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第七編 法界圓覺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記上

    釋題     一 釋經題      甲 出題名       1 別題        (一) 出今本        (二) 會異譯       2 通題       3 合題      乙 彰題義       1 譬喻辭       2 讚美辭        (一) 無上        (二) 寶     二 辨品題    釋經     甲一 序分      乙一 證信序      乙二 發起序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空遍計執以顯一切法真如       丙一 請佛垂許       丙二 正申問答        丁一 大慧問        丁二 如來答         戊一 偈牒          己一 總讚許          己二 牒所問          己三 責未問          己四 復牒問          己五 結誡聽         戊二 正答      乙二 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識       丙一 彰唯識境        丁一 依識明相         戊一 諸識生滅門          己一 大慧問          己二 如來答           庚一 答生滅           庚二 答諸識           庚三 答識之生滅           庚四 辨識之不滅           庚五 破外道            辛一 出外計            辛二 顯內法            辛三 離惡見            辛四 惡見共           庚六 判迷悟            辛一 總說            辛二 別判           庚七 明修正觀         戊二 藏識境界門          己一 問答識境           庚一 總問答            辛一 大慧問            辛二 如來答             壬一 長行              癸一 明轉識緣起              癸二 顯藏識深細               子一 正顯深細               子二 修證了知             壬二 重頌           庚二 別問答            辛一 問答見相分            辛二 法喻解            辛三 假實說          己二 開示觀行           庚一 根本慧           庚二 上聖智        丁二 破執顯性         戊一 有無妄計門          己一 問          己二 答           庚一 長行            辛一 正答             壬一 出計             壬二 破執            辛二 轉問            辛三 推破            辛四 再斥外計            辛五 重破            辛六 合破            辛七 勸告           庚二 重頌         戊二 淨除現流門          己一 問          己二 答           庚一 二淨漸頓            辛一 事須漸除            辛二 理則頓悟           庚二 三身說殊            辛一 報佛            辛二 法身佛            辛三 化身佛            辛四 重明法身佛           庚三 三乘證別            辛一 總標            辛二 別明             壬一 自覺境             壬二 妄執相         戊三 常不思議門          己一 辨外小無常不思議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辨外無            辛二 顯內有            辛三 再辨外            辛四 再顯內            辛五 辨小無            辛六 顯大有          己二 辨初治地五姓差別           庚一 長行            辛一 總標            辛二 別說             壬一 聲聞             壬二 各別種姓             壬三 緣覺             壬四 如來             壬五 不定姓            辛三 結顯           庚二 重頌           庚三 別辨            辛一 徵說            辛二 問答          己三 就五法相辨三自性           庚一 長行            辛一 直告            辛二 問答           庚二 重頌           庚三 結成          己四 就陰界入辨二無我           庚一 總標           庚二 別顯            辛一 顯人無我            辛二 顯法無我           庚三 結勸         戊四 建立誹謗門          己一 問          己二 答           庚一 正答            辛一 頌說            辛二 直說             壬一 總示             壬二 別解              癸一 非有相              癸二 非有見              癸三 非有因              癸四 非有性             壬三 結成           庚二 勸告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戊五 空無生性門          己一 請許          己二 答說           庚一 長行            辛一 總標            辛二 別說             壬一 空             壬二 無生             壬三 離自性             壬四 無二            辛三 結示           庚二 重頌          己三 別示         戊六 如來藏心門          己一 問          己二 答           庚一 長行            辛一 斷無我畏故說            辛二 方便善巧故說            辛三 令離我見故說           庚二 重頌       丙二 辨唯識行        丁一 總明四行         戊一 問         戊二 答          己一 總標          己二 別示           庚一 正說            辛一 善自心現            辛二 外性非性            辛三 辨善離生住滅見            辛四 得自覺聖           庚二 推問            辛一 問            辛二 解答           庚三 合說          己三 結成        丁二 別明三位         戊一 資糧位──諸法因緣門          己一 問          己二 答           庚一 長行            辛一 示因緣相             壬一 緣             壬二 因            辛二 揀因緣計           庚二 重頌         戊二 加行位──觀言說妄想門          己一 請許          己二 解說           庚一 長行            辛一 正答所問            辛二 問答言生            辛三 問答言想            辛四 問答言義           庚二 重頌         戊三 修習位──觀遠離四句門          己一 請許          己二 解說           庚一 長行            辛一 略標            辛二 喻說             壬一 識境計             壬二 佛說計              癸一 顯所說法              癸二 喻所起計            辛三 勸離           庚二 重頌           庚三 結成        丁三 結明四禪         戊一 長行          己一 總標          己二 別釋           庚一 愚夫所行禪           庚二 觀察義禪           庚三 攀緣如禪           庚四 如來禪         戊二 重頌       丙三 成唯識果        丁一 共涅槃果         戊一 大般涅槃門          己一 問          己二 答           庚一 正辨涅槃            辛一 如來涅槃            辛二 二乘涅槃           庚二 佛力加持            辛一 長行             壬一 正明加持             壬二 問答明意            辛二 重頌         戊二 分別緣起門          己一 問答緣生           庚一 問           庚二 答          己二 問答言說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戊三 常聲如幻門          己一 問答常聲           庚一 問           庚二 答          己二 問答如幻           庚一 第一問答           庚二 第二問答           庚三 第三問答           庚四 第四問答          己三 辨名句文          己四 辨止記論           庚一 長行           庚二 重頌         戊四 四果差別門          己一 請許          己二 解說           庚一 正答四果            辛一 長行             壬一 別明四果             壬二 結明唯心            辛二 重頌           庚二 別明二覺           庚三 四大造色           庚四 五陰性相           庚五 辨涅槃相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庚六 辨妄想相            辛一 長行             壬一 佛許說             壬二 總標             壬三 別釋            辛二 重頌        丁二 大菩提果         戊一 自證智          己一 聖智一乘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正說             壬二 問答一乘覺            辛二 重頌          己二 意生身相門           庚一 誡聽           庚二 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總標             壬二 別釋             壬三 結勸            辛二 重頌          己三 五無間業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標名             壬二 別釋              癸一 內五無間              癸二 外五無間            辛二 重頌          己四 諸佛知覺門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戊二 化他智          己一 四等密意門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己二 依二密法門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己三 法離有無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己四 宗通說通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己五 虛妄分別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直說             壬二 問答            辛二 重頌          己六 善於語義門           庚一 依義不依語句            辛一 請許            辛二 解說             壬一 長行              癸一 離觀              癸二 合觀             壬二 重頌           庚二 依智不依識句            辛一 誡聽            辛二 正說             壬一 長行             壬二 重頌           庚三 九種轉變論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己七 相續解脫門           庚一 辨相續解脫            辛一 請許            辛二 解答             壬一 長行             壬二 重頌           庚二 辨遍計依圓            辛一 問答             壬一 問             壬二 答            辛二 再問答             壬一 再問             壬二 再答              癸一 明說法意              癸二 不應立宗               子一 長行               子二 重頌          己八 智不得境門           庚一 正明智境            辛一 問            辛二 答             壬一 長行             壬二 重頌           庚二 寄辨宗說            辛一 誡聽            辛二 正告            辛三 重頌          己九 勿習世論門           庚一 長行            辛一 初問答             壬一 初問             壬二 初答              癸一 顯理              癸二 證事              癸三 結勸            辛二 重問答             壬一 重問             壬二 重答              癸一 顯理              癸二 證事              癸三 結意            辛三 三問答             壬一 問             壬二 答           庚二 重頌          己十 涅槃差別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正說              癸一 外道妄執              癸二 如來正見             壬二 結勸            辛二 重頌          己十一 如來覺性門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己十二 不生不滅門           庚一 設問           庚二 正答            辛一 異名釋            辛二 離言釋           庚三 轉難           庚四 解釋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庚五 偈問           庚六 偈答           庚七 躡問           庚八 追頌          己十三 揀別無常門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出計破             壬二 顯正破            辛二 重頌          己十四 入滅現證門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三乘次第             壬二 實無次第            辛二 重頌          己十五 常無常義門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雙非             壬二 非常             壬三 許常             壬四 復雙非            辛二 重頌          己十六 蘊處生滅門           庚一 問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己十七 四法差別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總說             壬二 問答              癸一 正明五法              癸二 通攝三性             壬三 抉擇             壬四 別顯             壬五 結成            辛二 重頌          己十八 佛如恆沙門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不如說受             壬二 更有餘義             壬三 問答抉擇            辛二 重頌          己十九 諸法剎那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直說             壬二 問答            辛二 重頌          己二十 如來變化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己二十一 遮斷肉食門           庚一 請許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辛二 重頌

【釋 題】

一 釋經題

甲 出題名

1 別題

(一)出今本

今所講之四卷本為藏中現存三譯之最古者乃六朝時劉宋元嘉年間有天竺三藏法師名求那跋陀羅此云性賢或功德賢者來華之所譯也但相傳此四卷楞伽乃達磨傳慧可以印心者故宋明來獨流通此今亦用之所標別題則曰楞伽阿跋多羅寶即分為三

楞伽

楞伽若作釋迦毗楞伽寶而釋乃赤寶石向作山名或城名解譯不可往及不可入山城中之寶或寶所成之山城要之皆依說經之處立名此名乃為三譯之通名應作不可往之山或不可入之城名解之

阿跋多羅

阿跋多羅或云是下入義即入楞伽之入字但向來皆作無上解今亦從之

寶字或云即指楞伽寶言今以無上及寶皆釋為讚美於法之辭

(二)會異譯

入楞伽

北朝元魏時有天竺三藏法師菩提流支此云覺愛譯此經為十卷別題曰入楞伽少阿跋多羅寶五字而加入字不可入而能入於能入之行有深意存焉

大乘入楞伽

李唐武則天時有天竺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此云學喜三譯此經為七卷文義明暢廣略適中別題曰大乘入楞伽較魏譯加大乘二字簡別中下乘法即宋譯為上寶之義

2 通題

通題即經字是梵音修多羅或修妒路或素怛纜本是線義取能貫穿文義攝化生機之意為如來所說或所印證故引申之有三世十方恒常遵法之義與此方之經字相符故譯為經或云契經加契理契機義華嚴阿含諸部通得此名不同入楞伽等別在此經對彼別題此為通題若對三藏簡別律標此是經藏攝非律論攝則通又為別矣

3 合題

合三譯題即為大乘入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華言大乘入不可入無上寶經今本無上法寶即含大乘義楞伽為所入城舉所入即含能入義故下彰題義仍照今本說之

乙 彰題義

1 譬喻辭

此譬喻辭即指楞伽二字以說法所依之楞伽城為喻所說之法也然城依於山而山在於海海有風浪城為夜叉所居佛從海出而入城現通說法有如是等重重相關之事且分十六段明之

一 眾生心海

經云『藏識海常住』則城山所依之海即喻眾生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為真妄因依圓成實之真與遍計執之妄皆依之亦為聖凡染淨根本依故首明之

二 六塵境風

本無有境而現有六塵境者以從來未悟唯識無境之末那根本無明力故不了唯心乃分別六塵以執取為實有鼓盪心海經云『境界風所動』也

三 七轉識浪

無明境風鼓盪心海隨境界緣意等諸識相續而起如海中浪經云『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是也

四 二我執山

二識不達唯識無我於阿賴耶見分及五蘊和合假執為人之實我又於根塵等法執為法之實我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聳於心海境風識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憨山觀記傳摩羅耶山但影現於風雨昏黑之夜亦顯二執之山乃無明邪見之妄現本空無實夫二我本空原無可取而夜叉王往來其中亦為不可往而往義

五 生死縛城

二執山上有生死縛城此山不倒則恒住此城不捨斷分別俱生我執盡時則離分段生死斷分別俱生法執盡時則離變易生死也

六 乘四顛倒

夜叉王等於二執山生死城中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乘此四倒往來出入於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 煩惱夜叉

彼山城中夜叉王眾等即為煩惱所起三界有漏心心所聚引發雜染業之報通等殘害佛性眾生輪轉生死相續往來於山城中也

八 佛法興世

佛從海中龍王宮出龍宮喻阿賴耶中如來藏心在佛果即為不思議善常之無漏性在眾生即為本有無漏佛性及夙熏無漏善根海佛悲願及眾生機感故佛從海出即佛興世佛望山城言為古佛說佛證境之處乃至為夜叉王現通說法即法興世

九 了悟本心

依上佛法興世為增上緣即從煩惱所起之有漏心聚開發佛性及諸無漏善根故夜叉王聞佛所說觀大海山城悟藏識所現之境乘華宮殿迎佛入城恭敬供養於佛勸請大慧問法即見佛聞法而生信解也佛現神通令見無數山城佛及夜叉大慧等眾乍現乍隱乍隱乍現即修正觀而證法界唯心此為自證之宗通也復問『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即悟他之說通也此夜叉王一段發起序皆喻聞法悟心也

十 真如性山

由上節了悟本心則轉我法二山為二空觀智所顯真如性無相山故憨山觀記傳摩羅耶山當晴明時海湛空澄即無蹤影故山喻二空所顯之真如性也

十一 大涅槃城

山喻無相真如城喻真如出障離繫之大涅槃果為極聖所究竟處譬晴明空為光明充滿也

十二 乘法空入

海湛空澄中無相山城既無可往無可入云何而言入耶乘法空妙觀如如相應無往無入謂之入耳故佛眾夜叉眾皆從空入而諸菩薩從種種佛剎不來相而來也

十三 無漏定通

乘法空入之眾羅婆那華言十頭甕耳夜叉王眾喻無漏禪定神通如華嚴十定十通品明亦如來覺海中之大定也

十四 無漏慧辯

大慧及摩帝菩薩眾當喻無漏慧辯如十力十智四無畏四無礙解等亦如來覺海中之大智也

十五 圓滿法身

此海湛空明山城無相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圓滿法身盡眾生心海已轉為如來覺海也

十六 悲願方便

佛之隨行聖眾則喻佛之大悲願風方便法浪亦如來覺海中之大悲也故皆成為佛之自證心境

2 讚美辭

(一)無上

讚美之法即前譬喻之法茲攝為境行果三事境無上眾生心海如來覺海皆喻一切法唯識相二無我山諸法空山皆喻一切法真如性此經以一切法唯識相性為境其所明境非小有非大空而為非有非空無上無容之真實境故境無上行無上始終以法空妙觀所引無得不思議智為前導以具修萬行圓成萬德不共二乘故行無上果無上明藏識海真相即如來藏為法身攝非但解脫身攝是以出障圓明具大悲願無量方便盡於未來利樂無盡不同二乘解脫故果無上

(二)寶

此中寶字正讚法寶然法為佛師而僧隨法行有法即具佛通明三寶為三法寶此經總非大慧所問百八句義由遮門顯法性非安立故從唯識現歷辨有為無為有漏無漏內外聖凡染淨因果一切諸法由表門彰法相假施設故即遮即表非遮非表法如如意寶故佛寶法不自明明之在人通離言內自證之法性故運假智詮悟他之法相故既通於宗亦通於說宗通說通之極稱佛為寶能自利利他圓滿故僧寶僧者從佛依法而住而行之和合眾隨順於佛寶故修證於法寶故能用法如意寶以自利利他故故名僧寶

二 辨品題

此譯於品題但一切佛語心品魏譯有十八品唐譯有十品而品品有別題唯類同此譯之品題者有集一切佛語品有積集之義此之心字亦可作彼集字解則「一切佛語心」云者即「諸佛語積集」之義謂諸佛所說法皆集於此品中故名一切佛語心也心者中心中堅義此品文義為一切佛所說法語中之精要猶一身中之堅實心一團體中之中堅分子名一切佛語心而常途所解則一切佛語皆顯於心故佛語皆以心為宗離一切佛語則心無由顯離心則一切佛語無所宗而此經明諸法唯心正明斯義故題一切佛語心品

【釋 經】

甲一 序分

乙一 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證信序亦名通序諸經所通有故以結集人處等證成後人之信心故明此通序依龍猛大智度論說六種成就依親光佛地經論說五重證信今依親光如是我聞指法親聞證信一時舉說經時證信標說法主證信住南海至莊嚴出說法處證信與大比丘至究竟通達引同聞眾證信

乙二 發起序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讚佛

此下發起序佛從大海中出將於此寶山大城中說此十方三世諸佛自證境界甚深之法而彼夜叉王以神通力迎佛問法之後更勸請大慧菩薩請問摩訶衍法詳見魏唐二譯此譯簡略大慧菩薩受請將問於佛先興讚嘆即為此譯之發起序發起序亦名曰別序如法華以佛入無量義處三昧放光現瑞彌勒文殊問答又如楞嚴之阿難遭難佛遣文殊救之各有緣起之不同此經既以大慧受夜叉王之請於是有與其無量數以慧為名之眷屬菩薩俱而為上首之事相然即事顯理大慧者即是根本無分別慧由此平等無分別慧而起大用發後得智了諸差別即為無量慧之菩薩而總名曰摩訶般若遊一切佛剎土者佛有三身佛剎土亦有三種一法性土即是諸法離言說分別真實平等法性本無佛與剎土之相可得即以平等法界而名之曰佛剎土耳無分別慧遍行法界謂遊諸佛剎土諸佛受用身土此有二自受用身土他受用身土前者以四智菩提所成究竟圓滿之覺海惟佛與佛之所證知雖唯佛證知亦是諸大菩薩摩訶般若所能隨分而知故名遊佛剎土後者以諸佛大悲本願力為九界眾生說法示現種種身土隨機感應為應法身菩薩機而示現受用法樂亦為回小向大菩薩隨分能受用而示現類如華嚴所載莊嚴淨妙華藏國土有微塵數種種相好差別受用此福德莊嚴之相惟有此大智慧菩薩相應名遊諸佛剎土應化身土分三為勝應身剎土為未證真如菩薩之加行位及回小向大之漸悟菩薩而示現劣應身剎土隨人天機示現成佛隨類變化身剎土與應機所化之眾生同一身類承佛神力者明無上之佛果即是一切菩薩所趨求最究竟之妙覺果亦即眾生本具法身德之離障開顯是名諸佛圓滿法身若初發心以上之菩薩不忘失此菩提心者終必成佛倘剎那忘失此心即成魔業故一切菩薩之清淨智行一切眾生之成辦諸事乃至大地山河之所安立莫不由於承佛之神力也

隨順之意偏袒右肩者隨順佛願荷擔眾生之意如楞嚴會上觀音之上同諸佛慈力右膝著地即隨順眾生下同眾生悲仰與眾生心體融合為一合掌亦名合十指爪乃表圓滿十度——前五表福後五表智——具足福智恭敬乃仰契諸佛之心而啟問也偈者伽陀是諷頌義音調整齊可諷誦故有劃一之字句如東土之詩是也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此讚佛究竟通達五法之智悲也世者時世遷流無常意世俗虛偽無實意即表無常無實凡諸法在無常無實所包括之內者謂之曰世間如器世間及有情世間是羅漢未入灰心滅智無餘涅槃異熟未除仍謂之曰有情菩薩須到金剛道後異熟空而成佛方不謂之有情因皆未究竟故遷變無常故有進有得故不特九法界謂之世間乃至佛受用身土應化身土應九法界聖凡之機而現故亦不離世間義世間者即是九法界妄想分別所變現之相及設立之名也既由妄想分別而現是虛假無實矣世間名相既皆虛假無實了其本空則妄想遣而正智成即為離生滅之實相真如矣虛空華譬如眼見空華也虛空比真如清淨見比正智華比世間名相病眼比妄見但除眼病不用遣空所以諸佛所空者即是空去眾生本來之空並非另有所空之實法可空所以即生滅當體無生滅可得即世間當體無世間可得如來正智非有非無不落二邊著有即增益謗落空即損減謗皆不契於中道下二句係讚佛智悲二德無有限量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此讚佛究竟通達三自性之智悲也明三自性皆從緣起性——即依他起性——而顯一切法皆仗因托緣和合而生而因緣所生法皆是幻化雖有相用而無實體可得只有幻相幻用耳如陽燄似有流水相有引動山中愚癡獸類奔赴求取之妄用按之毫無水之實體此如幻相普遍一切從佛至於地獄即菩提涅槃亦無不是如幻亦依眾多因緣而現起故不能究竟通達此依他起性種種虛妄分別周遍計度即是遍計執性即有種種生滅之相倘能即於此遠離一切顛倒虛妄分別之遍計執心識即為圓成實性所以若執著依他起即成遍計執矣智不得有無者一切法如幻而遍計非有故不得謂有一切法如幻而圓成非空故不得謂無

『遠離於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世間種種妄想分別種種依正果報皆是眾生如夢之心之所顯現此如夢心即第八識八識恒轉猶如瀑流以剎那生滅故不得謂常現起相續故不得謂斷此讚佛通達八識究竟之智悲也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燄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指一切眾生即實體人空即離煩惱障法空即離爾燄——所知——障而皆永得清淨此讚佛通達二無我究竟之智悲也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此總讚佛以前乃分讚也一切法平等性清淨無二無有生死可得如古德云汝等要了生死汝等取生死來我為汝等了之乃至亦無有能證涅槃之佛與佛所取涅槃之法故無能覺所覺之二相也

『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人若能觀察佛之清淨法身本來寂靜遠離生死不生取著則今世後世常得清淨矣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空遍計執以顯一切法真如

丙一 請佛垂許

爾時大慧菩薩偈讚佛已自說姓名『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

從爾時大慧菩薩偈讚佛已至四卷終皆正宗分分兩大科空遍計執以顯一切法真如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識今初大慧總問而佛總答此菩薩為令眾生空遍計執者以此經中有四法門所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各門皆攝一切法無不窮盡如依五法而論所謂名相 妄想——分別——則攝盡一切世間有漏法正智如如攝盡一切出世間無漏法三性亦復如是諸法仗因托緣而起性本空寂相皆如幻依如幻相假名諸法以一切法相皆如幻從因緣而有故有即非有以一切法性皆空寂如幻之有即空空亦非空此因緣所生法執之則為遍計之有漏依他起若了達如幻本空即為圓成實之無漏依他起故三性為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也此菩薩依一切眾生分別妄想建立種種名相與種種問難倘隨名執實即墮遍計執而百八句一切皆非以皆非故應盡空卻以空卻故一切法皆離言絕思而契會於一真法界所以於下科將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識之初先為空遍計執以顯一切法皆真若將唯識所現境為實境行為實行果為實果則一切法皆成法執也

爾時大慧下於請問前必經佛先許可所以自說姓名請佛垂許再以百八義問也佛法明無我云何說我蓋佛法所無之我乃是外道妄執之我凡夫貪著之我及二乘所執著一切法有自體之法我此人我法我皆煩惱之根本妄想所依資如了達唯識所變眾緣所起在假相上安立假名於是佛也菩薩也緣覺聲聞也乃至天修羅地獄畜也皆是和合假現之如幻法大慧早已了達無我之假名相即以隨順世間唯識所變之假我假名為我耳自通德名者蓋久已親近諸佛久已通達大乘之法故在今會而仰問世出世間最尊最上之佛也世間解於世間已能究竟解脫了解之義佛亦稱無上士合二而名也菩薩為佛子一切眾生亦為佛子菩薩能荷佛家業興辦佛事必當成佛故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紹隆佛種故此之佛子乃指今會大眾而名也即自由之義佛自述亦假名之我自覺境界各各皆有自證之不同此之境界彼則不得而知如人類所覺者畜類即不能知聖賢所知者庸愚莫曉本國人所知者外人亦多莫解推之異類亦復如是未曾親自領略均是隔閡難明此中有修得者有報得者無論修得報得皆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故業報所招修力所成身心器界各見不同猶如外道所修得一切心境住著於所得起邪分別諸法真相茫然不見即學佛者如不得明哲開示教導亦不能離所著乃至於緣覺聲聞不能知菩薩之自覺境界菩薩初地之自覺亦不知二地之境界二地望三地乃至等覺亦復如是前者不能知後者之境界三乘聖賢之自覺雖可謂聖智境界然皆有限量唯佛能圓通遍達究竟無礙聖凡依正種種自覺之境悉皆普現於大覺果海中所以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以佛之自覺境界雖等覺菩薩亦不能了而佛對於等覺以下聖凡境界無不究竟了知故覺他智悲無有限量此之覺他作用即法華所謂『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也

丙二 正申問答

丁一 大慧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云何見癡惑云何惑增長

表大慧以最敬之頂而禮最尊之足以顯恭敬

此問迷悟根元也為別境五心所之一凡所經過之境於重現時能記念之作用是在此經此段之念字乃總指三界一切眾生之有漏虛妄心心所聚名之曰念淨念者問如何能伏滅此妄念心而離染清淨即轉識成智之意念增長者即問為何不能離此妄念心而反增長之也念增長即是迷心境淨其念即是悟心境見癡惑者即照見癡惑即無明凡有漏虛妄心發動皆由無明問如何而能照空彼無明以斷除之惑增長者問如何非但不能斷除根本及枝末無明而反增長起煩惱也此四何以先問因一切聖凡皆因此迷悟而起故

『何故剎土化相及諸外道云何無受次何故名無受何故名佛子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何等禪境界云何有三乘唯願為解說

此問諸佛教化之相也因迷而有眾生因悟而有佛問如何而有受教化者有不受教化之外道者無受者畢竟無所受無所取著無一切分別之相也以離二取相故畢竟無所受也次者次第也即金剛經所謂一切賢聖地位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之意受者影相也無受次者即問如何依此無影相法而有次第差別何故名無受者問如何親證真如非變相所緣無影相可得而畢竟無所受也佛子指菩薩言問如何得解脫而為菩薩為佛之法子向下問佛子解脫往至何所誰為生死縛誰解脫生死諸修禪者境界為何為何有菩薩緣覺聲聞三乘

『緣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異說云何為增長

此問世間諸法緣起也何作者問造作善惡業所作者問善惡業所作果俱異者非能作亦非所作增長者問三界諸有之業果由何而起由何而流轉不息也

『云何無色定及與滅正受云何為想滅何因從定覺

問禪定差別也無色定無色界之定滅正受滅受想定想滅即無想定從定覺從定而起也

『云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云何現分別云何生諸地破三有者誰何處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勝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

此問菩薩行果也所作生者明修聖因以生聖果之德由因生果也進去及持身者明身去住之意言菩薩身從一地至一地進修上去而又安住於當地之上也現分別者無分別中重現起分別也生諸地者漸入諸地而增進也破三有者三界業依三界煩惱而造問誰菩薩破除三界之惑業而出三界也何處身者菩薩破除三有身在何處也往生何所至生至何處淨土也最勝子佛子也佛為世出世間之最勝者故何因得神通兩句問如何得神通及三昧也三昧心者問如何為三昧相應之心也

『云何名為藏云何意及識云何生與滅云何見已還云何為種性非種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云何無眾生云何世俗說

此問唯識無我也指第八識指第七識指前六生與滅者起虛妄見故有生滅見已還者還滅虛妄之見也種性者有出世間之種性非種者無出世間之種性也心量者明萬法皆不出於心外也建立相建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法相也非我義明一切法無我也無眾生即說無我及眾生為何隨世俗而說我說眾生也

『云何為斷見及常見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云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

表二見相違也斷見常見皆眾生心識種種相違差別之見佛與外道亦相違相如何又可融攝佛諸弟子皆依佛法如何又分諸部

『云何空何因云何剎那壞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動何因如幻及犍闥婆城世間熱時燄及與水月

此問世間有為相也何空何因者明法空無性也剎那壞表生滅極速也胎藏生表有情世間之有為相世不動世界遷變無常為何不動表器世間之有為相也如幻如夢虛假不實犍闥婆城影像幻現如東士之海市蜃樓熱時燄者陽燄有似流水水月水中月影鏡光中之影喻一切法皆虛假如幻不實眾生無清淨智慧不能如實照了惟佛智能親切證明也

『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云何國土亂云何作有見

問漏無漏法也覺支指七菩提支菩提分指三十七道品全也前二句明無漏法後二句明五濁惡世之有漏法也國土亂即劫濁作有見即見濁

『云何不生滅世如虛空華云何覺世間云何說離字離妄想者誰云何虛空譬如實有幾種幾波羅密心何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何等二無我云何爾燄淨諸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

云何不生滅至云何虛空譬問覺世成佛也覺世間覺知世間一切法也離字離語言文字相也離妄想離妄想分別心虛空譬悟世間如虛空也

如實有幾種下問菩薩境智也如實有幾種問菩薩證如實之境共有幾種波羅密心者到彼岸之行度諸地者昇超十地究竟圓滿至妙覺佛果無所受者理智一如如如相應無所受也二無我法空也爾燄淨所知之境清淨畢竟能無障也諸智如理如量等正智也幾戒眾生性眾生之性幾種對治之即有幾種戒於教化眾生之時而不為所動搖

『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誰生諸語言眾生種種性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句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

此問五明工巧諸法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指工巧明諸語言及眾生性指各類眾生語言文字種性差別之聲明明處及伎術通於工巧醫藥二明伽陀長頌短句明文字體例亦指聲明末二句指因明為以「因」「喻」成立「宗」也

『云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云何名為王轉輪及小王云何守護國諸天有幾種云何名為地星宿及日月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弟子有幾種云何阿闍黎佛復有幾種復有幾種生

云何生飲食至星宿及日月問世間諸法也首二句亦如儒書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轉輪小王守護國指大小王及四天王子守護國土之分別地及星宿日月均表器世間

解脫修行者下問出世諸法也第一第二句問能解脫者能修行者有幾種第三句第四句問弟子及師有幾種阿闍黎軌範師也佛有幾種者問佛有幾種身也幾種生者問所化之眾生也

『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自性及與心彼復各幾種云何施設量唯願最勝說云何空云何念云何為林樹云何為蔓草云何象鹿云何而捕取云何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節攝云何一闡提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魔及諸異學至唯願最勝說問我法假說也初二句問魔及外道共有幾種魔者殺害謂能害一切修解脫行者自性及心者自性即外道所執自性等即外道所執神我等施設量者明此魔外所執若我若法皆隨情假設也最勝者稱佛也

云何空風雲下復合問有情器世間也天上之空雲也人之心念耳聰目明也林樹蔓草之叢生也鹿之如何生也如何又為人取捕之也何為有卑陋之相及因何業而得此相也如何分為晝夜六時一年三節也如何有信不具而善根斷絕之一闡提也男者女者及不男不女者皆何因而生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眾生生諸趣何相何像類云何為財富何因致財富云何為釋種何因有釋種云何甘蔗種無上尊願說

云何修行退至建立何等人問修所得法也初句明修行為何退墮二句明如何精進三句明瑜伽師修何禪定之法四句明何等人

眾生生諸趣下問報所得法也諸趣即天人及地獄之六道相者像者財富者世間之報致財富者得報之因釋種釋迦種釋迦種及甘蔗種皆天竺之貴族無上尊稱佛也

『云何長苦仙彼云何教授如來云何於一切時剎現種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斷肉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

問內外律儀也初句明修仙人長生苦行二句明何人教授之是外道律儀第三四五六句明佛隨類應身無剎不現及佛子之眾多也七及十句問斷肉食之因緣也

『云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剎側住覆世界如因陀羅網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

問世界諸相也日月形者一四天下有一日一月所繞須彌山即世界所安立世界有側者有仰者有覆者各各不同因陀羅網即帝釋珠網珠光交映明世界之重重無盡亦有世界為諸寶所成或如箜篌或如鼓或如種種諸物或有不見日月者以上皆不可稱量

『云何為化佛云何報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天師住久如正法幾時住悉檀及與見各復有幾種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緣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何因百變易云何百無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間云何為七地唯願為演說僧伽有幾種云何為壞僧云何醫方論是復何因緣

此問佛法僧三寶也初四句明佛之三身也五至八句明佛何不於欲界成等正覺而必於色究竟天離欲得菩提也此上明佛寶九句至十六句明法寶善逝亦佛之號問佛涅槃後誰住持此法寶天師天人師也亦佛之尊號住久如者佛法住世幾多時也幾時住者正法住世若干時也悉檀法門也妄見也有種種妄見施種種法門對治之也毗尼戒律也比丘分者比丘律也自第十七句至第廿八句明僧寶最勝子指菩薩修六度之菩薩修十二因緣之緣覺修四諦之聲聞雖變易種種經歷諸位而皆無所受明真如法性平等一味世俗通及出世間明世間神通及出世間之神通也七地者明七地以下皆為三乘所共同而七地以上則非七地以下所能及僧伽和合眾也壞僧者即是破壞和合之僧眾也醫方論者譬語以明三寶醫師譬佛方譬法醫生譬僧明僧荷擔佛法如廣說醫方論也

『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何故說斷及與我無我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復為眾生分別說心量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闥婆充滿』

何故大牟尼至拘那含是我再問佛寶也問佛何故言過去三佛即是我釋迦牟尼耶何故說斷常至分別說心量再問法寶也問佛何不恆常說真實義說一切唯心而廣隨順眾生之心量說斷無我種種諸法耶何因男女林下再問世間法也男女林者此林所結之果如男女形訶梨天上持來意阿摩勒難分別義諸果皆天竺所生諸山復有眾寶莊嚴山上諸神仙闥婆者乾闥婆龍諸神也

上來正申問答中大慧菩薩所問一百另八義已竟以下乃如來答也

丁二 如來答

戊一 偈牒

己一 總讚許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此佛總讚嘆許可於所問也無上世間解即佛之十號之二而略去一士字也佛聞大慧所說之偈皆由彼契於諸佛清淨心最上第一微妙甚深大乘度門文義雙妙故兩稱善哉以讚許而當隨所問以次第為之解釋也

己二 牒所問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諸波羅密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及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須彌巨海洲渚剎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修羅解脫自在通三摩提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諸禪定無量諸陰身往來正受滅盡定三昧起心說意及與識無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與現二見乘及諸種性摩尼等一闡提大種荒亂及一佛智爾燄得向眾生有無有象馬諸禽獸云何而捕取因成悉檀及與作所作叢林迷惑通心量不現有諸地不相至百變百無受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

自生及與不生至如是種種事兩偈略領所問之大綱自須彌巨海山至伎術諸明處八偈廣領大慧所申之各問也生不生者世間一切法概括之不出於有為無為即生滅不生滅兩種生則生死相續流轉無常不生即解脫於生死流轉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者一切不生法即涅槃本來空寂之相一切生滅法即剎那纔生即趨於滅而此生滅無常之有為諸法皆眾緣所顯畢竟空無自性起則緣起滅則緣滅實無一法可得佛諸波羅密以下表十法界有漏無漏諸行唯佛可稱到究竟彼岸之行世間凡夫外道通於三界雖凡外所修無色行之法仍是遷變生滅非常住之法蓋縱能昇至無色界諸天仍是隨業受果遷滅無常故有漏行法皆非究竟種種事者領前所問四聖六凡器及有情世間種種外道神通及種種法事也

須彌巨海山洲渚剎土地星宿及日月者領前所問器世間諸相也外道天修羅至三昧起心說諸句領情世間諸法名相及修所得漏無漏諸法也諸陰身者即生前死後之生死流轉身也三昧起心說即明從正定而起以隨心說法也心意及與識領八七識及六識也無我者領二無我也法有五領五法也自性者領三自性也想所想者能想之分別虛妄心及所想之分別境界相也二見者有無斷常等二見也乘及諸種性至眾生有無有者領前問三乘世出世種性無量莊嚴珍寶相斷滅信心善根之闡提堅濕等四大種五濁惡世之荒亂國土過去三佛是我一佛智爾燄障斷所得之妄境趨向菩提之覺地眾生計有計無之種種也象馬諸禽獸云何而捕取者領前問誰使之生誰能捕取之也譬因成悉檀者領前問五明之因明也向來悉檀解作遍施今譯「宗」義謂佛說法之宗旨也因明立三支量者曰宗若以此文配之即喻也即因也悉檀即宗也宗者法之宗本新名詞所謂主恉主義為能成立之理證悉檀為所成立之主義以譬因能成此宗也佛依四悉檀以說法者言佛以四種宗旨而說法也世界悉檀者謂隨順世界眾生心理令普通人普遍得益聞佛所說皆生歡喜故各各為人悉檀者謂聖凡根基各別不同因人示教因根成就隨各個人之根性不同而分類訓育故對治悉檀者謂受佛教之種種眾生各有煩惱輕重罪業厚薄之不同分別為之洗除所謂對病施藥故第一義悉檀者謂普令眾生通達諸法實相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此四悉檀第一是隨順普利主義第二是令人增長善根主義第三是教人破滅諸惡主義第四是令眾生皆成佛道主義前三皆隨順眾生依他意方便而說後一隨如來自覺境界稱性而說普令眾生皆得證入第一義諦若明了佛說法四種宗旨即能見到佛意而讀佛經皆可作如是觀也所以立因明比量先須立宗以為主張之主義例如立一「聲是無常」為主張若屬於聲者一定是無常牢不可破若外人不信詰問理由則次當講因因者辨所主張之理由是如曰「所作性故」若他人仍未明了必要證據則當講譬喻舉一是所作性而敗壞無常之可易見者以證之如此因明之三支比量成矣乃斯句之大義也及與作所作者能作業之因所作業之果也以三支比量配之喻者能作也因也宗者所作也果也迷惑通者迷惑即昏迷不通意相至者聖賢地位各證自境地有高下各不相到也百變百無受者種種變易皆即通達不迷惑意心量不現有者心量所現者如幻而有非實有也諸地不無受相也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者領所問五明也

己三 責未問

『諸山須彌巨海日月量下中上眾生身各幾微塵一一剎幾塵弓弓數有幾肘步拘樓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窗塵羊毛𪍿麥塵缽他幾𪍿阿羅𪍿麥幾獨籠那佉梨勒叉及舉利乃至頻婆羅是各有幾數為幾阿名舍梨沙婆幾舍梨沙婆名為一賴提幾賴提摩沙幾摩沙陀那復幾陀那羅為迦梨沙那幾迦梨沙那為成一波羅此等積聚相幾波羅彌樓是等所應請何須問餘事聲聞辟支佛佛及最勝子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火燄幾阿風阿復幾根根幾阿毛孔眉毛幾

前來所問百八義種種名相皆是虛妄分別所變現悉皆如夢如幻不可取以為實倘隨名執相一一求實周遍計度增長名相在此名相上復分別以為實有再計度再增長如是轉轉相生無有窮盡將永陷於迷惑而不能解脫是以諸相皆非諸非皆遣所以佛於大慧之所問必為澈底掀翻盪空一切故答解之先讚許牒領方畢復詰大慧所問猶有未備在大慧之意以為自證摩訶般若境界通達大乘應問皆問而抑知甚深微妙法之聞思不到者仍不計其數或大慧以為此種甚深極甚深微妙極微妙法雖聖賢亦所難知即復存而不問而抑知大覺世尊無上最勝佛智固無所不知無所不澈也

須彌山大地巨海日月器世間諸廣大量相下眾生指三惡道中眾生指天修羅上眾生指三乘聖賢有情世間諸名表聖凡之別身各幾微塵剎土微塵幾者問身與世界各為幾微塵之所成也剎士梵名剎多羅此云國土或世界一弓有四肘一肘有二尺一拘樓舍有五百弓一由延有十拘樓舍由延或名由旬拘樓舍譯云里天竺之里約合中土四里此數句言每由延每拘樓舍每肘有若干弓也兔毫窗塵蟣羊毛𪍿麥塵者皆極微細之塵量也七極微為一鄰虛七鄰虛為一微塵七微塵為一窗塵乃至兔毛頭羊毛頭牛毛頭塵蟣塵虱塵芥塵皆以七進而七芥成一大麥塵𪍿即大麥也自缽他幾𪍿至是各有幾數六句明須若干𪍿麥塵而始成各各數量名也缽他譯言升阿羅言斗獨籠言斛那佉梨言十斛勒叉言萬舉利言一億頻婆羅言一兆也為有幾阿至為成一波羅十句明此若干種積聚數量如何累進譯言極微舍梨沙婆譯言芥子賴提言草子摩沙言荳陀那言缽迦梨沙那言兩波羅言斤也此等積聚相者言以上各種權量之積聚名相也幾波羅彌樓者言幾多斤之塵能成一須彌山彌樓即須彌也是等所應請何須問餘事者明積聚微細雖為世間平常知識名相所不能思議然佛之妙覺智當下現量印知何須疑惑所以責其應問不問而反問虛妄分別種種餘事也聲聞辟支佛至何故不問此明佛及三乘聖賢眾之身各有勝劣大小身應化無邊身身各有若干塵又責其何故不問也火燄幾阿至毛孔眉毛幾者明每一火大一風大一六根乃至於一毛一孔一眉有若干極微塵也

己四 復牒問

『護財自在王轉輪聖帝王云何王守護云何為解脫廣說及句說如汝之所問眾生種種欲種種諸飲食云何男女林金剛堅固山云何如幻野鹿渴愛譬云何山天仙犍闥婆莊嚴解脫至何所誰縳誰解脫云何禪境界變化及外道云何無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無因作及非有無因云何現已滅云何淨諸覺云何諸覺轉及轉諸所作云何斷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誰何處為何身云何無眾生而說有吾我云何世俗說唯願廣分別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云何為胎藏及種種異身云何斷常見云何心得定言說及諸智戒種性佛子云何成及論云何師弟子種種諸眾生斯等復云何云何為飲食聰明魔施設云何樹葛藤最勝子所問云何種種剎仙人長苦行云何為族姓從何師受學云何為醜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為比丘云何為化佛云何為報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為眾僧佛子如是問箜篌腰鼓剎土離光明心地者有七所問皆如實

在前第二段中偈答領大慧所問未曾答畢而先責其所問未周備此續復牒答以完之然前後牒答分領隨意重拈與大慧前問次第顯有前後出入者以原問本皆隨名取相種種繳繞種種執著故答之不以次序然細按之亦可對照前問之義已為略解今不重述結云以上各問皆為如實之要義者以顯諸法皆無自性故一一即離言真如之實際也內阿迦膩吒句譯色究竟

己五 結誡聽

『此及餘眾多佛子所應問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諦聽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明大慧之所已問及未問者皆為佛子所應請問如是種種名相種種分別大慧必須請問掃盪一切名相而證真如實際則與自心第一義諦實際境界相應如是空一切名相了達一切虛妄證自覺正智顯離言法性一一與實相相應自遠離邊見諸過矣悉檀自性本離言說然而方便建立仍在言上設施在此生虛妄執則說一切皆非顯字句皆非字句然而十方諸佛所說宗義皆以言顯無言故佛對大慧亦方便開顯誡其聽受百八句在偈牒及長行上或多或少蓋照後正答之句則少照前牒答之句則多故不能確指之

通常講文字名句之義名詮自性句詮差別如聲是無常句聲及無常二皆名也只單獨之一物一事故只詮一法兩名或多名合之成句則顯差別義所有一切名句名為能詮相為所詮以名句詮表而現名相之差別所以有一名詮一法只指一物在數量上說只顯得一數一者對二至九而說也拈一而其餘九數皆非必對九而始顯一一亦不離餘九蓋離餘九則一亦不成立任何一數亦不離餘九故一法現前九法即聯帶而相對此即明一法既舉百法即隨之而起復次有一能詮名即有一所詮之義尋名取義即起執著之見故此百八句在他譯本亦曰百八義百八見也句即名義即相見即妄想即名妄想三法復次二名合成一句顯差別義正反兩面相對斯顯如無常從常顯因有常方有無常根本上莫不是對待義所以隨舉一差別義皆有相待——如大小多少有無斷常生滅每一義總有四句譬如言常是一句不是常二句亦是常亦不是常三句非是常非不是常四句相對之義為無常亦有四句如言無常是一句不是無常二句亦無常亦不無常三句非無常非不無常四句是故一句即有二義二各有四句對待即成八句合名之一一前說百法一一成百八句此明隨舉一法即有百八句或百八義及百八見一切法皆不出此名相分別之所設施安立凡外執以為實纏繫縛著無由脫此見網諸佛及諸大菩薩在自證智境界本離言說而起大悲度生方便即此分別名相語言以為妙用隨設施而當體即空即分別而實不分別倘通達斯恉破情除執便是佛之正見否則終不免墮凡外妄見所以此百八句該括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種種皆盡諸佛所說亦不外此而當機之大慧菩薩亦深明此故一一問佛為掀翻而澈底盪空之也

戊二 正答

『不生句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離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斷句不斷句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土句非剎土句句非阿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數句非數句數句非數句明句非明句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陰句非陰句眾生句非眾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爾燄句非爾燄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燄句非燄句像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犍闥婆句非犍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密句非波羅密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起句非滅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雜句非雜句說句非說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此通舉大慧所問句義而一一破除之表得原問皆從對待分別而來故不離語言不離名相澈底掀翻皆云非也第一句應作生句非生句句法係倒裝也破除句義正是破除妄見顯露真實如吾人隨講青字須遍舉一切世間黃黑之非青者而反顯之所以一切名義皆有反現而無自性亦復明得一切名相皆如空中鳥跡不可指捉說之曰此即非是此假名為此耳如金剛經所說某法者非某法是名某法可互印也此百八句宋譯文缺四句而魏唐兩譯皆百六句亦缺兩句必須三本對照庶成百八之數顧統讀三譯及以原問牒答亦復前後略殊錯綜變動故不能如言而取也首不生句生句明不生句從生句立離生即無不生夫相對而立之句句皆非相餘亦如之各各相既已在前文略講此亦不為再敘唯內有重複數句應作別解如第二常句無常句與第十一常句非常句前者之常為不變不滅義後者之常作恆字解為變而不滅義又第三之相句無相句與第廿八句及第七十三之相句非相句前者之相為法相之相中者之相為標相之相後者之相為相狀之相又第六句自性句離自性句與第四十八句自性句非自性句前者係眾緣和合無自性可得之自性後者為諸法在施設上名詮自相謂之自性又第卅七卅八相連之兩數句非數句前者為數量之義後者讀為入聲為累次續續之義又成句非成句之成字他譯作相應所有句非所有句作無影三輪即佛化世之身意三輪有品非有品即有句無句滅起即還滅生滅義餘均可解以上明百八皆非了達言文即非言文從世間名相種種假立種種分別實則了無一名一相可得而一一皆是佛智無邊大妙用為覺解迷執開導凡外利樂眾生令眾生增長善根破除惡見通達於諸法平等實相斯乃佛之自心現量第一義境界亦為十方三世諸佛所自證利他故答百八句後復誡大慧告以今茲開示亦先佛所開示不但大慧應修學即諸大菩薩亦當修學此空一切妄顯一切真之無上甚深法門也

乙二 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識

丙一 彰唯識境

丁一 依識明相

戊一 諸識生滅門

己一 大慧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此下即第二大科中之初彰唯識境一一從古德所判四十一門之第一「諸識生滅門」為始前科明一切法若境若行若果皆是唯識故於此科辨境以成唯識辨行以成唯識辨果以成唯識初彰唯識境又分二依識明相破執顯性今初所謂依能變之識明所變之一切法相則唯識所現境界彰顯透露由明一切法唯識相而即顯相之真實性所謂諸法相性而諸法相性即俗真二諦是故一切法不出乎真俗二諦即是不出乎唯識性相相俗性真一假立一實際由如實際而假立也如唯識論云『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亦依能變識明所變之法相也

前科所明大慧以百八問之總括世出世間諸法名相請解於佛佛總許之旋總非之以顯一切法離言說相之真如空卻計執了達如幻一一皆是識之所變此大慧乃繼續而問諸識及諸識各有幾種生住滅也眾生無始以來生死流轉中能染能淨有迷有悟皆諸識之緣起不明諸識之生滅焉得還滅之功用即依能變之識明所變之相而了知諸識之生此四十一門之第一「諸識生滅門」之所以建立也滅者即世間之有為相也諸經論有說四種或說三種及生或只說二種者廣略均無不可蓋生者仗因托緣而得生起者謂之生住者依緣起時暫有住持之功用者謂之住異者緣生暫住而剎那變異謂之異滅者剛從緣起而即剎那分散息滅謂之滅明得諸識所變現之諸法虛幻差別相實即剎那生滅相皆仗因托緣而生起暫生即滅也此經所說為三與他之說四說二意義無所增減

己二 如來答

庚一 答生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此下佛答所問且分七段今初答生滅流注及相諸家所解不易明瞭今以唯識論等流異熟二義釋之所謂流注生住滅者即等流生住滅相生住滅者即異熟生住滅是也流注唐二譯均作相續即連續不斷意相狀也有顯了生滅之相狀可得意諸識者即八識心王及心所等至於淨第八曰菴摩羅識乃佛所自證湛然恆如之真常淨識八識各有種子現行展轉相生種子在第八識內而不現起時亦自生滅相續而為前七所無所謂流注生住滅即等流生住滅者均等也流注也一切法各由自類種起自類現均等流注而不斷之生滅如依八識種子起八識之現行前七識之種子起前七之現行何法之種子即起何法之現行乃至一切法無論何類種子皆各起何類之現行種現因果相續生滅所謂等流因果生住滅也相生住滅即異熟生住滅者不同也成熟也隨業招感所成熟之果報有三異義異時而熟此時造因後時感果例如春季下種秋後收成變異而熟言所造業集眾因緣成熟之際與初不同異類而熟所造業因或善或惡所得之果唯是無記而此第三之說最為重要因中善惡所招感之果是無記所以因為異熟因果亦為異熟果而謂之異熟因果生滅也此二種生滅須得無分別智之菩薩乃至於佛之自覺聖智乃能了知其究竟而為未證真如之菩薩及二乘語言卜度所不能至也

復次等流因果生滅一一即流注生滅一一者遍諸識法一一即五八識即一切法在阿賴耶中具含有漏無漏之一切種子無漏種藏即如來藏亦名佛性亦名如來法身但眼識種子只起眼識現行他識亦然所謂此法種必起此法現不起他法當起即滅滅下又為種子種子生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如此轉轉生滅剎那相續流注不斷通於真妄染淨此不獨八識阿賴耶如此亦復遍通五七識各各皆有離染識種故阿賴耶乃至一切識等有漏之法各有一分妄染之流注生住滅乃三界二十五有有漏雜染心心所等諸法種現生滅此虛妄流注雖相續生滅不斷但至成佛時則皆須斷除而此流注中即有一分永久不滅之離染真淨之識與大圓鏡等四智相應者即下文所謂之真相魏譯曰智相識者是所以在諸識之流注生流注住流住滅中有一分可斷滅之妄亦有一分永不滅之真也

異熟因果生滅一一即相生滅一一者隨前所造業因感異熟果非俟能感因盡所感之果不滅譬如由修人界五戒業因熟招人報則第八識即為人之報體變現人之根身器界餘識亦成人之餘識與異類眾生有不同業盡報謝另感後報故在生死流轉之中即有此種生滅如人投胎而生時即曰生在世一年二年至幾十年曰住至將死時一報命盡曰滅一期果報相續不斷倘八識一捨則是人即死故八識隨業力於一報中不斷六識雖在不死時亦能斷如睡至無夢時入定時六識毫不起作用根身發識業報各別如同是一種前六識有時報作人者天者或畜類鬼類者皆是業力關係此相粗顯易知其實各有自類識種而起現行業為增上緣耳一般未聞佛教之世人不能了知異熟生滅之相凡夫外道常據以為天賦神造或另計有其他之原因皆愚癡之邪見故相生滅者即由前六識所造善惡業因而第八識與前六識同招感五趣差別之無記果生滅也此相生滅只第八及前六識有之七識只與見慢四煩惱相應執第八之見分為我不造業亦非業所招故無相生滅此相生滅即生死相到成佛位必皆斷脫修行人所謂了脫生死者即是斷除此相生滅也兩種生滅細釋甚深此其大略耳

庚二 答諸識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八識統括而言有三相從識上而講此差別之相也轉相識及業相識皆有漏虛妄分別之三界心心所聚真相識者即與四智相應轉識成智之智由無分別智通達真如所生清淨識也由以前所造之業引八識受此業報此業報識為果報之主體名真異熟故轉相即染前七識業相即染第八識第七隨第八所生而繫縛執以為我隨同八識於諸趣轉前六由異熟生而轉又隨境緣而轉轉有漏為無漏凡夫不能二乘及菩薩漸能之至佛境界完全清淨無漏諸識在因位中皆有轉變唯第八識因中不轉故轉相通前七業相唯第八識以此二相統有漏識真相識為四智相應諸識之清淨無漏識

八相即八識其略者唐譯均唯有二而此譯云三統觀下文應以二種為是故此中之真識現識應並為一而名曰同真相識之現量識此染分現量識與四智之無漏清淨識同現量然染識中唯第八識及前五是現量第六識只一分屬於現量分別事識者是非量比量識也染分七識皆是非量染分六識通現分別事者即六七二識執實我實法之謂所以現量通於第八識及前六通於聖凡染淨比量唯在獨頭意識而非量通於與我法二執相應之六七二識唯在凡夫因地染位上耳在凡夫位上如一剎那與現量相應即是真識所以凡夫眾生若一剎那離分別事識即與此現識相應反之即落分別事識眾生於此思議不到蓋一思議已落到虛妄分別也所以古人有云『一切眾生現行無明即是當即照知身心世界一切唯心所現猶鏡中之現影影固不在鏡外由此可知吾人所見之根身器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亦不在心識外矣故息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