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三
耶輸伽或云耶舍。或云夜輸。中本起經云。長者名阿具利。子字曰虵陀。有琉璃屐。著足而生。父母貴異。字曰虵陀。此言寶稱。時年二十四歲。往見世尊。即得阿羅漢道(耶舍。此云名。亦云稱)。
髼亂髼。蒲紅切。音蓬。鬆也。髼鬆。是髮亂貌。
鼾睡鼾。候幹切。音翰。臥息聲也。又氣激聲。
齘齒齘。下介切。音械。上下齒相切也。三蒼云。鳴齒也。應師云。律文舊作嗐。未詳所出也(嗐。音轄。大開口也。非此義)。
寱語倪制切。音藝。睡熟寐言也。
尸佉城門尸佉。是護城東門神名也。
婆羅河即波羅柰河也。然波羅柰國。都城西臨殑伽河。城東北有波羅柰河。河東北十餘里。是鹿野苑。佛所行讚經云。恒河波羅柰。二水雙流間。林木華果茂。禽獸同羣遊。閒寂無喧俗。古仙之所居。
無垢或云離垢。
善臂或云善膊。又云善肘。肘即臂節也。增一經云。恒飛虗空。足不蹈地。所謂善肘比丘是。
滿願或云滿祝。謂父於滿江。禱梵天求子。正值江滿。又夢七寶器。盛滿中寶。入母懷。母懷子。父願獲。從諸遂願。故言滿願。又梵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此言滿慈子。中阿含經。彼自說云。我字滿。我母名慈。故諸梵行人。稱我為滿慈子。白晳隆鼻。如鸚鵡𠿘。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伽梵婆提或憍梵波提。或憍梵鉢提。此云牛呞。亦云牛脚或云牛迹。又云牛相。根本律云。咽有二喉。一乃吐生。二便咽熟。然彼曾於過去迦葉佛所出家學道。勤修習誦。其親教師。是阿羅漢。為眾上首。然而年老。形羸飲食緩遲。彼滯習誦之功。便起瞋曰。何故遲食。猶如老牛。師即教令至心悔罪。惡業方除。由於五百世。常受牛身。乃至今日。殘業未盡。尚作牛形。由勤習誦。今得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楞嚴經云。過去世。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無量壽經云。又過去世。曾作比丘。於他粟田邊。摘一莖粟。觀其生熟。數粒墮地。五百世。作牛償之(此亦由自摘粟莖。壞鬼神村。故如伊羅鉢龍王業報也)。增一經云。樂居天上。不處人中。所謂牛迹比丘是。分別功德論云。牛脚比丘。以二事。不得居世間。何者。此比丘脚似牛甲。食飽則呞。以是二事。不得居世。若外道見。謂諸沙門。食時無節。生誹謗心。是以佛遣上天。在善法講堂坐禪。善護譏嫌。藏身天上。故稱第一(呞。亦作𪗪。爾雅作齝。與呞同。抽知切。音鴟謂食之[A1]已久。復出嚼之。牛羊麋鹿皆然。但其名異耳。牛曰𪗪。羊曰。麋鹿曰齸)。
伊羅鉢羅或云醫羅鉢。闡義鈔云。亦曰伊羅䟦羅。伊羅樹名。此云臭氣。䟦羅。此云極。謂此龍往昔由損此極臭樹葉。故致頭上生此臭樹。因即為名。破僧事云。此龍曾於迦攝波佛法中出家修行。善閑三藏。具習定門。於寂靜處。醫羅樹下。而作經行。以自䇿勵。時醫羅葉。打著其額。即便忍受。後時繫心疲倦。從定而起。䇿念經行。葉還打額。極生苦痛。發瞋怒心。即以兩手折其樹葉。擲之於地。作如是語。迦攝波佛。無情物上。見何過咎。而制學處(戒也)。令受斯苦。由彼猛毒瞋心毀戒。命終之後。墮此龍中。醫羅大樹。生於頭上。膿血流出。多有諸蟲蠅蛆唼食。臭穢非常。詳如初卷。及下第六王句中。
那羅陀或云那剌陀。本是阿私陀仙弟子。因阿私陀仙命終。遂詣波羅柰城邊住。教授五百婆羅門。其那羅陀。先是迦旃延族。時人因姓。又號為迦旃延。具德經云。聲聞中修行。能斷[A2]已生煩惱。那羅陀苾芻是(如九十事中詳釋)。
不蘭迦葉或云富蘭那迦葉。什師曰。迦葉母姓也。富蘭那字也。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無所有。如虗空。不生不滅也。肇師曰。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也(富蘭那。此翻故舊。又云宿舊。新云晡剌拏。或云布剌拏。此翻圓滿)。
末佉棃劬奢羅亦云末佉羅瞿奢羅。又云末伽棃拘賖黎。末伽黎。此云不見道。什師曰。末伽黎字也。拘賒黎是其母也。其人起計。眾生罪福。無有因緣。肇師曰。其人起見。謂眾生苦樂。不因行得。皆自然而爾。
阿夷頭翅舍欽婆羅阿夷頭。亦作阿耆多。什師曰。阿耆多翅舍字也。欽婆羅。麤衣也(即麤毛衣)。其人起計。非因計因。著麤皮衣。及拔髮。煙薰鼻等。以諸苦行而為道也。肇曰。欽婆羅麤弊衣名也。其人著弊衣。自拔髮。五熱炙身。以苦行為道。謂今身併受苦。後身常樂。
末提侈婆休迦旃延或云迦羅鳩䭾迦旃延。迦羅鳩䭾。此云牛領。什師曰。字也。其人應物起見。若人問言有。其即答有。無等皆然。肇師曰。姓迦旃延。其人謂諸法。亦有相。亦無相(迦旃延。亦翻翦髮)。
訕若毗羅吒子或云刪闍夜毗羅胝子。刪闍夜。此云正勝。毗羅胝。此云不作。什師曰。刪闍夜字也。毗羅胝母名也。其人起見。謂要久經生死。彌歷劫數。然後任運自盡苦際也。肇師曰。其人謂道不須求。經生死劫數。苦盡自得。如縷丸轉於高山之上。縷盡自止。何假求耶(訕。山字去聲。亦音刪)。
尼犍子具云尼犍陀若提子。大論翻為離繫親子。肇師曰。尼犍陀。其出家總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門。若提母名也。什師曰。其人起見。謂罪福苦樂。盡由前世自有定因。要必當償。今雖行道。亦不能中斷。此之六師。佛未出時。皆道王天竺。至佛出世。其宗[A3]已盛。然其盡起邪見。裸形苦行。自稱一切智。大同而小異耳。凡有三種。六師合十八部。第一自稱一切智。第二得五通。第三誦四韋陀經。上所說六師。是第一部也。殃[1]握經云。佛問文殊。汝聞有外道不。過去時。有佛名俱留孫。彼佛出世。無有外道。唯一佛乘。佛涅槃後。有一比丘。住阿蘭若。名曰佛慧。有人施其無價寶衣。為獵師所劫奪。將此比丘去至山中。壞身裸形。懸首繫樹。有婆羅門見而歎曰。先著袈裟而今裸形。必知袈裟非解脫覆。因此效之。自懸裸形。以為真道。此比丘自解得身。以赤石塗身。樹皮自障。結草以拂蚊蝱。見者復謂著如此衣。捉如是拂。是解脫道。即便效之。出家外道婆羅門。因此而起。比丘至幕入水洗瘡。以衣覆頭。取牧牛人弊衣纏身。見者復效一日三洗。披髮苦行外道。因此而生。此比丘洗[A4]己身。瘡復為蠅蜂所唼。白土塗瘡。見者復效。塗身外道從此而起。此比丘然火炙身。見者復效。五熱炙身外道因此而起。炙身轉痛。不能堪忍。投巖自害。見者復效。投巖外道從此而起。乃至九十五種。皆是諸婆羅門效此比丘。至今未絕。或云九十六種。謂一師十五種教。以授弟子。為教各異。弟子受行各成異見。如是一師出十五種異見。師別有法。與弟子不同。師與弟子通為十六種。如是六師。有九十六種。師所用法。及其將終。必授一弟子。如是師師相傳。常有六師。其種不絕也(或云九十五種是外道。一種是二乘。共為九十六也。其六師復有見解。同異。備載根本律。無根謗戒中。及涅槃等經。并餘注述)。
第六王增一阿含經偈云。
按說一切有部律云。昔於覩史多天。宮殿之上。有書佛語。問答之詞(即龍王所持之頌也)。若佛世尊不出於世。此之頌義。無人能受。亦無解者。若佛出現。則有能受能解者。時北方多聞天王。至覩史天宮。見斯問頌。心生希有。便記其文。不能解義。持至本宮。書在版上。爾時得叉尸羅國。有舊住龍王。名醫鉢羅。長夜希望。何時得見世尊出世。原此龍王。有一親友藥叉。名曰金光。因至多聞天王所。見版上書頌。因即憶持。不能解義。便持往龍王所。而告彼曰。親友此是佛說深義。無人能解。汝可記此頌。并持金篋。滿中盛金。遊諸國邑。唱言。若有能解頌義。我持金篋而為供養。龍王受頌。即化為年少形。遍遊諸國。次至婆羅痆斯國。於其城內。而唱之(云云)。時彼龍王。既聞那羅陀頌。及示佛所在。便化作輪王。往至佛所。頂禮雙足。佛即訶之。令復本形。遂別一處。復其本形。身有七頭。廣長無量。頭枕婆羅痆斯。尾在得叉尸羅國(二國相去有二百驛)。由先惡業。一一頭上。各生一醫羅大樹。被風吹動。膿血皆流。霑汙形骸。臭穢可惡。有諸蟲蠅蛆類。徧身唼食。往詣佛所。請佛授記。何日得捨龍身。佛告龍王。當來人壽八萬歲時。慈氏世尊出世。為汝授記。當免龍身。是時龍王。即於佛前。悲號啼哭。諸頭眼中。一時出淚。成十四河。駃流驚注。佛令裁止。即禮佛不現(詳見本文。斯不繁述。西域記云。呾叉始羅國。北印度境。國大都城西北。七十餘里。有醫羅鉢呾邏龍王池。周百餘步。其水澄清。雜色蓮華。同榮異彩。此龍即昔迦葉佛時。壞醫羅樹苾芻也。故今彼土睛雨祈晴。必與沙門共至池所。彈指慰問。隨願必果)。
三語受具律本三語文。餘律即以為三歸法。今按如來一代所得戒者。諸部互舉。開合非一。或五或十。或四或七。南山依本部律文。略出五種。一善來。二破結使。三三語。四邊地。五中國。其善來。三語。唯局佛在。餘三。通佛滅後。若兼尼眾。則有七種。謂加八法。及遣使受也。或有以邊地中國為一。謂同白四羯磨也。復有三歸論議等名。謂須陀耶沙彌七歲。與佛論議。稱如來意。佛即聽許。得具足戒。今依薩婆多論。列七種得戒。一見諦得戒(謂憍陳如等。五人也)。二善來得戒(始則耶輸伽。終則須跋陀羅。於其中間。佛喚善來得戒者。是也)。三三語得戒(言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師。即得戒也)四三歸得戒(言歸依佛。佛歸依。歸依僧。第二言。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此名三歸得戒也。然此三語三歸。謂佛成道[A6]已。欲令法流布世間。勅諸比丘。遊行人間。爾時世人。棄俗入道。即詣諸比丘所。或以三語。或以三歸。隨彼業力根性。或三語三歸。而為授之。後因病比丘。無和上。阿闍黎。佛即制斷。不聽三語三歸。既佛制後。雖三語三歸。戒不成就也)。五自誓得戒(如大迦葉。詣佛所言。佛是我師。我是弟子。世尊修伽陀。是我師。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得戒也)。六八法得戒(如大愛道。敬奉八法即得戒也)。七白四羯磨得戒。謂佛成道[A7]已。聽諸比丘度人出家。時諸豪姓子。詣諸比丘所。而求出家。既出家[A8]已。不按威儀。又因病者無人瞻視。佛乃聽有和上阿闍黎。從此以後。捨去三語三歸受戒。聽集十僧。問其遮難。若徧淨[A9]已。方以白四羯磨。而為授之。如此七種戒中。見諦得戒。惟五人得。餘更無得者。善來三語三歸得戒。佛在世時得。滅後不得。自誓得戒。惟大迦葉一人得。八法得戒。惟大愛道一人。及五百釋女得。白四羯磨戒。佛在世時得。滅後亦得。又此七種戒中。惟白四羯磨戒。通三天下。餘六種戒。但在閻浮提。不通三天下也。問云。七種戒。幾是增上尊重。幾不尊重。答曰。大而言之。七種戒。盡是尊重。以義分別。則有差別也。六種得戒。眾生功德力重。致得此戒。則名為勝。然不能大維持正法。是以不勝。如見諦戒。自誓戒。八法戒。此三種戒。正有一得。無有重得。如善來得戒。極至須䟦陀羅。後更無得者。三語三歸戒。佛成道[A10]已。八年中得。後無得者。白四羯磨戒。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時得。佛法始終以白四羯磨戒為宗本。能繼續三寶。作無邊利益。莫上於白四羯磨戒。是故於七種戒中。最勝最妙。最為尊重(如上所說。有此尊重。今人多饕戒名。受時心不生重。或受得[A11]已。竟不為意。不顧戒律。恁自習情。隨作隨犯。是則自輕自棄。實可慨矣)。
憂留頻螺中本起經云。優為羅縣。餘如上鬱鞞羅大將村釋。
劫波園亦云白氎林。劫波。即劫貝。以劫貝可為白㲲也。
䟦陀羅䟦提此云賢。亦翻賢部。
鬱鞞羅迦葉亦云優留頻螺迦葉。迦葉是姓。因近木瓜林住。故以林為名。或云禱此林神而生。故得名也。中本起經云。姓迦葉氏。字鬱卑羅。增一阿含經云。將護聖眾。四事供養。所謂優留毗迦葉比丘也。
鴦伽摩竭國鴦伽。摩竭二國。總是一中天竺境。皆萍沙王所統也。立世阿毗曇云。央伽摩伽陀二國。莊飾如北鬱單越人所莊飾。鬚髭翠黑。如剃周羅五日。頭髮自然長橫七指。無有增減。周羅是髮也。
炯然炯。迥古切。聲同拱。光也。明也。炯炯明察也。又戶頂切。音迥。義同。
閻浮樹等翻譯如第十卷。立世毗曇論云。此樹生在閻浮提地北邊。在泥民陀羅河南岸。是樹株本。正閻浮提地東西中央。其果甘美無比。如細蜂蜜。果大如瓮。其核大小如人間閻浮子核。樹根悉是金砂所覆。春雨不漏。夏則不熱。冬無風寒。乾闥婆及藥叉神。依樹下住。又云。閻浮樹。有五大觚。四面四觚。上有一觚。其東觚果。乾闥婆所食。其南觚者。七國人所食。一曰拘樓國。二曰拘羅婆。三名毗提。四名善毗提。五名曼陀。六名婆羅。七名婆梨。其西觚果。海蟲所食。其北觚果者。禽獸所食。其上觚果者。星宿天所食。此樹外復有二林。形如半月。圍繞此樹。其內有林名呵梨勒。外名呵摩勒。是果熟時。其味最美。如細蜂蜜。果形大小如二斛器。呵摩勒林南。復有七林。七河相間。其最北林。名菴羅。次名閻浮。三名娑羅。四名多羅。五名人林。六名石榴林。七名劫畢他林。是諸果味。甜如蜂蜜。劫畢他林南。七大國。人皆貞善。持十善法。其獸自死。自至人所。乃食其肉皆以犛牛髦尾覆屋。地自生麥。無有糠糩。國人磨蒸為飯。氣味甘美如蜜。此等諸處。非無神通者得至(其中所說國林果樹。種種殊妙差別。備載彼文。此不繁述)。
曼陀羅華此云適意華。餘如上釋。
釋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能為三十三天主也(詳如前釋)。
●律藏卷第三十三
大祠祀天竺婆羅門法。常祀梵天。行大布施。期生彼天。然其施會。有於二種。一不用禮法。但廣布施。二用外道經書。種種禮法祭祀。兼行大施也。
阿耨大泉或云阿耨達池。正言阿那婆答多。此言無熱惱。阿含經云。阿耨達宮中。有五柱堂。阿耨達龍王。恒於中止。此閻浮提。所有龍王。并諸龍屬。盡有三患。唯阿耨達龍無也。云何三患。一者熱風熱砂燒其皮肉。及燒骨髓。以為苦惱。二者龍宮惡風暴起吹其內。失寶飾衣。龍身自現。以為苦惱。三者諸龍王等。各在宮中。相娛樂時。金翅大鳥。入宮[1]縛撮。或始生方便。欲取龍食。諸龍怖懼。常懷熱惱。阿耨達龍。無此三患。若鳥生念欲往。即便命終。故名阿耨達。十誦律云。阿耨達池。縱廣五十由旬。周圍五百由旬。底有金砂。八功德水。常滿其中。甜美如蜜。青黃赤白紅紫雜色蓮華。徧覆其上。種種眾烏。哀聲相和。猶如音樂。甚可愛樂。遶池四邊。種種華果之樹。西域記云贍部洲地之中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餘里。金銀瑠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大地菩薩。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給贍部洲。池之東面銀牛口。流出競伽河(舊曰恒河)。繞池一帀。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一帀。入西南海。池西面瑠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一帀。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繞池一帀。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震旦黃河之源(八功德者。一甘。二冷。三輭。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A12]已不傷腹)。
摩頭鳩羅山或云摩鳩羅山。或云頗般那山。此亦雪山之別峰也。經云帝釋於白山。取石來如來曬衣。或云雪山。有云香山。
大迦休樹經云迦和。或云迦羅迦。中本起云。樹名迦和。絕大修好。此方無有。故不可翻。
事火天竺外道。起於邪見。以禮事火。期生梵天。法句經云。事火之法。日適欲沒。燃大火聚。向之跪拜。或至夜半火滅乃止。以求福祜。正法念處經云。於劫初時。忉利天。第二十六地。名曰影照。此諸天子。欲觀瞻閻浮提中園林。華果。河流。泉源。村營域邑。即乘種種大力孔雀。莊嚴諸禽獸等。下閻浮提。徧遊觀察。時林中住。邪見外道。諸外道婆羅門。見此天子。從天來下。向人間去之遙遠。不見正色。但見大光。猶如火色。妄生分別。便謂閻浮提人。供養火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何以故。火是一切諸天之口。供養火者。得生天上。作如是等妄生分別。不如實見。造作邪論。或自立宗。或自說因。自說譬諭。自作邪見。復教他人。令入邪見。如是邪見。自無利益。今他衰惱。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寒顫顫。之膳切。音戰。說文云。頭不正也。又四肢寒而掉也。
潦水潦。魯稿切。音老。謂行潦。路上水也。又雨水大貌。又聚雨水。為汙潦水也。
那提迦葉那提。此翻為河。或翻云江。因居河岸事火。故得名也。西域記云。捺地迦葉波。舊曰那提迦葉。譌也。洎諸迦葉。例無波字。略也。增一經云。心意寂然。降伏諸結。所謂江迦葉比丘是。
伽耶迦葉伽耶。此云象。因住象頭山事火。故得名也。增一經云。觀於諸法。都無所著。所謂象比丘是。其三兄弟。於過去毗婆尸佛時。共樹剎柱。緣是今共為兄弟也。
象頭山西域記云。摩揭陀國。伽耶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巖危嶮。印度國俗。稱曰靈山。自昔君王。馭宇承統。化洽遠人。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山頂有大石塔。高百餘尺。靈鑒潛被。神光時燭。昔如來於此演說寶雲等經。山東南有塔。是迦葉本生邑也。其南有二塔。則伽耶捺地迦葉事火處也。
杖林梵言洩瑟知婆那。此云杖林。其先有婆羅門。聞釋迦如來。身長丈六。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迦蘭陀竹園或云羯蘭鐸迦。義如初篇。及房舍犍度中釋。竹園邊有池。經云羯蘭鐸池迦是也。
刪若梵志刪若。亦作訕若。或云刪若夜。此言正勝。梵志如前釋。
優波提舍大論云。王舍城。有論師名摩羅陀。王以其人善論故。賜封一邑。時婦生一女。眼似舍利鳥眼。即名此女為舍利。次生一男。膝骨麤大。名為拘絺羅。時南天竺。有婆羅門論義師。字提舍。於十八種大經。皆悉通利。來入王舍城。擊皷論義。摩羅陀。與彼共論。即墮負處。王遂奪邑封與提舍。時摩羅陀。即與女妻之。提舍納之為婦。後婦懷妊。夢一人身披申冑。手執金剛。摧破諸山。而在一大山邊立。覺[A13]已白夫。提舍言。汝當生男。摧伏一切諸論議師。唯不勝一人。與作弟子。舍利懷妊。以其子故。母亦聰明。大能論議。既生七日之後。㲲裹以示其父。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為優波提舍(優波。此言近。提舍此云分別義。亦是星名)。眾人以其舍利所生。又貴重其母。女中聰明第一。皆共名之為舍利弗(弗者。此言子也)。年始八歲。誦十八部經。通解一切經書義理。時摩伽陀國。設龍王大會。王臣敷高法座。集諸論士談義。即以八歲之身。便升論牀。結跏趺坐。眾人疑怪。乃至酬答旨趣。辭理超絕。諸論師等。歎未曾有。王大歡喜。即封一聚落。常以給之。王乘象轝。振鈴宣示一切十六大國。六大城中。無不慶悅。時有吉占師子。名拘律陀。姓目犍連。舍利弗。遂友而親之。舍利弗才明見貴。目犍連豪爽取重。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行則俱遊。坐則同止。少長繾綣。結要始終。後俱厭世。出家學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門。久而無徵。後遇阿說示比丘(即阿溼𢍉)。聞法身偈。便證初果。投佛出家。彼出家[A14]已。過半月後。佛為長爪梵志說法。舍利弗聞之。即得阿羅漢道。作隨佛轉法輪師。世間號為第二佛(餘如二卷中釋。長爪梵志。即舍利弗舅也)。
拘律陀拘律陀樹名也。因禱此樹神而得子。故以為名。姓目犍連。由是時人多召其姓也。家居摩竭陀國拘理迦邑。林圍聚落。與王舍城相去不遠也。十二遊經云。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葉。第五年度身子目連(餘如二卷中釋。身子。即舍利弗)。
和先正言優波斯那。此云小軍。本行集云。隋言最[A15]上征將。是䟦檀陀子。詳如衣犍度中釋。
蛇蠍蠍。許竭切。音歇。蠍虎。螫人毒蟲也。俗呼為主簿蟲。蜥蜴能食之。又為蝸牛所食。故今人蠍螫。以蝸牛涎塗之。蠍前謂之螫。蠍後謂之蠆。雄者螫人痛止在一處。雌者痛牽諸處(蜥音昔。蜴音亦。守宮也。有云二物各異。在壁曰守宮。在草曰蜥蜴。尾通於身如蛇。加足。有黑青綠色者。守宮褐色。四足有尾。僵伏壁間屋下也)。
絞去古巧切。交上聲。繞也。纏急也。謂絞衣去水也。
菜茹茹。忍與切。音汝。乾菜也。廣雅云。茹食也。
竹筐曲王切。音匡。竹器也。方曰筐。圓曰筥(筥音舉。大可受五升也)。
牡好牡。莫偶切。音畝。門關鍵也。說文云。插關下牡也。按為牡好。所以關固。令不可開也。
[A16]𠂼戶[A17]𠂼。門[A18]𠂼也。蒼頡篇作橝。徒點切。音店。持也。所謂外戶不橝。是也。摩得勒伽論作扂。云何戶扂。若上下扂者。當俱下[A19]已去。使房舍堅牢故。防自身故。防臥具故。
澇水郎刀切。音牢。淫雨也。又去聲。淹水也。
辭憚憚。杜晏切。壇去聲。忌難也。又丁佐切。多去聲。勞也。
弟子法(廣如律文)根本雜事云。時具壽高勝。於晡後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禮雙足[A20]已。退坐一面。請世尊曰。弟子事師。所有行法。唯願為說。佛告高勝。我今為說。苾芻所有弟子門人。供事之法。汝應諦聽。凡為弟子。於師主處。常懷恭敬。有畏懼心。不為名聞。不求利養。當須早起。親問二師。四大安穩。起居輕利。除小便器。為按摩身。其師若言。我今有疾。應問所患。便往醫處。具說病由。請方救療。如醫所教。便為療治。若師自有藥物。應用和合。如其無者。可問近親。親眷若多。應問師曰。何親處求。得師教[A21]已。如言可去。若無親族。應向餘家。如教往覓。或詣病坊。施藥之處。此若無者。當緣自業。於飲食中。而為將息。若病可時。授以齒木。其師欲嚼齒木之處。應先淨掃。作曼荼羅。安置坐枮。及盛水缾器。并澡豆土屑。淨齒木。刮舌篦。既澡潄[A22]已。除所須物。若師患目。應問醫人。為作眼藥。而塗拭之。次應授衣。餘衣襞疊。勿使撩亂。師禮塔時。當入房中。灑掃其地。若有塵土。應將牛糞。或以青葉揩拭。次應自禮尊儀。及禮師主。或問安白事。於日日中。三時禮拜。當隨[A23]己力。於同梵行者。亦申禮敬。次應䇿勤。坐禪讀誦。每於半月。須觀曬牀蓆。若至食時。應洗兩鉢。若是乞食苾芻。自持重鉢。輕者與師。若在寒時。以重僧伽胝與師令著。自持輕者。若於熱時。輕者與師。自持重者。若逆風行。請師在前。自身在後。若順風行。自身在前。令師在後。若渡河水。扶持令過。若乞食時。應問師主。為當同行。為當別去。若言同行。即可隨去。若得乾麨。豆飯。及酸漿水。置於鉢中。若得米飯餅。及沙糖。乳。酪。石蜜。安師鉢內。乞得食[A24]已。還至本處。作二小壇。布以諸葉。可安二座。踞坐飯食。若別行者。所乞得食。將呈師主。今得此食。須者應取。師主即應知量而受。若住寺者。其弟子應先洗器。往至廚中。問知事人。今為僧伽作何飲食。其知事人敬而告知。彼還白師。今日僧伽。作如是食。可請取不。依教持來。師應知量觀時而受。若其二師澡潄之處。應為掃除。作曼荼羅。安坐牀子。及以水器。并土齒木。如法揩洗。若須洗足。應為師洗。或但用水。或可塗油。以屑揩去。更將水洗。當授皮履。問其食事。又問為於此處修習善業。為復向餘閒靜住處。若言可向晝日住處者。應持坐物。其所住處。掃灑清淨。於時時間。牛糞塗拭。若學讀者。應為授經。若學禪思。教其作意。若還來時。應觀牀蓆。自洗足[A25]已。次禮尊像。及同梵行者。隨力而禮。與師置座。同前洗足。若是寒時。應守持心。為暖湯水。若是熱時。應可持扇。而為招涼。師亦知時。令其作業。勿使空度。若衣鉢等。營作之時。所有事業。皆師物在前。次營[A26]己物。佛言高勝。汝今應知。諸苾芻眾。所有弟子門人。供給二師。如父母想。師於弟子。當如子想。若有病患。共相瞻侍。至[A27]老至死。我今為汝略說其事。應如是作。若不依者。隨於其事。皆得越法罪。若能如是。弟子於師。以敬順心。為供侍者。能令善法。相續不絕。譬如蓮華處在池中。日夜增長。是故汝等當如是學。寄歸傳云。夫教授門徒。紹隆之要。若不存念。則法滅可期。事須慇懃。無宜網漏。律云。每於晨旦。先嚼齒木。次可就師。奉其齒木澡豆水巾。敷置坐處。令安隱[A28]已。然後禮敬尊儀。旋繞佛殿。却從師處。攝衣一禮。更不重起。合掌三叩。雙膝踞地。低頭合掌。問云。鄔波䭾耶存念。或問云。阿遮利耶存念。我今請白。不審鄔波䭾耶。宿夜安不。四大平和不。動止輕利飲食銷不。且朝之餐。可能進不。斯則廣略隨時也。師乃量身安不。具答其事。次於隣近比房住。能禮其大者。次讀少許經。憶所先受。日新月故。無虧寸陰。待至日小食時。量身輕重。請白方食。何勞未曉。覓粥悤悤。不及白本師。無由嚼齒木。不暇觀蟲水。豈容能洗淨。寧知為一盂之粥。便違四種佛教。譌替之本。皆從此來。願住持之家。善應量處。凡剃髮披縵條。出家近圓[A29]已。律云。唯除五事不白。自外一一皆須白師。不白得罪。五事者。一嚼齒木。二飲水。三大便。四小便。五界中四十九尋內。制底畔睇。且如欲食白者。須就師邊。依禮拜法。而白師云。鄔波䭾耶存念。我今請白。洗手洗器。欲為食事。師云。謹慎。諸餘白事。類此應知。師乃量事度時。與其進止。知有多事。便可一時併白。若其解律。五夏得離本師。人間遊行。進求餘業。到處還須依止。十夏既滿。依止方休。大聖慇懃。意在於此。如不解律。依他盡形。設無大者。依小而住。唯除禮拜。餘並為之。豈得晨朝問安。曾不依律。隨有事至。寧知白言。或有旦暮兩時。請其教誡。雖復權伸訓誨。律文意不如是。何則。白者不的其事。答者。何所商量。白事之言。故不然也。但為因循日久遂省。誰肯勞煩。必能準教奉行。即是住持不絕。若將此以為輕者。餘更何成重哉。故律文云。寧作屠兒。不授他具戒。捨而不教也。又西國相承。事師之禮。初夜。後夜。到其師所。師乃先遣弟子安坐。三藏之中。隨時教授。若事若理。不令空過。察其戒行。勿使虧違。知有所犯。即令治懺。弟子方乃為師按摩身體。襞疊衣裳。或時掃拭房庭。觀蟲進水。片有所作。咸皆代為。斯則敬上之禮也。若門徒有病。即皆躬自抱持湯藥所須。憂同赤子。然佛法綱紀。以教誨為首。如輪王長子。攝養不輕。律有明言。寧容致慢。南山云。佛益廣大。實由師資相攝。互相敦遇。財法兩濟。日益業深。行久德固。皆賴此矣。比真教陵遲。慧風掩扇。俗懷侮慢。道出非法。並由師無率誘之心。資缺奉行之志。二彼相捨。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曼荼羅。是理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三
音釋
音志。目光。
陷音咸去聲。墜入地也。沒也。
齥齸上音泄。下音益。
侈音恥。
𩬊音發。
駃音快。水疾流也。
犛離。茅。二音。
髦音毛。髮也。
馭音遇。使馬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四目錄
- 龜鼈
- 阿浮呵那
- 失梨𧋊蟲
- 增劇
- 愚癡
- 波羅提木叉
- 布薩外道
- 突獄
- 難提
- 屋闌
- 騲馬
- 相似
- 教著袈裟
- 驅烏
- 生像金銀
- 結小界
- 納衣
- 官人
- 犯比丘尼
- 賊心入道
- 優曇鉢華
- 揵者
- 租賦
- 身駮
- 痶瘓
- 縵指
- 或㿉
- 瘊病
- 睞眼
- 瞷眼
- 有斑
- 疥㿋
- 曳脚
- 癖病
- 兔缺
- 壞二道
- 腐爛藥
- 龍身
- 受具足戒
- 禪杖
- 量影
- 犍椎
- 大迦賓㝹
- 仙人山
- 毗呵勒山
- 溫泉
- 舍羅
- 草𧂐
- 樹杌
- 疆畔
- 戒場
- 小界
- 橋梁
校注
[0579001] 握疑掘 [0581001] 縛疑搏【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