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長部經典

[P.207]三三 等誦經

第一 誦品

如是我聞

爾時世尊與五百大比丘眾俱遊行於末羅族之間次第遊行至名為波婆之末羅族都城於彼處住名為純陀鐵工匠[1]之菴羅樹園

此時恰好波婆末羅族等新建名為鬱婆達迦[2]講堂完成不久沙門婆羅門乃至任何人皆未曾住此

波婆之末羅族等聞「世尊與五百大比丘眾俱遊行末羅族間而至波婆於彼處住名為純陀鐵工匠之菴羅樹園

爾時彼婆羅族等便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卻坐一面坐一面已波婆之末羅族等白世尊言

[P.208]「世尊波婆之末羅族等新建名為鬱婆達迦講堂完成不久沙門婆羅門及他任何人皆未曾住此唯願世尊世尊為最初之受用此世尊之最初受用此者於後波婆之末羅族等將永遠得利益安樂

世尊默然而允許

爾時波婆之末羅族等知世尊承諾已從座而起敬禮世尊行右繞禮而回彼講堂回來以後便於講堂舖敷物舖敷物已設甚多座放置水瓶高掛油燈已再詣世尊之處詣已敬禮世尊立於一面立於一面之波婆末羅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講堂於一面已舖設敷物設置諸座放置水瓶掛油燈世尊世尊若為時宜即請赴之

爾時世尊著下衣持上衣及鉢與比丘眾俱詣往講堂詣已洗足而入講[P.209][3]中央柱向東而坐諸比丘眾亦各洗足而入講堂依西壁向東而坐於世尊之後波婆之末羅族等亦各洗足而入講堂依東壁向西面世尊而坐爾時世尊至夜之深更為波婆之末羅族等說法教誡彼等而令感奮喜悅慶慰而離去

「宇闍達等夜至深更矣汝等想是時宜當回去

「誠然世尊」彼波婆之末羅族等依世尊之〔教誨〕從座而起敬禮世尊行右繞禮而離去

爾時世尊於末羅族等離去不久徧見寂靜默然之諸比丘眾而告尊者舍利弗曰

「舍利弗我諸比丘眾已達遠離惛沈睡眠舍利弗當奮起心志[4]為此諸比丘眾說法我因背痛今將少臥[5]休息

尊者舍利弗則應諾世尊「誠然世尊

如是世尊從僧伽胝衣疊為四疊置於右脅下恰如獅子之臥而臥——〔一〕足疊於〔他〕足之上有具念正知〔自〕為起想[6]

[P.210]

爾時恰尼乾子死於波婆不久而因其死尼乾諸徒分裂為二派互相相鬥相諍而漸卷入鬥諍交繫銳利舌鋒而住「汝不知此法我知此〔將來〕汝如何亦不可能知耶」「汝行邪行我行正行」「我言與理相應汝言與理不相應」「汝當言於前而言於後當言於後而言於前」「汝不精細思慮[A1]即被顛覆」「汝雖立言論但墮於負處」「為脫汝之說而巡遊〔學習〕若能者既自解之

如是尼乾子之徒眾間行殺戮彼尼乾子之諸在家白衣弟子等對尼乾子皆厭忌譏慊[7]遺去已其狀態恰如非正說誤說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非正等覺者所說之法又如不得為依持處之破塔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曰

「友尼乾子最近死於波婆邑而其死後尼乾徒分裂為二派乃至如不得為依處之跛塔於所詢彼非正說誤說非導〔出離〕非令至寂靜如是非依正等覺者之所說法然者我等是世尊之法是正說善說引導〔出離〕令至寂靜依正等覺者之所說也〔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之當不令紛諍蓋令此梵行永續久住為眾多有情之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天人之義利[8]利益安樂也

[P.211]然者云何為我等之佛法彼是正說善說引導〔出離〕令至寂靜依正等覺者之所說也〔故〕我等之一切令其結集之當不令之紛諍蓋令此梵行之永續久住為眾多有情之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也[A2]

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實開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當不令之紛諍蓋令此梵行之永續久住為眾多有情之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也

一法者何耶

一切之有情依食而住一切之有情依行[9]而住如是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實開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當不令之[P.212]紛諍蓋令此梵行之永續久住為眾多有情之利益安樂慈愍世間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也

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開示二法〔故〕於此我等之一切其結集之乃至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也

二法者何耶

一 名與色

二 無明與有愛

三 有見與無有見

四 無慚與無愧

五 慚與愧

六 惡言與惡友

七 善言與善友

八 入罪善巧與出罪善巧

九 等至善巧與依等至起善巧

一〇 界善巧與作意善巧

一一 處善巧與緣起善巧

一二 處善巧與非處善巧

[P.213]一三 質直與柔和

一四 堪忍與可樂

一五 和順與供養

一六 無害與清淨

一七 失念與不正知

一八 念與正知

一九 不護根門與不計食量

二〇 能護根門與知食量

二一 思惟力與修習力

二二 念力與定力

二三 止與觀

二四 止相與精勤相

二五 精勤與專念

二六 戒成就與見成就

二七 戒衰耗與見衰耗

[P.214]二八 戒清淨與見清淨

二九 見清淨與依見精勤

三〇 厭可厭處與為生厭之正精勤

三一 於善法不喜足與於精勤[10]不遮止

三二 明[11]與解脫

三三 盡智與無生智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說此二法〔故〕於此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乃至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

一〇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實開示三法〔故〕於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之乃至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

三法者何耶

一 三不善根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

二 三善根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

三 三惡行身惡行諸惡行意惡行

[P.215]四 三善行身善行[A3]善行意善行

五 三不善尋欲尋恚尋害尋

六 三善尋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

七 三不善尋欲思恚思害思

八 三善思出離思無恚思無害思

九 三不善想欲想恚想害想

一〇 三善想出離想無恚想無害想

一一 三不善界欲界恚界害界

一二 三善界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

一三 復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一四 復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一五 復三界劣界中界勝界

[P.216]一六 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

一七 復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一八 復三愛色愛無色愛滅愛

一九 三結有身見戒禁取

二〇 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二一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二二 三求欲求有求禁行求

二三 三慢『我勝』慢『我等』慢『我劣』慢

二四 三時過去時未來時現在時

二五 三邊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二六 三受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

二七 三苦性苦苦性行苦性壞苦性

[P.217]二八 三聚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

二九 三疑關於過去時之疑猶豫不得決意[12]難平意關於未來時之疑乃至關於現在時之疑〔乃至〕

三〇 如來三不護如來有清淨之身行如來無護藏『令他人不知』之身惡行如來有清淨之語行如來無護藏『令他人不知』之語惡行如來有清淨之意行如來無護藏『令他人不知』之意惡行

三一 三障貪障瞋障癡障

三二 三火貪火瞋火癡火

三三 復三火供養火居士火惠施火

三四 三種色聚有見有對色無色有對色無見無對色

三五 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動行

[P.218]三六 三人學人無學人非學非無學人

三七 三長老生長老法長老認定之長老

三八 三福業事施行福業事戒行福業行修行福業事

三九 三舉罪事依見

四〇 三欲生有諸有情有受現前之欲於現前之欲有自在力猶如人及一分天並一分險難處者此為第一欲生有諸有情有受〔自〕化作欲彼等於〔自〕盛化作於欲有自在力猶如化樂天此為第二欲生有諸有情有受他化作欲彼等於他化作欲有自在力猶如他化自在天此為第三欲生

四一 三樂生有諸有情於所修習[13]起禪定樂而住猶如梵眾天此為第一樂生有諸友情於樂令徧潤徧滿充滿徧溢彼等便時常發感激之語『彼為樂彼為樂』猶如光音天此為第二樂生有諸有情於樂[P.219]令猶徧潤徧滿充滿徧益彼等如是滿足已而感受樂猶如徧淨天此為第三樂生

四二 三慧學慧無學慧非學非無學慧

四三 復三慧思所成慧聞所成慧修所成慧

四四 三仗聞仗離仗慧仗

四五 三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四六 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四七 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四八 三修身修心修慧修

四九 三無上見無上行無上解脫無上

五〇 三定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無尋無伺定

五一 復三定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五二 三清淨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

[P.220]五三 三寂默身寂默語寂默意寂默

五四 三善巧增益善巧損益善巧方便善巧

五五 三憍無病憍年壯憍活命憍

五六 三增上我增上世增上法增上

五七 三論事關於過去時如為此言說『於過去時有如是』關於未來時如為此言說『於未來時當如是』關於現在時如為此言說『於現在時有如是』

五八 三明於過去隨念所住智明對諸有情之死生智明對諸漏滅盡智明

五九 三住天住梵住聖住

六〇 三神變神通神變知他心神變教誡神變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實開示如是諸三法乃至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

[P.221]一一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實開示四法〔故〕於此我等之一切今其結集之乃至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

四〔法〕者何耶

一 四念處於此有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斷世間之貪於受於心於法隨觀法而住精勤有正知與〔正〕念斷世間之貪

二 四正勤於此有比丘未生諸惡不善法令不生而起願欲精進發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諸惡不善法當斷而起願欲精進發勤策心持心未生之諸善法令生而起願欲精進發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諸善法令住不失倍增廣大修習圓滿欲起發勤策心持心

三 四神足於此有比丘修欲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心三昧地勤行成[P.222]就神足修精進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思惟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

四 四靜慮於此有比丘離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成就初靜慮而住滅尋與伺內心歸於穩靜得心一境性〔如是〕無尋無思三昧地所生之喜成就第二靜慮而住離喜為捨住者具念有正知由身覺受樂諸聖者稱為『捨具念樂住者』成就第三靜慮而住斷樂斷苦乃至滅所有之喜無苦無樂捨念清淨成就第四靜慮而住

五 四修定有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現法樂住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獲得知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諸漏之滅盡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現法樂住於此有比丘由離欲離諸不善法成就初靜慮而住乃至第二靜慮乃至第三靜慮乃至成就第四靜慮而住此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現法樂住也修定[P.223]若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知見之獲得於此有比丘作意光明想專作日想觀夜如晝觀晝如夜如是明徹澄亮之心修光明暉耀之心此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智見之獲得也修定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正念正知於此有比丘了知受之生起了知住了知滅了知想之〔乃至〕尋之〔乃至〕此修定若修習多所作者能導〔正〕念正知也修定修習多所作者云何能導諸漏之滅盡於此有比丘於五取蘊觀生滅而住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此是受〔乃至〕此是想乃至此是行乃至此是識此是識之集此是識之滅也此修定修習多所作者能導諸漏之滅也

六 四無量於此有比丘慈俱行之心徧滿一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方亦然〕如是徧滿上一切處一切方一切之一世界慈俱[P.224]行之廣大大廣博無量無怨無憂之心而住悲俱行之心乃至喜俱行之心乃至捨俱行之心乃至

七 四無色於此有比丘超越一切之色想滅有對想無作意種種想為『虛空是無限』成就空無邊處而住超越空無邊處為『識是無邊』成就識無邊而住超越一切識無邊為『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而住超越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八 四依於此有比丘思惟一〔法〕而受用思惟一〔法〕而忍受思惟一〔法〕而遠避思惟一〔法〕而遣除

九 四聖種於此有比丘隨所得之衣服而喜足且讚歎隨所得衣服之喜足衣服之因緣故無陷不當不應〔之方法〕若不得衣服亦無懊惱雖得不染著不迷悶無罪過而見過患受用出要之慧更為隨所得衣服之喜足不自慢不凌[P.225]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名為古往以來第一聖種住者復次有比丘隨所得飲食而喜足且讚歎隨所得飲食之喜足飲食之因緣故無陷不當不應〔之方法〕若不得飲食亦無懊惱雖得不染著不迷悶無罪過而見過患受用出要之慧更為隨所得飲食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復之有比丘隨所得房舍而喜足乃至復次有比丘樂斷愛斷樂修愛修而彼為樂斷愛斷樂修愛修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名為古往以來第一聖種住

一〇 四勤律儀勤斷勤修勤隨護勤律儀勤者何耶於此有比丘[P.226]以眼見色已不取相不取隨相如是若不制御眼根而住者當於貪不善之諸法隨起能入其制御入於護眼根眼根之制御耳之聞聲已乃至鼻之臭香已舌之嘗味已身之覺觸已意之識法已不取相不取隨相〔乃至〕此謂律儀勤斷勤者何耶於此有比丘不忍容已生之欲尋遠離令無有不忍容已生之恚尋不忍容已生之害尋諸已生之惡不善法〔乃至〕此謂斷勤修勤者何耶於此有比丘修念等覺支此離之依離欲之依滅之依捨離之成熟者也修擇法等覺支此離之依乃至修精進覺支修喜等覺支修輕安等覺支修定等覺支修捨等覺支此離之依離欲之依滅之依捨離之成熟者也此謂修斷隨護勤者何耶於此有比丘隨護已生善之定相〔謂〕骨想蟲噉青瘀想敗壞想脹膨想也此謂隨護勤

一一 四智法智類智他心智世俗智也

[P.227]一二 復四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也

一三 四預流向支親近善士聽受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也

一四 四預流果支於此有聖弟子於佛陀成就信不動[14]如是彼佛陀是應供者正等覺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間解者無上師調御丈夫者天人師世尊也於法成就信不動世尊善說之法現見而超越時言近觀而能知見引導唯智者親所諒知也於僧伽成就信不動世尊之聖弟子僧伽具足妙行具足質直行具足如理行具足正行所謂四雙八輩世尊之聖弟子僧伽應恭敬尊重布施合掌禮拜是世間之無上福田成就聖所愛之戒此非所壞無敗穢非所瀆無所損自在智者所讚歎無染汙導於定

一五 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也

[P.228]一六 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也

一七 四食段食若麤若細也第二解〔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識食也

一八 四識住緣色而堅立識以色為境以色為依以喜為座增長增益增廣緣受緣想緣行而竪立識以行為境以行為依以喜為座增長增益增廣

一九 四不行處行貪不行處行瞋不行處行癡不行處行怖不行處行也

二〇 四愛生因衣服而於比丘愛生因飲食而於比丘愛生因房舍而於比丘愛生更因有無有而於比丘愛生

二一 四行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P.229]二二 復四行不堪忍行堪忍行調伏行寂靜行

二三 四法足無貪法足無恚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也

二四 四法受有法受於現苦當來亦苦報有法受於現苦當來有樂報有法受於現樂當來有苦報有法受於現樂當來亦有樂報

二五 四法蘊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也

二六 四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二七 四處慧處諦處捨處止息處也

二八 四記問一向記問分別記問反結記問應捨記問也

[P.230]二九 四業有業黑而有黑報有業白而有白報有業黑白而有黑白報有業非黑非白而有非黑非白之報轉向業之斷盡

三〇 四應證法宿住〔之事〕應依念而證死生〔之事〕應依眼而證八解脫應依身而證漏盡應依慧而證

三一 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也

三二 四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也

三三 四離軛由欲軛之離軛由有軛之離軛由見軛之離軛由無明遠之離軛也

三四 四繫貪身繫恚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身繫也

三五 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也

三六 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也

[P.231]三七 四入胎有一類不正知而入母胎中不正知住母胎中不正知從母胎出此為第一入胎復次有一類正知而入母胎不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而從母胎出此為第二入胎復次有一類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知而從母胎出此為第三入胎復次有一類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正知而從母胎出此為第四入胎

三八 四自體得有自體得自思所作用而非他思有自體得他思所作用而非已思有自體得自思與他思俱作用有自體得自思與他思俱非作用

三九 四施淨有施施者淨於受者非〔淨〕於受者淨施者非[P.232]〔淨〕有施施者受者俱非淨有施施者及受者俱淨

四〇 四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四一 四非聖言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

四二 四聖言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也

四三 復四非聖語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識言識也

四四 復四聖語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不覺言不覺不識言不識也

四五 復四非聖言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覺言不覺識言不識也

四六 復四聖言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識言識也

四七 四人有一類人令自苦勤自苦有一類人令他苦勤他苦有一類人令自苦勤自苦又令他苦勤他苦非令自苦非勤他苦又非[P.233]令他苦非勤他苦彼不令自苦不令他苦而於現在世斷欲滅盡清涼覺受樂自為聖性而住

四八 復四人有一類人有自利行而非他利〔行〕有一類人有利他行而非自利行有一類人非自利行亦非利他行有一類人有自利行亦有利他行

四九 復四人[A4]闇赴[A5][A6]闇赴明於明赴[A7]於明赴明

五〇 復四人不動沙門赤蓮華沙門白蓮華沙門妙軟沙門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此等之四法〔故〕乃至當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

第二 誦品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五法〔故〕乃至為諸天人之利義利益安樂

五法者何耶

一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P.234]二 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也

三 五欲功德眼所識之色是可愛可喜可樂可意而能令齎欲又能令染著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是可愛可喜可樂可意而能令齎欲又能令染著

四 五趣地獄畜生餓鬼天也

五 五慳住處慳家慳利得慳色慳法慳

六 五蓋欲貪蓋瞋恚蓋惛沈睡[A8]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

七 五下分結有身見戒禁取欲貪瞋恚

八 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無明

[P.235]九 五學處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窣羅[15]迷麗耶[16]末陀[17]等諸放逸處[18]

一〇 五不能處漏盡之比丘不可能故意斷生者之命漏盡比丘不可能以盜心不與而取漏盡比丘不可能行淫欲法漏盡比丘不可能正知而說虛誑語漏盡比丘不可能以愛欲意受用所蓄積——猶如前在家時

一一 五損失親屬損失財損失病損失戒損失見損失諸有情因其親屬損失財損失病損失身壞命終之後不生於無幸處惡處險難處地獄諸有情因其戒損失見損失身壞命終之後生於無幸處惡處險難處地獄

一二 五成就親屬成就財成就無病成就戒成就見成就諸有情因其親屬成就財成就無病成就身壞命終之後不生於善趣天界諸有情因戒成就見成就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

[P.236]一三惡戒犯戒者之五患惡戒犯戒者因放逸而大損失財富此為惡戒犯戒者之第一患復次惡戒犯戒者惡名流布此是惡戒犯戒者之第二患復次惡戒犯戒者若近此等任何諸眾〔即〕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無不得怖畏意安[19]此為惡戒犯戒者之第三患復次惡戒犯戒者於迷亂而命終此為惡戒犯戒者之第四患復次惡戒犯戒者身壞命終之後生於無幸處險難處地獄此為惡戒犯戒者之第五患

一四 具戒持戒者之五功德具戒持戒者因不放逸得大財富聚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一功德復次具戒持戒者善名流布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二功德復次具戒持戒者親近任何諸眾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皆得離怖畏得安心此是具戒持戒者之第三功德復次具戒持戒者正念而命終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四功德復次具戒持戒者身懷命終之後生於善趣天界此為具戒持戒者之第五功德

一五 友叱責比丘欲叱責他人時於內心現前五法應可以叱責他人『我於應時語非時不語』『我應語實不語不實』『我應語柔和之語不語麤語[P.237]『我應以慈心語不懷瞋恚語』友叱責比丘欲叱責他人時應於內心現前此等五法而叱責他

一六 五勤支於此有比丘有信信如來之正覺如是彼世尊是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師調御丈夫天人師覺者世尊為無病無疾成就體溫平均之消化力不過冷不失熱得中庸堪精進無諂無誑及於有智之同梵行者之前如實自顯現為斷不善法為成就善法專念精進而住有力有勢常於諸善法中繫軛而〔住〕具慧應趣生滅觀成就慧此是聖正決擇趣苦之盡

一七 五淨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阿迦膩吒〔天〕也

一八 五不還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般有行般涅槃上流趣阿迦尼吒也

[P.238]一九 五心蕪[20]於此有比丘於〔大〕師有疑有危懼不能勝解不能心安淨若有比丘如是於大師有疑有危懼不能勝解不能心安淨者彼心雖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能向於趣向如是心之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為第一之心蕪復次於此有比丘於法有疑有危懼乃至〔此為第二之心蕪復次於此有比丘〕於僧伽有疑〔此為第三之心蕪復次於此有比丘〕於學處有疑〔此為第四之心蕪復次於此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之間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動生蕪心若有比丘於同梵行者之間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動有生蕪心者彼之心雖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也如是其心之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為第五之心蕪

二〇 五心縛於此有比丘於愛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心不離熱惱不離渴愛若有比丘於愛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心不熱惱不離渴愛者彼心雖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其心如是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為第一之心縛復次於此有比丘於身不離貪乃至此第二之心縛復次於此有比丘於色不離貪乃至此為第三之心縛〔復次〕於此有比丘唯取食胃之所欲享受勝樂觸樂眠樂而住〔此為第四之心縛〕復次於此有比丘有類祈願諸[P.239]天眾而修梵行『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為天或天之類』友有比丘如是一類以祈願諸天眾而修梵行『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為天或天之類』如是比丘之心雖熱勤專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且其心如是熱勤專心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為第五之心縛

二一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二二 復五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二三 復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二四 五出離界比丘於此雖思惟欲時其心不趣入於欲不信樂不安住不被牽引[21]而且思惟由此之捨離時其心能趣入捨離信樂安住[P.240]牽引彼如是之心由欲善離善修善起善解脫善離繫凡為緣欲所生之諸漏損害熱惱由此皆脫離彼斷無〔由〕受為受此名為由欲而出離復次於此比丘思惟瞋時其心不趣入瞋〔乃至〕是名為由瞋出離復次比丘於此思惟害時心不趣入害〔乃至〕是名為由害出離復次於此比丘思惟色時其心不趣入於色〔乃至〕此名為由色出離復次比丘於此思惟有身時其心不趣入有身不信樂不安住不被牽引而且思惟時由此捨離其心能趣入捨離信樂安住受引導彼如是之心由欲善離善修善起善解脫善離繫如是凡緣為有身之諸漏損害[P.241]熱惱由此皆脫離彼絕無〔由〕受為受此名為由有身之出離

二五 五解脫處於此〔大〕師又有隨一之應尊重之同梵行者而為比丘說法斯〔大〕師或有隨一之應尊重之同梵行者而為比丘說法從其所說彼於其法覺知義覺知法而且覺知斯義覺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而生喜〔心〕有喜心者身歸穩靜身歸穩靜則有樂受有樂者心定此為第一解脫處復次〔大〕師或有隨一應尊重之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法而且如所聞如所憶持詳細為他人說法有比丘如斯所聞如所憶持詳細為他人說法從其所說彼於其法覺知義覺知法〔乃至〕此為第二解脫處復次〔大〕師或有隨一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法且如所聞如所憶持詳細亦非為他人說法而如所聞如所憶持詳細讀誦法有比丘如斯所聞如所憶持詳細讀誦法從其讀誦彼於其法覺知義覺知法〔乃至〕此名為第三解脫處[P.242]復次〔大〕師或有隨一之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法如所聞如所憶持非詳細為他人說法而且如所聞如所憶持亦非詳細讀誦法而如所聞如所憶持於心隨尋隨伺隨觀法有比丘如斯所聞如所憶持於心隨尋隨伺於意觀察法依於此等彼於法覺知義覺知法〔乃至〕此名為第四解脫處復次〔大〕師或有隨一應尊重之同梵行者非為比丘說法如所聞如所憶持亦非詳細為他人說法如所聞如所憶持亦非詳細讀誦法而且如所聞如所憶持亦非於心隨尋隨伺於意觀察法而能以慧善取隨一之定相[22]善作意善持念善通達有比丘如斯能以慧善取隨一之定相善作意善持念善通達而依此等彼於法覺知義覺知法而且如是覺知義覺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則生喜〔心〕有喜心者身歸穩靜身歸穩靜者有樂受有樂受者心定此為第五解脫處

[P.243]二六 五解脫成熟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斷想離貪想也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此等五法〔故〕〔乃至〕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此等之六法〔乃至〕

六法者何耶

一 六內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二 六外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三 六識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四 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P.244]五 六受身眼所生之受身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

六 六想身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七 六思身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

八 六愛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九 六不恭敬於此有比丘不恭敬不隨順於〔大〕師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法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僧伽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學處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交友而住

一〇 六恭敬於此有比丘有恭敬隨順於〔大〕師而住於法〔乃至〕於僧伽〔乃至〕於學處〔乃至〕於不放逸〔乃至〕於交友〔乃至〕

一一 六喜近伺以眼見色已齎喜近伺色以耳聞聲已以鼻聞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觸已以意識法已而齎喜近伺法

[P.245]一二 六憂近伺以眼見色已齎憂近伺色以〔耳聞聲已以鼻聞聲已以鼻臭香[A9]以舌嘗味已以身觸觸已〕以意識法已齎憂近伺法

一三 六捨近伺以眼見色已齎捨近伺色以耳聞聲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觸已以意識法已齎捨近伺法

一四 六和敬法於此有比丘於同梵行者間於正於負興起慈身業如是之和敬法能齎愛齎恭敬能導攝受無諍和合一趣也復次於此有比丘〔乃至〕興起慈語業〔乃至〕復次於此有比丘〔乃至〕興起慈意業〔乃至〕復次於此有比丘如法之所得如法之所獲至所受於鉢中至所獲得與同梵行者俱若相俱受用者則不止不相伴受用者則不止如是之和敬法能齎愛齎恭敬〔乃至〕復次於此有比丘彼於此諸戒之無壞無斷無雜無瑕而解脫智者所稱讚無穢[P.246]導於定如是於諸戒間與諸同梵行者相隨於正於負平等受持而住如是之和敬法〔乃至〕復次於此有比丘彼之此見神聖導引能善誘此等所有之正盡苦於如是之諸見與同梵行者相隨於正於負平等修學而住如是之和敬法能齎愛齎恭敬能攝受無諍和合導於一趣

一五 六諍根於此有比丘而有忿有恨比丘如是有忿有恨不尊重不隨順於〔大〕師而住不尊重不隨順隨於法而住不恭敬不隨順於僧伽而住於學處亦無圓滿究竟若有比丘如是不恭敬不隨順〔大〕師而住於法〔乃至〕於僧伽〔乃至〕於學處亦無圓滿究竟者則於僧伽興起鬥爭有人興起如是鬥爭者齎眾多之不利齎眾多之非樂齎眾多之非義齎人天不和與痛苦汝等如是周徧觀察於內外之諍根而且汝等為斷如斯之惡諍根而精勤若汝等如是無周徧觀察內外之諍根者其時汝等則不到達除卻將來之惡諍根彼惡諍根之斷乃如是彼惡諍根將來不能除卻亦如是復次於此有比丘有覆有惱〔復次於此有比丘〕有嫉有慳(復次於此有比丘)有誑有諂〔復次於此有比丘〕有惡 望邪見[P.247]〔復次於此有比丘〕自取著所見堅守不捨棄比丘之如是自取著所見堅守不捨棄者不尊重不隨順於〔大〕師而住於法〔乃至〕於僧伽乃至於學處亦無圓滿究竟於此有比丘如是不尊重不隨順於〔大〕師〔乃至〕於學處亦無圓滿究竟者於僧伽會興起鬥諍有人如是興起鬥諍者應齎眾多之不利齎眾多之非樂[23]齎眾多之非義齎人天之不利與痛苦汝等如是於內外應周徧觀察其諍根而且汝等為斷其惡諍根而精勤汝等如是於內外無周徧觀察其諍根者其時汝等將不能到達除卻將來之諍根彼諍根之斷乃如是彼諍根之將來不能除卻亦如是

一六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P.248]一七 六出離界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習慈心解脫多所作為所乘為所因數修令善精勤而且我尚有瞋恚纏縛而住』人應告彼言『勿〔為〕如是尊者勿作如是言勿咎責世尊咎責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說』友無處亦無所容凡修習慈心解脫多所作為所乘為所因數修善精勤尚於其時心為瞋恚所纏縛者無如是處慈心解脫既不外於出離瞋恚也復次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習悲心解脫〔乃至〕而我心尚有害〔心〕纏縛而住』〔乃至〕悲心解脫即不外於出[P.249]離害心復次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喜心解脫〔乃至〕而我心尚有不樂所纏縛而住』〔乃至〕喜心解脫即不外於出離不樂復出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習捨心解脫〔乃至〕而我心尚有貪所纏縛而住』〔乃至〕捨心解脫即不外於出離貪復次於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習無相心解脫〔乃至〕而我心尚有隨相識』〔乃至〕無相心解脫即不外於出離一切相復次於此有比丘[P.250]作如是言『我遠離有我〔見〕因此我無周徧觀見而我心尚有疑狐疑箭所纏縛而住』人應告彼言『勿為如是尊者不應作如是言勿咎責世尊咎責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言』無處無所容凡遠離『有我』見不周徧觀見『我乃此也』而尚有心疑狐疑之箭所纏縛者無如是處遠離『有我』之慢此即不外於出離疑狐疑之箭

一八 六無上見無上聞無上利得無上我無上行無上憶念無上也

一九 六隨念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二〇 六恒住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已而不喜又不憂捨〔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以耳聞聲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而不喜又不憂捨〔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也

[P.251]二一 六生類於此有一類之沙門是黑生類而生黑法於此有一類之沙門是黑生類而生白法於此有一類沙門是黑生類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於此有一類之沙門是白生類而生白法於此有一類沙門是白生類而生黑法於此有一類沙門是白生類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

二二 六決擇分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非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也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實開示此六法〔乃至〕

〔乃至〕世尊正實開示諸七法〔乃至〕

七法者何耶

一 七財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施財慧財也

[P.252]二 七覺支念等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也

三 七定具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也

四 七非正法於此有比丘不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多忘無慧也

五 七正法於此有比丘有信有慚有愧多聞勤精進念現前具慧也

六 七善士法於此有比丘知法知義知自己知量知時知眾知人也

七 七殊妙事於此有比丘於熱求受持學處於當來勿離渴望受持學處於觀察法〔乃至〕於調伏 望〔乃至〕於閑居〔乃至〕於勤精進〔乃至〕於具念明察〔乃至〕於熱求有見解於當來渴望勿離見解

[P.253]八 七想無常想無我想不淨想患想斷想離貪想滅想也

九 七力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一〇 七識住有諸有情具種種身備種種想猶如諸人及一類天一類險難處者此為第一識住有諸有情具種種身備一種想猶如梵眾天之最初生時此為第二識住有諸有情具一種身備種種想猶如光音天此為第三識住有諸友情具一種身備一種想猶如遍淨天此為第四識住有諸有情超越一切種之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虛空是無邊也』成就空無邊處此為第五識住有諸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也』成就識無邊處此為第六識住有諸有情超越一切識無邊處『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此為第七識住

[P.254]一一 七應供人俱分解脫慧解脫身證見至信解脫隨法行隨信行也

一二 七隨[A10]欲貪睡眠瞋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也

一三 七結愛結瞋結見結疑結慢結有貪結無明結也

一四 七止諍能止或能治所起之諍訟當與現前毘奈耶當與憶念毘奈耶當與不癡毘奈耶當依自認而行多數決〔法〕求其罪處〔法〕草覆地〔法〕也

〔乃至〕世尊開示此等諸七法〔故〕〔乃至〕

第三 誦品

[A11]

〔乃至〕世尊正開示諸八法〔乃至〕

八法者何耶

一 八邪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也

[P.255]二 八正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三八應供人預流成就預流果應證位一來成就一來果應證位不還成就不還果應證位阿羅漢成就阿羅漢〔果應證位〕[24]

四 八懈怠事於此有比丘有應作之事即為念『我有應作之事業而且我身依作其事業而疲憊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不為得未得不為至未至不為證未證不為勤精進此為第一懈怠事復次於有比丘已作事業乃為念『我已作事業而且我身依作其事業而疲憊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而乃至此為第二懈怠事復次於此有比丘應行道路乃為念『我應行道路而且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憊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而此為第三懈怠事復次於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為念『我已行道路而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憊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乃至〕此為第四懈怠事復次於此有比丘或行某村鎮行乞於十二分[25]不得好惡之食乃為念『我或往某[P.256]鎮行乞十二分不得好惡之食而且我身疲憊而不堪於事業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乃至〕此是第五懈怠事復次於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鎮行乞受十二好惡之食乃為念『我或往村鎮行乞受十二分好惡之食而我身疲憊而無堪於事業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乃至〕此等第六懈怠事復次有比丘有起少疾乃為念『我有起少疾臥息較好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乃至〕此為第七懈怠事復次於此有比丘病癒疾治不久乃為念『我病癒疾治不久而我身力弱不適於事業今無寧臥息』彼便臥息不得未得不至未至不證未證不為勤精進此為第八懈怠事

五 八精進事於此有比丘有應作之事業乃為念『我有應作之事業而我作事業之時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法今無寧為得未得為至未至為證未證應勤精進』彼便為得未得為至未至為證未證令勤精進此為第一精進事[P.257]復次於此有比丘已作事業乃為念『我已作事業而我作事業之時不能思惟諸佛之教法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二精進事復次於此有比丘當行道路乃為念『我應行道路而且我於行道路之時不容易思惟諸佛之教法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三精進事復次於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為念『我已行道路而且我於行道路之時不能思惟諸佛之教法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四精進事復次於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鎮行乞得十二分好惡之食乃為念『我往某村鎮行乞得十二分好惡之食而且我身輕堪為事業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五精進事復次於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鎮行乞受十二分好惡之食乃為念『我往某村鎮行乞受十二分好惡之食且我身力具堪能事業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六精進事復次於此有比丘起少疾乃為念『我起少疾而我疾雖增盛亦無所懼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P.258]為第七精進事復次於此有比丘病癒疾治不久乃為念『我病癒疾治不久而我病雖有再發之可能亦無所懼今無寧為得未得』〔乃至〕此為第八精進事

六 八施事行近施因佈畏而施『彼曾施我』而施『彼將施我』而施『施是善』而施『我炊彼未炊者不得與施物』而施『我行此施時善名流布』而行施為心之莊嚴為心之資助而行施

七 八施生於此有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若婆羅門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床坐房舍燈明等彼希望其惠施有所〔果報〕彼見剎帝利婆羅門乃至居士等族充滿五欲功德具足供御彼所為念『願我身壞命終之後得受生於利帝利婆羅門乃至居士等豪族』彼決定其心令安住其心[P.259]修其心而為其心解脫於下者[26]無修勝處轉向其生處[27]如是我亦名具戒者而非惡戒者而具戒者之心願清淨而常成就復次於此有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若婆羅門飲食〔乃至〕而彼有所聞四大王眾天長壽美貌饒多其樂彼乃所為念『願我身壞命終之後生於』〔乃至〕復次於此有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若婆羅門〔乃至〕而彼有所聞三十三天〔復次而彼有所聞〕夜摩天〔復次而彼所聞〕覩史多天〔復次而彼有所聞樂變化天〔復次而彼有所聞〕他化自在天〔乃至〕復次於此有一類人惠施於若沙門若婆羅門飲食衣服車乘華鬘薰香塗香床坐房舍燈明等彼希望其施有所果報而有所聞梵眾天長壽美貌饒多其樂彼乃所為念『願我身壞命終之後得受生於梵眾天』彼決定其心令安住其心[P.260]以修其心而其心如是解脫於下者無修勝處轉向其生處如是我亦名[A12]具戒者而非惡戒者名為離貪者而非具貪者而且具戒者離貪者之心願[28]清淨而常成就

八 八眾利帝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四大王眾三十三天眾魔眾梵眾也

九 八世法不得名聲惡聲誹謗稱譽苦也

一〇 八勝處有人於內有色想於外見些少好惡之諸色而且〔對此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此為第一勝處有人於內有色想於外見無量好惡之諸色而〔對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此為第二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些少好惡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此為第三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好惡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此為第四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青青色青澤青光之諸色猶如青青色青澤青光之鳥莫迦花或青青色青澤青光兩面柔滑如波羅奈衣[P.261]如是有人於內有色想於外見青青色青澤青光之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此為第五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黃黃色黃澤黃光之諸色猶如黃黃澤黃光之羯尼迦華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此為第六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赤赤色赤擇赤光之諸色猶如赤赤色赤澤赤光之槃豆時縛迦花或赤赤色赤澤赤光之兩面柔滑如波羅奈衣如是有人於內無色想於見赤赤色赤澤赤光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此為第七勝處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白白色白澤白光之諸色猶如白白色白澤白光之鳥沙斯星或白白色白澤白光之兩面柔滑之波羅奈衣如是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見白白色白澤白光之諸色而對此等〔之諸色〕得勝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見』此為第八勝處

[P.262]一一 八解脫有色而觀諸色[29]此為第一解脫有人於內無色想於外觀諸色此為第二解脫有『清淨』等勝解此為第三解脫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空是無邊』成就空無處而住此為第四解脫超一切無所有處『識是無邊』成就識無邊處而住此為第五解脫超一切識無邊處『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而住此為第六解脫超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此為第七解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住此為第八解脫也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開示如是之八法〔是故〕〔乃至〕

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開示九法〔是故〕〔乃至〕

九法者何耶

一 九害心事『彼對我作不饒益』而結害心『彼對我作非義』而結害心『彼當對我作不饒益』而結害心『彼曾對我所愛可意者行不饒益』而結害心『彼曾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結害心『彼將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結害心〔乃至〕『〔彼我曾於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結害心『〔彼將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結害心

[P.263]二 九害心調伏『彼曾對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今對我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對我當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曾對我所愛可意者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今當對我所愛可意者作不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乃至〕『彼曾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今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彼當對我所不愛不快者〕作饒益而如何有如是耶』〔應反省〕調伏害心

三九有情居有諸有情有種種身及種種想猶如諸人一部分諸天一部分之險難處者此為第一有情居有諸有情有種種身及一種想猶如梵眾天之最初生時者此為第二有情居有諸有情有一種身及種種想猶如諸光音天此為第三有情居有諸有情有一種身及一種想猶如諸徧淨天此為第四有情居有諸有情無想亦無別受[30]猶如諸無想有情天此為第五有情居有諸有情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虛空是無邊也』成就空無邊處此為第六有情居有諸有情超一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也』成就識無邊處此為第七有情居有諸有情超一切識無邊處『成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此為第八有情居有諸有情超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此為第九有情居

[P.264]四 梵行住之不時不節於此有如來出現於世是阿羅漢正等覺者也又說示法此順寂靜順般涅槃導引等覺善逝之所開示也〔然而〕彼人〔恰〕生於地獄時此為第一梵住之不時不節復次於此有如來出現於世是阿羅漢正等覺者也又說示法此順寂靜順般涅槃導引等覺善逝之所開示也〔然而〕彼人〔恰〕生於畜生趣時此為第二梵行住之不時不節也乃至〔恰〕生於餓鬼趣時生於阿修羅眾中乃至生於長壽天眾中乃至恰受生於邊地[31]於此蠻族無智者之間於彼處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行〔乃至〕雖受生於中國而自有邪見有顛倒見無布施無供養[32]無燒施[33]無善行惡行之異熟果報無此世無彼世無母[P.265]無化生之有情於世諸沙門婆羅門之正至[34]正行[35]於此世彼世皆無自證智作證已之宣說此為第七梵行住之不時不節復次〔乃至〕雖受生於中國自持惡慧愚癡聾啞而不能了知善說惡說之義理〔乃至〕復次如來阿羅漢正等覺者不出現於世對於法之順寂靜順般涅般導引等覺善逝之無所開示亦無宣說而自已具慧不愚癡非聾啞得理解善說惡說之義理此為第九梵行住之不時不節

五 九次第住於此有比丘離欲離諸惡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成就初靜慮而住〔乃至〕第二靜慮第三靜慮成就第四靜慮而住超一切想滅諸有對想無作意種種想『虛空是無邊』成就空無邊處而住超一[P.266]切空無邊處『識是無邊也』成就識無邊處而住超一切識無邊處『成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而住超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而住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成就想受滅而住

六 九次第滅成就初靜慮者欲想已滅成就第二靜慮者尋伺已滅成就第三靜慮者喜已滅成就第四靜慮者出入息已滅成就空無邊處者色想已滅成就識無邊處者空無邊處想已滅成就無所有處者識無邊處想已滅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者無所有處想已滅成就想受滅者想受皆滅也

彼正智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如是正開示諸九法〔故〕〔乃至〕

彼正智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正開示諸十法〔故〕〔乃至〕

十〔法〕者何耶

一 十依因法於此有比丘具戒而能護順解脫律儀而住所行乞食具足見微罪亦怖畏於諸學處受持而學如是有比丘具戒而能護順解脫[P.267]律儀而住所行乞食具足見微罪亦怖畏於諸學處受持而學此是依因法復次有比丘多聞而持聞積集聞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文具足一向圓滿而開示清淨之梵行多聞唱誦積集專意觀察依見善通達如是類之諸法有如是比丘多聞乃至依見善通達如是類之諸法此是依因法復次有比丘為善友善伴善伴黨如是有比丘為善友善伴善伴黨此是依因法復次有比丘是善言者而具足堪忍善言之因法善易意解諸教法如是有比丘是善言者乃至善易意解諸教法此是依因法復次有比丘是為同梵行者種種之所作業彼於此等作此有精巧精勤成就此具足一切方便及思慮如是有比丘乃至具足一切方便及思慮此是依因法復次有比丘具法欲於喜談[36]勝法[37]勝律有大歡喜如是有比丘乃至有大歡喜此是依因法復次有比丘隨〔所[P.268]與〕之衣服飲食床座病為緣而喜足醫藥資具如是有比丘乃至喜足醫藥資具此是依因法復次有比丘勤精進而住為斷諸不善法為成就諸善法有勢力有精勤於諸善法常不癈忍持如是有比丘乃至常不癈忍持此是依因法復次有比丘具念而能具足最上念於遠所作及遠所說俱善憶念性隨念性如是有比丘乃至隨念性此是依因法復次有比丘具慧而順生滅〔之意解〕聖而順擇具足趣於正盡苦之慧如是有比丘具慧而順生滅〔之意解〕聖而順決擇具足趣正盡苦之慧此是依因法

二 十徧處有人想地徧橫無二無量也有人想水徧有人想火徧有人想風徧有人想青徧有人想黃徧有人想赤徧有人想白徧有人想空徧有人想識徧而上無二無量也

[P.269]三十不善業道斷生命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麤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

四 十善業道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

五 十聖居於此有比丘斷五支具足六支有一護有四依捨自諦求之斷盡於思無濁身行寂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也然者有比丘斷五支者何耶於此比丘斷愛欲斷瞋恚斷惛沈睡眠斷掉舉惡作斷疑此是比丘之斷五支然者有比丘具足六支者何耶於此有比丘以眼見色已不喜不憂而住於捨有念有正知也以耳聞聲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嘗味已以身觸所觸已以意識法已不喜不憂而住於捨有念有正知此是比丘之具足六支然者有比丘有一護者何耶於此有比丘[P.270]具足念〔善〕所護之心此是比丘之一護然者比丘有四依者何耶於此有比丘熟思而追求一法熟思而忍受一法熟思而遣除一法熟思而遠避一法此是比丘之有四依然者比丘捨自諦者何耶於此有比丘諸沙門婆羅門諸雜於自各有諦彼捨吐遣放捨遠離其一切此是比丘之捨自諦然者比丘之求斷盡者何耶於此有比丘斷欲求斷有求寂止梵行求此是比丘之求斷盡然者比丘於思無濁者何耶於此有比丘斷欲思斷恚思斷害思此是比丘於思無濁然者比丘身行寂靜者何耶於此有比丘斷樂斷苦滅於前所有之喜憂而無苦無樂捨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此是比丘之身行寂靜然者比丘心善解脫者何耶於此有比丘由貪心解脫由瞋心解脫由癡心解脫此是比丘心善解脫然者比丘有慧善解脫者何耶於此有比丘了知『我已斷貪恰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令趣於無有令當來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斷瞋恰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令趣於無有令當來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P.271]斷癡恰如斷根截頭之多羅樹令趣於無有令當來為不生之法』友此是比丘之慧善解脫

六 十無學無學之正見無學之正思惟無學之正語無學之正業無學之正命無學之正精進無學之正念無學之正定無學之正智無學之正解脫也於正知者正見者應供者正等覺者之世尊如是正宣示諸十法於此〔故〕我等結集其一切又不能不令不混諍為此梵行之永續久住眾多之利益眾多之安樂對世間之慈愍也為諸天人之義利利益安樂也

爾時世尊起立告尊者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為諸比丘說等誦教法

尊者舍利弗如是說「大師是允許」如是彼等諸比丘〔聞〕尊者舍利弗之所說而歡喜隨喜也


校注

[0225001] 鐵工匠 Kammāraputta 之子此乃生來就為鐵工匠之意其意即鐵匠家之子故唯如此譯之 [0225002] 鬱婆達迦 Ubbhaṭaka 此字又作 Ubbhaṭṭhaka直立之意從佛音註由其高聳立而得名 [0226003] 依 nissaya 有二義一是「持」二是「近」之意義中 Rhys Davids 氏是一Neumann 氏是取二之意無乃二之為是 [0227004] 起志者 paṭibhātu 意思是「於汝之心起」今如是譯之 [0227005] 橫臥 tam aham āyamissāmi 原意為伸背 [0227006] 作起想(utthānasaññaṁ manasikaritvā)於集異門足論作當起想即臥時同時之意識已想起來非心之偷安無不是具念正知以明佛心情 [0228007] 譏慊(visatta-rūpā)唯緬甸本之二於暹羅之印刷本有載其他版本皆缺 [0228008] 義利(attha)一語有意義利益之二義也 [0229009] 行在集異門足論釋為命根 jivitindriya=壽 [0231010] 精勤原文有 padhāna 以上二九以來之精勤字皆此字之譯而此字玄奘譯為斷今作「於精勤不遮止」「於斷不遮止」又(譯為四正斷或四正勤同字之異譯參照本經四法之下)斯字不管怎樣是勤之意義其勤不是斷惡不善法之勤今一同字屢作 pahāna(skt.prahāna 斷)又如上譯為斷 [0231011] 明云云 Rhys Davids, The higher knowledge and emancipation; Neumann, Wissenund Erlosung. 集異門足論二二六與此同字本來之意是上之無明之反對面關於萬法之真相佛教之教理明即知見及依此為解脫之意於集異門足論例無學之三明(參照本經三法中)解為心解脫慧解脫及無為解脫=擇滅涅槃之三解脫 [0234012] 不得快意原語 na adhimuccati於漢譯作為不善解脫等字 [0235013] 盛在原文反覆記述為化作暫如此譯之 [0242014] 不動之信(avecca-ppasāda)avecca 是梵文之 avetya 其 avetya 是 ava+i+tya 即深理解證之意 pasāda(skt.prasāda)是信之意思 [0248015] 窣羅(surā)法蘊足論諸律及其之委解未必一致今依法蘊足論之解釋「主麥為主投入諸藥物醞釀而合成的 [0248016] 迷麗耶(meraya)同上諸根果等和諸藥物合成醞釀為酒 [0248017] 末陀同上葡萄酒及其他或上面之窣羅迷麗耶等 [0248018] 諸放逸處(Pamādaṭṭhāna)如法蘊足論此諸放逸處是上三種酒之外且釋依其酒惹起諸醉餘之放逸以原意似少有出入想是此三酒之結語 [0249019] 「意不安」原本 maṅko-bhūto於諸辭典有 maṅku-bhūto(discontented, troubled, confused)今從此譯之 [0250020] 五心蕪(pañca cetokhilā)(Rhys Davids, 5 Spiritual barrenness; Neumann, 5 Herzbeklemmungen)漢二譯無集異門足論是五心栽 [0252021] 不被牽引原本為 na vimuccati以從佛音註 nadhimuccati(=is not drawn to) [0254022] 定相 aññataraṁ samādhi-nimittaṁ(Rhys Davids, some given clue to eoncentration)引導禪觀諸對象心象即後說之十徧處不淨觀等 cf. Points of Controvercy by Mrs. Rhys Davids, p. 388 [0258023] 眾多等緬甸印刷本無此一句上亦然 [0263024] 應證位成就人依別本補入 [0264025] 得十二分(yāvadatthaṁ pāripūriṁ)如文「十分如所願」 [0266026] 下者謂五欲 [0266027] 生處(uppaṭṭi)意為所願之生處 [0267028] 具戒離貪者之心願今巴利聖典協會本之文若依其文而譯者「具戒者之心願是離貪性」從諸傳本之異記為與上已揭之文相應今如是譯之 [0269029] 有色等又可譯為「有色 [0271030] 別受 appatisaṁvedino 於集異門足論卷一九記為別想 [0272031] 邊地(paccantimesu janapadesu)此中古來解為欲界四大洲之一想北俱盧洲亦含括在內蓋同洲無苦受樂著而離染道 [0272032] 供養(yitthaṁ)中阿含八難經「齋」 [0272033] 燒施(hutaṁ)中阿含八難經「咒說」燒施是於婆羅門教酪等投於火中謂燒而供奉等 [0272034] 正至(somaggātā)於八難經有「往至真人之善趣」 [0272035] 正行(sammā-Paṭipannā)八難經「善法善向」 [0274036] 喜談(piyasamudāhāro)若依佛音註自談人之法喜於傾聽對他又由此而談法令喜聞也 [0274037] 勝法(abhidhamma)如所周知音譯為阿毘曇阿毘達磨字義如今之譯意為卓越之法
[A1] 即【CB】既【南傳】
[A2] [-]【CB】[08]【南傳】
[A3] 善【CB】義【南傳】
[A4] 闇【CB】闍【南傳】
[A5] 闇【CB】闍【南傳】
[A6] 闇【CB】闍【南傳】
[A7] 闇【CB】闍【南傳】
[A8] 眠【CB】眼【南傳】
[A9] 已【CB】己【南傳】
[A10] 眠【CB】眼【南傳】
[A11] 一【CB】三【南傳】
[A12] 具【CB】其【南傳】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