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 大典尊經
第一 誦品
[P.220]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王舍城之靈鷲山;爾時,容貌殊勝之乾闥婆子五髻,於夜將明,放光徧照靈鷲山而往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卻立一面。立於一面之乾闥婆子五髻,如是白世尊言:
「世尊!我由三十三天之諸天,親聞、親受,欲奉告世尊。」世尊曰:
「五髻,汝宜語我。」
二
「於久遠之前,於十五日布薩之滿月夜,三十三天之諸天,皆集會於善法堂,天人之大會眾,徧坐於週遭,四天王就坐於四方:東方持國天王於諸天之前,向西而坐;南方增長天王於諸天之前,向北而坐;西方廣目天王於諸天之前,向東而坐;北方多聞天王於諸天之前,向南而坐。世尊!三十三天之諸天,皆集會於善法堂,天人之大會眾,徧坐於週遭,四大天王坐於四方,此是彼等〔四天王〕之坐法;然[P.221]後乃我等之座。世尊!曾於世尊之處修梵行而新生於三十三天之天眾,容貌與光輝,比其他天眾殊勝光耀,世尊!是故三十三天之諸天,歡喜、悅樂、喜悅、滿足言:『實然!諸天眾在增盛,阿修羅眾在衰減。』
三
爾時,世尊!天主帝釋知三十三天之諸天眾歡喜,以偈如是讚嘆:
[P.222]世尊!依此三十三天之諸天,更歡喜、悅樂、喜悅、滿足言:『實然!諸天眾在增盛,阿修羅眾在衰減。』
四
爾時,世尊!天主帝釋知三十三天之諸天歡喜,對三十三天之諸天言:
『諸賢!汝等實欲聞世尊之八無等法耶?』
『尊主!我等實欲聞世尊之八無等法。』
爾時,世尊!天主帝釋,對三十三天之諸天,說示世尊之八無等法:
五
『汝等三十三天之諸天,如何思惟耶?世尊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之實踐;如是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之實踐;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六
彼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見、即時、來見、誘導,有智者應自知。如是誘導之說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P.223]七
實依彼世尊善說:「此是善也。」善說:「此是不善也。」善說:「此是邪、此是正,此應親近、此不應親近,此是劣、此是勝,此是黑、白調和。」如是善惡邪正、應親近、不應親近、勝、劣、黑、白調和法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八
彼世尊對弟子等實善說:「到涅槃之道,道與涅槃之結合。」實恰如殑伽河水與閻牟那河水之合流。彼世尊對弟子等實善說:「到涅槃之道,道與涅槃之結合。」如是到涅槃道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九
世尊實與有學、聖道者及到漏盡之〔阿羅漢〕為友伴;世尊離開彼等[1],喜樂傾注一心而住。如是喜樂傾注一心,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一〇
彼世尊已得利養、已得名聞,其他[2]王族等在喜歡享用物質之期間,世尊離愛樂,唯攝取食物以滋〔身〕。如是離愛樂,唯攝取食物以滋〔身〕,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P.224]一一
世尊實如是語如是實行、實如是實行如是語;如是,實如是語如是實行、實如是實行如是語,如此而得法隨法行,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一二
世尊確實超越疑惑,脫離猶豫,正志已立,梵行圓滿。如是超越疑惑,脫離猶豫,正志已立,梵行圓滿,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世尊!天主帝釋,對彼三十三天之諸天,說示世尊之八無等法已。世尊!於是,三十三天之諸天,聞世尊之八無等法,更為歡喜、悅樂、喜悅、滿足也。
一三
世尊!於此,某諸天如是言:
『諸賢!若〔同時〕四位正覺者,出現此世間,如世尊之說法,此乃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也。』
又有某諸天如是言:
『諸賢!且不言四位等正覺者,諸賢!若〔同時〕三位等正覺者,出現此世間,如世尊之說法,此乃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也。』
有某諸天如是言:
『諸賢!且不言三位等正覺者,諸賢!若〔同時〕二位等正覺者,出現此世間,如世尊之說法,此乃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
[P.225]一四
如是言已,天主帝釋三十三天如是言諸天曰:
『諸賢!實無理由於一世界,同時出現二位阿羅漢、等正覺者。諸賢!若彼世尊無病、無惱,得長久存在世間,則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也。』
爾時,世尊!三十三天之諸天,集會善法堂,對所議論之問題,熟慮、思惟已;關於其問題,四大天王有被受訓戒之言,〔四天王〕各不離座而站立。
一五
世尊!爾時,於北方出現勝妙光明,凌駕諸天威神力之光輝顯出,世尊!此時,天主帝釋告三十三天之諸天言:
『諸賢!若見光明出現、光輝顯現之兆相時,梵天必出現;光明出現、光輝顯現者,即梵天出現之兆相。
[P.226]世尊!爾時,三十三天之諸天,各自就座而思惟:『欲知其光輝,將成如何之結果,想證認此而往其處。』四天王亦各就自座而思惟:『欲知其光輝,將成如何之結果,想證認此而往其處。』聞如是已,三十三天之諸天亦同意:『欲知其光輝,將成如何之結果,想證認此而往其處。』
一六
世尊!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諸天前時,化作麤形相而出現。世尊!梵天本來之容貌,不入三十三天之諸天之眼界故。世尊!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諸天前時,於容貌、於光輝,皆優勝其他之諸天,恰如金像勝於人像。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諸天前時,於容貌、於光輝,皆優勝其他之諸天。世尊!常童子梵天現於三十三天之諸天前時,會眾中任何天眾,皆對梵天不敬禮、不站立、又不請座、一切默然合掌趺坐而思惟:『今常童子梵天若欲任何天眾之處者,將坐其天眾之座。』世尊!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勝、歡喜、滿足。世尊![P.227]恰如剎帝利王登座繼承王位時,得殊勝、歡喜、滿足。世尊!如是,常童子梵天因坐其座,彼天神得到殊勝、歡喜、滿足。
一七
世尊!爾時,常童子梵天知諸天之歡喜,隱形以偈如是讚嘆:
一八
世尊!常童子梵天實說此事。世尊!說此事之常童子梵天,具有八支聲,即:玲瓏、清徹、美妙、和雅、充滿、不亂甚深、廣博等音。世尊!常童子梵天向彼會眾,授此聲時,此外之會眾不聞此聲音。世尊!具足如是八支聲音者,被稱為梵音。
[P.228]一九
世尊!爾時,三十三天之諸天,向常童子梵天如是言:『善哉!梵天!我等明白歡喜此,又依天主帝釋說彼世尊之八無等法,我等明白歡喜此。』
世尊!爾時,常童子梵天如是言天主帝釋:
『善哉!天主帝釋!我等欲聞彼世尊之八無等法。』
『然,大梵天!』
天主帝釋便向常童子梵天說示世尊之八無等法。
二〇
『汝,大梵天如何思惟耶?世尊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之實踐;如是為眾生之幸福、眾生之安樂、對世間之憐愍,為人天之利益、幸福、安樂之實踐,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一
彼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見、即時、來見、誘導,有智者應自知。如是誘導之說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二
實依彼世尊善說:「此是善也。」善說:「此是不善也。」善說:「此是邪、此是正,此應親近、此不應親近,此是勝、劣,此是黑白調和。」如是善惡邪正、應親近、不應親近、勝、劣、黑、白調和法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P.229]二三
彼世尊對弟子等實善說:「到涅槃之道,道與涅槃之結合。」實恰如殑伽河水與閻牟那河水之合流。彼世尊對弟子等實善說:「到涅槃之道,道與涅槃之結合。」如是到涅槃道之教示者,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四
世尊實與有學、聖道者及漏盡之〔阿羅漢〕為友伴;世尊離開彼等,喜樂傾注一心而住,如是喜樂傾注一心,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五
彼世尊已得利養、已得名聞,其他[3]王族等在喜歡享用物質之期間,世尊離愛樂,唯攝取食物以滋〔身〕,如是離愛樂,唯攝取食物以滋〔身〕,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二六
世尊實如是語如是實行、實如是實如是語;如是,實如是語如是實行、實如是實行如是語,如此而得法隨法行,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P.230]二七
世尊確實超越疑惑,脫離猶豫,正志已立,梵行圓滿;如是,超越疑惑,脫離猶豫,正志已立,梵行圓滿,即具足如是性質之世尊,我等於過去實未曾見,於現在亦然,其唯世尊而已。』
世尊!天主帝釋向彼常童子梵天,說示世尊之八無等法已。世尊!常童子梵天聞世尊之八無等法,歡喜、悅樂、喜悅、滿足。
二八
世尊!爾時,常童子梵天化作麤形相,成為有五髻之童子容貌,顯現於三十三天之諸天之前,彼昇虛空中,於虛空中結跏趺坐。世尊!恰如偉力之人於廣大平地敷座而坐,世尊!常童子梵天,昇虛空中,於虛空中結跏趺坐,如是告三十三天之諸天曰:
二九
『三十三天之諸天!汝等如何思惟耶?「世尊於何等長時間,為大智者耶?」
往昔,有稱為域主之王,此域主之王名為典尊,有婆羅門之帝師。又域主王有王子名為黎努;典尊婆羅門有童子名為護明。如是黎努王子與護明童子及六人剎帝[P.231]利等八人為友。經過一些日夜,典尊婆羅門歿,典尊婆羅門歿時,域主王悲泣而如是言:
「嗚呼!我等備具五欲分,自耽於娛樂,一切之國事皆委託於典尊婆羅門,於此時,典尊婆羅門歿矣!」
如是言時,黎努王子告域主王言:
「父王!對典尊婆羅門之歿,勿如是過度悲泣;父王!典尊婆羅門有童子名護明,比其父更賢明,比其父更為聰明。凡彼父輔佐之國政,應由護明童子輔佐。」
「然也!王子!」
「實然,父王!」
三〇
爾時,域主王告其他一臣曰:「然,汝往護明童子之處,至已,傳達護明童子;護明童子!汝有幸福[4],域主王召護明童子;域主王欲見護明童子。」
彼臣應諾域主王言:「然,大王!」即往護明童子之處,至已,如是言護明童子曰:「護明童子!汝有幸福,域主王召護明童子;域主王欲見汝,護明童子。」
護明童子應諾彼臣言:「然,友!」即往域主王之處,至已,敬禮域主王,交換[P.232]禮儀感銘之語後,卻坐一面。域主王對坐於一面之護明童子如是言:
「護明童子!汝輔佐我等,護明童子!汝勿拒絕其輔佐;我以汝父之地位立汝,我將令汝即典尊位也。」
護明童子答:「然,王!」而同意域主王。
三一
爾時,域主王令護明童子即典尊位,使立父之地位。即典尊位,繼立父地位之護明童子,父所輔佐之事情,皆輔佐之;父所不輔佐之事情,皆不輔佐;父所實行之業務,皆實行之;父所不實行之業務,皆不實行。於是,眾人向彼曰:「彼婆羅門實典尊也,彼婆羅門實大典尊也。」如是之故,生起對護明童子呼稱大典尊,大典尊。
三二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彼六人剎帝利之處,至已,如是言彼六人剎帝利曰:
[P.233]「友,域主王年老、耆宿、耆耄,到達人生之高齡,誰能知其壽量耶?若域主王崩後,眾人必立黎努王子即位為王。汝等來,往黎努王子之處,至已,如是白黎努王子言:『我等是黎努王子之親愛、可意、情深之友伴,凡汝之幸福,亦我等之幸福,汝之不幸時,亦我等之不幸也。域主王年老、耆宿、耆耄,到達人生之高齡,誰能知其壽量?若域主王崩後,眾人必立黎努即位為王,汝若得王國,亦請以王國分與我等。』」
三三
剎帝利言:「然,友!」彼六人剎帝利亦同意於大典尊婆羅門,而往黎努王子之處,至已,如是言黎努王子言:
「我等是黎努王子之親愛、可意、情深之友伴,凡汝幸福時,亦我等之幸福,汝之不幸時,亦我等之不幸也。域主王年老、耆宿、耆耄,到達人生之高齡,誰能知其壽量?若域主王崩後,眾人必立黎努即位為王,汝若得王位,亦請將王國分與我等。」
「除汝等之外,何人於我王國,能增進其幸福安樂?若我得王國者,將王國分與汝等。」
[P.234]三四
爾時,經過一些時日,域主王崩逝;於域主王崩逝時,則令黎努王子即位而立為王。繼承王位之黎努王,備具五欲分,耽於娛樂。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彼六人剎帝利之處,至已,向六人剎帝利如斯言:
「汝等!域主王崩逝後,黎努王即位,則備具五欲分,耽於娛樂。汝等來!往黎努王之處,至已,對黎努王如是言:域主王崩逝,黎努王即位為王;汝記憶其約束〔之言〕耶?」
彼六人剎帝利同意大典尊婆羅門:「然,友!」而往黎努王之處,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
「域主王崩逝,黎努王即位為王,汝記憶其約束〔之言〕耶?」
「諸賢!我記憶其約束;然,誰能將此北方廣大、南方如車前部形之大地,正分為七分耶?」
「大王!除大典尊婆羅門以外,誰能為之!」
三五
爾時,黎努王召一臣而告曰:
「汝!往大典尊婆羅門之處,向大典尊婆羅門,言黎努王喚汝。」
[P.235]彼臣應諾黎努王:「然,大王!」而往大典尊婆羅門之處,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羅門曰:「卿!黎努王喚汝!」
大典尊婆羅門言:「然!友!」而往黎努王之處,至已,敬禮黎努王,交換親密禮儀之語後,卻坐一面。黎努王對坐於一面之大典尊曰:
「然,典尊請將北方廣大、南方如車前部形之大地,正分為七分。」
〔典尊婆羅門〕應諾黎努王:「然,大王!」即從北方廣大、南方如車前部形之大地,正分為七分;全部分為如車前部之形。
三六
其中央為黎努王之國。區分為:
迦陵伽國之旦多布囉城,阿濕沙迦國之褒[怡-台+(日/工)]那城,
阿槃提國之摩呬沙摩城,蘇尾羅國之勞嚕迦城,
毘提訶國之彌體羅城,鴦伽國之瞻波城,
迦尸國之波羅奈城,此等依典尊之區分。
[P.236]爾時,彼等六人剎帝利各得自己之所得,成就所願而喜悅曰:「我等所欲之願望、希望,我等皆獲得矣。」
第二 誦品
三七
爾時,彼六人剎帝利往大典尊婆羅門之處,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羅門曰:「典尊是黎努王之親愛、可意、情深之友,典尊對我等亦為親愛、可意、情深之友。典尊,汝亦應輔佐我等,典尊!汝勿拒絕輔佐我等。」
大典尊婆羅門同意彼等六人剎帝利言:「然,諸賢。」爾時,大典尊婆羅門輔佐登王位之七人剎帝王,又對七人富貴婆羅門及七百梵行終了者,教授咒文。
[P.237]三八
而後,大典尊婆羅門如是名聲振揚。
「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如是思惟:「我之名聲如是振揚:『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未曾見梵天,我未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我聞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欲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
三九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黎努王之處,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我名聲如是振揚:『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實未曾見梵天,實未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我聞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是故,我欲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除送飲食者外,任何人皆勿來近我。」
「典尊,汝行汝所思之行!」
[P.238]四〇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到彼六人剎帝利處,至已,如是言六人剎帝利曰:「我之名聲如是振揚:『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未曾見梵天,未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我聞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是故,我欲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除送飲食者外,任何人勿來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四一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七人富貴婆羅門及七百梵行終了者之處,至已,如是言七人富貴婆羅門及七百梵行終了者曰:「我之名聲如是振揚:『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未曾見梵天,未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我聞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是故,諸賢!應如所聞、如所記憶、詳細學習咒文、互相教咒文。我欲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除送飲食者之外,任何人勿來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P.239]四二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同身分之彼四十夫人等處,至已,如是言同身分之彼四十夫人曰:
「我之名聲如是振揚:『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見梵天,大典尊婆羅門是親與梵天對談、議論。』然,我未曾見梵天,未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我聞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曾與梵天對談、議論。是故,我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除送飲食者外,任何人勿來近我。」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四三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於域之東方令作新講堂,於雨期四箇月之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除送飲食者以外,任何人[5]勿來近彼。爾時,經過四箇月之後,大典尊婆羅門唯是失望興起苦惱之念。「雖然曾聞彼耆宿婆羅門師中之師等,於雨期之四箇月間,在閑居靜處,修習悲之禪定,言曾見梵天,曾與梵天對談、議論。但我今實不見梵天,實無與梵天對談,無與梵天議論也。」
[P.240]四四
爾時,常童子梵天,心知大典尊婆羅門心之所念,恰如力士之屈伸臂,迅速由梵界消失而現於大典尊婆羅門之面前。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因見彼未曾見之容貌,恐怖而身痺、戰慄。爾時戰慄、身痺、身毛豎立之大典尊婆羅門以偈如次問常童子梵天言:
四五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作如是思惟:常童子梵天准許我質問,向常童子梵天,應問現法之善利,或應問來世之善利耶?
[P.241]爾時,大典尊婆羅門作如是思惟:我熟知現法之善利,他人亦向我問現法之善利;是故我當問常童子梵天來世之善利。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以偈問常童子梵天曰:
[P.242]四六
「梵天!我知捨離我執之法。有一類人捨棄任何大小財物,捨棄任何多寡親屬,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梵天!我知捨棄我執之法;梵天!我知心一境相;此時,是人得遠離住處,即:阿蘭若、樹林、山岳、洞窟、山洞、塚間、林藪、野外之藁堆。梵天!我知得此心一境相之法也。
我亦知專注悲解脫之法;此世,是人,令悲俱行之心,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亦然。即徧上下橫一切處,於一切有情之世界,悲心俱行,廣大無邊;令無冤無害心,徧滿而住。梵天!我知如是專注悲解脫之法。
梵天!然,我實不知汝所說之『臭穢。』」
「我知汝說之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梵天!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典尊!行汝所思之行!」
四七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黎努王之處,至已,如是言黎努王曰:「大王!當尋求其他之帝師,以輔佐王之統治!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大王!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者,我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四八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彼六人剎帝利處,至已,如是言〔彼等曰:〕「汝等當尋求其他之帝師,以輔佐汝等之統治;諸賢!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故。諸賢!我決定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P.245]爾時,六人剎帝利會集一面而思念:彼婆羅門是貪欲者,是故我等,今以財物誘大典尊婆羅門。
彼等往大典尊婆羅門之處,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羅門曰:〕「於此等七王國,有甚多財產,故可隨汝所欲之量取之。」
「諸賢!因汝等我得甚多財產,其無用也;我願捨棄如是名譽,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四九
爾時,彼六人剎帝利會集一面而思念:「彼婆羅門實愛好女人,是故我等,今依於女人以誘大典尊婆羅門。」
彼等往大典尊婆羅門之處,至已,如是言〔大典尊婆羅門曰:〕「於此等七王國,有甚多女人,故可隨汝所欲之女人伴去。」
「諸賢!我有同身分之四十夫人,其無用也。我皆捨離彼等女,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P.246]五〇
「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五一
「然者,典尊!汝待七年間,經過七年後,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我等所趣之處也。」
「諸賢!七年間實是過長,我不能等待汝等七年間。誰知其壽量?未來無不行,智慧必當證,善根必須作,梵行應當修,生者無不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五二
「然者,典尊!汝請待六年間……乃至……請待五年間……乃至……請待四年間……乃至……請待三年間……乃至……請待二年間……乃至……請待一年間。經過一年間,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P.247]五三
「諸賢!一年間實是過長,我不能等待汝等一年間。誰知其壽量?未來無不行,智慧必當證,善根必須作,梵行應當修,生者無不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然者,典尊!請汝待七箇月,經過七箇月,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五四
「諸賢!七箇月實是過長,我不能等待汝等七箇月。誰知其壽量?未來無不行,智慧必當證,善根必須作,梵行應當修,生者無不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然者,典尊!請汝待六箇月……乃至……請待五箇月……乃至……請待四箇月……乃至……請待三箇月……乃至……請待二箇月……乃至……請待一箇月……乃至……請待半箇月。經過半箇月,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五五
「諸賢!半箇月實是過長,我不能等待汝等半箇月。誰知其壽量?未來無不行,智慧必當證,善根必須作,梵行應當修,生者無不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P.248]「然者,典尊!我等將統治王國之事,委屬王子或兄弟之間,可待七日。經過七日,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諸賢!七日間不甚長,我可等待汝等七日間。」
五六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往彼七人富貴婆羅門及七百梵行終了者之處,至已,如是言七人富貴婆羅門及七百梵行終了者曰:
「汝等宜尋求教授汝等咒文之其他軌範師。諸賢!我願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典尊!汝勿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出家者微力而所得少,婆羅門者有權力而所得多。」
「勿言出家者微力,所得少,婆羅門者有權力,所得多。諸賢!除了我以外有誰更有權力,更有所得耶?我今實是王中之王,是婆羅門之梵天,長者之天神也;我[P.249]捨離此等一切,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諸賢!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五七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到同身分之四十位夫人之處,至已,如是言同身分之四十位夫人曰:「汝等若願意者,可歸自家或親屬之家,或選他夫;我欲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聞梵天說臭穢,在俗者不可能抑制此等,是故,我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
「汝是我等親族中之親族,又是我等夫中之夫也。典尊!汝若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我等亦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是故,汝所赴之處,即成為我等所趣之處也。」
五八
爾時,大典尊婆羅門經過七日,即剃除鬚髮,著袈裟衣,由俗家出而入無家之生活。有七人剎帝利王、七人富貴婆羅門、七百梵行終了者、同身分之四十夫人、數千剎帝利、數千婆羅門、數千長者、婦人群集而來之甚多婦人等,皆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出家追隨出家者大典尊婆羅門之後。大典尊婆羅門被會眾圍繞而遊行村[P.250]落,鄉鎮及都市之間,大典尊婆羅門,凡到村落、鄉鎮,皆成為王中之王,婆羅門之梵天,長者之天神也。同時,凡彼等人人打噴嚏或困躓,皆稱:「歸命大典尊婆羅門,歸命彼人師。」
五九
大典尊婆羅門以慈俱行,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亦然。即徧滿上下橫一切處,於一切有情界,以慈俱行廣大無邊,令無冤無害之心,徧滿而住。以悲俱行之心……乃至……以喜俱行之心……乃至……以捨俱行之心令徧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亦然。即徧滿上下橫一切處,於一切有情界,以捨俱行廣大無邊,令無冤無害之心,徧滿而住。於弟子等,示與梵天為友伴之道。
六〇
爾時,凡十分了解大典尊婆羅門一切教之弟子,死後生於幸福之梵界。不十分了解一切教者,死後得〔生〕與他化自在天為友伴、或得與化樂天為友伴、或得[P.251]與兜率天為友伴、或得與夜摩天為友伴、或得與三十三天為友伴、或得與四天王天為友伴也。雖得最低之身者,亦可得乾闥婆身。
此等一切善男子之出家,有效而不空費,具效果[8]及實果。』」
六一
〔五髻言:〕「世尊記憶〔此本生〕耶?」
〔世尊曰:〕「五髻!我記憶。其時我是大典尊婆羅門也。我為弟子示與梵天為友伴之道;然,五髻!此梵行非導厭離、離欲、滅、寂靜、神智力、正覺、涅槃之法,唯是生於梵界之法也。然,五髻!我之梵行,是導究竟厭離、離欲、滅、寂靜、神智力、正覺、涅槃之法也。此是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五髻!此梵行始正是導究竟之厭離、離欲、滅、寂靜、神智力、正覺、涅槃之法也。
六二
五髻!凡十分了解我一切法之弟子,得漏滅[9]而無漏於現世自己現證心解[P.252]脫、慧解脫而住。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斷五下分結,不再還來此世界,成為化生者,於彼界得不還法於其處般涅槃。又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斷三結,更於次第滅貪、瞋、癡,成為斯陀含,一次還來此世,滅盡苦蘊。又非十分了解一切法者,或斷三結,成為須陀洹,離墮惡趣之法,必定到達正覺之位。五髻!此等一切善男子之出家,有效而不空費,具效果及實果也。」
世尊如是說已,歡喜之乾闥婆子五髻,滿足、感謝世尊之所說,敬禮世尊,行圍繞之禮而去。
校注
[0182001] 「離開」apanujja 認為是 apanudati 的不變分詞。 [0182002] 「他之」原本有 maññe 取 aññe 之義,見註[03]。 [0188003] 「他之」原本有 maññe 另一本為 aññe,今依此。 [0190004] 「幸福」原文為 bhava 以中性譯之。 [0198005] 於原本有 nāssuda 另一本作 nāssa 今從此。 [0202006] 「欲行犧牲」原本為 yatthu-kāmassa 別本作 yiṭṭha-kāmassa 今依此。 [0205007] 「執著」原本有 ārabhavho 別本作 ārambho 依此。 [0209008] 「效果」原本有 sa-uddisā 別本作 sa-udrayā 依此。 [0210009] 「漏」原本有 āsāvānaṁ 是 āsavānaṁ 之誤。【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7 冊 No. 4 長部經典(第15卷-第23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漢譯南傳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OCR,智光法師提供,祥因法師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