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六
○十三僧殘法
原夫重戒。首尾二篇。初篇若犯。棄而無審。後篇有違。遣以眾教。覆則更加別住。露乃直使意喜。仍須四緣成就。極減廿僧共除。既爾要緣託眾。當須謹固慎。重況茲末世事緣難就。知法淨僧叵求。若不如教。唐自懺摩。設慢律言。重招愆咎。如犯戒輕重經云。佛告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憍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犂中。於人間數。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若復更頑。不信佛經。如觀佛三昧經云。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深重難計。弗可除滅。迦葉經云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相似沙門。身披袈裟。毀滅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菩提。佛告迦葉。汝莫問此。何以故。彼愚癡人。實有過惡。一切魔事。皆悉信受。如來不說彼人得道。假使千佛出興於世。種種神通。說法教化。於彼惡欲。不可令息。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寧頂戴四天下一切眾生。山河。聚落。滿於一劫。若減一劫。不能聞彼愚癡眾生。不信之音。世尊。我寧坐於一胡麻上。滿於一劫。若減一劫。不能聞彼不信癡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寧在於大劫火中。若行若立。若坐若臥。百千億歲。不能聞彼不信癡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寧受於一切眾生。瞋恚罵辱。撾打加害。不能聞彼不信癡人偷法大賊。毀禁之聲。如經所說。可不懼哉。
△失精第一
(此是不共戒。比丘尼波逸提。以女人煩惱深重。難拘難制。佛若與制重者。則罪惱眾生。又女人要在私屏處。多緣多力。方得出精。男則隨事能出。故不同制也)。
舍衛城或云舍婆提。此翻聞物。謂寶物多出此城也。又翻豐德。此含四義。一具財寶。二妙五欲。三饒多聞。四豐解脫。天台云。舍衛城。又名舍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名阿䟦提。此云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也。善見云。舍衛者。是道士名也。昔有道士居住此地。往古有王。見此地好。就道士乞為立國。以道士名。號為舍衛。又名多有。謂諸國珍寶。及雜異物。歸聚此國。故名多有。頌云。
此國邑內人民。有五十七萬戶。邑外屬舍衛國者。有八萬聚落。國土縱廣一百由旬。西域記云。室羅伐悉底國。舊曰舍衛國。譌也。中印度境。周六千餘里。宮城周二十餘里。穀稼豐。氣序和。風俗淳質。篤學好福。是勝軍大王。所治國都也。此即憍薩羅國都城之號。
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亦云麤黑。猶其面黑。眼赤故也。舊名烏陀夷。此云出現。謂日出時生也。善見云。迦留陀夷。與佛同日生。本是大臣。佛未出家。常為執事。破僧事云。時路傍孔中。出一毒虵。烏陀夷見此毒虵。恐害菩薩。即拔利刀斬為兩段。虵吐毒氣。著烏陀夷身。變為黑色。因此名為黑烏陀夷(佛未出家時。稱為菩薩)。因世尊出家成道。父王思見。遂遣陀夷往迎。既至佛所。佛為說法。喚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成比丘性。而情多欲。後於舍衛城。有婆羅門女。逼行非法。而尊者不從其事。彼懷瞋忿。自破身形。反誣尊者。以告其父。父集五百婆羅門眾。共曳尊者。然尊者力大。乃至不能移足。時佛觀知。此是最後教誡烏陀夷事。佛衰其力。婆羅門眾共打幾死。將曳王所。王雖審知事虗。猶三反呵責尊者。夫人亦復深諫。尊者聞斯貴[A1]已。極生慚恥。遂往尊者舍利弗所。頂禮雙足。具陳上事。時舍利弗。觀彼根性。隨機說法。并與教授。彼聞自尅。發勇猛心。結惑皆除。證阿羅漢果。既證果[A2]已。念報佛恩。而行教化。佛言。我諸聲聞弟子中。教化有情令得聖果者。烏陀夷為第一。如是尊者。於舍衛城。教化十八億人。令得聖果。後為暴惡女兒婦。通賊。斷尊者命。將屍棄糞聚中。此是尊者先所作業。今時果熟。還於自身蘊器處受。非於餘處。有物代報。爾時十五日。當布薩時。大眾皆集。惟不見尊者一人。諸佛世尊。得無忘念。知[A3]已被殺。棄糞聚中。佛與大眾圍繞。夜至城門。放大光明。徧滿城邑。其門自開。王及夫人。臣民婦女。驚覺奔馳。隨佛往至糞聚處所。出尊者屍。香湯洗浴。置寶輿中。伎樂幢旛。共導出城。至一勝處。香木焚之。取舍利。置金瓶內。於四衢路側。建墖供養。為人天福田也(有云尊者。既證果[A4]已。誓報佛恩。化千家夫婦。俱證聖果。[A5]已化九百九十家。最後一家。夫[A6]已得果。外出。婦與賊通。懼夫還。尊者發露其事。故使賊壻殺之。宿緣詳見根本律)。
夢中夢者。寐中神遊也。列子分六夢。一正夢(安靜而蓮)。二噩夢(驚愕而夢)。三思夢(平時所思而夢)。四寤夢(覺時所道而夢)。五懼夢(恐懼而夢)。六喜夢(喜悅而夢)。善見云。夢有四種。一者。四大不和夢。謂夢見山崩。或飛騰虗空。或見虎狼師子賊逐。二者先見故夢。謂晝日或見白黑。及男女相。夜則夢見。三者天人與夢。若善知識天人。現善夢。令人得善。惡知識者。現惡夢。令人得惡想。四者想夢。謂人前身。若有福德。今現善夢。若造罪者。今現惡夢。如菩薩母。夢菩薩初欲入母胎時。夢見白象後忉利天下。入其右脇。此是想夢也。若夢禮佛。誦經。持戒。布施。種種切德。此亦想夢。夢禮佛。聽法。說法等。此是善夢。若夢見殺盜婬。此名不善夢。若夢見青黃赤白色等。此是無記夢也。問曰。若爾者。應受果報。答曰。不受果報。何以故。以心業羸弱。故不感報。是故律云。除夢中不犯也。以佛結戒制身業。不制意業。故夢中無罪。佛言。若夢中有實者。一切人無能得脫。根本律。佛告阿難陀曰。彼諸苾蒭。想心緣慮。我不云無。然在夢中。非是實事。應除夢中。律攝云。夢中雖有情識。然無楷定實事可求。故不犯。涅槃經云。迦葉菩薩白佛言。若有比丘。夢行婬欲。是犯戒不。佛言。不也。應於婬欲。生臭穢想。乃至不生一念淨想。遠離女人煩惱愛想。若夢行婬。寤應生悔。若受供養時。應如饑世食子肉想。若生婬念。應疾捨離。若能隨順佛所說者。是名菩薩。五分律。佛告諸比丘。若未離欲恚癡。散亂心眠。必失不淨。雖未能離。以繫念心眠。若無有是過。善見云。亂意睡眠者。以不定意睡眠也。若白日眠。先念某時某時當起。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若汝洗浴竟。欲眠。當作是念。我髮未燥當起。若如是眠善。若夜亦應知時。月至某處當起。若無月。星至某處當起。當念佛為初。於十善法中。一一法中。隨心所念。然後眠。所言精者。大論云。以妄想邪憶念風。吹婬欲火故。肉髓膏流。熱變為精。精有五種。七種。十種。具如律文(念佛為初者。六念中。首則念佛也)。
僧伽婆尸沙僧祇律云。僧迦。謂四波羅夷。婆尸沙者。是罪有餘。應羯磨治。故說僧伽婆尸沙。復次。是罪。僧中發露悔過。亦名僧伽婆尸沙。根本律云。僧伽者。若犯此罪。應依僧伽而行其法。及依僧伽而得出罪。不依別人。阿伐尸沙者。是餘殘義。若苾蒭於四波羅市迦法中。隨犯其一。無有餘殘。不得共住。此十三法。苾芻雖犯。而有餘殘。是可治故。名曰僧殘。律攝云。僧伽阿伐尸沙者。一。事由眾故。二。體是有餘。假眾方除。表非初重。僧伽是眾。阿伐尸沙是。教由奉眾教。罪方除滅。又前之四戒。體是無餘。此是有餘。以可治故。毗尼母云。如人為他所殘。尚有咽喉。名之為殘。如二人共入陣間。一為他所害命絕。二為他所害。命根少在不斷。若得好醫良藥。可得除瘥。若無者。不可瘥也。犯僧殘者。亦復如是。有少可懺悔之理。若得清淨大眾。為如法說懺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無清淨大眾。不可除滅。是名僧殘。善見云。僧伽者。僧也。婆者。初也。尸沙者。殘也。云何僧為初。答曰。此比丘[A7]已得罪。樂欲清淨。往到僧所。僧與波利婆沙。是名初。與波利婆沙竟。次與六夜行摩那埵為中。殘者。與阿浮訶那。是名僧伽婆尸沙也。
轉輪聖王梵云。斫迦羅伐辣底曷羅闍。此云轉輪王。奘師云。夫輪王者。將即大位。隨福所感。有大輪寶。浮空來應。感有金銀銅鐵之異。境乃四三二一之差。因其先瑞。即以為號。金輪王。乃化被四天下。銀輪王。則政隔北拘盧銅輪王。除北拘盧及西瞿陀尼。鐵輪王。則惟贍部洲。長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世間有轉輪聖王。成就七寶。有四神德。云何七寶。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餘經名典財寶)。七主兵寶。云何金輪寶成就。若轉輪聖王。出閻浮提地。剎利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上高殿上。與婇女眾。共相娛樂。天金輪寶。忽現在前。輪有千[A8]輻。光色具足。天金所成。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輪徑丈四。輪王見[A9]已。即召四兵。向金輪寶。偏露右臂。右膝著地。以右手摩捫金輪。語言。汝向東方。如法而轉。勿違常則。輪即東轉。時王即將四兵。隨其後行。輪所住處。王即止駕。爾時東方諸小王。見大王至。以寶鉢盛寶粟。來詣王所。拜首。白言。今此東方。土地豐樂。多諸珍寶。人民熾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順。唯願聖王。於此治政。我等當給使左右。承受所治。當時輪王。語小王言。止止。諸賢。汝等則為供養我[A10]已。[A11]但當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枉。無令國內有非法行。身不殺生。教人不殺生。偷盜。邪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瞋。嫉妬。邪見之人。此即名為我之所治。時諸小王。聞是語[A12]已。即從大王。巡行諸國。至東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隨輪所至。其諸國王。各獻國土。亦如東方諸小王(云云)。是為輪寶成就(餘六寶。如經廣釋。四神德。一長壽不夭。二身強無患。[A13]三顏容端正。四寶藏盈溢)。若鐵輸。有二百五十輻。銅輪有五百輻。銀輪有七百五十輻。金輪有千輻。原此飛行皇帝。出世間時。千子具足。國士平正如掌。安隱豐樂。無諸災疫。衣食自然。不須營覓。王唯以十善化導。慈育民物。如父愛子。國民慕王。如子仰父。順王化導。故論云。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各安其所。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
內色外色內色者。[A14]己身。外色者。他身。內外色者。[A15]己身他身。善見云。內色與外色觸。即成堪用。虗空中動。亦無內。亦無外色。自動。故得罪。
涅槃僧此言。裙也。其色體量。并所著法。俱如一百事中釋。
△女身相觸第二
(此是不共戒。比丘尼觸男子。得波羅夷)。
捫摸捫。摸奔切。音門。撫持也。摸。末各切。音莫。按捫摸字。謂以兩手捫摸也。
嗚口嗚。謂嗚唼其口也。又嗚。應作歍。謂口相近也。
罵詈罵。莫駕切。麻去聲。惡言也。詈。力地切。音利。正斥曰罵。旁助曰詈。
捺髀捺。乃八切。難入聲。手按也。髀。補委切。音彼。應法師云。古文蹕。同蒱米切。說文云。股外也。若音陛。北人用此音。又方爾切。江南行此音。律文舊作䏶。俗字也。
尼師壇此云坐具。或云隨坐衣。又云隨足衣。謂將隨行。不得離故。坐具制意。本為護僧臥具。及以[A16]己物。勿令垢膩。凡欲臥坐時。先將坐具。敷在臥具上。然後徐徐按坐。并以隨臥。佛言。為身。為衣。為臥具。故制畜之。以遮毒蟲。磽棘等。故云為身。恐塵垢汙法服。故云為衣。敷臥具上。以障垢膩。恐汙臥具。故云為臥具。淨法師云。梵言尼師但那。此譯為臥敷具。亦云坐臥具也。戒壇經云。尼師壇。如墖之有基也。汝今受戒。即五分法身之基也。良以五分由戒而成。若無坐具。以坐汝身。則五分定慧。無所從生(餘如九十事釋)。
草秸秸。同稭。訖黠切。音戞。稭。禾藁去其皮。以為蓆也。或作鞂。俗作秸。黠。並非。律文舊作𦮽。應師非之。𦮽。古沃切。音谷。禾皮曰𦮽(戞音甲)。
●律藏卷第三
△麤惡語第三
(此是不共戒。尼得偷蘭遮)。
摩醯首羅天此言大自在。正梵音云。摩訶莫醯伊濕伐羅。八臂。三眼。騎白牛。執白拂。及三股叉。如自在天子經云。過去八萬四千劫前。為寂靜婆羅門子。名曰商迦。入於山谷草菴而住。時值如來。名功德海。彼即然燈三盞。施三條針。至心供養。而發願言。獻此三燈三針。願具三眼。得三股叉。於生生中。恒行施願。為世間主宰。得八自在。成就欲樂。心識聰利。又云。我於過去無數俱胝劫。於大牟尼佛所。布施供養。修福持戒。熏習智慧。過是[A17]已來。獲自在報。於八生身中。得八種自在。我曾生生。布施。持戒。苦行。求主宰自在。欲樂解脫。乃至究竟寂滅。安樂亦然。是故布施。智慧觀察。一心守護。修行不斷。釋論云。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大千界主。灌頂經云。字威靈帝(陀羅尼集云。我以神通遊騰十方。諸佛國土。佐佛揚化。以神呪力。六道化身。度脫眾生。內修菩薩戒行。久處法流水中。八住齊階。功德成就。餘如二卷中釋)。
癡人梵云慕何。此云癡。如正行經說。佛坐思念。人癡故有生死。何等為癡。本從癡中來。今生為人復癡。心不解不開。不知死當所趣向。乃至不念世間苦。不知泥犂中拷治劇。是名癡。故有生死不止。生死如呼吸間。膬不過於人命。婆沙律。問云。佛大慈悲。兼無惡口。云何言愚癡人。答曰。佛是稱實之語。非是惡口。此具縛煩惱眾生。具足愚癡故。佛慈悲心故。呵責折伏。如今和上。阿闍黎。教誡弟子故。稱言癡人。非是惡口。如此如來以大悲心。為調伏弟子故。而訶責之。
△歎身索供第四
(此是不共戒。尼得偷蘭遮)。
唄匿此翻為靜。出要律儀云。此鬱鞞國語。翻為止斷也。又云止息。由是外緣。[A18]已止[A19]已斷。爾時寂靜任為法事也。或譌云。婆陟。應法師云。梵言婆師。此言讚歎。言唄匿者。疑譌也。或云梵唄。皆梵天之音也。法苑云。尋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結章。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毗尼母經云。佛告諸比丘。聽汝等唄。唄者言說之辭。雖聽言說。未知說何等法。佛言。從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隨意所說。十二部經。復有疑心。若欲次第說。文眾大。文多恐生疲厭。若略撰集好辭。直示現義。不知如何。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即聽諸比丘。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十誦律云。有比丘名䟦提。於唄中第一。是比丘聲好。白佛言。世尊。聽我作聲唄。佛言。聽汝作唄。唄有五利益。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復有五利。四略如前。第五云。諸天聞唄聲。心則歡喜。長阿含經云。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徧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梵摩喻經云。如來說法聲有八種。一最好聲。二易了聲。三柔輭聲。四和調聲。五尊慧聲。六不誤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言不漏闕。無得其短者(云云)。
持戒者律云。持戒者。不缺。不穿漏。無染汙也。不缺者。謂舉其重戒之首。即是持於四棄。清淨守護。如愛明珠。故名不缺。若毀犯者。如器[A20]已缺。無所堪用。佛法邊人。非沙門釋子。失比丘法。名之為缺。不穿漏者。謂舉其威儀之初。即是持於波逸提等。如護少許浮囊。故名不穿漏。若有毀犯。如器穿漏。不能受道。名為穿漏。無染汙者。謂雖持律儀。不穿不缺。猶須定共持心。欲念不起。故云無染。若念破戒事。即名為汙。故大經云。雖不與彼女人身合。而共言語嘲調。壁外釧聲。見男女相追。皆汙淨戒。又十住婆沙論云。雖制其事。而令女人洗拭按摩。染心共語相視。或限爾許日持戒。或期後世富樂。天上自恣。皆名不淨。毗尼母經云。淨持戒者。一切佛所制戒。皆能受持。無微毫之失。故名持戒。得清淨心戒者。禪戒是也。持心不散。得與定各故名淨心戒也。淨慧戒者。守持此慧。不令散亂。得見四諦。名淨慧戒。一切人。若有信心持戒者。應當作心。生如是念。若犯微細戒。生於怖心。與重戒無異。作如是持戒者。梵行清淨。所受持波羅提木叉戒。亦清淨。一切應修身業。口業。意業。令成就善行。乃至能防身口意。不作十惡。
△媒嫁第五
(此是共戒。尼同制)。
迦羅比丘或作迦留。或作迦盧。此云黑。或連父字呼之。名迦盧蜜栗伽羅子。根本律。謂黑鹿子比丘。是也。有云。鹿子是其母名。故鼻奈耶律云。迦留鹿園子。母字也。十誦云。鹿子長者兒。名曰迦羅。聰智利根。眾人所問。常為斷疑。他事[A21]怱務。若人有女姊妹。有來求者。往問迦羅。應與不應與。若人自為求婦。若為兒求。亦往問迦羅。為可取不。迦羅後時。以信出家。剃除鬚髮。被著袈裟。作比丘[A22]已。猶如本法。他事怱務(云云)。
適意適。施職切。音釋。如也。自得也。廣雅云。適善也。謂事物善好。稱人心也。
華鬘梵語摩羅。此云鬘(音蠻)。經云。在額上者名之為鬘。按西域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華。行列結之。以為條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或首或身。以為飾好。律文舊作𩬏。此非體也。母論云。何者是作鬘瓔珞華。一優鉢羅華。二婆師迦華。三薝蔔迦華。四阿提目多迦華。五打金作華。六打銀作華。七白蠟華。八鉛錫華。九作木華。十作衣華。十一作帶華。是名華鬘華(蘇摩那。此云善攝意。又云稱意華。其色黃白。極香。髻。音茅。髮覆眉也)。
二根謂一身具有男女二根。善見云。有三種。一者自受胎。能令他受胎。二者自受胎。不能令他受胎。三者不能自受胎。能令他受胎(餘如初篇二形句中釋)。
優婆塞或云伊蒲塞。此云近士男。肇師曰。義名信士男。淨名疏云。此云清淨士。又翻為近住。謂受戒行。堪近阿羅漢住也。西域記云。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舊曰伊蒲塞。又曰優婆塞。皆譌也。大婆沙論云。鄔波索迦者。親近修事諸善法故。謂彼身心。狎習善法。又親近修事精進行故。謂彼恒時。愛樂修習。速捨生死。速證涅槃精進之行。又親近承事諸佛法故。謂彼至誠受持。守護諸佛法律。不惜身命。故名鄔波索迦。成實論云。受八戒齋。名優婆娑。優婆娑。秦言善宿。是人心善。離破戒宿。故名善宿(此言受八戒齋者。名優婆娑。義如下釋)。
△私屋過量第六
(此是不共戒尼得偷蘭遮)。
曠野國梵語阿臘毗。此云曠野。母經云。阿吒毗國作私房比丘。亦字阿吒毗。根本律云。時摩竭陀。憍薩羅。二國中間。大曠野處。有五百羣賊。殺害商旅。由斯兩界。人行路絕。時影勝王。聞是事[A23]已。命大將曰。卿可往彼二國中間。曠野之處。屏除羣賊。權住於彼。時彼大將。奉王教[A24]已。將諸左右。往曠野中。見彼羣賊。將便獨進。鋒矢交刃。射一百人。餘四百人。尚來共戰。其將告曰。汝等莫前。勿令俱死。宜釋甲仗。去傷者箭。觀其活不。諸賊聞[A25]已。看被射者。為去其箭。尋並命終。方知大將。善閑射法。更不敢戰。餘四百人。求哀請活。大將愍之。慈心向彼。即於二界築一新城。總集諸人住此。從斯[A26]已後。名曠野城。
恒河或云恒伽河。又云殑伽河。殑伽此云天堂來。謂見其源。從高處來。故也。或云是河神之名。以為河名也。西域記云。競伽河。舊曰恒河。又曰恒伽。譌也。大論云。四河中。恒河最大。四遠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人所敬事。又餘河名字喜轉。此恒河世世不轉。底有金沙。從阿耨池。東方象口。流出中天竺中境。橫流入東南海(有云銀牛口流出。沙細如麵。水白如乳。故諸經中。常以為喻。四河者一殑伽。二信度。三縛芻四徙多河也)。
娑羅樹此云堅固。冬夏不改。故名堅固。或作婆囉。此翻高遠。以其樹高聳。過於餘樹也。詳如下五百結集法中釋。
摩訶迦葉正言摩訶迦葉波。或言摩訶迦攝波。摩訶。此云大。迦葉。此翻飲光。謂其身光。能映諸物。有云。尊者上古元祖。是大仙人。身有光明。而能吞蔽燈火之光。時人異之。故號飲光仙人。因此標其氏族焉。文句云。言大者。若約所表。或因智大。德大。心大。故稱大迦葉。若約事釋者。佛弟子中。多名迦葉。如十力。三迦葉等。於同姓中。尊者最長。故標大以簡之。於十大弟子中。頭陀第一。毗奈耶云。摩揭陀國。有一大城。名尼拘律。於此城中。有大婆羅門。亦名尼拘律。有大貲財。多諸僕使。七寶盈倉。有十八聚落。以充封祿。十六大邑。以充僕使。復有六十億上妙真金。由其宿因。福善所感。業果成熟。種糠麥子。便生金麥。每収果實。滿二百餘石。後於望族。娶女為妻。經歷多年。了無子息。恒求繼嗣。處處享祭一切神祇。雖久祈請。不能遂意。心懷憂苦。掌頰而歎。其母告曰。我先無子。求尼拘律樹。遂便有汝。今宜於神樹。竭力祈請。但求一子。必當遂意。彼奉母教[A27]已。於後園內。畢鉢羅樹下(即菩提樹)。廣設珍饈。具申祈請曰。伏惟樹神。早授我子。若稱願者。請於此處。廣立神堂。并設大會慶謝殊恩。若不遂意。我當連根伐樹。令汝無依。于時天神。知彼心慇懃。心生惶懼。念我無力。當如之何。即往北方多聞天王處。具白上事。天王聞[A28]已。自念無力。即往上天。哀白帝釋。帝釋聞[A29]已。告輔佐曰。若有天衰相現前。須來報我。後時有一天子。五衰相現。便速往報。天主命來。告曰。汝今宜往贍部洲內。尼拘律城。大婆羅門家。而往受生。天子啟曰。大天。當知。彼婆羅門。自恃尊貴。深生放逸。然佛大師。出興於世。化緣若畢。當入涅槃。我有宿願。於世尊處。專修淨行。恐生於彼。為我障礙。天主告曰。汝勿憂慮。我當助汝。一切時。令無放逸。彼命終[A30]已。便往尼拘律氏。託蘊受生。月滿生男。姿容超絕。光明炳耀。如贍部金。頂圓。臂長。鼻修。眉高。額廣。眾相具足。三七日後。諸親歡會。而共立字。曰此子本於畢鉢羅樹求得。應名畢鉢羅。又從氏族。可名迦攝波。由此時人。稱畢鉢羅。或云迦攝波。年既長大。將付明師。習眾技藝。及諸典籍。一經耳目。記持不忘。於四薜陀。悉皆明了(薜陀。譯為明智。或云四明論舊云圍陀。凡天竺諸婆羅門悉皆誦習。口相傳授。不合書紙)。學此論者。於諸世間。在地居空。考諸祥變。無不閑盡。能顯自宗。善破他論。既皆明了。諸婆羅門。推為師導。教授五百婆羅門子(云云)。爾時菩薩(稱佛)於夜半踰城。出家。住勤苦林。時迦攝波。亦於此時。棄捨家業。修出離行。作如是念。若世間是阿羅漢者。我當依彼。敬心承事。既出家[A31]已。時人號為隱士迦攝波。住多子制底邊(制底塔也)。是時菩薩。住阿蘭若。於六年中。修苦行[A32]已。成等正覺。人間遊行。次到廣嚴城。於多子墖邊。在樹下坐。為引導迦攝波故。舉身放光。周遍赫奕時迦攝波見[A33]已。尋光而去。到世尊所。遙見如來。儀貌端正。相好殊倫。諸根湛寂。一心無亂。譬如山王。金色照耀。歡喜踊躍。高聲唱言。此是我師。我是弟子。世尊告言。如是如是。迦攝波。我是汝師。汝是我弟子(云云)西域記云。迦葉波者。聲聞弟子也。得六神通。具八解脫如來化緣斯畢。垂將涅槃。告迦葉波曰。我於曠劫。勤修苦行。為諸眾生。求無上法。昔所願期。今[A34]已果滿。我今將欲入大涅槃。以諸法藏。囑累於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墜。姨母所獻金縷袈裟。慈氏成佛。留以傳付。我遺法中。諸修行者。若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皆先濟度。令離流轉。迦葉承旨。任持正法。結集既[A35]已。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鷄足山。山陰而上。屈槃取路。至西南岡。山峰險阻。崖徑槃薄。乃以錫杖扣剖之如割。山徑既開。逐路而進。槃紆曲折。回互斜通。至於山頂。東北面出。既入三峰之中。捧佛袈裟而立。以願力故。三峰斂覆(婆沙論云。尊者入中。結加趺坐。作誠言曰。願我此身。并納鉢杖。久住不壞。乃至經於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慈氏如來出現世時。施作佛事。發此願[A36]已。尋即入定。彼三峰便合成一。掩蔽尊者。儼然而住)。故今此山。三脊隆起。當來慈氏世尊之興世也。三會說法之後。餘有無量憍慢眾生。將登此山。至迦葉所。慈氏彈指。山峰自開。彼諸眾生。既見迦葉。身形短小。更增憍慢。時大迦葉。授衣致詞。禮敬[A37]已畢。身昇虗空。示諸神變。化火焚身。遂入寂滅。時眾瞻仰。憍慢心除。因而感悟。皆證聖果。今山上建窣堵波(塔也)。靜夜遠望。或見明炬。其有登山。翻無所覩(此山在摩揭陀國。莫訶河。相去百餘里梵語屈屈吒播陀山。此云雞足山。因後尊者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又改云尊足山也)。
里巷周禮。五家為鄰。五鄰為里。謂二十五家也。風俗通云。五家為軌。十軌為里。里者。居也。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居方一里之中也。巷。胡降切。學去聲。里中之巷也。直曰街。曲曰巷。
螺髻梵志西天外道。或以螺為髻。或以髮塠髻如螺也。梵志。婆羅門之別稱。其人種類。自云從梵天口生。承習梵天之法。故取梵以為名也。唯五天竺有。餘國皆無。或在家。或出家。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梵者。淨也)。
摩尼犍大龍王摩尼。正言末尼。此云離垢。即如意珠。謂龍王頸中有此珠。若人得之。毒不能害。火不能燒。犍大。正言犍達。此云香。梵云那伽。此云龍也。
祇樹給孤獨園祇。即祇陀。此云戰勝。波斯匿王之子。給孤獨。即須達長者之德稱。因緣詳如房舍犍中明。
賴吒婆羅比丘或作賴吒和羅。又作羅吒婆羅。此云護國。增一阿含云。貴豪種族。出家學道。所謂羅吒婆羅比丘是。百緣經云。是拘毗羅國。須提王子。佛念往度。現諸神變。并為說四諦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求索出家。佛告善來比丘。鬚髮自落。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彼乃過去無量世時。名須提王。設種種餚饍。供養辟支佛。及為造墖。緣斯功德。無量世中。不墮三途。天上人中。尊榮豪貴。受天快樂。乃至今者。值佛出家得道。
無主自作屋善見云。無主者。無檀越主。但自東西乞求。自為者。自為[A38]己身。不為眾僧。此謂自作私舍。無有男女。及黃門等。為作施主。自求乞作。以多緣事。惱亂在家之人。故令應量作也。
佛十二磔手磔。側格切。音窄。張也。開也。謂張大指頭指。盡其兩端。名一磔手也。長佛十二磔手者。佛一磔手。當常人三磔手。十二磔手。長常人十八肘。廣七磔手者。謂寬常人十肘半也(常人二磔手。為一肘也)。
陂池布眉切。音卑。畜水曰陂也。
淹漬淹。衣炎切。音閹。漬也。留滯也。漬。資四切。音恣。水浸曰漬也。
革屣屣。古文作𩌦。𩎉。蹝。三形。同想里切。音徙。革履也。草曰扉(音費)。麻曰屨(音踞)。皮曰履。皮熟曰韋。生曰革。律云。到僧中。脫革屣。百一羯磨云。須知西方入眾。元不著鞋履。此言遣脫。意在深防。若有著來。皆須脫去。如其有病。隨時準量。
拼地亦作抨。俗作伻。三形。同補耕切。音崩。使也。揮也。彈也。今謂彈繩墨。為之拼。江南名抨也。善見云。房主先當治地平正。猶如鼓面。然後往至僧所。請僧安處房處。乃至僧差一智慧比丘往(云云)。
觸嬈嬈。尼了切。音鳥。戲弄也。又爾紹切。音擾。亂也。苛擾也(苛音何)。
佛圖或作佛徒。又作浮屠。即浮圖音之譌轉。是佛墖廟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六
音釋
音入。二十也。
叵音頗。不可也。不能也。
噩音諤。
辣郎達切。蘭入聲。
膬同脆。音翠。謂小硬物。易斷也。
嘲陟交切。爪平聲。謂言相調也。
殑音擎。
𠓆同兢。音京。
五衰相天人將終。有五種衰相現。一頭上花冠萎。二腋下汗出。三衣裳垢染。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又云。更有天來。坐[A39]己座。
赫奕上。亨入聲。明盛也。下音繹。大盛也。又美容也。
紆音迂。曲也。
斜音邪。不正也。又音耶。谷口名也。
窣孫入聲。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七目錄
- 拘睒彌國
- 瞿師羅園
- 優填王
- 闡陀
- 尼拘律陀樹
- 熊羆
- 沓婆摩羅子
- 阿練若
- 慈地比丘
- 檀越
- 瞋恚
- 羝羊
- 異分事中取片
- 響聲
- 彌尼搜國阿奴夷界
- 阿那律
- 摩訶男
- 五欲
- 䟦提
- 難提
- 金毗羅
- 難陀
- 䟦難陀
- 阿難陀
- 提婆達多
- 優波離剃髮師
- 迦毗羅衛城
- 白㲲
- 毗羅荼
- 占婆國
- 拘睒毗國
- 迦休拘羅子
- 阿闍世
- 欶太
- 兇惡
- 老邁
- 老耄
- 䐗坎窟
- 迸石
- 右顧猶如大龍
- 自襞
- 四疊
- 三聞達多
- 鶱荼達婆
- 拘婆離
- 迦留羅鞮舍
- 四聖種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