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淨土論講要
- 釋題
- 一 經論題
- 二 造譯題
- 解文
- 甲一 偈文
- 乙一 敬法主略明前三門
- 乙二 依經相廣明觀察門
- 丙一 明依經教
- 丙二 列觀功德
- 丁一 世界功德
- 丁二 佛功德
- 丁三 菩薩功德
- 乙三 述偈意總結迴向門
- 甲二 論文
- 乙一 總徵
- 乙二 廣釋
- 丙一 通示五門
- 丙二 別詳觀察
- 丁一 列釋三觀
- 戊一 國土功德
- 己一 喻彰勝力
- 己二 列門分釋
- 庚一 列門
- 庚二 分釋
- 己三 結顯妙義
- 戊二 觀佛功德
- 己一 列門
- 己二 分釋
- 戊三 菩薩功德
- 己一 總標
- 己二 徵釋
- 戊一 國土功德
- 丁二 結歸一法
- 丁一 列釋三觀
- 丙三 善巧回向
- 丙四 結明五門
- 甲一 偈文
【釋 題】
一 經論題
往生淨土論,一名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論有宗經論、釋經論之別:宗經論,宗主經意自別立論;釋經論,依據經文解釋造論。本論依往生淨土論之名說,可為宗經論;依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之名說,亦可為釋經論。故題中雖是論題,亦兼經題。經名無量壽者,可總指淨土三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是梵語,此云無量壽;阿彌陀經,即小無量壽經。通常說無量壽經,單指佛說無量壽經。本論依無量壽經之義立論,本論遂名無量壽經論。
無量壽,即稱佛之名。阿彌陀本有無量壽、無量光諸義,然主要者為無量壽義,故諸經多以阿彌陀翻為無量壽。『量』義有四:一、空間量。就是有長、廣、厚之量,名空間量。算學上之幾何學,就講此長、廣、厚之量。二、時量。長、廣、厚,即是方量,此就時間上講,由一剎那、一小時乃至歲月等時,謂之時量。三、重量。若兩、銖、斤等。四、數量。由一至二乃至阿僧祇數。何謂無量?凡為言說之能說,思想之能想,皆不離上列諸量。若超過諸量,亦必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成所謂『言語道斷,心行寂滅』不可思議之情境,是為無量。以百千歲乃至以劫數計算其壽,以有可計故,不名無量。要非言語思想所能推度,名壽無量。如壽無量,光無量等亦復如是。
經者,通常謂佛典有三藏,三藏即經、律、論。凡佛所說或弟子說而為佛所印可者,名之為經。即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之『契經』是。諸大菩薩依經之宗要而發揮之創作,或依經文注釋之述作,名之為論。佛在世時,對弟子日常生活規定之規律,名之為律。
無量壽經即是經題。優波提舍譯意為論議,即通常所謂議論。問答、抉擇、分析、討論而發揮其要義者,謂之論。故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即釋無量壽經論。然依經義先為作偈,梵語伽陀,略音曰偈,等於中國古來之詩。偈中立義,在發願往生,曰願生偈。本論宗旨所在,即為願生,可名曰無量壽經願生偈論。於論題中取主要義,題為『往生淨土論』,亦有簡題為『往生論』者。
未釋論以前,先將淨土之義說明:土即國土,與國家之國義有別。此中國土,是指世界而言。世界、依佛典說:『虛空無邊,世界無數』。這與中國古來思想,以為國土之範圍就是上天下地,捨此上天下地更沒有什麼國土世界,頗不易相通;但是與現代天文學正可相通。依據天文學者之研究所得,知火星世界中有人民。空中等於太陽之各恆星,皆是世界,亦可有人生,故世界無有限量。於此無量數之世界中,當然有苦樂、淨穢、好惡之種種差別,其清淨安樂美好莊嚴之世界,即是淨土。由此說來,西方淨土,在現代天文學上很容易承認。此娑婆世界,是苦的世界,不是莊嚴安樂美好的世界。處此眾苦脅迫之世界中,欲求擺脫苦惱,往生樂土,非修淨業不可!若修淨土業因,能得淨土樂果。釋迦世尊於淨穢、好惡、苦樂懸殊之世界中,特選說此清淨、勝妙、安樂之世界。彌陀經所謂『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平常人於此娑婆世界尚有所不見不知,聞於十萬億佛土外更有世界,必以為無稽荒渺之談。然以諸佛之智慧眼觀之,確見有此世界,如吾人現前見有檯桌相等。故釋迦世尊勸導眾生,觀此世界災難困苦之逼迫,發求生極樂世界之心念,勤修淨業,往生淨土。以上明往生最淺顯義,依科學上之天文學,亦可見到。
依佛法中勝義諦說:究竟清淨之佛土,是離一切相,離一切分別言說之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遍一切處,人人本具而不顯現者,為煩惱業報之所障故,雖遍一切而不相應,終處於如夢如幻之生死中,流轉不息。若能破此煩惱業報幻夢,一念覺悟,一念即與淨土相應。是則『往無所往,生無所生』之往生義也。若據世俗諦說往生:『往則決定往,生則決定生』。以修淨業之因,至臨命終時,決定離此娑婆世界,往生西方淨土之極樂世界。合勝義世俗諦說往生,又可說:『往則無所往,生則決定生』。以往生者,究以何為真能往生之報體,若謂軀殼之中另外有一靈魂等為往生報體,則靈魂之說早為佛學所破。佛學上說往生報體,即阿賴耶識,此阿賴耶識遍一切處無有方所。生此國土之中,即由能生之業力成熟,而此國土之報體成就。如是得生淨土之淨業成熟,即生淨土之報體成就,故曰『往則無所往,生則決定生』。復次、就所成之報身未捨命時,為此世界之報身,若捨命而往生極樂,即成為極樂世界之報身,則『往有所往』。然無實在之能生所生,究從何而生娑婆,從何而生極樂?若從自生,未生則自體尚無,何能自生?若是他生,望自說他,自既不生,他何能生?若無因生,則等於無生。中論所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故可說『往有所往』,而『生無所生』。以上四句皆不可偏執,果能離執,即可隨機方便施設言說。
二 造譯題
婆藪槃豆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婆藪槃豆是造論菩薩之別名,菩薩是通名。婆藪、即天義、世義,世主天生之義。槃豆、即親義。故古譯有世親、天親之別。世親有弟兄三人,世親之兄即無著菩薩,世親之弟即師子覺尊者,皆是出家菩薩。世親菩薩造論最多,號稱千部論師。始學小乘造五百小乘論,後轉學大乘更造五百部大乘論。菩即菩提,薩即有情;菩提乃成佛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云『無上正遍知』,此菩提即從證無上正遍知果得名。諸有情若發得成菩提之心願,即是菩薩。中國人一向不明白菩薩之意義,錯認菩薩為偶像之代名詞,凡屬泥塑木雕等之偶像,皆稱菩薩。不知吾人能了知佛果上之種種功德,發起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願者,才是菩薩。菩薩之功行有遠近,智慧有淺深。十信位,謂之初發心菩薩;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位,謂之三賢菩薩;十地是聖位菩薩。世親即四加行位之菩薩。在歷史上,一千六七百年前,印度有名世親菩薩者,造立此論,故曰婆藪槃豆菩薩造。
佛生於印度,說法是依印度梵語而說,其後弟子結集,亦用梵文等印度文字。現由印度之梵文譯成中國之華文,故須明翻譯之歷史。元魏即南北朝時北朝之魏,曰元魏以簡別於曹魏也。天竺、乾竺,皆是印度。元魏時、印度有通達三藏之法師名菩提流支者,翻譯此論,故曰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梵語菩提,此云覺,流支此云愛或希。覺愛、覺希,即以菩提──覺──為其所愛樂希望也。
【解 文】
甲一 偈文
乙一 敬法主略明前三門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世尊我一心歸命,即我一心歸命世尊,是敬說法之主。經是弟子親聞佛說,於結集時首加如是我聞。論是依經而造,經由佛說,於造論時首當致敬於佛。一切教法,皆釋迦世尊所說,故世親於未造論前,首致敬於釋迦。如吾人於未誦經、未講經前,須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即皈命義。我、是代名詞,常人言我、執有實在之我;菩薩言我、但是以便稱呼之假名。成唯識論所謂『由假說我法』,即言佛及菩薩等言我,皆由假而說也。一心者,收攝散心,而專一其心以歸命於世尊。以此身命歸敬世尊曰歸命,表致敬之至。世尊者,世出世間之最尊最貴者,是諸佛之通號。然此中世尊專指釋迦,以釋迦是說法主故。而佛佛道同,敬釋迦亦即是遍敬十方一切諸佛。
歸命有恭敬禮拜義。我一心皈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為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阿彌陀佛,是讚嘆阿彌陀佛之光量無邊,為讚嘆門。如來者,如、即真如實性,證真如實性成無上正覺,而來度脫一切眾生;從真如實性而來,是無來而來,名為如來。願生安樂國者,發願希求往生於安樂國土,為作願門。禮拜屬身業,讚嘆屬口業,願生屬意業,修清淨三業也。
乙二 依經相廣說觀察門
丙一 明依經教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明所說之功德相,非由自所見,亦非自所臆談,乃依佛經中所說而說。修多羅、有譯素怛纜,此云契經,即契理、契機之經常大法。就廣義說,修多羅是對律、論而言。就狹義說,即指十二分教中之長行散說分。此中指廣義說。
經中所說義廣,亦說有諸佛功德。今世親菩薩唯依佛經中說阿彌陀佛之功德相而說偈。真實功德相者,以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佛既於經中作如此說,則阿彌陀佛之功德當是真實而非虛假。復次、淨土莊嚴等之功德相,是無漏果所成,離一切顛倒染污等相;此無漏之功德,離一切相、即一切相,故名為真實相。將經中散說之功德相,總攝于此偈頌之中;而此偈文與佛所說之教法相一致,不相違背,故曰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丙二 列觀功德
丁一 世界功德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觀察門,就是觀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依正莊嚴功德之相。此中觀世界功德,即首觀西方極樂世界之依報莊嚴功德之相。此觀世界功德之偈頌,自觀彼世界相至阿彌陀佛國,配下論文,總有十七種功德。此為第一、清淨功德成就。謂彼西方極樂世界,是勝過三界道之清淨相。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二、量功德成就。謂西方極樂世界所成之量,猶如虛空之廣大而無有邊際。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三、性功德成就。謂西方極樂世界之因性,是由出世清淨無漏功德之所成就,非有漏不善染污業力之所成也。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四、形相功德成就。謂西方極樂世界之形相,非闇昧不光亮之形相,是清淨光明猶如鏡及日月輪等之相。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五、種種事功德成就。謂具備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之七寶,乃至百千無量珍寶,成就清淨微妙之功德莊嚴。
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
六、妙色功德成就。熾、光盛也,謂西方極樂世界之無垢色相光明,能普照一切世間也。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七、觸功德成就。迦旃鄰陀,印度極微細柔軟之草名,觸此草時,能生樂受,若與西方極樂世界寶性功德柔軟之草相接觸時,其所生樂,尤勝過與迦旃鄰陀觸所生樂。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喧吐妙法音!
八、莊嚴功德成就。首一頌,明水中莊嚴功德成就;中一頌,明陸地上之莊嚴功德成就;末一頌,明空中莊嚴功德成就。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九、雨功德莊嚴成就。謂空中雨無量華衣以為莊嚴,有無量香氣,普熏一切法界。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十、光明功德成就。謂佛之智慧光明清淨如日,不僅能破世間之黑闇,且能破一切眾生內心上之無明癡闇。
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
十一、聲功德成就。謂佛之聲語微妙,普聞十方,求其邊際而不可得。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十二、主功德成就。正覺阿彌陀即阿彌陀正覺,就是阿彌陀佛。謂阿彌陀佛為極樂世界之教主,是法中之王也。
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十三、眷屬功德成就。有主必有伴,謂與阿彌陀佛相伴之大菩薩及九品往生之眾生,皆由阿彌陀佛之正覺華變化而生也。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十四、受用功德成就。平常所謂法喜充滿,即此中愛樂佛法味;禪悅為食,即此中禪、三昧為食。愛樂佛法,得其趣味,而以法味滋養其慧命。梵語禪那簡稱曰禪,此云靜慮。三昧,此云等持,平等安持其心,令離惛忱掉舉,通常所謂定也。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十五、無諸難功德成就。謂身心之所受,無有一切苦難。即彌陀經所云:『但受諸樂,無有眾苦,故名極樂』也。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十六、大義門功德成就。此中說女人等不生,意說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眾生,無有女人等相。不明此義者,誤解女人等不得往生西方。如此則女人等念佛,豈不徒勞無益?須知凡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者,皆具有三十二相之大菩薩相,無有女人、根缺及不具福報之三乘人相;非謂此土或他方之女人根缺及二乘人不得往生極樂也。已生極樂者,雖有凡夫、二乘等別,然皆必進入大乘,畢竟成佛。故西方極樂世界,是由大乘無漏善根之所成就。以是大乘善根界故,不僅無有女人、根缺、二乘之體性,而女人等之名稱皆無,只有阿鞞跋致菩薩等之名稱。
不但阿彌陀佛有淨土,十方諸佛菩薩皆有淨土。但是諸佛究以何故安立淨土?釋迦世尊究應何機而說淨土法門?此為修淨土者急需解答之問題,茲為述之:
世人有因惡報現前,怖畏驚悸而求生淨土者;有因饑寒困苦生活之所逼迫而求生淨土者;有因老病等苦之所逼惱而求生淨土者;皆以避苦趨樂之心理,為往生淨土之動機。細考諸佛安立淨土,釋迦世尊說淨土法門,雖附有令眾生厭苦欣樂之意,然非佛建立宣說淨土之本意,佛之本意在為真正發大乘菩薩心者安立宣說也。凡夫眾生避苦趣樂之心,志在快樂,不求永斷生死。如厭離三惡道苦而欲保持人生不失,厭離人生之苦欲求生天,厭欲界苦求生色界,厭色界苦求生無色界;只須以佛法中之人天乘法──五戒、十善、八定收攝之。持五戒可保人生不失,修十善、八定得生天道,何須諸佛安立淨土?釋迦說此淨土法門?至於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之二乘人,求出三界,永斷生死;祇須了知三界是苦,眾生不淨、無常、無我等義,依四念處起四正勤、八正道等之三十七菩提分法,精進勤修,於一生中雖不即得阿羅漢果,決定能得須陀洹果。由得須陀洹果,即永不退轉而再受生死煩惱等苦,亦不須依淨土法門以求往生淨土。如錫蘭、緬甸等小乘佛法,即專求得阿羅漢果,了脫生死。故彼錫蘭、緬甸等處,無此淨土法門也。
由此推之,諸佛之所以安立淨土,釋迦之所以宣說淨土,非為凡夫、二乘,實為有大乘根性之眾生。聽聞佛法,不求來世福報安樂,不圖自了三界生死苦惱,而為發普度一切眾生之大乘心者,乃安立宣說也。
發大乘心者了知諸法緣生道理,知一切法是眾緣所生。以法是眾緣所生,一法即一切法;眾生是眾緣所生,一眾生即一切眾生。離一切眾生別無有我,非令一切眾生皆共成佛,即無佛可成!因此發普度一切眾生共成佛道之大願,決無離一切眾生而自去了脫生死之理。以眾生即自己,自己即眾生,無有眾生與我之別。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有離眾生外可度脫之自己也。
菩薩既以一切眾生同體不二而發普度一切眾生之悲願,然欲成滿此願,非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不可。否則、雖有此願,事實上終無可成之一日。由發欲度盡虛空遍法界眾生之大悲心,欲度此無數眾生,須斷無盡煩惱,修學無量法門。成就無量福德智慧莊嚴之圓滿佛果,須經三大阿僧祇劫;入無量世界,度無量眾生,非一生所能做到。起信論說:『信心成就,入正定聚,須經十千大劫』。十千大劫,即一萬大劫。大乘信心成就,其難如是,況佛果乎!
成佛既非一生所能,而已發大乘心者須修六度,修六度時,時有種種退墮破壞大乘心之違緣,有失壞大乘心之危險;而人命短促,旦夕無常到來,或上昇樂趣,或下沉苦趣,又有迷失大乘心──菩提心──之危險。因有如是種種惡緣,菩薩雖已發大乘心而欲保持不退者,實非易事!諸佛有護念菩薩之責,金剛經云:『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對此已發大乘心而未能不退之菩薩,究以何法慈悲護念,而使其已發之大乘心不致有失壞退墮之危險?因此諸佛以欲護念如此已發大乘心未能不退之菩薩故,遂安立清淨莊嚴之國土。菩薩於何土有緣,即發願往生何土──隨所發願,起決定信,專一其心。則臨命終時,隨其所願而往生淨土,聞法不退;而還來普度一切眾生。若無諸佛安立淨土為已發大乘心菩薩之所依歸,一旦退失,則前所修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種種功德,唐喪無益。故菩薩必以淨土為歸宿,方不致退失大乘心──菩提心──而唐捐其前功也。此為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成立淨土之正義,亦即釋迦說此淨土法門之真義所在。修學淨土法門者,須於此義深切了解注意之!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
首二句,即第十七、一切所求功德成就。謂西方極樂世界,應有盡有,凡眾生之願樂,一切皆令其滿足。後二句結發願往生也。
丁二 佛功德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花臺!
前觀佛土功德總有十七種功德,為依報莊嚴;此中觀佛功德,與下觀菩薩功德,觀極樂國土之正報莊嚴功德。依下論文,觀佛功德總有八種,此為第一、座莊嚴。謂以無量大寶華王所成之微妙清淨花臺為座。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二、身莊嚴。阿彌陀佛此云無量光;此中言一尋者、乃隨此土眾生觀察釋迦佛之光量言也。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三、口莊嚴。謂如來口中所發之語聲微妙而普聞十方。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四、心莊嚴。謂佛心平等,猶如五大無有分別。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五、眾莊嚴。謂一切天人不動眾,皆從阿彌陀佛之清淨智海而生。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六、上首莊嚴。謂與阿彌陀佛相伴之上首,皆如須彌山王之勝妙而無有能過之者。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
七、主莊嚴。此從伴中顯主,謂阿彌陀佛為天人等之所恭敬、圍繞、瞻仰、讚嘆之法主也。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八、不虛作住持莊嚴。謂凡見佛光明,聞佛名字,皆能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空遇光明,空聞佛名而不能成佛者。
丁三 菩薩功德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雨天樂、花、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
依下論文,說菩薩有四種正修行成就之功德。首一頌、言菩薩之化身普遍十方,而報身如須彌山常住不動,即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普化十方之義。第二頌、言菩薩之應化身,能於一切時中以一念心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利樂有情。第三頌、言菩薩以種種天雨音樂、花、香、衣服供養讚嘆一切世界一切諸佛無餘。如普賢菩薩之廣修供養;彌陀經之『各以衣祴,盛眾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第四頌、言不僅至有佛世界以上求佛道,且至無佛功德之世界以下化眾生,如觀音菩薩之三十二應身。明代蕅益大師,修菩薩行。人詢以師有何願?師答有二願:一、願以所修功德回向往生淨土,二、願生淨土已,成就不退,而入地獄普度一切眾生。此言修淨土者,若以凡夫避苦趣樂之心,二乘自了之心以求往生淨土,則不與淨土相應。雖亦帶凡夫等往生,然非佛說淨土之本意。
乙三 述偈意總結迴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為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首二句、明作論說偈宗旨所在,為願往生淨土而作偈,故曰願生偈。後二句、明回向門:言菩薩是以大悲心而修淨土,不但求自往生淨土,且欲與一切眾生同往彼清淨安樂世界。故以所修念佛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使同得往生淨土也。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總說竟。
此總結說偈已竟。無量壽修多羅,指淨土之無量壽三經。謂無量壽經中長行散說之義,今我世親以偈總攝說之已竟。
甲二 論文
乙一 總徵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
此總以問答體,徵問發起說偈宗旨所在。論即議論,依理討論研究之謂。
乙二 廣釋
丙一 通示五門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嘆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此總標列五門。云何觀?即觀察門中之三種觀察。云何信?即依觀察淨土真實功德而生信心。五念門,即往生淨土之五種行門。平常講念佛,以稱名為念佛,此誤解念字之義,須知對諸佛功德、相好等明記不昧,總謂之念;非專以口唸為念佛也。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以下別釋五門。初、禮拜門。佛有十種通號,如來、應供、正遍知、皆十號之一。如來義如前解。應供者,以佛斷盡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應受天人供養。正遍知者,簡別凡夫、外道、二乘、菩薩之不知、邪知、偏知、不圓滿知,曰正遍知。阿彌陀如來,阿彌陀應供,阿彌陀正遍知,皆指阿彌陀佛。以身業禮拜阿彌陀佛,此身即能往生彼彌陀佛國。
云何讚嘆?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二讚嘆門。以語業稱揚讚嘆彌陀如來。佛之光明,由清淨無漏智所發,曰光明智相。名是能詮,義是所詮,如來之名詮表如來一切功德,稱如來之名即稱如來一切功德。欲與如來名所詮之真實功德相應,非如實修行不可。故曰: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讚嘆得入眾會見佛聞法。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三、作願門。作者發起義,發起往生之願也。奢摩他,此云止。淨土行者,既發往生之願,欲令心中唯有『畢竟往生安樂國土』之念,無有他念,須修奢摩他行;令心專注安樂國土境上,不流於五欲境界。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四、觀察門。欲以智慧觀察彼三種真實功德,須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此云觀。以毗婆舍那觀三種真實功德,則行者亦得如實功德而決定往生。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五、迴向門。淨土行者,知我與眾生同體不二,能不捨一苦惱眾生,而以己所修之念佛功德回施一切眾生,與眾生同生極樂,成就廣大慈悲之心。
丙二 別詳觀察
丁一 列釋三觀
戊一 國土功德
己一 喻彰勝力
云何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前面通示五門修行之法,此以觀察一門別加詳細解說,而首以譬喻顯佛土殊勝不可思議之功德力。
觀察彼佛國土莊嚴,下別分十七種觀察法,此於十七種觀察法前,先明觀察佛土之總觀察相。謂觀察彼阿彌陀佛安樂國土所成之可共見聞等之種種功德相,應當如何而觀察之?當以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力觀察之。
阿彌陀佛安樂國土,與此世界之國土不同。此世界之國土,是由眾生共業之所成就,彌陀安樂國土,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之所成。佛說無量壽經謂阿彌陀佛於因地中為法藏比丘,曾發四十八願。阿彌陀佛願力所成之國土,能令見者、聞者之眾生皆得往生,故不可與此世界國土等一觀察,必以不可思議功德力觀察之。
凡事之可思議者,皆由言語思想之所安立,如言此為何事?此事即有一定之範圍,界限。此即非彼,彼即非此,此物非彼物,彼物亦非此物。以凡有言說思想,即有是非、彼此之分別相。若離言說思想,即無是非、彼此之相,無有是非、彼此之相,即為不可思議之事。有凡夫不可思議事,而二乘可思議之;二乘不可思議事,菩薩可思議之;菩薩不可思議事,佛可思議之;佛智所行者即一切無障礙之一真法界,為分別思量所不能及。經謂『三界皆以名言假立』,故此一真法界非三界假名之可思議也。
不可思議,則一切法皆不可得,法無可得,何有言說?然為眾生故,不得不假言說以明不可思議之淨土,令眾生信樂往生,故以方便譬喻顯示之。摩尼如意寶性者,摩尼是梵語、此云『如意』,華梵雙舉,故曰摩尼如意。如意寶珠,是大鵬金翅鳥心所成。此珠往往為龍所取,是物質中之最不可思議者,得此寶珠,舉凡眾生身之所需,如衣、食、住等,皆可隨意從寶流出,故曰如意寶。此如意寶不可與其他寶物相比,他寶有其決定性之範圍,如金寶只可為金,不可為琉璃等寶。如意寶則不然,眾生意欲何寶,則何寶顯現,無有決定性之範圍。以物體如意寶之不思議性,比阿彌陀佛安樂國土不可思議之功德性,故曰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然如意寶之不思議性,與阿彌陀佛安樂國土之不思議性,不過少分相似,非絕對完全相同。何以故?以如意寶只能滿足眾生身之所需,而阿彌陀佛之淨土,不但能令無量眾生往生彼國生活自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且能滿足眾生之菩提大願,令一切眾生畢竟得成佛。故曰相似相對法故。
此總觀察國土功德為不可思議之力。下十七種分別觀察中,亦皆含有此不可思議之力也。
己二 列門分釋
庚一 列門
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有十七種事應知。何者十七?一者、清淨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聲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庚二 分釋
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觀彼者,即觀彼彌陀極樂之相。三界道者,道有有漏道、無漏道之分,有漏道是由煩惱所成。眾生所起之業及業所成之報帶有煩惱性者,名為有漏。如有煩惱漏落生死而為三界之所繫縛,名三界道。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功德相,是出世無漏清淨善根之所成就,故曰勝過三界道。阿彌陀佛即以此功德莊嚴之極樂淨土為度眾生之妙法,如駛船渡人,以船為度人之妙法。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極樂世界雖是阿彌陀佛之變化土,化土即是報土,報土亦即法性淨土。法性遍於一切,離一切相,無有限量,不過隨眾生功德高低之不同,而有大小差別之相於眾生心中顯現。其實隨十方世界之眾生同時往生,亦不覺其逼迮。故彼世界之量,是無量之量,猶如虛空之廣大而無邊際。不同此世界中人口稍一增加,即有土地逼迮,生活困苦之狀態。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前言相功德成就,是就體相而言。此中性功德成就,性即是界,界即種子,種子即是因性。即明前之果相,從此『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種性為因之所成就。四諦及三十七道品,皆為正道──正道之體即八正道,此出世正道是三乘共相。大慈悲心,是出世大乘之不共相法。以此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之出世善根,為彼世界之種子性,顯彼世界若因、若果皆是清淨無漏功德。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色法有顯色與形色之二種:青、黃、赤、白等謂之顯色,長、短、方、圓等謂之形色。此中光明形相,是指形色而言。彼極樂世界之光明,遍一切處;眾生樓閣寶樹之中,莫不具此清淨無漏猶如鏡及日月之光明。
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平常說有八珍、七寶,今言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珍寶,或千或萬,無有數量,不可列舉,故曰『種種』。彼土以有無數珍寶性故,能具足清淨微妙莊嚴。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故。
妙色功德是指顯色而言。在顯色法上講,是極明曰無垢;若就功德性上講,是無無明煩惱等垢曰無垢。熾者、盛也。以無垢盛大明淨之光明,照耀一切世間,普攝一切眾生。
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
觸者、接觸義。衣服等物,皆可為觸,此中唯舉草言。此寶性功德之草,非堅硬而柔軟,能令觸者生勝妙愉快之樂受。此土眾生遇有樂受,則於樂境生貪,增長煩惱。極樂淨土所有樂受,能令眾生煩腦斷盡,功德增長。迦旃鄰陀、印度極微細柔軟之草,觸之亦能生樂,然比淨土之寶性功德草,則有霄壤之別。故言寶性功德草,勝過迦旃鄰陀。
莊嚴功德成就者,有三種應知。何等為三?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莊嚴水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莊嚴地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莊嚴虛空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此言極樂國中水、陸、空三種,皆極妙莊嚴,無能過者。文義皆易了,略不詳述。
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從空而下謂之雨,空中有如是花、衣等者,皆由安樂國土功德力之所成就故。
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
前之形相妙色功德,雖講光明,然皆說色法上之光明;此中說佛智慧之光是非色法之光明。色法光明能破器世間之昏闇,不能破有情眾生內心上之癡闇。眾生之痴心闇冥,唯佛智慧之光才能破之,故智慧之光,乃是真實光明。心之癡闇尤甚於器世間之昏闇,世所謂『甯盲於目,不盲於心』。以目四盲多僅一世之痛苦,心盲造業流轉生死,痛苦無窮。
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語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梵即梵天,音聲之中,梵聲極為清淨。極樂世界所有佛聲、菩薩聲、聲聞聲,乃至風聲、雨聲,一一皆如梵聲清淨,深遠微妙而普聞於十方。
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顯土中有主。如言中國,不但言土且有人民及主權統治權。極樂國土亦復如是,不但有種種莊嚴之國土,且有阿彌陀佛為其主。正覺是華語,梵音為佛。正覺阿彌陀,順中國文法即是阿彌陀佛。法王亦佛德號之一,於一切法得自在者、曰法王。等覺菩薩於法尚不自在,唯佛於法能得自在。阿彌陀佛是法中之王,於法自在,故能善為極樂世界之住持者。
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世人言眷屬,指家族而言;阿彌陀佛之眷屬,是以極樂世界之一切眾生,乃至十方世界之一切眾生而為眷屬。此土有胎、卵、濕、化之四生,若生極樂淨土,皆是蓮華化生,故稱極樂世界之凡夫、二乘、菩薩一切眾生為淨華眾。而此諸淨花眾,皆由阿彌陀佛正覺之功德化生,故曰正覺華化生。正覺華者,七覺支又名七覺華。由七覺支能成正覺,猶如有華得成果實。
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
此土眾生,觸食為食,以稻穀麥等滋養生命。極樂眾生,是以佛法味及禪、三昧為滋養生命之物。
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極樂世界衣食自然,遠離身惱;無有愛別離等憂愁苦惱,遠離心惱。此土受苦無間,彼土受樂無窮。
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中文義已詳前解。然論文有須特別注意者有二:一、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之句,即明偈中所言極樂世界無有二乘、女人、根缺之三種譏嫌,是就淨土行者已得生淨土之果報上講;非謂因中二乘、女人、根缺不能修淨土也。二、等者、平等一相故者,此即解已得淨土果報所以無二乘、女人、根缺諸相之義。謂生極樂者,於九品往生中雖有下品往生為凡夫,中品往生為二乘等之別,一生極樂則其身相平等,同為大乘菩薩之相,故無二乘、女人等相。
現畫西方淨土相,有畫男、女、二乘等相者,此不過對照此土之相,令眾生見彼土有吾人之相而發願往生,亦弘法之方便。其實生淨土已,則離現在之我相,均得菩薩之三十二相。
一切所求功德滿足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生彼極樂世界之眾生,由阿彌陀佛之本願力故,所有一切願樂,皆能滿足成就。不僅生活上之願求能令滿足,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皆能圓滿成就。
己三 結顯妙義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十七種功德,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謂前所說十七種功德是略說者,顯讚莫能窮,說莫能盡,略中包廣之義。總前所說十七功德,具自利利他二種功德,淨土能令一切眾生往生彼國,聽聞佛法,乃至不退,證無上覺,乃真正利他功德,故曰: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之化土,然化土即報土,報土即法性土;法性即真如、實相、一真法界,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故曰: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佛之三身、依正二報,本不可分,三身即一身,三土即一土,而後人妄執分別,以為化佛非報佛,報化土非法性土,不知化佛必依法、報佛而起,法、報佛必為化佛之所依。十六句及一句者,以前十六種是別,後一種是總。
戊二 觀佛功德
己一 列門
云何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者,有八種應知。何等八種?一者、座莊嚴,二者、身莊嚴,三者、口莊嚴,四者、心莊嚴,五者、眾莊嚴,六者、上首莊嚴,七者、主莊嚴,八者、不虛作住持莊嚴。
前觀佛土之中,雖亦觀佛及菩薩,然祇是從土中總相觀察,此乃以別相觀佛功德。此先標列別觀佛之功德,總有八種。
己二 分釋
何者座莊嚴?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
前觀國土之中,觀土亦觀佛,此觀佛之中,觀佛亦觀土。彌陀佛座,本以安樂世界為座,如盧舍那佛以千華臺為座;千華臺即千世界。然就佛所座之最近處言之,即以無量大寶華王所成之微妙清淨之蓮華臺為座。大寶王、即大寶華中之王。
何者身莊嚴?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讚佛偈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即佛身之莊嚴。阿彌陀佛之光明無量,偈中言光一尋者,就此土眾生觀釋迦世尊身光一尋以為觀阿彌陀佛光明之標準,而言阿彌陀佛之相好光一尋。
何者口莊嚴?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言語之發生,由唇、齒、舌、及風輪等和合而生,非單獨之口能發言。今唯就發語之顯相上講,以語莊嚴為口莊嚴。佛之語言聲音微妙,如梵天聲響,能普聞十方。
何者心莊嚴?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佛心即佛之心意,佛之意等於地、水、火、風、空之五大,無有分別。地無分別,好惡之人行於地上不起分別。火無分別,可燒之物火皆燒之,腐爛之草、檀香之木一概燒之而無分別。乃至虛空容納一切無有分別。佛之心意,亦復如是。因佛以平等之心,普度一切眾生,不分貧富貴賤,有無善根;一切皆令得生淨土,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何者眾莊嚴?偈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
平常講三業,福業生人天,非福業生三惡道,不動業生色究竟天。極樂國土中之天人等眾,其根本皆由阿彌陀佛智慧海中之功德力,令得往生。如慈善家之辦孤兒院,孤兒雖自有力能來院中,然根本由慈善家之慈悲心;先有孤兒院之設立,孤兒始有可入之院。眾生往生,亦復如是。若無阿彌陀佛智慧本願力,成立西方淨土,眾生雖欲往生,亦不可得。
何者上首莊嚴?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此中上首莊嚴,即指大乘不退轉之大菩薩,猶如須彌為山之王,無能過者。大菩薩亦復如是,眾中之王,無能勝者。
何者主莊嚴?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
前從主中顯眾,眾中顯上首,此復從上首中顯主。即以主顯伴,以伴顯主,主伴互顯之義。以從伴中顯主,故說是天人丈夫眾恭敬圍繞瞻仰之主。主能為天人等眾恭敬圍繞瞻仰者,則其主之功德不言可知。
何者不虛作住持莊嚴?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無異;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極樂國中由阿彌陀佛之本願力故,諸往生者,皆養成大乘菩薩不退轉力而後能示現十方,普度眾生;否則度生之任,不使荷負。如辦孤兒院者,須教養孤兒,具有德、智、體之三育,然後使其服務社會,不僅為一善良之人民,且使為國家有用人才。阿彌陀佛建立淨土,亦復如是。凡生極樂遇阿彌陀佛者,隨修因之淺深,成佛有遲早之別,然畢竟皆得成佛。以極樂土中有良好之環境,能令眾生菩提日增,煩惱漸斷,無有退失,必至成佛,故言遇無空過。淨心菩薩,有講八地以上之菩薩為淨心菩薩;通常講淨心菩薩是指初地菩薩,以初地菩薩有清淨無漏智相應故。未證淨心菩薩,即未證初地之凡夫或二乘等。雖非初地菩薩,然可與登地菩薩將來畢竟同證平等法身無異。雖是初地菩薩,然可與上地菩薩畢竟同證寂滅平等。寂滅相、即諸法實相,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之清淨平等法性。念佛之人,有誤解生淨土即是成佛者,於此須知:生極樂世界,非即是成佛或大菩薩,亦有未證淨心之凡夫二乘,及已證淨心之初地菩薩。生淨土者,雖是凡夫或二乘,亦有必至成佛而不退轉之利益。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以上略說如來功德竟。
戊三 菩薩功德
己一 總標
云何觀菩薩功德莊嚴成就?觀菩薩功德莊嚴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前已觀佛土及佛功德,復云何觀彼世界中之菩薩功德?謂總觀菩薩有四種正修之功德成就。佛是果位,菩薩是因位。菩薩於因中須修自他二利之正行,故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外道亦有修行,然是不正之行。
己二 徵釋
何等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極樂國中之菩薩,能成就於一佛土之中,身無往來而應化十方,普度一切眾生之殊勝功德。菩薩若離此世界往彼十方應化,則不殊勝;若住此世界而不遍至十方應化,亦不殊勝。今極樂國中之菩薩,能不離於極樂而往十方普度應化,是為殊勝。如實修行常作佛事者,如佛菩薩真實所成就之功德,而如實修行,常往十方世界作教化眾生之事業。菩薩常轉離一切煩惱垢之法輪,雖或現佛身及菩薩身,而報身安住不動。故偈曰: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也。開諸眾生淤泥華者,淤泥中之蓮花,無日光之照,花不能開。眾生亦然,雖有善根種子,如無菩薩應化開導亦不成就。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菩薩之應化身,非離此處而應化彼處,是於起一心動一念之間,都能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教化眾生。不但菩薩之教化方法有種種方便,而所教之修行方法亦以種種方便,隨機教授。與念佛法門相應者,教以念佛;與禪定法門相應者,教修禪法;令眾生如法修行,滅除無明煩惱,永拔生死苦本。不若世間慈善家之祇能暫止眾生之苦,不能永滅眾生苦因。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嘆諸佛如來。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極樂菩薩化生十方世界,無一世界不去化生,曰無餘。化生如此,放光亦然。此言極樂菩薩不僅往至十方普度眾生,亦往十方供養諸佛,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菩薩何故能往十方供養恭敬讚嘆諸佛?以菩薩無功用道,不起分別,能任運往遊也。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前言菩薩至有佛世界,此言菩薩至無佛世界。如此娑婆世界有釋迦世尊,現世尊雖已涅槃,然有佛像之存在、經典之流布,眾生依佛教法,猶可修行乃至證果,仍為有佛世界。有根本無有佛法之世界;眾生永無聞法之日,生死無有了脫之期,其苦等於地獄!而菩薩以大悲心而生極樂,故以慧眼了知此無佛法之世界而發願往生,弘宣佛法,建立三寶。使不見不聞之眾生,了知真實法性,然後如解修行,得證道果。其所開示建立之法,猶如佛之建立佛法。故曰:示佛法如佛。若菩薩有菩薩之功德而不普度眾生,雖有功德亦等於無,故菩薩一有功德即當教化眾生。地藏菩薩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即此義也。
丁二 結歸一法
又向說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佛功德莊嚴成就,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向說十七種佛國功德莊嚴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佛功德莊嚴成就,四種菩薩功德莊嚴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應知。
觀察門中分別觀察三種功德已竟,今以前所觀察三種功德,總結歸成一句法攝。向說者,指前所說三種功德莊嚴。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者,以三種功德成就之因,即阿彌陀佛之大願心力。無量壽經中說阿彌陀佛於因中──因中名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後依誓願之心、修誓願之行,而成所誓願之果──極樂世界。如摩尼寶珠,由大鵬金翅鳥心所成,此極樂世界即由阿彌陀佛之願心而成。阿彌陀佛以願心成此極樂世界作種種佛事,令眾生斷無盡之煩惱,證無上之菩提。
諸佛普度一切眾生之大悲心願雖同,而度生之方法有異。如此土釋迦世尊,以語言音聲說法度生,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眾香國以香而為說法,乃至有以花及睡夢等而為說法度生。極樂世界之阿彌陀佛,即以所成之安樂世界,而作度生之唯一方便法門。
欲生淨土者,祇須發願即得往生,以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而阿彌陀佛誓願之中,已有欲令一切眾生往生彼國之願。是彼國土已含有攝受十方世界眾生發願往生之力,如磁含有吸鐵之力。故願生淨土者,決定得生。平常得生淨土,須至初地菩薩方能成就自他受用淨土,其所成之淨土乃由修行至其地位自然而成,非一發願即可往生。吾人欲生極樂淨土,不必須修滿淨土之因,可但由發願往生而得。此雖於尋常所講:『非有所修之因,不成所證之果』之因果律,有所相違,然佛法中有五不思議事,此不假修因──非不要念佛,是說不須如修初地菩薩之行,得初地所成自他受用土──得生淨土,即五不思議中之願力不思議。
前分別觀察中有二十九種功德,今總攝入一法句中,所謂一法句者,即清淨法。此清淨法,即清淨法界,即佛無漏智所證之法性。佛以法性為身,法性亦佛之無為法身。真實智慧,即四智菩提,四智是無漏無虛妄無顛倒智,此智為能證;與此智相應,為此智之所證者即清淨法界。此清淨法界,即佛之無為法身:以無分別智證無分別理,理智如如,離能所相。眾生之範圍有廣有狹:最廣之義,一切有情無情生滅諸法,皆謂之眾生;以是眾緣和合而生故。其次、除無情法,凡屬有情,佛及菩薩乃至微細昆蟲,皆是眾生。其次、以眾生與佛相對,佛非眾生,菩薩及一切有情,是眾生攝。其次、以眾生與聖人相對,十法界中四聖非眾生,六凡是眾生攝。此中所云眾生世間之眾生,即攝佛與菩薩之眾生義。
華嚴宗言世間有三:一器世間,二眾生世間,三正覺世間。本論言二世間,即將華嚴之正覺世間,攝歸於眾生世間也。有世間差別之相,皆為世間功德;若『言語道斷,心行寂滅』之無差別相,是為無漏之出世間相。此中雖言世間,然皆以無漏功德所成,亦即出世間之世間也。
丙三 善巧回向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迴向。
本論總有五門,別明觀察即觀察門。現講如何善巧迴向,即迴向門。
五門之中,作願門,正修奢摩他行;觀察門,正修毗缽舍那行。禮拜、讚嘆二門,即止觀之前方便行,故總菩薩所修四門──禮拜、讚嘆、作願、觀察──而曰: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於五門中,作願一門最為緊要,未作功德──禮拜、讚嘆──之前,須先立願;正作功德之時,亦須有願。以有願故則功有所歸,心有所專;功有所歸,則功不散失,如錢有繩,錢不散失。心有所專──發願往生西方,則心專注於西方淨土──則攝散歸定,定即奢摩他也,依奢摩他行,修毗婆舍那──由作願門而起觀察門──觀察佛之依正莊嚴,則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雙運。三種觀察,是為廣行。三攝於一,以一清淨法界為總,是謂略行。
成就柔軟心者,心有煩腦則不柔軟,猶如野馬;若修止觀,即能降伏一切煩惱,煩惱伏已則柔軟心成。若不修得心柔軟忍,則貪著五欲等境,不能知止而定,不能詳細觀察。故止觀二門,須使柔軟心成。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
上講迴向所依之心,此處正講迴向之義。已有功德成就,方能迴向,故須由前禮拜等行集一切功德善根。功即功行,德即果德,凡功行之有所得而成就者曰功德。功德亦即是善根,功德成就,善根亦成。通常即以信、進、念、定、慧之五善根,及當知、已知、具知之三無漏根為善根三總相。其實、一切功德,皆可謂之善根。如念佛念至無有雜念,即成就一種念佛之功力,由此念佛功力為根,成就念佛之善根。如樂善好施之人,久久行施,至成習慣,成就布施功德,布施善根成就。反之、造惡亦有惡根成就,如貪、瞋、癡三毒謂三毒根,所謂惡根性、劣根性是也。不善巧迴向者,以有我執之心,所作功德皆為我而作,是有漏著相之功德,非出世無漏功德。此有漏功德,僅成人天有漏之因,得生人天之果。若善巧迴向,須不求自身住持之樂。住持即生存、存在、保持不失之義。能不自求保持安樂,即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如吾人念佛往生淨土,非唯求自得處安樂,是為救拔一切眾生之苦而生淨土。世之慈善家等,施衣、施食雖能拔苦,非能拔根本之苦。唯佛法中,令眾生斷煩惱,證菩提,方能拔除眾生之苦本。淨土法門,令人往生,雖未使眾生即時斷除煩惱,然生西方者即能離苦,亦漸能盡除煩惱,成無上覺。
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故。
此中菩提,即大乘菩提心。若不如是迴向,即違三種大乘菩提之心,若違大乘菩提之心,即違阿彌陀佛安立淨土之本旨。修學佛法,要以無我心為出發點。若有我執,即成凡夫。故二乘人,從消極方面破除我執,證阿羅漢;大乘菩薩,以大悲心無我圓成佛果。
梵語薩迦耶見、此云身見,於身見而有我執。有此我執,即有貪愛、癡、慢。唯識論說我執有二:一、由第七末那緣第八賴耶見分為我,為俱生我執;是我執心之根本。二、由第六意識攀緣五蘊所起我執,通俱生及分別我執。要破我執須有般若之智。由般若智,破人我執,斷煩惱障,證生空理;破法我執,斷所知障,證法空理。生空者,了知吾人是由五蘊和合而有,無實個體,等於一個團體,須由眾多份子和合而成;若離眾多份子,則團體不成。吾人亦然,祇有眾緣和合假相之我,無有實體之我,故吾人之生是空非實。由了生空,更進一步,可知此和合成人之五蘊,亦是眾緣和合而成,則五蘊亦空,成法空觀。了知人、法二空,不起貪著,不求自樂,故曰: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世間之慈悲,與佛法之慈悲不同。世間之慈悲,是以有我心而行慈;佛法中之慈悲,是以無我行慈,所以是大慈悲。又佛法中慈悲有三:一、生緣慈,二、法緣慈,三、無緣慈。緣眾生之苦而起慈悲,是生緣慈;不見自他而起慈悲,是法緣慈;以無功用而起慈悲,是無緣平等慈。眾生於無苦中而妄起苦,是極苦惱。如此苦惱眾生,如處大火宅中,菩薩能以大慈悲心,令離根本苦,得究竟樂:故曰: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世人立功、立言、立德,皆不離我執之心,故功成則圖一己之享受。菩薩不然,菩薩願生安樂世界,為憐愍一切眾生,不是以極樂世界來供養自己。故菩薩依智慧為本而起方便,作迴向利他之行;憐愍一切眾生,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有此三種相違法,則大菩提心不成;離此三種相違法,成大菩提心而大乘義門成就。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不以為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凡不為自利而起,即能無染;世之立功業作大事者,有為自受樂之心,即有染心。菩薩不為自身,故無染心。不為自身成無染清淨,是唯自身清淨。若能拔一切眾生苦,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是為成就安清淨心。不但令一切眾生離苦,且令一切眾生證得無上菩提之覺法樂,是為樂清淨心。若以三清淨心與三德相對,無染清淨是斷德,安清淨是恩德,樂清淨即是智德。三清淨法與菩提心相應隨順,故曰:隨順菩提法門滿足。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以前三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者: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方便即一切自利利他。般若是梵語,此云智慧;方便是華言,梵語漚和。修一切方便行,皆令證入實相故,方便攝取般若;依般若修一切行,了知一切法空無住著故,般若攝取方便。般若即攝方便,方便即攝般若。方便若離般若,即起我執;般若若離方便,即著空見。維摩偈云:『智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方便智慧解,無方便慧縛』。以般若而行方便,則真空不空;行方便而有般若,即妙有非有。在密宗學法上所顯金剛、佛母,亦即顯般若、方便不離義。如鳥飛空,鳥喻方便,空喻般若。鳥無空不行,空無鳥等飛行,亦不顯空有無礙用。喻方便無般若不行,般若無方便無用。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三種皆障菩提心者:三乘菩提,皆須破我,若不離我心,則菩提不成。故我心不但障二乘菩提,尤障大乘菩提心。若只離我而不安眾生,與大乘心亦不相合。若假安樂眾生之名而行安己之實,尤不與大乘菩提心相應。故須離三障,方為大菩提心。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
妙樂勝真心者,依涅槃經說,即大般涅槃。此大般涅槃,成就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三德不即不離,不偏不倚,即是妙樂勝真心。如此三心成就妙樂勝真心,即是成就大涅槃心,即是無上菩提心,亦即是實相無相之佛果涅槃妙心。禪宗諸祖心心相傳,即傳此心。正顯禪中有淨,淨中有禪,即禪而淨、即淨而禪也。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此總前以智慧、慈悲、方便等三攝歸智慧、方便二心;所遠離之心攝歸無障心,無染清淨等三心攝歸勝真心。菩薩由如是等心能生淨國土者,以由菩薩依如是心,證得清淨法界,成法性土;依法性土,成就自他受用報土,由報土而成變化淨土,故曰能生清淨國土也。
丙四 結明五門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
由上觀成涅槃三德,成大菩薩,故曰:菩薩摩訶薩。自在、即自由義。前五門中禮拜身業,讚嘆即口業,作願即是意業。觀察即智業;觀察中雖必有相應心心所,而正能觀察唯屬於智慧故。迴向即方便智業,以無相無著,始能迴向,若無有智何能無著!普通所稱業深障重,以為業是唯屬不善;然在事業與行業上講,業有善、有不善,有有漏、有無漏,非全屬不善。如修淨土法門為修淨業,即屬善業。文中復有二字,非謂除此五門之外另有五門,即謂依此五門、復有成就五種功德義也。
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門。
由前五門,復漸成就此五種功德者:禮拜即是身業,由此禮拜一次,即與極樂相近一步,故由禮拜成就近門,即與極樂相近之門。將內心中之至誠恭敬之心表示於語言之中,謂之讚歎。以稱名讚德必有音聲,由此音聲能令聞者獲利,而成大法會眾。又吾人誦彌陀經,即有天人等眾同來聞法,同來護持,成大法會,故由讚嘆能成大會眾門。作願修奢摩他,能令心念完全對向極樂世界,如是專念,定能往生極樂宅中,故由作願成就宅門。觀察即由定生慧,由慧觀察極樂世界依正功德,如人入屋,屋中諸物顯現眼前,明了觀察,故由觀察成就屋門。迴入娑婆等苦界,即迴向義。如已入屋,復入園林作諸遊戲,故迴向門名成就園林遊戲地門。前四成就為入極樂世界功德;後一為出極樂世界功德。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以身禮拜蓮池會上佛及菩薩之因,即得往生彼國之果。於禮拜時,觀察依正功德,願以此身命歸投極樂,思此禮拜之身著地時即已往生極樂。所謂一心歸命極樂世界,即此義也。往生之義,若就意識而言,定中亦得往生。如廬山遠公,定中三次得見極樂淨土,不須捨此報身,始得往生。若就賴耶報體而言,賴耶普遍十方,而眾生為業所障不能成就極樂報身;若修淨業,即得捨離煩惱業報之身,往受極樂清淨報身。往生既由報身,故由身業禮拜之行,得生極樂之果。
入第二門者,以讚嘆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讚嘆之中,最簡便者為稱如來名。如來名號,攝有種種功德,稱如來名即稱如來真實功德。若誦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亦有稱揚之義,然不如稱名簡便。阿彌陀佛此云無量光,稱揚阿彌陀佛即稱揚佛之光明無量。從佛光明能顯依正主伴法會大眾自他差別之無量法眾,故由稱揚佛光無量,得入極樂世界大會眾數。有生極樂不得入大會眾,乃由疑心念佛,雖生極樂、然有五百大劫不能入大會眾聽聞佛法。依如來光明想修行者,依如來光明修行觀想,能令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於自心顯現,起信樂心。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平時之心散亂浮泛,不能專一,見聞嗅覺知於色等五塵境上,流轉不息。若專歸向極樂世界,將一切散亂心洗滌淨盡,即是一心。專念者,無論定心、散心,皆是剎那生滅,不過在定心中,雖有生滅以緣一境相續而自不覺其生滅。散亂心剎那生滅,有時間斷,如一剎那眼識緣色境生,二剎那耳識緣聲境生,使眼識間斷。若能一心,則剎那無間,名為專念。一心專念、是奢摩他行,由奢摩他止息散亂雜心,即得寂靜。所謂『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也。三昧、此云定,前之禮拜、讚嘆是散心修,此之作願是定心修,故曰三昧行。由三昧行得入蓮花藏世界者,蓮花藏世界即阿彌陀佛安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三昧境界,依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一心專念無間,成三昧行,則極樂之三昧境現前,故能入極樂世界之華藏世界。能入蓮華藏世界,即入阿彌陀佛之實報莊嚴土──他受用土。常人修淨土,祇有禮拜、讚嘆二門,若能修此作願門,即得入蓮華藏世界。若依九品往生而論,此即九品中之上品上生,如龍樹等初地菩薩之往生淨土。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觀是依止而起,前禮拜、讚嘆是止之資糧,若至加行精進,即正是止。於止前多修禮拜、讚嘆,遠離魔難,則修止易成。觀須於止後方成,故曰以專念觀察。彼處、即佛之功德莊嚴處。法味樂、即無上菩提覺法樂。
修淨土者,但依禮拜門修,雖得生變化淨土不聞佛法;依禮拜讚嘆二門修,生變化淨土能入大會眾中見佛聞法;依禮拜、讚嘆、作願三門修,得入實報莊嚴他受用土;依禮拜、讚嘆、作願、觀察四門修,能於受用淨土了知觀察,得真實受用。如人入室,不能微細了知觀察,於室中物不得真實受用;若能詳細觀察了知即得隨意自在受用。菩薩往生淨土,亦復如是。
前之作願,證入初地;此之觀察,即由初地漸次增進乃至證得圓滿菩提,受用種種法味之樂。
出第五門,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亦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大乘菩提之心,須有普遍度脫一切眾生之心,否則無有求佛菩提之需要。如凡夫求樂之心,修人天乘法──五戒、十善──即得受用人天之樂;二乘自了之心,修二乘法──四諦、十二因緣──亦得自了,皆不須發大乘菩提之心。往生淨土法門,是『大乘種姓界』──前偈頌中已詳言之,須發大乘菩提之心。既發大乘菩提之心,本為入一切苦惱世界普度眾生,故菩薩修前四門後,必修第五回向。此回入度生之迴向,須至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薩,方能做到。因為地上菩薩才有回入苦惱世界,普度眾生之能力。若非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薩,住極樂中,聽聞佛法,祇可以自所修功德,先作發願之迴向。
慈悲心即為公為眾之心,為無限量無邊際之公眾心,即大慈悲心。本此大慈悲心而發願往生,既往生已,必修慈悲之行。如醫師學醫為人治病,若無病者可治,醫師之功不顯。菩薩亦然,若不度眾生,所成之妙用不顯。雖有妙用,亦等於無。故菩薩之報身,雖常住蓮華藏世界不動,必以應化身入生死園煩惱林中,令眾生速斷煩惱,出生死苦,同生極樂,共證菩提。遊戲神通至教化地者,八相成道,及示現凡夫二乘菩薩等,皆菩薩之遊戲神通。生死煩惱之園林,即菩薩之教化地。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利益他迴向行成就應知。
此結前四,成自利行;後一成利他行。然菩薩自利即是利他,以利他故成就自利,非為自利而成自利。
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云無上正等正覺。修前五門,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證圓滿菩提。云速得者,就第一近門而論,較流轉生死者,已為迅速。若至四門、五門,不但速得,且是即得。故修淨行者,於此五門當勤修習,速成佛果!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15 冊 No. TX15n0007 第七編 法界圓覺學(第19卷-第51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偈文即規定五字一句者;偈後之散文,曰論文。本論無論偈文、論文,皆以修五門往生淨土行為綱領,故此論亦可謂五門往生淨土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