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九
溼病時諸比丘。因飲食過度。身患溼病。博物志云。若雜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鍾。食逾少。心逾明。食逾多。身逾損。故食不可過度。要覽云。夫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故君子慎言語。節飲食。內法傳云。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從多食而起。或由勞力而發。或夜餐未洩。平旦便餐。或旦食不消。午時還食。因茲發動。遂成霍亂。呃氣則連宵不息。蠱脹即終旬莫止。然後乃求多錢之腎氣。覓貴價之秦膠。富者此事可為。貧人分隨朝露。病既成矣。斯何救焉。縱使盧醫旦至。進丸散而無因。扁鵲昏來。遺湯膏而寧濟。火燒鍼刺。與木石而不殊。震足頭搖。嫓僵仆而何別。斯乃良由不體病本。不解調將。可謂止流不塞其源。伐樹不除其本。枝條彌蔓。求絕無因。凡候病源。旦朝自察。若覺四候乖舛。即以絕粒為先。縱令大渴。勿進漿水。斯其極禁。或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瘥為期。義無膠柱。若疑腹有宿食。叉[A1]刺臍𮌎。宜須恣飲熟湯。指剔喉中。變吐令盡。更飲更決。以盡為度。或飲冷水。理亦無傷。或乾薑湯。斯其妙也。其日必須斷食。明朝方始進餐。如若不能。臨時斟酌。必其壯熱。特諱水澆。若沉重戰冷。近火為妙。其江嶺[A2]已南。熱瘴之地。不可依斯。熱發水淋。是土宜也。如其風急。塗以膏油。可用布團。火炙而熨。折傷之處。斯亦為善。熟油塗之。日驗交益。若覺痰癊闐𮌎。口中唾數。鼻流清水。糟糝咽閉。尸滿槍喉。語聲不轉。飲食亡味。動歷一旬。如此之流。絕食便瘥。不勞炙頂。無假捩咽。斯乃不御湯藥而能蠲疾。即醫明之大規矣。意者以其宿食若除。壯熱便息。流津既竭。痰癊便瘳。內靜氣消。即狂風自殄。將此調停。萬無一失。既不勞其診脈。詎假問乎陰陽。各各自是醫王。人人悉成祇域。至如鸞法師。調氣蠲疾。隱默者乃行。思禪師坐內抽邪。非流俗所識。訪名醫於東洛。則貧匱絕其津。求上藥於西郊。則惸獨亡其路。所論絕食。省而且妙。備通窮富。豈非要乎。又如癰痤暴起。熱血忽衝。手足煩疼。天行時氣。或刀箭傷體。或墜墮損躬。傷寒霍亂之徒。半日暴瀉之類。頭痛心痛。眼疼齒疼。片有病起。咸須斷食。又三等丸。能療眾病(丸如前訶黎勒句中說)。此等醫明。傳乎帝釋。五明一數。五天共遵。其中要者。絕食為最。舊人傳云。若其七日斷食不差。後乃方求觀世音。神州多並不閑。將為別是齋戒。遂不肯行學。良由傳者不悟醫道也。其有服丹石。及長病。并腹塊之類。或可依斯。虵蠍等毒。全非此療(恐有用丹石之人。忍饑非所宜也。又飛丹則諸國皆無。服石神州獨有。然而水精白石有出火者。若服之。則身體爆裂。時人不別。枉死者無窮。由此言之。深須體識。除虵蠍毒。自有硫磺雄黃雌黃等藥治之。無宜絕食)。而絕食之時。大忌遊行。及以作務。其長行之人。縱令斷食。隨路無損。如其差[A3]已。後須將息。宜可食新煑飯飲。熟菉豆湯。投以香和。任飲多少。若覺有冷。投椒。薑。蓽茇。若知是風。宜著荊芥。醫方論曰。諸辛悉皆動風。惟乾薑非也。加之亦佳。準絕食日。而作調息。諱飲冷水。餘如藥禁。如其噉粥。恐痰癊還增。必是風勞。食亦無損。若患熱者。即熟煎苦參湯。飲之為善。茗亦佳也。若絕食不捐者。後乃隨方處療。苦參湯。偏除熱病。酥。蜜。油。特遣風痾。其西天羅茶國。凡有病者。絕食。或經半月。或經一月。要待病可。然後方食。中天極多七日。南海二三日矣。斯由風土差互。四大不同。致令多少。不為一槩。未委神州。宜斷食不。然而七日不食。人命多殞者。由其無病持故。若病在身。多日亦不死矣。曾見有病。絕粒三旬。後時還差。則何須見怪。絕食日多。豈容但見病發。不察病起所由。壯熱火然。還將熱粥食飲。帶病強食。深是可畏。萬有一差。終亦不堪教俗。醫方明內。極是諱焉。其斯之謂。智者思察。用行捨藏。聞而不行。豈醫咎也。行則身安道備。自他之益俱成。捨則體損智微。彼我之功皆失也(醫明者。西國五明論中之一數。名曰醫明。乃廣明醫術也)。
患風時有比丘患風。醫教用煙。佛言。聽用。須煙筩。聽作。律攝云。此筩法。長十二指。應以鐵作。或一嘴雙嘴。吸烟入鼻。可治諸疾。若鼻中洟出。即以酥油灌之。目得迦云。時有苾芻身嬰病。若醫教食大麻粥。苾芻白佛。佛言。醫人處方。聽食麻粥。或是蔓菁根莖華葉。及其子實。並除風疾。咸應作粥。而噉食之(本草云。菜中之最有益者。惟蔓菁耳。常啖食之。令人肥健。通中益氣。下氣消穀。其根治熱毒。風腫。消渴亦可解除。[A4]但食多令人脹滿。又云。過食動氣。若卒腫毒起急痛者。取大根削去皮。搗如泥。醋煑三沸。急攪出。傅腫處。帛裹。日三易。若一切熱腫毒。取生根一握。鹽花少許和搗。傅腫上。日三易。若男子陰腫如斗大核痛。人所不能治者。搗傅之。即差。其子主治黃疸。利水。又治霍亂。除膨。去目睛青盲。消㿂瘕積聚。若急黃。壓油一盞頓服。蜘蛛咬傷。搗末酒服。故蔓菁園中。無蜘蛛。是其相畏也。常服明目。洞視。肥腸。用子三升。醋三升。煑令熟。[暻-京+恭]乾為末。井華水服方寸。若黃疸皮膚。眼睛如金色。小便赤。用生子為末。熟水調下方寸。日三即差。若風𤺋入腹。身體強。舌乾燥硬。用子三兩為末。每服溫酒下一錢。心腹脹。以子一大合搗熟研。水濾取汁一盞。頓服自愈。若陰黃。汗出。涕唾黃。取子為末。平旦以井水服一匙。日再加至兩匙。以止為度。若風痰。以子為末。溫水調一匙服。良久吐出涎沫。若虗勞眼暗。取三月華陰乾為末。以井華水。每空心調下二錢。久服可夜讀。故仙家取子製服。辟穀長生。餘能種種療治。如彼書說。此不繁述。言方寸者。匕也。謂作匕法。正方一寸。用抄散也)。
患瘧瘧。魚約切。音虐。痁病也。然此病。有寒有熱。或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或三四日一發。或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此等皆如醫方處治。若鬼發者。則寒熱日怪。夢寐不祥。多生恐怖。言動異常。即以療瘧病鬼呪治之。呪曰。
須蜜多(一)阿膩吒(二)迦知膩吒(三)嗚呼那須蜜多(四)支波呼睺須蜜多(五)伊知膩吒吒須蜜多(六)莎訶(七)
若行此法。須五色縷線。呪作七結。若痛從頭下。先繫項。繫脚。繫手。令大急之。呪水三徧。𠹀之。即差(應誦呪一徧。結一結。誦七徧。結七結。然後以繫之。𠹀。音巽。含水噴也。或可用比丘尼律中之呪。呪之。若非鬼病可用方藥治之。方有多種。而最簡要者。不煩多藥。不勞煎煑。用好常山一錢。丁香三分。冷極多者五分。甘草三分。俱剪碎。以好酒頭半碗浸之。用紙封碗口。一宿。或打露亦佳。若當明日發。今夜浸之。次早天將明。溫煖。向東服之。睡息。是日即止。屢驗。其渣晒乾。猶能治二三人。若是小兒。不能服。囊藥帶項亦止。或以藥酒拭脣)。
看病時有白衣病。來至伽藍中。比丘為看病。諸比丘白佛。佛言。聽方便喻遣。若稱譽佛法僧者。能作事為作。僧祇律云。爾時尊者。優波離白佛言。世尊。若大德比丘病者。當云何看視。佛告優波離。大德比丘病。不得著邊陋小房中。及著隱迴處。應著顯現房中。共行弟子。依止弟子。常侍左右。掃灑房中。巨磨塗地。燒眾名香。勿令臭穢。敷置牀座(擬問疾者來坐。然問疾之人。亦不得久住)。若比丘來問疾者。應與前食後食。非時來者。應與非時漿。若有問事。病者應答。病人力劣。應侍者答。若優婆塞來問訊者。應言。善來長壽。語令就坐。而為說法。汝大得功德。如世尊說。看持戒病比丘。如看我無異。若有供養。為呪願受。若病人患下。問病者。不得久停。應速發遣。若病人不能出。應畜三除糞器。一授病人。一持出。一洗[A5]已。油塗日[暻-京+恭]。如是遞用。一人應戶邊住。莫令人卒入。一人在病人邊住。時時為隨順說法。其大德比丘。應如是看視(十誦云。看病人應隨病者先所習學。而讚歎之。不得毀呰。退本善心)。復問世尊。小德比丘病。當云何看視。佛言。不應著顯現處。臭穢熏外。不得著僻猥處死時人不知。應安人中。若病人有二師。若共行依止弟子應看。若無者。眾僧應差看病人。若一二三人看。若病人衣鉢外。有醫藥直者。應取還供給。若無者。眾僧應與。若僧無者。彼有重價衣鉢。應轉貿輕者。供給之。病人惜者。應白眾言。大德僧。某甲病比丘。不知無常。慳惜衣鉢。不肯貿易。白僧[A6]已。輭語說法。使得開解。然後貿易。若復無者。應乞與。若不能得者。應僧食中。取好者與。若復無者。看病人應持二鉢。入村乞食。持好者與。是名小德比丘病法(途中病法。詳在彼文)。律攝云。若病人貧。無藥直者。師主知識等。應為辦之。或施主邊求。或用僧伽物。或窣堵波物。或幡蓋等莊嚴之具。依價賣之。以供藥直。若後病差應償。若無力者。不還無犯。大師之子。是父財故。若看苾芻。供給病者。除性罪[A7]已。餘皆應作。若病者命欲終時。其看病人。應移病者。置私臥具上。善為方便。勿令瞋惱。若索衣鉢等。應急呈現。身亡之後。所有喪事。若亡者無物。用僧伽物。或看病人為病者乞。若有病人。為病所困。便將衣鉢。隨處布施。其受施者。不應即分。應於餘日。問其進不。若重索者應還。若言不取者應分。然諸病人。及瞻病者。所有行法。隨教應作。不依行者。得惡作罪。僧祇云。佛告優波離。病比丘中。有不得如法看便死。得如法看便活者。是故應好看。務令如法安隱。即為施命。是故看病。得大功德。諸佛讚歎。如生經。世尊以偈贊曰。
雜譬喻經云。昔有沙門行草間。有大虵言。和尚道人。道人驚。左右視之。虵言。道人。莫恐莫怖。願為我說經。令我脫此罪身。虵曰。道人聞有阿耆達王不。答曰。聞。虵曰。我是也。道人言。阿耆達王。立佛塔寺。供養功德巍巍。當生天上。何緣乃爾也。虵言。我臨命終時。邊人持扇墮我面上。令我瞋恚。受此虵身。道人即為說經。一心樂聽。不食七日。命過生天。却後數月。持華散佛。眾人怪之。在虗空曰。我阿耆達王。蒙道人恩。聞法得生天上。今來奉華報佛恩耳。是以臨終之人。傍側侍衛者。不可不護病者心也。智度論云。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作惡。臨終善念。而生天上。什師曰。外國法。從生至終。所作福業。一一書記。若命終時。傍人為說。令其恃福。心不憂畏。彼自念從生至今。常行正命。必之善趣。吾將何畏也。是故宜須順護。勿令失善。隨願往生經云。佛告普廣菩薩。若四輩男子女人。臨終之日。願生十方佛剎土者。當先洗浴身體。著鮮潔之衣。燒眾名香。懸繒旛蓋。歌讚三寶。讀誦尊經。為病者說因緣譬喻。善巧言詞。微妙經義。苦空非實。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無有實。又如電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鮮。當歸壞敗。精誠行道。可得度苦。隨心所願。無不獲果(餘如房舍揵度小屋句中略釋)。
木欓多朗切。音黨。應作𥯕。乃大筩也。應法師云。以木若瓦為之。短濶於桶也。
與匙仁之切。音時。寄歸傳云。西方食法。唯用右手。必有病故。開聽畜匙。其筯則五天所不聞。四部亦未見。而獨東夏共有斯事。俗徒自是舊法。僧侶隨情用不。筯既不聽不遮。即是當乎略教。用時眾無譏議。東夏即可行焉。若執俗有嗤嫌。西土元不合捉。略教之旨。斯其事焉(言略教者。文錄在後)。
○迦絺那衣犍度法
邪命者。謂以邪法得利也。此有五種邪法。求利活命。一為利養故。詐現奇特。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為利養故。占相吉凶。四為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為利養故。稱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以邪因緣活命故。是為邪命。復有四種邪食活命。一下口食。謂出家人。合藥。種穀。植樹。不淨活命。名下口食。二仰口食。謂出家人。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不淨活命。名仰口食。三方口食。謂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名方口食。四維口食。謂出家人。學種種呪術。卜算吉凶。如是活命。名維口食。以上相違。名淨命食。
不以相得為求利養故。詐現奇特相。或高聲現威。令人畏敬。或現坐禪。持戒等相。以求利故。現此邪偽。是名為相。非此獲利。名不以相得。百喻經云。昔者夫婦。有三幡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餘一幡在。共作要言。若有語者。要不與餅。既作要[A10]已。為一餅故。各不敢語。須臾有賊入家偷盜。取其財物。一切所有。盡畢賊手。夫婦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語。賊見不語。即其夫前侵掠其婦。其夫眼見。亦復不語。婦便喚賊。語其夫言。云何癡人。為一餅故。見賊不喚。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餅。不復與汝。世人聞之。無不嗤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小名利。詐現靜默。為虗假煩惱。種種惡賊。之所侵掠。喪其善法。遂墮三塗。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於五欲耽著嬉戲。雖遭大苦。不以為患。如彼愚人。等無有異。
激發吉逆切。音戟。激感也。所謂感激也。
經宿摩得勒伽云。過安居竟。有三業。謂衣。器。迦絺那衣也。安居中得。不得用作迦絺那衣。如佛所說。經宿衣。受迦絺那衣。不成受。云何經宿。謂過十夜。或經一夜。
諂曲丑剡切。音讇。諂諛也。面從曰諛。佞言曰諂。解脫道論云。諂曲者。如其心念。虗相推舉。善言稱讚。販弄好惡。為調要利。排諧相悅。引利自向。此謂諂曲。
輾治正作𨋁。尼展切。音碾。車轢物也。轉輪治穀也。今此借用。應作展。之輦切。旃上聲。舒也。開整也。
五條十隔律云。五條作十隔。如是衣。僧應受作功德衣。若復過是者。亦應受。言過者。或七條。二十一隔。或九條。二十七隔。乃至二十五條。一百二十五隔。應割截作。不得縵作。十誦云。若以不割截僧伽梨。鬱多羅僧。安陀會。作迦絺那衣者。不名為受。律攝云。要是新衣。[A11]已浣染者。未曾披著。及非急施衣。若僧伽胝。或嗢呾羅僧伽。或安呾婆娑。此中隨一。咸須作了。若未了者。不合舒張。五肘及過。斯成應法。若體疎薄。往返蓋屍。帖葉縵條。先曾披著。犯捨墮物。破碎被柔。及以補替。並不應張。若十五日得[A12]已成者。亦得作羯恥那衣(此有部律。十四日白僧。十五日差人作衣。十六日張衣)。善見律云。十六日明相出。將迦絺那衣裁來與眾僧。比丘應語衣主。須針線染色。作衣比丘多少。檀越聞[A13]已。應供養作衣比丘飲食。為僧受迦絺那衣。應知受法用。若衣裁者。應先浣。與眾多比丘共割截簪縫治。即日染成。點淨[A14]已。應受。若衣未成。應喚一切比丘共成。不得說道德。作留難。唯除病者。律攝云。乃至能行二三針者。皆共助作。成[A15]已。至十六日。其張衣之人。應以塗香燒香。及華彩。嚴飾供養羯恥那衣[A16]已。置淨盤上。擎向眾首。在上座前。捧衣而住(云云)。僧祇律云。應襞疊此衣。著箱中。眾華散上。母經云。自恣後。得作四事。一解大界。二還結大界。解界有二種因緣。一為大水湮沒相壞。不知處所。二為賊難故。諸比丘皆出界外。故須結解也。三受迦絺那衣。四安居竟。受敷具。是事自恣後因緣。善見律云。何以於迦絺那衣。如是殷勤。謂諸佛所讚故。往昔有佛名為蓮華。有聲聞弟子名須闍多。作迦絺那衣未成。蓮華如來。與一萬六千比丘。圍繞共作。如律本說。受此衣[A17]已。得五事利。有部律云。獲十種饒益。一畜長衣。得過十日。二畜長衣。得過一月。三得離衣宿。四得上下二衣。隨處遊行。五得多畜三衣。六得別眾食。七得展轉食。八不受請。得自往食。九得非時入村。不囑授。十得法學家。隨意受食(餘詳羯磨法中)。
在僧前受謂受功德衣。要在眾僧前受。非一人前受。亦非一人受。非二三四人前受。亦非二三四人受。凡住處。下至要得五善比丘同界。一人受差。四人羯磨。成受。不得界外自受。若過五人。說欲者。成受。若出界外還。聞僧[A18]已受功德衣竟。即便隨喜。亦得成受。十誦云。若減五人受迦絺那衣。不得名受。若四比丘。第五白衣。不名得受。若沙彌非比丘。外道。擯人。不共住人。乃至出佛身血人。作第五人。不名受迦絺那衣。善見云。若住處不滿五人。得喚餘寺眾僧足數受。得足數。客比丘不得受。若住處有五比丘。若過五。不解受迦絺那衣法。得餘處請一知法比丘。使羯磨受。得為羯磨。自不受。亦不得衣分。若同布薩界。有多住處。不得別受迦絺那衣。應和合一處受一。僧祇律。聽大眾一萬二萬。和合難者。眾多人。得別作迦絺那衣。一切如大眾。但稱眾多為異。四人[A19]已上。不得別作。又聽一人獨住者作(按四人一人。諸部無文)。摩得勒伽論。聽餘處比丘。聞某處受迦絺那衣。發隨喜受。亦成受。有五種人不名受。謂無臘人。破安居人。後安居人。餘處安居人。擯人。若餘處自恣[A20]已。至餘處得受。但不得住處利。根本部。總有十種人。不合同受羯恥那衣。一未有夏人。二破夏人。三坐後夏人。四餘處坐夏人。五張衣之時。不現前人。六行徧住人。七徧住竟人。八行意喜人。九意喜竟人。十授學人。復有十人。但得利物。不獲饒益。謂以求寂替前第四。便成十人。有五種人。利及饒益。悉皆不得。謂三種捨置人。餘處坐夏人。僧伽破。非法之黨(饒益。如上十種)。
與一比丘謂僧獲迦絺那衣物。應與一比丘。為僧作持功德衣人。若人多施衣物。應取一好者。作迦絺那衣。餘隨意羯磨分之。善見云。僧持迦絺那衣與誰。應與衣壞者。若衣敗比丘多。敗衣比丘中老者與。若無老者。臘數大者與。不得與慳貪者。十誦云。應先立受迦絺那衣人。若有五法。不應立作受迦絺那衣人。一隨愛。二隨瞋。三隨怖。四隨癡。五不知受不受。反上應立。又五比丘。不得作迦絺那衣人。一無歲。二破安居。三後安居。四擯。五別住。
迦絺那舊翻功德。按梵音。本含多義。未可直翻。迦絺聲近迦提。迦提是星名。是星直此月。此月所得衣。於此月初。受作功德衣。還受斯號。據正梵音云。求那。此翻功德。今以迦絺那。直翻為功德。由見未可。故上古傳來。名表非一。是知迦絺那。不可以一義翻之。或翻云堅固。又云堅實。或云廕覆。又名難活。以貧人取活為難。捨少財入此衣功德。勝如以須彌大衣聚施。翻功德者。以此衣力。能持五事功德。或云彼坐夏有功。以五利賞德。故古翻為賞善罰惡衣。賞安居。善比丘眾。罰破安居。非法者。不得也。有言賞前安居眾。罰後安居者。此義未必然也。其後安居人。不及迦提月解坐。而此功德衣。要是迦提月所得之衣。復在迦提月受。若過此時。不得受。非後安居人無善功德也。新云羯恥那。律攝云。有何因緣。故此衣名作羯恥那耶。謂是堅實。精妙之義。然由大眾捨所持衣。此能荷負。令無違犯。有斯力用。故名堅實。或由此衣。體精妙故。十誦律。優波離問佛。是衣有何義故。名迦絺那衣。佛言。是衣名字為迦絺那。何者是迦絺那。以是衣受迦絺那。何者是迦絺那義。衣名是迦絺那義。生九心故。名受迦絺那。八因緣故。名捨迦絺那。如毗尼中說。是迦絺那衣住處。名廕覆。廕覆義云何。迦絺那衣住處。廕覆僧得衣物等施。
出功德衣(如律文出)根本羯磨云。佛言。至臘月十五日。張衣之人。白僧伽言。諸大德。明日當出羯恥那衣。仁等各守持自衣。既至明日。僧伽盡集。作前方便[A21]已。令一苾芻。單白羯磨(作前方便者。謂六方便法。一問僧集不。二問和合不。三問未受大戒者出。四問不來者說欲。五問僧今何所作為。六答出功德衣。此之六法。遍一切羯磨前。唯除結界。闕者不成。據諸羯磨。準事應答。改第六句。答云某羯磨。餘悉同上)。
○拘睒彌揵度法
夫士處世。審察為先。育德之本。言行是要。審察得慧。則是非理窮。言行有軌。則舉躁皆規。晦其慧。無以鑒邪正。非其軌。無以定禍福。禍福乖。則善惡靡分。邪正昧。則賢愚難別。䛻言詭語。覩之莫辨。是以近惡朋。遠賢士。狎習時深。言行日濁。如附草蟲。隨芒赤綠。心使熾然。情結彌盛。發言如鴆毒。懷忿若修羅。唯憂自不勝人。豈知[A22]己非他是。強力諍訟。不避賢良。是故世尊親臨誡諭。不受一言。捨之遐逝。心無顧戀。固封[A23]己見。偏執自情。失釋子之六和。乖大悲之四攝。敬順尚無。焉獲溝坑之道迹。濁行未除。寧感潔淨之樂報。是則人天無路。道果不收。地獄是徑。鬼畜趣因。因果歷然。豈容不信。不信則無勞濫披法服。鬬亂僧伽。自喪德於終身。負遺殃於長劫。斯等過患。其誰之咎。良由罔察。失言行軌。致使禍及自他。名流萬世。若諸智者。欲思悛革。秉正聖慧。審察是非。以和為道。履忍為階。敬世尊言。如法律教。奉五正誨。除五違犯。謙下自卑。順僧伽訓。永蠲怨競。得無諍樂。如襍寶藏經云。
亦云迦尸。又云迦尸。或云加赦。或云迦施。又云迦施羅。如二篇中釋。
梵施梵是西音。施乃此方之言。梵音具云。梵摩達哆。此云淨施。亦云淨授。故諸經多云梵授。或云梵達。此皆華梵存略之言。於梵摩字。去摩存梵。於達哆音。去哆存達也。
拘薩羅國此是舍衛城之國號也。伽奢。拘薩羅。二國相隣。皆波斯匿王之所統也。
長生餘處多云。長壽王子名長生。今律云。長生王子。名長摩納。長字乃從父得名。摩納。此翻年少。長壽王經云。昔有菩薩為大國王。名曰長壽。有太子名曰長生。以正法治國。無刀杖之惱。不加吏民。風雨時節。五穀豐饒。有隣國王。治行暴虐。不修正法。國民貧困。謂傍臣曰。我聞長壽王國。去是不遠。熾饒富樂。而無兵革之備。我欲今往攻奪其國(云云)。佛告諸比丘。時長壽王者。我身是也。太子長生者。阿難是。隣國貪王者。調達是。調達與我世世有怨。我雖有善意向之。故欲害我。阿難。與彼本無惡意。故至相見。即有和解之心。菩薩求道勤苦如是。至見賊害。無怨恚之意。自得致佛。為三界尊。
怨仇古文述。同渠尤切。音求。匹也。讎也。爾雅云。仇讎匹也(讎。音酬。報也)。
四部兵謂象。馬。車。步也。如九十事中釋。
富盧醯侈增一阿含云。名曰善華。此人原是國師。婆羅門種。乃長生王舊臣。堪任國事。後為梵施王奪國。將去也。
惡聲鼓謂打破敗鼓聲。猶如驢鳴。是不吉之兆。現其死相。乃西國之刑規也。
車輾輾。音釋如上。車轢物也。所謂輘轢。車之陵踐也。
如野象昔有一大象。為眾象所惱。若欲飲水。其眾象子。前混令濁。若欲食草。其諸象子。於前食噉。踐蹋汙穢。彼象念言。我今為羣象所困。寧可避去。念[A24]已。即去。向空靜林。常得清水美草。猶其離惡羣伴。逝向他邑。住空寂林中。而得快樂。佛因以此為喻也。法句譬喻經云。
邠。卑民切。音賓。亦作阿難賓坻。即給孤獨長者。如衣揵度中釋。
隨舉比丘謂隨順被舉人。名隨舉比丘也。
阿㝹婆陀㝹。音羺。是僧非時集會。或云法會從事也。非時者。除布薩自恣。餘一切時僧集。共作羯磨法事。或云阿奴謨柂。此言隨喜。謂僧所作法事。隨而生歡喜。今不聽不見罪比丘作隨喜僧事。母經云。非時集會者。除食時。粥時。甜漿時。是餘一切作法事時。如法。如毗尼。如佛教。是名非時集。若非時僧集。上座應問。諸大德。何故非時僧集。諸比丘答曰。有如是等法事。應當作。故集。上座應作羯磨。若白一。若白二。若白四。是名非時集法。復有二種聚會。一眾竟夜說經論義。一眾默然端坐禪思。復有五日一會。法會時。有上中下三眾盡集。集[A25]已。皆斂容整服端身靜坐。兼復各相恭敬。威儀法則。觀者無厭。能生人善心。此是五日聚會法也。
●律藏卷第四十四
○瞻波揵度法
如上釋。
婆娑婆阿育王經。婆娑婆。翻為天主。此或外國音。按天主。梵語非婆娑婆也。十誦云。阿葉摩伽國。聚落名王薩薄。是中有舊比丘名共金。
十三種人此十三種。總名難人。障出家法。從犯邊罪。至二根者。是也。
驅出擯出也。母經云。擯出有二種。一永擯。二為調伏故擯。調伏者。未懺悔中間。及飲食坐起言語。一切僧法事。皆不得同。是名𢷤出。調伏羯磨。此人若剛強。永無改悔。盡此一身。不復得同僧事。尊者波離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於僧事無缺。而強擯者。此事云何。佛言。𢷤有二種。一者善擯。二者惡擯。如擯十三種人者。名為善擯。與此相違。名為惡擯。是名擯出羯磨。若比丘為調伏故。擯出者。後時改悔。求僧除罪。順僧教敕。不敢違逆。能使眾僧齊心歡喜。僧即集。為解擯羯磨。更作聽入僧羯磨。尊者復白佛言。擯出懺悔。此事云何。佛言。為調伏者。聽使懺悔。永擯者。不聽懺悔。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九
音釋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目錄
- 盧醯那
- 䩭離那國
- 僧芻
- 依止
- 阿摩梨
- 質多羅
- 善法比丘
- 胡麻滓
- 不見罪舉
- 清淨[A28]已來
- 若相似
- 蔓㝹
- 教敕
- 徐行
- 入波羅夷說中
- 如法僧要違犯
- 如法僧要訶說
- 五事
- 伽耶山
- 泥犂
- 一劫
- 散若
- 射師
- 婆羅樹
- 賊帥
- 偷蘭遮悔
- 噫自止
- 芭蕉
- 儜人
- 駏驉
- 嫌隙
- 修羅吒
- 伏藏
- 阿修羅捉日
- 修波羅
- 涌浪
- 洄澓
- 寶渚
- 佉陀羅
- 白淨王
- 摩耶
- 破僧
- 說不說
校注
[0629001] (朴ハ本文ニ仆トツクル。[○@編])【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