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十二
如來現相品第二(之一)
非大位問。第八會明因果純熟。故須有問。謂行修無礙。六位頓成。故當會答。第九會明稱性因果。故別有
問。謂俱入法界無差別故。亦當會答。四處都有三百一十句問。謂初及第二.各四十問。第八二百。第九三十。中本廣本.問則難思。
二所問異者。初兩會問.果廣因略。為成信解故。第八會問.因廣果略。為成行故。第九會問。全同初會。而因舉主佛之因。明因是果因。顯唯證故。
三能問人異者。初及第九.皆同生異生二眾齊問。以所問法.眾同依故。第二會中.唯同生問。以所入位.同生勝故。八唯同生一人自問。以造修之行.各自成故。
四請問儀式.復有二義。一約言念。二約通別。初中請有二種。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言答。二示相。交絡相望.應成九句。在文唯四。初會之中.具二問答。謂現相品.長行念請。供聲言請。初光示法主。現華表義。現眾表教。即示相答。三昧品中.以言重請。下之三品.亦以言答。第二會唯念請。如來示相答。菩薩言說答。佛心自在.不待興言。佛力殊勝.現相能答。第八會.言請。言答。此顯菩薩不同佛故。第九會.念請。示相答。顯以心傳心。唯證相應。離言說故。二通別者。初後二會.別問通答。二八兩會.別問別答。又初會亦得是別問別答。次文當明。(【鈔】交絡相望者。一言請.言答。二言請.示相答。三念請.言答。四念請示相答。五言請.言及示相答。六念請.言及示相答。七言念請.言答。八言念請.示相答。九言念請.言說示相答。初四以單望單。次二以單問。對複答。次二以複問.對單答。後一複問複答。今會正當第九。第二會即第六句。第八會即第一句。第九會即第四句。)
第五疑之權實者。問。諸王菩薩.位皆圓極。何得有疑。有云。為眾生疑故。有云。希佛果故。又顯因果懸隔故。然上二解.初權後實。並皆有理。可通餘教。然此經中.若實若權。無非法界之疑。以疑為有力。與所說證為緣起故。此事舊爾。海印頓現.疑之與答。念念常疑。念念常斷。其猶像模。因模之高。成像之下。因模之下。成像之高。緣起法界。理應爾故。(然此經中下。申正義。非斥權實為不當理。但成緣起。有異昔人。言此事舊爾者。法界之中.法爾有此疑與答故。海印頓現者。疑之與答.皆佛現故。由上二義.故疑答皆常。其猶像模者。假以喻顯。以模喻疑。以像喻答。像因模有。答假疑成。)
○次正釋文。文分二別。先長行念請。後供聲偈請。今初文二。先舉人標念。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
【疏】謂盡於眾海.皆希佛境。並欲利生。成緣起門。故標同念。(【鈔】皆希佛境.即上實疑。並欲利生.即是權疑。成緣起門.即是正義。)
○二云何下。正顯問端。有四十句。且分二別。前二十句.直爾疑念請。後二十句.引例舉法請。準義。二文皆應具舉。互有影略。不欲繁辭。故下偈中更不引例。合二處文.直爾請說。第二會中.亦有此二。而引例中問.同此直請。正欲顯於諸佛道同。影略之義。(【鈔】正欲顯下。結成上義。既引例直問.皆具四十。明是道同。佛道既同。知文影略。所以要此二勢問者。直請以尊主佛。引例為顯道同故也。)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問果。後十問因。中間十句明化用普周。通問依正染淨因果。前是所求。後是所行。中是所知故。分是舉果。故先問果。(分是舉果下。通妨。對上言因是所行。理合在前。故今答云。分是舉果。故先問果。)據斯義類。亦可分三。今以兩段皆有結請。故但分二。前中亦二。先正疑念。後明結請。今初前十句.問德用圓滿。後十句.問體相顯著。今初十句.文唯有八。偈有神通及自在二問。世界成就品.初答中亦同此有。今文闕者。或是脫漏。或是義含無能攝取之中。攝此二故。故下法界品中闕無能攝取。及與神通。唯有自在。故此三事.合則可一。開則為三。故出沒不同。
云何是諸佛地。
【疏】初佛地者。即智德分位。(【鈔】即智德者。正是出體。非斷德故。言分位者。便彰地義。)然此經宗.通收萬德。故廣則無量。略有十種。如上所引同性經說。然體不出五。謂清淨法界及與四智。以斯五法.說大覺性。具如佛地經。及彼論說。然要唯有二.無所不攝。謂真理.妙智。融而無二.是諸佛地。並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為地。(釋名有三義。一能生萬德。二成熟自他。三任持萬德。萬德依住故。如下十地中明。)此句為總。該攝諸德。下明佛果.皆答斯問。
云何是諸佛境界。
【疏】二佛境界下諸句。皆別明佛地之德。言境界者。悲智所緣故。亦分齊故。廣亦無量。略有十種。如出現.及問明.不思議品。廣說。
云何是諸佛加持。
【疏】三佛加持者。謂佛勝力任持。令有所作。廣亦無量。略有十種。如不思議法品。及法雲地說。離世間中.十種佛所攝持。亦其例也。然不出三類。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二如加耆域入火不燒等。三如加非情作佛事等。此與神通寬狹不同。謂六通中.唯神境一。有加持故。今此加持.即是神力。(【鈔】一如加持等者。如此類甚多。謂化現多身。隨所樂見。碎身舍利。一興供養。千返生天。全身舍利。如多寶佛。即是如來力持身也。如出現品.醫王留身喻等。二如加耆域者。即涅槃第三十。南經二十八經云。我於爾時。往瞻婆城中。時彼城中。有大長者。無有繼嗣。供事六師。以求子息。於後不久。其婦懷孕。長者知已。往六師所。歡喜而言。我婦懷孕。男耶女耶。六師答言。必是其女。長者聞已。心生愁惱。長者即至佛所.問佛言。世尊。我婦懷孕。六師相言。生必是女。是事云何。佛言。長者。汝婦懷孕。是男無疑。其兒生已。福德無比。六師聞已。心生嫉妒。乃以菴羅果。和合毒藥。授其長者。令其妻服。語云。若服此藥。兒則端正。產者無患。服已便死。送至城外。以火焚之。如來知之。便往塚間。長者難言。所言無二.可名世尊。母已終亡。云何生子。我言。長者。汝於爾時。都不見問母命長短。但問所懷。為是男女。諸佛如來.發言無二。是故當知。定必得子。是時死屍。火焚腹裂。子從中出。端坐火中。猶如鴛鴦。處蓮華臺。我於爾時。尋告耆婆。汝往火中。抱是兒來。六師止之。耆婆言。如來使我入阿鼻地獄。所有猛火.尚不能燒。况世間火。爾時耆婆前入火聚。猶入清涼大河水中。抱持是兒。還詣我所.授兒與我。我受兒已。告長者言。一切眾生.壽命不定。如水上泡。眾生若有重業果報。火不能燒。毒不能害。是兒業報。非我所作。長者請佛立字。佛言是兒生於猛火之中。火名樹提。應名樹提。爾時會中.見我神化。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云如加耆婆入火。則入火之言.兼於二事。一如向緣。二如耆婆所言。佛令入阿鼻地獄。猛火不燒。復有一緣。即令入地獄。問提婆達多事也。)
云何是諸佛所行。
【疏】四所行者。是佛所作。或說十種.如不思議品云。諸佛世尊有十種化不失時等。亦是所行之行。如出現品謂無礙行是如來行等。或大悲攝生。或大智造緣.無思成事。方便善巧.所作究竟。皆名為行。
云何是諸佛力。
【疏】五佛力者。即佛大力自在。廣有無量。略說有十。即處非處等。又有十種。謂廣大力等。如不思議品。
云何是諸佛無所畏。
【疏】六無畏者。無諸畏懼故。離世間品說。有十種無畏。或說四種.如常所明。昔云。前四是異二乘功德。佛力是破魔功德。無畏是伏外道功德。未必全爾。十力無畏.亦不共二乘故。然上來多明大智功德。
云何是諸佛三昧。
【疏】七佛三昧者。謂佛果等持.數過塵算。如師子嚬呻等。略說十種。如不思議品說。佛有無量不思議三昧等。
云何是諸佛神通。(【校】上七字.疏主所見經本原無。)
【疏】八準答及頌。名佛神通者。謂依定發起無礙神用。或說有十。如十通品。不思議品云。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礙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十通唯局菩薩。或說有六。如常所辨。然名通大小。
云何是諸佛自在。(【校】上七字.疏主所見經本原無。)
【疏】九準答及頌.名佛自在。謂所作任意.無礙成就故。廣有無量。或說百種。謂於眾生自在等。各有十故。略有十種。謂命自在等。並如離世間品說。不思議品。亦說有十。謂諸佛世尊。於一切法皆悉自在等。
云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疏】十無能攝取者。頌名無能制伏。答中名無能毀壞。謂佛所作。無有天上人中沙門魔梵及諸二乘大菩薩等神力能制。是故舊經翻為佛勝法也。略有十種.如不思議品。諸佛有十種最勝法等。若取無能毀壞。即十種大那羅延幢勇健法是。上之十問.多在不思議品。至下當知。
云何是諸佛眼。云何是諸佛耳。云何是諸佛鼻。云何是諸佛舌。云何是諸佛身。云何是諸佛意。云何是諸佛身光。云何是諸佛光明。云何是諸佛聲。云何是諸佛智。
【疏】二云何是諸佛眼下十句。問體相顯著。謂六根三業。於身業中.開常光為身光。放光為光明。故有十句。不思議法品.諸佛有十種法。普徧無量無邊法界。謂無邊際眼等。離世間品.一一各有十門辨釋。又出現品.說佛三業。各具十義。然諸經論.說佛常光一尋。準不思議品。常妙光明.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色相以為嚴好。為光明藏.出生無量圓滿光明。普照十方。無有障礙。然放光.則有時不放。如諸會面門毫相所放之類。然相海品.其一一相常放光明。斯即放光亦通常光。而分別者。常即湛徧。放則見有去來故。
唯願世尊。哀愍我等開示演說。
【疏】二唯願下。結請。將欲引例.故且結請。
○二引例舉法請。
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皆為諸菩薩說世界海。眾生海。法界安立海。(【校】上五字.疏主所見經本原無。)佛海。佛波羅蜜海。佛解脫海。佛變化海。佛演說海。佛名號海。佛壽量海。
【疏】亦分為二。初引例。後結請。今初分二。前十句問化用普周。後十句問因德深廣。今初文唯有九。闕安立海。一世界海者。是化用處。如華藏品。二眾生海.是所化機。即剎中所持。三準答及頌.名法界安立海。如世界成就品。四佛海者。能化主也。如華藏品.廣舉其名。亦如不思議品等。(【鈔】四佛海。指不思議等品者。等取相海隨好。皆佛德相用故。是妙覺故。)五波羅蜜者。化所成行。如離世間品。六佛解脫海者。化所得果。如法界品。(六如法界品者。佛親證入離障解脫。及大作用皆解脫故。)七佛變化海者。臨機神變。化難化眾生。即身業化也。如諸會不起而徧。光明覺品長行身業。阿僧祇等。皆是其文。(七指僧祇者。僧祇偈頌。廣顯佛德重重無盡廣大用故。等即等於一經上下變化之文。)八佛演說海者。稱根說法。語業化也。如四諦品。九佛名號海。隨機立稱。如名號品。十佛壽量海者。隨器所感。住世修短。如壽量品。
及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一切菩薩助道海。一切菩薩乘海。一切菩薩行海。一切菩薩出離海。一切菩薩神通海。一切菩薩波羅蜜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
【疏】二問因德深廣中。一創於生死.立大誓願。二勝進大心.趣求佛果。三積集菩提福智資糧。四運諸菩薩從因至果。五慈悲喜捨四菩薩行。六謂永背業惑.證契真理。餘四可知。然此十句。有通有別。別則初二寄十信。次二十住。次一十行。次一十向。以向出離故。次三登地以上。後一等覺。此約橫論一切菩薩。(【鈔】別則下。釋別。先以豎釋別。諸位淺深故。此約橫論菩薩者。結上別義。約所行位。信住等異。即是豎論。約能行人.一一位中攝多菩薩。故云橫論一切菩薩。)若約通說。各通始終。即豎論一切菩薩也。(通約所行法。位位同修。即是通義。隨約一人遍歷諸位。皆修此十。即是豎論一切菩薩。)故此十句.文通行位。然皆普攝法界。深廣無邊。故云海也。並如下諸會說。
願佛世尊。亦為我等如是而說。
【疏】二結請。既是引例.故致亦言。
○此四十句。答文在何。問有通局。答亦如之。通即諸會與此相應。皆是答此。上所引者。居然當之。謂前眾海既是九會常隨。豈得此問.局於初會。豈復眾海問不盡耶。故知初會為總。九會同答此問。而為分意別。故諸分初.皆重舉諸問。則顯分分之中.皆通因果等故。則從此盡光明覺。答十海問。問明已下。答十因問。不思議下。答二十句果。至下當知。(【鈔】疏正明通。謂九會通答。謂前下。立理。此有三理。一眾海常隨。既通九會。問答合通。智深能問盡故。合總問故。以此三理.問答合通。而為下。釋妨。謂前問言。若言眾海問盡九會。九會同答。何以下文復有三位大問。故為此通。則顯分分之中.皆通因果者。謂問雖互有廣略。因果皆足。則是重問耳。四則從下。正示答文。)又就四十問。十海為總。九會同答十海。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二華藏品.答世界海。遮那.但引因釋成。現相.三昧.但是說法由致。並非別答海問。三名號品.答如來名號海。四四諦品.答演說海。五光明覺.至十忍品.別答十句因問。通答眾生海。修因之人.即所化生故。六阿僧祇品.答變化海。長行舉數.欲顯化用難量。故偈中廣明變化重重。微細難說。七壽量.住處.皆答壽量海。八不思議等五品.別答二十句果問。總明佛海。就德深廣.以顯佛故。九第八會.答波羅蜜海。總攝諸位.皆成行故。十第九會.答解脫海。證入法界.起大用故。問中為次.與答異者。問約本有修成.自行化他而為次第。謂先有世界眾生。則有佛出。修因得果故。波羅蜜海是因。解脫是果。餘四皆大用。謂臨機變化。隨宜說法。稱物立名。隨物修短。答中先人後己。故大用四海居先。自利果因二海居後。又眾生一海。亦可通在九海。皆為生故。種種隨宜.顯生多故。若約局言。當會答盡。此復有二。一現相答。下文當示。二者言說答。此亦有二。一經來未盡。二答二兼餘。成就品當引。(若約局言下。第二釋局答問。經來未盡者。遮那品後無結束故。若來。應具答盡。二答二兼餘者。謂正答安立海及世界。兼餘三十八問故。)
○第二供聲偈請。
爾時諸菩薩威神力故。於一切供養具雲中。自然出音而說頌言。
【疏】文二。先明因緣。前請在念。佛雖已知。今請彰言。使大眾同曉。前既為法興供。今乃以供宣心。不因撫擊.故曰自然。非無因緣.即菩薩威力。同異生眾.皆菩薩也。又表身口為供具故。供具皆即法界體故。(【鈔】又表身口為供具者。即解脫和尚。歎佛說偈云。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誠實香。讚歎香煙布。諸佛聞此香。尋聲來相度。眾等勤精進。終不相疑誤。)
【疏】二正說偈中。十頌分二。初三歎德請。後七舉法請。前中亦二。初二歎佛。明具說因。後一歎眾.明具說緣。今初也。前偈即悲之智已滿。為物現身。後偈即智之悲已圓。能斷疑除苦。有悲必普。有智必能。故應說也。
【疏】後一歎眾請中。前半歎眾。顯無異念。後半結請。明說則斷疑。
【疏】舉法請中分三。初四述前初十句問。小有不次。但取文便。及餘一切廣大法者。結例所餘。謂二十句外。佛無邊德。亦願說之。不思議品廣說。餘門諸說果處。皆答此也。
【疏】次一頌。述前體相顯著十句。略示可知。
【疏】後二頌。述化用普周十句之問。現文唯七。以佛海中.含於神變壽量名號。以此三海.不離佛故。不問因者。長行明通諸會.故列因疑。今彰初分請。當會答。又顯此會因略果廣。第二會果略因廣故。
【論】問曰。大眾何不以言自問.而嘿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讚勸請.而於供具雲.出音請佛。答曰。明佛得法界心。與一切眾生同心故。以心不異故.知彼心疑。供具說頌者。明一切法.總法界體也。法界不思議。一切法不思議故。又明聖眾。心境無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見心境有二。故顛倒生也。
○第二明光召有緣。文二。初長行。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於面門眾齒之間。放佛剎微塵數光明。所謂眾寶華徧照光明。出種種音莊嚴法界光明。垂布微妙雲光明。十方佛坐道場現神變光明。一切寶燄雲蓋光明。充滿法界無礙光明。徧莊嚴一切佛剎光明。逈建立清淨金剛寶幢光明。普莊嚴菩薩眾會道場光明。妙音稱揚一切佛名號光明。如是等佛剎微塵數。一一復有佛剎微塵數光明以為眷屬。其光悉具眾妙寶色。普照十方各一億佛剎微塵數世界海。彼世界海諸菩薩眾。於光明中。各得見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光於彼一切菩薩眾會之前。而說頌言。
【疏】初長行中文。共分為十。一放光意。以領念故。供聲易了。故略不明。念但疑法.何以放光。現相答故。答相云何。謂佛三昧力。加持放光。令菩薩來。遠遠能為。此即佛地境界。是佛所行.無攝無畏故。此為總意。若別別明者。如文思之。又召來菩薩。亦是言答上之十問。至文當知。二即於下。明光依處。面門即口。言眾齒者。表四十問。教道遐舒.口生真子。咀法滋味.益法身故。總處放者。此會總故。(【鈔】表四十問者。有四十齒故。教道遐舒。即教智光。口生真子。唯取口義。故法華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故下出現.加於普賢。光明入口。咀法味下。約齒明義。言總處者。口為說法處。一切法門.總從此演故。)三放佛下。顯光體。隨機多演故。四所謂下。列光明。略列十名。皆從體用立稱。五如是下。結光數。六一一下。彰眷屬。七其光下。辨色相。眾寶隱映。表教道含容。八普照下。明光應遠。九彼世界下。彼眾感通。十以佛下。偈聲命召。即通舉十號。示為所歸。(即通舉十號者。佛德無邊。十號略盡。故法華第三云。我是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斯即舉十號以昭然。初但云。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徧覆三千大千世界。則通局有異。又下眾集。但云天人阿修羅等。勝劣小異耳。今取彼意。故以十號釋經。十號之義。法界品方辨。)
○二偈頌。
【疏】十偈在文。且分為五。初六偈.自彰因果已圓。勸同觀禮。於中初一.總明二利因滿.成正徧知。次一頌毛光開覺.是明行足。次一頌往來諸趣.是世間解。一念解脫.可謂善逝。次一頌成正覺.即佛義焉。次一大音演寂.謂無上士。隨心開覺.即調御丈夫。次一諸力皆圓.即天人師也。
【疏】二有一頌。明眾海已集。引例勸歸。既云已雨諸雲為供。是應供也。為對引例。故不當次。
【疏】三一頌.圓音隨機。見必蒙益。結云見兩足尊。即世尊也。
【疏】四一頌.義海頓演.宜速及時。如三世佛大願而來。故結云如來也。
【疏】五一頌.特命有緣。是光本意。
【論】第二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長行。并十偈頌。是如來放齒光。十方告眾。令眾咸集。現法答前所問分。於此分中。大意有十。一如來知眾心念有疑。二齒光普照。三其光有十名。四明光具眷屬。五陳光色相。六明光照遠近。七明大眾蒙光.彼此相見。八明光徧他方眾會。九明光能出聲告眾。十明十方之眾.聞告咸來。問曰。何故如來面門齒間出光告眾。答曰。面門及齒.明言音出於中故。於中出光。今欲答眾所疑。普告十方佛土大眾來集。示法答前三十七問中。云何是諸佛地。佛境界。佛加持。佛行。佛力等。故須口中齒間放光。光者。除暗義。又答前.云何是佛光明。除現在未來眾心疑暗故。口齒者。吐納言音說法。表告之所由也。故於中出光。於此光明.說十行頌。於中大意。歎如來道滿利生。光明出音告眾。令集聞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卷第十二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3 冊 No. 2 華嚴經疏論纂要(第1卷-第46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2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將釋此品。四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宗趣。四釋文。然下諸品。多用此四。若有增減.至文當辨。今初來意。
【疏】來意中二。先分來。後品來。今初三分之中.自下正宗。由致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也。四分之中.已明教起因緣。次辨說法儀式。故次來也。二品來者。曲有二義。一前辨眾集。今顯疑現相。二前明舊眾。今辨新集。故次來也。(【鈔】四分。即舉果勸樂生信等四分。以四分科。第一會名舉果勸樂生信分。六品。分三。初品明教起因緣分。次二品明說法儀式分。後三品。正陳法海分。初分已竟。次有說法儀式二品經來。此是四分科中。第一分內。三分之中。第二分來。舉其大科。故云四分之中。對前序正流通三故。)
○二釋名。
【疏】釋名者。一分名正宗者。正陳宗旨。揀序流通。若四分中.名舉果勸樂生信者。舉依正果。勸物信樂。是故亦名所信因果。亦名說佛依果會。以從多說故。(【鈔】以從多說者。此通妨難。然有二妨。一云以文從義科中。名所信因果。經中復有遮那品因。何以問答相屬科中.但名舉果勸樂生信分。隨其本會科中.但名說佛依果會耶。故此答云。以多說果。以因少故。如河少水.亦名無水。如乳有水.但名為乳。勸物信樂.宜舉果故。第二妨云。上云舉佛依正二果。勸物信樂。何故隨會但云說佛依果會耶。故此答云。多說依果。少說正故。亦以本意在於依果.正報之果.第二會去.方始說故。)二品名者。如來是能現之人。相是所現之法。現通能所。能所合說。體用雙陳。以立其稱。然如來現相.各有五義。以成其十。如來五者。一就理顯。謂法性名如。出障名來。二唯就行。瑜伽云。言無虛妄.故名如來。涅槃三十二。亦同此說。三理智合說。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正覺第一義諦。故名如來。此與成實大同。四離相說。般若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五融攝說。謂一如無二如。若理若智。若開若合。無不皆如。故名為如。如外無法。來亦即如。如是來者。是真如來。現相五者。一現面門光相.召十方眾。二現眉間光相.示說法主。三振動剎網.以警羣機。四佛前現華.表說依果。五白毫出眾.表教從佛流。如是等相.是如來現相。品中辨此。故以為名。
○三宗趣。
【疏】宗趣亦二。一分宗。三分正宗.已如上說。四分之宗.即以佛果無邊剎海.具三世間.無盡自在。故以為宗。令諸菩薩.生淨信修行涉求.以之為趣。二品宗者。以光相表示為宗。令上智玄悟為趣。(【鈔】即以佛果者。然華藏品.猶自有邊。有金輪山。蓮華外故。此外更有別剎海故。而彼文云。法界無差別。已無邊矣。况世界成就品云。十方剎海叵思議。佛無量劫皆嚴淨。為化眾生使成熟。出興一切諸國土。又偈中云。所說無邊眾剎海。毗盧遮那悉嚴淨。世尊境界不思議。智慧神通力如是。則剎無邊矣。具三世間者。無邊剎海.即器世間。毗盧徧興.即智正覺。剎網所持。如來所化。即眾生世間。言自在者。三種世間.互相即入。隱顯重重。皆無礙故。華藏偈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故無盡之義.即是無邊。况三皆無盡。)
【論】釋此一品。義分為三。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釋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現相品。為諸菩薩神天眾皆悉已集。嘿思心念請法。問有三十七問。如來知念。即於面門舒光現相。及集十方眾。答前所問。此品之內.如來兩度放光。齒光告眾令集。毫光示法。令信佛境界。及所行因果行門。又諸來菩薩毛孔放光。通為三度放光故。又集十方眾海佛境界相。菩薩境界相。答前眾所問。故名現相品。此經表法及集眾。如來放光。前後總十度放光故。一面門齒光.集他方之眾。二眉間毫光.示果成因。三足下輪中放光.成十信。四帝釋宮中足指端放光.集眾入道.成十住位。五夜摩天宮足趺上放光.成十行門。六兜率天宮膝上放光.成十迴向。七他化天宮眉間毫相放光.成十地。八如來出現品眉間放光.入文殊頂。九口中放光。入普賢口。令此二人.問答如來出現始終因果道理。十法界品中放眉間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門。是為十。如隨好光明功德品.常放光明。隨根普照。此光非獨緣五位進修表法也。是常依根攝化光也。
二釋品來意者。此品為前世間主等默念三十七問。此品放光集眾.示其法相。答前眾所問三十七法。此品故來。
三隨文釋義者。復分為二。一長科經意。二科其當品。一長科經意者。自此現相品。乃至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此五品經。總是答前三十七問。明舉果勸修分。二科其當品者。於此當品。其意有四。如文具明。
○四釋文。此下二品.說法儀式.是當分方便。即分為二。初現相品為遠方便。後三昧品為近方便。今初一品。大分為六。一眾海同請。二光召有緣。三眾召雲奔。四現瑞表法。五稱揚佛德。六結通無窮。今初。先以五門.料揀諸會請問之殊。次正釋文。
初五門者.一問之有無。二所問法異。三能問人別。四儀式不同。五疑之權實。初中。前二後二。此四會有問。中間五會皆無。謂初會標果起因故問。第二會尋因至果故問。但因有升降。寄六會以答之。果無差別。第七當會答也。然諸會更有問者。並當會別義。以總收之。或重明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