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論
一 釋名
唯識論云:『法者軌持』,軌範物解,任持性相。按大宗地玄文本論,又有三義:一、金區義,法界法印常恆不變,如彼區故。此兼軌持,即法自性。勝鬘經云:有佛無佛性相常住,與茲同義。二、引導義,攝將行者令趣治路,如彼導故。此同軌範物解之義,是指一切法教而言。三、能持義,善持自相而不失壞,如彼持故。此同任持性相之義,是指一切法理而言。要之、梵語之達爾摩,乃是物德事理都名,但舉曰法,攝一切盡。界者、因種也,族類也,分理也,本際也。依因種故,說染淨界;依族類故,說聖凡界;依分理故,說四法界;依本際故,說真法界。就顯相說,或全依四,或一二三;就具相說,相交徹故可全依四,譬如地界,其中亦具水、火、風界及虛空界。合而論之,法者自相,比若個人;界者共相,比若人類。法界一致,猶個人是人類之個人,人類是個人之類也。各住自相,對一一相有類不類,是差別相;自類別相即是果相,對此果相有彼因相,此依俗諦分別如是。是法之界,依主釋也。法即是界,持業釋也。有界之法,有財釋也,有法之界,亦有財釋。法界一言,通此三釋。
二 出義
出法界義略分為十二對:一、安立諦非安立諦,二、自性性無自性性,三、緣起非緣起,四、業報非業報,五、漏無漏,六、色無色,七、動業不動業,八、純報不純報,九、善趣不善趣,十、變易無變易,十一、具德不具德,十二、究竟非究竟。
云何安立諦法界?謂是現智可證,比智可說,得以言詮建立事理,開示眾生令得悟入者也。此又分二:所謂自性性法界,無自性性法界。
云何自性性法界?分理決定,不可逾越者也。此又分二:所謂緣起法界,非緣起法界。
云何緣起法界?佛陀界乃至地獄界,若依若正,若色若心,若體若用,若性若相,若因若果,若業若報,一切皆是,即法華十法界百如是也。此又分二:所謂業報法界,非業報法界。
云何業報法界?由淨行不淨行,福行非福行,功極緣熟所感果報,生而自然非由化起者也。此又分二:所謂有漏法界,無漏法界。
云何有漏法界?漏謂漏落,溺煩惱流,落生死海者也。此又分二:所謂有色法界,無色法界。
云何有色法界?色欲二有,身根器界皆攬色等五塵而成,不能超過色礙者也。此又分二:所謂動業法界,不動業法界。
云何動業法界?欲界有情心行擾濁,未能證得禪定功德,從胎卵濕化淫欲生,依地水火風飲食住者也。此又分二:所謂純報法界,不純報法界。
云何純報法界?或純善業感得福報,或純惡業感非福報者也。此又分二:所謂善趣法界,不善趣法界。
云何善趣?因修戒善得好依正,禮義相化,仁愛相樂,即吾人及地居雲居之欲天也。
云何不善趣法界?積惡逆種招苦惱生,摧折生心,昏愚羸劣,即地獄、餓鬼、畜生也。
云何不純報法界?因中善不善業相雜,果上樂非樂受兼具,若有財餓鬼及阿修羅等鬼神是也。
云何不動業法界?四禪天之以禪定光明、支林功德自樂者也。
云何無色法界?超過色礙之四空天,取空定為涅槃者也。上有漏法界竟。
云何無漏法界?斷除煩惱,解脫生死,不復流轉三有者也。此又分二:所謂變易法界,無變易法界。
云何變易法界?或是所證身土未極清淨,不能遍常相續湛然,有斷有修或增或減;或是乘機赴感隨類化身,居淨穢土成壞無定者也。此又分二:所謂具德法界,不具德法界。
云何具德法界?有諸德能、堪成利樂者也。此又分二:所謂究竟法界,非究竟法界。
云何究竟法界?謂諸如來稱眾生機,或為菩薩現他受用身土,或為凡小現變化身,種種所作隨宜究竟者也。
云何非究竟法界?謂諸菩薩自利利他,雖亦分具如來德相,方之果地未為圓滿者也。
云何不具德法界?謂聲聞獨覺二乘聖者,但證五分法身而居方便淨土,滯守偏真涅槃,不具大悲無畏。上變易法界竟。
云何無變易法界?謂諸如來盡離雜染,自性身土及自受用身土,一味真實常樂我淨眾善所依,無為功德,具無邊種妙色心等,常遍圓滿,永無增減。上業報法界竟。
云何非業報法界?乃依業報法界,所起增上事行而能轉變業報者也。如來雖無變易,其成事智亦隨有情機緣生熟所化有異;菩薩斷證,時有勝進;二乘聖者亦能回心,現通下化,修智上求。諸異生類皆可修習出世法門而得解脫,或復善趣而行惡業,或復惡趣而發善行,升沉流轉遍於三有。諸人畜等,亦能不捨現異熟果修得空天、色天禪定,得五神通。即在自類,隨其學行賢與不肖,苦樂智愚現攝受事亦可改轉,此在有漏法界人之力用為最大也。如人勤巧則臻富貴,博施濟眾則皆愛戴,姿雎暴嫚則嬰刑戮,淫湎飢寒則得病夭,此皆非夙業所報成者也。然而菩薩未能全作佛事,羅漢終不更行淫欲,畜生不能全效人事,牛不能飛,魚不能巢,人亦莫解鶯啼燕語,各有自性分定,故非無自性性。上緣起法界竟。
云何非緣起法界?非因非果,無名無為,不可思量,不可言說,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皆依此起起皆非此,是諸佛法性身,亦是眾生心根本性,為令眾生雖念離念而得隨順,故立言詮種種決擇,對彼緣起有為法界,否則眾人無由悟入,其實即是非安立諦一真法界。今既有義可說,有智可證,有為無為其性各異,有說有證,隨物淺深,取言逐思恐生執滯,是故別於非安立諦。上自性性法界竟。
云何無自性性法界?則以諸法空無自性,一一相待,一一無待,即一切法,妙一切法。平等不礙差別,是故常究竟常非究竟,常具德常不具德,乃至常自性性常無自性性,常安立諦常非安立諦。差別不障平等,是故有說有證與無說無證平等而安立諦非安立諦圓融;清淨功德與雜染惑業平等,是故漏無漏圓融,純惡業與不動業圓融,是故無間獄與三禪天平等。如是轉輾乃至圓融平等與不圓融平等亦圓融,而自性性與無自性性亦無不平等。一具一,一具一切,一切具一,一切具一切;一入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常具、常入,無具、無入;無一、無一切,無一一、無一切一切,常一一、常一切一切,常一常一切;一一各位,一一交徹,重重相攝無遺,重重相涉無盡:演說莫窮,恐繁且止。天台之圓中三諦觀最契應此;專明果德,則賢首之一真無障礙法界智;佛地經之四智清淨法界,義亦符順。上安立諦法界竟。
云何非安立諦?○○○○○。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15 冊 No. TX15n0007 第七編 法界圓覺學(第19卷-第51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