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第一編 佛法總學

中國佛學

    第一章 佛學大綱五三九    第二章 中國佛學 特質在禪五四九     第一節 略敘因緣五四九      一 梵僧的化風五五一      二 華士之時尚五五二     第二節 依教修心禪五五四      一 安般禪五五四      二 五門禪五五六      三 念佛禪五五七      四 實相禪五六〇     第三節 悟心成佛禪五六五      一 超教之頓悟五六六      二 達摩與慧可五六九      三 僧燦至弘忍五七五      四 慧能之師資五八二     第四節 超佛祖師禪五八八      一 行思與懷讓五八九      二 希遷與道一五九四      三 百丈與道藥五九七      四 雲龍與黃溈六〇七     第五節 越祖分燈禪六一七      一 溈仰之邃密六一八      二 臨濟之陡徹六二二      三 洞曹之回互六三〇      四 雲門與法眼六三六     第六節 宋元明清禪六四六      一 公案之拈頌六四九      二 話頭之疑參六五二      三 禪淨之合修六五四      四 宗教之和會六五六      五 空默之觀照六六〇      六 語錄之纂研六六二      七 坐跑之兼運六六六      八 僧俗之常套六六八      九 仙道之旁附六七一      十 儒理之推演六七三    第三章 禪觀行演為台賢教六七九     第一節 緒言六七九      一 賢首學與天台學名義之審定六七九      二 台賢為中國特創之佛學六八〇      三 台賢皆以禪為源六八一     第二節 實相禪布為天台教六八二      一 天台學之根據六八二      二 天台學之先河六八三      三 天台學之成立六八四       甲 慧文慧思之創發六八四       乙 智者之完成六八七      四 天台學之演變六九一       甲 荊溪與法相華嚴及禪之對抗六九一       乙 宋代山內山外與華嚴及禪之辨六九二       丙 蕅益援禪法相入天台六九三      五 天台學之述要六九三      六 天台學與禪律淨密之關係六九五     第三節 如來禪演出賢首教六九七      一 賢首學之根據六九七      二 賢首學之先河六九七      三 賢首學之成立六九九       甲 杜順之法界三觀及十玄六九九       乙 智儼之六相五教七〇〇       丙 賢首之三時十宗七〇〇      四 賢首學之演變七〇三       甲 慧苑之刊定七〇四       乙 清涼之恢宏七〇四       丙 圭峰之斂削七〇五       丁 宋以來之衰弱七〇五       戊 明清來與天台之對抗七〇五      五 賢首學之述要七〇六      六 賢首學與禪律淨密之關係七〇八     第四節 賢首學與天台學之比較七〇九      一 五教與化法四教七〇九      二 十儀與化儀四教七一〇      三 三時與五時七一一      四 同別圓與兼純圓七一二     第五節 結論七一三    第四章 禪台賢流歸淨土行七一五     第一節 依教律修禪之淨七一五      一 無量佛剎七一六      二 彌勒內院七一七      三 彌陀淨土七一八     第二節 尊教律別禪之淨七二〇     第三節 透禪融教律之淨七三〇      一 禪宗之淨七三一      二 台教之淨七三八      三 賢教之淨七四三     第四節 奪禪超教律之淨七四六      一 汎源七四七      二 切因七四八      三 碩果七五〇      四 轉流七五二    第五章 中國佛學之重建七五四     第一節 略指所依七五四     第二節 教史概觀七五四     第三節 博究融匯七五六     第四節 綜攝重建七五八

第一章 佛學大綱

本學期講中國佛學前天講的議印度佛教可以作為敘言今天這個圖表可以作為中國佛學的大綱現在先將這圖表作一個簡括的認識上面「大乘以佛為本」即所謂佛法也就是佛法界最下面的水平線上為「一切有情界」也就是眾生法或眾生法界此眾生界有二線通到當中的「佛性」佛性一線通到佛這佛性可以看成是眾生與佛相通的心法即平常所謂「心佛眾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眾生的不同同時又可以看出眾生佛的相通

佛性以下和眾生界以上是佛所說的教法這些教法一方面是佛所證的法一方面是就眾生的機宜和接受的可能性所施的教法圖中的佛性即是眾生可能接受佛陀教化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非常緊要如果眾生沒有可能性即不能接受佛陀的教化所以佛陀的教化雖以一切有情為對象但也要觀察眾生的機宜和接受的可能性才能說出適應眾生所急切需要的教法來圖中的教法即是佛陀觀察眾生的機宜而施設的

以上將圖表作了一個概略的說明下面再詳細地分開來講

大乘以佛為本大乘法即佛自證法亦即依佛本願力以教化眾生的法所以只要說到大乘法就應本佛能證所證之心境為本質法華經上說「三世諸佛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為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又說「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謂佛之知見和諸法實相就是佛的自證法界亦即大乘法的本

此處所講的佛即佛法界或佛陀的自證法界也可說是三種身土——法性身法性土受用身受用土應化身應化土二身十身減少增多都可以如果再分類來講可以分為無上涅槃與無上菩提但綜合起來說只消一個佛字

涅槃是梵語意譯為「圓寂」在中國一般人把圓寂二字亂用於人的死亡這是一個絕大的錯誤圓寂的本義是功德圓滿過患寂滅的意思此已不但是三乘的涅槃寂滅而是無上圓滿的大寂滅菩提譯為覺無上菩提即無上「妙覺」此總無上菩提無上涅槃的轉依果即名為佛是從二轉依的總相來講若分開來說即如上面所說的菩提與涅槃關於這方面講得較詳細的如佛地經上的五法第一清淨法界即此中所講的無上涅槃無上菩提即是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就是說妙覺或無上菩提是此四智的總體此即所謂佛也就是大乘法的根本這在密宗的教義裹講五方佛或五智法身亦即此五法不過將清淨法界的名字改為法界體性智而已此五法也可以配三身來講清淨法界為四智之真實性即法性身所成四智真實功德就是自受用身依四智中之平等性智與妙觀察智成他受用身合自受用與他受用曰報身依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成應化身五法與三身相攝如此但總括而言之曰佛

依大乘根本佛法來教化眾生時就要所化的眾生是否有與佛法相通的共同性有此共同性又是否可以領受佛法教化乃至有否成羅漢與成佛的可能這種共同性即是可以教化成佛之可能性亦即佛性眾生與佛雖有相通的共同性但在相通的共同性之上仍各有不同的相用和德能所以眾生與佛又是截然不同的

就佛與眾生的共同性說即顯示佛原也是由眾生而成的他不過是已成佛的眾生猶未成佛的眾生未來也可以成有此共同性不但可以接受佛法而且還有一種成佛的可能性若只有共同性而無可能性眾生仍不能轉變成佛譬如說茶壺中有空房屋中也有空空與空是共同性但因茶壺與房屋德相和業用各各不同所以雖有共同的空性而牠那德相和業用仍不能轉變然而眾生不同它不但有與佛的共同性且有轉變成佛的可能性

關於共同性可作幾點說明第一如說眾生是因緣生法佛亦是因緣生法在這同一因緣生法的意義上佛與眾生是共同的第二佛與眾生既同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是空無自性的這空無自性的意義也是佛與眾生的共同性再就我們的言說分別上講佛與眾生都是假名安立此假名安立亦是佛與眾生的共同性由於這共同性的緣故佛將自所證法說給眾生聽也可以說是眾生法故眾生可以領受

但佛與眾生究竟有否不同的地方呢如佛是清淨的眾生是雜染的佛是明覺的眾生是昏迷的佛是安樂的眾生是苦惱的佛是自在無礙的眾生是纏縛障礙的佛與眾生有此種種的不同但亦有無異的共同性如壺中的空不異房中的空雖不異但仍有不同所以眾生轉變成佛的可能性並非離共同性之外而有的他在變化無窮的活動中如如不動的佛性恆時存在

從圖中的佛性為中心牠兩邊有兩條線通空與識如上面以佛為中心旁邊有圓寂和妙覺原來空識是不二的不過為說明起見故分別說之

通無上涅槃是「如實而無可取」之空這是說明佛與眾生的共同性此性即諸法的空性通於有情無情所以如實而無可取之空性是諸法圓滿究竟的如實性它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品是無少法可取的因為可取之法都由於見聞覺知自識分別或思想言語等上對待假立的不是恆常不變普遍圓滿的真實性由言識所起的可取之法還可以用言識來否定他所以都無可取只可說是空

另一面是「極空而無可捨之識」一張因緣生法的桌子可以看得見拿得著而因緣生法的心識卻拿不著看不見因其眾緣所生剎那即滅又拿不著看不見所以說他是極空雖然極空但卻捨不掉如唯物論者說宇宙現象的本源是物質的原子未生動物以前僅有物質而無心識但認識未有動物以前的原子還不是識所以唯物論立在認識上面還不是捨不了識又如說一切法皆空「空」還不是在「空的這個念頭」上起說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說我們要以懷疑的態度觀察宇宙萬有但他那個「疑」總是離不了以疑否定宇宙萬有而疑的本身竟成了一個最後的實在實在的疑當然也可疑但疑仍在此疑就是思也即心識所以無論你如何否定一切物而能否定的心識作用終是不能否定的此心識的明了覺知性極其活動靈變剎那生滅而相續遷流所以極空而無可捨之識有其轉變可能性就是說眾生都有很大的轉變可能性由眾生可以轉變成佛

眾生既有成佛的可能性即有「佛性」此佛性可分為三種眾生與佛的共同性即理佛性隱密佛性是就因緣生法上建立的因緣生法都是分別假立的名相同時又有靈活轉變的心識意思說眾生雖然雜染而清淨的佛性卻隱密地藏在其中此隱密的佛性或名如來藏事佛性即在事用上有種種的功能可能令眾生轉化而成佛這是著重在可能性上講可能性即如唯識論講的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有解脫生死趣向涅槃的佛性種子這種子的功能就是事佛性此佛性是心佛眾生三法中的心法

平常講「一切有情界」包括三界五趣的依正二報若廣言之亦可包括三乘聖者而為九法界如二乘人雖證得無學果位但在未入無餘涅槃前他那先業所感的報體仍屬人天至於菩薩他的功德雖已超過二乘然報體仍在三界中所以菩薩最後成佛還是在色究竟天故言一切有情界可包括三乘而成九法界九法界中之佛性菩薩已部分證得部分開顯而二乘亦偏證少分人天雖未證得但對佛性善法比較接近因此整個佛法有聲聞緣覺天與菩薩之五乘教法化導眾生不過這化導眾生所施設的教法從大乘法的教理上講可以分為三宗這三宗是從教理行果的理上分立為「法界圓覺」宗這直從佛法界及約眾生可能成佛之佛性而言為「法性空慧」宗這是約如實而無可取之空而言依種子功能的開發與未開發而立的「法相唯識」宗這是約極空而無可捨之識而言佛法通過佛性適應機宜而成此三宗之教理有佛性之眾生一受教理之薰陶就可發生信解行證的心行而成為「菩薩道」所以在三宗下受化者即為菩薩菩薩修習所應做之種種行即為菩薩道此菩薩道共有十種波羅蜜就是「施」「戒」「忍」「進」「定」「慧」「方」「願」「力」「智」此十波羅蜜中有通二乘及人天乘的二乘依菩薩道之戒稱之為「聲聞道」此聲聞道只是菩薩道中的戒慧的一分聲聞道中之慧可通法性空慧中的慧由此慧而達我空之道理但也只是部分的「人天乘」依於菩薩道中的施定三法由施可以濟貧拔苦由戒可以止惡行善由定可以靜心開慧然此三種又可分為人乘重施戒天乘重戒定但無論如何都只是菩薩道中之一部分

圖表中的一切有情界上有「人間」人在一切有情界中特別靈動與聰明他種種的活動力都超過其他一切有情而顯出特別的殊勝因此佛陀現身於人間說法在一切有情界中修得完人的地位依人乘法先做一個完全的人再利用人的上進心而修天乘法生天世間一切宗教或哲學都有完成人格而生天的主張聲聞乘法的產生是因佛悲憫一班出家修苦行求解脫的人或眾生中迫於生死流轉等苦的而說先由在家的人再出家求證四沙門果此沙門果為出家之果要證此果故有比丘戒的受持而比丘戒要人類方可以受因此聲聞法雖超過人天乘但也要從人乘做起

菩薩於十波羅蜜中最關要的是慧如他要通達大乘法從初發心乃至達到成佛全靠他那智慧的力量其次是方便方便是菩薩利他的大行如行四無量心(慈捨)與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法是菩薩若無此等方便行即不成其為菩薩還有一種是願願是發願普度眾生和成無上佛道總合而為大悲菩提心故願字下有一線相通表示上求下化的意思菩薩度生以一切眾生為對象而眾生又都可能受菩薩之化導而發大悲菩提心成為菩薩所以大乘法說菩薩是普遍一切眾生界的以上講明菩薩於十波羅蜜中特別注重智慧方便與願心三種

菩薩如平常說「般若為母方便為父」那末此願心可以說是業識種子如菩薩胎要依三緣和合而有由有此胎方可以繼續長成菩薩身菩薩要有大悲菩提心為業識種依方便及慧為父母而成胎否則即不成其為菩薩所以菩薩是以佛為本以眾生為根的又般若之母性還可以生出二乘果必須和合方便之父性才可以完成大乘行而得佛果故就和合成菩薩胎言第一為大悲菩提心次為方便再次為智慧

第二章 中國佛學特質在禪

第一節 略敘因緣

中國佛學並非與發源之印度及弘揚於世界各國的截然孤立不過從中國佛教歷史研究就有中國佛學的特殊面目與系統把中國佛學的特殊面目與系統講出來故成為中國佛學今先講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什麼叫特質無論什麼東西都由許多因緣和合乃成而所成的東西一個有一個的特質一類有一類的特質因為他各有各別不同的特殊質素現在講到中國佛學當然有同於一般佛法的然所以有中國佛學可講即在中國佛學史上有其特殊質素乃和合一切佛法功用而成為有特殊面目與系統的中國佛學其特殊質素為何則「禪」是也

禪乃中國通用之名是禪那的簡稱或云定或云禪定印度多叫做瑜伽這裏所說的禪不一定指禪宗禪宗也當然在內今講之禪是指戒定慧之「定」的所以比禪宗之禪的意義來得寬廣禪那即靜慮之意就是在靜定中觀察思慮所以禪那雖可名定而定中有觀有慧方為禪那之特義故禪那亦云禪觀

現在講中國佛學之特質在禪佛學二字當然包括各種佛法而各種佛法的義類甚寬今不過就中國佛學的特質說故云在禪比方南洋佛法之特質在律儀西藏則在於密咒而日本佛教的特點則在於聞慧及通俗應用研究各種經論的學問大於身心實際修證的功夫則小不但明治維新以來如此即元以前的真宗便為通俗應用的佛教尤其日蓮宗有所謂「立正安國論」專以樹立正教安定國家為要旨從以上各地特質比較起來反顯出中國佛教特質在禪中國佛學所以重禪當然也有其因緣今於中國佛學的特質所以在禪的因緣且分兩條來說

一 梵僧的化風

梵僧乃佛教初來中國時傳教者之通稱其實不一定皆是印度的南洋與西域各地之來此者亦混稱梵僧梵僧教化的風度也可分做幾點說(一)端肅之儀態在當時到內地的梵僧大概道德高深學問淵博他們行住坐臥四威儀態度端嚴使人肅然起敬(二)淵默之風度他們因深有修養其幽深寂默的風度使人見之覺得深不可測(三)神妙之顯揚他們智慧既高種種方技神咒術數也極精妙且其修禪持咒所成之神通妙用也常有流露這種以神異顯揚的力量功尤顯著(四)祕奧之探索佛法初來之摩騰竺法蘭及漢晉初之安世高支婁迦讖佛圖澄等所至有神德感通這在高僧傳中處處都有記載可知不但初來之梵僧如此即其後以譯經傳學著名之鳩摩羅什菩提流支等亦仍著神咒靈感之功如羅什臨終前口吐三番神咒以延壽命菩提流支以神咒涌井泉等故這些梵僧皆能使人崇敬起「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觀感使一般趨向修學的人皆視佛法為深奧神祕肯死心刻苦探索當這些梵僧來華時中國文化已經發達很高他們從端嚴寂默之中顯其無窮之神功妙智使瞻仰者起一種高深莫測而極欲探索之心這在達摩來華後亦即以此成為禪宗的風化學人皆從禪中去參究探索其祕奧遂即成為中國佛學之特質在禪但是僅就這一方面還不能成為中國佛學之特質在禪還可能成為一種神祕信仰之佛教故還須從另一方面去說

二 華士之時尚

華士即中華讀書之士——士君子士大夫當時文化已高一般士夫之思想皆尚簡括綜合的玄理要旨在言談上也推尚雋樸的語句或詩歌之類要言不繁能實在表示出精義至於一般士君子品行也唯清高靜逸是崇如竹林七賢等皆從事於高隱靜修在資產生活上重於自食其力之儉樸淡泊在當時可作士人代表的如諸葛亮陶淵明二人最為全國人所敬仰諸葛亮與淵明皆躬耕田園品格高逸而生活恬儉所成詩文皆簡要精妙他們讀書都只觀大略不求甚解不尚言論辯析有人說淵明得主也可成為諸葛諸葛不遇劉備亦可成為淵明此為中國一般士夫之崇尚所以佛法由梵僧傳入在通俗的農商方面即成為報應靈感之信仰在士人方面以士人思想之玄要言語之雋樸品行之恬逸生活之力儉遂形成如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等簡要的佛學適合當時文化機教相扣同時樂於山洞崖窟過其簡單生活禪靜修養遇有訪求參問者為示簡要而切於實際之要旨如此適於士人習俗之風尚遂養成中國佛學在禪之特質

從梵僧來化及能領受佛學之中國士夫思想等的因緣和合而成為當時習尚禪定的佛學並奠定了二千年來中國佛學的基礎在當時傳習上也曾有過重於律儀如法明的弟子法度曾以小乘律行化雖有少數人學但終不能通行復傳習過種種分析辯論如毗曇成實中論唯識因明等而士君子亦覺得不能握其簡要故不甚昌盛所以說中國佛學之特質在禪半由中國元有之士人習尚所致因為若抽去此士夫思想關係僅由敬崇梵僧則變成神咒感應之信仰或成為樂著分析辯論之學術比如西藏原沒有文化故成為神咒佛教南洋氣候生活接近印度故易重律儀而中國則在其玄簡士習中成為精澈之禪風這就是中國佛學之特質在禪的原因但是雖說在禪而又不局於後來所謂之禪宗其範圍較寬故今先說禪宗以前之禪

第二節 依教修心禪

修心即修定亦可名修禪修觀增上心學即增上定學故依教二字即顯非後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禪宗因禪宗與教是相對立的禪宗以前的禪是依教修觀的禪依教就是依教理如天台教觀即可說為依教修禪即依教解理攝心修定之謂禪宗與教對立密宗亦與顯教對立在密宗未曾獨立以前有所謂雜密因為很早就譯來有孔雀明王經等並附各大乘經末諸咒等都未與顯教對立而謹依附經而行故名雜密——西藏分密為四事密行密瑜伽密無上瑜伽密其事密亦名作密即中國所謂雜密就是念什麼咒有什麼作法作用之意——禪宗前依教修心之禪以禪宗立場看等於密宗之雜密故依教修心之禪尚非「教外別傳」之禪宗此依教修心禪分四段以明

一 安般禪

安般禪乃就一分特點而立安世高譯有安般守意陰持入經專明禪定成為漢晉初修習禪定之禪法此經明數息修禪亦攝其餘種種禪法但最要的在調息(陰即五陰之陰由守意而攝心)安氏傳入此經後自修亦教人修安氏既由修禪定起諸神通智慧亦大使人對之仰慕信崇此經遂為當時修禪之根本法三國時的康僧會曾為註解而修習安般禪東晉時為一般士大夫所推重之支遁——支道林亦遊心禪苑註安般守意道安也從竺法濟支曇受陰持入禪註解般若道行密跡安般諸經不過在道安之時彌勒上生經也已傳入乃率弟子法遇誓生兜率是為由禪而回向淨土者道安的友好有服氣修仙之隱士王嘉所以後人或謂佛教之禪出於仙道家實則道安那時之調息禪雖跡近仙修原為佛教傳來所有還有比道安早的帛僧光在石城山習定每經七日起定後經七日未起弟子啟視乃知入定而化又如竺曇猷在石城山石室入禪僧顯亦「數日入禪毫無飢色」且兼於定中見阿彌陀佛命終念佛生西這種禪風皆受安般守意陰持入經而啟發所以叫做安般禪

二 五門禪

佛陀密譯五門禪法要略近於五停心五停心乃對治多貪的不淨觀多瞋的慈悲觀多癡的因緣觀散亂的數息觀多慢的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分析無我觀然此第五門在當時已改為大乘的念佛觀禪法要略於五門均有講到但對念佛一門特詳觀頂上或臍間出一佛二佛乃至五方五佛此觀佛三昧已為後求密法之基礎另外與此五門禪法相近的有僧護著的坐禪三昧經為羅什譯羅什又自集有禪法要略覺賢三藏亦譯達摩多羅禪經(覺賢與羅什同時)還有一位譯彌勒上生經的居士安陽侯沮渠京聲又譯有佛大先的禪秘要治病法此類佛典大致相近所以歸納在一起但亦有小異以五門重在念佛禪而羅什之佛法要略則重於實相禪五門禪法序說「三業之興禪智為要禪無智無以深其寂智無禪無以寂其照」此為當時修禪之要旨即後來實相禪與宗門禪所謂「即寂而照即照而寂」亦仍不出此幾句要言當時有玄高從佛陀禪師學——佛陀或云即佛陀扇多或云即佛陀跋陀羅——禪功甚高為佛陀禪師所印證歎為希有深得時主之敬信其所現之神用頗多覺賢雖從事翻譯以弘禪法為主魏孝文帝崇敬佛陀扇多造少林寺授徒修禪還有曇摩耶舍亦在江陵大弘禪業僧稠從佛陀弟子道房習禪其禪境為少林寺佛陀祖師讚為蔥嶺以東修禪第一當時的國王曾要求僧稠禪師顯神通稠答以佛法不許王苦求之乃以袈裟置地王令多人取之不動稠命一侍者毫不費力地持去其後梁武帝奉佛舍道道士陸修靜率眾去北齊要求國王許與僧徒比驗究看若真若假設佛教無能即請奉道爰集所有僧道而道士有符咒功能者盡將所有和尚之袈裟飯缽騰上空中僧咸驚慌時眾中有僧稠禪師之弟子曇顯出其師用之袈裟令道士咒之無能動者如是道士之術失靈王仍信佛可見僧稠禪力之偉大當僧稠時帝王欲專從禪法盡廢經律僧稠以禪律相通諫之乃免彌見當時禪法有驚人發展此為禪宗以前之禪的第二階段

三 念佛禪

此說念佛禪為後來專門持名之念佛法門所從出但其不同的當時修念佛禪的人大都是注重禪定而念佛所以他們的念佛也就成了修習禪定的法門了

本來五門禪內已經有了念佛三昧然此念佛禪乃是進一步專重念佛的行法此念佛禪之開始並不在五門之後依中國佛教的歷史看在後漢末與安世高同時有支婁迦讖者翻譯般舟三昧經以不坐不臥之長行而念佛故又名長行念佛三昧支婁迦讖譯的首楞嚴三昧經也是念佛三昧所攝關於阿彌陀佛之經典有現在我們常念的阿彌陀經為羅什譯但此前已有譯過又有觀彌勒上生經這兩種經都是主張念佛生淨土的道安以前已有僧顯禪師在禪定中親見彌陀往生淨土道安法師初修安那般那禪後來又持彌勒名誓生兜率所以念佛禪在慧遠前已萌其端

念佛禪雖在道安前已萌芽而專主提倡的則是廬山慧遠法師小彌陀經裡有持名念佛法門慧遠法師即依此法門而創廬山之蓮社慧遠法師雖專重結社念佛而他的念佛仍是修禪故他並不同於後來與禪分家的念佛者總之他的念佛乃即禪之念佛故當慧遠法師臨終時說『我在定中三見淨土與聖眾』既云在定中見淨土與聖眾那末他所修的念佛法門不用說是「即禪」的了慧遠法師既結社念佛於是時哲多往依止故有「廬山十八賢」之集合當時諸賢如慧永慧持耶舍等皆是修禪定而兼修淨土的淨土法門既得時賢之弘傳遂因之確定於世所以說念佛禪正式倡修的是慧遠法師這是有史實根據的

次後如曇鸞法師因講大集經而致病乃欲修得長生再弘大集他本為北魏人因為要求長生術所以來至南朝梁地當時南朝人以為他是奸細便報於梁武帝帝因請其說法便問南來之意鸞謂南方有為鍊氣修仙所宗之陶隱君欲從之而修長生武帝乃聽往訪鸞法師既見陶隱君便得了長生術他就又回到北方在洛陽遇菩提流支問印度佛教法中有無長生術菩提流支菲薄中國仙術而授觀無量壽佛經並謂依此修必得真正長壽鸞法師因受菩提流支之啟示遂焚仙術回河西專修無量壽佛法廣弘傳之

是時之淨土三經一論所謂小本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與世親的淨土論已是完備曇鸞法師就是專門弘講三經一論的所以淨土宗的根本教義即確立於曇鸞法師

再後有道綽禪師這大概到了隋朝了道綽禪師原是修習禪定的後來因為看見曇鸞法師的遺著遂決意專修淨土此等諸師都是修禪定的不過道綽禪師也專重持名念佛所以以「每天七萬佛」為日課並教人以豆記數念佛名

由以上這幾位禪師就可以代表中國的念佛禪後來到了唐朝又有善導法師弘揚為最盛日本的淨土宗就是傳承曇鸞道綽善導的教系善導以下等到講淨土宗的時候再講

四 實相禪

實相禪也不一定後於五門禪與念佛禪不過就其盛行時言之則後於念佛禪罷了實相禪與實相三昧名稱出於羅什的禪法要略羅什以前早有依般若法華修空觀即實相觀的羅什翻譯的中論智論法華維摩等皆詳談實相因之便為實相禪所本不過羅什乃弘傳經論者只是重於教理的研究並沒有專門倡修禪定故在羅什的禪略不過傳述觀法而已後來用為實地修行的則為慧文慧思智者等從慧文諸師相承下來才正式地成立中道實相禪

慧文禪師高僧傳裏沒有他的傳記在慧思禪師傳中附帶地談到說「北齊有禪師慧文學徒數百眾法清肅道術高尚慧思乃往依止」高僧傳裏關於慧文的事情僅僅附帶的談了這麼幾句而在天台宗的諸祖傳記上關於慧文的記載較詳細

慧文禪師是依中論智論而修的從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的理境上修觀這就是即緣生法而見三諦的道理而他的最重要的心要則是智論的「三智一心中得」三智是遍了法性的一切智自行化他的道種智了法無二的一切種智一切智是空觀所成的道種智是假觀所成的一切種智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的中道觀所成的而智論的三智一心即是以一心的三觀而觀一境的三諦所成一境三諦即是諸法實相一心三觀即是實相禪所以慧文禪師才是修實相禪者

慧思禪師初依慧文修學發八觸而得初禪後放身倚壁未至壁頃便忽然悟入法華三昧深達實相遂弘法於南朝於是便成「南北禪宗罕不承緒」的高德由此也就可以想見當時慧思禪師盛弘禪法的概況了

當慧思禪師盛弘禪法時有智者法師從之修學思師於禪觀之餘亦常講經論得智者後令代為眾講智者講金經(大品)至「一心具萬行」而起疑問思即教修法華三昧後智者讀法華至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處遂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與思禪師同在靈山聽法以此求印證於慧思思乃謂汝已得法華三昧前方便縱使文字思議之徒百千萬亦不足以窮汝玄辯矣後來智者禪師因陳帝之請傳禪講經於南京的瓦官寺「九旬談妙」的公案就在這個時候留下來的到隋朝他又因晉王煬帝之請而傳授菩薩戒他雖因世主的請求入京弘講但他不久就回到山中他最後就終於天台山寂然如入禪定端坐如生

由上面看來實相禪法是由慧思智者始盛弘而智者禪師又是一切禪法之集大成者如他所著的小止觀略述修禪前方便六妙門是講安那般那禪的智者禪師說安那般那禪是不定禪因為小大偏圓都可以修並不定是那一類人的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則含攝更廣從安般禪以至念佛實相禪皆包括在裏面摩訶止觀與思師的大乘止觀則是專門講實相禪的所以智者禪師實為一切禪法之集大成者

以上所說為依教修心之四種禪此四種禪不但當時流行即後來有了宗門禪也還是流行於世如作高僧傳之唐道宣律師的習禪篇後就曾講到「如斯習定非智不禪則衡嶺台崖扇其風矣」可見雖有宗門禪之對立但一般修禪者仍以慧思智者等依教禪為尚

大概在北魏南齊時禪法獨盛於北方即如慧文禪師亦北齊人慧思就學慧文於北方後始至南朝弘禪北方盛行的大都為五門禪中的禪稍後菩提達摩亦到如僧傳云「菩提達摩闡道河洛」據現在禪宗的傳說達摩乃梁武帝時來中國的但僧傳則說宋時已到北方與僧稠禪師所倡導的禪並行如云「高齊河北獨盛僧稠周氏關中尊登僧實」又云「稠懷念處清範可崇摩法虛宗玄旨幽賾」就是說菩提達摩的禪不依教理故玄旨幽奧難見由此看來當時在北方盛行的禪有二為僧稠禪為達摩禪至梁時慧思禪師等始行禪法於南方依「非智不禪」之意道宣律師是推崇慧思與智者的不但此也且對達摩有很嚴厲的批評因為他是持律的對達摩禪的生活方式根本就不贊成如他說「運斤揮刃無避種生炊爨飲噉甯慚宿觸」他又對達摩禪的內容作這樣批評「瞥聞一句即謂司南昌言五住久傾十地將滿法性早見十智已明相命禪宗未閑禪字如斯般輩其量甚多」意即謂達摩禪徒動言五住煩惱已盡十地已滿而成佛了其實連禪字都沒有認識這是批評達摩禪不重律儀不依教義自以為頓悟成佛由此可見唐初在慧能未出世以前所推崇的仍然是依教禪因為這是依戒定慧修的道宣律師的批評也確為後來禪宗盛行而戒行慧學都衰落的預兆

第三節 悟心成佛禪

悟心成佛禪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他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亦可名見性成佛禪或即心是佛禪

禪的歷史發展過程可以密宗來作比例我曾講先有雜密胎藏界等至善無畏一行等始成為獨立的密宗而與顯教對立禪的發展起初也是依經教而修的至達摩東來才成為獨立的禪宗才為後世分宗下教下之所本而成為達摩的宗門禪

自悟心成佛禪以下皆為宗門禪詳見景德傳燈錄禪林僧寶傳傳法正宗記宗統編年指月錄等書這一種菩提達摩禪他另有一個傳承的系統從過去七佛起傳至釋迦牟尼佛靈山拈花迦葉微笑為傳佛心印初祖迦葉傳阿難為二祖乃至二十八祖達摩為東來初祖至慧能為六祖佛佛祖祖之所傳各各有一首傳法偈然而這種傳承不能免掉後人的疑難如問從七佛至二十七祖的傳法偈有何根據釋迦靈山拈花迦葉微笑根據的什麼經古來禪師亦只好答係出達摩口傳還有付法藏因緣傳謂傳至二十四祖師子尊者為止則二十五祖至達摩之傳承又有什麼根據雖明教嵩傳法正宗記及論嘗謂二十五祖婆羅多羅二十六祖弗若密多二十七祖達摩多羅西域犍那三藏曾說及而梁僧祐出三藏記所載薩婆多部所傳亦有此三祖然而疑仍莫決只可斷為達摩口傳如此因為這樣重口傳不依教典故稱為達摩宗門禪

一 超教之頓悟

頓悟禪之獨立宗門雖以達摩為主因但亦由當時很多增上緣助成的這就是說中國當時已富有超教頓悟的風氣據高僧傳所載遠在什公與佛陀跋陀羅就有問答但禪宗則傳說係佛陀跋陀羅與道生的問答如跋陀問道生怎樣講涅槃道生答以不生不滅跋陀說『此方常人之見解』道生問『以禪師之見解何為涅槃』跋陀手舉如意又擲於地道生不悟跋陀乃拂袖而去道生學徒追上問云『我師講涅槃不對嗎』跋陀說『汝師所說只是佛果上的若因中涅槃則「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

其次慧遠法師亦說到「至極以不變為性成佛以體悟為宗」此即說明體悟至極不變的法性即為成佛僧肇的涅槃無名論說「不可以形名得不可以有心知」亦明究竟旨歸超絕言教道生法師曾有頓悟成佛說影響當時的思想界很大

保誌初修禪觀後多神異梁武帝很尊重他宮中出入無禁武帝一天問他『我雖信佛法煩惱如何斷治』保誌答『十二』又問如何靜心修習答曰『安樂禁』後代禪宗謂所答與靈山拈花乃至達摩禪下的棒喝一脈相通其所作大乘讚十二時頌十四科頌共三十六頌如「終日拈花擇火不知身是道場」及「大道常在目前」等皆顯示悟心成佛禪意史稱誌公為觀音應化曾現十二面觀音像為僧繇所不能畫傳說中的觀音應化者唐時尚有泗洲僧伽禪宗亦錄及其問答

與保誌同時的還有一位傅翕即平常所說的傅大士是據傳燈錄所載他住在現在的浙江義烏地方自謂已得首楞嚴三昧七佛相隨釋迦在前維摩在後梁武帝曾請他進京講金剛經他上座將撫尺一揮就下了座圍繞在座前座後的聽眾簡直莫明其妙誌公謂帝此大士講經竟從他這種說法的舉動看來他雖不屬達摩的傳統但與後來的宗門禪是作風一致的如他有頌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如此之類的頌文還多得很如云「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在普通的常識都是講不通的但他內面含有無限的深意在他是宣示自證境界非虛妄分別之言語思維可了知

又作心王銘云「觀心空王玄妙難測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六門出入隨物應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即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這銘文更顯然為悟心成佛禪相傳他是彌勒應化還有在中國應化的彌勒即李唐後奉化布袋和尚他也有很多的詩和偈有一偈云「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此頌也與傅大士心王銘一貫

前面講實相禪的時候曾經講到南岳慧思禪師思師亦與保誌同時當他隱居山中的時候誌公向他傳語『何不下山教化眾生』慧思答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更有甚眾生可教化』這些話也類宗門禪語

更有華嚴的始祖法順(即杜順)禪錄上說「法順作法界觀文簡意盡天下宗之」又說他嘗作法身頌云「青州牛吃草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灸豬左膊上」傳說杜順是文殊化身說為文殊化身的還有與拾得同隱居天台山的寒山他的詩很出名其格調語淺而意深故他在詩壇上是白樂天的先河寒山外還有後來作華嚴合論的李長者從諸法性空明華嚴傳說與杜順寒山同是文殊化身

以上這些都是達摩宗門禪興起前的增上緣或依經論教義提出簡單扼要的玄旨或別出不依經律論義乃至非言語文字所能及的風格故總名此為「超教之頓悟」

二 達摩與慧可

達摩在高僧傳與傳燈錄裏記載不同高僧傳謂達摩是劉宋時來中國的比譯四卷楞伽的求那跋陀羅稍後至北魏在嵩山專以禪法誨人因此惹起盛弘經律者的毀謗惟有道育慧可二少年沙門銳志高遠精進求學侍奉四五年達摩感其精誠乃示以理入與行入二門理入門即明無自他凡聖之別的真性凝住壁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是名理入行入門有四種報怨行修道遇有苦厄的時候當念此是業報是我宿世所作業因現在應當安心忍受不生憎厭隨緣行遇有順境無所貪著緣盡歸無何喜之有因此得失隨緣心無增減無所求行就是對於世間的一切都無所求因為三界都是苦的稱法行即稱法性之理而行此四種入行萬行同攝亦與理入無碍此依高僧傳說並傳慧可四卷楞伽以印心云

但傳燈錄則說他是梁武帝普通年間(二年或七年八年)來中國的初到廣州[A1]剌史表聞武帝武帝乃迎接他至金陵武帝問他道『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達摩答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答曰『此但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又問『如何是真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進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答曰『廓然無聖』帝曰『對語者誰』答曰『不識』帝問既高而達摩答不能相契以機緣不投達摩乃潛渡北上誌公對武帝說『達摩是觀音菩薩化身』帝擬遣人追回誌公曰『闔國人追去亦不能回矣』

達摩北上至嵩山少林寺便面壁而坐終日默然時有神光係一中年博聞善講之士聞達摩之名特地跑到少林寺去親近他他到了少林見達摩朝夕端坐面向牆壁默然無語神光自己心裡便這樣想古人求法敲骨取髓[A2]剌血濟飢布髮掩泥投崖飼虎今我何人如是他就在一個大雪夜裡端正地立在達摩的旁邊積雪過膝這時達摩很憐憫他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神光悲痛而泣曰『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摩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進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神光聽了乃潛持利刀斷臂於達摩之前達摩知是法器為易名曰「慧可」可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答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慧可覓心不得乃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與汝安心竟』所以神光易名慧可是從他頓悟的智慧而印可的

後來達摩欲回印度便召集門人說『時候到了你們怎麼不各言所得』時有門人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達摩說『你只得我的皮』一尼名總持的說『我今所解如慶喜(阿難)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達摩說『你得我的肉』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達摩說『你得我的骨』最後慧可禮拜達摩依位而立達摩說『你得了我的髓』因此便將衣法及四卷楞伽傳與慧可有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並云『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二百年後衣止不傳』自此以後在中國有了不立文字的宗門禪

達摩示寂之後葬在熊耳山過了三年魏宋雲奉使西域歸途中遇達摩於蔥嶺見達摩手提一隻鞋宋雲問他到那裏去他說回西天(印度)宋雲回到魏國將此事呈稟皇帝帝即令把達摩的墳掘看一掘開只見遺留下來的一隻鞋子大家都覺驚奇這隻履西歸又永留了一重公案

由上面看來高僧傳與傳燈錄記載達摩的事不同這或者是因為達摩年壽很高在中國很久高僧傳只記錄了達摩初來中國的前一段或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事傳燈錄記載後一段或是口傳慧可的事

達摩初創了禪宗慧可為第二祖據高僧傳說慧可侍奉達摩有六年之久承受衣法後於天平二年到北齊鄴都大宏禪法因此一般咬文嚼字的法師們便嫉妒他障礙他排斥他甚至派[A3]剌客殺害他據說他的臂骨被折斷這或許也是那些偏執文字之徒幹的傳燈錄說他後來在筦城縣匡救寺門前談無上道很多人圍著他聽時有辯和法師講涅槃於寺中以其徒轉從慧可參禪大興毀謗那一縣的知縣翟仲侃聽了辯和的讒言竟以非法加諸慧可慧可就遇難了這時他已有了一百零七歲的高齡

高僧傳裏說有一位向居士幽遁林野淡泊自修曾寄可一書以示意「除煩惱而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喻默聲而尋響」可也答之以偈云「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又有化公廖公和禪師那禪師慧滿等皆曾直接或間接受可之薪傳但無真正嗣法的弟子故說「末緒無嗣」

可是據傳燈錄的說法那就不同了傅燈錄說可得法後到北齊天平二年有一居士(或即高僧傳裏所說的向居士)年踰四十一日來見可云『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可乃運用達摩的作風答覆他『將罪來與汝懺』這位居士靜默了半天說『覓罪不可得』可便說『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說『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可謂『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當時這位無名居士聽了慧可這幾句話深有所領悟的說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這實在也就是達到了悟心成佛之旨所以慧可聽了也就很高興地許其出家而且還這樣地誇獎『是吾寶也宜名僧燦』過了二年可便傳法與僧燦傳法偈云「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要按平常的理解講起來這也不出緣起性空的道理然而這不是一種理解而是一種契悟可傳法後囑僧燦隱居深山謂不久將有法難自身並須遇害以酬宿債

由於可之被害可以知道慧可顯然是不依經教而力宏別傳禪法的人正因為他所宏的是不依經教的禪所以多處惹起講經持律者的嫉視與障難後來宗與教的對峙也可以說就是受了他的影響

三 僧燦至弘忍

僧燦前面已經說過他是以居士身而得法於二祖而出家的高僧傳裏沒有僧燦的傳也沒有說道信從燦受法僅於法沖的傳上附帶地說到『可禪師後燦禪師』但傳燈錄則謂燦師得法於二祖後隱居於皖公山至隋開皇十二年有沙彌道信(年十四歲)來向他求解脫法門他問沙彌『誰縛汝』沙彌謂『無人縛』於是他就提醒似地說『何更求解脫乎』道信聽了這話便於言下大悟隨侍三祖服了九年的勞役方傳衣法傳法偈云「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僧燦既把衣法傳給道信於是他就到羅浮山去隱居後來仍回到皖公山而終即今三祖山是

僧燦留下宗門的重要文獻有信心銘信心銘裏開頭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有順逆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最後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這也就充分表白了悟心的禪意

從僧燦到弘忍中間還有四祖道信道信曾經六十年脅不著席可以想見他的精進了他住破頭山山裏有一種松老人要從他出家他說你現在老了出家無用了必欲出家可俟再世

多年後有一天到黃梅縣去路上遇見一小兒他問小兒何姓小兒說『性即有不是常性』他又問何姓小兒說『是佛性』又問『你沒姓嗎』小兒說『性空故』於是他就知道這小孩即是向者要從他出家的那個老人轉世原來那位老人因受了他的激發死時在一條河邊上向一位洗衣服的處女「借宿」這位女子並不知道他的用意答云『要問父母』老人說你答應一聲便可處女就糊裏糊塗地答應了於是老人就投胎於這位處女了處女既懷了孕就被他的父母所發覺認為是辱敗門庭就把她趕出家門後來這個女子沿途乞化生了小孩這就是道信現在所遇到的這個小孩了因為他沒父親所以他也就說不出他姓什麼道信既知道了這個小兒來歷於是就問他的母親讓他出家他的母親因感於行乞的不便所以就很慷慨地許他出家了

道信既然得了小兒於是待長成時就把衣法傳給他了傳法偈云「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唐貞觀年間太宗因仰慕道信祖師的德風所以再三地召他入京他皆以病辭終不一赴第四次太宗乃告訴使者說『如果不起即取首來』使者到山把這意思告訴了他那知他毫不怯懼地引頸就刃他這樣一來倒把使者嚇退了太宗聽了這種高風不但是讓他山居而且更加欽慕了

高宗永徽年間道信就終於破頭山他雖久已入塔但多年後塔門自開儀相儼然如生四祖五祖皆留供肉身五祖的肉身我在民國十二年嘗一瞻禮十五年冬才被共產黨燒毀四祖的聽說尚在

四祖旁出有牛頭山法融禪師法融禪師高僧傳裏很詳但並未談到與道信的關係傳燈錄裏則說四祖一天到牛頭山訪融禪師當四祖到牛頭山時看見法融禪師的周圍有許多虎狼在那裏便故意舉手作恐怖狀法融禪師見了便說『你還有這個在』等一會兒法融禪師進屋裏去了四祖就在法融禪師的石座上寫一佛字法融禪師出來剛要往座上坐乃發現座上有個「佛」字於是突然縮身恐怖(這是真的恐怖)四祖便說『你也還有這個在嗎』因此一言法融禪師頓把平日修學的放下進受四祖法要承了心傳別開牛頭山一支一直傳了六世分傳的有八十餘人

四祖的嫡嗣是弘忍弘忍就是五祖也就是那個無姓小孩後來在黃梅東山即五祖山成立了東山禪風座下常數百人因為那時多嚮慕他是達摩的正統所以求法者多到他那裏去修學

弘忍常勸人誦金剛經廣東新州賣柴養母的盧慧能因聽人誦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忽有領悟遂安頓其母至黃梅參五祖五祖問他從什麼地方來來此何事他說『從嶺南來唯求作佛』五祖說『嶺南人無佛性』他說『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五祖便知道他是個利根人便叫他槽廠去做舂米工作過了八個月五祖叫門下的人各作一首表現心得的偈子得旨者便傳衣法當時大家都推重首座神秀秀乃作了一偈書之於壁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見了這個偈子知道是神秀作的便讚歎道『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並令門下人都誦念此偈盧行者在碓坊裏聽見大家每夜念著這麼一個偈子便不自禁地問他的同學們說『你們念的是什麼』同學們便說『你不知道嗎祖師為要傳法所以教大家各述一偈我們念的就是秀上座作的祖師說這首偈甚好所以叫我們大家都誦念』行者說『請你再念一遍給我聽聽』這位同學就念給他聽他聽了之後說『美則美矣了則未了』這位同學便責備他『庸流何知勿說狂言』行者不與爭論也和作一偈到了晚上他便請一個識字的書於神秀偈旁「菩提本無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見了這一偈乃以袖拂去云『亦未見性』可是他跟著就到碓坊裏密示盧行者於夜裏三更天到丈室裏去受法行者知道了五祖的密意所以就在這天夜裏去見五祖五祖再為說金剛經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慧能徹悟自性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本來清淨能生萬法五祖乃付衣並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復無種無性亦無生」傳法已五祖誡六祖從此以後「衣」止不傳

六祖因金剛經開悟五祖亦為講金剛經達摩原是以楞伽印心的第以楞伽名相繁細易使學人流於分別且二祖亦嘗謂『此法(楞伽)四世之後變為名相』所以五祖就提倡金剛經有人推論以那時達摩笈多譯出無著金剛經論六祖於南粵受其傳才改用金剛這是沒有根據的

傳燈錄的諸祖的傳承大致如上此外還有近從燉煌石室發現的楞伽師資記此書中國未傳被日本僧得去了民十五年此日本僧曾以此書請我作序但至今尚未刊布來中國這部楞伽師資記裏所記的傳承共有七祖就是楞伽師求那跋陀羅為初祖達摩為二祖慧可為三祖僧燦為四祖道信為五祖弘忍為六祖神秀為七祖由神秀為七祖上看可以知道這部楞伽師資記是神秀的門人所傳的該記的內容都是四卷楞伽的心要有人臆揣道信弘忍已受了留支的影響改宗魏譯十卷楞伽了也全無根據在諸祖的傳承上弘忍後以神秀為正統弘忍下有十人第十人才是慧能雖有慧能而並不重要由此可見神秀一偈是述的楞伽有宗而慧能一偈則是般若空宗故五祖云都未見性待室中再為說金剛慧能乃大悟自性而傳衣法

此外還有賢首教義的頓教其內容也就是禪宗因為在賢首時禪宗已盛行所以別開頓教以安置之但慧能後禪宗的開展又非賢首的頓教所能範圍故附言於此弘忍慧能間

四 慧能之師資

五祖弘忍後神秀弘禪於北方甚為高宗中宗及武后所崇奉慧能則弘於廣東曹溪故對神秀北宗而稱南宗後來所謂宗門實到慧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因六祖前僅有少數人相傳自初祖至四祖始分牛頭一支至五祖遂分南頓北漸二宗六祖南宗下始波瀾壯闊

慧能六祖在前講五祖時已曾提到當五祖欲付衣法叫慧能夜半入丈室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六祖遂大徹大悟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其徹悟乃付衣法並當夜送至九江舟中慧能又有『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之對答五祖回逾三日始告大眾『衣法已南矣』眾知乃渡江向嶺南追去時僧中有個叫做惠明的乃將軍出身身強足捷超越眾人前先追到了六祖六祖置衣缽於石上匿身林莽中惠用盡平生之力提衣不動乃大聲喚『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慧能出見惠明作禮道『求行者為我說法』慧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於言下大悟又問『上來密語密言外還別有密言否』慧能說『吾言非密密在汝邊』惠明於是即禮六祖為師後來改名叫道明以避師諱惠明還至中途告大眾說我追上前去一點影子都沒有並且道路極其難走眾遂同還

六祖到了廣東五祖門下還有許多人去找尋故許多年來東藏西隱常與臘者一起臘人叫他守網輒放其生物且自以野菜於臘人鍋邊煑食後來到廣州法性寺適印宗法師在那裏講涅槃經當時因風吹幡動有一僧說是幡在動一個說是風在動諍論不決六祖聽見了對他們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僧眾聽了都十二分地驚異印宗法師也曉知了請他上坐乃問道『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慧能也不隱避而答應了於是印宗為請當地的高僧大德給六祖剃髮授戒並問『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慧能說『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這就是說唯以見性成佛為最要而已

六祖自後於曹溪開堂說法開頭就教人唸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直提即心是佛悟心成佛的宗旨唐中宗仰其道風遣內供奉薛簡迎祖進京六祖不肯遂請法要問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師意如何』祖曰『道在心悟豈在坐耶仁者欲明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一日告眾曰『達摩禪宗自此周遍沙界』當於眾中說付法偈云『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此明頓悟自心即成菩提的宗旨衣止不傳留供曹溪時得法者有三十三人這些人在法寶壇經裏都有問答其中最特出的有青原行思南嶽懷讓二位而以青原禪師為首座因為這是後一期禪風的開始人留待下說

此外有一位法海禪師相傳六祖壇經就是他記錄下來的法海初見六祖問如何是即心即佛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法海於言下大悟壇經載有八句偈頌

還有一個最奇特的是永嘉玄覺先精修天台三止三觀後來與玄策禪師同從溫州到曹溪見六祖振錫而立六祖云『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永嘉禪師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體即無生了本無速』於是六祖即為印可說『如是如是』蓋永嘉禪師乃先悟入心地者不過要心心相印求六祖為之印證而已六祖印可後永嘉這纔具威儀禮拜少頃即告辭欲去祖曰『返太速乎』『本無去來豈有速耶』祖曰『誰知本無去來』『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別』『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且留一宿』故後人稱永嘉為「一宿覺」永嘉見六祖後說有證道歌起首云「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乃至云「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莫將管見窺蒼蒼未了吾今為君決」蓋南宗門下之禪悟既高不免為人驚奇疑謗故結示決斷

神會見六祖的時候還是個沙彌初見祖時祖與之問答因其口頭滑利曾被六祖痛打過一頓六祖示寂前一日於處中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在眾中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眾生之佛性』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偏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後有把節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祖滅後神會於北方大弘六祖頓宗著顯宗論傳法數十人所傳五台無名下出第三代澄觀國師即華嚴第四代祖至第五代道圓禪師下又出圭峰宗密即華嚴五祖這些都可歸入悟心成佛禪之傳統

前期道宣律師之評是推重天台止觀此期依圭峰之評則推重達摩所傳之禪法了如說「帶異計欣上厭下外道禪」此如中國修仙者等「信因果欣上厭下凡夫禪」這是已能正信因果欣上厭下以修的故為凡夫禪此二種為世間禪「悟我空偏真之理二乘禪悟法空所顯真理大乘禪」這是說單悟我空所顯偏真之理即二乘禪雙悟我空法空而修的即為大乘禪此二種為出世間禪他於是又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此即明頓悟自心即心即佛的宗旨又說「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此禪也——最上一乘禪——達摩未到古來諸家皆四禪八定天台依三諦修三止三觀義雖圓玅然亦前諸禪相惟達摩所傳頓同佛體逈異諸門故宗者難得其旨得即疾證菩提失則速入塗炭錯謬者多疑謗亦眾」此圭峰所論可為這期禪法的確評

第四節 超佛祖師禪

第二期假立名曰「超佛祖師禪」本來各期之禪原是血脈貫通而不能割裂的不過就某某一特點假立名稱以為區別之符號而已這期之禪為什麼叫做超佛的祖師禪呢如丹霞曾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趙州亦云『念佛一聲要漱口三日』又如南泉常說「馬祖道即心即佛我這裏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這皆是以超佛而言當時凡提問者都是問祖師西來大意可見已將佛推過一邊惟以祖師意為中心又可見六祖之下宗風大暢祖師所傳的禪已為當時一般參學的所崇仰祖師西來意尤為學者首應明白的目標故即成為超佛而以祖師為中心的禪法此與密宗之發展過程相比則為以金剛界為中心之密法亦即西藏所分四級中之第三級瑜伽密金剛智與不空傳金剛界密法於中國已不同胎藏界以佛為中心金剛界有時以東方不動佛為中心且於佛菩薩改名什麼金剛等理都變成智唯以金剛為中心佛乘成為金剛乘了而宗門此期亦以祖師禪法為中心如來禪成為祖師禪了此是印度密法之發展可比之於中國禪法之發展的

一 行思與懷讓

吉州青原行思初見六祖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來』『聖諦亦不為』祖曰『落何階級』『聖諦也不為何階級之有』六祖深器之命為首座後回江西青原山隱居靜居寺六祖將要示滅沙彌希遷問曰『和尚百年後希遷未審當依附何人』祖曰『尋思去』沙彌以為叫他自己去尋思靜想及祖滅果常於靜處獨坐思惟寂若忘生第一座問曰『汝師已逝空坐奚為』希遷說『我稟遺誡故尋思爾』第一座曰『汝有師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緣在彼師言甚直汝自迷耳』遷承第一座指點乃往吉州親近行思行思見希遷問曰『子何方而來』『曹溪來』『在曹溪將得什末來』『未到曹溪亦不失』思曰『恁麼用去曹溪作什麼』答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遷遂在行思座下事奉十五年一日希遷問道『和尚昔在曹溪六祖識師否』思曰『汝今識吾否』希遷說『識又爭能識得』思為印可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又一日行思拿把拂子示付法意問希遷曰『曹溪還有這個麼』『非但曹溪西天亦無』思曰『汝莫曾到西天』『若到即有』此種一問一答皆是在不觸犯不可說的而托顯不可說的已為後來之曹洞兆端又一日思命希遷送封信到南嶽懷讓禪師那裏去『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鈯斧子與汝住山』希遷到了南嶽並不拿書出來呈遞只是說『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懷讓禪師答道『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甯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懷讓也就沒有再問希遷信也未交便回見行思行思問『子去未久送書達否』『信亦不通書亦不達』思曰『作麼生』希遷具如前答並問『走時和尚許個鈯斧子便要領取』行思禪師乃垂下一隻腳來希遷遂作禮辭往南嶽南嶽懷讓禪師是金州人年十五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受具後偕同學坦然同往嵩山慧安和尚處承安和尚指示乃詣曹溪六祖問曰『甚麼處來』『嵩山來』祖曰『什麼物恁麼來』『說是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可修證否』『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污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蹋煞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懷讓契悟了侍奉左右十五載始居南嶽般若寺闡揚禪宗開元中有一個沙門叫做道一來此寺常常一個人獨自坐禪不看經也不向人求法懷讓知道他不是平凡人因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圖作佛』他不願聽法懷讓也不多說於是拿一個磚頭在他坐前石上去磨起先道一並不理睬仍自獨坐懷讓也老是去磨久之道一這纔問『磨磚作麼』師曰『磨作鏡』道一說『磨磚豈得成鏡』懷讓說『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道一於是知道光是身坐不行必須用心因問法要讓禪師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道一蒙開悟心地於言下頓悟事師十餘年乃離南嶽

南岳弟子六人皆為印可曰『一人得吾眉善威儀一人得吾眼善顧盼一人得吾耳善聽理一人得吾鼻善知氣一人得吾舌善談說一人得吾心善古今』得心的即是道一

馬祖道一離開南嶽去江西開堂說法南嶽讓遣僧待上堂時問作麼生道一曰『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缺鹽醬』這就是說一悟悟澈底妙用無窮一切現成

讓同時的有洪州惟政禪師首使南禪北傳他開元時到西安禪講諸德知道他是慧能會下來的乃請說法當時很有許多禪師法師向他問難然而這位惟政禪師確是禪辯無礙問答無窮從此南禪即為北方崇仰了又神會禪師亦於天寶年末到北方著論顯南宗頓旨先是北方以神秀為六祖及神會去了之後始定慧能為六祖並尊神會為七祖這是可見於燉煌石室新發見的神會和尚傳還有慧安下元珪禪師禪悟既高慧辯尤勝傳燈錄載嵩嶽神求受五戒為嶽神所說法語非常超卓慧忠禪師亦出六祖會下他是越州諸暨人於南陽白崖山隱居四十年不曾下山肅宗仰其道風於上元二年敕中使孫朝進請入京都住千福寺禮為國師禪慧深妙辯才無窮代宗時復請住光宅精藍說法十有六載時西天大耳三藏來京自言曾得他心通帝命國師試驗國師初二兩度以涉境心問三藏皆能知答第三次如前問即不能答國師斥去之一日有僧來說南方即心即佛色身如房子一樣活時遍全身打頭頭痛打腳腳痛色身必滅死時身滅而心不滅如人出房子此心即佛國師說『此與西天外道所說的神我何異』經過重重辯駁國師令此僧仔細反觀蘊一一推窮有纖毫可得否僧說『反觀之下了無可得』『汝壞身心相耶』『身心性離有何可壞』『身心之外另有物否』僧曰『身心無外甯有物耶』『汝壞世間相耶』僧曰『世間相即無相何用更壞』慧忠國師乃為印可曰『如是可離過矣』問答間使之計窮疑盡豁然契悟勝過造一部論

二 希遷與道一

希遷即石頭遷是青原行思禪師傳承之下的道一即是馬祖是南岳懷讓禪師傳承之下的

希遷禪師是廣東高要人他從小就在六祖會下做沙彌從行思禪師得法的因緣已於前講過後來在南岳山一個形狀如台的大石頭上結庵而住故都叫他石頭禪師一日有人問他『曹溪意旨誰人得』他答道『會佛法人得』又問『師還得否』他說『不得』『為什麼不得』他說『我不會佛法』又有人問『如何是西來意』他說『問取露柱』問者說『學人不會』他說『我更不會』又有人問『如何是禪』他說『碌磚』又問『如何是道』他說『木頭』這些都是他的不可捉摸的「禪語」

古來相傳石頭遷著有一篇參同契以「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開端結以「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共有幾十句為曹洞宗的重要文獻不過這篇文章在當時並未傳布後來才有人說是石頭遷作的所以也有人說此文係曹洞宗後人所作不是希遷作的

希遷一日普示大眾道『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淨湛然圓滿凡聖齊同應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汝能知之無所不備』這是遷師說法的大旨嗣法門人十多個已不如青原的孤寂了

道一禪師是四川什邡人因為他俗家姓馬所以都稱他做馬祖他從南岳得法後也曾回到什邡羅漢寺但他後來常住江西所開龔公山一日示大眾說『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摩來傳令汝等開悟』又說偈云『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甯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這也可以說就是馬祖的付法偈有人問他『和尚為什末說即心即佛』他說『為止小兒啼』又問『啼止時如何』他說『非心非佛』又問『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他說『向伊道不是物』又問『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他說『且教伊體會大道』又有人問『如何是西來意』他拿棒便打且說『我若不打汝後來天下人將笑我在』

馬祖在江西大弘禪宗所以六祖預言說『讓下將出一馬踏殺天下人』當時得法於馬祖的有一百三十九人而百丈懷海最為上首

一日有一僧向馬祖道『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馬祖說『我今日頭痛可問西堂智藏去』僧去問智藏智藏說『今日沒有閒工夫汝去問海師兄』僧問懷海海說『我到這裏卻不會』馬祖聞之便說『藏頭白海頭黑』

馬祖會下門人既多希遷門下亦不少所以「禪法之盛始於遷一」

與希遷道一同時的耽源真應禪師是南陽慧忠國師的侍者一天慧忠國師連叫真應三次真應也連應三次忠國師乃謂『將謂我辜負汝卻是汝辜負我』忠國師逝世後真為國師設齋有人問『國師還來否』真答道『未具他心』問者謂『既如是何用設齋』真道『不斷世諦』

復有徑山道欽禪師亦是代宗國師有一天欽國師在宮中坐代宗入來欽起立迎之代宗謂『師何起立』欽道『陛下何得於四威儀中見老僧』一日馬祖借書於道欽書中祗畫一圓相欽乃在圓相加一點忠國師聞之便說『欽師猶被馬師惑』

又有天台雲居智禪師慧辯銳利一日示眾說『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不了人人隨名生解即墮生死』

三 百丈與道藥

百丈名懷海一日他問馬祖『忽然有人來問佛法時如何』馬祖取拂子舉示又問『只這個還別有』馬祖復將拂子放回原處反問百丈道『汝將後如何為人』丈亦取拂子舉之馬祖道『只這個還別有』丈亦將拂子放回原處馬祖遂大喝一聲當使百丈耳聾三日後來百丈在大雄山將此事告訴給黃檗溈山檗聞之吐舌丈問檗道『汝[A4]巳後莫承嗣馬祖去』檗云『不然若嗣馬祖以後喪我兒孫』這就是表示親從百丈得見馬祖大機大用故應嗣百丈而不嗣馬祖

一日溈山侍丈座右丈要溈山『併卻咽喉唇吻道一句』溈山說『請和尚道』丈謂『不辭與汝道久後喪我兒孫』這是百丈下開出臨濟溈仰二家的根源

百丈開示大眾云『靈光獨耀逈脫根塵體露空常不拘名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此義不但平實簡樸亦且圓透中肯他每逢說法下座大眾已出輒呼眾當眾回首時他卻問『是什末』後來遂傳此為「百丈下堂句」

丈以前皆依律寺寺中別設禪院至馬祖乃開荒山另建叢林然尚無一定規矩百丈始立清規有人問以何不用菩薩戒規丈謂『吾所宗不局大小乘非異大小乘當博約折中設於制範』百丈所立的清規確實簡要寺主稱長老住處叫方丈示同淨名的「丈室」方圓一丈大的房子裏面只設一張床坐臥依之又不立佛殿以表「當代為尊」特重法堂之設長老說法兩序雁行立聽自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以後禪眾有如法依處禪宗遂卓焉興立

指道悟禪師道悟是婺州東陽人初謁徑山國一禪師受心法服務五年在大歷年間抵鍾陵謁道一重印可前解悟又住了兩年後來去參石頭遷祖間曰『離卻定慧以何法示人』石頭答曰『我這裏無奴婢離個什麼』悟曰『如何明得』石曰『汝還撮得虛空麼』悟曰『恁麼則不從今日去也』石曰『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悟曰『不是那邊人』石曰『我早知汝來處』悟曰『師何得以贓誣於人』石曰『汝身見在』悟曰『雖如是畢竟如何示於後人』石曰『誰是後人』道悟於此語下頓悟遂將前二哲處有所得心俱盡

後來道悟往荊州天皇寺將要示寂的時候一天晚上寺中一位典座來問疾召云『會麼』典座說『不會』師即將座上的一個枕頭擲在地上便示寂了

關於道悟的記載在禪宗的歷史上宋明間有很多諍辯因為當時有兩個道悟一住天皇寺一住天王寺所以臨濟宗的人說這個道悟不是石頭遷之下的仍出於馬祖下但傳燈錄既載是石頭下的今便仍之若說石頭所傳法不應出道悟下德山一般的人此亦不然法本無名無相因人設化豈有所拘石頭下不也曾出過丹霞一流的人麼

是石頭下澧州藥山惟儼禪師一天他靜坐著石頭見之問曰『作麼』答曰『一切不為』『閑坐耶』答曰『閑坐即為』『汝道不為且不為箇什麼』答曰『千聖亦不識』石頭乃以偈讚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只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敢明』

有一次院主請他上堂說法大眾集於法堂他沒說什麼就回方丈去了並且把門也關閉起來院主進問『為什麼卻歸方丈』師曰『經有經師律有律師論有論師又爭怪得老僧』

又有一次一僧問道『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他說『吾今為汝道一句亦不難汝能於言下見得還可若更入思量卻成吾罪過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僧又問『達摩未到時此土還有祖意否』『有』問曰『既有祖師意又來作什麼』『只為有所以來』藥山與僧的問答大概如此

當時的太守李翱慕藥山名特入山相訪藥山在松樹下手執經卷睬也不睬他李翱性褊急乃忿然曰『見面不如聞名』拂袖欲行藥山曰『何得貴耳賤目』李翱見藥山和他說話內心覺得慚愧便問師曰『如何是道』師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問曰『會麼』翱曰『不會』師曰『雲在天水在瓶』翱欣愜作禮即呈偈曰『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又問『如何是戒定慧』師曰『我這裏無此閑家具』翱不測其玄旨師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李翱受了藥山開示作復性書兆宋儒理學之端

百丈道悟藥山同時的還有南泉普願禪師斬貓等出格奇事有一晚同在月下徘徊馬祖問道『正恁麼時如何』西堂藏答正好供養百丈答正好修正南泉聞之拂袖而去馬祖當即云『教歸藏禪歸海唯普願獨超象外』後來師說法南泉徒眾有從諗等數百人一天東西兩堂爭貓師捉著了便持刀向眾說『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僧無對他把那貓兒斬了後來趙州自外面回來師即將前語告之趙州乃將鞋子脫下頂在頭上走出去師便道當時你若在貓就可以救得了

還有歸宗常禪師在山坡剗草有一法師來參訪他剗出一條蛇來便一剗將蛇剗斷法師帶著輕視口吻道『久嚮歸宗到來只見個粗行沙門』師云『是你粗是我粗』法師曰『如何是粗』師將鋤豎起法師又問『如何是細』師作斬蛇勢這粗與細是有無分別的意思

行思門下的丹霞天然禪師本是個去求選官的士子有人向他道『選官何如選佛』他問到那里去選佛那人告以江西馬大師處他就跑去見馬祖以手掀幞頭示意祖曰『汝機緣在石頭』遂見石頭石頭一見即命他作工去有一天石頭告眾到堂前除草而他卻端一盆水將頭洗淨拿一把剃頭刀跪到石頭面前石頭見其會意乃為之剃頭出家剃頭後去見江西馬祖不進客堂直到僧堂騎在聖僧像上眾白馬祖馬祖見曰『我子天然』他即跳下拜祖因此他就以天然為名有一次晚上在一個廟子裏將佛像搬來燒火烤手寺主罵他他道『我燒取舍利』寺主說『木像何有舍利』他說『既沒舍利何妨再拿幾個來燒』

像這樣奇人奇事很多還有個石鞏他原是一個獵人不大歡喜和尚有一次逐群鹿經過馬祖的門前馬祖迎之他問道『和尚見鹿過否』祖曰『汝是何人』答曰『獵者』祖曰『汝解射否』『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幾個』『一箭射一個』祖曰『汝不解射』『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和尚一箭射幾個』祖曰『一箭射一群』『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既知如是何不自射』石鞏聽了即領悟出家後來他見人來參問便作張弓勢所以又留下「石鞏張弓」的公案

還有鄧隱峰禪師飛錫的故事有一次路遇兩軍交戰勝負不分他乃擲錫飛過空中那些打仗的軍隊見一個和尚從空中飛過都覺得奇怪便雙方仗也不打了去看他戰爭也就因此而息了他顯了神通之後怕人家說他惑眾便去五台山入滅問眾僧道『人除了坐死臥死之外有立著死的嗎』眾答曰『有』又問『有倒立著死的嗎』眾曰『不曾見過』於是他就倒立起死了並且衣服還是順腳的僧眾要為他遷化可是推拿不動他有一妹是個比丘尼聞之來向他說『兄在生作怪死了還是作怪』說了他一推就倒了

這些奇禪以外與百丈同時更有於善辯論者如慧海禪師他參馬祖祖曰『從何處來』『越州來』祖曰『來作什麼』『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那箇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師於言下識自本心作禮而去回到越州曾著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融經論的妙義闡明禪宗的要旨馬祖見過了便上堂說『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大眾都知是指的慧海所以慧海後來就得大珠的稱號

唐朝闢佛的韓愈貶在潮州遇大顛和尚問答心為折服一日愈問大顛曰『軍州事繁佛法省要處乞師一語』大顛良久不作聲問愈云『會麼』愈云『不會』大顛的侍者將禪床敲了三下顛曰『作什麼』侍者曰『先以定動次以智拔』於是愈曰『師門風高峻幸於侍者邊得個入處』

又有盤山寶積禪師示眾曰『夫心月孤圓光吞萬物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復是何物禪德譬如擲劍揮空無及不及斯乃空輪無跡劍刃無虧若能如是心心無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無異始為道矣』即人即佛盤山是首創

有一位最著名的居士龐蘊字道玄也出在那時他先參石頭便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石頭以手掩其口遂有省石頭一日問他『近來日用事作麼生』他以偈答道『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後參訪馬祖仍問『不與萬物為侶者是什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吞盡西江水再為你道』他於言下大悟不可說中的無礙就從此機辯縱橫在馬祖那里住了兩年他一家人都甘貧樂道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一次在家中忽然歎說『難十石油麻樹上攤』龐婆說『易百草頭上西來意』他的女兒靈照便應聲說『也不易也不難飢來吃飯困來眠』可見他一家人共說無生話的實況他將要入滅時對他的女兒說『日午我將走』遂命出外看日遲早女報曰『已經近中午了但有日蝕』他出外看並未日蝕回到房裏卻見他的女兒坐在自己的位上先去了便笑道『我女鋒捷矣』過了七天有州牧于公來問病他便枕在于公的肘上而逝龐婆見老頭兒女兒都走了乃跑到田裡去告訴兒子兒子聽說父親妹子都走了他也就站著倚鋤而化龐婆便道『你們都這樣我偏不然』後來遂不知所終以上都是禪宗盛於遷一後的公案

四 雲龍與黃溈

雲是雲岩即曇晟禪師他是建昌人俗姓王少年出家於石門初參百丈禪師未悟在百丈那裏住了將近二十年後來轉參藥山言下契會一日藥問道『聞汝解弄獅子是否』『是』『弄得幾出』『弄得六出』藥山曰『我亦弄得』師曰『和尚弄得幾出』藥山曰『一出』師曰『一即六六即一』藥山肯之師拜謝後在雲岩山住洞山良价等都去親近他一日示眾曰『有一箇人隨你問他什麼沒有講不出的』洞山問『他家裏有多少典籍』師曰『無一字』洞曰『那末那裏來的這許多知識』師曰『他日夜不曾眠』此明日夜惺惺常覺也洞山問『我欲問一事可否』師曰『道得卻不道』此為雲岩上承藥山下傳洞山的廻互問答

與雲岩同參藥山的還有一位道吾禪師吾一日問藥山曰『大悲千手眼那個是正眼』師曰『如無燈時摸得枕子』吾曰『我會也我會也』師曰『怎麼生會』吾曰『遍身是眼』雲岩為易一字曰『通身是眼』此種一字的改正後來也成為曹洞宗的宗風雲岩著有寶鏡三昧洞山付法與曹山時始尊重密傳此寶鏡三昧遂為曹洞宗重要文獻之一全文有一百多句其最初云「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銀盌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後結云「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即龍潭崇信禪師他是荊州人從天皇寺道悟禪師出家好多年道悟未向他說法一日他問道悟『我親近和尚甚久未蒙和尚指示心要』悟曰『吾常指示心要云何說未』師曰『何謂指示心要』悟曰『汝端茶來我即為接盛飯來我即為食汝禮拜我則頷首何一不是指示心要』師低頭沉思良久道悟曰『悟則直悟擬思即差』龍潭在此開示下頓得悟解並進問道悟『如何保任』悟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龍得法於道悟後住澧陽龍潭山一日說法僧中有問『輪王髻中珠誰人得』師曰『不賞玩者得』又問『安在何處』師曰『汝有處道來』此見龍潭會下問答的一班後有德山(雲門法眼由德山下開出)來參訪曰『久嚮龍潭到來潭卻又不見龍亦不現』龍潭曰『子親到龍潭』雲岩與龍潭都是出於青原下的今再敘百丈下的黃檗與溈山

黃檗前在百丈下已提過他是福建人出家就在福建黃檗山出外參學的時候在天台山路遇一僧相談甚洽同行至一巨澗洪水暴漲不能過渡那僧便捐笠植杖涉水而渡像走在地面上一樣並且回頭喚黃檗道『渡來渡來』黃檗呵曰『這自了漢』那僧讚道『真是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畢忽然不見了那涉水的僧人就是顯神通的羅漢

檗後遊江西參百丈在百丈會下為眾中之首一日師自外歸來百丈問『何處歸來』答曰『大雄山下採菌子來』百丈曰『見大蟲(老虎)麼』師便作虎叫百丈作手執斧頭砍虎勢師即撲上去打了百丈一掌百丈大聲笑了第二天遂上堂示眾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也須仔細提防老僧今天親遭一口』

後掛搭某寺宰相裴休來寺中見供有古德的遺像問寺中的眾僧『遺像在此古德在何處』寺僧無一人答得推出黃檗來裴仍舉前話問檗呼曰『裴休』裴應諾檗曰『即這是』裴欣然領悟曾作一偈禮檗為師請往洪州大安寺說法一日上堂大眾雲集師即以棒將大眾驅散並罵道『盡是些來趕熱鬧的喫酒糟漢』有一次他又說『大唐國內無禪師』眾中一僧出來問道『在諸方尊宿聚眾開化為什麼道無禪師』師曰『不道無禪只道無師』有時有人問他『如何是西來意』他動棒就打黃檗還有一事可特提的就是唐武宗後復興佛教的唐宣宗在做王子的時候因為兵荒馬亂曾避難於寺中做過小沙彌有一天黃槃在殿上禮拜小沙彌記著黃檗常日所說問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要禮拜作麼』黃檗突打他一掌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作如是禮』沙彌曰『是則是只是太粗氣』檗又打他一掌說『這是什麼地方說粗說細』後來宣宗做了皇帝裴相為師請封號帝因曾挨過黃檗的打還記得這是個粗行沙門但又知道他確有證悟所以還是封他為「斷際禪師」黃檗又曾參過南泉南泉作牧牛歌請和示欲付法意檗知其意乃曰『我已有師承』即表示他已奉百丈為師

溈山即靈祐禪師他參學於百丈一日百丈謂師曰『汝撥爐中有火否』他撥一下云『無火』百丈走下座來親自去撥撥到很深處撥出了一點火便示祐道『此不是火』祐即大悟禮謝並陳其所悟百丈曰『此乃暫時歧路耳經云「欲見佛性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因此靈祐得了百丈的深機深用

百丈會下有一位司馬頭陀他懂天文地理相命陰陽一日自外歸謂百丈曰『溈山是個千五百人的道場』百丈曰『老僧可往乎』頭陀曰『溈山是肉山和尚是骨人老和尚居之徒不盈千』百丈乃令觀眾中第一座華林可去否頭陀曰『此人亦不相宜』又令觀典座靈祐頭陀曰『此人可去』華林對百丈說『我忝居第一座尚不能去住祐公何能去耶』百丈說『若能於眾中下得一轉語出格當去住持』乃指座前地上淨瓶曰『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華林云『不可喚作木𣔻也』百丈未肯乃轉問靈祐祐什麼也不說便上前一腳踢倒淨瓶百丈笑曰『第一座輸卻山子也』遂遣靈祐住溈山然溈山是塊荒山野地人煙稀少祐一個人在那裏住了多年才稍得地方人信仰助為開闢道場曾領悟於黃檗的裴休也去參訪他與他問答深契玄奧因此禪風大振來參學問道者漸漸地多起來於是墾荒開田住下的僧眾果然多到一千五百眾中有人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他又開示徒眾曰『若也單刀趣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此為其說法之要旨仰山嘗問道『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大好燈籠』仰山曰『莫只這個便是麼』師曰『這箇是什麼』仰山曰『大好燈籠』師曰『果然不識』有一次師對仰山道『寂子速道莫入陰界』仰山曰『慧寂信亦不立』師曰『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仰山道『只是慧寂更信阿誰』此種溈仰的問答便為溈仰宗風師將入滅時謂眾曰『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脅書五字云「溈山僧某甲」此時喚作溈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是溈山僧到底喚作什麼即得』遂留下「溈山水牯牛」的公案

與溈山等同輩的還有趙州從諗禪師一天有學人來親近他他問道『來過未』新到的學人說『沒有來過』他便說『吃茶去』接著又有人上來他同樣地問道『來過未』來者說『已來過』他也說『吃茶去』院主聽了乃議論道『和尚為什麼未來過的教吃茶去見了已來過的也是教吃茶去』於是趙州便呼云『院主』院主答應了也同樣地說『吃茶去』這就是所謂「趙州茶」的公案

與雲岩同參的道吾及船子禪師皆是藥山傳承之下的一日船子謂吾岩二師云『兄等應各據一方建立藥山宗旨予率性疏野唯好山水無所能也他後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座主指一個來或堪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遂至秀州泛一小舟隨緣度日以待當機者的來訪

後來道吾聽夾山說法道吾在座下聽了不覺發笑夾山下座後虛心請問道吾乃指往華亭縣船子處去參問夾山便往華亭參訪船子船子才見便問『座主住甚麼寺』夾山答道『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船子謂『不似似個什麼』夾山道『目前無相似』船子謂『何處學得來』夾山道『非耳目之所到』船子謂『一句含頭語萬劫繫驢橛』接著又問道『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夾山剛要開口船子一篙便把他打落水中夾山剛扒上船船子又說『道』夾山還沒有開口哩又被一篙打下水了夾山在這個時候豁然大悟遂點頭三下船子曰『釣盡江波金鱗始獲』並云『竿頭繫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且囑道『汝今已得他後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裏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無令斷絕』夾山便辭去一面走一面回頭船子知其尚疑別有乃喚道「闍黎」待夾山回首船子豎起橈子說『汝將謂別有』遂覆船入水而逝以絕夾山餘疑

這期叫做超佛祖師禪可引溈山之下的智閑公案作一個點明智閑是一個博學多聞的人一天溈山向他道『我不問汝平生學解及經卷冊子上記得者如何是汝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試道一句來』智閑茫然莫答後在經書上找說了一些溈山皆不許智閑乃請溈山為說溈山說『吾說得是吾之見解於汝眼目又何益乎』智閑乃回寮歎道『畫餅不可充飢』便盡焚所有的經錄並說『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乃泣辭溈山而去過南陽慧忠國師的道場香嚴寺見已荒廢乃獨居參究一日因鋤地芟草時擲瓦片擊竹作聲廓然省悟遂歸菴沐浴焚香遙禮溈山道『和尚大悲恩踰父母當時若為我說卻何有今日事耶』且寄溈山一偈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溈山見了告仰山說『智閑徹悟了』仰山說『尚待試過』後來仰山見了智閑便問道『師弟近日見處如何』香嚴當答一偈道『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無立錐之地今年錐也無』仰山乃謂『師弟雖會如來禪祖師禪尚未夢見在』香嚴在這譏諷之下遂又答一偈道『我有一機瞬目似伊若還不識問取沙彌』仰山聽了這一偈方首肯道『且喜師弟會得祖師禪』如來禪與祖師禪的出處就在這裏仰山初許香嚴會得如來禪而不許其會祖師禪便是以祖師禪猶有超過如來禪處所以這一期叫做「超佛祖師禪」

如來禪與祖師禪相差之點究在何處大家可以考究一下不過要略為點明也不甚難所謂「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這是道出修證的階級而所謂「若還不識問取沙彌」這指明了本來現成當下即是所以如來禪是落功勳漸次的祖師禪是頓悟本然的仰山抑揚之意也就此可知不過這不是口頭上講的是要自己契悟的

第五節 越祖分燈禪

自下講「越祖分燈禪」宗下常常講「超佛越祖」「超佛」不已就要「越祖」「分燈」是五宗分傳禪燈在達摩時就已經說過「一花開五葉」所以五家分燈是達摩早已預記過了的

禪宗發達到這個時期完全是以當代為尊且智齊於師減師半德智過於師方堪承當對於問祖師意的便說何不問自己意使學參的人個個超天超地無所覆蓋所以便有呵佛罵祖的德山佛祖俱不禮的臨濟一齊出現

這一期的禪宗可例於密宗在印度發展到了無上瑜伽的階段已離開慈和怡悅的佛菩薩而變成了醜怪猙獰的金剛藥叉猶之分燈禪已超佛越祖而各自稱尊了不過同在發展的階段而發展的方向上則二者逈殊蓋禪宗獨立不倚而密宗廣列本尊也西藏由印度盛行傳入無上瑜伽在朗達摩滅法之後後之密乘流變終不出無上瑜伽之五大金剛而中國五宗分燈亦均起於唐武宗滅法之後其後之禪宗演變也不出五宗範圍現在再次第講說

一 溈仰之邃密

百丈傳承之下的大機大用黃檗臨濟得之而深機深用則溈仰得之溈山仰山父唱子和深邃奧密之宗風至是大著故謂「溈仰之邃密」設非仰山之深邃則溈山雖奧密亦無由彰溈山前面已經講過現在就講仰山了

仰山初以沙彌參耽源已悟禪宗大旨一日耽源將忠國師所傳之九十六圓相給仰山仰山一覽便燒卻過幾天耽源謂仰山曰『九十六圓相乃是忠國師從上祖傳下來的你須善為保存』仰山謂『我已焚之』耽問何故焚之仰說『用得便可不可拘執若必要者可重繪之』遂重繪以呈耽次日耽源上堂驗仰山仰作相托呈了叉手而立耽乃兩手相交作拳式示之仰山便進前三步學作女人式禮拜耽遂肯之後來仰山離耽源師而往溈山溈山問云『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仰答『有主』溈山又問『在什麼處』仰乃從西過東立溈山器之

一日仰山問『如何是真佛住處』溈山答道『以思無思之玅智返思靈燄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仰於言下大悟自此執侍十五年之久遂成溈仰宗

一日仰山從田中回來溈山問『何處去來』仰答『田中來』溈山問『田中多少人』仰插鍬而立溈山乃謂『今日南山大有人刈茆在』仰便拔鍬而去溈仰師資關於這一類的機鋒舉不勝舉

一日黃檗差臨濟送信給溈山當時仰山在溈山做知客接信已謂臨濟道『這是黃檗的還是你的』臨濟舉掌便打卻被仰山約住云『知是這般事便得』臨濟所到處都要遭他毒打而遇著仰山卻動手不得由此可見仰山禪法之高了

過後溈山問仰山道『百丈從馬大師處得到大機大用有何人得之』仰山道『黃檗得大機臨濟得大用』溈肯之

後離開溈山住江西仰山說法一日龐居士來訪『久聞仰山到來為何卻覆』仰山豎起拂子道『是仰是覆』居士乃打露柱道『要露柱證明』仰遂擲卻拂子說『到諸方如何舉揚』

劉侍御嘗問了心之旨仰山乃示之以偈云『若要了心無心可了無了之心是名真了』

一日有羅漢來訪仰示之以圓相羅漢作禮騰空而去後來又有一羅漢來一度問答後說『吾來東土禮文殊遇底卻是小釋迦』宗下遂稱仰山曰小釋迦

仰山將入滅示偈云「一二三四子平目復仰祖兩口無一舌此是吾宗旨」

當時一僧問云『法身還解說法否』仰謂『我說不得別有一人說得』僧問『在什麼處』仰乃將床上枕頭擲下而滅

傳承仰山的光涌禪師一日回仰山仰問『來作什麼』『禮拜和尚』師問『還見老僧否』湧說『見』仰曰『老僧何似驢』湧謂『和尚亦不似佛』仰問『似什麼』湧謂『有所似與驢何別』仰山乃歎曰『吾以此驗人二十年無了徹者汝所答者凡聖情盡善護持之』

又有文喜禪師者朝五台路逢一老翁喜問翁曰『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答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多少眾』『前三三後三三』第二天起來房子不見了而見文殊騎師子住在空中喜後參仰山得悟在仰山做飯頭一天他從飯鍋蒸氣上又見文殊現身便舉飯笊來打說『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亂我不得了』文殊說偈云『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者僧嫌』

溈山仰山時聞法得悟者雖多但其宗只五傳而止溈山祐傳仰山寂寂傳南塔湧湧傳資福寶寶傳資福邃資福邃云『隔江見資福剎竿便回去腳跟也好與三十棒豈況過江來』門庭孤峻如此

宋時臨濟龍南與拗潭月及行偉禪師同夏積翠一日談小釋迦——仰山傳至韋尚書問仰山寂「公尋常如何接人」寂曰「僧到必問來為何事來親近便問見老僧否又曰老僧何似驢僧未有能答者」韋曰「若言見爭奈驢若言不見今禮覲誰所以難答」寂曰「無人似尚書能辨析者」拗潭月與行偉俱稱善南獨曰『溈仰宗枝不到今者病在此耳』

二 臨濟之陡徹

現講臨濟之陡徹陡徹就是陡然徹悟的意思臨濟義玄禪師是山東曹州人少年出家在黃檗那裡從住很久黃檗會下有一首座知他是法器要他向和尚問如何是佛法的大意臨濟從之三問三被打因此他不願在黃檗那裏住了於是黃檗就指示他去參大愚禪師臨濟見大愚告以三問三被打的經過並問『不知過在什麼處』愚道『黃檗老婆心切為汝徹困猶覓過在』臨濟聽了忽然大悟道『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這句話深明宗門的要旨所以大愚聽了便下座揪住問道『適來又道不會如今卻道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你見個什麼道理速道速道』臨濟一句也不說便向大愚脅下三拳大愚推之曰『汝師黃檗非干我事』於是臨濟遂回黃檗黃檗問曰『大愚有何言說』臨濟便將經過的情形告訴了黃檗黃檗聽了便說『大愚老漢待見痛與一頓』臨濟曰『即今便與』說了便給黃檗一耳光黃檗驚曰『這瘋顛漢卻來捋虎鬚』臨濟便喝黃檗乃喚侍者帶他去參堂所以後來溈仰說『黃檗得大機臨濟得大用』

有一次臨濟在栽松樹黃檗道『深山裏栽許多樹作麼』臨濟曰『一與後人作古記二與山門作標榜』說了便將鋤頭在地上築三下黃檗曰『雖然如是子已吃吾棒了也』臨濟又築三下口裏還噓了一噓黃檗曰『吾道到汝大興於世』

有一次黃檗在廚房裡問飯頭『作什麼』飯頭答道『揀僧眾飯米』黃檗曰『一頓吃多少』飯頭曰『二石五』臨濟在旁插言曰『莫太多麼』黃檗曰『來日更吃一頓』臨濟曰『說什麼來日即今便吃』隨即打黃檗一掌臨濟後來離開黃檗時黃檗問他往那裡去他說『不是河南即河北去』黃檗便打臨濟按住棒就是一掌檗大聲喚侍者道『將百丈先師的禪板几案拿來』濟令侍者『把火來』意思就是說用火把它燒掉檗連忙曰『不然子但將去以後坐斷天下人舌頭在』

他到鳳林寺參鳳林禪師曾為一頌曰『大道絕同任向西東石火莫及電光罔通』他後來到鎮州建立臨濟寺一日示眾曰『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兩俱奪有時人境全不奪』眾中有克符上座問曰『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曰『煦日發生舖地錦嬰兒垂髮白如絲』符曰『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絕塵煙』符曰『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曰『并汾絕信獨處一方』符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曰『王登寶殿野老謳歌』此四句就是說先空心未空境次空境未空心再次心境俱空最後由俱空而到心境宛然

臨濟宗最要的是三句三玄三要有僧問師曰『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道即僧古時稱僧人為道人)乞師開示』師曰『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無實有如真正行道人念念心不間斷自達摩大師從西土來祇是覓個不受惑的人後遇二祖一言便了始信從前錯用功夫山僧今日見處與祖師無別若第一句中薦得堪與祖佛為師若第二句中薦得堪與人天為師若第三句中薦得自救不了』僧問『如何是第一句』師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關於第一句有人解為涅槃三德但宗下以涅槃三德是佛果上的尚非宗門下的祖師意又問曰『如何是第二句』師曰『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僧曰『如何是第三句』師曰『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師說畢乃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上文說的第二句即般若方便雙融的圓滿教理以此教理自悟悟他故曰可以為人天師第三句是指不能了達第一句和第二句僅依別人傳授之少許法門而修自己亳無主宰抉擇故謂其如傀儡

臨濟還有四種喝所謂「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臨濟應機常用喝故又稱為「臨濟喝」因為這樣於是他的弟子們也就學喝起來了師一日謂眾曰『汝等總學我喝我今問汝有一人從東堂出一人從西堂出兩人齊喝一聲這裏分得賓主麼汝且作麼生分若分不得以後不得學老僧喝』

一日上堂東西兩堂的首座相見便同時一喝有僧問師曰『還有賓主麼』師曰『賓主歷然』後召眾曰『要會臨濟賓主句問取堂中二首座』因此又說賓看主主看賓主看主賓看賓四句僧問克符曰『如何是賓中賓』『倚門傍戶猶如醉出言吐氣不慚惺』『如何是賓中主』『口念彌陀雙拄杖目中瞳人不出頭』『如何是主中賓』『高提祖印當機用利物應知語帶悲』『如何是主中主』曰『橫按鏌鎁全正令太平寰宇斬頑癡』

又有四照用句示眾『我有時先照後用有時先用後照有時照用同時有時照用不同時』他說『先照後用有人在先用後照有法在照用同時驅耕夫之牛奪飢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針椎照用不同時有問有答立賓立主合水和泥應機接物若是過量人向未舉以前捺起便行猶較些子』

臨濟說法雖有上面種種的差別但正宗只在第一句的薦得亦即所謂『黃檗佛法無多子』也合乎溈山所謂『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故臨濟又有一次上堂示眾曰『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汝等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當時有僧出問道『如何是無位真人』臨濟走下禪床拖住他說『道道』那僧擬議臨濟推開說道『無位真人是甚麼乾屎橛』說畢便回方丈去了

他又常說到無依道人如說『欲得生死去住自由即今識取說法聽法歷歷明明的無依道人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無處活潑潑地動與不動是二種境還是無依道人用動用不動』

臨濟將入滅時對眾說偈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會吹毛用了急須磨』又曰『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弟子中有名三聖者出曰『怎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師曰『以後有人問你向他道什麼』聖便唱師曰『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滅卻』說畢便端坐而逝了

臨濟下有三聖然禪師興化獎師等三聖後參德山將欲展具作禮德山謂『莫展炊巾這裏無殘羹剩飯』聖謂『有也無著處』山便拉棒打聖接棒推之禪床上山大笑聖乃哭云『蒼天蒼天』山便休去然後世傳臨濟宗的子孫都是出在興化下

興化初參臨濟雖得悟而時年尚幼後從三聖大覺二兄處悟徹一日上堂云『若是作家戰將便請單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旻德出禮拜已便喝興亦喝旻又喝興亦又喝旻乃作禮歸眾興謂『若是別人來二十棒一棒也不饒且饒旻德能一喝不作一喝用』

興化獎所傳的南院顒禪師一日上堂云『赤肉團上壁立千仞』有僧問這話是否和尚說的顒答是僧掀師禪床顒謂這瞎驢亂做僧擬議顒打之趕出

南院下是風穴沼禪師一日顒問『南方人對於一棒作何商量』沼答云『作奇特商量』沼反問顒『和尚作何商量』顒拉棒云『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見師』沼遂大悟

風穴沼下有首山念念下為汾陽昭門下皆寥寥昭下有石霜圓圓下有黃龍南與楊岐會至是遂興盛而有所謂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五宗七派然黃龍下不數傳而息故仍只臨濟宗

楊岐下有白雲端端下有五祖演演下有圓悟勤勤下有大慧杲虎丘隆臨濟至大慧杲乃又大盛然杲下反而不數傳而息後世皆出虎丘隆下

黃龍再傳下弘覺範曰『臨濟七傳而得石霜圓圓之子為積翠南(即黃龍南)為楊岐會南之設施如坐四達之衢聚珍怪百物而鬻之遺珠墮珥隨所探焉會乃如玉人之治璠璵碔砆廢矣故其子孫皆光明照人克世其家碧落碑無贗本也』所以楊岐下子孫傳承無虧並非偶然

三 洞曹之回互

六祖下青原五傳而至洞山良价禪師洞山是會稽人姓俞氏初參南泉繼參溈山皆問『如何是無情說法』最後參雲巖禪師依然問『無情說法甚麼人得聞』巖謂『無情得聞』又問『和尚聞否』答謂『我若聞汝即不得聞吾說法』又問『何故不聞』巖豎拂問云『聞否』价答『未聞』巖曰『我說汝尚不聞何況無情說』又問『無情說法有何典據』答之云『汝豈不見彌陀經中水鳥樹林皆演法音』价遂有省乃說偈云『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始得知』久之辭去岩問『何處去』答云『未卜所止』『早晚回』『待和尚有住處即來』『一去難得相見』『難得不相見』又問岩『百年後忽有人問「貌得師真否」如何抵對』岩答云『向伊道「只這箇是」』价良久無對岩乃云『价闍黎承當個事大須詳細』价走後心有餘疑途中過水睹影乃大悟遂說偈云『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契得如如』

後住洞山為雲岩諱日營齋有僧問云『師於雲岩處得何指示』洞山答云『在彼不蒙指示』『何用設齋』『爭敢違他』『初見南泉何嗣雲岩』『不重先師道德佛法只重不為我說破』『還肯他否』『半肯半不肯』『何不全肯』『全肯即孤負先師』

洞山唱五位君臣又得曹山和之遂成曹洞宗風五位君臣頌云「正中遍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睹面別無真休更迷頭仍認影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此五位君臣皆出宗門悟證若略為說明則君即體臣為用正中來是體之直指兼中至是體用雙行兼中到是體用俱寂

洞山又立向共功功功五種法門人問『如何是向』答云『吃飯時作麼生』『如何是奉』『背時作麼生』『如何是功』『放下钁頭時作麼生』『如何是共功』『不得色』『如何是功功』『不共』

洞山又常常教人行鳥道人問『如何是鳥道』答云『不逢一人』『如何行』『直須足下無私』『莫便是本來面目』『汝何顛倒』『學人甚麼顛倒』『認奴作郎』『然則如何是本來面目』『不行鳥道』

曹山辭行傳宗鏡三昧又謂『末法人多乾慧辨其真偽有二滲漏見滲漏謂機不離位墮在毒海情滲漏謂滯在向背見處偏枯語滲漏謂究妙失宗機昧始終』

後來洞山病了僧問『還有不病者否』『有』『不病者還看和尚否』『老僧看他有分』『如何看他』『看時即不見有病』洞山反問僧云『離此殼漏子何處與吾見』僧無對乃示偈云『學者恆沙無一悟遇者尋他舌頭路欲得亡形滅蹤跡努力殷勤空裏步』說此偈已即寂因眾哀戀又留七日而後逝

曹山本寂禪師初參洞山洞山問他叫什麼名字答云『本寂』『那個呢』『不名本寂』洞山許之久之辭去洞山問何處去『曰不變異處去』『不變異豈有去』『去亦不變異』

後住洞山說法講五位君臣謂君是正臣是偏臣向君是偏中正君向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人問『如何是君』『妙德等寰宇高明朗太虛』『如何是臣』『靈機弘聖道真智利群生』『如何是臣向君』『不墮諸異趣凝情望聖容』『如何是君向臣』『妙容雖不動光燭本無偏』『如何是君臣道合』『混然無內外含融上下平』又謂『君臣只以偏正言之不欲犯中故臣稱君不敢斥言此吾法宗要』此外還有五相頌別杜順法身頌三種墮五位王子等皆是曹洞語要

有一次陸亘問曹山『王有眷屬否』答云『四臣不昧』『王居何位』『玉殿苔生後』僧問『如何是玉殿苔生』答云『不居正位』『八方來朝時如何』『不受禮』『何用來朝』『違則斬』曰『違是臣分上君意如何』曰『樞密不得旨』『如此則功歸臣相』『還知君意麼』『外方不敢論』『如是如是又有僧問『子歸就父為甚父不顧』答云『理合如是』『父子之恩何在』『始成父子之恩』『如何是父子之恩』『刀斧斫不開』

一日問僧云『如何是法身應物的應』僧答云『如驢覷井』曹山曰『道則惑煞道只道得八成』『師意如何』『如井覷驢』又作四禁頌云『莫行心處路不挂本來衣何須正恁麼切忌未生時』宗門於此等話語至是已落常套故禁誡之使勿墮於口頭禪

論理本應名洞曹宗而說者皆曰曹洞宗者大概由於曹山洞山問答遂成一家宗風又因曹山下無傳傳宗者是洞山下的道膺

曹洞下繼之者為洞山下雲居膺膺傳同安丕丕傳全峰志志下粱山觀觀下太陽玄皆甚孤寂玄老恐失傳乃將霞洞法統託浮山遠遠代為傳之投子青青傳芙蓉楷楷傳丹霞淳淳傳真歇了與弘智覺至是洞宗大盛後曹洞宗時盛時衰時有消長

四 雲門與法眼

雲門法眼起較遲從臨濟洞山同時的德山而出德乃四川簡州人姓周氏初是義學法師善金剛經若有金剛疏鈔時人稱為周金剛當時宗門盛唱湘贛師家皆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提唱德山目為魔子遂擔其金剛疏鈔往滅之到湖南後途遇一賣點心的老太婆德山欲買點心婆問所擔何物答以金剛疏鈔婆曰『我有一問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師欲點那箇心』山無對遂辭去初至龍潭問答見前有一晚上德從龍潭方丈出天大黑龍潭將燭與之山剛要去接龍潭突然吹滅山遂大悟禮拜龍潭問何所見山曰『從今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次日龍潭上堂曰『個中有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在』山遂出金剛疏鈔焚之曰『窮諸玄辯若一亳置於太空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海』即辭去參溈山不見而行溈山曰『此子向後呵佛罵祖去在』後來他住德山說法一日上堂云『今夜不答問話問話者三十棒』一僧出拜山便打僧曰『某甲未問話因甚麼打』山問僧何處人『新羅人』『未跨船時便好與三十棒』

一日臨濟來德山裝出倦狀『困了』濟曰『說夢話作什麼』德便打濟掀倒禪床德乃休雪峰問『從上宗乘學人有分否』山便打一棒曰『道甚麼』『不會』『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峰遂有省

一日上堂云『我這裏佛也無法也無達摩是個老臊胡十地菩薩是擔糞漢等妙二覺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槃是繫驢楔十二分教是點鬼簿拭瘡紙佛是老胡矢橛』這可說是極盡訶佛罵祖的能事了

又示眾云『有言時騎虎頭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無言時覿露機鋒如同電拂』

德山門下有雪峰而尤其特出者為岩頭雪峰岩頭在德山那裡當飯頭和典座德山一日見午時將過(德山雖呵佛罵祖但他很守法持戒)而尚未聽到梆響便持著缽來到齋堂門前岩頭見之呵曰『鐘未鳴鼓未打這老漢未明末後句在持缽來作什麼』德山聞之便低頭歸方丈命侍者請岩至方丈問道『汝不肯老僧那』岩密啟其意第二天德山上堂說法果與尋常不同岩出撫掌大笑曰『且喜得堂頭老漢會末後句』後因值唐武宗滅佛岩頭在渡頭作舟子結果在兵荒馬亂中被殺了

雪峰先參洞山未悟洞指示往參德山得悟但悟未澈底後與岩頭赴洞山參方中途阻雪岩頭只是睡而雪峰常坐禪一日以手指胸喚岩頭曰『我這裏未穩不敢自慢』頭曰『若確實如此將你所悟一一道來是的我與你證明不是的我與你鏟卻』師乃述其所見岩頭曰『汝未聽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嗎』師曰『如何才是』頭曰『要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蓋天蓋地出』雪峰言下大悟便作禮連聲道『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雪峰本是福建泉州人後回到福州開一道場常住一千多人禪風大振溈山以後沒有第二個

雪峰門下為上首者有玄沙師備宗一禪師玄沙參雪峰問曰『如今大用去師作麼生』雪峰以三木球拋出玄沙作斫牌勢雪峰許曰『汝親在靈山方得如此』沙曰『也是自家事』

有一次雪峰說『飯籮邊餓死人臨河邊渴死漢』玄沙說『飯籮裏坐餓死水浸裏渴死』雲門曰『通身是飯通身是水』此可見雪峰下尤以雲門為傑出

雲門嘉興人俗姓張幼年出家學教學戒均甚精進先參百丈下的睦州道明禪師道明見其來便把門關閉了雲門敲了三天道明才開門雲門見門開了便闖進去道明便將他擒住命其『速道速道』他驚疑間道明喝『秦時[石*度]礫錐』便把他推出又關上了門但雲門的腳被關住當他感到疼痛忽有所悟道明乃指往參雪峰他一與雪峰見面雪峰便問『你因甚麼得到此步田地』師乃低頭禮拜住那裏侍奉雪峰後又遍參歸宗天童鵝湖等諸大善知識過曹溪禮六祖塔便道至靈樹禪師處被請為首座後來又接任方丈一日有僧問『如何是清淨法身』師曰『花藥欄』問曰『就恁麼去時如何』『金毛獅子』『如何是一代時教』『對一說』『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如何』『倒一說』『如何是塵塵三』『缽裏飯桶裏水』『如何是雲門一句』『臘月二十五』『如何是法身』『六不收』『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胡餅』『如何是佛』『乾矢橛』『如何是佛出身處』『東山水上行』『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須彌山』『又如何是透法身句』曰『北斗裏藏身』這些問答當時一些學者都摸不著頭腦一日上堂說『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世緣作麼生承當』時座下無人對答乃自曰『一鏃破三關』他常顧視學人曰『鑒』待人家將要對答時他又嘆曰『咦』因此傳為雲門的「顧鑒咦」後有人將顧字刪掉稱之曰「鑒咦」頌曰『相見不揚眉君東我亦西紅霞穿落月白日繞須彌』他於乾和七年示寂過了十七年開塔顏貌如生鬚髮猶長時廣主迎往廣州供養過宋蘇澥序雲門語錄云「擒縱舒卷縱橫變化放開江海魚龍得游泳之方把斷乾坤鬼神無行走之路草木亦當稽首土石為放光明本分鉗錘金聲玉振崢嶸世界瓦解冰消」雲門之宗大概如此

雲門偃以下得法殊眾以香林遠為首遠以下智門祚雪竇顯天衣懷法雲本遞代相傳雲門禪風大盛但幾代以後就漸漸地衰滅了

雪峰下得法者五十六人玄沙和雪峰本同師剃度因楞嚴經開悟乃佐雪峰化導幾有仰山在溈山岩頭在德山處之概因此又成為雪峰之法子再傳而出法眼一日雪峰問玄沙道『阿那個是備頭陀』沙曰『終不敢誑於人』『何不遍參去』答曰『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肯之一日雪峰曰『要明此事如明鏡當臺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玄沙曰『忽遇明鏡破時如何』『胡漢俱隱』沙曰『老漢腳跟未點地』後住福州玄沙山於亡僧曰『亡僧面前正是觸目菩提萬里神光頂後相若人覯得不妨出脫陰界脫汝髑髏前意想』有偈曰『萬里神光頂後相沒頂光時何處望事已成意亦休此個元來觸處周智者撩著便提起莫待須臾失卻頭』他又病學者失宗乃示綱要三句一曰『言通大道不墮平懷』二曰『轉位投機殺活自在』三曰『全用不用全生不生』

在他的門下有羅漢桂琛禪師為首一日玄沙上堂道『聾盲啞人來如何接』桂曰『學人現有眼和尚如何接』沙曰『慚愧』便回方丈

桂琛一日上堂曰『宗門玄妙為當只恁麼也為當別有奇特若有且舉個什麼若無去不可將三個字便當卻宗乘』時有僧曰『如何是羅漢一句』師曰『我若向汝道便成兩句也』『不會的人來師還接否』師曰『誰是不會者』『適來道了矣』師曰『莫自屈』『八字不成以字不是時如何』師曰『汝實不會』『學人實不會』師曰『看取下頭注腳』

清涼文益即法眼禪師幼年出家遍參善知識後遇桂琛琛問『何往』『行腳去』『行腳事作麼生』『不知』琛曰『不知最親切』因問答相契乃住下並得法為後唐李主所崇住南京說法一日子方自長慶來師問『作麼生是萬象之中獨露身』子方舉拂子問曰『怎麼會又爭得』『師意如何』師曰『喚什麼作萬象』『古人不撥萬象』師曰『萬象之中獨露身說什麼撥不撥』子方豁然開悟後遷住清涼山一日上堂說『出家人但隨時及節寒即寒熱即熱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又有僧慧超問『如何是佛』師曰『汝即慧超』

一日師問講百法明門論的法師云『百法是體用雙陳明門是能所兼舉講主是能法座是所作麼生說兼舉』

在法眼的法語中有理極忘情頌「理極忘情謂如何有喻齊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果熟嫌猿重山上似路迷舉頭殘照在元是住溪西」又有三界唯心頌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唯心耳聲目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非緣豈觀如幻大地山河誰堅誰變」又有華嚴六相頌謂「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異若異於同全非諸佛意諸佛意總別何曾有同異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絕名字萬象明明無理事」

師於金陵三坐道場諸方咸遵風化示寂之時李唐國主親加禮問謚大法眼遂名法眼宗法嗣六十三人韶國師為上首

韶國師浙江處州人姓陳氏出家遍參五十餘知識皆不契後參法眼於淨慧寺聞有僧問法眼『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法眼云『是曹溪一滴水』遂大悟後住天台說頌曰『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法眼聞之曰『即此一頌可起吾宗』

韶國師常以「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四句料簡學人

韶國師下出永明壽禪師壽師初住雪竇後遷至永明有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僧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沒交涉』並示偈云『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又作宗鏡錄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且謂『夫禪宗者真唯識量纔入信心便登祖位』

越祖分燈之五宗大概皆起於唐武滅法之後唯溈山在唐武滅法前已為全國最盛之千五百眾道場不過那時之禪宗大抵皆行於荒山僻地而又不重律儀經法故魏武周武滅法時朝中起來抗爭的高僧很多而唐武滅法時僅有一知玄法師抗爭當溈山聞到滅法令下居眾便星散即溈山本人亦以巾裹頭而逃惟恐不速至宣宗復教時溈山仍服俗衣因裴休力勸始復法衣溈山以外的諸宗則皆起於唐武之後時唐室已微藩鎮各霸一方至五代更是四分五裂在這種環境之下所以復興之禪宗也成了各據一方各自稱尊的局勢溈山發展至此已達極點這種情形與西藏朗達摩滅法後興起之無上瑜伽密很相近蓋無上瑜伽以後之密宗無論如何流變皆不出於無上瑜伽此正如越祖分燈後之禪宗隨其如何演化皆不出於五家也故宋明教評云『正宗至大鑒傳既廣而學者遂各務其師之說天下如是異焉競自為家故有溈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臨濟云者有雲門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數而雲門法眼臨濟三家之徒於今猶盛溈仰已息而曹洞者僅存綿綿然若大旱之引孤泉然其盛衰者豈法有強弱也蓋後世相承得人與不得人耳書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虛行」』至於五家宗風宋時有人問五祖山法演禪師云『如何是臨濟下事』演答曰『五逆聞雷(顯其驚絕)『如何是雲門下事』『紅旗閃爍(顯其微露)『如何是溈仰下事』『斷碑橫古路(顯其深奧)『如何是曹洞下事』『馳書不到家(顯其回互)『如何是法眼下事』曰『巡人犯夜(顯其隱微)據此答辭可略窺五家宗風之異

第六節 宋元明清禪

今講「宋元明清禪」是四個朝代前講之「越祖分燈禪」溈仰宗在唐武宗滅法前興起傳至四五代即滅於唐末所以說宋前溈仰已熄宋前之其餘四宗中臨濟曹洞尚興盛而宋初最興的是雲門法眼尤以法眼為最但法眼之興為時亦促只三四傳也就不傳了所以北宋百餘年雲門為盛宋初雲門宗如大覺璉國師雪竇山明覺國師等皆是不過到北宋末葉雲門亦即由衰而滅了既法眼滅於宋初雲門滅於北宋故從北宋之末至南宋以及元清綿延不絕的不外臨濟與曹洞兩宗在二宗相傳流衍之下南宋初天童宏智覺盛弘曹洞明有萬松秀禪師繼之宋末元初有個最著名的宰相叫做耶律楚材依中國姓蘇名劉楚材他對中國民族所施的恩惠很大因當時元帝欲盡滅漢人使中國成為游牧草地全賴劉楚材之力方得幸免不然中國人已無噍類矣劉楚材是個深契禪旨的真正佛教徒出於萬松門下他一面用中國之儒術化民一面自己深入佛法之修證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宰相他在未做大官以前即參萬松秀禪師屏絕俗務不問寒暑天天參禪甚至廢寢忘餐為佛門弟子自號湛然居士他自敘其參學萬松秀之際「機鋒罔測變化無窮巍巍然若萬仞峰莫可攀仰滔滔然若萬頃波莫能涯際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回視平昔所學皆塊礫耳」故在元初曹洞頗盛當明朝末葉曹洞之復興也有江西壽昌寺無明慧經崛起其門下出人甚多如博山無異永覺元賢皆有力永覺賢即開始以福卅鼓山為曹洞派的江西福建廣東及普陀後寺等迄今都是曹洞宗

臨濟宗盛於南北宋間前面講過大慧杲與虎丘隆大慧杲雖盛行一時而其後都出於虎丘隆相傳之下至元初有高峰妙中峰本明初有壁峰金等為臨濟鉅子尤以中峰為傑出元末明初壁峰金初在五台後為明太祖請入南京大弘臨濟明中葉衰落至明末萬歷年間龍池幻有禪師門下出天童悟磬山修此二人都是龍池所披剃大興臨濟於明清之際故清初禪法所興大都為天童磬山以下之人天童之門人如四川之破山明湖南之想山海差不多一人即興了一省的佛法禪林又如清初之玉琳國師今金山高旻天甯天目皆出於磬山門下此為宋清臨濟相傳之概況茲分十小段講之

一 公案之拈頌

公案之拈唱乃五宗分燈後繼起者提倡宗乘之一種法門有所謂拈古頌古出古等風尚禪宗著述部中之頌古百則頌古聯珠圓悟萬松頌古評唱等今存續藏者很多頌古直注序上說「禪宗頌古有四家焉天童雪竇投子丹霞是已而竇嗣響於汾陽」天童覺投子青丹霞淳皆出於曹洞雪竇顯出於雲門汾陽昭出於臨濟這幾位都是拈古頌古的不過頌古必先拈古拈古之後方有頌古拈古最早的當推雲門禪師他最初即出拈「釋迦初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云天上天下唯吾獨尊」接著說「老僧當時若見一棒打煞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此即先拈出一段古事言外參異不但一棒打死而且還要與狗子吃其語句是何等刻毒無怪乎能震動當時參學者的人心不安後瑯琊覺乃著語云「雲門可謂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古德對此著語者甚多頌之者如洞山聰佛印元等不下數十家則拈古可云倡自雲門矣

汾陽昭頌臨濟三玄三要等開頌古之風如頌二祖侍初祖得悟云「九年面壁待當機立雪齊腰未展眉恭敬願安心地決覓心無得始無疑」此拈二祖初祖之古事再加以頌唱遂成為頌古然頌古尤以雪竇顯天童覺為最因其頌文最為特出從而評唱者則推昭覺圓悟勤與萬松秀茲引二則以見一斑

圓悟所評唱者為雪竇之拈頌萬松秀所評唱者為天童之拈頌雪竇拈梁武帝問達摩「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摩云「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摩曰「不識」帝不契摩遂渡江至魏誌公云「陛下還識此人否乃是觀音大士來傳佛心印」帝遣使去請誌公曰「闔國人去他亦不回」頌曰「聖諦廓然何當辨物對朕者誰還云不識因茲暗渡江豈免去荊棘闔國人追不再來千古萬古空相憶休相憶清風兩地有何極」顧左右云「這裏還有禪師麼喚來與老僧洗腳」末後一句就是顯超佛越祖之禪的圓悟本此加以評唱云『雪竇一似善舞太阿劍的向虛空盤薄自然不犯鋒鋩若是無這般手段纔拈著便傷鋒犯手開頭道「聖諦廓然何當辨物」不妨奇特畢竟作麼生辨的直饒鐵眼銅睛也摩索不到所以雲門道「如擊石火如閃電光」等你作計較鷂子過新羅矣』他所評很長現在不能盡舉其最後云『他不怕人執在這裏再加方便高聲云「這裏還有祖師麼」自云「有雪竇到這裏不妨為人赤心片片」又有云「喚來與老僧洗腳」太煞減人威光當時也好與本分手腳』圓悟此種評唱既多其座下弟子皆能仿學而應付如流大慧杲呵為一種禪病然圓悟評唱以令契悟為則故不可習為口頭滑利

天童曾拈世尊一日陞座文殊白椎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頌曰「一段真風見也麼綿綿化母理機梭織成古錦合春象無奈東君洩漏何」萬松秀評云『天童「一段真風見也麼」為復世尊陞座處是一段真風天童舉頌處是一段真風萬松秀請益處是一段真風怎麼卻成三段也如何是一段真風況諸人各有分也』這是評其第一句的文長得很其最後云『文殊也與折倒卻道「無奈東君洩漏何」文殊白椎世尊便下座乃至迦葉白槌便現百千萬個文殊一等是怎麼時節為甚收放不同你道那個是東君泄漏處殷勤為解丁香結放出枝頭自在春』此為萬松秀評天童之拈頌者如上「拈頌評」亦成宋以後宗門下之提示與參究之一種法門

二 話頭之疑參

從參話頭言禪宗徹頭徹尾就是一個大話頭如梁武帝語達摩曰「對朕者誰」這一「誰」字便是「參誰」之祖當時直逼得達摩答云「不識」潛去少林面壁九年而達摩對慧可曰「將心來與汝安」慧能對惠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黃檗曰「大唐國裏無禪師不是無禪只是無師」這豈不都是一個大話頭不過成為後來參話頭的模範的還要推溈山下的香嚴罷了溈山告香嚴閑「將汝學得記得者的一概不談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逼得智閑去香嚴寺一個人苦參數年始由大疑深疑而獲得大悟深悟此即是參話頭的第一個模範那時不過還沒有普遍提倡而學者亦未專門以參話頭為參禪至大慧杲始力提倡參話頭所參「狗子有佛性否趙州曰無」及「手拈竹篦喚竹篦則觸不喚竹篦則背如何始得」的話頭遂成為後來專參話頭之參法此後臨濟下的高峰妙中峰本等已從參話頭得悟亦專教人參話頭如中峰參高峰時高峰問「汝日間作得主麼」答「作得主」又問「夢中作得主麼」「作得主」又問「睡到無夢無想時主在何處」中峰不能答乃力參數年始得開悟故大慧中峰之後參話頭即大流行了而在元明間大抵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明季天琦瑞禪師提倡參「誰」字故有曰「但向二六時中一一處回光返照看是阿誰不得執定祇在一處須是一切處起大疑情將高就下將錯就錯一絲一毛毋令放過行時便看行的是誰住時便看住的是誰坐時便看坐的是誰臥時便看臥的是誰乃至你道不會只看不會的是誰現今疑慮看這疑慮的是誰如是看來看去看到豁然爆地一聲方知非假他求」天琦禪師倡參「誰」字話頭當時普遍地蔚成風尚

明末清初蓮池之後淨土宗的念佛之風大盛行住坐臥皆不離一句阿彌陀佛故入清則又以參「念佛是誰」為最普遍了如至各處寺院裏皆可見到貼著「念佛是誰」的條子有人以為參話頭是臨濟禪而曹洞禪則惟默照實則非然前說過禪宗始終是參話頭不能以力倡者多是臨濟宗人便謂曹洞宗不參話頭曹洞宗之大徹大悟者亦未始非由參話頭而成比如明時振興曹洞宗之無明經禪師亦從力參「大好山」話頭三年乃悟淨

三 禪淨之合修

禪淨合修遠在安般禪已有淵源不過達摩慧可來後久成隔絕至於永明延壽始大為提倡之因為達摩傳「自心是佛」煩惱妄想若息當下即如如佛不立文字之頓悟禪旨如曹溪說法皆不認有西方淨土此外不但禪淨隔絕而禪教之分亦莫不然但至永明壽禪師提倡禪淨合修他不但是禪宗的大祖師亦博精三藏尤以禪淨合修極力注重他以數萬聲佛為每日常課住杭州南屏山頂山下聞其念佛之聲好似天樂鳴空這種修行風靡一時學人皆遵順以行當時高麗派二十僧來從永明學分傳為高麗頓宗然法眼宗自永明之後在中國一傳即絕而成淨土他作有萬善同歸集回向極樂並留傳「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之淨土四料揀偈永明禪師後繼起禪淨雙修者甚多楚石琦禪師有西齋淨土詩他是臨濟宗下的大宗師中峰本禪師有淨土懺儀他對「禪講律淨密」皆有調和中峰所倡為明清後之一般所尚彼重禪淨雙修之淨土懺辭甚淵美還有天如則禪師作有淨土或問亦明悟禪修淨命終時有人問他末後一著『西方去』又問『難道東方沒有佛』他擲枕而寂又明末憨山德清禪師亦多念佛開示並在廬山專修淨業亦係由禪而淨者專倡淨土之蓮池也是由禪而淨在當時居士中如袁中郎乃至清時之羅有高汪大紳以及楊仁山居士等皆承其風今不具說而成就最高得大受用者當推紅螺山徹悟禪師他的語錄對禪淨一貫卓特獨到不過紅螺山後來成為天台教念佛法門如最近的印光法師即繼紅螺而起

四 宗教之和會

宗謂宗門教即教下非近由西洋翻來之「宗教」一名辭也以起初通教而修禪本是一致的不過達摩後慧可等始為分開了然慧可傳楞伽弘忍慧能亦皆誦金剛經以印頓悟故仍不離教不過楞伽所分之宗通說通實即為宗門教下之分的濫觴如楞伽云『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而說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又云『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外更無餘義惟止言說大慧如來不說隨文字相法離文字故佛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但為欲饒益眾生亦非不說教法如為愚夫以指物愚夫執指不得實義』此即說明宗通說通之義在楞伽之意即以自覺智證為宗為他說法為教根據這點即為後來分宗與教之焦點如以佛法言實不分所謂宗之與教達摩來以專傳親證心法名宗門惟以親證為準則以心印心不立文字始成教外別傳之頓宗若不專傳證法雖曰無宗門可也

宗與教之分既以楞伽為根據而達摩宗門禪之特點即在專提宗通否則即不能成其為宗門禪了前已說過慧可高唱教外別傳宗與教乃對峙然曹溪慧忠大珠等之所說未嘗不融會經論妙義而分後再來和會者當推圭峰但其禪源論只可通於六祖以前六祖後超佛越祖便非所及故分宗之極再和會教義者則從法眼開始法眼頌六相既近華嚴德韶禪師住天台山國清寺傳是智者大師的後身而天台教義之能重興尤賴德韶之力至於永明延壽更是把宗下教下大為和會他之宗鏡錄會台慈恩三家經論教法宗歸一心遂成禪宗以來未有之鉅著他又精通唯識義如云「夫禪宗者真唯識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故能融貫禪教者尤以永明為最

北宋之明教嵩洪覺範大慧杲等皆能引經教之精義而發揮禪旨又如真淨文亦作法界三觀頌等此諸德均或引教屬宗或伸宗融教極盡教禪配合之妙迨明之紫柏憨山皆精研教義加以註釋所發揮更多了明季居士中如曾鳳儀錢謙益等亦以禪發揮教義曾作有多部宗通如楞伽宗通即是其一清雍正帝根據他的自敘亦由禪悟入最崇拜永明延壽禪師之偉業師永明集涅槃經等成經海一滴亦曾致力於教禪和會以上乃宋清來宗教和會之概況實際上也只是或引教通宗或以宗融教——引教通宗則近於慧忠等以宗融教則近於永明等——雖已難能可貴然未能基教律而建宗乘卻是最可惜的永明時教義衰微雖能以禪恢教而雍正紹其風但均未能如西藏之宗喀巴派在菩提道次顯教上更安密宗修學五部教律於三士道次第為基上士道之上穩建密宗中國古時雖能會教明禪然未能從教律之次第上而穩建禪宗致末流頹敗一代不如一代也宗喀巴以教律而建密宗密宗猶如一箇花盆而教律則如一箇花架以其花架堅牢故花盆高顯我以為若非宗喀巴之教義戒律上重建西藏密宗則其密宗當反不如今日中國之禪林也所以從這種關係上看來中國當時雖有能融會禪教者但惜無有次第之建立攷之古德亦不無能基教律以建禪宗者如永明壽便是已能嚴戒律精教義而建禪宗者然其所以未能如是者以礙於時節因緣耳因永明之世雲門宗等方盛興且時主各據一方而易分道揚鑣故永明未能為禪宗奠下萬世叵搖之基石

又如明末之靈峰蕅益雖亦能為此不過他似乎還看不起當時一般禪者故不置身禪門而栖心台教自居如是所以當時之禪者對之亦不傾誠自更不能以教建宗然此種教上之宗之建立仍必教與宗分不過以教義戒律為基址而高置禪宗於上也再就帝王方面這也皆有可能者第一是明太祖他對宗教頗通達而又很想振興佛教他分佛剎為「禪講律淨教」五門禪居於首教即是密亦不無層次惜古時無大徹大用之有力高僧故卒未能有系統的組織建立第二是清世宗雍正通宗亦明教曾發願十年治國十年興教就其行事言均極確當惜他十年後正開始宏宗演教逾年即死且其時亦無高僧遂亦無補於衰腐比之藏地這可云是中國佛教之不幸

五 空默之觀照

「空默之觀照」亦是宋元來的禪宗一派大抵似牛頭融未見四祖前之類在禪宗下大抵認為不澈底所以北宋真淨文禪師闢此禪法云『宗下事參須實參悟須實悟若纖亳不盡總落魔界豈不見古人道「平地上死人無數過得荊棘林是好手」如今多是得個身心寂滅前後際斷一念萬年去休去歇去似古廟香爐去冷湫湫地去便為究竟殊不知卻被勝妙境界障蔽自己正知見不得現前神通光明不得發舒或執一切平常心是道以為極則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大盡三十日小盡二十九依草附木不知不覺一向迷將去』此其所闢固占曹洞宗一分實指同出黃龍下之東林總淨派南宋初大慧杲師對於這種禪法更是嫉惡如仇故云『士大夫多是掉舉而今諸方有一般默照邪禪見士大夫為塵勞所障方寸不寧帖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將這個休歇人你道還休歇得麼殊不知這猢猻子不死如何休歇得來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不死如何休歇得此風往福建路極盛妙喜紹興初入閩住菴時便力掩之謂之斷佛慧命千佛出世不通懺悔又答曾天游云『今時有一種剃頭外道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獦狙地休去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轉使心頭迷悶耳又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照來照去帶來帶去轉加迷悶無有了期又教人歇到木石相似不是冥然無知又教人隨緣照顧莫教人惡覺現前又教人曠放自在莫管生心動念皆瞎眼宗師錯指示人』

在文杲二師痛加呵責情形上看來可知禪宗確有不少修這種「空默觀照」的不澈底的禪法者或謂此係臨濟宗指責曹洞宗者則不盡然以曹洞宗固多窮究力參而澈悟者而臨濟宗之從參話頭入者亦仍多參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成一片處認為大休歇地從此休歇地或專以提提話頭杜絕妄想為事者而乾嘉後則並此空默觀照有些相應的亦不可多得矣

六 語錄之纂研

禪宗既不依經論所以參學者全靠於師家語句之開示與行動之指點宗師門徒集錄其師之言行是即謂之語錄故語錄非僅錄其師之語亦且紀其師之行也六祖之前集錄的很少自六祖之所謂法寶壇經出世後遂大開集錄語錄之風所以六祖以下各家多有語錄將六祖以下之語錄集之一處當不下數千卷幾可另立一禪藏較之密宗咒軌之禁咒藏當不或少

除各家個別之語錄外還有統貫性之語錄此統貫性之語錄最早者當為寶林傳此書宋初雖有惜久已不傳然其中可以採錄者大部已採入於景德傳燈錄所以除寶林傳外要算景德傳燈錄最早景德傳燈錄係宋神宗年間所集出後四十餘年有明教嵩的傳法正宗記次後北宋百年間有弘覺範之智證傳清初之三峰派曾專提此書以堅宗風景德傳燈錄記至永明即止故至南宋又有續傳燈錄然續傳燈錄亦僅記到南宋之大慧杲即止之後又有五燈會元等則一直記到明清間者此外還有古尊宿語錄與大慧杲的正法眼藏前者記諸古德之語句後者則隨意而談不依次序另還有宗門統要與續宗門統要而語錄之編纂與研究則始備於瞿幻寄的指月錄然指月錄亦僅至大慧杲即止清時有聶樂讀之續指月錄乃記至康熙十八年間此外還有祥符陰的宗統編年記編至康熙三十年間不過此書注重宗派傳承之年代於諸古德與旁歧之言行每多不錄所以語錄纂研之較完備者還要算是指月錄及續指月錄到雍正時雖尚有御選語錄然僅選錄數十人而已故亦不如指月錄之為統貫性

語錄纂研之要在於鑽研古錐之語句到鑽研不通處即疑而參之則即成參話頭故纂研語錄之要在通不過處而力究之

纂研語錄之總要無過於三關句此三關句古德所垂示的殆非一種且如黃龍南之三句黃龍見人即伸手問云『我手何如佛手』假如你答了他這一問他又伸出腳問云『我腳何如驢腳』接著又問『阿那個是上座生緣』又如兜率悅之三句云「撥草瞻風祗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甚麼處」這是第一句第二句云「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地時怎麼生脫」第三句云「曉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麼處去」三關句固不止此不過這兩種乃是宗門所特重而常提者但是真明白的要算是雍正所說的雍正在御選語錄序裏說「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繫之苦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銷隕不為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澈底清淨不挂一絲名前後際斷者」這是破本參的頭一關再進一步即為「破本參後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虛空者地水火風者乃至無明者煩惱者色聲香味觸法者盡是本分皆是菩提」這是破本參後即見「無一物非法身無一物非自己」至此即是破重關的「大死大活」者第三是「透重關後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離家舍明頭也合暗頭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體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無生故長生無滅故不滅踏末後牢關」又云「雖云透三關而實無透者不過如來如是我亦如是從茲修無修證無證妙覺普明圓照法界」在一般的修證經歷上可以說有此三關如上上根利智則一悟悟澈亦無三關之階次不過後來宗門禪普遍提倡則參禪者不必皆上上機故三關遂為旨要

此三關義據楞嚴經看佛與阿難之問答先云心在何處又問心是什麼此心在何處與心是什麼即是話頭的參究三卷末阿難大悟遂「返觀自身如湛巨海漂一浮漚」並讚佛云「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就是破本參的境界到富樓那與佛問答時阿難又因「多聞習氣」而起疑問佛遂因而示圓通門本來大力者無須此第二段第未能乘悟圓徹者故不得不修圓通而對治「微細惑」此即所謂「那邊悟得這邊修證」因之便有所謂「頓悟漸修」之說選觀音從耳根獲圓通二種殊勝這就達破重關的境界其後由五十五位之真菩提路而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即是破了末後牢關不過禪宗尤重在破本參因為不破本參則根本談不上後二關然破本參而不知有重關須破則易落於天然外道破重關而不知透末後牢關亦易安於小乘涅槃所以必須透過三關始可真實達到佛祖的境地從語錄之篡集而研究者不可不知此三關之義今之所講亦略同語錄之纂研也

七 坐跑之兼運

修禪之法有所謂常行三昧常坐三昧半行半坐三昧而般舟三昧就是常行三昧古人修此法者很多南岳慧思禪師尤推重修此法門嘗謂「如有十人修般舟三昧吾即願護持而不入滅」常坐三昧則通常坐禪都是半坐半行三昧可說是現在禪林的一種禪法現在一般的禪堂(古名僧堂)大抵皆是半坐半行的這種行法倡始於何時不明不過我在日本曾參觀過曹洞宗的永平寺這個寺的建築法是仿照於宋時天童寺的完全是古僧堂制在他的僧堂裏不設床鋪祇有一個大板座這個板座白天做坐位晚上做床鋪他們是面向壁坐的這是遵照達摩面壁之遺制臥時則頭向外腳向裏堂中亦無跑的設備坐疲倦了即拿著錫杖出外經行這大概是宋時的制度中國早不行了現在中國這種坐跑兼運的制度最早不過在明末清初間明時有練魔場魔就是昏睡練魔場就是對治昏睡的場所清初又有禪門鍛鍊說此為取大慧杲之法而以坐行調身心者後來合併練魔場為禪堂而鍛鍊遂有半坐半跑之行法這種半跑半坐之成為定制的據宗下傳說係始於雍正雍正最佩服玉琳國師所以他以帝王之威取消漢月藏之三峰派而承續玉琳之宗派他當時求玉琳之嫡嗣眾推舉高旻寺天慧澈禪師以應及澈見雍正雍正問云『你是國師嫡嗣還識國師宗旨否』澈答云『我有癩痢頭在(蓋澈是個癩痢頭)雍正乃以劍擬之云『割卻你癩痢頭時又如何』在這種威逼之下澈驚不能答雍正謂『君無戲言我宮中有禪堂限你七天如答不出此語必割卻癩痢頭』澈乃進禪堂去參究而雍正又派人天天在禪堂門外報時謂『已過一日還有六日在』乃至『已過六日還有一日在』在這種警戒之下澈乃不遑寧坐而急跑到了第七天因跑急撞在柱上遂豁然大悟求見雍正雍正謂之曰『且喜你已識國師宗旨』由這段公案高旻遂定禪堂內半坐半跑之制度而此種法制亦確能調適身心且有助於參究由此看來故知宋清禪到了清代遂有坐跑兼運的禪法

八 僧俗之常套

所謂僧俗之常套就是明清以來中國禪宗叢林裏一般的情形關於這清康熙年間祥符陰的宗統編年中有幾句話可以說明大概的情形他說「自宋高宗丁已紹興七年至明神宗甲寅萬歷四十一年凡四百七十八年其間正宗法脈時隆時汙大道機宜若顯若晦高峰中峰之冷嚴而蹈晦萬松雪庭之圓敏以精特皆所以深培厚蓄而啟隆振之緒于未艾」此明南宋至明之禪統又云「啟禎(天啟崇禎也)間禪風以天童三峰兩祖而大振為先後左右者雲棲紫柏憨山三大士而外有真寂印鵝湖心儀峰象無念有諸公為之防閑提擎所以數十年來[A5]令行吳越幾復追唐宋之盛」又云「萬歷四十三年至康熙間七十五年其間天童磬山廓龍池禹門之緒而臨濟之道以興雲門博山振清涼壽昌之業而洞上之宗聿起三峰力闡綱宗善繼述者有靈岩之廣大精微宏覺丕承帝眷相唱和者有福嚴古南之卓立瀟洒雲棲之淨業普攝三根寶華之戒範廣弘三聚皋亭天谿曲水蓮居之間台教之輪傳持絢爛秣陵金閻普德中峰之際相宗之席講貫繽紛」此種敘述可謂略得概要然當帝眷之雍正時對宏覺加以種種的批駁而專崇玉琳國師尤力斥三峰為魔宗統編年亦未曾敘到如曹洞雖及澹歸而與澹歸同出天然門下之十今皆明末遺老出家粵中建大剎多處四川之破山門下如昭覺大雪等亦未提敘這或者是當時川粵的交通阻隔原故然清代天台宗所從出之靈峰蕅益亦未說到不無缺點

現在中國佛教僧寺的一般情形要遠推於明太祖的五種寺制他把僧寺分做五大類禪寺講寺律寺淨寺教寺這裏所謂教寺就是密宗的寺院這種分法其實在元時已有雛形不過明太祖把它顯明化罷了然而到了明末清初講律淨教四種寺廟漸漸地少起來均混合於禪寺故後來禪寺裏講經開戒念佛堂都兼有而教寺因為墮落俗化民間不信應赴經懺及做水陸道場等也混入了禪寺考其所以混合的原因是因為明末時各僧寺宗法制度嚴格施行是曹洞宗寺即永成為曹洞宗寺臨濟宗寺即永成為臨濟宗寺在那時還是以禪法為主代代傳承然至清中葉後則反以寺廟產業為主故其開戒傳法的目的反而成為續承寺產的接代人了由於這種宗法制度的組織演成現在寺僧常套禪寺混合成「內則禪外則經焰」據我所知在清朝末年金山高旻是不做經懺的然至民國以來也做水陸放燄口了我十三年在天童講的楞伽義記淨心老和尚序之說「禪講律淨以究真經懺齋焰以應俗天童實具備之」此即說明清季以來僧寺之一班的常套一方面參禪講經傳戒念佛另一方面念經拜懺設齋放焰應世俗一般人的要求徒子法孫相承而禪林反成一個空壳正是只存告朔的餼羊而已

中國佛學特質在禪至此講完但還有旁附於禪宗而出現的兩種亦順便一談

九 仙道之旁附

此種仙道是旁附空默之觀照而流出的他們作仙佛合宗等亦講明心見性回光觀照大抵謂性即光能清淨其心如明鏡不著微塵性光自現反照者要在動中時時照顧日常之間事來應付過物來識破他在塵出塵不動一毫人我相回光即回攝性光以目為機在天為日在人為目天之陽光日所射入人之神光以目洩漏漏盡則陽竭而死要將一身精華造化之真氣仍賴二目逆視而攝回人之聰明智慧皆此性光之流轉此光最是活潑難定須用諦觀守中調息聽息等法靜之定之光自透入不過百日慧光充盈神光普照久之通天澈地無所不到所謂收之則藏於密放之則彌六合也見得長生之性始可修長生之命所以他們說煉心為成仙一半工夫他們又說佛經詳性功而略命功道書詳命功而略性功修性功可以得漏盡通修命功可以得天眼天耳等五通這種旁附於禪的仙道影響很大故雍正亦極重張紫陽把他的悟真外篇選入於御選語錄中

還有柳華陽唱性命雙修他說單修性功難免投胎奪舍單修命功不過卻病延年他引古語云「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修命不修性猶有家財無主柄」他並以在北京與一禪師入定出神至揚州觀花禪師只能觀見他能取花一枝而回的故事為證

然仔細考之秦漢以來仙家以內丹練氣外丹採藥無所謂性功而性命雙修之始祖乃係呂純陽受黃龍禪師感化後而來者他取禪宗為修性以作修長生之基礎亦猶儒者取禪悟以為求功名之資本耳西藏經教所傳大圓勝滿法其所用之名字雖有不同然其主張有似性命雙修者所謂即身成佛亦略同即身成仙也

傳燈錄記載呂純陽受黃龍的點化一日黃龍山晦機禪師上堂呂純陽出眾問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煑山川時如何』黃龍斥曰『你這守尸鬼』呂曰『只奈堂有長生不死藥乎』龍曰『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呂飛劍斫之不入乃拜求指歸龍反問他『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呂於言下大悟說偈曰『撇卻瓢囊撇瓢琴而今不煉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悟從前錯用心』由此可見呂翁固已棄仙入禪矣故雍正謂張紫陽取性功為悟真之外篇其以此為外乃以真亦不立為外而以命功所成之仙猶在三界之內也故紫陽曰「世人根性遲鈍執其有身惡死悅生卒難了悟黃老悲其貪著乃以修生之術順其所欲漸資導之」由這幾句話看來則張紫陽亦以仙非究竟禪宗乃為究竟仙佛合宗等書以此為呂張性命雙修之道不惟失禪宗亦棄呂張之意矣

十 儒理之推演

儒理之推演乃從語錄纂研得少分理解而還從儒家倫理道德而起歷來士大夫與禪宗發生關係者甚多如韓愈白樂天歐陽修蘇子瞻富弼王安石黃山谷陸游宋濂張居正龔定菴等文學家或政治家這裡且不談如陸象山楊慈湖王陽明王龍溪等心學派不立異於佛門者亦非此所論至其本為禪師如劉秉忠姚廣孝及入居士傳者如張商英張九成耶律楚材袁中郎錢牧齋彭紹升等固不須說再如帝王方面如唐宣宗明洪武曾為沙彌唐僖宗之太子及明建文皆由帝王而終為禪師及作家皇帝梁武帝清雍正等這裏亦一概不說現在所要演講的是依禪錄纂研悟理而另張儒理卻又反據儒理而排斥佛教的一些人

唐李翱之復性書說「人之所以為聖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他本禪學主張止情而復性方可成功聖人但他回到儒家倫理及華夏文化與重農業經濟遂謂儒家之倫理為中道佛家必離父母出家修行則非中道故佛教祗宜印度而非中國所宜並以重農而反對不耕而食他從這一倫理道德中夏文化農業經濟之三點得來的結論即成為依佛張儒而又反攻佛教的宋儒學派的遠源了

周濂溪也是一個受禪法而又為後來立異的理學派所本的人但他本人卻無何斥佛之表現中峰門下之胡長孺居士的大同論曰「孟子沒一千四百年而周子出」周子就是指周濂溪「周子之傳出於北固山鶴林寺壽涯禪師」則周濂溪固出於禪統程子朱子皆得之周子朱子復得張敬夫講究此道方覺瞭然元來此事禪學十分相似學不知禪禪不知學互相排擊都不曾搔著癢處真可笑也還有與周子同時的劉興朝簽判也由參東林總慧林英智海泉諸禪師得悟而著「明道諭儒篇」曰「明道在乎見性余之所悟者見性而已佛曰大覺儒曰先覺所覺此耳然孔子之道傳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既沒不得其傳而所以傳於世者特文學耳故余之學必求自得而後已」又曰「是道也有其人則傳無其人則絕余既得之矣誰其傳之乎終余之身而有其人耶無其人耶所不得而知也」興朝所說徒遺空文無人傳其道若如周濂溪有程朱一類的人崇奉之豈非又一傳孟子以來之道統

天童文禮禪師邃於易諸儒大闡道學師與之遊朱晦菴參師時問「毋不敬」師以手示知楊慈湖問「不欺之力」師說偈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幾人知欲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階正笏時」又野錄載朱熹少年赴試時書籠中惟帶大慧杲之語錄全部亦見其曾專心禪學蓋理學始自程朱而程明道亦近心學據其理學與佛禪立異者係程伊川及其門下而朱晦菴則集其大成者也

近人馬一浮馮友蘭亦究禪宗語錄以張理學二人皆纂研語錄而馮氏之新理學尤常引禪宗語錄資講說茲略敘馮氏說『在哲學中以負的方法講形上最合乎空靈的標準者是唐宋的禪宗禪宗自以所講的是超佛越祖之談其所用超越兩字甚有意思他們以佛學各宗為「教」而自以為「教外別傳」他們是從高一層觀點以看各宗對於實際有所肯定的理論教外亦曰教上即是超越的意思禪宗要義有四點第一義不可說究竟無得佛法無多子擔水砍柴無非妙道此四點中「佛法無多子」是禪宗所單提餘三點佛家道家雖略及但禪宗特重之』馮氏於第一義不可說及究竟無得引臨濟雲門圓悟南泉雲岩洞山百丈大慧法眼曹山首山慧忠龐蘊藥山馬祖佛眼法演舒州黃龍等古尊宿語說得口漉漉地但於『佛法無多子』則未說出所以於擔水砍柴皆妙道的龐居士偈及曹山之三種墮即明超聖之意而說為超聖入凡亦可但新原人中以此斥佛學要出家學戒入山坐禪等為不如儒家之敦人倫盡人事則仍執宋儒偏見不知運水搬柴無不是出家入山亦何不是講學從政無不是受戒坐禪亦何不是蓋依事解理雖解得如是而先入習見如故仍觸事泥滯大慧杲示劉敦濟云「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淨不變不動無減無增若當人日用逢緣處頭頭上明物物上顯取之不得捨之長存蕩蕩無得了了空虛如水上葫蘆拘牽他不得惹伴他不得古來有道之士得之自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全體受用無欠無餘不睹生死塵勞之狀昔李文利都尉在富貴叢中參得禪大澈大悟楊文公參得禪身居翰苑張無盡參得禪作江西轉運使只遮三大老便是個不壞世間相而證實相的樣子也又何嘗要去妻孥罷官職咬菜根苦形劣志避囂求寂然後入枯禪鬼窟裏作忘想方得悟道」從此一則話看來誰謂禪家一定要教人舍世住山只是理學者未免要戀著家俗妄生是非而已故依佛張儒而反斥佛者實在不免偏見之過

從古今纂研語錄而講理學的實未能參禪入門也三峰禪師云「十河九洛眾教總持須從無文字處求之」乃著四書五經參同一日憮然曰「宗乘中事自問理會也理會得說亦說得只一事未在敵他生死不得」此云理會也理會得說也說得不過有一事就是煩惱生死不能解脫後放下一切力參數年乃大悟故宋儒及今新理學者雖能在禪錄鑽點道理出來至多不過如三峰的未悟以前且如已悟之三峰亦不過才破本參而已鑽研語錄在力參透悟說理則去鑽研語錄之意亦遠矣

第三章 禪觀行演為台賢教[1]

第一節 緒言

今講賢首學與天台學分為五節先講敘論又為三

一 賢首學與天台學名義之審定

賢首學與天台學之名義須先為審定賢首二字為華嚴宗第三代法藏大師受於皇帝之賜號但賢首學乃代表華嚴宗學以言以華嚴宗由此師成立所以即用此師的賜號為宗名曰賢首宗故現所講者並不是賢首大師一人的學說而是講明賢首宗之學也天台為山名此山為天台宗第三代智顗大師居住因名天台大師此宗至大師始成立因此就名為天台宗了由此現今所講亦非專講智者一人的學說而是天台宗一宗之學也雖不是專講賢首和智者二師之學說而今亦即以此二人為代表來說明這兩宗的學說的大概因這兩宗的學說確是由這兩位大師所發揮綜合而成立的故以這兩位大師為代表來說明這兩宗的學說也就是說明華嚴宗學與天台宗學

二 台賢為中國特創之佛學

這兩宗的學說皆是中國創興的佛學因這兩宗的學說雖然也依據著印度傳來的經論而這兩宗學說的特點並不是由於印度傳來的佛教思想系統而成立的乃是在中國所傳的印度佛學上為一孤起獨唱的學說譬如天台學的創始者為慧文禪師慧文禪師之思想雖說是出於般若智度中觀而並不是承傳智度中觀之學者乃由其自修禪觀功力之所得而印證於智度中觀耳其師承源流則不能明其底細也賢首宗之開創為杜順大師其思想學說雖有其所依的經論而亦是以自證得華嚴三昧創建華嚴宗而並無傳承之學統因此這兩宗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最重要的兩個宗派也可以說是大乘佛教思想史上的兩個特異的奇峰中國佛教雖尚有淨土宗禪宗等的特殊發展然而淨土宗有三經一論和印度菩提流支的傳授至今弘揚不斷這是依印度傳承的經論宏揚的禪宗也有印度的傳統例如達摩東來並傳楞伽經印心等況且禪宗又有西方二十八祖東土六祖之說東土的初祖就是印度末祖禪宗發展到現在也還是一代一代的承著印度的祖系而這兩宗的思想學說可不是這樣的他們的思想完全是由於自修禪觀內證三昧以後各引大乘經論為印證以開發出來的由此故說這兩宗學說是中國佛學

三 台賢皆以禪為源

這兩宗學說在宋明來雖與慈恩宗皆稱為教下三家然地論攝論三論慈恩成實俱舍等各宗皆是傳承印度的學說將其發揚光大而已獨這兩宗的學說雖亦依經論為印證而不是承傳其學系者乃是由自修禪定得成就後發展出來的譬如慧文禪師並沒有著作行世只留幾句簡單的禪語杜順亦祗有法界觀與幾首禪偈故這兩宗的學說是以修禪為源泉的所以中國佛法之骨髓在於禪這兩宗之學既由先得禪定而後印以經論才建立為宗故其初祖多分是一向修行禪定的禪師到了第二代祖師才向教理方面漸為解釋至第三代遂集其大成而宗學由此確定後世不察其禪源而僅講其教相因稱教下假若這兩宗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傳承者不向教理方面發展則其學必歸為禪宗矣

第二節 實相禪布為天台教

一 天台學之根據

天台宗根據的經論以法華經為最要故有稱天台宗為法華宗者然此宗實不完全依據法華何以故譬如天台初祖慧文禪師他最初引為證明的是大智度論與中觀論而鮮有稱其以法華為宗者到了慧思大師禪定之餘雖常誦法華修安樂行三昧但他最注意的還是大品般若至天台智者大師始全重法華經誦藥王品親見靈山得法華三昧故彼一生重在法華經同時他於涅槃經亦甚重之故天台宗根據之經是法華涅槃和大品般若根據的論為大智度論例如慧文禪師說明一心三觀他是根據智論所說的三智一心中得(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此三種智於一心中同時具得)次為中論此宗所修空假中一心三觀由觀一境真俗中三諦而發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就是一境「我說即是空」就是真諦發空觀又云「亦說為假名」就是俗諦發假觀又云「亦名中道義」就是中諦發中觀因此天台宗一心三觀亦是依據中論的因緣所生法一偈而開演的有為法無論心色假實都是因緣所生凡是緣生就是空空即是假假空不二就是中道而天台之立四教亦依中論此偈初句因緣所生法對治凡外建立小乘即是藏教次句觀緣生即是空利通大乘鈍不離小是通教義三句觀因緣所生即空而亦即為假乃為別教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道為圓教義隨拈一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道故以上是天台宗所根據的幾種重要的經論其次尚有維摩金光明經等成實與舊譯俱舍論等茲不繁演

二 天台學之先河

智者大師依法華開立宗教但在智者之先就有光宅法師等大弘法華光宅所說在智者大師著述中嘗引辨之其次慧觀慧嚴諸法師涅槃宗的立論以法華為同歸教而以涅槃為常住教加於法華之上後來由智者大師運用其博大天才融合法華涅槃為一時涅槃宗遂歸入天台其次天台一境三諦既然是依據中論故三論宗或四論宗諸師之所說義亦皆為智者大師收歸其或通或別或圓之教復次成實論亦為天台所取此論在梁朝宏傳最盛所以當時有成實宗之建立且有判為大乘者僧朗法師弘三論以破之始判為小乘智者大師的通教教義多取成實論意復有地論宗攝論宗諸師之教義智者大師雖不多依據但在摩訶止觀所講菴摩羅識等亦嘗汲取於二論復次俱舍有新舊兩譯智者大師的藏教教義則多取材於舊俱舍論由這多方面的先河遂集成了天台宗的廣大學海

三 天台學之成立

甲 慧文慧思之創發

天台學胚胎於慧文禪師長養於慧思禪師至智者大師集其大成而判釋佛陀一代時教慧文禪師本來是修禪定的故向稱為禪師但在慧文禪師以前平常修禪定的人或依坐禪要法經等修習禪觀未有一心三觀之禪天台之一心三觀為慧文禪師所悟而印證於智度論等者其次一境三諦之說至慧思和智者根據法華諸法實相的十如是義廣為發揮妙理重重尤稱絕唱這種的悟境多出於禪觀而得的自證境界

天台宗到了慧思禪師基礎更建立的好了慧思禪師嘗誦法華經修安樂行三昧他的著述傳說有好幾種但是現在存著的只有「安樂行義」「諸法無諍三昧法門」「發願文」「大乘止觀」四種前三種是思禪師敘述禪定用功方法等重在實行大乘止觀之關於教理者多接近起信論的思想由此有人說大乘止觀不是慧思禪師所著的理由是大乘止觀中所引用的起信論文句在後於慧思的弟子智者大師的著作中尚不見引用而已先為慧思引用實屬可疑但是依我的研究這大乘止觀還是慧思禪師作的理由是傳譯起信論的真諦法師來華在梁朝武帝末年這時思師猶在適逢世亂真諦法師亦不能安處遂遍遊南方各地曾到過衡州起信論即在衡州時譯衡州即南嶽山之所在地所以當時慧思禪師可以見到起信論因此可以依起信論作大乘止觀而智者大師其時已到江浙去了和衡州相距很遠交通困難況梁陳間又是個亂世起信論未遍流通因此他未必能見到起信論他沒見到起信論他的著作中也不能引用起信論了從此可以推定大乘止觀是慧思禪師的著作並不是後人的假託

慧思禪師居住湖南的南嶽山世人嘗叫他南嶽大師他對於天台宗是第二代祖師他雖受持法華安樂行三昧然而他也專重習禪且在他的發願文中尤極推重般若安樂行三昧是依法華經的他說修法華三昧而得六根淨當具足四種之妙安樂行他又解法華經的譬喻依般若三論等發明天台的一乘義謂之一華成眾果一時而具足談到慧思禪師的禪定雖說是修法華安樂三昧而他是以禪為根本的因此他於法華祇是修法華禪修法華三昧行有二種一種是有相行即受持法華經而求得禪定一種是無相行就是說日常四威儀要常住在定中的意思以上是說明慧思禪師的解行大概但是他對於慧文禪師的一心三觀一境三諦之思想並未十分發揚到了智者大師才發揚光大

乙 智者之完成

說到智者大師他是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師天台宗學到了智者大師才成立他的歷史如史傳中說茲將他的思想學說和建立天台學的幾個重要意義一說智者大師建立教觀的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最偉大的了他以八教五時等來判釋釋尊的一代教法

1 建立八教

以八教來判決全佛法藏八教分做二種一種是化法四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這四種教是實質的分判也可以說是事實的分判從受教的眾生方面觀察根機而分別施藥這樣就可以將釋尊無量教法分判得有條不紊了其次化儀四教是說明佛陀應機說法的各種方法儀式一頓教對上根利智直說成佛之法者如華嚴經等二漸教是對普通的三乘人說從小入大法門者這有初中後的分別漸初者如阿含中者如方等諸經上者如般若經等三秘密教秘有二種一種是同在一法會中聞法彼此各不相知秘密二是陀羅尼秘密現在的密宗還是天台二種秘密中之一種四不定教說法不定或聞法得益不定就是除上三種說法儀式之外餘式為不定教

化儀四教的建立是智者大師學說中一種最殊勝義在他以前雖有頓漸和半滿的說法但是沒有法與儀的分類到了智者大師始建立化儀四教化法四教的意義和組織很繁廣在這短時間中不能有詳明的敘說不過大約可以用大小乘來分配一下以見其大概如表

            ┌─鈍根──藏教       ┌─小乘─┤       │    └─利根──通教    佛教─┤       │    ┌─鈍根──別教       └─大乘─┤            └─利根──圓教

照上表觀之雖然前二是小乘後二是大乘但是可以互相相通的一研究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圖表就可明白了

2 五時

第二智者大師建立天台教義有五時的分判五時者一華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涅槃時這五時是說明釋尊說法的時代前後所說的各別不同但釋尊的說法本沒有限定所以天台於此別五時以外又有通五時之說別五時就是說法聽法別有齊限通五時就是可通前後的

3 一念三千

第三為智者大師建立天台教觀中最特勝之點所謂一念三千五時分判是根據涅槃五味法華窮子喻等此一念三千為一心三觀所觀真俗中三諦所託之法一念三千簡單的說明就是一剎那心念中具足三千諸法包羅一切有情法和非有情法天台教中分宇宙萬法為三類一曰有情即正報二曰非情即依報三曰五蘊即情與非情所共依之法這三類法各具有十種差別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聲聞緣覺菩薩的十法界又皆可互通攝就是說地獄界具有佛等九界乃至佛界也具有地獄等九界這樣十界互具就成了百界在這百界之中每界又各具有性本末究竟的十如是謂之百界千如五蘊三類各具百界千如就成了三千了這三千諸法一一法皆是真俗中三諦三諦圓融互攝照之即成一心三觀一心三觀中具足三千諸法謂之一念三千一念心中具足曰理具事實顯現曰事造理具事造兩重三千諸法互攝互融乃為天台智者大師依法華諸法實相義充實慧文一心三觀之微妙觀境

4 六即

第四是天台智者大師建立的六即義言六即者理即就是三千諸法在一心中具有則一切眾生即同諸佛無二無別當體即佛因此說一切眾生本皆是佛名字即名字謂教理依教理而開圓解解齊諸佛曰名字即佛觀行即謂依前理解觀行相印也相似即六根清淨相似於佛也分證即於佛法身次第分證究竟即謂於佛果圓滿證得這六即義依圓教立而藏通別教亦得各論淺深就是說藏教人有藏教的六即乃至圓教人也有圓教的六即凡聖階位又有互齊各殊之義茲不繁述此外還有惑苦之三道見思塵沙無明之三惑般若解脫法身之三德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之三智化之三身四土以及三佛性三菩提三解脫等這些和三觀三諦相應而說的三法門亦為此宗教義之特點

四 天台學之演變

天台學之成立歸功智者大師但是智者大師的學說統統是由章安尊者記錄而成他的著述向稱三大部為根本教典就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此外還有五小部及禪波羅蜜六妙門等但天台學成立後當時因時地交通的關係只能在天台山的一方面弘傳其他的地方並不十分發達可是到了後代就漸漸弘傳到各方因此天台之學就有很多的演變了

甲 荊溪與法相華嚴及禪之對抗

天台學自智者大師去世後百餘年的時候有荊溪大師承傳斯學在這個時期中間中國佛學界曾經過慈恩之法相唯識的弘揚當法相學盛興的時候天台宗頗受掩抑所以到了荊溪大師的時候對於法相學有很多的評論尤其是對於窺基大師的法華玄贊抗論最甚曾提出五百問來質難

復次他對於賢首學的華嚴教義亦有辨論傳清涼曾依荊溪先學天台學後方弘華嚴其教義多有取仿天台者故後來天台學者多抗辨之

復次他對於當時流行的禪宗風尚本著智者大師的一心三觀禪及各種止觀而予以嚴格的批判因此他對於禪宗也有多種的辨論所以荊溪在天台宗上佔著復興的地位而他的學說都是從批評以上三宗顯揚自宗而成立的

乙 宋代山內山外與華嚴及禪之辨

天台學到了宋朝有四明法智尊者大弘天台學但是即由之而天台學分山內(即名山家)和山外的兩派山內派自稱為天台的正統即四明一派山外為慈光等一派至於這兩派的內爭時期頗久加入論戰的人數也很多所討論的問題更不一致大約的說山內派的人特別舉揚天台之獨殊學說如性具義佛果具惡義以妄心為觀境義而絕對不茍同附合華嚴禪宗等說且據其特殊義以評破之至於山外派人的學說則頗與華嚴禪宗等義相融而不許以妄心為所觀境義等

丙 蕅益援禪法相入天台

蕅益是明末盛弘天台的大師他對於禪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各方面都有著述他雖是宗在天台其實他的學說並不限於唐宋來天台傳統的思想他的修行初於禪律後歸於淨土他當時因為天台學者和禪宗華嚴宗法相宗的學者各持異見不相和合頗不以為然他的意思是佛教各宗各派的學說雖稍有不同但是本源和目的皆是一樣不應自相攻毀應當一致的發展這在他的各種著述中常見到的他又將佛教分為禪教律的三大系綜合此三始為完全的佛教因此他對於禪宗法相宗學說援之入於天台例如法相宗的二世緣起義天台家向未引用蕅益則引用之

五 天台學之述要

天台學之大略已如上述現在把天台宗的幾個重要點再略為敘述天台所判的五時八教等現在覺得不十分重要而考察天台學對於佛法最重要的幾個貢獻是一心三觀十法界六即性具

甲 一心三觀

一心三觀前面已經略為說過略而言之是由一境三諦起一心三觀以一心三觀之智證一境三諦之理可謂得佛法之大總持及一切禪觀法門之綱要者如此一心三觀為佛法中最普遍義亦即佛教的根本就是天台宗第一宗要

乙 十法界

十法界在天台教義之前沒有具體的組織到了天台宗成立以後才組織成立而且十法界每界互具九界而成百法界重重涉入猶如帝網後來華嚴宗的十玄和密宗的曼陀羅等皆援引天台十法界互具互融之義相助發揮這是天台學之第二宗要

丙 六即

六即義前已說過簡單的說六即義可以使人明白一切眾生即身是佛於無上菩提不生退屈心然性德雖是如此如不起修德則仍為眾生因此有即而常六的四教階位之判使修學者不生增上慢密宗的即身成佛只得到六而常即的一面不逮天台六即之圓滿這是天台學的第三宗要

丁 性具

性具義是觀察十法界的有情不但具一切善而且具一切惡如到佛果仍可現地獄餓鬼畜生之惡相而施教化這不但就體性說是如此就是依行相上去說亦是如此如果佛現金剛藥叉明王等忿怒貪癡像於諸暴惡造罪有情行諸惡事這是惡事善用在平常世間眾生之惡相是業感的幻化相而到了佛果亦可幻現這種惡相的行事來度化眾生天台宗特別發揮這性具的道理所以有人稱天台宗為性具宗的這是天台學的第四宗要

六 天台學與禪律淨密之關係

甲 天台學與禪宗的關係

天台學和禪宗關係頗深創始的慧文慧思二師都是修禪的禪師到了智者成立教義的時期禪宗尚未十分興起而當時一般佛弟子所修的禪定要算天台之一心三觀的禪為最高的禪定了後來禪宗盛行到了荊溪大師抗禪宗而宏一心三觀之禪其弟子粱肅有刪定止觀等宋朝四明大師還是依著天台禪觀而和當時的禪宗對抗不相上下元明以來實習天台禪觀者甚少就是學天台的人也多半流為淨土宗而不能與禪宗抗衡了

乙 天台學與律宗之關係

天台與律宗關係亦殊深厚天台大師得法華三昧以諸法實相普遍建立禪觀教律攝受一切徒眾於律當然重視故智者於四分律有疏並疏梵網經等到宋朝靈芝律師依天台教義闡揚律宗立圓頓戒體在先戒體之解釋多依法相自此以後則宗天台

丙 天台學與淨土宗之關係

智者大師之弘淨土曾著十疑論等命終有說生兜率淨土者而多數則說生極樂淨土其次天台宗弘淨土最力者為蕅益大師教宗天台而行歸淨土以至現在天台宗學者皆循行之

丁 天台學與密宗之關係

天台學成立時密宗尚未興起唐以來而弘傳密宗者如一行之大日疏多依天台教義而天台大師對於古來所傳雜密經咒皆融攝無遺故其修持的行法多與密教相倚今所盛行之大悲懺儀軌水陸等儀軌皆出於天台學者因此日本之傳教大師既傳天台宗復學密宗而建立台密故日本密教分兩派一為台密一為東密其學天台者兼傳密法

第三節 如來禪演出賢首教

一 賢首學之根據

先說賢首學所依據的經論本來賢首宗所引用的經論很多但是作為真正的根本依據者即為華嚴經因此賢首宗大多數稱為華嚴宗又賢首宗的初祖杜順和尚和二祖智儼和尚都依華嚴修觀判教賢首清涼亦專講華嚴就是到了圭峰雖然以略攝廣來偏弘圓覺經而是以圓覺經為華嚴經一部分的由此故說賢首宗的宗本所依祇是華嚴經至於賢首雖亦疏法界無差別論十二門論而判教則多依大乘起信論總說一句賢首宗的根據經為華嚴經論則起信論

二 賢首學之先河

賢首學的先河大約可以說有兩系一是地論宗的慧光系二是攝論宗的真諦系地論就是華嚴十地經論十地論的翻譯在北魏時有三師一勒為那摩提二為菩提流支三為佛陀扇多自十地論譯出以後研究華嚴者極盛這三人譯本稍有異同而參與譯事者慧光法師將異譯會通為一而弘揚之遂建立為地論宗相傳為華嚴第二祖的至相寺智儼法師就是出於慧光系之下由此可以知道慧光地論宗與賢首宗之關係了至於杜順和尚的所承雖不可考而杜順之修禪誦華嚴亦與慧光相近後來到了賢首大師的時候華嚴盛宏以十地經論本屬華嚴經之一品無須別立因此地論慧光系遂歸入華嚴了

其次說到攝論真諦系攝論最初譯者是真諦法師所譯攝論雖與唐玄奘所譯文義有異然亦為傳世親之學者真諦攝論說第八識通於染淨曰無沒識這種說法卻和起信論說阿黎耶識有覺不覺的意義相當起信論也是真諦所譯又為賢首所依宗其義與舊攝論又頗多相似因此說攝論真諦系亦是賢首學的先河之一不過後來玄奘重譯攝論真諦攝論遂歸入法相宗而不弘了

其次若天台之學說於賢首學影響尤大但天台學迄今與賢首學並存因此留待天台學與賢首學比較中再說

三 賢首學之成立

賢首宗學的根本建立和天台不同天台學雖發端於慧文繼傳以慧思但是教觀具體組織的成立全在智者大師而賢首學的根本建立則在杜順和尚和二祖智儼和尚賢首不過繼承其說重為結合補充而已

甲 杜順之法界三觀及十玄

杜順和尚的傳承不得而知傳華嚴者向稱為初祖他有二種著述一為五教止觀二為法界觀門在法界觀門建立三觀(一)真空絕相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融觀這三觀和天台的空假中三觀相等真空絕相觀就是空觀理事無礙觀就是假觀周遍含融觀就是中觀但內容不同杜順三觀每一觀門中有十門其含融觀中的十門即有名的十玄門同時具足相應門因陀羅網境界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十世隔法異成門諸藏純雜具德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藏相即自在門唯心迴轉善成門託事顯法生解門此十玄為賢首宗較天台宗一心三觀更充實更殊勝之義其次五教止觀也就是五種觀門我無法有門生即無生門事理圓融門語觀雙絕門華嚴三昧門這五種觀門即為賢首宗五教的根據但有人說此五種觀門不出杜順而出於智儼今未考定

乙 智儼之六相五教

智儼為賢首學之第二祖他有華嚴搜玄記孔目章等所說明者除闡揚杜順十玄無盡之理外其最顯著者為五教之建立所以此宗的五教可歸為智儼的建立次為六相的弘闡一同二異三總四別五成六壞相傳此六相觀係一梵僧教智儼修習的這六相說具見在地論中而廣為說明和注重則始於智儼大師

丙 賢首之三時十宗

賢首大師雖說是集華嚴學之大成者但他多分是承傳前兩師之學說如三觀十玄五教六相等在賢首之所說中僅曾略為變更組織而此外賢首之所立者為十宗與三時十儀

1 十宗

十宗者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三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實不空宗九相想俱絕宗十圓明具德宗這十宗的建立其實賢首是根據於法相唯識宗所傳而建立的此十宗的前七宗完全同於玄奘窺基之所傳至第八宗則賢首另開為八九十三宗了因此十宗說為賢首所立但是這十宗後來又約為六宗即將前六合為一宗名隨相法執宗第二為唯識法相宗此全為對法相唯識而立者第三真空無相宗即是一切法空宗第四藏心緣起宗即真德不空宗第五真性寂滅宗即相想俱絕宗第六法界圓融宗即圓明具德宗茲將法相唯識的八宗和賢首十宗六宗表攝如次

     (八宗)       (十宗)       (六宗)    一我法俱有宗─────一我法俱有宗──┬──一隨相法執宗    二法有我無宗─────二法有我無宗┬─┘┌─二唯識法相宗    三法無去來宗─────三法無去來宗┤┌─┴─三真空無相宗    四現通假實宗─────四現通假實宗┤│┌──四藏心緣起宗    五俗妄真實宗─────五俗妄真實宗┤││┌─五真性寂滅宗    六諸法但名宗─────六諸法但名宗┘│││┌六法界圓融宗    七勝義俱空宗─────七一切皆空宗─┘│││    八應理圓實宗─┬───八真德不空宗──┘││           ├───九相想俱絕宗───┘│           └───十圓明具德宗────┘

2 三時

三時也是賢首創立的一先照時二轉照時三還照時先照時謂佛先說華嚴度大乘根如日出先照高山轉照為度三乘人說三乘法令漸次證入佛之菩提三還照時謂說法華等會三歸一如日沒時仍照高山這三時義同金光明經中之所說又三論宗之吉藏法師立三種法輪亦同此三時義而開轉照時為三時即同天台的五時不過分兩種三時以說其組織較為善巧內容仍是相同的茲將吉藏三時賢首三時和天台五時表列如次

     吉藏三時    賢首三時     天台五時    一根本法輪────先照時──────華嚴時                    ┌─鹿苑時    二枝末法輪────轉照時────┼─方等時                    └─般若時    三攝末歸本法輪──還照時────法華涅槃時

此賢首三時等於天台之別五時仿通五時而有一念一化等十時建立此十時亦為賢首所立十法門中勝義之一

3 十儀

在天台有化儀四教賢首擴充之以立十儀較天台的四儀更為圓滿言十儀者一本末差別門二依本起末門三攝末歸本門四本末無礙門五隨機不定門六顯密同時門七一時頓演門八寂寞無言門九該通三際門十重重無盡門此十儀和四儀的比較至後再說其他若十身十對十門懸談等茲亦從略

四 賢首學之演變

甲 慧苑之刊定

慧苑為賢首的高足弟子之一賢首的弟子本來很多但是後來很少真正能傳承賢首的學說者慧苑不但不傳承其學且批駁之慧苑對於賢首之五教不滿意作刊定記以辨之以為五教是依天台四教立的五教之中除了頓教就全同四教然而頓不應立為教何以故呢以頓為所詮之理不應指為能詮的教法因此他另立了四教一迷真異執教二真一分半教三真一分滿教四真具分滿教因其叛逆師說後來賢首宗人把他擯出宗外其實慧苑之義未可厚非

乙 清涼之恢宏

賢首學之弟子中既然沒有親承弘傳者且為慧苑刊定說所亂遂不昌明後至第四祖清涼國師始全盤接受整個宏揚且於義理不足者補充之作華嚴疏鈔及懸談前三祖弘揚的華嚴為六十卷譯本至清涼乃依八十華嚴其鈔統攝一切經論提綱教海綱目全張故欲得賢首學的大全者須研究清涼的懸談疏鈔故余有稱華嚴宗為清涼宗之議清涼國師所處的時代很好三論唯識天台淨土律宗禪宗密宗均極其發達清涼國師於唯識三論天台禪宗等義多有能融攝於華嚴中者故為於賢首學能發揚光大之一大師

丙 圭峰之[A6]歛削

圭峰為賢首宗第五祖雖承傳清涼之學但其自身是出於禪宗所以他趨重於禪曾著有禪源都詮序其次則捨華嚴而力宏圓覺既以禪宗為宗要同時又宏圓覺均有[A7]歛削圓教而就頓教之勢也

丁 宋以來之衰落

賢首學在唐時經過會昌之難甚為衰落雖宋朝有長水源淨諸師之宏揚但其勢仍微僅對於起信論等稍有纘述抱殘守缺而已

戊 明清來與天台之對抗

明朝天台宗有幽溪蕅益等宏演對於賢首五教每譏其不如天台四教之有斷證位次等因此明清間之賢首學者續法大師等仿天台四教儀有賢首五教儀及五教開蒙等之組織遂為明清來所傳之賢首學

五 賢首學之述要

已說賢首學的成立和演變則可知其宗學的大略今復將其學之要點略為述之

甲 五重法界

五重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五一真法界這五重法界說為賢首宗開立之說約言之前四是相對的有差別的可安立的第五一真法界則是絕對的無差別的不可施設不可安立不可言說的又可以說全是相則前四法的相完全是別依於一真法界的相而起的即是性起雖四一不同而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不外四四亦不離於一然此五重法界說頗近唯識宗的四重真俗諦說智者應詳

乙 六相

六相也是華嚴賢首學的要義一同相就是同類二異相就是異類三總相即一法之全體如一屋相為總相四別相如戶窗等是屋的別相五成相總合則成六壞相別具則壞這六種相無論何法均可依之以觀察

丙 十玄

十玄為杜順所立已如前說不過賢首後來對於十玄稍有變動因此講十玄的有新舊兩說茲列表如次

對於每一法一事皆可作十玄觀此十玄義不能廣釋如一多相容不同門謂一能攝多多復攝一雖復互攝而仍各具本位不礙不壞舉此一門餘可例釋十法門中若賢首宗之說十身亦為殊特十身有兩種一種就佛身明十身二就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融合而為十身就總義一切法皆為佛法身他宗皆有此義若分別說國土身虛空身等則為此宗勝義也

丁 性起

天台宗有性具義華嚴宗對之說性起義性起就是十玄緣起亦名法界無盡緣起如清涼懸談序云「大哉真界萬法資始」萬法資始於真界即性起義賢首學者謂天台性具只具而已此宗說性起則不但性具而且即性起為事實故又勝於天台

六 賢首學與禪律淨密之關係

賢首學和禪密的關係與天台和禪密關係不同在淨密三宗之中雖多引用華嚴賢首學為他的依證而賢首宗本身則對於淨密未生多大之關係唯對禪宗則很有關係如智儼判頓教就是專為攝入禪宗後來清涼亦習禪宗至圭峰則本出於禪宗故後之賢首學者亦近禪宗

第四節 賢首學與天台學之比較

前面已將天台學和賢首學的大概略為說明現在將這二種學派作一比較共有四段

一 五教與化法四教

賢首五教為小天台化法四教為藏天台四教成立在前賢首五教成立在後說五教是仿四教立的在慧苑法師已有批判說小圓五教除了頓教圓就是天台的藏不過改個名目又加上個頓教罷了但是慧苑說頓教是所詮之理不應立為能詮的教法因此說五教即是四教五教和四教的比較無甚殊勝且在天台宗雖不立頓教而四教各說有離言諦此離言諦就是頓教理而在四教之外反顯天台學者的善巧然清涼對慧苑之說曾為賢首辨護謂頓教者一言頓詮勝義此一言就是頓教這說雖極有理而此隻言單語總攝一切要義的言句是散在各種經論之中仍不能指定那一部經論是頓教故其頓教義仍不能成立然考賢首之立頓教全為攝入當時之禪宗故只有禪宗的語錄可以判為頓教復次須注意者天台化儀四教的頓教和這五教的頓教字雖同而意極不同天台頓教屬設化的形式賢首頓教為能詮教體

         ┌小──藏┐         │始──通┤天台    賢首五教─┤終──別┼四教─┐         │頓───┼───┴離言諦         └圓──圓┘

二 十儀與化儀四教

賢首的十儀雖然說是仿天台四儀建立的但是十儀比較四儀確是完善得多其建立的意旨深遠奧妙大有勝進茲表攝之

       ┌一本末差別門       │二依本起末門─┐  ┌─頓─┐       │三攝末歸本門 │  │   │       │四本末無礙門 └──┼─漸 │    十儀─┤五隨機不定門─┐  │   ├四儀       │六顯密同時門─┼──┼─秘密│       │七一時頓演門─┼──┘   │       │八寂寞無言門 └────不定┘       │九該通三際門       └十重重無盡門十儀中的第二門就是天台的漸教第五門即天台的不定教第六即秘密教第七門即頓教其餘各門則超出天台的四儀了

三 三時與五時

賢首三時和天台五時的組織雖不同而內容是同的賢首的第二時就攝了天台的第二第三第四三時其次天台有通五時賢首依之立十時一一念時二一化時三三際時四同劫時五異劫時六念攝時七重劫時八異界時九相攝時十收末時這十時所觀之境更為廣大深玄實勝於天台通五時之義茲表如次

         ┌一華嚴時──────────先照時─┐         │           提胃─┐    │         │二阿含時───初時轉   │    │         │           阿含 │    │         │           方廣 │    │    天台五時─┤三方等時───中轉時   ├轉照時 ├賢首三時         │           深密 │    │         │           般若 │    │         │四般若時───後轉時   │    │         │           妙智─┘    │         └五法華涅槃時────────還照時─┘

四 同別圓與兼純圓

賢首判華嚴為別教的圓一乘而稱法華為同教的圓一乘以法華雖為一乘圓教而其中實攝有各種方便而華嚴則為根本的純粹的圓教一乘也可以說華嚴為特別整個的圓教一乘因此論天台所宗的法華為同教一乘不及華嚴的別教一乘但是在天台說華嚴雖本是圓教一乘而兼有別教之法圓教是實別教為權華嚴既兼別教故帶有權法而不及法華為純圓至實之教

然兩宗之爭點於吉藏法師之根本法輪和攝末歸本法輪稍可釋之假若直從佛智的自證境界而說佛的自證境界到最圓滿者實為華嚴若從佛的大悲方便以言佛的教化之圓滿當屬法華又天台法華之圓可以說是側重於覺他方便之法賢首華嚴之圓可以說是側重於自覺究竟之境若總佛陀的全體大用以觀必須總攝二宗之圓義方是智悲雙足的佛法

第五節 結論

天台智者大師在中國佛學史上為最博大圓融之一人因此智者大師在當時實集隋以前中國佛學的大成其智力非其他祖師所可及然而有可惜者在當時雖亦有攝論地論等譯書因其傳宏不廣智者未多引用其他若淨土禪宗法相真言等或因印度未傳或因弘傳未廣因此其學未能廣攝又大師於三藏多弘於經而少弘論亦一缺憾

賢首時代一切教法漸備至清涼益為完備兼其才智卓倫大可綜貫佛法而建立一完備之中國佛學系統可惜者以其專弘一經雖判釋全藏佛教而仍側重於專弘揚己宗排斥他宗至對於佛教中世出世善法及小大性相顯密等未能組成一各如其分齊的安立

復次二宗歷代祖師皆各重自宗主觀而尚缺平視等量之客觀的精神和態度換言之即對於釋尊教法未能平等的觀察和組織因此以今觀之反不及西藏宗喀巴菩提道次第之組織圓滿對於全部佛教既未能有圓滿完善之組織故結果祗成為一家之學一宗之義而與他宗不能容攝也

又天台於四教各論斷證位次其實聖教論中只有小乘與大乘各別之教理行果於藏教之上另立通教之位次於別教之上另立圓教位次及說四教之菩薩位次與佛果等皆無確實根據而賢首五教更仿四教為各別之斷證位次等皆只可自成其說而不能以佛法之根本聖教為衡量者故吾人今後應從全藏佛教更為根本的研究

第四章 禪台賢流歸淨土行[2]

中國佛學一向稱為台賢禪淨或禪淨台賢意謂台賢為教義禪淨是行門故作如此分列現在根據中國佛學分占的時代先後次序為禪台賢淨因為此處講的禪不單是後來禪宗的禪而是佛教傳入中國最初即注重修禪的禪由中國佛學所重在禪依此重禪之特質而演變為台賢的教義後來又匯歸淨土行故成為禪台賢淨的次第蓋中國佛學重心從開始到今一直在禪而天台教觀盛於陳賢首教觀盛於唐初元後禪台賢俱衰餘流匯歸淨土而轉盛茲溯念佛禪為淨土行之濫觴分四段來講

第一節 依教律修禪之淨

念佛就是修禪故有所謂念佛禪不過依教修禪起初是安般禪和五門禪而念佛禪的興起要稍微遲一點依教修心禪中的念佛禪是淨土宗的根源這是無可疑的這就是現在講的依教律修禪之淨此又分三節闡述之

一 無量佛剎

漢時支婁迦讖譯出般舟三昧經般舟即「一切佛現立在前」之義此一切佛也就是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譯為無量無量與一切是相通而不相違的故說一切佛立在前即阿彌陀佛立在前在五門禪裏說多貪眾生修不淨觀多瞋眾生修慈悲觀多癡眾生修緣起觀多散亂眾生修數息觀最後多慢眾生修無我觀也有說為多障眾生修念佛觀的平常說三寶說六念也都是佛列在前眾生生死流轉煩惱業障深重而佛則已功德清淨圓滿故以此清淨圓滿功德可以對治眾生的惑業重障我們如依佛陀的功德莊嚴為加持即易生起歸向清淨佛剎之心即密宗亦由念佛觀發生因為密咒等於佛名都是果上的功德以佛果的依正功德為歸向即演成淨土宗攝佛果依正功德為自己即轉為密宗

般舟三昧經所說的念佛是念一切佛無量佛念佛的相好功德法性由此念佛的功德成就即可感得一切諸佛皆現在前以佛果依正功德為觀不但是般舟三昧經說到如觀佛相好功德海等其他經論亦多有其義如法華經中說『臨命終時千佛授手十方淨土隨願往生』這就是說只要念經中的諸佛功德即可感得諸佛前來接引此所謂十方諸佛就是無量佛剎的佛這無量佛剎修念佛觀的眾生都可以隨願往生

二 彌勒內院

在中國佛教史上遠在慧遠以前就有修彌勒淨土的彌勒淨土就是兜率內院雖十方諸佛的淨土皆可往生而彌勒內院最為切近因為它就在娑婆——本土而且在欲界——本界故從彌勒上生經翻譯出來以後道安法師即專修此法而求生兜率內院印度來華傳教的高僧亦有修此法門者唐時的玄奘與窺基以彌勒淨土為行持及依歸後來主張彌陀淨土的大德們多說彌勒淨土不易修且不易生或說不及彌陀淨土殊勝如智者的十疑論道綽的安樂集迦才的淨土論等都如此說加以開示彌勒淨土的經論比較少修者亦不多所以奘基以後彌勒淨土即不大盛行了而彌陀淨土則恰巧相反不過他們的辯論都是從生兜率天而論不是對於彌勒內院說的若從內院說如彌勒上生經說生兜率內院者皆是發大乘心而不退轉的且說有三品修如有犯戒而懺悔者臨命終時彌勒亦來接引華嚴普賢行願導歸極樂法華普賢勸發亦指歸內院故彌勒淨土法門的不流行不在勝劣或難易而是唐以後的修者少宏揚者少的原故

三 彌陀淨土

般舟三昧經中說的一切佛也就是無量(阿彌陀)無量壽經於漢魏就已有翻譯故在慧遠法師以前的僧顯禪師已由修習禪定見阿彌陀佛而得往生極樂但真正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宗風創於廬山慧遠的蓮社慧遠法師的德業本不限於淨土如翻譯經律宏揚教義修持戒定及守護僧制等但約創蓮社於廬山來說中國淨土宗的初祖卻非他莫屬當時的蓮社中人六時行道一意西歸如劉遺民著有淨土發願文王喬壽曾作念佛三昧詩遠公序云「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寂應不以方」他極力讚嘆念佛三昧但此種念佛三昧不同後來與禪別行的專稱名號的念佛也是觀佛相好功德依正莊嚴的如遠公定中三見淨土即是由念佛而得的三昧境界故遠公以前雖有五門禪中的念佛禪但專以念佛為修禪的則創始於廬山蓮社

「依教律修禪之淨」即遠公所謂「功高易進念佛為先」者是蓋當時以念佛觀為諸禪觀中之最高者所以念佛即是修習最上禪觀修持者都精依教義嚴遵戒律如慧遠法師至死不飲蜜漿等與後來脫離教義戒律之達摩禪不同所以說為「依教律」又既以念佛為最高之禪觀故不同於後人以修禪為難行道別重持名念佛的淨土為易行所以說是「修禪之淨」

這種即是修禪的念佛法門由廬山蓮社便風行於南方後由曇鸞法師又弘傳於西北但曇鸞已開別禪的兆端故修禪的淨正以遠公為代表慧遠法師以後至唐初之善導尤力事宏揚朝野從化於是這種法門不惟普遍於全中國——中國人幾至以「阿彌陀佛」四個字代表整個佛法——而且播及於高麗日本安南等地由這樣看來就可知道華文佛教區和其它文字的佛教區大大不同如藏文教區裏佛陀的代表是「唵嘛呢叭咪吽」而不是阿彌陀佛巴利文區的錫蘭緬甸等不但沒有修行淨土法門的連阿彌陀佛的名字也不知道所以這種淨土法門可以說完全是由中國倡行的是華文佛教區的特殊標幟故講中國佛學不能不講到淨土行而淨土行之弘傳者尤不能不說到慧遠法師

第二節 尊教律別禪之淨

從不立文字不拘律儀專以無相無名悟心為要的達摩禪風行以後禪者不尊重教義與律儀而修淨土(此下皆約彌陀淨土言)者則皆流為尊教律而別異於禪的淨土行了此時的淨土行已與慧遠法師者異慧遠法師等認念佛為最高禪觀故此念佛即修禪而此期所修淨土則別異於禪不但力斥禪宗之禪即其餘依教律所修諸禪觀亦皆簡別為仗自力的難行道而獨以淨土法門為依他力的易行道總之此尊教律別禪之淨之「別禪」不僅反對達摩禪而又示別於其餘的諸禪定

關於這一類淨土法門流下來的著作以曇鸞法師的「略論安樂淨土義」為最早論明西方淨土非三界攝淨土二十七種莊嚴九品往生解釋「胎生」疑義及十念往生等皆係依三經一論而立義者

其次有道綽法師的「安樂集」綽師比天台智者稍遲後曇師數十年原是講經的後因慕曇師之風轉歸淨土他特別注重持名念佛教人用豆記數以念佛名他在安樂集中分十二門第三門即根據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沙論而辨難行道和易行道確立淨土教義的宗本西方淨土離娑婆世界十萬億土且又是極樂淨土娑婆人欲生西方豈非很難道綽在安樂集中很巧妙的解釋[A8]袪除這樣的疑惑他以為娑婆世界是穢土中的最後而極樂世界是淨土中的最初後初相接所以往生不難我在北京講普賢行願品時依華嚴所說娑婆一劫為極樂一日夜義說極樂為淨土之初等到閱道綽法師的安樂集始知不期而一分相合綽師在安樂集裏又引大阿彌陀經偈多有非今無量壽佛經所有似另有別本又第十二門中引十念往生經甚詳而這些經文都是現在所不傳的智者的觀經疏淨影慧遠的無量壽經疏亦出於此時

唐時與懷輝同為善導門人的懷感法師著「釋淨土羣疑論」共有七卷立說廣而細密且常涉及相宗教義與懷師同時的迦才法師著有「淨土論」亦多依相宗立義這幾種書對於淨土教義講的都很深細懷感法師宗本道綽善導如說西方淨土非三界攝等迦才法師卻隨自意發揮如謂西方淨土亦容是三界所攝這因為若就佛果講雖是無漏非三界攝而就所攝眾生講則可是欲界攝——二師同用相宗義主張亦略有差異

上來就教義的順次講故先說到懷感迦才若就時間上講善導為早(日本以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為支那五祖)是唐高宗時人故中國以善導為二祖繼有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皆以感應神異著於世

善導為淨土宗之光大者為中國最推崇之祖師即在日本亦以其為淨土宗之主要人物據僧傳所記善師見綽師的淨土九品道場喜云「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遂勤篤精修晝夜禮誦後至京師(即西安)激發四眾恆長跪朗誦佛名非力竭不休不念佛時即為人宣揚淨土法義他教人專持佛名不須作觀他以為「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直勸專稱名號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後來專持名號之念佛法門即奠基於此他又教人臨命終時相助念佛往生法叮嚀懇切故善導法師實為中國淨土宗風範之確立者所著「念佛鏡」為宋楊傑及明蓮池等所推重以於淨土教義確有精要的發揮

善導法師的著作除念佛鏡外還有「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觀念阿彌陀佛相好功德法門」等說到觀想念佛的修法可知他亦兼觀想不過提倡時偏重持名罷了

從曇鸞法師以後即有淨土三經一論疏道綽善導等承之便為淨土宗的根本教典而日本淨土宗真宗等大學莫不尊為淨土宗學尤其是善導法師的四帖疏等著述之於淨土猶智者著述之於天台

與善導同時還有窺基法師著有「西方要決」與「彌陀通讚」西方要決與「彌勒上生經疏」義每有不同故有人懷疑此書不是窺基作的

其時高麗的元曉法師到中國來雖專弘賢首宗而於淨土法門亦曾著「遊心安樂道」以讚揚之

日本所傳淨土宗的中國祖師曇鸞為初祖道綽為二祖善導為三祖懷感為四祖少康為五祖少康為五祖與中國淨土宗同但前面的幾祖卻與中國的所傳不同

少康法師是善導法師後一百餘年的人在洛陽白馬寺見有經函放光檢視之即善導的「淨土發願文」因之就往西安禮善導法師的祖堂感得善導法師現身空中勸導遂專修淨土並遵示至浙江新定初以錢誘小兒念佛後以念佛一聲即現一佛之靈異受化導者甚眾臨終時口中念佛出光——見光者為真弟子必得往生後人多謂其為善導法師的再來少康本係直接遙承善導者但在中國後代的推尊上卻於善導二祖之下繼以承遠三祖法照四祖

承遠法師由宋石芝宗曉法師的「樂邦文類」敘列為淨土宗第三祖承遠與善導本無如何淵源而列之為第三祖者蓋以其苦行念佛精誠感通從化者極眾之故教義方面無可稽考但知其為南岳祝聖寺的開山

法照法師本為修禪定者因在定中見到西方佛座前有一襤褸僧人詢知為南岳承遠法師因至南岳禮以為師轉修淨土後代宗皇帝奉法照為國師遂推遵承遠封南岳為般舟道場故後人禮祖師時稱為三祖般舟承遠法師

比善導稍後有一位慈愍法師宋高僧傳謂「釋慧日唐高宗永隆二年生出家後見義淨回國而有感遂至印度開元十年返長安為玄宗說法賜號慈愍善導少康異時同化」可知慈愍實為唐時淨宗之重要人物第以著作遺失故後人對之不甚明了日僧小野玄妙在所著「慈愍三藏之淨土教」中云「然我慈愍三藏為偉大之淨土祖師而後世一部分淨土教徒舉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五人稱為支那淨土五祖而不列慈愍三藏之名蓋以同一淨土宗而慈愍三藏之淨土教與善導一流之淨土教不相容耳」此舉日本淨土五祖不以慧遠法師為初祖又無承遠法照而中國則併曇鸞道綽懷感皆未列入蓋中國淨土祖師是依宋朝宗曉法師所推定的宗曉以慧遠為初祖以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繼為五祖淨土指歸集則以善導承遠法照少康永明省常宗賾為七繼祖然明朝蕅益等亦有議其未周者要之淨土宗之被列為祖師者大抵依其弘化之功為標準非前祖後祖之有何傳承關係元朝大佑法師依宗曉所傳以宗賾為八祖則易宗賾而以蓮池為八祖者殆又出之明清之際茲因小野之論乃附述淨宗諸祖之所傳有異如是

慈愍法師留學印度時曾感觀音菩薩現身說法云「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莫過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佛國乃勸令念佛誦經發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因之即決定專修淨土回國後唯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不過慈愍法師並非但持名號者雖認念佛為諸三昧之最易修者亦兼綜教律禪行故於偏執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等義者曾有詳晰之評論且持論多依唯識教義故謂無相是依理言事上則有因果果位上無相因位中有相聖證無相凡心有相金剛經之說乃遣遍計執耳此可見慈師之深明唯識義故見解與善導法師稍有不同在他的「慈悲集」裏大斥離教律之禪而讚揚依教律之禪並謂依教律之禪與淨土一致故慈師為禪教一致禪淨合行淨律雙修者淨土固為仗他力之易行但念佛並非廢除餘行故慈愍在「慈悲集」中曾謂「聖教所說正禪定智制心一處念念相續離於惛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勤念佛誦經禮佛行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回向往生西方淨土若能如是修習禪定者是佛禪定與聖教合是眾生眼目諸佛印可一切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此所說義與善導所倡專持名號異頗同後來之永明但此仍是尊教律別禪之淨而未是永明透禪之淨蓋尚在力斥宗門禪也

法照法師比慈愍稍遲亦以靈異化眾為淨宗祖師未專修淨土前已於教義禪定有根柢後又嘗苦修般舟行至五台山感得文殊普賢為現身說法「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此世界西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此感通中教以福慧雙修念佛求生淨土頗近慈愍所行且慈愍於印度法照於五台同感得觀音與文殊普賢說法後人亦聯稱為三聖開示之淨土法語云

還要講到的就是在此一時期中如道綽善導懷感慈愍等祖師對於離教律而別傳的宗門禪莫不痛加駁斥在唐初又盛行三階教此教主要之理論謂佛所說的一切法門皆已不能適於此時之根機唯有學法華經中所說的常不輕菩薩的苦行方能成佛此種理論善導懷感二師均闢之懷感駁斥尤詳唐時的僧寺中往往分設有三階院禪院可想見其流行之盛但不久息滅宋時已鮮有知者宋明後盛傳之「念佛寶王三昧論」係唐飛錫法師所作上卷說念未來佛中卷說念現在佛下卷說念過去佛上卷的理論全與三階教同中卷所說則為淨土足見此論係調和淨土與三階教而作但宋明以後的人不知三階教故亦尊為淨土宗的要典把它收入淨土十要中

還有兩位居士也應該說及第一是與韓愈同時文起八代之衰的柳子厚他著「東海若」一文久為淨土宗奉為重要文獻其次為白樂天他是晚唐的大詩人老年專修淨土有一首關於念佛的詩「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由這首詩可見他對於淨土法門是如何誠信而篤行了白居易曾參禪有悟本可入於透禪融教律之淨但因他是在透禪之淨的時代還未開始之間的人物故仍歸此期末尾

第三節 透禪融教律之淨

透禪與前別禪有何分別第一在五代以後依教律修禪者很少僅有宗門禪獨盛第二此時的淨土行必須是透過宗門禪而融攝教律的淨土行不透宗門禪已不能修任何行因此與前期斥禪修淨者不同它不但透禪而且還要融攝一切教律故真正能成為中國佛教主潮的淨土禪即在此一期因為第一期即是修禪第二期別禪修淨那兩個時代的中國佛法主潮是禪賢各宗唯此第三期方可稱為代表中國佛法的淨土宗時代此期修淨土行的祖師均為透宗門禪而又能融通教律者

關於透禪不透禪之別這裏引一段文即可知道蓮池竹窗二筆云「道鏡善導二師念佛鏡以念佛對種種法門皆斷云百千萬億不及可謂篤信明辯獨對禪宗亦謂觀心觀無生者千萬不能及學人疑焉予以為此正四料簡所謂有禪無淨土者但執觀心不信有極樂淨土但執無生不信有淨土往生則未達即心即土不知生即無生偏空之見非圓頓之禪也反不如理性雖未大明而念佛已成三昧者何足怪乎若觀心而妙證自心觀無生而得無生忍此已與念佛人上品上生者同科又誰軒輊之有也」善導為未透禪而修淨土蓮池之為透禪而修淨土其意昭然可見蓋蓮池說明禪之最高境界即與念佛上品上生同已攝禪同淨更不煩排禪矣此期茲分三段明之

一 禪宗之淨

淨土宗遠奉慧遠法師為初祖而透禪修淨期亦必尊永明壽禪師為開始者因他力行念佛其淨土著述有「神栖安養賦」及「萬善同歸集」「六重問答」等為淨宗奉作準繩者有四料簡偈如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跎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墮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此四偈亦有疑為後人偽託者但無論是否出於永明之手是這個時期之作品則不成問題在永明壽以前中國佛教的禪宗以演進到五家宗派的興起為頂點法眼為五家中最後創立之宗派而永明壽為法眼第三傳亦即法眼宗最後一人因為從它透禪融教律而攝歸於修淨土行其門徒都歸宗淨土致法眼宗失傳其傳於高麗者今尚流傳為一心念佛的頓門

次有長蘆慈覺宗賾禪師它曾一度被尊為淨土宗第八祖有關於淨土的著作頗多其蓮花勝會序云「以念為念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為無念以無生為無生者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則總攝諸根蓋有念佛三昧還原要術示開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故能生佛各住自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剎」由此可見其為一透禪融攝教律之淨土行者

真歇清了禪師是普陀後寺的禪門開祖為曹洞宗的大老亦曾以兼提淨土著名其淨土宗要云「彌陀不離眾生心是二無別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全收聖人善巧示人專念阿彌陀佛見一佛即見十方佛及九界眾生微塵剎海一印圓了其要義如此可見其為透禪而融貫賢首教者

中峰明本禪師為宋末元初臨濟宗鉅匠融通禪教律密淨晚年專修淨土現在流行的淨土懺即是他的遺著他對於淨土法門不但自己篤行實踐尤能廣以此法化他三時淨土繫念文傳亦係彼所作還有許多關於淨土的詩偈其懷淨土詩云「藕池無日不花開四色光明映寶台金臂遙伸垂念切眾生何故不思來」又云「清月黃昏禮懺摩低頭泣告老彌陀輪迴六趣知多少誓願今番出網羅」即此可窺一斑

天如惟則禪師係明初禪哲其被選入淨土十要之天如或問中有答云「良由淨土教門至廣大修法至簡易故聞者不能不疑廣大謂一切根機收攝都盡上至等覺位中一生補處亦生淨土下至愚夫愚婦五逆十惡無知之徒臨終但能念佛悔過歸心淨土者悉獲往生也簡易謂初無艱難勞苦之行又無違誤差別之緣但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由此得離娑婆往生極樂得不退轉直至成佛」此雖只寥寥數語然對淨土法門之要義幾概括無遺矣

楚石梵琦禪師亦是明初臨濟宗匠自幼每日清晨修十法念佛求生淨土主持天甯時築室西偏專修淨業默觀極樂依正莊嚴作有西齋淨土詩為後世所傳頌被選入淨土十要臨終時對他的師兄噩曰『我去矣』噩曰『子去何之』『西方』『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師振聲一喝而寂

憨山德清禪師德業著述甚廣其夢遊集中開示淨土行法亦多有念佛切要云「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古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乃生死根株以眾生受生死皆愛之過耳」這是開示斷愛出生死的念佛法門他晚年游雲棲深讚蓮池轉趨匡廬專修淨土

還有被奉為淨土十一祖或十二祖的徹悟禪師清乾嘉間人初參禪兼達台賢教理主持廣通禪寺禪風大振後因病而歸修淨土行禪者多依之修淨土他的徹悟語錄中有攝教義之百偈每偈都冠以「一句彌陀」四字茲錄一二明其概要如云「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該八教一句彌陀白牛駕勁其疾如風行步平正一句彌陀第一義諦尚超百非豈落四句一句彌陀是無上禪一生事辦百劫功圓」可謂極其以透禪融攝教律而修淨土行之能事足為禪宗之淨之殿軍

以上是這一期中禪宗之淨的幾個代表人物以下敘述到幾部書蓮宗寶鑑是宋東林優曇禪師作他志承遠公專弘淨土蓮宗寶鑑分正因正教正宗正派正信正行正願正訣八卷為淨土宗重要典籍淨土簡要錄明初道衍或即姚廣孝集不愧簡要二字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明妙叶集被選入淨土十要歸元直指集分二卷宗本禪師集本號一元子內收重要文獻甚多亦為淨宗要典淨宗要語係鼓山永覺元賢禪師就念佛淨行及戒殺慈行而作文分二卷他承永明壽昌禪師之傳為明季曹洞宗之禪匠淨土旨訣清初道霑和尚乃承永覺而作角虎集取永明猶如戴角虎義錄各宗禪師淨土語要淨土紺珠為光緒初年虛舟濟能所集其有可取者為用法數增一編纂如由一心增至四十八願有如增壹阿含之編纂法

這裡還得講到的是有很多居士如宋文潞公彥博悟禪修淨專念阿彌陀佛嘗發願曰「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在京師與淨嚴等集十萬人舉行盛大之念佛會如如居士贈詩云「知公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一生作活計大家齊上度人船」此可想見其盛況復有給事中馮楫號濟川亦徹禪修淨作有倣陶淵明的「西方安養兮胡不歸」之歸去來辭

宋無為子提刑楊傑次公得悟宗於天衣懷禪師晚年修淨土命終坐化有偈云「生無可戀死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或有問公『何往』『西方』『若生西方則又錯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時有王古居士作淨土指歸決疑集公為序之王古又為圓澄禪師序淨土寶珠集此二書均已失傳

宋進士王虛中號龍舒為淨土宗著名的居士所作的龍舒淨土文流傳最廣自行化他不曾稍怠為後代居士宏揚淨土宗各種著述之源泉這是大家所熟知的無須多講

明季袁宏道亦通禪修淨是當時有名的居士他們三弟兄傳為三蘇後身均善文章在當時另成一公安派晚年修淨土俱生極樂中郎所著淨土合論其透禪融教律之意上徹永明已選入淨土十要雖教義似宗華嚴然實本禪悟其中以明西方淨土為攝十方眾生不可思議土為最勝然在他以前懷感亦曾發此義

還有淨土全書清俞行敏著本龍舒淨土文義而廣之徑中徑又徑是清道咸間蘇撫浙人張師誠著亦龍舒淨土文之類故均附此

二 臺教之淨

談到臺教之淨應該仰追到高祖智者大師所著的淨土十疑論和觀經疏因為這是臺教修淨的最大根據然而這還是鄰於修禪別禪之淨之間者而透禪以後的臺教之淨應該首推被尊為蓮宗七祖的昭慶省常大師因為他是先修天臺止觀而後來纔專修淨土的大概在宋淳化中他在杭州昭慶寺仿廬山蓮社而創立淨行社當時加入他的淨行社的有比丘千餘人公卿士大夫百二十人這些公卿士大夫都是一時的顯貴如為首的王文正公旦是做過宰相的另有一位文章很出名的蘇易簡翰林為作淨行社序云「當布髮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可想見省常大師是怎樣的受人傾信了他領眾念佛精勤不懈數十年如一日到六十二歲時厲聲謂佛來了隨之而化建塔於烏窼禪之側被封為圓淨法師

次講到四明知禮大師平常都稱為四明尊者法智大師他是北宋中興天臺教觀的人他也宏揚淨土曾根據智者大師觀經疏而著妙宗鈔亦為淨土宗要典現時流行的大悲懺法出於大師係師率眾所常修者又嘗念佛剋期棄壽生西當時的大文學家楊億函請留世並問答淨土要義後數十年有自稱私淑弟子的待制陳瓘號瑩中入臺教室著三千有門頌亦讚揚淨土他在延慶寺淨土院記中云「明州延慶寺住持比丘每有講席以天臺觀行為宗自法智大師知禮行學俱高聽徒心嚮繼其後者又皆得人普融無礙然後空假俱中分別未忘不免權實互諍」亦能扼臺淨之要旨四明下天臺分為南屏廣福神照三家至於修淨土的要算神照下所出的宗曉法師為最著

和法智同時同師的有杭州下天竺的慈雲懺主遵式法師著有淨土金光明觀音等諸懺儀所以稱為慈雲懺主他常精勤念佛發願往生被他化導的人非常多可說是臺淨傳入民間的一個有力者他的著作有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及淨土懺法都被選入淨土十要裏又著有晨朝十念法提倡十念法門尤力

再講到靈芝圓照律師他是宋代重興律宗的祖師不過他的律宗與南山道宣律師稍異而是宗天臺教義又以淨土為歸的所以律宗從此便與臺淨相倚了故為臺淨之巨擘而民國以來的弘一法師可為其嗣音照師初持慧布『方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二劫蓮花中受樂何若三途極苦處救眾生也』之見後遭重病在病中覽天臺十疑論始轉崇淨土又由善導專雜二修的分辨乃專持名號常懺悔初時反對淨土的過非發願宏揚淨土普度眾生

以上都是宋朝的至明朝萬歷年間的幽溪傳燈法師又為明代重興天臺教觀的人著述甚富尤力宏淨土要旨見於他所著的生無生論——蕅益也收入淨土十要裏論立十門一真法界身土緣起心土相印生佛不二法界為念境觀相吞三觀法爾感應任運彼此恆一現未互在洵能攝天臺圓境觀於一句彌陀中者有淨土法語亦甚剴切可謂臺淨之極則

靈峰蕅益大師名智旭他和蓮池紫柏憨山稱明末四大師他理解閎深學問豐富行願專在念佛往生起初他所學不拘於一宗後來卻承天臺的嫡傳同時亦為淨土宗的第九祖關於他宏揚淨土的著作以彌陀要解為最稱為絕唱曾選彌陀經要解以至袁中郎淨土合論為淨土十要後由弟子成時堅密法師評點敘述精刻行世誠為淨土宗最精粹之寶典

虞山普仁寺行策截流法師是清初順康間人其初亦曾習天臺教觀後來專修淨土精勤修持不遺餘力因而信從者甚眾留有淨土警語與七期規式各一卷雖文字不豐而簡潔精警其謂禪淨二門宜各專務不必兼修七期規式為清代以來打念佛七的濫觴近由印光法師推為淨土十祖不無卓見

杭州梵天寺省庵思齊法師他為清雍乾間人在天臺宗的傳承上他是靈峰下第四代由彭二林居士集其語錄並序之文義亦甚精約尤其傳誦於佛教緇素者為所作「勸發菩提心文」其第九「為求生淨土故」有云「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闡發淨土宗旨最為扼要並在甯波阿育王寺倡設涅槃供佛舍利會用勝美的供品多有陳列金銀珠寶為供的直到現在這種供佛會仍續行未衰後亦被尊為淨土宗祖師

關於臺淨的書籍首應提到淨土十疑論註此是智者大師宏揚淨土的要論宋初有澄彧法師所撰的十疑論註修續高僧傳的贊甯僧正為之作序現存續藏中

還有樂邦文類共五卷是南宋間四明石芝宗曉法師撰首卷採集經論要義二卷集序跋文讚等三卷集記傳關於淨土宗初祖以及五繼祖傳亦在其中四卷集雜著五卷集賦銘偈頌詩詞更續以遺稿兩卷摭拾前五卷所遺漏的洵為南宋以前除各大經論疏註外之淨土文獻集成卷二中錄存南宋初崑山子元法師之十門告誡中的圓融四土選佛圖子元號萬事休專修淨業高宗乾道二年召至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勸修淨業白蓮導師慈照宗主」之號

淨土指歸二卷義分十門乃元明間蘇州北禪寺大佑法師集大佑亦臺教而修淨者其指歸集之第一原教門蓮社立祖條曾載宗曉立慧遠至宗賾為淨宗八祖餘所錄亦俱扼要永明四料簡偈亦載其第三法相門內且與歸元直指同有破斥性命雙修等類之仙道邪說可見其時先天道等已有萌芽也

西方直指乃淥田一念居士編自序有云「袁中郎撰西方合論為參禪未悟者告余著此書則為未聞西方者告」直敘念佛行法及經論祖師指歸證驗持戒等平實簡明

還有道光間的悟開法師居靈岩山下寶藏寺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撰淨土知津一名念佛百問頗便初機蓮宗正傳以遠公至徹悟為十一祖亦其所著

三 賢教之淨

賢首宗唐季衰歇宋時雖復興不盛古傳有圓澄法師著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宋范成大居士嘗為之序行其書已佚故由賢教修淨土須至雲棲蓮池袾宏始卓然為一代大師明季研講賢首教義者漸多如雪浪等五教儀亦在蓮池前後編集出來故蓮池彌陀疏鈔即專奉華嚴疏鈔為家法蓮池重律後寶華律宗亦近賢淨師固曾參禪悟入然未據禪席但開雲棲專修念佛雲棲法彙百餘卷皆教宗賢首行專淨土而融通禪律及各家教義之至文不惟明季來淨土宗風之暢盛得力於師亦為淨土宗上下千古最圓純的一人念佛七禮祖至今亦多僅禮至八祖雲棲者對師從無間然淨土發願文及註四十八願問答淨土疑辨尤為切要

彭際清名紹升就是二林居士堪稱以華嚴教義宏揚淨土之繼起者以僧眾之研賢首者多近禪宗不弘淨土故清代僧林雖每講彌陀疏鈔而絕鮮賢教兼修淨土之宗師為繼然居士中則大不乏人尤以二林居士稱古近之最居士宗教均徹著述宏富而無不綸貫以宗本華嚴倡行淨土之意著居士傳善女人傳一乘決疑論等而重訂西方念佛警策往生傳尤為淨土要典其他二林居士詩文集非一同行有汪大紳羅有高等不逮公之專勤公乾隆時進士文章亦著於時嘗函袁隨園論佛法護教宏法甚殷省菴語錄亦其所編淨土宗為中國佛法主潮亦至蓮池省菴二林達其極

楊文會仁山石埭居士刻行日本傳歸佛典並擬復興印度佛教設祇洹精舍吾亦預學其間居士功名早著同光間而設金陵刻經處專弘佛法則在光宣間今之支那內學院等即從此流出故為中國近代佛學重昌關繫最鉅之一人嘗自言「教宗賢首行在彌陀」篤修淨土數十年無間斷一時居士之受其化者遐至英所著等不等觀中與幻人法師辨法華義與日僧辨真宗義均甚精徹彭二林至楊石埭間有魏默深王耕心等同時者有編淨土報恩論之桐鄉沈善登亦曾通書問還有袁兆鸞蓮修起信錄頗蕪雜但悟本法師傳尚佳

賢淨典籍則淨土資糧全集為親承蓮池之莊廣還復空居士所集文豐而寡要淨土晨鐘十卷清順治間周克復居士集亦遙承雲棲之化者可為淨土宗巨著文義較資糧集為周正西歸直指即印光法師印行甚廣之安士全書中之一種安士姓周名夢顏清康熙間人著欲海回狂以止淫萬善先資以戒殺而此書則直以西方淨土為歸文義簡易不愧直指另有啟信雜說一卷亦使人於淨土斷疑啟信者淨土切要咸間真益願居士著於淨土宗固為切要而內有勸從根本處修一條著重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人倫道德後為印光法師所本修西輯要光緒時杭州復菴法師輯亦承雲棲之化者

上將透禪融教律的禪宗之淨台教之淨賢教之淨均已略明其概要然此三系亦非可劃然分界以均透禪而兼明台賢教律特就其較偏顯者略疏別耳此期禪淨得六永明十二徹悟兩祖臺淨得七圓照蕅益普仁十一省菴四祖賢淨得八蓮池一祖

第四節 奪禪超教律之淨

宗門禪乃超教律的別禪透禪之淨對教律均尊之融之而與宗門禪抗至此期乘禪之衰轉由淨土宗承襲其超教律且倚透禪之勢而奪禪而成為僅存孤零的念彌陀名號之勢幻人(印光法師曾與爭辯)法師以「昔玄奘攜所取經過河落水晒河岸石上被一龜食盡今只存阿彌陀佛四字」譏之然履霜堅冰至非一朝一夕之故乃溯源竟委略為分敘

一 汎源

善導承道綽高唱一切佛法皆自力難行唯淨土他力易行並於釋眾疑惑門對三階對彌勒對坐禪對講經對持戒對六度並云念佛勝百千萬億又排雜修以持名記數為專修已開厥端後永明亦重記數持名四偈料揀之無禪有淨與有禪無淨相別天淵徑中徑又徑載宋丞相鄭清之曰「人皆謂修淨土不及禪教律吾則謂修禪教律法門莫及修淨土以禪教律假設方便使從門而入俱得超悟唯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曰修淨土如單方治病簡要直截一念之專不問緇白皆可奉行但知為化愚俗淺近之說其實則成佛至捷之徑不由禪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淨土之一門乎不施棒喝而悟圓頓機不閱大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儀而得大自在當是時也孰為戒定慧孰為禪教律我心佛心一無差別此修淨土極致也」他若優曇妙叶天如蓮池蕅益行策徹悟等亦時有此類提倡徹悟之「淨土一門最初不待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一句彌陀不雜異緣十念成功頓超多劫於此不修真同木石捨此別修非狂即癡」語更激切然以上諸德不過教學者決疑定信非必令盡廢其餘也

二 切因

蕅益學人成時堅密法師於十要序出持名三大要「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如出獄囚奔託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眾苦之愁莫回高置身於蓮華便訂盟於芬利蛆蠅糞壤可煞驚慚二者參禪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甯不寒心淨土不可入禪機意見稍乘二門俱破若夫餘宗在昔之時不必改行但加善巧回向在今之世祗可助行必須淨業專修冷煖自知何容強諍三者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欠少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稀解悟」依此自行化他廢萬行廢參禪廢學解矣

清同光間玉峰古崑法師(建杭州彌陀佛寺刻彌陀經於石光緒十年由汶溪西方寺淨果禮請為師終老余於光緒三十三年始於西方寺閱藏)專奉堅密三要與其學者妙能照瑩等集淨土隨學淨土必來蓮宗必讀淨土神珠淨業痛策等書力主信深願切專重記數持名謂不記數持名即非信深願切石刻彌陀經書字之沈善登居士亦持其說

沈善登學問通博集報恩論二卷答問雜說各二十五則護教宏淨殊精闢主儒佛二教謂道非教已涉西學並致書楊文會居士研求日文英文梵文佛典其集中附有修改之「玉峰一法治四病說」亦名「念佛四大要訣」謂念佛有貪靜境參是誰離妄想求一心四病治以一法曰出聲記數每日定數開口散念終身不改即是信深願切謂靜境是四禪八定偈曰「稱名為動坐禪為靜捨動取靜墮坑落穽」參誰是騎驢覓驢偈曰「念佛為直參誰是曲捨直取曲瞎人天目」妄想不須斷只須散念有恆偈曰「帶惑超橫斷妄出豎捨橫取豎彌陀叫苦」一心不亂只是出聲散念佛名無間無休偈曰「散念為易一心為難捨易取難過頭狂談」依此則一不可修定不可參禪不可伏斷妄想不可攝散歸一於深信切願下但長時記數持名並特重晨朝十念而已

三 碩果

綜上源因而充盈成熟為碩果則成蓮宗十三代靈巖印光祖師之淨土(依悟開法師所訂者應為十二祖以印師在九祖後加行策為十祖命終後其學人依次遞推遂居十三)印師在民初五六年間吾固時挹清話功潛清季化著民初他本習儒書且嘗闢佛後皈佛出家博通教義兼達宗門誠為一大通家也本身雖是一大通家而卻教人不學通家但他對人說話亦應變而不錮非玉峰堪及就其對一般人之倡導以告李天桂「力敦倫常精修淨業」之八字已盡範圍其淨土決疑論云「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者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捨淨土則莫由解脫」又致大興善寺體安書云「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法皆備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澈底之悲心示眾生本來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以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不求生淨土由祇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一切著述末後俱歸向蓮邦」又每示人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各盡己分主敬存誠克己復禮明因識果期免輪迴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要之則「敦倫善世念佛往生」而已

核其關隘在「今世人根陋劣」一言不然何以以一大通家而專切如是耶昔三階教亦嘗以末法根劣致廢所餘一切禪教律然非不知「法若當機皆可成佛」則他人不能斥其無知矣然限以今世當機則除淨土餘皆可廢而於世善復崇儒術則佛之律儀戒善亦不須弘而佛法僅存真信切願念彌陀佛矣又恆力阻男女出家雖有鑒僧弊消極止濫主由崇儒家倫常為善但須信願念佛帶業往生更不須增上戒定慧也故充其類而一轉大可成為在家淨土行之日本真宗

四 轉流

承印師之化而確信彌陀淨土切願命終往生定課每日念佛(或僅十念)之士女雖惑業熾然在臨終有往生徵驗者聞已有多人然願為無行之空願行僅稱名之散念獲徵驗者又多屬在家士女則依印師所言能起確信實全恃信任彌陀他力而致此則日本本願寺所謂「祗信他力」之真宗躍然欲出真宗教義以解行證信為次信立則心身已全倚任彌陀安住極樂更不須願行矣故彼宗純在乎信願則屬於彌陀本願正為信任之他力非在人邊往生不在命終而在信決心安之剎那此剎那信心常續即為已生淨土行則乃已生淨土而再應化於人間之所行只隨人群所宜以學以教而已在中國儒化中可習行儒學在今科學哲學藝術化中亦可習行科哲文藝學術故日本僧徒皆在家化其大學於宗學教學之外又能博綜科哲文藝之學術者也

日本之淨土宗傳自中國之善導系其後分流出之時宗融通念佛宗也不越中國臺賢之淨而一至於從淨土宗演出之真宗則逈然大異故楊仁山居士力斥之然演變至奪禪超教律之淨世善遵儒行而出世僅存信願念佛其空願散念只賴純信殊有進為「純信彌陀他力」之真宗可能然尚期命終往生而無真宗「信成已生還化利他」之行則所短遠矣

第五章 中國佛學之重建

第一節 略指所依

中國佛學之重建是中國佛學的一個結論其中第一須依我講過的第三期佛法判攝與中國佛學大綱為基本

第二節 教史概觀

中國佛教史概觀是廿年前曾經在武昌佛學院講過的中國佛教自東漢從印度傳進後一直到東晉道安法師這一階段是為中國的初期佛教

一 主流

這一期中的佛教正是源泉渾渾尚未有宗派的成立至道安法師便奠定了中國佛教的主流基石把以前的佛學都綜合起來作了一部綜理眾經目錄能在諸經中提出佛法要旨來而他最大的特點有四1.本佛可以說是佛本論就是在他的直承於佛推本於佛而非後來分了派別的佛教佛是總括行果智境依正主伴的如道安主張以釋為姓亦是一個表徵2.重經因他是本佛的所以其次便重佛所說的經以包括律論決不以論為主3.博約就是他能夠由博覽而約要一面固須博覽群經但又要從博覽中抉出諸法的要旨4.重行即依所約要旨而本之去實踐修行由是而即教即禪之主流形成直承此主流而增長的則為慧遠等直為根柢滋養者則為安世高曇無讖實叉難陀譯經等故天臺賢首宗門下及晚期淨土行諸祖雖疊受旁流的影響仍還由保持著這主流而演變下來

二 旁流

其次另外有兩個輔助的思潮一為承傳龍樹提婆學系的羅什等一為承傳無著世親學系的流支真諦玄奘等這二思潮疊曾影響主流起變化並吸收而又消化在主流裏如天臺把三論判為通教並認為不圓滿但他不能成為主流不過愈使主流擴大而充實罷了它有著與道安相反的四個特點1.本理的它不像道安的直本於佛而所本的是空或唯識的理(以整個佛果言理為境之一分)2.重論的因為是本理的所以他們並不直據佛說的經只以發揮此理的各祖師所著的論典為重3.授受的因為重論因此它們的思想也便拘入幾部論的範圍內傳授而承受不能博取佛一切經而發揮偉大的創作4.重學的他們平常都孜孜鑽研講說而不能往經中摘取要旨去修行證果

三 表攝

這兩支旁流使主流影響而變化在中國佛教史概觀上它即是助成主流以成臺賢禪淨之發展的而主流亦兼攝律與密以佐其行略表明其大概如下

第三節 博究融匯

禪台賢淨應探究漢文及融攝巴利文藏文日文之教法中國佛學的所以要重建因為末流的禪淨已非常貧乏台賢也不充實故必探究漢文的一切佛典並融匯巴利文藏文及日文的佛學來充實這有四段

一 安般禪五門禪之探攝

初傳安世高等禪數之學數就是毗曇法數它即是一切阿毗曇論而毗曇所本即五阿含四部律等如是異部諸論乃至後傳的俱舍成實等俱應研究並融匯錫緬所傳的巴利三藏充實而趣於實踐修行

二 實相禪天臺教之探攝

實相禪及由演出的天臺教義應探本於法華般若涅槃等諸經及龍樹等論並貫通小大顯密經論律咒

三 如來禪賢首教之探攝

如來禪及由演出的賢首教義應探本於華嚴經論及馬鳴堅慧諸論精研楞伽深密諸經無著世親諸論並貫通小大顯密經論律咒

四 念佛禪淨土行之探攝

念佛禪及由演成別禪透禪之淨土教行應探本於念佛觀及淨密各經論咒軌研究融匯日本淨土真宗及西藏密宗

這裏提到這許許多多方面以必如此方使主流之禪台賢淨不致空虛貧乏中國佛學乃格外充實擴大而可為重建的深厚的基礎

第四節 綜攝重建

普融前義開建人乘趣大乘行果之佛學這就是把前面的重重意義普遍綜合融通貫持起來如我第三期判攝佛法所明的這不但是中國佛學也是通於世界的一切佛法所以由普遍融攝前義來開建依人乘趣大乘行果的乃可重建中國佛學並成為適應現在世界的佛學因為在這個時代裏如果是脫離現實人生或否定他或與他亳無關係而來闡揚佛法無論在中國在世界都是說不通而且不可能的必須要講明佛法乃是發達人生的學理乃可通行以前我曾說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話而一般人或又誤會成佛只不過是完成一般人的人格罷了因而把佛法低陷到庸俗的人類生活中其實我說的乃是說「從現實人生中去不斷的改善進步向上發達以至於達到圓滿無上的人格」蓋人格的圓滿是要到佛纔圓滿所以在世界上先造成君子賢聖一般人的人格固未嘗不是人格惟佛陀的人格卻非以此為滿足必須從完成普通人格中更發大菩提心實行六度四攝普利有情的菩薩行不斷的發展向上以至於成佛乃為圓滿的人格所以直接脫離或否定現實人生固不可以而絕對地去和世界一般人混在一塊兒失去發達人生向上的菩薩行致陷佛學於世俗的人生範圍內尢為未善必須不僅有平常做人的標準德行(人乘)而能依此更趣向大乘的菩薩行以完成宇宙人格最高峰的佛果

中國佛學能在新世界中成為世界性的佛學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夠闡明佛教發達人生之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並須在人間實行六度四攝菩薩道以盡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業如果不能這樣世人必仍目為空談而不能見之於事實者便足為佛教衰落之因素六度四攝的實行可詳於瑜伽菩薩戒故我亦嘗說過「行在瑜伽戒本」的話這尤其是主持佛教者所必須遵依奉行的

這就是中國要重建的佛學普遍融攝前說諸義為資源而為中國亦即世界佛教的重新創建不是依任何一古代宗義或一異地教派而來改建而是探本於佛的行果境智依正主伴而重重無盡的一切佛法其要點乃在(甲)闡明佛教發達人生的理論(乙)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業如是即為依人乘趣大乘行果的現代佛學


校注

[0679001] 本章原題「賢首學與天臺學比較研究」係二十一年秋在世苑圖書館講法舫筆記載於海刊十三卷十一期此處應講從禪出教之臺賢學以曾講此文乃略而不講承大師意編入以完成書 [0715002] 本章曾改題「中國淨土宗之演變」載文史雜誌第四卷第九期 [0760003] 本論連續登載海刊二十五卷二十六卷
[A1] 刺【CB】剌【太虛】
[A2] 刺【CB】剌【太虛】
[A3] 刺【CB】剌【太虛】
[A4] 已【CB】巳【太虛】
[A5] 令【CB】▆【太虛】
[A6] 斂【CB】歛【太虛】
[A7] 斂【CB】歛【太虛】
[A8] 祛【CB】袪【太虛】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