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第七編 法界圓覺學

大乘入楞伽經釋題

  • 一 分釋
    • 甲 大乘
      • 1 列古說
      • 2 出今釋
      • 3 會異說
      • 4 正兼釋
    • 乙 入
      • 1 互為能所入
      • 2 別約能入行
    • 丙 楞伽
      • 1 約能喻釋名
      • 2 約所喻顯義
        • (一) 顯險城之所喻義
        • (二) 顯寶城之所喻義
    • 丁 經
  • 二 合釋

一 分釋

甲 大乘

此中但釋大乘名義抉擇諸乘別詳宗地大者表此乘大揀餘小故具有當體名大及簡小名大之二義乘者以能運載比車乘故但取能轉運裝載之用義表此是乘中之大者乘有其大——有財釋——大即是乘——持業釋——故名大乘然此大乘依何法立又分四節明之

1 列古說

一 大乘起信論依眾生心法立體用相大義及乘義

論曰『摩訶衍者總說有二一法二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言眾生心則攝世間出世間諸法』故此眾生心即出依以立大乘義之法本者下依此明體等大義及乘義故然舉眾生心攝世間出世間法又不啻總依世間出世間法立大乘義也大義有三體大義依眾生心示一切法平等不增減之真如性為大乘平等體故相大義依眾生心自體上不可離斷滅除之如來藏淨法為大乘勝德相故雖有情心性亦無始本染以淨法起時染可離斷滅除故非是心之自相又此取心本淨性立大乘相故不取心之染相用大義依眾生心順修之能生世出世善因果為大乘廣多用故雖眾生心逆擾之亦能生世出世惡因果此但取順生之善明大乘用故不取逆生之惡依此三義故名為大即此大法諸佛本所乘故謂之佛乘諸菩薩乘此到如來地故曰菩薩乘體相用大即乘於一心法上有大義乘義名大乘也

二 依雜集論七種大性相應故名大乘

境大性者以諸佛所說廣大教法為所緣故行大性者自利利他二利行故智大性者我空法空二無分別智故精進大性者三阿僧祇修行無疲厭故方便大性者不住生死及涅槃故證得大性者佛地功德悉圓滿故業大性者應現十方化眾生故莊嚴論大同瑜伽顯揚論小異古譯地持(即瑜伽菩薩地)法大方廣乘上故心大菩提心上故解大菩薩大解故淨心大行解地淨故眾具大福德眾具故時大三阿僧祇劫故得大菩提上果故二者相較開合之異如下

三 大乘莊嚴經論以八事總攝一切大乘

頌曰『性菩提勝如是八種事總攝諸大乘』釋曰『此以八事總攝一切大乘八事者種性如種性品說信法如信品說發心如發心品說行行如度攝品說入道如教授品說成熟眾生謂初七地淨佛國土謂第八不退地菩提勝謂佛地菩提有三種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佛菩提大故為勝於此佛地示現大菩提及涅槃故』

四 攝大乘論以十殊勝攝大乘法

所知依殊勝建立阿賴耶故所知相殊勝明遍計依他圓成三自相故入所知相殊勝觀諸法唯識故彼入因果殊勝六波羅密多行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地前十地差別故增上戒殊勝饒益有情故增上心殊勝大乘光明定等故增上慧殊勝法空無分別智故彼果斷殊勝無住涅槃故彼果智殊勝無上菩提故

五 天台圓教以十法成大乘

觀不思議境——其車高廣真正發菩提心——又於其上張設幰蓋善巧安心止觀——車內安置丹枕以圓三觀破三惑遍——其疾如風善識通塞——車外軫調適無作道品——有大白牛肥壯多力等以藏別等事相法門助開圓理——又多僕從而侍衛之知位次令不生增上慢能安忍策進五品而入十信離法愛策於十信令入十住乃至等妙——乘是寶乘遊於四方直至道場其以藏通十法亦能成聲聞乘等今此是取其依法華圓教成大白牛車大乘者

2 出今釋

一 境大故

境大有二真如性平等體故諸法唯識宗要義故即真俗二諦為所緣境故此真俗二諦亦可云唯識性相亦可云一真法界與四法界或理事法界亦可云諸法實相與眾緣生法亦可云法性與法相亦可云無為與有為亦可云離言自性與假說自性亦可云非安立諦與安立諦如是等眾多異名皆明境大

二 行大故

行大亦二萬行圓修成勝德故二空妙慧為導前路故菩薩行以福慧均等悲智兼大自他俱利權實雙運由大精進遍能策發無量波羅密多行為殊勝相故又一一行由我空法空之二空無分別慧——或智或觀——以導其先路遂皆成無得不思議行故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布施持戒等心者是

三 果大故

果大亦二無住涅槃為證得故無上菩提為究竟故此二全同攝論所明彼果斷彼果智之二殊勝四涅槃中獨取無住不共二乘故又聲聞獨覺猶有所知障故非正等覺不名無上菩提

此三大六法中一真如性為本一實相印所印定故無上菩提為極一心專志所志求故此二為諸大乘教之通義異茲則非大乘教故然宗要義諸經有別此經大分明如來藏藏識故諸法唯識為宗要亦可以諸法唯智為宗要如來藏是智淨相故故大乘教總有三宗法相唯識宗諸法唯識為宗要故法性唯慧宗二空妙慧為宗要故法界唯智宗無上菩提為宗要故本經遍攝三宗尤重初後廣如宗地所明

3 會異說

起信心法及大義皆境其乘義為行果雜集等七法初為境二至五為行七為果地持則二至六為行初境後果莊嚴八法二通境三至七為行八為果攝論十殊勝二為境三通境四至八為行天台十法初一通境能觀為行所觀為境故後九皆行

4 正兼釋

一 正取於行

謂諸乘皆取行為乘之當體故行正是能運載法故人乘者謂三皈五戒之行運載行人越於三塗生於人間天乘者謂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行運載行人越人入天聲聞乘緣覺乘者謂四諦觀行十二因緣觀行運載行人越三界到有餘無餘涅槃大乘者謂悲智六度萬行運載菩薩越三界二乘到無上菩提大般涅槃故法華云『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二 兼攝境果

行所依起故兼攝境行所趣至故兼攝果瑜伽四十六云無上大乘七行相者離言說事一切法中所有真如無分別平等性出離慧此慧所依此慧所緣此慧伴類此慧作業此慧資糧此慧得果當知由此七種行相施設建立無上大乘無不周備此中慧即法空妙慧慧伴類慧作業慧資糧即慧所導修之萬行等慧所依或心或真如慧所緣則真如及一切法此二明「慧行」所依起而及於境慧得果即二轉依果明「慧行」所趣至而及於果故乘之正體是行而兼攝境果依此釋法華大白牛車喻則不同天台教之十法成乘說大寶車是萬行圓修之勝德亦悲智圓融之無得不思議行其大白牛是法空無分別妙慧——此出世間無得不思議智及根本無分別智地前未得故地前菩薩同索之由根本無分別智導生不思議萬行智故如大白牛引運寶車大白牛車所行地是「慧所緣」義大白牛車所由造成之材力是「慧所依」義遊於四方直至道場是「慧所得果」義雖不離境果而乘正是行決然可知別詳宗地及法華講演錄

乙 入

宋譯無「入」而魏唐譯有之依所入處之甚難顯能入行之不易題此入字殊有深意今以二節明之

1 互為能所入

佛法分為教此之四法可互為能入與所入經卷四云『菩薩摩訶薩善於語義知語與義不一不異義之與語亦復如是若義異語則不因語而顯於義而因語見義如燈照色大慧譬如有人持燈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因語言燈入離言說自證境界』此明可由言「教」入於「理果」又卷三云『第一義者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此唯「果」證為所入第一義明言「教」亦有能入功然就親入依信教悟理則教為能入理為所入由解理起行則理為能入行為所入從修行證果則行為能入果為所入因證果施教則果為能入教為所入自悟悟他因果交徹故得互論能所入也若統親疏及超越入教為能入有十二句

        ┌─教        ├─理        ├─行        ├─果        ├─教理        ├─理行    以教入─┤        ├─行果        ├─果教        ├─教理行        ├─理行果        ├─行果教        └─果教理

理與行及果為能入亦復如是於佛法中論入不逾乎此

2 別約能入行

此經入楞伽之入義雖於教果亦可通為能入所入其特殊處則在專約「能入行」以言「入」又分二節明之

約能喻是神境通入險城羅婆那王獻華宮殿佛及聖眾乘以入摩羅耶山頂之楞伽城摩羅山頂既最崇而最嚴楞伽城中實難往而難入蓋孤懸於海濱其為險一乃夜叉之所據其為險二此天險之靈地非具五神通之神境通者不能入之顯難入之能入故云入焉此就能喻之事象如是以言者

約所喻是法空慧入寶城楞伽寶城所喻之勝寶城則實相無相一真如性為體之無住涅槃也具足無邊無漏功德之寶故云寶城法華經曰寶所涅槃經曰寶渚皆用此寶城喻寶城現成非有之難而得入難常在寶城非進入難而「相應」難唯照達諸法畢竟空妙慧能如如相應於實相無相之真如涅槃城相應曰「入」非出入於其中曰入此入最勝遂標舉為題也

丙 楞伽

1 約能喻釋名

楞伽乃說經處之城名也古譯不可往不可入釋迦毗楞伽譯能勝寶故楞伽亦譯為「勝寶」今按說此經處之城就「形勢」為不可往不可入之義在南海濱——即今錫蘭島之有佛跡處——上寬下狹之摩羅耶山上且為飛行食肉之夜叉等聚居故為險城就「體質」為勝寶之義此城為天然勝妙珍寶之所成偈云『此妙楞伽城種種寶嚴飾牆壁非土石羅網悉珍寶』至今其地亦為採珍寶處故為寶城寶雙具曰楞伽焉

2 約所喻顯義

夫楞伽城依摩羅耶山而位於海濱海有風浪城為夜叉所居佛從海出而入於城現通說法聖眾圍繞有如是等重重相關之事昔嘗合明為十六義今就險城寶城別之各為十義

(一)顯險城之所喻義

能喻險城就形勢言而以有漏雜染界為所喻分為十節

一 染藏海——阿賴耶

諸雜染法之含藏海曰阿賴耶為五趣三乘之異熟心海卷二云『藏識海常住』此通聖凡染淨之所依以言者然舉染藏阿賴耶海則淨識之如來藏海寄焉舉淨藏之如來藏海而染藏阿賴耶海亦寓焉故以城山所依之海喻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是依他起之本為真妄性所依圓成實之真如於此離妄而顯遍計執之妄法於此迷執而起故首明之

二 幻境風

根身器界皆藏識變業幻似境如有實空如是心起如是境現無有少法能取少法於此不明即為無明以無明故起心取境曰無明風以取境故境塵擾心曰境界風此無明境界風鼓盪藏海經云『境界風所動』也

三 轉識浪

風鼓藏海意等諸識隨境界緣相續而起如海中浪經云『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是也

四 我執山

六二識不達唯識無我於阿賴耶見分及五蘊和合假執為人之實我又於根塵等法執為法之實我人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聳於心海境風識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又憨山觀記傳摩羅耶山但影現於風雨昏黑之夜亦顯二執之山乃無明邪見之妄現本空無實夫二我本空原無可取而夜叉王往來其中亦為不可往而往義

五 三有城

我執山上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之三有城——三有城即無安如火宅之三界——此山不滅則恆住此三有城中生死流轉無斷絕時斷分別俱生我執盡時則離分段生死斷分別俱生法執盡時則離變易生死也

六 四倒入

夜叉王等於我執山三有城中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乘此四倒往來出入於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 瞋恚王

夜叉眾等通喻煩惱雜染之有漏法而取瞋恚以為王者根本之瞋與忿惱等皆為煩惱中最麤猛故唯欲界故唯不善故菩薩四他勝處之第一故瞋恚起時暴惡之相殘害之業尤熾盛故為十根本十小隨之首惡故喻為十首之夜叉王也

八 煩惱眾

其夜叉眾正喻根隨諸煩惱法煩擾惱害為其性故夜叉羅剎擾害五趣四生猶煩惱之雜染乎三界心行使皆成有漏心也

九 殘害業

夜叉王眾合為煩惱雜染此殘害業為業雜染以易知之夜叉眾殘害業以喻三界有情之所行皆為殘害業若法華經火宅品之所明蓋無常有漏之苦界非殘害他身不能謀自身生存故謀自身生存即為造殘害業等於夜叉此所以無常且苦也

十 生死苦

此生死苦明生雜染由殘害他以自生存以死得生雖生必死為求生之所逼成必死之相迫遂無日不在生死逼迫之苦中夜叉如是三界有情亦然

(二)顯寶城之所喻義

能喻寶城就體質言而以無漏清淨界為所喻亦分十節

一 淨心藏——如來藏

諸清淨法之含藏海曰如來藏在生佛平等為真如在有情為本有新生無漏種現在佛果為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法身經初言佛在「海」龍王宮中說法又言佛從「海」出此海即喻淨心藏之如來藏海

二 佛法興

佛悲願故又有情之機感故佛從海出即佛興世佛言我今亦當為羅婆那王開示自所得聖智證法即法興世

三 悟本心

羅婆那王聞佛言音——聖教為增上緣——遙知如來從龍宮出——龍宮喻佛法性身自受用身土即如來藏海之正體從龍宮出即起他受用及應化身土——護世天龍圍繞見海波浪觀其眾會藏識大海境界風動轉識浪起此即悟聖凡共依之藏海本心即藏識即如來藏也

四 真如山

由悟本心則轉我執山為二空所顯無相真如性山故憨山觀記傳摩羅耶山當晴明時海湛空澄即無蹤影偈云『過去無量佛咸昇實山頂世尊亦應爾往彼寶嚴山』

五 涅槃城

由二空智擇滅二障二死皆盡即依真如說為究竟安樂之大涅槃具足無邊無為無漏勝功德寶故即喻以除垢山上之勝寶城譬晴空湛海中唯光明充滿也偈云『此妙楞伽城種種寶嚴飾牆壁非土石羅網悉珍寶』

六 法空入

無相真如之除垢山圓明妙寂之涅槃城孰能如如相應契入唯法空般若經云『時羅婆那即以所乘妙華宮殿奉施於佛——修法空慧迴因行向佛果——佛坐其上王及菩薩前後導從——同乘法空慧也——無量綵女歌詠讚嘆供養於佛——依法空慧具修萬行皆迴因行向佛果也——往詣彼城』是乘法空慧入涅槃城義

七 妙定通

如來入楞伽已楞伽法會中之羅婆那王及夜叉眾即喻無漏禪定神通故夜叉等興諸供養佛為現諸神通變化廣如華嚴十定十通品明即如來覺海中之大定也

八 大慧辯

大慧及一切摩帝菩薩眾在除垢勝寶法會中當喻無漏智慧辯才故大慧興種種問難如十力十智四無畏四無礙解等即如來覺海中之大智也

九 法界身

此除垢山勝寶城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法界身蓋染藏海已轉為淨藏海乃大圓無垢之如來藏覺海也

十 願方便

如來隨行大比丘及梵釋等眾則喻佛之大悲願風——幻境無明之風轉成——方便法浪——識浪轉成——為如來覺海中之大悲願方便融三世間以為佛身故佛入楞伽則楞伽法會皆成佛之自證心境

丁 經

梵音為修多羅修妒路素怛纜直譯喻線或喻結鬘取貫穿諸法攝持群機義然舉經以簡非律則限佛說或佛印可有十方三世可常遵為法之義適當華士經字復因契真理時機故譯云契經名通諸經而在此即一部七卷十品之宏文也

二 合釋

依六合釋之式今為九重合釋於左

大乘若指能詮教則唯聲名文句故劣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勝將勝依劣大乘之入楞伽是依士釋專約能入行以言入故劣楞伽通於教理行果故勝就劣顯勝入於楞伽亦依士釋互為能所入則入通教理行果故勝楞伽城名但所入處則劣依勝彰劣入於楞伽則依主釋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勝經但能詮之教故劣依勝彰劣曰入楞伽之經亦依主釋大乘通於教理行果故勝經但聲名文句之能詮教故劣依勝彰劣大乘之經亦依士釋直指教體曰經教體上有能入勝寶義用曰入楞伽由用彰體曰入楞伽即經是持業釋經是教體教體上有簡小運載之義用曰大乘由用彰體大乘即經亦持業釋或大乘為教體教體上有契理契機貫穿攝持之用由體持用曰大乘經亦持業釋大乘入楞伽是所詮通境行果故勝經是能詮但名句文故劣依勝彰劣曰大乘入楞伽之經乃依主釋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