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四分律名義標釋

No. 744-A 四分律名義標釋序

原夫律之為教也乃三乘之寶筏四雙之雲階諸佛從斯而趣菩提眾聖由此而昇泥曰譬若明珠喻如淨雪外眾不預其傳內徒為之秘授三寶藉之而彰五輩因之以立其為法也豈不重哉在昔金河重誨波離嗣宣西域聖人師資肅佩分氎傳持千有餘載逮流東夏漢魏剏聞齊梁漸備隋唐盛興迄夫宋代[A1]已來人皆首學俱出樊籠僧同遵軌咸超有岸邇世譌鋒互舉禪律競分見既不同資受不無其謬致使後進無門初造失序展卷不識其名循文詎能知義贊始臨壇還同昏穴惟此奮翅三藏獵目羣章稽彼西天之梵言釋此東華之音議端取曇無德律所有文句難通者僅標其名纘釋其義傍採諸家之辯正述經論之玄雖引四部之要文然不雜彼之宗緒恐紊持犯難為防護間所述者並是通途行事及略顯開遮庶知持犯有其同別非取輕條以替重篇却大愆而易小過蓋本聖意未許律旨全遮偷心不絕難言信戒是以獨舉一部隨事標釋不舛餘宗俾剏學者覽卷無滯溫習者不觀他面罔致迷文失旨意莫適從遂舉手於高閣不再顧以終身律學於斯頓止僧寶從此漸替維念於茲敢興短聞集為部夾統釋事相略明樞義若夫開遮持犯廣備律詮性制輕重翫之即得對治煩惑要在深研此不預述況贊之淺識豈能窮其淵府俟學充足戒光自朗其餘纖悉玄軌疏律乃陳此所先標後不重出以彼疏意易彰理獲線貫帙今成矣但愧庸才難免鬻乳之併所缺疑未備者總冀來哲共昭南極輝戒珠於長夜昞慧日於中天正法得之恒存聖階固而永久是所慶願智者鑒諸

[A2]崇禎庚午夏日大菩提心沙門弘贊謹序

四分律名義標釋總目

  • 卷第一
    • 序文
    • 總目
    • 律藏初讚頌
  • 卷第二
    • 讚頌之餘
    • 如來三月夏安居
    • 舍利弗請佛制戒
  • 卷第三
    • 七佛因緣
    • 初制不淨行戒
  • 卷第四
    • 不淨行之餘至盜戒
  • 卷第五
    • 殺戒至妄語戒
  • 卷第六
    • 制十三事初失精戒至私屋過量戒
  • 卷第七
    • 大房不處分戒至破僧戒
  • 卷第八
    • 儻破僧戒至不捨惡性戒
    • 二不定法
    • 制三十事初畜長衣戒
  • 卷第九
    • 離衣宿戒至販賣戒
  • 卷第十
    • 畜長鉢戒至迴僧物入[A3]己戒
  • 卷第十一
    • 制九十事初不妄語戒至與女人過五六語說法戒
  • 卷第十二
    • 掘地戒至僧不差教尼戒
  • 卷第十三
    • 教授尼至日暮戒至殘宿食戒
  • 卷第十四
    • 自手取食戒至恐怖他戒
  • 卷第十五
    • 過浴戒至畜被擯沙彌戒
  • 卷第十六
    • 逆諫難問戒至過量作坐具戒
  • 卷第十七
    • 過量作覆瘡衣戒至等佛衣量戒制四提舍尼法至式叉迦羅尼法
  • 卷第十八
    • 式叉迦羅尼法之餘至七滅諍法二百五十戒竟
  • 卷第十九
    • 制比丘尼戒法
  • 卷第二十
    • 比丘尼戒法之餘
  • 卷第二十一
    • 受戒犍度法
  • 卷第二十二
    • 受戒犍度法之餘
  • 卷第二十三
    • 受戒犍度法之餘
  • 卷第二十四
    • 受戒犍度法之餘
    • 說戒犍度法
  • 卷第二十五
    • 說戒犍度法之餘
    • 安居犍度法
    • 自恣犍度法
  • 卷第二十六
    • 皮革犍度法
    • 衣犍度法
  • 卷第二十七
    • 衣犍度法之餘
    • 藥犍度法
  • 卷第二十八
    • 藥犍度法之餘
  • 卷第二十九
    • 藥犍度法餘
    • 迦絺那衣犍度法
    • 拘琰彌犍度法
    • 瞻波犍度法
  • 卷第三十
    • 訶責犍度法
    • 人犍度法
    • 覆藏犍度法
    • 遮犍度法
    • 破僧犍度法
  • 卷第三十一
    • 滅諍犍度法
    • 比丘尼犍度法
    • 法犍度法
  • 卷第三十二
    • 法犍度法
    • 房舍犍度法之餘
  • 卷第三十三
    • 房舍犍度法之餘
  • 卷第三十四
    • 房舍犍度法之餘
    • 雜犍度法
  • 卷第三十五
    • 雜犍度法之餘
  • 卷第三十六
    • 雜犍度法之餘
    • 五百結集法
  • 卷第三十七
    • 五百結集法之餘
    • 七百結集法
  • 卷第三十八
    • 調部毗尼法
    • 毗尼增一法
  • 卷第三十九
    • 毗尼增一法之餘
  • 卷第四十
    • 毗尼增一法之餘
    • 䟦語

四分律名義標釋總目畢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一目錄

  • 四分
  • 律藏
  • 佛陀耶舍
  • 竺佛念
  • 稽首
  • 諸佛
  • 比丘僧
  • 毗尼
  • 優波離
  • 長老
  • 禁戒
  • 須彌
  • 備具三種業
  • 羅云
  • 四事不可治
  • 可救有十三
  • 餘者不須救
  • 飈火
  • 死屍
  • 伊羅葉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一

●律藏卷第一

稽自娑羅寂唱波離續申誦如來言詞滿八十號曰八十誦律初則飲光頂受次乃阿難荷持第三末田地第四舍那波提第五優波崛多此之五師體權通道遞相傳持一百一十餘載授受不異後有育王御世[A4]崇敬三尊廣會僧眾重集三藏時諸比丘互執見聞抄治經律各引師說以成章牒引執不同遂成二部相言是非求王判決行白黑籌表其新舊時取舊者多以多為號因名摩訶僧祇即大眾部也取新者少而是上座從上座為目稱曰他俾羅即上座部也爰斯二部於二百年間復出十八部十八部中有五部為其綱領故今經律論而成五部焉一曰曇無德(或云曇摩毱多此翻法鏡又翻法藏亦翻法密大集經云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宣說故隱覆法藏言隱覆者即密義也人名曇無德法名四分)二曰薩婆多(僧祗律記云此言說一切有所以名一切有者其餘諸部義宗各異薩婆多者言過去未來現在中陰各自有性故名一切有大集云而復讀誦書寫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內外破壞外道善能論義說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故名為薩婆多法名十誦出三藏記云昔大迦葉具持法藏乃至傳於第五優波崛多原本有八十誦優波崛多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故刪為十誦以誦為名謂法應誦持也言義宗各異者薩婆多計三世皆有曾有當有正有當有即是未來也曇無德計過去未來是無唯現在為有餘不繁論)三曰迦葉遺(此云重空觀大集云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是故名為迦葉遺法名解脫止有解脫戒本經一卷到此相同五分或言梵本[A5]已至未被翻譯)四曰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觀大集云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虗空識相是故名彌沙塞法名五分)五白婆蹉富羅(此云犢子上古有仙染犢生子自後種姓皆名犢子此部計我非是即蘊亦不離蘊而有實我律本不來大集云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是故名為婆蹉富羅)如是五部所制或輕或重若開若遮大雖不殊小無不異亦由法王在昔善應羣機隨根化物或順時方而設教或從性宜以立制或此方禁而彼方開或此人開而彼人禁根處不同故法授非一元其五部所執皆一如來親說[A6]但為聞聽不廣持誦有缺各據一邊因成多別亦乃去聖時遷法運應爾是以如來在世有夢㲲折杖之徵佛為懸記經律當分五部十八支屬如天人答南山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持迦葉佛所遺故鉢赴王舍城國王齋訖命尊者羅云龍池洗滌失手瀑破分為五片復有長者夢一㲲自裂五段俱以白佛佛即記曰表我滅後經律當分五部又萍沙王夢一金杖折為十八段怖而問佛佛言我滅度後一百餘年有阿輸迦王威加贍部時諸苾芻教分十八趣解脫門其致一也即此先兆王勿見憂故大集經云如是五部雖名別異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依之修行皆得解脫又文殊問經云佛告文殊未來我諸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十部者並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文殊師利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蜜出聲聞緣覺諸佛悉從般若波羅蜜出如地水火風虗空是一切眾生住處如是般若波羅蜜及大乘一切聲聞緣覺諸佛出處偈曰十八及二本悉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言根本二部者即大眾上座二部其大眾部分出七部上座部分出十一部并二根本共為二十部然此諸部名數按諸經論傳記之中名互不等數各參差或增或減或從五部而生十八或言四部而出十八或於千年之內展轉增至五百說既不一事難詳據茲取大同共所聞者總別言之約為六部如首疏云總別六部僧祇是總前五是別此僧祇部眾行解虗通不生偏執徧順五見以通行故故知僧祇是總五部是別通則六部也今此方所傳唯存四部缺於迦葉遺婆蹉富羅二本然僧祇一律上古諸師判為略本未是天竺全帙謂其文少卷止四十義中不含五部之意復不應大集懸記疑是廣中之略文也自餘善見毗尼母摩得勒伽鼻奈耶優波離問經等並是律之支屬或是五百數中之一二其根本說一切有律總是薩婆多攝斯諸部類既佛親為預記無勞致疑以名號別而有是非如一燈出百千燈燈隨物異而光照是一至於破闇除冥功用無二故五天諸國隨秉一法皆獲道果東夏向來四部悉行齊持戒躅咸登聖證誠乃甘露棄於人間但同䬸飲無不除其饑饉者矣(優波崛多亦云優波毱多此翻近護佛昔記云我涅槃後優毱多無相佛大作佛事我後教化弟子此最為第一阿輸迦此云無憂即阿育王)

四分
  • 第一分 比丘法(二十一卷)
  • 第二分 比丘尼法 受戒法 說戒法(共十五卷)
  • 第三分 安居法 自恣法 皮革法 衣法 藥法 迦絺那衣法 拘睒彌法 瞻波法 訶責法 人法 覆藏法 遮法 破僧法 滅諍法 比丘尼法 法法(共十三卷)
  • 第四分 房舍法 雜法 五百結集法 七百結集法 調部法 增一法(共十一卷)
律藏

梵云比吒此翻為藏即包含攝持之義非藏無以積錢財非藏無以蘊文義攝論云何名為藏由能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無令分散故名為藏又藏者器也器者能聚集眾義也(凡是先釋後不重出閱者當目記取)

佛陀耶舍

秦言覺名北天竺罽賓國人婆羅門種世事外道有一沙門從其家乞其父怒令人打之父遂手脚攀躃不能行止乃問於筮師筮曰坐犯賢人鬼神使然也即請此沙門竭誠悔過數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為其弟子時年十三常隨師遠行於曠野逢虎師欲走避耶舍曰此虎[A7]已飽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見餘肉師密異之至年十五誦經日得五六萬言日行乞食廢於誦習有一羅漢重其聰敏恒乞食供之十九誦大小乘經數百萬言然性簡慠故不為諸僧所重年及進戒莫為臨壇所以向立之歲猶為沙彌乃從其舅學五明諸論世間法術多所綜習美儀止善談笑見者忘諸怪責二十七方受具戒以讀誦為務手不釋牒每端坐思義不覺虗中而過其專精如此後至沙勒國時太子達摩弗多(秦言法子)見其容服端雅問所從來耶舍詶對清辯太子悅之仍請宮內供養待遇隆厚羅什後至從其受學阿毗曇十誦律甚相尊敬什隨母還龜茲耶舍留止頃之王薨太子即位王孫為太子時符堅遣呂光攻龜茲龜茲王急求救於沙勒沙勒王自率兵救之使耶舍留輔太子委以後任救軍未至而龜茲[A8]已敗王歸具說羅什為呂光所執乃歎曰我與羅什相遇雖久未盡懷抱其忽羈虜相見何期停十餘年王薨因至龜茲法化甚盛時羅什在姑臧(今肅州路雍州之域)遣信要之裹糧欲去國人請留復停歲餘語弟子云吾欲尋羅什可密裝夜發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旦追至不免復還耳耶舍乃取清水一鉢以藥投中呪數十言與弟子洗足即便夜發比至旦行數百里問弟子曰何所覺耶答曰唯聞疾風之響眼中淚出耳耶舍又與呪水洗足住息明旦國人追之[A9]已差數百里不及行達姑臧而什[A10]已入長安聞姚興逼以妾媵勸為非法乃歎曰羅什如好綿何可使入棘中乎什聞其至姑臧勸興迎之興未納頃之命什譯出經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義圓通貧道雖誦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達幽致今在姑臧願下詔徵之一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也興從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贈遺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越待士既厚脫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使還具說之興歎其機慎重信敦喻方至長安興自出候問(時弘始九年至長安)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四事供養並不受至時分衛一食而[A11]於是羅什出十住經一月餘日疑難猶豫尚未操筆耶舍既至共相徵決辭理方定道俗三千餘人皆歎其賞要耶舍為人赤髭善毗婆沙時人號為赤髭毗婆沙既為羅什之師亦稱大毗婆沙四輩供養衣鉢供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為貨之於城南造僧伽藍耶舍先於罽賓誦四分律不齎梵本而來秦師隸校尉姚爽欲請耶舍令出之姚主以其無梵本難可證信眾僧多有不同故未之許羅什勸曰耶舍甚有記功數聞誦習未曾脫誤於是姚主即以藥方一卷民籍一卷並可四十紙許令其誦之一日便集僧執文覆之乃至銖兩人數年紀不謬一字於是眾咸信伏即以弘始十二年譯出為四十五卷并出長阿含經等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秦言道含筆受至十五年解座興䞋耶舍布絹萬疋悉皆不受佛念道含布絹各千疋名德沙門五百人皆重䞋施耶舍後晉遊匡山為遠公所重甲寅晉安帝義熙十年也尊者窮自負鐵於紫霄峰頂鑄墖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後還外國至罽賓尋得虗空藏經一卷寄賈客傳與涼州諸僧後不知所終(言律本譯為四十五卷或云四十四今分作六十卷據唐圓照律師傳云後支法領又從西國將梵本來於長安中寺重讎校殆譯成六十二卷然卷多少是後人分也)

竺佛念

涼州人也弱年出家志業堅精外和內朗有通敏之鑒諷習眾經麤涉外學其蒼雅詁訓尤所明練少好遊方備貫風俗家世西河洞曉方語華梵言義莫不兼解故義學之譽雖闕而洽聞之聲甚著符堅偽建元之中外國沙門僧伽䟦澄及曇摩難提入長安堅秘書郎趙政請䟦澄出婆須蜜經梵本當時名德莫能傳譯眾咸推念於是澄執梵文念譯漢語質斷疑義音字方明曇摩難提又出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念為宣譯并作經序至建元二十年政復請曇摩出增一阿鋡及中阿鋡於長安城內集義學沙門請念為譯敷析研覈二載乃訖二鋡光顯乃念宣譯之功也至姚興弘始之初經學甚盛念續出菩薩瓔珞十住斷結及出曜胎經中陰經等於符姚二代為譯人之宗自世高支謙以後莫踰於念故關中僧眾咸共嘉焉後卒於長安遠近緇素莫不歎惜

夷益切音亦譯者傳也釋也謂交釋兩國言音而傳告之也周禮王制掌四方之語各有象胥通官東方曰寄(謂能寄寓風俗之異於此)南方曰象(謂能傲象風俗之異於彼)西方曰狄鞮(鞮謂能別其服飾之異也)北方曰譯(謂能辯其言語之異而釋通之此四皆官名也)今通西語而云譯者蓋漢世多事北方而譯官兼善西語故摩騰初至譯出四十二章經因而稱譯自漢至唐翻三藏師遞相繼軌皆稱為譯所謂譯彼西乾之語而成東夏之言運其梵天之文以圖華方之書而書字之始興自三人長名曰梵其書右行次名佉樓其書左行少者蒼頡其書下行梵及佉樓居於天竺黃史蒼頡在於東夏梵佉取法於梵天蒼頡因華於鳥跡文畫成異傳理則同矣仰尋梵佉之書韻符梵天梵音為語單複無恒或一字以攝眾理或數言而成一義詳其字本四十有七遇物合成隨事轉用音乃七轉八例之言觀彼發語裁音宛轉相資或在舌根脣末取定或以長短輕重為準七轉之音一切聲上皆悉有之一一聲中各分三節謂一言二言多言總成二十一言也如喚男子一人名補嚕灑兩人名補嚕稍三人名補嚕沙此中聲有呼吸重輕之異於七轉外更有呼名聲便成八例初句既三餘皆準此恐繁不出八例總有三八二十四聲也舊云聲論八轉聲者一補沙此是直指陳聲如人斫樹指說其人即今體聲二補盧衫是所作業聲如所作斫樹故云業也(舊直翻為所作士乃男子美稱也)三補盧崽拏是能作具聲如由斧斫故云具也(舊直翻為能作士)四補盧沙耶是所為聲如為人斫故云為也(舊翻為所為士)五補盧沙䫂(音朵)是從聲如因人造舍等故云從也(從即所因故舊直翻為所從士)六補盧殺娑是所屬聲如奴屬主故云屬也(舊翻為所屬士)七補盧鍛是所依聲如客依主故云依也(舊翻為所依士)八稧補盧沙是召呼之聲故云呼也西域國法欲讀內外典籍要解此聲論中八轉之聲方知文義分齊也其間復有男女音別聲明俗語之分此不繁辯後乃隨事略出然其音語並異諸國不類胡言且胡字一音不得成語必假餘言足句然後義成故知胡言不預梵音梵音本自幽玄交義交密譯人傳旨可謂艱哉然自漢至唐往往翻譯華梵音殊者蓋由漢世經法始通梵文音奧象胥未能明練故有桑門沙門之異浮圖浮屠之殊至於三賢羅什奘師復云譌略今以竊摧亦由五天之境方土不同羗胡界別東夏地分時代遷移古今音異其譯人者或是胡鄉傳至或從五天達戎傳戎語以譯華言況五天之語略各殊分唯中天言正與梵天之音無謬就此東夏一境方語自別即如後漢都於洛陽東晉遷於建業儻漢籍先傳於印度必以北音為正晉人後往於天竺必以南語為正故於所說不無矛盾雖其言殊其義實均以此明之古來梵語未必盡譌略也(今此四分一律乃耶舍所翻耶舍本是北天竺人久在外國翻譯三藏後至此方故於文中多雜胡言誠難詳究是以每有缺疑之句俟後審的方為補入印度即天竺)

稽首

禮敬之儀方俗不同中邊各異印度則露頂跣足為恭震旦乃巾屨備整成敬中天以合掌接足名最此方則拳拱稽首稱上今言稽首者意取隨國行之則為虔敬之儀也然稽首本出周禮太祝官以辯九拜始曰稽首(稽堅奚切音雞)稽留也謂下首至地稽留停頭少久乃起也二曰頓首謂下手置頭於地即起三曰空首謂下手頭不至地四曰振動謂敬重戰慄迫蹙而下手也五曰吉拜謂雍容而下手也六曰凶拜謂拜而後稽顙名吉拜稽顙而後拜名凶拜即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謂先屈一膝也有云但一拜不再拜也八曰褒拜褒作報謂答拜也九曰肅拜謂直身肅容而微下手如今婦女拜也亦謂但俯下手今時揖者是也斯等九拜皆是此方製儀若其天竺國禮亦有九品西域記云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唯一拜跪而讚德謂之盡敬遠則稽顙拜手(五體投地兩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近則䑛足摩踵凡其致詞受命褰裳長跪尊賢受拜必有慰詞或摩其頂或拊其背善言誨導以示親厚出家沙門既受禮敬惟加善願不止跪拜隨所宗事多有旋繞或為一周或復三帀宿心別請數則從欲原其西國無三拜禮但以十爪布地叩頭三禮中間更無起義惲法師云今見西僧來至佛前禮者必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長跪口讚於佛然後頂禮此乃遺風猶在恭相可準行之大論云禮有三種一者口禮如今合掌問訊口稱和南者是也二者屈膝頭不至地即互跪也三者頭至地是為上禮即五體投地也當知致敬之義通乎三業若稽首者名為身業致敬稱揚德號名為口業致敬心存觀想名為意業致敬如斯三業致敬得成供養若不爾者即平地顛蹶而[A12]又五輪著地為除身業不善稱揚名號歌讚佛德為除口業不善心常緣念若鏡目前為除意業不善也又由口業唱故聞慧得成由意業念故思慧得成由身業禮故修慧得成由身業禮故戒學得成由意業念故定學得成由口業唱故慧學得成若據通門三業之中三學並攝餘如毗尼增一法中述(唄讚詞章俱如下毗尼增一法和南句中出)

諸佛

諸者舉十方三世之總稱也佛者梵音具云佛陀大論云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陀亦作䭾婆沙律云佛䭾者秦言覺覺了一切法相故復次一切眾生長眠三界佛道眼既開自覺覺彼故名為覺妙樂記云對迷名知對愚說覺後漢郊祀志云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虗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故華嚴云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肇法師云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其道虗玄[A13]已妙絕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同萬物之為而居不為之域處言數之內而止無言之鄉非有而不可為無非無而不可為有寂寞虗曠物莫能測不知所以名故彊謂之覺其為至也亦以極矣(今此廣釋意欲習毗尼者而兼通法相文義後學經論不煩他閱也)

比丘僧

比丘此翻乞士或翻除饉又翻淨命新云苾芻翻為近圓謂受大戒即近於涅槃圓寂也淨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無翻有翻者翻為除饉眾生薄福在因無法自資得報多所饉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也又康僧會譯法鏡經云凡夫貪染六塵猶饑夫食飯不知厭足今聖人斷貪除六情饑饉故號為除饉也言無翻者名含三義智論云一破惡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惡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發善律儀破惡律儀故言破惡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亂慧悟想虗能破見思之惡故名破惡言怖魔者既能破惡魔羅念言此人非[A14]但出我界域或有傳燈化我眷屬空我宮殿故生驚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言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出家之人內修清雅之德必須遠離四邪淨命自居福利眾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告求資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

復次比名破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故釋論云怖魔破惡乞士魔樂生死其既出家復化餘人俱離三界乖於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繫[A15]但愁懼而[A16]故名怖魔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惡故言破惡夫在家三種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養身命出家人佛不許此唯乞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三義相成即比丘義也然苾芻與比丘音近古人有以香草五義釋之一體性柔輭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麤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傳法度人連延不絕故三馨香遠聞喻出家人戒德芬馥為眾所聞故四能療疼痛喻出家人能斷煩惱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僧者具云僧伽此翻為眾謂和合之眾乃四比丘[A17]已上之稱也一二三比丘不名為眾故大論云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名僧天台云眾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與佛所說事理法合故名為僧律鈔曰此云和合眾和合有二義一理和謂同證擇滅故二事和別有六義所謂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什師曰欲令眾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業二以慈心起口業三以慈心起意業四若得食時減鉢中飯供養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淨五漏盡智慧若行此六法則眾常和順無有乖諍也肇師曰非真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羣眾如眾不和非敬順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如報恩經云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謂比丘具有戒體戒為萬善之根是故世人歸信供養種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故號良福田婆沙律云僧有五種一羣羊僧謂不知布薩行籌說戒自恣羯磨一切僧事盡皆不知猶如羣羊名羣羊僧二無慚愧僧謂舉眾共行非法如行不淨飲酒過中食凡是犯戒非法一切同住名無慚愧僧三別眾僧謂凡是隨心別眾羯磨名為別眾僧四清淨僧謂一切凡夫持戒清淨眾無非法名清淨僧五第一義諦僧謂四得四向名第一義諦僧也(四得謂得四果也四向謂向四果也)

毗尼

正梵音名毗奈耶亦云鼻奈耶應法師云或言泥迦或言毗那耶或云鼻那夜皆由梵音輕重聲之譌轉也此譯為離行行亦道也謂此行能離惡道因以名焉或譯為滅謂能滅身口之惡也什法師云毗尼秦言善治謂自治婬怒癡亦能治眾生惡也谷響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奈耶之語南山云毗尼翻滅從功能為名非正譯也正翻為律律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俗有九流法流居一故世律法皆約刑科道與俗違刑名乃異至於處斷必依常法戒因緣經云鼻奈耶秦言去奈耶秦言真去若于非而就真故曰真也又降伏此心息此心忍不起故曰真也降伏戒也息定也忍智也善見律云佛說戒律為欲止惡因止惡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歡喜因歡喜故得生安[A18]因安樂故得生三昧因三昧故得生慧眼因生慧眼故而生厭汙因厭汙故而生離欲因離欲故而生度脫因度脫故得度脫智因度脫智次第得入涅槃為欲言故為欲說故為依止故為欲聞故如是次第心得度脫智是故殷勤當學毗尼此是毗尼處說根本

優波離

或云優波釐又云鄔波離此翻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為眾紀綱故名優波釐亦翻近執謂佛為太子時彼為親近執事之臣也如來五百大弟子皆阿羅漢各稱第一而尊者優波離於持律中得稱第一論云所以稱優波離持律第一者謂自從佛得戒[A19]已來未曾犯如毫釐故稱第一佛言乃為將來比丘能設禁法使知輕重得濟危厄汝真持律以律付汝勿令漏失不可示以沙彌白衣復稱第一也(言翻者謂翻譯彼西域之言而成此東華之語也)

長老

年高臘長學解廣深故曰長老新云具壽增一阿含云

若有見諦法  無害於羣萌  捨諸穢惡行
此名為長老  我今謂長老  年必先出家
修其善本業  分別於正行  設有年幼少
諸根無漏缺  此謂名長老  分別正行法
大論云  所謂長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鬚髮白  空老內無德  能捨罪福果
精進行梵行  [A20]已離一切法  是名為長老
禁戒

梵言三婆囉此云禁戒制也戒也謹也止也制以能制一切不善法故戒以防止為義謂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止三業所起之惡故名防止謹是慎義謂慎無罪也止者梵語尸羅正翻為止得謂止惡得善也訓釋雖眾其義一也

須彌

奘法師云蘇迷盧唐言妙高舊曰須彌又曰須彌樓皆譌也毗曇俱舍云七寶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上故名高入水八萬四千由旬出水八萬四千由旬觀經疏云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爾西域記云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迴泊諸天之所遊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山間海水具八功德七金山外乃鹹海也其山四面各有一色東黃金南瑠璃西白銀北玻𭹳隨其方面水同山色天色亦爾若依正法念經東則白銀西則黃金故使四洲之人觀天各成一色(瑠璃乃青色之寶也)

備具三種業

謂具善身口意業也時尊者羅云初始出家喜作小妄語佛取水器瀉水反覆令悟復問羅云於意云何人用鏡為尊者答曰欲觀其面見淨不淨佛言如是羅云若汝將作身業即觀彼身業我將作身業彼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將作身業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將作身業羅云若汝現作身業即觀此身業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現作身業此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此現作身業羅云若觀時則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此現作身業羅云若汝[A21]已作身業即觀彼身業若我[A22]已作身業彼身業[A23]已過去滅盡變易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A24]已作身業彼身業[A25]已過去滅盡變易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詣善知識梵行人所[A26]已作身業至心發露應悔說過慎莫覆藏更善將護羅云若觀時則知我[A27]已作身業彼身業[A28]已過去滅盡變易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晝夜歡喜住正念正智口業亦復如是羅云因過去行故[A29]已生意業即觀彼意業若因過去行故[A30]已生意業彼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過去行故[A31]已生意業彼意業[A32]已過去滅盡變易彼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過去意業羅云若觀時則知因過去行故[A33]已生意業[A34]已過去滅盡變易彼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過去意業羅云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即觀彼意業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未來意業羅云若觀時則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未來意業羅云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即觀此意業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此現在意業羅云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此現在意業羅云若有過去沙門梵志身口意業[A35]已觀而觀[A36]已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A37]已觀而觀[A38]已淨而淨羅云若有未來沙門梵志身口意業當觀而觀當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當觀而觀當淨而淨羅云若有現在沙門梵志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羅云汝當如是學我亦即此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於是世尊復說頌曰

身業口業  意業羅云  善不善法  汝應常觀
[A39]己妄言  羅云莫說  本從他活  何可妄言
覆沙門法  空無真實  謂說妄言  不護其口
故不妄言  正覺之子  是沙門法  羅云當學
方方豐樂  安隱無怖  羅云至彼  莫為害他
羅云

亦曰羅睺羅新云羅怙羅什師曰阿修羅食月時名羅睺羅秦言覆障謂障月明也文句云往昔塞鼠穴又不看婆羅門六日由是因緣報在母胎中六年始生故言覆障時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許殷勤不[A40]王言若汝有子聽汝出家菩薩以指指妃腹却後六年汝當生男佛出家後耶輸有娠諸釋咸瞋何因有此欲治欲殺惡名盈路寶女劬毗羅證之小差因焚坑發大誓願我若為非母子俱滅若真遺體天當為證因抱子投坑坑變為池蓮華捧體王及國人始復不疑耶輸以此息謗祖王歡喜雖失其父而獲其子孫為金輪吾亦何恨想其長大冀神寶至而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許耶輸將上高樓目連飛空來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為弟子既出家[A41]王位亦失故言覆障(按律本佛自入城授指羅云羅云捉指佛引至精舍令舍利弗度為沙彌)佛敕四大羅漢不得滅度待我法滅盡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無餘涅槃故言覆障西域記云羅怙羅舊曰羅睺羅又曰羅云皆譌略也此云執日說一切有部云菩薩六年苦行耶輸陀羅於王宮中亦修苦行繇是因緣胎便隱腹是時菩薩知苦行事無利益即便隨意氣息遂食美食耶輸陀羅聞是事[A42]宮中亦復放縱身心事同菩薩由斯快樂胎遂增長未久之間便誕一息當此之時羅怙羅執持明月(俗云月蝕)集諸眷屬請與立字議曰此子初生之時羅怙羅手執於月應與此兒名羅怙羅大善權經云疑菩薩非男是黃門故納瞿夷釋氏之女羅云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有經云羅睺羅其貌端正見者歡悅膚體黃白如真金色然其頭頂猶如繖蓋其鼻高隆猶若鸚鵡兩臂修𦟛下垂過膝一切支節無有缺減諸根完具莫不充備增一經云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羅云比丘是或稱忍辱第一又稱密行第一各有因緣此不繁錄什師曰諸聲聞體非兼備各有偏能謂之第一故五百弟子皆稱第一也

四事不可治

謂婬盜殺妄四波羅法苦有犯者如人斷頭無可救療令其還活以更無有法還得戒身故云不可治

可救有十三

謂十三僧殘法若有犯者如人斷頭尚有餘殘咽喉在早獲良醫還使平復故須二十淨僧以作羯磨罪方除滅不同前四戒器[A43]已破雖獲百千淨眾難與療治此對前戒故云可救大經明三種病一易治二難治三不可治弘明集云必死之病雖聖莫蠲可療之疾待醫方愈是也

餘者不須救

謂除前篇之戒餘篇若犯即可對一人或復小眾如法說悔便得清淨不同前之十三須眾僧羯磨共除其罪故云不須救

飈火

卑遙切音標暴風從下而上也經音義云小火也按字體宜作熛熛火飛也亦云迸火也(熛音飄)

死屍

大海之法不宿死屍佛法如海犯重如屍設有犯者黜出淨眾佛告目連猶如大海不受死屍設有死屍大風飄置岸上於我法中亦復如是不受死屍所謂死屍者非沙門自稱為沙門非梵行自稱為梵行犯戒惡法不淨汙穢邪見覆藏不善業內懷腐爛如空中樹雖在眾中坐常離眾僧遠眾僧亦離彼遠文句云佛為人天師師嚴道尊凡有所說若有違犯罪莫大焉初篇後聚那可違負爾則欺佛負心復負三師七僧此則佛海死屍華園爛肉(初篇四重也後聚突吉羅也若論五篇則初後俱篇六聚則始終俱聚綺文互現故云初篇後聚也)

伊羅葉

伊羅此云臭氣此是樹名由迦葉佛時坐禪比丘以瞋心故損彼臭葉墮於龍中頭生臭樹經百千萬歲受斯苦報以待彌勒世尊而為記莂脫彼龍身(因緣詳見受戒犍度中)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一

音釋

罽賓

此云賤種

音朴擊聲

龜茲

上音丘下音慈

音轟公侯𣨛亡也

音孕送女從嫁也

分衛

梵語賓茶夜此云乞食分衛者謂乞得食回分與同梵行者食得衛持修道也

音咨口上毛也

音古詁訓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音宰

音晒

詰結切音挈

俗作訛

音栗懼也竦縮也

音牽揭衣也

音厥跌也

九流

一儒流謂順陰陽陳教化述唐虞之政宗孔子之道也二道流謂守弱自卑陳堯舜揖讓之德奉周易之謙恭也三陰陽流謂順天曆象敬愛民時也四法流謂明賞敕法以順禮制也五名流謂正名列位言順事成也六墨流謂清廟宗祀養老施惠也七縱橫流謂受名賜專對權事也八雜流謂兼儒墨之銓含名法之訓知國大體事無不貫也九農流謂勸勵農桑備陳食貨也

秦言

此據當時譯經之言也若秦世譯經即云秦言或漢或晉或隋或梁或唐或宋皆據當時之言總謂此方之華言也

池字上聲峻峙山屹立也

薩字上聲繖蓋也

𦟛

音充均也

音鴈偽物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目錄

  • 三垢
  • 結使
  • 涅槃
  • 浮囊
  • 帝釋堂
  • 七寶
  • 七覺意
  • 五陰
  • 鴦崛魔
  • 記莂
  • 王印
  • 三惡
  • 神仙五通
  • 蘇羅婆國
  • 毗蘭若
  • 那鄰羅濵洲
  • 曼陀羅樹
  • 毗蘭若婆羅門
  • 瞿曇
  • 沙門
  • 釋種
  • 十號
  • 諸天魔梵
  • 上中下善
  • 梵行
  • 問訊
  • 遶佛
  • 三月夏安居
  • 波羅國
  • 魔波旬
  • 大目連
  • 單越
  • 舍利弗

校注

[A1] 已【CB】巳【卍續】
[A2] 崇【CB】祟【卍續】
[A3] 己【CB】巳【卍續】
[A4] 崇【CB】祟【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但【CB】伹【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已【CB】巳【卍續】
[A10] 已【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但【CB】伹【卍續】
[A15] 但【CB】伹【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已【CB】巳【卍續】
[A18] 樂【CB】藥【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己【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