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七
畦畔畦。弦雞切。音奚。田五十畝曰畦。又區也。畔。薄半切。音叛。田界也。五分云。畻畔(畻。音繩。稻田畦畔也)。僧祇律云。佛住王舍城。天帝釋石窟前經行。見摩竭提國。稻田畦畔分明。差互得所。語諸比丘。過去諸佛。如來。應供。正徧知。衣法正如是。從今日後作衣。當用是法。章服儀云。條堤之相。事等田疇之畦。貯水而養嘉苗。譬服此衣。生功德也。佛令像此。義不徒然。又云比見條葉不附正儀。當馬齒。鳥足。縫之。即須順左右條。開明孔。不作。即同縵衣(由縵衣無壇隔條葉也。作衣法。詳如墮篇第九十戒)。
襯體著即襯身衣。如墮篇中釋。
聽作帶時比丘。反襵著涅槃僧。入白衣舍。解脫露形。佛言聽作帶著。母論云。爾時比丘初出家。時佛未聽用繩繫著泥洹僧法。用兩頭接腰間。脫落。為俗譏笑。佛言。從今以去。聽編長短。使得再匝纏腰。餘有二尺長。若作繩。令三匝。直用纏腰。頭各使有一尺餘。若比丘腰繩頭有鬚者。不應得蓄(廣如律文并百事中釋)。
白鑞鑞。落合切。音拉。錫鑞也。
不繫僧祇支爾時比丘入聚落行。便衣墮形露。佛言。不應不繫衣入聚落。聽安帶。若縫(著法如捨墮篇。及尼戒中詳釋)。
伽梵婆提此云牛呞。如受戒揵度中釋。
婆闍國亦云䟦闍。善見律云。跋闍者。漢言避也(緣如初篇)或云跋闍羅。又云跋耆國。
菴婆羅婆提即菴沒羅女也。如前釋。彼聞佛功德歡喜。持菴婆羅園。奉施世尊。及作佛住處。園在毗舍離城南。三里道西是也。
逼斥斥。昌石切。音尺。開拓也。三蒼云。斥推也。應法師云。漢書乘輿斥車馬。按斥。猶疏遠也。亦指斥也。
賓耆羊㝹或云賓祇耶。又云并暨。大經云。婆羅門子名曰無勝。雜事云。名曰黃髮。
摩竭鴦伽偈云。摩竭王得善利。鴦伽王持珠鎧。摩竭鴦伽二國。皆萍沙王所統。以佛於其國。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故彼國主獲大善利。此即如來生長法身之處。雜事頌云。大王身持寶裝甲。今為國主獲善利。有佛現生於其處。名稱高遠若須彌(下有。二頌此不繁錄)。雜阿含經偈云。鴦伽族姓王。服珠瓔珞鎧。摩竭眾慶集。如來出其國。
羅睺哆衣阿哆睺多衣。頗那陀施衣。此二種衣。是彼國物。此方無。故不翻也。
蚊幬徒到切。音道。爾雅。幬。謂之帳。說文云。禪帳也。亦音儔。除。或作幮。音除。謂牀帳也。雜事云。周十二肘。於上安蓋。長四肘。濶二肘。隨身高下。䌵帶懸垂。不應盡縫。應留少許。相掩作門。熱應搖扇。若下邊蚊入。可以氈蓆。或將餘物壓之。勿令得入。
跋耆國亦云䟦祇。此云金剛國。又云婆伽國。中阿含云。婆奇廋國。
失守摩羅山此譯為鰐魚山。魚形如象。有四足。似鼉。故中阿含。翻為鼉山。淨法師譯云。江猪山。雜阿含云。䟦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住處。
薩闍婆羅門子十誦云。薩若瞿妒路摩牢。按薩闍音。此翻可治。或云薩瀉。此翻為種。又薩若。此翻云還生。此皆梵音相近。未能詳正也。
結貝亦作吉貝。劫貝。如前釋。
誕陀誕。徒壇切。壇上聲。時比丘。誕陀盧多黎著衣。佛言。不得如是著衣。除伽藍內。此是白衣法。按西國俗儀。所服衣裳。無所裁製。本自織成一幅之氎。貴鮮白。輕。雜彩。男則繞腰絡腋。橫巾右袒。女則襜衣下垂。通肩總覆。若出家法眾。以俗全殊。皆不此著也(襜。諂宇平聲)。
串頭串。樞絹切。音釧。穿也。貫也。
著襖襖。烏考切。奧上聲。是裘屬。又袍襖也。
著褶褶。徒協切。音疊。謂大袖衣也。釋名云。褶襲也。言衣之在上者。王藻云。帛為褶。注曰。有表裏。而無絮。今裌衣也。
著袴袴。同絝。苦故切。音庫。股衣也。今之裩襠袴也(裩。音昆。褻衣也。私服也。廣韻裏衣也)。
行縢徒登切。音騰。亦名行纏。謂纏束其脛。自足至膝。即小雅[A1]采菽篇。邪幅是也。釋名云。言以裹脚。可跳騰輕便也。毗尼母論云。不聽畜草行纏。除因緣。
鷲毛疾救切。音袖。大鵰也。說文云。黑色多子。梵云姞栗陀。此云鷲。或曰揭羅闍。此云鵰鷲。師曠云。南山有鳥。名曰羗鷲。黃頭亦咽。五色皆備。西域多有此鳥。蒼黃目赤。以死屍為食。
釐牛鄰溪切。音離。又謨交切。音茅。郭璞曰。𤛆牛黑色。出西南徼外。亦作氂。斄。又云。牛曰。斄。尾曰氂。尾可以為旌旄(旄音毛。舞者持之)。
婆輸伽衣此方不得其名也。
複貯衣複。方六切。音福。重也。說文云。重衣也。一曰褚衣。以綿絮裝衣。曰褚(音杵)。貯積也。應作紵(音主)。亦綿絮裝衣也。母經云。雨雪寒凍處。聽著駒執。復聽著複衣。若用羊毛駱駝毛。乃至綿紵之聽著。僧祇律。三衣亦聽絮。按根本部。於寒雪處。佛許著立播。若其暖地。即不許服。內法傳云。然聖開立播之服。通被寒卿。斯乃足得養身。亦復何成妨道。梵云。立播者。譯為裹腹衣。其所製儀。略陳形樣。即是去其正背。直取偏袒一邊。不應著袖。唯須一幅。纔穿得手。肩袖不寬。著在左邊。無宜濶大。右邊交帶。勿使風侵。多貯綿絮。事須厚煖。亦有右邊刺合。貫頭紐腋。斯其本制。目驗西方。有胡地僧來。多見攜著。那爛陀處。不覩斯衣。良由國熱。人咸不用。準斯開意。直為塞卿。考其偏袒正背。元是踵斯而作。剩加右畔。失本威儀。非制自為。定招越法。至如立播抱腹。自免嚴寒。厚帔通披。足遮隆凍。形像之處。禮佛對尊。露膊是恒。掩便獲罪。然則出家省事。冬月居房。炭火隨時。詎勞多服。必有病緣。要須著者。臨時處斷。勿使乖儀。然而東夏寒嚴。劈裂身體。若不煗服。交見羸亡。既為難緣。理須弘濟。方裙偏袒。形簡俗流。準立播衣。寒冬暫著。知非本制。為命權開。如車置油。內生慚厚。必其不著。極是佳事。自餘袍。袴。襌衫之類。咸悉決須遮斷。嚴寒既謝。即是不合擐身。而復更著偏衫。實非開限云云(駒執。亦作拘執。如九十事中釋)。
●律藏卷第四十一
俱夜羅器即貯器也。貯謂貯積。所以盛貯也。或翻云隨鉢器。乃貯匙箸鍵𨩲鉢等器。
和先跋檀陀子和先。或云斯那。此言軍。具云優波斯那。或云烏波細那。此翻小軍。跋檀陀。大論翻為大德。或作婆檀提。或朋揵陀又作末朅棃。末羯棃。此翻不見道。西國多以父母姓字。而召其子。此或是母名。然亦未可詳定。善見律云。優波斯那朋揵陀子。未滿十臘。與未滿年二十人受具足戒。復不解教授。乃遣餘人為教授。被佛訶責[A2]已。禮佛而去。心自念言。我是善男子出家。非惡心出家。云何為弟子故。而得訶責。我當去十由旬住。教授弟子。令威儀齊整。如我無異。然後往問訊世尊。因弟子威儀。如法故。而得讚歎。具德經云。威儀端謹。身貌圓滿。烏波細那末朅棃子苾芻是。
迦維羅亦云迦維羅衛。舊云迦毗羅。是佛所生國也。詳如上釋。
毗琉璃太子毗琉璃。是青色寶名也。西域記云。毗盧擇迦。舊曰毗琉離。譌也。淨法師譯云惡生。原作琉離。是梵音。非此方字義。後人謂其是寶。乃加玉也。五分律云。
爾時舍夷國(即迦維羅國別名)。猶遵舊典。不與一切異姓婚姻。波斯匿王。貪其氏族。自恃兵強。遣使告言。若不與我婚。當滅汝國。諸釋共議。當設何方。免彼兇虐。而不違我國之舊典。僉曰。正當揀一好婢。有姿色者。極世莊嚴。號曰釋種。而以與之。如議。即與。匿王備禮婚迎。後生一男。顏貌殊絕。勅諸相師。依相立字。諸相師言。王本以威而得其母。依義應當字曰瑠璃。至年八歲。王勅臣子。從往外氏釋摩南所。受學射法。因戲新堂。諸釋罵為婢子。以其是釋婢所生故也(按此五分緣起。與本律及有部略異)。
不信樂此是婆羅門種。大臣之子也。雜事云。惡生太子。初生之日。大臣之婦。亦誕一男。諸親議曰。初懷此子。母受艱辛。及至生時。還遭極苦。宜與此兒名為苦母。增一經云。梵志子名曰好苦。爾時佛告諸比丘。昔日此羅越城中。有捕魚村。時世饑險。人食草根。時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復饒魚。羅越城中。人民之類。往池捕魚。時彼水中。有二種魚。一名拘璅。二名兩舌。二魚共言。我等於此眾人。先無過失。我等水性之蟲。不處乾地。此人民之類。皆來食噉我等。設前世時。少有福德者。其當用報怨。爾時村中。有小兒年向八歲。亦不捕魚。復非害命。然収魚在岸命終。小兒見懷歡喜。比丘當知。爾時羅越城中人民之類。豈異人乎。今釋種是也。拘璅魚者。今流離王是也。兩舌魚者。今好苦是也。小兒見魚岸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爾時釋種坐此魚食。由此因緣。於無數劫。入地獄中。今受此對。我於爾時。坐見而笑之。今患頭痛。如似石壓。所以然者。如來更不受形。[A3]已捨眾行。度諸厄難。由此因緣。今受此報。諸比丘。當護身口意行。當念恭敬承事梵行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其琉璃王。誅釋種時。世尊頭痛汗滴。以昔隨喜殺業故也)。
舍夷國舍夷。原是樹名。昔甘蔗王。𢷤斥四子出國。向北方界。舍夷大樹。蓊蔚枝條之陰。立城居住。因以奢夷。而名其國。亦以舍夷為姓。詳如上釋。
惡樹以樹無枝葉蔭。故名惡樹。五分云。時佛在無蔭舍夷樹下坐。義足經云。小釋樹。增一經。佛說偈答王言。
(釋迦王子。先在迦毗羅仙人住處立城居住。後於舍夷直林築城。以姓稱之名釋迦樹。以林名之曰舍夷。當會此意。即得解也)。
中的中。之仲切。音眾。射矢至的。曰中。的。丁歷切。丁入聲。射侯之中也。
車轅干權切。音員。車前曲木上句衡者。亦音袁。
馬鞚鞚。苦貢切。空去聲。馬勒也。一曰勒馬。直音控。
波婆城此城與拘尸城相近鄰邑。如下五百結集中釋。
摩羅此云力士。此其種姓也。字樓延。亦作盧夷。或作盧芝亦云盧至。此云可愛樂。
衣簏盧谷切。音六。竹篋也。篋。音怯。廣韻云。箱篋也。
貯器貯。直呂切。除上聲。如上俱夜羅器句中釋。
結繓繓。子括切。鑽入聲。舊音作。結也。一曰縫餘。當解意(律本舊作緝。應師又作㲨)。
作帳帳。知亮切。音障。帷也。帷亦幔也。三禮圖。以在上曰帟。四旁及上曰帷。上下四㫄悉周。曰幄(帟音繹幄。音握)。
作幰幰。呼典切。音顯。車幔也。蒼頡篇云。布帛張車上為幰也。
縵衣梵云鉢吒。此云縵條。即是一幅織成之氎。並無條隔等相者。如西洋布也。淨法師云。鉢吒者。謂是大氎。與袈裟量同。總為一幅。此方無也。根本羯磨云。佛言。諸苾芻有五種衣。不應割截。一高襵婆(緂類也)。二厚被帔(以毛織成)。三麤重厚緂。四雀眼疎布。五謂物少。截而不足。斯等五物。我今聽許。諸苾芻等。帖葉而持。於此五中。除其第五。更以厚褥為第五。便是五種。皆不可截(注云。有以臥具為三衣者。雖曰深思。誠為臆斷。律云。臥具乃是眠褥。如何割截用作三衣。不合截打。此文明顯。恐懷先惑。聊復註文。按以臥具為三衣者。謂同衾被之類。故薩婆多云。臥具者。三衣之名。十誦律。名為敷具。謂同氈蓆之形也)。
無夷羅母即毗舍佉鹿子母。如上不定法中釋。
納衣或作五條。七條。二十五條。拾糞掃以納成也。寄歸傳云。若著納衣。意存省事。或拾遺於糞聚。或取棄於屍林。隨得隨縫。用袪寒暑耳。原西國不著百納。涅槃經云。佛言。出家之人。有四種病。是故不得四沙門果。何等四病。謂四惡欲。一為衣欲。二為食欲。三為臥具欲。四為有欲。是名四惡欲。是出家病。有四良藥。能療是病。謂糞掃衣。能治比丘為衣惡欲。乞食。能破為食惡欲。樹下。能破臥具惡欲。身心寂靜能破比丘為有惡欲。以是四藥。除是四病。是名聖行。如是聖行。則得名為少欲知足(根本云。於其衣內。安苦蔘葉。或安阿魏。或苦[A4]楝葉。蟲不壞衣。十誦云。箱中有蟲。應以青木香。那毗羅草根。著衣箱中。以香故。蟲不生)。
鴦伽那羅衣未詳翻譯。然那羅。是戲名。鴦伽是國號。
淨施文如律本出。若有長鉢。殘藥。文並準之應作。善見云。若衣物眾多。衣段段說之。若欲總說者。並縛相著。然後說之。薩婆多論云。九十六種。無淨施法。佛大慈大悲。方便力故。教令淨施。令諸弟子。得畜長財。而不犯戒。問曰。佛何以不直令弟子得畜長財。而強與結戒。設此方便。答曰。佛法以少欲為本。是故結戒。不畜長財。而眾生根性不同。或有眾生多預畜積。而後行道。得證聖法。是故如來。先為結戒。而後方便。於佛法無礙。眾生得益。淨施法者。如錢一切寶物。應先求一知法白衣淨人。語意令解。言。我比丘之法。不畜錢寶。今以檀越為淨主。後得錢寶。盡施檀越。得淨主[A5]已。後得錢寶。為比丘邊說淨。不須說淨主名。說淨[A6]已。隨久近畜。若淨主死。遠出異國。應更求淨主。除錢及寶。一切長財。盡五眾邊作淨。應求持戒多聞有德者。而為施主。後設得物。於一比丘邊說淨主名。而說淨法。若淨主死。遠至異國。應更求淨主。除一切罪人。及盲。聾。瘖。瘂。病壞心等。凡淨施者。欲令清淨作證明故。不生鬬諍。如是等人。則不如法。五分律云。不應淨施與五種人。一者不相識。二者未相諳悉。三未相狎習。四非親友。同師。五非時類。復有二法。不應淨施。一不能讚歎人。二不能與人作好名稱。復有二法。一不能受人重物淨施。護如[A7]己有。二[A8]己有重物。不能淨施。彼用不恨。復有二法。一不知彼在世與不。二不知彼在道與不。不應淨施白衣。應淨施五眾。雜事云。有苾芻對他苾芻分別衣物。其所對者。是鬬諍人。常與苾芻諍競。懷瞋欲去。其分別衣人見去。啼泣。報言。勿去。雖復苦留。而不肯住。諸人謂曰。汝勿留此惱亂眾人。答言。我常對此分別衣物。餘處無有委寄之人。佛言。若委寄苾芻。設居海外。但令身在。遙指委寄。亦無有過。時有苾芻。於極遠方。指他苾芻。作威寄人。彼便命過。苾芻聞時。[A9]已經多日。不知云何。佛言。初既聞[A10]已。所有新舊物。即於餘人。而作委寄。復有苾芻。對他苾芻。分別衣物。所對苾芻。忽然歸俗。後時憶念。我雖還俗。彼物屬我。我宜就索。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以彼苾芻。為委寄者。即還對彼。而作分別。有如是過。是故我今制諸苾芻。不應對彼委寄之人。分別衣物。根本羯磨云。應於二師。及餘尊類。而作委寄。應持其物。對餘苾芻。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某甲有此長衣。未為分別。是合分別。我今於具壽前。而作分別。以鄔波駄耶。作委寄者。我今持之。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舊云說淨者。取意也。淨師注云。此中但云。於其二師而為委寄。意道彼師之衣。表其離著。無屬[A11]己之累。然亦不須請為施主。律云。但遣遙指即休。不合報知。其人若死。餘處遙指。但有如此一途分別衣法。更無展轉真實之事。設有餘文。故非斯部之教。凡言委寄者。欲明其人。是可委付也。此是根本部意。若依本部準如律文應作。又彌沙塞部。與此部大同。彼復開獨住比丘心念說淨法。如九十事中。過量作衣戒釋)。資持引地持論云。菩薩先於一切所畜資具。為非淨故。以清淨心。捨與十方諸佛菩薩。如比丘將現前衣物。捨與和尚闍黎等。涅槃云。雖聽受畜。要須淨施篤信檀越。是也。今時講學。專務利名。不恥五邪。多畜八穢。但隨浮俗。豈念聖言。自下壇場。經多夏臈。至於淨法。一未霑身。寧知日用所資。無非穢物。箱囊所積。並是犯財。慢法欺心。自貽伊戚。學律者。知而故犯。餘宗者。固不足言。誰知報逐心成。豈信果由種結。現前袈裟離體。當來鐵葉纏身。為人則生處貧窮。衣裳垢穢。為畜則墮於不淨。毛羽腥臊。況大小兩乘。通名淨法。倘懷深信。豈憚奉行。故輔行記云。有人言。凡諸所有。非[A12]己物想。有益便用。說淨何為。今問。等非[A13]己財。何不任於四海。有益便用。何不直付兩田(悲敬兩田)。而閉之深房。封於囊篋。實懷他想。用必招愆(犯盜)。忽謂[A14]己財。仍違說淨。說淨而施。於理何妨。任[A15]己執心。後生倣效。故知不說淨人。深乖佛意。兩乘不攝。三根不収。若此出家。豈非虗喪。於戲(五邪如迦絺那衣犍度中釋。入穢如捉寶戒中釋)。
●律藏卷第四十二
○藥徤度法
察乎四大為形。五根具體。變動無桓。違反非一。致相乖逆。故有病生。病患生起。須假藥除。如世尊說。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如法看病。而死。或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如法看病。而活。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得如法看病人。病必差。不得便死。是故如來。為說醫經。及藥犍度。使諸弟子。得安樂住。而免橫害。凡為病起。從四緣生。若識四緣。治之無謬。如醫經說。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起四百四病。故土屬身。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火少寒多目冥。義淨法師曰。地增令身沉重。水積涕唾乖常。火盛頭胸壯熱。風動氣息擊衝。即當神州沉重。痰癊。黃熱。氣發。之異名也。智度論云。四百四病者。四大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熱相。地堅相。堅相故難消。難消故能起熱病。血肉筋骨脈髓等。是地分。除其業報者。一切法皆和合因緣生也。雜事云。風病百一。黃病百一。痰癊病百一。總集病百一。輔行云。病起因緣有六。一四大不順故病。二飲食不節故病。三坐禪不調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為。六業起故病。四大不順者。行役無時。強健擔負。棠觸寒熱。外熱助火。火強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為水病。外風助氣。氣吹火。火動水。是為風病。或三大增害於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屬地病。此四既動。眾惱競生。二飲食不節。亦能作病。如薑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風。膏膩境地。胡瓜為熱病而作因緣。即是噉不安之食。三坐禪不調。或倚壁柱衣服。或大眾未出。而先臥。其心慢怠。魔得其便使人身體。背脊節疼痛。名為注病。最難治也。四鬼病者。四大五臟非鬼。鬼非四大五臟。若入四大五臟。是名鬼病。若言無鬼病者。邪巫一向作鬼治。有時得差。若言無四大病者。醫一向作湯藥治。有時得差。有一國王。鬼病在空處。屢被針殺。鬼王自來。住在心上。針者拱手。故知亦有鬼病矣。鬼亦不漫病人。良由人邪念種種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羅鬼。作種種變。青黃等色。從五根入。則意地邪解。能知吉凶。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國。吉凶事。此非聖知也。若不治之。久久則殺人。五魔病者。與鬼亦不異。鬼但病身殺身。魔則破觀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為異。亦由行者。於坐禪中。邪念利養。魔現種種衣服飲食。七珍雜物。即領受歡喜入心成病。此病難治。六業病者。或專是先世業。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業力成病。還約五根。知有所起。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飲酒罪業。是心口病。婬罪業。是腎耳病。妄語罪業。是脾舌病。若盜罪業。是肺鼻病。毀五戒業。則有五臟五根病起。業謝乃差。若今生持戒。亦動業成病。故云。若有重罪。頭痛得除。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此是業欲謝故病也。凡諸病患。須細心檢察。知病根源。乃用治之。今明治法。宜對不同。若行役飲食。而致患者。此須方藥調養即差。若坐禪不調而致患者。此還須坐禪善調息觀。乃可差耳。則非湯藥所宜。若鬼魔二病。此須深觀行力。及大神呪。乃可差耳。若業病者。當用觀力。外須懺悔。乃可得差。眾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可操刀把刃。而自毀傷也(治法。詳在彼文)。行者既識病之起緣。自當隨宜治療。人身難得。勿使橫害。然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豈得自用漫情。任他增劇。至使廢功進業。徒喪身命。不畜藥直。律由訶制。枉滅軀形。寧順聖懹者哉(佛耳鼻畜白㲲一變。以為藥直。名藥資具衣。此方當絹一疋。不須浣染。應持新㲲。并留其𦆠。作法守持)。
五種食即五正食。五不正食。即五嚼食。俱如前釋。十誦律復有五種似食。謂糜。粟。𪍿麥。莠子。加師飯也。總為十五種食也(加師。此言錯麥。亦名雀麥。又云小麥)。
粳米粳。同秔。音耕。玉篇云。秈稻也。本草云。有赤白兩種。白者最勝。味甘苦。氣平。微寒。平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逮。
𪎭米𪎭。忙皮切。音麋。穄也(音霽)。高誘曰。關西謂之𪎭。冀州謂之䵖(牽字去聲)。律文有作𥟇(音衛)。稷之黏者。即稬也。本草云。即今膏梁粟。是也。味甘氣冷治發熱。而壓丹石之毒。發冷氣。而解苦瓠之嗔。補諸不足。益腎。添精。能動風壅氣。不宜多食。
大麥言其粒長。又厚。因此得名。堪任久食。本草云。其味甘鹹。氣平。微寒。補虗勞。壯血脈。和悅顏容。故此舉之。若其小麥味甘。帶皮氣寒。去皮氣熱。霜雪多處而毒少。霜雪少處而毒多。北麵可以常餐。南麵只堪暫用。其大麥麵尤勝。無燥熱。平胃。解渴。殊功大矣(有說。北地高燥。不受溼故作麵可常食。南方地𢍉。麥受溼重。作麵多食。則中其毒。西國中天。與南印度。地多蒸溼。麥皆冷。惟萊菔根。能解麵毒)。
粟米黍屬。粟有多種。而並細於諸梁。本草云。新則味鹹。陳則味苦。氣平微寒。新養腎氣不虧。去脾熱。常益中腕。陳止洩痢分滲。却胃熱。解煩渴。利小便。
俱䟦達羅飯穄米飯也。穄米。如上悉。
得麨言種種麨者。謂秔粟穄麥等。磨以為麨也。
脩餔脩。思留切。音羞。餔。奔謨切。音逋。時食也。應作蒲故切。音步。善見律云。修步。青豆羮也。若依字釋。餔正作脯(音府)。腊肉也。加薑桂鍛治者。謂之脩。不加薑桂。以鹽乾之。謂之脯。今此脩餔者。本是梵言。如善見律翻。不宜依字釋也(腊。音息。乾肉也)。
吉羅羅竹笋也。
酪漿酪。聽時食。漿許非時飲。律攝云。酪漿者。謂酪中漿水也。鑽酪漿者。謂鑽酪取酥。餘漿水是也。
蔓㝹未詳的翻。應是煎漿。即鑽酪漿。亦云清酪漿。
烝食烝。諸成切。音征。炊也。以細末於火氣上而熟者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七
音釋
音竹。帶也。
擐患。灌。二音。
璅音鎖。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八目錄
- 訶黎勒
- 鞞醯勒
- 阿棃勒
- 蕤羅
- 質多羅藥
- 罽沙藥
- 娑棃娑婆藥
- 式渠
- 帝㝹
- 蓽茇
- 胡桐
- 馬耳樹
- 舍摩羅
- 簸箕簁
- 零香
- 若瘑
- 鹽者
- 灰藥
- 闍婆藥
- 眼藥
- 阿耨大池
- 伊羅婆尼
- 馬廐
- 蘇卑
- 生死比丘
- 學人
- 耶輸伽父
- 涎沫
- 私呵毗羅
- 罽尼
- 磨飡緻
- 烏婆陀頗尼
- 鉢籢
- 時藥
- 栴檀
- 畢陵祇
- 沉水
- 伽羅
- 㝹婆羅
- 鼠檻
- 毗樓勒叉
- 伽寗
- 瞿曇寘
- 施婆彌多羅
- 多奢伊羅婆尼
- 伽毗羅溼波羅
- 提頭賴吒
- 揵闥婆羅剎娑
- 婆伽婆
- 鈹刀
- 三種藥
- 私訶
- 米泔
- 盪滌
- 蘇彌
- 琝荼
- 壟出
- 多呵樓支
- 阿牟多羅國
- 翅㝹
- 施盧
- 八種漿
- 摩羅
- 波婆城
- 盧夷
- 阿頭
- 迦摩羅國
- 根藥
- 沙蔓那
- 杏子仁
- 得鐏
- 四種淨地
- 胡瓜
- 五種淨法
- 自煑
- 循杓
- 澡豆
- 婆陀
- 菴婆羅阿婆利
- 迦婆陀
- 蔆芰
- 斗斛
- 作銖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