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四
捨戒佛告諸比丘。說一語。便成捨戒。作如是言。我捨佛。作如是一語。便為捨戒。捨法。捨僧。捨和尚。捨阿闍梨。捨同和尚。捨同阿闍梨。捨諸淨行比丘。捨戒。捨毗尼。捨學事。我是白衣。乃至我非沙門釋子法。一一句。亦如是。薩婆多云。若捨戒時。都無出家人。若得白衣。不問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聞。解人情。亦得捨戒。捨戒一說便捨。不須三說。問曰受戒時須三師七僧。捨戒何故一人便捨。答曰。求增上法故。則須多緣多力。捨戒如從高墜下故。不須多也。又云。不欲生前人惱惡心故。若須多緣者。前人當言。佛多緣多惱。受戒時可須多人。捨戒復何須多也。又云。受戒如得財寶。捨戒如失財寶。如入海採寶。無數方便然後得之。及其失時。盜賊水火。須臾散滅。捨戒亦爾。雜阿含經。佛告諸比丘。若比丘還戒者。退戒者。他人當以五種自法來呵責汝。何等為五。言汝不以信入於善法。若於信者。能離不善法。修諸善法。汝無精進。無慚無愧。無慧入於善法故。若依慧者。能離諸不善法。修諸善法。若比丘盡其壽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者。他人當以五種自法來慶慰汝。何等為五。正信入於善法。若於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精進。慚愧。慧入於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和尚或作和上。或作和闍。斯皆胡語。非正梵音。亦西方流俗之言。不涉典語。如于闐國。喚和尚。疎勒。復云鶻社。什師就彼和尚之義。翻為力生。意謂由師之力。生我戒身。故舍利弗問經云。夫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蓋師之力。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焉。善見律云。和尚外國語。漢言知有罪。知無罪也。此亦是義翻耳。有云。梵音正名鄔波遮迦。又云郁波第耶。此翻常近持。又翻為近誦。謂弟子未滿五夏。常親近師。而受誦三藏。或雖滿五夏。而戒藏未通。亦還親師而受誦習也。苑法師云。按五天竺語。言和上。謂之塢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謂之殟社。于闐疏勒。乃云鶻社。今此方譌音。謂之和上。雖諸方舛異。今依正譯。言塢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讀也。言此尊師。弟子親近習讀之者也。舊云親教師者。是也。淨法師云。鄔波䭾耶。䭾字音停駕切。既無正體。借音言之。鄔波是其親近。波字長喚中。有阿字。阿䭾耶。義當教讀。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喚博士。皆名烏社。斯非典語。若依梵本經律之文。咸云鄔波䭾耶。譯為親教師。北方諸國。皆喚和社。致令傳譯習彼譌者。按上諸說。當以鄔波䭾耶為正。親教師。是的翻也。
阿闍黎或云阿耆利。此云軌範。軌範即是師義。謂與弟子為法則也。或云阿遮利耶。此言傳授。淨法師云。阿遮利耶。譯為軌範師。是能教弟子法式之義。舊云阿闍梨譌也。菩提資糧論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鈔云。能糾正弟子行故。大論云。和尚如父。阿闍黎如母。以棄本生父母。當求出家父母。若捨和尚阿闍黎者。即名捨戒。薩婆多論云。捨和上阿耆利。成捨戒者。以因和上阿耆利得戒故(按梵音。名阿遮利耶。此翻為軌範師。是正也)。
波羅夷顯揚聖教論云。波羅闍[A1]已迦。此云他勝。謂破戒煩惱。為他勝於善法也。舊云。波羅夷。義言無餘。若犯此戒。永棄清眾。故曰無餘也。鼻奈耶律云。犯婬法者。此比丘波羅夷菩提阿薩婆肆。菩提者。道也。阿薩婆肆者。不受。僧不審也。又云。不受捐棄。優波離。問世尊曰。波羅夷者。義何所趣。世尊答曰。一切根。力。覺。道。登道樹下得果。諸結盡。都棄。是故言棄。譬如人有過於王所。盡奪養生之具。合宅捐棄。如是於四波羅夷。展轉犯事。一切功德盡捐棄。云何名不受。若說戒。受歲。其眾僧祕事。比丘不受。不受。非沙門。非釋種子。根本律云。波羅市迦者。是極重罪。極可厭惡。可嫌棄。不可愛。若苾芻。纔犯時。即非沙門。非釋迦子。失苾芻性。乖涅槃性。墮落崩倒。被他所勝。不可救濟。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不能鬱茂。增長廣大。故名波羅市迦。律攝云。波羅市迦者。是極惡義。又他勝義。纔犯之時。被他淨行。者所欺勝故。又被他煩惱。所摧勝故。出家近圓。為除煩惱。今破禁戒。反被降伏。又能害善品。令使銷滅故。又復能生惡趣之罪。名波羅市迦。僧祇律云。波羅夷者。謂於法智。乃至無生智。於彼諸智。退沒墮落。無道果分。又於涅槃梵行。退沒墮落。無道果分。所可犯罪。不可發露悔過。故名波羅夷。薩婆多論云。波羅夷者。名墮不如意處。如二人共鬬。一勝一負。比丘受戒。欲出生死。與四魔共鬬。若犯戒則墮負處。又如焦穀種。雖種良田。糞治溉灌。不生苗實。犯此戒亦爾。雖復勤加精進。終不能生道果苗實。眾所棄離。如敝壞垢汙衣服。人所棄捨。不得與眾說戒。羯磨。布薩。自恣。不入十四人數。名墮不如意處。毗尼母論云。破壞離散。名波羅夷。為他刀矟所傷。絕滅命根。更不還活。為惡所滅。不成比丘。名波羅夷。尊者迦葉惟。說曰。犯最重惡。於比丘法中。更無所成。名波羅夷(其犯罪受報。出目連問罪報輕重經。餘處多述。斯不繁錄)。
偷蘭遮或云偷蘭遮耶。或云土羅遮。或云窣吐羅底也。善見律云。偷蘭名大。遮言障善道。後墮惡道。體是鄙穢。從不善體。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兩篇之罪故也。明了論解。偷蘭為麤。遮[A2]即為過。麤有二種。一是重罪方便。二能斷善根。所言過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言過也。母論云。偷蘭遮者。於麤惡罪邊生。故名偷蘭遮。又復欲起大事不成。名為偷蘭遮。又復於突吉羅。惡語重故。名為偷蘭遮。一食人肉偷蘭。二畜人皮偷蘭。三剃陰腋毛偷蘭。四用藥灌大便道偷蘭。五畜人髮。欽婆羅。偷蘭。六裸形行偷蘭。七畜石鉢偷蘭。八瞋恚破衣。偷蘭。九瞋恚破房偷蘭。十瞋恚破塔偷蘭。是名自性偷蘭。按此偷蘭遮罪。有其二種。一者根本。亦名獨頭(即自性也)。二者從生。於此二中。各分三品。上品者。根本中。破法輪主。盜四錢。殺天。盜僧食等。從生中。波羅夷下生重者(此對一切僧前懺)。中品者。根本中。破羯磨僧。壞法輪伴。盜三二錢。互有衣相觸等。從生中波羅夷下生輕者。僧殘下生重者(此出界外。對四比丘懺)。下品者。根本中惡心罵僧。盜一錢。用人髮。剃毛。裸形。畜人皮。石鉢。食生肉血。著外道衣等。從生中僧殘下生輕者(向一比丘前懺)。薩婆多論云。破僧輪。犯逆罪偷蘭遮。不可悔。破羯磨僧。犯非逆罪。可懺偷蘭遮。
突吉羅善見云。突者惡。吉羅者作。惡作義也。身犯者。名惡作。口犯者。名惡說。母論云。突吉羅者。名為惡作。犯身口律儀。名為惡作。惡語二種。一者惡語。二者非時語。惡語者。如六羣比丘。謗摩訶男。不平等心。施眾僧藥等。名為惡語。所說不當時。名非時語。按此突吉羅。有其二種。一者根本。二者從生。復開二位。一者故心而作(對一人懺)。二者誤作(當自責心)。根本律云。突色訖里多。聲論正音突悉吉栗多。或云越法罪。或云越毗尼罪。
比丘尼比丘。如前釋。尼者女也。天竺通稱女為尼。大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門後。
式叉摩那或云式叉摩那尼。此言學法女。或言正學女。又云學士女。謂於二歲中。學其六法。及尼諸戒威儀也。詳如下釋。
羯磨此翻為事。亦翻為業。又翻所作。謂所作事業也。又翻作法。苑法師云。此言辦事。謂諸法事。由茲成辦也。摩得勒伽云。羯磨有何義。謂依事所作。故名羯磨。此說何義。所因事名事。隨說名羯磨。百一羯磨云。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所言羯磨者。其義何也。佛言。所由之事。謂即是因。為彼作法。名為羯磨。大德。仍於此言。未了其義。佛言。如為其事。而作羯磨。此是因。具以言秉白。為羯磨。佛言。有三羯磨。攝一切羯磨。謂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若作白。不說羯磨。名單白羯磨。若作白。說一羯磨。名白二羯磨。若作白。說三羯磨。名白四羯磨。以此三種羯磨。通前單白。故皆云白。然此羯磨隨事宜作。若輕事單白。中事白二。重事白四。按本律三種羯磨。略有一百三十四法。單白羯磨有三十九法。白二羯磨有五十七法。白四羯磨有三十八法。復有對首。心念。對首羯磨。略有三十三(但對首法。則二十八。眾法對首有五)。心念羯磨。略有十四(義分三別。一[A3]但心念法有一。二對首心念法有七。三眾法心念法有四。詳如隨機羯磨本)。若餘諸部。三種羯磨。或增或減。數無一定。根本律中。共有百一事。單白有二十二。白二有四十七。白四有三十二。佛告鄔波離。是百一羯磨。若秉法住世。即知佛法未滅世間。故律本云。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漸漸令正法疾滅。當隨順文句。勿令增減。違法毗尼。當如是學。
二形亦名二根。謂一身俱有男女二種根形。此二形人。佛不聽出家。若[A4]已出家。即應驅擯。以此人於佛正法中。不能生道根栽故。
黃門梵云般吒。此翻黃門。阿毗曇。譯為閹人。以無男根故。律云。有五種黃門謂生黃門。形殘黃門。妬黃門。變黃門。半月黃門。僧祇律云。是不能男。有於六種。一者生。謂從生不能男。二者捺破。謂妻妾生兒。共相妬嫉。小時捺破。三者割却。若王。若大臣。取人割却男根。以備門閤。四者因他。謂因前人觸故。身根生起。五者妬。謂因見他人行婬事。然後身根生起。六者半月。謂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是謂六種不能男。毗婆沙論云。昔健䭾羅國。有一黃門。見人驅五百牛。將去其種。即自思惟。我宿惡業。受不男身。便以財。救脫牛難。善業力故。即復男根。深生慶悅。王聞驚喜。厚賜珍財高官。令知外事。如是善業。現受其果(黃門。亦曰黃闥。黃屬中。即禁中之門。謂天子居天下之中。統理萬民。而所居門閤有禁。非侍御之臣。不得妄入。故漢置小閹十人。令主省中諸宦。通命兩宮。以主黃家之門。故曰黃門。閹者。揜也。言其無陰。精氣掩閉不泄。又曰黃昏掩閉門。謂之黃門。應以初義為正。今無論主門非主門。但無男根。皆是也。男根者。梵云鴦伽社多。此言生支。即男子陰也。餘如受戒犍度中明)。
君持或作軍持。或作軍遲。此云瓶。寄歸傳云。瓶有二枚。淨者。咸用瓦瓷。觸者。任兼銅鐵。淨擬非時飲用。觸乃便利所須。淨則淨手方持。必須安著淨處。觸乃觸手隨執。可於觸處置之。其作瓶法。葢須速口。頂出尖臺。可高兩指。上通小穴。麤如銅箸。飲水可在此中。傍邊則別開圓孔。罐口令上。豎高兩指。孔如錢許。添水宜於此處。可受二三升。小成無用。西域記云。捃稚迦。即澡瓶也。舊云軍持。譌略也。事鈔云。應法澡罐。資持云。謂一斗[A5]已下。雜事注云。軍持著㭰。澡罐口開。
沙彌耶舍傳云。此言勞之小者。以修道為勞也。又翻息慈謂息世染之情。以慈濟萬物也。又創入佛法。俗情猶存。須息惡行慈也。應法師云。此是義譯也。奘法師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䇿思。勤勞也。䇿驅也。謂勤修䇿勵。斷諸煩惱而趣涅槃也。寄歸傳云。室羅末尼羅。譯為求寂。謂欲求趣涅槃圓寂之處。舊云沙彌者。言略而音譌。翻作息慈。音準而無據也(宜取後義為正。餘如受戒犍度中釋)。
沙彌尼奘師云。室利摩拏理迦。此云勤䇿女。淨師云。求寂女。
△偷盜第二
(此是共戒。比丘尼同制)。
羅閱城或云羅閱祇。或云羅閱祇伽羅。西域記云。曷羅闍姑利呬。此云王舍城。中天竺境。應法師云。羅閱義是料理。以王代之。謂能料理人民也。曷囉闍。此云王。揭槊醯。此云舍。是摩伽陀國中之都城也。善見云。羅閱城。王舍城。摩竭國。此三。義一名異。漢言王舍城。羅閱城。是外國音。羅者言王。閱者言舍故言羅閱城也。摩竭者。此是外國音也。摩竭是初國名耳。真諦云。曲鳥山在王舍城東南。毗富羅山。在西南。仙人山。在西北。黑土山。在東北。白土山。在中央。中央三由旬平正。即王城也。智度論。問曰。佛普慈一切。何故獨住王舍城。不住餘城。答曰。亦住餘城希少。而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為諸城邊國。又彌離車地。多弊惡人。善根未熟。故不住之。又佛知恩故。多住此二城。問曰。何故知恩。多住二城。答曰。憍薩羅國。是佛生身地。舍婆提大城。佛為法主。故亦在此城。問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城者。迦毗羅城。近佛生處。何以不住。答曰。佛無餘習。近諸親屬。亦無累想。然釋種弟子。多未離欲。若近親屬。則染著心生。以報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眾生。皆念生地故。如偈說。
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皆愛法身故。如偈說。
法身於生身勝。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即舍衛城。彌離車。此是邊邪。不正見。死墮邊地下賤也。王舍城。義如房舍犍度中釋)。
耆闍崛山善見云。耆闍者鷲鳥。崛者。頂也。耆闍鳥食竟。還就山頂棲。是故名之耆闍崛山。或云山頂之形。如似鷲鳥。是故名之耆闍崛山。或翻為靈鷲。觀經疏云。諸聖仙靈依之而住。應法師云。按梵本無靈義。此鳥有靈。知人死活。故號靈鷲。西域記云。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唐言鷲峰。亦云鷲臺。舊曰耆闍崛山譌也。接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澹分色。其山頂。則東西長。南北狹。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大方廣三戒經云。祇闍崛山王。高峻廣博。稠林鬱茂。枝條無折。多眾雜樹。天木樹。畢利叉樹。馬耳樹。畢鉢羅樹。緊柷加樹。訶梨勒樹。呵摩勒樹。毗醯勒樹。多羅樹。迦尼迦樹。庵婆羅樹。閻浮樹。木瓜。蒲萄。桃。杏。梨。柰。婆隆伽樹。胡桃。安石榴。鎮頭迦樹。尼拘律樹。松栢。橡樟。波奢樹。熏陸樹。栴檀。沉水。蘇合等樹。無不備有。水陸眾華。悉皆具足。生柔輭草。色香味足。青縹右旋。眾雜妙色。如孔雀項。下足之時。足陷四指。舉足還復。多諸池流。清冷水滿。生諸蓮華。青黃赤白紅紫等色。大如車輪。有無量眾鳥。所謂孔雀。鸚鵡。鸜鵒。命命。鴝鳲。鳧鴈。鴛鴦。鵝鴨。黑鴈。山鷄。鶡鷄烏雉。鳩鴿。鵰鷲。如是眾鳥。依止而住。復有多種雜獸。所謂師子。虎豹。象。馬。麒麟。熊。羆獐。鹿。青牛。水牛。羖羝。獼猴。是等禽獸。止住其中。以佛力故。不為貪欲瞋癡所惱。不相茹食。共相親愛。如母如子。天龍八部。常所遊止。云云。大哀經云。佛在王舍城靈鷺山者。古昔諸佛之所遊居。如來威神之所建立。其地道場。諸菩薩眾所共咨嗟。無極法座。天龍鬼神等。咸俱歸命。稽首為禮。所智論云。是耆闍崛山。清淨有福德閑靜故。一切三世諸佛行處。十方諸菩薩。亦讚歎恭敬此處。諸天八部大力眾神。守護供養恭敬是處。如偈說。
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大力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富樓那經中說。佛語富樓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燒。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一切眾生以結使纏縛。不作見佛功德。以是故不得見我。
檀尼迦或云檀貳迦。或云但尼迦。或云達膩迦。又云陀尼迦。皆一也。此比丘先是陶瓦師之子。故善能和泥。以作全成瓦屋。善見云。檀尼迦者。是名也。檀尼迦比丘。和泥作屋。窻牖戶𢩁。悉是泥作。唯戶扇是木。取柴薪牛屎及草。以赤土汁塗外燒之。熟[A6]已。赤色如火。打之鳴喚。狀如鈴聲。風吹窻牖。猶如樂音。是檀尼迦。不但今時。於佛法中。最初不與而取。曾於過去世時。世界初成。所居眾生。未有盜法。而此檀尼迦。即行偷盜。取他粳米。遂被眾罰。以加杖捶。是世界之初。不與而取始生。復於今時。佛法中。不與而取。亦最為初生(因緣。廣如僧祗律中)。
陶師又作匋。同徒刀切音桃。造瓦之名也。又云瓦器也。蒼頡篇。謂作瓦家也。
摩竭國亦云摩竭提。或云摩竭陀。或云摩伽陀。又云墨竭提。此之多名。由依聲明中。八轉聲勢呼名。致斯異也。然其意義大略不殊。此翻為善勝。或有譯云。摩者。不也。竭提。至也。將謀兵勇。鄰敵不能侵至也。有云摩。遍也。竭提。聰慧也。言聰慧之人。遍其國內也。有云摩。大也。竭提。體也。謂五天竺中。此國最大。統攝諸國。故名大體也。又云摩無也。竭提害也。言此國法。不行形戮。其有犯死罪者。送至寒林耳。有釋云。此言無惱。又言不害。皆謂劫初[A7]已來。無刑害故。至瓶沙王。截指為刑。後自齧指痛。復息此刑。佛當生其地。故吉兆預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也。西域記云。摩揭陀國。舊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譌也。中印度境。周五千餘里。土地墊溼。邑居高原。孟夏之後。仲秋之前。平居流水。可以泛舟。風俗淳質。氣序溫暑。崇重志學。尊敬佛法(言印度者。舊云天竺。或云天方。古云身毒。又云申毒。其土自為五域。區分七十餘國。西域記云。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言諸羣生。輪迴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其猶白日既隱。宵燭斯繼。雖有星光之照。豈如朗月之明。苟緣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王。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印度種姓。族類羣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不云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義淨三藏言。梵云阿離耶提舍。阿離耶。譯為聖提舍譯為方。即名西國為聖方矣。以其賢聖繼軌。人皆共稱。或云末睇。是中。提舍是國。百億日月之中心。斯其事也。此號人咸委之。其北方胡國。獨喚聖方。以為呬度。全非通俗之名。[A8]但是方言。固無別義。西國若聞此名。多皆不識。宜喚西為聖方。斯成允當。或有傳云印度。說之為月。雖有斯理。未是通稱。且如西國。名大周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又復須知。是五天之地。皆曰婆羅門國。北方速利。總號胡疆。不得雷同一喚耳)。
瓶沙王或作萍沙。此云模實身。模充實故。又翻形牢。亦云影堅。影謂形影。亦云影勝。又云勝身。梵名頻[A9]毘娑羅。此云顏色端正。或翻色像殊妙。皆取體分彊壯。殊好為義。其形長大。性行雄猛。常自躬為征戰。大婆沙論云。摩竭陀國。昔有大王。名曰影堅。恒樂修習都史多天。勝妙善業。後為假名子。未生怨王。閉在囹圄。斷諸飲食。削足下皮。饑渴所逼。受諸苦惱。
爾時佛在鷲峰山中。憐愍彼故。身放慈光從窻牖入。照觸王身。令王少時。身心安隱。便作是念。世尊大慈。寧不垂愍。救我苦厄。爾時世尊。知王心念。便告尊者大目犍連。汝可速詣影堅王所。如我辭曰。大王當知。我於大王。所應作者。皆[A10]已作訖。謂[A11]已永拔諸惡趣苦。人中少時。定受惡業。佛尚不免。況王小聖。而得免耶。宜自安心。勿甚憂惱。爾時尊者。承佛語[A12]已。即入勝定。從鷲峰山沒。涌出王前。以佛言辭。告知彼王。復為王說種種妙法。時王饑渴所逼惱故。於所說義。不能領解。白目犍連曰。諸天食中。何天段食。最為美妙。宜且為說。我願欲聞。時尊者次第讚說。六欲天中。美妙飲食。王初聞說四天王處。多聞王宮。美妙飲食。便即捨命。生彼天宮。與多聞王。而作太子。王為立號。名最勝尊。尋從彼天。來詣佛所。到[A13]已。頂禮世尊雙足。歡喜踊躍。數自稱名。我最勝尊。願佛垂念。彼臨命終時。都史多天。生相先現。因愛多聞室美妙食。時都史多天。生相便沒。多聞天子相現前。從此命終。便生彼天中。為多聞太子(或名最勝子。都史多天。舊云兜率天。是也)。
剎利帝王。水澆頭種剎利。此譯為田地主。以世界初成。未有君長。眾人分地。各共諍訟。無能決者。遂立一有德人。平處分田。由是世間。故有剎利王種。奕世丕承。仁慈雅恕。養育民眾。不加拷戮。此其胤也。西域記云。剎帝利。舊曰剎利。譌也。律云。取四大海水。及白牛右角。收拾一切種子。盛滿中。置金輦上。使諸小王與。王與第一夫人。共坐輦上。大婆羅門。以水灌王頂上。若是剎利種。水灌頂上。作如是立王。故名為剎利王。水澆頭種。若是婆羅門。毗舍。首陀羅種。以水灌頂。作如是立王。亦名為剎利王水澆頭種。僧祇云。瓶沙王先祖時。治罪人法。有作賊者。以手拍頭。以為嚴教。賊大慚愧。與死無異。後更不作。至祖王時。治罪人法。有作賊者。以灰圍之。須臾放去。賊大慚愧。與死無異。後更不作。至父王時。治罪人法。有作賊者。驅令出城。賊自慚愧。與死無異。後更不作。瓶沙王法。有作賊者。驅令出國。以是為教。時有一賊。七反驅出。猶故來還。劫殺村城。爾時有人。捉得此賊。縛送與王。白王言。此賊七反驅出。猶故來還。劫殺村城。願王苦治。王告大臣。將是賊去。截其小指。爾時有司。速將罪人。急截其指。恐王有悔。時王即自試嚙指。痛殊難忍。即便遣信。敕語大臣。莫截彼指。臣答王言。[A14]已截其指。王甚愁悔。即自念言。我今便為法王之末。非法王之始。夫為王者。憂念民物。何有人王傷截人指(云云)。故律本。有若王及大臣。乃至驅出國等語也(德人。如受戒犍度釋)。
頭陀新云杜多。此言抖擻。亦言修治。又言洮汰。垂裕記云。抖擻煩惱故也。善住意天子經云。頭陀者。抖擻貪欲瞋恚愚癡。三界內外六入。若不取不捨。不修不著。我說彼人。名為杜多。或稱為十二法人。大品云。說法者。受十二頭陀。一住阿蘭若。二常乞食。三納衣(即糞掃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律本云一摶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塚間住。八樹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A15]但三衣。此之十二法。經論互出。名號略殊。律本亦有少異。南山依律。位分為四。衣有二。一納衣。二[A16]但三衣。食有四。一乞食。二不作餘食法。三一坐。四一揣(揣者。雜也。一和雜者。不以種種盛貯。名一揣食)。處有五。一蘭若。二塚間。三樹下。四露坐。五隨坐。威儀有一。謂常坐。此無次第乞食。處加隨坐。釋論云。佛所結戒弟子受持。十二頭陀。不名為戒。能行則戒莊嚴。不能行。不犯戒。譬如布施。能行則得福。不能行者無罪(廣如論釋。此不繁錄)。
迦樓或作迦留。又云迦羅。迦羅。秦言黑。此比丘。是舊大臣。善知世法。故佛問之。然後結戒。
五錢薩婆多論云。國中以王舍城。優填王國。於十六大國。最為第一。於閻浮提內。中國邊方。一切統攝。而優填王國。用王舍國法以此義推。於閻浮提。一切國法禮義。以王舍城為正。阿闍世王。於人王第一。佛為法王。眾聖中尊。故佛在王舍城。依人王制戒。王舍國法。五錢[A17]已上。入重罪中。佛依此法。盜至五錢。得波羅夷。如是閻浮提內。現有佛法處。限五錢得罪。若國不用錢。準五錢物成罪。十誦云。一銅錢。值十六小銅錢。根本律云。盜滿五磨灑。得波羅市迦罪。淨師云。磨灑是數名。元非是錢。西方檢問。諸部律中。皆同此名。斷其重罪。不云五錢。此是貝齒許八十箇名。五磨灑。大數總有四百貝齒。一時離處。方名犯盜。元不據錢名。若譯為五錢者。全乖本文。故存梵語。律攝云。五磨灑。言據何為準。謂依一迦利沙波拏。四分之一。此一迦利沙波拏。有二十磨灑。若偷五磨灑。即名犯盜(此一磨灑。有八十貝齒。一迦利沙波拏。總有一千六百貝齒。此摩竭陀。今現通用。一迦利沙波拏。為一千六百貝齒之數)。此據問時國法。以二十磨灑。為迦利沙波拏。若王法以十二磨灑。為迦利沙波拏者。盜三磨灑。犯重用十六者。盜四犯重。若四十者。盜十犯重。若更有餘增減。準數應知(貝齒。亦名貝子。本草云。生東海。亦產海涯。大貝如酒杯。出日南國。小貝乃貝齒也。背紫黑。腹潔白。近似魚齒。小兒常帶壓驚。俗呼為壓驚螺。又呼珠買螺。以上古珍之為寶貨。故凡屬貨者。字皆從貝。至秦乃廢貝行錢。今雲南猶作錢用。又名海巴。故今有處喚錢作巴。是也)。
生像即金銀。詳如受戒犍度中釋。
●律藏卷第二
吹毳毳。昌瑞切。吹去聲。細毛也。謂獸毛縟細者。可以為布。及作絮等餘用也。
劫貝或作吉貝。或云劫波育。即木綿也。或言劫波婆。正言迦波羅。此譯云樹花。可以為布。高昌名㲲。㲲是布名。罽賓以南。大者成樹。今此形小。狀如土葵。有殻。剖以出華。如柳絮。用之為衣也。
拘遮羅亦云俱遮羅。又云拘攝羅。又云鳩夷羅。如長衣戒中釋。
差羅波尼亦作讖羅半尼。又作嚫羅鉢尼。或作叉羅波膩。此譯云灰水。乃衣名也。
芻摩此云麻衣。西域記云。芻摩衣。麻之類也。按其麻形。似荊芥。華青紫色。阿毗曇經云。芻磨。細軟衣也。苾芻尼律云。芻摩迦。此方無也。
鉢耽嵐婆亦作鉢肆酖嵐婆。善見云。𥁊兜那波吒。漢言絹也。佛阿毗曇經云。波兜羅衣。有蟲著波兜羅樹葉。為窠子。取此窠絲。織為衣也。
頭頭羅或云頭求羅。或云頭鳩羅。此云細布。摩得勒伽云。頭鳩羅者。紵也。僧祇云。生練也。中阿含經云。諸[A18]采衣。白練為第一([A19]已上諸衣。或在人房舍殿堂。諸欄楯上。風吹在空。衣未墮地。以盜心接取也。紵。如九十事中釋)。
鸚鵡梵云叔迦婆嘻。或云臊陀。此云鸚鵡。能言鳥也。其狀如鴞。青羽赤喙。舌似小兒。有白者。有赤者。有五色者。凡鳥四指。三指向前。一指向後。此鳥兩指向後。曲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走獸。人而無禮。不亦禽獸之心乎。雜寶藏經云。過去雪山。有一鸚鵡。父母都盲。常取華果。先奉父母。時有田主。初種穀時。願與眾生。而共噉食。鸚鵡於田常[A20]采其穀。田主按行。見𢶕縠穗。便設羅網。捕得鸚鵡。鳥告主人言。先有施心。故敢來[A21]采。如何今者。而見網捕。田主問鳥。取穀與誰。答言。有盲父母。願以奉之。田主報曰。今後常取。勿復疑難(云云)。佛言。爾時鸚鵡。我身是也。時田主者。舍利弗是。
鸜鵒亦作鴝鵒。即八哥鳥。教其語言。甚慧。宋黃巖正等寺。觀公畜鴝鵒。常念佛不絕。一日立化籠上。觀葬之[A22]已。而土上出紫蓮華一朵。尋土中。則從舌端而發。又有潭州人。養鴝鵒。常念佛。既死。以棺葬之。忽生蓮華一朵。自其口出。
杙上夷益切。音亦。爾雅云。樴謂之杙。郭璞曰。杙。橛也(樴。之石切。音炙)。
市肆息恣切。音四。古今注云。肆陳也。店置也。肆。所以陳貨鬻之物也。店。所以置貨鬻之物也。肆。亦列也。謂列其貨賄於市也。
阿蘭若亦云阿練若。詳如下釋。
壺船洪孤切。音胡。原是酒器。長頸者。今言船。以其形似之也。十誦云。瓶船。瓶船處者。一切瓶。一切縛處。一切皮縛處。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奪心取。犯重。
一木船謂以一木刳而成舟也。易繫辭云。刳木為舟。是也。十誦云。單槽船槽船處者。兩舷處。兩頭處。底處。兩箱豎挽處。柁樓處。是諸處。有寶。似寶。以偷心取。重罪。
舫船舫。敷亮切。音訪。郭璞曰。並兩舟也。通俗文云。連舟為舫。是也。又方船也。十誦云。舫船處者。謂橫梁處。餘如上說。
櫓船郎古切。音魯。謂船上樓櫓也。又進船具。亦名櫓也。
浮瓠船瓠洪孤切。音胡。瓦器為之。大瓠也。善浮。南方謂之[A23]要舟。
懸船懸。胡涓切。音玄。繫也。絕也。挂也。本作縣。俗加其心也。
筏船謂編竹木浮於水上。以運物也。十誦云。木栰處者。一切木處。草栰處者。一切草處。一切縛處。是諸處有寶。似寶。以盜心取。得重罪。
水獺他達切。灘字入聲。獸名也。形如小狗。常居深水食魚。亦登大木憩息。故在獸列。性好嗜猫。凡畜肝葉。數皆有定。惟獺肝。一月一葉。十二月。則十二葉。數足十二。漸落復生。俗取其足爪。頸下爬之。則去魚鯁。
失収摩羅失。或作室。収。或作守。又作獸。善見云。鰐魚也。廣州土境有。其形如象。長二丈餘。有四足。似鼉。齒至利。擒鹿入水。齧腰即斷。大婆沙論云。有海獸。名室首魔羅。彼所嚙物。非刀不能解。謂彼若嚙諸草木等。要以利劍。斷截其牙。然後乃捨。或名殺子魚。由其自食子也。
優鉢羅華此云青蓮華。中阿含云。諸水中華。青蓮華為第一。故諸經中。常以譬佛目。言其葉修而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因以為喻也(優。或作嗢。或作漚。皆一也)。
鉢頭摩華或云鉢特摩。此云紅蓮華。
拘物頭華或作拘物投。又作拘某陀。此云黃蓮華。或云地喜華(地。是黃義)。
分陀利華此云白蓮華。叡法師云。未敷名屈摩羅。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體逐時遷。名隨色變。故有三名。又凡荷華未發曰菡萏。
蜂音風。毒在尾。垂頴如鋒。故謂之蜂。西國斷事官。畜蜂蠍等。貯在甕內。見彼人不陳伏時。令以手內甕中。蜇之令痛。即首其事。或守城者亦養。若與賊共戰不退。即於城頭上。放其蜂甕。賊被蜂蜇即走。商客入海。遇賊亦爾。是故直價也。又蜜蜂。人畜之取糖也。
鬱周隆伽隆。閭丞切。音陵。若良中切。音龍。非此用。亦作慰周陵伽。或云嗢指徵伽。此蟲身有多毛。而復多足。類似毛蟲也。鬱。慰。嗢。優。四子。梵音相近也。雜阿含云。楞祇芒。毒蟲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四
音釋
魂入聲。亦音忽。
縹飄上聲。青白色。
命命即共命鳥。二命共一身。而兩頭。
鴝鳲鴝音渠。鳲音詩。布穀也。飼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所謂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鶡音曷。烏似雉。黃黑色。出上黨。以其鬬死不止。故用其尾。為武人首。
囹圄上音零。下音語。禁獄也。
鬻音欲。賣也。
刳音枯剖也。虗其中也。
舷音賢。船邊也。
柁駄上聲。
耍沙上聲。戲耍也。
栰同筏。
鰐音諤。
擒音琴。
齧音孽噬也。
囓同齩音咬。
菡萏上音含上聲。下音醰上聲。
蜇音淅螫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五目錄
- 獼猴江
- 婆裘河
- 勿力伽難提
- 六十人
- 阿那般那三昧
- 人者
- 倚發
- 龍子
- 阿須羅
- 揵闥婆
- 夜叉
- 餓鬼
- 波夜提
- 墼石
- 僧伽藍
- 慰問
- 增上慢
- 最上勝法
- 人法
- 上人法
- 自言有欲
- 三三昧
- 三解脫門
- 正受
- 有道
- 修者
- 智者
- 見者
- 須陀洹
- 斯陀含
- 阿那含
- 阿羅漢
- 根力覺意解脫三昧正受
- 最初未制戒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