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一
●律藏卷第四十七
○滅諍犍度法
凡為諍起。應依法滅。若人若僧。準律當除。原四大無主。五陰非我。誰為諍者。而興鬬競。諸法本空。眾緣假合。自他體同。我人何在。人我既虗。能所奚立。若此諦思。其諍自息。何假僧除。而煩眾論。如是諦觀。勝諸魔怨。況此癡諍而不滅乎。
佛本行經偈云。
如三十事中釋。
伽渠池亦云伽伽河。如說戒犍度中釋。
罪處所亦云覓罪相。十誦云。若比丘。自言我犯是罪。後還言我不作。眾僧與是人覓實罪相羯磨(是中七滅諍。如初分七滅諍法中釋)。
六諍根中阿含經。六諍本者。一瞋惱。二不語結。三慳嫉。四諂誑。五無慚無愧。六惡欲邪見。惡性不可制。十誦云。一瞋恨不語。二惡性欲害。三貪嫉。四諂曲。五無慚愧。六惡欲邪見。母經云。一瞋恚。二惱害。三幻偽。四慳嫉。五見取。六邊邪二見。瞋者。面色變異。令人可怖。惱害者。能害他令惱。幻偽者。心不真實。詐作虗事。慳嫉者。貪前物。不欲與人。名之為慳。嫉者。見他所得生惱。是名為嫉。見取者。取[A1]己所見為是。他見為非。邊見者。見續為常。見滅為斷。邪見者。謗無因果(餘如增一法中明)。
六犯所起如律本第六十卷中說。
四諍曲解言。言諍(或有言。即是言諍。或有言。非言諍)。言諍。言(或有言諍。即是言)。言諍(或有言。即是諍。或有言。非諍)。諍言(或有諍。即是言。或有諍。非言[A2]已上七句義如律文釋)。
覓。覓諍(或有覓。即是覓諍。或有覓。非覓諍)。覓諍。覓(或有覓諍。即是覓)覓諍(或有覓。即是諍。或有覓。非諍)。諍覓(或有諍。即是覓。或有諍。非覓)。
犯。犯諍(或有犯。即是犯諍。或有犯。非犯諍)。犯諍。犯(或有犯諍。即是犯)。犯諍(或有犯。即是諍。或有犯。非諍)。諍犯(或有諍。即是犯。或有諍。非犯)。
事。事諍(或有事即是事諍。或有事。非事諍)。事諍。事(或有事諍。即是事)。事諍(或有事。即是諍。或有事。非諍)。諍事(或有諍。即是事。或有諍。非事)。是中覓諍。犯諍。事諍。句義如言諍七句義釋。更無有別。故律文不出。讀者。但依律本。以覓。犯。事。易言字。即得解也。
●律藏卷第四十八
除受欲[A3]已凡僧羯磨作事。不來者應與欲。與欲[A4]已。後悔者。波逸提。若一二三人所作事。無受欲法。故云除也。餘如僧法中說。
○比丘尼犍度法
竊聞諸佛御世。共啟三乘。大覺出興。同化四眾。是故釋尊。倣乎先跡。而提謂獲稱清信之首。善生得名淨女之初。拘鄰居僧上座。愛道處尼獨尊。如來一代善眾。斯其始也。自後龍象汪洋。非凡所紀。四族總歸。莫識其數。可謂法海洪深。納百川而歸一味。性水淵澄。會眾流而同一𭰓。固得貧富無揀。貴賤靡分。老少均滋。女男被益。是以愛道奉尊敬。而舍夷齊霑戒品。華色受使。而法與得稟具足。其餘現前秉受。戒體俱圓。二眾作法。尼性方成。若非聖道虗融。孰能使之然耶。但須授受。互相順法。法若不虧。戒得無疑。設有纖違。無作之體不發。秉者獲罪。受者虗沾法位。然而戒事非輕。無宜造次。以招壞法之咎。若如律羯磨。受得戒[A5]已。當依聖制奉持。雖曰末季。遵之則正教常存。違之則法滅在邇。既而興廢託乎奉違。無容毫髮慢於毗尼。遽使正法而疾滅歟。
八不可過法過者。違也。謂如來為諸比丘尼制八法。比丘尼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修行勤學。不應違越。故此八法。或直云八不違法。或云八敬法。或云八尊敬法。淨法師云。梵言窶嚕達磨。窶嚕是尊義。重義。師義。所恭敬義。此字既含多義。比來譯者。利隨其一。於理皆得也(八法如律文出)。按會正記。佛成道後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許度。阿難為陳三請。佛令阿難傳八敬向說。若能行者。聽汝出家。彼云。頂戴持。述頌曰。
佛告阿難。我今說此八不可過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譬如有人。於大水上。安橋梁而度。師子月佛本生經云。
五百歲毗尼母經云。若女人不出家者。佛之正法應住千年。今減五百年。一百年中得堅固解脫。一百年中得堅固定。一百年中得堅固持戒。一百年中得堅固多聞。一百年中得堅固布施。初百歲中有解脫堅固法。初五百年中。得道者多。不得道者少。以多言之。故曰正法。後五百年。唯相諍是非。執競盈露。得道者少。不得道者多。亦以多目之。名為像法。像而非真也。善見律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得五百歲住。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還得千年。問。千年[A8]已。正法為都滅耶。答。不都滅。於千年中得三達智。復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三達智。復千年中。得阿那含。復千年中。得斯陀含。復千年中。得須陀洹。總得一萬年。初五千歲得道。後五千歲學而不得道。於萬歲後。一切經書文字滅盡。但現剃頭。袈裟法服而[A9]已。佛泥洹後變記云。我般泥洹後百歲。我諸弟子沙門。聰明智慧。如我無異。我般泥洹後二百歲時。阿育王從八王索八斛四斗舍利。一日中作八萬四千佛圖。三百歲時。若有出家作沙門。一日中便得道。四百歲時。數念佛及法以比丘僧。供養和尚阿闍棃。五百歲時。沙門。婆羅門。及人民。無不啼泣念佛者。六百歲時。諸沙門便行入山中。樹下。[冗-几+豕]間。求道。七百歲時。便行內外學經。若有沙門婆羅門問事。無不解了。悉壞九十六種外道。八百歲時。便復念行作佛圖垛。疾次作佛圖。九百歲時。便念行治生求利害處所。千歲時。便行與國王相隨。教習兵法戰陣。自行屠殺。妻娶婦女。舍利弗問經云。舍利弗。復白佛言。云何如來告天帝。
釋。及四天王云。我不久滅度。汝等各於方土。護持我法。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歎。羅睺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佛言。但像教之時。信根微薄。雖發信心。不能堅固。不能感致。諸佛弟子。雖專到累年。不如佛在世時。一念之善。其極慊至。無復二向。汝為證信。隨事厚薄。為現佛像僧像。若空中言。若作光明。乃至夢想。令其堅固。彌勒下生。聽汝泥洹。又大阿羅漢慶友所說法住記云。佛般涅槃後。八百年中。執師子國。勝軍王都。阿羅漢名慶友。化緣既畢。將般涅槃。集諸苾芻。苾芻尼等。但有疑者。應可速問。承告涕噎。良久乃問。我等未知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當住幾時。時尊者告曰。汝等諦聽。如來先[A10]已說法住經。今當為汝麤更宣說。佛般涅槃時。以無上法。囑十六大阿羅漢。并眷屬等。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及敕其身。與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時諸大眾。聞是語[A11]已。少解憂悲。復重請言。所說十六大阿羅漢。我輩不知。其名何等。慶友答言。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羅惰闍(即賓頭盧)。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溼彌羅國。第三尊者名迦諾跋釐惰闍。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第四尊者名蘇頻陀。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第五尊者諾詎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第六尊者名跋陀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躭沒羅洲。第七尊者迦理迦。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迦茶洲。第八尊者名伐闍羅弗多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鉢[A12]剌拏洲。第九尊者名戍博迦。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名半託迦。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名羅怙羅(舊云羅睺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脇山中。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第十六尊者名注茶半託迦。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如是十六大阿羅漢。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脫等。無量功德。離三界染。誦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壽量。乃至世尊。正法應住。常隨護持。及與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若此世界。一切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若男若女。發殷淨心。為四方僧設大施會。或設五年無遮施會。或慶寺慶像慶經旛等。施設大會。或延請僧至所住處。設大福會。或詣寺中經行處等。安布上妙諸座。臥具。衣藥。飲食。布施僧眾。時此十六大阿羅漢。及諸眷屬。隨其所應。分散往赴。現種種形。蔽隱聖儀。同常凡眾。密受供具。令諸施主。得勝果報。如是十六大阿羅漢。護持正法。饒益有情。至此南贍部洲人。壽極長至於十歲。刀兵劫起。互相誅戮。佛法爾時。當暫滅沒。刀兵劫後。人壽漸增。至百歲位。此洲人等。厭前刀兵。殘害苦惱復樂修善。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復來人中。稱揚顯說無上正法。度無量眾。令其出家。為諸有情作饒益事。如是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無息。後至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於此洲地。俱來集會。以神通力。用諸七寶。造窣堵波。嚴麗高廣。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所有遺身䭾都。皆集其內。爾時。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遶窣堵波。以諸香華。持用供養。恭敬讚歎。繞百千帀。瞻仰禮[A13]已。俱昇虗空。向窣堵波。作如是言。敬禮世尊。釋迦如來。應正等覺。我[A14]已受敕。護持正法。及與天人。作諸饒益。法藏[A15]已沒。有緣[A16]已周。今辭滅度。說是語[A17]已。一時俱入無餘涅槃。先定願力。火起焚身。如燈𦦨滅。骸骨無遺。時窣堵波。便陷入地。至金剛際。方乃停住。爾時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永滅不現。從此無間。此佛土中。有七百俱胝獨覺。一時出現。至人壽八萬歲時。獨覺聖眾。復皆滅度。次後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云云)。據此。則佛化時時相接。無有斷絕。但由眾生。不依教法。於法無緣。法暫隱沒。非人。天。魔。梵。力所能滅。雖言佛法東流。三度被諸惡王誅剪。但是此方云滅。餘國仍存。十六大聖。億千無學。冥中弘護。尋復興之。斯則滅不可滅。殆非人謀。弘實可弘。真歸聖力。又復應知。三寶常住。常住之法。理無興廢。興廢之來。總隨世緣業耳。所謂晨離西隱。不害千光之恒明者也(䭾郁即舍利也。三度者。第一赫連勃勃。號為夏國被破長安。遇僧皆殺。第二魏太武。用崔晧言。夷滅經像僧眾。後悔以晧加五刑。第三周武帝。但令還俗。此之三君。為滅佛法。皆不得久。身患癩瘡。死入地獄。有人暴死。見在地獄。受大極苦。具如別傳。唐臨冥報記錄)。
優鉢羅如初篇釋。
阿希物多或云阿提目多迦。此翻龍䑛華。其草形如大蔴。赤華青葉。子堪為油。亦堪為香。故有翻為苣蕂子。苣蕂子。胡蔴也。言其狀似胡蔴。實非胡蔴也。有云此方無。故不翻。舊云善思夷華。
瞻婆或云詹波。又云瞻蔔。亦作薝蔔。本是西音。何勞加艸。正云瞻博迦。大論云。黃華樹。華如金色。樹形高大。華小。亦甚香。其氣逐風彌遠。故云。瞻蔔雖萎。猶勝餘華。
蘇曼那如壞鬼神村戒釋。
婆師或云婆師迦。又云婆利師迦。此云夏生華。亦云夏生護華。又翻雨時華。按梵音婆利師。此言雨也。迦者。時也。此華要至雨時。方生故也。西域以夏時。呼為雨時。云夏。云雨。皆得也。增一阿含云。諸有華之屬。薝蔔之華。須摩那華。天上人中。婆師華。最為第一。
阿夷律文自稱云阿夷。稱女僧。及上尊。亦云阿夷。疑是梵音。譌濫也。若稱僧。及上尊。應云阿棃夷。或云阿棃耶。此言尊者。亦言聖者。僧祇律。稱為阿棃耶。是也。若自稱。應云阿夷恬。此言新學。亦云新發意。夷字或加女旁。聲還同夷。若順俗稱。自言阿姨者。即是卑小之稱。如俗姊妹同出。稱為姨。同出者。謂[A18]已嫁也。稱女僧阿姨者。即尊上之稱。如稱姊。及母之姊妹。亦日為姨。然今同一如來法中出家。即是法中之姊妹。以姊妹阿姨相稱者。準理無傷也。但應分別自他。尊卑之義。
四依法一依糞掃衣。二依乞食。三依樹下坐。四依腐爛藥。餘部皆云三依。以尼無獨在樹下阿蘭若處住法。故但言三依。五分律雖云四依。然亦不言樹下。唯云依麤弊臥具。若得菴屋。大小房。圓屋。應受。根本部。為說三依[A19]已。次為說八墮落法。及八尊敬法。又說四種所應作法云。若他罵。不應返罵。他瞋。不應返瞋。他調。不應返調。他打。不應返打(比丘亦同此四種法。八墮落法者。即八棄是也)。
月八日食律云。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此謂黑月三日。白月三日。按餘經律。皆云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即六齋之期。或云八日十五日。乃四齋之晨也。西國信士。以此日為會。或受八戒。將諸飲食。奉施沙門。又瓶沙王。見諸外道日日說法。諸白衣輩。日日往聽。大設供養。王白世尊。願聽六齋日。聚集沙門。講說論議。我當作諸供養。飯佛及僧。兼得聞法。佛即聽許。故每於六齋日。常設食供僧也。
舍夷拘棃舍夷。如上釋。拘棃。或云拘利。又云俱棃。有云。是羅摩伽國人種姓也。
長跪根本羯磨云。雙膝著地。坐小褥子。低頭合掌。虔誠而住。注曰。女人坐法。與男人不同。作小褥子。可方一尺。厚三寸。纔得支坐。偏踞帖膝。低頭合掌。西方受戒。法皆如是也。
小小顏貌母經云。佛在世時。唯有一女。得遣使受具。所以得者。[A20]但此女顏容挺特。世無所比。若往者。恐惡人抄掠。是故佛聽。今時若有如是比者。可得遣使受戒。其餘一切要現前。得受具。不現前不得(此是法與童女。因緣廣出根本雜事律。第三十二卷中)。
蠱道公土切。音古。事也。事鬼神也。說文云。能事無形。以舞降神也。所謂師巫。為蠱惑人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又蠱毒也。腹中蟲曰蠱。又穀之飛亦曰蠱。謂穀之久積。變為飛蠱。因食入腹。而能害人也。
●律藏卷第四十九
酤酒與沽同。音孤。賣酒。買酒。均曰酤也。
令卷逵員切。音權。詩大雅云。有卷者阿。傳云。卷曲也。或作鬈。亦髮曲貌(阿。曲也。又阿然美貌)。
鳥縙而用切。葺去聲。毳飾也。
曼陀羅白華。如上釋。
鞞樓此翻聲音。又翻雜。五分律云。不應作雜色腰繩。
詭語詭。古委切。音癸。謂變詐也。三蒼云。詭。譎也。廣雅云。詭欺也。餘如律文釋。
謫罰謫。音窄。責也。亦罰也。
難陀比丘尼此云喜比丘尼。
懸廁謂廁高懸。其下坑深。能為藏物。故佛不聽。五分律云。不應深作廁坑。極深聽捲手一肘。小作口。
嗤笑嗤。抽知切。音鴟。笑也。律文或作𠹛。何開切。音孩。亦笑也。
○法揵度法
稽夫龜馬垂文。則千齡為之幽鏡。洙泗遺言。乃萬載以之司南。是以王臣執軌。而法有章。夫婦履貞。而禮有序。士庶同欽。誰不羨焉。況我調御大師。乃三界之特尊。萬古之獨步。法隆先聖。道踵空王。三乘繼軌。虗芥劫而無盡。四輩傳揚。拂石時以難窮。九州齊敬。十壞咸遵。同出火宅。共趣泥洹。如肯纖悉奉持。孰無揖其風猷乎。
疏向疏。山徂切。音梳。通也。禮經解云。疏通知遠也。乃門戶疏窻也。本作𤴙。今俗作疏。向如前釋。
叉奇奇。棱也。柧也。亦叉也。故三叉。及三棱木。謂之三奇。三木相倚。亦謂三奇。凡草木有叉棱者。不聽用作廁籌。恐傷身體故也。母經云。土塊。輭木皮。輭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葦(柧音姑。三棱謂之柧也)。
謦咳如上釋。凡至廁所。當須彈指。或作謦咳。令內人覺知。既上廁[A21]已。復應三彈指。令非人知。百一羯磨云。佛言。欲入廁時。或彈指。或謦欬。或踏地作聲。若默然入者。得越法罪。雜寶藏經云。有一比丘。不彈指來大小便。灒汙中鬼面上。魔鬼大恚欲殺。沙門持戒。魔鬼隨逐。伺覓其短。不能得便(既知此患。必須彈指。或作謦欬。或作步聲。豈當默然而受橫禍。復違聖教耶)。
大小便法便利之法。律文雖出。然而散布諸處。缺於次第。亦有遺略。今準義淨三藏。依說一切有部撰出(出雜事律)。文云。便利之事。略出其儀。下著洗浴之裙。上披僧脚崎服。次取觸瓶。添水令滿。持將上廁。閉戶遮身。土須二七塊。在其廁外。於甎石上。或小版上。而安置之。其甎版量。長一肘。濶半肘。其土碎之為末。列作兩行。一一別聚。更安一塊。復將三丸。入於廁內。安在一邊。一將拭體。一用洗身。洗身之法。須將左手。先以水洗。後兼土淨(母經云。應用二指頭洗之。謂無名指。及小指。須用冷水。若用熱湯。恐生腸風等疾。嚴冬冰手。煖亦無妨)。餘有一丸。麤且一遍洗其左手。若有籌片。持入亦佳(雜事云。持籌片。并三塊土入廁。籌用拭身。一土洗淨。一土洗小便處。一土洗左手)。如其用罷。須擲廁外。必用故紙。可棄廁中。既洗淨了。以右手牽下其衣。瓶安置一邊。右手撥開傍扂。還將右手提瓶而出。或以左臂抱瓶。拳其左手。可用右手關戶而去。就彼土處。蹲坐一邊。若須坐物。隨時量處。置瓶左䏶之上。可以左臂向下壓之(若有三叉木者。置上極要)。先取近身七土。別別洗其左手。後用餘七。一一兩手俱淨。其甎木上。必須淨洗。餘有一丸。將洗瓶器。次洗臂腨及足。並令清潔。然後隨情而去。此瓶之水。不入口脣。重至房中。以淨瓶水。漱口再三。若其事至。觸此瓶者。還須洗手潄口。方可執餘器具。斯乃大便之儀。麤說如此。小便。則一二之土。可用洗手洗身。此即清淨之先。為敬基本。或人將為小事。律教乃有大訶。若不洗淨。不合坐僧牀。亦不應禮三寶。此是身子伏外道法。佛因總制苾芻。修之則奉律福生。不作乃違教招罪。斯則東夏不傳。其來尚矣。設令啟示。遂起嫌心。即道大乘虗通。何淨何穢。腹內恒滿。外洗寧益。詎知輕欺教檢。誣罔聖心。受禮禮他。俱招罪過。著衣噉食。天神共嫌。若不洗淨。五天同笑。所至之處。人皆見譏。弘紹之賓。特宜傳教。既而厭俗離塵。捨家趣於非家。即須慇懃用釋父之言。何得睚[日*柴]於毗尼之說。如其不信。幸可依此。洗之五六日間。便知不洗之過。然而寒冬之月。須作煖湯。自外三時。事便隨意。凡是僧坊。先須淨治廁處。若自無力。教化為之。供十方僧。理通凡聖。無多所費。斯其要焉。是淨方業。固非虗矣。理須大槽。可受一兩石。貯土令滿。置在圊邊。大眾必無私房可畜。若卒無水瓶。許用瓷瓦等鉢。盛水將入。安在一邊。右手澆洗。亦無傷也。江淮地下。瓮廁者多。不可於斯。即為洗淨。宜應別作洗處。水流通出者為善。然其廁內。貯土置瓶。並須安穩。勿令闕事。添瓶之罐。著柴為佳。如畜君持。準前為矣。銅瓶插蓋而口寬。元來不中洗淨。若其腹邊。別為一孔。頂上以錫錮之。高出尖臺。中安小孔。此亦權當時須也(五天風俗。食皆護淨。咸嚼楊枝便利必洗。故其自恃清高。不同餘方流俗。況夫法眾。本是潔基。而反為穢觸。可乎)根本雜事云。佛告諸苾芻。汝等當知。此是常行。恒須在意。如是洗淨。有大利益。令身清潔。諸天敬奉。是故汝等。從今[A22]已去。若苾芻。苾芻尼。學戒女。求寂男。求寂女。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歸依於我。以我為師者。咸應洗淨。若不如是洗淨者。不應繞塔行道。不合禮佛。讀經。自不禮他。亦不受禮。不應噉食。不坐僧牀。亦不入眾。由身不淨。不如法故。能令諸天見不生喜。所持呪法。皆無效驗。若有犯者。得惡作罪。若作齋供。書經。造像。不洗淨者。由輕慢故。得福寡薄。汝等皆應依我言教。無得自欺。作不淨法。懈怠放逸。為下品行。當墮惡道。時諸苾芻。聞佛教誨。皆大歡喜。如法奉行。百一羯磨云。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勝義洗淨。有其三種。一者洗身。二者洗語。三者洗心。云何此中。[A23]但說不淨汙身。教令洗濯。佛言。欲令除去臭氣。安樂住故。又復見外道之流。懷淨潔慢。令其生信。為欲令彼。發深敬心。入此法中。改邪從正。即如尊者舍利子。於憍慢婆羅門處。以洗淨法。而攝化之。遂令其人。住於初果。見斯利益。佛言。汝諸苾芻。應可洗淨。如舍利子法。汝諸苾芻。咸須如是。為洗淨事。若異斯者。招越法罪(注曰。斯則金口分明制其淨事。而有自出凡意。輒作改張。用筩。用槽。未成雅中。雖復歸心淨檢。而實難袪穢汙。由身子制。未被東川。蓋是譯人之麤疎。固非行者之過也)。因果經云。觸手請經。當獲廁中蟲報。溪堂雜錄云。元祐中。有蜀僧智超法師。常誦華嚴經。[A24]已三十年。偶見一童子。丰貌清爽。舉手高揖。超曰。何來。曰。五臺來。超曰。何遠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導故。超曰。願聞。曰。吾師誦經固可嘉矣。但失在登廁洗淨時。觸水淋其手背。而未甞用灰土洗之。律制七度。今洗二三。緣此觸尚存。禮佛誦經。悉皆得罪。言訖。不見。超慚而改過。此乃文殊菩薩化現。以警於超也。故知洗手洗淨。必須依法。淨水。觸水。決要分別。言七度者。謂先用灰七遍。後用土七次洗之。然入廁洗淨洗手等。經中各有偈頌神呪。如常可知。此不繁錄。經云。若不持誦諸神呪者。縱用七恒河水。洗至金剛際。亦不得身器清淨。當一一默誦呪七遍。則獲一切清淨福果。諸惡鬼魔。悉皆拱手。護法善神。咸生敬仰。世尊垂訓。大士親誡。可不奉行。自甘為罪穢者乎。
思惟善法若比丘在道行。應常思惟善法。若見人。應問訊言。善來。若二人共行。亦應思惟善法。設有言說。應作法語。如雜事律云。有二苾芻。一老一少。隨路而行。說非法語。時有不信心藥叉。欲吸其精氣(云云)。世尊告諸苾芻曰。我今制諸苾芻。隨路行時。所有行法。苾芻涉路行時。有二種事。一作法語。二聖默然。於止息處。說聖伽陀(伽陀如一百事中。棄洗鉢水句中出)。
與食佛言。食時。若人非人。應與食。乃至一摶。舊襍譬喻經云。比丘每食。皆當割省留餘。以施蠢動。不得盡之。大論云。若初得食時。先獻三寶。後施四生。雜事云。佛言。凡噉食時。為施畜生。留一抄食。普施羣生。勿拘一類。可於飯上。以水澆溼。餅須細擘。散之於地。隨意當食。不應遮止。若遮止者。得越法罪。如涅槃經。佛降伏曠野鬼神。令受不殺戒[A25]已。鬼白佛言。我及眷屬。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A26]已受戒。當何資身。佛告鬼言。我今敕聲聞弟子。隨有修行佛法處。悉施汝等飲食。若有住處。不能施者。當知是輩。非我弟子。是魔眷屬。又如雜事律。訶梨底母。親於佛所。受三歸依。并五學處[A27]已。前白佛言。世尊。我及諸兒。從今[A28]已去。何所食噉。佛言。善女。汝不須憂。於贍部洲。所有我諸聲聞弟子。每於食次。出眾生食。并於行末。設食一盤。呼汝名字。并諸兒子。皆令飽食。永無饑苦。若復有餘現在眾生。及江山海處。諸鬼神等。而應食者。皆悉運心。令其飽足。內法傳云。西方諸寺。每於門屋處。或在食廚邊。塑畵母形。抱一兒子。於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母有五百子。小子名愛兒)。每日於前。盛陳供食。其母乃是四天王之眾。大豐勢力。其有疾病。無兒息者。饗食薦之。咸皆遂願。神州先有。名鬼子母焉。又復西方。諸大寺處。咸於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彫木表形。或二尺三尺。為神王狀。坐把金囊。却踞小坐。一脚垂地。每將油拭。黑色為形。號曰。摩訶歌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云。是大天之部屬。性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耗。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於前。曾親見說。大涅槃處。般彈那寺。每常僧食。一百有餘。春秋二時。禮拜之際。不期而至。僧徒五百。臨中忽來。正到中時。無宜更煑。其知事人。告廚家曰。有斯倉卒。事欲如何。於時有一淨人老母。而告之曰。此乃常事。無勞見憂。遂乃多然香火。盛陳祭食。告食神日。大聖涅槃。爾徒尚在。四方僧至。為禮聖蹤。飲風供承。勿令闕之。是仁之力。幸可知時。尋即總命大眾令坐。以寺常食。次第行之。大眾咸足。其餐所長。還如常日。咸皆唱善。讚天神之力親行禮覲。故覩黑神。見在其前。食成大聚。問其何意。報此所由。準此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者効驗。神道非虗。大覺寺。目真鄰陀龍。亦同斯異矣。
窳惰窳。戈渚切。音與。惰也。爾雅云。窳。勞也。謂勞苦者。多惰窳也。又云。懶人不能自起。如瓜瓠仆地。故字從瓜。又懶人恒在室中。故字從穴也。
鉢支支。替也。五分云。諸比丘以鉢盛食。著地翻之。佛言。聽用鉢支。用銅。鐵。牙角。瓦石。竹木。除漆樹。乃至結草著下亦聽。雜事云。應以薄錫。替鉢而用。彼便以錫遍裹其鉢。佛言。可為小替。纔承鉢底。彼作種種奇異形勢。佛言。替有二種。一如菩提樹。及多根樹葉。二如手掌。
等得律云。應唱言等得。然後食。十誦云。未唱等供。不得食也。摩得勒伽云。眾僧行食時。上座應語。一切平等與。使唱僧䟦。然後俱食。言僧䟦者。眾僧飯皆平等。目得迦云。佛告諸苾芻。凡於眾首。為上座者。所有供食。置在眾前。先令一人執持飲食。或先行鹽。在上座前。曲身恭敬。唱三鉢羅佉多。未唱[A29]已來。不得受食。當知此言。有大威力。輒違受食。得惡作罪。注曰。三鉢羅佉多。譯為正至。或為時至。或為善至。或是密語神呪。能除毒故。意道供具善成。食時復至。準其字義。合當如是。然而佛昔與大眾受他毒食。佛教令唱。然後方食。所有毒藥。皆變成美味。以此言之。乃是秘密言詞。未必目為善至。東西兩音。臨時任道。并汾之地。唱時至者。頗有故實。等供。食遍。不是正翻。食罷隨意。亦非聖說。昔云僧䟦者。譌也。佛教遣唱食前。今乃後稱。食遍非真。失於本意。上座未免其𠎝。譌替多時。智者詳用(既是密語神呪能除眾毒。設一人自食時。亦當鳴揵稚。運心十方。若有及時而至者。悉共等食。便自唱三鉢羅佉多。[A30]已然後乃食。獲多福利也)增一阿含經云。若有設供者。手執香鑪。而唱時至。佛言。香為佛使。故須燒香。徧請十方。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一
音釋
柁。妥。二音。堂塾也。
覡音檄。國語。在男曰覡。在女曰巫。玉篇。在男曰巫。在女曰覡。
睚𥈐上音厓。下音寨。
瓷音慈。
銅音故。以銅鐵而塞隙。
摩訶歌羅或作摩訶葛剌。此云大黑神。元世祖時。天兵南下襄城。居民禱真武降筆云。有大黑神。領兵西北方來。吾亦當避。於是列城望風欵附。兵不血刃。至於破常州。多見黑神出入。其家民罔知故實。乃摩訶葛剌神也。蓋帝師癹思巴。祖父七世。事神甚謹。隨禱而應。此助國之驗也。帝敕建神廟於𣵠水之陽。結構橫麗。神像威嚴。凡水旱蝗疫。民禱嚮應。又成宗踐祚。詔師問曰。海都軍馬。犯西番界。師於佛法中。能退降否。師曰。但禱黑神。自然有驗。於是建壇。依法作觀。未幾。捷報至。帝大悅。
○發思巴。此云聖壽。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年十二。經科。呪式。壇法。明方。靡不洞貫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二目錄
- 大䞋
- 媟嬻
- 稱歎布施
- 讚歎檀越
- 讚歎天
- 讚歎父祖
- 讚歎佛法僧
- 食上法
- 陀婆樹
- 婆荼樹
- 揵陀羅
- 畢鉢
- 阿摩勒
- 樹根
- 茜草
- 鹵土
- 禁滿
- 染衣法
- 五人
- 草𦮽
- 王舍城
- 迦蘭陀竹園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