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
●律藏卷第九
△畜長鉢第二十一
(此是不共戒。尼畜過一夜。得捨墮)。
蘇摩國鉢蘇摩。此云月。然亦未詳的翻。此國有一信樂陶師。佛一一指授。教令作鉢。彼如教隨作。即成特異好鉢。因名蘇摩鉢也。五分律云。佛在蘇摩國。自作鉢坯。以為後式。令陶師燒。陶師便多作合燒。開竈口視。皆成金色鉢。怖懼言。此是大沙門神力。若王聞者。必當謂我多有金寶。便取埋藏。佛復作令燒。皆成銀鉢。亦怖懼埋藏。佛復作令燒。乃成銅鉢。色青好。如閻浮樹。與諸比丘。諸比丘不敢受。佛言聽畜。今按律文。鉢有六種。蘇摩乃至赤鉢。然其大要。不出二種。謂鐵及瓦也(餘銅鉢不聽畜。佛神力變成。故聽畜)。
烏伽羅國或作優伽羅。或作鬱伽羅。又云憂伽羅村。總是一號也。此國之鉢。佛聽畜持。
優伽賖國或作烏伽賖。或云優伽奢。皆一也。此國出鉢。佛聽畜之。[A1]已上三種鉢。因國而受三名。或色容有麤美。實唯瓦之一類也。
大小鉢梵云波呾囉。或云鉢多羅。此譯為鉢也。義翻應器。發軫云。應法之器也。謂體。色量。三皆須應法。體者。泥及鐵也。色者。熏作黑赤色。或孔雀咽色鴿色也。量者。如律文云。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南山云。此姬周之斗也。準唐斗。上鉢一斗。下鉢五升。母經云。齊量者。升半[A2]已上。至二升半。不齊量者。減升半。過二升半。薩婆多論云。上者受三鉢他飯。一鉢他羮。餘可食物半羮。是名上鉢。下者受一鉢他飯。半鉢他羮。餘可食物半羮。是名下鉢。上下兩間。是名中鉢。若大於大鉢。小於小鉢。不名為鉢。鉢他者。律師云。諸論師。有種種異說。然以一義為正。謂一鉢他。受十五兩飯。秦稱三十兩飯。是天竺粳米釜。時人咸共議計。謂上鉢受三鉢他飯。一鉢他羮。餘可食物者半羮。三鉢他飯。可秦升二升。一鉢他羮。餘可食物半羮。是一鉢他半也。復是秦升一升。上鉢受秦升三升。律師云。無餘可食物。直言上鉢受三鉢他飯。一鉢他羮。留食上空處。令指不觸食中。下鉢亦除餘可食物。但食上留空處。令指不觸食。下鉢者。受一鉢他飯。半鉢他羮。是秦升一升。餘可食物半羮。總可一升半。即下鉢受秦升一升半(楞伽經。以一鉢他。翻為一升。準論僅可七合。此或時代不同。升有大小也)。
△畜鉢求好第二十二
(此是共戒。尼同制)。
五綴之瑞切。音惴。合著也。聯也。又連補也。律攝云。有五種綴鐵鉢法。一以細針塞孔。二安小鐵片。打入令牢。三如魚齒。四邊鉸破。內外相夾。四以鐵片掩孔。周圓釘之。五用屑末。此有二種。一錯鐵。二[石*麼]石末。初補鐵鉢。次補瓦鉢。用末綴時。以油和末。於鐵椀中。用鐵鎚熟研。方用塞孔。即以微火燒之使鞕。若麤澁者。更以油塗。依法熏之。若瓦鉢有孔隙者。用沙糖和泥塞之。以火乾炙。若璺破者。刻作鼓腰。以鐵鼓填之。上以泥塗。火熏應用。
閾內越逼切。音域。門限也。謂門下橫木。為內外之限也。
戶扉芳微切。音非。一扇曰戶。兩扉曰門。又在於堂室曰戶。在於宅區域曰門。又云戶扇。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應法師云。律文舊作𨵈。未見所出也(𨵈同扉音)。
△使非親織衣第二十三
(此是共戒。尼同制)。
作繀蘇對切。音粹。織繀也。又箸絲於筟車也。
禪帶十誦云。佛聽腰病比丘畜禪帶。如為舍利弗故聽畜。聽三種帶。繩織帶。辮帶。毳繩帶。五分云。廣作不聽過人八指。狹作不應減五指。應一種色作。不應雜色作。母論云。除錦上色。白皮革。餘一切得用作禪帶。坐時當用自束。作帶法。廣一磔手。長短隨身量作。亦名倚帶(此帶從腰後繞至前兩膝。則脊梁直豎。故能久坐)。
腰帶如衣犍度中釋。
△求織好衣第二十四
(此是共戒。尼同制)。
先不受自恣請謂彼檀越。先未曾告知。恣恁隨意許比丘求索也。
一食直直是價也。謂與其一䬸之食。為價直也。
△與衣瞋奪第二十五
(此是共戒。尼同制)。
難陀弟子難陀。是䟦難陀之兄。非佛弟難陀也。根本律云。難陀有一共住弟子名曰達磨。常懷慚恥。追悔為心。於諸學處。愛樂尊重。彼未曾知難陀惡行。與之共住。既知行跡。即便捨之。與善苾芻而為同住。除三時禮。云云(佛制。夫為弟子。於尊師處。日為三禮。違者得罪。言學處者。即戒也)。
橛上其月切。音掘。木段也。廣雅云。橛。杙也。
龍牙杙杙。如上釋。或云象牙曲鉤。然天竺喚龍亦云象。謂其杙曲向上。如象牙也。
●律藏卷第十
△過七日藥第二十六
(此是共戒。尼同制)。
摩竭魚或云摩伽羅。此云鯨魚。海中之大魚也。鼓浪成雷。噴沫成雨。凡諸水族。無不畏之。一云。雄曰鯨。雌曰鯢。異物志云。鯨鯢。或死沙上。皆無有目。俗言。目化為明月珠。風土記云。海中有鯨魚。長數千里。穴處海底。出則潮下。入則潮上。出入有時。故潮有上下也(此是俗論。於義有違。出入皆不離水。何令潮有上下。既無天眼神智。不足取信也。華嚴經云娑伽羅龍王宮殿中。水涌出入海。其所出水。紺琉璃色。涌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此由其宮殿中。有如意珠。水從珠出入也)。律云。摩竭大魚。身長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極大者長七百由旬。經云。眼如日月。鼻如大山。口如赤谷。大論云。昔五百賈客入海採寶。值摩竭魚王開口。船去甚疾。船師問樓上人。何所見耶。答曰。見三日。及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師云。三日者。一是實日。二是魚目。白山是魚齒。水奔是入魚口。我曹死矣。時船中人。各稱所事。都無所驗。中有優婆塞。語眾人言。吾等當共稱佛名字。佛為無上救苦厄者。眾人一心共稱南無佛。是魚先世。曾受三戒。得宿命智。聞佛名字。即自悔責。魚便合口。眾人命存(莊子。所謂吞舟之魚是也。彼時魚王者。是夜摩天王。因業力故。受此魚身。夫眾生業力受報。麤細不等。麤者如阿修羅王。其身長大七百由旬。又如難陀跋難陀二龍王。身遶須彌山七帀。頭猶上頂。尾在海中。如金翅鳥王。頭尾相去千由旬。高下亦爾。兩翅相去一十六萬里。入海撮龍。兩翅扇水。開一千六百由旬。故莊子云。鵬之背不知幾千里。飛時擊水三千里。翼若垂天之雲。又如巨靈之龜。首完蓬萊。海中遊戲。如斯大身眾生。其類甚多。不可勝舉。言其細者。形如微塵。凡眼不得。而見之。如舍利弗天眼觀水。無不是蟲。遂以絕飲。故知眾生。業力幽奧。巨細不可思議。非凡情之所能測。惟佛大聖。乃能盡知盡見。是故如來號曰正遍知)。
千二百五十人見受戒犍度中。
私訶毗羅𠻬象師私訶。此云師子。毗羅𠻬。或作毗羅吒。未詳翻。是舊調象之師。或云象行長者十誦律云。阿那伽賓頭國中有外道弟子。舊象師。名毗羅吒。大富多財。穀帛充溢。田宅寶物。悉皆豐足。無量福德成就(云云)。
畢陵伽婆蹉或作畢藺陀筏蹉。此云餘習。謂五百生惡性麤言。今得餘習故。大論云。是長老常患眼痛乞食。常度恒水。到恒水邊。彈指言。小婢。住莫流水。水即兩斷。得過乞食。是恒神。往白佛。佛弟子。常罵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言。畢陵伽婆蹉。懺謝恒神。彼即合掌。語恒神言。小婢莫瞋。今懺謝汝。是時大眾笑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語恒神。汝見彼合掌懺謝不。懺謝無慢。而有此言。當知非惡。此人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常自憍貴。輕賤餘人。本來所習。口言而[A3]已。非心憍也。具德經云。能於苦中善行悲行。畢陵伽婆蹉苾芻是(彼河神。於多生中。常為其婢。婆羅門者。天竺貴姓也。於四姓中淨行高貴也。藺音吝)。
巵中章移切。音支。飲器也。又圜器也。漢書云。巵受四升。應師云。律文舊作枝條之枝。非字義也。
𥯕中徒朗切。蕩上聲。大竹筩也。應師云。大筩也。以木若瓦為之。短濶於桶。律文舊作欓。廣雅云欓。茱萸也。欓非此用。又作𥯕。迄逆切。音閱。籮𥯕也。
酥油酥。亦作蘇。是牛羊等乳。鑽抨成之。或以草葉藥而成之。所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而醍醐最為上藥也。餘如無病索美戒中釋。大論云。牛乳。驢乳。其乳雖同。牛乳抨則成酥。驢乳抨則成糞。律攝云。蘇者。是牛羊等蘇。油者。謂苣蕂(胡麻)。蔓菁。及木蜜等。并五種脂。如法澄濾。僧祇云。酥者。是牛。水牛酥。羖羊。羺羊酥。駱駝酥。油者。胡麻油。蕪菁油。黃鹽油。阿陀斯油。𦱔麻油。比樓油。比周縵陀油。迦蘭遮油。差羅油。阿目多油。縵頭大麻油。及餘種種油。是名為油(蕪菁。即蔓菁。詳如下辨)。
生酥僧祇云。生酥者。牛羊等諸生酥。淨灑洗。無食氣。頓受。聽七日病比丘食。
蜜石蜜蜜。謂蜂蜜也。石蜜。是甘蔗汁所成。如片糖氷糖也。善見云。此是甘蔗糖。堅強如石。是名石蜜。僧祇云。蜜者。軍荼蜜。布底蜜。黃蜂蜜。黑蜂蜜。是名為蜜。石蜜者。槃施蜜。那羅蜜。縵闍蜜。摩阿毗梨蜜。是名石蜜。然石蜜。有黑白二種。白者味純甘。黑者味帶苦。本草云。一名乳糖。又名白雪糖。即白糖。出益州。及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沙糖。煎煉作餅塊黃白色而堅重。川浙者佳。主心腹熱脹。潤肺氣。助五藏津。治目中熱膜。口乾渴可止。目昏闇能明。按根本律。有糖。無石蜜。律攝云。糖謂蔗糖。糖攝石蜜。然諸病緣。不過三種。謂風。熱。痰癊。此三種病。三藥能除。蜜及陳沙糖。能除痰癊。蘇與石蜜。除黃熱病。油除風氣。稀糖一種。能除三病。金光明文句云。若病痰。而飲甜肥鹹酸。令人𠲋鼻多汗。又㿃痢也。甜是酥乳等。僧祇云。人有四百四病。風大百一。用油脂治之。火大熱病百一。用酥治之。水大百一。用蜜治之。雜病百一。隨用上三藥治之。十誦云。石蜜非時不得輒噉。有五種人。得非時食。謂遠行人。病人。不得食人。食少人。若施水處。和水得飲。律攝云。有五種人。得守持七日藥。一行路人。二斷食人。三病人。四守護寺人。五營作人(守持加法。述如餘處)。
△過分求用雨衣第二十七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尼聽畜浴衣。不聽畜雨衣)。
閻浮提此云勝金洲。西域記云。南贍部洲。舊曰閻浮提洲。又曰炎浮洲。訛也。藏鈔云。贍部。此土無相當。故不翻。唯西域記音中。翻為穢樹。大論云。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提。名為洲。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閻浮檀金。以閻浮樹故。名為閻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圍繞。通名閻浮提。長阿含云。所以閻浮地。名閻浮者。下有金山。高二十由旬。因閻浮樹生故。得名為閻浮金(金色赤黃。兼帶紫燄)。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廣南狹。狀如車廂。俱舍論云。三邊等量二千由旬。南邊三由旬半。仁王經云。此贍部洲。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十二遊經云。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城。有八國王。四天子。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饒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玉。西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八萬四千城中。有六千四百種人。萬物音響各別。有五十六萬億丘聚。魚有六千四百種。鳥有四千五百種。獸有二千四百種。樹有萬種。草有八千種。雜藥有七百四十種。雜香有四十三種。寶有百二十一種。正寶有七種。海中有二千五百國。有百八十國人。噉五穀。有三百三十國人。噉魚鼈鼀鼉。五大國王。一王主五百城。第一王名斯黎。國土地盡事佛。不事眾邪。第二王名迦羅。土地出七寶。第三王名不羅。土地出四十種香。及白琉璃。第四王名闍耶。土地出蓽鉢胡椒。第五王名那頞。土地出白珠。及七色琉璃。五大國城。人多黑色短小。相去六十五萬里。從是以去。但有海水。無有人民。去鐵圍山。百四十萬里。今按此贍部一洲之地。如西域記云。大分五分。中分為雪山葱嶺。南分為五印度。乃昔金輪聖王所治。是梵天之種。世稱其國名曰天方。又曰婆羅門國(以五印度諸婆羅門。書為天書。語為天語謂劫初成時。梵天來下。以為人種。從本語書。天法不斷。故彼風俗事天者多。以生所因故也)。西分為覩貨羅。波斯諸國。西夷所居。北分為胡虜之鄉。突厥。可汙。烏孫。匈奴所居。東分為二。其沙河以西。有胡人吐蕃所居。石積之東。為震旦國。乃帝王所化。又此贍部洲地。昔無輪王應運。有四主所統。曰。象寶馬人也。其雪山[A4]已南。至于南海。名象主也。地唯暑溼。偏宜象住。故王以象兵而安其國。風俗爆裂。篤學異術。服則橫巾右袒。首則髻四垂。族類居邑。室宇重閣。是為印度國。雪山之西。至於西海。名寶主也。地接西海。偏饒異珍。而輕禮重貨。短製左衽。斷髮長髭。有城之居。是為胡國。雪山以北。至於北海。地寒宜馬。名馬主也。其俗天資。兇暴忍殺。毛帳穹廬。鳥居逐牧。是為突厥國。雪山以東。至於東海。名人主也。地唯和暢。俗行仁義。冠帶右衽。車服有序。安土重遷。務資有類。是為摩訶支那國(此云大唐國)。其五印度境。周九萬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十餘國。北乃山阜隱軫。丘陵瀉滷。東則川野沃潤。疇隴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西方土地磽确。其中印度者據大千地之中央也。故諸佛世尊。皆此降誕。攝化三千。轉輪聖王。並斯垂跡。統御四洲。是故賢聖往往胤嗣而無盡矣。今此略舉一洲數量之大綱。其餘詳備經論。斯不繁述。
四天下華嚴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大地依于水輪。水依于風。風依于空。空無所依。眾生業感。世界安住。故智度論云。三千大千世界。皆依風輪為基。按其風輪。堅實逾於金剛。以眾生心力。同業所感。能持世界。不令傾墜。自風之下。即是虗空。風之上者是水。水上是金。金上是地。地上是山。其輪圍山。周帀環繞。山外亦空。空不可測。山內所攝國土。則有萬億也。何以知然。如長阿含經云。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惡道。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大千世界。其中須彌四洲日月。乃至梵天。各有萬億。成則同成。壞則同壞。是為一三千大千世界。通號曰娑婆。總為一佛剎也。今且略明此一四天下。一日月。所照臨者。乃據萬億日月之中。諸佛世尊。皆此垂化。現生現滅。導聖導凡。之所址也。然於其中。有須彌山王山王之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次第周帀。七山七海之外。乃大鹹海也。鹹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及數萬小洲。徧布安住。鹹水海外。有小鐵輪圍山。周帀圍繞。此四洲等。皆一地輪所持。是為一世界矣。其四洲者。依長阿含經云。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人面像此地形。有大樹名閻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人壽百歲。少出多減。中夭者多(阿毗曇論云。南洲衣服莊飾。種種不同。一生欲事無數。亦有修行至死無欲者。身長三肘半。或四肘。正法念處經云。劫初時。閻浮提人。壽命八萬四千歲。身長五百弓。第二時。壽命四萬歲。身長二百弓。第三時。壽命一萬歲。身長一百弓。至鬬戰時。壽命受一百歲。身長一弓。一弓四肘也。順正理論云。有二中洲。一遮末羅。二伐羅遮羅。皆有人住)。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于逮(此云勝。勝南洲故。又云前。謂在諸方之前也。又云初。謂日初出處也)。其土東狹西廣。形如半月。縱廣九千由旬。人面像之。有大樹王。名伽藍浮。圍七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高百由旬。人壽二百歲。飯食魚肉。以縠帛珠璣。共相市易。有嫁娶禮(阿毗曇云。東弗婆提。人多欲者。一生數至六七。亦有修行至死無欲者。食自死魚肉。自不殺生。不令他殺。頭髮剪前披後。著下衣竟。上衣繞身。身長八肘。順正理論云。有二中洲。一提訶。二毗提訶。皆有人住)。須彌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或云瞿陀尼(此云牛貨。起世論云。斤提樹下有一石牛。高一由旬。以此因緣。名瞿陀尼)。其土形如滿月。人面像之。縱廣八千由旬。有樹王名斤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人壽三百歲。以牛馬珠玉共相市易(阿毗曇云。彼土食肉殺生。人死燒屍。或置水埋土。嫁娶同南洲人。多欲者。至十或十二。亦有無欲者。莊飾皆披髮。上下著衣。身長十六肘。順正理論云。有二中洲。一舍搋。二怛里拏。皆有人住)。須彌山北。有天下名鬱單越(此云最勝。又云勝處)。其土形正方。人面像之。縱廣一萬由旬。有樹王名菴婆羅。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人壽千歲。無有市易持生自活。無我我所。諸山浴池。華果豐茂。眾鳥和鳴。四面有阿耨達池。出四大河。無有溝坑荊棘。蚊虻毒蟲。有自然粳米(不種自生)。眾味具足。以𦦨光摩尼珠置釜鍑下自然(自燒煮也)。飯熟光滅。有曲躬樹。其葉蜜緻。天雨不漏。男女宿下。香樹果熟。自然裂出種種衣。或器或食。河中寶船。乘之娛樂。入中浴時。脫衣岸上。乘船渡水。遇衣便著。不求本衣。次至香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樂器。和弦而行。無有諸病。形貌皆同。髮紺青色。齊眉而止。人起欲心時。熟視女人。彼女隨入園林。若彼女人。是父母中表之親。不應行欲者。樹不曲蔭。各自散去。若非親。應爾者。樹則曲覆其身。隨意娛樂一日二日。或至七日。爾乃捨去。懷妊七八日便生。隨生男女。置四衢道中。行人出指含𠻳出乳。充徧兒身。過七日[A5]已。其兒長大。男向男眾。女向女眾。命終不泣(以人壽定滿千歲。故死而不弔)。莊嚴置四道中。有鳥名憂慰禪伽。接至他方(起世云。人死有鳥銜其髮。置他方世界)。其地柔軟。隨足隱起。大小便時。地為開坼。利[A6]已還合。乃前世修十善行。而生此洲。其土洲人。不受十惡。舉動自然與十善合。身壞命終。生天善處(阿毗曇云。人多欲者。一生數至四五。亦有無欲者。身長三十二肘。順正理論云。有二中洲。一矩拉婆。二憍拉婆。皆有人住。婆沙論云。四大洲之八中洲。人形短小。復有五百小洲。或人住。或非人住。或有空者。非人者鬼也)。正法念經云。北洲人。于山障外。徹見無礙。耳之所聞。若遠若近。若大若小。而皆得聞。東洲人。于黑闇中。亦見眾色。耳識所緣。盡一箭道。西洲人。眼識所緣。山壁無礙。亦能聞聲。如閻浮提蚖蛇之類。眼中聞聲。瞿陀尼人。亦復如是。於隔障礙。聞眾音聲。見眾色像。亦復如是。因本經云。閻浮五種勝三天下。及至他化。一勇健。二念正。三佛出世處。四是修業地。五行梵行處。諸天及三天下。各有三種。勝閻浮提。一長壽。二色勝。三地勝。按經論相較。南洲勝者以道。三洲勝者以福。然北洲福樂最勝。經名難處者。以其雖有癡福長齡。而無智慧。不能增修道業。故諸佛不生其土。正法無聞。因名為難。即八難之一也。如大論云。南洲三事尚勝諸天。況北洲乎。一能斷婬。二識念力。三能精進。所以諸佛唯出南洲。此中略述大綱。令知四洲方域之相。如欲廣明。當閱經論。
不與人過願薩婆多論云。佛不與人過願者。云何過願。如王大人法。有從求願所索。禮必不違。若求妻妾奴婢田宅悉與。佛以此過。不如法與。故云不與過願。唯與如法願也。
阿那頻頭國或云阿那伽賓頭國。未詳翻。
阿夷羅跋提河亦云阿耆羅婆提河。西域記云。阿恃多伐底河。唐言無勝。舊云阿利羅跋提河。訛也。餘如五百結集。拘尸城句中釋。
雨浴衣謂著此衣。於大雨中浴。故名雨浴衣。餘如九十事中釋。
△過畜急施衣第二十八
(此是共戒。尼同制)。
波斯匿王或名不黎先尼。西域記云。正名鉢邏斯那。唐言勝軍。淨法師。譯為勝光。仁王經云。是波斯匿王。[A7]已於過去十千劫。龍光王佛法中。為四地菩薩。
反叛反。甫版切。翻上聲。反覆也。不順也。叛。薄半切。盤去聲。背叛跋扈也(扈。胡字上聲。跋扈。乃強梁之義)。
梨師達多富那羅梨師達多。此云仙授。或翻仙施。又云仙餘。謂從仙人邊求得子故也。富那羅。或云富蘭那。此翻故舊。或翻舊宿。是仙授之兄。此兄弟二人。是波斯匿王大臣。於拘薩羅國。錢財巨富。無與等者。而能於佛。及四部眾。等共受用。不計我所。雜阿含經云。彼自說言。波斯匿王。欲入園觀。令我乘於大象。載第一宮女。一在我前。一在我後。我坐其中。象下坂時。前者抱我頸。後者攀我背。象上坂時。後者抱我項。前者攀我衿。彼諸婇女。為娛樂王故。衣繒綵衣。著眾妙香。瓔珞莊嚴。我與同遊。常護三事。一者御象。恐失正道。二者自護心。恐生染著。三者自護持。恐其顛墜。我於爾時。於王綵女。無一剎那。不正思惟。佛讚長者。善哉善哉。能善護心。然富蘭羅。專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華。遠諸凡鄙。持戒為勝。梨師達。不專精梵行。然其知足。達四聖諦。智慧為勝。後時二俱命終。佛記二人。一持戒勝。一智慧勝。二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盡苦邊際。具德經云。而於信心中。能具大智慧。仙授烏波薩哥是。於信心中。能持梵行。布囉拏烏波薩哥是(烏波薩哥。即優婆塞。布囉拏。即富那羅)。
十日未竟謂三月夏安居未訖。尚有十日在。未至自恣時也。即是七月初六日。至十五日也。
急施衣謂檀越有急難因緣。持衣以施眾僧。而求福祐。如欲軍行。若垂產婦。如是等時施。若過此時。不復後施。故名急施衣也。律攝云。有五種急施衣。謂自遭病施。為病人施。欲死時施。為死者施。將行時施。薩婆多論云。若王施。若夫人施。若王子施。大官鬪將施。若於眾僧有信樂心。以物施僧。以諸貴人。善心難得。又難可數見。或有餘急因緣。是故名急施衣。若不受者。前人功德不成。眾僧失衣。是故聽受。若女欲嫁時。以至壻家。不自在故。令得自在。以物施僧。若病人施。以善心故。以物施僧。令存亡有益。如是等比。盡名急施衣。眾僧得衣。即隨次分之。律攝云。若有五種急施衣時。隨受應分。若施主言。我欲自手而行施者。雖未至限。亦應受之。無犯者。[A8]已差得掌衣人。若施主作如是語。可留此衣。等我還日。自手持施者。此不應分(掌衣人者。謂白二羯磨。差一人為僧掌護衣物。若安居中。有檀越施僧衣。應付令掌之。安居竟。眾僧共分)。
衣時應畜二種衣時。如前過一月衣戒釋。謂此急施衣。二種衣時應畜。若兩十五日。是衣應捨。若作淨。若受持。若不捨。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六日。明相出時。捨墮。除十日急施衣。一切安居衣。必待自恣時分。若安居中分。突吉羅(若有九日在。乃至一日在。未至自恣時。得急施衣者。過二種衣時。於十六日。減增之數。如律本所明)。
自恣或云隨意。謂三月夏安居竟。以作自恣。然安居有二種。若前安居。則七月十五日。是自恣時。若後安居。則八月十五日。是自恣時也。事鈔云。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A9]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誨示。縱宣[A10]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託於他人。故云自恣。寄歸傳云。凡夏罷歲終之時。此日應名隨意。即是隨他於三事之中。任意舉發。說罪除愆之義。舊云自恣者。是義翻也。梵云。鉢[A11]剌婆[A12]剌拏。譯為隨意。亦是飽足義。亦是隨他人意舉其所犯。摩得勒伽論云。何故令自恣。使諸比丘不孤獨故。各各憶罪。發露悔過故。以苦言調伏。得清淨故。自憶喜悅。無罪故也。所以制在夏末者。若論夏初創集。將同期款。九旬立要。齊修出離。若逆相舉發。恐成怨諍。遞相沿及。廢道亂業。故制在夏末。以三月䇿修。同住進業。時竟云別。各隨方詣。必有惡業。自不獨宣。障道深過。義無覆隱。故須請誨。良在茲焉。故律聽安居竟自恣。此是自言恣他舉罪。非為自恣[A13]己意。恁為放逸也。摭華鈔云。諸經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來之歲。則七月十五日。是臘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為計。乃數夏臘耳。臘者接也。謂新故之交接也。
△離衣過六夜第二十九
(此是不共戒。尼無阿蘭若法故)。
迦提月舊翻云功德。西域記。翻為昴星。昴星直此月故。謂從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此一月名迦提月也。律云。夏三月竟。後迦提一月滿在阿蘭若。有疑恐懼處住。此謂後安居人。要滿迦提一月住以滿歲故。非是迦提月[A14]已滿。南山戒本。謂八月十五日滿[A15]已。此誤也。與諸律相違故。或於滿字上。遺脫未字。如十誦律云。三月過。未至八月。未滿歲。僧祇云。夏三月未滿。謂未滿夏末月也。五分云。安居三月。未滿八月。鼻奈耶云。三月後一月。比丘住空間處。根本云。在阿蘭若處。作後安居。準此應知。皆謂受後安居人。要滿此一月住。又或隨前安居眾。七月十五日自恣[A16]已。仍須滿此一月住。以畢九旬日也。若謂迦提月滿[A17]已。而在阿蘭若處住。則於一歲中。得八月六夜離衣宿。唯除夏四月不得耳。此誠非義。亦非前安居人。前安居者。受功德衣。得五月離衣宿。不受。亦得一月。固不干前坐夏人。然迦提月。是西國賊興發之時。故五分律云。八月賊常伺捕人。殺以祠天。一切人民。及諸比丘。無不警備。又善見律云。迦提月無雨。秋賊起。見諸賊殺人。奪物。恐怖。畏失三衣。三衣中。隨一一衣。寄聚落中。若阿蘭若處。眾僧多。房舍堅密。不須寄衣聚落。寄衣[A18]已。六夜一往看。見衣[A19]已。還阿蘭若處。薩婆多論云。後安居始過七月十五日。未滿八月。從七月十六日。次第六夜。聽阿練若安居比丘處。離衣宿。所以聽者。西國盜賊有時。此六夜中間。是賊發時。是故聽也。以此證知。必於迦提一月。在有疑恐懼阿蘭若處住得六夜離衣宿。非於餘月。及無恐懼處。得六夜離衣宿也。
遮摩羅國亦云遮摩梨國。遮摩羅。此云猫牛。
五百弓遮摩羅國。作弓法。以常人四肘。為一弓。如是五百弓。名一拘盧舍。一拘盧舍者。五里是也。或云八里。又云一牛吼地是。謂大牛鳴聲。所極聞處。或云一鼓聲是。薩婆多論云。四拘屢舍。為一由旬。摩竭國一拘屢舍。於北方半拘屢舍。中國地平。是故近也。北方山陵高下。是故遠耳。又云中國多風。遠則不聞鼓聲。近則聞之。是故近耳。北方少風。遠則聞鼓聲。是故違也。所以南北有遠近者。以聞鼓聲有遠近。故云拘屢舍者。是聲名也。凡言鼓聲所及處。是一拘屢舍。律師云。此是定義。所謂阿蘭若處者。離村五里是也(餘如離衣宿戒。及持羊毛戒中釋)。
△迴僧物入[A20]己第三十
(此是共戒。尼同制)。
僧物僧祇律云。僧者八種。比丘僧。比丘尼僧。客僧。去僧。舊住僧。安居僧。和合僧。不和合僧。律攝云。僧者。謂佛弟子。又僧有五種。一無恥僧。謂破戒者。二瘂羊僧。謂於三藏不能解者。三和合僧。謂作羯磨者。四世俗僧。謂淳善異生者(是凡夫人。未生無漏果者)。五勝義僧。謂學無學者(學是初果乃至三果人。無學是阿羅漢果)。根本云。物者有二種物。謂食利物。衣利物。律攝云。凡有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瓶鉢。價直。皆從他得。故言利物。僧祇云。物者。八種物。一者時藥。二者夜分藥。三者七日藥。四者盡壽藥。五者隨物。謂三衣六物。乃至杖屣傘扇。及餘種種所應畜物。是名隨物。六者重物。謂牀座臥具。及餘種種銅鐵竹木瓦器等。是名重物。七者不淨物。謂錢金銀。比丘不得觸。故名不淨物。八者淨不淨物。謂真珠。乃至璧玉。是諸寶物。得觸不得著。故名淨不淨物。
入[A21]己居里切。鷄上聲。身也。人之對也。又私也。律攝云。入[A22]己者。謂攝為私物。薩婆多云。此戒體。若物向僧。與前人說法。令物自入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
音釋
音雞。
鉸音教。
鞕同硬。
璺音問。器破而離。謂之璺也。
筟音夫。織緯者也。
鯨音擎。
鯢音倪。
鑽抨上音劗下音并。
𦱔音卑𦱔麻。
㿃音治。久痢也。下重而赤白曰㿃。若音帶。則婦人下部病也。
穹音芎。
阜浮字上聲。
瀉滷上音寫下音魯。
磽确上音敲。下音學。石地不平也。
昴音卯宿名。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一目錄
- 象力比丘
- 見聞觸知
- 得剎尸羅國
- 餧飼
- 刮刷
- 摩捫
- 䞈金
- 牛語
- 旃陀羅
- 毀呰
- 拘湊
- 拘尸婆蘇晝
- 迦葉
- 阿提棃夜
- 婆羅墮
- 鷹鷂
- 鍛作
- 皮韋
- 簸箕
- 躄跛
- 野干
- 兩舌
- 醜陋
- 攲臥
- 淫女
- 頭眩
- 拘睒毗國
- 謦欬
- 二宿
- 阿羅波遮那
- 法者
- 波利婆沙
- 摩那埵
- 調達
- 麤惡罪
- 婆裘園
- 禪定解脫入三昧
- 有智男子
- 五戒法
- 八關齋法
- 八賢聖道
- 十不善法
- 十善法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