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八
●律藏卷第五
△黨破僧第十一
(此是共戒。尼同制)。
同一水乳謂水與乳合。體則為一。無別色味。喻今如來十二部經。體無有別。行與理順。一相無差故也。今諸比丘。同於如來一法門中學。不應分黨也。
增戒心慧此名三學也。薩婆多論云。學戒增。學心增。學慧增。問曰。學多。何以正齊三學。答曰。三學攝一切學。如是五篇戒。防身口惡。淨修身口。無法不盡。學心增者。心息於垢。無法不周。學慧增者。明見法相。根本除惡。學戒增者。學律藏。學心增者。學契經。學慧增者。學阿毗曇。又云。學戒增者。學五篇戒。學心增者。得初禪五支。二禪四支。乃至四禪。名學心增。學慧增者。明見四諦。復次。滅惡律儀戒。及一切非律儀。五篇戒清淨。名學戒增。以學戒清淨故。得心清淨。名學心增。更思尋深理。增長善法。名學慧增。復次。經中有三修。修戒。修心。修慧。故知三學。攝一切學也。律本云。佛告諸比丘。彼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時。得調伏貪欲。瞋恚。愚癡盡。彼得貪欲瞋癡盡[A1]已。不造不善。不近諸惡。又學此三學。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是故當勤精進。學此三學。
非法別眾謂同一住處。羯磨時。有不來者。應與欲。而不與欲。在現前應訶者。便訶(百一羯磨云。雖皆總集。應訶者。訶而不止。強為羯磨)。彼作白二羯磨。作白四羯磨。白此事。乃為彼事。而作羯磨。是為非法別眾羯磨(善見云。同一住處。有四比丘。一人受欲。三人說波羅提木叉。或三人。一人受欲。二人說波羅提木叉。是名非法。亦名別眾。是名非法別眾)。
非法和合眾謂同一住處。和合一處羯磨。應與欲者與欲。在現前應得訶者。不訶(百一羯磨云。應訶者訶。訶時便止)。作白二羯磨。作白四羯磨。白此事。乃為彼事而作羯磨。是為非法和合眾羯磨(善見云。同一住處。有四比丘。四人應廣說波羅提木叉。不廣說。作三人法。人人對首說。是名非法和合眾)。
法別眾謂同一住處。羯磨時。有不來者。應與欲。而不與欲。在現前應得訶者訶。彼作白二。白四羯磨。如法而作。是為法別眾羯磨(善見云。同一住處。有四比丘。或三人。一人受欲。三人對首說。或三人。一人受欲。二人對首說。是名法別眾)。
法相似別眾謂同一住處。羯磨時。有不來者。應與欲。而不與欲。在現前應訶者訶。作白二。白四羯磨。前作羯磨。而後作白。是為法相似別眾羯磨。
法相似和合眾謂同一住處。羯磨時。有不來者與欲。在現前應得訶者不訶。白二。白四羯磨。前作羯磨。而後作白。是為法相似和合眾羯磨(如瞻波犍度中廣說)。
△汙他家第十二
(此是共戒。尼同制)。
䩭連亦云䩭離那國。或云吉羅邑。又云加羅賴。此是迦尸國之邑名也。或云枳吒山。十誦云。黑山土地䩭。同羇。堅溪切。音雞。
阿濕婆富那婆娑阿濕婆。此云馬。富那婆娑。此云滿宿。或翻井宿。薩婆多云。馬宿滿宿。此二人。二宿出時生。因宿作名。善見律云。馬師。滿宿。於六羣比丘中。最是上座。二人本是田夫。同作田辛苦。共相論言。我等作田辛苦。可共出家。於佛法中。衣食自然。同伴答言。善哉。可爾。更共籌量。我等今者。就誰出家。當就舍利弗。目犍連出家。共籌量[A2]已。往到舍利弗目犍連所。求欲出家。時二尊者。即為出家。與具足戒。誦波羅提木叉竟。滿五臘。二人共議。意共同好。種華等事。即往豐熟處住。婆沙論云。馬宿井宿。恒造惡行。佛常教化。都不信受。佛記二人命終。生龍趣中。彼亦自見於十指端。有十道水。將欲流出。便作是念。我等決定當生龍中。佛復記彼二人。[A3]已種獨覺菩提善根。於當來世。定成獨覺。
倡妓倡。齒良切。音昌。樂也。蒼頡篇云。倡俳之也。妓。巨起切。奇上聲。女樂也。
俳說步皆切。音牌。戲也。又俳優。雜戲也。又俳者。樂人所為戲笑。以自怡悅也。漢書云。詼笑類俳倡(今之做戲文本此。詼音奎謔也。調謿也)。
鼓簧吹貝簧。胡光切。音黃。乃笙竽管中金葉也。蓋笙竽。皆以竹管匏中。而竅其管底之側。以薄金葉障之。吹則鼓之而出聲。所謂簧也。故笙竽。皆謂之簧。小笙十三簧。大笙十九簧。竽二十六簧。貝。是海螺。涅槃經云。不得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妓樂之聲。亦不故聽吹貝。除供養佛。亦非比丘自作。是則大小乘同制(竽。音干。長四尺二寸)。
佯跛佯。移章切。音羊。詐也。跛。補火切。波上聲。謂行不正。足偏廢也。
或嘯蘇弔切。音笑。吹聲也。蹙口而出聲也。
受雇雇。音故。傭賃也。
迦尸國亦作伽尸。又作伽奢。又作迦施。按迦尸音。此翻為光。天竺有草。亦名迦尸。此是波羅奈城之國也。苑法師云。迦尸者。西域竹名也。其竹堪為箭幹。然以其國。多出此竹。故立斯名。此是波羅奈城之國。憍薩羅國之比鄰。乃是十六大國之一數也。此迦尸國。及憍薩羅國。皆波斯匿王所統。正法念處經云。迦尸國。一萬四千聚落。城廣二由旬(云云)。
聚落謂巷陌街衢住處。名為聚。聚外遠家。名為落。君王都處。名為城邑。又有市名聚落。無市名村。有城邑。名為國土(韋昭漢書云。小鄉曰聚。人所居也。左傳曰。聚眾也。廣雅云。落居也。眾所共居。故稱聚落也)。
△不捨惡性第十三
(此是共戒。尼同制)。
聖主佛是眾聖中尊。故稱聖主。又闡陀是臣。在家侍佛。故言我聖主。善見律云。闡陀語諸比丘。汝等不應教我。我應教汝等。何以故。佛是我家佛。何以故。我與勤陟。將佛入山學道。不見諸長老一人。侍從佛者。佛得道[A4]已。而轉法輪。是故佛是我家佛。法是我家法。是故我應教諸長老。長老不應反教我。
不受諫語受者。領納也。法苑云。夫納其理。則言語絕。乖其趣。則諍論興。然直言者德之本。納受者。行之原。所以籍言而德顯。納受而行全。譬目短於自見。借鏡以觀形。髮拙於自理。必假櫛以自通。故面之所以形。明鏡之力也。髮之所以理。玄櫛之功也。行之所以芳。蓋言之益也。是故身之將敗。必不納正諫之言。命之將終。必不可處於良醫也。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國名伽尸。時有一婆羅門。於曠野中。造立義井。為放牧行者。皆就井飲。并及洗浴。時日向暮。有羣野干。來趣井。飲地殘水。有野干主。不飲地水。便內頭罐中飲水。飲[A5]已。戴罐高舉。撲破瓦罐。罐口猶貫其項。諸野干輩。語野干主。若濕樹葉。可用者。尚當護之。況復此罐。利益行人。云何打破。野干主言。我作是樂。但當快心。那知他事。時有行人。語婆羅門。汝罐[A6]已破。復更著之。猶如前法。為野干所破。乃至十四。諸野干輩。數數諫之。猶不受語。時婆羅門。便自念言。是誰破礶。當往伺之。正是野干。便作是念。我福德井。而作留難。便作木罐。堅固難破。令頭易入難出。時著井邊。然捉杖屏處伺之。行人飲訖。野干主如前入飲。飲訖。撲地。不能令破。時婆羅門。捉杖打殺。空中有天。而說偈言。
當知受諫者。名為智人。不受諫者。名愚癡輩。身壞命終。墮三惡道。長夜受苦無量矣(備。音職。梳篦之總名也)。
波羅提提舍尼義翻向彼悔。優波離問經。譯者解云。或言應說法。或言應發露者也。僧祇律云。此罪應發露也。詳如下四悔過法中。
惡說梵云突吉羅。此言惡作。謂身犯者。名惡作。口犯者。名惡說。餘如上釋。
○二不定法
(此二法者。初法據三事。是堪行婬屏覆之處。說非法語。後法準二事。在不堪行婬露現之處。說麤惡語。此為異相。尼無此二法也)。
薩婆多論云。與諸比丘結戒者。一為止誹謗故。二為除鬬諍故。三為增上法故。比丘出家。迹絕俗穢。為人天所宗向信敬。四為斷惡業。次第法故。初既屏處。漸染纏綿。無所不至。是以防之。而制斯戒。
不定法梵云阿尼竭達磨。此言不定法。律攝云。不定法者。言此罪體。無定相故。容有多罪。不可言定。薩婆多云。佛坐道場時。[A7]已決定五篇戒。輕重通塞。無法不定。此所以言不定者。直以可信人。不識罪相輕重。亦不識罪名字。設見共女人一處坐。不知為作何事。為共行婬。為作摩觸。為作惡語。為過五六語說法。故言不定。
齋優婆私齋是其名也。或是受八戒齋者。優婆私。或作優婆斯。即優婆夷也。此翻近士女。又翻近事女。義翻近佛女。肇師曰。義言信士女。或云清信女。淨名疏云。此言清淨女。奘師云。鄔波斯迦。唐言近事女。舊曰優婆斯。又曰優婆夷。皆譌也。言近事者。親近承事諸佛法故。謂是在家女人。受三歸五戒[A8]已。則能親事佛。法。比丘尼眾也。有云。受八戒者。名為近住女。謂近阿羅漢住也。又云善宿女。涅槃疏云。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為善宿。成論云。是人善心。離破戒宿故。
屏覆屏。蒲明切。音平。屏者所以蔽也。覆。敷救切。音副。蓋也。
毗舍佉母或作吠舍佉。此譯為別枝。即是氐宿。以生日所值宿為名也。按西國。多以此為名。又從子稱母以簡之。名鹿子母。故律本云。無夷羅母。或云摩伽羅。正梵音云。蜜利伽羅磨多。蜜利伽羅。此云鹿。磨多。此云母。大論云。毗舍佉彌伽羅母。生三十二卵。卵剖。生三十二男。皆為力士。彌伽羅。大兒字也。此母人。得三道(阿那含也)。賢愚經云。此是波斯匿王弟。曇摩訶羨女也。羨。昔因罪。逃奔得叉尸利國。便於彼土。安家納娶。而生此女。此女妙才智辯。後嫁舍衛國。梨耆彌大臣。第七兒為婦。波斯匿王聞其智辯。即拜為王妹。後生三十二卵。卵各出一兒。顏貌端嚴。勇健無雙。一人之力。能敵千夫。時毗舍佉。信心開解。請佛及僧。佛為說法。合家得須陀洹道。佛後為說。即得阿那含道。於優婆夷中。智慧才辯。最為第一(從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一月。是氐宿所值之月)。
闚看枯迴切。音恢。傾頭門中。邪視也。
●律藏卷第六
○三十捨墮法
察夫捨墮之篇。良由貪積而起。貪乃三毒之首。五蓋之先。積為三界濁因。六趣苦果。所以眾生。不能超出。因斯過患。故佛世尊。愍貪饕性。拯癡蓄情。制之以三衣。防之以六物。定為沙門知足道具。如鵬之有翅。猶𦪬之有帆。讚杜多德。羨蘭若行。責彼無厭。歎諸少欲。何以蓄之箱囊。而無慚。積之高閣。而不愧。背四聖種。乖如來禁。秪圖現前之豐快。不慮死後之遺殃。四大既分。百物寧在。從此逈失涅槃之妙因。長輪緣起之苦集。故大經云。出家之人。有四種病。不得涅槃。一者衣欲。二者食欲。三者臥具欲。四者為有因。大悲經云。佛告阿難。我滅度後。於未來世。法欲盡時。最後五百年。持戒明黨。正法朋黨。將欲盡滅。破戒非法明黨熾盛。誹謗正法。壽命短促。眾生壞時。法滅壞時。比丘僧壞時。阿難。當於爾時。驚畏恐懼。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心。不修戒。不修慧。彼等不修身戒心慧者。貪著六處。何等為六。一者貪著鉢。二者貪著衣。三者貪著食。四者貪著牀座。五者貪著房舍。六者病瘦因緣。貪著湯藥。彼等貪求勝妙衣鉢。乃至上好眾味藥故。更共鬬諍。遞相言訟。上至官司。口如刀劍。互相誹謗。遞相憎嫉。如是為衣鉢飲食牀座房舍湯藥因緣。共相憎嫉。心不純熟。濁心相向。又阿難。汝觀如是諸惡比丘。當以信心。捨家出家。得出家[A9]已。貪著衣鉢。六種因緣。墮三惡道。如經所說。有智者。當深生厭離。
△畜長衣第一
(此是共戒。尼同制)。
三衣一僧伽梨。二鬱多羅僧。三安陀會。此三法服。西天總名支伐羅。北方胡國。喚之為袈裟。薩婆多論云。所以作此三名差別者。欲現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種。盡無此三名。以異外道故。作此差別。分別功德論云。或曰。造三衣者。以三轉法輪故。或云。為三世故。或云為三時故。故設三衣。冬則著重者。夏則著輕者。春則著中者。為是三時故。便具三衣。若大寒時。重著三衣。可以障之。或曰亦為蚊虻蟆子。故設三衣。薩婆多云。為五意故。障寒熱。除無慚愧。入聚落。在道行。生善威儀清淨故。方制三衣。僧祇律云。三衣是沙門賢聖幖幟。故我諸弟子。齊是三衣。足遮大寒大熱。蠅蚊虻。覆障慚愧。不壞聖種。若性不堪寒者。聽故弊衣。隨意重納。即是少欲少事。律云。佛告阿難。過去諸如來。無所著。佛弟子。著如是衣。如我今日。未來世如來無所著。佛弟子。著如是衣。如我今日。刀截成沙門衣不為怨賊所劫。般若經。明十二頭陀。衣有二種。一者納衣。智論釋云。好衣因緣故。四方追逐。墮邪命中。若受人好衣。則生親著。若不親著。檀越則恨。又好衣。是未得道者。生貪著處。好衣因緣。招致賊難。或至奪命。有如是等患。故受弊納衣法。二者但三衣。智論釋云。行者少欲知足。衣趣蓋形。不多不少。故受三衣。白衣求樂。故多畜種種衣。或有外道苦行。故裸形無恥。是故佛弟子。捨離二邊。處於中道。戒壇經云。五條下衣。斷貪身也。七條中衣。斷瞋口也。大衣上衣。斷癡心也。華嚴經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也(納衣。謂重納三衣。非今納頭也)。
六羣比丘六羣。或云六眾。謂聚集成眾。作諸非威儀事。羣出隊入故也。一難陀。二䟦難陀。三迦留陀夷。四闡陀。五馬宿。六滿宿。此之六人。無法不通。達三藏十二部經。曉五明百藝之異術也。難陀䟦難陀。二人多貪。亦云多瞋。善解算數。陰陽變運。說法論議。迦留陀夷多欲。深通射道。善解阿毗曇。後得漏盡。入無餘涅槃。闡陀多瞋(亦云多癡)。亦通射道。解阿毗曇。後得漏盡。入無餘涅槃。馬宿滿宿多癡(亦云多瞋)。善於音樂。種種戲笑。事事皆能。亦巧說法論議。亦解阿毗曇。前四人。俱是豪族。共相影響。相與為友。宣通佛教。內為法門之棟梁。外為佛教之大護。所謂大權示現也。人各弟子九人。共為六十。時迦留陀夷。既斷煩惱。闡陀復向拘睒毗國省緣而住。馬師滿宿。二俱命過。惟有難陀䟦難陀。以至衰老。方等大雲經云。提婆達多。能開示人。令阿僧祇。無量眾生。安住善根。提婆達多。所有境界。實非聲聞緣覺所知。六羣比丘。亦大菩薩。提婆達多。共與同行。故涅槃經云。佛言。我又示現於閻浮提。不持禁戒。犯四重罪。眾人皆見。謂我實犯。然我[A10]已於無量劫中。堅持禁戒。無有漏缺。我又示現於閻浮提。為一闡提。眾人皆見是一闡提。然我實非一闡提也。一闡提者。云何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又示現於閻浮提。破和合僧。眾生皆謂我是破僧。我觀人天。無有能破和合僧者。乃至云。我又示現於閻浮提。為魔波旬。眾人皆謂我是波旬。然我久於無量劫中。離於魔事。清淨無染。猶如蓮華(佛既如是示現利益眾生。六羣達多。豈可得而思識)。百喻經云。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餘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意。王形相。汝當効之。此人見王眼𥋃。便効王𥋃。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𥋃。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𥋃。故効王也。王聞是語。即大瞋恚使人加害。擯令出國。世人亦爾。於佛法中。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現其短闕。便生譏毀。効其不是。由是之故。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墮於三惡。如彼効王。亦復如是。
畜長衣長。仲良切。場去聲。餘也。剩也。晉書云。平生無長物。是也。摩得勒伽云。如佛所說。過十夜衣。尼薩耆。云何得長衣。謂若入手。若在膝上。肩上。作想此是我衣(便成長衣)。中阿含經。佛言。我說不得畜一切衣。亦說得畜一切衣。若畜衣。便增長惡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衣。我說不得畜。若畜衣。便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法者。如是衣。我說得畜。如衣。飲食牀榻村邑。亦復如是。又云。有漏從用斷。若比丘用衣服。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蚊虻。風雨。寒熱故。以慚愧故也。若用飲食。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令身久住。除煩惱憂蹙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斷。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隱。無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牀蓐。臥具。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疲倦得止息故。得靖坐故也。若用湯藥。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除病惱故。攝御命根故。安隱無病故。若不用者。則生煩惱憂慼。用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用斷也。五百問云。比丘貪資之物。其罪甚重。昔有一比丘。貪著一銅鐃。死後作餓鬼。眾分物竟。便來現其身。絕大黤黮。如純黑雲。諸比丘驚恠此是何物。眾中有得道眼者。言。是死比丘貪著鐃。故墮餓鬼中。今故貪惜。來欲索之。諸比丘即以鐃還。便捉鐃舌䑛。放地而去。諸比丘還取之。而絕臭。不可近。復使人更鑄作器。猶臭不可用。以此驗之。知貪為大患。又昔有一比丘喜作衣。晝夜染著。得病困篤。自知當死。便舉頭視衣。內起毒想。言。我死後。誰敢著我此服。不久命終。作化生虵。還來纏衣。眾輿屍出。燒葬訖。遺人往取衣物。見虵纏衣。近咽吐毒。不敢近前。眾共往看。都無敢近者。有一比丘得道。便入四等觀。毒不能中。便往近之。語言。此本是汝衣。今非汝有。何以護之。便即捨去。入草叢中。毒火出。然草。還自燒身。命終即入地獄。地獄一日之中。三過被燒。皆由貪害。
尼薩耆波逸提尼薩耆。此云捨。波逸提。此云墮。聲論。翻尼為盡。薩耆為捨。律攝云。其物應捨。罪應說悔。謂其所犯之物。應盡捨與僧。若眾多人。若一人。不得別眾捨。捨[A11]已。餘有墮罪。應對說悔。戒因緣經云。優波離白佛。云何名尼薩耆。佛言。若三失三衣。更不得受。亦不得著。若貿易。若匃人。此名尼薩耆。波逸提。名燒聖道根。鬻人。不得生三昧。此名捨墮。是中墮罪。與九十事同。唯九十中。無財物捨。故為異耳。大僧墮事。總有一百二十種。簡三十種。因財生犯。貪慢心彊。制捨入僧。故名尼薩耆波逸提也。
迦絺那衣或云羯恥那。義翻堅實。舊翻為功德衣。以受此衣[A12]已。於五月中。得五利功德。一得畜長衣。二得離衣宿。三得別眾食。四得展轉食。五得食前食後。不囑授餘比丘。入聚落。於五月中。得此五事利益。至十二月十五日。應出。若不出。至十六日。得罪(詳如迦絺那衣犍度中釋)。
明相梵語阿樓那。善見云。阿留那者。漢言明相。明了論云。東方[A13]已赤。通慧指歸云。此方。約日未出前二刻為曉。此為明相也。又以觀見掌文為限也。十誦律。名地了時。謂見地色。分了故也。薩婆多論云。外國明相。有種種名。婆羅門。名日請。諸富貴人。名易。諸山胡。名却沙。種作人。名種作時。捕魚人。名顯。如是諸相。盡非明相。但於明相上。作是諸名。復有三種色。若日照閻浮提樹。則有黑色。若照樹葉。則有青色。若過樹。照閻浮提界。則有白色。於三色中。白色為正(以此閻浮提地北。有大樹王。名閻浮。日初出時。照彼樹故。故有異色生也)。
不淨施見下九十事。輒著淨施衣戒。及衣犍度中釋。
憍賖耶衣亦云拘舍。又云拘奢。正梵音。名高世耶。此是西國蠶名。舊譯為蟲。謂蠶在繭中也。應法師。翻為蟲衣。謂用野蠶絲綿作衣。淨師云。高世耶。乃是蠶名。作絹還受斯號。寧音義云。梵云高世耶。譯云野蠶綿。東天竺有國。名烏陀。粳米欲熟。葉變為蟲。蟲則食米。人取蒸。以為綿也。如此方絲綿。名摩呵䟦多。此言大衣。衣甚貴。即大價之衣也。薩婆多論云。憍奢耶者。是綿名也。此國養蠶。如秦地人法。蠶熟得綿。名憍奢耶。此國以綿作衣。凡有二種。一擘綿布貯。如作氈法。二以綿作縷。織以成衣也。
劫貝衣如盜戒中釋。
芻摩衣如盜戒中釋。
讖摩衣亦云叉摩。經音義云。或言讖磨。或云蘇摩。此云麤布衣。應言麤草衣。按外國傳云。彼少絲麻。多用婆叔迦果。及草。羊毛。野蠶綿等。為衣。此或外國用。非天竺也。
扇那衣亦云舍㝹。或云舍那。或作奢那。阿毗曇經云。奢那樹。似麻。取皮織為衣。雜事云。奢搦迦。即是麻類。此方元無。高共人等。堪織為衣。麤布相似。
麻衣按西國。麻有多種。謂赤麻。白麻等。
翅夷羅衣未詳。
鳩夷羅衣亦作拘攝羅。又作拘遮羅。未詳翻。按經音義云。鳩夷羅。此云好眼鳥。此雖鳥名。或如此方象眼。雀眼。紗布之類也。
讖羅半尼衣亦作嚫羅鉢尼。又作差羅波尼。又作廁羅婆尼。此譯云灰水。體堪為布。若云波羅婆尼。此云樹葉。
如來八指如來八指。以三倍之。當常人二十四指也。律注云。如來一指。濶二寸。八指。共一尺六寸也。以衣長一尺六寸。濶八寸。便可作三衣條隔。故入長衣數也。根本羯磨云。若衣方圓滿一肘者。即是分別衣中。極少之量。如不守持分別。俱犯捨墮。如其寬中不滿。長中過者。此即不勞分別。直爾持畜(守持。謂受持。分別是說淨)。
波利迦羅衣善見律云。朱羅波利迦羅衣。漢言雜碎衣也。即是碎雜之布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八
音釋
音歇大船。
竅蹻去聲。穴也。
傭音融。雇役於人也。
黤黮上音黶。青黑色也。下譚上聲。黑也。黤黮如重雲貌。
匃音蓋。乞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九目錄
- 乾痟
- 僧伽梨
- 鬱多羅僧
- 安陀羅會
- 敞露
- 若捨衣
- 八樹
- 四肘
- 弊壞
- 自恣後一月
- 自恣後五月
- 迦蘭陀竹園
- 鬱禪國
- 波羅奈城
- 徒跣
- 摩訶波闍波提
- 蓮華色比丘尼
- 五衣
- 七世親
- 偷蘭陀比丘尼
- 爪扴
- 祇洹精舍
- 襞褺
- 拘薩羅
- 尼犍子
- 躶形
- 擿解
- 我曹
- 垢膩
- 居士
- 求索
- 若貝
- 十六分之一分
- 堅緻
- 懺悔
- 合時清淨
- 執事人
- 僧伽藍民
- 野蠶綿
- 暴繭
- 蠶蛹
- 拘遮羅
- 梨車子
- 羺羊
- 牻色
- 鉢羅
- 數數
- 敷壞
- 故者
- 縱廣一磔手
- 由旬
- 廁羅婆尼
- 釋翅𢯱迦維羅衛尼拘律園
- 染擘
- 瞿曇彌
- 珠[A14]髻大臣
- 日月四患
- 是中捨者
- 成金未成金
- 販賣
- 擣治
- 時藥
- 非時藥
- 七日藥
- 盡形壽藥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