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
- 一 遺教之整治
- 甲 法物館
- 乙 圖書館
- 二 學理之研究
- 甲 錫蘭文系學院
- 乙 中國文系學院
- 丙 西藏文系學院
- 丁 歐美文系學院
- 三 道行之修習
- 甲 律儀林
- 乙 禪觀林
- 丙 密咒林
- 丁 淨土林
- 四 效果之成就
- 甲 信果
- 乙 戒果
- 丙 定果
- 丁 智果
武昌佛學院,自去年改組為世界佛學苑圖書館,成立兩種的研究室。因我不久要到下江去,所以將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略為講明,以見圖書館亦即此中的一部份。但這次不能詳說,不過把全部的佛法,列在世界佛學苑系統中,作一種簡要的敘述。今年第三期海潮音中,有一篇「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後的建設」,是我去年在廈門講的,比今日所講的寬廣些,可以作這次講演的參考。世界佛學苑的工作,即對於佛法提綱挈領的分為「教」「理」「行」「果」四部份,從這四部份去作適當的工夫。
一 遺教之整治
教法即是遺教。我們研究佛學,而釋迦牟尼佛已涅槃,我們從何研究起呢?即依據釋迦佛所遺留下的教法而研究。此教法雖不全部是從釋迦佛的現身說法而有,然皆本佛陀遺教而發展。遺教的流傳至今,已有二千餘年的歷史,先曾普遍亞洲,而現在已普及全世界。佛法既經過很多的時代和環境的變遷,我們如要得到真正的教法,須有一番整頓治理的工夫,方可為全人類所共遵共信。由此,須將世界各地的佛教,所有種種制度,寺院、佛像、經書等等,都能搜集整治到精確完美,以為人類研究佛教的共遵共信基礎。故世苑有法物館、圖書館之施設焉。
甲 法物館
凡關於佛教中的制度,寺、殿、塔、像、衣、缽、雕刻、繪畫等等,此皆屬於法物。又可分為二系:1.美術系:此為法物之能表現佛教的莊嚴偉大,而使人們生起欣觀美感而恭敬信仰的,此即佛教中之美術。近來歐美美術界甚為重視,而於亞洲的美術中,尤佔一重要的位置!2.史料系:此為法物之可作為研究佛教史所根據之材料的,如研究某一時代的塔幢等物,即可探知某一時代的佛教及社會情形。以上種種的關係,故有法物館的施設。
乙 圖書館
即經書圖表等,此即為現在這裏所研究的。亦有兩系:1.考校系:以經書有原本不同,或譯本不同、或版本同異、或成立以後發展變化,以及假託偽造等等的羼雜。凡有疑異之處,須細加考校,所謂「有疑則考,有異則校」。沒有經過考校流行的經書,或來歷不清、或後人偽託,如開元釋教錄等,皆載明有疑偽的經書,故須經過一番考校工夫,乃有真確可依據研究的教典。2.編譯系:編即編輯,以經過考校之後,須進而編輯,如大藏經或某種叢書等。譯即翻譯,如各國有的佛教經書或為我國沒有的,而我國有的亦或為別國沒有。如錫蘭巴利文藏中猶有我國所無的小乘經論;而我國的大乘經論,則又為彼所無。華文、藏文、亦互有無;且歐美各國所無的更多,此皆須翻譯,而後佛教才能普及。要有真確的經典,須經考校的決定;要有共同的教法,須經編譯的溝通;然後可有共遵共信的佛教,宏揚到全世界,以成為通行全世界之世界的佛教。
二 學理之研究
理,即依教以研究其所詮之理:即依教史和教法為根據,而究其所詮表之理,此即學理的研究。但學理研究,在中國向來或泛覽經典而沒有系統,或從古來大德一宗一派為次第;今既為依據世界教史教法的佛學研究,則自與向來不同。佛法在印度大約流傳了一千六七百年,已有七八百年完全沒有佛法。然此流傳印度的千數百年佛法,可分三個五百年來說:
甲 錫蘭文系學院
釋迦遺教在印度第一個五百年所流傳的學理,今可從巴利文系的教典以研究之,此以錫蘭為中心。由錫蘭而傳布緬甸、暹羅及南洋群島,世人稱為原始的佛教。大約於佛滅一二百年,阿育王的時候,即用當時記載的巴利文,而輸入錫蘭、緬甸;而錫蘭的文字,亦即仿巴利文造成。然巴利文為印度通俗文之一種,而印度之典雅文則為梵文。至中國的經典所翻譯,則通於巴利文、梵文兩種。且梵文與巴利文亦無多大之區別,如巴利文云「達磨」,梵文云「達爾摩」。
乙 中國文系學院
第二五百年,即佛滅後六百年,馬鳴龍樹無著世親等興世,宏揚大乘佛法,此為大乘佛法昌明的時代。但小乘亦依舊與大乘同時流行。此期佛教即流入中國之佛教,復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處。故印度第二五百年之佛學,即可以華日文為中心而研究之。現今廈門的閩南佛學院,即為此系學理的研究。
丙 西藏文系學院
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但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等,皆與中國本部逈異,而佛學亦另成一系,此是印度第三五百年之佛法。西藏在唐時有一部份佛教從中國輸入,而印度第三五百年之梵文佛學,皆直接傳入西藏;且西藏之文字,亦由仿梵文造成。今尼泊爾——印度後期之佛典多保存尼泊爾——蒙古及中國之西北、東北等處之佛法,皆可以西藏文為中心以研究之。且佛出生之迦毗羅國與尼泊爾最為密邇,近今所發見之梵文經典多出其處。此即由錫蘭文、中國文、西藏文而為三系之佛學研究。
丁 歐美文系學院
歐美各國的佛法,纔數十年耳。初從錫蘭文流入,第二時期次從西藏文的輸入,最近由日本及中國亦將中國文佛學傳布。但西洋原自錫蘭等地佛法輸入,後即用西洋的研究學問方法,與西洋的科學、哲學、宗教、作比較研究,亦可另成為新的歐美佛學。然此系之所要,乃在用歐美之文字,把以上三系的佛法宏傳到歐美各國及全世界。
三 道行之修習
佛法不同哲學單是理論和概念,其所有的理論和概念,乃是佛陀悟他的方便;故究竟佛法是要從實際行證到的。根據佛教教理而隨機方便的行門雖然無量,而歸納之不出律密禪淨四種:
甲 律儀林
律即軌律,此即行為標準的倫理道德。但與普通的道德殊異者,佛教的律儀,不但為人生軌範,乃是可為一切眾生由持戒清淨而達到出世三乘賢聖之菩提果的。故戒一方為定慧的基礎,一方即為直達究竟彼岸的勝行。
乙 禪觀林
即是修習禪定止觀的行,始於凡聖共通的四禪、八定,以及三乘的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八背捨、十遍處等。大乘的法空觀、唯識觀、華嚴法界觀、天台圓頓觀,乃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祖師禪等,皆攝於此。此正為達到菩提道的定慧行。
丙 密咒林
密咒、即真言宗——密宗。近來有人講到佛教,即分顯教密教;此是密宗發達以後所有的偏見,源出於日本空海所作的顯密二教論。其實大乘佛法一味平等,並不是這樣。如西藏阿底峽、宗喀巴等菩提道次第,分為下中上士。上士依以發菩提心趣菩提果之教理,無二無別,平等一味。不過在修行的大乘行門上,有波羅密門與陀羅尼門之分。陀羅尼門,即此所謂密咒行的真言宗或密宗。故密宗不是教理上有區別,僅行門上的隨機不同罷了!日本的密宗,是從中國傳去的,有東密、台密。東密兩部大法的組織,所謂胎藏界、金剛界。胎藏界是善無畏組織成的;傳說密宗出於南天鐵塔的傳授,亦出於善無畏之說。金剛界是金剛智組織成的。至不空三藏,始兼而傳之惠果、空海。然中國傳密宗的不限於善無畏、金剛智,故密宗猶有一部名蘇悉地大法。而西藏之佛法則又大大不同,此在西藏佛學原論,頗說得清楚。將來,須綜合華文藏文所得,更徵之印度原文,方可成為世界佛學之密咒行。
丁 淨土林
律禪皆是依自力的行法,密咒與淨土雖同是依他力的行法而又有不同。通常一說到淨土,即以為是念彌陀佛、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不知此僅是淨土法的一種;淨土有十方淨土,如東方有藥師琉璃淨土,上方有香積淨土,本界有彌勒兜率淨土。但往生他佛淨土,亦即證自心修證到之淨土,故是易行道。
四 效果之成就
教法是研究所根據的,理是所研究了解的,行是依研究了解之理而修習的;故修行之後,即有證果。證果的階段甚多,今且以四種來包括:
甲 信果
學佛最先決的條件,即是發起真實的信心。但此信心並非泛泛的信仰,而是從研究教理,或實習修行後所得成的真誠確信。謂信三寶、四諦、業果報等,真實不虛。若此信心成就,即成為佛的七眾弟子之一。此七眾弟子,皆首須皈依三寶,即信心成就的表現。信心成就仍可言持戒修禪定等,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故信果成就始為真正之佛弟子。
乙 戒果
戒、即佛學中的五戒、八關齋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等,此即律儀清淨所得之果。若信心真切到要實行所信的法,則自然要受戒得到戒體,進而成就為真能持戒的戒果。但在家眾,於信果成就,即可為佛之弟子;而出家眾則不但信果成就,必須律戒精嚴無犯,由持戒清淨而得戒果,方能住持佛教,宏揚佛法,為真正之僧寶。
丙 定果
此即為修禪觀所得之果。若定果成就,即入三乘賢位。賢、即小乘中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及四加行之七賢;大乘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賢。以成就定果即能暫伏煩惱,如修初禪成就,即能伏令欲界煩惱不行也。
丁 智果
此智果即依上信戒定果增上所成就。在三乘共般若與大乘不共般若,皆是修所成慧所引發之真實智,以能斷除一切煩惱而成為三乘聖果;成究竟之聖果——即成佛。故有信果未必有戒果;而有戒果者必有信果,否則戒非佛戒。有信戒果,未必有定果;有定果則必有信戒果,否則定非佛定。乃至有信戒定果,未必有慧果;有慧果,必有信戒定果。故此智果,即佛法中證生空法空之智慧,而非普通一般人所說之智慧也。若未有信戒定果相應之慧,但是狂慧。若定無戒信,但是味禪,執之則成為邪定。若戒無信,但是人天善行,執之則成外道戒。要之、無信果則不成為佛之弟子,故根本最要的在得成信果。
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即由教理行果確樹修學佛法的體系。與境行果的三法亦相合,謂佛理即境,律儀等行即行,信等果即果。故由教理明瞭,而信心確切成就,始能成為在家之佛弟子;而其餘行果則可隨力隨分修證。至於出家眾,則須於教理有能確切的了解,並能真實的持戒修行,成就信果戒果方可。若單是多聞智慧,而不持戒清淨,或雖能持戒清淨而不能多聞智慧,那是做一個凡夫僧尚且不足,而況為聖賢之僧乎!故欲成真正之僧寶,住持佛法,須由解理持律,而做到信戒成就,為真正之福田僧也。
本館研究員在研究中修學,須解到行到,然後乃可教化眾生,自他俱達到賢聖之果。要把佛法真實的建立起來,自度度他,最低限度需信果戒果成就;故世界佛學苑之佛法系統觀中,應於此作特別努力的修習。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01 冊 No. TX01n0001 第一編 佛法總學(第1卷-第26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