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7]二九 清淨經
如是我聞。
一
爾時,世尊與釋迦族人暫住於緬祗若人之菴羅林中。其時,尼乾子於波婆〔城〕命終,彼命終時,尼乾子則分成二派,生起爭議、鬥爭、相鬥而互相以銳舌交鋒而住。言:「汝不知此之律、法,我知此之律、法;汝何能知此之律、法耶?」「汝是依邪行,我是從正行。」「我言與〔理〕相應,汝之言與〔理〕不相應。」「應云於前汝說於後,應說於後而云於前。」「汝之言論反反覆覆而無熟慮。」「汝之言論墮於負處。」[P.118]「如果可以者,放棄汝自己之言論,使汝自己解脫!」尼乾子之徒中,想行殺戮。尼乾子之在家弟子等,對尼乾子生起厭惡、壞情緒、反對,其狀態,如非正說、誤說、非導〔出離〕、非至寂靜、非依正覺者所說之法、律,又如不得為依止處之破塔。
二
時,沙彌周陀於波婆安居已,〔彼〕於舍爾村,詣具壽阿難之處,詣已,禮拜具壽阿難,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沙彌周陀向具壽阿難言:
「大德!尼乾子今於波婆〔城〕命終,彼命終後,尼乾分為二派……又如不得為依止處之破塔。」
如是言時,具壽阿難如是言沙彌周陀曰:「友,周陀!此值得白世尊之話。友,周陀!我等詣世尊之處,詣已,以此事奉白世尊。」
沙彌周陀答應具壽阿難:「然,大德。」
三
於此,具壽阿難與沙彌周陀詣世尊前之處,詣已,禮拜世尊,卻坐一面。坐於一面之具壽阿難如是白世尊言:
[P.119]「世尊!此沙彌周陀如是言:『尼乾子今於波婆〔城〕命終,彼命終後,尼乾分為二派……如不得為依止處之破塔。』」
〔世尊曰:〕「周陀!實如是,此非正說,是錯誤之說,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所說之法、律也。
四
周陀!於此,世有導師而非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正覺者之所說。而且其弟子於此〔惡〕法中,不成就法隨法行而住,不真正成就,不隨法行,逸脫其法。若人向彼等如是言:『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善利。汝之師非等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汝於其法,不成就法隨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不隨法行,逸脫其法。』周陀!如是,其師於此被侮蔑,其法於此被侮蔑,其弟子於此受稱讚。周陀!若有人如是對其弟子言:『尊者!凡汝師所說示之法,汝如是行之!』則勸導者,受勸與者及受勸導而如實奉行者,此等皆生非福。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之法、律,非是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五
復次,周陀!於此,世有導師而非等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其弟子於此〔惡〕法中,成就法隨法而住,真正成就,隨法行,以行其法。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非汝之善得,此非汝之[P.120]利益;汝之師非等正覺者,法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汝於其〔惡〕法,成就法隨法而住,真正成就,隨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於此其師被侮蔑,其法被侮蔑,其弟子亦如是受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對弟子言:『尊者!趣向正理者,將成就正理。』則稱讚者,受稱讚者及受稱讚而努力精進者,此等一切皆生非福也。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法、律,非正說,令錯誤,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六
復次,周陀!於此,世有導師是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其弟子於彼〔善〕法,非成就法隨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隨法行,逸脫其法。有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非汝之善得,非汝之善利。汝之師是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汝於其〔善〕法,非成就法隨法行而住,非真正成就,非隨法行,逸脫其法。』如是,周陀!於此,師被稱讚,於此,法被稱讚,而且弟子於此被侮蔑。周陀!若有人如斯對弟子言:『尊者!如師所說示之法,汝應成就之。』則勸導者,受勸導者及受勸導而如是奉行者,其等皆生福。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P.121]七
復次,周陀!世有導師是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於其〔善〕法之弟子,成就法隨法而住,真正成就,有隨法行,以行其法。有某人向彼如是言:『友!此是汝之善得,此是汝之利益。汝之師是應供、等正覺者。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汝於其法,成就法隨法行而住,真正成就,有隨法行,以行其法。』如是,周陀!師於此受稱讚,法於此受稱讚,弟子於此受稱讚。周陀!若有人如斯對弟子言:『尊者趣向正理者,將成就正理。』則稱讚者,受稱讚者及受稱讚而努力精進者,彼等更生多福。何以故?不論如何,周陀!此法、律,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
八
復次,周陀!於此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而且對於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然而其弟子非善知妙法,未成就純粹[P.122]圓滿,彼等之導師滅度時,未得明瞭一切句身,未有不可思議之梵行,不能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導師滅度時,於弟子有憂苦也。何以故?不論如何:『我等之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對於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然而,我等不善知妙法,未成就純粹圓滿,彼等之導師滅度時,既未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議之梵行,而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之導師滅度時,於弟子有憂苦。
九
復次,周陀!於此,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彼之弟子善知妙法,又成就純粹圓滿,彼等之導師滅度時,既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議之梵行,能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導師之滅度時,弟子無憂苦。何以故?不論如何:『我等之導師是應供、等正覺者出現於世。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也。而且我等善知妙法,成就純粹圓滿,我等之導師滅度時,已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P.123]可思議之梵行,能於人中說示。』周陀!如是,導師之滅度,於弟子無憂苦。
一〇
周陀!若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者;此導師雖是耆宿,出家行道已久,已達晚年之老境而非長老;如是,彼非依此梵行支而圓滿成就。然,周陀!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者,而且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達晚年老境之長老者,如是,則成就圓滿此等支之梵行。
一一
周陀!若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達晚年老境之長老也。然而彼之長老弟子比丘,非到達完全者、學行者、無畏者、涅槃,實不堪宣示妙法;不能以法制伏已生之異論,不能說示不可思議之法,如是,此非成就圓滿其等支之梵行。
一二
復次,周陀!若具備此等支之梵行;而且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達晚年老境之長老;而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已達……〕……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非達……)……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已達……)……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非達……)……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已達……)……乃至……
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尼(非達……)……乃至……
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尼(已達……)……乃至……
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非達……)……乃至……
[P.124]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已達……)……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非達……)……乃至……
彼之新弟子比丘尼(已達……)……乃至……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不能……)……乃至……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能……)……乃至……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不能……)……乃至……
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能……)……乃至……
然,於彼無梵行、無豐富、無繁榮、無名聲廣佈……而,於彼有梵行、有豐富、有繁榮、有名聲廣佈……於人人之中善宣說;但非達最勝之利養、稱揚。如是,此非成就圓滿其等支之梵行。
一三
復次,周陀!有具此等支之梵行者,導師是耆宿,出家修道已久,已達晚年老境之長老,而且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到達完全者、學行者……乃至……說不可思議之妙法,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
且彼之新弟子比丘……
且彼之長老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中年弟子比丘尼……
[P.125]且彼之新弟子比丘尼……
且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且彼之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且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
且彼之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
且於彼有梵行、有豐富、有繁榮、名聲廣佈,乃至於人人之中善宣說,到達最勝之利養、稱譽。如是成就圓滿此等支之梵行。
一四
然,周陀!我今是應供、等正覺者為世之導師而出現;且法是正說、善說,導〔出離〕,令至寂靜,由等正覺者之所說。而且我弟子善知妙法,成就純粹圓滿,已得明瞭一切句身,有不可思議之梵行,能於人中宣說,周陀!我今為長老、耆宿,出家修道已久,達晚年老境之導師。
一五
復次,周陀!我今有到達完全者,學行者、無畏者、涅槃之長老弟子比丘,實是宣說妙法,若有生起異論者,能以法制伏之,制伏已而說不可思議之法。然而,周陀!我今有……中年弟子比丘。又周陀!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又周陀!
我今有……長老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中年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新弟子比丘尼。又周陀!
我今有……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我今有……優婆塞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
我今有……優婆夷白衣在家弟子之梵行者。又周陀!
[P.126]我今有……優優夷白衣在家弟子之受欲者。又周陀!於我有梵行,有豐富,有繁榮,有名聲廣佈,乃至善說於人人之中。
一六
然,周陀!今雖諸導師出現於世,但不見其他一導師,如我得如是最勝利養、名譽。周陀!而且今僧伽或宗派眾團出現於世,周陀!不見其他一僧伽,如我比丘僧伽得如是最勝利養、名譽。周陀!凡正說之時:『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圓滿,無滅、無增、純粹圓滿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此謂正說:『具足一切相……乃至……已明顯善說示。』周陀!鬱頭藍弗曾作如是言:『視而不見。』如何是視而不見耶?雖見彼剃刀善磨之面而不見其刃也。周陀!此云:『視而不見。』周陀!依此鬱頭藍弗所說之事,是凡夫卑劣、非聖、無義相應,以就剃刃而言也。周陀,正說時,云:『視而不見。』應云正說是:『視而不見。』如何為視而不見耶?如是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圓滿,無減、無增,純粹圓滿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實若彼想此應除去,如是思惟:『如斯會更清淨』,則是不見。若彼想此應增加而思惟:『如此會更清淨』,則不見,是謂:『視而不見』也。然,周陀!正說之時,謂:[P.127]『具足一切相……乃至……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此正說應謂:『具足一切相,一切相成就圓滿,不減、不增,純粹圓滿之梵行,已明顯善說示。』
一七
周陀,是故於此,由我證徧知法,對汝等開示。於此處,即一切者共來,共會集,以義理對義理,以字句對字句,應宣說、等調、不諍也。此梵行則永遠久住:乃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慈愍世間、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也。周陀!如何法是由我證徧知而宣說?於此,即一切者共來,來會集,以義理對義理,以字句對字句,應宣說、等誦、不諍,即此梵行永遠久住,乃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慈愍世間、人天之利義、利益、安樂者,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P.128]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也。周陀!此法是依我之知解而說:於此即一切者共來,一切者共會集,義理對義理,字句對字句,應宣說、等誦、不諍。即此梵行永遠久住,乃為眾人之利益、眾人之安樂、慈愍世間、人天之利義、利益、安樂也。
一八
周陀!汝應當學斯和合、喜歡、不諍者。有其他之之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於義理實是誤解,於字句實是誤說』時,不應贊成,不應諍論。不應贊成、不應諍論,汝等應如是對彼云:『友!對此義理,由其字句?或此字句?與何相應耶?或對此字句,是其義理?或此義理?與何者相應耶?』於彼若如斯云:『友!對此義理,由其字句始為相應,對此文句,由其義理始相應』者,不應排斥彼,亦不應拒否。不應排斥彼,不應拒否;其義理及其字句,應小心善示知之。
一九
復次,周陀!有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對義理[P.129]雖實誤解,但對字句是正述』時,不應贊成,不應諍論;不贊成、不諍論而汝等應如是對彼云:『友!對此字句,是其義理?或此義理?與何者相應耶?』彼若如斯云:『友!對此字句,是由其義理始為相應』者,不應排斥彼、不應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其義理,應小心善示知之。
二〇
復次,周陀!有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對義理雖實正解,對字句是誤述』時,其不應贊成,不應諍論;不贊成、不諍論而如是對彼云:『友!對此義理,是其字句?或此字句?與何者相應耶?』彼若如是云:『友!對此義理,其字句,比此更相應也。』不應排斥彼,不應拒否;不排斥、不拒否而對其字句,應小心善示知之。
二一
復次,周陀!若有同梵行者,於僧伽中說法,若汝等判斷:『此具壽,正解義理,正述字句』時,應言:『善哉!』而贊成、喜歡。對彼言:『善哉!』而贊成、歡喜,應如是對彼言:『友!如我具壽,如是通達義理、字句,得見此同梵行者,乃我等之利益,我等之利得也。』
[P.130]二二
周陀!我非唯為制伏現法之有漏而對汝等說法[1];周陀!亦非唯為壞滅現世之有漏而對汝等說法;周陀!我是為令制伏現法之有漏、壞滅來世之有漏而對汝等說法也。然,於此,周陀!我為汝等所制之衣,實為防汝等之寒、防汝等之暑,為防虻、蚊、風、熱、蛇虫之所觸,而且覆褌襠,我為汝等制立之托鉢,實為令安住汝等之身體,為防傷害,為養活,為修梵行:『如是,我滅除故痛,令新痛不生,又我之生活無過且安穩。』我為汝制立居住,實為防寒、防暑、防虻、蚊、風、熱、蛇虫之所觸,而且消除時節之厄,為好閑居、獨坐也。我為汝等制立疾病之資具、藥品、資糧,實為防苦惱、痛之生起,為令離苦也。
二三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之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專心於安樂行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時,應如斯答彼:『友!何者為安樂行耶?安樂行亦有多種多樣。』周陀!於此,有四安樂行,卑劣、凡夫、非聖、非義相應,非導遠離,非導離欲,非導於滅,非導於寂靜,非導於智,非導於正覺,非導涅槃也。四者何耶?周陀!於此,或愚癡者,自喜樂殺害有情,此為第一安樂行。復次,周陀!於[P.131]此,有自喜樂取不與物者,此為第二安樂行。復次,周陀!於此,自喜樂為妄語者,此為第三安樂行。復次,周陀!於此,滿足、具足、耽著於五欲樂者,此為第四安樂行也。周陀!此等四安樂行,是卑劣、凡夫、非聖、非義相應,非導遠離,非導離欲,非導於滅,非導於寂靜,非導於智,非導正覺,非道涅槃也。
二四
復次,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專心於此等四安樂行而住。』應回答彼等:『非然!』彼等以非正語、非然、非事實誹謗汝也。周陀!於此,有四種安樂行,必導遠離,導離欲,導於滅,導於寂靜,導於智,導於正覺,導於涅槃也。四種者何耶?周陀!於此,有比丘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而由離生喜樂,達初禪而住,此為第一安樂行。復次,周陀!有比丘滅尋伺,內心安靜,得心一境相,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禪而住,此為第二安樂行。復次,周陀!比丘脫喜……乃至……為第三安樂行。復次,周陀!比丘捨離樂……乃至……此為[P.132]第四安樂行也。周陀!此等四種安樂行,必導於遠離、離欲、滅、寂靜、智、正覺、涅槃也。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應回答彼等:『然!』彼等以語正語,不以非然、非事實之誹謗。
二五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又,友!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者,可期行如何之果〔報〕、如何之利益耶?』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應如是回答彼:『友!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者,可期待四果、四利益。四種者何耶?友!因克斷三結之比丘成為預流、不墮惡處,決定向正覺,此為第一果、第一利益。又,友!克斷三結之比丘成為一來,消滅貪、瞋、癡,唯一度來此世間作苦之邊際,此為第二果、第二利益。又,友!克斷五下分結之比丘成為化生,於彼處般涅槃,更不由其處再還世間,此為第三果、第三利益。又,友!比丘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解、實證而住,此為第四果、第四利益也。友!專心於此等四種安樂行而住者,可期待此四果、四利益。』
[P.133]二六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釋子沙門不住法而住。』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言者,應如是回答彼:『依彼知者、見者、阿羅漢、等正覺者、世尊,說聲聞法,令知消盡命數。友!猶如因陀羅柱及如鐵柱善依據深根底而不震不動。友!如是,依彼知者、見者、阿羅漢、等正覺者、世尊,說聲聞法,令知消盡命數。友!彼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捨負重擔、獲利、盡有之結使、正智解脫之比丘,得成九事。友!漏盡之比丘,不可能故意奪生物之生命;漏盡之比丘,不可能以盜心取不與之物;漏盡比丘,不可能行邪淫;漏盡比丘,不可能以正知語妄語;漏盡比丘,不可能如前在俗時,蓄財富享受欲樂;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欲道;漏盡比丘,不可能行瞋道;漏盡比丘,不可能行癡道;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怖畏道。友!彼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A1]辦、捨負重擔、獲利、盡有之結使,正智解脫之比丘,不可能行此九事。』
[P.134]二七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沙門瞿曇令知關於過去無涯之智見;然而不令知關於未來無涯之智見,其究竟如何?其究竟如何?』彼外道普行者以無智所覆之智見,認為不應不令知無智所覆之智見;此猶如愚者之無知。周陀!世尊對過去有隨念智,彼凡限於隨願意之憶念。有關於未來世尊是生起菩提生智:『此為最後生,今後無再生也。』
二八
周陀!對於過去,若虛妄、不真實、非義利相應者,如來不說也。周陀!對於過去,若真實,於義利相應者,如來知是時而答彼問。周陀!對於未來,若虛妄、不真實、非義利相應者,如來不說也。周陀!對於未來,若真實、於義利相應者,如來知是時,略述回答彼問。周陀!對於現在,若虛妄、不真實、非義利相應者,[P.135]如來不說也。周陀!對於現在,若真實、而非義利相應者,如來亦不說也。周陀!對於現在,若真實、於義利相應者,如來知是時而回答彼問。如是,周陀!於過去、未來、現在之法,如來是時語者、實語者、義語者、法語者、律語者,故名為如來。
二九
周陀!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門、婆羅門、眾生、天、人之見聞覺知、求達、依意思惟彼等之一切,如來現正覺,故名為如來。周陀!如來於夜分正覺無上等正覺,於夜分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於此二之間,說語教示,一切真實而無其他,故名為如來。周陀!如來之所說如其所行,如其所行而如其所說。如是行如所說,說如所行,故名為如來。含括天、魔、梵之世界及沙門、婆羅門、眾生、天、人〔之世界〕,如來征服之而不被征服。一切物之見者、調御者,故名為如來。
三〇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如是言:『友!如來死後存在耶?而此[P.136]為真實,其他為虛偽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問,應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說:「如來死後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來死後不存在,而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又世尊不說:「如來死後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如來死後存在又不存在……乃至……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耶?而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世尊不說:「如來死後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
三一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者而如是言:『何故,沙門瞿曇不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不論如何,於此義利不相應,於法不相應,非根本梵行,非導遠離,非導離貪,非導於滅,非導寂靜,非導於智,非導正覺,非導涅槃。故如來不說也。』
三二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沙門瞿曇以何為說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世尊說:「此是苦。」友!世尊說:「此是苦之集。」友!世尊說:「此是苦之滅。」友!世尊說:「此是導苦滅之道也。」』
[P.137]三三
復次,周陀!有此事,外道普行者而如是言:『友!沙門瞿曇何故說此耶?』周陀!外道普行者如是云,應如斯答彼:『友!此實於義利相應,於法相應,是根本梵行,決定導遠離、離貪、滅、寂靜、智、正覺、涅槃也。是故世尊宣說此也。』
三四
周陀!凡有關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2]說耶?周陀!凡有關此等未來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周陀!如何關於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耶?[3]
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及世間是常。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復次,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我及世間是無常……乃至……我及世間是亦常亦無常……乃至……我及世間是非常非無常……乃至……我及世間是自造……乃至……我及世間是他造……乃至……我及世間是亦自造亦他造……乃至……[P.138]我及世間是非自造亦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樂與苦是常。樂與苦是無常。樂與苦是亦常亦無常。樂與苦是非常非無常。樂與苦是自造。樂與苦是他造。樂與苦是亦自造亦他造。樂與苦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三五
於是,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及世間是常住,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我至彼等處而如是言:『友!汝言我及世間是常住是事實耶?』凡彼等如是言:『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世間有一類有情之異想者,周陀!於智我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我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者也。
三六
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我及世間是無常。我及世間是亦常亦無常。我及世間是非常非無常。我及世間是自造。我及世間是他造。我及世間是亦自造亦他造。我及世間是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生也。[P.139]樂與苦是常住。樂與苦是無常。樂與苦是亦常亦無常。樂與苦是非常非無常。樂與苦是自造。樂與苦是他造。樂與苦是亦自造亦他造。樂與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我至彼等處如是言:『友!汝云樂與苦是非自造非他造,乃忽然而生是事實乎?』而彼等如斯言:『唯此為真實,其他為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世間有一類有情之異想者,於智我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而且我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者也。於是,周陀!凡有關過去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我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三七
周陀!凡有關未來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是有色而死後為無病,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虛偽。』
復次,周陀!某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我是無色……我是亦有色亦無色……我是非有色非無色……[P.140]我是有想……我是無想……我是非有想非無想……我將被消滅、破壞,死後不存在,唯此為真實,其他是處偽。』
三八
於是,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我是有色而死後為無病,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我至彼等處,如是言:『友!汝云我是有色而死後為無病,是事實乎?』於彼等如是言:『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我於智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而且周陀!我對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也。
三九
於此,周陀!彼沙門、婆羅門,有斯說、有斯見:
『我是無色……乃至……我是亦有色亦無色……乃至……我是非有色非無色……乃至……我是有想……我是無想……我是非有想非無想……我將被消滅、破壞,死後不存在,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
我至彼等處,如是言:『友!汝云我將被消滅、破壞,死後不存在,是事實耶?』周陀!彼等云:『唯此是真實,其他為虛偽。』此,我不認許。何以故,周陀!凡世間有一類有情之異想,周陀!我於知不見有與我相等者,何況有比我更優勝者乎?而且我於此事有增上智,即我為最勝者也。周陀!凡有關未來見解之依處,其當說者,已對汝等宣說,而對汝等不該說者,我將如何說耶?
四〇
周陀!為捨有關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及有關未來見解之依處,為令知超越如是,我說示四念處。四〔念處〕者何耶?周陀!於此,有比丘於身觀身而住,熱誠而有正念正知,以斷世間之貪、憂。於受……於心……於法觀身而住,熱誠而有正念正知,以斷世間之貪、憂。周陀!為捨有關此等過去見解之依處及有關未來見解[P.141]之處,為令知超越如是,我說示此等之四念處。」
四一
其時,具壽宇拔越那立於世尊之後,以扇為世尊搧風,而且具壽宇拔越那,如次白世尊:
「稀有哉!世尊!未曾有哉!世尊!世尊!此法門實是清淨也;世尊!此法門實甚清淨。世尊!應何名此法門耶?」
「然者,宇拔越那!此法門名為清淨,汝當受持之。」
世尊如是言已,具壽宇拔越那聞世尊之所說,歡喜、〔受持〕。
校注
[0124001] 原本為 navaṁ,於暹羅本有 na vo 從此而譯之。 [0131002] 如何云云,於原本 kiṁ no ahaṁ……應訂正為而讀。 [0131003] 原本於次有「對汝等不該說」一句,今依異本除去此句,下於第三七節之初處亦然。【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8 冊 No. 4 長部經典(第24卷-第34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2-2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