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大系
- 一 人天乘
- 二 小乘法
- 三 大乘法
古今諸德判釋如來一代時教,或一或二,或五或十,種種數目不一而足;今總括之分為大小二乘與人天乘。而此人天乘法,全係大小乘之出世階梯,或大小乘之化他方便;故佛法之根本唯大小乘。其大小乘法修證法門之次序,與對於各宗之關係,極其縝密,試皆表列於左:
一 人天乘
其中所言人天乘者,以諸有情若乘五戒之法可到人的地位;若行十善禪定之法可到天的地位。然此人天乘法非是有佛方有,即印度、中國、泰西各國皆有之。如佛法未來中國之際,儒教教人由士希賢,由賢希聖,由聖希天;道家老莊之徒使人得仙入天;西洋的基督教說生天;印度之婆羅門教說由人道而生梵天等。此可見人天之善法,為世間共同之教。但世間以此人天之教為其極歸,而佛教則以此為出世之階梯,化他之方便。蓋立此人天教法有二種意:一則保持人天之道,由人天道而至小乘或至大乘;一則立此人天之教,示其迷謬之處,使其知非究竟而求出世究竟了義。若不爾者,則眾生非但驚悸大乘不肯信受,抑且永沒在苦。所以世尊說法,立人天教以培其出世之資糧,斥其迷謬之局執,而漸引入於大小乘出世者也。可見此人天乘法非佛教所獨有,亦非佛教之特質。
二 小乘法
小乘法已是佛教出世的法,而一般人一聞小乘即意謂必甚狹劣,殊不知若生色無色界已為常人之思想所達不到,而況超出世間者哉!不過此小乘之教理行果,比之大乘則不為深廣;故小乘的根機為狹劣遲鈍,而大乘的根機為利疾超勝也。小乘知我空而五蘊皆有,大乘知我空而五蘊亦空;以有法執為障故,遂名其為小乘也。吾人已知乘人乘之法可到人的地位,乘天乘法可到天的地位;進而更覺為人常受種種之逼迫,經種種之苦惱,一事方成兩鬢同絲,老病相催,悠然死去!生為仁聖,死則枯骨;生為盜賊,死亦枯骨;則人生之價值何存?縱信神識不滅,仁聖死得昇天,受種種之娛樂,但其五衰相現,流轉何定!如是以不滅之精神,疲奔於業報之途;今生之所經營,已得而復失!來世之所經營,亦已得而復失!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盡未來際靡所底止;甯不勤苦無益?於是遂生一不滿足之觀念而求出世之方法。如世之求進化者,以萬物皆有進化,則進化復進化,必將有超出人天以上之法可求得之,於是求所以脫離人天之業牽及苦惱之一種進化,即是出世間之小乘法。此小乘法,即佛法中解脫人生苦痛之一種法門也。
三 大乘法
大乘分為因果二位,在因位為菩薩乘;在果位為佛乘,又名如來乘。依此因果位,即作二層:一者行因趣果的大乘,二者彰果化因的大乘。行因趣果的大乘,即菩薩乘;彰果化因的大乘,即如來乘。彰果化因的如來乘,是由所證佛果之境界而開示眾生,使眾生依此法門以悟入佛之知見,達到佛之究竟地位。由因至果的菩薩乘,就是眾生從無始以來之佛性,與過現之一切正聞熏習,發心修行,經四十一因位,而至圓滿果海也。
然此由因至果,菩薩乘法,就主要點有二位別:一者由加行入根本;一者由根本起後得。此二類中,初者屬法性空慧宗攝,後者屬法相唯識宗攝。屬法性空慧宗之教典,即般若經與龍樹提婆之四論等;以此經論所詮教義,皆顯離分別之法性。修此宗者,若能依此教義如法修持,起法空觀,經暖頂忍與世第一之四加行,而證無相法性之真如;此無相法性之真如,即是根本智(又名無分別智)之所證。蓋以證此真如,則一切虛妄之境悉皆消滅無餘,而一切清淨佛法,莫不由之生長成滿矣。屬於法相唯識宗者,凡為思量分別想像所能及之一切諸法,皆為法相;而此法相依分別起,離分別外實無一法可得,亦無一相可見,故曰唯識。然能了此天地人物以至佛身淨土種種諸法,皆唯識所現,非得根本智後所起之後得智,不能如實了知。何者?蓋未得無分別智,則法執未亡,不能了為唯識之幻相故也。根本智即如理智,由如理智而起如量智,依如量智則無邊無量之諸法品類差別悉皆究竟達其體量矣。如其未得如理智前,雖第六意識亦能依教理以觀諸法唯識如幻,然末那之我執常存,仍滯迷執。況此間眾生於一法上互有相違;譬如大海,隨六道見各有不同,若非得法空以後之菩薩,安能知其不同之根柢而皆會歸唯識之旨哉?又經有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阿賴耶識為建立唯識之根本,非明此識則不能究竟明了唯識;故欲究竟明唯識者,唯已空法執之菩薩為能耳。然而凡愚雖不能知,亦可憑依經論與各人之知識經驗,集起唯識觀念,以修習殊勝唯識觀行,而達到究竟明了唯識之目的。能如是者,是名行因趣果之菩薩乘也。
彰果化因之如來乘者:此如來果因與菩薩因果頗有攸分,何以故?如來既圓滿根本後得二智而成正遍知海,理量同時,性相不二,無一剎那心不遍知諸法,故如來十種通號內有正遍知之一名也。菩薩不然,必須一剎那證性,一剎那證相,前後剎那乃能觀性相不二;而如來則能無一剎那不證此性相不二之圓融法界。如賢首之六相十玄,天台之一念三千性相等,即明此理量同時性相不二之法界,而須以佛果圓覺為宗也。此云法界,以總包性相一切諸法為義。唯有大圓鏡智能如實親證此境,故曰法界圓覺宗也。
至於佛教各宗對此法界圓覺宗與諸法性相二宗之關係,則如天台所宗之法華,以佛知見為宗;賢首所宗華嚴,以佛法界為宗;淨土以彌陀智境為宗;真言以大日中臺為宗;律宗以實踐制惡行善為宗;禪宗以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為宗。在天台宗言,以法華為實,其餘為權,縱華嚴亦兼別故。在賢首宗言,以華嚴為本教,其餘為末教;雖法華屬一乘法亦乃會三歸一,不如華嚴惟照諸大山王。在淨土宗言,唯往生法為易行道,橫出三界,一生補處;其餘法門鑽仰維艱,非如淨土之至簡至易,故抹殺餘法為難行道。在真言宗言,天地人物,六道眾生,皆大日如來法身,其一一法悉為總持,修其法者,即身等同毘盧;其餘各宗落於詮解,非究竟法,唯真言宗獨得如來祕密奧妙之藏,而抹殺餘法為淺顯教。在禪宗言,眾生本心即遮那如來,但須回光返照即能見性成佛,無須假諸言教,尋枝摘葉,枉費精神;故自稱宗下,餘為教下。在律宗言,佛教其餘一切法門悉皆以教詮理而已,未能親行實踐;唯有遵循佛制,庶幾大道不遠。此之各宗,種種斥他非而炫己是,類皆獨顯其勝以為策行方便耳。其實、各宗皆為佛法,皆可得根本而起後得,入於理量同時性相不二之圓覺;無奈後人不解,為各宗起競之由,吾人若能貫通考察,則禪宗直證圓覺,兼用空慧;律宗教遵唯識,亦兼天台;而天台、賢首、淨土、真言,宗在法界圓覺,各標其勝。而此性相與法界三宗,又統屬佛教之大乘法。凡大乘法皆以諸法實相為根本,以無上菩提為究竟,夫何軒輊之有?故明佛法之全體及大乘之平等者,於宗下教下顯教密教等抑他揚自之偏言,概無取焉。
【經文資訊】《太虛大師全書》第 X01 冊 No. TX01n0001 第一編 佛法總學(第1卷-第26卷)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太虛大師全書》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