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
毗婆尸佛亦云維衛。此云勝觀。是過去九十一劫。人壽八萬歲時出現於世。剎利王種。姓拘樓。父字槃裱。剎利王也。母字槃頭末陀。王所治國。名剎末提。佛有子名方膺。侍者名無憂。有二大弟子。一名鶱荼。二名提舍。佛身長六十由旬。圓光一百二十由旬。坐波陀羅樹下成道。三會說法。初一會時。度比丘有百十六萬八千。第二會時。有十六萬。第三會時。有十萬比丘。皆得阿羅漢道。佛壽八萬歲。百歲之中。眾皆清淨。恒以一偈而為制戒(此是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佛)。
尸棄佛亦云式棄。此云火。是過去三十一劫。人壽七萬歲時。出現於世。剎利王種。姓拘樓。父字阿輪拏。剎利王也。母字波羅訶越提。王所治國。名阿樓那和提。佛有子名無量。侍者名忍行。有二大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參。佛身長四十由旬。圓光四十五由旬。通身光一百由旬。坐分塗利樹下成道。三會說法。初一會時。度比丘有十六萬眾。第二會時。有十四萬眾。第三會時。有十萬眾。皆得阿羅漢。佛壽七萬歲。八十年中。眾皆清淨。恒說一偈而為禁戒(此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佛)。
隨葉佛亦云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是過去三十一劫。人壽六萬歲時出現於世。剎利王種。姓拘樓。父字須波羅提和。剎利王也。母字耶舍越提。王所治國。名阿耨憂摩。佛有子名妙覺。侍者名寂滅。有二大弟子。一名扶遊。二名鬱多。佛身長三十二由旬。圓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坐菩薩羅樹下成道。亦三會說法。初一會時。度十萬眾。第二會時。八萬眾。第三會時。七萬眾。皆阿羅漢。佛壽七萬歲。七十年中。眾皆清淨。復以一偈而為禁戒(此莊嚴劫第一千尊佛)。
拘留孫佛此云所應斷。又翻作用莊嚴。是此賢劫中。第九箇小劫減時。人壽六萬歲出現於世。婆羅門種。姓迦攝。父字阿枝達兜。母字隨舍迦。國名輪訶唎提那。王字須訶提。佛有子名上勝。侍者名善覺。有二大弟子。一名薩尼。二名毗樓。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十由旬。坐尸利沙樹下成道。二會說法。初會之時。度七萬眾。第二會時。度六萬眾。皆阿羅漢。佛壽六萬歲。於六十年中。眾皆清淨。爾時以二偈。以為禁戒(此是現在賢劫。第一尊佛)。
拘那含牟尼佛此云金寂。是此賢劫。人壽四萬歲時出現於世。婆羅門種。姓迦攝。父字耶睒鉢多。母字鬱多羅。國名差摩越提。王字差摩。佛有子名導師。侍者名安和。有二大弟子。一名舒般那。二名鬱多樓。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由旬。通身光四十由旬。坐優頭䟦羅樹下成道。二會說法。初會之時。度六十萬眾。第二會時。度三十萬眾。皆阿羅漢。佛壽四萬歲。三十年中。眾皆清淨。以一偈而為禁戒(此賢劫第二佛)。
迦葉佛此云飲光。是此賢劫人壽二萬歲時。出現於世。婆羅門種。姓迦葉。父字阿枝達耶。母字檀那越提耶。國名波羅私。王名其隋。佛有子名進軍。侍者名善友。有二大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羅婆。佛身長十六丈。圓光二十由旬。坐尼拘律樹下成道。亦二會說法。初會之時。度四十萬眾。第二會度三十萬眾。皆阿羅漢。佛壽二萬歲二十年中。眾皆清淨。恒以一偈而為禁戒(此賢劫第三佛)。
上[A1]已出六佛因緣。茲當隨出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因緣。釋迦如來。於此賢劫中。人壽百歲時。出現於世。剎利王種。姓瞿曇。父字閱頭檀。剎利王也。母字摩訶摩耶。王所治國。名迦羅維衛。佛子名羅睺羅。侍者名阿難陀。二大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連。佛身長一丈六尺。圓光一尋。坐阿沛多羅樹下成道。亦云畢鉢羅樹。一會說法。千二百五十人。皆阿羅漢。佛壽八十歲。十二年中。眾皆無有瑕穢。亦以一偈而為禁戒。後因有犯律之人。隨制二百五十戒法也(是賢劫第四佛)。
從上毗婆尸佛。至隨葉佛。此三如來在過去莊嚴劫末出世。彼莊嚴劫中。有千佛次第出現世間。初則光華佛為首。末乃隨葉如來。從拘留孫佛。至釋迦世尊。此四如來。在此賢劫初出。此賢劫中。有千佛次第出現世間。初則拘樓孫佛為首。末乃樓至如來。當來星宿劫中。亦有千佛次第出現於世。初則日光如來為首。末乃須彌相佛。諸經律中。處處徧舉前之六佛者。有二因緣。一謂在百劫內。長壽天人所曾見故。二謂世尊修相好因。從毗婆尸佛時為始故。今此七佛。同出二種姓者。謂於四族中。上二族貴。下二種卑。其種既卑。非世所重。故諸佛如來。惟出貴族。婆羅門者。德行清高。剎帝利者。威恩遐舉。故智論云。隨世所尚。佛生其中。釋迦出剛強之世。託生王種以振威。迦葉生善順之時。居淨行而標德也。上來按諸經論。七佛出現。乃至說法度人多少。略有不同。今但取其長說者錄之。然佛世尊。隨機應化。法無一定。非凡所測。故經云。佛告阿難。汝今謂如來弟子為少。莫作是觀。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方弟子無數億千。是故阿難。當建此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此是其義。法苑云。據小乘中說。則如來初成佛時。剏度外道。迴邪入正。聲聞弟子以為親侍。故限其數。若據如來一代說法。度三乘人。得入道者。則無量無邊。玄奘法師云。依如西域。釋迦一代說法。總有三時。第一時中。為諸聲聞說有相法。為破外道執。令悟得道。第二時中為小行菩薩說無相法。為破聲聞令悟無相大乘。第三時中為大行菩薩雙說有相無相法。為破有相無相法。令悟中道。究竟圓教。於此三時。一一隨機廣化無量。或展轉從三乘弟子邊聞法得道。猶如塵沙。故不可以一文定。不可以一義局也。
契經梵云修多羅。此翻為契經。或翻為線經。契。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經以貫攝為義。謂貫穿所應知義。攝持所化眾生也。肇法師曰。經者常也。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羣邪不能沮。眾聖不能異。故曰常也。慈恩云。經者為常為法。是攝是貫。常則道軌百王。法乃德模萬乘。攝乃集斯妙義。貫乃御彼庸生。庶令同出苦津。終歸覺岸也。然此契經。有通。有別。通則修多羅。聖教之都名。別即是長行直說法相。隨其義理長短。不以字數為拘者。是別修多羅。如說四諦等。雜集論云。謂長行綴葺略說所應說義。大論云。諸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所謂四阿含諸摩訶衍經。及二百五十戒經。出三藏外亦有。諸皆名修多羅。此中從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總名十二部經。是如來一音所說。謂眾生病有不一。而藥設多方。故教部類開為十二分焉(摩訶衍。此言大乘)。
祇夜經此云重頌。謂重頌上直說修多羅也。亦曰應頌。謂應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或六句。四句。三句。二句隨句多少不定。皆名頌也。婆沙論云。謂諸經中。依前散說契經文句後結為頌。而諷誦之。即結集文。結集品等。如佛告比丘言。我說知見。能盡諸漏。若無知見。能盡漏者。無有是處。佛散說此文句[A2]已。後結為頌言。
梵云和伽那。此言授記。達磨鬱多羅云。聖言說與名授。果為心期名記。謂如來為諸菩薩辟支聲聞等。授作佛記也。
偈經西域記云。舊曰偈。梵本略也。或曰偈他。梵音譌也。今從正音。宜云伽陀。唐言頌。亦云諷頌。又曰孤起。妙玄云。不重頌。名孤起。謂不頌長行直說偈句也。如金光明經中空品等。是也。婆沙論云。謂諸經中。結句諷頌。彼彼所說。即麟頌等。
涅槃經云。所謂諸惡莫作。乃至是諸佛教。是名伽陀。
句經經論多曰自說。梵云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謂無有人問。如來以他心智。觀眾生機。而自宣說。如小彌陀經等。或說長行。或說四句八句偈。偈出法句經。是也。大論云。優陀那者。名有法。佛必應說。而無有問者。佛略開問端。如佛在舍衛國。毗舍却堂上。蔭地經行。自說優陀那。所謂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時一比丘合掌白佛。云何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佛言。凡夫人。未得無漏道。顛倒覆心。故於無我無我所。心大驚怖。若佛及佛弟子。聞好音者。歡喜奉行。無顛倒故。不復更作。
因緣經梵云尼陀那。此云因緣。妙玄云。修多羅中。有人問故。為說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因緣。
本生經梵云闍多伽。此云木生。謂說菩薩行。因本曾為事也。如涅槃經云。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羆麞兔龍。及作金翅鳥。粟散王。轉輪聖王之類。是也。
善道經謂說他善事。諸經皆言本事。梵云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毗婆沙云。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顯揚論云。本事者。謂如來說聖弟子前世等事。本生者。謂如來說菩薩本所修行。相應等事。妙玄云。此說他事。如佛將淨飯王五百人歸國。說三因緣之偈也。大論云。淨飯王。彊令諸釋出家。作佛弟子。佛選五百人。堪任得道者。將至舍衛國教化之。彼初夜後夜。專精不睡。勤修精進。故得道。得道[A3]已。佛將還本國。住仙人林中。此林去城五十里。是諸釋遊戲園。此諸釋比丘。在舍衛時。初後夜。專精不睡。故以夜為長。從林中來入城乞食。覺路長遠。時佛知其心。有一師子來禮佛足。在邊住。佛以是三因緣。故說偈。
佛告比丘。汝未出家時。放逸多眠。不覺夜長。今初後夜。求道省眠。故覺夜長。此林汝本駕乘遊戲。不覺為遠。今持鉢步行疲極。故覺道長。是師子。鞞婆尸佛時。作婆羅門師。來至佛所聽法。時眾聽法。無共語者。即生惡念。罵言。此諸禿輩。與畜生何異。不別好人。不知言語。以是惡口業故。從毗婆尸佛。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墮畜生中。此人爾時。即應得道。以愚癡故。自作生死長久。今於佛所。心清淨故。當得解脫。
方等經眾機普被曰方。四教並談曰等。經論多言方廣。梵云毗佛略。此云方廣。妙玄云。此從所表為名。方廣之理。正理為方。包富名廣。謂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等如虗空也。
未曾有經梵云阿浮達磨。此云未曾有法。亦云希法。妙玄云。佛現種種神力。眾生怪未曾有。婆沙論云。希法者。謂諸經中。說三寶等。甚希有事。又諸弟子。讚歎世尊。希有功德。如舍利子。讚歎世尊。無上功德。尊者慶喜。讚歎世尊。甚希有法。
譬喻經梵云阿波陀那。此云譬喻。謂如來說法。為鈍根者。假種種譬喻言詞。以曉示之。令其開解也。止觀云。月隱重山。舉扇喻之。風息太虗。動樹訓之。
優波提舍經此云逐分別。所說義。或翻為論義。大論云。答諸問者。釋其所以。又復廣說諸義。如佛說四諦。何等是四。所謂四聖諦。何等是四。所謂苦集滅道聖諦。是名論義。何等為苦聖諦。所謂生苦等八種苦。何等是生苦。所謂諸眾生。各各生處。是中受苦。如是等問答。廣解其義。是名優波提舍。
恐畏林天竺名沙悖。此云恐畏。畏。怖也。五分律云。恐怖林者。未離欲人。入此林中。衣毛皆豎。是故名恐怖林也。或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謂其林幽邃而寒也。僧祇律云。此林多死屍。人入畏寒也。然西國。凡有城邑聚落。王必別施一林。以棄死屍。法顯傳云。尸摩賖那。漢言棄死人墓田。經論多云安陀林。又云晝暗林。皆一也。
偏露右肩或言偏露一肩。或言偏露一膊。又云偏袒。袒謂肉袒也。天竺之禮。以露肩肉袒。立為致敬之儀。更加脫屣。以成其儀。至於帽帊原無。頂若患寒。乃權開聽。設行禮敬。還須除却。方合其儀。律制三衣。並令通肩被著。若見上尊。即須右袒露膊。非如此方沙門。漫出一肩。內仍衫襖。既以衣遮。復名偏袒者。譌之甚也。但以行來日久。一時難以啟革。凡為釋子。須要知佛本制也。經論多云右膝著地。又言胡跪。復言互跪。或言長跪。斯皆胡梵傳譯各殊。至於東夏多異。胡。即指羗戎之鄉。互。謂左右兩膝交互跪地。示其有所啟請也。音義指歸云。不合云胡跪。蓋梵世遺種。居五天竺。蔥嶺之北。乃諸戎羗胡。今經律多翻互跪。以三處翅聳。故名互跪。即右膝著地也。涅槃疏。明三種義。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動。著地令安。若兩膝著地。即名長跪。寄歸傳云。言長跪者。謂是雙膝踞地。豎兩足以支身。舊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爾。何獨道胡。言合掌者。或云叉手。又云合十指爪。皆是斂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合掌。而一心也。觀音義疏云。此方以拱手為恭。天竺以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散誕。專至一心也。法苑云。今見禮佛者。多有指合掌不合。或有合掌。而指開良由慢而惰散也。故十律儀云。合掌不得中虗。十指不得參差。而本欲來求福。反招慢過之愆。此為袒跪合掌之儀。而五體投地之禮。更須洞曉。持地論云。當五輪至地。而作禮也。阿含經。根本律。明二肘。兩膝。及頂。名為五輪。輪謂圓相。五處皆圓。取能上下迴轉。生福轉多故。名為輪也。今見西僧禮拜之時多褰衣。露膝先下地。然後以肘按地。兩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也。近見此方有禮者。二手捺地。兩足據後。頭不至地。則是乖慢之儀。或復佇立佛前。待蓆方禮。或以搌敷坐具。擬盛自體。然後禮拜。斯並末世之大譌也。義淨三藏云。禮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見行。凡禮拜者。意在敬上自卑。故大論云。人之一身。頭最為上。足最為下。以頭禮足。恭敬之至。若將物盛體。方始禮拜者。何成自卑之儀也(當知坐具。本為坐臥故制之。原非禮拜擬用。今此方行之既久。非一人力。能整遠敝之譌風。但我輩智者。或入譌眾。不免隨用。當作敬重如來三衣。恐塵汙想。庶幾得免違教。慢憎之過愆也必悕正軌。却之為當)。
未為結戒文殊問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邪見人。當誹謗佛。說如是言。若使如來是一切智。何故待眾生作罪。然後制戒。佛告文殊師利。如此即是一切智相。若我逆制戒。人當謗我。何以故。我不作罪。云何強說。此非一切智。何以故。我無罪過故。如來無慈悲心。不饒益。不攝受眾生。如人無子。而說有子。某時當生。空有此言。云何可信。何以故。不真實故。若真見生子。則生信心。如是文殊師利。所未作罪。人天不見。云何逆制戒。要須見罪。然後乃制(云云)。善見律云。未有漏者。如來結戒。眾生生誹謗想。云何瞿曇沙門。如諸聲聞弟子。悉是貴姓。或是王位。捨其財物宮殿。妻子眷屬。不惜身命。皆是知足。於世間無所希求。云何瞿曇反以波羅提木叉而繫之。是瞿曇未善別世人。故言如此。若結戒者。世人而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醫師。未善治病。見人始欲生癰。雖有癰性。未大成就。輒為破之。破[A4]已。血出狼藉。受大苦痛。以藥塗之。瘡即還復。醫曰。我為汝治病。當與我直。病人答曰。此癡醫師。若是我病。可為我治。我本無病。強為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責我直。詎非狂耶。聲聞弟子。亦復如是。若先結戒。而生誹謗。我自無罪。強為結戒。是故如來不先結戒。若有漏者。是時如來當為諸弟子結戒。指示波羅提木叉。譬如良醫。應病設藥。令得除愈。大獲賞賜。又被讚歎。此好醫王。善治我患。如來亦復如是。隨犯而制。歡喜受持。無有怨言。涅槃經。迦葉菩薩。白佛言。如來久知如是之事。何不先制。將無世尊。欲令眾生入阿鼻獄。譬如多人。欲至他方。迷失正路。隨逐邪道。是諸人等。不知迷故。皆謂是道。復不見人。可問是非。眾生如是。迷於佛法。不見正真。如來應謂先說正道。勅諸比丘。此是犯戒。此是持戒。當如是制。何以故。如來正覺。是真實者。知見正道。能說十善。增上功德。及其義味。是故啟請。應先制戒。佛言。若言如來。能為眾生。宣說十善增上功德。是則如來視諸眾生。如羅睺羅。云何難言。將無世尊。欲令眾生入於地獄。我見一人有墮阿鼻地獄因緣。尚為是人。住世一劫。若減一劫。我於眾生。有大慈悲。何緣當誑。如子想者。令入地獄。如王國內。有納衣者。見衣有孔。然後乃補。如來亦爾。見諸眾生。有入阿鼻地獄因緣。即以戒善而為補之。如來雖有所說。不得先制。要因比丘漸行非法。然後方乃隨事制之。樂法眾生。隨教修行。如是等眾。乃能得見如來法身。是以律本云。止止舍利弗。若有漏法生。然後世尊。當為結戒(如來初成正覺。二百五十戒法[A5]已定。但為眾生根性未堪頓制。故隨犯。然後結也)。
有漏法毗婆沙論云。有是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業能令後生續生。是名為有。成論云。失道故名漏。毗曇云。漏落生死。婆沙論云。漏是何義。謂留住義。淹貯義。流派義。禁持義。𩲐惑義。醉亂義。是漏義。留住義。是漏義者。唯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無色界。淹貯義。是漏義者。如濕器中。淹貯種子。便能生芽。如是有情煩惱器中。淹貯業種。能生後有。流派義。是漏義者。如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從六處門。諸漏流派。禁持義。是漏義者。如人為他所禁持故。不能隨意遊適四方。如是有情。為諸煩惱所禁持故。循環諸界。諸趣。諸生。不得自在。趣涅槃界。𩲐惑義。是漏義者。如人為鬼之所𩲐惑。不應說而說。不應作而作。不應思而思。如是有情。為諸煩惱所𩲐惑故。起身語意。三種惡行。醉亂義。是漏義者。如人多飲根莖枝葉華果等酒。即便醉亂。不了應作。不應作事。無慚無愧顛逸。如是有情。飲煩惱酒。不了應作。不應作事。無慚無愧顛逸。乃至如是煩惱。流轉有情。乃至有頂。故名為漏。涅槃經云。有漏法者。有二種。有因。有果。無漏法者。亦有二種。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則名苦。有漏因者。則名為集。無漏果者。則名為滅。無漏因者。則名為道。
○四波羅夷法
波羅夷者。五篇之首。七聚之初。護之者如明珠。毀之者若敗肉。恭守則泥洹徑路。棄捨乃苦海敝囊。隨犯其一。便非比丘。諸天不護。賢聖共訶。行即鬼拂其迹。臥有魔魘其心。僧伽藍地。無容投足。十方檀施。滴水不消。如善見律云。外袈裟繞頸。內行不淨法。[A6]已行惡法故。死即墮地獄。鐵丸熱火炎。寧可吞取死。若有破戒者。不應吞信施。中阿含經云。沙門覩佛明戒。棄故自新。練情滅欲。內外清淨。猶如淨氎。染即成色。為眾所觀。沙門覩明。行高智足。天下供奉。衣食殿舍。受之無尤。施者福大。進行禪定。獲溝港初果。頻來二果。不還三果。應儀四果。人亦聞之。沙門雖未得道。明佛經義。執心端正。孝順經教。弘慈育物。潤逮羣生。恕[A7]己安彼。視怨若子。見女人來。待之以妹。若覩窮苦當念地獄。餓鬼。畜生。願令羣生。身安意喜。得逢三寶。垢除冥滅。心淨見明。還於本無。永康無極。志行如斯。美食好衣。終始無罪。羣生本性。貪婬。瞋恚愚癡。嫉妬。濁中之濁。冥中之冥者。沙門心開受明。癡垢都寂。雖處穢世。猶蓮華居於泥中。泥不能汙。是故受施無罪。若懷三毒。十惡不除。恣心從欲。諂欺求潤。不奉佛戒。寧吞熱鐵。飲噉烊銅。斯死須臾。穢濁受施。死入太山。飲銅食炭。其年難計矣(太山。乃地獄處也)。
△不淨行第一
(此是共戒。比丘尼同制)。
毗舍離此云廣嚴。淨名略疏云。此言廣博嚴淨。其國寬平。名為廣博。城邑華麗。故名嚴淨。或云吠舍釐。又云毗耶離。什師曰。毗言稻土之所宜也。耶離言廣嚴。其地平廣莊嚴也。善見云。往昔波羅奈國王。王夫人懷妊。此夫人。自知懷妊。而白王言。王即供給侍養。皆使調適。期月[A8]已滿。即入產堂。若有福德之人。平旦時生。此夫人平旦時。生赤肉一段。赤如木槿華。又餘夫人生兒。色如金色。此夫人見傍夫人生兒。端正微妙。心生羞恥。而作是念。若王見諸夫人生兒端正。而我生子。為一段肉。無有手足。王設見者。必生惡賤。作是念[A9]已。即取盛貯器中。打金作薄。以朱砂書題云。是波羅奈國王。夫人所生。蓋覆器頭。以王印印之。以金薄書。置器外。送放江中。使人棄[A10]已。諸鬼神營護。使無風浪飄沒。爾時有一道士。依止牧牛人。住于江邊。此道士清朝。往江邊澡灑。遙見此器。而念言。我當拾取此器。近[A11]已而取。又見金薄書字。復見有王印印之。便開器看。惟見有肉一段。而作是念。若是死肉。久應爛臭。必有異相。即取將歸住處。善舉一處。過半月[A12]已。而成二片。道士見如是瑞相。安置好處。自爾之後。復經半月。二片各生五胞。又却後半月。一片成男。一片成女。男色如黃金。女色如白銀。道士見如是相[A13]已。心生愛重。如自子無異。以慈心力故。兩手母指。自然出乳。一指飲男。一指飲女。乳入子腹。譬如清水入摩尼珠。內外明徹。道士號兒。名為離車子(漢言皮薄。亦言同皮)。道士養此二子。極為辛苦。日入聚落乞食。兼為二子覓諸飲食。日晏方還。是時牧牛人。見道士為二子。辛苦如是。來白言。大德出家人。正應修道。何以為此二子。妨廢道業。可持乞我。我等為養。道士言善哉。於是牧牛人還歸。明日與諸同伴。平治道路。豎立幢幡。散雜色華。鳴鼓來迎二子。到道士處。白道士言。今此二子時去矣。道士答言。善。道士復更付囑。此二子者。有大福德。不可度量。汝等善好料理。當以乳。酪。生熟酥。五種。而供養之。若此二子長大。還自共匹對。覓好平博處所。安立住止。可拜男為王。女為夫人。牧牛人等。受教敕[A14]已。即將還本住處。二子漸漸長大。共諸牧牛人兒。出門遊戲。此二子。便以脚蹹牧牛兒。牧牛兒涕泣。還向父母說。此無父母子。蹹打我等。父母答言。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戲處。名為䟦闍(䟦闍者。漢言避也)。二子年至十六。牧牛人見子[A15]已長。又見平博地處。縱廣一百由旬。即於中央。起立宅舍。牧牛人。以女嫁與男。立為夫婦。即拜男為王。女為夫人。後懷妊。一產二兒。一男一女。如是十六倒生兒。諸牧牛人。見王子漸漸多復各更為開立舍宅。造諸園池。合三十二人宅舍。如見展轉。乃至三倒開廣。故名為毗舍離。此是根本因緣也。西域記云。吠舍釐國(中印度境)。周五千餘里。土地沃壤。華果茂盛。菴沒羅果。茂遮果。既多且貴。氣序和暢。風俗淳質。好福重學(云云)。
迦蘭陀村須提那子迦或作柯。迦蘭陀。此云好聲鳥。善見云。迦蘭陀者。是山鼠名。時毗舍離王。將諸妓女。入山遊戲。王時疲倦。眠一樹下。妓女四散走戲。時樹下窟中。有大毒蛇。聞王酒氣。出欲螯王。樹上有鼠。從上來下。鳴喚覺王。蛇即還縮。王覺[A16]已復眠。蛇又更出。而欲螯王。鼠復鳴喚下樹來覺王。王起[A17]已。見樹下窟中大毒蛇。即生驚怖。四顧求諸妓女。又復不見。王自念言。我今復活。由鼠之恩。王便思惟。欲報鼠恩。時山邊有村。王即命村中。自今[A18]已後。我之祿限。悉迴供鼠。因此鼠故。即號此村名為迦蘭陀村。是時村中。有一長者。有金錢四十億。王即賜長者位。因村名故。號迦蘭陀長者。須提那者。是迦蘭陀長者子。佛成道十二年後。須提那出家。須提那。在他國八年學道。八年後還迦蘭陀村薩婆多論云。須提那者。父母求請神祇得故。故名求得。是則須提那。此翻求得。若依梵音。須此翻為善故婆沙論。翻為善財子。然此人於劫初時。世界初成。未有欲漏之法。而先欲汙。復於今時。佛弟子中。未有漏法。而生漏法。為母以巧方便。引為非事。其母亦於過去世時。為迦尸國第一夫人。以巧方便用蜜塗尼拘律樹葉。誘取金色鹿王。以汙染心故。觸彼鹿王。即失金色。復於今時。以巧方便。引子失其梵行。彼時鹿王者。須提那是(按餘經律。多云迦蘭陀。是鳥名)。
阿羅漢此云無生。又云無著。又翻應供。又云應儀。又云應真。大論云。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又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又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名阿羅漢。或言無翻。名含三義。無明穅脫。後世田中。不受生死果報。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煩惱盡。故名殺賊。具智斷功德。堪為人天福田。故言應供。含此三義。故存梵名(餘如第四戒中釋)。
華水善見律云。月生華水。此是血名。女人法。欲懷胎時。於兒胞處。生一血聚。七日自破。從此血出。若血出不斷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盡出者。以男精還復其處。然後成胎。譬如田家。耕治調熟。然大過水。以穀下中。穀浮水上。流出四面。何以故。水大穀不著泥故。不成根株。女人亦復如是。若血盡[A19]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
故二故者。舊也。梵音褒羅那地邪。此云舊第二。或云本二。即舊妻也。謂捨俗出家。無復妻名。以其本在俗時。妻居次故。因名為故二也。
欲想念熱欲想者。身口不動。[A20]但心念想美顏。欲念者。心既瞢醉。身體𧄼瞢。欲熱者。二身交會也。
火炬臼許切。渠上聲。謂束蘆燒也。此以喻欲如火炬者。能燒眾生身命。復有種種過患。故佛以種種而為說喻也。喻如火炬者。佛言。猶如有人。手把火炬。向風而行。不速捨者。必燒其手。及餘肢體。亦喻如樹果者。譬如愚人。貪著好果。上樹食之。不肯時下。人伐其樹。樹傾乃墮。身首毀壞。痛惱而死。又樹果者。熟即墮地。即便爛壞。非久長法。又喻如假借者。猶如有人。假借樂具。所謂宮殿。車馬。七寶。名衣上服之類。若人見者。共歎其美。後被物主。隨意奪還。他人見者。而便說曰。彼假借者。實為欺誑。非是假借。所以者何。其物主隨意而奪取之。又喻如枯骨者。如有餓狗。咬齧枯骨。破脣缺齒。或傷咽喉。然不能以此除饑。又喻如段肉者。如有一小肉臠。墮在露地。或烏或鵄。持肉而去。復有餘烏鵄。競而逐之。若此烏鵄。速捨此小肉臠者。餘烏鵄。即不復競逐。又喻如夢所見者。猶如有人。夢得具足五欲自娛。彼若寤[A21]已。都不見一。是故欲如夢也。
䟦闍子亦云婆闍。此云避。因緣見前毗舍離句中。
戒羸盧迴切。音雷。病也。瘦也。困也。謂於如來戒法中。無力能持。心生厭倦。思在家業。如有愚人。不善飲食。以肉和生乳噉。即便患癩。熱黃。乾消。肢節困極。不能自持。無悔服心。以求良醫。唯思砒石。糞。溺。塗治。而更加其苦。無有愈者。彼亦如是。於佛戒中。無勝進心。情生厭倦。不自悔責。以求聖行。而反思居家欲樂。如彼癩人。不悔求醫。而希服糞溺。唐自疲苦。終無有愈。若捨如來賢聖戒樂。更得樂者。無有是處。
雌獼猴雌。此茲切。音差。畜母也。薩婆多論云。凡犯罪有三種。一犯業道罪。二犯惡行罪。三犯戒罪。須提那。於三罪中。得犯惡行罪。婬是惡法故。無業道罪。自[A22]己妻故。無犯戒罪。佛未結戒故。林中比丘得二罪。得惡行罪。婬是惡法故。得業道罪。雌獼猴屬雄獼猴故。不得犯戒罪。佛未結戒故。此二比丘。俱名先作。是故無犯戒罪。
名字比丘十誦云。名字比丘者。以名為稱。根本云。如人立字。名作苾芻。或世共許。或是苾芻種族。因此喚為苾芻。是謂名字苾芻。律攝云。如世間人。為欲呼召男女等時。遂立名字。喚作苾芻。
相似比丘若人剃除鬚髮。不受佛戒。而形貌威儀進止。像類比丘。故名相似比丘。
自稱比丘根本云。若人實非苾芻。自言我是苾芻。或是賊住。自稱苾芻。是謂自言苾芻。十誦云。又復賊住比丘。剃除鬚髮。著袈裟。自言我是比丘。是名自言比丘。五分云。若自剃頭。自稱比丘。於我法中不生。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A23]已受具足戒。即應滅擯。
善來比丘善見云。有白衣來詣佛所。欲求出家。如來即觀其根。因緣具足。應可度者。便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墮。而成比丘。喚者。如來於納衣裏出右手。手黃金色。以梵音聲。喚善來。可修梵行。令盡苦源。佛語未竟。便成比丘。得具足戒。三衣及瓦鉢。貫著右肩上。鉢色如青鬱波羅華。袈裟鮮明。如赤蓮華。針。線刀子。漉水囊。悉皆備具。此八種物。是出家人之所常用。自然而有。威儀具足。其善來比丘者。初則陳如。耶舍。終則須䟦陀羅。於其中間。所有如來喚善來得戒者。皆名善來比丘也。若人有障道業。及現身不得證無學果者。佛不度為善來比丘佛所度者。皆是無學後邊身。何以故。如來自神口所說故爾。餘人邊不能得也。
乞求比丘原比丘是乞求義。如諸俗人。婆羅門等。常為乞求。以自活命。從他乞時。亦言我是比丘。是謂乞求比丘。
著割截衣比丘善見云。著割截衣者。衣價直千萬。比丘得[A24]已。便割截而著。壞衣價直。以針線[A25]刺納。毀其細輭。遂成麤惡衣。先鮮白而以樹皮壞其本色。便是故衣。名為比丘能著割截衣者。是名比丘。
破結使比丘律攝云。比丘是破義。一切煩惱。名為結使。若人出家。破諸煩惱。盡一切漏。得阿羅漢果。或滿二十歲。或不滿二十歲。以得阿羅漢故。即名得具足戒。亦名上受具足。十誦云。諸漏結縛煩惱眾生。能受後身。生熟苦報。生死往來。相續因緣。若能知見。斷如是漏。拔盡根本。如斷多羅樹頭。畢竟不生。是名破煩惱比丘。
白四羯磨比丘謂受具足人。身無障難。以圓滿心。希求具戒。發增上心。以言表白。語業彰顯。僧前三乞。眾僧乃為作一白三羯磨。於所作事。如法成就。究竟圓滿。是不應訶。得成比丘性。名為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也。今此八種比丘。唯取白四羯磨比丘。以結戒法。其善來。破結。[A26]已證聖果。有自然之戒。永離破禁之過。其著割截衣者。是糞掃所收。位通善來。破結。白四。原非正文。故諸部無有斯號。若非此收。即是外徒所攝。餘三並是假名。非如來法眾也(得處所。即是得無作戒體。成比丘性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
音釋
音緝。修補也。
詎渠上聲。豈也。
𩲐同魅。
𧄼瞢上音凳。下音蒙。
臠音攣。肉臠也。
鵄音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四目錄
- 捨戒
- 和尚
- 阿闍黎
- 波羅夷
- 偷蘭遮
- 突吉羅
- 比丘尼
- 式叉摩那
- 羯磨
- 二形
- 黃門
- 君持
- 沙彌
- 沙彌尼
- 羅閱城
- 耆闍崛山
- 檀尼迦
- 陶師
- 摩竭國
- 瓶沙王
- 剎利帝王水澆頭種
- 頭陀
- 迦樓
- 五錢
- 生像
- 吹毳
- 劫貝
- 拘遮羅
- 差羅波尼
- 芻摩
- 鉢耽嵐婆
- 頭頭羅
- 鸚鵡
- 鸜鵒
- 杙上
- 市肆
- 阿蘭若
- 壺船
- 一木船
- 舫船
- 櫓船
- 浮瓠船
- 懸船
- 筏船
- 水獺
- 失收摩羅
- 優鉢羅華
- 鉢頭摩華
- 拘物頭華
- 分陀利華
- 蜂
- 鬱周隆伽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