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八
●律藏卷第五十五
○調部毗尼法
調部毗尼者。蓋是調伏三毒七支也。所以五篇七聚。能制六情。禁止十惡。若不以此而為調伏。則諸破戒結賊。何由得息。無量善品。奚以克登。其有欲入無畏城者。當持禁戒鈎。裂煩惱網。却魔怨敵。然後昇禪定之階梯。趣常樂之彼岸。得無快乎。
難提比丘是比丘坐禪。如受戒犍度中釋。禪祕要經云。佛告舍利弗。若行者入禪定時。欲覺起。貪婬風動。四百四脈。從眼至身根。一時動搖。諸情閉塞。動於心風。使心顛狂。因是發狂。鬼魅所著。晝夜思欲。如救頭然。當疾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者。觀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之下。熱藏之上。九十九重膜。如死猪胞。四百四脈。從於子藏。猶如樹脂。布散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節。似芭蕉葉。八萬戶蟲。圍遶周帀。四百四脈。及以子藏。猶如馬腸。直至產門。如臂釧形。團圓大小。上圓下尖。狀如貝齒。九十九重。一一重間。有四百四蟲。一一蟲。有十二頭。十二口。人飲水時。水清入脈。布散諸蟲。入毗羅蟲頂。直至產門。半月半月。出不淨水。諸蟲各吐。猶如敗膿。入九十蟲口中。從十二蟲六竅中出。如敗絳汁。復有諸蟲。細於秋毫。遊戲其中。諸男子等。宿惡罪故。四百四脈。從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諸腸。至生藏下。熟藏之上。肺脾腎脈。於其兩邊。各有六十四蟲。各十二頭。亦十二口。婉綣相著。狀如指環。盛青色膿。如野猪精。臭惡頗甚。至藏陰處。分為三支。二九在上。如芭蕉葉。有一千二百脈。一一脈中。生於風蟲。細若秋毫。似毗蘭多鳥𠿘。諸蟲中。生筋色蟲(此蟲形體似筋。連持子藏。能動諸脈吸精出入。男蟲青白。女蟲紅赤)。七萬八千。共相纏裹。狀如累環。似瞿師羅馬眼。九十八脈。上衝於心。乃至頂髻。諸男子等。眼觸於色。風動心根。四百四脈。為風所使。動轉不停。八萬戶蟲。一時張口。眼出諸膿。流注諸脈。乃至蟲頂。諸蟲崩動。狂無所知。觸前女根。男精青白。是諸蟲淚。女精黃赤。是諸蟲膿。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萬戶蟲。地水火風動作。作此。佛告舍利弗。若有四眾。著慚愧衣。服慚愧藥。欲求解脫。度世苦者。當學此法。如飲甘露。學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諸蟲。張口豎耳。瞋目吐膿。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數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過。觀此想成[A1]已。置右膝端。如前觀之。復以手反之。用覆頭上。令此諸蟲。眾不淨物。先適兩眼。耳鼻及口。無處不至。見此事[A2]已。於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視之。如見癩人。那利瘡蟲。如地獄箭。半多羅鬼神狀。如阿鼻地獄。猛火熱焰。應當諦觀。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眾生。身分不淨。皆悉如是。舍利弗。汝今知不。眾生身根。根本種子。悉不清淨。不可具說。但當數息。一心觀之。若服此藥。是大丈夫。天人之師。調御人主。免欲淤泥。不為使水恩愛大河之所漂沒。婬泆不祥幻色妖鬼之所嬈害。當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潔。如優波羅。人中香象。龍王力士。摩醯首羅。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佛告舍利弗。汝好受持。為四眾說。慎勿忘失。時舍利弗。及阿難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藍婆那根本律云。時室羅伐城。有長者子。其根極長。時人因此。名曰長根。
豚子豚。徒孫切。音屯。小豕也。
伊羅婆提河此云勝河。亦云阿夷羅䟦提河。又云阿恃多伐底。此言無勝。餘如五百結集法。拘尸城句中明。
蘇卑此蘇卑優婆夷。非藥犍度中。蘇卑優婆夷也。此或譌略之言。母經云。蘇毗耶優婆夷。應是也。
決潦決者。斷也。絕也。通也。亦行流也。潦者。行潦路上流水也。爾雅釋詁云。潦者。雨水也。雨水流聚。故云行潦也。
慰周陵伽亦作鬱周隆伽。是蟲名。如初篇中釋。
婆樓越奢城未詳。
旃陀羅此翻可畏。亦翻嚴熾。是比丘字也。
耶輸伽此云名稱。是比丘字也。
婆修達多此云世授。然婆修。亦是天名。或其父母祀此天。而得子也。或云婆蘇達多。
須陀夷或云須陀耶。又云蘇陀夷。此言共起。此比丘身形長大。少有知識。三衣故弊。形體露現。以親厚意。不問主。取他衣而著入聚落。根本律云。佛言。然諸苾芻。不應非親友處。為親友想。有三種親友。謂下中上。於下親友。作下心委寄。若中親友。作中下心委寄。若上親友。作上中下心委寄。若苾芻。於非親友。作親友心。相委寄者。得越法罪。福田經云。須陀耶。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為耶離國。為小民家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我時持酪。入市欲賣。值眾僧大會講法。過而立聽。聞法歡喜。即持瓶酪。布施眾僧。得呪願福。益懷欣躍。緣此福德。命終生天上。下生人間。恒處尊貴。九十一劫。末後餘𠎝。下生人間。母妊數月。得病命終。埋母塚中。月滿乃生。塚中七年。飲死母乳。用自濟活。微福值佛。逮得真諦。
閻婆果亦作閻蔔。或作閻逼。如上釋。
波梨婆果即是菴婆羅果之屬。此方無。故不翻。
胡苽即黃瓜。如上釋。瓜字元無艸頭。俗加艸。非也。
●律藏卷第五十六
三種藥粥如藥犍度中釋。
須甑甑。子孕切。增去聲。炊飯器也。
黠了黠。胡八切。音轄。慧也。黠慧。由堅慧也。
高勝或名直信。是尊者阿難。共行弟子。釋迦之種族。為人輭善和好。因受居士遺囑。將財物付與一兒。第二兒不得財物。故語阿難令知。阿難便責擯之。經六布薩。不與共同。然高勝。與尊者羅云親厚。羅云往語諸釋女。求請阿難。聽高勝比丘懺悔。乃教諸釋女言。汝等將諸小兒。諸阿難所。頭面禮足在前而坐。阿難必為汝等說法。說法[A3]已。默然。汝等盡留諸小兒捨去。彼必當言。將小兒去。汝等當言。若聽高勝比丘懺悔者。我等將去。時諸釋女。受此教[A4]已。如所教作。諸兒啼哭。阿難慈心故。即聽高勝懺悔。
轉𥑐𥑐。古洽切。音甲。山側也。今此借用。
剸栱剸。徒官切。音團。截斷曰剸。廣韻云。截木也。栱。居竦切。弓上聲。大杙也。又栱枓也。
摩頭波羅呵那摩頭山。波羅呵那山。此二山。是耆闍崛山之別峰也。善見律云。有比丘日夜思欲。自制其心。而不能制。欲還俗。復自念言。我持戒具足。何以捨戒還俗。我寧取死。是故上耆闍崛山頂。投巖取死。而巖下有斫伐人。比丘墮時。磓殺伐人。無殺心。無罪。佛告諸比丘。莫自殺身。殺身者。乃至不食。亦得突吉羅罪。
滿槽財勞切。音曹。所謂馬槽。酒槽之屬也。
加陵伽王加陵伽。是國名。如四十卷中釋。雜阿含經云。自在王。是王有二夫人。第一夫人。以嫉妒故。以熱油灌第二夫人。因此業墮地獄中。百千萬歲。受諸苦痛。餘業因緣。受熟爛身。眾蠅封著。苦痛大喚。雜寶藏經云。目連至恒河邊。見五百餓鬼。羣來趣水。有守水鬼。以鐵杖驅逐。不得近。於是諸鬼。逕詣禮目連足。各問其罪。有一鬼言。我身常有火出自然。懊惱。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國王夫人。更一夫人。王甚幸愛。常生妒心。伺次危害。值王臥起去。時所愛夫人。臥猶未起著衣。即生惡心。正值作餅。有熱麻油。即以灌其腹上。腹爛即死。故受此苦。
四種風一住風。二持風。三不滅風。四牢繫風。阿修羅宮。在大海底。宮域四面及上。有此四種風。持水懸上。不令入其宮殿城郭也。
伊羅婆尼義如藥犍度中釋。
難陀池此云歡喜池。此池去阿耨達池不遠也。
蔓陀延池或云曼陀枳尼池。如藥犍度。阿耨大池句釋。
空慧定空慧處定。識慧處定。無所有慧處定。此皆無色定也。如受戒犍度中釋。爾時尊者目連。入此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從三昧起聞大象聲。聞[A5]已。還疾入三昧。作是念。我入三昧中。聞是象聲。從三昧起。語諸比丘。諸比丘不信。何以故。若人入此定。破壞色相。捨離聲相故。若見。若聞。無有是事。此是目連不知。隨心想說。大婆沙論云。彼尊者於定自在。入出迅疾。雖起定聞。作住定想。謂彼先從欲界善心。入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如是乃至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還入識處。如是乃至入初靜慮。從此欲界善心現前。聞龍象等聲。不起分別。復還從欲界善心。入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如是乃至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還入識處。如是乃至入初靜慮。從此欲界善心現前。不審分別。便作是語。我自憶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枳尼池邊。龍象等聲。彼但於二心。起分別知。謂初入定心。及後出定心。於其中間。諸心相讀。不審分別。故作是說(凡入定者。乃至住於初禪。尚不聞聲。何況住於虗空無色定。而有聞聲是以諸比丘不信是事。故共結之耳)。
水熱沸即溫泉。如說戒犍度中釋。
嚴好比丘梵云輸毗多。或云輸毗陀。此譯為淨妙。嚴好淨妙。二義皆一也。是比丘。一念能識知五百劫事。以彼前身。從無想天命終。來生此間。無想天上。壽五百劫。今憶彼事。故自說我一念中。能知五百劫事。
遮身衣鼻柰耶云。諸比丘。從今[A6]已去。當著舍勒。此是半泥洹僧也。應法師譯云。內衣也。半者。言舍勒相短。似今短裙也。如雜事中。比丘尼月期下。亦聽著內衣。著時。須安帶繫腰。
口噓休居切。音虗。吹也。又急出聲曰吹。緩作氣曰噓。
●律藏卷第五十七
人尻脊梁盡處是也。如眾學法中釋。字從尸。從九。與尻字不同。尻即居字。從尸。得几而止。故是居也。
企牀去冀切。音器。舉踵而望也(此字從止。與仚字不同。仚字。從山。火延切。音軒。輕舉貌。又人在山上也)。
多作有外道女。形貌端正。比丘繫意。後時此女。去祗洹不遠行。比丘言。汝多作。彼答言。實爾多作。比丘疑不知是犯。非犯。佛言。僧伽婆尸沙。按根本律。說鄙惡語。犯相有其九事。若與葉婆合說之時。得僧伽伐尸沙。若不與葉婆合說者。得窣吐羅底也。注曰。葉婆者。正目西方。說男女交合。不軌之言。若準此方音者。言多鄙媟。又復方音。隨處不定。故存本字。然西方教授。說此言時。亦不全道。以鄙惡故。但云葉字。婆字耳。無犯者。若說葉縛言(大麥也)。或說葉摩尼言(帷幔也)。若於方國。雖說鄙惡言。然非所諱者。皆非是犯。
○毗尼增一法
毗尼增一者。蓋法條貫。句數相次也。以數至十。復加其一。且數數皆增。故曰增一也。其所敘法。皆前篇聚。及契經處。所有文句相應者。總收此中。如華得鬘。有聯絡莊嚴之相。便讀誦者。而受持之。諸部律文。並散布於篇聚間。故闕斯之一法。惟本律。與十誦備之。文雖簡略。誠可記持。不復令人忘念也。
梵罰梵。此云淨。或言梵壇法。梵壇。義云默擯。有云。彼梵天治罪法。別立一壇。其犯法者。令入此壇。諸梵不得共語。始因闡陀比丘。惡性犯戒。不受諫語。觸惱眾僧。佛令作梵壇法。罰治之。一切比丘默擯。不與語。是梵罰治。五分律云。梵壇法者。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得共相往來交言。增一阿含經云。當云何與車匿比丘從事。世尊告曰。當以梵法罰之。阿難白佛言。云何梵法罰之。世尊告曰。不應與車匿比丘。有所說。亦莫言善。亦莫言惡。然此比丘。亦復不向汝。有所說。阿難白佛言。設不究事者。此則犯罪不重乎。世尊告曰。但不與語。即是梵法之罰。然由不改者。當將詣眾中。諸人共彈使出。莫與說戒。亦莫與法會從事。
逃竄竄取亂切。音㸑。逃也。又驅逐也。又藏匿也。故字從穴。從鼠。如鼠在穴中。
●律藏卷第五十八
三種覆一覆破戒。二覆破見。三覆破威儀。戒見威儀如上。
釋。摩訶般若經云。當來世諸比丘。求聲聞。辟支佛道菩薩道者。是人當作如是言。若一切法。無所有性。誰垢誰淨。誰縛誰解。是不知不解故。而破於戒。破正見。破威儀。破淨命。是人破此。是故當墮三惡道。釋論云。當來世。求三乘人。聞佛說空。無所有性。以罪重智鈍。故取空相。便言誰垢。誰淨。凡夫惡人。何以名垢。出家得道人。何以名淨。是人不解佛語深義。以何事而說。著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為。以是因緣。即生邪見。破正見。破正見故。以少因緣。而破戒。及威儀。無所畏忌。出家人。資仰白衣。便妄語。求利衣食等。破於正命等。種此罪故。墮三惡道(噫今時[A7]已多此矣。修行者。宜速具一隻眼)。
波羅梨子城或云波吒釐子城。四域記云。摩揭陀國。兢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餘里。荒蕪雖久。基址尚在。昔者人壽無量歲時號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華宮城)。王宮多華。故以名焉。逮乎人壽數千歲。更名波吒釐子城(舊曰巴連弗邑。譌也)。初有婆羅門。高才博學。門人數千。傳以授業。諸學徒。相從游觀。有一書生。徘徊悵望。同儔謂曰。夫何憂乎。盛色方剛。羇遊履影。歲月[A8]已積。藝業無成。顧此為言。憂心彌劇。於是學徒戲言之曰。今將為子。求聘婚親。乃假立二人。為男父母。二人為女父母。遂坐波吒釐樹。謂女壻樹也。[A9]采時果。酌清流。陳婚姻之緒。請好合之期。時假女父。攀華枝以授書生曰。斯嘉偶也。幸無辭焉。書生之心。欣然自得。日暮言歸。懷戀而止。學徒曰。前言戲耳。幸可同歸。林中猛獸。恐相殘害。書生遂留。往來樹側。景夕之後。異光燭野。管絃清雅。帷帳陳列。俄見老翁。䇿杖來慰。復有一嫗。擕引少女。並嬪從盈路。袨服奏樂。翁乃指少女曰。此君之弱室也。酣歌樂讌。經七日焉。學徒疑為獸害。往而求之。乃見獨坐樹陰。若對上客。告與同歸。辭不從命。後自入城。拜謁親故。說其始末。聞者驚駭。與諸友人。同往林中。咸見華樹。是一大第。僮僕役使。驅馳往來。而彼老翁。從容接對。陳饌奏樂。賓主禮備。諸友還城。具告遠近。暮歲之後。生一子男。謂其妻曰。吾今欲歸。未忍離阻。適復留止。棲寄飄露。其妻既聞。具以白父。翁謂書生曰。人生行樂詎必故鄉。今將築室。宜無異志。於是役使之徒。功成不日。香華舊城。遷都此邑。由彼子故。神為築城。自爾之後。國名波吒釐子城焉。故城東南。有僧伽藍。名屈吒阿濫摩。唐言雞園(或云波羅梨弗都盧城。弗者。子也)。
孔雀冠彼以孔雀尾為冠。因而名之孔雀冠婆羅門。西域記云。外道服飾。紛雜異製。或衣孔雀羽尾。或髑髏瓔珞。或無服露形。或艸板掩體。或拔髮斷髭。或蓬鬢堆[A10]髻。裳服無定。赤白不恒。
崩伽彌村或作崩伽闍。此村在摩竭國。去村不遠。有林名崩伽耆林。佛於中止。
下五使使。即驅役之義。如世公使。驅逐罪人。謂此惑。能驅役一切眾生。流轉三界生死故也。上五使者。謂色界。無色界。之惑也。一色愛使。二無色愛使。三掉使。四慢使。五無明使。下五使者。謂欲界之惑也。一貪使。貪者。貪著無厭也。謂欲界眾生。於順情境上。起於貪心。無有厭足。由此貪惑。繫縛驅使。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也。二瞋使。瞋者。忿怒之心也。謂欲界眾生。於違情境上。起於瞋心。而不自[A11]已。由此瞋惑。繫縛驅使。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也。三身見使。身見者。謂欲界眾生。於名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妄計為身。由此見惑。繫縛驅使。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也(名。即心。色。即身)。四戒取使。戒取者。謂諸外道。於非戒中。取以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執。繫縛驅使。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也。五疑使。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決也。謂欲界眾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由此疑惑。繫縛驅使。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也(廣如論釋)。
唐捐唐。虗也。捐。棄也。
三結結。即見惑。眾生由此見惑結縛。不能出離生死。若斷盡此惑。即證須陀洹果。一身見結。二戒取結。三疑結。如前廣釋。
金剛梵云伐羅闍。此言金剛。起居注云。晉武帝十三年。燉煌有人。獻金剛寶。生於金中。色如紫石英。狀如蕎麥。百鍊不銷。可以切玉如泥。什師曰。如有方寸金剛。數十里內。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於是現。世間所有堅重之物。無能過此。故佛恒以為譬也。
三種淨肉律言。有三種不淨肉。不應食。若見。聞。疑。為[A12]己作。有三種淨肉應食。不見聞疑。不為[A13]己作。詳如藥犍度。私呵因緣中說(或加鳥殘。自死為五淨也)。按此三種淨肉。乃是如來初制漸教。以善權方便。而攝化羣生也。佛未出世。天竺之地。無斷肉法。若佛頓制。則無緣引導。是故世尊以妙神力。化為肉食。無有命根。離害命業。以三淨肉。而漸令捨離殺因。然後制斷噉食之緣。如楞嚴經云。佛告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此婆羅門。地多蒸溼。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A14]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又大乘入楞伽經云。爾時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噉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A15]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大慧。諸羅剎等。聞我此說。尚應斷肉。況樂法人。大慧。菩薩摩訶薩。在在生處。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大慧。衢路市肆。諸賣肉人。或將犬馬人牛等肉。為求利故。而販鬻之。如是雜穢。云何可食。大慧。一切諸肉。皆是精血汙穢所成。求清淨人。云何取食。大慧。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大慧。譬如獵師。及旃陀羅。捕魚網鳥。諸惡人等。狗見驚吠。獸見奔走。空飛水陸。一切眾生。若有見之。咸作是念。此人氣息。猶如羅剎。今來至此。必當殺我。為護命故。悉皆走避。食肉之人。亦復如是。是故菩薩。為修慈行。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身體臭穢。惡名流布。賢聖善人。不用親狎。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夫血肉者。眾仙所棄。羣聖不食。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菩薩為護眾生信心。令於佛法。不生譏謗。以慈愍故。不應食肉。大慧。若我弟子。食噉於肉。令諸世人。悉懷譏謗。而作是言。云何沙門。修淨行人。棄捨天仙所食之味。猶如惡獸。食肉滿腹。遊行世間。令諸眾生。悉懷驚怖。壞清淨行。失沙門道。是故當知。佛法之中。無調伏行。菩薩慈愍。為護眾生。不令生於如是之心。不應食肉。大慧。如燒人肉。其氣臭穢。與燒餘肉。等無差別。云何於中。有食不食。是故一切。樂清淨者。不應食肉。大慧。諸善男子。塚間樹下。阿蘭若處。寂靜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呪術。或求解脫。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礙。不得成就。是故菩薩。欲利自他。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見其形色。則[A16]已生於貪滋味心。菩薩慈念一切眾生。猶如[A17]己身。云何見之而作是想。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睡夢不安。覺[A18]已憂悚。夜叉惡鬼。奪其精氣。心多驚怖。食不知足。增長疾病。易生瘡癬。恒被諸蟲之所唼食。不能於食。深生厭離。大慧。我常說言。凡所食噉。作子肉想。餘食尚然。云何而聽弟子食肉。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淨。生諸罪惡。敗諸功德。諸仙聖人。之所棄捨。云何而許弟子食耶。若言許食。此人謗我。大慧。淨美食者。應知則是秔米。粟米。大小麥豆。酥油石蜜。如是等類。此是過去諸佛所說。我所稱說。我種姓中。諸善男子。心懷淨信。久植善根。於身命財不生貪著。慈愍一切。猶如[A19]己身。如是之人。之所應食非諸惡習。虎狼性者。心所愛重。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生耽著肉味。食種種肉。如是不[A20]已。遂至食人。臣民不堪。悉皆離叛。亡失國佐。受大苦惱。大慧。釋提桓因。處天王位。以於過去食肉餘習。變身為鷹。而逐於鴿。我時作王。名曰尸毗。愍念其鴿。自割身肉。以代其命。大慧。帝釋餘習。尚惱眾生。況餘無慚。常食肉者。當知食肉。自惱惱他。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昔有一王。乘馬遊獵。馬驚奔逸。入於山險。既無歸路。又絕人居。有牝師子。與同遊處。遂行醜行。生諸子息。其最長者。名曰班足。後得作王。領七億家。食肉餘習。非肉不食。初食禽獸。後乃至人。所生男女。悉是羅剎。轉此身[A21]已。復生師子。豺狼虎豹。鵰鷲等中。欲求人身。終不可得。況出生死。涅槃之道。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無量過失。斷而不食。獲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損益。是故我今。為汝開演。凡是肉者。悉不應食。大慧。凡殺生者。多為人食。若人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奇哉世間。貪著肉味。人身有肉。尚取食之。況於鳥獸。有不食者。以貪味故。廣設方便。罝羅網罟。處處安施。水陸飛行。皆被殺害。設自不食。為貪價直。而作是事。大慧。世復有人。心無慈愍。專行慘暴。猶如羅剎。若見眾生。其身充盛。便生肉想。言此可食。大慧。世無有肉。非是自殺。亦非他殺。心不疑殺。而可食者。以其義故。我許聲聞。食如是肉。大慧。未來之世。有愚癡人。於我法中。而為出家。妄說毗尼。壞亂正法。誹謗於我。言聽食肉。亦自曾食。大慧。我若聽許。聲聞食肉。我則非是住慈心者。修觀行者。行頭陀者。趣大乘者。云何而勸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諸眾生。生一子想。斷一切肉。大慧。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禁斷。令其修學。今此經中。自死。他殺。凡是肉者。一切悉斷。大慧。我不曾許弟子食肉。亦不現許。亦不當許。大慧。凡是肉食。於出家人。悉是不淨。大慧。若有癡人。謗言。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大慧。我之所有諸聖弟子。尚不食於凡夫段食。況食血肉。不淨之食。大慧。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尚唯法食。豈況如來。大慧。如來法身。非雜食身。大慧。我[A22]已斷除一切煩惱。我[A23]已浣滌一切習氣。我[A24]已善擇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觀眾生。猶如一子。云何而許聲聞弟子。食於子肉。何況自食。作是說者。無有是處。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宣律師感通記云。四天王告宣師曰。佛在世時。放大光明。佛告天人。龍鬼神等。我之正法滅後。多有諸比丘。執我小乘教迹。不解毗尼意。導我聽諸比丘食肉。於是諸比丘等。在寺內殺害眾生。猶如獵師。屠肆之處。復有比丘純著繒帛。遊行婬女酒肆之舍。不習三藏。不持禁戒。痛哉。苦哉。諸惡比丘謗讟我教。舌何不落。告諸比丘。我於無量劫來。捨頭目髓腦。或於饑饉世。作大肉身。施彼餓者。或內外財施。未曾恡惜。從初發心。乃至成佛。豈教弟子噉眾生肉耶。我既涅槃。諸惡比丘。次補我處。為天人師。開導眾生。令得道果。豈有天人之師。口噉眾生肉耶。我初成道時。雖開毗尼中。聽食三種肉。然非四生之類。是諸禪定之肉。是不思議肉。非汝所知。何故謗讟我教。我於涅槃。楞伽經中。一切生命雜肉。皆[A27]已斷訖。不聽持戒之人。食諸眾生身肉。若有惡比丘導毗尼教中。聽食魚肉。聽著蠶衣者。此是魔說。我成道[A28]已來。至於涅槃。唯服麤布白㲲三衣。未著繒帛。何為謗我耶。大涅槃經云。爾時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等。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淨法。佛言。當以水洗。令與肉別。然後乃食。若其肉器。為肉所污。但使無昧。聽用無罪。若見食中多有肉者。則不應受。一切現肉。悉不應食。食者得罪。
重制母經云。犯罪凡有三種。一者初犯罪緣。二者因犯故制。三者重制。云何名緣。爾時世尊。在修賴吒國遊行。迦蘭陀子修提那。為續種後繼故。作欲心。與其本二行欲。因此初犯。佛集諸比丘。是名為緣云。何名為制。若比丘行非梵行。乃至畜生。犯波羅夷。不共住。是名為制。云何名為重制。爾時佛在毗梨祇國。有一毗梨祇子出家。後不樂道。常思念欲事。歸家。即共本二行欲。行欲[A29]已訖。即生悔心。向諸比丘。說所犯事。諸比丘白佛。佛言。初入犯波羅夷。如毗舍離林中。乞食比丘。此是重制。又重制有二種因緣。一者急。二者緩。急者。乃至畜生。與人同犯。云何名緩。若有比丘。欲捨道還家行婬者。聽捨戒還家。若後時還樂道者。聽出家與受具足。是名為緩。如難提比丘犯重。聽懺悔。在大僧下。沙彌上。此亦是緩。譬如國王。有犯罪者。一者急。二者緩。重制中。亦如是。一緩一急。是故三處。得決所犯事(餘如母經第七卷中說。如是一一戒。乃至眾學法。皆以此三法。推之可知)。
諳經諳。烏含切。音庵。記也。憶也。曉也。悉也。練歷也。
阿尼樓陀或作阿尼盧陀。或作阿㝹樓䭾。又作阿尼樓豆。如是種種字別。然梵音是一。即阿那律陀是也。
婆夷是阿尼樓陀。弟子字也。
四妄語一波羅夷妄語(如初篇中說)。二僧殘妄語(以無根波羅夷謗他。是也)。三波逸提妄語(如九十事初。及以無根僧殘法謗他。是也)。四毗尼阿毗婆羅妄語(如九十事初妄語。說而不了了者。突吉羅。說戒時。乃至三問。憶念罪。而不說者。突吉羅薩婆多云。或有妄語。入偷蘭遮。如說過人法不滿。以無根法謗他不滿。或有妄語入突吉羅。如三眾妄語。或有妄語無罪。如先作。如有在家無師僧。本破戒還作比丘)。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八
音釋
上於遠切。淵上聲。宜作繾字。下音犬。綣繾不相離也。
𠿘音嘴。鳥喙也。
淤音迂。泥澱也。
泆音逸。婬放也。
優波羅此云青蓮華。
摩醯首羅此云大自在天。
磓與硾同。音墜。鎮也。
嫗音於去聲。老婦之稱也。
袨音眩。好衣。盛服。
讌音燕。謂合飲同宴也。
蕎音喬。
蹋同踏。踐蹋也。
鬻音欲。賣也。
牝音頻上聲。母畜也。
豺豹上音柴。即狼屬。下音報。似虎。而斑文圓。
鵰音貂。鷙鳥。
罝罟上音嗟。兔網也。下音古。網之總名也。
讟音讀。怨謗也。
恡音吝。慳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九目錄
- 五非法
- 五種犯
- 破戒五過
- 五種鹽
- 猫皮
- 伊師皮
- 懺有五法
- 罪名種性
- 客比丘
- 和南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