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六
○皮革揵度法
敬尋如來設教。深尚仁慈。菩薩化育。致崇大悲。若殺戮無慈。乃羅剎之藝。害物捐悲。非釋尊之道。大師哀愍諸弟子眾。或居寒國。或住磽鄉。體弱多病。軀劣無堪。妨修道行。廢功進業。是故順俗權開。聽受道具。必在其方。依制慎用。若止和地。無宜恣畜。非大聖之本心。違解脫之要行。故經云。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況今所有皮革。無越屠刑。凡為毳類。豈免刀杖。[A1]但由愚憨無知。不識後世。悕財饕利。以資現慾。貪彼甘肥。圖其裘褞。或生剝而取皮。或捶殞以揉𣬪。或刀[A2]刺喉咽而命終。或釘貫頂門而痛絕。哀聲震地。怨響𧮯天。仁者覩之。能無心酸。癡徒見之。惟加欣暢。菩薩為此泗淚。釋子寧不傷心。誰能悕其身分。共為仇隙。含怨歷劫遞相酬對。伺報無休。苦果難悉。諦觀此事。實為痛哉。良可悲也。
守籠那或云首樓那。根本律云。說籠拏二十億。或云聞二百億。言其長者豪富。晚得繼嗣。時有報者。輒賜金錢二百億。因名其子聞二百億。破僧事云。瞻波城。有長者名曰寶德。於多星月。更誕一男。形貌端嚴。人所希見。足下毛長四指。同黃金色。眷屬會言。既是多星日生。應與號曰女星(云云)。佛告諸苾芻。乃往昔時。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毗鉢尸。爾時親意城中。諸童子。請佛三月安居。以四事供養。佛及眾僧。人各依次。一日作食供養。其中有童子家貧。共母商量。次供云何得辦。母言。汝依最後。而興供養。未至日來。隨力收辦。即以充足。既至日[A3]已。鋪以熊皮。如來踏上。行至坐處。造五味飲食。供養如來。五輪著地。發大誓願。願所生處。常得豪姓。富貴家生。足不踏地。猶如如來。足下有毛。四指金色。行願如佛。當來有佛出世時。誓當供養。爾時貧童子者。今寶德長者子是。由其於彼佛所發願。業果成熟。感大富貴。足下有毛。作黃金色。從九十一劫以來。不曾以足踏地。當生之日。有二十億金錢隨其。日日從地踊出(云云)。增一經云。勇猛精勤。堪任苦行。所謂二十億比丘是。
娑竭陀比丘亦云娑伽陀。正言蘇揭多。此云善來。如墮篇中釋。
安驛驛。夷益切音亦。謂館驛停舍也。又傳舍也。即今之遞馬者。言一驛可三十里。即西方一由旬。
尸陀林即恐畏林。正梵音名尸多婆那。所謂棄屍林也。今此一林。在五百溫泉之側。
樂於六處一樂出離(離欲解脫)。二樂不瞋恚(瞋恚解脫)。三樂寂靜(遠離解脫)。四樂盡愛欲(愛盡解脫)。五樂盡受陰(諸取解脫)。六樂無癡(心不忘念解脫)。
●律藏卷第三十九
阿槃提國亦云阿溼婆阿槃提國。阿溼婆。此云馬。大論譯為馬豐國。或云阿溼摩陀。謂是江名。西域記云。阿軬荼國(西印度境)。周二千四五百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土宜稼穡。菽麥特豐。華果少。草木疎。氣序風寒。人性獷烈。言詞朴質。不尚學業。然于三寶。守心淳信。城東北不遠。大竹林中。伽藍餘址。是如來昔於此處。聽諸苾芻著亟縛屣。唐言靴也(即是周足革屣。非正靴也)。次南八百餘步。林中浮圖。如來昔日止此夜寒。乃以三衣重覆至明旦。開諸苾芻。著複納衣(軬。部本切。盆上聲。荼。同都切。音徒。然西印度境。地多磽確。境西復接外方。故地更堅碎石土塊。牛跡成鏘。是以聽著重屣)。
拘留歡喜山五分云。波樓多山。或云拘羅羅咤精舍村(拘羅羅咤此云獼猴)。阿含云。阿槃提國。阿溼摩陀江側。有聚落名獼猴室。彼村阿蘭若處。有山窟。迦旃延尊者。在此中住(迦旃延。如墮篇中釋)。
億耳又名沙門億耳。時有大富居士。生下一兒。耳有金環。居士心歡踊躍。欲為作字。集諸婆羅門居士。善知金寶相者。以兒耳示之。諸人言。是兒沙門宿日生。即名沙門。耳環非世所作。不易平價。意想平之。可直純金一億。兒字沙門。環直一億。眾人即字此兒名為沙門億耳(出十誦律)。佛言。我弟子中。捷疾解悟。億耳第一(時人多與二百億。億耳渾之)。
伊黎延陀耄羅耄耄羅亦作伊尼延陀。此等皆是外國敷具。即此方緂類。儭以皮革作之。此方無有似者。故不可翻。十誦律云。麻褥覆。毛褥覆。華衣褥覆。
十六義句五分云。十六義品經。僧祇云。八跋耆經(跋者此云品)。十誦云。波羅延薩遮陀舍經。毗曇云。善能受持優陀那波羅延眾義經。是也。
餘方言餘方者。辨四方之邊境也。東方白木調國(調亦作條)。國邑外。是邊國(十誦云白木聚落。在南方。非也)。南方靖善塔。塔外是邊國(母經云。羅睺跋陀塔。在東方。非也)。西方一師黎仙人種山。方外是邊國(一師黎。此云仙山。十誦云。住婆羅門聚落。婆羅門。亦云仙)。北方柱國。方外是邊國(十誦云。優尸羅山。去山不遠有蒱泉薩羅樹。樹外是邊國)。如是諸方外。聽持律五人。得受具戒。律攝頌曰。東至奔荼林。西二吐奴村。南邊伐底河。北嗢尸羅山。此限域外。名曰邊國。內名中方。根本羯磨云。東方有國。名奔荼䟦達那。城東不遠。有娑羅樹。名奔荼各叉。此謂東邊。自茲[A4]已去。名為邊國(奔荼跋達那。是中印度境。東界之國。自此東去。渡大河。便至東印度迦摩樓波國。若東北去。則達蠻獠。近接蜀界)。南方有城。名攝䟦羅伐底。城南有河。名同城號。此謂南邊。自茲[A5]已去。名為邊國。西方有村。名窣吐奴鄔波。窣吐奴二村。俱是婆羅門處。此謂西邊。自茲[A6]已去。名為邊國。北方有山。名嗢尸羅(此云茅香根)。此謂北邊。自茲[A7]已去。名為邊國。注云。梗槩大數。中間遠近。東西兩界。三百餘驛。南北二邊。四百餘驛。雖非目擊。詳而問之。然東界南。四十驛許。到躭摩立底國(東印度境。國濱。海隅)。此去莫訶菩提。及那爛陀寺。有六十許驛。即是昇舶入海。歸唐之處(二寺俱在中印度。詳如房舍犍度重閣句中明)。
持律五人五分云。聽一切邊地少比丘處。持律五人。授具足戒。十誦云。聽邊國持律。第五受具足戒。根本云。邊方之國。解毗奈耶。為第五人。得受近圓。輔行記曰。依俱舍業品。引婆沙師。立十受云。第八受者。第五律師。謂邊地人少。五人受中。須一人持律羯磨。即以羯磨師。為第五。寄歸傳云。凡為親教師者。要須住位。滿足十夏。秉羯磨師。及屏教者。并餘證人。並無定年幾。事須解律清淨。中邊數滿(今此震旦。雖非中地。若有十人滿足。不得減取五人授具。若無十人。五人得授無過。但須明律清淨)。尚統法師傳云。漢明初。感摩騰法蘭。惟有二人。初來至此。不得受具。但與道俗剃髮。被服縵條。惟受五戒十戒而[A8]已。伏惟如來出世。八年始興羯磨。震旦在白木條東。二萬七千里。開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後至漢第十桓帝。一百餘年內。猶三歸五戒十戒。迭相傳授。桓帝[A9]已後。北天竺國。有五西國僧來到漢地。與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領。二名支謙。三名竺法護。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婁讖。其時大律未有。支法領。口誦出戒本一卷。羯磨一卷。在此流行。今時名舊羯磨是。後至魏皇初三年。曇磨迦羅。又譯出戒律(曇磨迦羅。此云法時。中天竺人。善誦諸部毗尼。至雒陽。立羯磨受法。準用十僧。大行佛法。是東夏戒律之始也)。後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師。驗舊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減。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刊集。現世流行。號為新羯磨。於時尼眾。來求受戒。支法領曰。如律所明。推開邊地五人僧受具戒。不論尼眾。是時尼等。辭退而還。泣淚如雨。不能自勝。後到漢末魏初。東天竺國。有二尼來到長安。見諸尼眾。問曰。汝誰邊受戒。尼眾答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A10]已。二尼歎曰。邊地尼等。悉未有具。為還本國。化得一十五人來。三人在雪山凍死。二人墮黑𡼏死。餘到此土。唯有十人在此。諸尼悉赴京師。與授具戒。後到吳地。亦與彼尼受具訖[A11]已。西尼思憶本鄉。即附舶南海而還。及至上船。惟有七人。三人命終。來去經途。十有餘年。後至魏文帝三年。內敕。設無遮大會。魏帝敕問。此土僧尼得戒源由。有何靈驗。諸大德等。咸皆不答。於時即有比丘。請向西國。問聖人得戒源由。發足長安。到於天竺。見一羅漢啟白。震旦僧尼。得戒以不。羅漢答曰。我是小聖。不知得不。汝在此住。吾為汝上昇兜率。奉問彌勒世尊。得不得。來報。即便入定。向兜率天。具問前事。彌勒答曰。僧尼並得戒訖。仍請靈驗。彌勒即取金華云。若邊地僧尼得戒。願金華入羅漢手掌。不得。莫入。發願既訖。將華按手。其華入掌中。高一尺影現。彌勒語曰。汝到震旦比丘所。亦當如我此法。羅漢下來。如彌勒法。以華按比丘手。即入掌中。高一尺影現。瑞應既徵。其時即有遠方道俗。來相欽仰。求受三歸五戒。乃至無數。即號為華手比丘。當去之時。有一十八人。自餘慕住西國。或有冐涉流沙。風寒命過。惟有華手比丘。獨還漢地。當本去日。迦毗羅神現身。語華手曰。道路懸遠。多諸險難。弟子送師至彼。來還清吉。未到之間。魏文帝殿前。有金華空中現。文帝問太史曰。有何變怪。答曰。西域正法欲來到此。不盈一月。華手比丘掌中金華來到此土。初至之日。空裏金華。即滅不現。大瑞既徵。故戒福永傳也(住位者。謂受具戒[A12]已滿足十夏。中邊者中即中天竺。邊即餘天竺。及外諸邊地也。尚統法師齊時人也)。
數滿十日謂有比丘往異方。聞彼住處得衣。便不肯受。恐犯捨墮。故佛聽彼諸比丘。得衣入手。數滿十日。若過應捨。捨[A13]已。應懺悔。五分云。有比丘寄衣與餘方比丘。衣未至。有比丘語所與比丘。比丘生疑。恐犯長衣。佛言。比丘雖先聞知。衣未入手。不犯長衣。此與本部。緣雖不同。其義無別。餘部或殊。根本略異。
須剗應作𨪑。古文作鏟。同楚簡切。音產。說文云。鏟平鐵也。今方刃施柄者。所謂平木之器也。剗。則削平也。
大皮十誦云。五大皮。不聽畜。謂師子。虎。豹。獺。狸。更有五皮不聽畜。象。馬。狗。野干。黑鹿。根本云。象有鼻牙力。馬有能走大力。師子虎豹。有爪牙力。雖非此獸。是此類皮。亦不得作鞋用。
野狸狸同貍。音離。此亦狐類。但狐口銳尾大。狸則口方身文。其類亦多。文有二種。一如連錢。二如虎紋。若家狸。即猫也。
野狐狐。洪孤切。音乎。形類黃狗。尾大鼻尖。心多疑。能善聽。謂其性多疑。每渡河冰。且聽且渡。故今言疑者。而稱狐疑。又云。北風勁河冰合。要須狐行。此物善聽。冰下無聲。然後過河。其性多淫。老狐能為妖魅迷人。謂千歲能變為婬婦。百歲能化為美人。
迦羅皮此云黑皮。亦云雜色皮。十誦云。黑鹿皮。
迦那富羅革屣善見律云。此是鞔跟革屣也。五分云。比丘刺刺脚。居士與韈。不敢著。佛言。聽著。
木㓨同[A14]刺。七四切。音次。棘芒也。又直傷也。亦作㓨。
鹿角革屣善見云。刻皮。作鹿角形。
阿羅黎革屣以象毛安革屣邊也。
富羅䟦陀羅革屣以木綿。及諸雜物。與皮合縫。使中央起也。富羅即短靴。革屣形似之。
真誓棃革屣以辮草作也(辮婢免切。便上聲。交也。繆也)。
編邊革屣以孔雀尾。辮邊也(編同辮)。
多帶革屣兩邊安帶。善見云。多帶革屣。無解。
狚皮狚。應作獺。狚。多簡切。丹上聲。此獸似猿。狗頭。以猨為雌。一名猵狚。一名獦[片*羊]。又云獦狚。似狼。赤眉。鼠目。經音義云。獺皮。律文作狚非(猵。音篇[片*羊]。音藏)。
似孔雀毛革屣善見云。其形似孔雀毛。
芒草芒。應作莣。武方切。音忘。杜榮也。一名莣憂。西域既有其草。江東亦多此類。形頗似荻。皮重若笋。體質柔弱。不堪勁用。郭璞曰。芒草似茅。皮可為繩索。律攝云。若麤芒鞋。及竹葉屩。並不應著。若苾芻䏶脚。有熱血病。得著草鞋。五分云。聽作婆婆草。迦尸草文柔草。鳩尸草等屧(屧。音覺。草履也。莊子音義云。屧以籍鞋下也。屧。音爕。如上釋)。
蒲屣蒲。薄胡切。音匍。水草也。亦可以為席。比丘著蒲屣。水入屣內汙脚。佛聽以樹皮。若皮。縫著地。五分云。聽用生皮底下。
欽婆羅屐此云毛屐。有四種草屐。不得著。謂芒草。婆娑草。舍羅草。漢陀羅草(按梵音婆娑。此譯為脂膏。舍羅者。甘蔗草也)。
木屐五分云。聽於三處著。非行來屐。大便處。小便處。洗手脚處。僧祇云。若比丘著革屐時。應牽根上。不牽上者。越毗尼心悔。若著無根者。得越毗尼罪。
婆竭提國亦作婆伽提。如上釋。
跋闍子跋闍。亦作婆闍。如初篇釋。
寶瑱瑱。他甸切。天去聲。以玉充物也。又亭年切。音田。玉名。又之人切。音珍。與鎮同。
修妒路即修多羅。或云修單蘭。新云素怛覽。此含多義。無有定翻。故存本音。舊翻云經。又翻線經。契經。天台定為經。以此方周孔之教。名為經。故以經字翻也(詳如前釋)。
拭腨腨。上演切。音善。腓腸。即脚肚也。
鞔跟鞔。謨官切。音瞞。覆也。或借用漫字。跟。古痕切。音根。足踵也。
斑豆經音義云。江南有此豆也。角長。熟乃斑之也。
鍵𨩲或作揵茨。或作建鎡。皆梵音輕重也。母經。譯為淺鐵鉢。經音疏云。鉢中之小鉢。今呼為鐼子。律云。鍵𨩲入小鉢。小鉢入次鉢。次鉢入大鉢(鐀。音墳)。
步挽車經論多云。遷提。謂可遷徙。提挈也。
得輦輦。力展切。連上聲。聲同臉。人步挽車也。律云擔輦。漢書注云。駕人以行曰輦。
伊師皮未詳。疑是熊羆皮。十誦云。有人施僧熊皮。諸比丘不受。不知何所用。佛言應受。應著僧房戶。用拭脚入房。根本云。若於獵人邊得熊皮者。受取無犯。應安佛堂門下。與諸苾芻坐。或常足躡。為明目故。聖開受用。時有痔病苾芻。醫教用熊皮作鞋。著時病差。佛言。為病應著。若多重難得。應取一重。并毛替其履底。
戶樞抽居切。音樗。所謂樞機。戶之上下也。郭璞曰。門戶扉樞也。
皮連廣雅云。連續也。亦連合也。應師云。律文舊作縺。縺縷不解。
若向許亮切。香去聲。牖也。字從宀從口。徐鉉曰。牗所以通人氣。故從口別作嚮。非。
菴鞮鞮。都黎切。音低。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經音義云。疑為靸鞮。急就篇。靸鞮。卬角也。今江南。謂靴無頸者為靸。說文云。鞮。革履也。律攝云。凡是鞋屨。或作菴頭。擁前擁後。並皆不合。露指皮鞋。亦不應著。若寒雪國。應著富羅。母經云。雨雪處。佛聽著富羅。復聽著羅目伽。又云富羅上重著革皮。絡縮。若出聚落。雨雪得著。無雨處不得也。所著革屣。四重三重。乃至一單。寺裏皆應得著。入聚落時。雨雪得著。無時不得也。病時亦得。五分云。聽寒雪國著富羅。著屣。富羅。不應深作𩍓。聽至踝上。根本羯磨云。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寒雪諸國。許蓄富羅。未知何者是寒雪國。佛言。有霜雪處。水器成凌者是。雜事云。履屨之屬。若擁前擁後。兩角尖頭。麻履之靴。皆不應著。除兩三重補替革屣。如斯之類。西國人皆不著。若是外國寒鄉。為活命因緣。持心方用(印亦。作䩕。諤平聲。高舉也。靸。與靸同悉合切。聲同撒。羅目伽。僧祗云。尼目呵。十誦云。阿尼目佉。亦重屣屬)。
作韈無發切。音襪。與襪同。足衣也。
皮緊殊炭未詳。
○衣揵度法
衣服裳儀。乃出家之樞要。受用必須依制。著縛勿使乖式。解脫由斯為始。罪咎亦此是先。持犯炳然。律有成則。自當檢究。莫致疑誤也。
袈裟色律中十種衣。並遣染作袈娑色持之。故外國法服。皆名袈裟。或言迦羅沙曳。此云不正色。又云壞色。即是赤色也。淨法師曰。梵云加沙野。譯為赤色。袈裟乃是漫言。即乾陀之色。元來不干東語。何勞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語。三衣並曰。支伐羅也。應法師云。韻作𣮫(暇-日)。音加沙。葛洪字苑。始改從衣(乾陀。即赤色樹皮)。如上所釋。因色名衣。若以義表。其號非一。故真諦雜記云。袈裟是外國三衣之名。名含多義。或名離塵服。由斷六塵故。或名消瘦服。由割煩惱故。或名蓮華服。服者離著故。或名間色服。以三如法色所成故(青。黑木蘭)。大淨法門經云。袈裟者。晉名去穢。大集經。名離染服。賢愚經。名出世服。亦名忍鎧。法苑云。夫袈裟為福田之服。如敬佛塔。泥洹僧。為襯身之衣。尊之如法。衣名消瘦。取能銷瘦煩惱。鎧名忍辱。取能降伏眾魔。亦喻蓮華。不為汙泥所染。亦名幢相。不為邪眾所傾。亦名田文之相。不為見者生惡。亦名救龍之服。不為金鳥所食。亦名降邪之衣。不為外道所壞。亦名不正之色。不為俗染所貪。是以教有內外之別。人有道俗之異。在家則依乎外教。服先王之法服。順先王之法言。上有敬親事君之禮。下有妻子官榮之戀。此則恭孝之躅。理叶儒津。出家則依乎內教。服諸佛之法服。行諸佛之法行。上捨君親愛敬之重。下割妻子官榮之好。以讀誦之善。自資父母。行道之福。以報國恩。既許不以毀形易服為過。豈宜責以敬親事君之禮。是故剃髮之晨。天魔聞而遙怖。染衣之日。帝釋見而遠歎。戲女聊披。無漏遂滿。醉人暫前。惡緣即捨。龍子賴而息驚。象王見而止怯。故知三領法衣。蔽身儉用。三種壞色。伏我愛情。既仿稻田。自成應供之德。遠同先佛。實遵和敬之道。出塵反俗。所貴如斯者乎。賢愚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眾生。起一惡心。向三世佛等。若辟支佛。若羅漢。及著染衣人。諸沙門等。獲罪無量。所以者何。染色之衣。是賢聖標式。若能發心敬染衣人。獲福難量。我由信心敬戴之至。故得成佛(唐。貞觀五年。梁州安養寺。慧光師弟子。母氏貧窶。內無小衣來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著。與諸隣母同聚言笑。忽覺脚熱漸上至腰。須臾雷震。擲隣母百步之外。土泥兩耳。悶絕經日。方得醒悟。所用衣者。遂被震死。火燒焦踡。題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殯。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終銷散。是知受持法服。惠及三歸之龍。信不虗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巖宿。以衣幛前。威異神來。形極可畏。伸臂內探。欲取宿者。畏觸袈裟。礙不得入。遂得免脕。如是眾相。不可具紀。出唐高僧傳)。
糞掃衣南山云。世人所棄。無復堪用。義同糞掃。體是殘物。離自貪著。不為王賊所貪。常得資身長道。
冢間衣冢。知隴切。音腫。高墳也。釋名云。冢腫也。像山頂之高腫起也。十誦云。何等塚間衣。有衣裹死人。棄塚間。是為塚間衣(本作冢。俗作塚)。
垣上垣。于權切。音員。牆也。卑曰垣。高曰墉。
受王職衣亦云立王衣。謂王受位時。所棄故衣也。
往還衣謂有俗人。眷屬亡歿。持衣贈送。至於屍林[A15]已。還持此衣。歸奉。施僧眾也。或云去來衣。
毗舍離黎奢毗舍離者。國名也。黎奢者。是其種姓也。如初篇中釋。
菴婆羅婆利亦云菴婆羅婆提(按婆利。婆提。乃賢女之稱。梵言窒利。此云女)或云菴沒羅。此是果名。如上釋。此女生其華中。因以為名四生中。此屬溼生也。涅槃經云。菴摩羅樹。若以乳灌之。一夜中。增長五尺。淨法師云。菴沒羅女。舊云柰女者。非(詳見柰女經)。
波羅跋提婆羅此云護。或云力。跋提。此云賢。或云優婆羅女(婆。音同鉢)。優婆羅。此云青蓮華。言優鉢羅盤那女。生青蓮華中(或名波曇女)。大論云。毗耶離國。婬女名菴羅婆利。舍婆提城。婬女名須蔓那。王舍城。婬女名優鉢羅槃那(三女因緣。詳見柰女耆城經。按經論多云。萍沙王。與柰女通。後生耆婆。今律言無畏)。與跋提交。故生耆婆。善見律。與本律同。此難詳據。未可一定。以事稽之。是萍沙王子。舍婆提。即舍衛城也。
耆婆童子或云耆域。又言時縛迦。善見云。耆婆是外國音。漢言活。亦云故活。又云能活。因彼生時。母以白衣裹棄路中。無畏王子乘車遙見。乃問傍人言。此是何物。答曰。小兒。復問。死活。答言。故活。王子敕人抱取。以活故。即為立字耆婆。因王子所取。故名童子。後漸長大。以宿願力故。為世醫王。佛為法王也。有云生時。一手把藥囊。一手把針筒。昔誓為醫。能活他病。故從德立號也。
得叉尸羅國或云呾叉始羅國。是北天竺境。詳如九十事。及受戒犍度。第六王句釋。
賓迦羅此云青色。亦云青目。此是其字。姓阿提棃。
婆伽陀城即摩竭國城也。
●律藏卷第四十
髑髏髑。杜谷切。音讀。髏。盧侯切。音樓。髑髏。頭骨也。
叞禪國亦云鬱禪。又云憂禪。或云鬱禪延。正云嗢逝尼國。經云。王舍城南。去八千里(此西印度境之國。言南去。疑誤或可西南。考知亦無八千里。或里之小可也)。
波羅殊提王此翻猛暴。或云惡生。是王性行殘暴。無悲愍心。邪見熾盛。如來大悲。遣諸弟子。徧化諸國。迦旃延尊者。是彼國波羅門種。佛遣尊者還化其國。王及民眾。時王受化。歸信三寶。捨惡邪見。然此王曾於毗婆尸佛世時。為槃頭國王太子。供養彼佛。緣此福生。今復為王。威德尊貴。難以及者。按有部律云。菩薩初誕時。大地震動。普放光明。其嗢逝尼國。大輪王初誕子時見斯光明。便謂[A16]己子生時。有此勝光。猶如燈光。宜與子名曰。燈光。時菩薩成道[A17]已。受梵天請。往鹿野苑。轉正法輪。時燈光王。亦於此時。受灌頂位。以法教化。人民熾盛。安隱豐樂。其王雖有如是快樂。然而有疾不睡之病。由此疾故。於酥起憎。於酒生愛。乃勅曰。若有人當我前說酥名者。當斬其頭。王既不睡。令人通宵共相警覺。若其人睡。王問至三。不應答者。便斬其首。由斯嚴酷。隱燈光名。共安號曰猛暴(又曰猛光)。時有一人。名揵陀羅情多智慧。王乃問曰。我不能睡。此有何因。答曰。願賜無畏。王與無畏。報曰。王從蠍生。王怒不信。彼即掘地作坑。滿填牛糞。上安敷具。令王臥息。即便得睡。王自證知。尚疑虗實。遂往問母。母曰。昔父王多諸婇女。因行他國。我起欲心。忽見一蠍。作如是念。此是丈夫。共我行欲。可不樂乎。時彼蠍。變成男子。與我交通。便覺有娠。因茲生汝。經云。夢中與蠍交通。寤[A18]已。見蠍長三尺餘。
健步健。巨展切。音件。又去聲。渠建切。強也。有力也。不倦也。即是勇士。今此健步名烏。又名飛烏。柰女經云。性常不廉。貪於飲食。故名為烏。雜事云。燈光王。有五勝物。一者勝雄象。名曰葦山。日夜行一百驛。二者勝母象。名曰賢善。日夜行八十驛。三者勝駝。名曰海足。日夜行七十驛。四者勝馬。名日衣頸。日夜行五十驛。五者勝使者。名曰飛烏。日夜行二十五驛律。云日行六十由旬。經云。王有象士之臣。名曰烏神。足步行能及日行八千里白象。
阿摩勒果義淨三藏云。菴摩洛迦果。即嶺南餘甘子也。初食之時。稍如苦澀。及其飲水。美味便生。從事立號為餘甘矣。舊云。菴摩勒果者。譌也。以其沐髮黑潤。土俗復呼為油甘子。其色潤澤。形如小柰。作五六稜。生青白色。秋末熟黃。味類攬橄。而肉頗脆。非時聽服。食可除風。樹高六七尺。葉細𠏉輭。不屬人植。自生岡嶺。皮葉亦可染衣。本草云。主風虗熱氣。解丹石傷肺。止咳𠻳。治之尤靈。補益強氣。服如捷徑。取汁和油塗頭。去風痒。生髮鬢。初塗髮脫。復生如漆。
患嚏嚏。亦作䶍。嚏。三形。同丁計切。音帝。鼻塞。即噴嚏也。鼻塞由風傷之也。詩云。願言即嚏。箋云。汝思我心。如是我即嚏。今俗嚏。言人道我。此古遺語者耳。今此健步。因藥勢攻發。乃嚏也。雜事云。飛烏先患癩病。既食果[A19]已。藥病相當。即上變下瀉。不能自持。後因食此藥果。癩病亦除。
優鉢華具云優鉢羅。此云青蓮華。時耆婆自念。佛德尊重。不宜進木藥苦藥。如同餘人法。故取青蓮華三把。以諸下藥熏之。佛嗅此華。華中藥氣入腹。故即便下。病得除差。
梵施王或言梵授。謂從梵天求得子。故名梵施。是波羅柰國王也。
黎師達多黎師達多。與富羅那。此二大臣。如三十事中釋。
炎天子炎天。即夜摩天。此欲界第三天。如前釋。從初四天王天。上至色界頂。摩醯首羅天。總有二十四天。過摩醯首羅。無有天處(若亷摩醯首羅天。則二十五矣。無色界四空天。無形質處所。故不在數也)。
阿難賓坻阿難。此云歡喜。賓坻。正言賓茶䭾寫耶。此云團與。總言歡喜團與。亦作阿難邠坻。經作阿那邠坻。此云無依團施。又譯云無親。謂給食與孤獨無親之人。是須達長者之別名也。應法師曰。按梵本云。阿那他賓茶揭利呵跛底。此云給孤獨長者也(團。是團食)。
那羅延藥那羅延。此云金剛。即堅固義。言此藥堅固。若如來身服者能消。餘人服者為患。時調達強服此藥。在體流注諸脈。身力微弱。不能消轉。舉身肢節。苦痛難當。
悉達多此世尊童子時字也。或翻頓吉。謂太子生時。諸吉祥瑞。悉皆具故。西域記云。薩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舊云。悉達。譌也。
四無量行謂慈悲喜捨也。能與他樂。名之為慈。能拔他苦。名之為悲。慶他得樂生歡悅心。名之為喜。於他無憎無愛。名之為捨。心境廣大。徧滿十方。故云無量。廣如經論。此不繁述。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六
音釋
上音鈕。下音貝。
𧮯音紅。
𡼏音㵎。
挈音怯。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七目錄
- 畦畔
- 襯體著
- 聽作帶
- 白鑞
- 不繫僧祇支
- 伽梵婆提
- 婆闍國
- 菴婆羅婆提
- 逼斥
- 賓耆羊㝹
- 摩竭鴦伽
- 羅睺哆衣
- 蚊幬
- 䟦耆國
- 失守摩羅山
- 薩闍婆羅門子
- 結貝
- 誕陀
- 串頭
- 著襖
- 著褶
- 著袴
- 行縢
- 鷲毛
- 犛牛
- 婆輸伽衣
- 複貯衣
- 俱夜羅器
- 和先䟦檀陀子
- 迦維羅
- 毗琉璃太子
- 不信樂
- 舍夷國
- 惡樹
- 中的
- 車轅
- 馬鞚
- 波婆城
- 摩羅
- 衣簏
- 貯器
- 結繓
- 作帳
- 作幰
- 縵衣
- 無夷羅母
- 納衣
- 鴦伽那羅衣
- 淨施
- 五種食
- 粳米
- 𪎭米
- 大麥
- 粟米
- 俱䟦達羅飯
- 得麨
- 脩餔
- 吉羅羅
- 酪漿
- 蔓㝹
- 烝食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