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三結集〕
[P.113]於初,摩訶迦葉等諸大長老所行正法之合誦稱為上座部之〔合誦〕(一)最初一百年間上座部說為唯一,由此以來生起他之阿闍梨說。(二)行第二之合誦會此諸長老為抑壓此等一萬惡比丘遂生起名大眾部阿闍梨說。由此生鷄胤部,亦〔生〕一說部。(三、四)由鷄胤部而亦〔生〕說假部、多聞部,制多部為此〔之兩部〕間〔所生〕,此等合〔根本〕大眾部為六部。(五)其次又由上座部而化地比丘與犢子比丘[P.114]生此之二部眾。(六)如斯而法上部、賢胄部比丘、六城部、正量部〔之四〕是犢子部比丘也。(七)說一切有部比丘與法藏部比丘此二者共由化地部比丘中生。(八)由說一切有部而生迦葉遺部,由此生說轉部,而又生經量部比丘。(九)此等與〔根[P.115]本〕上座部共為十二部,與前述之六部斯合為十八部。(一〇)如斯〔佛滅後〕第二百年間生十七〔部〕,他之阿闍梨說乃由此以後而生。(一一)雪山部、王山部,同義成部,與東山部比丘,同西山部,(一二)合計金剛部六部於閻浮洲所分,法喜部、海部〔之二〕於楞伽島所分。(一三)
阿闍梨家分裂畢
[P.117]迦羅阿育王之兒兄弟共十人,彼等行政二十二年之間。(一四)由此次第追逐九人之難陀兄弟而為王,司政為二十二年間。(一五)激怒者闍那迦婆羅門,弒第九之[P.119]陀那難陀〔王〕,生孔雀王家之統,具有威光,知旃陀羅崛多者即全閻浮洲之王位。[P.123](一六、一七)此之〔旃陀羅崛多〕在王位二十四年,彼之兒頻頭娑羅在位二十八年。(一八)頻頭娑羅之兒知為百一人,而其中之阿育〔王子〕有善根、威光、體力、神育力,殺戮異母兄弟九十九人即全閻浮洲唯一之王位。(一九、二〇)勝者涅槃之後,此王即位前,為二百十八〔年〕如是當知。(二一)
[P.124]大名聲〔之王〕四年而統〔全閻浮洲〕為一王國,於波吒梨子城自登王位。(二二)彼即位同時於空中,同於地下,法令常由旬由旬而擴行。(二三)諸天由阿耨達池日日運來八擔之水,然王亦分此與人民。(二四)諸天又由雪山地方齎運那伽蔓樹之數有百千金價之楊杖木,(二五)由此,又〔齎運〕阿伽陀果,阿摩勒果、相同阿伽陀之阿梨勒果,熟之菴羅果色、香、味亦優。(二六)諸天又齎運五色之衣裳與拭手之黃色布巾與更由六牙池持來天人之飲料〔水〕[1],(二七)龍神由龍宮之塗香、塗眼膏,有素馨花〔模樣〕而無緣之布與天上之青蓮華與,[2](三〇)而鸚鵡以日[P.130]由六牙池〔附近〕齎來九萬車量之籾米。(三一)有鼠去此籾米之殼,去糠,無損於米,於王宮以此為飯。(三二)蜜蜂常為王造蜜,熊同於鐵工店打下鎚。(三三)形美而聲如蜜之迦陵頻伽鳥來為王發蜜音。(三四)登於王位此阿育〔王〕立其弟名帝須王子為太子。(三五)
[P.131]法阿育王即位畢
〔彼〕父供養大梵黨六萬之婆羅門,而彼亦供養彼等及三年。(三六)配食之時見彼等狂躁〔之樣〕,阿育王命諸大臣:「選拔上施物而施。」(三七)多智〔之王〕呼出諸派之外道等別別調查,放〔於食堂〕令取食。(三八)
曾〔王宮之〕近窗而行,來宮庭攝心之道士,見此尼拘律沙門,彼起淨信心。[P.132](三九)彼〔尼拘律〕童子乃頻頭娑羅之諸王子中最長兄須摩那王子之兒。(四〇)頻頭娑羅之疾病耶!彼阿育〔王子〕父棄鬱禪尼而來華氏城,(四一)逢父之死耶!己無都城,殺長兄於彼優秀之都握王權。(四二)
[P.133]須摩那王子之妃同呼為〔須摩那〕而身已重,由此東門外出,(四三)至旋陀羅村。其處有尼拘律樹之神,呼彼女之名,與構家屋。(四四)於其日彼女產優秀之兒,彼兒名尼拘律。順天之恩惠。(四五)長大旋陀羅見彼女,思如己之主歸,七年間善奉侍。(四六)其時,成阿羅漢之摩訶婆樓那長老見此王子有〔阿羅漢之〕根機,請求其母使之出家,(四七)彼於剃髮堂達阿羅漢果,由此欲見母妃而出行,(四八)由南門入都,尋往彼村之路,偶爾過於王庭而行,(四九)由〔彼〕肅然之威儀使彼大地主信彼,於前〔世〕共棲而亦對彼生起愛情。(五〇)
[P.134]傳言,昔有兄弟三人之蜜商,一人賣蜜,二人採蜜來。(五一)一人是辟支佛而惱於腫物之病,今一人之辟支佛為此而欲蜜,(五二)以行托鉢之形〔彼〕於時入都城,欲得水赴河邊見此一人婢女。(五三)問而知欲得蜜,以手指之而語彼:「尊者![P.135]彼是賣蜜店,請向彼處行。」(五四)〔辟支〕佛赴往彼處,信心甚深之彼商人由〔瓶〕口注出充鉢施蜜。(五五)見充滿蜜之〔鉢〕與盛上而溢於地上,彼起信心於其時祈誓云:「由此布施而吾於閻浮洲得統一之王位,法令空中一由旨之間,及地下又一由旬之間。」(五六、五七)於兩兄來云:「如是人施蜜,汝等隨喜此,〔此〕是汝等之蜜。」(五八)彼長兄不喜,言:「彼是旋陀羅,而此旋羅常被黃色衣故。」(五九)已[P.136]言:仲兄,「彼辟支佛投入大海之彼岸。」聞彼之回向之語,二人亦又隨喜。(六〇)指示〔蜜賣之〕店之彼女,為彼之妃不見關節祈得極美之姿。(六一)阿育王是蜜之施者,阿僧提蜜達妃是婢女,謂旋陀羅是尼拘律,帝須則云向〔海之〕彼岸者是彼。(六二)彼〔尼拘律〕云是旋陀羅故,在旋陀羅村求解脫,七歲而得解脫。(六三)
彼王對彼〔沙彌〕得愛戀之心,由此而慌,令呼喚彼,彼坐作穩定入來。(六四)大王言:「兄弟!汝適著座。」彼不見他比丘近於師子座。(六五)彼接近王座而王如斯思:「今日此沙彌將成吾家之主。」(六六)王之手縋彼登上王座,坐於白傘下之王座。(六七)見彼坐其處,彼阿育大王敬〔其〕德,時大喜。(六八)以為所調之硬軟食物令彼飽,以正覺者所說之法問此沙彌。(六九)此沙彌為彼〔王〕,說[3]「不放逸品」,彼地護〔王〕聞此,向彼言勝者之教得信心:(七〇)「兄弟!將施汝以八〔人分之〕常住食。」彼〔又〕言:「大王!以彼奉余之和尚。」(七一)其次施八〔人食〕耶!彼以此奉彼和尚,其次又施與八〔人食〕耶!以供養比丘眾。(七二)其次施與八〔人食〕耶!覺者〔尼拘律沙彌〕諾此,伴三十二比丘於第二日赴於〔王宮〕,(七三)由王親手供養,為護地者〔王〕說法,大民眾亦皆受〔三〕歸〔五〕戒。(七四)
[P.138]尼拘律沙彌會見〔畢〕
由此王起信心,日日倍加漸次增及六萬數之比丘。(七五)王追放六萬之外道,常為供養六萬比丘於〔王〕宮。(七六)供養六萬之比丘,王急欲調理價貴硬軟之食物,(七七)令飾於都,行招比丘眾,迎於〔王〕宮而供養,夥施沙門〔之要〕品,(七八)若問「師〔佛〕所說之法為幾何」,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其時為王說。(七九)聞有八萬四千之法蘊,彼地主〔王〕謂:「余對此等之法蘊行奉施一一精舍。」(八〇)其時王於地上八萬四千之都布施九億六千財,(八一)此處彼處王命開始〔建造〕精舍,自開始建造阿育〔王〕園。(八二)
[P.139]於〔此〕教三寶與尼拘律〔沙彌〕與病者,彼於〔三者之〕一一彼日日行百千之施,(八三)以施佛之財有供養諸種之塔波,於諸多之精舍常行種種〔之供養〕,(八四)以財施於法,人人為護持〔正〕法之比丘等常齎來四種優良之資具。(八五)若干擔之阿耨達水中,以四擔施與〔比丘〕眾,向六十名三藏長老日日供養一擔。(八六)一擔則奉施阿僧提密陀天,而王自受用二〔擔〕。(八七)日日布施楊枝於六萬之比丘,一萬六千之婦女布施名那伽夢樹之〔楊枝〕。(八八)
[P.140]於時一日王曾見四人之正覺者,壽命為一劫有大威神力之龍王,聞摩訶迦羅〔之事〕,(八九)彼為導來送黃金之鎖,導來於白傘之下,(九〇)結跏趺坐一萬六千之婦女所侍供養以種種花言:(九一)「汝!轉正法輪,示余一切智,無邊智之大仙姿。」(九二)具三十二相,〔以〕美八十隨好,圍一尋量之光,光輝光明之花環,(九三)[P.141]彼龍王化作出樂佛之御姿。(九四)「此物化作之姿如是。如來之〔真〕御姿如何?」充滿悅喜之念。(九五)供養眼球為普知之彼大祭,大神通力之大王七日間中無斷而行。(九六)
〔阿育王之〕轉教畢
[P.142]大地主[1]〔阿育王〕有如是大威力更篤信心,目犍連子長老亦〔同〕,彼等〔兩者〕已曾為自在者與〔羅漢〕之相會。(九七)
於第二次之結集彼長老等瞭望未來,於此王之時〔佛之〕教已識有邪魔之事。(九八)彼等瞭望於全世界可除去此邪魔,識帝須梵天之[2]生存不長,(九九)彼等往此大慧者之處,於人間出生中可請除此邪魔事。(一〇〇)使興教之念彼向彼等約[P.143]束,〔彼之長老等歸還〕向幼年之道士悉伽和、栴陀跋闍言:(一〇一)「過一百十八年後,於教生邪魔,吾等不及此生,(一〇二)比丘等!汝等不與[3]此諍事故,有杖罰之價,然此為汝等之杖罰。(一〇三)為興教,大慧者帝須梵天託胎於目犍連婆羅門之家。(一〇四)若時至,汝等之中一人為彼童子而令出家,一人令善學正覺者之語。」(一〇五)
優波利長老之弟子䭾索迦長老,須那迦是彼之〔弟子、而〕此二人之長老為須那迦〔之弟子〕。(一〇六)
[P.144]昔於毘舍離城名駄索迦之婆羅門,彼為三百人之弟子之長住於阿闍梨之處。(一〇七)彼齡十二歲達吠陀之極意,與弟子等共同遊行,於(第一)結集畢,住婆梨迦園會優波利長老,坐於其傍問吠陀中難解箇所?彼〔長老又〕答此:(一〇八、一〇九)「青年!有一之法,追隨一切之法,一切之法終止於一之法,何者為彼〔之一法〕。」(一一〇)如是長老就〔其〕名目問,而彼青年為不知所問,「此為何之神咒耶?」言:「是佛之神咒。」(一一一)言:「授與予。」彼答:「吾授著吾之衣服者。」(青年)向其師問神咒之意,同樣向母與父問。(一一二)彼〔駄索迦〕青年與三百之青年等共於長老之處出家,時到受大戒。(一一三)彼優波利長老令駄索迦為長,此一千漏盡者無餘說三藏。(一一四)在長老之處學習聖典他之聖者凡夫,不可以測計。(一一五)
[P.145]迦尸國有名為須那迦商主之子,彼父母共為商用而赴王舍城。(一一六)十五歲之小童赴竹林園,五十五人之青年伴彼而行。(一一七)此處見出駄索迦長老伴〔弟子之〕群而起信心,求出家而彼言:「請汝之師。」(一一八)彼須那迦童子未攝食事三次,〔如是〕向父母承認來出家。(一一九)此童子等共至駄索迦長老之前得度受戒,且學三藏。(一二〇)彼須那迦道士為長老之弟子群,通三藏之漏盡者,為一千人之長。(一二一)
名為波吒梨之都有稱為悉伽婆之有智慧大臣之子,於三時季善適住於三宮殿,大臣之子伴〔己〕友栴陀跋闍,引具五百人人赴屈屈吒精舍,往見須那迦長老。(一二二~一二四)入禪定攝受諸根而坐彼知是〔須那迦長老〕雖禮拜而無談話,問彼[P.146]大眾之理由。(一二五)彼等回答:「入於禪定者而無〔與人〕談話。」如言:「如何〔由禪定〕起?」比丘等回答:「由師所呼喚,由大眾之呼喚,規定〔入定〕期間之畢,又由壽命之盡事情而出〔定〕。」見彼等有〔羅漢果之〕根機,〔向長老〕傳播大眾之語,長老出定而赴彼處。(一二六~八)彼童子問:「尊師!何故不為談話?」「樂與可樂者。」「亦令吾等享樂!」(一二九)言:「如吾等能得享樂!」由此彼悉伽和童子由父母之承諾與栴陀跋闍彼五百人人又於須那迦長老之前出家受大戒。(一三〇、一三一)此二人於和尚之前學二藏,由努力而又達六神通。(一三二)
[P.147]知帝須之託胎,由此,以後七年間,彼悉伽和長老已通於其家,而於七年之間,只言「去」亦無所得,第八年只在其家得彼言「去」(一三三、一三四)目犍連婆羅門〔由外入家〕見彼之去,問曰:「於我等之家得何物耶?」長老答言:「然。」(一三五)還家而問,其次日長老〔為托鉢〕來家,以虛言詰之。(一三六)聞長老之語,彼[4]再生起信心,為己故而調理常施食於彼。(一三七)住於家者等亦無餘次第信彼,再生者常留停彼在家攝食。(一三八)
如斯次第經時,彼帝須童子其齡十六歲時,已達三吠陀海之彼岸,(一三九)〔悉伽和〕長老謂:「談話之最初應如是。」於彼之家除青年之座席〔如〕不見他之座席。(一四〇)由梵天界來故,彼喜好清淨,因此,彼其座席常懸置薰香。(一四一)不[P.148]見他之座席,〔得見〕長老之所立耶!家中人人以童子之座席為長老所設。(一四二)由,阿闍梨之前還來,見長老坐於其處,青年怒而發粗暴言。(一四三)長老問彼言:「青年!汝知如何之神咒。」青年則反問長老此問。(一四四)長老言自證「余知」,彼則問長老吠陀中難解之箇所,長老說明此。(一四五)彼長老為在家者時已達吠陀之[P.149]奧義,〔今四〕無礙智之長者,奈何不能為彼說明:(一四六)「人人心已起而未滅,彼之心滅,〔然而〕不起。或又人之心〔由此〕滅,〔然〕不起〔之時〕,彼之心已起而〔未〕滅。」(一四七)自若長老於「心雙論」中發此問,此對彼如黑闇,彼〔青年〕告長老言:(一四八)「比丘!此為何之神咒?」彼言:「成佛之神咒。」云:「授給余。」耶!答:「如著吾等之服裝者授此。」(一四九)彼為神咒而得父母之許諾而出家,長老宜隨令出家而授業處。(一五〇)專心想念大慧者不久而達預流果,長老如實知彼學習經律〔兩藏〕,送往栴陀跋闍之處,彼於其處為學此。(一五一、一五二)彼見悉伽和道士時授彼大戒,學律更學習其他之二藏,(一五三)由此,彼帝須少年開始修習觀法,獲[5]六神通,次第昇至長老之位。(一五四)彼如月如日著顯於世,世人以彼之言思如正覺者之言。(一五五)
[P.150]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之出世畢
彼副王一日赴狩,於森林見鹿之娛。見此而〔彼心〕思忖,「為以草餌之鹿尚於森林如是之娛,〔得〕美食而生比丘等何故不娛耶?」(一五六、一五七)〔彼〕歸家以己之所思語王,彼〔王〕令解彼,七日間託彼王位。(一五八)「汝王子!七日間坐此王位。其後予殺汝。」大地之主如是言。(一五九)七日過時王言:「汝何故憔悴[P.151]耶?」答曰:「死之可怖。」王再告彼言曰:(一六〇)「七日之後予當死去,汝不娛。弟!常想死此等道士奈何有娛耶?」(一六一)
如是得兄之言彼〔副王〕信〔佛之〕教,彼一日赴狩而坐於善攝漏盡之摩訶曇無勒棄多長老所坐之樹下,見以象之沙羅樹枝為扇。(一六二、一六三)「如此長老吾亦於勝者之教出家,何時住於森林中耶?」賢者〔帝須〕如是思考。(一六四)
長老令起信心,昇於空中赴阿育園,立止於蓮池水〔上〕。(一六五)彼置殊勝衣服於空中,入於蓮池手足注於水中。(一六六)彼副王見此神通而大喜,智慧者〔副王〕已決心:「今日吾出家。」(一六七)敬虔之〔彼〕近於王請求許可出家,大地之[P.152]主不能制止,伴彼,(一六八)隨眾多之供養,自赴精舍,彼(副王)於摩訶曇無勒棄多長老之處出家。(一六九)與彼共四十萬人人亦均出家,更隨而出家者,其數已不可計算。(一七〇)人王〔阿育〕之甥普知謂阿吉布羅夫摩,為王女僧伽蜜多之夫。(一七一)彼女及彼子亦之名為須末那,彼阿吉布羅夫摩則請王而與副王共出家。(一七二)此副王之出家而為阿育王之第四年,此興大眾之福利。(一七三)具機根之彼副王於此處受大戒後,精進具六通為阿羅漢。(一七四)
[P.153]於所有都府起工事此等一切是地點善好之精舍,三年而善竣工事。(一七五)由於工事監督者之蔭達古達長老之神通威力稱為阿育園〔精舍〕迅速成就。(一七六)又勝者〔佛陀〕之往來箇所,王則於各處令建立美麗之靈祠。(一七七)由四方八萬四千之都府同一日「完成精舍」等來報告。(一七八)聞報具大威光、神通、勇氣之大王所有精舍之大祭只行一時者,(一七九)向市中巡迴繫打大鼓:「由今第七日起於所有地方同時行所有精舍之大祭。(一八〇)國中每由旬由旬行大施,村之精舍與道路應為裝飾。(一八一)於一切之精舍對比丘眾用一切方法,隨時,應力起大施。(一八二)以燈鬘、華鬘、瓔珞於處處,又以所有樂器之樣樣〔行〕供養。(一八三)保持布薩日〔之八齋〕戒〔人〕皆可聽法,其日亦可行種種變之供養。」(一八四)如天界〔之眾〕樂人人由一切之所有之方法,〔王之〕命令之或調理增加更大之供養物。(一八五)
[P.154]其日大王以所有裝飾著身,隨後宮,伴諸大臣,取圍眾多之軍勢,(一八六)大地如裂而來精舍,禮拜立於〔比丘〕眾中之最長者。(一八七)於此集會有八億之比丘,於此中有十萬漏盡之行者,(一八八)又有九百萬人之比丘尼,於其中有一千人之比丘尼既盡諸漏。(一八九)彼等呼「世界開顯」,行神通,為〔此〕法阿育王興信心。(一九〇)以前知為忿怒惡邪行之阿育,今後則知為正善行之法阿育。(一九一)彼見閻浮洲至四方海際止,又〔見〕所有精舍之樣樣供養物而嚴飾。(一九二)見[6][P.155]此彼〔王〕大喜,坐而問〔比丘〕眾言:「諸師!於善逝之教何人之奉捨為大耶?」(一九三)彼長老目犍連子帝須答王之問言:「雖然善逝〔尊〕在世之時,亦無等於王之奉捨者。」(一九四)聞此言王則愈益歡喜,向彼問:「佛教之嗣續者,為如余者耶?」(一九五)王子摩哂陀與同王女僧伽蜜多之根機觀察之長老,(一九六)觀見〔佛〕教之興隆與其之原因者,負教之荷彼〔長老〕答王:(一九七)「雖然如王之大奉捨者,非教之嗣續者,人王!〔如王〕只稱為資具之奉捨者,(一九八)然如若人男兒或女兒於此教令出家,彼為教之嗣續者又為吾等之施者。」(一九九)
[P.156]由此,〔大〕地之主欲為教之嗣續者,問立於其處之摩哂陀與僧伽蜜多言:(二〇〇)「兒等!欲出家耶如何?想出家為大〔功德〕事。」聞父之語,兩者回答父:「大王!王若望者,吾等今日當出家。於出家吾等對王亦有利益。」(二〇一、二〇二)彼〔摩哂陀〕由副王之出家時之此方法,彼女〔僧伽蜜多〕亦由阿吉布羅夫摩〔出家時之此方法〕皆有共出家之決心,(二〇三)〔大〕地之主欲授副王位,亦〔無受此之意〕,對彼增益彼女冀望於出家。(二〇四)以具智慧、容貌、力量優良之愛兒摩哂陀與王女僧伽蜜多具供養之禮令之出家。(二〇五)王之喜,彼摩哂陀其時為二[P.157]十歲,王女僧伽蜜多有十八歲。(二〇六)彼之得度與受具戒於彼同日行之,又彼女得度與[7]受〔六〕學處亦於同一日。(二〇七)王子之和尚為目犍連,令得度者是摩訶提婆長老,末田地〔長老〕是羯磨戒師。彼摩哂陀於此授戒之道場,與〔四〕無礙辯共達阿羅漢果。(二〇八、二〇九)僧伽蜜多之和尚知為丹摩般羅尼,阿闍利是[8]阿優波利,而彼女亦時到為無漏〔人〕。(二一〇)兩者為教之燈明,為楞伽島之恩惠者,於法阿育王〔即位〕之第六年出家。(二一一)添教之光大摩哂陀三年於和尚〔摩伽利長老〕之處學習三藏,(二一二)彼女比丘尼是新月!摩哂陀比丘是太陽,彼等於其時常照正覺者教之空。(二一三)
[P.158]傳言,昔有森林行者,由波吒梨子城〔出〕巡迴於森林,與緊那羅女[9]昆提同棲,(二一四)隨與彼之同棲,彼女與彼之間設生兩男兒。長兒為帝須幼兒其名為須蜜陀。(二一五)兩兒時到共往摩訶婆樓那長老之處出家,成阿羅漢果與六神通之德。(二一六)兄之足觸虫之毒覺痛,問於其弟,答良藥是少量之酥。(二一七)彼長老〔胃病而〕向王報告彼事,〔求給食〕罹病者事,為醍醐味之食後,拒行於〔諸所〕。(二一八)如斯帝須長老向優秀之須蜜陀言:「汝赴托鉢若得醍醐味,即持還。」(二一九)彼須蜜陀托鉢雖已往來,少量之酥亦無所得,〔如斯中〕之病雖以百壺之醍醐味亦不能癒。(二二〇)為此病正近於命終,長老由於精勤〔之教〕而教〔比丘等〕,決意令入涅槃。(二二一)為〔入〕火之大定,彼坐空中,如思集念,肉身般涅槃。(二二二)由肉身發火燄,肉灰亦至無餘止而長老之全身燒盡,〔但〕骨不燒。(二[P.160]二三)聞此帝須長老之入涅槃,大地主為多數之眾所包圍而來精舍。(二二四)乘象背之王令遷〔他〕此等之骨行舍利供養,向〔比丘〕眾問彼之病。(二二五)聞此〔王〕動於痛心,於都之四門掘塗漆喰之空池,充藥品於其中,(二二六)而謂「比丘眾已不難得藥」,日日比丘眾往取藥品。(二二七)須蜜陀長老不斷經行於經行處入涅槃,然大眾對教起強烈之歸依心。(二二八)昆提之子為利益世間此二人之長老於阿育王之第八年入滅。(二二九)由此,以後精舍之利得甚為增大。此後入於日信者亦〔大〕起利得之故。(二三〇)
利得恭敬共減之外道等,為利得而自取黃色衣,與比丘等共住。(二三一)彼等依己說謂佛說,己之行雖非〔佛行〕如意行故,(二三二)由此,堅實之德崇,彼目犍連子長老,見令生此性惡癌腫之教〔上〕,(二三三)遠見〔之人〕觀察鎮此之時,對摩哂陀長老授己之大比丘群,(二三四)唯自一人溯恒河往阿普康迦山中獨住,專心過七年間。(二三五)外道等之數為多,不忍從比丘等依法不能制止彼等之事。(二三六)由此〔理由〕而於閻浮洲比丘等七個年間不得行布薩亦自恣。(二三七)
聞此而名聲大之法阿育大王派遣一人之大臣往優良之阿育精舍,〔曰〕:「往行[P.161]鎮此之紛擾,於余汝精舍,使比丘眾行此布薩式。」(二三八、二三九)彼愚者往行集比丘眾,謂:「行布薩式。」令聞王之教勅。(二四〇)「吾等外道等不行布薩式。」比丘眾向彼心愚大臣申訴:「吾等與外道等不共行布薩式。」(二四一)彼大臣謂:「余令彼等行布薩式。」以刀次第切斷若干數長老之首。(二四二)王弟帝須長老目擊此行為,彼疾行就座席於彼大臣之傍。(二四三)彼大臣見長老而行,一切知報王,大地之主聞此而生熱惱,(二四四)心亂而速行,問比丘眾云:「如斯而作業,〔此〕為何人之罪?」(二四五)彼等之中,不賢者或〔謂〕:「〔此〕為王之罪。」或謂:「兩者[P.162]之〔罪〕。」賢者〔謂〕:「此非王之罪。」(二四六)聞此大王問:「除余之疑,有堪護教之比丘耶?」(二四七)「車乘之主!有目犍連之子彼帝須長老。」比丘眾如此向王回答,王於其處滿恭敬之念。(二四八)各各以一千之比丘圍繞四人長老與隨同一千人人之四人大臣,王即日以己之命招來長老而差遣,然雖如斯命而彼已不來。(二四九、二五〇)聞此〔王〕再已遣長老與大臣共八人各各已〔附〕遣一千之人人,彼[P.163]與前同樣不來。(二五一)王問曰:「如何者長老來耶?」比丘等語此長老來之理由:「『大德!應為支教之柱』如斯言之,大王!彼長老應來。」(二五二、二五三)復次又王與諸長老與諸大臣十六人,各各〔隨侍〕一千之人人如〔彼等〕言附而遣。(二五四)如斯言:「長老雖老年不可乘騎乘物。〔然〕長老應伴恒河之船而來。」(二五五)彼等行如上之言,長老聞彼而立上。彼等以船伴長老來,王則出迎於彼處。(二五六)王浸水至膝,差延右手而恭迎長老下船,(二五七)彼有應供之德慈悲心深之〔長老〕縋王之右手而下船。(二五八)王伴長老來至羅提瓦達那苑,洗長老之足塗〔油〕而坐,〔大〕地之主欲驗長老之智能,而言:「大德!余欲見神變事。」(二五九、二六〇)問曰:「何事耶?」答曰:「為大地震動。」彼〔長老〕再以語彼:「〔王〕見所欲者,彼全〔地〕之震動耶,抑一地方之〔震動〕耶?」(二六一)問曰:「何者難耶?」聞一地方之震動難,申旨願將見此。(二六二)長老以車、馬、人、與滿水鉢使置於一由旬限界之中四方,與彼等一部分共令一由旬之地震動,由於神通力令[P.164]坐其處之〔王〕亦示此。(二六三、二六四)彼大臣由殺害比丘等事而〔王〕自身有罪耶抑或無耶?〔大〕地之主問於長老,(二六五)長老言:「無汗之心,則無絡業。」長老語[10]鷓鴣本生譚令王得悟。(二六六)長老其處樂住王苑而七日,令〔大〕地守護者學習佛之善教。(二六七)
[P.165]於彼七日間〔大〕地主派遣兩個夜叉而於地上集來比丘等。(二六八)於第七日〔王〕赴己所樂之精舍,無餘令集比丘眾。(二六九)與長老共同坐於帷帳中之一隅,〔王〕懷邪義之比丘等一一呼出至傍:「大德!善逝〔尊〕何說者耶。」〔大〕地之主問,彼等各各隨己見,答覆常見說等者,王對此之邪見家等令無餘還俗,〔如斯〕令還俗者為六萬人。(二七〇~七二)問正法之比丘等言,「善逝〔尊〕何說者耶?」彼等〔答〕:「分別說者。」如此說,王以此而問長老。(二七三)彼王:「大德!正覺者分別說耶?」長老:「然。」聞此而王於彼時心滿足,(二七四)如斯王向長老語:「〔比丘〕眾被淨掃故,如是大德!〔比丘〕眾可行布薩會。」(二七五)施行保護僧伽,入於美麗之都,僧伽相和合其時可行布薩式。(二七六)
長老為行正法之會誦於數阿僧祗之比丘眾〔中〕,信心堅固,得六神通,通達三[P.166]藏,具有無礙辯之比丘選一千人。由彼等於阿育精舍施行正法會誦。(二七七、二七八)摩訶迦葉長老與耶舍長老,此等如行正法會誦,帝須長老亦同〔行〕此,(二七九)碎破他說〔名〕「論事」而論,帝須長老於此會誦之道場說。(二八〇)如斯由一千人之比丘,由阿育王之保護,此正法會誦九箇月而畢。(二八一)王之〔即位〕第十七年,彼仙士年七十二歲,於大自恣日會誦畢。(二八二)於教之住立,如與稱讚,會誦告終時,大地震動。(二八三)棄優良美麗之〔大〕梵天宮,彼〔帝須〕為教故來此可厭人間世界,〔此務〕已果,人果於教之熱勤。他之何人於教之熱勤為懈怠者耶?(二八四)
第三結集畢
善人之信心與感激而〔起〕作大王統史
名第三結集第五章〔畢〕
校注
[0169001] 提伽本之二七-二八之間插入次之二偈。但此二偈之一語亦未加註解之點察看,或想非後日之竄入耶?(一)於彼都有死處之鹿豬鳥類,行大斷食而彼等自行死去。(二)此處牛等導欄伴來豹等,而護侍鹿與豬之畑池。 [0169002] 以下之偈號數有二之齟齬。 [0172003] 法句經之不放逸品。 [0174001] 於錫蘭本九七上半偈,攝於「阿育王之轉教」章中。然考前後之關係雖為各半偈故見無分之要,隨協會本讓於次章。 [0174002] 不遠死於梵天界。 [0175003] 謂未參與第二結集事。 [0177004] 婆羅門謂再生者。 [0178005] 於錫蘭本一五四偈只上半存而下半缺。隨以下之半偈有各各之齟齬,一五五偈之上半,屬於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之出世章,下半則屬於次之章。余如此訂正。 [0181006] 此一偈之上半為錫蘭本。由 PTS 之原典補之。 [0182007] 六學處是受式沙摩那戒法,謂不婬、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不非時食之六者。而年大之婦女出家者亦受此六戒,二年間守此檢胎之有無,然後授比丘尼大戒。 [0182008] 協會本有阿優波羅。 [0183009] 協會本有昆提。 [0186010] 本生經第三一九話。【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5 冊 No. 33 大王統史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