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七
△過量作覆瘡衣第八十八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覆瘡衣梵言建豆鉢喇底車憚娜。此云遮瘡疥衣。僧祇律云。此覆瘡衣。是隨身衣。不得作三衣。及淨施。乃至雜用。欲入聚落時。當先前著。然後著僧伽梨。施紐。出聚落[A1]已。脫僧伽梨。抖擻。襞疊。舉著常處。覆瘡衣。勿令燥脫。剝瘡血出。當合著入水。不得入僧常所浴處。當在屏處。浸漬令釋。然後脫之。浣濯令淨。浴[A2]已。得持拭身。後日用時。亦復如是。乃至瘡瘥。瘥[A3]已得作三衣。及淨施。餘用。十誦云。乃至瘡差。後十日。若過是畜。波逸提。應截斷[A4]已。悔過。若未截。僧應敕令截(凡過量衣。準此)。律闕受文。準義應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覆瘡衣。應量作。今受持(三說。若捨者。翻受應知)。若依根本部。受法。應云。具壽存念。我某甲此臥敷具。我今守持。[A5]已作成衣。是所受用(三說。彼應報云)。奧箄迦(譯云好。或云爾。亦是方便義。由此聖教。為善方便能趣涅槃。至安隱處。自應答云)。娑度(譯云善。凡是作法了時。及隨時白事。皆如是報答。若不說者。得越法罪。箄音閉)。
△過量作雨浴衣第八十九
(此是不共戒。尼無雨衣。若浴衣過量。波逸提)。
雨浴衣雨浴衣者。謂著在大雨中。以洗浴也。僧祇律云。此衣不得受當三衣。不得作淨施。不得著入河中池中浴。不得小小雨時著浴。亦不得裸身浴。當著舍勒。若餘故衣。不得著雨衣。種種作事。當須大雨時披浴。若雨卒止。垢液者。得著入餘水中浴。無罪。若比丘食時。欲以油塗身。若病時。若多人行處。得繫兩頭作障。比丘五法成就。僧應拜作分雨浴衣。謂不隨愛。不隨瞋。不隨怖。不隨癡。知得不得。羯磨者。應作是說。大德僧聽。某甲比丘。五法成就。若僧時到。僧拜某甲比丘。分雨浴衣。白如是。大德僧聽。某甲比丘。五法成就。僧今拜某甲比丘。分雨浴衣。諸大德忍某甲比丘。分雨浴衣。忍者。僧默然。若不忍者。便說。僧[A6]已忍。拜某甲比丘分雨浴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羯磨[A7]已。應僧中唱言。諸大德。是中分物。參差不同。相降四指八指。理不得計。若不唱者。得越法罪。從四月一日。得雨浴衣。從上座次第付(云云)。此雨浴衣。四月半受用。至八月十五日應當捨。捨法者。一比丘在僧中唱言。諸大德。今日僧捨雨浴衣。如是三唱。若至十六日捨者。得越毗尼罪。捨[A8]已。得受持作三衣。若淨施。得作餘用。亦得入餘水中浴。種種著作。無罪。薩婆多論云。畜雨浴衣。凡有二事。一若天雨時。以障四邊。於中澡浴。若天熱時。亦以自障。於中澡浴。二以夏月多雨。常裹三衣擔持行來。凡比丘浴。當露覆室。要不共白衣。及覆上身。要當著竭支。一當有羞媿。二喜生他欲想。故昔有羅漢比丘洗浴。有一比丘見其身體鮮淨細輭。便欲心生。後不久男根墮落。即有女根。則休道為俗生子。後還遇見。即便識之。知本所因即歸情求及羅漢。教令悔過。用心純至。還得男根。故不宜露形洗浴也(四月半受用者。謂從四月初一日受持。至八月十五日也。舍勒此譯為內衣。似今短裙也。亦可類半泥洹僧也)。
△等佛衣量第九十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難陀此云歡喜。是佛弟。姨母大愛道所生。與佛身相似。有三十相。惟少白毫相。垂睡相。身長一丈五尺四寸。四月九日生。佛後度令出家。為說胎經。即越生死海。險難之處。能至安隱究竟涅槃。獲阿羅漢果。於佛聲聞弟子中。善護諸根能防外境。最為第一。如根本雜事云。諸苾芻請世尊曰。難陀苾芻。先作何業。報得金色。身具三十相。以自嚴飾。望世尊身。但少四指。於淫欲境。極生愛著。大師哀愍。於生死海。強拔令出。方便安置究竟涅槃。唯願為說。佛告諸苾芻。過去世時。九十一劫。人壽八萬歲。有毗鉢尸佛。出現於世。與六萬二千苾芻。遊行人間。至親慧城。王所都處。往親慧林。即於此住。時彼世尊。有異母弟。於婬欲境。極生愛著。彼佛於生死海。勸令出家。方便安置究竟涅槃。時彼國王。名曰有親。以法化世。人民熾盛。豐樂安隱。王異母弟。極躭婬染。王聞佛眾住親慧林。將諸王子。親侍大臣。及內宮人民。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彼王眾。宣揚妙法。示教利喜。得殊勝解。其弟躭欲。不肯出門。時大臣子。及餘知友。撫塵之類。詣而告曰。善友。知不。王及王子。并諸內宮。大臣人眾。往毗鉢尸佛所。躬行禮敬。聽受妙法。獲殊勝解。人身難得。汝[A9]已得之。如何今時。躭著婬欲。不肯出門。彼聞責[A10]已。心生愧恥。俛仰相隨。同行而去。時佛弟苾芻。見諸徒侶。共行而去。問曰。何故君等。將此一人。共伴而去。時彼同伴。具以事白。彼苾芻曰。我是佛弟。昔在家時。於諸欲境。極生躭著。幸蒙大師。強牽令出。安隱將趣究竟涅槃。更有如是愚癡之輩。與我相似。仁等慈悲。強共將去。誠為大善。今可往詣無上大師。得至佛所。必生深信。時彼同伴。共至佛所。佛觀彼類。稱根欲性。而為說法。既得聞[A11]已。深起信心。白言。世尊。唯願大師。及諸聖眾。明至我家。入溫室澡浴。佛默然受。彼知受[A12]已。禮足而去。遂至王所。白言。大王。我詣佛所。聞法生信。於婬欲境。起厭離心。奉請佛僧。明至我家。入溫室浴。王今宜可灑掃街衢。嚴飾城郭。王言。甚善。告諸臣曰。當可唱令。普告諸人。明日世尊。將入城內。諸舊住者。及遠方來。汝等諸人。咸當隨力嚴飾城郭。灑掃街衢。持諸香華。迎大師入。臣奉王教。普告令知。具宣王敕。城諸人眾。如王敕作。時彼王弟。辦諸香湯。及香油等。莊嚴浴室。敷置牀座。毗鉢尸佛。漸欲至城。王及諸臣。太子后妃。宮人婇女。人眾。咸出奉迎。遙禮佛足。隨從入城。時彼王弟。引佛世尊。入溫室內。授香水等。以充澡浴。見佛世尊。身如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周徧莊嚴。見[A13]已。歡喜。生深信心。洗浴既竟。著衣服[A14]已。即便頂禮世尊雙足。發是願言。我今幸遇最上福田。微申供養。願此善因。於未來世。身得金色。與佛無異。如世尊弟。於欲境中。深生躭著。強拔令出。得趣安隱究竟涅槃。願我當來。得為佛弟。獲金色身。亦復如是。我於欲境。生躭著時。強牽令出愛染深河。得趣涅槃安隱之處。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彼親慧王。躭欲之弟。即難陀苾芻是。由於昔時。請毗鉢尸佛。入浴室中。香湯澡浴。淨心發願。彼之善因。今為佛弟。身作金色。我於躭著婬欲之境。強拔令出。捨俗出家。究竟涅槃。至安隱處。時諸苾芻。復白世尊。難陀苾芻。曾作何業。今身感得三十大丈夫相。佛言。乃往過去。於聚落中。有一長者。大富多財。彼有一園。華果茂盛。流泉浴池。堪出家人。棲隱之處。時有獨覺。出現於世。哀愍眾生。樂處間靜。世間無佛。唯此福田。于時獨覺尊者。遊行人間。至斯聚落。周旋觀察。屆彼園中。其守園人。既見尊者。告言。善來。為解勞倦。尊者住此。即於中夜。入火光定。放大光明。遍照園內。園人見[A15]已。作如是念。此之大德。成斯勝行。即便歸家。具白長者。長者聞[A16]已。疾往園中。禮雙足[A17]已。作如是言。聖者。幸住此園。我常施食。彼見慇懃。即便為受。住此園內。入勝妙定。解脫之樂。復作是念。我此臭身。輪迴生死。所應作者。並[A18]已獲得。宜入圓寂。永證無生。作是念[A19]已。即昇虗空。入火光定。現諸神變。放大光明。上燭紅輝。下流清水。捨此身[A20]已。神識不生。永證無餘。妙涅槃界。時彼長者。取其屍骸。焚以香木。復持乳汁。而滅其火。收餘身骨。置新瓶中。造窣堵波。懸諸旛蓋。深生敬信。灑三十種。眾妙香水。并發大願。求諸相好。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長者。即難陀是。由以勝妙供養。敬信業故。今受果報。感得三十殊妙勝相。時諸苾芻。復白佛言。世尊。難陀苾芻。曾作何業。若不出家。棄塵俗者。必當紹繼力輪王位。佛言。過去世時。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有迦葉波佛。出現世間。十號具足。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依止而住。時彼城中。王名。訖栗枳。以法化世。為大法王。王有三子。謂大中小。彼迦葉波佛。施化事畢。猶如火盡。入大涅槃。其王言敬。取佛餘身。以諸香木。栴檀沉水。眾妙香等。焚燒既訖。滅以香乳。收其舍利。置金寶瓶。造大窣堵波。皆用四寶。縱廣正等。一踰繕那。高半踰繕那。安輪相時。王之中子。親上中蓋。汝等苾芻。勿生異念。時王中子者。即難陀是。由於昔時。敬心供養。安置中蓋。斯之善業。於二千五百生中。常為力輪王。化一洲內。今此生中。若不出家者。還作力輪王。得大自在。時諸苾芻。復問世尊。難陀苾芻。曾作何業。於佛弟子。善護根門。最為第一。佛言。此由願力。難陀苾芻。於迦攝渡佛時。捨俗出家。其親教師。彼佛法中。善護根門。稱為第一。難陀爾時。盡其形壽。梵行自持。然於現身。竟無證悟。於命終時。便發誓願。我於佛所。盡斯形壽。梵行自持。然於現身。竟無所證。願我以此修行善根。如此世尊。記未來世。有摩納婆。當成正覺。號釋迦牟尼。我於彼。佛教法之中。出家離俗。斷諸煩惱。獲阿羅漢。如親教師。於斯佛所。善護根門。最為第一。我亦如是。於彼教中。守護根門。最為第一。由彼願力。今於我所。諸弟子中。善護根門。最為第一(毗鉢尸佛。即毘婆尸。睡。音朵。按善見律。如來初還迦維羅衛國二日[A21]已。方度難陀。七日[A22]已。度羅睺羅)。
黑衣非是純黑色。以泥染成壞色衣。薩婆多論云。佛弟難陀。短佛四指。衣應減長中一尺。廣中四寸。難陀先著上衣。佛著中衣。今不聽過。等。聽著下衣。常人則下中下也。佛衣色如金詰。施加毛氎。色亦爾。故難陀衣。宜當覆沙(覆沙者。秦言壞色也)。令同比丘衣色。
如來衣量謂長佛十搩手。廣六搩手。律攝云。長佛十張手者。當中人十五肘。廣六張手者。當中人九肘手。若減此量作衣。不得本罪。若過五肘[A23]已上。皆得惡作。僧祗律云。當隨自身量。僧伽梨有三種。上者長五肘。廣三肘。中者長五肘。一不舒手。廣三肘。一不舒手。下者長四肘半。廣三肘。一不舒手。鬱多羅僧。亦復如是。安陀會。上中二種亦爾。下者長四肘半。廣二肘。一不舒手。律攝云。總有三品僧伽胝衣。上者用自肘量。豎三。橫五。下者各減半肘。二內名中。七條。五條。亦有三品。並同此量。復有二種五條衣。豎二。橫五。豎二。橫四。但蓋三輪。是謂守持衣。極之小量(謂上但蓋臍。下掩兩膝。若肘長者。則與此相當。如臂短者。不及於膝。宜依肘長為準)。若身長大。而肘短者。依身為量。不依肘量。若翻此者。亦依身量(五分亦云。肘量長短不定。佛令隨身分量。律云。度身而衣。故也)。若身絕大者裙應縫作厥蘇洛迦受用之。其條數壇隔法者。若安呾婆娑(五條)。壇隔法式。一長一短。嗢呾羅僧伽(七條)。兩長一短。若無容割截。或是少欲貧人。衣財不足。雖不割截。帖葉聽畜。或現無暇。當擬縫[A24]刺等。設是縵條等。守持無罪。其僧伽胝。條數九種不同。謂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壇隔者。初三。兩長一短。次三。三長一短。後三。四長一短。過此[A25]已上。便成破納。不堪持故(問。何以長增。而短少者。如業疏云。法服敬田為利諸有。表聖增。而凡減也)。其縫[A26]刺法。依稻田畦勢。而割截之。葉向兩邊。不應一靡(五分云。左條葉左靡。右條葉右靡。中條葉。兩向靡)。葉有三別。謂上中下。上者濶四指。或如烏張足。狹齊兩指。二內名中。凡為小壇。當大壇半。應用竹籤。或用鐵鍼。而記其處。然小壇。望大壇。裁割之時。更須增其半葉。一縫作了之後。方始明闇。正得相應。異此非也。義淨三藏云。五天法服。任刺任縫。內葉三指。外緣一寸。外緣有[A27]刺三道。內葉悉皆縫合。又西國三衣。並皆[A28]刺葉令合。唯獨東夏。開而不縫。詳觀檢律。實無開法。親問北方諸國。行四分律處。俱同[A29]刺葉。全無開者。西方若得神州法服。縫合乃披。諸部律文。皆云刺合(南山問天人云。比見西域僧來。多縫衣葉者何。答。此佛滅後。將二百年。北天竺僧。與外道同住。外道嫉之。密以利刀。內衣葉中。同往王所。外道告王。沙門釋子。內藏利刀。欲將害王。因告檢獲。由此普誅一國比丘。時有耶舍阿羅漢。令諸比丘。權且縫合。為絕命難。此乃彼方。因事權制。非佛所開也)。十誦律云。若比丘貧少衣。不能得割截衣。應衣上安牒。若五。若七。若九。乃至若過十五。律本云。若得縵衣廣長足。截割作便少。佛聽作帖葉。諸比丘。作割截安陀會。襯體著。葉邊速破。塵垢入葉內。佛聽作不割截安陀羅會。摩得勒伽云。僧伽棃。應割截成。餘二衣。聽不割截。南山云。安陀會有四種。謂割截。襵葉。褋葉。縵作。就中有正從二品。先明正。有三種。謂割截。襵葉。褋葉也。從有二十一種。謂縵作一。中衣二。大衣十八也(從去聲。會正記云。如缺大衣。下二衣有。長者。開將作從。若下二衣缺者。準此應知)。鬱多羅僧。正有二種。謂割截。褋葉。七條也。從有二十二種。僧伽棃。正有十八種。謂割截。褋葉。各有九品。從有六種。準上應知。若得正衣。應加法受持。如佛言。三衣應受持。若疑。捨[A30]已更受。若有衣不受持。突吉羅。然律不出受捨之文。今準十誦受法。應具修威儀。對一比丘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安陀會。五條衣受。一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若作襵葉。褋葉。二種衣者。加受文時。餘詞同上。[A31]但改下襵葉衣持。若受鬱多羅僧者。應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鬱多羅僧。七條衣受。兩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若褋葉衣。準此應改。若受僧伽棃。應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是僧伽黎(若干)。條衣受(若干)。長(若干)短(割截褋葉)。衣持(三說。乃至九條準上例受)。若缺安陀會。上二衣有長者。開將作從受持。應如是加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安陀會。二十五條衣受。四長一短。割截衣持(如是三說。乃至九條。七條。類此取解。其鬱多羅僧。僧伽棃。各有正從。加受差互。準上可知。若受縵安陀會。應如是加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縵安陀會。受持(三說。若擬作鬱多羅僧。僧伽棃者。並準安陀會法。唯約衣上下。增減為異)僧祇律云。有緣須捨者。具修威儀。加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僧伽棃。是我三衣數。先受持。今捨(一說便止。下二衣。乃至尼五衣等。須捨。亦爾)。五分律云。獨住比丘。三衣中。須有換易者。具修威儀。手執衣。心生口言。加法云。我比丘某甲。此僧伽黎。若干條。今捨(三說[A32]已。然後受所長之衣。如前威儀。加法云)。我比丘某甲。此僧伽黎。若干條受(三說餘二衣等。受捨亦爾。所捨長衣。應作心念淨施法。餘四眾受捨。並皆準此。心念淨施法者。應偏袒右肩胡跪。手捉衣。心生口言)。我比丘某甲。此長衣。淨施與某甲(於五眾中。隨意與之)。隨彼取用(得至十一日。復如前威儀言)。我某甲。此長衣。從某甲取還(得至十日。復如初言)。我某甲。此長衣。淨施與某甲。隨彼取用(如是捨故。受新。十日。一易)。律本云。若作新衣。聽一重安陀會。一重鬱多羅僧。二重僧伽棃。若故衣者。聽二重作安陀會。鬱多羅僧。四重作僧伽黎。若糞掃衣。隨意多少重數。薩婆多論云。三衣破。但緣不斷。不失受持。五分律云。若衣下壞。亦令倒著。上下安鉤紐。律攝云。顛倒任披。並成非犯。若衣緣斷壞者。應以物帖。或用線繚。若衣欲破。應以長線。而縫絡之。若見有孔。應可補帖。若在內爛。兩重幅疊。如總爛壞。不堪料理者。應作燈柱。或可斬碎。和牛糞作泥。用塞柱孔。或泥牆壁。如是用時。能令施主。所捨福田。任運增長(如裂衣為拂。後久碎破。亦應和泥等用。地敷若壞。和泥塗拭經行處)。苾芻不截衣。不帶鉤紐。不應入村。除有難緣。若入外道出家人舍。不截無犯。若身著衣。不應於澀鞕地。木。石。糞掃。無坐物處。放身而坐。應作木枮。揩磨令淨。或為草稕。以物纏裹。隨意大小。用以為座。若作務時。應須善護。勿令泥土汙衣。若遊行時。有棘[A33]刺處。應可褰衣。莫令垂破。若應浣。不浣。應縫染。不縫染。皆得惡作。著僧伽胝。不應作務。不在道行。不裹胯坐。及披而臥。不赤體披。禮拜之時。衣勿拂地。不裹膝頭。亦不於下二衣上坐臥。若無餘物。聽用為襯。坐臥無犯。凡著衣服。應捨三種心。一喜好玩飾心。二輕賤受用心。三矯覓名稱心。詐著弊衣。欲令他知有德有行。如是三心。皆不應作。但求壞色。趣得充身。順大師教。進修善品。應生五種心。一知量。度量而用。勿使傷損。二知間隙。不可頻著一衣。臭而疾破。三知思察來處極難。作報恩心。受用之時。勿為非法。四知時。寒熱適時。受用合度。五知數。十三資具。足得資身。多畜貯衣。長貪廢業(十三資具。如餘處錄)。
○四提舍尼法
詳觀四法。事同貪惱。由生二過。故佛禁之。一以飲食。長自煩惑。二因無厭。退他信敬。今此悔篇。雖次墮章。然其罪事。逾於逸提。如根本律云。是苾芻。應還住處。詣諸苾芻所。各別告言。大德。我犯對說惡法。是不應為。今對說悔。律攝問云。自餘諸罪。亦聽對說。云何於此。得對說名。答曰。謂於住處。現有苾芻。皆須一一。別對陳說。不同餘罪。故受別名。又犯罪[A34]已。即須陳說。不得停息。亦異餘罪。如是應知。咸由貪累。夫為貪者。諸惑中最。是生死根。將來有。故成論云。眾生以飲食婬欲等覆心。則能受生。又是貪。於十不善道。及四縛中。名貪欲。貪欲。名欲得他物。而此貪欲。為害善法。所以者何。深欲著者。則不顧戒。及種性。教法。威儀。名聞。不受教化。不見衰患。不觀罪福。如狂如醉。不知好醜。亦如盲人。不見福利。以不除貪故。為害非一。若於飲食而生貪者。即當觀厭。作不淨想。如大論云。當觀是食。從不淨生。如肉從精血水道生。是為膿蟲住處。如酥乳酪。血變所成。與爛膿無異。廚人汗垢。種種不淨。若著口中。腦有爛涎二道流下。與唾和合。然後成味。其狀如吐。從腹門入。地持水爛。風動火鬻。如釜熟麋。滓濁下沉。清者在上。譬如釀酒。滓濁為𡱁。清者為尿。腰有三孔。風吹膩汗散入百脈。與先血和合。凝變為肉。從新肉生脂骨髓。從是中生身根。從新舊肉合。生五情根。從此五根生五識。五識次第生意識。分別取相。籌量好醜。然後生我。我所心等。諸煩惱。及諸罪業。復次。思惟此食。工夫甚重。計一鉢之飯。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辛苦如是。入口即成不淨。宿昔之間。變為𡱁尿。本是美味。惡不欲見。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貪著。當墮三塗。如是觀食。當厭五欲。譬如有一婆羅門。修淨潔法。有事緣故。到不淨國。自思我當云何。得免不淨。唯當乾食。可得清淨。見一老母。賣白髓餅。而語之言。我有因緣。住此百日。常作餅送來。多與汝價。老母日日作餅送之。婆羅門貪著。飽食歡喜。老母作餅。初時白淨。後轉無色無味。即問老母。何緣爾耶。母言癰瘡瘥故。婆羅門問。此何謂耶。母言。我大家夫人。隱處生癰。以麵酥拊之。癰熟膿出。和合酥餅。日日如是。以此作餅與汝。是以餅好。今夫人癰瘥。我當何處更得。婆羅門聞之。兩拳打頭。椎𮌎乾嘔。我當云何破此淨法。我為了矣。棄捨緣事。馳還本國。行者亦爾。著是飲食。歡喜樂噉。不觀不淨。後受苦報。悔將何及(四縛。一欲愛縛。二嗔恚縛。三戒取縛。四我見縛)。
△受非親尼食第一
(此是不共戒。尼突吉羅)。
義讓而亮切。若去聲。謙也。先人後[A35]己。謂之讓。又不敢當。故讓也。
浣濯濯直角切。音濁。浣使光潔清淨也。
波羅提提舍尼此無正翻。義翻為向彼悔。優波離問經。譯者解云。或言應說法。或言應發露也。婆沙律云。此戒體無罪名。一人邊。一說悔過。餘如上釋。
△受尼指示食第二
(此是不共戒。尼突吉羅)。
若無一比丘若無一比丘者。謂極少限齊。皆得本罪也。此戒以比丘。受比丘尼所教與食。而得斯罪。律本云。有比丘尼。指示與食。若無一比丘語彼比丘尼。是比丘應向諸比丘悔過。餘律皆云。若諸比丘中。無有一比丘語是比丘尼者。是一切諸比丘。應向諸比丘悔過。五分律云。若有比丘尼教益比丘食。第一上座應語。若不用上座語。第二上座次應語。如是轉下。乃至新受戒者。僧祇律云。不滿三訶而食者。越毗尼罪。滿三訶不止。食者無罪。一人訶[A36]已。一切食無罪。婆沙律云。若二部僧共坐。一部僧中。若有一人語是比丘尼者。第二部僧。亦名為語。若別入。別坐。別食。別出者。是中入檀越門比丘。應問出比丘。何比丘尼。是中教檀越與比丘食。答言。某甲。應問約敕未。答言。[A37]已約敕。是入比丘。亦名約敕。有諸比丘出城門時。入城比丘。應問出者。若出者[A38]已約敕。入者亦名約敕。所云約敕者。應言。大姊。且止。須比丘食竟。或言。且止少時。待諸比丘食竟。或言小住。待諸比丘食竟。或言小却。待諸比丘食竟。
△學家受食第三
(此是不共戒。尼突吉羅。薩婆多云。此戒與尼共)。
學家學者。謂餘三果。惑漏未盡。還須學斷。若阿羅漢。諸漏[A39]已盡。所作[A40]已辦。即名無學。家者。四姓家也。律攝云。學家者。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惟此學人。處在居家。非無學人也。五分云。若婦是聖人。壻是凡夫。或婦是凡夫。壻是聖人。皆不應與作學家羯磨。若夫婦俱是聖人。無慳貪心。財物竭盡。然後乃與作學家羯磨。僧祇律云。若僧以作學家羯磨者。不得如烏鳥避射。方絕不往。應時時往看。為說法。論法事。若學家欲布施者。應語。且置汝邊。我自知時。若學家言。尊者。何故不受是施。謂我貧耶。爾時應語。汝不貧。如世尊所說。須陀洹人。成就四法。於聲聞中。為最大富。何等為四。一者。於如來應正遍知。生堅固信根。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所不能壞。二者。於法生堅固信根。三者。於僧中生堅固信根。四者。於戒生堅固信根。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所不能壞。是名四法成就。如來聲聞中不貧。最為大富。
△恐處受食第四
(此是不共戒。尼突吉羅。以尼不聽蘭若恐怖處住故)。
俱棃亦云拘棃。是其種姓也。按根本十誦。若有恐怖險難處。皆令白二羯磨。差一比丘。為觀察看守者。如根本律云。佛言。於險林處。應差苾芻。五法成就。令其看守。無愛恚怖癡。善知道路。先應問能。以事勸喻。若言能者。以白二法。而差遣之。其看守苾芻。所有行法。我今當說。看守苾芻。於寺四邊。半踰繕那內(十五里內)。悉應觀察。若有怖處。應可放煙。或懸幡幟。或於路中。橫布樹葉。或書字告知。若無怖處。應懸白旛。此之行法。不依行者。得惡作罪。若看守人饑。須食者。於小食時。隨情食餅。須伴應與(白二羯磨者。應如是作)。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能向險林。怖畏之處。於其道路。善能觀察。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此苾芻某甲。於彼險林怖畏之處。作觀察人。白如是。羯磨。準白成。薩婆多論云。所羯磨人。必使勇健多力。能却賊者。若不能却。一切僧盡應至有賊處。若復不能。應語檀越。令多人防護。
○式叉迦羅尼法
夫沙門釋子者。四儀符制。萬行偕規。越五邪之非徑。造八正之平衢。內凝真智。外法他模。自利利他。𢍶溢大心之行。虗我我所。濬入般若之門。大小雙修。性遮齊護。怖浮囊之小泄。慎滴滿之大愆。遵正命而嚴聖種。奉遺法以警宣揚。覩像末。猶覺世。視支提如尊在。仰龍城之初範。恭鶴林之重囑。學該三藏。慧貫五乘。捨獨踉心。負兩田行。備歷三祇而無倦。荷拯六溺以忘疲。具斯妙行。是真釋子。亦曰薩埵弘心。若而偏學。則事理廢融。或執大而誹小。或習小以誣大。或持事而棄理。或存理以非事。彼此乖徑。還成外徒。故摩訶衍中。斥小心。為外道賊人。貶大寡學。謂之偏惡。名增上慢人。如寶積經云。若諸菩薩。作是思惟。唯依般若波羅蜜。而得解脫。更無餘法。而得出離。名增上慢。此法甚深。此非甚深。名增上慢。此法是淨。此法非淨。名增上慢。此諸佛法。此緣覺法。此聲聞法。名增上慢。此法應作。此不應作。名增上慢。此是深法。此非深法。名增上慢。菩薩戒本經云。若菩薩。於如來波羅提木叉中。毗尼建立遮罪。護眾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同聲聞學。何以故。聲聞者。乃至自度。乃至不離護他。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學戒。何況菩薩第一義度。又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汙起。不犯者。專學菩薩藏。未能周及。又若菩薩。於菩薩藏。不作方便。棄捨不學。一向修習聲聞經法。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非染汙起。又若菩薩。犯突吉羅。不懺者。障菩薩戒。勝天王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善知一切威儀戒行。善學聲聞戒。辟支佛戒。菩薩戒。既修戒行。若見威儀不稱眾者。即應遠離。非處不行。若有沙門戒行威儀。則應親近。涅槃經云。若有說言。無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十一墮。四懺悔法。眾多學法。七滅諍等。無偷蘭遮。五逆等罪及一闡提。若有比丘犯如是等。墮地獄者。外道之人。悉應生天。何以故。諸外道等。無戒可犯。是故如來示現怖人。故說斯戒。乃至云。如來雖說犯突吉羅。如忉利天日月歲數。八百萬歲。墮在地獄。是亦如來示現怖人。言波羅夷。至突吉羅。輕重無差。是諸律師妄作此言。言是佛制。必定當知。非佛所說。如是言說。是魔經律。若復說言。於諸戒中。若犯小戒。乃至微細。當受苦報。無有齊限。如是知[A41]已。防護自身。如龜藏六。若有律師。復作是言。凡所犯戒。都無罪報。如是之人。不應親近。如佛所說。
是故不應親近是人。我佛法中。清淨如是。況復有犯偷蘭遮罪。或犯僧殘。及波羅夷。而非罪耶。是故應當深自防護。如是等法。若不守護。更以何法。名為禁戒。我於經中。亦說有犯四波羅夷。乃至微細突吉羅等。應當苦治。眾生若不護持禁戒。云何當得見於佛性。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經所說。理實非虗。大師親言。豈容不信。若知而故違。則沉淪在邇。窳而弗學。則解脫無期。既是弘心奜智。何畏瑣末行持。外術百家。尚由博習。而況內典。諸律範耶(此眾學法者。準有百事。按餘諸部。或增或減。數皆無定。制緣非一。事各略異。然此蓋是行護威儀。不同前之四篇。犯有故誤。懺階兩列。故則向彼說悔。誤乃自責心滅。斯之百法。尼皆共制。其有不共者。惟一二戒。於下隨文注出。今此學篇。不能一一別列科相。僅約百事。述開十例。以成二頌。用曉次第也。一著衣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噉嚼事。五護鉢事。六便利事。七說法事。八塔像事。九道行事。十升樹事)。
(齊整著裙袈裟二 入村十一坐二六 噉嚼事有二十一 護鉢二事便利三三聚說法執二十 敬塔房像合二十六 道行二事升樹一 斯皆沙門應學法)。
式叉迦羅尼迦羅。亦作罽賴。善見律作尸沙迦羅尼。尸沙者。學也。迦羅尼者。應學作。今以義翻為應當學。應當學者。是應學事也。外國譌音云。尸叉罽賴尼。胡僧翻為守戒。言此罪微細。持之極難。故隨學隨守。以立者也。婆沙律問云。餘篇不言應當學。而此戒獨爾。答曰。餘篇易持。而罪重。犯則成罪。或眾中悔。或對首悔。此戒難持。而罪輕。脫爾有犯。心悔念學。不結罪名。直言應當學也。若於此眾學戒中。設故違犯。皆作突吉羅懺。如律本云。故作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故作故。犯非威儀突吉羅。若不故作。犯突吉羅。準諸律論。皆明故誤二心。其故作者。應對一人懺。誤作者。但自責心悔過。後當慎之。如律攝云。若苾芻不依佛教。不顧羞恥。欲為非法者。捉衣開張。得責心惡作。若披著身。得對說惡作。若苾芻有順奉心。而著衣不如法。或是忘念。或時無知。非法著者。惟犯責心惡作。又按諸律論。多言佛結五篇戒。此篇最初。薩婆多論問曰。結既在初。何今在後。答曰佛在初結。後集法藏者。詮次在後。何以故。罪名雖一。而輕重有五。以重戒在先。輕戒在後。此戒於五篇中最輕。是故在後。又以一是實罪。二是遮罪。以實在初。遮在後。又以一是無殘。二是有殘。是故重者在初。輕者在後。
涅槃僧或云泥洹僧。或云泥婆珊。或云泥伐散娜。西域記云。泥縛些那。唐言裙。舊曰涅槃僧。譌也。既無帶襻。其將服也。集衣為襵。束帶以絛。襵則諸部各異。色乃黃赤不同(餘如下釋)。根本律云。佛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時五苾芻。雖復出家。尚同俗服。威儀容飾。甚不端嚴。爾時世尊。作如是念。過去諸佛。云何教聲聞眾。著衣服耶。是時諸天。前白佛言。如淨居天。所著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觀知如諸天所說。事無差異。即告苾芻曰。汝從今後。應同淨居天。圓整著泥婆珊。薩婆多論問云。五篇戒中。佛何以止制著泥洹僧。著三衣。觀去來現佛。及淨居天耶。答曰。佛結五篇戒。皆應觀三世諸佛。及淨居天。[A42]但年歲久遠。文字漏落。餘篇盡無。此中獨有。又結五篇戒。此最在初。後結集法藏者。詮次在後。以此篇貫初故。餘篇不說。又此戒於餘篇是輕者。將來弟子。不生重心。是故如來。以佛眼觀去來諸佛。及淨居天。而後結也。使來世眾生。不生慢罪。復次。三世諸佛結戒。有同不同。於五篇戒中。不必盡同。此著泥洹僧袈裟。三世諸佛。一切盡同。是故此戒。觀諸佛及淨居天。餘篇不觀也。
多羅樹葉舊云貝多。或云貝多羅。此翻岸。其形如此方椶櫚。亦似嶺南之葵扇樹。直而高聳。大者高七八十尺。華如黃米子。其葉長廣。其色光潤。天竺書寫。莫不[A43]采用。今之所云貝葉者。乃略名也。大論云。多羅樹。高逾百肘。上亦少葉。其形如蓋。質幹雖長。果實甚少。律云。作多羅樹葉著涅槃僧者。垂前二角。按僧祇律云。垂兩角。是魚尾著。多羅樹葉著者。壠起如多羅樹葉。律攝云。謂捉裙邊。細疊成襵。腰邊總擪。形若多羅葉。上聚下散者。是也。似此方俗裙。上襵下散。然彼著時為襵。惟異耳。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七
音釋
音介。至也。
𢍶音見。抒滿也。
罽古器切。音記。
椶櫚上音宗。下音廬。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八目錄
- 齊整著涅槃僧
- 襵皺
- 脚𨄔
- 齊整著三衣
- 入白衣舍
- 脅肋
- 惡獸
- 蹲坐
- 驕奢
- 𦚞肘
- 戾身
- 趨行
- 暴象
- 摶飯
- 時噎
- 齧半食
- 菴婆羅果
- 閻蔔果
- 蘂葉心
- 犍度
- 胡桃
- 椑桃
- 風梨
- 噏飯
- 蘇毗羅漿
- 苦酒
- 䑛飯
- 汙手捉食器
- 棄洗鉢水
- 涕唾
- 不立大小便
- 木屐
- 富羅
- 佛塔
- 都子婆羅門村
- 高座
- 持鉾
- 持蓋
- 現前毗尼
- 憶念毗尼
- 不癡毗尼
- 自言治
- 覓罪相
- 多人覓罪
- 如草覆地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4 冊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