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記下
丙二 辨唯識行
丁一 總明四行
戊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者大方便』!
戊二 答
己一 總標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方便之法,修四種觀,依此而行,能得成就。
己二 別示
庚一 正說
辛一 善自心現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偽習氣所熏,三界種種色行繫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
此初辨善分別自心現也。謂善能觀察三界一切法皆唯心所現而有限量,無論內外諸法乃至萬緣,皆是心及心所分別所現,於是離我我所,無主宰故,三界生死亦無去來。知根、身、器界皆無始虛妄分別習氣現為業報,前六識托為本質隨起妄想相,乃至獲得聖果,亦皆唯心。具足唯心觀,即一切修行法之總持。識得唯心,魔外絕跡,與佛菩薩無以異矣。
辛二 外性非性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燄、夢等一切性,無始虛偽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此辨善觀外性非性也。謂善能觀察一切法皆唯識所緣起,心外無有自體,猶如陽燄、夢、幻,分別執為實我實法,即為凡夫外道,乃無始虛妄習氣為因之所現行。二乘能證一分生空,菩薩登地雖證二空,尚有不覺,纔起即滅而不相續,當下銷融。然非無唯識所變緣之法,但無妄計心外之境,以心外實無法可分別也。前第一、第二,可合名曰唯識無境觀,通於大乘因果位修。
辛三 辨善離生住滅見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此辨善離生住滅見也。謂善能觀察三界一切有漏法無自性,如幻、如夢,生即不生,亦無自、他、共生,但隨識心分別而現,心外實無有法可得。前謂諸法皆唯是識,但有眾緣而無諸法,乃至觀察唯識所變現一切法,即無識上一切法,眾緣所起內外法,即無眾緣所起內外法,不見有法生,亦不見有法滅。夫知一切法畢竟如幻,無生而生,則決定能印可生即無生,得無生法忍,離於生住滅見矣。
辛四 得自覺聖智
『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此辨得自覺聖智善樂也。謂得無生法忍之菩薩第八地,所有一切有漏法皆不現,無功用修第一義無相觀,念念趣入佛智。蓋前觀離有漏,此觀得無漏也。前雖云得無生法忍,二乘不過轉得第六妙觀察智之生空一部份,菩薩得二空智,八地常得現前,升至十地等覺。入佛始具四智,即是離過絕非無漏不思議智,離心意意識等差別,真如平等,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八地以上,能得六七二識所起之意生身。
以上四種觀,前二平等安住,通觀有無漏界,第三觀離有漏而入無漏,第四成就無漏。然皆唯心,不過轉第三觀上之有漏法為第四之無漏法耳。若不依一、二之唯識無境觀,則三、四之有漏觀無漏觀、亦不易悉離虛妄而速得圓滿也。
庚二 推問
辛一 問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
因佛說意生身,乃推問何理而有斯名?
辛二 解答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就眾生,得自覺聖智善樂。
意生身,正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所起者。意念無礙,念所憶處,當念即現,憶所經境,無能遮障,無問遠近;向所睹者,由憶而現,念念相續,無能為阻。故意生身亦同時能現無量身,神通自在,妙相莊嚴,隨廣大本願入無量世界,所以不住空寂,成就眾生。
庚三 合說
『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捨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
得無生法忍菩薩,證第一義空,得無功用無分別智,不住寂滅,亦非不住寂滅,乃至入如來地,盡得聖智善樂。
己三 結成
『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結前成就此四大方便法,為大修行人所當修學也。
丁二 別明三位
戊一 資糧位——諸法因緣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以覺緣因相故,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
資糧者,謂修習六度萬行之福智,為入地之資糧,乃以修一切法唯識因緣觀為綱也。觀因緣相,雖與二乘略同,而唯識觀不與之共。以覺知因緣相故,離有無妄見,妄見離、即無分別智。在資糧位菩薩,能伏治分別而未能斷除,故大慧代請問也。
己二 答
庚一 長行
辛一 示因緣相
壬一 緣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縷疊、草席、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亦復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云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
外緣者,無情法,不為阿賴耶執受為自體者是。內緣者,有情法,為阿賴耶執受為自體者是。凡一法成就,皆不離乎方便緣。瓶本非瓶,以泥團及柱、輪、繩、水、木、人工諸緣和合而生,餘物亦然。雖諸物前後展轉而似現心外,然實不離自心,以眾生一向認為外而名外緣。至內緣十二緣起者,無明、業、愛、取、有、為能起,餘七為所起。實皆唯識,而愚夫妄計有差別。
壬二 因
『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
此言因者,與前說緣,亦無二事,就觀察點不同,別為因耳。當有因者,謂無明所發、愛所潤等業種因成就,當來有果。相屬因者,所現境界屬於能現之心,而攀緣後熏成種子,為相屬因。相因者,前心滅後,後心剎那續生,不能同時,無間相續。作因者,作增上緣,言其有勢力,喻如轉輪王。顯示因者,為能顯示於境,通於心心所及名字言說,能見見分了於所緣相分;如燈之照現形色等,無顯示因不能明了。待因者,待世間萬物滅時作無想,所謂觀有計無等想。
辛二 揀因緣計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復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不得因相故。若漸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著相故。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
此揀因緣計也。謂因緣法非漸生、非俱生。計俱生者,則因果相不能成立,能作之因、所作之果、不能分別。漸生者,果尚未生,因何由而名?如父因有子而為父,無子之先,未得父名也。故無一定生因可得,唯是因緣、所緣緣等四緣,無有能生所生之法,所以漸次生亦不生。俱、漸二皆妄計,無實因緣則亦無自共相,是故唯識諸法,生即無生。此乃大乘所修觀行,非小乘及凡夫外道所知矣。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於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非遮滅復生,相續因緣起,唯為斷凡愚,癡惑妄想緣。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真實無生緣,亦復無有滅,觀一切有為,猶如虛空華。攝受及所攝,捨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復無因緣。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一切法無生滅者,因緣所成壞之生滅,即無生滅。然非撥有取無有,故緣起之因果宛然,隨凡愚之癡妄而斷其執,說為不生滅耳。三有境界,皆無始分別習氣之所現,有無悉不可得,就世諦說,施設何礙?凡夫不明真實義理,惑亂於一切有為生滅之法,猶如翳目而觀空華,悉皆當體無有。但須除目翳,不用撥空華,以目病除則空本無華故。故須以離分別正見離諸妄想,則能攝、所攝一切皆是唯識耳。
戊二 加行位——觀言說妄相門
己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餘菩薩摩訶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眾生』。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修意言唯識觀也。前文曾明觀一切法唯識即依他起,但有漏依他從遍計執而起。無始來遍計習氣,實即言說妄想,必如何可轉有漏為無漏?須在緣起自性上,遣除諸言說妄想習氣,方可泯一切相,證真實性,此乃為大乘加行位菩薩所修之意言唯識觀,亦即遣除言說妄想習氣,所以大慧代表眾菩薩請佛說此言說妄想相心法門。蓋心能積聚諸名言習氣,而起諸言語分別相,所以觀照根源,以通達能詮之名言及所詮之法相,遣除二執無始妄習,乃證無分別智,起後得智,直趨無上菩提。此已入資糧位菩薩,由加功行持而入於通達位也。
己二 解說
庚一 長行
辛一 正答所問
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
言說依於妄想,妄想亦依言說。一有能詮之名,即有所詮之相,名相不離,唯第六識之所了別,他識並皆無此作用。所以在加行位之煖、頂位菩薩,必須修四尋思觀:即一、觀察一切法名言,但是名言而無實事。二、觀察一切法之事實。但是事實,離於名言。三、觀察一切法自性,但是自性,離於其餘。四、觀察一切法差別,但是差別,亦離其餘。如是專心致志,尋求探討,思此四法確確分明,由頂位進入忍位,得四如實智。由下忍而中忍、而上忍、而世第一位、而通達位、而修習位;此則略表加行位進修之經過耳。今明一切名句言說之妄想分別相不出四種:一、相言說,謂不了達從自心分別所現之色相,而分別生種種言說。二、夢言說,謂從前所經歷之事,至今覺醒,渾如一夢,如遽伯玉五十年而知以前四十九年之非。蓋以前四十九年事,皆作夢境觀,但覺後仍復憶念此不實無性之境,所以老人每每喜談故事,其實、過去之事已全無矣。三、過妄想計著言說,謂過去時所有冤讎罪業,憶念懊悔而發種種言說。四、無始妄想言說,謂無始來種種虛妄分別習氣種子熏習而生種種言說。此第四是總相,前三種皆不出此無始妄習所生起。
辛二 問答言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以此義,勸請世尊:『惟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云何、何因眾生妄想言說生』?佛告大慧:『頭、胸、喉、鼻、脣、舌、齗、齒、和合出音聲』。
大慧問言說妄想所現之言說,何處、何故、如何而生。佛答謂:由面部、身部、內外關節、及音聲上之高低屈曲差別,而發生為一種可記別意義之符號,即諸語言。此明言說之生。
辛三 問答言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為異、為不異』?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
又問言說與妄想異不異,蓋欲明其關係也。佛答謂:非異非不異。蓋言說以妄想為因而生,故非異。但妄想不顯義,而言說能顯義,故非不異。
辛四 問答言義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為言說即是第一義,為所說者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復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又問言說與第一義之關係,能說之語言文字為第一義?抑所說之法相義理為第一義?第一義者,即諸法實相也。佛答謂:兩皆非是。惟聖智所自證覺之樂境,假言說遣去妄分別,引無分別智證之者,是第一義。如以指指月,離去能指之指,及所指之處所,真月方得。非言說妄想境界所及;言說假詮,妄想假智,但能得諸法之共相,不得諸法之真實相。退而言之,言說、妄想,非但不能通達聖境,即世間一切法自相,亦不能證。如說火時,言說上、文字上、均不能得火之相性,況言說文字乃是生滅法,動搖無常,眾緣展轉生起,故不顯示第一義也。第一義心中無自相、他相,都無自體,所以妄計心外現種種相,心外毫無所有。外性非性,即外法無有義。是故第一義離於言說妄想相。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性無自性,亦復無言說,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
諸法無自性,非言說所能安立。甚深畢竟空之義,乃無分別智所顯。二乘及凡夫、外道,皆不能了知,所以恆流轉於三界生死及變易生死之中,不了達一切法意識上所現法塵影子,一切法皆假名言說。然佛對愚夫只得說此相似法,否則無由引導。若為得自覺聖智之佛子,已證離妄無分別境,方開示離言實際也。
戊三 修習位——觀遠離四句門
己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覺聖智所行。離妄想自相、共相,入於第一真實之義。諸地相續漸次,上上增進清淨之相,隨入如來地相,無開發本願,譬如眾色摩尼境界,無邊相行,自心現趣部分之相一切諸法。我及餘菩薩摩訶薩離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一切眾生一切安樂具足充滿』。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如是之義,多所安樂、多所饒益,哀愍一切諸天世人』。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修習位者,謂菩薩初地至十地,修習滿足諸佛法位。依成唯識論,在此位前尚有通達位,然時極短,即加行位所得之果。蓋前一剎那為世第一位,後一剎那即入於修習位,此通達位祇在一剎那間,無所修行,故此不說。修習位後,曰究竟位,從修習至究竟,所證真如法性平等,在能證之智有淺深,斯修習之位有漸次。八地以下、曰下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修。八地以上、中品智。至得佛果,圓滿妙觀、平等二智一地一地所分證者,而得大圓鏡智、成所作智,為上品智。隨智淺深即十真如,所修即十度等。地前初修時,依教理為增上緣而修,隨順真如,未能親證,名曰緣修。入初地證真如,稱性起修,名曰真修。到第八地,一切行上修一切行,蓋不拘一行廣修眾行矣。
此段大慧問義,蓋因菩薩未證真如,在在不離四句。四句義,在前百八句中說,今照此段句義亦可。一異對,謂觀物相對皆有同異相,如思想言論得有意義之規律,西哲謂有同一律、矛盾律、為根本者是也。俱不俱者,謂能和合或不和合,如心所、心王為相應,而水火、冰炭不能相入也。有無者,言色等有法與虛空等無法。常無常者,永久存在及有生滅之謂。一切思想言說根本規例,總不出此四句,若離此四,則思想言論即無所安立。所以成不思議,為外道二乘智所不能行。菩薩以無分別智為前導,行一切行皆第一義,諸法自相共相不離而離,所謂離於名種等分別之現量清淨智也。初地至八地證第一義空,然以本願力故而不住空,證一切差別相皆自心現,妄想悉除,菩提疾得,普入塵剎,利樂眾生。此充足德用之佛境,且非菩薩所能,以菩薩於不知不覺中尚有妄也。故佛讚許誡聽,大慧受教。
己二 解說
庚一 長行
辛一 略標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癡凡夫,取內外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自性習因,計著妄想。
凡夫無智,計內根身,計外塵境,取心外法,不明唯識如幻之意;動輒依於四句,因無始妄習而執我執法。
辛二 喻說
壬一 識境計
『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燄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無始虛偽妄想所熏習,三毒燒心,樂色境界,見生住滅,取內外性,墮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妄見攝受。如犍闥婆城,凡愚無智而起城想,無始習氣計著相現,彼非有城非無城。如是外道無始虛偽習氣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不能了知自心現量。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山河、浴池、種種莊嚴,自身入中,覺已憶念。大慧!於意云何?如是士夫,於前所夢憶念不捨,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惡見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夢自心現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譬如畫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來外道惡見習氣充滿,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自壞壞他。餘離有無無生之論,亦說言無,謗因果見,拔善根本,壞清淨因。勝求者,當遠離去。作如是說:彼墮自他俱見有無妄想已,墮建立、誹謗,以是惡見,當墮地獄!譬如翳目,見有垂髮,謂眾人言:汝等觀此!而是垂髮,畢竟非性非無性,見不見故。如是外道妄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誹謗正法,自陷陷他。譬如火輪非輪,愚夫輪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一切性生。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無智作摩尼想,計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惡見妄想習氣所熏,於無所有說有生,緣有者言滅。
譬如群鹿至妄見攝受者,此第一喻所取之色境也。如群鹿渴逼,似陽燄為水,馳趣數求,卒之水不得而渴反加甚。諺謂:「這山望著那山高,到了那山沒柴燒」,情景正同。夫三毒燒心之愚夫,日逐逐於六塵境界,分別四句助長其癡,妄見攝受,卒之外無所得,渴毒愈熾。如犍闥婆城至不能了知自心現量者,此二喻境計。犍闥婆、此言香陰城。但影可見,而非有城;愚者妄見,亦非無城。以譬外道無始四句妄見現分別相,不了達能見所現皆自心現量。譬如有人至常無常見者,此三喻境計。言夢中之種種快樂,絕無其事,愚夫以為實境實樂,覺後猶復憶念不捨。正譬凡夫愚惑,為外道邪智之惡見所吞,不達如夢,起四句見。譬如畫像至當墮地獄者,此四喻境計。畫像本平,而心妄作高下之想。譬外道依四句惡見自壞壞他。夫佛說無生法,離於有無,外道以為斷滅,於是謗無因果,拔善根,壞淨因。佛子求最勝出世法者,當離此見,勿執常斷墮地獄也。譬如翳目至自陷陷他者,此五喻境計。空中垂髮,無病之人不見,故非有性;翳目者見之,故非無性。夫諸法相性本空,外道妄見希望,致依於四句自陷陷他,有謗法咎。譬如火輪非輪至一切性生者,此六喻境計。火一星耳,以相續旋轉遂幻似為輪,以惑愚夫之想。譬外道惡見迷亂不清,依於四句,妄計一切法俱生、漸生等等。譬如水泡至緣有者言滅者,此七喻境計。水泡似珠,非可取,故非摩尼;愚小無智取之,故非非摩尼。譬外道妄想惡見妄習,於無所有處而計有,迨至有不可得,又以為滅至無所有。妄計從無而有,從有而無,迷執緣有緣滅為實有實滅也。
壬二 佛說計
癸一 顯所說法
『復次、大慧!有三種量,五分論,各建立已,得聖智自覺,離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計著。大慧!心意意識,身心轉變,自心現攝、所攝諸妄想斷,如來地自覺聖智修行者,不於彼作性非性想。若復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攝取相生者,彼即取長養及取我人。大慧!若說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說,非法佛說。又諸言說,悉由愚夫希望見生,不為別建立趣自性法,得聖智自覺三昧樂住者分別顯示。
三種量:現、比、非、三量也。五分論:宗、因、喻、合、結、五分也。建立得自覺聖智者,離於妄想及緣起自性之教理。然凡外愚癡起妄想分別,執此二性,乃至以為有此二性可離,亦是妄想執著。佛子因修轉變八識身心,能取所取我法二執俱空,不於彼作有無之想。若修行者一有能所境界,則是仍著人、我、眾生、壽者之見。須知一切法自共相,皆化身佛隨順眾生願望假設言教,非法佛為菩薩開示之聖智三昧樂也。
癸二 喻所起計
『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如是外道見習所熏,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現量。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見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惡見,自心像現妄想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譬如風、水和合出聲,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惡見妄想,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熱燄川流,洪浪雲湧,彼非性非非性,貪無貪故。如是愚夫無始虛偽習氣所熏,妄想計著,依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緣自住事門,亦復如彼熱燄波浪。譬如有人,咒術機發,以非眾生數,毗舍闍鬼方便合成,動搖云為,凡愚妄想計著往來,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戲論計著,不實建立。
譬如水中有樹影現至而不能知自心現量者,此一喻佛說計。水中所現之影,水與樹離,只是水故,則非影非樹形,妄見樹影,則非非影非非樹形。諸法唯心如水,法相如水之影,自心現量,非有非無,外道妄想見習,執著四句,不能知也。譬如明鏡至常無常見者,此二喻佛說計,如鏡現像,隨緣各顯,無有分別;緣不現前,唯鏡非像,緣現像故,亦非非像。一心如鏡,萬法如像,外道惡見依於四句,不知是自心像現也。譬如風水至常無常者,此三喻佛說計。風之與水和合而聲,水無風緣非有聲性,風吹起波非無聲性。諸法緣起,皆如聲塵,緣生無自體性,外道依於四句,則妄想計著矣。譬如大地至亦復如彼熱燄波浪者,此四喻佛說計。大地空荒,陽燄波動,智者不貪,念即非有,貪念著之,即非非有。愚夫無始妄習所熏,於自心修證中,依於四句妄計生滅,亦如迷燄為浪之顛倒也。譬如有人至不實建立者,此五喻佛說計。機關木人,或以咒力機發,或以噉精氣鬼召附,並無有情識體,方便巧合動作云為,凡愚妄為實有某人往來。譬眾生陰、界、入假合為身。外道依於四句,惡見戲論計著有我,建立不實之相,與此若合符節。
辛三 勸離
『大慧!是故欲得自覺聖智事,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
不離四句,不能證佛自覺境界。然不能得聖智,亦不得離此四句也。事、即境界,此正初地位事。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幻、夢、水樹影,垂髮、熱時燄,如是觀三有,究竟得解脫。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鹿想謂為水,而實無水事。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為翳所翳。於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如逆楔出楔,捨離貪攝受。如幻咒、機發,浮雲、夢、電光,觀是得解脫,永斷三相續。於彼無有作,猶如燄、虛空,如是知諸法,則為無所知。言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於彼起妄想,陰行如垂髮。如畫、垂髮、幻,夢、犍闥婆城,火輪、熱時燄,無而現眾生。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於中現眾色,而實無所有。一切性顯現,如畫、熱時燄。種種眾色現,如夢無所有。
幻夢水樹影至究竟得解脫,言觀三界、六道如幻夢等,或幻有,或本無所有,如實了知,離於妄見,得究竟解脫。譬如渴鹿想至如為翳所翳,以鹿之迷亂覓水止渴,展轉往來終不得水,喻眾生在六塵、五欲境界種種貪求,識動境生,重重不明,如翳上加翳也。於無始生死至捨離貪攝受,謂於無始生死法種種計著有所攝受,皆是貪癡,觀察過患,依教出離,如逆楔出楔也。如幻咒機發至猶如燄虛空,三相續——即惑、業、苦——楞嚴經說三相續曰:世界、眾生、及業果——,言起惑、造業、受苦,受苦果報重又起惑,如此循環相續不斷。如覺照五陰、四大是假,猶如木人、夢境,而世間一切塵欲,亦同浮雲、電光,善觀解脫,則不起惑造業,自得解三相續苦。然而造業者乃至解脫者,於彼皆無有造作者,亦如空中陽燄,愚者迷之耳。如是知諸法至彼亦無有相,謂了知法即非法。佛說法施設,皆是假名,所詮亦是假相,名依音聲,相依妄想而建立。於彼起妄想至無而現眾生者,言有情眾生,皆無中而現,諸陰如垂髮、如幻、如夢等,皆喻其假名無實。往昔目犍連尊者曾造一木人像以誑舍利弗尊者,後舍利弗於門上亦畫一縊鬼恐之,目連乃至懼而不敢入室。足見有情眾生,唯幻見為有也。常無常一異至愚夫癡妄想者,仍勸離四句也。明鏡水淨眼至如夢無所有者,言一切法雖妙相莊嚴而實無所有,乃至心性種種顯現,亦皆如夢無所有也。
庚三 結成
『復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於有無、建立誹謗。分別結集,真諦、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為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性相續,而為說法。復次、大慧!為淨煩惱、爾燄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
諸佛說法,離於四句,離於有無、斷常,而惟以真俗二諦為軌持。緣起者、即俗諦,由之慕果修因而得解脫,自覺覺他,皆以為首,非外道所計種種性自在等之妄見所可同語也。但為淨除眾生煩惱障、所知障,說百八都非,一切法無所有,分別諸乘及諸地相也。
丁三 結明四禪
戊一 長行
己一 總標
『復次、大慧!有四種禪。云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
此接前云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而結明四種禪定,蓋以禪定亦修唯識行所應成就者。
己二 別釋
庚一 愚夫所行禪
『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禪』。
此愚夫非指凡夫,乃言小乘兼及於外道也。內依自身,外依世界,中依人等,而觀察一切無非是苦、無常、不淨、無我,而計著一切法自相、共相。至觀成時,仍不異相,所以漸次轉進乃至滅定,亦不除滅於相,是名為愚夫所行禪。所行者,所觀也,有所觀之相,所以亦通於外道。
庚二 觀察義禪
『云何觀察義禪?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禪。
此觀已覺知諸法自共相無我,離於外小執著,能隨順入初地無相義,名觀察義禪。乃是菩薩在資糧及加行位之漸進,因依言說理解觀一切空無相義,尚未如修習位如實親證。
庚三 攀緣如禪
『云何攀緣如禪?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禪。
攀緣如者,緣真如之禪觀。此觀於所遣計我計法之妄執,及能遣之二無我觀亦無,所謂如實了知二我本來是空,不起妄想分別,親證真如,是名攀緣如禪。乃通達位菩薩入於初地以上親證真如所行。
庚四 如來禪
『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
此如來禪,由證真如究竟,得佛自覺聖智,住第一義境界,得三種意生身,發不思議妙用,安樂眾生,名如來禪。乃八地以上到於佛地之妙覺果上所行。
戊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凡夫所行禪,觀察相義禪,攀緣如實禪,如來清淨禪。譬如日月形,缽頭摩深險,如虛空、火盡,修行者觀察,如是種種相,外道道通禪;亦復墮聲聞,及緣覺境界。捨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一切剎諸佛,以不思議手,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
初四句頌總標。譬如日月形至及緣覺境界,謂愚夫有相觀禪,或如日月,或如紅蓮在深險中,或如虛空,或如火燒白骨,如是種種禪定,非住於斷苦慕滅之聲聞及觀緣起修之緣覺境界,即墮外道。捨離彼一切句,明觀察義禪捨離彼所執自共相法,復如實觀察以親緣真如,然後隨順入如來禪,則諸佛大放光明而來摩頂,成就不可思議事,由是廣濟眾生。昔仰山語香嚴曰:『汝雖悟如來禪,而未知祖師禪』,以如來禪是果上禪,功勳極則;祖師禪則聖凡平等,不涉功勳,悟時當下即是。祖為佛始,佛為祖終,非佛非祖,復是何物?
丙三 成唯識果
丁一 共涅槃果
戊一 大般涅槃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說何等法謂為涅槃』?
前來明所彰之境,依識觀相,遣執顯性,頓悟唯心,然後從悟起修,修四觀行,復別論三位,進而為總持之禪定,所謂止觀雙運、定慧平等之靜慮也。然修行必期剋果,雖從初治地即能獲效,如加行為資糧位之果,修習為加行位之果,然乃至入地,尚非圓滿究竟之極果。究竟地者,即無上涅槃、菩提二轉依果是:一者、共涅槃果,二者、大菩提果。涅槃初義,乃為解脫生死輪迴,故二乘亦分證,而外道妄取邪定境為涅槃,不知定歇仍歸流轉,故無涅槃。但二乘再發菩提心,猶有變易生死,故祇就分段解脫,說佛與二乘共證,若不思議無住涅槃,則不能共。至於大菩提果,寬言之,則菩薩亦得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之果;究之、大乘佛果唯在大圓鏡智,雖菩薩亦不能得也。所以在唯識果二十九門之中,明共果僅四門,不共果有二十五門,正大菩薩之所修證,故廣明之也。般涅槃之般者,入義。涅槃者,古譯滅,後譯寂滅,一切煩惱及業與生死苦皆解脫義。加寂字者,有本性空寂義。後玄奘法師仍以為意未完全,譯為圓寂,即圓滿寂滅義;所謂圓滿一切無漏功德,而無不當體泯寂故。明義圓足,故今用之。大慧問涅槃是何等法,非問入涅槃。
己二 答
庚一 正辨涅槃
辛一 如來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習氣,藏意意識見習轉變,名為涅槃。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復次、大慧!涅槃者,聖智自覺境界,離斷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謂自相共相妄想斷,故非常。云何非斷?謂一切聖去來現在得自覺,故非斷。大慧!涅槃不壞不死:若涅槃死者,復應受生相續;若壞者,應墮有為相。是故涅槃離壞、離死,是故修行者之所歸依。復次、大慧!涅槃、非捨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
轉一切識自性名言習氣之有漏為無漏。名言習氣、通有無漏,蓋一切法各各差別名言種緣起十法界。見習者,我法見習氣,以我執發生有漏善不善無記之有支業習氣,感生死果,故必須將此我執習氣及有支習氣轉捨,乃為清淨無漏,即大涅槃,實則轉捨其本空之妄執境耳。佛自覺智境,非常非斷,非有性非無性也。以名言妄想及自共相妄想離,故非常,妄想離而第一義聖智能親證,故非斷;非常故非有性,非斷故非無性。涅槃不壞不死者,蓋非世間有漏有為法有生死相續、有成住壞空也。無論修何事業,必希望得一永不壞之果。得可壞果,則生仍有死,得如不得!所以外道不明佛法,雖修得禪定果,仍墮第三世苦。此大涅槃是不思議法界,非大修證不能了知,所有種種思量卜度,皆不可得。所以一切皆非,唯證相應。
辛二 二乘涅槃
『復次、大慧!聲聞緣覺涅槃者,覺自相共相,不習近境界,不顛倒見,妄想不生,彼等於彼作涅槃覺。復次、大慧!二種自性相,云何為二?謂言說自性相計著,事自性相計著。言說自性相計著者,從無始言說虛偽習氣計著生。事自性相計著者,從不覺自心現分齊生。
二乘覺知諸法之自共相,遠離六塵而不習近,知苦、空、無常、無我、不淨,免於倒見,故於此澈底觀察人無我空而證涅槃。二種計著相者,名相計著及事相計著,此即妄想自性。二乘雖證涅槃,猶有此法執與外道共也。
庚二 佛力加持
辛一 長行
壬一 正明加持
『復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菩薩摩訶薩,頂禮諸佛,聽受問義。云何二種神力建立?謂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大慧!菩薩摩訶薩初菩薩地,住佛神力,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現一切身面言說,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大慧!是名初菩薩地。菩薩摩訶薩得菩薩三昧正受神力,於百千劫積習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諸地對治所治相,通達究竟。至法雲地,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同類菩薩摩訶薩眷屬圍繞,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如黃金、薝蔔、日月光明。諸最勝子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座上而灌其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及天帝釋太子灌頂,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大慧!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神力。若菩薩摩訶薩住二種神力,面見諸佛如來,若不如是,則不能見。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凡所分別,三昧神足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來二種神力。大慧!若菩薩摩訶薩離佛神力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所以者何?謂不住神力故。大慧!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何況有心者——聾、盲、瘖啞,無量眾苦,皆得解脫!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利安眾生』。
佛對於菩薩有兩種神力加持,在未加持前,必先入三昧,由加持力,使身莊嚴及增智慧,在佛前能為其他菩薩說法或請問於佛。此明菩薩所有殊勝功能,乃由如來大涅槃之不思議妙用加持,所以不墮二乘。又、菩薩入八地證寂滅定,佛亦加持令從定起。先入三昧者,定心中平等任持,堪能受佛加被故。二種神力者:一、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手灌頂神力。此即同於密教,如欲得其要者,可於密宗中請益也。前段係明初地菩薩受加持,中段明十地,後段總讚嘆。大乘照明三昧、亦曰大乘光明定。金剛藏菩薩,即華嚴經上明所加被之菩薩,即如見諸世界,初地可見百世界,二地見千,三地見萬,皆有限量;蒙佛力加持之後,則能無量數。明佛為法王,於一切法隨心自在而為回轉。所以末段結讚:一切無情之物自然出聲,聾、盲、瘖啞無量諸苦皆得解脫,何況有情眾生?何況無病眾生?何況菩薩耶?
壬二 問答明意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應供等正覺,菩薩摩訶薩住三昧正受時,及勝進地灌頂時,加其神力』?佛告大慧:『為離魔業煩惱故,及不墮聲聞地禪故,為得如來自覺地故,及增進所得法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咸以神力建立諸菩薩摩訶薩。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眾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諸佛如來咸以神力攝受諸菩薩摩訶薩』。
大慧復問初地至十地——即勝進地——菩薩有何必要緣故,蒙佛二種神力加持?佛答有四種因緣,若不加持者,不能速離魔業煩惱故,不免墮二乘偏證故,不能速得自覺聖智故,不能顯示大乘功德故。是故諸佛咸以威神力加被諸大菩薩,成就大願,不退菩提。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神力人中尊,大願悉清淨,三摩提灌頂,初地及十地』。
人中尊,稱佛也。二大加持力,皆出自佛之清淨大願。
戊二 分別緣起門
己一 問答緣生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即是說因緣,不自說道。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世尊!外道亦說有無有生,世尊亦說無有生,生已滅。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無因說,非有因說。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漸生;觀外道說勝,非如來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如是因緣雜亂,如是展轉無窮』!
前明涅槃有不共二乘者,以二乘尚於言詮上執有實法故,以緣起之生死斷盡為涅槃,以為實有緣起諸生死苦可滅,不了唯心所現,本來空寂,故此繼說緣起。大慧暗曉佛意,故藉外道以顯,非不知而故難也。問:佛說十二緣起皆由因而果,非自心起,唯心所現,似同外道之計作者。而外道亦云是種種因緣造作,所謂由勝性、或自在天、或時節、或微塵等而生一切法。佛所說之緣起,將毋與外道名異義同耶?外道說由作者從無生有,有仍歸無;佛說諸法本無,因緣和合而生,生又還滅,亦同外道。佛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謂無明依現境不明,現境又依無明業招,如是展轉相因,則無第一真因建立次等,反不如外道計作者,有一能生真因,漸生之所生法,其說為勝。復次、外道說第一因不從緣生,以能生萬物者為因,能生萬物而不為萬物之所生,所謂生生者不生也。此常住不變滅真因,既非他緣生而能生他法,是外道從不生不滅中有能生能滅,而佛乃說觀因有果,觀果有因,因又為果,果又為因,豈非因緣錯亂?種種疑難,請佛解釋。
庚二 答
佛告大慧:『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雜亂說。此有故彼有者,攝所攝非性,覺自心現量。大慧!若攝所攝計著,不覺自心現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過;非我說緣起。我常說言:因緣和合而生諸法,非無因生』。
佛說非無因,亦非錯亂。蓋覺悟自心現量無能取所取實法,所以曰此有故彼有。外道不覺,計著能取所取,攝受心外境界,對一切法皆起有無見。復次、佛不同外道計執從無而有,從有而無之有無;非取實法,故佛所說無過。唯心現,因緣和合,亦何嘗無因?彼外道計心外有法,乃有如是無因過耳。又佛說空,亦非彼彼相待,一切法當體即空,非滅後空也。此佛雖答大慧之難,實亦兼破小乘。
己二 問答言說
庚一 問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無性者,言說不生,是故言說有性,有一切性』。
此大慧復問:謂非因言說有一切法,蓋因有一切法而始有言說耳。有性者,法有自體性義。必有一切法而始有言說,殆疑佛說但有言說而無法體,不合道理。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說。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說耳。如汝所說「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論則壞。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耳。或有佛剎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剎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諸勝三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
前來大慧之疑,亦幾同於二乘計法定有實體之執,豈知佛以如幻法而假說。彼無體性而起言者,世間亦恆有之,如言兔角、龜毛,實無兔角龜毛,故非性;然名字非無,故非非性。此但有言說而無實體之兔角、龜毛已成為言說,然則大慧所立必有一切法乃有言說之論、破矣。且非一切剎土皆有言說,言說但是世間假法,十方世界不必皆以音聲而表意義。有此言不必有此法,有此法不必有此言,各世界種種之顯法不同,此方教體在音聞也。又如此世界蚊蚋蟲蟻等眾生,亦無言說而能辦事,愈見不必拘定言說詮法體矣。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如虛空、兔角,及與槃大子,無而有言說,如是性妄想。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實知,輪迴三有宅』。
虛空也,兔角也,槃大子——石女兒——也,皆無有實體而但有言說者,妄想分別心假設為言耳。亦如法性本空而妄計有諸法,凡夫不能如實了知萬法唯識,種種妄想,乃輪迴於三有之宅。
戊三 常聲如幻門
己一 問答常聲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常聲者,何事說』?
前來所說涅槃,非常非斷。緣起生即無生,是一切法離於斷常。而佛在他經上又說「常樂我淨」,「常住真心」,「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種種文句,究依何種法而說此常名、常句耶?
庚二 答
佛告大慧:『為惑亂。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大慧!如春時燄、火輪、垂髮、犍闥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大慧!彼惑亂者有種種現,非惑亂作無常。所以者何?謂離性非性故。大慧!云何離性非性惑亂?謂一切愚夫種種境界故。如彼恆河,餓鬼見不見故,無惑亂性,於餘現故非無性。如是惑亂,諸聖離顛倒,不顛倒,是故惑亂常,謂相相不壞故。大慧!非惑亂種種相,妄想相壞,是故惑亂常。大慧!云何惑亂真實?若復因緣,諸聖於此惑亂不起顛倒覺,非不顛倒覺。大慧!除諸聖於此惑亂,有少分想,非聖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說;非聖言說。彼惑亂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種種性:謂聖種性,及愚夫種性。聖種性者,三種分別:謂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聲聞乘種性?謂自共相計著,起聲聞乘種性,是名妄想起聲聞乘種性。大慧!即彼惑亂妄想起緣覺乘種性,謂即彼惑亂自共相不親計著,起緣覺乘種性。云何智者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謂覺自心現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種性,是名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又、種種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種性。彼非有事、非無事,是名種性義。大慧!即彼惑亂不妄想,諸聖心意意識過習氣自性法,轉變性,是名為如。是故說如離心,我說此句顯示離想,即說離一切想』。
佛說四念處為對治凡外四顛倒,而二乘執為實法,幾同外道;佛又說常、樂、我、淨以破二乘之法執,亦依於惑亂妄法而說耳。此諸妄法,聖人亦未嘗不見,但知其妄而不為所顛倒。如陽燄乃至鏡像等種種妄法,然世人顛倒,無不惑以為真;唯智者知其皆非,然非不見種種惑亂,特非如渴鹿等起種種分別耳。蓋在根本智上,一切皆無所有無所見;而在後得智上,無論何法皆悉緣現,十法界一切依正諸法,皆同夢事;然亦非無佛智,不過已破無明之無分別智上不起顛倒,非絕滅之以為離於顛倒。所以觀察諸法、如實了知恆常如幻,無有實常,亦無實斷。是故凡夫自愚,聖人不迷。由此可明惑亂之法,非作無常,蓋離於有無故。雖有而如幻故,離有;雖幻而愚夫惑為有故,非無。如恆河、天眼見為琉璃,人見為水,牛、羊亦見為水,魚、龍見為雲氣,餓鬼見之為火。如是恆河,不可謂定有無,此趣見、彼趣不見,故非有性;此趣不見彼趣見,故非無性。所以一切萬物,皆恆如幻,非有非無,隨有情之心量不同,而有各別緣起幻境。即依他起之唯識現、唯識變法,不可斷定為有為無,乃離於顛倒耳。佛之無礙智,凡於他趣中之所妄見,無不了知;而佛所覺之唯識現,眾生則不能了知矣。惑亂恆常惑亂,而相相者,差別相也。非惑亂上有差別相,蓋妄想上現耳。妄想一壞,此惑亂如幻法,平等一味,恆常普遍如是。故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在惑亂上遣去妄想,即圓成實。諸聖於此妄法固離顛倒,然亦非不如諸顛倒者而了其顛倒。自覺聖智寂無搖動,特隨順眾生而假設安立,此乃如量智之妙用,了知諸法如幻,並無少分以為實有。否則、離於聖證智境,故曰妙有非有。昔者文殊菩薩偶起一佛見、法見,被佛呵斥,貶向鐵圍山去,可見凡有少分妄想,皆非聖覺。
復次、凡執幻為實,皆愚夫妄見。不知但隨一向分別習慣及同業報體之關係,非實似實。此種內根、外塵幻法,起倒不倒想,即成聖、愚二種性,即聲聞、緣覺、佛乘、三聖性,及凡夫愚性。聲聞於陰、界、入之苦、空、無我、自共相起聲聞性,然仍帶有愚夫妄習,因其不離法執也。緣覺於惑法了知緣起,將一切法離散而不與之和合接近——如古有國王,納涼園中,宮女為拂扇,女手御數釧,動搖有聲,王令除之,乃至僅賸一釧,始不復響,因而發悟,覺一切法須離開而不相近,遂棄國而出家修道,後成獨覺——然仍不免於計著也,故只起緣覺獨覺性。有大乘智之智者,發心修道乃至成佛,亦不離此惑亂之法,唯了知自心所現非實,即修唯識無境觀,由是不起妄想而成佛種性。至於凡夫,則計著種種實事,有種種實性,無論何法無不皆然。不知非有事非無事——如恆河之現相,非有火非有水,亦有火亦有水——隨所見而轉變,此所以愚夫種性異於聖種性。
復次、即彼惑亂法上去其過患,自心有漏習氣、有漏心皆轉捨,於彼惑亂上離去種種虛妄分別所起者,即是真如。所以佛即惑亂法上而說涅槃,而說緣起,而說真如,而說一切法。并非除去依他之如幻法,另有一法可說為常等,所以二乘離生死求涅槃為妄見也。故曰:離一切妄想,則真如即現前矣。
己二 問答如幻
庚一 第一問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亂為有為無』?佛告大慧:『如幻,無計著相;若惑亂有計著相者,計著性不可滅,緣起應如外道說因緣生法』。
惑亂之法為有為無?此大慧問佛也。佛告大慧下,此佛答也。惑亂如幻,非有非無。若於幻法而有計著之有無相,則計著應成為實體而不可滅,緣起而有、豈不同外道自在天作者能生諸法?蓋因大慧所問有無是計著相,惑亂緣起非計著也。
庚二 第二問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亂如幻者,復當與餘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過故。大慧!幻不起過,無有妄想。大慧!幻者、從他明處生,非自妄想過習氣處生,是故不起過。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計著,非聖賢也。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聖不見惑亂,中間亦無實,中間若真實,惑亂即真實,捨離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為惑亂,不淨猶如翳。復次、大慧!非幻無有相似,見一切法如幻』。
大慧再問幻與餘惑相因,則幻幻相生,不生聖智,惑不能離!佛告大慧:不是幻法為惑之因,幻法本如幻,不起過惡故;幻現時,亦不起分別妄想。譬幻具成幻像,非幻具自生幻,乃幻師及其咒術生。故幻法係依他起,自身不能作主,在三性中,屬無覆無記,隨無始業力緣起,聖人雖見幻法,不起顛倒,故幻法不起過;惑夫自心為計著耳。故曰:『萬法自閒,唯人自鬧』!由此觀察,則幻法不定為惑因,亦可起聖智而解脫惑也。偈謂如幻妄法,聖人不為惑亂,聖於惑中亦非別有真實,然離妄想,惑亂即真實故。幻亂中間亦即真實,此明幻法澈底是幻,非如外道妄計於生滅外別有一能生之不生滅者——如將幻具計為實有。離一切妄想,另有所取者,皆是能取心妄分別,仍是妄想未除。如目有翳,若有一法可取,皆是妄想也。幻無分別,即真實相,聖智如如。復次、聖智見一切法如幻,非幻無有相似,非以幻為喻、則無思可通,無言可立,所以佛說一切如幻。
庚三 第三問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為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法如幻,為異相計著?若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謂色種種相非因。世尊!無有因色種種相現,如幻。世尊!是故無種種幻相計著相似性如幻』。佛告大慧:『非種種幻相計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實一切法,速滅如電,是則如幻。大慧!譬如電光剎那頃現,現已即滅,非愚夫現。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觀察無性,非現色相計著』。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非幻無有譬,說法性如幻;不實速如電,是故說如幻』。
大慧白佛言至計著相似性如幻,此大慧三問也。謂一切法有如幻、有不如幻,譬之色塵種種相現,固非皆無因而現者。無種子因,但由計著上所現者,可說為幻;彼不由計著而現之種種色相,不可說幻,故一切法非皆如幻。佛告大慧下,佛答也。蓋佛說一切法當體如幻,並非由計著時乃說如幻。諸法在阿賴耶剎那即滅,速如電光,凡情不覺,只見相續假相,故不能知。所以諸法本來面目即是如幻,並非由愚夫計著而始現,將妄想上所執之自共相觀察無性,方見諸法如幻。
重偈之意,離幻無有譬喻,無有可說。法性不實,速起速滅,明法自體如幻,方說如幻。遣去愚夫妄想,乃了知諸法皆唯心、唯識,而能現之心、能變之識、亦如幻。
庚四 第四問答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一切性無生及如幻,將無世尊前後所說自相違耶?說無生性如幻』。佛告大慧:『非我說無生性如幻前後相違過。所以者何?謂生無生,覺自心現量,有非有,外性非性,無生現。大慧!非我前後說相違過,然壞外道因生,故我說一切性無生。大慧!外道癡聚,欲令有無有生,非自妄想種種計著緣。大慧!我非有無有生,是故我以無生說而說。大慧!說性者,為攝受生死故,壞無見、斷見故,為我弟子攝受種種業受生處故,以性聲說攝受生死。大慧!說幻性自性相,為離性自性相故。墮愚夫惡見相希望,不知自心現量,壞因所作生,緣自性相計著,說幻、夢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惡見希望計著自及他一切法,如實處見,作不正論。大慧!如實處見一切法者,謂超自心現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生作非性,有性攝生死,觀察如幻等,於相不妄想。
大慧復白佛言至說無生性如幻,此大慧第四問。蓋佛說一切法無生,今又說一切法如幻,不應相違。恐人在幻及無生上起分別執,故問佛以免之。佛告大慧下,此佛答也。蓋佛說了得生即無生,故說無生即如幻、是無生無滅,即有非有。妄計之法絕對是無,故依遍計執說無生,顯緣起說如幻,而說無生正顯如幻。外道計著另有一從無而有、從有而無之異因為能生,故破之曰無生。又說陰、界、入種種法,顯有生死輪迴流轉因果,破外道斷滅見,令諸弟子知有隨業受生死也。又說一切法自性相如幻者,為離二乘凡外執諸法有實性也。愚夫挾有一作者之因,能生諸法自性相,令離此執如實處見,了達一切唯心、唯識,超脫自心現業報境,得聖智事,離一切妄分別。
重偈之意:說無生者,為外道以作者為因而生,以辨此生是無。說有性——即陰界入諸法——者,明有生死流轉,以破斷見。說如幻、夢者,離一切法自共相之妄想,由此如實了知無生如幻,不相違也。
己三 辨名句文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又句身者,謂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別,凡夫愚計著,如象溺深泥。
此段即五明之聲明。名句形、即名、句、文。一名、一句、一文、曰名句文,多名、多句、多文、曰名句文身。佛囑諸菩薩善觀能詮之名、句、文身,而後可以自覺覺他,不為所縛。名及名身,依一一法而立。句及句身,依一一法上差別義而立,即於法上所有決定究竟之義。文、即文字,謂是名、句所依而能顯示名、句之差別者。名、句、文、皆是音聲上之分位假,不為所惑,方得其用。文身亦曰形身,如物表現之形狀故。句身又如徑跡,喻以句而尋義,猶以象、馬等之徑跡而尋象馬。又名謂受、想、行、識之四陰,以名詮立,無自形體,不同色蘊有自形狀;色形即文。然此名、句、文身,皆心不相應行假法,勿著為實,菩薩應當修學以自悟悟他耳。重偈之意:一切法皆唯心,況名、句、文身為聲之分位?隨文計著,則是不了如幻,自陷陷他,如象溺深泥,難以出離矣。
己四 辨止記論
庚一 長行
『復次、大慧!未來世智者,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我所通義,問無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展轉相如是等問,而言佛說無記止論。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大慧!彼諸外道愚癡,於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云何止彼?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為根未熟,不為熟者。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此段明佛對來問者,無不隨其所宜而答。然或問者愚癡無智,先存異見,縱與之言,難教領會,故亦有止其所問不為記答之一門以對付彼。然此乃佛之不思議方便,愚者不能模仿。蓋愚者遇不能判斷之處,輒假佛之止句以為護符,此佛所以不得不辨別也。從唐譯意:謂未來世有愚癡無智不通達佛所說義,執四句見,向諸智者無理瑣問,此智者自當止之曰:此非正問,而不為答。謂問色等五陰之自相及常無常共相為一為異,離有為所顯涅槃無為法及依他起之有為法為一為異,生、住、異、滅之四相與所相之色、聲、香、味、觸、法等為一為異,如是乃至求那、所求那——謂能依之德相及所依之實體——,造所造——謂能造之四大種及所造之十有對色: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見所見——謂能見之見分及所見相分——,塵及微塵——謂大地土石及極細微塵——,修與修者——所修之行及能修之人等為一為異?為俱不俱?如是種種對待之相,展轉相問,皆由不通達佛智第一義,故佛弟子止而不為記論。然此諸問亦非全不為答,如來遇有智者,無不答之。但邪問者,以愚癡故,或聞慧未具故,深妙之理,非所能知,不能令其悟入,反添妄想分別,生其恐怖,故不為記別也。復次、為止息外道妄立作者見——如自在天、上帝等——之論止不為說,非對於正問而不示答也。外道執命即身,云身死命即斷;或云身與命異,身死命可相續不斷。均以作者為能造萬物因,彼等亦云不可思議,止他人問,作無記論,然全非佛說也。佛說離能取之心及所取之法,不生妄想,何須用止?外道由妄想所計之物,本來無有,離佛法真實義,不了自心現量,全為妄想塞蔽,只有暫時止之,俟根熟時再為之說。譬如答彼小兒,萬難喻以大義,俟其長成曉事,乃為解釋。佛對根未熟者,亦復如是。此為別時意趣,有時對慧具根熟者,未嘗不廣說也。所以佛說不可思議,即在思議中明,并不止遏他人不許問也。四種記論,詳下重頌。
一切法不生者,離所生及能作者之因故。外道計生生者不生,佛從根本取消其計,故曰不生。一切法離自性者,在自己分別覺觀上所現之一切法自共相都不可得,所謂如是心起即有如是相現,皆自心分別耳。一切法無來無去者,能取分別心起,當處所取相現,起無所來,滅無所去。一切法不滅者,一切法皆唯識,如龜毛、兔角無自體相之可得,何由可滅?一切法無常者,分別心起,自他、因果相即隨之剎那剎那而起,起相無常,還他無常。一切法常者,了相起即無相起,分別而有,不分別即無,無常即無無常,故無常常。又、無常者,從來無常,永久無常,恆常普遍無常,眾生至佛,法法無常,無常常恆無常,故無常常。又、無常相所顯之性是常,故無常常。上明佛法無不可說,但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說即無說,皆不思議。如有不智,或先橫一惡見來者,則不可與言而止其問耳。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記論有四種:一向、反詰問,分別、及止論;以制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師,一切悉無記,彼如是顯示。正覺所分別,自性不可得,以離於言說,故說離自性』。
佛有問必答,然答有四種:一、一向答,如此經之酬大慧菩薩,隨問隨答。二、反詰問,因所問之不正,或有含糊,反詰之使其悟。如昔有問佛曰:我一切法不受。佛反詰曰:此語受否?蓋此句義亦在一切法內也。三、分別答,來問理有差別,須分別以答之。如問:有靈魂否?靈魂之義,極其含混,世人所謂靈魂,佛法並無此名,然世俗及耶教皆計有之。破執應答曰:無。隨俗、亦可假說受熏持種之阿賴耶,曰有。四、止論答,即長行所明者。四答佛所恆用,而止論多以制外道邪見用之也。僧佉、數論師,計因中有果者。毗舍、勝論師,計因中無果者。種種計從無而有,從有而無,皆不可酬對而記別者。佛了一切唯心皆不可得,不可得故,離於言說,言說皆假詮也。了能詮所詮之智亦假智,皆不證實,故說離自性也。
戊四 四果差別門
己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諸須陀洹、須陀洹趣差別通相。若菩薩摩訶薩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別知已,如是如是為眾生說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淨,度諸地相,究竟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眾色摩尼,善能饒益一切眾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攝養一切』。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
上明緣起之幻、涅槃之常、皆是唯心,故常住法非滅此心別有。維摩經所謂『無離文字說解脫相,文字性離即解脫』相也。由此大慧菩薩繼問小乘四果,以明迷執於涅槃者。一、菩薩若知小乘所修之行、所得之果,以之為鑒,可得不墮。二、明了小乘法,則遇小乘根器可以為之說法。所以請佛開示四果所修方便行相及所得果,離人我相,進離法我及斷二障,以自利利他也。
己二 解說
庚一 正答四果
辛一 長行
壬一 別明四果
佛告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云何為三?謂下、中、上。下者,極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云何三結?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上上昇進,得阿羅漢。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熱時燄,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於餘處起大師見,為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大慧!戒取者云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為眾具樂故求受生。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欲,彼何者貪斷』?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禪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為得寂靜一乘道?為菩薩摩訶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餘。餘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於大眾中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
須陀洹、華有二譯:一、從反面譯曰逆流,言已能逆生死流也。二、從正面譯曰預流,言已預於聖智流也。下根者,人間天上七往回,中根、或五番或三番往回,上根者、即生證涅槃。三根之斷三結,亦下、中、上。結者,煩惱結縛之謂。身見者,五陰聚中所起之我我所見。疑者,對三寶、四諦不明了尊信。戒取者,貪三界內之福報而修苦行。初果斷惑,本有五鈍:貪、瞋、癡、慢、疑,五利:身、邊、邪、見、戒、之十使,今舉三而攝十也。畢竟斷盡,成阿羅漢。所斷身見有二:一、俱生而有,二、分別所起。俱生者,與身俱生而同有,通六、七識俱有。分別所起者,僅第六識有,依俱生身見起分別身見,如依緣起起於妄想、非有非無:所計我及我所皆妄想相,如龜毛、兔角之本無,故非有;愚夫種種計著,故非無。亦與渴鹿取陽燄為水,同其妄想。故須陀洹至證果時,人無我智現前,即頓斷久所計著之分別身見也。至俱生身見,則須陀洹進觀自他身及受、想、行、識四陰,展轉相因,剎那相續,虛幻不實,無有自相及積聚相可得,上根則頓斷——亦有非頓斷——證阿羅漢果,中、下亦漸斷之。斷疑相者,謂於四諦、三寶決不起疑,於人無我空相亦不起疑。除三寶外,不於餘外道處以為大師,確知其餘皆生死流轉之有漏法也。斷戒取者,所有凡夫貪求三界福報,修習種種邪妄苦行,觀察三界無不是苦,決不取之。須陀洹並非不持戒,但以所行持之戒德,迴向自覺聖智境界,故持戒非有為行也。然須陀洹於此不起分別,亦不見斷結之須陀洹,亦不見所斷之三結,證此果後,貪欲澈底不生,不圖現樂而招後苦,以得定樂,世間欲樂無復貪取,然而進取涅槃之心則未息耳。斯陀含、譯曰一往來,言一來人間也。因不了知色相唯心所現而起色相分別,故來人間一次;但由善觀察禪趣相,故來一次而了。阿那含、譯不還,言已不來人間欲界,即在色界天上涅槃。此果已將三世之色相有無見及睡眠患習等分別斷盡。阿羅漢、譯無生,三界諸惑斷盡不生,證諸禪定、三解脫門、五力、三明、悉皆具足,煩惱妄想息滅淨盡。
佛別明四果至阿羅漢果,大慧忽問佛說阿羅漢有三種:一、為一向取寂靜無為、不發菩薩心者,二、為菩薩退小行方便者,三、為佛所化現、為莊嚴者,此中何指?佛答:所指乃第一種,非餘二種。蓋餘二皆方便示現,行菩薩行,莊嚴佛土者也。
壬二 結明唯心
『大慧!於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禪。禪者、入禪、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復次、大慧!欲超禪、無量、無色界者,當離自心現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依妄想分別處說種種法,明分別亦非完全有過患,須觀察得果得禪皆隨自心量分別而現,離法自相而無可得。又、小乘得滅受想定以為無心,不過前六識及七識一分不起耳,八識仍有,所以仍是唯心。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禪、四無量,無色三摩提、一切受想滅,心量彼無有。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及與阿羅漢,斯等心惑亂。禪者、禪及緣,斷知、見真諦,此則妄想量,若覺得解脫』。
種種禪定也,四無量心也,無色定也,滅想定也,一切皆無實體。四果、二乘,亦復唯心所現,不能離於分別及惑亂也。離於分別,見真實相,了達此皆分別心所緣,不但人我斷,法我亦可離矣。
庚二 別明二覺
『復次、大慧!有二種覺:謂觀察覺,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大慧!觀察覺者,謂若覺性自性相,選擇離四句不可得,是名觀察覺。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大慧!云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煖、動不實妄想相四大種,宗、因相、譬喻計著,不實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是名二種覺相。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二覺相,人法無我相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別三昧,見百佛及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知上上地相,大願殊勝神力自在,法雲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繫心十無盡句,成熟眾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聖樂三昧正受。
第一觀察覺,即觀察智,選擇者亦觀察義,此為菩薩所修,與前所明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及遠離四句門,同一功行。謂觀察一切法離四句相而不可得。平常所謂離一切法,即是離四句見,故此亦可曰遠離四句所修觀智。第二取著分別相建立智,通於二乘及外道。蓋小乘法執智與外道取心外法同。取四大種實有,於其上立一宗,立一因,又立一喻,妄想計著之不足,又以言說而建立,皆心外取法相之過,如小乘一切有部等。菩薩觀此二種覺,澈了二乘過患,乃能通達二乘所斷之人我及不能斷之法我,於是究竟成就人法二無我相智,入於初地,得種種百法門,法利無盡;漸登十地而得佛覺,不捨離華嚴十無盡大願,乃至菩薩果後亦不離此,自覺覺他,安住三昧。
庚三 四大造色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訶薩作是覺:彼真諦者,四大不生。於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心現妄想分齊,謂三界。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淨,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段住,無生自相成。大慧!彼四大種云何生造色?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種,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色及虛空俱,計著邪諦,五陰集聚,四大造色生。大慧!識者、因樂種種跡境界故,餘趣相續。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緣,非彼四大緣。所以者何?謂性、形相、處所、作、方便無性,大種不生。大慧!性、形相、處所、作、方便和合生,非無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四大造色者,謂能造四大、所造根塵也。佛說原為假設,并非先有四大極微造出根身器界,以皆唯識所變,即前在諸識生滅門所假設之大種自性;離言說第一義,即為二見境界。所以外道及二乘雖計著各有不同,皆執有四大之實法,墮於斷常、有無之見,故誡菩薩應了知彼等妄想而作是四大皆空之觀。觀察妄想所取相如空華,華本無生,四大依於妄想而計,四大亦實不生,畢竟覺知三界一切名相,皆是自心妄想所現分際,所計心外之法,皆諸識自變之相分,焉有能造色之四大?四大不能造色,亦無有能造四大者。四大之自體相,畢竟虛幻,離於四句,乃安住於本無生滅如實相處,成無生相。佛說四大,因破二乘、凡夫執身心為實有,彼等反執四大為實,故此為說皆是妄想。謂有妄想之津潤種而生內根身水、外器界水,妄想之堪能——熾盛義——種而生內根身火、外器界火,飄動生風,斷截——隔斷割截義——生地,亦復如是。又、計離四大色法外有虛空,種種計實有之邪見,不了知自心現,計五陰能集聚,色法四大所造。故佛告大慧以第六識因樂種種言說境界故,造業感招天人等趣,相續受生。二乘、外道計四大能造色等塵根,但四大則無能為緣以造之者。謂有形處四大作方便因,四大初無形體,故四大不從他造生。此小乘外道之妄執,實非佛說,此在成唯識論上廣破之。最初佛意原為小乘不了無我,為之說析空觀,令由分析觀空,假說身器為四大之微塵所集;若昧於設教之意而妄想分別,計著實有,則鄰於外道矣。
庚四 五陰性相
『復次、大慧!當說諸陰自性相。云何諸陰自性相?相謂五陰。云何五?謂色、受、想、行、識。彼四陰非色,謂受、想、行、識。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異相。大慧!非無色有四數,如虛空。譬如虛空過數相,離於數,而妄想言一虛空。大慧!如是陰過數相,離於數,離性非性,離四句。數相者,愚夫言說,非聖賢也。大慧!聖者如幻種種色像,離異不異施設。又如夢影士夫身,離異不異故。大慧!聖智趣同陰妄想現,是名諸陰自性相,汝當除滅。滅已,說寂靜法,斷一切佛剎諸外道見。大慧!說寂靜時,法無我見淨,及入不動地。入不動地已,無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達究竟力、明、自在,救攝饒益一切眾生,猶如大地載育眾生。菩薩摩訶薩普濟眾生,亦復如是。
色、即能造四大及所造色。四陰非色,說為四者,以虛空喻,虛空離於數也。在妄想分別上可說為一虛空,四陰亦然,在分別上假說為四,非如色法有各各異相也。說數隨愚夫所分別,非聖智境。不但四陰如是,觀色如幻,亦離異不異之四句施設。譬之夢中人境,非一非異,聖智悟夢境無所有,凡夫不能了知此聖智趣,起色陰等妄想。能觀察皆自心分別所見,但離分別,別無色等生滅,則於一切剎中破除外道見,清淨二無我智現前。入菩薩不動地,得無量三昧門,究竟通達十力、三明、八大自在,為一切眾生所依止,又長養一切眾生善根,猶地載萬類也。
庚五 辨涅槃相
辛一 長行
『復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云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外道所計四種涅槃:一、謂諸法自性無性,計先本無後滅無為涅槃。二、謂諸法實有種種法體而絕滅之,計無色界涅槃。三、謂覺心心所悉皆斷滅,計無想定涅槃。四、謂五陰自共滅,三界滅,此小乘之所計。此經專明大乘法門,小乘計亦例同於外道也。小乘及外道,不了唯心,非如來涅槃。佛說涅槃,乃虛妄分別之識滅,此指第六識虛妄境界分別滅,說斷有漏六識曰涅槃也。然遍計所執,通於六、七識,佛立八識,應遍計執之六、七識皆斷,所以大慧問何不言亦斷第七。佛答大慧意謂:染第六滅,染第七亦自滅。蓋第七識只執第八異熟為我,第八之異熟識依第六所造善惡業招感,故第八為第七之所緣,而第六又為第八之因;六不造業,第八無所受報,第七亦失所緣,不得生虛妄我執矣。所以第六之妄想分別斷,第七亦斷。因第六種種計著熏習長養藏識中之我執種子,第七我執由此相續不斷,執有不壞我相,故第七識又以藏識中我執種為因,而藏識現行又為第七之所緣。八識心聚展轉相生,重要關係,仍在第六。初地後,六、七同轉,藏識內習氣漸漸除滅,入於如來智境。下以喻顯,海流喻染第八,浪喻染前七識;言諸境皆由自心現,不了知即是無明,喻為境界風吹起種種識浪。無明者,即第六不明一切境界皆自心現,第六如悟境唯心現,所以浪滅海平。故染第六識滅,染識盡滅。然則妄想識滅即涅槃,可明矣!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不涅槃性,所作及與相,妄想爾燄識,此滅我涅槃。彼因、彼攀緣,意趣等成身,與因者是心,為識之所依。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
佛說不以能作及所作法之自體相而說涅槃,執取心外有法,但由分別境界識滅,即無明所知二障滅,名得涅槃。彼第六識為第八識因,第八又為第七所緣,所以諸識依止而展轉聚生。若意識分別、習氣斷,諸識種種虛妄不生,譬之大流水止,波浪不興。
庚六 辨妄想相
辛一 長行
壬一 佛許說
『復次、大慧!今當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善分別,汝及餘菩薩摩訶薩離妄想,到自覺聖,外道通趣善見,覺攝所攝妄想斷,緣起種種相、妄想自性行不復妄想。
以前所說種種妄想,尚未專明,故此告以許說種種妄想差別之相。通者,此差別相貫通諸妄想也。妄想能離,自覺可證,由此善觀察凡外通之妄想,能取所取之心皆息,則於緣起諸法不再有妄想矣。
壬二 總標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謂言說妄想,所說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見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續妄想,縛不縛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別通相。
此總標十二種差別妄想,菩薩皆應通達。
壬三 別釋
『大慧!云何言說妄想?謂種種妙音歌詠之聲、美樂計著,是名言說妄想。大慧!云何所說事妄想?謂有所說事自性,聖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說妄想,是名所說事妄想。大慧!云何相妄想?謂即彼所說事,如鹿渴想,種種計著而計著,謂堅、濕、煖、動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云何利妄想?謂樂種種金銀珍寶,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謂自性持此如是不異惡見妄想,是名自性妄想。大慧!云何因妄想?謂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是名因妄想。大慧!云何見妄想?謂有無、一異、俱不俱惡見,外道妄想計著妄想,是名見妄想。大慧!云何成妄想?謂我我所想,成決定論,是名成妄想。大慧!云何生妄想?謂緣有無性生計著,是名生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謂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是名不生妄想。大慧!云何相續妄想?謂彼俱相續,如金縷,是名相續妄想。大慧!云何縛不縛妄想?謂縛不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是名縛不縛妄想。於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一切愚夫計著有無。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非種種因;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差別,而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是故大慧!汝及餘菩薩摩訶薩,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
先別釋十二妄想相,後誡菩薩莫計著。十二相者:第一妄想,謂在音樂歌誦言說上起計著。第二、謂在聖智所知離言說諸法實際上,依佛方便假立言說,在所說之事上計著。第三、謂在諸佛菩薩所證離言實際,不了唯心,起五陰、四大等一切法自共相計著。第四、謂貪利計著。第五、謂此一法自性如此,決定不同於別法,於法之自性計著。第六、謂在因緣上分別有無,因中有果無果,而起因緣有無計著。第七、謂計著四句見,唯自己之見為獨一無二。第八、謂計著我我所與心相應而起——成、即相應義。第九、謂諸法由何因緣,或無因而生,於生計著。第十、謂一切法之本有一無種無因無生而自有者,本無生故,計著不生。第十一、計著諸法為我之所有,如針穿線,線為針之所有。相續者、相屬義。第十二、計著有能縛所縛及能解所解者。由此十二差別妄想,凡愚不達唯心,計有計無,如依緣起而生妄想,如見種種幻物幻身,妄計分別。然幻無差別,故非異;由種種計而有差別,故非不異。是故菩薩於幻不應計著。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心縛於境界,覺想智隨轉,無所有及勝,平等智慧生。妄想自性有,於緣起則無,妄想或攝受,緣起非妄想。種種支分生,如幻則不成,彼相有種種,妄想則不成。彼相則是過,皆從心縛生,妄想無所知,於緣起妄想。此諸妄想性,即是彼緣起,妄想有種種,於緣起妄想。世諦、第一義,第三無因生,妄想說世諦,斷則聖境界。譬如修行事,於一種種現,於彼無種種,妄想相如是。譬如種種翳,妄想眾色現,翳無色非色,緣起不覺然。譬如鍊真金,遠離諸垢穢,虛空無雲翳,妄想淨亦然。無有妄想性,及有彼緣起,建立及誹謗,悉由妄想壞。妄想若無性而有緣起性,無性而有性,有性無性生。依因於妄想,而得彼緣起,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然後智清淨,是名第一義。妄想有十二,緣起有六種,自覺知爾燄,彼無有差別。五法為真實,自性有三種,修行分別此,不越於如如。眾相及緣起,彼名起妄想,彼諸妄想相,從彼緣起生。覺慧善觀察,無緣、無妄想,成已無有性,云何妄想覺?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種種現,清淨聖境界。妄想如畫色,緣起計妄想,若異妄想者,則依外道論。妄想說所想,因見和合生,離二妄想者,如是則為成』。
心為境界所縛則為妄想,了知無所有相,即是佛之平等智慧。次明種種取執皆妄想有,非緣起有,故緣起非妄想。次以幻喻,種種支體雖有幻相,而實不成,奚為分別?次言起種種妄想相之過,皆由心為妄境所縛,妄想不能了知,故於緣起妄為分別,實則妄想處即緣起,種種妄想皆不於緣起中起。次明二諦之外更無第三,計之即是外道無因生論。世諦之妄想斷,即第一義諦聖智境。譬如修觀行者,於一境中觀水、觀火皆可觀見,喻妄想種種相心現無實。又如翳目視眾幻色,喻妄想於緣起中生諸相。譬如鍊真金四句,喻妄想、緣起二性清淨,顯圓成自性也。次言但離妄想,非無緣起,計有計無,皆由妄想之壞。進明緣起亦不可得,妄想若無,有漏之緣起法亦隨而滅。若無妄想仍執有緣起者,則是無有而有。若明緣起法仍尋名執相,仍是不離妄想;若知妄想所依緣起一切不成,則妄想度盡而為清淨第一義智。在世諦說、妄想有十二種,隨六塵境界而緣起。若在自覺境上無有差別,故五法、三自性名言安立雖有差別,若修行者觀察皆是真如,以皆離妄想故。若依於緣起而妄計種種名相,則妄想皆依於緣起而有,得自覺聖智善為觀察,知三自性皆無有自性,云何妄起分別?故知妄離則性即三無性。種種清淨境界亦妄想現,妄想無實,猶如畫色。不了緣起而起妄想,則墮於外道論,故有能妄想之妄想及所妄想之外境、和合而生妄想妄境;若離此能所二分別,則離二自性而顯圓成矣。
丁二 大菩提果
戊一 自證智
己一 聖智一乘門
庚一 請許
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若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餘菩薩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於他,通達佛法』。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前共涅槃果明二乘亦隨分證,然不同如來涅槃者,因實見有三界生死而生厭離,趣證生空涅槃。所以佛即從共果上廣說緣起及常皆是唯心假立,說無二乘所證之法,亦無能證四果之人,將二乘未究竟之執著,皆盪盡無遺,就此可以迴向入於大般涅槃。以下乃專明大乘之大菩提果,大菩提果、即是自覺聖智,亦即法華佛之知見,此如來極果不同二乘及菩薩。雖諸法性相法界常住,本來如是,然未得佛智,終未究盡。所以大果非二乘所能得,菩薩亦有無明未盡。此科復分為二:曰自證智,有四門。曰利他智,有廿一門,明大乘利他方便種種無盡也。今先說不共二乘之菩薩成佛自證果、初聖智一乘門。
大慧菩薩所問自覺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正是菩薩有自得智、無師智者方能成就。不由於他者,顯聲聞、緣覺必須聞佛音聲觀察四諦、十二緣起,即獨覺亦必藉心外他境而悟。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正說
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見妄想,上上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大慧!云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大慧!一乘覺者,非餘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來,以是故說名一乘』。
此佛正說自覺聖智及一乘覺體相,皆過去諸佛之遺教流傳,前授後承,無逾於此。妄想無性,乃修行剋果之正觀,亦此經之綱領。蓋妄想分別由執著名相,離名絕相,法性本空了不可得,所以菩薩即此不由於他了不可得之處,頓超悟入。此離妄想,即顯大乘之定慧法,獨靜自覺,非外道如石壓草之定力所及。自然覺悟,同佛知見,歷昇諸地而入佛境,是名自覺聖智行相。此明菩薩發心,即通佛慧,然非靜如土木而廣修無所修而修之萬行焉。梵語菩提,古譯為道,玄奘法師正譯為覺。此處一乘道覺,蓋雙舉之。大乘法為最上上乘,為不共法,又賅括一切法,故曰一乘。蓋以其能取所取之妄想不生,即是前云妄想無性,而無分別智與諸法實際如如相應,無有乖礙。此乃大乘妙智,二乘望而莫及,外道、梵天更難攀緣;故如來乘無上甚深,斯為第一。
壬二 問答一乘覺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三乘而不說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以一切聲聞、緣覺,如來調伏,授寂靜方便而得解脫,非自己力,是故不說一乘。復次、大慧!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不覺法無我,不離分段死,故說三乘。大慧!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三昧樂味著非性,無漏界覺;覺已、復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眾具,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
前來佛答自覺智、一乘覺之義,大慧無不通達。唯既說一乘矣,何故仍有三乘安立?佛答以為實施權之設教也。蓋二乘須待佛法戒調伏,寂靜離妄,非己力而得解脫也。復次、為智障及業習氣不斷故,但破人我執未破法執故,但離分段生死不離變易生死故,為二乘而說三乘。倘能離去以上過患,則可從小入大,除去所耽迷之三昧味著,即於所證境界而悟,發菩薩心,趨達佛地。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天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引導眾生故,分別說諸乘。解脫有三種,及與法無我,煩惱智慧等,解脫則遠離。譬如海浮木,常隨波浪轉,聲聞愚亦然,相風所漂蕩。彼起煩惱滅,餘習煩惱愚,味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復不退還,得諸三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
首四句明因有種種相待之法,故說諸乘。乃至有心轉至解脫則遠離十二句,明乃至有能乘所乘、能起所起、能取所取之心,皆非究竟。若一切妄想不生,則能乘之人、所乘之乘,皆由於分別建立,離此擾繞,故說一乘。所以對一乘之如來乘而說有種種乘者,為引導眾生故,為解脫眾生故。要以達法無我,遠離二障,得無分別平等智,入三解脫門,一切解脫。譬如海浮木至得佛無上身十六句,明二乘如海中浮木,逐波浪而轉動無定,喻其愚智不了境界唯心,便為無明境界風飄蕩;煩惱雖滅,餘習仍在,所以二乘不過得到滅受想定耳。然二乘非外道可比,以二乘已得不退轉,外道仍須退墮;二乘已能斷惑,外道但伏惑故。故二乘只可名得三昧身,不能謂為得菩提身、法身。雖經劫壞,安然不動,如醉三昧之酒不能清醒,非醒覺大乘法不能成佛。
己二 意生身相門
庚一 誡聽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意生身分別通相,我今當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意生身相,明佛菩薩得神應大用與二乘不同。佛不待問而直告誡聽者,以前在修行方便門已略明,此再從證成地位而說其差別相也。
庚二 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總標
佛告大慧:『有三種意生身。云何為三?所謂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進相,得三種身。
意生身者,以變化身譬同意識,想到何方即到何方,無空間之阻礙;想到萬年即到萬年,無時間之隔斷。譬如吾人念佛,想依正莊嚴之極樂世界,即現心中;又如讀至法華授記弟子當來成佛,一若各各剎土宛在眼前,此從喻立名也。從法立名,則廣義之等無間意,八識皆曰意;狹義之意,屬於六七二識。到菩薩位轉識成智,並非滅此二識。蓋二識上分別二執全斷,俱生執亦隨分斷除,與智相應之意心王,轉成清淨末那意識,現諸化身。佛果上八識全轉,湛然相續,即為自受用身;由七識現他受用身;前六識現種種化身;故意生身通於佛及菩薩。三種身相之第一種,初地至七地可得;第二、八至十地可得;第三、唯佛獨有。然十地亦分得,明得如實修行一乘法者,漸增上地而得三身。
壬二 別釋
『大慧!云何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樂正受故,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謂第八地觀察覺了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餘三昧門,無量相、力、自在、明,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月、鏡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隨入一切佛剎大眾,通達自性法故,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所謂覺一切佛法,緣自得樂相,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三昧樂正受意生身原為初地至七地得,此舉中而攝前後也。蓋平等正受三昧樂,在三、四地纔顯,所以發光、燄慧表其光明熾盛。由是自心所現種種之相,絕不分別,心無動搖,不為識浪所轉,了一切法無性而能現身無礙。雖然安住三昧,而常上求下化,皆是此意生身功用。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者,七地以前修行,尚須用功以自精進,至八地觀行成熟故,於無相觀中得無功用行,了知第一義空。身心轉變者,轉我愛執藏之根本依,故得無量三昧及無量相好、神力、自在、光明而迅疾如意。雖非四大造色之身,而現身土分分具足;雖現相好,猶如幻、夢、影、像。通達諸法即心自性,唯心為性。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者,遍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而現佛身,乃至異種異類之身,隨感而應。無行作者,言不假造作功用之境界。自證稱性圓滿無漏功德,與十方三世諸佛,平等平等。
壬三 結勸
『大慧!於彼三種身相,觀察覺了,應當修學』!
三種身大用如是,應觀察而覺了,覺了而修學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非我乘大乘,非說亦非字,非諦、非解脫,非無有境界。然乘摩訶衍,三摩提自在,種種意生身,自在華莊嚴』。
如來乘無乘相可得,非音聲、非文字所建立,非所證得之諦,非能解脫之智,非一切無所有之無相境;雖一切皆非,而一切皆是菩薩及佛乘。此大乘種種正受,種種自在,種種意生身等,因行具足,果海莊嚴,一切皆非,即是妄想無性,即是無有分別,即乘一乘大乘。正如心經所謂: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涅槃菩提、無不得成。又前四句、起信論所謂如實空,後四句、則如實不空。真俗圓融,空有雙照,大乘法門,依此而設。
己三 五無間業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造五無間罪業,必墮無間地獄。阿鼻、梵語,華言無間,此經譯為無擇,受苦無間義。名業曰無間者,因以果而得名,此六離合之有財釋。造無間業眾生,不能成佛,現生不能解脫,而佛何言此等男女不墮獄耶?
庚二 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標名
佛告大慧:『云何五無間業?所謂殺父、母、及害羅漢、破壞眾僧、惡心出佛身血。
此先標五無間業之名。
壬二 別釋
癸一 內五無間
『大慧!云何眾生母?謂愛更受生,貪喜俱;如緣母立。無明為父,生入、處聚落。斷二根本,名害父母。彼諸使不現,如鼠毒發,諸法究竟斷彼,名害羅漢。云何破僧?謂異相諸陰和合積聚,究竟斷彼,名為破僧。大慧!不覺外自共相,自心現量七識身,以三解脫無漏惡想,究竟斷彼七種識佛,名為惡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無間事者,名五無間,亦名無間等。
此對自己內心所作無間事言。謂貪愛潤生,貪喜相俱,滋養眾生招生死之業種,喻愛是母,殺母、即殺此貪愛也。又、無明為父者,因無明為發業之惑,故喻為父,殺父者、即殺此無明也。此二煩惱為牽自心受生死身之根本,故須斷。諸使不現者,言十使隨眠隱而不現,有時為境緣所搖動,仍然發現,如鼠毒然,隱後仍發。故於諸煩惱使,究竟拔斷,令不再生,正如害不起惑無生之阿羅漢。五陰眾法,和合聚生,喻和合僧;一一無有異相可得,亦無和合,故喻如破僧也。佛為覺義,眾生有漏八識皆有妄覺,因不覺知自心現量,取心外之自共相故。以無漏之三解脫觀智,斷此惡覺。惡覺喻佛,出佛身血,喻除去其煩惱漏法,乃轉識成智而非斷滅也。無間等,言現身實證平等解脫。
癸二 外五無間
『復次、大慧!有外無間,今當演說。汝及餘菩薩摩訶薩聞是義已,於未來世不墮愚癡。云何五無間?謂先所說無間,若行此者,於三解脫一一不得無間等法。除此已,餘化神力現無間等;謂聲聞化神力,菩薩化神力,如來化神力。為餘作無間罪者除疑悔過,為勸發故,神力變化現無間等。無有一向作無間事,不得無間等。除覺自心現量,離身、財妄想,離我我所攝受,或時遇善知識,解脫餘趣相續妄想』。
外五、蓋對內五而言。眾生愚癡,或不明內五之密意,而亦實造五無間業,誤為解脫。造外五無間,定墮無間獄。除佛三乘聖者方便權現,為令眾生除疑悔過,神力示同造業者外,未有實造而不獲報者也。然而如有覺知唯心所造,離內外法,離能所取,現雖不得解脫,來世亦可遇善知識,妄想不生而得解脫。悟無間獄亦是此心,墮而不墮。如昔阿闍世王,業報成熟,獄境現前,覺得水火寒熱罪器諸苦,發大怖畏,生懺悔心,蒙佛開示,悟五蘊空,心意清泰。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貪愛名為母,無明則為父,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陰集名為僧,無間次第斷。謂是五無間,不入無擇獄』。
表內無間業,次第斷諸惑,假名為五無間,故不入獄。雖未重頌外無間業,然而可以反證實作者必墮獄。
己四 諸佛知覺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佛之知覺。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覺』?
佛之知覺,即諸佛體性之自覺聖智。以此正明大菩提果,故請佛說之也。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
佛之知覺,斷人我、法我二執,斷煩惱、所知二障,了分段、變易二生死,斷根本、枝末二煩惱。若二乘能得之者,亦佛矣。此正說一乘之果覺。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
頌意同於答語,誡諸菩薩善巧了知。以上諸佛知覺門竟,亦即大菩提果之第一自利智四門竟。明佛自證菩提果乃無上之果,一切現證自利,最圓滿,最究竟。
戊二 化他智
己一 四等密意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是過去一切佛;及種種受生,我爾時作曼陀轉輪聖王,六牙大象,及鸚鵡鳥,釋提桓因,善眼僊人,如是等百千生經說』?
前明如來實智不可思議,菩薩學佛者以得此佛果而為究竟。然大乘自證必化他,故大果上有種種權巧方便利濟眾生之妙智。下一門明果上化他大用亦不可思議,是故實智為體,權智為用,佛果功德,無量無盡,如法華方便品讚嘆佛之二智云:假使滿世間舍利弗猶稻、麻、竹、葦之多,亦不能測度之。法身大士如彌勒,猶須請問。如文殊,亦不過推往事而言。可見二乘對於菩薩,前地對於後地,乃至等覺對於佛境,均有莫明之妙。但菩薩達佛密意,亦能用佛之所用。佛之利他,譬喻、方便廣為假說有無量差別,有無窮委曲,所謂『三藏、十二部教義無非荊棘,千七百則公案皆是葛籐』,要須一一透脫得過,乃能應用無礙。今者大慧當機,為後來修行者方便,一一要抉擇顯了之,使知由證妙果,有斯妙用,而起盡虛空遍法界不思議大行願。菩薩因中發菩提心,以方便為究竟,見無量無邊世界眾生纏縳煩惱沈埋生死故,救濟之心亦無窮盡。如法華壽量品明種種度眾生無有休歇,不問果前果後。所以菩薩應善覺知如來權巧方便祕密之藏,則以佛事門中、隨手拈來,皆成妙用,事事皆不思議利樂。
大慧恐後來眾生於我是過去一切佛句,隨言取義,將疑為十方三世只有一釋迦成佛,世界眾生將無成佛之分,同於外道不平等因。又、過去世受金輪王、象、鳥、帝釋、外道、仙人、種種百千生身,何故皆是佛之所現?故請問於佛。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云何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種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云何字等?若字稱我為佛,彼字亦稱一切諸佛;彼字自性無有差別,是名字等。云何語等?謂我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如是六十四種梵音言語相生,無增無減,無有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云何身等?謂我與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無有差別,除為調伏彼彼諸趣差別眾生故,示現種種差別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謂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說佛法無障礙智。是名四等。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
以相等、平等、均等故,故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我。此中所舉過去三佛,即賢劫第一、二、三佛,釋迦是第四尊。所謂我者,本無我相,乃是唯識諸法假名。第一、字平等者,稱我、是此佛字,種彼過去諸佛亦是此佛字,以佛字等故我即諸佛也。第二、語平等者,圓音一演,均等普遍,佛佛功用,無有差別。六十四種者,梵音有八轉聲,聲各具八德,六十四種,佛佛相同。迦陵頻伽、譯妙音鳥,喻佛音聲超一切聲。以語平等故,我即彼。第三、身平等者,諸佛法身平等平等;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二無別;化身示現隨機,別而不別。以身平等故,我即彼。第四、法平等者,佛佛同證三十七菩提分、及一切智無礙,應一切機無礙,說一切法無礙,無礙即無分別。以法平等故,我即彼。此二、三、四等、亦顯佛語、身、意三輪不思議教化之妙用平等也。單答前意而未答後意者,正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此亦可通答佛即眾生。復次、若言前生是某,轉生為某,究竟何事從前生轉至於後生?於中須了實無一我於中流轉,各皆因緣所生,唯心所變,各各相同,故亦可以四等答之,實無報可受、無身可現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種等,我為佛子說』。
過去諸佛即我之四平等密意,乃為菩薩演說,可見非二乘凡夫所知也。
己二 依二密法門
庚一 問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乃至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不說是佛說。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
佛之一切不說,畢竟無所說,當有密意。大慧恐後人懷疑,故須打破此關。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說。云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說。云何緣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大慧!於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種種樂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過去一切諸佛,法界常住,亦復如是。是故說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
二法者,依二種密法,非言詮表面所明者。自得者,即自證聖智。本住者,即未成佛以前本來如是者。自覺境界佛佛相同,離言說相,離分別相,離名字相,所以終日雖說,畢竟未嘗說到。是不思議親證諸法實性,乃本有之法,如金之在礦,性本是金。佛出世不出世,法界法性,常住不變。又如遵循古道而行,行道入城受樂,道與城樂皆是現成,非彼之所造作。眾生迷故,在安樂中受顛倒苦,佛隨機以止息其惑念而顯彼真性,故佛說法並非造作,佛出世不出世,法界眾生之真性常住也。乃至飛潛,濕化、大地、山河,恆轉法輪而無一字可得。因其如是,還他如是,所以古人有曰:『古鏡不磨,照天照地。古鏡既磨,照天照地』。然則法豈有增減耶?豈有說耶?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緣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說: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
十方三世佛,皆不說一字。所以者何?緣自得法、本住法、無有差別故。
己三 法離有無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一切法有無有相,令我及餘菩薩摩訶薩離有無有相,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前來明佛終日說而實無所說,然而離言說相非不說也,非世間有無相可以限定分別。於是大慧乃思及一切法有無相之當離,所以請佛垂許開示,令諸菩薩乃至後世眾生得離邊見,通達佛意,學佛行,行佛事。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此世間依有二種,謂依有及無,墮性非性,欲見不離離相。大慧!云何世間依有?謂有世間因緣生非不有,從有生非無有生。大慧!彼如是說者,是說世間無因。大慧!云何世間依無?謂受貪、恚、癡性已,然後妄想計著貪、恚、癡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靜故,謂諸如來、聲聞、緣覺,不取貪、恚、癡性為有為無。大慧!此中何等為壞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貪、恚、癡性,後不復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貪、恚、癡性非性為壞者,於聲聞、緣覺及佛亦是壞者。所以者何?謂內外不可得故,煩惱性異不異故。大慧!貪、恚、癡若內若外不可得,貪、恚、癡性無身故,無取故,非佛、聲聞、緣覺是壞者。佛、聲聞、緣覺自性解脫故,縛與縛因非性故。大慧!若有縛者,應有縛,是縛因故。大慧!如是說壞者,是名無有相。大慧!因是故,我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大慧!無所有增上慢者,是名為壞。墮自共相見希望,不知自心現量,見外性無常剎那展轉壞,陰界入相續流注變滅,離文字相妄想,是名為壞者』。
此世眾生專依有無二種以起種種分別,墮有無二見,並未曾夢見於出世之法,妄謂已明出世之相,此是妄取之一。又、依有而起有見者,以為有世間之法,有實在因緣生之,則非非有,而此法乃從實有而生,非從無而生。如是之有見,歸根結底,落於無因。又依無而起無見者,以已起貪、瞋、癡心後,又在獨頭意識上起妄想說空。在計空時,三毒始終未斷,惑已經起,業已經造,計為空故亦無懺悔行為,則終須招苦矣!所謂行在有中,妄說為空。口說並不心行,於己造罪而曰無罪,見人作福而曰無福。又有見佛及菩薩、二乘親證諸法空實性,淨斷三毒而不取者,亦妄計彼貪、瞋、癡等行為。如不取其有性,則其性相亦自寂靜,不受其有。以之妄擬佛及二乘亦不過不取三毒之性,故不起有無見。佛問大慧:行有計無,如實證空,此二見誰為破壞者?大慧答以:彼有三毒之性,復妄計取無者,佛即印可,以彼不但於自所造惑、業計之為無,而且壞於佛法,以其妄執惡取空之斷滅無見,將業果法、修行法、乃至解脫法,悉皆撥棄不存,是壞世間法又壞出世間法也。佛及聖眾,以了內外性不可得,親證三毒體性本空,無法為縛,亦無縛者,安住二空解脫之中,並非妄取為空,無可壞故,非是壞者。不為三毒所縛,又非被縛之者,縛因縛果畢竟空寂。聖人親證如實空性,不同凡夫壞有為無之增上慢空見。撥無因果,是十使中邪見,是惡見中最重惡見,故甯取有不取無見;有障出世,不障人天善故。然對無見比較,有見過輕,非言有見之可取也。自得聖智,是空曰空。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曰增上慢。未證於空,妄取曰空,所以為壞佛法,所以仍墮入自共相希求。不知唯心,見外有陰、界、入諸法差別無常,展轉變滅,從變滅處計著為空。虛妄分別此空,以為如來所說離文字相,此皆無見之過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有無是二邊,乃至心境界,淨除彼境界,平等心寂滅。無取境界性,滅非無所有,有事悉如如,如賢聖境界。無種而有生,生已而復滅,因緣有非有,不住我教法。非外道、非佛,非我、亦非餘,因緣所集起,云何而得無?誰集因緣有,而復說言無?邪見論生法,妄想計有無。若知無所生,亦復無所滅,觀此悉空寂,有無二俱離』。
有無邊見,皆妄心之所行,淨除外境,境自寂滅,所謂無取境界,非滅而無。平等心現證真如,即聖智自證境界。無種而生,既生復滅,計有計無,皆非佛說。眾緣所生之法,非佛及外道等所能造集之而有,云何可由妄想而說為無?故計有計無,皆妄想邪見。以諸法本空故,無所生,無所滅,離於有無。
己四 宗通說通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我及諸菩薩說宗通相,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通達是相;通達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隨覺想及眾魔外道』。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宗通者,修行正法之宗趣,聖智內心自證境界。前來所說之壞者,正以其非宗通也。故大慧繼前而問,使諸菩薩及後世眾生得通達是相,不隨虛妄之覺觀分別及墮於魔外。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宗通對說通言,故說二種。大慧問未及者,舉宗而攝於說。宗者、修行內自證義。說者、化他義。宗通者,謂證得殊勝真實相,離一切虛妄分別,趣佛無漏自覺境界,降伏外魔,慧光遍照。說通者,謂善能應機說法,以悉檀宗旨,離四句執著廣度眾生。菩薩於宗趣、言說,皆應修學。九部教法者,如來十二分教,大乘、小乘各九部,此言大乘,十二部中去因緣、譬喻、本事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宗及說通相,緣自與教法,善見善分別,不隨諸覺想。非有真實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為解脫?觀察諸有為,生滅等相續,增長於二見,顛倒無所知。一是為真諦,無罪為涅槃,觀察世妄想,如幻、夢、芭蕉。雖有貪、恚、癡,而實無有人,從愛生諸陰,有皆如幻、夢』。
宗通、說通,即依佛法內行、外化,善能了知,則不隨凡外之妄想分別。凡外愚夫無此真性實智,即思解脫無可解脫,取有為之生滅相續,增長有無二見,凡夫顛倒,無正知見。須知唯一佛法是真,離佛法外無真解脫。無罪、無漏,即是涅槃。世間虛妄分別,皆幻、夢耳。僅有貪、瞋、癡三毒之妄想,無能起妄之人;貪、瞋、癡所生之五陰,亦無人、我、眾生等相。離於二見,皆不可得。
己五 虛妄分別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不實妄想相,不實妄想云何而生?說何等法名不實妄想?於何等法中不實妄想』?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一切天人。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以前種種說不實妄想——即虛妄分別——之相,但妄想何故生?何名妄想?於何法中妄想?此中三義,大慧今更請問。妄想之名,有寬有狹:狹、即是遍計執,寬、則三界有漏心心所聚皆是虛妄分別。異生五、八識,雖現量變緣根身、器界,皆不證法實相,未能轉為四智相應清淨心品,皆為虛妄分別識也。更從寬說,凡除佛菩薩根本智親證真如之外,即後得如量智權巧方便變緣真如萬法,亦名虛妄分別,亦是妄想。此問中所指之妄想,確指三界異生有漏心心所聚。大慧悲願深切,深見眾生許多心病,請佛應機施教,講明妄想何物何來,令認識之。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直說
佛告大慧:『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大慧!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計著,我我所生』。
義、作境界解。凡夫於種種境,不知唯心所現,攝受計著則不實妄想生。此答第一問也。由能取之分別心取於所分別之境,墮於二見,由此增長外道惡習,遍計執所熏心心所妄想不息。此答第二問。隨其所能相應起妄計者,執一陰為我,餘四為我所。此答第三問。
壬二 問答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攝所攝計著,不知自心現量,及墮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我我所計著生。世尊!若如是,外種種義相墮有無相,離性非性,離見相。世尊!第一義亦如是,離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處妄想不實義,種種性計著妄想生,非計著第一義處相妄想生?將無世尊說邪因論耶?說一生、一不生』。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謂有無妄想不生,故外現性非性,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說餘愚夫,自心種種妄想相故,事業在前,種種妄想性相計著生。云何愚夫得離我我所計著見?離作所作因緣過,覺自妄想心量,身心轉變,究竟明解一切地,如來自覺境界,離五法、自性事見妄想。以是因緣故,我說妄想從種種不實義計著生,知如實義,得解脫自心種種妄想』。
大慧領佛所說而問難:若如是,則外種種境,離有無,離能所,而墮於二見相;則第一義亦如是,離有無、能所、比量根覺、宗因喻相,應亦可墮於虛妄分別之二相!佛何以說種種境起妄想,而不說第一義起妄想耶?然則佛說亦不平等,說一生、說一不生故!此非微細抉擇不可。佛答:非說一生妄想、一不生也。聖智覺了自心現量故不生,非言語建立分別故不生;心外之法畢竟無有故不生。自證之心如是,並非心外別有一實體之第一義諦,若凡夫所取之心外實法可不生於妄想,而凡夫自心生種種妄想;亦非另有種種境之實體能使生起,即在自心所現種種事業當前而起。所以說種種虛妄分別者,令彼愚夫以之為鑑,離我我所計著,斷能作、所作諸妄計因果,覺眾生自心妄想相之非,轉入如來知見之境,於五法、自性分別見,徹悟泯離。以是因緣,故如是說。於種種不實之外境,知唯心現,了如實義,一一皆得解脫。明此、則不應計著另有一第一義諦不生妄想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因及與緣,從此生世間,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間非有生,亦復非無生,不從有無生,亦非非有無。諸因及與緣,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如是觀世間,心轉得無我。一切性不生,以從緣生故;一切緣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過故,無二事過故,非有性可得。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量者自性處,緣性二俱離,性究竟妙淨,我說名心量。施設世諦我,彼則無實事,諸陰陰施設,無事亦復然。有四種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無我等,第四修修者。妄想習氣轉,有種種心生,境界於外現,是世俗心量。外現而非有,心見彼種種,建立於身、財,我說為心量。離一切諸見,及離想所想,無得亦無生,我說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謂彼心解脫,我說為心量。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
諸因及與緣至心轉得無我,言計著有何法為因為緣,實有因緣從此生許多事,不知佛所說義。世間妄想,著四句見,皆非佛法;所以諸因諸緣,悉是愚夫虛妄分別。如實觀之,世間法相非有非無,離四句,絕百非,轉捨有漏,證二無我。一切性不生至非有性可得八句,言一切法不生,實非絕滅緣生,緣生緣滅實無一法生滅,以唯眾緣而法法非有故。果不自生,若從自生,未生有果,是有兩果之過。無自即無他可對,共亦不可得,一切性均不可得。事不自生事三句之事字,均作果字解。觀諸有為法至我說名心量八句,言一切有為法,離能所緣,能緣之心量離,所緣之境自消,故說唯心自覺聖智究竟清淨。施設世諦我至第四修修者八句,言十法界差別名相,悉皆假名,明此不但知唯心和合假聚是假名——人無我——,即五陰之法亦假設。四平等法印:一、相平等,二、因平等,三、性生——所生法意,亦果字意——平等,四、無我平等,乃修行者所應觀察。所謂相者,即自共相,皆分別之所現。因、性生、無我者,凡為因之法,亦為因所生——不同外道異因無因——,為果亦能生果,而一切有為法畢竟無我。此四法畢竟平等無前後次第差別,如台宗所謂:一空假中,一切皆空假中也。妄想習氣轉至我說為心量二十句,決定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佛法、眾生法、妄想法、緣起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一一皆唯心,唯心為諸法決定通量也。頌文可知。
己六 善於語義門
庚一 依義不依語句
辛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訶薩當善語義」。云何為菩薩善語義?云何為語?云何為義』?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大慧對於佛說依義不依語句,誡人善巧觀察語義,故有是問,以為抉擇。
辛二 解說
壬一 長行
癸一 離觀
佛告大慧:『云何為語?謂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脣、舌、齒、齗、頰輔,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著生,是名為語。大慧!云何為義?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名為義。大慧!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義,獨一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身轉變已,自覺境界,觀地地中間,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義。
語者,謂言字等與意識能取之妄想和合,由肢體上種種發音器具以生出音聲及言字,運用妄習而發種種言說。義者,義是言詮所指之真實義;然必在言詮上離去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分別相,乃契第一義真如法性也。菩薩於此所聞,靜而尋思,引如實智,得無分別,證真如,趨佛地,轉所依,歷諸地,增進自覺乃至成佛,是為善觀語義菩薩。
癸二 合觀
『復次、大慧!善語義菩薩摩訶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復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復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緣言說義計者,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異妄想,如幻種種妄想現。譬如種種幻,凡愚眾生作異妄想,非聖賢也』。
離言詮則無由顯義,故非定異。然第一義必離言而始顯,故非不異。若定執異,不能因聞教起思、而修、而證第一義,故言語如燈,第一義如色,由聞燈、思燈、修燈、而入第一義。若只執著言語,求第一義則難到。復次、前說不生不滅,乃至諸心王自性等,若隨言取義,徒執著佛之種種言說,建立分別,計有計無,不能善觀語義,如計幻以為實,愚而不智,深可惜也。
壬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彼言說妄想,建立於諸法,以彼建立故,死墮泥犁中。陰中無有我,陰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復非無我。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見,一切應見諦。一切法無性,淨穢悉無有,不實如彼見,亦非無所有。
以隨言取義故墮建立過,以建立故而墮地獄,正誡不可隨言取義。若計五陰有我無我,或我是非,如彼妄想所執,若非無有是一切悉有者,則彼所見不誤,應皆證諦。然凡愚實非見諦,而唯妄想耳。所謂一切染淨法皆無自性者,非如外道撥無之見,以外道與佛智所證之實際相違故。
庚二 依智不依識句
辛一 誡聽
『復次、大慧!智識相今當說。若善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慧前問善語義外,尚有依智不依識句,亦極重要。因語辨義,須依智不依識,故佛不待問而逕告。此言識者,正是三界眾生有漏心虛妄分別。此言智者,與智相應清淨心品,有自證化他之功用。然識智之通義,互通凡聖,故誡菩薩等當善分別也。
辛二 正說
壬一 長行
『大慧!彼智有三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云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云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希望計著。云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復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復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復次、有三種智:謂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復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復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復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一、世智,乃凡外計著有無之智。二、二乘出世智,然尚計有無我、無為涅槃等之自共相。三、出世上上智,佛菩薩觀一切法唯心無所有,見不生滅,離于有無,乃自證畢竟二無我境界而生,非隨他人言說而生。又生滅者觀有為法,不生不滅者觀無為法也,此通賢聖。墮相無相等者,言墮入遍計所執相無相,及墮有無見種種異因。超有無相者,即超脫上所執也。此、指聖智。長養相者,八識心王種現熏習集起之相,非長養、指佛智。未到佛果,菩薩皆有不思議熏不思議變,不能有此非長養智;故清淨佛智,非長養相也。復次、有三種智:即能了知初說三種——世智、出世智、出世上上智——乃佛所獨有之權實智也。復次、無礙者,離縛解脫也。境界種種礙者,煩惱束縛不得解脫也。三事和合者,根、塵、識、和合而生也。無事者,無此三事自性清淨也。得相者,取著相也。不得相者,不取著相也。種種分別乃至後得智,皆曰識,惟佛及菩薩自覺根本無分別智,始可稱智,故喻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壬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採集業為識,不採集為智,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則名為慧;縛境界為心;覺想生為智。無所有及勝,慧則從是生。心、意及與識,遠離思惟想,得無思想法,佛子非聲聞。寂靜勝進忍,如來清淨智,生於善勝義,所行悉遠離。我有三種智,聖開發真實,於彼想思惟,悉攝受諸性。二乘不相應,智離諸所有。計著於自性,從諸聲聞生;超度諸心量,如來智清淨。
採集、即長行中長養,採集有漏種現熏習名識,否則成智。觀察諸法不取著相,解脫自在,故名為智。境縛為心識,覺想生為智;此智為世間小乘智,無所有則是大乘最勝智。心意識若離於分別,則得無分別智,佛子得如來清淨智,善巧增進最勝之義,非聲聞可比,而所行境界,畢竟皆離,無有可取。三智、乃唯佛所開示之真實相,於聖凡境悉皆了知攝受,遠離諸相智。二乘不相應,以二乘執法有自性,而清淨佛智超諸心量也。
庚三 九種轉變論
辛一 長行
『復次、大慧!外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所謂:形處轉變,相轉變,因轉變,成轉變,見轉變,性轉變,緣分明轉變,所作分明轉變,事轉變。大慧!是名九種轉變見,一切外道因是起有無,生轉變論。云何形處轉變?謂形處異見,譬如金、變作諸器物,則有種種形處顯現,非金性變;一切性變亦復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變妄想,彼非如非異妄想故。如是一切性轉變,當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轉變妄想,彼亦無有轉變,若有若無,自心現,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眾生,自妄想修習生。大慧!無有法若生若滅,如見幻、夢色生』。
前來說生滅是識,不生滅是智,外道總依轉變立論,所以外道依識不依智也。形者、形體處量,相者、相貌,因者、緣起親因,成者、與因相應之法,見者、能執之見,性者、法之自體,緣者、諸法生起之緣,所作者、因緣之結果,事者、事物。外道由此九轉變論,見有計為有,見無計為無。例如執形處轉變,如金成種種器物,其實非變非不變,以器物雖轉變而金性不變。其他物性,亦復如是。如是而計九種轉變。此九變若非如妄想,妄想因轉變而起故。亦非異於妄想,離妄想亦無轉變可得故。乳酪等物,由生至熟,次第因緣如是,皆自心現,何有轉變?外道計外若有若無,外實無法而欲妄計生滅,如執幻夢為實。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形處、時轉變,四大種諸根,中陰漸次生,妄想非明智。最勝於緣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間緣起,如犍闥婆城』。
形時轉變,如四大種、五陰和合、中陰身等、漸次而生,外道妄想不智之過。諸佛於世間緣起法,聖智覺知。言如犍闥婆城、如幻而有,不同外道虛妄計執有無。正如金剛經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己七 相續解脫門
庚一 辨相續解脫
辛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若善分別一切法相續、不相續相,我及諸菩薩善解一切相續巧方便,不墮如所說義計著相續,善於一切諸法相續、不相續相,及離言說文字妄想覺。遊行一切諸佛剎土,無量大眾,力、自在、通、總持之印,種種變化,光明照曜,覺慧善入十無盡句,無方便行,猶如日月、摩尼、四大,於一切地,離自妄想相見,見一切法如幻、夢等。入佛地身,於一切眾生界,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而引導之,悉令安住一切諸法如幻、夢等,離有無品及生滅妄想,異言說義,其身轉勝』。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相續者,梵文一字,古有三譯:一、譯為節,關節義;二、譯深密,幽深堅密義;三、即此相續義。藏中別有一經:一曰解節經,一曰解深密經,一曰相續解脫經。第一種義,為通此難通之妄想關節。二為解脫深密之妄想。三為解脫相續之妄想。楞伽唐譯,於此亦作深密。依此研究,以譯深密最為精到;喻幽深堅密,相續不斷之妄想,無處不緣。如太禾蟲,除火以外無不能住。所以名、相、覺想、三法,結縛深密,解析不開。斯妄想相續執著,除法空般若亦無能斷之者。大慧前聞佛說外道依語不依義,依識不依智,計著轉變,皆最深最堅之虛妄分別,必用何等方便善巧對治之法,始可解脫諸妄相續?若能解脫,則知語義、智識之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將不能由言說通達第一義;若非異者,則又隨言取義,妄想堅固。所以菩薩必了知一切法相續、不相續相,離妄想覺,漸達於佛前所開顯種種神變莊嚴無邊行願境界,得勝轉依,自利利他。
辛二 解答
壬一 長行
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性非性計著相續,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滅不滅妄想計著相續,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有為無為妄想計著相續,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有無品外道依妄想計著相續,三乘一乘無間妄想計著相續。復次、大慧!此及餘凡愚眾生自妄想相續,以此相續故,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有無有相續計著。復次、大慧!彼中亦無相續及不相續相,見一切法寂靜,妄想不生故,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寂靜。復次、大慧!覺外性非性,自心現相無所有,隨順觀察自心現量,有無一切性無相,見相續寂靜故,於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復次、大慧!彼中無有若縛若解,餘墮不如實覺知,有縛有解。所以者何?謂於一切法有無有,無眾生可得故。復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續:謂貪、恚、癡,及愛未來,有喜愛俱;以此相續,故有趣相續。彼相續者,續五趣。大慧!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復次、大慧!三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方便計著則有相續,三和合緣識斷,見三解脫,一切相續不生』。
凡夫眾生,於一切法如言取義;法無量,堅固妄想亦無量,所謂計著種種諸法自共相也。諸緣也,有無有也,何法生何法、不生也,何法滅何法、不滅也,乘此法從因而果乃至於出三界、或所乘非法而不得果也,有造作無造作也,從凡至聖、小乘至大乘、菩薩一地進一地也,自性分別心次第而起也,依有無起邊見也,佛法有三乘一乘起次第見也;乃至遍世間出世間一切法上計有名必有義,隨義起執,縱聞佛法,亦是墮入妄中。要知佛法治病,並非增病,是故凡愚妄想深密,正如蠶絲自纏,相續不斷。蓋已說、現說、未說之種種自心相續,非從外來,名義上起妄想,妄想又起名義,連環鉤鎖,莫能出離!惟有菩薩能以大般若火,燃斷妄想絲網,了一切法寂靜,無有能分別之妄想,亦無解脫之相,故相續及不相續皆不可見。以所觀一切法,皆能觀之自心所現,心外之法、心外之相,皆畢竟無所有,隨順觀察自心現量。要知妄想亦由無始之習氣依現增上緣而起,亦是一緣起無性之法。菩薩於寂靜法,不見相續相故無縛,不見不相續相故亦無解。於一切法離有無者,以無人我自體性可得故;眾生、作人我解。凡所謂縛解者,必有能縛之事。愚夫有三深密纏縛:一曰貪、恚、癡,現在之惑;二曰愛未來,未來之惑;三曰有喜愛俱,過去之惑。以此三世密縛之惑業故,致三有、五趣生死流轉之苦不斷。言五趣者,以阿修羅攝各趣中故。此三相續相斷,則生死輪迴悉斷。復次、因根、塵、識三緣和合功用,虛妄分別相續而生,了知此三緣皆是阿賴耶識中所起現行,不見三緣之自體性,則取著識斷,即三解脫門:現在境貪恚癡空,過去境有喜愛俱無相,未來境貪愛無願。了生死者,了此相續之惑,而非佛法亦不能斷此相續也。
壬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不真實妄想,是說相續相;若知彼真實,相續網則斷。於諸性無知,隨言說攝受。譬如彼蠶蟲,結網而自纏。愚夫妄想縛,相續不觀察』。
不實妄想,即相續深密相。真實知其云何生、何法生,不隨分別造作,則此深密之生死網必斷。倘於諸法寂靜性不如實覺知,隨言取義,則以妄想絲結深密網以自纏。不觀察真實義,即取縛之由也。
庚二 辨遍計依圓
辛一 問答
壬一 初問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為世尊如是說煩惱、清淨無性過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大慧聞佛以上種種所說,又疑問曰:如佛說由種種妄想,分別種種法,好似所想一切皆無,唯有種種妄想。然則法法都無自體性相,但是妄想自性,則妄想性離,諸法皆無矣。佛一向所說清淨雜染,有漏無漏、有為無為,諸法皆無,將無有壞法之過耶?
壬二 初答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佛先以大慧所難者為當,然不知此但依愚夫性說,非依聖智而說。愚夫妄想所取之法實無自性,若聖智所證之諸法實相,聖知、聖見通達之諸法自性相,則法爾如是而非無有也。
辛二 再問答
壬一 再問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不見離有無相故。世尊!聖亦不如是見,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不說因無因故,謂墮性相見故,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世尊!不覺性自性相故。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世尊!妄想異,自性相異。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實知?然為眾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相不如實有。世尊!何故遮眾生有無有見事自性計著,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說空法非性而說聖智自性事』?
大慧又疑唯聖知見為有,落常見過,再難於佛。若諸聖以聖慧眼知見得諸法實性,非天眼、肉眼之愚夫能得,是愚夫將永為愚夫,縱然聞到佛法亦是妄想,則妄想從何能離?如何轉識成智?佛法亦無功用矣!復次、既有聖愚兩種相待,聖以愚為顛倒,愚亦可以聖為顛倒;因其愚恆常愚,總覺不到離四句之聖智,故各是其是而各非其非。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既愚恆常愚,則愚非是病——若是病、必可離——故非顛倒。但聖智確非如是故,非不顛倒。由此愚夫亦自有一種之真實境界,各有各境,將永與聖智為對待。復次、聖智不同愚癡凡夫種種而見,在聖人自見聖智之境界,確與愚夫不同,不說有因無因,離於四句之見。若聖以自見為真而愚為妄,彼愚夫亦可說自見為真,以聖為妄,如是輾轉相難,不能決定,墮無窮過。以凡夫不覺性自性相,而聖人亦非妄想自性,如是聖愚互諍,不能判別。既互相異,各不相似,各不為因,佛可據說眾生是妄,為令離妄,說云妄非實有,以遮眾生之有無見。又說聖智所行境界,不說諸法空性,反墮於有見耶?
壬二 再答
癸一 明說法意
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然為令眾生離恐怖句故。眾生無始以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事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大慧!我不說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實空法,離惑亂相見,離自心現性非性見,得三解脫,如實印所印,於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
佛非不說一切法空,亦非墮於有見;說聖智自性,仍是一種方便。因眾生無始來計著性自性見,彼聞寂靜之法,誤為空亡而生恐怖,故為說聖智自性事令離恐怖。但眾生又因聞聖智得自性而計著於有,故對執有復說空法。佛並非說性自性相,但如實證寂靜法空,離惑亂相,現得三解脫如實印。佛之正智悉超言說,對空說有,對常說無,實離於有無也。
癸二 不應立宗
子一 長行
『復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薩摩訶薩不應立是宗。所以者何?謂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說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則壞。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壞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壞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說則壞。大慧!有無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無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壞,以有無性相不生故,不應立宗。五分論多過故,展轉因異相故,及為作故,不應立宗分謂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應立宗。大慧!然菩薩摩訶薩說一切法如幻、夢,現不現相故,及見覺過故,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除為愚夫離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墮有無見,莫令彼恐怖,遠離摩訶衍』!
一切法不生,此句之宗,不能成立。如反問云:此宗生否?如答云:不,則無能生之因,所生之宗亦無,宗不成立。如答云:生,則此宗法既生,何得說一切法不生?故一切法不生之宗,彼論自壞,以此宗入於一切法中故。又、若對於有無法中而曰不生,語亦自壞,以所立不生宗,入有無法中故。如是五分、三分諸論,因、喻成宗,因喻能生,宗為所生,種種是生,不應立不生宗。不但此也,即一切法空、無自性等,亦不應立宗。當善觀察教義,不當在名言上妄取。要當以言遣言,以分別除分別。如是毌寧說一切法如幻、夢,或較少過患,彼愚夫各現各相各不相到故,皆惑亂取著故。為愚離怖,可說有聖智自性相,否則、仍當說一切如幻。然不隨順眾生,眾生將不敢親近於大乘佛法;而得佛權實二智者,善用有無四句而為權巧方便解說,使不離大乘耳。
子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無自性、無說,無事、無相續,彼愚夫妄想,如死屍惡覺。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無所生,性緣所成就。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覺者悉除滅。譬如翳目視,妄見垂髮相,計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施設於三有,無有事自性,施設事自性,思惟起妄想。相事設言教,意亂極震掉,佛子能超出,遠離諸妄想。非水水想受,斯從渴愛生,愚夫如是惑,聖見則不然。聖人見清淨,三脫三昧生,遠離於生滅,遊行無所有。修行無所有,亦無性非性,性非性平等,從是生聖果。云何性非性?云何為平等?謂彼心不知,內外極漂動,若能壞彼者,心則平等見』。
一切法無自性、離言說、無現行事體、無種子依處、乃至於不生,不應立宗;愚夫妄覺,實可厭惡如死屍也。所謂一切不生,非生之外另有不生。稱性緣起所能成就,是緣起即如幻,豈外道可妄執為無生?故慧者不作是想。宗為因所生,宗所成立,因能成立;覺者見彼不生宗之悉可除滅矣。愚夫妄想,喻如病目見空華、垂髮相,以見三界皆是假名,無有實體,自性皆假施設,思惟分別諸法自相,設種種之名相言教,愚夫智淺不了,意識為之震亂,菩薩了知而能解脫。二乘、凡夫外道等,欲在名相上得到何法,皆是惑亂。正如渴鹿認陽燄而為水,不能得其實水,聖知見清淨則不然。此清淨見從三解脫三昧而生——三昧、通有無漏,三脫、惟聖無漏——故能離生滅,常行無相境,修無相行,雙照空有,雙非空有,實相平等,佛果圓成。若不了內外法唯心,則將為境界風漂動;以平等智照之,境緣無不壞滅。
己八 智不得境門
庚一 正明智境
辛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云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為山巖、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得故。若復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燄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燄故名為智。若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佛說智不得境,意謂愚夫妄執諸法自性所緣諸法境界,智慧皆不可得。智了、但是施設量之假立,不能得諸法自相,故所攝能攝皆假無有。假智不能證實,緣假名相故不得境;實智不緣妄執諸法,故不得境。大慧由之興種種疑:或不得法之事,或不得法自共相之同異差別,或自共相有無隱蔽,或山、石、四大之隔障,或因遠近,或因諸根不具,以上種種困難,雖實有境而智不能得耶?若境實有而智不能得到,應說無智,不應說智。所以名為智者,因能了知境界,雖有境而不能了知,不應名曰智故。智不具足,應正名曰無智,此不得不問矣。
辛二 答
壬一 長行
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爾燄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偽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於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燄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
佛所謂智不得境者,非如大慧所說諸不得因。佛說智正是智,並非說隱覆於所緣之境而不知,曰智不得境。然明施設量所建立,乃是假智所緣假名相法,而自證真實智不以此假智之假名相為所攀緣處。以正智中實在了知但是自心現量,心外之法皆不可得,愚夫計有計無都非正智,菩薩畢竟了知唯心,無心外境若事若因可取,無所緣故亦無能緣之智。地前菩薩經信、住、行、向位,修四加行,在下忍境不取,在中忍智不得,在上忍境智雙不存,由是境智雙忘而入初地。所以愚夫種種虛妄分別,不能如實了知正智所知,於所計心外之法上,有性無性分別不斷,不了唯心假立名相,更著內我、外物,於所妄取之法,觀察有無不得而生斷見。
壬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有諸攀緣事,智慧不觀察,此無智非智,是妄想者說。於不異相性,智慧不觀察,障礙及遠近,是名為邪智。老小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實有爾燄,是亦說邪智。
牒前大慧所問種種智不得境,皆妄想邪智耳。
庚二 寄辨宗說
辛一 誡聽
『復次、大慧!愚癡凡夫,無始虛偽惡邪妄想之所迴轉,迴轉時、自宗通及說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現外性相故,著方便說,於自宗四句清淨通相,不善分別』。大慧白佛言:『誠如尊教,惟願世尊為我分別說通及宗通,我及餘菩薩摩訶薩善於二通,來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宗說二通前已辨明。此因顯聖智境即自宗通,故寄辨誡聽也。以凡夫為無始偽習循環流轉心中,終日蒙蔽於妄想窠臼,不了知自證宗通——通達自心現量——,及說通——如實通達隨宜而說——之法門,取心外相,執方便說,不善修習離四句清淨之自證境界。大慧領契佛意,若諸菩薩知此二通之法,來世教化二乘及凡外,乃毫無差失。佛亦讚許大慧得旨。
辛二 正告
佛告大慧:『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說通者,謂隨眾生心之所應,為說種種眾具契經,是名說通。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三世諸佛依此二通法門,逗機宣化,隨眾所宜,說十二分方便契經,令修如實行者,內證諸法皆自心現,取心外法種種妄想不生,離四句見,超三界有漏虛妄分別識,達自覺境,遠離能所取相應之見相二分清淨,為一向執邊見之凡外二乘所不可同日而語。然覺了須自心內證,能離一分妄想,即得一分正智。但如何能漸離妄想,仍須方便言教,故誡勸諸菩薩皆當修學此二通相。
辛三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
二通法門,說通為教童開蒙之妙用。童、喻初發心人,蒙者、蒙蔽——即妄想。修行者,依佛之教理而修而行也。童蒙者,喻地前菩薩。修行者,喻地上菩薩。
己九 勿習世論門
庚一 長行
辛一 初問答
壬一 初問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時說言:「世間諸論種種辯說,慎勿習近;若習近者,攝受貪欲,不攝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說』?
佛一向之方便說法,弟子每有疑誤,故當檢出,辯難抉擇。如某時曾誡眾等勿習近世論,若習近者,不得法利,且增貪欲。世論者,梵語盧伽耶陀,惑世之邪論也。
壬二 初答
癸一 顯理
佛告大慧:『世間言論,種種句味,因緣、譬喻,採集莊嚴,誘引誑惑愚癡凡夫,不入真實自通,不覺一切法妄想顛倒,墮於二邊。凡愚癡惑而自破壞,諸趣相續不得解脫,不能覺知自心現量,不離外性自性妄想計著。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誑惑迷亂。
世論亦有句味、因喻,粉飾莊嚴,凡夫愚癡,易為誘惑。以致世俗沈埋於中,對此離妄想所通真實法,證入無由。執心外法,墮於二邊,妄想紛紛,自害害他,以致充滿三塗,人、天減少。總之、不覺自心現量,不離心外堅計,種種建立,種種辯聰,皆起惑、造業、受苦,自惑惑人、自亂亂人之世論。如近百年中主張進化論者,詞富證繁,卓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其實、損人利己,擾亂和平。所以者何?彼因妄見植物、動物由能向外競爭,自保生存,乃成蕃殖,於是轉計人為萬物靈長,更應特異發達。此念一橫,自私慾熾,遂擴充之以與他人及萬物相角逐,以征服欺壓不如其殘暴之族。於是禮讓平和之性,完全為其爭名奪利、損人利己之惡辭所誘亂破壞,群認天演淘汰、優勝劣敗、生存競爭為金科玉律。為人只圖自富自強,不顧其他。乃至為一家、一國、一種族、亦復如是,以為不如此便不能生存,便不優勝,便不富強發達,必使他人完全被我征服。以致貪瞋充塞,戰爭迭起,亡國滅種,在所不惜。極其競爭破壞凶慘殘殺之力,以是一家、一國、一世界、均不得相安,而由各各所造共業之因展轉增上,器界亦生種種災禍。佛說三界猶如火宅,器世間之薪炭,經貪、瞋、癡火之然燒,遂成今世天災人禍之象。斯皆侈言大道,實背真詮。所謂說進化實不進化,說平等實不平等,說博愛實不博愛,說共產實不共產。剋要言之,皆攝受貪欲、不攝受法之大弊。苦海無邊,孰為援救?有之,唯攝受正法、不攝受貪欲之佛法耳。
癸二 證事
『大慧!釋提桓因廣解眾論,自造聲論。彼世論者有一弟子,持龍形像,詣釋天宮,建立論宗,要壞帝釋千輻之輪;隨我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釋法摧伏帝釋,釋墮負處;即壞其車,還來人間。如是大慧!世間言論,因、譬莊嚴,乃至畜生亦能以種種句味惑彼諸天及阿修羅、著生滅見,而況於人?是故大慧!世間言論應當遠離,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習近!
此引帝釋與世論弟子辯負事,以證世論之當遠離,不可親近,免受其惑。持龍形像者,變作多頭龍形也。於以知畜生尚能以種種句味,何況於人,或再勝於人者?弟子尚且如此,何況其師?帝釋諸天乃至阿修羅尚為其所惑,而況於人?倘不慎為所誘迷,執著生滅,將起惑、造業、受苦而不已,人亦何苦習近之耶?
癸三 結勸
『大慧!世論者,惟說身覺境界而已。大慧!彼世論者,乃有百千,但於後時後五百年,當破壞結集,惡覺因見盛故,惡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論破壞結集,種種句味,因譬莊嚴,說外道事。著自因緣,無有自通。大慧!彼諸外道無自通論,於餘世論,廣說無量百千事門,無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癡世論』。
世論但明身根所感覺之境界,皆為顧惜一己身體,除身之外,概不關懷!近世哲學家所謂唯物論者是。古來世論,尚有統一,降後分黨,各立門庭。依於原造百千偈論,自相破壞,無非妄以私心詭見造作,惑誘學者!文辭奇美,然無如實見解,無有自通。異論紛紜,失其標準,適足愚人亂世,故應遠離。
辛二 重問答
壬一 重問
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論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無有自通,自事計著者,世尊亦說世論,為種種異方諸來會眾天、人、阿修羅,廣說無量種種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說數耶』?
大慧再啟疑難;謂外道不通達真實,專計著於世間之事,種種因喻、句味莊嚴,總是世論。而佛何以有時亦為天人等眾,從他方世界而來集會者,廣說種種因喻、句味,並非皆以內心自通之法開示,豈不同於外道世論類耶?
壬二 重答
癸一 顯理
佛告大慧:『我不說世論,亦無來去,唯說不來不去。大慧!來者、趣聚會生,去者、散壞,不來不去者、是不生不滅。我所說義,不墮世論妄想數中。所以者何?謂不計著外性非性,自心現處,二邊妄想所不能轉,相境非性,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無相、無作,入三脫門,名為解脫。
佛說並不墮入世論,以知一切唯心所現,無來無去,無生無滅。來集會之聽眾,唯心所現,乃至根身器界亦唯心所現也。眾緣聚會則來,散壞即去,實無有何來去。所說之法,亦復眾緣聚顯,緣生無生,如何有滅?是以佛說非如外道墮於虛妄分別之中,亦不同其計著心外之法,若有若無;故能行無所有,不見能所攝受,不同外道執有實法。當情相對,故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而入三解脫門,如何說同外道之世論耶?
癸二 證事
『大慧!我念一時於一處住,有世論婆羅門來詣我所,不請空閒,便問我言:「瞿曇!一切所作耶」?我時答言:「婆羅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彼復問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復報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論』。彼復問言:「一切常耶?一切無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時報言:「是六世論」。大慧!彼復問我言:「一切一耶?一切異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種種受生現耶」?我時報言:「是十一世論」。大慧!彼復問言:『一切無記耶?一切記耶?有我耶?無我耶?有此世耶?無此世耶?有他世耶?無他世耶?有解脫耶?無解脫耶?一切剎那耶?一切不剎那耶?虛空耶?非數滅耶?涅槃耶?瞿曇作耶?非作耶?有中陰耶?無中陰耶?」大慧!我時報言:「婆羅門!如是說者,悉是世論;非我所說,是汝世論。我唯說無始虛偽妄想習氣,種種諸惡,三有之因,不能覺知自心現量,而生妄想攀緣外性。如外道法,我諸根義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羅門!我不說因,不說無因,惟說妄想攝所攝性施設緣起,非汝及餘墮受我相續者所能覺知」。大慧!涅槃、虛空、滅、非有三種,但數有三耳。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癡、愛、業因故有三有耶?為無因耶」?我時報言:「此二者亦是世論耳」。彼復問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復報言:「此亦世論。婆羅門!乃至意流妄計外塵皆是世論」。復次、大慧!爾時世論婆羅門復問我言:「頗有非世論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說種種句味、因緣、譬喻莊嚴」。我復報言:「婆羅門!有,非汝有者,非為、非宗,非說非不說種種句味,非不因譬莊嚴」。婆羅門言:「何等為非世論,非非宗、非非說」?我時報言:「婆羅門!有非世論,汝諸外道所不能知,以於外性不實妄想虛偽計著故。謂妄想不生,覺了有無自心現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塵,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論。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羅門!略說彼識若來若去、若死若生、若樂若苦、若溺若見、若觸若著、種種相,若和合相續,若愛若因計著。婆羅門!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論,非是我有」。大慧!世論婆羅門作如是問,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辭而退,思自通處作是念言:「沙門釋子出於通外,說無生、無相、無因、覺自妄想現相,妄想不生」。
此引與世論婆羅門辯難之事,以證佛說不同世論。婆羅門嘗遽然問佛:自有無造作乃至於有無中陰種種戲論,彼先橫一惡見而來,佛遂斥以世論,一切皆非。告以:種種無始妄想戲論惡習為生三有之因,不了唯心,妄緣外境,計我及根、塵三和合生法,皆外道法。佛法不說有因無因,唯說妄想及能取所取之緣起,故非執我者所能知。方便為小乘所說之三無為法,亦不可執。婆羅門聞上說後,不復以世論再難,而又妄引佛言以問:無明之癡,貪愛及業,為三有之因耶?又一切法皆入自共相耶?佛因外道妄想戲論邪纏不休,除正斥之,復總曉之:任如何之意識流奔法塵,計著外境,皆是世論。於是此婆羅門又反其論調而問佛:有非世論者否?蓋彼為一切外道之所宗。其意謂若無非世論者,則彼之世論即真實。故佛答曰:有。非無所宗、無所說,但非彼宗彼說。婆羅門復問:既有、何以非彼宗?佛告:此非世論,非彼執心外法之妄想所能知。佛法全在不生妄想,了達有無皆唯心現,自不妄取外境。此等清淨自覺之妙法,豈彼所能有?彼等心量妄識所到之處,若來若去,乃至和合相續假相,皆是世論,皆取法乎心外者也。婆羅門至此,無由再難,遂默然而退,思自所通達之理處。覺佛所說之法,異於己所能通之理,計為佛法無所成立,無何道理,則世論之惡覺妄想,邪執戲論,迷而不反為何如耶!
癸三 結意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問我:何故說習近世論種種辯說,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結前所顯證之意,而除大慧之所疑。佛並非說世論,且一向辯斥攝受貪欲而不攝受正法之世論也。
辛三 三問答
壬一 問
大慧白佛言:『世尊!攝受貪欲及法,有何句義』?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為未來眾生思惟諮問如是句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以上、佛明世論婆羅門攝貪不受法,全係計著三界生死有漏果報。蓋受苦由業,業由惑,故須在根本上斷惑,以智慧除妄想,盪空一切,方入聖法。大慧懸知未來眾生必有無量墮此惡見,故三次問攝貪及攝法之句義,以便未來眾生得以離惑出苦。
壬二 答
佛告大慧:『所謂貪者,若取、若捨、若觸、若味,繫著外塵,墮二邊見,復生苦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為貪,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大慧!云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於一切法無開發自在,是名為法。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虛偽、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大慧!多有外道癡人墮於二邊,若常、若斷,非黠慧者。受無因論,則起常見;外因壞,因緣非性,則起斷見。大慧!我不見生住滅故說名為法。大慧!是名貪欲及法,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諸苦皆從貪愛起,貪即十二緣起之愛支,潤種種業,受種種苦。法有通別:通、即說一切法,別、則佛之正法方能曰法。此所說是佛法,須根本覺知自心現,有如是心起,則如是法現。見二無我,離妄顯真,自然蒙佛加被,具足行願,不假方便,一切自在,是之謂法,不墮一切外道所墮。外道所以墮諸見者,以無善巧慧力,妄計有造作者,不從因生,立無因論。而復推求不得,或因壞滅而起斷見。佛法了唯心故,不見生滅。菩薩於法,當如是修學也。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一切世間論,外道虛妄說,妄見作所作,彼則無自宗。惟我一自宗,離於作所作,為諸弟子說,遠離諸世論。心量不可見,不觀察二心,攝、所攝非性,斷、常二俱離。乃至心流轉,是則為世論;妄想不轉者,是人見自心。來者謂事生,去者事不現,明了知去來,妄想不復生。有常及無常,所作、無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論通』。
外道世論妄想分別,橫計作者,故不成立。唯佛立宗,離於能作所作,為弟子說,離於世論。以了唯心,不同外道有能取之分別、所取之法塵,是以二心俱離,二見悉泯。世論與非世論之別,即一為妄想所流轉,一能見唯自心現耳。自心緣起之事曰來,緣滅自心不現曰去;是以來無所來,從心而生;去無所去,從心而滅。明此、則妄想不復生,去貪欲即去妄想也。然世論所通者,種種計著,不離二見,智者不可不慎!
己十 涅槃差別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道各起妄想』?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隨順涅槃』。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涅槃法,前在大般涅槃門及四果差別門,已辨明矣。然前就自證門中為菩薩而說,此中所明,正就菩薩化他悟他而明。大慧懸知未來世對涅槃有無窮之謬解,恐眾生墮魔外邪網而不自覺,故必隨順揀擇,續為請問。佛亦以外道妄想計涅槃,皆不隨順涅槃之相,許為開示。末世欲求解脫,不可不明邪正!藏中有提婆菩薩造之破外道涅槃論,即據此中之二十一種外道計而破斥者。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正說
癸一 外道妄執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於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境界想滅,猶如風止。或復以覺所覺見壞名為解脫。或見常無常作解脫想。或見種種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作涅槃想。或有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或謂我、人、眾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或謂福非福盡。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或見自在是真實作生死者,作涅槃想。或謂展轉相生,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癡不能覺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言:得真諦道作涅槃想。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作涅槃想。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或謂性。或謂非性。或謂知性非性。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有如是比種種妄想,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一切無有得涅槃者。
一、有外道見法無常不取,心心所不現前,不生妄想,計如火滅種壞以為涅槃。此雖近似二乘,然二乘依佛三十七道品修習斷惑,此則見有法壞,心外見有生滅無常,乃佛所破斥也。二、計從生方至於滅方,以為涅槃。境界想息,猶如風止。三、以不見能覺之心、所覺之境,計為涅槃,如閉目入黑闇一般。四、以不分別常與無常而為涅槃。五、以相起想,想能招苦,計無相為涅槃,即無相外道。六、以一切法之各各自共相,歷經三世不作壞想以為涅槃,此如小乘有部亦然。七、以一切法皆壞,唯我人相不壞,計我永存以為涅槃,如尼犍子是。八、以惡慧取數論二十五諦第一之冥性、與二十五之神我。謂天地萬物未生前之冥初性,憂喜愛或黃赤黑之三德平均,無物可得由神我要求而三求那不平均,轉變作一切物以為涅槃。九、以煩惱及褔非褔業自然會盡,不須智慧而得解脫,以為涅槃,此乃苦行外道。十、以能見到大自在天造作者為涅槃。十一、以祖、父、孫展轉相生,父母、子孫世代流傳,別無異因以為涅槃。此則世人凡見,為人不過如此。十二、以得見十六諦或二十五諦為涅槃,此諦非佛法中之諦。十三、以見諸德所起和合之一異義為涅槃,此勝論之一派。十四、以見事事物物顯色自然如此為涅槃,此自然外道也。十五、以覺真實諦為涅槃。此亦數論之一派。十六、以禮拜六方受六德護國為涅槃。十七、以時為涅槃。十八、以見有物為涅槃。十九、以見無物為涅槃。二十、以見有物無物為涅槃。廿一、以見有涅槃之覺與涅槃有別為涅槃。以上二十一見,皆不成立而妄成立,妄想中妄計為涅槃。彼以私意所見若生若滅,皆是心意漂流,智者所不許可。故上種種無一得涅槃者,以皆不覺知自心現量故。
癸二 如來正見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不墮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於真實不應攝受,棄捨彼已,得自覺聖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淨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如影幻等諸深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
佛說涅槃,以善覺知自心現量,不取外境為要,此為一經中之要義,然此處為尤切。誤入歧途而求涅槃,非但不得解脫,轉增生死之縛。是故若能以此修學,離於四句,住如實見,乃能離一切外道之所墮,進修於諸佛菩薩之所行,得大三昧。所謂離心意意識者,即知一切唯心,不生妄想而說名涅槃也。
壬二 結勸
『大慧!汝等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
此誡諸菩薩修學如來涅槃正見,當疾離諸外道涅槃見,不可緩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外道涅槃見,各各起妄想,斯從心想生,無解脫方便。愚於縛、縛者,遠離善方便,外道解脫想,解脫終不生。眾智各異趣,外道所見通,彼悉無解脫,愚癡妄想故。一切癡外道,妄見作所作,有、無有品論,彼悉無解脫。凡愚樂妄想,不聞真實慧,言語三苦本,真實滅苦因。譬如鏡中像,雖現而非有,於妄想心鏡,愚夫見有二。不識心及緣,則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心者即種種,遠離相、所相,事現而無現,如彼愚妄想。三有惟妄想,外義悉無有,妄想種種現,凡愚不能了。經經說妄想,終不出於名,若離於言說,亦無有所說』。
二十一種外道,皆妄計有能解脫之法及被生死所縛之人,不知善巧方便,第一須離於妄想;如妄想於解脫,終不能生解脫也。外道立說紛紜,各異其趣,妄見能所有無,悉皆癡妄,悉無解脫。執著言語以招苦,不開覺真實以離苦,所以離言為滅苦之因矣。如鏡中像,雖現非有,於自心中緣起見相二分,了知自心現則妄想不生。總而言之,種種皆是唯心,離能所相,所有事境現即無現。此非但三界內生死流轉愚夫眾生妄想所有之法如此,十方諸佛經中所說種種妄想,名義有同異耳;離於妄想,有何說哉?不能得意妄言而徒隨名取義,終不能了解佛說。
己十一 如來覺性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三藐三佛陀,我及餘菩薩摩訶薩善於如來自性,自覺覺他』。佛告大慧:『恣所欲問,我當為汝隨所問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作耶?為不作耶?為事耶?為因耶?為相耶?為所相耶?為說耶?為所說耶?為覺耶?為所覺耶?如是等辭句,為異為不異』?
前所講如來知見,即如來體性,然亦是就自證上明,此則在化他悟他上更加抉擇討論。現世及後來諸菩薩善於通達究竟圓滿正遍知之自性,可為來問眾生如理開導,不致墮於妄想,此佛所以任大慧之所問而為答也。大慧所問種種,擬佛自性辭句,此中略舉五對以發其端,請佛辯其為異不為異也。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過故。大慧!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無所得故,方便則空,同於兔角、槃大之子,以無所有故。大慧!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於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不墮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慧者當知。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大慧!譬如非牛、馬性,非馬、牛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如是如來與陰非異非不異;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若異者,方便則空。若二者,應有異。如牛角,相似故不異,長短差別故有異;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異左角,左角異右角,如是長短種種色各各異。大慧!如來於陰、界、入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來、解脫非異非不異,如是如來,以解脫名說。若如來異解脫者,應色相成;色相成故,應無常。若不異者,修行者得相應無分別,而修行者見分別,是故非異非不異。如是智及爾燄非異非不異。大慧!智及爾燄非異非不異者,非常非無常,非作非所作,非有為非無為,非覺非所覺,非相非所相,非陰非異陰,非說非所說,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故,悉離一切量;離一切量,則無言說;無言說則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寂滅;寂滅則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則無事無因;無事無因則無攀緣;無攀緣則出過一切虛偽;出過一切虛偽則是如來;如來則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離一切根量』。
佛以大慧所問辭句,擬議佛之自性,皆有過非。且言事因,事是果實,因是因能,而如來非可在功能、事實上妄揣也。如來圓滿無際,非因而因,非果而果,不可執說,故非造作亦非無常。夫世間一切事事物物,皆造作無常,如來若是造作無常,一切事應皆是如來;此為諸佛皆不忍可。然如來亦非非果事,若非果事,則菩薩六度、三祇之精修,豈非空無所獲?但一如來杜撰虛名,非因所成之果事故。是故如來非因非果,亦非非因非果,超於世間四句之見,以無相違及戲論故。蓋世間四句義,皆由執有一法而起,說有說無,非有非無,皆虛妄意識所分別,非同佛之所說,正遣一切分別。佛恐末世誤會,妄計如來墮於四句,故特詳辨。又、一切法無我者,法法緣起無礙,於中無有主宰我性,非無一切法也。所以一切法但無我,並非無一切法自性,不過言其無妄計之我及自性外之他性。譬如牛無馬性,馬無牛性,然非無牛、馬之自性。又、一切法非無自相,自相者、離言說分別之一切法自性,離於四句,愚夫妄想所不能知。一切法無我、無自性之義如是。一切法空也,無生也,皆如是觀。由此可知如來與五陰等非一非異,陰、界、入為無常生滅差別之法,而如來非是,故非一;若如來非陰、界、入者,則菩薩方便修行不懈,豈非又徒勞無益?是故非異。喻如牛之二角,皆具角之名相故非異;有長短顯色之別,故非不異。由是可知如來與解脫非異非不異:如來非色身,非生滅無常,故非異;然三乘修行者同得解脫,而大小有差別,故非不異。由是又可知正智與爾燄——即所知,佛智所知即第一義境界真如——非異非不異:正智、真如平等一相故非異;然真如由正智而顯,故非不異。正智、真如皆離言說分別之自證相,離一切比擬思量等,故實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則真是如來,真是正遍知覺者。斯又可以台教之三德顯:前言一切法空、無我、無自性等,即般若德,盪空一切法執。如來、解脫不一不異,即解脫德,因解脫身同二乘也。正智、真如不一不異,即法身德。此三德不相離而又各不相即。非因生之果,非能作之因,亦非非因非果,離一切意識上根覺比量。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悉離諸根量,無事亦無因,已離覺、所覺,亦離相、所相。陰緣等正覺,一異莫能見,若無有見者,云何而分別?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陰、非在陰,亦非有餘雜,亦非有諸性,如彼妄想見,當知亦非無,此法法亦爾。以有故有無,以無故有有,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或於我、非我,言說量留連,沈溺於二邊,自壞壞世間。解脫一切過,正觀察我通,是名為正觀,不毀大導師』。
明如來非見聞覺知可得是離根,非卜度思量可到是離量。五陰與如來非一非異,非有造作,非無造作,非所造事,非能造因,非彼妄想上所見之自性,亦非無一切法自性,有無對待之法,皆不應立。不了一切法離言之真實性,或說此法是如來,此法非如來,執計妄見,自壞壞人。當解脫此一切過,修正觀而明佛意,勿謗佛法。
己十二 不生不滅門
庚一 設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修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說:「不生不滅是如來異名」。云何世尊為無性故說不生不滅?為是如來異名』?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品不現』。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則攝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願為說』。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一切經中說不生不滅,是無法之義耶?抑是如來異名耶?佛答:所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無見不可得。大慧復問:若一切法不生,則一切法亦不可得,是法既不可得,又何得有不生不滅法是如來異名耶?非請佛說明不可矣。佛乃讚其問而答之。
庚二 正答
辛一 異名釋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非無性,亦非不生不滅攝一切法,亦不待緣故不生不滅,亦非無義。大慧!我說意生、法身,如來名號。彼不生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七住菩薩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來異名。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僊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紐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毗羅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餘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於我,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於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於一切法,隨說計著。
佛說非以無法說為不生不滅,亦非攝取不生不滅而為如來,亦非待緣而有,亦非有其說而無義。平常佛說不生不滅,即如來之別名。依最勝意生身、法身、說為不生不滅,但非外道二乘乃至七地以前菩薩所能知耳。故不生不滅即如來別號,猶之帝釋有因陀羅釋迦等別名,不蘭陀羅等乃至其他萬類,亦皆各有多名,雖多而其物則一,亦非無此物自性也。故我釋迦佛,在此娑婆世界亦有無數別名,凡愚眾生,雖聞、雖見不知即如來之別號,所以有知為如來者,一切智者,佛者,乃至意生者。有三阿僧祇不增減之數,在十方界,無不如是隨眾生心而見。佛喻如水中月,隨感而現,不出不入。愚夫雖知敬供,唯未解義,故終於名號上隨言計著,不能自通會歸聖智,而於一切法異名差別,皆為所縛矣。
辛二 離言釋
『大慧!諸彼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眾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為彼種種異解眾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為得自覺聖智處。大慧!於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訶薩依於義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為眾說,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眾生。大慧!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者,則攝受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者,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知得殊勝入處,菩薩摩訶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現眾色像,通達眾生形類、希望、煩惱、諸相,如實說法。如實者,不異;如實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偽息,是名如實。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故。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捨,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為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視指端。是故大慧!於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於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佛法使人因言辨義,不當隨言取義。乃有愚癡妄計言說即義,二者一致。蓋以詮言之義,體不可見,遂計言外無義,唯是言說。此等惡見,不知言說墮於文字,是生滅法;第一義離文字,離有無,非生滅法。佛以離言說,離分別智所證法,為眾說此令離文字言語分別,非墮文字有無者能了解。故佛菩薩說法宣化,無時不說,無處不說,而說者、問者、答者,無一字可得。古人喻如空中鳥跡,不可捉摸。倘說者、問答者、見聞者、墮文字,非特不能饒益,且增妄執。然離文字言說,非閉口不說,閉目不看也。若墮於不說句,則是破壞教法,佛及三乘誰為誰說?故佛、菩薩隨宜而說,不著能教所教,正可說法教化,以殊勝方便隨順眾生煩惱根性之不一,而各令其離三界有漏妄習之八識心心所聚,捨二分別。以遣離虛妄分別故,無分別智即得現前而證真如。故菩薩觀一切無所有,覺自心現量,依義不依文字;以依文不依義,自壞亦壞他故。若善了知一切法相,通達句義,正智具足,則不樂著相而得覺法樂,以平等大乘法攝化眾生,紹隆佛種,自證悟他,兩臻勝妙,宏揚離言說虛妄分別之正法,是真實第一義!奈何愚者只求文字,不觀實義!如人指物以示,但觀其指而不見物;又如嬰兒食生,則成狂亂,蓋不知次第方便熟後而食。正如癡人聞不生不滅法,不修方便觀行親證,隨言取義,自病病人。故依佛無分別智所證真實義,當方便修,所謂六度萬行,止觀雙運,離分別相,得真實相,微妙寂靜,乃自性涅槃為解脫之因,離分別妄想,即離生死故。大德多聞,當善觀於語義,勿執著於文字,尤當遠離外道經論,化他亦然。如此、可得佛之離言說不生滅第一義境。
庚三 轉難
爾時、大慧菩薩復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顯示不生不滅,無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滅。世尊亦說虛空、非數緣滅及涅槃界不生不滅。世尊!外道說因生諸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妄想、為緣,生諸世間。彼因此緣,名差別耳!外物因緣亦如是。世尊與外道論,無有差別。微塵、勝妙、自在、眾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性不生不滅,有無不可得,外道亦說四大不壞自性,不生不滅,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諸趣不捨自性。世尊所說,亦復如是。是故我言無有奇特。惟願世尊,為說差別,所以奇特勝諸外道。若無差別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滅故。而世尊說: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無有是處。如向所說:一世界中應有多佛,無差別故』。
佛說真實無虛,大慧亦非凡愚,本不應有責難,唯佛懸知後世凡愚眾生於此必有疑詰,故以威神加被大慧而使轉難。
佛所顯示不生不滅,外道亦說不生不滅;外道說諸因,佛說三無為;外道說因生諸世間,佛說世間十二緣起;外道說外物因緣,佛亦如是。外道說時、方、虛空、四大、微塵、神我、大梵天、勝妙、大自在天、眾生主、九物,佛說一切法性;外道說四大,佛亦說四大:雖稍有變異,然實無差別,佛說有何殊勝?然則外道皆即是佛,此世界中不同時而有多佛耶?是應請佛開解。
庚四 解釋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我說不生不滅,不同外道不生不滅。所以者何?彼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變相,我不如是墮有無品。大慧!我者、離有無品,離生滅,非性非無性。如種種幻夢現故非無性。云何無性?謂色無自性相攝受,現不現故,攝不攝故。以是故,一切性無性非無性,但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隱快樂,世事永息。愚癡凡夫妄想作事,非諸聖賢不實妄想,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闥婆城及幻化人,種種眾生商賈出入,愚夫妄想,謂真出入,而實無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癡凡夫起不生不滅惑,彼亦無有有為、無為。如幻人生,其實無有若生若滅,性無性無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離於生滅。愚癡凡夫墮不如實,起生滅妄想,非諸聖賢。不如實者,不爾。如性自性妄想亦不異,若異妄想者,計著一切性自性,不見寂靜,不見寂靜者終不離妄想。是故大慧!無相見勝,非相見。相見者,受生因,故不勝。大慧!無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滅,我說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實義見,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佛說不生不滅異於外道,蓋外道取實有一法自體,說云不生不滅,佛說一切種種法如幻夢唯心所現,離有無生滅故不生不滅,以如幻故,諸色無自性相,以或現或不現,或攝取或不攝取故,如前所喻之恆河火及陽燄等,故非性非無性。但了唯心,何來妄想?愚癡人以邪教邪見起邪思維,不實妄想,如執幻人入於幻城,雖見生滅,實無生滅,諸法亦然。是故愚癡妄計諸法自性,與妄想不一異,而執法自性,若不如實觀其寂靜,終不離於虛妄分別。故見一切法如幻無所有,為最勝行,即是無分別之不生不滅,即是涅槃,即是清淨無漏真實第一義,即離有漏虛妄心心所聚,即得如來自覺聖智,與外道所計不生不滅大相逕庭矣。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滅除彼生論,建立不生義,我說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犍闥婆、幻、夢,有性者無因。不生無自性,何因空、當說!以離於和合,覺知性不現。是故空不生,我說無自性,謂一一和合,性現而非有。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夢、幻及垂髮,野馬、犍闥婆,世間種種事,無因而相現。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申暢無生者,法流永不斷。熾然無因論,恐怖諸外道』。
為除外道妄計有生,佛所以說無生。愚夫不能知佛說此不生句意,不可墮於此不生句。故無生、無性、無相,亦如乾城、幻、夢等,雖有幻現假法,而實別無作者之因。佛何以說一切法空、無自性、不生耶?以所見聞一切法皆和合假相,分析至微則成無有;實則不待分析,當體即空,但凡外妄見為有耳。所以即有而空,不取一法,即空而有,不遺一法。夢、幻、空華、陽燄——野馬——乾城、雖分明有而無有無之相,既無能生之因,亦不為因而生;諸法亦然,皆同一無能生所生之事。不過、即在緣起如幻、緣生無生中,暢此無生之義,以折伏彼有因之論。為我聖法流傳不斷,故盛說無因,破有作者因,怖諸外道。
庚五 偈問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於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
大慧因佛說乾城、夢、幻等,問何因而幻現?如何而見有和合相?何由而作無因論也。
庚六 偈答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觀察有為法非無因有因,彼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
觀察有為生滅之法,非有因,非無因,唯心變現為因,折伏外道妄因,立無因論滅其妄見。
庚七 躡問
爾時、大慧說偈問曰:『云何為無生?為是無性耶?為顧視諸緣有法名無生?名不應無義,惟為分別說』!
無生之名,必有其義,是指一法無有曰無生耶?抑在生滅眾緣中考究有一法曰無生耶?大慧雙興二難,以無見中無生,及有見中無生為問。
庚八 追頌
爾時、世尊復以偈答:『非無性無生,亦非顧諸緣,非有性而名,名亦非無義。一切諸外道,聲聞及緣覺,七住非境界,是名無生相。遠離諸因緣,亦離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離。其身隨轉變,我說是無生。無外性無性,亦無心攝受,斷除一切見,我說是無生。如是無自性、空等應分別。非空故說空,無生故說空。因緣數和合,則有生有滅,離諸因緣數,無別有生滅。捨離因緣數,更無有異性;若言一異者,是外道妄想。有無性不生,非有亦非無;除其數轉變,是悉不可得。但有諸俗數,展轉為鉤鎖,離彼因緣鎖,生義不可得。生無性不起,離諸外道過,但說緣鉤鎖,凡愚不能了。若離緣鉤鎖別有生性者,是則無因論,破壞鉤鎖義。如燈顯眾像,鉤鎖現若然,是則離鉤鎖,別更有諸性。無性無有生,如虛空自性,若離於鉤鎖,慧無所分別。復有餘無生,賢聖所得法,彼生無生者,是則無生忍。若使諸世間,觀察鉤鎖者,一切離鉤鎖,從是得三昧。癡、愛諸業等,是則內鉤鎖;鑽、燧、泥團、輪、種子等名外。若使有他性而從因緣生,彼非鉤鎖義,是則不成就。若生無自性,彼為誰鉤鎖?展轉相生故,當知因緣義。堅、濕、煖、動法,凡愚生妄想,離數無異法,是則說無性。如醫療眾病,無有若干論,以病差別故,為設種種治。我為彼眾生,破壞諸煩惱,知其根優劣,為彼說度門。非煩惱根異,而有種種法,唯說一乘法,是則為大乘』。
佛說無生,非無一切法,亦非觀察諸法而別有一法,然名有義,汝問皆非。此無生法,凡夫外道乃至七地菩薩皆不能知。遠離能生之因,所生之果,能想之心,所想之相,唯安住於一真微妙之微心中,轉我愛執藏之根本依而為清淨識,不見心外有法可取,而亦無能取心,故說無生;空、無性等,亦復如是。非有空之實法而說空,達一切法無生故空也。因緣和合而有生滅,離緣起法別無異因,緣散即不和合,言一言異,皆外道妄想故。離於四句,唯就十二支因緣之轉變,隨俗假設,展轉相生,猶如鉤鎖。離此鉤鎖,則無緣起,生即不有,何有於滅?所以離外道妄見過而說鉤鎖,以生無故不生起也。若離鉤鎖別計有能生法,別計異因,同於無因,是外道見,破鉤鎖義矣。明緣生即無生,若離緣生而別求無生,皆妄見也。喻燈照物者,諸物由燈而顯,是則燈外取物。無生自體猶虛空,不應離鉤鎖而求。此緣起法,乃聖智所證,為第八地菩薩證無生法忍時所得,所以能作如是觀,可離妄而得三昧。癡、愛等十二支,由無明發業,乃至於受生老死苦,是為內緣鉤鎖。若依鑽燧諸因緣而生火,泥團、輪等因緣而生瓦器,種子等因緣而生芽,曰外緣鉤鎖。設使有法離鉤鎖因緣而生他物者,此理決不成就。若執著緣生無自性為無一切法,則誰能為展轉相生之鉤鎖?所以當善了知因緣之義。凡愚計執堅、濕、煖、動四大性之法,實則離無始虛妄習氣之鉤鎖,別無諸法。了知第一義空,畢竟唯心,方能證無生之義。如來為眾生種種煩惱,說種種法門,其實只有一乘法。然則無差別之差別,如醫療眾病,亦有種種方藥,可知如來教有權實之必要也。
己十三 揀別無常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無常妄想,世尊亦說一切行無常,是生滅法,此義云何?為邪、為正?為有幾種無常』?
前來揀別外道不生不滅之妄計,以似是則不是,種種抉擇,顯佛法之真能破真能立,嚴判邪正。大慧因此更欲抉擇外道所起分別無常之妄計,以諸行無常為佛說三乘共教三法印之一,若不加以判別,則邪說正教混淆矣!故問佛究竟有幾種。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出計破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非我法也。何等為七?彼有說言:作已而捨,是名無常。有說:形處壞,是名無常。有說:即色是無常。有說:色轉變中間,是名無常。無間自之散壞,如乳、酪等轉變,中間不可見,無常毀壞一切性轉。有說:性無常。有說:性無性無常。有說:一切法不生無常,入一切法。大慧!性無性無常者,謂四大及所造自相壞,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彼不生無常者,非常無常,一切法有無不生,分析乃至微塵不可見,是不生義非生,是名不生無常相。若不覺此者,墮一切外道生無常義。大慧!性無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無常性。所以者何?謂無常自性不壞。大慧!此是一切性無性無常事。除無常,無有能令一切法性無性者。如杖瓦石破壞諸物,現見各各不異,是性無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別,此是無常,此是事。作所作無異者,一切性常,無因性。大慧!一切性無性有因,非凡愚所知,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無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無有別異,而悉見有異。若性無常者,墮作因性相;若墮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墮者,自無常應無常,無常無常故,一切性不無常,應是常。若無常入一切性者,應墮三世,彼過去色與壞俱,未來不生,色不生故,現在色與壞相俱。色者,四大積集差別,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壞,離異不異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壞,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滅,離四大造色,一切外道於何所思惟性無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壞故。離始造無常者,非四大,復有異四大,各各異相自相故,非差別可得,彼無差別。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當知是無常。彼形處壞無常者,謂四大及造色不壞,至竟不壞。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塵,觀察壞四大及造色,形處異見,長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壞,形處壞現,墮在數論。色即無常者,謂色即是無常,彼則形處無常,非四大。若四大無常者,非俗數言說。世俗言說非性者,則墮世論。見一切性但有言說,不但自相生。轉變無常者,謂色異性現,非四大;如金作莊嚴具,轉變現,非金性壞,見莊嚴具處所壞。如是餘性轉變等,亦如是。如是等種種外道無常見妄想,火燒四大時自相不燒,各各自相相壞者,四大造色應斷。
外道所計無常有七:一、計作已即捨、或始起即捨名無常。蓋計先本無生,纔生起即失其生性。二、計形處壞名無常:四大微塵能造物,不論有情、無情,形狀各異,皆要毀壞,故形狀無常,而四大不壞。三、計即色是無常,不但形處,即色、香、味等亦無常,較前進步。但能造之有形四大及所造色、香、味、觸四塵壞,四大自性則不壞。四、計色轉變中間無常,言色本不是無常,但所以轉變無常者,因其中有轉變力,能壞諸物,如乳之自位無間相續而壞滅,遂變為酪,乃至成酥、成醍醐,皆不久滅壞。在各各分位上,無間次第轉變,其中有轉變作用而不可見,雖不可見,然使諸物一一毀滅轉變,曰無常。五、計性無常,言別有一物之自體,曰無常。六、計性無性無常,言萬物有形體無形體,皆是無常。七、計一切法不生無常,言別有一不生不滅之無常法,遍入一切法中,自不生滅而能生滅他法,使他無常。以上先標七種外計大意,以下帶出帶破。
一、先出第六種而破之。外計能造四大及所造四塵,有自體相,變壞無常。堅等四大種性,自體相不可得,無生無滅,然亦變化無常。此亦依四大計無常,四大唯心,計誰無常?二、第七種計非常非無常,一切有無法中有一不生之法,此法分析極微亦不可見,雖不可見而遍在一切法,是不生義,而能使一切法無常,故曰不生之無常相。若不覺此妄計之不生無常相,則墮諸外道計有一不生無常,能生無常之過。三、第五種性無常者,蓋言於萬物外別有一物,其體是常,能令萬物無常。按其所計,應非常非無常,名是無常,體又是常。計此自性不壞之無常法,能使一切有法變成無有,除此無有別法能令一切法——有性——變無者。喻如以杖壞瓦,被壞者壞,能壞者不壞也。現見諸法各自無常,並無能作無常者,與所作無常事之差別可得,亦不能指出此是無常,彼是此無常所成之果。倘別有自體永久不壞與一切無差別,則一切皆常,不能作一無常之因,以皆常故。如異者,亦不能作因。然一切法從有而無,此豈無因?但凡愚不能知之耳。蓋皆唯心所現,從現至不現耳。因與果異,決不能生,汝性無常若是常者,常則異於無常,如何能生無常?若常能生無常,則不相似因能生不相似果,何世間悉見牛不生馬,馬不生人而有異?又、汝所計之性無常,是否一物?是一物,則墮萬物中,諸法壞,此性無常亦應壞,性無常壞,則無能作無常因者,餘法應常,而一切不究竟無常。若此作無常者,無自體,不是一物而遍一切法中,將墮在三世中,因一切法墮三世故。墮三世則過去已壞,未來不生,現在剎那與壞滅俱。又、汝若計四大造色自性不壞,故此無常與之不壞;然三界內所見、聞、覺、知者,皆有生滅,離所造色從何得四大之自性?如是則外道妄計之四大不壞,不能成立,更從何得此性無常不壞耶?四、第一種離始造無常,即始起即滅者。於始造計無常,且從始造觀之:四大各各異相,不能互造;自相亦不能造自相,他、自共造,亦更不能。造不可得,何從計始造之無常?五、第二種形處壞無常,彼亦以為能造四大及所造之色分析至微,所造上假現之形處壞,而四大能所造之色體不壞。此則墮於數論派之諸法皆常、但形轉變。六、第三種色即無常,謂能造所造有形法無常,非無形之四大自性無常。若四大皆空,則世事無有,墮於世論外道,但有言說而無自相。七、第四種轉變無常者,謂色現異相,相變而四大不變,如金具展轉相變,但金具屢改而金性不改。餘者轉變,亦然。
以上七種外道,種種虛妄分別計無常法。意謂火燒四大,四各差別,自相不燒。彼以為各各自相壞者,則能造、所造皆斷,以後不能再有。殊不知劫火洞然,一切皆壞。外道於妄見無常外妄計有常、無論其見有常、見無常,皆是異見妄執。
壬二 顯正破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無常。所以者何?謂外性不決定故,唯說三有微心,不說種種相有生有滅。四大合會差別,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種事攝所攝,知二種妄想,離外性無性二種見,覺自心現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離心性無性妄想,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不覺自心現量,墮二邊惡見相續。一切外道不覺自妄想,此凡夫無有根本,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從說妄想生。非凡愚所覺』。
佛說一切法緣起非常非無常。蓋佛法了知唯心,心外之法不可得,故非決定有四大和合之能造所造有種種相生滅,故悉離外道之妄計妄見。凡愚妄想造作,非不造作,必離此有無妄想心,修習世間、出世間上上一切法智,乃離外道。而凡夫無根本智,故終不覺知此三種法。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遠離於始造,及與形處異,性與色無常,外道愚妄想。諸性無有壞,大大自性住,外道無常想,沒在種種見。彼諸外道等,無若生若滅,大大性自常,何謂無常想?一切唯心量,二種心流轉,攝受及所攝,無有我我所。梵天為樹根,枝條普周遍,如是我所說,唯是彼心量』。
外道所計七種無常,種種皆於常上計有無常,沒於種種邪見。既然四大是常,即非生滅,何法有無常耶?佛說一切唯心,能取所取二種皆是妄心流轉,無我我所。外道但以梵天為根,其餘妄計猶如枝條,離心而求,皆妄想耳。
己十四 入滅現證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滅正受次第相續!若善於滅正受次第相續相者,我及餘菩薩終不妄捨滅正受樂門,不墮一切聲聞、緣覺、外道愚癡』。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
入滅受想定雖通於佛、菩薩、二乘而實有不同。蓋二乘貪住寂靜樂,而菩薩精進求至佛地,盡未來際不捨眾生。所以大慧請佛為之判別,以便同諸菩薩不捨安住覺法之樂,亦不墮於二乘貪著三昧之灰心泯智涅槃,及外道執著無想定以為究竟之愚癡。所謂不住彼岸,不住此岸,以無住為自利利他也。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三乘次第
佛告大慧:『六地菩薩摩訶薩及聲聞、緣覺入滅正受。第七地菩薩摩訶薩念念正受,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聲聞、緣覺。諸聲聞、緣覺墮有行覺,攝所攝相滅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得種種相性,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無善念正受。大慧!八地菩薩及聲聞、緣覺,心意意識妄想相滅,初地乃至七地菩薩摩訶薩,觀三界心意意識量,離我我所自妄想修,墮外性種種相,愚夫二種自心攝所攝,向無知不覺無始過惡虛偽習氣所熏。大慧!八地菩薩摩訶薩,聲聞、緣覺涅槃,菩薩者,三昧覺所持,是故三昧門樂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來地不滿足,棄捨一切有為眾生事故,佛種則應斷。諸佛世尊為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聲聞、緣覺三昧門得樂所牽故,作涅槃想。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識相,善修我我所,攝受人法無我,生滅自共相,善四無礙,決定力、三昧門,地次第相續,入道品法。不令菩薩摩訶薩不覺自共相,不善七地,墮外道邪徑,故立地次第。
從初地至六地,入滅正受與二乘共,有間斷故——有時在定,有時不在定也。至七地,即無間常住定中,了一切法無有別別自性可得,實無有法動心,不同二乘取法,起作意覺入定。至八地,與二乘同捨我愛執藏。然八地之所入三昧,即二乘所執著為涅槃者。以二乘不了唯心故,灰心滅智,耽著為樂。八地菩薩在六識上,法執不起。七地無間尚假功用,八地任運不斷。初地至七地,尚須觀三界有漏心皆唯心量,離愚夫種種執取過患習氣。故八地能不住於三昧樂者,皆由佛所加持,令圓滿上求下化之本願。所以第八地修願波羅密以趨佛地,不同二乘牽於樂也。故佛分初地至七地之修習次第;善觀察心相,離人法二執,入二無我,不著生滅法自共相,入第八地;善四無礙,為第九地;決定力則達第十地;而正時時加持,不令墮入凡外過患,故立地次第也。
壬二 實無次第
『大慧!彼實無有若生若滅,除自心現量,所謂地次第相續及三界種種行,愚夫所不覺。愚夫所不覺者,謂我及諸佛說地次第相續,及說三界種種行。復次、大慧!聲聞、緣覺、第八菩薩地、滅三昧門樂醉所醉,不善自心現量自共相,習氣所障,墮人法無我,法攝受見,妄想涅槃想,非寂滅智慧覺。大慧!菩薩者,見滅三昧門樂,本願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別十無盡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離攝所攝妄想,覺了自心現量,一切諸法妄想不生,不墮心意意識,外性自性相計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隨智慧生,得如來自覺地。如人夢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覺,覺已思惟為正為邪,非正非邪。餘無始見、聞、覺、識因想,種種習氣,種種形處,墮有無想,心意意識夢現。大慧!如是菩薩摩訶薩於第八菩薩地,見妄想生。從初地轉進至第七地,見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攝所攝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薩涅槃方便不壞,離心意意識,得無生法忍。大慧!於第一義無次第相續,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
理智一如,無分別智實證真如,無施設之地相可得,亦無三界過患可觀,一切皆自心現量故。愚夫不知諸佛施設方便之意,不了唯心,見有差別。復次、八地菩薩如無佛力加被,則與二乘相同,喻如飲三昧酒,臥無為床而入涅槃。惟其不取相執法故,離盡妄想,成就自利利他悲願,修無盡行,不墮有漏心所取心外法,以無相妙慧為佛法正因,畢竟成佛。如人夢中度水,未度而覺,覺後思惟為真為假;然而非真非假,夢有醒無。種種過患現,皆各人之業報,實則醒如夢時,醒時不依佛智修,行自覺覺他,則所作猶執夢為實。此第八地菩薩見妄想生猶如幻夢。故從初地以至七地,修如幻之方便法門,離二取見,得如幻之自利。八地以至佛,復以種種方便而利他,雖得涅槃,方便不壞,離過患盡而得無生法忍。於所證第一義,皆是唯心,畢竟無所有,即次第而無次第,得寂滅法。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心量無所有,此住及佛地,去來及現在,三世諸佛說。心量地第七,無所有第八;二地名為住,佛地名最勝。自覺智及淨,此則是我地,自在最勝處,清淨妙莊嚴。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熾燄不壞目,周輪化三有。化現在三有,或有先時化,於彼演說乘,皆是如來地。十地則為初,初則為八地,第九則為七,七亦復為八,第二為第三,第四為第五,第三為第六,無所有何次』?
佛法明諸住、諸地,悟自心現量,心外別無所有,三世諸佛皆說。第七地曰心量住,第八地曰無所有住,乃至佛地曰最勝心量無所有住;並非別有一最勝法,祗是心量無所有耳。佛以自覺四智菩提證清淨法界,曰自受用身、法身;至於他受用身,遍一切處光明普照;三類化身,如意清涼,以身口意三輪隨機施化,方便為說諸乘。所有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皆清淨法界所流出,皆是如來地法,無一定相續之諸法次第,畢竟唯心,一切差別悉皆平等,一切行果悉皆圓融。前者所謂平等大乘普為建立,互攝互入,豈可拘定以判頓判漸耶?
己十五 常無常義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常為無常』?
大慧前已問如來自體常無常,此中復問如來體上之義相差別耳。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雙非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非無常,謂二俱有過。若常者,有作主過。常者、一切外道說,作者無所作,是故如來常非常,非作常、有過故。若如來無常者,有作無常過。陰所相相無性,陰壞則應斷,而如來不斷。大慧!一切所作皆無常,如缾、衣等,一切皆無常過。一切智眾具方便,應無義,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應是如來,無差別因性故。是故大慧!如來非常非無常。
二俱有過者,若云常,則同外道計有一常住之造作主宰過;若云無常,則有同所作無常過。若五陰相所相法無自性,斷滅無有,如來非斷滅也。又、一切所造物皆無常,所造作物如瓶、衣等皆可壞者;一切智若無常,則菩薩所修福智不獲真常益。又、一切作法皆無常,一切物應皆是如來,將何因能別之?
壬二 非常
『復次、大慧!如來非如虛空常,如虛空常者,自覺聖智眾具無義過。大慧!譬如虛空非常非無常,離常無常、一異、俱不俱。常無常過故,不可說,是故如來非常。復次、大慧!若如來無生常者,如兔、馬等角;以無生常故,方便無義。以無生常過故,如來非常。
如來常,虛空亦常,如來豈同頑空?即虛空亦離四句,如來豈在四句?又、如來若以無生為常,如兔、馬等亦無生,又豈可以之比同如來耶?
壬三 許常
『復次、大慧!更有餘事知如來常。所以者何?謂無間所得智常,故如來常。大慧!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畢定住。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無間住,不住虛空,亦非愚夫之所覺知。大慧!如來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識,彼諸陰、界、入處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實妄想所生,如來不從不實虛妄想生。
在如來自覺聖智所親證清淨法性,可以說常。如來出世與否,法性常住,所謂諸法本來面目,離言說思慮等,證時不證時皆本來如是。二乘、凡外均不覺知,唯清淨智所熏佛智乃知之耳;非三界有漏心陰、界、入法之所能及。所證理常,能證智常,故常。
壬四 復雙非
『大慧!以二法故有常無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靜,一切法無二生相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非無常。大慧!乃至言說分別生,則有常無常過。分別覺滅者,則離愚夫常無常見不寂靜慧者,永離常、無常,非常無常熏』。
佛法不二,有二即有動作,不二故,不說常無常,以一切法皆寂靜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應除二分別覺,以寂靜慧離言說、離分別、離愚夫見。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眾具無義者,生常無常過,若無分別覺,永離常無常。從其所立宗,則有眾雜義,等觀自心量,言說不可得』。
所有二見、四句過患,皆由眾生無實義之言說妄有所立。離分別及虛妄惡習,以平等觀一切,皆自心現,不取一法,亦非言說所能安立。
己十六 蘊處生滅門
庚一 問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世尊更為我說陰、界、入生滅,彼無有我,誰生誰滅?愚夫者依於生滅,不覺苦盡,不識涅槃』。佛言:『善哉!諦聽!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一向說陰、界、入生滅無我,所謂人法雙空。我者,恆常、統一、主宰義。既然有情眾生無我,則此色身已無有恆常、統一、主宰者,究是誰生誰滅?又誰相續?愚夫著於生死流轉,無有了苦之期,復不知了苦解脫之涅槃,既然無我,誰受生死?云何有此愚夫?此係眾生重要關頭,大慧所以請佛許說,使後來凡夫眾生,得有了脫之方。可知了生死者,并非了此色身之生死,此色身或殀、或壽乃至期頤,報盡時到,自然會了,不要修行去了。故求了生死者,須知何謂生死?如何了脫?而此中正為開示。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其餘諸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因不實妄想,取諸境界、種種形處,計著名相,不覺自心所現色相,不覺苦樂,不至解脫,名相諸纏,貪生生貪、若因、若攀緣,彼諸受根滅,次第不生。餘自心妄想,不知苦樂,入滅受想正受、第四禪、善真諦解脫,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七識流轉不滅。所以者何?彼因、攀緣諸識生故,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不覺無我,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人法無我則滅。地次第相續轉進,餘外道見不能傾動,是名住菩薩不動地。得十三昧道門樂,三昧覺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自願不受三昧門樂及實際,向自覺聖趣,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賢聖種性道及身智意生,離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大慧!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大慧!然諸凡聖悉有生滅。修行者自覺聖趣,現法樂住,不捨方便。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非諸如來。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大慧!我於此義,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七識俱生;聲聞計著,見人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說如來境界,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如來藏、識藏,唯佛及餘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是故汝及餘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
如來藏前已略明有四種解釋,此處正指依第八識心王自體曰如來藏。其性無覆,并無煩惱心所與之相應。但無始來,前七識所造惑業,皆存於此能藏中,即是有漏習氣種子,逐業受報。受報者,即是第八之自體,持有漏業,故為善不善報之因,亦為善不善業之果,故興造五趣四生之根身器界。然八識心王,實離我我所,喻如伎兒搬演,假裝假扮,無人無事。凡夫不覺,取內根、外塵故,與識三緣和合。迷理、迷無我理無明,迷事、迷異熟果無明,發業潤種,以招生死流轉之果。外道不了第八心王,追究作者能造一切趣生,不知心王為無始虛習所熏故而曰藏識——即阿賴耶,雖即如來藏而有分位之差別,與無明住地之七識俱生。第八識與現行無明不相應,惟第七識相應;但藏識與七識相俱,海浪不斷,正喻生死流轉不斷;離此生死流轉,即是離我自性清淨。第八雖為第七托為本質,為第七所執我自變之影像,所以能藏自性無垢。復次、餘七念念生滅,因為第八含藏,故滅後能復起現行。第六種種不實妄想,取著種種名相,以第七為所依,覺受苦樂,從貪而生,復生於貪,皆以第八所含種習為因,復以第八見相分等為所攀緣。修禪定者,於苦、樂、憂、喜、捨、漸次離受,至第四禪,五受唯留一捨,曰捨念清淨地,斯時不知苦樂;至入滅受想定,捨受亦捨;二乘聖得真諦解脫,然仍不離習氣,仍名藏識,第七仍有一部分法我執相應而起,取為所緣,蓋不覺法無我,仍執取陰、界、入自共相也。若見五陰實無自性,即破二乘法執,入菩薩地,漸轉第八,捨藏識名,染汙七識亦捨,則見如來藏而通達諸法,外道惡見所不能動。住菩薩不動地,進向自覺聖趣。由是以觀,如將如來藏上之阿賴耶了脫,即了生死。故菩薩了生死不同二乘,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現身六道,不捨方便。此如來藏、藏識,二乘習氣猶覆,外道更不能見,菩薩隨分證得,如來究竟明了清淨,如觀掌中阿摩勒果。所以往昔在勝鬘經中,以神力加被勝鬘夫人及餘利智依義菩薩,使了解之,而為其餘菩薩說此如來藏識種種勝義。此會菩薩,更當精進修學,實證佛境界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如鏡像現心,無始習所熏,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心為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
藏識與七識俱,執之則有能取、所取,智者當遠離也。此皆無始妄習所熏,如鏡現像,像本無有,不須離像而知其無。著名字者,如觀指而不能見月。若人識得心,根本器界皆是心,勿離此而覓心耳。下以伎場為喻:藏心為唱,第七為和,前五是伴侶,而六意識為觀伎人;而觀伎人不當虛妄分別,執幻為實。
己十七 四法差別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我及餘菩薩摩訶薩於一切地次第相續,分別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來自覺地』。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大慧於五法等久已通達,前來亦有問明,此中復問究竟分別相,為其餘菩薩了達次第相續之相,漸修諸地而達佛耳。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總說
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分別趣相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來自覺聖趣,離於斷常、有無等見,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大慧!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凡夫妄想,作諸聖賢』。
善能觀察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者,則能入自覺聖趣而離於二見,現證法樂。如不覺知五法、自性、諸識、無我、唯心所現,即非聖智。
壬二 問答
癸一 正明五法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諸聖賢』?佛告大慧:『愚夫計著俗數名相,隨心流散。流散已,種種相像貌,墮我我所見,希望計著妙色。計著已,無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貪、恚、癡所生業積集。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以愚癡故,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離我我所,起於一切不實妄想。離相所相及生住滅,從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時節、微塵、勝妙生,愚癡凡夫隨名相流。大慧!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捨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大慧!菩薩摩訶薩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得菩薩歡喜地。得菩薩歡喜地已,永離一切外道惡趣,正住出世間趣,法相成熟,分別幻等一切法,自覺法趣相,離諸妄想,見性異相。次第乃至法雲地,於其中間,三昧、力、自在、神通開敷。得如來地已,種種變化圓照示現,成熟眾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滿足十無盡句,為種種意解眾生分別說法。法身離意所作,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
正明五法,重重譬解,正令眾生遠離妄想執著。不了名相假立,種種計執,妄想自纏,起諸生滅。但了唯心,不見六塵,何來種種名相?不了假說顯示,男顯男相,女顯女相。名中不可得相,相中不可得名,正智觀察,名相互為過客,則分別息而妄見離,不墮二乘。然正智離妄想,不立名相,亦非不立,所謂『文字性離,即解脫相』。離一切見,親證真如,一切相無所有,是為初地菩薩。於是離一切所應證,離一切所能證,次第而至十地,神通功德,究竟圓滿,而仍不違本願,成熟眾生,普應普現,不假造作,如如不動,圓成一切佛事。
癸二 通攝三性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為三種自性入於五法?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相各別分別持,是名緣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大慧問佛:五法及三自性,各不相攝,抑五法攝三自性耶?佛答:五法可攝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此先攝三自性:名相二法攝妄想自性。妄想所俱生心心所,待緣而起,如日與光,合緣起自性。正智、如如不可壞,攝成自性。成唯識論安慧菩薩所配,與此相同。
壬三 抉擇
『復次、大慧!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攝受滅,二無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覺聖智,諸地相續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自心妄想現八識之名相,起八識之分別,然皆不實妄想,離我我所。得二無我正智者,正智、如如,無如是名、相、妄想分別也。
壬四 別顯
『復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為缾等,即此非餘,是說為名。施設眾名,顯示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始終無覺,於諸法無展轉,離不實妄想,是名如如。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諸佛,隨順入處,普為眾生如實演說,施設顯示於彼。隨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隨順自覺聖趣,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此再別顯五法;依相立名,復依名相而有心心所之分別妄想,了知名相不可得,妄想亦無實,實證如如,自覺覺他,圓滿正智。此言須證真如乃成正智。
壬五 結成
『大慧!是名五法、三種自性、八識、二種無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當自方便學,亦教他人,勿隨於他』。
顯五法攝一切法盡,自覺覺他,勿隨外道而轉。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五法、三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訶衍。名、相、虛妄想,自性二種相;正智及如如,是則為成相』。
前偈言所有大乘法悉攝於此五法等中。後偈五法攝三性,同長行。
己十八 佛如恆沙門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句:「過去諸佛如恆河沙,未來、現在亦復如是」。云何世尊為如說而受?為更有餘義?惟願如來,哀愍解說』!
佛曾有言:三世諸佛如恆河沙,此說實耶?抑有別義?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壬一 不如說受
佛告大慧:『莫如說受!三世諸佛量,非如恆河沙。所以者何?過世間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長養惡見生死無窮。欲令厭離生死趣輪,精勤勝進故,為彼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曇缽華難得見故,息方便求。有時復觀諸受化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優曇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來者世間悉見。不以建立自通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曇缽華。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為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為譬。
先誡大慧莫作是言。蓋諸佛數量非恆沙可比,以超世間所知數量故。為令凡夫、外道眾生離生死輪迴,勇猛精進,而說有此易見之數,非如難遇之優曇缽羅——此云金蓮華——也。如來既不可比以恆沙之多,亦非如金蓮華之難值,此皆如來為令眾生發心離妄想故而說,並非建立自通。如來自體,過三界眾生心意識所見之相,無以為譬也。
壬二 更有餘義
『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恆河沙,無有過咎。大慧!譬如恆沙,一切魚鱉、輸收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淨,無諸垢污。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恆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如來寂然無有念想,如來本願以三昧樂安眾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恆沙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譬如恆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捨自性,與火大俱生故;其餘愚夫作地燒想,而地不燒,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來法身如恆沙不壞。大慧!譬如恆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無有限量;為成熟眾生故,普照一切諸佛大眾。大慧!譬如恆沙,別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生死生減,有因緣斷故。大慧!譬如恆沙增減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不增不減,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壞,如來法身非是身法。如壓恆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眾生逼迫如來,乃至眾生未得涅槃,不捨法界自三昧願樂,以大悲故。大慧!譬如恆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隨涅槃流,是故說言如恆河沙。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壞義故。大慧!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說去?大慧!去者斷義,而愚夫不知』。
然佛亦可以恆沙譬。如來安樂眾生本願,不以外道諸人獸等之惱亂而生惱,如恆河不嫌魚、鱉及輸收魔羅——此云殺子惡魚——所惱亂而有妄想。如來法身如恆沙而不壞,雖歷三世間而平等不動。如來光明及度眾生無量,亦如恆河無有限量。如來自覺聖智河中,皆是無漏功德,毫無有漏因緣,猶之恆沙是恆河之沙,非他河之沙。如來正智等同如如,無有增減,如恆沙之增減不可得知。眾生雖以極苦之法壓逼如來,而如來決不起煩惱,如沙中不能逼油出,皆以大悲心不捨眾生也。如來說一切法,皆順涅槃而說,隨聖智河而流,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如來者,恆常不壞,當處即是,坐斷三際,更無來去,以是故,說佛可喻恆沙,然非不知生死本際之愚夫可知耳。
壬三 問答抉擇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云何解脫可知』?佛告大慧:『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滅,自心現,知外義,妄想身轉,解脫不滅。是故無邊非都無所有,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觀察內外離於妄想,無異眾生智及爾燄,一切諸法悉皆寂靜。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
大慧問:眾生既不知生死本際,云何而得解脫?佛告以:乃無始虛妄惡習滅也,知外境自心現而阿賴耶身轉;然並非如來藏斷滅,就於轉捨處知解脫。觀內外不起妄分別,非離去眾生而始無人法可得,即能取智、所取境皆虛幻無實,如是即轉如來清淨法身而染心自滅矣。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觀察諸導師,猶如恆河沙,不壞亦不去,亦復不究竟,是則為平等,觀察諸如來。猶如恆沙等,悉離一切過,隨流而性常,是則佛正覺』。
觀察恆沙諸佛,不來、不去、不壞,安樂眾生故,亦不究竟滅,是則平等觀也。猶如恆沙隨恆流而性常,喻佛隨類說法,法性不壞。
己十九 諸法剎那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剎那』?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因佛常說一切眾緣起法,隨生即滅,不待他緣,故問若一定執剎那變壞,安有常住無為?請佛分別:還是盡一切法剎那壞?還是有法非剎那壞?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壬一 直說
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大慧!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是五受陰因。是心意意識習氣,長養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樂,三昧正受現法樂住,名為賢聖善無漏。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注,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餘識生,形相差別,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覺,剎那見,妄想熏心。復次、大慧!如金金剛,佛舍利,得奇持性,終不損壞。大慧!若得無間有剎那者,聖應非聖?而聖未曾不聖;如金金剛雖經劫數稱量不減。云何凡愚不善於我隱覆之說,於內外一切法作剎那想』!
平常說一切法,概括而言,有名無義,極為儱侗。此中略表諸法:善者、謂與善心所相應等流而起法,惡者、謂煩惱不善心所相應等起,無記者、謂與不定遍行等相應等起。有為、通上三性,無為、唯是善性。無為乃一切有為法之體性,有為乃無為之相用。無為甚深,不可言說,藉有為而顯,如是凡一切法有生滅、差別、遷流造作、及有作用義相者,即是有為;常住、平等、不差別,曰無為。又、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曰無為;即一切相顯一切法,曰有為;無為、即真如也。世間、出世間,即凡聖之別:得證聖智,是出世間法。世、表遷變無常及表虛偽不實,落在此種時世世俗間,即是世間法;倘能出離遷變、虛偽之法,即不落世間。世、出世法之體性,皆是無為;其相用皆有為。不依律儀,曰有罪。依律儀,曰無罪。漏者、煩惱義。有漏者,並非心完全是煩惱,但有煩惱攙入即名有漏,反之即無漏。佛純無漏,菩薩亦有漏亦無漏,二乘入滅則無漏,未入滅亦同菩薩,凡夫純有漏。初禪三受,乃至四禪仍有捨受;此受不受,在定上分別之等差;得滅受想定時,則均不受。法門無量,此略敘述。
五受陰,即有漏五陰。世間妄想、通於三性。現證智證諸法實性,名現法樂住,乃聖位之善無漏法。八識皆通善不善等。五識身者,五識起時,定依六、七、八識而起:根本、染淨、通於三性,五根不壞,總可相續流注,但有時亦不起,即俱起亦剎那生滅。五識緣境,皆自心現,即自第八識上相分亦緣不到,但由取相次第,與餘攝取形相差別意識俱生,剎那生滅不住,名為剎那。藏識含藏無始妄習,亦多剎那。但菩薩聖智之無漏福慧功德,即非剎那。凡夫不了,由一切有漏法剎那,遂斷見壞無為法亦剎那。復次、受生死流轉及苦樂報,乃第八識,非前七識。前六曰異熟生,非如第八為生死涅槃依。所以了脫,即是轉第八根本依。如來藏與有漏習氣俱有生滅,見思惑四住地及無明住地之所醉,非真非不真。若聖智證無為法性,則如金剛、舍利,永不再壞。所以菩薩有進無退,二乘聖智亦不退墮。愚夫不知說剎那者,依有為有漏說,不依無為無漏,奈何一切計剎那耶?
壬二 問答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六波羅密滿足得成正覺」。何等為六』?佛告大慧:『波羅密有三種分別,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大慧!世間波羅密者,我我所攝受計著,攝受二邊,為種種受生處,樂色、聲、香、味、觸故,滿足檀波羅密。戒、忍、精進、禪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大慧!出世間波羅密者,聲聞、緣覺、墮攝受涅槃故,行六波羅密,樂自己涅槃樂。出世間上上波羅密者,覺自心現妄想量攝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於諸趣攝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計著,為安樂一切眾生故,生檀波羅密。起上上方便,即於彼緣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羅密。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攝所攝,是羼提波羅密。初中後夜精勤方便,隨順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羅密。妄想悉滅,不墮聲聞涅槃攝受,是禪波羅密。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觀察,不墮二邊,先身轉勝而不可壞,得自覺聖趣,是般若波羅密』。
大慧復問:如何修六度滿足而非剎那生滅耶?佛答:三種分別:世間者、有為有漏;出世間者、有為無漏,所修福智已非剎那;出世間上上者、有為無為無漏,即一切如來平等法身。大慧所問正是有為無漏,正是因中福智,以為果上莊嚴,五乘所共、聖人亦具者是。世間六度,貪著種種受生,種種神通,故祗生天而已。出世六度,不取三界福報,向所取之解脫而了生死,住於涅槃之樂,此乃三乘所共,唯大乘不住著。出世間上上六度者,乃大乘不共度,覺能攝所攝者皆是妄想。超出諸趣,亦通二乘;就無所行,安樂眾生,修六度,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見有修六度及所修之六度,知六度皆唯自心,即得無生法忍、一切法寂滅忍;乃至上不見有佛果可成,下不見有眾生可度,亦不墮二乘取空寂。佛性常寂不壞,轉得最勝身而不壞,明無漏身非剎那壞也。故六度具足,證自覺趣,金剛不空,究竟堅固。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空、無常、剎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燈、種子,而作剎那想。剎那息煩亂,寂靜離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物生則有滅,不為愚者說,無間相續性,妄想之所熏。無明為其因,心則從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間有何分?相續次第滅,餘心隨彼生,不住於色時,何所緣而生?以從彼生故,不如實因生,云何無所成,而知剎那壞?修行者正受,金剛、佛舍利,光音天宮殿,世間不壞事,住於正法得,如來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見剎那?犍闥婆、幻等,色無有剎那,於不實色等,視之若真實』。
空、無常、剎那三者,皆為愚夫有為有漏而說,喻如河流、燈燄、種子。應了知佛所說義,有為有漏凡夫之法,應寂靜離而不取著剎那。三界有漏,有生有滅,愚夫不知,生死流轉,無間相續,妄想所熏;智者了知須離。無明住地之七識俱第八,乃名藏識,根身器界從之變現。心剎那滅,色則無從而生,如何可於中間計其次第生、次第滅?前六從所緣境而生,心隨生時,無色可住,云何而生?生且不生,滅何從滅?所以明生滅即是無生滅,修行得聖智,如金剛、舍利等究竟不壞。出世間、住於正法平等,比丘亦得平等智,前曾說所證法常,能證智常,如何有剎那壞?明一切皆如幻,色法不實,隨生隨滅即無生滅,即是通達諸法實相,即真實性,云何有剎那壞?
己二十 如來變化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記阿羅漢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諸菩薩等無差別?一切眾生法不涅槃,誰至佛道?從初得佛至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無所答?如來常定故,亦無慮,亦無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說識剎那展轉壞相?金剛力士常隨侍衛?何不施設本際?現魔魔業,惡業果報,旃遮摩納,孫陀利女,空缽而出,惡業障現,云何如來得一切種智而不離諸過』?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阿羅漢與菩薩無差別,如何又有此名?不涅槃眾生是無種性,如何可以成佛?何故不說一字?既然常定,何故又應機說法?佛身何用侍衛?為何不說生死之始?如來為何還有惡業障惡業報——旃遮摩納,乃婆羅門女,謗佛無禮;孫陀利女、乃外道,殺女謗佛所殺;空缽而出、言入婆利那村,空缽而出事——如何佛說究竟離過圓滿?佛既證一切法平等性,了一切法差別,如何有以上諸可疑之端?而且如何尚有魔業障報?此一問,乃大慧最後之問,故畢舉所疑而興難也。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為無餘涅槃故說,誘進行菩薩行者故。此及餘世界修菩薩行者,樂聲聞乘涅槃,為令離聲聞乘進向大乘,化佛授聲聞記,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記諸聲聞與菩薩不異。大慧!不異者,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解脫一味,非智障斷。大慧!智障者,見法無我,殊勝清淨。煩惱障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法障解脫,識藏習滅,究竟清淨。因本住法故,前後非性。無盡本願故,如來無慮無察而演說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無慮無察。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大慧!心、意、意識、眼識等七,剎那習氣因,善無漏品離,不復輪轉。大慧!如來藏者,輪轉涅槃苦樂因。空亂意慧愚癡凡夫所不能覺。大慧!金剛力士所隨護者,是化佛耳,非真如來。大慧!真如來者,離一切根量,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及外道,根量悉滅,得現法樂住,無間法智忍故,非金剛力士所護。一切化佛,不從業生;化佛者,非佛,不離佛。因陶家輪等眾生所作相而說法,非自通處,說自覺境界。復次、大慧!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自妄想故,不知本際;自妄想慧滅故,解脫;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一切過斷』。
二乘僅解脫分段生死,仍是有餘涅槃,因欲其證無餘,為引誘修菩薩行者令不退墮,何必多走此二乘路?以前所授記,乃化佛,非法佛也。故說與菩薩不異,是有密意。入滅受想定六識斷,七識一部份我執斷,染第八識未斷,故令諸識皆斷。此中無種性一問未答者,因八識心體皆平等,故名佛也。法性一切常住,本來如是,佛說本來如是之法,故不說一字。所謂無慮無察有種種作用功德,具如此中所述。以無漏法將一切有漏法悉離,不復輪轉。凡愚不覺,執諸法皆剎那,妄著於空;即空亂意菩薩,亦不了知聖智境界。金剛隨護者,化佛耳;得法樂之四智菩提清淨法界,非見聞覺知之所到。化佛示種種業報相,有他依性無自依性,因眾生惡業所感故,現惡業障,如水中月不離空中月,而亦非真月。又如陶輪因器而造,觀機應感而有種種現身說法,非佛自通境界。愚夫但依六、七二識身,不知藏識,故本際不可得。若離於分別,即趨解脫道。如來五住煩惱習氣俱斷,故云一切過斷。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三乘亦非乘,如來不磨滅,一切佛所記,說離諸過惡。為諸無間智,及無餘涅槃,誘進諸下劣,是故隱覆說。諸佛所起智,即分別說道,諸乘非為乘,彼則非涅槃。欲、色、有及見,說是四住地。意識之所起,識宅意所住。意及眼識等,斷滅說無常;或作涅槃見,而為說常住』。
三乘非自覺聖智有差別,隨眾生無明厚薄之不同而施設。如來並無業報,以證得無間聖智而得涅槃,為下凡眾生說,令其仍舊成佛,隨順而說,並非真實境界。說三乘,並非真實涅槃,唯此自覺更無餘也。三界見惑,欲色界思惑三,故說有四住地。意以八識為宅,隨時發生種現。斷滅之見,皆係妄計。或不了知涅槃而妄說常住,亦是邪智。
己二十一 遮斷肉食門
庚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彼諸菩薩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與蔥,飲食為云何?惟願無上尊,哀愍為演說!愚夫所貪著,臭穢無名稱,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食?食者生諸過,不食為福善。惟願為我說,食不食罪福』。大慧菩薩說偈問已,復白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食不食肉功德、過惡。我及諸菩薩,於現在、未來,當為種種希望食肉眾生分別說法,令彼眾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於住地清淨明了,疾得究竟無上菩提。聲聞、緣覺、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無上菩提。惡邪論法諸外道輩,邪見斷常,顛倒計著,尚有遮法,不聽食肉;況復如來世間救護,正法成就。而食肉耶』?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化他智二十一門,前二十門專究定慧,此末後一門係討論戒律。夫小乘以斷愛為首,大乘以慈悲為根本,故能不殺即是具足一切戒品。所謂以慈心不殺故,即不侵損他人,是具足不盜戒;不侮戲他人,即具足不淫戒;不欺誑他人,即具足不妄戒;不嬈亂他人,即具足不飲酒戒;乃至具足十根本戒,盡虛空微塵戒,及如來清淨戒。如來教化真實義,令眾生離染得淨。前言修慧斷妄證真,修定、攝散入定,而一切定慧皆應攝於戒律中。又前既圓滿定、慧,今更當圓滿慈悲。
大慧請問,先偈、後以長行,皆由大慈悲本願吐露,而為末世眾生開慈悲福智。故言:凡菩薩乃至求佛道者,皆不應飲酒、食肉、以及五葷之菜。以身染臭穢而無名稱,自儕於食肉之畜生一類!況食肉者,罪過無邊;不食者,福善亦無量。大慧所以以此意陳請佛前,求佛方便說法,令彼眾生皆具足慈心,清淨明了。無論凡夫、二乘,以此慈悲心為根本故,而得無上菩提。且邪論外道,猶有肉食之戒,而況我佛教之救護世間成就正法者耶?此佛所讚嘆許為宣示也。
庚二 解說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嘗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眾生聞氣,悉生恐怖,如旃陀羅及譚婆等,狗見憎惡,驚怖群吠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故,不應食肉。令諸咒術不成就故,不應食肉。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口氣臭故,不應食肉。多惡夢故,不應食肉。空閒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令飲食無節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嘗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復次、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蘇陀娑,食種種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謀反,斷其俸祿。以食肉者有如是過故,不應食肉。復次、大慧!凡諸殺者,為財利故,殺生屠販。彼諸愚癡食肉眾生,以錢為網而捕諸肉。彼殺生者,若以財物,若以鉤網,取彼空行、水、陸眾生,種種殺害,屠販求利。大慧!亦無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魚肉,以是義故,不應食肉。大慧!我有時說遮五種肉,或制十種;今於此經,一切種、一切時、開除方便一切悉斷。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尚無所食,況食魚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是故不聽令食子肉』。
自有無量因緣至無有是處,言不應食肉之因緣有無量,今且略舉十五種耳。文顯易解。如來非但制止食肉,且於非食肉亦有節制。以色身饑餓,不得不藉以維持,然菜蔬之類,亦有種種目所不能見之微生物,聚殖其間,故當食時,作食子肉想即可不貪,作服藥想即知數量。然則以此而觀,則似第一種因緣有無量劫六親輪迴墮落於中者,安可而食肉耶?過去有王下一段,以事證肉食之不足更益之食人,卒至亡國,可以為鑒。凡諸殺者下一段,係別明。謂即有食三淨肉、五淨肉者,亦不妥。若不食,彼捕獵、屠售,皆不能成就,是其罪仍須以錢求享者負之耳。我有時說下一段,是正戒肉食之不宜。佛從前曾方便說五種淨食,或十種不淨肉,皆方便權門,非真實義;在此經中,明一切悉斷。蓋修行皆以大悲心為引導,視一切眾生猶如己子也。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曾悉為親屬,鄙穢不淨雜,不淨所生長,聞氣悉恐怖。一切肉與蔥,及諸韭、蒜等,種種放逸酒,修行常遠離。亦常離麻油,及諸穿孔床,以彼諸細蟲,於中極恐怖。飲食生放逸,放逸生諸覺,從覺生貪欲,是故不應食。由食生貪欲,貪令心迷醉,迷醉長愛欲,生死不解脫。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呼獄。若無教想求,則無三淨肉,彼非無因有,是故不應食。彼諸修行者,由是悉遠離,十方佛世尊,一切咸呵責。展轉更相食,死墮虎狼類,臭穢可厭惡,所生常愚癡。多生旃陀羅,獵師譚婆種,或生陀夷尼,及諸食肉性——羅剎、貓、狸等,遍於是中生。縛象與大雲,央掘利魔羅,及此楞伽經,我悉制斷肉。諸佛及菩薩,聲聞所呵責,食已無慚愧,生生常癡冥。先說見、聞、疑,已斷一切肉,妄想不覺知,故生食肉處。如彼貪欲過,障礙聖解脫,酒、肉、蔥、韭、蒜,悉為聖道障。未來世眾生,於肉愚癡說,言此淨無罪,佛聽我等食。食如服藥想,亦如食子肉,知足生厭離,修行行乞食。安住慈心者,我說常厭離,虎狼諸惡獸,恆可同遊止。若食諸血肉,眾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無慈慧,永背正解脫,及違聖表相,是故不應食。得生梵志種,及諸修行處,智慧富貴家,斯由不食肉』。
頌文之意,與長行同,不過有前後詳簡耳。第三偈中麻油,言西竺有一種麻油,係以蟲所壓出,故不可食。而此嚴戒斷肉食之理,不但此經切實決顯,他如縛象經、大雲經、央掘利魔羅經等,皆悉制斷食肉,人亦何必而障解脫違聖相而息滅慈心也哉!要知今生之得生於淨裔門第,具足智慧,生長富貴家者,皆由往劫前世不食肉之報。所以智者宜思:誰為罪過?誰增福德?斯由一味之貪,可不勉為戒斷,而即以入於定慧之門,以求自覺聖智無上菩提也!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13 冊 No. TX13n0007 第七編 法界圓覺學(第10卷-第15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前來八門,皆彰唯識境,即觀一切法相性也。所觀境彰,須繼起能觀行。蓋佛法非比世間法,隨文解義,便謂已畢研究之事。此如盲人不知顯色,眼未開時,須除其病;所以於唯識境要得親證,必須起行,即是修唯識觀。前所彰之境皆唯識,今所辨行亦皆唯識。此唯識觀,未歷三賢位之菩薩,如不起修不相應也。此所明之四行,諸菩薩位所應修習,大慧菩薩本已能修諸行,了達諸法唯心性相。為未來大心眾生頓悟修行,趨無上果,故請佛說大修行所具足之方便法門,免令未證謂證,未得為得,或耽住禪樂,或招感邪魔,或起法愛,或求神通,此大慧菩薩之悲願也。方、方法、便、利便,以利便方法應用適宜,使理易於明,行易於成,謂之方便。於自利有善巧方便,而利他亦有善巧方便。方便、亦可作一種預備功夫解。總而言之,無論作何事業,無方便不能通達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