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 須婆經
第一 誦品
[P.204]一
如是我聞。一時,長老阿難,於世尊般涅槃未久,住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爾時,堵提耶子須婆,於某要事,住舍衛城。
二
時,堵提耶子須婆,告其童子曰:「童子!汝詣沙門阿難之處。詣已,言『堵提耶子須婆、致問長老阿難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氣力、安穩而住耶?』以我言致問沙門阿難、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氣力、安穩而住已,尚如次言:『長老阿難,慈悲憐愍,請來堵提耶子須婆之住處,則甚幸也。』」
三
彼童子應諾堵提耶子須婆曰:「唯然。」而詣長老阿難之處。詣已,問訊長老阿難,以交談可感銘之語,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彼童子,如是告長老阿難曰:
[P.205]「堵提耶子須婆,致問長老阿難,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氣力、安穩而住?如是言:『長老阿難,慈悲憐愍,請來堵提耶子須婆之處,則甚幸也。』」
四
如是言時,長老阿難,如是言彼童子曰:
「童子,我今服用藥石,而不適宜。然,明日依適宜之機會則往之。」
其時,彼童子則起座,詣堵提耶子須婆之處,詣已,如是言堵提耶子須婆曰:
「我等以卿之言,告彼沙門阿難:『堵提耶子須婆,致問長老阿難,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氣力、安穩而住?尚如次言:「長老阿難,慈悲憐愍,請來堵提耶子須婆之處,則甚幸也。」』如是言時,沙門阿難,如是告我曰:『童子!我今服用藥石,而不適宜。然,明日依適宜之機會則往之。』如是,明日彼長老阿難,以見其宜,則來訪。」
五
時,長老阿難,其夜過後,於午前著衣持鉢,以制多迦比丘為隨行沙門,而往堵提耶子須婆之住處,至已,坐於所設之座。時,堵提耶子須婆詣近長老阿難,詣已,向長老阿難問訊,交談親善之語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堵提耶子須婆,如是白長老阿難曰:
[P.206]「尊者阿難,長久謹侍、奉事、近住彼尊者瞿曇。尊者阿難,知彼尊者瞿曇,勸道、令入、使諸眾安立其處,所稱讚之諸法。阿難!如何是彼尊者瞿曇所稱讚之諸法、又勸導、令入,使此諸眾安立於何處耶?」
六
「童子!彼世尊稱讚三蘊。於此處勸導、令入、使諸眾安立而住。三者何耶?乃聖戒蘊、聖定蘊、聖慧蘊是。童子!此等之三蘊,是彼世尊所稱讚,又於其處勸導、令入、使諸眾安立其處。」
「復次,阿難,彼尊者瞿曇,勸導、令入,使諸眾安立而住,所稱讚之戒蘊者何耶?」
七~二九
「童子!今如來出現於世,是阿羅漢……乃至……童子!比丘具足如是之戒蘊。〔廣說如沙門果經第四〇~六三節〕。
三〇
童子!此所謂彼世尊,勸導、令入、使諸眾安立其處,所稱讚之聖戒蘊。然,於中〔佛法〕實有可應作者。」
[P.207]「阿難!希有哉!阿難!未曾哉!阿難!此聖戒蘊是圓滿,而非不圓滿。阿難!我不見佛教以外之沙門、婆羅門有如是圓滿之聖戒蘊。阿難!若佛教以外之沙門、婆羅門,於自己〔教團〕中,見有如是圓滿之戒蘊者,則令彼等滿足而〔如是〕念:『此等為我等〔所應〕辦者已辦矣,已逮得沙門之義,此以上,我等則無有所應作!』然,尊者阿難曰:『確實於此中,實有可應作者。』」
須婆經第一誦品 終
第二 誦品
一~一二
「又阿難!彼尊者瞿曇,勸導、令入、使諸眾安立其處,所稱讚之聖定蘊者何耶?」
「童子!比丘如何保護其諸根門耶?……乃至……由離生喜、樂、普洽全身〔廣說如沙門果經六四~七六節〕。
一三
童子!比丘實離諸欲、離不善法已,尚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禪而住。彼實以初禪,由離生喜、樂、浸潤、普徧充滿、徧溢其身,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彼全身。此亦於彼定中而有。
[P.208]一四~一五
童子!更有比丘滅尋伺……乃至……無不普洽彼全身〔廣說如同經七七~七八節〕。……乃至……此於彼定而有。
一六~一八
童子!更有比丘捨喜而住……乃至……無不普洽其全身〔參照同經七七~七八〕……乃至……此亦於彼定中而有。
一九
童子!此乃彼世尊,勸道、令入、使諸眾安立其處,所稱讚之聖定蘊。更於此中,實有所應作者。」
「阿難!希有哉!阿難!未曾有哉!阿難!此聖定蘊是圓滿,而非不圓滿。阿難!我不見佛教以外之沙門、婆羅門,有如是圓滿之定蘊。阿難!若佛教以外之沙門、婆羅門,於自己〔教團〕中,見有如是圓滿之定蘊者,則令彼滿足而〔如是〕念:『此等為我等〔所應〕作者已作矣,已逮得沙門之義,此以上,我等則無有所應作。然,尊者阿難曰:「確實於此中,實有可應作者。」』」
二〇~二一
「復次,阿難!彼尊瞿曇,勸導、令入、使諸眾安立其處,所稱讚之慧蘊者何耶?」
「〔於此有比丘〕,如是心已寂靜、純淨……乃至……〔我之識[A1]與此相關連者〕。〔廣說如同經八三~八四節〕」
[P.209]二二
「童子!比丘如是心寂靜、純淨、純潔、無穢、遠離隨煩惱,柔軟、堪忍、堅住,得不動時,其心傾注、導向智見,彼如是知:『我此身是色所成、四大所造、父母所生、飯粥所長養者,是無常、破壞、粉碎、斷絕、壞滅之法,而我之識與此相關連,依此而存在者。』此亦於彼慧中而有。
二三~二四
彼如是心寂靜……乃至……〔一切大肢、小肢〕及常異其他之身。〔廣說如同經八五~八六節〕。
二五~三五
彼如是心寂靜……乃至……證知:『更不來此生。』〔廣說同經八七~九八節〕
三六
童子!比丘如是心寂靜、純淨、純潔、無穢、遠離隨煩惱,柔軟、堪忍、堅住,得不動時,其心傾注、導向漏盡智[1]。彼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至滅苦之道。』如實知:『此是漏。』如實知:『此是漏之集。』如實知:『此是漏之滅。』如實知:『此是至漏滅之道。』如是知、如是見時,彼心從欲漏解脫、從有漏解脫、從無明漏解脫。於解脫時,解脫智生。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A2]辦、不更來此生。』此亦於彼慧中而有。
三七
童子!此乃彼世尊,勸導、令入、使諸眾安立其處,所稱讚之聖慧蘊。於此中更無所作也。」
[P.210]「阿難!希有哉!阿難!未曾有哉!復次,阿難!此聖慧蘊是圓滿,而非不圓滿。又阿難!我不見佛教以外之沙門、婆羅門有如是圓滿之聖慧蘊。而於此中〔慧解脫〕實無更應作者。希有哉!尊師阿難!未曾有哉!尊師阿難!猶如扶起倒者,揭露覆蓋者,迷者教示以道,闇中持來明燈,使有眼者見諸色。正如是,尊師阿難,以種種方便開示法。尊師阿難!於此,我歸依世尊瞿曇,歸依法及比丘僧伽。尊師阿難!願攝受我、從今日始,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塞。」
校注
[0225001] 原本有 āsavānaṁ khayā ñāṇāya(為智漏盡故),此於意義不甚妥當。今依沙門果經之文 āsavānaṁ khaya-ñāṇāya。【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6 冊 No. 4 長部經典(第1卷-第14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1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