一總。二別。全佛身為正之總。一毛孔等為正之別。一佛國土為依之總。一微塵等為依之別。今以前半佛徧塵中。故云總徧別中。言體用無礙者。上句是體。無去來故。下句是用。現諸土故。亦是總徧總者。身徧國故。)
三中四句.即前四義。一修十勝行。二起十方便。三所證十如。四正證法界.成薩婆若。地位為總。餘五為別。
四中前半普現身。後半演所證。
次四偈可知。
九中初句智身。次句智身等法身。後二句化用等法身之周徧。略舉正覺。實通一切。故上云種種。
十中三句攝因。後句成果。
○第二十普菩薩各得一門。
復次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得徧往十方菩薩眾會莊嚴道場解脫門。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得一念中現無盡成正覺門.教化成熟不思議眾生界解脫門。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得修習菩薩福德莊嚴出生一切佛國土解脫門。普寶燄妙光菩薩摩訶薩。得觀察佛神通境界無迷惑解脫門。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得於一眾會道場中示現一切佛土莊嚴解脫門。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得隨逐如來觀察甚深廣大法界藏解脫門。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得親近承事一切諸佛供養藏解脫門。普清淨無盡福威光菩薩摩訶薩。得出生一切神變廣大加持解脫門。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得普入一切世間行出生菩薩無邊行門解脫門。普相最勝光菩薩摩訶薩。得能於無相法界中.出現一切諸佛境界解脫門。
【疏】第一菩薩。前列名中無。以前與普賢.共為十普。今普賢別說。故加為十。以表圓足。十中第一.嚴處說法。皆名為嚴。
二塵塵皆成正覺。已為無盡。方是正覺一門。有如是等無量成正覺門。如出現品辨。隨所成正覺門。調生亦爾。故云成熟不思議眾生界。
三修行福海。嚴出剎海。
四以深妙智。觀難思境。故多處不迷。多劫不厭。
五如一逝多林會。頓現一切淨土。會會皆爾。念念現殊。
六法界含攝無盡。故名為藏。觀佛法界之身.一毛即無分限。
七佛昔行因.無佛不供。今成佛果.無眾不歸。猶如百川.馳流趣海。
八徧剎充塵.劫窮來際。皆佛加持之力。
九若無大悲。不入生死。則不能出菩薩行門。如不入海。安能得寶。此即化他成己。(【鈔】如不入海安能得寶。即淨名佛道品。譬如不下巨海。則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故。)
十即依體起用。
爾時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解脫門海已。即說頌言。
【疏】頌文前已配釋。欲表菩薩法門互入。故不結法屬人。後段亦然。
○第三十異名菩薩亦各一法。
復次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得出生菩薩諸地諸波羅蜜教化眾生.及嚴淨一切佛國土方便解脫門。雲音海光離垢藏菩薩摩訶薩。得念念中普入法界種種差別處解脫門。智生寶髻菩薩摩訶薩。得不可思議劫於一切眾生前現清淨大功德解脫門。功德自在王淨光菩薩摩訶薩。得普見十方一切菩薩初詣道場時種種莊嚴解脫門。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得隨諸眾生根解海普為顯示一切佛法解脫門。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訶薩。得成就如來智永住無量劫解脫門。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訶薩。得普入一切無邊法印力解脫門。香燄光幢菩薩摩訶薩。得顯示現在一切佛始修菩薩行.乃至成就智慧聚解脫門。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得安住毗盧遮那一切大願海解脫門。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得顯示如來徧法界甚深境界解脫門。
【疏】長行中。一得成菩薩四種方便。一地位二度行。三調生。即行位所作。四嚴剎。通二利因果也。或一地一度滿。或地地諸度滿。此一為總。下九皆別。然不出上四。多顯調生。
二謂徧轉法輪。
三普示滅惑。
四普嚴場會。
五以法隨機。
六為物永存。
七法印悟物。
八頓顯始終。
九同佛往修。
十光顯如來難思之境。以偈對釋。文並可知。
爾時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眾莊嚴海已。即說頌言。
【疏】唯第六偈。略須開示。初句所證性淨法身。言無相者。示真如相。身即體義。在纏不染.出障非淨。凡聖必同.故云平等。次句.出纏法身也。真如出煩惱障.故云離垢。出所知障.故云光明。又塵習雙亡.故云離垢。真智圓滿.故曰光明。淨法身者。揀於在纏。後半體用無礙身。由出纏故.應用無方。約理.即是體用無礙。約用.則止觀雙運。故得果.則寂照為身。即用之體故寂。即體之用故智。體用既無不在。佛身何有量耶。故能普應十方。此句正顯化用。故經云。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智慧與法身。處處應現往。即斯義也。(【鈔】經云。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者。金如法身。水銀如般若。以般若照機。真身隨感。故天台智者.亦用此義。以釋法華壽量應用。)
【論】普賢菩薩一人獨入十法者。普賢眾.明一位普周眾行也。海月光眾.但歎佛德。與自所入之法相似。以此頌中.更不別歎自德。如普賢眾中.加淨德妙光菩薩。是文殊師利別號。文殊師利.此云妙德。又法華經內.往昔號妙光。又妙德與光.其意相似。以德為光。以能破暗發明故。今在普賢眾內。表法。明因果理智萬行圓融故。普賢獨獲十種益者。明一即一切故。明一多自在.延促自由故。是總攝義也。(同生眾竟。)(已上第七稱揚讚德竟。)
○自下第八明座內眾流分。於中長分十段。一明出處。二顯眾類。三列眾名。四結眾數。五興雲供。六供眾海。七敬遶佛。八坐本方。九歎德能。十申偈讚。今初。
爾時如來師子之座。眾寶妙華。輪臺基陛。及諸戶牖。如是一切莊嚴具中。
【疏】座即是總。寶等為別。如是已下。結廣從略。非獨輪等。故云一切。所以此能出者。良以座該法界。依正混融。一一纖塵.無不廣容普徧。座所徧剎.恆在座中。故從中出.非是化也。若約法空之因。及法空之座。則萬行為嚴。能生菩薩。
○二顯眾類。
一一各出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
【疏】顯眾類皆菩薩故。
○三列眾名。
其名曰。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薩摩訶薩。雷音普震菩薩摩訶薩。眾寶光明髻菩薩摩訶薩。大智日勇猛慧菩薩摩訶薩。不思議功德寶智印菩薩摩訶薩。百目蓮華髻菩薩摩訶薩。金燄圓滿光菩薩摩訶薩。法界普音菩薩摩訶薩。雲音淨月菩薩摩訶薩。善勇猛光明幢菩薩摩訶薩。
【疏】出處既多。名亦多種。略舉上首十名耳。即如次十方。
○四結眾數。
如是等而為上首。有眾多佛剎微塵數同時出現。
【疏】嚴具非一。故有眾多剎塵。
○五興雲供。
此諸菩薩。各興種種供養雲。所謂一切摩尼寶華雲。一切蓮華妙香雲。一切寶圓滿光雲。無邊境界香燄雲。日藏摩尼輪光明雲。一切悅意樂音雲。無邊色相一切寶燈光燄雲。眾寶樹枝華果雲。無盡寶清淨光明摩尼王雲。一切莊嚴具摩尼王雲。如是等諸供養雲。有佛世界微塵數。
○六供眾海。
彼諸菩薩.一一皆興如是供養雲。雨於一切道場眾海。相續不絕。
【疏】眾多菩薩。各興剎塵供雲。已重疊難思。况相續不絕。而諸供具.皆稱雲者。乃有多義。謂色相顯然。智攬無性。從法性空無生法起。能現所現.逈無所依。應用而來.故來無所從。用謝而去.故去無所至。而能含慈潤。霔法雨。益萬物。重重無礙。有雲象焉。上下諸文.雲義皆爾。
○七明敬繞佛。
現是雲已。右繞世尊。經無量百千帀。
【疏】順向殷重。瞻望不足。乃至百千。
○八坐本方。
隨其方面。去佛不遠。化作無量種種寶蓮華師子之座。各於其上.結跏趺坐。
【疏】各坐本方。參而不雜也。如師子子.亦師子故。菩薩座.亦名師子。自化自坐者。自心智現.還自安處故。諸佛菩薩坐多跏趺者。為物軌故。智論引偈云。若結跏趺坐。身安入三昧等。(【鈔】若結跏趺坐等者。等取餘偈云。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除睡懶覆心。身輕不疲倚。覺悟亦輕便。安坐如龍蟠。見畫跏趺坐。魔王亦驚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傾動。即第八論。)
○九歎德能。
是諸菩薩所行清淨.廣大如海。(句)得智慧光.照普門法。(句)隨順諸佛所行無礙。(句)能入一切辯才法海。(句)得不思議解脫法門。(句)住於如來普門之地。(句)已得一切陀羅尼門.悉能容受一切法海。(句)善住三世平等智地。(句)已得深信廣大喜樂。(句)無邊福聚.極善清淨。(句)虛空法界.靡不觀察。(句)十方世界一切國土所有佛興咸勤供養。(句)
【疏】歎其德能。有十二句。初總。餘別。
別顯一一各是一種清淨廣大。略束為三。初三明三業清淨廣大。一智證普法。二身隨佛行。三語入辯海。中一義求.亦通三業。
次三明得法清淨廣大。一獲自分解脫。二住勝進果位。三徧具諸持。普門地言.即同經初已踐如來普光明地。
後五福智清淨廣大。初二正明。後三重顯。今初中.一智安理事。故云善住。二福無不修。故生信喜。然三世平等.經初已明。今更略示。謂依生及佛.善住平等。且依佛說。佛佛平等。法身智身.無增減故。若依眾生。生生平等。煩惱業苦.有支皆等。若生佛相望者。凡夫現在.等佛過去。進修得果.等佛現在。成佛究竟.等佛常住。(【鈔】然三世平等下。重釋善住三世平等智地。文三。初指前標舉。二別明義相。三結釋善住智地之言。初唯約佛。如問明品。十方諸如來。同一法身等。二唯約生。六道雖差。皆三雜染。)此約三世互望。煩惱.佛則本有今無。眾生則本無今有。菩提.則眾生本有今無。諸佛則本無今有。約迷悟異.則說本今。涅槃之性.非三世攝。故知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此約三世下。別示義相。便引涅槃四出偈釋。今先敘彼經。後方釋疏。言四出偈者。四處出故。亦名四住。一即第十經中出。二即十七經。三即二十七經。四即二十八經。謂煩惱業苦是生得。名本有。解脫聖性是修得。是今無。煩惱佛則本有今無者。以佛昔為凡夫.則有煩惱。今成正覺.故無煩惱。眾生則本無今有者。約性淨故。本無煩惱。約客塵故。今有煩惱。菩提則眾生本有今無者。亦約性淨菩提本有。今為客塵之所覆故。迷真起妄.無有證得圓淨菩提。故云今無耳。諸佛則本無今有者。約圓淨菩提。昔未修成。故云本無。今已修得。故云今有。)若以性淨而說。則佛與眾生.現今平等。而不妨迷悟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別。亦無差別。眾生寂滅.即是法身。法身隨緣.即是眾生。故寂滅非無之眾生.恆不異真而成立。隨緣非有之法身.恆不異事而顯現。是故染淨三世一切諸法.無不平等。况稱性互收。(稱性互收者。上但事理無礙。已是難思。餘經容有。此則事事無礙。唯華嚴意。)如是解者。名為善住一切智地。如地能生。終歸於地.萬法依於佛智。究竟還至一切智也。後三重顯中。一淨前福障.故令諸福.無邊清淨。二成上智慧.由觀法界虛空。三近勝緣。故成前二。
【論】如來座內眾。經云。如來師子之座.眾寶妙華.輪臺基陛.及諸戶牖.如是一切莊嚴具中.一一各出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於此段中.義分為二。一述眾來意。二長科經文。一述眾來意者。是中其意有三。一明諸菩薩是古佛舊行。二明今佛契同。三明古今不二為門。所坐之座.合古所行菩薩行。如下頌中。諸佛所悟我已知。常以法身為座體。以普賢萬行為莊嚴。以無作大悲之智為座上佛。前佛後佛.皆同此也。明今佛契同古蹟。定眾生狐疑。是故須來。是名為如來自行.與古同因眾。為座體。體是法界。所行行亦是法界。以此無礙自在故。座身是正報。座上莊嚴.是行所招依報。今還從行報得之果內.還出本自行因菩薩眾也。亦明因果不二體故。如法界品.如來師子之座。普徧法界為座體故。第二長科經文者。從爾時如來師子座已下。有二十九行經。於中其義有七。一明座上莊嚴出眾。二列所出眾名。三來眾興供。四其眾遶佛致敬。五致敬已。升座而坐。六歎來眾之德。七乘威說頌。從此已下。有十菩薩。各說二十行頌。歎如來成道福智依正.及往昔所修之因。任其後哲.隨文隨義稱歎。不煩更釋。此一段.明今佛合古行。古行合今佛。明座外普賢之眾.是佛利他之行。座內之人.是佛自行所契普賢之眾。此之大眾.古今一切諸佛同道。更無二路。眾生乘之。即名乘不思議乘.如來乘.最勝乘.無上乘.至於道場。此以一切法皆為道場也。以法界為場地。諸波羅蜜為人功。治一切垢本自淨故。治無明成根本智故。教文弘廣.略申體意。隨文讚歎.任在後賢。
○十說偈讚佛。十菩薩即為十段。初海慧菩薩歎身座。
爾時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疏】初五歎佛身具德。
【疏】一讚智慧。二讚功德。三讚神通。四讚因深。五讚果勝。
【疏】後五歎所坐嚴麗。此眾既從座現。故多歎座。文並可知。
○第二雷音菩薩十頌.歎座及地。
爾時雷音普震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疏】文分三別。初四直歎座。可知。
【疏】次三歎於場地。即轉顯座嚴。於中初一總顯因深德廣。故嚴事難思。金剛下。別顯。末後一句.結瑩寶座。﹂
【疏】後三偈歎地上之嚴。於中前二。地神興供嚴。後一佛力展轉嚴。
○第三眾寶光明髻菩薩十頌。獨讚場地殊異德。
爾時眾寶光明髻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疏】十頌分二。前五德用圓備
【疏】後五法化流通。言如佛座上所應演者。九會五周之文。一化隨宜之說。已具演於場地之中。(【鈔】九會五周之文等者。指此上一經。一化隨宜.即始從鹿苑.終至雙林.一乘三乘。場地頓演.何况如來言說耶。)
○第四大智日菩薩頌。歎佛所處宮殿。
爾時大智日勇猛慧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疏】十頌分二。初一總明。次段讚處彰人。故此偈標人顯處。凝者。嚴整之貌。睟者.視也。謂肅然而視。
【疏】後九別明。於中二。前四明宮殿體攝眾德。即廣其前半。後五明妙用自在。即廣其後半。今初。初一宮殿雖耀。佛坐增明。即廣前炳然照耀宮殿中也。次二頌略辨七嚴。結以智海。廣上凝睟處法堂也。謂內持寶柱。簷垂金鈴。外列門階。上羅華帳。寶樹交映。寶瓔周垂。為七嚴也。闥.小門也。洞.達也。如雲布者。重重無量。次次相承也。上云凝睟.則目視不瞬。特由內無識浪。故云智海湛然。次一頌。羅以寶綱。列以香幢。布以燄明。覆以嚴具。結云超世。即廣上世尊處法堂也。光如雲布者。若彩雲向日。上下齊明也。
【疏】後五中。一羅身雲以調生。正顯前文現十方土。
【疏】二寶樹現三世之嚴。
【疏】三略舉多嚴。
【疏】四即上諸嚴。卷攝多嚴.重重佛坐。
【疏】五結歎無盡。主伴雲會。
○第五不思議菩薩。通讚場樹自在德。
爾時不思議功德寶智印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疏】十頌分二。初一總顯。謂宿因願力.深廣難思。神通現緣.生果嚴淨。
【疏】後九別顯。分三。初五歎樹具德嚴場。於中初二身榦森聳。次二枝葉蔭映。後一華果芬輝。
【疏】二有一偈。歎場地蓮綱。謂蓮華布地.則下轉光輪。寶綱羅空.則雲間響發。
【疏】三有三偈。歎樹自在。初一收入。後二出生。
○第六百目菩薩頌中。雙歎場樹.備德自在。法化宣流。
爾時百目蓮華髻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眾海。即說頌言。
【疏】前九偈。各一門。
【疏】後一結嚴周徧。並顯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十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3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1卷-第46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2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自下第二同生眾。文分為三。初明普賢菩薩得一切法門。次十普菩薩。各得一門。後十異名菩薩。各一法門。此三各有長行及頌。就初普賢長行中二。初總標所入。二別顯十門。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