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學綱
- 一 原理——現實主義
- 甲 現行實事
- 乙 現事實性
- 丙 現量實相
- 丁 現變實力
- 二 動機——平等主義
- 三 辦法——進化主義
- 四 效果——自由主義
今天在首都首剎毗盧寺,和首都同人相聚一堂,更得李主席駕臨指導,這豈但是太虛個人的榮幸,實在可以說是佛學昌明的預兆!到會諸君,大都已有相當的研究和行持,本不用太虛來講說,不過因此盛會,太虛也很歡喜把二十年來研究所得,貢獻各位以求各位的指教。
平常所謂佛,是梵語佛陀二字的簡稱,意義是覺者,就像世間有學問的叫做學者一般。所以,有普遍大徹悟的叫做覺者,覺者是人類最高人格的表現——因為人是小宇宙,與大宇宙一致不二,以全宇宙為自體是人生最高的價值,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才是人生最高的意義;所以世界人類不可不求最高人格的實現————在人類得到最高覺悟的就是佛。佛是人類最高的模範,指示我們如何做人,如何進到超人地位,乃至如何做到完全覺悟。因此,信佛不是迷信,是徹底破迷,是趨向覺悟的。而且、佛並沒有說只我是佛,你們一切都應當信仰我。卻說凡有心靈覺知的皆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佛是主張平等的,是主張人人都可以成佛的,人人成佛乃佛學的目的。就根本上說,佛法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所以有人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佛法雖可以包括一切宗教、哲學,而卻又超出一切宗教、哲學之上。如別的宗教,信仰者不能與被信仰者平等,佛法卻不然。所以,佛教應該叫做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學。
一 原理——現實主義(即法爾如是)
佛陀學的原理,用一種名詞把他表示出來,就是現實主義。宇宙間一切存在的事事物物,都可以謂之現,這些一切存在的事實,就叫做現實。所謂現實主義,依佛陀學的道理講,就是這些一切存在的事實,本來怎樣就明白他是怎樣,事實如何便還他如何。譬如花瓶就是花瓶,不能說是別樣。現實主義的標題下何以寫著「即法爾如是」呢?佛對於全宇宙完全覺悟,把全宇宙覺照得明明白白,所謂「洞見諸法實相」,也就是洞見全宇宙本來面目。全宇宙本來面目,在佛法上謂之法爾如是,就是說全宇宙一切存在的事實本來如此。其次,現實主義又可以說是佛陀無主義的主義。甚麼緣故呢?世間上的種種主義,是參加個人主觀和私見的,不是全宇宙公平無私和本來如是的;佛陀的現實主義,是全宇宙本來如此的真實主義,是非主觀無私見的,所以是無主義的主義。總結一句,就是佛用很巧妙的言語文字,把本來如此的現實說出來,叫做現實主義;也就是根據佛陀教義,說明宇宙一切存在事實的真相。上來說明現實主義的名稱所由來,此下再分開來講。
甲 現行實事
現是顯現出來,是現在有。譬如現在有世界,現在有人類,現在有萬物。現前事物,無時不在流行變化中,不是一種固定的。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大至世界小至一微塵,都在流行變化,所以叫他做現行實事。譬如人的一生,何年何月何日生,何年何月何日死;物件的何時成何時壞;推而廣之,地球也是多少年數成多少年數壞;再講遠些,到太陽也有成時壞時;所以世事都有成壞、生死的一定限量。見到如此,還沒有見到真相,因為宇宙萬有不但是時時刻刻變化而已。一切顯現的事物,生滅起伏,流行變化,如流水一般。這個變化之流,可以謂之生命之流。所以全宇宙一切存在的事實,都是大小相通,前後相生,剎那生滅相續的(最短的時間謂之剎那)。這種流變之理,依近代科學的研究,不但不違背,反而證明是很真實的。科學分析事物為分子、原子、電子等類,電子有陰陽性,是時刻有變化的;由此可見萬物流行不息——科學的昌達,對於佛學雖有證明的地方,但科學是根據五官感覺而佛學是直接覺知的——,這才是見到宇宙的真相,即是宇宙現行的實事。
其次、人類的生命,其來無始,不是那年生後才有的;一生不過是生命流所現出來的一節,不是他的全體,如長江的一段一般。一生一死,不過是生命流的一種變化假相。一切事物亦如此,時時刻刻變化而又永久相續不斷。能明白這種道理,即可以破除許多迷惑。
常人覺得人生是空虛的,無意義,無價值,除了飲食男女等以外,甚麼事都沒有。這樣迷惑的結果,思想高的自殺;低的以為人生目的在衣食住等欲求的滿足,所以全副精神用在追求生活的美滿享受上。因之,彼此相爭,使世界擾亂不已,爭鬥困苦的事情觸目皆是,結果引出世界大慘劫來。這是對於宇宙流變的真相不明白,就是不明白現行實事所致,都不是覺悟者。另外有一種人,推測世界上一定有一個創造者主宰者,創造主宰世界萬物,由此就產生宗教的迷信來,把人類本來的可能覺悟性障蔽,不能顯出。無始無終,循環無端,是所有事事物物的真相。不明白這種道理的,只看見生命流的一節,所以立出造物主等類的名稱來。但試問造物主是否一物?假如不是一物,就沒有自身,何以能造別物?假如也是一物,造物主是誰所造?如此,可見造物主不能成立。
要知世界萬物,都不用他物來造,而是生滅相續流行不息本來如是的。如能明白人生真相是這樣的無始無終,世界也是這樣的無始無終不是沒有生滅成壞,不過是流行不息循環不斷而已。這就可以把心量放大到無邊無量,心量放大就沒有執著而與宇宙真相契合。像這樣,現行實事無始無終,人生世界都如此,都是無始無終之生命的實現。過去一切行為為因,現在為果,現在一切行為又發生將來的結果,因果重重相續無盡,所以人生有不朽的價值!這種道理,不但學佛成佛要知道,就是要做有人格的人,有道德的人,也都應當明白,否則會生出許多煩惱來。照大乘道理說,先要做一個完善人,然後再進到超人的菩薩,再進到超超人的佛。想做一個完善人,對於現行實事,就不可不先明白;明白無始無終,才知道人生行為是永久相續不滅的,所行所為有不朽的意義,有不朽的價值。
乙 現事實性
現事,就是現行實事。把他仔細考察起來:一人或一屋都有個體,其實這個個體不是定性,也無獨立性;依佛法講,是因緣所生。譬如粉筆,是堊、水、人工、模型等眾緣湊合所成,有因還有緣;又如一莖草,是由種子、水、土、日光等所成,也是有因有緣;又如人生是生命之流,加上父母和合機緣,乃至水、土、日光、空氣等關係;大而言之,世界的成功,也是由於因緣——因是四大(色法)種子(化學上的原子電子),緣是一切眾生的業力——。由此推論,萬事萬物都是眾多因緣所成,無固定性,無獨立性。
像以上所說,人是聚合全宇宙一切而有所成功的,所以人是社會性的、宇宙性的,人的成功,就是宇宙的成功。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也就因為每一種行動都是交互錯綜的,都是互相影響發生關係的。再如世界的成功,是由於人類的業力,這是確實真理,並非玄想。譬如一個地方,都是有道德、有福氣的,自然可以造成一個好地方,否則只能造成一個壞地方。由此,可見人是社會性的、宇宙性的,並無一個實體我——自我性。
大聖大賢,把關於全社會的力量發揮出來,普遍於全人類全世界,能夠由人為轉移一切;所以人對於社會的一切行動,不可不審慎。因為人的行為業力,不但影響於人類,而且還影響於全世界(世界也是業力為緣所成)。可見人無我性,是社會性、宇宙性,所以一言一行能夠影響全社會全世界。既然知道人無自我性,依此道理做事,自有公平性,即成大公無我;因為大公無我,就是人生宇宙的實性。
平常人認定自我,自私自利,鬥爭不已,以致世界不安,人生無甯日。其實人類是應該互助的,不是應該鬥爭的。孫中山先生所講的三民主義,也講到此處,說鬥爭是社會的病態,真正的人生態度是互相調和的。明白現實的真實性是社會性、宇宙性,是大公無我,由此發心做事,自然一切都是和平安樂。這個並非勉強造成,是宇宙萬有的真實性本來如此。佛陀學的原理,就在眾緣所成,本空無我。既明白人生宇宙的真相如此,知識方面就有智慧,行為方面也就把握到妥當做人的方法。
丙 現量實相
量是測量,能量的即是知識。用知識量度宇宙萬物,所以宇宙都是被量的。量有兩種:一現量,二比量。現量是直接知識到的,譬如看見顏色聽見聲音,是現在顯現的。比量是依據直接覺知而推知的,如望見茶而知止渴。量就是正確的知識,一點沒有錯誤的。歸納一句,現量是事實上的直接覺知,比量是理論上的推知。還有一種錯誤的量度,叫做非量,是不正確的知識。依科學上的知識,平常的知識,錯誤很多。又、世間的現量是部分的零碎的經驗,不是普遍的、完全的,這種缺陷可以由比量補足。比量有普遍性,而其缺陷是缺少確實性。有這兩種缺陷,所以常時發生錯誤。譬如古代政治制度,在當時的環境裏,是適用的;當時的人,雖然認為天經地義,現在卻不能適用。可知比量遠離確實性,就會發生流弊,甚至由錯誤而生苦痛。
真正的現量,是完全的普遍的直接知識,不用推論而足以彌補平常知識的缺陷。準於現量的實相,就是人生宇宙萬有的真實相;也就是佛陀最高覺悟的無分別智的境界。相對的知識,譬如黑白的知識是有分別的,不完全不普遍而且是相對的。佛學上所要成功的智慧,是要將相對的不完全的超越而成為完全普遍的知識——一切智。成功此智,是佛法上的目的。學佛,即是學得此完全智慧的方法。得到此智,親切證明宇宙人生的實相,能夠了知的覺悟性完全發揮。這就是學佛的理由。因為人生的苦痛由於錯誤,沒有真正的現量而來;假如證成了此智,就一切迷妄已去,一切苦痛皆無。至於這佛智如何而得,就必須用深刻的修持工夫。前兩重還可以用理論解釋他,第三重必須依法實行。人人可成,但須有適當的方法。修積成功,達到成佛目的,是佛學的最精要處。
丁 現變實力
全宇宙中一切顯然的存在的事事物物,都是隨時變化的,而變化的當中有一種能變的力量,這就是現變實力。平常誤會是神或造物主,依佛學說起來,這是錯誤的。須知能變的力量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心識的力量。萬有都變化,而真實變化的力量是人心乃至一切眾生心。人人有心所以人人自己能變化,都能自由自主,只要自己對於宇宙真相有相當的認識,立志力行,即可達到目的。大聖大賢英雄豪傑乃至發大願成佛,都能自由自主,不過看知識到何種地位而已。譬如唯物史觀,只看見唯物一方面的道理,不知道是欲望知識進步、發見發明漸多的緣故。由心識變化而人生行為變化,以致生產方法亦從而變化;乃至民族心理,人類知識,都是世界轉變的原因。故所有事物,都是隨心理知識變化的。講遠一點,天文學上所考究到的全宇宙,也確實是隨眾生心理的變化所顯現。試看佛學上修養相當的人,不能見的能見,不能聽的能聽,就因為心理的力量能衝過自然界的力量的緣故。總結一句,就是能變力在心。我們都有心,故都能自由自主的向上發達到最高成佛地位。
簡約說,佛學不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迷信的,而是發達人生到最高最圓滿的地位的。以最高成佛為模範,把人的本性實現出來,從人生體現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義。
二 動機——平等主義(即大慈悲性)
依前面所說的學理,可知人人都可以成佛,佛不只是被人信仰的,而是做人模範的。只要明白佛是如何發心,如何修行,如何成功,照著他去辦,就一樣的可以成佛。發心,就是動機。動機正當,後來所發生的行為結果必定圓滿;假如動機偏頗或者誤謬,結果也就必定不完善。成佛學佛的動機,就是平等主義,所謂「一切眾生悉皆平等」。就是近從人類,廣到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體性悉皆平等。但在世法上看起來,並不如此,一類一類的分別是不平等的。像土石是無生機的,草木之類是有生機的,動物是有感情知覺的,到人類更有思想理性道德,這似乎沒平等可言。那末一切眾生之類悉皆平等,到底在何處見到呢?佛講實事實性完全平等,小自一微塵大至一世界,近自人類遠至一切眾生,都是流行不息的生命之流。在這點上悉皆平等。
一切眾生皆有心,皆有現變實力,都有可以達到最高覺悟的可能性,就是佛性。——依此點講,就一切平等。眾生都可以達到最高尚最圓滿的地位;佛的地位,並非超出一切人類之上。此項思想,與共和國的道理相合,如共和國民皆有做共和國元首的可能性,與君主國不合。佛的平等主義,是全宇宙界、全眾生界的平等主義。成佛的動機,是在全宇宙悉皆平等的地方發心,普為全宇宙一切眾生發心成佛,非為一人、一時代、一地域成佛,這是最普遍平等的願心,也就是大悲心。佛心具有普遍全宇宙的大光明智慧與一切完全的道德能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向來迷而不知把自己看得很小,將生命流上一點假相認為自己,向外推求;人人如此,便互相隔礙爭鬥,種種苦惱隨之而生。其實,這都是冤枉,完全由於自性不覺,自找苦吃!這並非是外物給予我們的,也不是絕對不可變的,不過是對於宇宙真相自性不覺悟,所以起種種推求爭鬥而生種種的苦惱。人人都是佛——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都迷而不知,可悲可憫!像這樣,知道全宇宙一切眾生都可悲憫,都可以成佛而卻在冤枉受生死輪迴之苦,於是起大悲心。因此,自己不成佛,永遠沒有脫離痛苦之處,一切眾生亦然。凡是未到成佛地位,都是不圓滿,不免向外有所求而有變化,在流轉變化中有不能自主處,所以有種種苦惱。但是眾生本性,像山溪間的流水,千迴百折非流到大海不止。一切眾生的本能覺性,也一定要流到通河入海之處,就是走上成佛之路。有這條路,一切眾生就都有成佛的可能。明白一切平等義,從此理性上發心,便走上成佛的路。願令眾生究竟離一切苦,得一切安樂,才是成佛動機!倘若單為自己個人,或者以為佛是不可企及的,想倚賴佛去求福避禍,即非學佛者。平常人以為佛與鬼神一樣,信佛可以免禍得福;這種動機,在佛法上是迷非信。所以學佛應當普為一切眾生發心,不過在實行上,可以用種種不同的方法。譬如我們中國人,現在受著種種壓迫苦痛,就應該去做救國救民的事業,這種動機是正當的。但是實行,必須從能夠做到的先去實行,而動機上卻又須完全平等。在大平等主義上發心,才能夠做救國救人類的事業。此在佛法上講起來,即所謂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從佛性上發動為社會性宇宙性而發心,自然是善的而無惡的,學佛的動機如此。
世人對於學佛每誤以為是自私自利;古代讀書人,也以為學佛的死後可以安樂。其實在小乘部分固有求個人解脫之意,但並非佛法根本。佛法根本,在普為一切眾生發心,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釋迦發心出家修道度世的動機,就由於對於自然界之觀察:自然界雖生生不息種類繁多,但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互相吞噬互相殘殺,能不能夠生存能不能夠安樂,卻非天地所問。一切生類互爭互殺而得一日之生,覺得過於殘酷,太可悲憫,於是去講求如何免除一切悲痛慘苦的方法,這個就是大慈悲心。像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動機,也是出於想免去人類苦痛叫他得著安樂和平,也無非是出於一種菩提心。佛的大慈悲心,普為一切眾生,但要免去眾生悲慘的生活,先要自己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具備救濟眾生的功能。釋迦幼年,有一次到鄉間觀察,看見農人耕地的時侯,蟲從土裏出來,烏鳥隨即把牠吃掉。釋迦嗟歎自然界的生活殘酷可悲憫,痛徹心腑,從此發心考察人生宇宙的真相如何,免去苦痛的方法如何,而勤求無上正覺的大道。此乃成佛發心,所以不是消極的;結果也就得著和善安樂的生活,就是大涅槃。釋迦修道的動機在成無上正覺之佛,所以成佛以後,居不甯處,說法度人。由此可知佛是普為一切眾生發心的,不是自私自利的,又不是空想做不到的,是有一種妥當辦法切實進行去實現的。平常以為佛法乃非人生的,厭世的,非倫理的,都是誤會。生命之流不自覺悟,所以有不安甯的狀態;求世界人類的生活完全平等,再進一步求一切眾生皆得平等安樂,即是成佛動機。所以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發達人生的;不過不是專發達物質的生活,也不是專發達精神的生活,乃發達生命的完滿生活。這是大乘佛法的本義,學佛的動機,須辨別清楚。
學佛原有小乘大乘之別,小乘動機但求自己解脫,平常以小乘為真正的佛法;還有對於佛法真理不明白的,以為佛是鬼神,這都是錯誤,因此生下許多誤會的評論。所以要辨清學佛的動機,可以約為四義:「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自憫憫他,普成正覺」。就是說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皆有學佛平等的實性及可能性,所以皆可以成佛。這又可分做四層講:第一重是相信宇宙萬有有一種普遍完全的真理;第二重是相信這個真理有最高無上大覺悟的完全認識(無上菩提);第三重是相信這個無上正覺有得到過的,如釋迦;第四重是相信人人都可以得到。佛學根本信仰不出這四重。但現在人類,在知識上、行為上、能力上、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不圓滿而生種種欲望,以至生種種痛苦,雖說都可成佛,而實處於可悲可憫的地位。把此世界人類眾生所有痛苦,都看作如我自身痛苦一樣,發自憫憫他心,才是大乘動機。這樣發起大心,普為一切眾生求得無上正覺,有真覺悟才能破迷,一切行為才能合理。惟佛法為能明白一切痛苦之源起於迷惑,根本剷除,可以說是徹底革命。而成佛的動機,可以說是在改造成全宇宙全人類的安全生活。
三 辦法——進化主義(由人生而佛)
有動機而無適當的辦法,即不能實現;辦法不對,結果必適得其反。譬如社會主義,目的也在使人類得豐富安樂的生活,但無適當的方法,而利用鼓動人類嫉妒憤恨不平心的偏激方法,以致人類不但不能夠得到安甯,反而使現社會更不安樂。可知理想雖好而無相當辦法,反生更不好的結果。學佛亦然,最初講了原理,又講了動機,若無辦法,如何能成佛?譬如旅行者,須有一條路,才可以前進,而佛法之路,即是一種進化主義。此進化主義,與平常不同。依佛法講,此自然界一切眾生是循環流轉(輪迴)的,不是進化的,增進到一定限度即會退回。譬如人,小孩是經驗少,少年時求智識學問,壯年做事,到了事業成功的時候,逐漸進入衰老期,結果不免一死。一生進化成績,至死全毀。又如地球,有成住壞空的變化,也是循環而非進化。人類與世界,不過新陳代謝而已。平常的自然現象,免不了佛法上所謂生死輪迴的循環,到限度滿足時即退,不能成為進化。所以,現在的進化主義,乃假進化,非究竟進化。
生死輪迴的循環流轉是最不幸最可痛的,辛苦勤勞所得的成績,到最後一齊毀滅,勞苦而無結果。對於這種苦痛,要有一種方法,打破生死輪迴的束縛,才能達到真正的進化。假如能明白生命之流,大大小小互相關係互相交通,依此見到無限度的真生命,就無所拘礙無所執著,只會增進而不會退墮下來。先前說過,無論何物,都是全宇宙的關係所成,一物即一切物,一入一切。在此真相中,各各事物個體無實自我,乃全宇宙種種關係集合所成的假相;而真相是普遍全宇宙。又人生與世界,是無始無終無邊際無限度的,既知道無限度,就見到宇宙人生的無限量,能與真相完全契合,將人生思想行為改善,逐漸進步而成進化,這是超出生死輪迴的起點。
大乘佛法上講,由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薩不是偶像的代名詞,乃有覺悟的眾生),打破循環流轉,走上進化的大路。由眾生的地位用種種方法修證,走到佛的地位,這個就叫做進化。也就是由人到十信菩薩地位。再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經過這種種進化,到佛地位才算圓滿。可知宇宙是進化的,人非最後進化之結果,還有超人地位。十信完成人的地位,例如世間的大聖大賢;十住是超人的地位;十住以上是超超人的地位。佛以全宇宙為生命,全宇宙無限量,佛身亦無限量,這才是最後進化的結果。
佛雖然普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雖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惟人類最宜於佛法中修學。人以下的眾生如畜生之類,一則苦痛逼迫,一則知識不發達,雖有佛說法也不能領會。人以上的眾生,所處境遇太好太快樂,心為當前境界所迷醉,不想學佛。所以人類是六道中最能端正心意趨向菩提的。就是唯有人類最富於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佛示現在人類中說一切法,現在所講的佛法,就是人類中流行的佛法。
自釋迦成佛至今,已兩三千年,流行的國土有好幾十國,所經過的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所以佛教史上很有相沿相革變化的地方。從佛的教化上看,第一、是契真理——所謂真理,是佛的圓滿大智慧所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二、亦須合時機——即所謂合時代潮流符群眾心理,倘若不合時機,就不得通行。佛法流行兩千多年,經過幾十國,當然是符合群眾心理的。所以,佛法真理,雖然亙古亙今不變不遷,但因為符合各時代各民族思想之不同,佛法的法門也隨著不同。
講到此地,且把佛教歷史的變遷說一說:釋迦在印度出世時,國家安靖,民殷物阜,人民只怕生老病死。怕死之極,就求個人解脫。釋迦為適合當時印度群眾求個人解脫心理,於是先說小乘法。換句話說,就是當時求解脫的太多,並不知道人生世界當體是無始無終、無限量、無生死可解脫的;所以佛法不得不迂迴曲折,適合當時群眾求解脫的心理,說無我解脫。把個人看空,我且無有,尚有何生死流轉可得?但從無我上否認自我,非佛法真正意義,不過適合當時群眾心理。所以所說小乘解脫法,是迂迴曲折使由小乘達到大乘的,像大乘妙法蓮華經中所說。小乘是一時的方便,不如此群眾不生信心,不能到佛法中來。佛本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令一切眾生受佛開示,悟入佛智,得安甯無障礙的快樂。當時一般人只流傳小乘;到四五百年後,龍樹等才昌明大乘,但仍然是小乘形式。臨了婆羅門教復興,佛教衰落,就因為大乘思想與印度民族不十分相合的緣故。過後,大乘從北印度到中國來,中國人的思想是順自然重人生的,所以小乘思想不甚合宜而流行大乘思想。但一般社會上流行的,非純正之佛教,而為羼雜神道設教之佛教。大乘思想在儒家思想的中國政治社會下,只能退處山林,不能做社會事業,不能社會化,所以雖然昌明大乘思想,亦未能成社會民族教化。近來佛教有逐漸衰落的趨勢,就因為不能隨中國民族之變遷而進步的緣故。
現在講佛法,應當觀察民族心理的特點在何處,世界人類的心理如何,把這兩種看清,才能夠把人心中所流行的活的佛教顯揚出來。現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問題,力求人類生活如何能夠得到很和平很優美。所應用的工具乃科學的;所實行的方法乃社會的、有組織的群眾生活。換句話說,就是成功科學的、組織化的生活。現在中國民族所奉行的,是中山先生集合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精華和世界上一切文化的特長的三民主義,要求佛學昌明於中國昌明於世界,應當在這個基礎上昌明佛學,建設佛學!引人到佛學光明之路,由人生發達到佛。小乘佛法,離開世界,否定人生,是不相宜的。大乘頓教,也有與現代思想不相合的地方。能與現在的中國民族世界人類最相宜的,以大乘漸教為最。大乘漸教以人類為基礎,進一步有一步的實證,就是大乘漸進之法,與科學化、組織化漸得完善之法相近。所以在此時顯揚佛法,應當提倡大乘漸教。
詳細一點說,就是佛學的第一步,在首先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一個人。一方面,衣食住等物質生活,要有相當的解決;一方面,也要有合於人類理性上的知識、道德上的行為,做成有人格之人,與古來所謂士君子相合,然後把所明白宇宙人生的原理拿出來實行。就是先做一個完完全全的人,安全物質的生活,增高知識的生活,完善道德的生活;再以此完成優美家庭、良善社會、和樂國家、安甯世界,到士希賢賢希聖的地步,成功人中聖人。完成了完善的人格,再發無上圓覺的大心,起普度眾生的大願,到聖希天的地位,這是在人生上求進化,絕非離世獨善的生活。像這樣高尚的進化,就是十信心菩薩地位,也就是達到人格優美高尚的地位,使世間受其教化,古來聖賢都如此。這是大乘佛法頭一步所行;所以大乘佛法初步,是人間世一切所行的道德。第二步十住,也有十種經過階段。所有十信心完成的功能德用,結合成初發心住;此住成功,才真正的走上進化的道路。到這時候,生命流不是隨風飄蕩的,不是輪迴流轉的。發起了盡未來際普度眾生悉皆成佛的決定心,所以須廣學世間一切學問才能等等。這是堅固的菩提心,從此有進無退。初發心住以上還有九住,從這條路一階段一階段進化上去。第三步是十行,從十住心更進一步而入十行地位。十住心由理觀上去用功,修行圓滿的時候,對於真理的理性已經能夠符合一致。有此基本能力,多做犧牲利他之事,修波羅密多行:第一是修布施行,又叫做歡喜行,以世間一切眾生之歡喜為歡喜,生命財產都以之布施,乃至犧牲一己去救人救世救國——這是財施。還有法施,以種種所發明的真理以及好方法,布施一切人。最後為免除眾生恐怖危險,濟人救世,叫做無畏施。這樣經過了十重階位,所修行也一步進一步。佛法所說的神通證驗,由此經過都實現出來。第四步是十向,向是回向的意思。從前十住偏於理,十行偏於事,到了十向事理就相一致(回事向理、回理向事到事理不二),這是第一重。其次、回眾生心向佛,回佛心向眾生,回自一切功德向他眾生,以一切眾生為自己(回自向他、回他向自,自他不二),是第二重。
進化上所經過的階級,由人而信而住而行而向,已經走了三分之一,就是佛典上所謂初阿僧祇劫。更起加行,就是集中以前所修種種行再加功用之行。由加行到初地——歡喜地,此時已經到了見道的地位,體驗到宇宙人生無始終無方體離一切言說不可思議的實相(與思想上假思理想不同)。身心改變,為平常人思想上所不能有,程度越高,力量越大。心理力量漸高,生理物理都變化,現實世界隨心理改變,所謂宇宙唯心,萬有唯識,到此都能實現。在現實世界上所可見到的,唯蟲能知蟲之境界,只能隨天然生理生活,不能憑心理所造。高等動物生活,有心理力量。心理強影響生理,生理影響物理;到禪定成功,身體變化,眼耳鼻舌不同,自然一切物質跟著變化,入火不爇,入水不沉。改造進步的結果,心的智慧光明充滿全宇宙,全宇宙無不洞澈。
從初地起,宇宙真相完全證明,但智慧還有可以充實之處。一重一重再進步,到第十法雲地,盡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所說法,一剎那心中全能了知;到了菩薩最高地位。如觀音菩薩等、離佛甚近,十地圓滿,即到佛位。佛不是相對的,也不是單獨的,是不思議的。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既不是異,也不是同,無論出現何種自體,而此自體都遍滿全宇宙,以全宇宙為佛;而佛之全宇宙,究竟安樂光明清淨完善。所以佛法是改造人類、改造全宇宙都成最善圓滿,實現佛之理想的辦法。此乃實事,須實行;能實行,便可以由人進化到佛。
四 效果——自由主義(即無障礙義)
自由主義,並非放縱自我,恣其妄為。無一佛而非遍滿全宇宙,即無障礙法界,亦名無礙法身。無障礙與無我理不相反,無我故無障,無障故自由。這是以全宇宙關係力量成此一物,能夠互相為主,互相為伴,就是主伴重重無盡不可思議的無障礙法界(平常思想是相對的分別的,就是非彼此互相對待而言的)。到此境界,即不可說不可說,非不說而極盡說之能事無所不說(但言說不過做進行上的指導方向,如以手指月)。學佛目的,就是成功無障礙法身。在此無障礙宇宙中,自他不二,圓融無礙,得大自由。
一 境智自由
境是被智慧所認識的一切事物。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的真相完全無礙,境無礙故顯於無礙智慧光明,智無礙故境亦無礙;無境外智、無智外境,境智一如無二相可得,而又了了然知一切境,一切境而為一切了知智所了。這就是無上正遍覺知,圓明了知宇宙諸法真相,不為空時所拘。平常的知識是相對的,是為空時所拘的;因生理心理關係不同,各以其心理境界為是,各有障礙。佛則完全無障礙。又菩薩見普遍真理不見差別,不見差別的緣故,智慧有區別有隔礙;而佛的智慧是正遍覺知,就是平等普遍智慧——一切時、一切空、一切種類、同時無不周遍了知,能知智所知境圓融無礙。這個境智自由,佛典上叫做智德。
二 業果自由
業果、是以前業力為因所得的結果,業力、是以前的行為。以前的行為結合成現在生命,結果又為前世及現生的行為力量所束縛,受新陳代謝,生死輪迴。到阿羅漢位,還只有部分的自由,到佛才是大自由——去盡一切有漏不善業,無量劫無漏清淨業因圓滿,成就無障清淨之涅槃果。一切不好皆無,一切好的皆圓滿(圓寂),成就斷除一切不良業因所成涅槃功德。這個業果自由,佛典叫做斷德。
三 完全自由
完全自由是法身,就是無障礙法界本身,也就是宇宙全體。一切眾生在法身中生死,而法身在全世界一切眾生中完全自由。宇宙法身自他不二,能夠加被眾生,利益眾生。眾生於不知不覺間受佛感化,發佛智慧,解一切苦,得一切安樂——於眾生有大恩德,所以佛典上叫做恩德。
以上三種自由,就是三德佛果,是學佛者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01 冊 No. TX01n0001 第一編 佛法總學(第1卷-第26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