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開題(附大科)
- 一 釋名題
- 二 敘譯史
- (附) 大科
一 釋名題
今天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此經共有上中下三卷,共十三品,忉利天品第一,乃至囑累品第十三。要是詳細的講明,需幾個月,現在只於七天內將全部中每品的大意,約略解釋。今先來把此經的名題說明一下。第六品中普廣菩薩請問世尊說:『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佛說:『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二名地藏本行,三名地藏本誓』。這三名總是就菩薩因地所修所發的願行而立。所謂本行是隨願來的。因願有誓,自己對自己誓約,必定將這種事情做到,故誓也是從願來的。把三途受苦有情度盡,由大悲心必要如此去行。本願、本行、本誓而以本誓所成力用為果。由因克果,果上所作也就包含本願中的。
地藏、是菩薩的德號,愍念地獄受苦眾生,分身十方世界,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以悲願住地獄度生,名為地藏。次則因大悲願最勝最廣,猶如大地一樣:大地為一切所依止,又能荷擔一切含藏萬物;而此菩薩悲願心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所依止,荷擔十方諸佛事業。所以如大地樣的,將諸佛功德事業并眾生苦惱荷擔起來,含藏在悲願心地之中,名為地藏。又大地能出生一切法,菩薩說法利生出生無量方便法門。此地藏菩薩之名,不但見於此經,其他亦有所說;唯有此經於其本願、本行及果上之濟度眾生,說得最為詳細。
菩薩、是通名,如觀世音、彌勒、普賢、文殊菩薩等。梵語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菩提是上求之佛果,薩埵是下化之有情。菩薩已竟立志上求下化,大慈大悲,名為菩薩。不過有初學、久修、果後之不同。如我們能夠發一種自利利他心,也就是菩薩。楞嚴經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位,稱名久修的菩薩。若盡未來際利益有情,是果後之菩薩,如觀音、文殊等。所以初學與久修,程度相差很遠。比如初入小學校與大學,都稱學生。又、中國人凡見偶像都誤稱菩薩,應知偶像不必是菩薩;菩薩亦不必是偶像。大旨說來,沒有發自度度人大心的,不名為菩薩;發了心的初學至於等覺皆稱為菩薩。現在地藏,是程度極高之菩薩也。
本願:有願望、願欲,則有所行及所作結果。有志必成,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故願為一切萬行之根本,也為修成佛果之源泉。普通諸佛菩薩都有四弘誓願,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各有特別注重的地方:阿彌陀佛以淨土攝受一切眾生,執持名號乃至十念皆得往生;藥師佛十二大願,聞名禮念可以消除災病,延壽健康;觀音大士是「弘誓深如海」,尋聲救苦難最切,一心稱念,有求必應的;此地藏菩薩誓願度空罪障極重的阿鼻地獄,這是特別悲愍願力所成。經中有說明。
地藏菩薩本願六字是別,經之一字是通。梵語修多羅,此譯為契經,即貫穿、攝持的意思。中國一經一緯的經,引伸為貫攝古聖賢的道德大法,作為天下人的軌範;佛經為九法界眾生的至道亦然。佛典裡面分經、律、論三藏,啟解導修之法謂之經;佛為弟子制定的行為軌範謂之律;後來菩薩解釋經、律謂之論。從前開元聖教錄,已有五千四十八卷經,後譯的更有增加,故經多律、論較少。今以別判其通,故名地藏菩薩本願經。概講經題如此
二 敘譯史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這部經的翻譯,在中國的唐朝。有位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從于闐國來華,奉時主的命譯這部經的。梵語實叉難陀,此云學喜,因其歡喜好學故。梵音干闐,華言地乳,因他的先祖,飲地上涌出來的乳而生長故,即在現今新疆地方。
(附)大科
- 一 敘起分
- 甲 結集敘起
- 乙 讚歎發起
- 二 一說分
- 甲 地藏因行果德周
- 1 願行德用
- 2 稱揚流通
- 乙 利益存亡功德周
- 1 利益存亡
- 2 稱揚流轉
- 丙 念佛布施功德周
- 1 念佛布施
- 2 稱揚流通
- 甲 地藏因行果德周
- 三 利益分
- 甲 讚歎勸導
- 乙 供養總結
(附註)原記名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要。今留釋名題一節,刪去餘文。附以大科,改題今名。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15 冊 No. TX15n0007 第七編 法界圓覺學(第19卷-第51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