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學與修行
講學以明心為切要,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起信論云:『言眾生心,則攝世出世間一切法盡』。以一切法皆由心緣起,依持乎心也。蓋心有特性,一者、能活動了知,二者、能保存經驗──受熏持種──,非此則不名心。由活動了知,則能變緣現前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一切諸法;由保持經驗,則能回憶已經之事而推想未來之理。四聖、六凡皆造乎心,十方、三世皆具乎心,故明心即遍明一切諸法也。明心即遍明一切諸法,是以佛雖遍談諸法,廣為無量無數,略攝為三藏十二部,皆不出乎此心。唯說乎此心,而心遂為講明一切佛法學理中最切最要者。若能明達此心,則見一切色皆見此心,聞一切聲皆聞此心。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更無餘事;故云:法界唯心。明心即明諸法,故心無體而即以諸法之體為體;諸法之體,清淨本然,周遍常住,故心之體亦清淨本然,周遍常住,謂之真如法性。故心無相而即以諸法之相為相,諸法之相,含融廣大,攝入交羅,故心之相亦含融廣大,攝入交羅,謂之如來德藏。故心無用而即以諸法之用為用,諸法之用,種現相生,緣起無盡,故心之用亦種現相生,緣起無盡,謂之聖凡因果。心之體相用即一切諸法之體相用,故心之體相用,無乎不在,無乎不具,無乎不貫澈,無乎不筦絡,所以體大、用大、相亦大,而在人即人,不事他求,謂之佛心可,謂之眾生心可,謂之人心亦無不可。離現前之心而別求一切法者,謂之外道;離現前一切法而別求一心者,亦謂之外道。一切法皆以真如為體性,故心之體性即真如,而聖凡染淨善惡因果皆寂滅常如焉。一切法皆以生滅為相用,故心之相用即生滅,而聖凡染淨善惡因果皆緣生無性焉。是之謂一心真如生滅,亦謂之真如生滅一心,所云:講學以明心為切要者,大義如是。
佛之現身說法,皆為今世間一切有心者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皆是由解起行,由行趣證者。解非行終為空解,證非行無由實證,故謂佛法於信解行證尤重乎行,亦無不可。但行門無量,略攝為八萬四千對治煩惱法門,與密教中種種真言持誦儀軌,華嚴五十三善知識各由一門以成解脫,楞嚴二十五無學者各由一門以證圓通,以及帝心之法界觀,達磨西來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並大小乘所通用之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數息觀、念佛觀等等,莫非修行之妙門,今何以獨言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耶?
於此先要知佛法之宗旨,次要知佛為何義。應知諸佛出世,別無所為,只為一切眾生昧其本來是佛,一向迷而不覺,於自心所變種種身根境界上,起惑造業,隨業流轉,生死輪迴不了,枉受種種勞慮辛苦,乃依大悲宏願,設諸方便,務令一切眾生無不從自心中開發無上遍正覺知,同佛一樣受用平等妙樂,此為佛法之宗旨。其次、應知佛不同天神、地祇、人鬼一般,只是吾人及一切眾生中之已經成就無上遍正覺者。吾人從佛法中修行,乃是發心學佛成佛,並不是發心學天神、地祇、人鬼。所以吾人之標準祗在學佛,吾人之目地祗在成佛,一剎那心中忘失學佛及成佛,即為忘失所依持之標準及所欲達之目的。念者、即是不忘失之謂,心心持念於佛而不忘失,則自然一切舉止言動皆趨向於佛,而一一皆為趨向無上菩提之妙修行路。暫有一剎那不記念乎佛而有所忘失,即為忽然不覺,無明心動,動則有苦,便自迷了方向,東西莫辨,舉步動足皆不知如何是好。換言之:一剎那不記念佛,即是忘失了所發之菩提心,則無論修何勝行,皆只成人、天、魔、梵有漏因果,及聲聞、緣覺權乘因果矣。唯念佛為能總持一切趨向佛果菩提之勝行,而使一切所行無不趨向菩提,絕無滲漏,絕無歧退,故修行以念佛為最穩當也。
此為根本之念佛。釋尊更有巧妙方便,以憐愍一切雜想紛飛眾苦交逼之有情,雖知念念不忘佛之義,而未能真得念念不忘乎佛,親切相應;無常一到,未免隨業流轉,乃教以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之法門,即仗彌陀大願,臨終一生極樂,得與諸佛菩薩常會一處,勝緣增上,使之心心念念不忘失佛,直趨無上正覺,此尤穩當中之穩當也。
知此根本及方便之念佛,乃知始從凡夫發心以歷三賢十聖乃至成佛,無不須念佛,無不由念佛。蓋念佛不念佛,即佛魔之分界,淨染之兩途也。不唯一切有情由學佛以求成佛,皆不離念佛,乃至十方過現諸佛之普度眾生,亦是不離念佛。以常念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以化導眾生成佛故。設使不念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則眾生本不能成佛,又何為徒勞無功而現身說法哉!故自利利他,徹始徹終皆只是一念佛妙行耳。
佛法不是說了便算,聽了便算,要在諸君從聞思修篤學力行,以自達到。故今日所談,暫止於此。
(附註)廬山學作『悟理與修行』,今依林刊原題。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15 冊 No. TX15n0007 第七編 法界圓覺學(第19卷-第51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9-1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