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一
●律藏卷第三十一
○受戒犍度法
聞夫三才剏就。尚無君臣夫婦之啟。四族既興。遂有王侯父子之序。是故大人一舉。則帝輪萬紹。剎利之姓。於斯建始。棄世營累。隱迹居貞。婆羅門種。因茲立目。遷居逐利。故有毗舍之流。肆力田疇。是為首陀之類。由是四姓斯彰。而未聞解脫之氏。所以諸佛如來。舒無緣慈。次第興世。啟法化之。至我調御大師。運弘悲願。以妙湛之常體。寂谷之圓音。降神兜率。垂象王宮。現四八之巍軀。顯十力之洪智。駕雲駒。逾毗羅。步躡苦林。停光六載。生緣既感。移身道樹。受吉祥以跏趺。却魔怨而斂坐。覩明星。悟菩提。號為覺者。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流光燦燭。四峰八嶽。聳麗生輝。龍神競舞。沉陸歡騰。欲色界天。雲飛星耀。萬億梵王。紛紜奔聚同聲讚仰。請轉法輪。遂而遷趺鹿苑。闡解脫之玄宗。則五人證道。從迹龍河。啟尸羅之妙躅。而千賢獲果。至於王城赤澤。受益者無窮。鷲嶺獼江。悟法者非數。爰濟九居。弘拯六溺。一音演說。十二部別。無幽而不陳。無微而不說。縱之則八萬多羅。卷之則總歸三學。所謂戒定慧也。戒乃斷三惡之干將。定是絕滲流之堅器。慧即破惑業之明炬也。然慧假定發。定藉戒生。生戒之功。由乎稟受。稟受若乖。戒無由得。得戒之源。緣乎心境。心境片虧。無表不攝。不攝則道果無因。僧寶靡分。所以戒為生死之舟航。涅槃之基本。佛法之綱領。聖賢之命脈。是故如來啟為三藏之首。因斯特須尊重。如心地觀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萬劫。不墮惡趣。常生善處。受勝妙樂。遇善知識。永不退轉。得值諸佛。受菩提記。坐金剛座。成正覺道。然出家者。持戒最難。若能持戒。是真出家。誠如經說。可不珍敬木叉者哉。
大人爰此世界初成。大地為一海水。由風皷激。和合一類。猶如熟乳。既其冷[A1]已。有凝結生。其海水上。亦復如是。上有地味。色香美味。悉皆具足(出根本部)。時光音諸天。或有福盡來生。或樂觀新地。性多輕躁。以指甞之。如是轉三。得其甜味。食之不[A2]已。漸生麤肥。失天妙色。神足光明。冥然大暗。後有黑風。吹彼海水。漂出日月。置須彌邊。安日道中。遶須彌山。照四天下。時諸人輩。見出則歡。見入則懼。自茲以後。晝夜晦朔。春秋歲數。終而復始。劫初成時。諸天來下為人。皆悉化生。身光自在。神足飛行。無有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名眾生。有自然地味。味如醍醐。亦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後眾生。以手試甞。遂生味著。漸成團食。光明轉減。無復神通。食地味多者。顏色麤悴。其食少者。顏色光澤。遂生勝負。因緣勝負。便生是非。地味稍歇。咸皆懊惱。又生地皮。狀如薄餅。地皮又滅。又生地膚。地膚滅故。又生自然地肥(出阿含經)。地肥不生。便生兩枝葡萄。其味亦甘。久久食多。共相形笑。葡萄不生。便生粇米(出樓炭經)不種自生。無有糠穢。長於四指。旦暮收刈。苗即隨生。至旦暮時。米便成熟。雖復數取。而無異狀。以此充食。長壽而住。時彼有情。由段食故。滓穢在身。為欲蠲除。便成二道。由斯遂有男女根生。便生染者。由染著故。遂相親近。因造非法。諸餘有情。見此事時。競以糞掃土石。而棄擲之。不共同居。擯於眾外。由彼時人。駈擯出故。樂行惡者。遂共聚集。造立房舍。覆蔽其身。而作非法。此為最初營立家宅。便有家室。時諸有情。若日暮時。若日朝時。由饑取稻。每日充足。不令餘殘。有一有情。為慵嬾故。旦起取稻。遂乃兼將暮時稻來。至暮時。有一同伴。喚共取稻。此人報曰。汝自取去。我旦來取稻。[A3]已兼兩時糧訖。時彼同伴。聞斯語[A4]已。心便讚曰。此亦大好。我今取時。兼二日糧來。如是彼此。遞相傚斆。取二日。三日。七日。乃至半月。一月稻來。漸漸倍於前數。由此貪心。日增盛故。遂令稻中生諸糠穢。一刈之時。更不再生。設生之時。其實漸惡。於是諸人。競來収採。以貪心積聚故。其稻小惡。糠穢轉盛。其稻無力。収採不生。或有遺餘。諸人見[A5]已。更相告曰。我等分取地界。便各各分之。因此義故。世間田地。始為耕種。遂立疆畔。時一有情。雖自有田。私盜他穀。再三不休。遂推往眾中。陳說其事。彼反嫌責言。為少稻故。對眾辱我。由此緣故。大眾共集。遞相告曰。不知二人。是誰有罪。我等意欲眾中。揀一有情。顏色端正。形容具足。智慧通達。立為田主。有過者治罰。無過者養育。我等眾人。所種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與其一分。爾時眾中。揀得一具足德人。即立為地主。彼即如法治罰養育人眾。既眾立為地主。故得大同意名(即大人王)。能擁護劣弱。故得剎帝利名(出根本部)。由此因緣。有剎利名。爾時一眾生。作是念言。世間所有家屬萬物。皆為[A6]刺棘癰瘡。今宜捨離入山行道。靜處思惟。時彼即入山樹下思惟。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見[A7]已。加敬供養。眾共稱善。此人乃能捨離家累。入山求道。以其能離惡不善法。守道居貞。潔白其操。因是稱曰婆羅門。由此因緣。世間有婆羅門種。彼眾生中。習種種業。遷居逐利。以自營生。因是世間故有毗舍之種(商賈也)。又彼眾生中。有肆力田隴。習諸雜藝。以自生活。因是世間有首陀羅種(雜行農人。出阿含經)。由此緣故。有斯四姓。而剎利為先。大人是最。釋迦之種。繼自大人。今準本律。編次王嗣。俾尋閱者而易見之(四姓。詳如墮篇八十一戒)。
- 第一王名大人(經云平等主)
- 第二王名善(經名珍寶)
- 第三王名樓夷(經名好味)
- 第四王名齊(經名靜齋。齋字古作齊。後人於其下加立心。以別之)
- 第五王名頂生(論名曼䭾多。此云我養。謂從王頂肉炮而生。故命云我養)
- 第六王名遮羅(經名宅行經以此為第七王)
- 第七王名䟦遮羅(經名善行)
- 第八王名微(經名妙昧)
- 第九王名微驎陀羅(經名味帝)
- 第十王名鞞醯黎(外仙)
- 第十一王名舍迦陀(百智)
- 第十二王名樓脂(嗜欲)
- 第十三王名修樓脂(善欲)
- 第十四王名波羅那(斷結)
- 第十五王名摩訶波羅那(大斷結)
- 第十六王名貴舍(寶藏)
- 第十七王名摩訶貴舍(大寶藏)
- 第十八王名善現
- 第十九王名大善現
- 第二十王名無憂
- 第二十一王名光明
- 第二十二王名棃那(殖生)
- 第二十三王名彌羅(山嶽)
- 第二十四王名末羅(此云力經名神天)
- 第二十五王名精進力(造力)
- 第二十六王名牢車
- 第二十七王名十車
- 第二十八王名百車
- 第二十九王名堅弓
- 第三十王名十弓
- 第三十一王名百弓
- 第三十二王名能師子(經名養收)
- 第三十三王名真闍(經名善思)
自真闍王後。有十族轉輪聖王相續。
- 第一輪王名伽㝹支(次第相承有五王)
- 第二輪王名多樓毗帝(次第相承有五王)
- 第三輪王名阿濕卑(次第有七王)
- 第四輪王名乾陀羅(次第有八王)
- 第五輪王名伽陵迦(次第有九王)
- 第六輪王名瞻鞞(次第有十四王)
- 第七輪王名拘羅婆(次第有三十一王)
- 第八輪王名般闍羅(次第有三十二王)
- 第九輪王名彌悉棃(次第有八萬四千王)
- 第十輪王名懿師摩(次第相承有百王)
從懿師摩次第百王後有王名大善生。此即懿師摩後第九十四世之王。為釋迦如來第七世之祖也。次下序。
佛七世祖王。
- 第七世祖名大善生
- 第六世祖名懿師摩(同上第十輪王名。經名烏婆羅)
- 第五世祖名憂羅陀
- 第四世高祖名瞿羅
- 第三世曾祖名浮羅
- 第二世祖名師子頰
- 第一世菩薩父名悅頭檀(此云淨飯。亦云白淨)
- 金輪王名菩薩悉達
- 鐵輪王名羅睺羅
(從初大人王。凡八萬四千二百五十四王。後至於菩薩。若據餘經論。互舉參差。數亦不等。難以校計唯本律與長阿含樓炭經大同也)。
菩薩祖師子頰王有四子。
- 一淨飯王 有二子。長名悉達(即世尊)。次名難陀
- 二白飯王 有二子。長名調達。次名阿難
- 三斛飯王 有二子。長名摩訶男。次名阿那律
- 四甘露飯王 有二子。一女。長名娑婆(恒星也)。次名䟦提(賢也)女名甘露味(甘露味有子名施婆羅。經云世尊姑子名低沙比丘是也)。
菩薩於四月八日。日初出時生。有云三月八日。有云二月八日。此由世代遷遙。年月更移。或以建子。建丑。建寅。為歲首。譯人前後至此。據時翻經。故致斯異。按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即有五色氣。入貫太微。徧於西方。盡作青紅之色。昭王即問羣臣曰。是何祥耶。羣臣莫測。太史蘇由筮之。得乾之九五。由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王曰。於天下何如。由曰。此時無他。至千年外。聲教被此。昭王即遣鐫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後至漢明帝辛酉之歲。帝夢金人。身長丈六。頂佩日輪。飛至殿庭。旦集羣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奏曰。臣按周書異記。昭王甲寅四月八日。西方有大聖人生。後一千餘年。聲教及此。以年計之。至今辛酉一千一十年也。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信以為然。即遣中郎將蔡愔愽士等。一十八人。西訪其道。至大月氏國。果遇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三藏。持優填王第四造白㲲像。并四十二章經。愔等奉迎而歸。戊辰十二月十三日。至於洛陽。明帝問摩騰法師曰。佛生日月可知否。騰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於嵐毗尼園內。波羅樹下。右脇而誕。以此徵之。即四月八日無疑矣。大善權經云。菩薩欲不由胞胎。一頓成佛。為防人疑。恐是變化。不受法故。現受胎生(云云)。毗奈耶律云。始從地主大王乃至羅睺羅。斷其繼嗣。何以故。以羅睺羅證無生果。斷生死種故。為此斷其繼嗣(嵐毗尼或云流彌尼。或云藍毗尼。此云解脫處。亦云斷。亦云滅。謂斷滅煩惱故)。
雪山雪山者。踞五天竺境之北。在波斯貨羅之東。居突厥香山之南。處震旦羗胡之西。然五天竺境。有七十餘國。迦毗羅城。在中天竺之北。而近北天竺界。北天竺國。居雪山之側。迦毗羅國。是贍部洲地之中央也。起世經云。雪山眾寶所成。頂有四金峰。中一高峰。峰有龍池。廣五十由旬。即阿耨達池也。
三十二大人相按諸經中。處處如來自說三十二相。今依法界次第出之。如來應化之體。現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聖之王。故現三十二大丈夫相也。
一足安平立相(謂足下安立。皆悉平滿。猶如奩底。香盒底也)。二千輻輪相(幅是車輪中之幅也。謂足下轂網輪紋。眾相圓滿。猶如千輻輪)。三指纖長相(謂手指纖細圓長。端直𦟛好。指節參差。光潤可愛。勝于餘人也)。四手足柔輭相(謂手足極妙柔輭。勝餘身分也)。五手足縵網相(謂手足指中間。縵網交合。文同綺畵。猶如鷲王之足。若合時。網即不現。而無皺緩。開時便現。而無攣急也)。六足跟滿足相(跟足踵也謂足踵圓滿具足也)。七足跌高好相(謂足跌高起。如真金色跌上毛。如青瑠璃色。種種莊飾妙好圓滿也)。八如伊尼延鹿王腨相(伊尼延者。此云金色鹿王也。腨股肉也。謂足腨漸次纖圓。膝皆平正無節。如彼鹿王之腨。纖好第一)。九手過膝相(謂雙臂修直。平立過膝也)。十馬王陰藏相(謂陰相藏密。如彼馬王。陰不可見也)。十一身縱廣相(謂身儀端正。豎縱橫廣。無不相稱也)。十二毛孔生青色相(謂身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亂。右旋上向。紺色柔輭也)。十三身毛上靡相(謂身諸毫毛。皆右旋上向。而偃伏也)。十四身金色相(謂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眾相莊嚴。微妙第一也)。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謂身圓光。自然光明。四面各照一丈)。十六皮膚細滑相(謂皮膚細膩滑澤。不受塵水。不停蚊蚋也)。十七七處平滿相(謂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皆平滿端正也)。十八兩腋滿相(謂左右兩腋下。平滿不窊也)。十九身如師子相(謂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師子王也)。二十身端直相(謂體端正平直。不傴曲也)。二十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也)。二十二四十齒相(謂常人[A8]但有三十六齒。惟佛具足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相(謂四十齒皆白淨齊密。根復深固也)。二十四四牙白淨相(謂四牙最白。而大瑩潔鮮淨也)。二十五頰車如師子相(謂兩頰車隆滿猶如師子王也)。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謂咽喉中。常有津腋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二十七廣長舌相(謂舌廣而長。柔輭紅薄。能覆面而至於髮際也)。二十八梵音深遠相(謂音聲和雅。近遠皆到。無處不聞也。經云山谷中有迦陵頻伽鳥。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惟除如來音聲。迦陵頻伽。此云妙音鳥)。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謂眼目清淨明瑩。如金色精也)。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者。目旁毛也。謂眼睫殊勝。猶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間白毫相(謂兩眉之間。有白玉毫。清淨柔輭。如兜羅綿。右旋宛轉。常放光明也)。三十二頂肉髻成相(謂頂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無見頂相。謂一切人天二乘菩薩。皆不能見故也)。
涅槃經云。佛言。若菩薩摩訶薩。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如須彌山。以是業緣。得足下平如奩底相。若菩薩摩訶薩。於其父母和尚師長。乃至畜生。以如法財供養供給。以是業緣。得成足下千輻輪相。若菩薩摩訶薩。不殺不盜。於父母師長。常生歡喜。以是業緣。得成三相。一手指纖長。二足跟長。三其身方直。如是三相。同一業緣。若菩薩摩訶薩。修四攝法。攝取眾生。以是業緣。得網縵指。如白鵝王。若菩薩摩訶薩。父母師長若病苦時。自手洗拭。捉持按摩。以是業緣。得手足輭。若菩薩摩訶薩。持戒聞法惠施無厭。以是業緣。得節踝𦟛滿。身毛上靡。若菩薩摩訶薩。專心聽法。演說正教。以是業緣。得鹿王[A9]𨄔。若菩薩摩訶薩。于諸眾生。不生害心。飲食知足。常樂惠施。瞻病給藥。以是業緣。其身圓滿。如尼拘陀樹。立手過膝。頂有肉髻。無見頂相。若菩薩摩訶薩。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見踝跣者。施與衣服。以是業緣。得陰藏相。若菩薩摩訶薩。親近智者。遠離愚人。善喜問答。掃治行路。以是業緣。皮膚細輭。身毛右旋。若菩薩摩訶薩。常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香華。燈明。施人。以是業緣。得身金色。常光明曜。若菩薩摩訶薩。行施之時。所珍之物。能捨不吝。不觀福田。及非福田。以是業緣。得七處滿相。若菩薩摩訶薩。布施之時。心不生疑。以是業緣。得柔輭聲。若菩薩摩訶薩。如法求財。以用布施。以是業緣。得缺骨充滿。師子上身。臂肘𦟛纖。若菩薩摩訶薩。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以是業緣。得四十齒。白淨齊密。若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修大慈悲。以是業緣。得二牙相。若菩薩摩訶薩。常作是願。有來求者。隨意給與。以是業緣。得師子頰。若菩薩摩訶薩。隨諸眾生。所須飲食。悉皆與之。以是業緣。得咽中上味。若菩薩摩訶薩。自修十善。兼以化人。以是業緣。得廣長舌。若菩薩摩訶薩。不訟彼短。不謗正法。以是業緣。得梵音聲。若菩薩摩訶薩。見諸怨憎。生於喜心。以是業緣。得目睫紺色。若菩薩摩訶薩。不隱他德。稱揚其善。以是業緣。得白毫相。若菩薩摩訶薩。修習如是三十二相。業因緣時。則得不退菩提之心。持地論云。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況復大人相報。薩遮尼揵子經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四生眾生。並成輪王。更增百倍。始成如來一毛功德。復加百倍。始成一好功德。復加百倍。始成一相功德。復加百倍。始成眉間白毫相功德復加百倍。始成一無見頂相。復加百倍。始成䗍髻功德。如來身中。復有八十種好。如經論所釋)。
萍沙萍。蒲明切。音平。即瓶沙王。如盜戒中釋。
衛邏衛。于貴切。音位。護防也。邏。郎佐切。羅去聲。巡也。
紺青紺。古暗切。甘去聲。紺者含也。謂深青而含赤色也。
顧盼盼。攀去聲。顧視也(又目睛黑白分明為盼。俗混作盻。律舊作眄。非)。
班荼婆山或云槃荼山。或云般塔山。佛所行讚經。譯為白山。
姓日日姓之種。經律互出。因緣非一。今按有部律。自劫初大同意王(即大人王)。次第相承。後有王名吉枳。爾時迦葉如來出現於世。彼王有子。名善生善生王次第相承。一百一代。最後王名耳生。耳生王有二子。一名喬答摩。二名波羅墮闍。喬答摩。見父王非法治國。即辭父往黑色仙人所出家。波羅墮闍。嗣位為王。後喬答摩於山中。食諸果草。遂便得病。即往近城。結菴而住。時有賊壻。私殺婬女。投刀菴前。捕者見刀。即捉喬答摩。縛至王所。王令巡城示眾。置尖木上。時黑色仙人來覓見[A10]已。情甚悲傷。問言。汝今被傷。於諸法行。身心退不。答曰。身雖被傷。心無損害。師曰。我何得知。答曰。若我心行。實不改者。願師黑色。變為金色。時彼仙人。即變為金色。復白師曰。我今捨命。當得何道。師曰。如外道法說。無子者。不得善道。即令其念曩世婬慾之事。遂於身中有兩滴精血。從身落地。以業力故。便成兩卵。日光暖炙。生二童子。傍有甘蔗園。遂往園內遊戲。仙人將歸。撫養長大。與立名曰暖生。因此稱為日種。復緣喬答摩體胤故。亦名喬答摩(舊云瞿曇。是也)。從本身生。故名身生。復於甘蔗園中得故。亦名甘蔗種。由此四緣。故有四號。後時波羅墮闍王。無子身死。諸臣共議。欲迎王兄喬答摩。繼位為王。訪知[A11]已死。遂請長童子歸國。紹位治國。不久身亡無子。復迎小童子歸紹王位。眾與立號。名為甘蔗王。子孫相承。一百一代。皆名甘蔗種。最後王名軍將。亦名增長。王有四子。一名火炬面(經云光面)。二名大耳(或名聽耳)。三名象行(或名調伏象)。四名寶釧(或名莊嚴)。後復娶妻。誕生一子。名為愛樂(或名長生)。欲立紹位。擯斥四子。令出國界。時四王子。與其四妹。及諸人眾。至殑伽河側。劫比羅仙人所住之處。剪茅為屋。近仙而住。仙人厭閙。遂將四子。詣餘好處。以水灑地為界。王子奉教。築城而居。因仙人示故。立名為劫比羅城(舊云迦毗羅城)。後時百姓漸多。先城窄小。天神見[A12]已。指餘寬地。別立一城。因號此城為天示。後於異時。增長王問羣臣曰。我之四子。今何所在。臣曰。在雪山下。天示城中。廣營城邑。王即踊躍。舉手歎曰。我子大能。我子大能。由此德言。故得釋迦之名(梵云釋迦。此云能)。後時王崩。愛樂即位。愛樂無子命終。羣臣往天示城中。迎第一王子炬面。以為國主。彼亦無子命終。復迎大耳為王。大耳無子命終。又迎象行為王。象行無子。復迎寶釧。以為國王。寶釧有子。名近寶釧。後紹王位。近寶釧有子。名曰天門。亦紹王位。天門王於劫比羅大城。子孫次第相繼。而至師子頰王。此贍部洲。所有一切善射之者。師子頰王最為上首(即如來祖王也)。彌沙塞律云。四子被擯。辭王而去。到雪山邊。東西遐迴。南北曠大。地平如砥近舍夷材。築城營邑。人民熾盛。地沃野豐。衣食無乏。父王聞知。歎曰。我子有能。如是三歎。從是遂號釋迦種也。長阿含經云。住直樹林。又號釋林。因林為姓。菩薩本行經云。以釋迦住大樹。蓊蔚枝條之陰。是故名為奢夷耆耶(即舍夷也)。按諸經律。或云舍夷國。又云舍夷姓。此即以處而命氏也。
阿藍迦藍或云羅勒迦藍。此人[A13]已度識處定。得無所有處定。
不用處定謂修此定時。不用一切內外境界。外境名空。內境名識。捨此二境。人不用處(因初修時。故言不用處)。亦名無所有處。此是無色界定也。然無色界定。有其四處。總名空定。通言空者。此四定體。無形色。故名為空。各依所證之境為處。境法持心。心無散故。名為定也。一空處定。謂滅三種色。緣空而入定者。名空處定(修定者。厭患色如牢獄。心欲出離。即修觀智。破於色故。過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種種相。入無邊虗空處。心與虗空之法相應。是為虗空處定也)。二識處定。謂捨空緣識。而入定者。名識處定(修定者。厭患虗空。虗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即捨虗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名為識處定)。三無所有處定。謂捨識處。心依無所有法。而入定者。名無所有處定(修定者。厭患於識。三世之識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故捨緣識。轉心依無所有法。與無所有法相應。名為無所有處定。阿藍迦藍所證者是)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謂捨二邊之想。而入定者。名非有想非無想處定(修定者。厭患無所有處想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更有定名非有想非無想處。即捨無所有處。緣念非有非無想之法。心與彼法相應。是為非有想非無想處定。又云。凡夫外道。亦得此定。彼不達謂證涅槃。斷一切想。故言非有想。佛弟子。如實知有細想。依四眾而住。故言非無想。得失合而立名。故云非有想非無想處定也。鬱頭藍弗證得此定。生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大劫。後墮飛狐之身)。
鬱頭藍弗或云優蹋藍弗。此云猛喜子。是人[A14]已度無所有處定。得非有想非無想處定。增一阿含經云。優蹋藍弗。羅勒迦藍。此深法中。竟不受化。各取命終。世尊記此二人曰。一人生不用處。一人生有想無想處。此二人盡其壽命。各復命終。一人當為邊地國王。傷害人民。不可勝計。一人當為著翅惡狸。飛行走獸。無得脫者。命終之後。各生地獄中。西域記云。摩揭陀國。莫訶河東。大林中。有一石柱。是外道入定。及發惡願處。昔有外道鬱頭藍子者。志逸煙霞。身遺草澤。于此法林。棲神匿迹。既具五神通。得第一有定。摩揭陀王。特深禮敬。每至中時。請就宮食。鬱頭藍子。凌虗履空。往來無替。摩揭陀王。候時瞻望。亦既至[A15]已。捧接置座。王將出遊。欲委留事。簡擢宮中。無堪承命。有少息女。淑慎令儀。宮中親賢。無出其右。摩揭陀王。召而命曰。吾方遠遊。將有所委。爾宜悉心。慎終其事。彼鬱頭藍仙。宿承禮敬。時至來飯。如我所奉。敕誡既[A16]已。便即閑覽。少女承旨。瞻候如儀。大仙至[A17]已。捧而置座。鬱頭藍子。既觸女人。起欲界染。退失神通。飯訖言歸。不得虗遊。中心愧恥。詭謂女曰。吾比修道業。入定怡神。凌虗往來。略無暇景。國人願覩。聞之久矣。然先達垂訓。利物為務。豈守獨善。忘其兼濟。今欲從門而出。履地而往。使夫覩見之徒。咸蒙福利。王女聞[A18]已。宣告遠近。是時人以心競。灑掃衢路。百千萬眾。佇望來儀。鬱頭藍子。步自王宮。至彼法林。宴坐入定。心馳外境。棲林則烏鳥嚶囀。臨池乃水族跳翻。情散心亂。失神廢定。乃生忿恚。即發惡願。願我當來。為暴惡獸。狸身鳥翼。搏食生類。身廣三千里。兩翅各廣千五百里。投林啖諸羽族。入流食彼鱗介。發願既[A19]已。忿心漸息。勤求頃之。復得本定。不久命終。生第一有天。壽八萬劫。如來記之。天壽畢[A20]已。當果昔願。得此弊身。從是流轉惡道。未期出離。
鬱毗羅大將村或云憂留頻螺西那耶聚落。憂留頻螺。此翻木瓜林。西那耶。此言會軍。即村主名也。又云村主。名軍將。
五人時菩薩入山。父王乃命大臣五人侍衛。三是家族。二是舅氏。家族三人者。一阿溼卑。二摩訶摩男。三婆提。舅氏二人者。一憍陳如。二婆敷。此之五人。後住鹿苑。世尊初轉法輪。為說四諦。陳如最先證道。次為阿溼卑摩訶摩男。說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二人同時獲果。後為婆提婆敷二人。亦說布施等法。二人同時。而得聖道(詳如下釋)。
四女一名婆羅(此云力)。二名鬱婆羅(此云近力)。三名孫陀羅(此云好愛。元西國法。所生子息。儀容端正。人所樂觀者。名孫陀羅難陀。難陀。此云喜)。四名金婆伽羅(無翻)。毗奈耶律云。難陀。難陀力。二牧牛女。獻十六倍上妙乳糜。本行經云。時有一天子。告村主二女言。菩薩今欲食最上美食[A21]已。證阿耨菩提。汝等今可辦足十六分妙好乳糜。二女聞[A22]已。歡喜踊躍。速疾聚集一千㹀牛。而𤚼取乳。轉更將飲五百㹀牛。更別日𤚼此五百牛。轉持乳將飲於二百五十牛。後日𤛗此二百五十㹀牛之乳。還更飲百二十五牛。後日𤛗百二十五牛之乳。飲六十牛。後日𤛗此六十牛乳。飲三十牛。後日𤛗此三十牛乳。飲十五牛。後日𤛗此十五牛乳。著於一分淨好粇米。為菩薩煑上乳糜(云云)。西域記云。菩提樹垣外西南。有二牧牛女宅處。其側有煑乳糜處。又側有佛受糜處。皆立塔表之(𤛗。音遘。取牛乳也)。
閻浮樹如捨墮篇釋。
尼連禪或云尼連然。又云尼連禪那。新云泥爛繕那。此河在菩提樹東。相去不遠。西域記云。菩提樹東南。是佛入河浴處。次近河。是佛食乳糜處。其側是長者獻蜜麨處。婆沙論云。鄔盧頻螺池邊。泥爛繕那河側。菩提樹下。云云(鄔盧頻螺。即憂留頻螺)。
菩提樹菩提。此云道。亦云覺。文句云。初在此處修治得道。故言道場。坐此樹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樹。於此樹下成等正覺。又名覺樹。亦名吉祥(肇法師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此方無言以譯之)西域記云。菩提樹周垣疊甎。崇峻險固。東西長。南北狹。周五百餘步。奇樹名華。連陰接影。細莎異草。彌漫緣披。正門東闢。對尼連禪河。南門接大華池。西戹險固。北門通大伽藍。壖垣內地。聖迹相鄰。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與大地俱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榦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彫。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彫落。頃之復故。云云(今廣州法性寺。及諸庵院皆有。二月十五日。而葉漸彫落。至三月盡。其葉茂盛過前)。
刈草刈。倪制切。音藝。割也。
吉安梵云始尸。此云吉祥。或云吉利。增一阿含云。名吉祥。姓弗星。根本律云。帝釋往香山。取柔輭妙草。變身為刈草人。荷草至菩薩前。跪奉菩薩。佛本行經云。時帝釋天主。即化其身為刈草人。去於菩薩不近不遠。右邊而立。其草青綠。顏色猶如孔雀王項。柔輭滑澤。而手觸時。猶如微細迦尸衣。色妙而香。右旋宛轉。菩薩問彼人言。汝名字何。報言。我名吉利。菩薩思惟。我今欲求自身吉利。亦為他人以求吉利。此名吉利。在於我前。我今決當得證阿耨菩提。西域記云。菩提樹南有浮圖。高百餘尺。初佛於河浴[A23]已。將坐念草。帝釋化作吉祥草奉佛。育王造塔表之。
吉祥樹或云元吉樹。即菩提樹。謂佛於下。盡諸結漏。成最勝果。故名吉祥樹。西域記云。如來至樹下。東面坐金剛座上。普曜經云。菩薩於樹下坐。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年至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按諸經論。或云臈月。或云二月。今據周書異記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以數計之。正當今之臈月八日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一
音釋
一是處非處力。二業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
九居即九地。一五趣雜居地。謂欲界六天。人。鬼。畜。地獄也。二離生喜樂。地。謂色界初禪天也。三定生喜樂地。謂二禪天也。四離喜妙樂也。謂三禪天也。五捨念清淨地。謂四禪天也。六空無邊處天。七識無邊處天。八無所有處天。九非非想處天。此四天。是無色界。
六溺即人。天。修羅。鬼。畜。地獄。深溺生死苦海也。
三惡貪瞋癡也。
悴萃卒二音。憔悴也。憂也。
蠲音涓。除免也。潔也。
駈同驅。
慵嬾上音戎。下音懶。
愔音陰。安和也。
𦟛音充。均也。
窊音哇。
腴音于。
眄音勉。目偏合也。又邪視也。
盼音係。恨視也。今俗多以此混為盼字。
砥音紙。平也。磨石也。
蓊蔚音翁。
擢音濁。舉也。用也。
詭音癸。詐也。異也。
佇除字上聲。立也。
嚶囀上音英。嚶嚶鳥鳴聲之和也。下音轉。鶯鳥鳴也。又聲韻之轉也。
啖與噉同。食也。
糜音麋。粥也。
戹音厄。隘戹也。
壖垣上音輭平聲。垣墻外之短垣也。亦音輭。下音員。墻也。卑曰垣。高曰墉。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二目錄
- 二賈客
- 樹神
- 石鉢
- 師閻浮婆提
- 提婆婆提城
- 四徼
- 定光
- 胑節
- 機關
- 捔力
- 首陀會天
- 純淑
- 那由他
- 呵棃陀山
- 羽葆
- 欄楯
- 氍氀
- 祠祀
- 雜廁
- 蘇羅婆提女
- 十二醜
- 彌却
- 耶若達
- 摩納
- 六種震動
- 芬馥
- 鉢摩國
- 書讖
- 阿僧祇
- 釋迦文
- 七多羅
- 執杖釋種
- 瞿夷
- 彌勒
- 無餘涅槃界
- 呵棃勒
- 鬱鞞羅村
- 離婆那樹
- 蘇闍羅
- 文驎龍宮
- 阿踰波羅尼拘律樹
- 緣起法
- 阿蘭迦蘭
- 波羅柰國仙人鹿苑
- 優陀耶
- 三轉十二行
- 轉法輪
- 阿若憍陳如
- 得法眼生
- 四天王
- 忉利天
- 𦦨摩天
- 兜術天
- 化樂天
- 他化天
- 梵天
- 阿溼卑
- 摩詞摩男
- 婆提
- 婆敷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