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摩訶梨經
[P.150]一
如是我聞。時,世尊住毘舍離之大林重閣講堂。其時由拘薩羅國及摩揭陀國之眾多婆羅門,為某要事,來住毘舍離。彼等如是聞:「釋迦族人出家之沙門瞿曇,今住毘舍離。尊者瞿曇,實有如是美名、稱譽:『彼世尊是應供者、正覺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佛、世尊。』彼世尊自證知、作證已,而向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之人天、沙門、婆羅門宣示。世尊說初善、中善、後亦善,文義具足之法,教示完全圓滿,清淨之梵行。能奉見如是之應供者,是甚幸!」
二
拘薩羅國及摩揭陀國之婆羅門等,詣大林之重閣講堂。其時,尊者那耆多,為世尊之侍者,彼等詣尊者那耆多之處,詣已,言尊者那耆多曰:「尊者那耆多,今世尊瞿曇在何處耶?我等欲奉見世尊。」
[P.151]「友!今非奉見世尊之時,今世尊在自室宴坐。」
彼婆羅門等,退坐一面,並言:「奉見世尊已,我等〔始〕離去。」
三
〔時,〕離車人之奧他達,亦與眾多之離車人,詣大林之重閣講堂,詣已,向尊者那耆多,問訊立於一面曰:
「尊者那耆多!應供者正覺者,今在何處耶?我等欲來奉見世尊。」
「摩訶梨[1]!今非奉見世尊之時,今世尊在自室宴坐。」
彼離車人奧他達,亦退坐一面,並言:「奉見世尊已,我等〔始〕離去。」
四
其時,沙彌尸哈(獅子),詣尊者那耆多之處,詣已,向尊者那耆多問訊立於一面曰:
「尊者迦葉[2]!拘薩羅國及摩揭陀國之眾多婆羅門,來詣奉見世尊;離車人奧他達亦與眾多之離車人,來詣奉見世尊。善哉!尊者迦葉,願此等諸眾,得見世尊耶?」
「然,尸哈!汝自己,請往告世尊。」
沙彌尸哈,答尊者那耆多曰:「尊者,唯然。」而詣世尊之處,問訊世尊,立於一面曰:
「世尊!拘薩羅國及摩揭陀國之眾多婆羅門,今來奉見世尊;離車人奧他達亦與[P.152]眾多之離車人,來奉見世尊。善哉!願此等諸眾得見世尊。」
「尸哈!然則,汝設座於靜室〔前〕之陰涼處。」
沙彌尸哈應諾世尊曰:「唯然,世尊。」則設座於靜室〔前〕之陰涼處。世尊出靜室,著坐於靜室前陰涼處所設之座。
五
時,拘薩羅國及摩揭陀國之婆羅門等,詣世尊之處。詣已,共相問訊,交談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離車人奧他達亦與眾多之離車人,詣世尊之處。詣已,共相問訊,交談感銘之語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離車人奧他達白世尊曰:
「世尊!數日前,離車人之須那迦陀(善宿),詣我之處而如是曰:『摩訶梨!我依住世尊之處,不久,經三年,我已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然,尚未聞到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世尊!須那迦陀離車子,不聞如是之諸天音聲——可愛、具欲、導致貪染——實為存在、或不存在耶?」
「摩訶梨!須那迦陀離車子,所不聞如是諸天音聲——可愛、具欲、導致貪染——實為存在而非無。」
六
「世尊!以何故,須那迦陀離車子,尚未聞到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實存在而非無耶?」
[P.153]「摩訶梨!於此,有比丘向東方,一向修習三摩地,求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然而不求聞到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因彼比丘,已於東方,一向修習三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並不求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而尚未聞到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何以故?摩訶梨!因彼比丘,已如是向東方,一向修習三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而不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
七
復次,摩訶梨!已向南方……乃至……於西方……乃至……於北方……乃至……向上下四維,一向修三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而不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因彼比丘,已向上下四維,一向修習三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而不求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向上下四維,彼已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而尚未聞到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何以故?摩訶梨!因彼比丘,已如是向上下四維,一向修習三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而不求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也。
[P.154]八
摩訶梨!於此,有比丘向東方,一向修習三摩地,求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而不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彼比丘向東方,一向修三摩地,已求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而不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彼〔比丘〕於東方,已聞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而不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何以故?摩訶梨!因彼比丘向東方,一向修習三摩地,已如是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而不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
九
復次,摩訶梨!有比丘向南方……乃至……向西方……乃至……向北方……乃至……向上下四維,一向修習三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而不求見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彼比丘〕向上下四維,一向修習三摩地,已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而不求見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因此,彼於上下四維,已聞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而不見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何以故?摩訶梨!因彼比丘,如是向上下四維,一向修習三摩地,已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而不求任何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
一〇
摩訶梨!於此,有比丘向東方,修習三摩地,雙兼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P.155]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亦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因此,彼於東方已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亦聞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何以故?摩訶梨!因彼比丘如是向東方,修習三摩地,已雙兼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亦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
一一
復次,摩訶梨!有比丘向南方……乃至……向西方……乃至……向北方……乃至……向上下四維,修習三摩地,雙兼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亦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由彼比丘向上下四維、修習三摩地,已雙兼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亦求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因此,彼於上下四維,已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亦已聞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何以故?摩訶梨!因彼比丘,如是向上下四維,修習三摩地,雙兼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景象,亦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慾之諸天聲音。」
「摩訶梨!此非無,是善宿不得聞有天聲音之理由也。」
一二
「世尊!諸比丘為自作證此等三摩地之修習,而於世尊之處,修習梵行耶?」
[P.156]「摩訶梨!諸比丘於我處修習梵行,非為自作證此等三摩地之修習。摩訶梨!實有比此更殊勝之諸法,為實證此殊勝之諸法,諸比丘於我處修習梵行。」
一三
「世尊!此等是如何之法耶?」
「摩訶梨!於此,比丘為徧斷三結,入於預流,其性不墮,必定趣證三菩提。摩訶梨!諸比丘為實證此殊勝之諸法,於我處修習梵行。
摩訶梨!又有比丘徧斷三結,而稀薄貪欲、瞋恚、愚癡,入於一來果,唯一次來此世界〔欲〕,作苦惱之終盡。摩訶梨!諸比丘!為實證此等殊勝之諸法,於我處修習梵行。
摩訶梨!又有比丘徧斷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於其般涅槃,為不還來此世界。諸比丘為實證此等殊勝之諸法,於我處修習梵行。
摩訶梨!又有比丘徧盡諸漏,於現身自證知,作證無漏解脫、慧解脫,成就而住。摩訶梨!諸比丘為實證此等殊勝之諸法,於我處修習梵行。
摩訶梨!此等之諸法(四聖果)為殊勝之法,諸比丘為實證此等之諸法,於我處修習梵行。」
一四
「世尊!然,為實證此等之諸法,有道、道跡耶?」
「摩訶梨!為實證此等之諸法,實有其道、道跡。」
[P.157]「世尊!何者是其道、道跡耶?」
「此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摩訶梨!為證此等之諸法,此是道、道跡。
一五
摩訶梨!我住憍賞彌之瞿師羅園,其時,普行者滿提左與持木鉢之弟子闍利耶,詣至我處,問訊而立一面,作如是言:
『友!尊瞿曇!其命與身,是一或是異耶?』
〔我答曰:〕『然者,諦聽,善思念之,我當說。』
彼等二出家者答:『友!唯然。』我如是曰:
一六
『友!如來出現於世,是應供者、正覺者……乃至……〔如沙門果經四〇~六三節之廣說,〕友!比丘如是令戒具足也。……〔如沙門果經六四~七五節之廣說,〕……乃至……具足初禪而住。友!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云:「命與身是一、或是異」者,當為相應耶?』
『友!不相應[3]也。』
『友!我亦如是知、如是見,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一七
『……乃至……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第四禪而住,〔如沙[P.158]門果經七七~八一節。〕友!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云:「命與身是一、或是異。」當為相應耶?』
『友!此說為不相應。』
『友!我如是知、如是見,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一八
『……乃至……〔如沙門果經八三~九六節之廣說,〕彼心傾注於智見。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云:「命與身是一、或是異。」當為相應耶?』
『友!此說,為不相應。』
『友!我如是知、如是見,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一九
『……乃至……〔如沙門果經九七節之廣說,〕更證知不再來此生。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云:「命與身是一、或是異。」當為相應耶?』
『友!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其說為不相應[4]。』
『友!我如是知、如是見,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世尊如是說已。離車子奧他達,歡喜世尊之所說。
校注
[0165001] 奧他達(兔唇)亦稱摩訶梨。摩訶梨是姓,兔唇是其名之通稱。 [0165002] 稱迦葉,是那耆多的姓。 [0172003] 原本之文面為「此語是相應。」於覺音註 kallaṁ 解作 yuttaṁ 聞為相應,但一面促其答為不相應,彼等以答為相應以知道其次,我如是知、如是見,不言:同、異,以示更高之境界為不相應(Sumaṅgalavilāsinī P. 216錫蘭版),如右之關係,故此問答之處,感覺少有出入,而以暹羅本,此處加入 na 讀之,這樣較善通其義,故從暹羅本譯之。 [0173004] 原本至此始插入 na。【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 冊 No. 4 長部經典(第1卷-第14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